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的课程类型及其特征

合集下载

小学数学课堂学习的类型及其基本样式

小学数学课堂学习的类型及其基本样式

小学数学课堂学习的类型及其基本样式(俞正强)——摘自《小学数学教师2010年第12期》经常会有老师问:练习课怎么上?练习课与复习课有什么不一样?新授课呢?概念课与计算课有什么不同呢?等等。

在教学实践中,为了便于探讨教学设计中的一些规律,我们把课区分为若干种不同的类型,简称课型。

目前,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关于课型的分类基本上可以做如下整理:首先是以教师的教学形式为视角进行分类,可以分为新授课、练习课、复习课、讲评课、活动课等;其次是以课的知识类型为视角进行分类,可以分为概念课、计算课、统计课、图形课、问题解决课、综合实践课等。

基于以上课型的整理,我们形成以下两点认识:[认识一]:从讨论教学设计的需要来看,把数学课进行课型的分类是必要的,是有意义的。

课型是在实践过程中因为需要而形成的。

[认识二]:对课型的确认缺乏科学的讨论,因此,关于课的分类缺乏共识,原本为了便于教学设计的课型分类,反而给教学设计的讨论带来额外的干扰。

因此,我们有必要对课型进行梳理,并在梳理中形成具有共识性的分类,并对每一课型的基本样式进行讨论。

这样,对于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的研究,或者让数学教师们尽快形成并提高教学设计能力,是有价值的。

一、数学课的基本课型:新知与复习一般分类都会选择分类标准,标准从哪个角度选择是一个问题,通常而言,课堂要素分为教师、学生、教材三大类,我们前面讨论的课型分类大体上是从教师、教材两个视角来选择分类标准的。

事实上,课堂的学习完成者是学生,因此,课的分类应该从学生这个视角出发来讨论。

那么,从学生出发,课堂学习有哪些类型呢?我想只有两种:即“温故”和“知新”,或者说“学”和“时习”。

这两种类型用目前教师间通俗的说法是新授课和复习课两种。

也许有人会问:如果课型只有新授课和复习课,那么练习课是不是不用上了?不是的。

应该说练习是复习的一种样式,试卷讲评本质上也是复习,这个问题在本文第三部分复习课的基本样式中会再作讨论。

那么,这样分类的实践依据和理论依据是什么呢?这个问题很复杂,也很简单。

物流管理基础 课程标准

物流管理基础 课程标准

《物流管理基础》课程标准(三年制专科)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物流管理基础》是主要针对物流管理专业,同时面向信息技术与商务管理系各专业所开设的专业基础课程。

本课程是物流管理专业学生进入专业学习后接触到的第一门物流类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物流业务、物流行业、物流管理、物流发展有一个总体的了解,掌握现代物流领域所涉及的主要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管理方法和主要领域。

本课程强调理论层面的介绍,重要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和综合分析、判断能力,对具体操作层面涉及较少。

本课程是学生学习物流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

二、课程的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本课程系统地介绍现代物流管理的基本概念、原理、体系和方法。

通过课堂教学、案例分析,使学生理解物流的相关概念,了解物流系统,掌握物流的七大功能要素,熟悉物流企业作业管理与运作,了解现代物流的发展趋势,了解现代物流在企业竞争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对现代物流的总体框架有所掌握,为下一步学习其它专业课程打好基础。

2、能力目标本课程重在锻炼学生的综合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利用所学管理知识,就企业管理中的实际业务进行规范化的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问题思路。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掌握物流管理的基本原理、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及方法,而且应学会分析和解决实际业务问题的能力。

能够将物流管理的基本理论应用于实践,具备解决物流活动过程中的各种基本问题的能力,能够对物流业务中的难题进行刻苦钻研经过再学习得以解决的能力,为取得物流师、报检员或报关员等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打下一定基础。

三、授课内容和学时安排专题授课内容实践理论学时实践学时课外作业绪论课程的基本特点、主要内容、学习基本要求、学习方法介绍。

2*现代物流基础物流的概念及内涵,物流理论及物流观念,物流的功能及其合理化,物流形式,现代物流特征及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6 2*现代物流的基本功能要素物流七大基本功能要素: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的含义、内容及基本要求。

小学教育:小学教育原理笔记第九章

小学教育:小学教育原理笔记第九章

1、教育内容:广义:指学校、家庭和社会给予学生的一切影响的总和狭义:指学校传授给学生的知识、技能、技巧、思想观点、行为习惯的总和2、课程:课堂教学、课外学习等活动的内容纲要和目标体系,是教学和学生各种学习活动的总体规划及其过程课程的基本类型有:学科课程、活动课程、潜在课程3、学科课程:分科课程,就是分别从各门科学中选择部分内容,组成各种不同的学科,彼此独立地安排他们的顺序、学习时数和限期。

