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冷战和美苏对峙的世界》复习纲要
【初中历史】九年级上册历史复习提纲:“冷战”与“热战”
【初中历史】九年级上册历史复习提纲:“冷战”与“热战”
【—九年级上册历史:“冷战”与“热战”】历史上的战争史一个接着一个的上演,下面是关于对“冷战”与“热战”时期的复习提纲
“冷战”与“热战”
1、二战以后,雅尔塔体系取代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2、杜鲁门主仪:1947年,美国政府出台的遏制苏联,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被称为“杜鲁门主仪”。
“杜鲁门主仪”标志着美苏冷战的正式开始,是美国外交政策的重要转折点,美国进入全球扩张阶段。
3、美苏冷战对峙局面的形成:二战后,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仪国家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仪国家,矛盾日益尖锐,西方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仪国家采取了除直接武装进攻以外,遏制共产主义的“冷战”政策。
1947年,美国出台“杜鲁门主仪”,标志着美苏冷战的正式开始,美国开始运用其强大的实力遏制苏联,向全球扩张称霸,经济上美国推行债助西欧的“马歇尔计划”,军事上建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初二。
苏联则针对姓地成立了华沙条约组织与之对抗。
随着美苏为首的两大对峙的军事集团出现,世界两极格局形成。
希望同学们认真做好复习提纲的工作,
中考
中后很多题型都是围绕提纲进行编题的,请同学们注意。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历史九年级美苏冷战知识点
历史九年级美苏冷战知识点美苏冷战是二十世纪后半叶全球最为重要和最具影响力的战略对抗之一。
九年级历史课程中,学生们会接触到关于这场冷战的知识点,可以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回顾和一些核心概念的分析来深入了解这段历史时期。
第一部分:冷战的背景与起因冷战的背景可以追溯至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格局。
二战胜利后,世界出现了两极格局,即以美国为代表的资本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
两个超级大国同时崛起,酝酿了一场冷战的蓄势。
起因是由于二战时期美国和苏联在物质资源、军事实力和意识形态等方面的明显差异,彼此逐渐形成对立。
第二部分:冷战时期的核心概念1. 战略互补:冷战时期,美国和苏联通过核武器的威慑力达到战略平衡,即以“互相毁灭”为基础,确保双方都不敢发动全面核战争。
这种“核平衡”为双方带来了相对的稳定。
2. 拉尔斯顿线:美国国务卿拉尔斯顿于1947年提出了“拉尔斯顿线”外交政策,其核心思想是通过援助和外交手段,压制苏联的扩张势力。
这一政策为美国在冷战时期的外交政策制定了框架。
3. 影响力范围:美苏冷战时期,两国在全球范围内争夺影响力,通过军事干涉、政治援助和经济合作等方式来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
其中,外交手段和干涉他国内政是两个主要方面。
第三部分:冷战时期的重要事件1. 朝鲜战争:朝鲜战争是冷战时期最具代表性的冲突之一。
朝鲜战争爆发于1950年,苏联支持朝鲜,而美国则援助韩国。
战争形成了东西方阵营的鲜明对峙,标志着冷战在亚洲大陆的延伸。
2. 古巴导弹危机:古巴导弹危机发生于1962年,是美苏冷战期间达到最高峰的事件之一。
苏联在古巴部署导弹,美国宣称这是对国家安全的严重威胁,双方陷入了核战争的边缘。
最终通过外交谈判解决了这一危机。
3. 非正规战争:冷战时期,美苏两国在全球范围内展开了一系列非正规战争,即通过间谍活动、代理人战争和秘密行动等手段争夺影响力。
例如苏联在阿富汗的入侵,美国支持阿富汗游击队的抵抗。
第四部分:冷战的结束与影响冷战的结束主要归功于苏联的解体。
部编历史九年级冷战知识点
部编历史九年级冷战知识点冷战知识点1945年至1991年间,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两个国家——苏联和美国,之间进行了长达数十年的冷战。
冷战是一种非武装的、政治与经济上的对立与斗争,双方之间没有直接战争,但世界各地的冲突和对抗都被看作是冷战的体现。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介绍一些与冷战相关的重要知识点。
1.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苏联和美国代表两个不同的意识形态和政治经济制度:苏联成为社会主义阵营的领导者,而美国成为资本主义阵营的领导者。
两国之间的矛盾和分歧开始逐渐加深,形成了导致冷战爆发的基础。
2. 冷战的核心冷战的核心问题是意识形态的斗争: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之间的对立。
苏联试图推动世界各地的共产主义革命,而美国则试图遏制共产主义的扩张。
3. 大国之间的对峙苏联和美国之间的对峙由于一系列事件而日益增加。
其中包括: - 西柏林封锁:1948年至1949年期间,苏联封锁了进入西柏林的道路和铁路,以试图迫使美国和其盟国放弃对该地区的控制。
然而,美国通过空运物资和援助支持了西柏林,最终使苏联无法达到目标。
- 韩战:1950年至1953年,朝鲜战争爆发,苏联支持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北朝鲜),而美国支持韩国。
