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机械结构设计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结构件的形式多种多样,从不同的 角度可以有不同的分类。为了设计、制 造和管理上的方便,通常将其分为盖盘、 轴套、支架、杆件、壳体、箱体和支承 件等类别。从毛坯工艺角度可分为铸造 件、焊接件、锻造件、铆接或粘结件等, 在结构上也应有所不同,故设计时应根 据实际情况作具体分析。
三、零件的相关
在机械系统中,各零 件通常成链状、树状 或网状相互联接,构 成完整的机械网络。
二、改善零件的受力状况
1 载荷分流 载荷分流就是将一个较大的或复合的载荷
分流到不同零件或同一零件的不同部位上,从 而达到降低应力、减小变形的效果。 2 载荷均化
载荷均化是指将集中或分布不均的载荷变 成近似均布的载荷以降低构件的最大应力。
3 载荷抵消
广义地讲,载荷 抵消是设法在结 构上将无用的力 或有用力的不利 作用全部或局部 抵消。 例:斜齿轮的轴 向力、汽车曲轴 动平衡、润滑泵 偏心驱动装置
2 传递运动和动力
3.保持有关零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或运动 轨迹关系
4 其它功用
有些结构件还具有其它一些功用, 如箱体除了保证各传动轴的相对位置及 其中心距外,还起着包容和保护传动件 的作用,还可以盛装润滑油。有的结构 件还兼有或主要用作防护或装饰作用, 要求具有一定的外形及色彩。
二、结构件的分类
一、结构件的功用 各种结构件可能具有的功能主要有承受载 荷、传递运动和动力,以及保证或保持有关零 件或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或运动轨迹关系等。
1 承受载荷
有些结构件还可 能承受液压力、气压 力、装配产生的预紧 力以及运动引起的摩 擦力等。某些在室外 工作的结构件还要承 受自然环境中所产生 的力,如风力、水流 或海浪的冲击力以及 雨、雪的压力、温度 变化所产生的热变形 力等。
运动相关是指一零件的运动轨迹与另一零 件有关,如车床刀架的运动轨迹必须平行于主 轴中心线,由此可见,欲满足运动相关条件, 一般需要一个或几个位置相关的中间件来达到, 上例中的床身导轨就是这样的中间件。
四、零件的结构要素
每一零件至少有一个直接相关的零件,多 数零件都有两个或多个直接相关的零件,故每 个零件大都具有两个或多个部位在结构上与其 它零件有关。若某零件的直接相关零件愈多, 其结构就愈复杂;零件的间接相关零件愈多, 其精度要求愈高。
5 任务分配原理
任务分配也就是功能与载体之间关系的确 定。分配不外有三种可能:一载体承担多种功 能;一载体承担一种功能;多载体共同承担一 种功能。
简言之,功能集中于一载体,可简化结构、 降低成本;功能与载体一一对应,便于做到 “明确”、“可靠”,便于实现结构优化及准 确计算;多载体承担同一功能可以减轻零件负 载,延长使用寿命,设计时应根据具体情况进 行任务分配。
在结构设计中应根据产生不安全情况的危害性大小、技术的 难易程度和成本等因素按直接的、间接的和提示性的这样的顺 序来选择。
安全可靠主要从构件的可靠性、功能的可靠性、工作安全 性和环境安全性等方面来衡量。
1)直接安全技术 首先要确保构件的可靠 性。正确地分析和计算,必要时通过试 验确定构件受力情况和应力状态,避免 出现应力过于集中,防止出现断裂。
3 合理选择支承形式
由于轴承和支承在受 力时也会产生弹性变 形,从而增加了轴端 对正确位置的偏移。
由于成本或结构的限制,轴和轴 承(包括支座)的刚度都不能无限提 高。因此必须合理地选择,以求 最满意的结果。
4 合理利用材料特性
用较少的材 料获得较大的强 度和刚度。例如, 材料为钢时,应尽 量用拉、压代替 受弯;材料为铸 铁时;则考虑用 受压代替受拉或 受弯 。
充分利用,从而减轻了重量、降低了成本。
2 合理力流原理
