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比较文学总论(第三节)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三四十年代以后,理论引进和学术实践取得进一步发展。 理论著作的译介,影响研究著述,平行研究实践,跨学科研究等, 中国学者逐渐开始形成自觉的比较意识。 (3)20世纪60年代末-79年代,港台比较文学兴起。 台湾:朱立民、颜元叔、叶维廉、李达三 香港:香港中文大学 李达三、古添洪、陈慧桦提出建立比较文学中国学派的构想。
(5)90年代-今,比较文学得到全面发展
中国比较文学学术实践和理论探索取得可喜成绩,具备了自 觉的学科创新意识。重建了适应东方与西方平等对话的比较文学 学科理论话语范式,使中西文学之间得以平等交流和对话。方法 论上突破了原有的欧美比较文学学派的传统理论框架,进一步补 充和完善了世界比较文学学科理论,丰富和深化了比较文学的研 究范畴和领域,意味着世界比较文学学科进入了一个跨越东西文 明圈的新阶段。
(4)1973年,维斯坦因《比较文学与文学理论》,折中立场,缓解 了矛盾。
4.争论的意义
(1)美国学派通过对法国学派只注重实证影响的批评,拓宽了比较文 学的研究范围,促进了对不同国家文学之间的“美学联系”的关注。 美国学派对跨学科研究的强调促使了文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 (2)美国学派过于强调非事实性的平行研究,无限制地扩大文学与其 他学科之间的界限,带有较大的随意性,模糊了比较文学的研究边界, 产生了不少消极影响。
2.20世纪中期前后:美国比较文学学科体制化建设进展开始加速 研究机构、杂志、论文等
3.50年代到70年代:争论到和解 (1)1953,韦勒克《比较文学概念》对卡雷进行批评。 (2)1958,第二届国际比较文学会议,韦勒克《比较文学的危机》 的报告,被认为是美国学派的宣言书。引发两派长久交锋。
(3)雷马克《比较文学的定义和功能》,质疑法国影响研究的有效 性。
(4)70-80年代,大陆比较文学蓬勃兴起并逐步繁荣
1981.北京大学 比较文学研究会 1984 卢康华、孙景尧编著中国第一部比较文学教材《比较文学导论》 第一份比较文学刊物《中国比较文学》,季羡林主编 1985 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在深圳大学成立,季羡林—名誉会长,杨周翰—会长,乐黛云—副 会长兼秘书长 比较文学研究室、比较文学系相继成立 专著、论集 钱钟书《管锥编》、季羡林《中印文化关系史》 金克木、杨周翰、王元化、黄药眠、童庆炳、乐黛云、严绍璗、曹顺庆、王宁、周英雄等
第一章 总论
第三节 比较文学学科理论发展的历史
“层叠”式、“涟漪”式发展模式
三个重要的学科理论阶段:
欧洲阶段——成形期 美洲阶段——转型期 亚洲阶段——拓展期
一、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欧洲阶段
近代发端于欧洲——19世纪初到19世纪末初步成形——20世纪50年代,比较文学观念的形 成。 1.比较文学诞生的标志
三、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亚洲阶段
20世纪80年代-今,日本、印度、韩国、阿拉伯、中国等东方国家,逐渐成 为比较文学研究发展新动向的主力军。 1.印度:比较文学印度学派
2.日本 3.韩国 4. .阿拉伯
5.中国比较文学
(1)20世纪二三十年代,起源期 1924,吴宓 东南大学 “中西诗之比较”课程 30年代初,陈寅恪 清华大学“中国文学中佛教故事研究”、“佛教翻译文 学”等 1929-1931,瑞恰兹(英国诗人、美学家) 清华大学 比较文学课程
(3)60年代以后,艾田蒲、艾金伯勒等开始逐渐接受平行研究的基本方法和理念。艾田蒲 代表作《中国之欧洲》,强调人类不同文明之间存在的不可分割的内在关联。
二、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美洲阶段
1.19世纪末-20世纪初期:专业学科初步形成期 (1)1871.美·谢克福德 康奈尔大学“总体文学与比较文学“的学术讲座,最早探讨有关比 较文学原理及方法的讲座。肯定“比较”的方法,主张不拘泥于事实性的实证影响。 (2)1887-1889,查理斯·盖利 密歇根大学 创办比较文学评论研讨班,宣传比较文学的学科概 念和方法。 (3)1889,哥伦比亚大学成立比较文学系 (4)1903,第一本英文比较文学杂志《比较文学学报》出版 (5)1904,哈佛大学成立比较文学系 (6)1906,坎贝尔发表《什么是比较文学》,指出比较文学不应局限于历史性的影响考证 和史料的搜集,而要致力于挖掘不同国别和民族文学之间的总体性的内在规律。 (7)1910,钱德勒就任辛辛那提大学,并发表演讲。
比较文学学位论文与工具书的出现:

• 2.代表人物
• (1)巴登斯贝格:领军人物,与阿扎尔创办《比较文学评论》及相关丛书,发表论著, 如《歌德在法国》、《巴尔扎克所受的外来影响》,其研究以丰富的材料和严谨的论证见 长。
• (2)梵第根:《比较文学论》(1931) • (3)卡雷:“形象学”的先导,《歌德在英国》、《法国作家和德国幻象》 • (4)基亚:《比较文学》 • (5)布吕奈尔:《什么是比较文学?》对法国学派研究特色的世纪初-30年代,作为独立学科得到学界认同,学科体制化建设得到进一步完善。 比较文学在高校开设正式课程:如巴黎大学、斯特拉斯堡大学、法兰西学院、里尔大学;巴 黎大学成立“现代比较文学研究所”
(2)30-60年代,实证性影响研究理念开始遭到挑战和质疑,比较文学学科买入新的发展 阶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