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学复习
考古学通论复习题
![考古学通论复习题](https://img.taocdn.com/s3/m/a72477fccc22bcd127ff0c44.png)
考古学通论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20分)
1、文化层:文化层就是包含有文化遗物、文化遗迹和人类活动痕迹的地层。
因为有人类活动的痕迹,所以大部分文化层中都含有有机质,土层一般呈灰色,或者由于先民用火的关系,土层呈褐色。
由于积存时间和积存地点的条件不同,在同一地点便自上而下形成了质地不同、土色不同、包含物不同的若干层次,这些层次越往下越古老。
2、贝币:贝币是我国最早的货币形态,我国最早的贝币出现于夏商时期,原为天然贝壳,后随着商品生产和交换的发展,商代晚期又出现了青铜铸造的铜贝。
春秋战国时期,铜贝继续被用于商品交换中,并由于使用地的不同,有无纹铜贝和有文铜贝两种贝币。
3、丁村人:1954年发现于山西省襄汾县丁村,其所处的时代是旧石器时代中期,距今约5—10万年,即早期智人阶段。
丁村人过着采集和渔猎的生活,主要使用打制石器,已经有较高的时石器期制作水平。
4、敦煌莫高窟:又名千佛洞,位于甘肃省敦煌市东南20公里处的鸣沙山东麓崖壁上,上下五层,南北1600余米。
据记载,莫高窟开凿于前秦建元二年(366年),其后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代都曾在此开窟造像,历时达千年之久。
现存洞窟492个,壁画45000平方米,彩塑2400余身,飞天4000余身,是一处由建筑、雕塑、绘画组成的艺术殿堂。
5、蓝田人:指中国陕西蓝田县公王岭发现的直立人化石,从发现化石的特征来看,蓝田人比北京人、爪哇人都要古老。
他们使用的石器有砍砸器、刮削器等,形制都比较粗糙。
6、人殉:指商代为了奉侍死后的社会或家族中某些特权者而从死的人,其中有陪臣、妻妾、侍卫和亲信,也有做仆役的奴隶。
考古学基础知识复习资料全
![考古学基础知识复习资料全](https://img.taocdn.com/s3/m/26b09327561252d380eb6ea3.png)
《考古学基础知识》考察复习资料绪言人类的祖先创造了伟大的文明,但是相当多的文明,却消失在时间的长河中,等到若干年以后,才被重新发现、被唤醒。
而让这些文明重见天日的,就是考古学。
所以人们习惯称考古学是在寻找失落的文明。
距今5000年左右,出现了人类历史上最早的文明社会,即四大文明古国(埃及、美索不达米亚、印度、中国)。
四大文明古国中惟一连绵不绝、今仍尚存的文明是中国,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说“中国文明无疑应该是人类文化和文明史上最大的一个体系单位”。
中国考古学的泰斗苏秉琦先生也说,中国是“超百万年的根系,上万年的文明起步,五千年连续不断的文明历程”。
在一般人的眼里,似乎考古学就是挖掘和发现的代名词,其实,考古学是一门严肃的学问,是人类对自己童年历史的追寻。
有人说,考古学是一门从地底挖天书的学问,考古学不仅要将残留的古代遗存拼凑成天书,还要能够阅读和理解这天书的意思。
挖掘只是其中一个部分。
古代人类留下的遗存,从调查、发掘、出土,到整理、分析、研究,到形成对古代历史、文化的认识,是一个科学的过程。
第一讲导论一、考古学的定义考古学是20世纪20年代,由西方传入中国的。
通过调查、发掘、分析和研究与过去人类行为和生活有关的物质遗存,来达到认识人类早期历史和文化发展过程与规律的目的的一门科学。
二、考古学的性质和与历史学的关系考古学与历史科学有密切关系,因为历史学的性质属于人文科学,考古学的性质也属于人文科学。
但是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的不同在于,考古学所研究的对象,主要是古代人类在社会活动中遗留下来的实物资料。
而历史科学所研究的对象则主要是文献资料,由于考古学自身的特征,考古学与历史学的关系不能理解为简单的主从关系。
历史学主要依赖于古代的文字记录,但这样的记录不但通常是不完整的、不精确的,甚至是不真实的,它会包含着记录者的主观偏见和取舍。
而考古学主要依靠古代的遗存,这些遗存是物质的,古代人并没有有意地决定哪些应当或者怎么留给当代的考古学家去发掘,因此,考古学家可以坦然地面对过去遗留下来的一切由物质遗存所体现的社会和文化现象,在某种程度上,考古学也是历史学的一个平衡和补充。
考古学通论复习题提纲
![考古学通论复习题提纲](https://img.taocdn.com/s3/m/c55480beb90d6c85ec3ac6d0.png)
考古学通论复习题提纲一、大题1、北京猿人答:北京直立人,距今71-23万年。
遗址发现地位于北京市周口店龙骨山。
(1)过程a、1921年安特生发现“周口店第1地点”(北京市周口店龙骨山北坡的洞穴);b、1929年,在裴文中主持下发现了一个完整的北京人头盖骨。