可以认为力在其传 递路线上形成所谓力线, 这些力线汇成力流。
力流在构件中不会中断, 也不会增多,任一条力 线都不会突然消失,必 然是从一处传入从另一 处传出。力流的另一个 特性是它倾向于沿最短 路线通过,从而在最短 路线附近力流密集,形 成高应力区。
7 稳定性原理
所谓系统的结构稳定是指当出现干扰,使系 统状态发生改变的同时,会产生一种与干扰作用 相反的、使系统恢复稳定的效应。
第三节 结构设计中的强度和 刚度问题
一、通过结构设 计降低应力减少 变形
1 合理确定截 面形状
2 合理确定轴向尺寸
改变截面形状降低截面上各点的应力,可以提高 零件本身抗破坏和抗变形的能力,但不能改变其所受 弯矩的大小,通过合理地确定零件轴向尺寸,可以减 少弯矩,从而更为有效地提高强度和刚度。这里所谓 轴向尺寸,主要指梁或轴的支承跨距和悬伸长度。
预紧是通过一个与工作载荷方向相同的预 加载荷,使零件产生一定的与工作时同方向的 弹性变形,以减少工作时的进一步变形,从而 提高刚度的有效措施。它的应用很广泛。比如 滚动轴承
预紧的特点是预加载荷与工作载荷方向相 同,工作时不撤出。因此,工作应力不是抵消, 而是叠加,其目的在于提高刚度,而不是减少 应力,故预应力应不超过一定限度。
当力流方向急剧转 折时,力流在转折处会 过于密集,从而引起应 力集中,设计中应在结 构上采取相应措施,使 力流转向平缓。
3 变形协调原理:
变形协调: 就是使相 联接的两 零件在外 载荷的作 用下所产 生的变形 的方向相 同并且使 其相对变 形尽可能 小。
4 力平衡原理
力平衡:采取结构措施部分或全部平衡掉 无用的力,以减轻或消除其不良影响。这些结 构措施主要有采用平衡元件、采取对称布置等。
6 自补偿原理
自补偿:通过选择系统元件及其在 系统中的配置来自行实现加强功能的相 互支持作用,称为自补偿。
自补偿在正常情况下有加强功能、减 载和平衡的含义,而在紧急情况(超载) 下有保护和救援的含义。
在自补偿结构中,所要求的总效应 是由初始效应和辅助效应共同构成的。
常见的自补偿原理应用形式有:自增强、 自平衡和自保护。
4)内应力 较大零件在铸造、焊接等过程 中会有内应力产生,而内应力在经过一 定时间后的重新分布或逐渐消失会使已 加工或已工作的零件产生变形,甚至丧 失精度。故在设计中应使支承件在结构 上尽可能减少内应力的产生;在制造中 应在精加工之前用天然时效或人工处理 等方法消除内应力。
5)其它要求 设计中还应满足支承件特定 功能的要求,如电器、油箱等的位置和 安装方式;冷却液回收;安装、吊运的 方法等。
1)自增强
当辅助效 应与初始 效应的作 用方向相 同时,使 得总效应 加强,就 是所谓自 增强。
2)自平衡
自平衡通 常是使正 常载荷下 的辅助效 应同初始 效应相反 并达到平 衡或部分 平衡状态, 以克服不 利影响。
3)自保护
超载时,特别是超载有可能反复出现时,采取自动防止破坏的措 施同采取保护性破坏或采用特殊的防护装置相比更为合理。
3 对支承件的要求
支承件通常应满足刚度,抗振性、热稳定性 及内应力等方面要求。
(1)刚度 支承件的功用决定了刚度是其最主要 的指标之—。 (2)抗振性 支承件的抗振性是指其抵抗受迫振 动和自激振动的能力。
(3)热稳定性 机器工作时会有很多热量传给支承 件,主要有动力源热:摩擦热:工艺热:环境热: 提高其热稳定性,减少热变形也是支承件乃至整 机设计不可忽略的问题。常用方法有减少热源、 隔热、散热、冷却等,还可通过合理的结构设计, 如合理分配金属量、用热变形补偿元件等方法使 其热变形均匀。
工作部分:把零件上与其它零件直接相关部位称 为工作部分。
联结部分:把各工作部分联结起来并使它们保 持各自的位置的部分,有时也起到支承作用。
安装部分:用以固定联结的工作部分称为安装 部分。
当结构件为活动安装时,不论运动是旋转还是 直线的(如导轨),其安装部分都与工作部分类似, 可按工作部分进行设计。在某些情况下,安装部分 与工作部分不易区分,比如连杆,其两端的孔均为 工作部分。
(3)使用工况及承载状态明确
材料选择及尺寸计算要依据载荷情况 进行,不应盲目采用双重保险措施。