这场战争被认为是冷战时期的一个重要事件。
- 古巴导弹危机:1962年,苏联在古巴部署了导弹,导致与美国的直接对峙。
这场危机使双方险些爆发核战争,但最终通过外交途径解决。
4. 冷战的全球范围冷战不仅在苏联和美国之间存在,而且涉及到世界范围内的多个国家和地区。
后来形成了两个相互对立的阵营,包括: - 华约:由美国领导的北约,主要成员是欧洲国家,在冷战期间成为遏制苏联和保护西方利益的关键组织。
- 华沙条约组织:由苏联领导的东方集团,主要成员是东欧国家和苏联的卫星国,对抗美国及其盟国。
5. 冷战结束冷战于1991年正式结束,主要原因有:- 1985年,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上台,并实施了一系列的政治和经济改革,试图改变苏联的状况。
【文库精品】九年级历史下册 第五单元 冷战和美苏对峙的世界单元复习素材 新人教版
第五单元冷战和美苏对峙的世界
单元复习
整合一二战后西欧国家与日本经济发展的异同
(1)相同点:都得到了美国在经济上的援助或扶持;都采用最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发展教育,培养人才;都制定了恰当的经济发展政策。
(2)不同点
①西欧国家是老牌的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基础雄厚,劳动者技术素质高,二战后的恢复和发展速度较快,成效显著;日本自身的资本主义发展水平低于西欧,但注意培养人才,发展教育,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再加上外部因素的影响,经济迅速发展。
②西欧有着资本主义民主政治的传统;日本是在二战后受惩处过程中被强制推行民主改革的。
③美国通过马歇尔计划给西欧提供了大量的直接经济援助;美国在朝鲜战争开始后的大量军需订单,刺激了日本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整合二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比较
整合三苏俄(联)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整合四二战后,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状况。
【人教部编】九年级下册历史知识点:第五单元 冷战和美苏对峙的世界
第五单元冷战和美苏对峙的世界【思维导图】第16课冷战【课程标准】知道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北约”与“华约”知识。
了解美苏“冷战”对峙局面的形成。
1.定义: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之间既非战争又非和平的对峙与竞争状态。
2.开始:1947年3月, 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标志着美苏战时同盟关系正式破裂,美苏之间冷战的开始。
3.表现(1)政治上:出台了杜鲁门主义。
(2)经济上:制定了马歇尔计划。
(3)军事上:建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4.形成: 1955 年苏联同东欧7个社会主义国家成立了华沙条约组织,两极格局由此形成。
5.德国的分裂:1949年9月,在美、英、法占领区成立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又称“联邦德国”。
10月在苏占区成立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又称“民主德国”。
第17课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课程标准】知道欧洲的联合和美国、日本经济发展的知识,了解资本主义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的有关知识。
1.欧洲的联合(1)经济发展的原因①美国给予了大量的援助。
②西欧国家凭借原有的工业基础和马歇尔计划的援助,积极采用最先进的科学技术的成果。
③制定了恰当的经济发展政策。
(2)欧洲的联合①原因:随着经济的发展,走上了联合自强以提高国际地位的道路。
②欧盟的成立:1993年,西欧国家在欧共体的基础上成立了欧洲联盟,简称“欧盟”。
2.战后的美国(1)发展: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
(2)原因:拓展世界市场;应用最新科技成果,革新生产技术。
(3)新经济:20世纪90 年代以后,出现了以信息化和全球化为特点的“新经济”。
3.日本(1)经济发展的原因①二战后美国在日本推行非军事化和民主化改革,颁布了“和平宪法”。
②冷战开始后美国开始扶持日本。
③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在日本大量采购军用物资,刺激了日本经济的繁荣。
④日本制定了适当的经济政策,引进最新的科技成就。
(2)崛起:1968年,日本成为资本主义世界仅次于美国的第二经济大国。
4.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1)目的:缓和社会矛盾。
九年级历史书15课笔记
以下是九年级历史书第15课的部分笔记,涉及的内容是二战后世界格局的演变:
一、美苏对峙
1. 冷战
(1)定义:二战后,美国和苏联从盟友变为对手。
除了大规模的武装冲突以外,两国还在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方面进行了长期的对抗。