雏形是:礼、乐、射、御、书、数近带学科课程的奠基人:夸美纽斯学科课程的特点:注重知识的逻辑性、系统性、知识比较简约、有利于教师传授知识和学生学习、巩固知识、易于造成学科分离4、活动课程:相对于系统的学科知识而言,由一系列的活动组成的,侧重于学生直接经验的获得的课程,如参观、实验等5、潜在课程:是与有计划的学习相对的,在教学计划所规定的各门学科之外给学生所带来的各种影响,如学风、校风、校园的文化环境等6、七艺:古罗马时代的文化课程,包括文法、修辞、辩证法、算术、几何、天文、音乐,是西方学科课程的原始形态,7、学科基本结构:是一门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原则8、课程计划:教学计划,是国家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9教学大纲:根据课程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

规定了某一学科的教学目的、任务、内容范围、体系、教学进度和教学法上的基本要求教学大纲一般由说明部分、正文部分和其他或附录等几部分组成具体归定了某一学科的:教学目的、任务;内容范围、体系;教学进度;教学方法的基本要求10、教科书:课本,是根据教学大纲系统表述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教科书是教学大纲的具体化11、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社会的思想观点、政治准则和道德规范转化为个体思想品德的教育(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和品德教育)12、体育:是教育者以系统的科学知识和技能武装学生、发展学生智力的教育内容:主要体现在语文、数学、自然和社会文字中13、体育:是向学生传授体育知识和技能,发展学生的肌体素质,增强学生的体质和运动能力,培养良好的体育道德品质和意志品质的教育。

《操作系统原理》课程标准

《操作系统原理》课程标准

理、动态链接和共享的概念;掌握存储体系的概念、存储管理的任务、页式 存储管理和段式存储管理的实现原理和地址变换、虚拟存储技术、页面置换 算法; 7 8 9 10 了解设备分类、I/O 系统;理解缓冲技术和 Spooling 系统及磁盘调度算法; 掌握 I/O 控制方式、设备分配技术; 了解文件的概念、文件系统的主要操作、文件系统的安全性;理解文件系统 的功能;掌握文件及其分类、文件的逻辑结构和物理结构的概念,文件、目 录及目录结构; 理解外存的组织形式、文件存储空间的管理方法; 理解联机命令接口、命令解释程序;掌握 Shell 命令语言、系统调用;
(2)知识目标 序号 1 2 3 4 5 6 知 识 目 标
掌握操作系统基本概念、特征、类型、功能和组织结构; 理解程序的并发执行及其特征;掌握多道程序设计、并发、进程的概念、进 程的状态及其转换、进程控制原语; 理解临界资源、临界区概念、信号量机制、PV 操作及其应用、进程间的通 信;掌握进程的同步与互斥实现方法;了解进程通信、线程的概念; 掌握作业调度和进程调度算法、理解处理机调度的层次; 掌握死锁的概念与必要条件、死锁的预防与避免、资源分配图; 了解分区管理方案、段页式存储管理、覆盖技术;理解交换技术、局部性原
模 概论 用户接口 进程管理 处理机调度与死锁 进程同步 存储管理 设备管理 文件管理 磁盘存储器管理 综合 合计 3、能力训练项目设计



学 时 4 4 6 6 6 8 6 6 4 2 52
根据模块内容,可将多个单元的训练要求综合考虑,设计内含多个训练任务的、具有 平行、递进关系或包含关系的一级训练项目。训练的形式包扩示范讲解,课堂练习和课外作 业。
2、课程内容设计 (1)设计的整体思路:主要内容以操作系统的功能为单位组织教学模块,兼顾篇幅进 一步细分。各模块内容相对独立,以利学习进度的控制。针对本课程理论性强、概念繁多、 知识面广的特点,各单元的学习从提出实际问题开始,引出相应的概念,介绍解决问题的方 法和技术, 并在讲授中对理论概念辅以相应的练习以加深理解和融会贯通。 据此将课程划分 为下列模块。 (2)模块设计表:

