第一章 比较文学总论(第三节)
比较文学马工程教材重点整理
比较文学马工程教材重点整理第一章比较文学总论本教材的定义:比较文学是跨越不同国家、不同学科、不同文明的文学比较研究在这种的跨越式的比较研究中,比较文学主要探讨各种不同语境下的文学的同源性、类同性、异质性与变异性,它以是实证性影响研究、平行研究、文学变异研究为基本方法论,其研究目的在于以世界性服光来总结文学规律和文学审美特性,加强世界文学的相互了解与整合,从而推动世界文学共同发展。
1、比较文学的定义:法国学派定义;英国学派定义;中国学派定义(发展)——提出了异质性和变异性的文学可比性观念【我们国家更多的是强调“异”的关注,前两个国家更多的是“同”的关注】2、比较文学学科理论发展的历史*比较文学产生的历史背最①比较文学的诞生与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相伴的世界主义意识直接相关。
②18世纪下半叶和19世纪初席卷全欧的浪漫主义文学思潮和世界主义文学的觉醒,为比较文学的诞生准备了文学土壤。
比较文学的兴起于19世纪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中边缘、交又。
关联学科的出现也有一定关系。
*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发展【比较文学作为一门专业性的独立学科,发端于欧洲。
】·形成期-欧洲阶段→时间:19世纪初——20世纪50年代(部分时间与美洲阶段相重叠)→特征:将比较文学作为文学史的分支,重视研究对象的事实联系。
渊源关系及实证方法。
·转型期-美洲阶段→时间:20世纪40年代——20世纪70年代→以平行研究和跨学科研究为特征的美国学派。
·拓展期-亚洲阶段→时间:20世纪80年代至今→随着东西方文学交往的日益增强,日本、印度、韩国、阿拉伯各国以及中国等东方国家,逐渐成为比较文学研究发展新动向的主力军。
补充:◆中国比较文学→时间:滥觞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特征:继承影响研究和平行研究理论,形成自觉的学科创新意识。
在方法论上,提出阐发研究,跨文化、跨文明研究和文学变异学研究,突破了原有欧美比较文学学派的传统理论框架,进一步补充和完善了世界比较文学学科理论。
比较文学.doc
第一章比较文学的定义与目标第一节“比较”的真谛——跨越与沟通一、“比较文学”中的“文学”•单指文学研究,不包括文学创作二、“比较文学”中的“比较”•比较文学是超出一国范围之外的文学研究,并且研究文学与其他知识信仰领域之间的关系,包括艺术(如绘画、雕刻、建筑、音乐)、哲学、历史、社会科学(如政治、经济、社会学)、自然科学、宗教等等。
简言之,比较文学是一国文学与另一国或多国文学的比较,是文学与人类其他表现领域的比较。
(亨利·雷马克)•不限于一般方法论的意义•一国文学与另一国文学之间或多国文学之间的比较•文学与人类其他表现领域之间的比较•意味着跨越和沟通:从地域观念上,跨越和沟通国家、民族的界限;从学科领域上,跨越和沟通文学与其他学科的界限。
正因如此,比较文学形成了一个重要特征——开放性。
第二节比较文学的定义一、外国学者对比较文学的界定法国:比较文学并非比较。
比较文学实际只是一种被误称了的科学方法,正确的定义应该是:国际文学关系史。
(法·基亚)比较文学是文学史的一支:它研究国际间的精神关系,研究拜伦和普希金、歌德和卡莱尔、司各特和维尼之间事实联系,研究不同文学的作家之间的作品,灵感甚至生平方面的事实联系。
(马里耶·卡雷)美国:比较文学是超出一国范围之外的文学研究,并且研究文学与其他知识信仰领域之间的关系,包括艺术(如绘画、雕刻、建筑、音乐)、哲学、历史、社会科学(如政治、经济、社会学)、自然科学、宗教等等。
简言之,比较文学是一国文学与另一国或多国文学的比较,是文学与人类其他表现领域的比较。
(亨利·雷马克)俄苏历史——比较文艺学是文学史的一个分支,它研究国际联系和国际关系.研究世界各国文艺现象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文学事实类同一方面可能出于社会和各民族文化发展相同,另一方面则可能出于各民族之间的文化接触和文学接触,相应地区分为:文学过程的类型学的类似和“文学联系和相互影响”,通常两者相互为用。
《比较文学》课程笔记
《比较文学》课程笔记第一章绪论一、比较文学的定义与内涵1. 定义比较文学是一门国际性的学科,它涉及至少两种文学传统的研究,通过对这些文学传统的比较,揭示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似性和差异性,以及文学与其他领域之间的交叉关系。
2. 内涵- 跨文化性:比较文学研究跨越不同文化背景的文学作品和文学现象。
- 交叉性:比较文学不仅限于文学内部的研究,还涉及文学与历史、哲学、艺术、社会科学等领域的交叉。
- 开放性:比较文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的多样性,使其成为一个不断发展和变化的学科。
二、比较文学的研究范围1. 跨国家文学关系- 翻译研究:探讨文学作品如何通过翻译在不同语言和文化中传播和接受。
- 文学接受与影响:研究一个国家的文学作品在另一个国家的接受情况及其产生的影响。
2. 跨民族文学关系- 少数民族文学:研究少数民族文学的特点及其与主流文学的关系。
- 跨境民族文学:探讨跨境民族文学的传统、风格及其在不同国家的发展。
3. 跨文化文学关系- 东方与西方:比较东方文学与西方文学的传统、主题和表现手法。
- 古代与现代:分析古代文学对现代文学的影响,以及现代文学对古代文学的重新诠释。
4. 跨学科文学关系- 文学与哲学:研究文学作品中的哲学思想,以及哲学对文学创作的影响。
- 文学与艺术:探讨文学与绘画、音乐、电影等艺术形式的相互影响。
三、比较文学的研究方法1. 影响研究- 直接影响:研究一部作品或文学思潮对另一作品的直接影响。
- 间接影响:探讨文学作品通过中介(如翻译、评论)产生的间接影响。
2. 平行研究- 类似性比较:分析不同文化背景下文学作品之间的相似性。
- 对比性研究:对比不同文学作品之间的差异,揭示其背后的文化差异。
3. 媒介研究- 翻译媒介:研究翻译在文学传播中的作用和影响。
- 电子媒介:探讨网络、电影等电子媒介对文学形式和内容的影响。
4. 跨文化研究- 文化过滤:分析文学作品在跨文化传播中被如何重新解读和接受。
第1章 比较文学的定义、历史和方法 (《比较文学概论》PPT课件)
(一)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欧洲阶段
阶段一 比较文学的欧洲阶段
在法国学者的努力下,比较文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已经得 到学界的广泛认同,学科体制化的建设得到进一步完善。
比较文学产生于法国? 比较文学产生于欧洲!