c、到1937年共发现北京人头盖骨5个,此外还有头骨碎片、面骨、下颌骨、股骨、肱骨、锁骨、月骨等,以及牙齿147颗。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后这些珍贵的标本下落不明);d、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又发现北京人的牙齿5颗,下颌骨一具,1966年发现一个残破的头盖骨。
总共得到了属于40多个个体的北京人化石。
e 北京人的体质特征:头部与四肢发展的不平衡性(头部较原始,四肢进化较快);京人的头盖骨低平,额向后倾,比猿人高。
脑量平均为1043 毫升,大于猿人,牙齿较猿人弱小简单,说明它们比猿人进步。
但头盖骨较厚,眉脊粗壮,向前突出,面部较短,吻部前伸,牙齿比现代人粗大,说明它们保存有浓厚的始形态。
(2)文化遗物:出土大量石制品、骨角器(鹿角、鹿头骨)和用火遗迹(在北京人洞穴里的灰烬层中,发现许多被烧过的石头、骨头和朴树籽,还有一块紫荆木炭。
灰烬有的成堆,说明他们已能很好地管理火。
(3)学术意义:自从北京人头盖骨发现以后,特别是随后又发现了石器和用火遗迹,直立人的存在才得到肯定,从而基本上明确了人类进化的序列,为“从猿到人”的伟大学说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2、良渚文化答:江浙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种文化。
因最先发现于浙江余杭良渚镇而得名。
距今约四、五千年左右。
主要分布于江苏南部、浙江北部和上海市,还有杭州水田畈、吴兴钱山漾和邱城、嘉兴双桥等。
发现中心聚落和多处祭坛,各类型墓葬在墓地规模形制随葬品数量与质量有明显的等级分界。
出土陶器以夹沙的灰黑陶和泥质灰胎黑皮陶为主,普遍采用轮制。
种类繁复,圈足器、三角器和平底器较多,有些表面刻有纹饰,还有少数漆绘陶器;生产工具由石、骨、木等制作而成;石质工具种类多,制作细,专用性强,主要有磨制精细的大型三角犁形器、扁薄长方形穿孔石斧、半月形石刀和石镰、及石锛和石镞等;玉器种类很多,工艺水平甚高形较大的有玉琮、玉璧等礼器;手工编织发达,出土有竹编和丝、麻织品。
考古学概论考试复习资料
![考古学概论考试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d6b6872378563c1ec5da50e2524de518964bd367.png)
考古学概论考试复习资料1.考古学基本概念:考古学是通过调查、发掘、分析和研究与过去人类行为和生活有关的物质遗存,来达到认识人类古代历史和文化发展过程与规律的目的的一门学科。
2.文化遗存(人类行为的直接产物):生态遗存(人类行为的派生物、相关物);遗迹和遗物1).遗物:史前人类活动遗留下的、各种具有可移动性的器物。
旧石器时代的遗物应有各类打制石器、骨器和竹、木器等。
但竹、器易于腐坏,很难保存至今。
故旧石器就成为旧石器时代考古的最主要的遗物。
新石器时代的遗物种类大大增加,有磨制石器、玉器、陶器、骨器和少量的铜器等。
2). 遗迹:史前人类活动遗留下的不可移动性的遗存。
3).遗址:指古代某一社群居民日常居住、生活范围内遗留的连续分布的遗迹、遗物集合体。
旧石器时代遗址一般规模较小,遗迹的种类较少,多以居址为中心。
旧石器时代遗址可分为两类:居址类型和非居址类型.3.4-1叠压关系:是指两层或两层以上的文化堆积自上而下依次叠压而形成的地层关系,在这一地层关系中,叠压者及其包含物要晚于被叠压者。
4.4-2 打破关系:指的是晚期人类活动的遗迹打破早期的地层或遗迹而形成的地层关系。
在这一地层关系中,作为打破者的年代要晚于被打破者,打破者之中包含的遗物的年代一般也应晚于被打破者。
5.4-3 共存关系:每一地层或遗迹单位(如一座墓葬、一座窖穴、一座房基等)中包含的各种遗物,构成了共存关系。
6.何为考古遗存?手工制品(石器、陶器等)遗存(房址、墓葬、寺庙等)自然遗存 (植物、动物骨骼等)7.考古学的分支学科:按地区:“欧洲考古学”、“埃及考古学”、“中国考古学”和“日本考古学”等;时间: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考古、夏商周考古、汉唐考古、宋元明清考古;内容:环境考古、气候考古、农业考古、科技考古、水文地震考古、民族考古、边疆考古、航空考古、水下考古、美术考古、宗教考古、钱币学、古文字学、铭刻学。
8.考古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考古学与地质学:考古地层学是借用地质地层、从地质学中引进的。
考古学史必读复习材料
![考古学史必读复习材料](https://img.taocdn.com/s3/m/688bf09377eeaeaad1f34693daef5ef7ba0d12e7.png)