(4)其它
凡与结构设计有关的其它方面也都 应在图样或技术文件中予以明确体现。 例如人一机显示系统、制造、检验、运 输、安装调试、使用及保养诸方面的要 求等。
2 简单
在确定结构方案时,应使其所含零件数目和加工工序数量 与类型尽可能减少
工作部分与安装部分在多数情况下没有明显区 别,可以通称为工作部分。而固定安装和活动安装 在设计上却需区别对待,具有不同的设计要求,比 如活动安装需要考虑接触表面,即工作表面的耐磨 性及润滑方法等。
在结构设计中,通常先确定工作部分,后确定 联结部分。工作部分主要考虑工作面的形状、尺寸、 精度、表面质量等,而联结部分主要考虑强度、刚 度等要求。
3 安全可靠
安全技术可分为直接的、间接的和提示性的三种类型。
直接安全技术:结构中直接满足安全要求,使用中不存在 危险性的称为直接安全技术。
间接安全技术:通过采用防护系统或保护装置来保证安全 的称为间接安全技术。
提示性安全技术:仅能在发生危险之前进行预报和报警的, 则称为提示性安全技术。它既不能直接保证安全可靠,又没有 保护或防护措施。
源自文库二节 结构方案设计的基本 原则和原理
一、结构方案设计的基本原则 确定和选择结构方案时应遵循三项基本原
则:明确、简单和安全可靠。 1 明确 明确:对产品设计中所应考虑的问题都应
在结构方案中获得明确的体现与分担。 (1)功能明确 所确定的结构方案应能明确地
体现产品或结构所要求的各种功能的分担情况 (2)工作原理明确
第四节 支承件的结构设计
一、支持件的功用类型和基本要求 1 支承件的功用 支承件是机器上大型受力构件的总称,它
可以单独或联接起来构成机器的主体、基础或 框架等,对其它零件起联接、支承或包容作用, 以保证零件之间的相对位置或相对运动关系, 并承受其它零件的重力及工作载荷。
2 支承件的类型 支承件形式多种多样,根据形状可大体分 为三大类型,即梁型、板型和箱型。
由上述可见,弹性强化的特征是预加载荷与 工作载荷方向相反,且使构件产生相应的弹 性变形,构件工作时此载荷并不撤出。
2 塑性强化
塑性强化是使构件在工作状态下应力最 大那部分材料预先经塑性变形而产生一个 与工作应力符号相反的残留应力,用以部 分地抵消工作应力。
塑性强化的特点是预加载荷与工作载荷方 向一致,而且在构件工作时预加载荷已经撤出, 靠残留应力而不是靠预加载荷本身来抵消工作 应力。故要求材料必须具有足够的塑性,构件 的塑性变形量不得超过一定限度。
每个零件都与一个或几个零件有装配关系或 相互位置关系,可以称这种关系为相关,称有 这种关系的两个零件互为相关零件。
零件的相关分为直接相关和间接相关两类。
凡是两零件有直接装配关系的,称为直接相 关,没有直接装配关系的相关称为间接相关。
间接相关又可分为位置相关和运动相关两 类。位置相关是指两零件在相互位置上有要求, 如轴Ⅰ和轴Ⅱ
2)间接安全技术 间接安全技术的主要 方式是采用防护系统和防护装置。防护 系统应能防止机器在超负载下工作,可 自动脱险。
3)提示性安全技术 在由于技术上或经济 上的原因不能采用上述两种安全技术而 又可能出现不安全情况时,可采用提示 性安全技术。
二、结构方案设计原理
1 等强度原理 按等强度原理设计的结构,材料可以得到
三、预加载荷
预加载荷是构件在制造或装配时就被施加一 定的载荷使其产生相应的塑性变形或弹性变形, 从而减小工作应力或工作载荷引起的再变形。
以减小应力为目的的预加载荷方法称为强化, 强化分弹性强化和塑性强化两类,以提高刚度、 减小工作时再变形为目的的预加载荷方法称为预 紧。
1 弹性强化
弹性强化是使构件在受工作载荷之前预受一个与 工作载荷相反的载荷,产生一个相应的预变形, 以及一个与工作应力相反的预应力,工作时该预 加载荷部分地抵消工作载荷,预变形部分抵消工 作变形,从而降低了构件的最大应力。
第六章 机械结构设计
目录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结构件的功用及基本类型 结构方案设计的基本原则和原理 结构设计中的强度和刚度问题 支承件的结构设计 结构设计中的工艺问题