(二)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美洲阶段
阶段二 比较文学的美洲阶段
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第二阶段在美洲。 第二阶段是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转型期。从20世纪60年 代以来,比较文学研究的主要阵地逐渐从法国转向美国,形 成了以平行研究和跨学科研究为特征的美国学派。
比
较
Chapter
历文 史学
和的
方定
法义
、
One
本讲纲要
一、比较文学的定义
二、比较文学学科理论发展 的历史
三、比较文学的可比性与研 究方法
一、比较文学的定义
导言
何谓比较文学?
何谓比较文学?或者说,比较文学的定义是什么?这 是本学科自诞生以来几乎从未中断过讨论、从未停止争鸣 的持久话题。比较文学的名称与实质在不同发展阶段有不 同的内涵。
(三)中国学派的定义
本课程关于比较文学的定义:
比较文学是不同国家、不同文明、不同学科之间的跨 越性文学比较研究。
该定义既继承了法国学派和美国学派的定义,继承了 传统的影响研究、平行研究和跨学科研究,又补充了跨文 明研究,并以同源性、类同性、异质性作为可比性的基础 ,既认同“求同”也强调“求异”,强调文学变异研究,
(三)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亚洲阶段
阶段三
比较文学的亚洲阶段
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第三阶段的发展重心在亚洲,是比较 文学学科理论的拓展期。
“最后——这不是期望而是一种证实,比较文学反映了 文学本身在观念方向的演变。过去的文学,曾长期地囿于雅典、 罗马和耶路撒冷的世界里,现在它已面向亚洲和非洲的文化 了。”——基亚
曹顺庆比较文学概论
2. 强调了“异质性”; 3. 提出了“文学变异研究”。
思考:
比较文学的发展经历过哪几个 阶段?各个阶段有哪些代表人物 和主张?
第二节 比较文学的可比性
什么是比较文学的可比性?
比较文学的可比性指的是在跨国界、跨学科和跨文明的比较文学研究 中寻求比较的学理依据,是比较文学研究赖以存在的逻辑上的可能性。
则是跨文明研究的理论前提。如果在跨越异质文明的比较文 学研究中,忽略了文明异质性的存在,我们的研究便会陷入 简单地同中求异——比如有可能把中国文学变为西方观念的 注脚,也会陷入简单地异中求同——比如只是进行一种浅层 次的“X+Y式”的比附。
第三节 比较文学的基本特征与三大研究领域
一、比较文学的基本特征:文学跨越性研究 跨国界研究
具体对象:主题、文体、风格、技巧、原型、神话、思潮
和文学史等。
主要关注点:文学性,即力图通过求同辨异,把握文学发展、艺术创作、文 本结构等方面的规律以及作品的审美特点和价值等。
比较文学学科理论体系构成:
流传学
实证性影响研究 渊源学
跨国界研究
媒介学
比较文学 跨学科研究
语言层面变异学研究
跨文明研究
卡雷提出“比较文学是文学史的一支”,它研究“曾存在过的跨国度的 精神交往与实际联系”
[法]卡雷:《〈比较文学〉初版序言》,见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比较文学研 究组选编:《比较文学研究资料》,43页。
基亚则认为比较文学是一种“国际文学的关系史”[法]
基亚:《比较文学》,4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
二、类同性 类同性是迥异于法国学派影响研究的美国学派平行研究
的鲜明旗帜和突出特征。具体来说,类同性是指没有任何事 实联系的不同国家的文学之间在风格、结构、内容、形式、 流派、情节、技巧、手法、情调、形象、主题、思潮乃至文 学理论等方面所表现出的相似或契合之处。
比较文学 绪论
4)影响更大的法国学派却不主张比较 基亚:“比较文学不是比较,给它下严格的 定义可能是徒劳的。”比较文学是国际关 系史,“凡不存在关系的地方,比较文学 就停止了。”梵第根:比较文学是研究各 国文学作品的关系。巴登斯伯格 原因:1)克罗齐:任何学科都可以用比较的 方法,而且比较是普遍方便的方法,不能 作为比较文学的基石。2)法国的实证主义 哲学基础。3)对学科的实证性科学性的追 求,对随意性的规避。
第一节比较文学的名称与性质
1名称 1.1法语“文学比较” :被比较、被对照的文学作品; 比较性的文学研究。隐含不同国家文学之间互相联 系的意思。 1.2英语“比较文学”:1848马修· 阿诺德最早使用, 1886波斯奈特最早使这个词进入比较文学学科并出 版第一部同名专著。 1.3德语“比较文艺学”:是注重比较过程和思想探索 的文学的科学。与法国注重比较结果及文学历史联 系和事实影响不同。
3比较文学学科体系(旧) 教材第20页
东西方比较文学简史
一早期 西方:17世纪“古今之争” 、伏尔泰《论史诗》、 司汤达《拉辛与莎士比亚》。先驱:斯达尔夫人和 歌德。 中国:《史记》“安息传说”。两次文化交流:印度 佛教对文学的影响:文类、作家、理论;西学东渐 带来文学翻译、文学研究: 王国维、梁启超、鲁 迅。
二、学科形成(形成期) 标志:(1)名称提出;(2)讲座、课程开设; (3)创办杂志;(4)出版专著 时间:19世纪后半期 主要发源地:法国:代表人物(三位奠基人:维 尔曼“比较文学之父”、安培“创建比较文学史”、 圣伯夫“理论上的肯定”);三个第一(第一位比 文化成因较文学教授(戴克斯特)、第一本比较文 学刊物(梅茨尔)、第一本理论专著(波斯奈 特));文化成因:1)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影响; 2)实证主义哲学的影响;3)自然科学:进化论 (达尔文)、比较解剖学(居维叶);4)比较宗 教学的影响。
