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大学诗词班讲课提纲(13)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十三、绝句章法

绝句是古典诗歌中最常写、最易学、最难精的诗体。难就在于字数少(20或28字),要想说大话、唱高调、炫耀才学、卖弄词藻、铺排典故、大发议论都不行。这20个字(或28个字)就象20位(28位)贤人,每字都有一定的位置,都要发挥特别的作用,一个字也不能浪费。廖国华说:“信息量越多越好”。要写好绝句,“必须情感深挚,兴会淋漓,神与境会,境从句显,景溢目前,意在言外,节短而韵长,语近而情遥,神味渊永,兴象玲珑,令人一唱三叹,低回想象于无穷。这才是绝句中的精品。”(霍松林语)

怎样写绝句?最基本的是要考虑如何布局?布局是把选取的一定的素材,根据显示主题,表现内容的需要,进行恰当的剪裁和合理的安排,使诗文中的各部分有机地联系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统一体。绝句的布局,主要有以下数法:

一、起承转合法

它是按照事物的发展顺序,感情波澜的自然起伏或事理的内在逻辑往下写的。此法往往表现为起、承、转、合在一首诗的四句的具体应用。为了写好绝句,在采用此法时,要求:起要扣题、突兀;接要连贯、自然;转要新颖、巧妙,多为结句做准备;结要含蓄、深邃或铿锵有力,醒明本旨,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绝句从总体上讲,通常可分为前、后两半。前半部分往往起引带、铺垫的作用;后半是主题意旨所在。但关键在第三句,第三句得力,则末句易之。

王楷苏《骚坛八略》云:“在第三句着力,须为第四句留下转身之地。第三句得势,第四句一拍便着。譬之于射,三句如开弓,四句如放箭也”。

杨载《诗法家数》云:要婉曲回环,删芜就筒,句绝而意不绝。多以第三句为主,而第四句发之……大抵起承二句困难,然不过平直叙起为佳,从容承之为是。至如宛转变化,工夫全在第三句。若于此转变得好,则第四句如顺水之舟矣。

李白的《客中作》:“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此诗用的就是起、承、转、合布局法。起句“兰陵美酒郁金香”,从酒的味道写起,突兀;第二句“玉碗盛来琥珀光”,紧承上一句从颜色的角度来写酒,连贯,自然。这两句从味感和色感两个角度来写酒之美,看似离题,却为三四句抒情议论并点题作铺垫。“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第三句用“但”字明转,且为第四句作了引线;而第四句表达了诗人昂扬振奋的精神状态和豪放不羁的个性,一扫古人作客时怀乡的凄楚情绪。王昌龄的《芙蓉楼送别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此诗的布局,也用的是起、承、转、合法。其第一句点明送友人的地点和气候,以渲染出离别的黯淡气氛,是起;第二句点题并紧接上一句,从夜雨写到清晨送客及当时的心情,是承。此两句写在润州(今镇江)的事情,而第三句却转到洛阳亲友那里了,且用假设句,以引起第四句“一片冰心在玉壶。”末句以之自喻,含蓄蕴籍,余味无穷,成了名句。韩愈的《晚春》:“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此诗的布局,亦用此法。其第一句贴题写来,用拟人修辞手法暗点明“晚春”,是起;第二句紧承上句而来,用“百般红紫斗芳菲”形象化的描述,以补充第一句意之不足;第三句从千百种“草木”,转到“杨花榆荚”上,即从概指转到特指;而后第四句提出“惟解漫天作雪飞”的评价,就顺理成章了。

二、并列法

一首绝句中的四句,分别写四个事物或分别写一个事物的四个方面,这样的布局叫“并列法”。用并列法时,兼用对仗,以示工整、优美。

杜甫是最杰出的律师大师,精于对偶,能够将这种形式及其成功地运用到绝句中来,而不见板滞。他的《绝句四首》(其三):“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和《绝句漫兴九首》(其七):“糁径杨花铺白毡,点溪荷叶叠青钱。笋根稚子无人问,沙上凫雏傍母眠。”就是用两组对仗句分别写四个事物的并列法。诗人在前一首诗中,第一句写“黄鹂”,第二句写“白鹭”,第三句写“雪”,第四句写“船”以及与它们有关的事情,全诗看来是一句一景,是四幅独立的图画,而使其构成一个统一意境的,是诗人避乱梓州后又回到成都草堂的陶然心情。诗人把这种喜悦的心情加到这些景物上去,使这些景物“皆着我之色彩”,构成缘情造景。因而成双成对的黄鹂在欢鸣,蓝天上的白鹭在自由飞翔,西岭上千秋雪仿佛是嵌在窗框中的一幅图画,门前江边停泊从东吴来的船只,可以“青春作伴好还乡”了。这样的四句景语完全表现了诗人的陶然心情,也就成了情语。诗人在后一首诗中,首句写“糁径杨花”,次句写“点溪荷叶”,三句写“笋根稚子”,末句写“沙上凫雏”。这四句诗,也是一句一景,似乎是各自独立的,而联系在一起,就构成了初夏郊游的自然景观,透露出诗人漫步林溪间时留连欣赏的心情。又如柳中庸的《征人怨》:“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首句言年复一年,奔走边城;次句言日复一日,征战不休;第三、四句写所见之景。全诗四句都统一于“征人”,围绕一个“怨”字铺开。李白的《秋浦歌十七首》(其十五):“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此诗是歌颂冶炼工人的。他把冶炼时的四个方面(炉火、红星、赧郎、歌曲),分别先后地写在四句诗里,这与一句一景或一句一事的写法,又有不同。

三、承接并列合用法

一首绝句的前两句用承接法,后两句用并列法;或前两句用并列法,后两句用承接法,这样的布局法叫“承接并列合用法”。用承接法时,有的在时间上有先后关系,有的在逻辑上有因果关系等;用并列法时,一般要用一组对仗句。

韦应物的《登楼寄王卿》:“踏阁攀林恨不同,楚云沧海思无穷。数家砧杵秋山下,一郡荆榛寒雨中。”其第一句,说现在不能一起登楼而恨,第二句说因为两地相隔之远,这用的是承接法;末两句写登楼之所见,融“恨不同”之情于景物中,用的是并列法。全诗采用了先承接,后并列的布局法。杜审言的《赠苏书记》:“知君书记本翩翩,为许从戎赴朔边?红粉楼中应计日,燕支山下莫经年。”其第一句是答,第二句是问,倒装了,若还了原,用的也是承接法。这两句的意思是:为什么你参军要到北边去?我知道你才思敏捷,才被那位节度使请了去担任书记(文书)的。原诗句的倒装,乃“揉直使曲”所致,显然加强了诗篇的艺术效果。后两句是诗人给友人的临别赠言:您的妻子(红粉)在住楼中一天一天地计算着分离的日子,盼望着丈夫早日归来;您在各民族杂居的地方燕支山下,不要贪恋美色,乐而忘返。这后两句是并列法,使用的也是对仗句。它是这首诗的主旨。王勃的《江亭夜月送别》:“江送巴南水,山横塞北云。津亭秋月夜,谁见泣离群。”此诗的前两句,从江山两个方面写来,用的是对仗句:“江送巴南水,山横塞北云。”这也是并列法。从眼前见到的想到的写来,感情激越,气势阔大。第三句写离别的地点与时间:“津亭秋月夜”;第四句写离别时之悲泣:“谁见泣离群?”这后两句用的是承接法,写的是惜别之情。全诗采用了先并列,后承接的布局法,与上两首诗先承接,后并列的的布局法相反。又如杜甫的《八阵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