第一节 结构件的功用及基本 类型
结构设计包括机器的总体结构设计和零部 件结构设计两方面内容。
结构件:零件是构成机器的基本元素,从结构 设计角度出发,可以把零件称为结构件。
三、零件的相关
在机械系统中,各零 件通常成链状、树状 或网状相互联接,构 成完整的机械网络。
二、改善零件的受力状况
1 载荷分流 载荷分流就是将一个较大的或复合的载荷
分流到不同零件或同一零件的不同部位上,从 而达到降低应力、减小变形的效果。 2 载荷均化
载荷均化是指将集中或分布不均的载荷变 成近似均布的载荷以降低构件的最大应力。
3 载荷抵消
广义地讲,载荷 抵消是设法在结 构上将无用的力 或有用力的不利 作用全部或局部 抵消。 例:斜齿轮的轴 向力、汽车曲轴 动平衡、润滑泵 偏心驱动装置
2 传递运动和动力
3.保持有关零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或运动 轨迹关系
4 其它功用
有些结构件还具有其它一些功用, 如箱体除了保证各传动轴的相对位置及 其中心距外,还起着包容和保护传动件 的作用,还可以盛装润滑油。有的结构 件还兼有或主要用作防护或装饰作用, 要求具有一定的外形及色彩。
二、结构件的分类
一、结构件的功用 各种结构件可能具有的功能主要有承受载 荷、传递运动和动力,以及保证或保持有关零 件或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或运动轨迹关系等。
1 承受载荷
有些结构件还可 能承受液压力、气压 力、装配产生的预紧 力以及运动引起的摩 擦力等。某些在室外 工作的结构件还要承 受自然环境中所产生 的力,如风力、水流 或海浪的冲击力以及 雨、雪的压力、温度 变化所产生的热变形 力等。
运动相关是指一零件的运动轨迹与另一零 件有关,如车床刀架的运动轨迹必须平行于主 轴中心线,由此可见,欲满足运动相关条件, 一般需要一个或几个位置相关的中间件来达到, 上例中的床身导轨就是这样的中间件。
四、零件的结构要素
每一零件至少有一个直接相关的零件,多 数零件都有两个或多个直接相关的零件,故每 个零件大都具有两个或多个部位在结构上与其 它零件有关。若某零件的直接相关零件愈多, 其结构就愈复杂;零件的间接相关零件愈多, 其精度要求愈高。
5 任务分配原理
任务分配也就是功能与载体之间关系的确 定。分配不外有三种可能:一载体承担多种功 能;一载体承担一种功能;多载体共同承担一 种功能。
简言之,功能集中于一载体,可简化结构、 降低成本;功能与载体一一对应,便于做到 “明确”、“可靠”,便于实现结构优化及准 确计算;多载体承担同一功能可以减轻零件负 载,延长使用寿命,设计时应根据具体情况进 行任务分配。
在结构设计中应根据产生不安全情况的危害性大小、技术的 难易程度和成本等因素按直接的、间接的和提示性的这样的顺 序来选择。
安全可靠主要从构件的可靠性、功能的可靠性、工作安全 性和环境安全性等方面来衡量。
1)直接安全技术 首先要确保构件的可靠 性。正确地分析和计算,必要时通过试 验确定构件受力情况和应力状态,避免 出现应力过于集中,防止出现断裂。
3 合理选择支承形式
由于轴承和支承在受 力时也会产生弹性变 形,从而增加了轴端 对正确位置的偏移。
由于成本或结构的限制,轴和轴 承(包括支座)的刚度都不能无限提 高。因此必须合理地选择,以求 最满意的结果。
4 合理利用材料特性
用较少的材 料获得较大的强 度和刚度。例如, 材料为钢时,应尽 量用拉、压代替 受弯;材料为铸 铁时;则考虑用 受压代替受拉或 受弯 。
充分利用,从而减轻了重量、降低了成本。
2 合理力流原理
可以认为力在其传 递路线上形成所谓力线, 这些力线汇成力流。
力流在构件中不会中断, 也不会增多,任一条力 线都不会突然消失,必 然是从一处传入从另一 处传出。力流的另一个 特性是它倾向于沿最短 路线通过,从而在最短 路线附近力流密集,形 成高应力区。
7 稳定性原理
所谓系统的结构稳定是指当出现干扰,使系 统状态发生改变的同时,会产生一种与干扰作用 相反的、使系统恢复稳定的效应。