《比较文学导论》书本内容整理【知识点全】
1民族文学与国别文学的界分
国别文学是以一个国家共同的政治区域观念所定义的文学现象。民族文学是从一个民族共同血缘观念来成立起学科身份的。
在单一民族构成的国家体系中,国别文学就是民族文学,民族文学也就是国别文学,可以互相指称。在研究一个国家的多民族文学时,或研究一个由多民族构成的国家之文学与其他国家、民族文学之间的关系时,应该使用民族文学。
2比较文学的诞生
3比较文学的学科发展历程
一、比较文学发展的早期历史;
二、比较文学的危机及其转向
三、跨世界的比较文学及其走向
第三节中国比较文学发展史渊源
1中国古代的比较文学研究
比较文学研究的出现有赖于两个必要条件,一是必须与外来文化相接触,二是必须具备通识眼光,即能具有一种从国际角度来从事文学研究的立场。
2)比较文学研究是跨越两种国家文学以上而完成的。因为国家是一个政治地域观念,跨国家并不等于跨民族、跨语言与跨文化,这个定义在学理上是不准确的。
3)与法国学派最大的差异在于明确地把比较文学研究的界限扩展到其他相关的学科中区,认为比较文学研究文学与其他知识与信仰领域之间的关系,这样大大地拓宽了比较文学的研究视域。
伽列
明确指出比较文学隶属于文学史,把比较文学从文学创作及文学作品中界分出来,以说明比较文学在学科意识及学科界限上归属文学研究。并且,主张文学研究的对象是国际间的精神关系,这种国际间的精神关系必须是能够被文献与考据所证明了的材料事实联系。(国际精神关系特指不同语境下作家跨语言、跨民族、跨文化与跨国界的文学交流关系)
当代的比较文学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它利用跨学科、跨文化的特点积极地参与多变得文化交流和对话,加强了世界各地的思想互动。
第二节西方比较文学发展史渊源
文学课件第一的章比较文学总论
⽂学课件第⼀的章⽐较⽂学总论第⼀章总论⼈们通常认为,⽐较⽂学诞⽣于19世纪末期。
应该说,这是⼀门不算太新的学科。
然⽽在实际上,它却总给⼈⼀种出世不久的印象。
我们看到,它⽼是与“新兴”之类的字眼联系在⼀起。
回顾这门学科⼀百余年来的历程,它的确充满⽣机与活⼒,可是,另⼀⽅⾯,它⼜⾃始⾄终充满争讼与危机,就连今天最有“资格”谈论它的⽐较⽂学“泰⽃”,也感叹不明⽩它何以是其所是。
如果说它是⼀门根基不稳、定义不明的学科,恐怕没有⼈会提出异议。
可是事实上,它⼜在迅速地发展与膨胀,不断有新的⽅法和领域⾃愿归属到它的名下(中国⽐较⽂学学会已设有12个⼆级学会,⽽且呈增加的趋势),使得它在阵容上、范围上、内容上不断扩⼤和更新。
这⼀现象的确令⼈费解,但学界对此所提出的理论破解却并不尽如⼈意。
其中原因⾃然很多,其⼀便是以往的⽐较⽂学的界定者往往仅从研究对象和范围来把握这⼀学科的本质属性,⽽忽视了研究主体⾃⾝的因素。
实际上,离开了特定的主体,便谈不上对相关客体进⾏准确、全⾯和充分的认识。
主客体相互包容、互为前提,这决定了对其中任何⼀⽅的认识都不能离开另⼀⽅的视⾓与视域。
因此我们⾸先要提出⽐较⽂学的学科意识等问题,以便将⽐较⽂学纳⼊更加全⾯、更加开阔的视野之中来进⾏考察。
第⼀节⽐较⽂学的学科意识在讨论学科意识之前,有必要对⽐较⽂学“名”与“实”的争议以及由此所引发的“危机论”作⼀阐述。
任何⼀门学科都有其⾃⾝的构成条件,⽐较⽂学也应该如此。
作为⼀门学科,它应该有其区别于⼀般⼈⽂学科的特点。
然⽽,究竟什么是⽐较⽂学,这个问题⼏乎从它诞⽣之⽇起就⼀直困扰着⼈们。
因此我们研究⽐较⽂学这门学科,⾸先⾯临⼀个正名问题,即对⽐较⽂学的学科概念作⼀个适当的界定。
1970年,美国著名学者韦勒克曾经说过,“‘⽐较⽂学’⾄今仍是⼀个有争议的学科领域”韦勒克.⽐较⽂学的名称与性质.见:⼲永昌等编选.⽐较⽂学研究译⽂集.上海:上海译⽂出版社,1985.136 基亚.⽐较⽂学.见:⼲永昌等编选.⽐较⽂学研究译⽂集.上海:上海译⽂出版社,1985.75~76 ,各国学者都试图给它正名,于是便有了“全球⽂学”、“国际⽂学”、“世界⽂学”、“各国⽂学的历史研究”、“国际⽂学关系史”等多种名称。
比较文学笔记(完整版)
第一篇绪论第一节“比较”的真谛——跨越与沟通1、文学研究的三种途径: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史文学理论:研究文学的本性,文学的内在,文学作品的构成及特征等,基本上是将文学现象作为同一时代的一种思想体系来进行研究的。
文学批评(微观):是对某一具体文学作品的研究,它要求对具体文学现象做出分析评价。
文学史(宏观):主要研究文学的发展和演变,它不仅由对各个作品的分析和评价积累而成,同时受到不同时代的社会经济状况、风习、心态的制约。
2、比较文学中的“比较”雷马克的定义:是超出已过范围之外的文学研究(地域),并且研究文学与其他知识及信仰领域之间的关系,包括艺术(回话、雕刻、建筑、音乐)、哲学、历史、社会科学(政治、经济、社会学等)、自然科学、宗教等(学科领域)。
“比较”的真谛:跨越和打通既定的界限。
比较文学的本质:它是一种跨界限(民族、国家的界限和学科的界限)的文学研究。
3、比较文学的特点:1、开放性,2、比较性,3、汇通性。
第二节比较文学的定义1、季羡林的定义:把不同国家的文学拿来比较(狭义)。
把文学痛其他学科拿来比较(广义),包括人文学科与社会科学、自然科学钱钟书:作为一门学科,则跨越国界和语言界限的文学比较。
乐黛云:是历史地比较研究两种以民族文学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