第六章课程类型与结构

第六章课程类型与结构

• 结构是系统的形式,深刻地影响着系统性质与功能,结 构决定着功能,一定的功能必须有相应的结构。
• 学校教育中的课程从来都是作为一个整体而存在的,而 形成这一整体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结构。各类课程如何结 合,每门课程内部如何结合这就是课程的组织结构问题。
• 课程的组织结构简称为课程结构,是一种人为结构,课 程结构的设计着眼于人的发展,服务于人的发展。
第二部分 主要的课程类型
• 1、学科课程与经验课程 • 学科课程是以科学文化遗产为基础组织起来的各门学科
系统的总称。 • 学科课程是分别从各门科学中选择部分内容,按各门科
学固有的逻辑,系统地组成各种不同的学科,并彼此分立 地安排它的顺序、学习时数和期限。在现代学校课程中占 优势的通常是学科课程。
• 经验课程也称活动课程,它是以学生的主体性活动经验 为中心组织的课程。
• 综合课程有着分科课程无法替代的原因。一是它反映了 当今时代科学技术发展的综合化趋势;二是它符合儿童认 知特点;三是有助于培养学生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 3、必修课证学校的教育质量,必须设定一定数量的必修课, 必修课主要包括基本理论,知识和技能类课程、政治理论、 体育、外语类课程等。实践性较强的教学生产实习、实验、 社会调查等也应列为必修课程。
• 无论是国家课程、地方课程,还是校本课程,都是课程 结构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课程设置方案中都占 有一定的课时比例,并通过具体的科目、门类落实到学校 的教育教学中去,发挥各自独特的育人功能。
• 当然,两类课程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有机地整合在一 起的。相互之间也有彼此增进的关系。
• 5、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 • 所谓显性课程(manifest curriculum),亦称“正式课
• 课程结构作为课程内部各要素、各成分的内在联系和相互 结合的组织形式,可分为:宏观结构(体系结构);中观结 构(科目间的结构);微观结构(科目结构)

课程与教学论

课程与教学论

《课程与教学论》要点归纳第一章课程意义第一节课程的认识一、课程概念的几种界说(一)从课程的构成或属性层面来界定1、课程是知识。

基本思想:学校课程的主要使命是使学生获得知识。

另一种表述方式:课程即学科(科目)。

此种观点下课程的特点:(1)课程强调受教育者掌握完整科学系统的科学知识,往往分科开设。

(2)课程的体系使相应学科的逻辑、结构为基础组织的。

(3)课程外在于学习者个人生活,并经常凌驾于学习者之上。

(4)学习者对于课程是接受者的角色,教师是课程的说明者,解释者。

局限性和弊端:强调学科知识的完整性和专业化,关注知识而不关注使人教育背离了自身的宗旨。

2.课程是经验。

这种课程定义把课程视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获得的经验或体验,以及学生自发获得的经验或体验。

基本思想:只有个体亲身的经历才称得上是学习,外在的知识才能转化为学习者自身所有——即经验。

课程就是让受教育者体验各种各样的经历,将学习对象转化为自身的经验,并实现自身的变化发展。

特点:(1)课程强调和突出学习者作为主体的角色以及在课程种的体验。

(2)课程注重从学习者的角度出发和设计。

(3)课程是以学习者时间活动的形式实施。

(4)学习者本人是课程的组织者和参与者。

(二)从课程的功能或作用层面界定1.课程作为目标或计划。

把课程视为教学过程要达到目标、教学的预期结果或教学的预先计划。

2.课程作为活动或进程。

一种生成性的课程观,把课程界定为活动或进程。

课程成为对个体生活经验的改造和建构,成为自我的“履历情境”。

(三)从课程的层次或结构层面界定1.理想的课程2.正式的课程3.领悟的课程4.运作的课程5.经验的课程二、课程的要素和层次(一)课程的要素儿童特点、学科知识和社会需求是课程编制或设计的三个基本要素。

(二)课程的层次(1)课程改革纲要的制订(2)学校课程方案的制订(3)学科课程标准的制订(4)教材的开发三、课程的目标(一)课程目标在教育中的地位(二)新课程的课程目标1.培养目标:公民意识;价值观念;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科学人文素养和环境意识;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强健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

第12讲-课程的类型、作用和影响因素

第12讲-课程的类型、作用和影响因素

第12讲课程的类型、作用和影响因素课程是指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它包括学校所教的各门学科和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

一、课程类型课程的类型是指课程的组织方式或课程设计的不同种类。

由于课程工作者的哲学观和教育观等的不同,学校教育的具体情况不尽相同,便形成了不同的课程思想和理论,依此为指导就设计出不同种类的课程。

课程的种类名目繁多,支配其间的课程理论也流派纷呈,以下主要介绍在课程史上影响较大几种课程的类型。

(一)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根据课程内容所固有的属性,可以将课程分为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

1.学科课程学科课程是分别地从各门科学中选择部分的内容,组成各种不同的学科,并从课程体系出发,整体安排它们的顺序、授课时数及期限,分学科进行安排的课程。

学科课程是依据知识的门类分科设置的;课程内容按学科知识的逻辑结构来选择和安排,重视学科内容的内在联系;强调教师的系统讲授。

学科课程使相同或相近学科领域的基础知识连贯起来,形成逐步递进、内容连续的逻辑系列,有利于人类文化的传递;所授知识、技能具有完整性、系统性和严密性;便于老师教学和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课程内容往往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脱离;在教学中容易忽视学生的兴趣及学生全面发展的价值;可能会压抑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活动课程活动课程亦称经验课程、儿童中心课程,是与学科课程对立的课程类型。