第三节 结构设计中的强度和 刚度问题
一、通过结构设 计降低应力减少 变形
1 合理确定截 面形状
2 合理确定轴向尺寸
改变截面形状降低截面上各点的应力,可以提高 零件本身抗破坏和抗变形的能力,但不能改变其所受 弯矩的大小,通过合理地确定零件轴向尺寸,可以减 少弯矩,从而更为有效地提高强度和刚度。这里所谓 轴向尺寸,主要指梁或轴的支承跨距和悬伸长度。
预紧是通过一个与工作载荷方向相同的预 加载荷,使零件产生一定的与工作时同方向的 弹性变形,以减少工作时的进一步变形,从而 提高刚度的有效措施。它的应用很广泛。比如 滚动轴承
预紧的特点是预加载荷与工作载荷方向相 同,工作时不撤出。因此,工作应力不是抵消, 而是叠加,其目的在于提高刚度,而不是减少 应力,故预应力应不超过一定限度。
当力流方向急剧转 折时,力流在转折处会 过于密集,从而引起应 力集中,设计中应在结 构上采取相应措施,使 力流转向平缓。
3 变形协调原理:
变形协调: 就是使相 联接的两 零件在外 载荷的作 用下所产 生的变形 的方向相 同并且使 其相对变 形尽可能 小。
4 力平衡原理
力平衡:采取结构措施部分或全部平衡掉 无用的力,以减轻或消除其不良影响。这些结 构措施主要有采用平衡元件、采取对称布置等。
6 自补偿原理
自补偿:通过选择系统元件及其在 系统中的配置来自行实现加强功能的相 互支持作用,称为自补偿。
自补偿在正常情况下有加强功能、减 载和平衡的含义,而在紧急情况(超载) 下有保护和救援的含义。
在自补偿结构中,所要求的总效应 是由初始效应和辅助效应共同构成的。
常见的自补偿原理应用形式有:自增强、 自平衡和自保护。
4)内应力 较大零件在铸造、焊接等过程 中会有内应力产生,而内应力在经过一 定时间后的重新分布或逐渐消失会使已 加工或已工作的零件产生变形,甚至丧 失精度。故在设计中应使支承件在结构 上尽可能减少内应力的产生;在制造中 应在精加工之前用天然时效或人工处理 等方法消除内应力。
5)其它要求 设计中还应满足支承件特定 功能的要求,如电器、油箱等的位置和 安装方式;冷却液回收;安装、吊运的 方法等。
1)自增强
当辅助效 应与初始 效应的作 用方向相 同时,使 得总效应 加强,就 是所谓自 增强。
2)自平衡
自平衡通 常是使正 常载荷下 的辅助效 应同初始 效应相反 并达到平 衡或部分 平衡状态, 以克服不 利影响。
3)自保护
超载时,特别是超载有可能反复出现时,采取自动防止破坏的措 施同采取保护性破坏或采用特殊的防护装置相比更为合理。
3 对支承件的要求
支承件通常应满足刚度,抗振性、热稳定性 及内应力等方面要求。
(1)刚度 支承件的功用决定了刚度是其最主要 的指标之—。 (2)抗振性 支承件的抗振性是指其抵抗受迫振 动和自激振动的能力。
(3)热稳定性 机器工作时会有很多热量传给支承 件,主要有动力源热:摩擦热:工艺热:环境热: 提高其热稳定性,减少热变形也是支承件乃至整 机设计不可忽略的问题。常用方法有减少热源、 隔热、散热、冷却等,还可通过合理的结构设计, 如合理分配金属量、用热变形补偿元件等方法使 其热变形均匀。
工作部分:把零件上与其它零件直接相关部位称 为工作部分。
联结部分:把各工作部分联结起来并使它们保 持各自的位置的部分,有时也起到支承作用。
安装部分:用以固定联结的工作部分称为安装 部分。
当结构件为活动安装时,不论运动是旋转还是 直线的(如导轨),其安装部分都与工作部分类似, 可按工作部分进行设计。在某些情况下,安装部分 与工作部分不易区分,比如连杆,其两端的孔均为 工作部分。
(3)使用工况及承载状态明确
材料选择及尺寸计算要依据载荷情况 进行,不应盲目采用双重保险措施。
(4)其它
凡与结构设计有关的其它方面也都 应在图样或技术文件中予以明确体现。 例如人一机显示系统、制造、检验、运 输、安装调试、使用及保养诸方面的要 求等。
2 简单
在确定结构方案时,应使其所含零件数目和加工工序数量 与类型尽可能减少