曹顺庆:是以世界性眼光和胸怀来从事不同国家、不同文明和不同学科之间的跨越式文学比较研究,主要研究各种跨越中文学的同源性、雷同性、异质性和互利性,以影响研究、平行研究、跨学科研究和跨文明研究为基础方法。
教材定义:比较文学史一种开放式的文学研究,它具有宏观的视野和国际的角度,以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界限的各种文学为研究对象,在理论和方法上,具有比较的自觉意识和兼容并包的特色。
2、基本要素:(四跨)跨语言、跨民族、跨文化、跨学科。
第三节走向世界文学1、(1)民族文学:指在某个民族土壤上产生的,具有自己独特的历史传统和民族特色的文学。
(2)国家文学:是按照国家这个政治概念认为划分的文学单位,它可由多个民族文学构成,也可是单一民族文学。
比较文学第一章
第一章实证性影响研究第一节流传学一、流传学的定义、渊源和发展1、流传学定义:流传学(Doxologie)也称誉舆学,是传统的影响研究模式之一,也是比较文学实践中的一种被广泛应用的基本方法。
它的主要特点就是从给予影响的放送者出发,去研究作为终点的接受者的“他者“情况,包括文学流派、潮流、作家及文本等在他国的际遇、影响及被接受的情况。
这里的“Doxologie”源于希腊语中的“doxo”, 意为光荣、荣誉、赞美;而“logie”的词根为“logos”常指“……学”,“……论”或话语。
这个词原为宗教术语,指礼拜仪式上赞美上帝荣耀的颂歌。
1931年,法国比较文学学者梵·第根首先将它引入了比较文学,并对它进行学科理论的阐释,认为流传学“是一位作家在外国的影响之研究,是和他的评价或他的‘际遇’之研究,有着那么密切的关系,竟至这两者往往是不可能分开的。
我们可以把这一类的研究称为‘誉舆学’( Doxologie)。
”“誉舆学”(流传学)因此而得名。
2、流传学的渊源:流传学的产生有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它秉承了歌德提出的“世界文学”理念,同时又接受了法国浪漫主义先驱斯塔尔夫人的某些观点,并受19世纪浪漫主义运动的文学批评新风气和实证主哲学的影响而兴起。
3、流传学的发展:在许多学者眼中,影响的流传从起点到终点是一个从高处到低处的过程,对影响的研究也正是为了证明欧洲文学的优越性,因此流传学研究多限于欧洲作家或作品、文学思潮等在其他国家地区的接受和影响。
这就造成了流传学研究的局限:单向的认识论、方法论与实证主义的目的论、决定论及欧洲文学一元论融合为一体,形成了浓郁的欧洲中心意识和民族沙文主义的色彩。
于是从20世纪50年代起,国际比较文学界产生了激烈的论争,开始突破“欧洲中心论”,转而重视欧洲以外其他文化传统的文学。
尤其是在20世纪下半叶,影响研究不断用新理论更新传统方法,流传学也从传统的逻辑实证的考据学逐渐过渡到吸纳现代的接受理论、交往理论、文学社会学、文学心理学、文化人类学等多学科的理论成果,注意把“外在事实”与“内在品质”联系起来,即不仅考察影响与接受间的“事实联系”与“因果关系”,还要探寻作为关系本质的文学的内在的美学品质,从而把历史性与审美性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比较文学课件
第一章比较文学的名与实第一节比较文学ABC比较文学实际上就是一门独立而又开放的、处于多种人文学科边缘的新兴学科。
杨周翰:“比较是表达文学发展、评论作家作品不可避免的方法,我们在评论作家、叙述历史时,总是有意无意进行比较,我们应当提倡有意识的、系统的、科学的比较。
”季羡林:“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如果我们只了解观察一种事物,我们的视野就受到限制,思路就容易僵化。
只有把或多或少有某些类似之处或某些联系的事物摆在一起,加以观察,加以对比,我们才能发现各个事物的优缺点,对我们自己比较熟悉的事物才能作出正确评价。
”钱钟书:“比较文学不是文学比较”。
“我们必须把作为一门人文学科的比较文学与纯属臆断、东拉西扯的牵强比附区别开来。
由于没有明确比较文学的概念,有人抽取一些表面上有某种相似之处的中外文学作品加以比较,既无理论的阐发,又没有什么深入的结论,为比较而比较,这种‘文学比较’是没有什么意义的。
”钱钟书:“事实上,比较不仅在求其同,也在存其异,即所谓‘对比文学’。
正是在明辨异同的过程中,我们可以认识中西文学传统各自的特点。
不仅如此,通过比较研究,我们应能加深对作家和作品的认识,对某一文学现象及其规律的认识,这就要求作品的比较与产生作品的文化传统、社会背景、时代心理和作者个人心理等因素综合起来加以考虑。
”比较文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从雏形发展到今天,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
和其他学科一样,它有自己本体的定义、性质、研究对象与范围、研究方法和意义。
自从将比较文学视为一种文学研究之日起,学界对上述问题始终存在着见仁见智、难分轩轾的争议。
但是,作为一门严肃的学科,比较文学仍然要建构自己的理论体系。
第二节定义的多重建构法国学者的定义——强调文学之间的事实联系法²基亚(1921~)在《比较文学》中观点(第9页);马里耶²卡雷(1887~1958) 的观点(第9页);梵²第根(1871~1948)在《比较文学论》中的观点(第10页)美国学者的定义——强调文学之间的美学价值关系亨利²雷马克(1916~) 在《比较文学的定义与功能》的观点(第11页);奥尔德里奇(1915~) 的修正(第11—12页)比较文学不仅研究有事实联系的跨国界的文学关系,而且也研究无事实联系的跨国界的文学关系,甚至还研究文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自考《比较文学》复习笔记