考古学史一.外国考古学史的分期:1.考古学的萌芽期(文艺复兴一一19世纪40年代)2.考古学的形成与发展(19世纪40年代一一20世纪20年代)3.考古学的成熟期(20世纪20年代一一50年代末)4.考古学发展的新时期(20世纪60年代至今)考古学的萌芽期(文艺复兴一一19世纪40年代)(1)欧洲古物学的兴起早期古物学和史前学兴起的原因:(第一位古物学家巴比伦的末代君主那波尼德)1.对自己祖先的兴趣2.对地面景物和地下挖出的古代遗存的兴趣3.对现代未开化的土著人群的兴趣4.对人类及其文化的兴趣古物学和考古学的区别:古物学的工作【中世纪: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一一公元1640(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文艺复兴:是指发生在14世纪到16世纪的一场反映新兴资产阶级要求的欧洲思想文化运动】1.对古典世界古物的收集(1)15世纪末,罗马出现收藏古物的风潮。
罗马教皇首开古物收藏之风。
16—17世纪达到高潮。
18世纪,收藏艺术品的风气在意大利渐渐衰退(2)拿破仑远征埃及(对地中海世界最大规模的一次考察)2.对欧洲蛮族古迹的调查和描述(1)英国人约翰奥布里调查巨石阵群,认为是宗教礼仪活动场所或凯特尔巫师的神庙。
被称为“英国第一位考古学家”(2)英国人威廉斯塔克里(1718-1725)对巨石阵进行考察,对当时的田野调查产生了很大影响,但仅限于考察,不算作真正的田野发掘3.石器与人骨的发现早在文艺复兴时期就发现过石器,但无法与古人类联系起来有学者提出将石器与已经绝灭的动物化石相联系(2)美洲的调查与发掘A.印第安人的起源1537年前后,欧洲人意识到印第安人与自己是同类的人1590年提出印第安人从白令海峡来到美洲1648年提出印第安人与蒙古人种相似B.民族学调查(无文献记载)西班牙人兰达主教在玛雅地区的调查卡萨斯主教以民族学方法比较了印第安文化和古希腊文化,认为它们处在人类发展的不同阶段,印第安文化可能是一种非常古老的文化(这一观点有文化进化思想的萌芽)C.对古迹的实地考察北美的蛇形土丘遗址考察,曾进行过绝对测年,1839年,体质人类学家比对出土人骨认为土丘建造者和当地印第安人属于同一人种D.调查与发掘方法的出现1784年,美国第三届总统杰弗逊为了搞清土丘的性质,采用打探沟的方法对土丘进行发掘。
考古学复习重点
![考古学复习重点](https://img.taocdn.com/s3/m/f7b5162c5901020207409c81.png)
考古学复习重点一、名词解释:1、文化遗存:既人工遗物,是人类在改造和利用自然的活动中留下来的带有人类活动痕迹的各种各样的遗物和遗迹现象,包括制成品和非制成品。
在人工制品中除完整器物外,废弃品和特殊物品及其附著物也应予以重视。
2、考古地层学:又叫考古层位学,是以地层理论来指导考古调查发掘的一门学问,研究古代遗存中地层的叠压打破关系。
3、考古类型学:或称为标型学、器物形态学,它是通过对考古遗存的心态对比,以探求其变化规律逻辑发展序列和相互时空关系,是考古学的基本方法。
4、考古年代学:考古学研究中利用各种方法和手段求证或检测古代遗迹和遗物年代的科学。
考古学中的年代包括相对年代和绝对年代。
前者指不同的考古学文化和遗存在时间上相对早晚关系,后者则以确切的纪年给出时间顺序。
5、考古学文化:指分布于一定区域,存在于一定时间,具有共同特征的文化遗存总和,是特定文化遗存的共存关系。
它反映了人类活动遗存的类别或不同群体的区分与联系,以及由它表述的人们共同体的历史演变过程。
6、文化遗存分析法:分析出一个考古学遗存内部所包含的不同文化因素的组成情况,以认识其文化属性.即确定它在考古学文化谱系中的位置。
7、金石学:是中国考古学的前身,它以古代青铜器和石刻碑碣为主要研究对象,偏重于著录和考证文字资料,以达到正经补史的目的。
二、简答、论述:1、关于人类起源:自从达尔文创立生物进化论后,多数人相信人类是生物进化的产物,现代人和现代猿有着共同的祖先。
据目前所拥有的化石材料而言,人类的发祥地很可能在非洲,特别是东非地区。
“东非人”及“能人”的发现。
经历南方古猿——能人——直立人——智人——现代人的前进进化。
“走出非洲”说。
直立是前人从人缘共祖主干上分离的形态学标志。
2、旧石器工业:旧石器时代人类的生活中每天都在选石、制造和使用石器,我们把这个过程和包含的文化行为称为旧石器工业。
主要包含石器原料与选料、石器制作技术与石器类型、石器使用功能。
考古学复习资料
![考古学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f766cdc5112de2bd960590c69ec3d5bbfd0ada2c.png)
考古学复习资料考古学复习资料汇编第一章:考古学概论1.考古学“是根据古代人类通过各种活动遗留下来的实物以研究人类古代社会历史的一门学科。
”(1986年《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2.中国近代考古学开始的标志是1921年瑞典学者安特生在仰韶村遗址的发掘。
1926年,中国人开始自己独立主持考古发掘工地(李济在山西夏县西阴村的发掘)。
3. 考古学的研究对象是实物遗存,或简称遗存。
所谓“遗存”就是过去遗留下来的、能够反映人类活动的实物。
(遗存包括:遗迹、遗物、人本身遗存、与人类生存发展有关的自然遗物、用自然科学技术手段经实验室分析处理得到的资料和信息)4.遗物是指古代人类遗留下来的、与其生成环境分离的、形体一般较小且可移动的各类物品。
5.遗迹是指古代人类活动所遗留下来的、与其生成环境连为一体、不可移动的各类固定设施或迹象。