这种对抗被称为“冷战”。
(2)表现:
* 政治上:美国推行“杜鲁门主义”,旨在遏制苏联和共产主义在全世界的扩张。
苏联则建立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反击“杜鲁门主义”。
* 经济上:美国实施“马歇尔计划”,援助欧洲国家,旨在稳定西欧经济和遏制苏联。
苏联则建立经济互助委员会,推动东欧国家的经济合作。
* 军事上:美国建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NATO),以应对苏联的威胁。
苏联则建立华沙条约组织(WTO),以维护在东欧的影响力。
2. 热战
(1)定义:除冷战外,美苏之间还发生了一些局部战争,如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
这些战争被称为“热战”。
(2)影响:热战对世界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特别是对东亚和东南亚地区的政治和安全局势。
二、多极化趋势
1. 定义:随着时间的推移,世界格局逐渐呈现出多极化的趋势。
这意味着世界不再由单一大国主导,而是由多个大国和力量中心共同影响。
2. 表现:多极化趋势在20世纪70年代尤为明显,当时美国、苏联、西欧、日本和中国等多个力量中心在国际舞台上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第五单元:冷战和美苏对峙的世界提纲
第14课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扩张第16课冷战一、课标要求知道杜鲁门主义、德国分裂、“北约”与“华约”,了解美苏“冷战”对峙局面的形成。
二、主要知识点(一)冷战的发生1.含义:冷战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40多年间,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之间既非战争又非和平的对峙与竞争状态。
2.原因:美苏国家战略的对立和社会制度的巨大差异,使双方的对抗、冲突不断加剧。
3.美国的状况二战后,美国成为世界上军事、经济实力最强大的国家,在世界各地建立了几百个军事基地,以及以美国为中心的资本主义货币体系和以美国为中心的资本主义国际贸易体系,称霸的欲望十分强烈。
美国认为它的民主制度和自由观念是最优越的,全世界都应该实行和它一样的制度。
美国还认定社会主义国家都具有侵略性。
4.苏联的状况二战后,苏联的西部边界大大地向西推移,还在东欧国家建立起与苏联类似的社会制度。
苏联认为战争是资本主义垄断和竞争的产物,美国作为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自然也是苏联潜在的防御对象。
5.冷战开始: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标志着美、苏战时同盟关系正式破裂,冷战开始。
杜鲁门主义:1947年3月,美国总统杜鲁门在国会发表演说,声称希腊和土耳其受到共产主义威胁,要求国会拨款援助这两个国家。
在演说中,他把世界分为“自由国家”和“极权政体”两个对立的营垒,宣称美国将领导和帮助所有选择“自由制度”、抵抗极权统治的力量。
这篇演说提出的政策被称为“杜鲁门主义”。
6.冷战经济的表现1947年,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提出“欧洲复兴计划”,即马歇尔计划,企图通过援助西欧恢复经济,稳定资本主义制度。
马歇尔计划是杜鲁门主义的一次大规模运用,也是美国实施冷战政策的又一重要步骤。
(二)德国的分裂1.背景:纳粹法西斯政权垮台以后,美、苏、英、法四国分区占领了德国及其首都柏林。
2.柏林危机1948年6月,苏联切断西占区与柏林之间的水陆交通,停止向西柏林供应煤、电、食物等生活物资,美、英立即对苏占区实行反封锁。
九年级历史冷战知识点总结
九年级历史冷战知识点总结冷战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二战结束后世界的新格局,盟军国家和苏联之间的矛盾逐渐加剧。
1945年,盟军国家和苏联在雅尔塔会议上对二战后的国际秩序进行了重新规划,但双方在对后世界局势的认识上产生了不同。
在后来的波茨坦会议上,双方已经处于对立状态。
这种对立的态势很快演变为冷战,两极化的国际秩序开始形成。
冷战时期,美苏两国在军事、政治、经济等方面展开了激烈的角逐。
在军事方面,美国和苏联分别领导其盟国建立了北约和华约两个军事组织,形成了两个对立的军事集团。
在政治和经济领域,美国发起了一系列的遏制苏联的政策和战略,包括马歇尔计划、杜鲁门主义和包括在内的一系列对苏联的政治和经济压力。
冷战时期,世界进入了两极化的时代。
在这场对抗中,世界分为了美国领导的资本主义阵营和苏联领导的社会主义阵营。
除了两个主要国家领导的集团外,冷战时期也涌现了一些非阵营国家,他们在两个集团之间取得了某种程度的独立地位。
双方在冷战时期主要通过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和战略等方式进行对抗。
在冷战初期,美苏两国在东欧地区、中东地区、亚洲地区和非洲地区频繁发生了冲突。
美国对苏联领导的社会主义阵营进行了一系列的遏制政策,包括在西欧、中东、拉丁美洲和东南亚地区实行了一系列的军事和经济援助政策。
苏联则采取了一系列的反制措施,例如建立了华约军事组织、对美国在亚洲和拉丁美洲地区的影响进行抵抗。
冷战的高潮是在1962年的古巴导弹危机。
苏联准备在古巴部署中程导弹,这引发了美国的强烈抗议。
在危机的最危急时刻,双方险些爆发核战争。
最终,双方在谈判中达成了一项协议,苏联同意撤回古巴的导弹,美国则同意不对古巴进行军事攻击。