它是从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出发,以儿童的经验为基础,以各种不同形式的一系列活动组成的课程。

活动课程突破学科局限,重视直接经验,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和主动性、强调通过学生自己的实践活动获得直接经验、强调训练学生的综合能力及个性养成。

它的优点在于:把科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有利于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实用型人才,培养交往和组织能力、创新与合作精神,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性。

同时,由于重视儿童的动机、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和发展个性。

课程结构与类型

课程结构与类型

第六章课程结构第一节课程结构概述第二节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结构的特征第一节课程结构概述长期以来,在教学活动中,中小学教师所关注的往往是自己所教的学科,而对其它学科,尤其是学科间的联系则很少问津。

因此,在教师的头脑中缺少课程结构意识。

但实际上认识课程结构对于教师来说是相当重要的。

课程结构所回答的问题是课程体系应包含哪些课程领域,这些课程领域彼此之间是怎样的关系,以便我们更好地理解课程。

一、课程结构研究的历史与现状课程结构问题“与教育本身一样,具有悠久的历史”。

[1]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尽管东西方学者对课程结构问题作了持续不断的研究,但到底什么是课程结构,对课程结构的层次应如何划分比较恰当,仍是当前课程结构理论亟待回答的问题。

㈠国内外学者对课程结构的研究1.国外学者的研究在课程思想史上夸美纽斯(Comenius, J.A.)、赫尔巴特(Herbrt,J.F.)、斯宾塞(Spencer,H.)和杜威(Dewey,J.)等人的研究中都曾涉及课程结构问题,但他们的论述大多停留在课程实践层面,还未意识到“课程结构”这一概念。

直到20世纪60年代以后,人们才开始对它的研究。

在早期的课程结构研究中,主要侧重于课程的微观结构方面,即学科内部的结构。

如被后人称之为学科结构课程论的布鲁纳(Bruner,J.)的课程思想,就是基于他对知识结构以及对学生认知方式的理解,而认为知识可以用与学习者的学习模式相适应的经济、有效的形式来组织,并提出“螺旋式”课程编制方法的。

他说,教学与其说是单纯地掌握事实和技巧,不如说是教授和学习结构,“不论我们选教什么学科,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

”[2]何谓基本结构?在他看来,学科结构就是支撑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则,以及由他们所体现的学科内部逻辑关系。

如生物学中的“向性”,英语的结构规则和句型,代数的三大基本法则(交换律、分配律、结合律)等。

掌握学科基本结构是学习迁移的主要途径,不仅有助于缩小“高级”知识与“低级”知识之间差距,有助于理解和掌握整个学科,而且有助于记忆。

中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 第二章 中学课程

中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 第二章   中学课程
现代课程理论之父——拉尔夫·泰勒 现代课程理论的圣经 ——《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 理》1949)
泰勒:课程开发的四个问题(泰勒原理) 学校应该达到哪些教育目标? 提供哪些经验才能达到这些目标? 怎样才能有效地组织这些教育经验? 怎样才能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到实现?
课程开发的四个任务领域 选择和界定课程目标 选择和建立适当的学习经验(课程内容) 组织学习经验(课程编排) 课程评价
(一)校本课程(School-based curriculum)
由学校全体教师、部分教师或个别教师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与 国家课程相比,在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中,课程编制、课程实施和课 程评价呈“三位一体”的态势,形成统一的三个阶段,并由同一批学 校教师负责承担。
劳顿认为设计课程 考虑三方面问题:
知识的性质本身
儿童或个别儿童本性
社会情境、压力与社会需要
知识是什么,知 识的不同形式以 及不同逻辑处理
认知的成长 与发展
教育的主要目的 在于传播社会的 文化遗迹,特别 是“共同文化遗
产”
真题: 1949年美国学者泰勒出版的《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中提出了课程编制
再次,他以 知识为中心, 重视知识的 逻辑与结构, 主张学科专 家是课程开 发的主导者, 强调“预成 性”
泰勒的课程评价以目标为依据,检查实际活动达到目标的程度, 根据反馈信息修改活动方案,因此又被称为“目标评价模式”。
(三)课程开发的模式
2.过程模式
斯腾豪斯在1975年出版的《课程研究与开发导论》中,对目 标模式的课程理论进行了分析批判,以此为基础,提出了过程模 式的课程理论。
接下来的课程却让松鼠、老鹰扬眉吐气,跳跃是松鼠的强项,飞行是老
鹰的看家本领,跑步项目对他俩来说更不成问题。这些训练却让泥鳅