6.自然遗存:是指非人工原因形成的、但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的各类实物遗存。
7.遗址在一定空间范围内连续分布的一群遗存,我们通常称它为遗址。
遗址内包含遗迹、遗物和非人工遗存。
8.微遗存肉眼无法观察,包括人工遗存和自然遗存,如石器微痕、微量元素、遗传基因等。
9.金石学与考古学的关系:金石学的发展扩大为近代考古学的产生打下了很好的基础,但是金石学不等于近代考古学。
原因是:一、金石学的研究对象为传世的青铜器、石刻等古物及其上面的文字,非发掘品。
近代考古学俗称锄头考古,主要依靠田野发掘获取研究资料。
二、金石学偏重于有文字的古物的著录和考据,而考古学则对一切发掘出土的遗物都要进行分析、研究。
比如植物遗存、动物骨骼等。
三、金石学不是建立在科学的方法论基础之上,研究的只是孤立的表面现象,研究目的为补经证史。
而考古学有严密的理论和方法论,研究的目的除了复原历史的本来面目,还要透过现象总结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
10文献及其局限性:1、文献记载的时间范围有限,无法涉及史前历史。
2、文献记载的内容不够详细、完备。
考古学通论复习资料
![考古学通论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4e5c5e85a1c7aa00b52acb68.png)
考古学通论复习资料一、填空题1. 考古工作者一般把一个具有自身风格特点的(陶器群)作为界定考古学文化的首要标准。
2. 考古钻探时,遇土质湿软不带土时,可改用(套铲)。
3. 一个完整的探方包括主体、(隔梁)和关键柱三部分。
4. 需要打掉( 隔梁 )时,应征得领队同意,绘好剖面图后方可进行。
5. 排列密集、关系复杂或与遗址交叠的墓葬,应采用(探方)法,按遗址发掘的要求,逐层清理,直至生土。
6. 考古发掘报告的要求可概括为客观、全面、系统、(准确)和及时。
7. 考古发掘报告中的M表示墓葬,H表示灰坑,D表示(洞)。
8. 有两条墓道的墓葬在考古学术语中被称为(中形)墓。
9. 考古钻探时,探孔必须保持规整,上下垂直,孔穴要用(纯土)填实。
10. 考古钻探时,遗址布孔不宜(过密)。
11. 考古发掘时,一个遗址的探方、遗迹要统一编号,多次发掘的遗址要避免(重复编号)。
12. 墓葬中保存较好的人骨架要全部取回。
保存较差的,要尽量取回头骨、盆骨、肢骨和(牙齿)。
13. 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可由墓道(门)进入墓室清理,否则应采用(揭顶法)。
14. 考古发掘时,重要遗迹如需解剖,应在 ( 拍照记录 )后方可进行。
15. 整理考古发掘资料时,要尽最大努力复原器物,尤其是(陶器)。
16. 随葬品必须经( 拍照记录 )之后,方得移动。
17. (考古地层学)是关于区分遗址各个堆积单位并确定其先后次序的科学获取考古资料的方法论。
18. 对发现于不同遗址或同一遗址不同位置的遗存,可以进行横联排比,以确定它们的(共时关系)关系。
19. 对植物遗存的研究有助于了解当地(古气候)、古地理的变化,并有助于考古断代。
20. 对植物遗存的研究有助于了解当地古气候、(古地理)的变化,并有助于考古断代。
21. 经过性别、(年龄)鉴定的墓葬人骨资料,可以帮助探讨当时的丧葬习俗、婚姻制度和社会组织形态。
22. 对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中兽骨的研究,可以究明(家畜)的起源。
中国考古学复习~
![中国考古学复习~](https://img.taocdn.com/s3/m/658b22f70975f46527d3e13f.png)
1.考古学:以古代人类活动遗留下来的实物资料作为研究对象,来研究人类古代历史的一门学问。
它和狭义考古学一样都属于历史科学的范畴,所不同的是,考古学的研究对象是实物资料;狭义历史学的研究对象是文献资料。
2.遗存:即考古学研究对象的实物资料,是通过考古调查和发掘获得的。
必须是古代人们通过各种活动所遗留下来的,是经过人类有意加工的,如果是自然物,必须是与人类活动有关,能反映人类活动的。
主要包括遗迹、遗物,遗迹是古代人类活动遗留下来的,不可以移动的遗存,如村落、房屋、墓葬、窑场、作坊等;遗物是古代人类活动遗留下来的,可以移动的遗存,依质地可分陶器、石器、铜器、铁器、玉器等;依用途可分为生产工具、生活用具、武器、礼器等。
3.考古学文化:指代表同一时代、分布于共同地区、具有一群有同种特征性的文化遗物和文化遗迹的文化遗存。
一般用于对史前或文献没有记载确切名字的一群遗存的描述。
4.考古学文化命名:①首次发现的典型遗址所在地,如仰韶文化、龙山文化②遗址的名称,如山顶洞文化③某一遗址典型遗存,如庙底沟二期文化④具有特征性的遗物,如黑陶文化、彩陶文化⑤族别,如巴蜀文化、吴越文化。
5.考古学文化类型:①同一考古学文化因分布地域的不同,在其文化面貌上有一定差异性,这种差异性用文化类型区分,如黄河下游的龙山文化又可分为“两城类型”“城子崖类型”“青土固堆类型”②有些考古学文化被发现初期,人们对于同一文化不同时期的文化遗存的先后关系还不了解,用类型区别,如仰韶文化的“半坡类型”和“庙底沟类型”③在考古实践中类型还常常被用以某一种新遗存刚刚被认识,但尚不能确认为一种新的考古学文化时对这种遗存的称谓。