冷战的结束始于1980年代,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上台后开始了一系列改革,包括政治上的民主化、经济上的市场化等,改革引发了东欧诸国的民主化运动,这使得冷战状态开始出现解冻的迹象。
冷战的宣告结束是在1989年的柏林墙倒塌,这标志着东西方世界之间的分隔最终消失,一些东欧国家开始逐渐转向资本主义。
九年级历史冷战的知识点
九年级历史冷战的知识点冷战是20世纪后半叶国际政治中一场长时间而持续的对抗。
它是指美国和苏联这两个超级大国及其在其控制领域内的盟友之间的政治、军事、经济、情报和意识形态的对抗。
冷战始于二战结束后的1947年至1991年苏联解体,期间世界局势紧张,随时可能引发核战争。
本文将深入探讨九年级历史课程中的冷战知识点。
一、起因与背景冷战的起因复杂多样,但主要原因可以总结为意识形态冲突、合理化彼此行动、二战后遗留的未解问题以及领土争端等。
首先,美国和苏联代表着资本主义和共产主义两种截然不同的意识形态,这使得两国之间存在巨大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制度上的差异。
其次,双方都试图通过合理化自己的行动来保护自身利益。
然后,二战结束后留下了许多未解决的问题,如东欧国家的控制权和德国的重建等。
最后,双方还存在领土争端,如柏林问题和朝鲜战争等。
二、关键事件与对抗策略冷战期间发生许多重要事件,形成了摩擦和对抗的高峰。
其中包括柏林封锁、朝鲜战争、古巴导弹危机等。
这些事件导致了双方采取了不同的对抗策略。
美国主张遏制苏联的扩张,采取了恐吓威慑的政策,包括核武器的威慑和与盟国建立军事同盟。
苏联则试图在其控制的地区建立有效的政治和军事势力,以遏制美国的影响力。
双方还进行了政治、经济和情报上的角逐,并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了领土争夺。
三、全球化影响与持续时间冷战对全球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经济、政治、军事、科技和文化等领域。
首先,全球范围内形成了两个阵营,即美国领导的资本主义阵营和苏联领导的共产主义阵营。
这导致了全球范围内的冲突和势力争夺。
其次,冷战期间核武器的发展和军备竞赛使全球的安全形势变得不稳定,引发了世界各地的担忧。
再者,冷战推动了科技和航天领域的发展,并在军事上促使各国加强军备。
最后,冷战对文化和民生产生了深远影响,例如冷战期间出现了文化输出和文化渗透的现象。
四、冷战的结束与影响冷战于1991年苏联解体时结束。
这是由于苏联政治体制的内部矛盾和经济崩溃导致的。
九年级上册历史复习提纲
九年级上册历史复习提纲第14课、冷战中的对峙1、杜鲁门主义:1947年,美国总统杜鲁门提出的“遏制共产主义”、干涉别国内政、加紧控制其他国家的纲领和政策,被称为“杜鲁门主义”。
它的出台标志着美苏冷战的开始。
2、“冷战”对峙局面的形成:以杜鲁门主义为起点,美国在经济方面推行了援助西欧的“马歇尔计划”,在军事方面建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简称北约。
苏联采取针锋相对的措施,成立了华沙条约组织,简称华约。
两极格局正式形成。
3、1991年,苏联解体,美苏两级格局随之结束。
第15课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1)随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美苏对立的两极格局不复存在,暂时形成“一超多强”的局面,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但是一个新的相对稳定的世界格局尚未定型。
(2)科索沃战争是美国对世界多极化趋势的挑战,对世界格局产生了重要影响。
科索沃战争表明,世界多极化趋势将是长期的、曲折的斗争过程。
第16课经济全球化趋势表现:国际投资和国际贸易迅速增长;跨国公司的影响增大,生产活动的全球化趋势加快。
2、1995年1月1日,世界贸易组织(简称世贸组织,英文缩写WTO)正式成立。
其宗旨是:通过开放市场和公平贸易,实现世界贸易自由化。
我国于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17课第三次科技革命1、20世纪四五十年代开始,以原子能、计算机、航天技术、生物工程等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标志着新的科技革命的到来。
2、电子计算机的广泛使用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核心,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是计算机产业最有前途的发展方向,人类进入信息化时代。
第三次科技革命特点:1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大大加快。
2科学技术各个领域之间互相渗透。
3、新技术成为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五单元冷战和美苏对峙的世界知识点复习提纲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第五单元冷战和美苏对峙的世界知识点复习提纲第五单元冷战和美苏对峙的世界第16课冷战一、冷战含义:指二战后的40多年间,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之间既非战争又非和平的对峙与竞争状态。
二、原因:苏美国家战略的对立和社会制度的巨大差异三、冷战的主要表现:政治上:1947年3 月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标志着美苏战时同盟关系破裂,冷战的开始。
经济上:马歇尔提出“欧洲复兴计划”,即实施了马歇尔计划。