分子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范本模板】

分子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范本模板】

《分子生物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中文名称:分子生物学课程英文名称:Molecular Biology课程类别:必修课课程编号: 0901100003课程归属单位:农学院修定时间:2007年7月一、课程的性质、任务1. 课程的基本类型、基本属性分子生物学是目前自然科学中进展最迅速,最具有活力和生气的领域,也将是21世纪的带头学科。

它是研究核酸等生物大分子的功能、形态结构特征及其重要性和规律性的科学,分子生物学已成为农学类有关专业教学计划中重要的核心课程,因此它是十分重要的一门必修基础课程,是培养造就农学类高层次专门人才所需基本素质的重要课程。

2。

教学的基本要求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从分子水平上认识、理解生命现象及其过程,培养学生思考与探索生命奥秘的能力.为学生的分子生物学实验提供强实的理论基础.本课程要求学生掌握现代分子生物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术,为其它专业课的学习和今后的发展奠定基础。

3. 适用专业与学时数本教学大纲适用于农学、植保、园艺、农产品质量与安全、中草药栽培与鉴定等专业大学本科生。

总学时数为54学时,其中理论部分36个学时,实验部分18个学时。

4. 本门课程与其他课程关系本门课程与其他课程关系较为密切,以微生物学、生物化学、遗传学等基础课为理论支撑,故学生在学习本课程之前应具备以上课程的基础知识。

5。

推荐教材及参考书推荐教材:卢向阳主编,《分子生物学》,中国农业出版社,2004 。

参考书:(1)、阎隆飞、张玉麟主编,《分子生物学》,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1997。

(2)、朱玉贤等编著,《现代分子生物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3)、张玉静主编,《分子遗传学》,科学出版社,20006.主要教学方法与媒体要求:本课程教学所采取的主要教学方法有课堂讲授、室内实验.课堂讲授主要采用板书教学结合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

二、各章教学内容和要求绪论(2学时)基本要求:使学生了解分子生物学的含义,研究内容、范畴,以及分子生物学的发展、现状和展望.基本知识点:分子生物学的含义、研究内容,分子生物学与农业科学的关系。

课程、课程类型及其特征

课程、课程类型及其特征

课程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从广义来说,课程是指学生在学校获得的全部经验。

从狭义来说,课程是指各级各类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规定的学习内容(科目与活动)及其进程的总和。

课程涉及教师教什么和学生学什么的问题,它是学校教育的核心要素。

类型及特征:根据课程性质进行分类:(一)学科课程学科课程又称分科课程,就是分别地从各门科学中选择部分内容,组成各种不同的学科,彼此分立地安排它的顺序、学习时数和期限。

学科课程的主要优点是能在较短时间内把各门学科的基本原理教给学生,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和继承人类经过实践活动、科学探索所取得的经验和科学认识。

主要缺点是过多考虑知识的逻辑和体系,不能完全照顾学生的需要和兴趣;同时,学科分得过细,不利于学生综合地把握世界的联系。

(二)活动课程活动课程是指一系列的儿童自己组织的活动,儿童通过活动来学习,获得经验,解决问题,锻炼能力。

活动课程的主要特点有:第一,从儿童的需要、兴趣和个性出发设计课程,是儿童本位、经验本位。

第二,以儿童的心理发展顺序为中心编制课程。

第三,主张儿童在活动中探索,尝试错误,学到方法。

活动课程的主要优点是重视课程要适合学生的兴趣、需要,注意教材的心理组织,能够激发学生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对于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能力,很有效果。

其缺点主要是学生获得的知识缺乏系统性、连贯性,不利于传递人类文化经验。

(三)综合课程综合课程是指打破传统的学科课程的知识领域,组合两门以上学科领域而构成的一门学科。

1912 年,英国教育家怀特海率先提出了综合课程的主张。

实施综合课程是现代科学向协同化和综合化发展的必然结果。

综合课程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把有内在联系的学科内容融合在一起而形成一门新的学科,叫做融合课程。