6.考古学作用:考古学是历史科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①关于人类的起源和发展、农业的起源和发展、文字出现前的史前社会的研究,完全依赖于考古学资料。
②对文字出现后的历史时期的研究,也有很重要的作用,既可补充文献资料的不足,又可纠正文献资料的错误③对研究边远地区少数民族的历史有很大作用7.田野考古学:是考古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具有调查和发掘两个内容。
文史类考研考古学复习指南重点方法与发现解析
![文史类考研考古学复习指南重点方法与发现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1c194e4011a6f524ccbff121dd36a32d7275c71a.png)
文史类考研考古学复习指南重点方法与发现解析考古学是一门研究古代人类社会和文化的学科,其实际操作和理论构建都有其独特的方法和发现过程。
对于文史类考研考生来说,掌握考古学的复习指南和重点方法,能够更好地应对考试并取得好成绩。
本文将重点介绍文史类考研考古学复习的方法和发现解析。
一、梳理复习大纲复习时首先要对考研考古学的大纲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通常,考研考古学的大纲会涵盖以下内容:考古学的基本概念、方法与理论、考古学研究的历史和现状、中国考古学的历史与现状、世界考古学的历史与现状、考古学专业以及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等。
了解大纲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复习,将复习重点确定下来。
二、理论与案例相结合考研考古学涉及大量的理论知识,而理论只有用实际案例和发现来印证才能理解和记忆得更加深刻。
所以,在复习的过程中,要充分结合实际考古实例,通过分析实际案例来理解和记忆相关的理论知识。
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对理论的理解,还可以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多媒体资源的利用在现代社会,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为学习提供了更多的便利。
在考古学的复习中,可以通过利用多媒体资源来查找相关的资料,观看考古发现的视频和图片等。
这样可以更加直观地了解考古学的实际工作和研究成果,同时也可以提高记忆效果,使学习更加有趣和高效。
四、多维度的知识拓展考古学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涉及历史、人类学、地理学、地质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
因此,在复习时,不仅要掌握考古学本身的知识,还要学习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
多维度的知识拓展,可以帮助考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考古学的理论和方法。
五、重视实地考察与实践经验考古学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实地考察和实践经验的积累。
因此,在复习的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实地考察和实践经验,积累实际操作的技能和经验。
可以前往博物馆、考古遗址等实地考察,加深对考古学的认识,并与考古学专业的人士进行交流,借鉴其实践经验。
六、举一反三,灵活运用在考试中,考生往往会面对较为灵活和复杂的试题,需要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
考古学复习资料
![考古学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9783dcb9951ea76e58fafab069dc5022aaea46ea.png)
考古学复习资料考古学复习资料考古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历史和文化的学科,通过对古代遗址、遗物和文献的挖掘和研究,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脉络和变迁。
对于考古学的学习和复习,掌握一些优质的资料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介绍一些考古学复习资料的来源和内容,帮助考古学爱好者更好地备考。
一、图书资料图书是考古学学习的主要途径之一。
在图书馆或者书店中,可以找到大量的考古学相关的著作。