《比较文学》复习笔记第一章:比较文学的名与实:“比较文学”作为专用术语,并具有了现代的文学研究意义上的内涵,是1827年法国著名批评家魏尔曼在巴黎大学讲学时开始使用的。
英文中的“比较文学一词是英国著名文学教授波斯奈特在《比较文学》一书中给予确定并使用的。
荷兰唯物主义哲学家斯宾诺莎的名言:任何规定都同时是否定一样,比较文学不可能因为定义的束缚而停止发展。
第一节:比较文学ABC第二节:定义的多重建构法国学者率先提出过比较文学的定义,法国法。
基亚提出“比较文学并非比较。
比较文学实际只是一种被误称了的科学方法,正确的定义是:国际文学关系史。
”卡雷大力倡导研究文学间的“事实联系”,他指出:比较文学是文学史的一支,它研究不同国家和民族的作品之间的关联,它格外注重被研究对象之间的事实联系。
梵。
第根总结说:真正的比较文学的特质是把尽可能多的来源不同的事实采纳在一起,以便充分地把每一个事实加以解释,是扩大认识的基础,以便找到尽可能多的种种结果的原因。
起点,放送者:作家、著作、思想;到达点,接受者;经过的媒介者:传递者。
美国:亨利。
雷马克:比较文学是一国文学与另一国或多国文学的比较,是文学与人类其他表现领域的比较。
持有这种观点的学者称为“美国学派”。
奥尔德里奇:比较文学是从超越一国民族文学的角度或者从与其他一门或几门知识学科的相互关联中,对文学现象进行研究。
俄苏:比较文学被称为历史-比较文艺学,代表维谢洛夫斯基。
日尔蒙斯基:历史-比较文艺学是文学史的一个分支,它研究国际联系和国际关系,研究世界各国文艺现象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中国:杨周翰:主张对文学的主题、文学类型、文学潮流、批评和审美标准或诗学进行比较研究,研究相互影响;把文学与其他文艺领域进行比较,研究其关系;在相互比较中发现一些文学发展的共同规律。
钱钟书、季羡林、现任比较文学学会会长乐黛云。
当前中国学者较为认同的另一种定义为:比较文学是一种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的文学研究第三节:学科的一般性质与比较文学相关的概念主要有民族文学、国别文学、总体文学、世界文学。
比较文学第一章
第一章比较文学产生的条件、学理依据以及认识论基础比较文学是当代的“一门显学”(季羡林)这是一种立足于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的文学研究。
作为一门学科,比较文学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左右诞生在法国。
经历近一个世纪的发展后,其理论体系逐渐成熟并为各国所接受。
五·四运动前后,比较文学的浪潮涌入我国。
三十年代,曾一度兴盛。
在沉默了四十年之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又在中华大地重新复兴。
其标志是一九七九年钱钟书先生《管锥编》的前四册问世。
八十年代以来,我国各高等院校纷纷举办比较文学讲座,开设比较文学课程,成立学术组织,创办刊物,出版专著,译介著作。
在加强与各国交流的基础上,于一九八五年成立了国家一级研究机构,即中国比较文学学会。
其后,我国比较文学的研究更是来势迅猛,一浪高过一浪,呈现出一派勃勃生机和巨大的创造力。
那么,究竟什么是比较文学呢?让我们从中国文学史上的一桩公案说起。
南朝刘宋时期,一个叫东阳五疑的人写了本书《齐谐记》。
之后有个叫吴均的人又写了《续齐谐记》,其中记载了一个许彦鹅笼的故事。
讲的是许彦提个鹅笼赶路,途中有个书生看见了,要求坐笼中。
许彦打开鹅笼,书生坐进去,两人继续赶路。
不久,他们休息了。
许彦打开鹅笼,书生又出来了。
尔后,为了表示感谢,书生张口吐出了一张桌子,上面摆满丰盛的酒菜,又吐出了一个美女陪酒。
两人推杯把盏,吃吃喝喝。
不久,书生酒醉倒地睡去。
美女见状,张口吐出了一个青年男子,两人又吃吃喝喝。
一会儿,美女见睡去的书生翻了翻身子,又张口吐出了一张丝锦盖在他身上,也倒地睡在书生旁边。
青年男子见状,张口吐出了一个美女陪酒。
过了一会,男子见地上的美女即将醒来,就张口把身边的陪酒美女吞入口中。
地上的美女醒来后,依次吞下丝锦和青年男子,之后继续陪许彦吃酒。
不久书生醒来,他先吞下美女,又吞下桌子,最后,留下一张铜镜给许彦做纪念。
这个非常有趣的故事究竟来自何处?中国学者见智见仁。
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则给出了科学而清楚的答案。
比较文学讲义
第一章比较文学的定义与目标第一节比较文学的定义。
首先,比较文学是研究文学的理论课程,理论性很强,很前卫的课程,比较文学中的“文学”与古代文学,当代文学的文学不同,后者是指文学作品,比较文学则是指文学的研究,比较接近的是文学理论中的文学,不过二者也有区别,文学理论是指对文学作品、作家、读者以及作品所反映的生活进行直接的深入的研究,在比较文学中,则是横向的研究。
其次,比较文学的跨越属性(根本属性)。
比较二字,通常说有比较才有鉴别,“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这说明比较在我们的生活中是一种一般的思维方法,比较也运作的其他的学术研究中,但这属于一般研究,李白与杜甫的比较,史诗与悲剧的比较,而比较文学则是不同民族,不同国家之间的比较。
比如,莎士比亚和汤显祖之间的比较属于比较文学的范围,阿Q和堂吉诃德的比较,中国传统诗歌和西方意象派。
但注意,可以跨越国家但不跨越语言,比如英国和美国。
也可以跨越了民族和国家,也跨越了语言,但不跨越文化,比较欧洲的国家。
还可以既跨越了民族、国家、语言和文化,比如中国和欧洲一些国家的比较。