军事上:成立北约(以美国为首),成立华约(以苏联为首)。
四、苏联的对策:1955年,苏联联合东欧国家成立华沙条约组织,这样二战后的新的世界格局——两极格局正式形成,把美苏冷战推向高潮。
(影响)五、德国的分裂:1.二战后德国被美苏英法分区占领,成立东德(苏占区)和西德(美英法占领区)。
2.1948年爆发柏林危机。
第17课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一、欧洲的联合1.战后经济发展:表现:持续繁荣原因:①凭借原有的工业基础;②马歇尔计划的援助;③采用最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④制定恰当的经济发展政策。
2.走向联合:原因:联合自强;提高国际地位。
过程:20世纪50年代,组建欧洲煤钢共同体;1958年,建立欧洲经济共同体和原子能共同体(六国);1967年,三个组织合并为欧洲共同体。
(1993年,大部分西欧国家在欧共体的而基础之上成立了欧洲联盟)。
3.影响:①加快了欧洲一体化进程;②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发展;③提高了国际地位;④推动了国际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
二、美国经济的发展1.表现:成为资本主义世界霸主。
2.原因:积极拓展世界市场,应用最新科技成果,革新生产技术。
3.过程:20世纪七八十年代,经济发展迅速放缓。
20世纪90年代以后,美国出现以全球化和信息化为特征的“新经济”。
三、日本的崛起1.表现:1968年,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2.原因:外因:①二战后,美国在日本推行非军事化和民主化改革;②冷战开始后,美国积极扶持日本;③朝鲜战争爆发后,日本获得大量军需订单,刺激日本经济发展。
部编人教版九下知识要点复习第五单元:冷战和美苏对峙的世界 (2)
编九下知识要点复习第五单元:冷战和美苏对峙的世界第16课冷战一、课标要求知道杜鲁门主义、德国分裂、“北约”与“华约”,了解美苏“冷战”对峙局面的形成。
二、主要知识点(一)冷战的发生1.含义:冷战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40多年间,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之间既非战争又非和平的对峙与竞争状态。
2.原因:美苏国家战略的对立和社会制度的巨大差异,使双方的对抗、冲突不断加剧。
3.美国的状况二战后,美国成为世界上军事、经济实力最强大的国家,在世界各地建立了几百个军事基地,以及以美国为中心的资本主义货币体系和以美国为中心的资本主义国际贸易体系,称霸的欲望十分强烈。
美国认为它的民主制度和自由观念是最优越的,全世界都应该实行和它一样的制度。
美国还认定社会主义国家都具有侵略性。
4.苏联的状况二战后,苏联的西部边界大大地向西推移,还在东欧国家建立起与苏联类似的社会制度。
苏联认为战争是资本主义垄断和竞争的产物,美国作为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自然也是苏联潜在的防御对象。
5.冷战开始: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标志着美、苏战时同盟关系正式破裂,冷战开始。
杜鲁门主义:1947年3月,美国总统杜鲁门在国会发表演说,声称希腊和土耳其受到共产主义威胁,要求国会拨款援助这两个国家。
在演说中,他把世界分为“自由国家”和“极权政体”两个对立的营垒,宣称美国将领导和帮助所有选择“自由制度”、抵抗极权统治的力量。
这篇演说提出的政策被称为“杜鲁门主义”。
6.冷战经济的表现1947年,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提出“欧洲复兴计划”,即马歇尔计划,企图通过援助西欧恢复经济,稳定资本主义制度。
马歇尔计划是杜鲁门主义的一次大规模运用,也是美国实施冷战政策的又一重要步骤。
(二)德国的分裂1.背景:纳粹法西斯政权垮台以后,美、苏、英、法四国分区占领了德国及其首都柏林。
2.柏林危机1948年6月,苏联切断西占区与柏林之间的水陆交通,停止向西柏林供应煤、电、食物等生活物资,美、英立即对苏占区实行反封锁。
九年级历史冷战知识点
九年级历史冷战知识点冷战是二战之后全球的一场持续了几十年的政治、经济、军事对峙和竞争。
冷战主要是由于苏联和美国作为二战胜利的两个超级大国,在意识形态、经济利益和地缘政治方面的冲突和对抗所导致的。
在九年级历史学科中,学生需要了解冷战的知识点,以便更好地理解二战后的全球格局变化,理解现代国际关系的发展。
以下是九年级历史冷战知识点的详细解析。
一、冷战的起因与背景冷战起因于二战后东西方阵营的冲突与矛盾。
一方面,苏联是社会主义超级大国,试图扩展其社会主义势力范围;另一方面,美国是资本主义超级大国,希望保护自己的利益并遏制苏联的扩张。
东欧剧变、德国的分裂和朝鲜战争等事件加剧了东西方的对立。
二、冷战时期的对立与对抗冷战时期,东西方阵营之间展开了政治、经济和军事上的对立与对抗。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意识形态对立:美国主张资本主义民主制度,苏联推行社会主义集权制度,两国之间的意识形态差异导致了大量的冲突与对抗。
2. 经济领域的竞争:美国提出了“马歇尔计划”重建战后欧洲经济,苏联则推动社会主义经济体系的建立,并在军事上进行现代化建设。
3. 军事上的对抗:较量最为激烈的领域是军事方面,美国和苏联展开了核武器竞赛,导致了冷战时期全球军备扩张。
三、经典冷战事件回顾1. 阿尔及利亚战争:这场战争是法国殖民统治下的阿尔及利亚人民为争取独立而发动的自由斗争,也是冷战时期与殖民主义的斗争相联系的经典案例之一。