其中,一些经典的教材和专著是必不可少的参考资料。
比如《考古学概论》、《中国考古学史》等,这些书籍系统地介绍了考古学的基本概念、方法和理论。
此外,还有一些专题性的著作,比如《古代文明考古学》、《埃及考古学》等,可以帮助我们深入了解某个特定地区或时期的考古学研究。
二、学术期刊学术期刊是考古学研究的重要出版物。
在期刊中,可以找到最新的考古学研究成果和学术讨论。
一些著名的考古学期刊包括《考古学报》、《世界考古学》等。
这些期刊中的文章涵盖了各个时期和地区的考古学研究,从而帮助我们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类社会发展。
三、考古学博物馆考古学博物馆是一个直观了解古代文明的好地方。
在博物馆中,可以亲眼看到各种古代遗物和文物,了解它们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同时,博物馆还会举办一些专题展览和讲座,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考古学的理论和实践。
因此,考古学博物馆也是一种重要的考古学复习资料来源。
四、考古学实践考古学实践是考古学学习的重要环节。
通过实地考古和实践活动,我们可以亲身体验考古学的工作过程和方法。
参加考古学实践项目,可以学习到挖掘、清理、记录和分析遗址和遗物的技能,同时也能够更好地理解考古学的理论和实践。
因此,考古学实践也是一种重要的考古学复习资料。
总之,在考古学的学习和复习中,我们可以利用图书资料、学术期刊、考古学博物馆和考古学实践等多种途径来获取资料。
通过多方位的学习和了解,我们可以更全面地掌握考古学的知识和方法。
同时,还可以参加考古学的讨论和交流,与其他考古学爱好者一起分享学习心得和研究成果。
考古学考研复习资料考古学重点内容整理历史文物解读
![考古学考研复习资料考古学重点内容整理历史文物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4543373326d3240c844769eae009581b6bd9bddc.png)
考古学考研复习资料考古学重点内容整理历史文物解读考古学是研究古代人类社会和文化的学科,通过发掘、挖掘和研究古代遗迹、文物,以及文化遗址等资料,揭示和还原古代社会发展的历史过程。
对于考古学专业的考研生来说,掌握考古学的重点内容是非常重要的,本文将对考古学的重点内容进行整理,并从历史文物解读的角度进行探讨。
一、考古学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考古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发展历程可追溯到19世纪初,主要起源于西方国家。
随着考古学理论和技术的不断进步,考古学研究逐渐深入,涉及领域也更加广泛。
同时,考古学也逐步发展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与历史学、人类学等学科形成了互补和交叉的关系。
二、考古学的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考古学的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是考古学家进行研究和探索的重要工具。
研究方法包括实地调查、发掘、挖掘、鉴定、分类、整理等,通过这些方法可以获取到丰富的考古学资料。
技术手段包括测量、摄影、测试、分析等,这些手段可以帮助考古学家更准确地研究、分析和解读文物。
三、考古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考古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古代文明遗址、古代墓葬、古代城市遗址、古代道路、古代手工业遗址等。
考古学的研究内容涉及古代社会、经济、政治、宗教、文化等方面的内容,通过对这些遗址和文物的研究,可以还原古代社会的面貌并且了解古代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
四、历史文物的解读方法和技巧历史文物是考古学中重要的研究对象,通过对历史文物的解读,可以了解文物所代表的时代和社会背景。
解读历史文物需要运用到众多的方法和技巧,例如文献研究、文物比较、尺寸测量、艺术鉴赏等。
通过运用这些方法和技巧,可以揭示文物的历史背景、制作工艺、用途等重要信息。
五、考古学的学科发展和前景展望考古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发展前景非常广阔。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人们对于历史文化的认识和需求也日益提高,同时,考古学的研究方法和技术也在不断进步。
未来的考古学将更加注重学科交叉和跨学科研究,同时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进行更加精细和深入的研究。
考古学复习范围