这三种都属于比较文学研究的范围。
这属于比较文学的跨越属性。
还有一种就是跨越就是跨越文学本身,比如文学和其他艺术,文学和宗教等等。
比较文学的定义:比较文学是一国文学与另一国或多国文学的比较,是文学与人类其他表现领域的比较。
是一种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的文学研究。
提问环节:1、怎么理解比较文学中的“文学”二字?2、怎么理解比较文学中的“比较”二字?3、比较文学的定义?第二节比较文学产生的条件和作用1、比较文学形成的条件(1)资本主义开拓了世界市场,各民族的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依赖增强了。
(马克思)(2)人类文学作品的共同性:“诗是人类的共同财富。
”(歌德)仍依赖于交往。
2、比较文学的作用(1)研究实际存在的交往。
(郭沫若受浪漫主义影响。
鲁迅受到俄罗斯果戈理、契诃夫等的影响。
比较文学笔记完整版
第一篇绪论第一节“比较”的真谛——跨越与沟通1、文学研究的三种途径: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史文学理论:研究文学的本性,文学的内在,文学作品的构成及特征等,基本上是将文学现象作为同一时代的一种思想体系来进行研究的。
文学批评(微观):是对某一具体文学作品的研究,它要求对具体文学现象做出分析评价。
文学史(宏观):主要研究文学的发展和演变,它不仅由对各个作品的分析和评价积累而成,同时受到不同时代的社会经济状况、风习、心态的制约。
2、比较文学中的“比较”雷马克的定义:是超出已过范围之外的文学研究(地域),并且研究文学与其他知识及信仰领域之间的关系,包括艺术(回话、雕刻、建筑、音乐)、哲学、历史、社会科学(政治、经济、社会学等)、自然科学、宗教等(学科领域)。
“比较”的真谛:跨越和打通既定的界限。
比较文学的本质:它是一种跨界限(民族、国家的界限和学科的界限)的文学研究。
3、比较文学的特点:1、开放性,2、比较性,3、汇通性。
第二节比较文学的定义1、季羡林的定义:把不同国家的文学拿来比较(狭义)。
把文学痛其他学科拿来比较(广义),包括人文学科与社会科学、自然科学钱钟书:作为一门学科,则跨越国界和语言界限的文学比较。
乐黛云:是历史地比较研究两种以民族文学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
曹顺庆:是以世界性眼光和胸怀来从事不同国家、不同文明和不同学科之间的跨越式文学比较研究,主要研究各种跨越中文学的同源性、雷同性、异质性和互利性,以影响研究、平行研究、跨学科研究和跨文明研究为基础方法。
教材定义:比较文学史一种开放式的文学研究,它具有宏观的视野和国际的角度,以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界限的各种文学为研究对象,在理论和方法上,具有比较的自觉意识和兼容并包的特色。
2、基本要素:(四跨)跨语言、跨民族、跨文化、跨学科。
第三节走向世界文学1、(1)民族文学:指在某个民族土壤上产生的,具有自己独特的历史传统和民族特色的文学。
(2)国家文学:是按照国家这个政治概念认为划分的文学单位,它可由多个民族文学构成,也可是单一民族文学。
《比较文学》课程教学大纲
《比较文学》课程教学大纲《比较文学》课程教学大纲第一章绪论第一讲比较文学的定义一、法国学派的定义二、美国学派的定义三、中国学者的定义第二讲比较文学的历史一、比较文学的欧洲阶段二、比较文学的美洲阶段三、比较文学的亚洲阶段第三讲比较文学的特点与方法一、比较文学的可比性二、比较文学的三大研究领域及研究方法第一章文学的国际关系与相互影响第二讲流传学一、流传学(一)流传学的定义与特征(二)流传学理论的历史发展(三)流传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四)文学流传的五种形态第二讲渊源学与媒介学一、渊源学(一)渊源学的定义与特征(二)渊源学研究的历史发展(三)渊源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四)渊源学研究的四种对象(五)渊源学研究的三种类型二、媒介学(一)媒介学的定义、特征与历史发展(二)媒介的四种类型(三)文学媒介展开的三种方式(四)媒介学研究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第三讲比较文学与翻译研究一、比较文学视野中的翻译(一)早期比较文学研究视野中的翻译(二)东方比较文学的崛起与翻译地位的上升(三)从比较文学到翻译研究二、创造性叛逆与翻译(一)翻译总是一种创造性叛逆(二)创造性叛逆的类型(三)创造性叛逆与文学经典的形成三、文化意象的失落与变异(一)中外文学和文化中的文化意象(二)翻译与文化意象的失落、扭曲、变异(三)文化意象的跨民族传递四、翻译文学与中外文学关系研究新视角(一)文学的跨国传播及其身份认同(二)翻译文学概念及其国籍归属(三)文学翻译史与翻译文学史第四讲变异学(一)比较文学变异学的基本原理(二)跨国变异研究(三)跨语际变异研究(四)跨文化变异研究(五)文学的他国化研究第三章文学的类型研究与比较诗学第一讲类型学与主题学一、类型学的类似与内涵(一)类型学定义与研究对象(二)文学现象类似的原因(三)文化同步发展中的文学二、文学主题与主题学(一)主题和主题学的联系与区别(二)主题学研究的分类(三)主题学研究的主题(四)主题学的平行研究与影响研究第二讲比较诗学一、诗学范畴的历史生成(一)诗学概念的古今差异(二)诗学概念的中西区分(三)理论跨界失效与比较研究需求二、比较诗学的学科建构(一)比较诗学的历史与现状(二)比较诗学的基本方法与研究