工作部分与安装部分在多数情况下没有明显区 别,可以通称为工作部分。而固定安装和活动安装 在设计上却需区别对待,具有不同的设计要求,比 如活动安装需要考虑接触表面,即工作表面的耐磨 性及润滑方法等。
在结构设计中,通常先确定工作部分,后确定 联结部分。工作部分主要考虑工作面的形状、尺寸、 精度、表面质量等,而联结部分主要考虑强度、刚 度等要求。
3 安全可靠
安全技术可分为直接的、间接的和提示性的三种类型。
直接安全技术:结构中直接满足安全要求,使用中不存在 危险性的称为直接安全技术。
间接安全技术:通过采用防护系统或保护装置来保证安全 的称为间接安全技术。
提示性安全技术:仅能在发生危险之前进行预报和报警的, 则称为提示性安全技术。它既不能直接保证安全可靠,又没有 保护或防护措施。
源自文库二节 结构方案设计的基本 原则和原理
一、结构方案设计的基本原则 确定和选择结构方案时应遵循三项基本原
则:明确、简单和安全可靠。 1 明确 明确:对产品设计中所应考虑的问题都应
在结构方案中获得明确的体现与分担。 (1)功能明确 所确定的结构方案应能明确地
体现产品或结构所要求的各种功能的分担情况 (2)工作原理明确
第四节 支承件的结构设计
一、支持件的功用类型和基本要求 1 支承件的功用 支承件是机器上大型受力构件的总称,它
可以单独或联接起来构成机器的主体、基础或 框架等,对其它零件起联接、支承或包容作用, 以保证零件之间的相对位置或相对运动关系, 并承受其它零件的重力及工作载荷。
2 支承件的类型 支承件形式多种多样,根据形状可大体分 为三大类型,即梁型、板型和箱型。
由上述可见,弹性强化的特征是预加载荷与 工作载荷方向相反,且使构件产生相应的弹 性变形,构件工作时此载荷并不撤出。
2 塑性强化
塑性强化是使构件在工作状态下应力最 大那部分材料预先经塑性变形而产生一个 与工作应力符号相反的残留应力,用以部 分地抵消工作应力。
塑性强化的特点是预加载荷与工作载荷方 向一致,而且在构件工作时预加载荷已经撤出, 靠残留应力而不是靠预加载荷本身来抵消工作 应力。故要求材料必须具有足够的塑性,构件 的塑性变形量不得超过一定限度。
每个零件都与一个或几个零件有装配关系或 相互位置关系,可以称这种关系为相关,称有 这种关系的两个零件互为相关零件。
零件的相关分为直接相关和间接相关两类。
凡是两零件有直接装配关系的,称为直接相 关,没有直接装配关系的相关称为间接相关。
间接相关又可分为位置相关和运动相关两 类。位置相关是指两零件在相互位置上有要求, 如轴Ⅰ和轴Ⅱ
2)间接安全技术 间接安全技术的主要 方式是采用防护系统和防护装置。防护 系统应能防止机器在超负载下工作,可 自动脱险。
3)提示性安全技术 在由于技术上或经济 上的原因不能采用上述两种安全技术而 又可能出现不安全情况时,可采用提示 性安全技术。
二、结构方案设计原理
1 等强度原理 按等强度原理设计的结构,材料可以得到
三、预加载荷
预加载荷是构件在制造或装配时就被施加一 定的载荷使其产生相应的塑性变形或弹性变形, 从而减小工作应力或工作载荷引起的再变形。
以减小应力为目的的预加载荷方法称为强化, 强化分弹性强化和塑性强化两类,以提高刚度、 减小工作时再变形为目的的预加载荷方法称为预 紧。
1 弹性强化
弹性强化是使构件在受工作载荷之前预受一个与 工作载荷相反的载荷,产生一个相应的预变形, 以及一个与工作应力相反的预应力,工作时该预 加载荷部分地抵消工作载荷,预变形部分抵消工 作变形,从而降低了构件的最大应力。
第六章 机械结构设计
目录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结构件的功用及基本类型 结构方案设计的基本原则和原理 结构设计中的强度和刚度问题 支承件的结构设计 结构设计中的工艺问题
第一节 结构件的功用及基本 类型
结构设计包括机器的总体结构设计和零部 件结构设计两方面内容。
结构件:零件是构成机器的基本元素,从结构 设计角度出发,可以把零件称为结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