![考古学复习范围](https://img.taocdn.com/s3/m/fe26bb67561252d380eb6ed9.png)
考古学定义:研究如何寻找和获取古代人类社会的实物遗存,以及如何依据这些遗存来研究人类历史的一门学科。
(名解:严文明)根据古代人类通过各种活动遗留下来的实物研究人类古代社会历史的一门学科。
(夏鼐)遗迹:古代人类在生产生活过程中遗留下来的聚居村落及其相关建筑遗迹和埋葬死者的坟墓等。
e.g.房屋、村落、道路、运河、宫殿、寺庙、作坊、窖藏、洞穴、城堡、矿坑、灰坑等。
遗物:古代人类生产斗争和生活实践中遗留下来的实物。
e.g.生产工具、武器、生活用品、礼器、装饰艺术品、货币、铭刻、文书、人类化石、骨骸等。
此外,与人类活动有关的、能反映人类活动的自然物——农作物、家畜、采集和渔猎的对象及动、植物遗存。
考古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在考古学史上,法国古文字学家商博良释读埃及象形文字、英国学者罗林森释读古波斯楔形文字,对考古学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
三期说:1819年,丹麦皇家博物馆馆长汤姆森按石器、青铜器、铁器布展;1836年,在《国家古物指南》中把史前文化分为三期:石器时代、铜器时代、铁器时代。
他的学生沃尔塞又把三期说用于野外古迹的分期。
三期说成为史前考古学的研究基础。
甲骨四堂:郭沫若(字鼎堂)、董作宾(字彦堂)、罗振玉(号雪堂)和王国维(号观堂)。
陈子展教授:甲骨四堂,郭董罗王;唐兰:“自雪堂导夫先路,观堂继以考史,彦堂区其时代,鼎堂发其辞例,固已极一时之盛。
”中国考古学产生的背景:1、19世纪末,欧洲考古学日渐兴盛,一些先进的中国学者在介绍西方资产阶级思潮的同时,也把考古学成果介绍近来。
如章太炎《中国通史略例》介绍西方新史学思想,提出地下考古与历史学研究的关系;梁启超《中国史序论》中对欧洲史前史分期的介绍;汪荣宝《史学概论》对考古学定义、范围和目的作了介绍。
2、1898年安阳小屯发现甲骨文、1900年敦煌藏经洞、1899-1909年外国人先后在塔里木河下游发现古楼兰等遗址,成为中国考古学诞生的前兆。
3、五四新文化运动推动下,一些年轻的地质学者打破陈规,到田野中去,发现了一批古代遗迹、遗物,为考古学的产生作了人才上的准备。
考古学复习分析
![考古学复习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39d54cc0d4bbfd0a79563c1ec5da50e2524dd146.png)
第一章考古学绪论1.考古学定义:“考古学〞这一名词是从欧洲文字翻译过来的,英文是Archaeology,源于希腊文,泛指古代的学问〔科学〕。
“考古学〞的定义,在世界范围内还未完全统一起来,在我国也没有一个被普遍确认的定义。
但作为近代〔科学〕考古学,其定义应该包括考古学的范畴、取得资料的手段、研究方法与目的。
2.考古学的研究对象:人类活动的遗物、遗址与遗迹。
所谓遗物,指的是古代人类遗留下来的生产工具、生活用具、武器、装饰品等.甚至可以包括人类自身组织的化石。
所谓遗址,指的是古代人类遗留下来的城市、堡垒、村落、居室、作坊、寺庙等遗址。
所谓遗迹,指的是古代人类活动遗留下来的痕迹。
包括遗址,墓葬,窖穴,灰坑等,相对说,遗迹是一个更大的概念。
总而言之,遗物,遗址,遗迹都是我们所说的实物资料。
3.考古学方法:〔地层学+类型学〕考古学的根本研究方法,也就是考古资料的收集与整理的方法。
考古资料也就是古代人们遗留下来的实物资料。
我们在研究实物资料时,总要探究这是什么人,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创造的物质文化,它又及其他物质文化有什么关系等。
我们获得的物质资料不外乎是传世的、采集的与调查开掘的三种。
传世的与采集的物质资料往往只能片面的答复上述问题。
只有积累了大量运用田野考古的系统理论、原那么与方法,通过调查开掘获得的物质资料,才有明确的人、地、时及及其他物质文化有什么关系的证据,比拟全面、科学地说明了这些课题。
有关的资料还要反复在田野考古中受到检验。
所以田野考古是考古学的根底,是考古学的实验室。
这就是考古学离不开田野考古往往又叫田野考古学的原因。
考古研究与田野考古一刻也不能别离。
所有考古学的根本研究方法,也就是田野考古的方法。
4.地层学:要做好开掘工作,首先必须懂得地层学。
“地层〞这一名称是从地质学借用的。
在人类居住的地点,通常都会通过人类的各种活动,在原来天然形成的“生土〞上堆积起一层。
“熟土〞,其中往往夹杂人类无意或有意遗弃的各种器物及其剩余,故称“文化层〞。
考古学
![考古学](https://img.taocdn.com/s3/m/219aa0fd7c1cfad6195fa778.png)
中国考古学通论复习题第一章概论1、考古学是根据古代人类通过各种活动遗留下来的实物资料以研究人类古代社会历史的一门科学。
实物资料包括各种遗迹和遗物。
其三大方法论是地层学、类型学和年代学,考古学的工作流程是收集资料(考古调查、考古发掘)、室内整理、编写报告。
田野考古学就是以科学的方法在野外实地考察挖掘、收集实物资料,从事考古活动的一门学科。
其主要内容包括野外调查、田野发掘、室内整理和编写发掘报告。