类型(三)研究案例分析三、走向比较诗学的新疆域(一)文化语境变迁与问题意识转换(二)理论旅行与诗学变异(三)文论对话与互释:比较诗学的新空间第四章文学的跨学科研究第一节文学与艺术一、文学与音乐二、文学与绘画三、文学与戏剧及影视第二节文学与人文社会科学一、文学与哲学二、文学与历史三、文学与社会学四、文学与心理学第三节文学与自然科学一、文学与科学的关系及其历史二、文学中的科学三、科技影响下的文学第五章总体文学与世界文学第一讲跨文明研究一、跨文明比较文学提出的现实意义(一)当代的“文明冲突”与“文明对话”(二)文明的“异质性”与比较文学研究的新转机二、人类文明的多源和多元性(一)文明在世界不同区域的产生(二)文学在不同文明中的意义(三)多元文明观三、跨文明研究:比较文学的新拓展(一)跨国别与跨区域(二)“西方中心论”的局限和危机(三)跨文明比较文学:全球化时代的文学交往和对话四、文学的跨文明比较方法(一)文明异质性与文学的差异性比较(二)文明对话与文学话语比较(三)文明的互补与异质文明文学的融合研究第二讲文学人类学的中国历程一、领域交叉:文学与人类学的相互走进二、“文学”之问:对汉词翻译的反思三、“人类学”追问:对西式学科的考察四、四个问题:文学人类学的内部构成五、类型开放:文学人类学在当代中国的探索和实践。
比较文学PPT整理
第一章比较文学的定义与功能第一节什么是比较文学比较文学是一门诞生于十九世纪末期的新兴学科,是一门对不同民族的文学进行比较研究、也对文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进行比较研究的学科。
一、比较文学的形成与发展1、比较文学的形成,是历史的必然,是时代的要求。
2、比较文学的史前史与学科史由于西方历史文化的一体性,西方人在比较文学的史前史阶段主要进行跨越民族界限的文学比较研究。
十九世纪七、八十年代,在欧洲,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世界市场的形成,随着科学文化的迅猛发展和比较的意识与方法在学术界的广泛运用,随着浪漫主义文学运动,比较文学学科开始形成,其标志是:(1)出现了比较文学杂志:(2)出现了比较文学理论著作;(3)大学里设立了比较文学课程。
比较文学形成后,其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1)十九世纪七十年代至二十世纪五十代:法国学派——从事影响研究(“跨越”、“国际文学史”),为其建立了完整的理论体系,使用严谨求实的研究方法(考据),并用累累的研究成果证明了比较文学的价值,使比较文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而确立了牢固的地位,功不可没。
但是,法国学派的理论与实践有狭隘性、机械性以及文学沙文主义倾向等局限。
(2)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美国学派——从事平行研究与跨学科研究(“跨越国家界限与学科界限”、“文学研究”),扩大了比较文学的研究范畴,也使比较文学有了向纵深发展的可能性,但有狭隘性和理论不够严密、导致研究范畴过于宽泛的弊端。
(3)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之后:中国学派——开创了跨文化体系的东西方文学以及东方各民族文学的比较研究,进一步拓宽了比较文学的研究范畴,为进行全球范畴内的比较文学研究开辟了道路。
中国比较文学在史前史阶段更多地进行跨学科研究。
鸦片战争之后,林纾、梁启超、王国维等学者就中外文学、文化进行了一些比较研究,拉开了中国比较文学的序幕。
“五四”时期是中国比较文学的兴起时期,中国学者从西方引进了这门学科。
茅盾、吴宓、许地山等学者写出了有份量的学术论文,一些大学开设了比较文学讲座。
《比较文学》目录第一章 比较文学的定义与目标第二章 比较
2、对想象中异国人形象的把握方法 ① “套话”分析 套话以最凝练最生动的语言形式反映着一国人民的心中或 者说想象中异国人的形象。如:有关日本人的一系列套话、 和与“洋”相连的有关套话。 ② 一般表述分析 A 一般表述的公式。 B 一般表述的特点:拒绝分析和推理。个别的置换为整 体的。 ③ 想象分析 ④ 社会想象的两种类型:“意识形态型”、“乌托邦”型。
1、作为文学理论的文类学与比较文学的文 类学的区别 2、从影响比较的角度看文类学的相互影响 ① 印度文学和佛经对中国古代文类的影响 ② 近现代以来西方文类对中国文类的影响 ③ 中国文类对西方的影响 3、影响比较的文类学研究也应注意审美分 析 4、文学的分类法与外国影响
5、从平行比较的角度对文类的研究
4、中西比较诗学的出现
5、中国比较文学的两个主要领域
第三章 比较文学的对象、体系和方法论
第一节 比较文学的对象 1、具有亲缘关系的文学
2、具有类同关系的文学
3、具有相异或对比关系的文学 4、比较文学研究的“可比性”问题 ① 具有亲缘关系的文学的“可比性”的把 握
② 类同和相异关系文学的“可比性”的把 握
② 文字以外的媒介
3、对运送过程的研究
第五章 形象学
1、形象学的产生和形象学的定义 ① 形象学产生的过程 在比较文学的各领域中,形象学是出现较晚的,它的产生 最早可以追溯到卢梭的《新爱洛绮斯》。 1930年,乔治· 阿斯高里写出了形象学研究的论文 《面对十七世纪法国舆论的英国》。 以后卡雷在《比较文学》一书中提出了形象学的基本原则。 1951年基亚在他的《比较文学》中单独辟出一章,专门研 究“人们所看到的外国”。 ② 形象学的定义 形象学是研究在一国文学中和在一国人民集体想象中所描 述的异国形象。 它不同于我们通常所说的“形象”一词的意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三四十年代以后,理论引进和学术实践取得进一步发展。 理论著作的译介,影响研究著述,平行研究实践,跨学科研究等, 中国学者逐渐开始形成自觉的比较意识。 (3)20世纪60年代末-79年代,港台比较文学兴起。 台湾:朱立民、颜元叔、叶维廉、李达三 香港:香港中文大学 李达三、古添洪、陈慧桦提出建立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构想。