二是合并数门相邻学科的内容形成的综合课程,叫做广域课程。

三是以问题为核心,将几门学科结合起来的课程,叫做核心课程。

综合课程的特点是:综合课程可以说是学科课程的一种改进类型,仍有学科课程的性质。

第六章一节幼儿园教育活动的类型与特点

第六章一节幼儿园教育活动的类型与特点

结束语
谢谢大家聆听!!!
49
• 合作式学习: 指以共同目标的设计和达成为先导,以互动合作为
基本动力,以小组合作作为基本形式的学习活动。这是目 前幼儿园教育中运用较多的一种学习方式,也比较适合中 大班幼儿。
故事
有三位来自中国、日本和美国的老师教孩子画苹果: 中国老师走进教室说:“同学们,上一节美术课,我们 学习了画水杯,这一节课我们学习画苹果。大家先观察我 是怎样画的。注意,先画一个正方形,注意,这个正方形 要画得轻一些,因为最后要擦掉……好了,老师画完了。 现在请大家拿出美术本开始画,注意,我是怎么画的。” 中国学生一次就画出了最像苹果的“苹果领域分类的活动
1. 背景:2001年《纲要》颁布以后逐渐被广泛采用的活动模式。
2.含义: 《纲要》在“教育内容与要求”中明确规定:“幼儿园的教 育内容是全面的、启蒙性的,可以相对划分为健康、语言、社 会、科学、艺术等五个领域,也可作其他划分。各领域的内容 相互渗透,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 技能等方面的发展。”
• 首先,幼儿园教育活动是“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 • 其次,幼儿园教育活动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幼儿为主体的
教育活动过程。 • 第三,幼儿园教育活动是“多种多样”的教育活动。因此,
幼儿园教育活动既是实现幼儿园教育目标、落实幼儿园教 育任务的手段,也是教师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的过程。
幼儿园教育活动的特点
如不良习惯的纠正等。
因此在生活活动中,教师要根据幼儿的身心特点, 建立合理的生活常规,逐渐培养幼儿生活自理、自立 的良好习惯。
区域活动
• 1.含义: 活动区(活动角)活动,是指幼儿在活动区进行
的以自由游戏为特征的活动,是幼儿在园一日生活中 的主要活动之一,是满足幼儿不同兴趣和需要的最好 途径。

第六章 课程学

第六章 课程学

3.课程即文化再生产(鲍尔斯和金蒂斯) 课程即文化再生产(鲍尔斯和金蒂斯) 课程就是“ 课程就是 “ 从一定社会的文化里选择出 来的材料” 任何社会中的课程, 来的材料 ” 。 任何社会中的课程 , 都是 该社会文化的反映, 该社会文化的反映 , 学校的职责就是再 身产对下一代有用的知识与价值。 身产对下一代有用的知识与价值。
二、课程理论流派 (一)经验主义课程理论(杜威) 以学科为中心的传统课程不足取 课程应以儿童的活动为中心。课程必须与儿 童的生活相沟通,应该以儿童为出发点,为 中心和目的。 课程的组织应心理学化。应考虑到心理发展 的次序以利用儿童现有的经验和能力。
(二)学科主义课程论 1. 要素主义(巴格莱) 强调课程的内容应该是人类文化的共同要素, 课程应给学生提供分化的,有组织的经验, 即知识。
赫钦斯
艾德勒
Reading is a basic tool in the living of a good life. ——Mortimer J. Adler
永恒主义的课程主张
(一)永恒理性的课程价值取向 (二)强调以永恒学科为核心设置课程 (三)名著的优越性
⒈ 它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最好途径。 ⒉ 学习名著比学习一般教材更能对一个人的智力提出挑战, 它可以促进学生智慧的发展。 ⒊ 阅读名著本身就是一种很好的理智训练。 ⒋ 不读这些名著,就不可能理解当代的世界。
2. 永恒主义(赫钦斯) 课程应以永恒学科组成,它推移出我们人性 的共同要素,使人与人联系起来,对于任何 进一步的研究首要的是古典书籍。
永恒主义教育的产生
永恒主义教育(Perennialism)是一个传统的教育 流派,也称新古典主义教育。它产生于20世纪30年 代的美国,流行于50年代的英、法等国,之后逐渐 衰落。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的哈钦斯、艾德勒、英 国的利文斯通和法国的阿兰等。 兰

第五章教育学课程

第五章教育学课程

第五章课程1、“课程”一词在我国始于唐宋期间,在西方最早出现在英国教育家斯宾塞《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一文中。

美国学者博比特的《课程》是教育史上第一本课程理论专著。

2、课程:指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与安排。

广义的课程是指学习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它包括学校所教的各门学科和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

狭义的课程是指某一门具体的学科。

3、课程的内涵:⑴课程即学习(教学科目)⑵课程即学习经验⑶课程即预期的学习结果或目标⑷课程即有计划的教学活动⑸课程即活动或进程4、课程的意义⑴课程是学校培养人才蓝图的具体表现⑵课程是教师从事教育活动的基本依据⑶课程是学生吸取知识的只要来源⑷合理的课程设置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着决定作用⑸课程是评估教学质量的主要依据和标准5、课程类型:⑴从课程内容的固有属性,可分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学科课程:指以文化知识(科学、道德、艺术)为基础,按照一定的价值标准,从不同的知识领域或学术领域选择一定的内容,根据知识的逻辑体系,将所选出的知识组织为学科的课程类型。