2. 虞格·雅尔塔会议:这是二战期间,美国总统罗斯福、苏联总书记斯大林和英国首相丘吉尔在苏联雅尔塔市举行的会议,讨论欧洲战后格局的重要会议。
3. 越南战争:这场战争是美国插手、支持南方傀儡政权的一系列事件,标志着冷战直接冲突的一个重要节点。
四、冷战的结束与影响冷战结束于1989-1991年之间,主要原因是苏联的解体和东欧剧变。
冷战的结束对世界格局和国际关系产生了重大影响:1. 苏联解体:苏联的解体导致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崩溃,从而削弱了苏联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
专题22 冷战和美苏对峙的世界(课件)-弯道超车2019年中考历史复习提分攻略(部编版).PPT
20世纪 和信息化为特
九十年 征的“新经济
代以来 ”,经济进一
步发展
危机、 调整
新经济 (繁荣 )
日本的崛起
1.二战后日本经济迅速崛起的原因有哪些? ①美国在日本推行非军事化和民主化改革,颁布了“和平宪法”。 ②美国扶持日本,朝鲜战争爆发后,日本获得了大量军需订单。 ③制定了适当的经济政策,大力引进先进技术。
3、资本主义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的评价:
积极: 社会保障制度是工人阶级斗 争的结果,可以缓和阶级矛 盾,创造一个有利于经济发 展的稳定的社会环境。
局限性:社会保障制度不能解决资 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
第五单元 冷战和美苏对峙的世 界
第18课 Leabharlann 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克里姆林宫上空的苏联国旗被降下
一、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
(2)华约的建立:1955年,苏联同东欧7个社会主义国家 成立了“华沙条约组织”,简称“华约”。华约
实际 上处在苏联的控制之下。
北约、华约建立影响: 标志着两极格局形成。
1991年(69年)苏联解体,标志着
美苏冷战结束,两极格局结束。
第五单元 冷战和美苏对峙的世
第界 17课 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3)美苏国家战略的对立和社会制度的巨大差异,使双方的对抗、 冲突不断加剧。
冷战的表现:
1.政治上:1947年3月,杜鲁门主义的出台(开始的标志) 影响:标志着美、苏战时同盟关系正式破裂,美苏之间冷战开始。
2.经济上:推行马歇尔计划 (1)目的:企图通过援助西欧恢复经济,稳定资本主义制度
(控制西欧,遏制苏联,称霸世界)。 (2)实质:马歇尔计划是杜鲁门主义的一次大规模运用,
改革仍然没有从根本上突破高度集中的计划 经济体制, 国民经济呈现出畸形发展状态 勃列日涅夫 。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第五单元 冷战和美苏对峙的世界 复习学案
第五单元冷战和美苏对峙的世界单元总结提升【知识梳理】【要点提示】►要点一二战后,美国、西欧和日本经济发展的共同原因是什么?(1)都充分利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采用和引进最先进的科学技术,重视科技,发展教育。
(2)都对经济政策进行了适当的调整,制定了恰当的经济发展政策。
(3)都保持了政局的相对稳定,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稳定的国内建设环境。
►要点二苏俄(联)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要点三二战后亚非拉国家掀起了声势浩大的民族独立浪潮,从这股浪潮中可以得到怎样的思想认识?殖民抗争的正义性决定了最终结果将走向胜利;反抗殖民统治、追求民族解放是世界近代以来的一个永恒话题;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
【能力提高】1.[2018·江苏太仓市模拟]美国某总统就职时说:“让我们决心把我们的政府变成如富兰克林·罗斯福说的一个‘大胆、持久试验’的地方。
”“大胆、持久试验”推动美国进入“新经济”时代,它最主要的特点是()A.重干预、低失业B.重知识、高速度C.全球化、信息化D.市场化、多元化2.[2018·山东滨州模拟]下表说明二战后日本经济迅速崛起的原因是()A.社会改革B.适当的经济政策C.美国扶持D.朝鲜战争的爆发3.[2018·无锡一模]非洲联盟(非盟)第十一届首脑会议在埃及沙姆沙伊赫举行,来自非盟53个成员的国家元首、政府首脑或代表就非洲和平与安全、全球粮食和能源价格上涨、津巴布韦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在历史上,非洲绝大多数国家都是西方殖民者的殖民地,下面哪个国家的独立标志着所有非洲国家都摆脱了殖民主义的枷锁()A.南非B.刚果C.津巴布韦D.纳米比亚【达标练习】1.[2018·无锡]下列图片反映了同一个主题,概括最恰当的是()A.欧洲一体化B.冷战政策C.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D.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强2.[2018·甘肃]51年前,欧洲经济共同体、欧洲煤钢联营和欧洲原子能联营3个组织的理事会及其执行机构合并,组成统一的欧洲共同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冷战和美苏对峙的世界》复习纲要
一、冷战
1. 开始:1947年,杜鲁门主义的出台
2. 表现:政治:杜鲁门主义出台;经济:马歇尔计划;军事: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成立“北约”,