(5)90年代-今,比较文学得到全面发展
中国比较文学学术实践和理论探索取得可喜成绩,具备了自 觉的学科创新意识。重建了适应东方与西方平等对话的比较文学 学科理论话语范式,使中西文学之间得以平等交流和对话。方法 论上突破了原有的欧美比较文学学派的传统理论框架,进一步补 充和完善了世界比较文学学科理论,丰富和深化了比较文学的研 究范畴和领域,意味着世界比较文学学科进入了一个跨越东西文 明圈的新阶段。
(4)1973年,维斯坦因《比较文学与文学理论》,折中立场,缓解 了矛盾。
4.争论的意义
(1)美国学派通过对法国学派只注重实证影响的批评,拓宽了比较文 学的研究范围,促进了对不同国家文学之间的“美学联系”的关注。 美国学派对跨学科研究的强调促使了文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 (2)美国学派过于强调非事实性的平行研究,无限制地扩大文学与其 他学科之间的界限,带有较大的随意性,模糊了比较文学的研究边界, 产生了不少消极影响。
2.20世纪中期前后:美国比较文学学科体制化建设进展开始加速 研究机构、杂志、论文等
3.50年代到70年代:争论到和解 (1)1953,韦勒克《比较文学概念》对卡雷进行批评。 (2)1958,第二届国际比较文学会议,韦勒克《比较文学的危机》 的报告,被认为是美国学派的宣言书。引发两派长久交锋。
(3)雷马克《比较文学的定义和功能》,质疑法国影响研究的有效 性。
(4)70-80年代,大陆比较文学蓬勃兴起并逐步繁荣
1981.北京大学 比较文学研究会 1984 卢康华、孙景尧编著中国第一部比较文学教材《比较文学导论》 第一份比较文学刊物《中国比较文学》,季羡林主编 1985 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在深圳大学成立,季羡林—名誉会长,杨周翰—会长,乐黛云—副 会长兼秘书长 比较文学研究室、比较文学系相继成立 专著、论集 钱钟书《管锥编》、季羡林《中印文化关系史》 金克木、杨周翰、王元化、黄药眠、童庆炳、乐黛云、严绍璗、曹顺庆、王宁、周英雄等
第一章 总论
第三节 比较文学学科理论发展的历史
“层叠”式、“涟漪”式发展模式
三个重要的学科理论阶段:
欧洲阶段——成形期 美洲阶段——转型期 亚洲阶段——拓展期
一、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欧洲阶段
近代发端于欧洲——19世纪初到19世纪末初步成形——20世纪50年代,比较文学观念的形 成。 1.比较文学诞生的标志
三、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亚洲阶段
20世纪80年代-今,日本、印度、韩国、阿拉伯、中国等东方国家,逐渐成 为比较文学研究发展新动向的主力军。 1.印度:比较文学印度学派
2.日本 3.韩国 4. .阿拉伯
5.中国比较文学
(1)20世纪二三十年代,起源期 1924,吴宓 东南大学 “中西诗之比较”课程 30年代初,陈寅恪 清华大学“中国文学中佛教故事研究”、“佛教翻译文 学”等 1929-1931,瑞恰兹(英国诗人、美学家) 清华大学 比较文学课程
(3)60年代以后,艾田蒲、艾金伯勒等开始逐渐接受平行研究的基本方法和理念。艾田蒲 代表作《中国之欧洲》,强调人类不同文明之间存在的不可分割的内在关联。
二、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美洲阶段
1.19世纪末-20世纪初期:专业学科初步形成期 (1)1871.美·谢克福德 康奈尔大学“总体文学与比较文学“的学术讲座,最早探讨有关比 较文学原理及方法的讲座。肯定“比较”的方法,主张不拘泥于事实性的实证影响。 (2)1887-1889,查理斯·盖利 密歇根大学 创办比较文学评论研讨班,宣传比较文学的学科概 念和方法。 (3)1889,哥伦比亚大学成立比较文学系 (4)1903,第一本英文比较文学杂志《比较文学学报》出版 (5)1904,哈佛大学成立比较文学系 (6)1906,坎贝尔发表《什么是比较文学》,指出比较文学不应局限于历史性的影响考证 和史料的搜集,而要致力于挖掘不同国别和民族文学之间的总体性的内在规律。 (7)1910,钱德勒就任辛辛那提大学,并发表演讲。
比较文学学位论文与工具书的出现:
茨
• 2.代表人物
• (1)巴登斯贝格:领军人物,与阿扎尔创办《比较文学评论》及相关丛书,发表论著, 如《歌德在法国》、《巴尔扎克所受的外来影响》,其研究以丰富的材料和严谨的论证见 长。
• (2)梵第根:《比较文学论》(1931) • (3)卡雷:“形象学”的先导,《歌德在英国》、《法国作家和德国幻象》 • (4)基亚:《比较文学》 • (5)布吕奈尔:《什么是比较文学?》对法国学派研究特色的世纪初-30年代,作为独立学科得到学界认同,学科体制化建设得到进一步完善。 比较文学在高校开设正式课程:如巴黎大学、斯特拉斯堡大学、法兰西学院、里尔大学;巴 黎大学成立“现代比较文学研究所”
(2)30-60年代,实证性影响研究理念开始遭到挑战和质疑,比较文学学科买入新的发展 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