(最古老、使用范围最广泛)活动课程(经验课程):指围绕着学生的需要和兴趣、以活动为组织方式的课程形态,即以学生的主体性活动的经验为中心组织的课程。

(代表:杜威)⑵从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可分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分科课程:根据学校教育目标、教学规律和一定年龄阶段的学生发展水平,分别从各门学科中选择部分内容,组成各种不同的学科,彼此分立地安排他们的教学顺序、教学时数和期限。

综合课程:指打破传统的分科课程的知识领域,组合两门以上学科领域而构成的一门学科。

“相关课程”“融合课程”“广域课程”“核心课程”都是综合课程的形式,隶属综合课程。

⑶从对学生的学习要求的角度,可分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必修课程:根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制定的,是所有学生都必须学习的科目。

(包括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选修课程:是针对必修课程的不足之处提出来的,是为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而开设的课程。

教学课件的四种类型及其特点

教学课件的四种类型及其特点

多媒体教学课件的类型及其特点文建国、杨静(中南大学基础医学院,湖南长沙410013)教学课件是多媒体教学的基本工具,随着多媒体教学的深入开展,教学课件的重要性日益突出,课件的研制与开发也已成为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

课件的好坏,直接影响多媒体教学的教学效果,也反映了多媒体课件作者的研制水平。

因此,深入了解课件的属性、类型和特点十分必要。

目前对课件的界定仍未一致,有人认为只有用Authorware一类的软件制作出来的才能称为课件,这种观点有失偏颇。

事实上,只要是以多媒体电脑或网络作为硬件环境、集成了多种媒体并能直接用于教学的软件或演示文稿等都可称之为课件,至于是用何种应用软件进行编制并无直接关系。

根据课件在教学中的应用范围和属性等方面的特点,笔者认为,大体上可以将课件分为自学课件、理论课件、实验课件和网络课件四种类型,每种类型的课件都有着各自的属性、用途和特点。

了解这些特点将有助于对课件性质的理解,更好地制作具有针对性的课件。

一、自学课件也称自主学习型课件,使用的主体为教学对象。

这种类型的教学课件一般都具有相对完整的知识结构,提供相应的形成性练习供学生进行学习评价。

有的课件甚至就是专门用于训练、强化和测试学习者的水平和能力,故这种类型的课件在设计时要保证具有一定比例的知识点复盖率,且考核目标根据难易程度分为不同的等级。

学生可以在个别化的教学环境下进行自主学习。

也正因为有这样的特点,这类课件结构通常比较复杂,大多分为几大模块,如具体的专业内容模块、帮助模块、自测模块、作者及版本信息等。

课件设计者在内容安排上虽有一个总的学习进程,但具体的进度却可由学习者自己掌握,故适合于自学。

由于这类课件具有界面友好和交互性强的特点,故可随意“前进”、“后退”、“重复”和“跳转”。

可以有选择的学习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对学习内容可进行阶段性的自我检测。

课件一般都有配音解说和背景音乐,背景音乐可根据学习者的喜好开关。

由于此类课件通常由专业人员设计制作,故画面一般都很精美。

课程基本理论与课程改革档

课程基本理论与课程改革档

专题讲座课程基本理论与课程改革唐丽芳(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教授)一、课程理论流派(一)学科课程理论学科课程就是根据学校教育目标,分别从各门科学中精心选择部分内容,组成各种不同学科,彼此分立地安排它的顺序、学习时数和期限。

学科课程自古至今在学校教育中居统治地位。

1.学科课程的优点首先,根据学科逻辑组织起来的教材,有利于学生系统地、深入地掌握社会文化遗产。

其次,让学生系统地学习一门学科,有利于发展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第三,学科课程合乎传统。

由于学科课程有悠久的历史,经过了长期教学的锤炼,比较成熟,教师亦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因此它比较容易组织教学。

再加上课程的构成比较单纯,也比较容易组织评价。

所以,教师习惯于采用这种课程。

第四,有比较坚实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分类方法是支持分科教学的。

2.学科课程的缺点首先,学科课程过分强调学科体系的完整性,难于与其他学科相互渗透、配合。

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也难以适应当前科学发展相互交叉、渗透的形势。

其次,学科课程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强调理论。

对于联系社会生产、生活的材料,仅仅作为理论的例证,没有给予足够的注意。

因此,学生学习这种课程之后,往往缺乏面对社会、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三,学科课程多注重知识的逻辑顺序,对于学生学习的心理顺序,特别是学生的兴趣、需要和个性发展,常常注意不够。

因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常感到枯燥乏味,积极性不高。

第四,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学科课程为了保持自己的系统性和知识的先进性,势必要不断增加新的内容。