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成立“华约”(两极格局形成)
3. 产物:德国分裂
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发展
1. 西欧:接受美国的援助,走联合之路(成立欧盟),发展经济
2. 美国:经济发展经历战后繁荣、速度放缓、新经济时代三个阶段
3. 日本:在美国的扶持下,重视科技与自身调整,发展为第二号资本主义经济大国
三、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
(一)苏联
1. 赫鲁晓夫改革:未突破斯大林模式
2. 勃列日涅夫改革:没有从根本上突破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
3. 戈尔巴乔夫改革:加剧苏联分裂局势
4. 苏联解体:1991年
(二)东欧剧变:20世纪80年代末
四、亚非拉国家的新发展
1. 亚洲:万隆会议的召开
2. 非洲:非洲年(1960年);非洲殖民体系崩溃(1990年,纳米比亚独立)
3. 拉丁美洲:古巴通过革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巴拿马人民收回巴拿马运河主权
【基础知识梳理】
一、冷战
知识点1.“冷战”的发生
1. 含义:“冷战”是指二战后,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之间既非战争又非和平的对峙与竞争状态。
2.原因:二战后,美国成为世界上军事经济实力最强大的国家,称霸欲望强烈;美苏国家战略的对立和社会制度的巨大差异,使双方的对抗、冲突不断加剧。
3.表现
(1)政治:1947年3月,美国总统杜鲁门推出“杜鲁门主义”。
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标志着美、苏战时同盟关系正式破裂,“冷战”开始。
(2)经济:1947年,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提出“马歇尔计划”,企图通过援助西欧来恢复经济,稳定资本主义制度。
马歇尔计划是杜鲁门主义的一次大规模运用,也是美国实施冷战政策的又一重要步骤。
知识点2.德国的分裂
1.“柏林危机”:1948年2月,美、英、法计划将占领区合并,筹建政权,引起苏联的抗议。
6月,苏联切断西占区与柏林之间的交通,停止向西柏林供应生活物资,美、英立即对苏占区实行反封锁。
11个月后,美、苏通过秘密谈判达成协议,双方解除封锁。
2.德国分裂:1949年月,美、英、法占领区成立了联邦德国。
10月,苏占领区成立了民主德国。
欧洲“冷战”对峙的局面基本形成。
知识点3.北约与华约对峙
1.北约成立:1949年,美、英、法等12个国家成立了“北约”。
2.华约成立:1955年,苏联同东欧7个社会主义国家成立了“华约”。
3.影响:两大集团的全面“冷战”对峙,使两极格局最终固定下来。
“北约”和“华约”的成立,对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一方面,这两大集团后来日益演变成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实行霸权主义的工具,两强相争使世界长期不得安宁;另一方面,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彼此势均力敌,都不敢轻易动武,在近半个世纪里避免了新世界大战的爆发。
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知识点1.欧洲的联合
1.背景:西欧国家凭借原有的工业基础和与歇尔计划的援助,采用最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制定恰当的经济发展政策,于20世纪50年代初,基本恢复到甚至超过了战前水平;随着经济的发展,西欧国家走上了联合以提高国际地位的道路。
2.表现及意义:①1967年,欧洲共同体成立,简你“欧共体”;“欧共体”促进了西欧国家经济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高。
②1993年,欧洲联盟成立;大大加快了欧洲一体化的进程。
欧盟的成立降低了欧洲发生战争的危险,同时欧盟在国际政治舞台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知识点2.美国的发展与日本的崛起
1.美国的发展
(1)战后的繁荣:二战后,美国积极拓展世界市场,应用最新科技成果,革新生产技术,发展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
(2)受挫:20世纪七八十年代,美国经济发展速度放缓。
(3)再现繁荣:20世纪90年代后,出现了以全球化和信息化为特征的“新经济”。
2.日本崛起
(1)原因:美国在日本推行非军事化和民主化改革;冷战开始后,美国开始积极扶持日本,朝鲜战争爆发后,日本获得了大量军需订单;日本政府制定适当的经济政策,大力引进先进技术。
(2)成果:1968年,日本成为资本主义世界仅次于美国的第二经济大国。
(3)影响:随着国际地位的提升,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日本谋求成为政治大国的欲望日益膨胀,引起亚洲邻国的关注和不安。
知识点3.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
1.概况:随着福利政策的推行,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逐步建立起社会保障制度。
20世纪六七十年代,社会保障制度日渐完善。