这样一来,就造成了教材膨胀,加重了学生的负担。

(二)活动课程理论活动课程是以儿童从事某种活动的动机为中心组织的课程。

在这种课程中,儿童是中心,儿童通过在活动中所得到的直接经验来学习,因此这种课程又叫儿童中心课程或经验课程。

活动课程的倡导者以美国教育学家杜威为代表。

1.活动课程理论的核心观点(1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儿童发展杜威认为传统的教育目的是来自于教育之外的,是社会强加给教育的。

STS 课程 类型, 特征及改革走向

STS 课程 类型, 特征及改革走向

STS课程:类型、特征及改革走向作者:杨明全[作者简介] 杨明全,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讲师、博士(北京100875)20世纪70年代以来,STS(即科学、技术、社会,英文为Science,Technology and Society,简称STS)课程就一直在科学教育改革的舞台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随着我国科学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我们需要对STS课程进行重新认识,深入挖掘它所承载的教育意义,明确科学教育改革的走向,为我国面向未来的科学课程改革提供借鉴和思路。

一、STS课程的提出及引发的纷争STS课程的提出有着复杂的社会背景。

通过系统梳理相关文献可以发现,STS课程的提出至少有如下三大动因。

第一,人们对科学技术成就带来的负面效应进行的深刻反思。

20世纪的科学技术成就在极大地推动人类物质文明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一系列负面效应。

科学发明和技术创新提高了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但随之而来的是,人类对自然施加的作用逐渐超过地球自然系统自我调节和承载的能力,自然界的生态平衡受到威胁,由此带来了人口、环境、资源、社会秩序和伦理道德等一系列问题。

于是,在大多数人为科技昌明而欢欣鼓舞的时候,不少科学家和社会学家则表达了他们的忧虑。

例如,1972年3月,“罗马俱乐部”发表了题为《增长的极限》的报告。

这篇报告的发表无异于对科技乐观者的一记当头棒喝,立刻引起了爆炸性的反响。

科学和技术的本质是什么?人类能否驾驭科学技术的发展?如何看待科学的价值和社会功能?如何对年轻人进行科学教育?这些思考进入人们的意识层面则表现为一种新的社会意识和思潮,要求反思科技理性和技术异化,全面看待科学、技术、社会和人的存在之间的关系,这为STS课程的产生奠定了思想基础。

第二,人们对科技理性的批判以及由此导致的社会意识变革。

在西方,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人们对科学技术负面效应的深刻反思逐渐集中在对科技理性的批判上,而这种批判最终也对整体的社会意识产生了深刻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本的课程类型及其特征
分科课程又称学科课程或“百科全书式的课程”,是按一门门学科编制的多学科并列的课程,有较强的逻辑体系,注重知识的传授,知识相对独立,但不利于联系实际和吸收新学科知识。

综合课程是指打破传统分科课程的知识领域,组合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学科领域构成的课程。

综合课程是一种主张整合若干相关联的学科而成为一门更广泛的共同领域的课程。

活动课程亦称经验课程、儿童中心课程。

是与学科课程对立的课程类型。

它以儿童从事某种活动的兴趣和动机为中心组织课程。

必修课程是相对于“选修课程”而言的。

指高等学校和中等专业学校中学习某一专业的学生必须修习的课程。

通常包括公共课、基础课和专业课。

选修课程主要指在高等学校中学习某一专业的学生可以有选择地修习的课程。

国家课程是国家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统一课程,它体现国家意志,是专门为未来公民接受基础教育之后所要达到的共同素质而开发的课程。

它是一个国家基础教育课程计划框架的主体部分,涵盖的课程门类和所占课时比例与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相比是最多的,它在决定一个国家基础教育质量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例如在小学阶段所开设的数学、语文、英语、科学、品德、音乐、美术、体育,初中阶段所开设的数学、语文、英语、历史、地理、音乐、美术、体育、物理、化学都属于国家课程。

地方课程是在国家规定的各个教育阶段的课程计划内,由省一级教育行政部门或其授权的教育部门依据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民族等发展需要而开发的课程。

地方课程在充分利用地方教育资源、反映基础教育的地域特点、增强课程的地方适应性方面,有着重要价值。

如信息技术教育就属于地方课程。

校本课程是以学校教师为主体,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的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根据学校的办学思想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

显性课程也叫显在课程、正规课程,指的是学校有目的、有计划传授的学科,或者说是学校课程表内列入的所有有组织的活动。

显要特征之一就是计划性。

可以说计划性是区分正规课程与非正规课程的主要标志。

隐性课程指学生在学校情景中无意识地获得经验、价值观、理想等意识形态内容和文化影响。

也可以说是学校情境中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现的课程。

具有非预期性、潜在性、多样性、不易觉察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