2.评价:社会保障制度是工人阶级斗争的结果。
但是,社会保障制度不能解决资本主义社会的基
本矛盾。
【重点难点讲解】
知识拓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两欧和日本迅速发展的共同原因及启示
(1)共同原因:都得到了美国在经济上的扶植;都大力引进最先进的科学技术,发展教育培养人才;都制定了恰当的经济发展政策。
(2)启示:①要善于抓住机遇.注意加强国际间经济联系;②要大力发展教育,培养人才,积极引进先进科技,大胆创新;③坚持改革开放,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制定适合本国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
三、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知识点1.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
1.经互会
(1)成立:1949年,苏联同东欧等国家建立了经济互助委员会,简称“经互会”。
→经互会的成立是针对美国推出的马歇尔计划。
(2)评价:苏联通过经互会帮助东欧国家克取了战后经济困难,但也利用经互会控制各成员国。
2.中苏关系: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不久,苏联就与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
知识点2.苏联的发展与改革
1.赫鲁晓夫改革
(1)内容:发动垦荒运动;发展饲料生产,广种玉米;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改行收购制;改革工业管理体制。
(2)评价: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时期形成的政治经济体制。
2.勃列日涅夫改革
(1)概况:1964年,勃列涅夫开始执政。
他在经济上推行“新政策”,要求加速科技进步、完善经济管理体制和加强经济刺激。
(2)评价:仍然没从根本上突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3.苏联发展失衡:为了同美国展开军备竞赛,苏联把科技进步的重心放在军事方面,国民经济呈现出畸形发展状态。
苏联的一些重工业居世界首位,但是,它的轻工业产品和新兴产业明显落后。
知识点3.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
1.戈尔巴乔夫改革
(1)概况:1985年,戈尔巴乔夫担任苏联领导人。
实施加速经济改革的方案,总体效果不佳,又转向政治体制改革,取消苏共的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倡导“公开性”和“政治多元化”。
(2)影响:使社会动荡,各加盟共和国的分离趋势加剧。
2.东欧剧变
(1)原因:20世纪60年代后,东欧社会主义国家都出现严重问题;西方国家推行“和平演变”战略;20世纪80年代来,受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影响,东欧各国开始实行政治多元化。
(2)表现:东欧各国社会制度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3.八一九事件:1991年8月19日,苏共高级官员发动政变,后失败。
戈尔巴乔夫辞去苏共中央总
书记职务。
俄罗斯领导人叶利钦控制了全局。
1991年底,苏联解体。
社会主义遭受严重挫折。
发生变化,即由社会主义制度变成了资本主义制度。
【重点难点讲解】
知识拓展 苏联解体的原因及启示
(1)原因
①历史原因:苏联在近70年的历史中,虽然取得很大成绩,但在体制上有许多弊端,政策上也有错误。
②内部原因:戈尔巴乔夫上台后推行的错误路线和政策,导致了苏联解体。
③外部原因:西方国家对苏联实行“和平演变”战略。
④根本原因:高度集中且日益僵化的政治经济体制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障碍。
(2)启示
①建设社会主义要依据各国国情,坚持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切忌教条主义。
②贫穷不是社会主义,要加速经济建设,改善人民生活。
③要坚定社会主义信念,警惕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战略。
四、亚非拉国家的新发展
知识点1.万隆会议
1.召开:1955年4月,在印度尼西亚的万隆举行了第一次亚非会议。
2.万隆精神:团结合作、友好相处,共同反对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保卫世界和平的精神。
3.意义:提高了亚非国家和地区的民族自信,鼓舞了亚非拉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
发展中国家作为一支新兴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国际舞台。
知识点2.“非洲年”
知识点3.拉美人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1.古巴革命:在卡斯特罗等人的领导下,古巴人民在1959年推翻了美国支持的独裁政权,走上了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2.巴拿马收回运河主权:1977年,巴拿马与美国签订条约,收回了运河达的部分主权。
1999年底,巴拿马收回了运河区的全部主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