田野考古学是考古学的基础,没有田野考古,考古学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田野考古学对中国历史的贡献巨大,使中国的信史上推至夏代、商代。
2、遗迹:古代人类通过各种活动遗留下来的痕迹。
包括遗址、墓葬、灰坑、岩画、窑藏及游牧民族所遗留下的活动痕迹等。
其中遗址又可细分为城堡、宫殿、村址、居址、作坊址等;防卫性的设施如壕沟、栅栏、边塞烽燧、长城等也属此类。
3、遗物:古代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生产工具、武器、日用器具及装饰品等。
遗物的分类方法较多,按其材质可分为石器、陶器、骨角器、金属器、玉石器等;按用途分则有生产工具、生活用具、随葬品等。
一种遗物之下则可按类型学方法分为若干型式。
4、考古学的工作流程:收集资料(即考古调查、考古发掘)——室内整理——编写报告考古发掘报告经过室内整理分析,对遗址、遗迹、遗物的文化面貌有了初步的了解,编写出报告予以揭示。
考古报告内容分为三部分:(1)序论。
包含位置、地理环境、古今地理沿革、发掘历史、发掘单位、人员等。
(2)正文。
文化层堆积情况、遗迹、遗物描绘。
(3)结论。
文化遗存的年代、文化性质、分期、发掘收获和尚需解决的问题。
5、考古发掘的具体方法是什么?一般发掘方法有两种,正方形的叫探方:一般取每边长5米的正方形,进行发掘,相邻两方之间要留0.5~1米的隔梁,直到发掘完成后再挖掉,是最常用的方法,优点较多;长方形的叫探沟:挖一条狭长的沟,从沟壁的垂直断面上,可以观察较长的文化层,也就是遗址的地层剖面,适合时间很短的试掘。
考古学通论复习重点
![考古学通论复习重点](https://img.taocdn.com/s3/m/4ae9d1fbc281e53a5902ff9a.png)
考古学通论复习重点(总9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考古学通论复习重点Chapter 1 概述一、考古学1、学科归属:人文科学,是历史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文献历史学一起支撑起了历史科学2、定义及研究对象:用实物资料来研究人类古代历史的一门科学,只研究古代人类文化遗存,包括遗迹和遗物两部分。
注意近现代文化遗存不属于考古学研究范围3、考古学对于历史研究的意义证经补史二、考古学文化1、定义:同一时代,分布于共同地区,并具有一群有特征性的文化遗物和遗迹的文化遗存。
不同时代、不同地区遗迹单一的文化因素均不能称为考古学文化2、类型划分:同一个“考古学文化”因分布地域不同,在其文化面貌上有一定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就需要“文化类型”来区分,亦即属于同一文化的不同“类型”(1)发现初期,人们对于同一文化不同时期的文化遗存的先后顺序还不了解,常用不同的文化类型来区分。
如仰韶文化中的半坡类型和庙底沟类型(2)某一文化遗存在其发现初期很难确定是否属于一种独立的文化,有时也被命名为某一“文化类型”,一旦这类文化遗存被较多地发现,并被考古学界所公认,原来称作“类型”的文化遗存就改称为“某种文化”。
3、命名原则:(1)首次发现的典型遗址所在地的地名(乡镇名、村庄名)——最常用(2)遗址的名称,如山顶洞文化(3)某一遗址的某一期典型文化遗存,如庙底沟二期文化(4)具有特征性的遗物,如彩陶文化——易混淆、不再采用(5)族名,如巴蜀文化、吴越文化等4、形成: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生产活动、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等)三、考古学的分支三大分支:史前考古学、历史考古学、田野考古学两大理论支柱:考古地层学、考古类型学——相对年代确定,局限在于无法确定绝对年代1、史前考古学和历史考古学从研究的年代范围来划分,可分为史前考古学和历史考古学两大分支。
前者研究的年代范围是文字未出现前的历史阶段,主要研究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后者研究有了文字记载以后的人类历史,主要研究青铜器时代和铁器时代的文化遗存。
考古学史必读复习材料 (2)
![考古学史必读复习材料 (2)](https://img.taocdn.com/s3/m/86cbdacaf71fb7360b4c2e3f5727a5e9856a271a.png)
1、旧石器时代:旧石器时代是人类历史的开始阶段,也是在人类了史上延续时间最长的阶段,以打制石器为主要的生产工具,过着以采集和渔猎为主的生活。
2、旧石器时代考古学:旧石器时代考古学是一门涉及面很广的学科,与许多学科有密切关系,旧石器、古人类和古生物是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二、ZG古人类和旧石器文化的年代与分布1、已发现的ZG古人类化石材料①直立人A.早期直立人化石:元谋人的两枚牙齿B.晚期直立人化石:北京人,蓝田人(公王岭),湖北郧县材料,安徽和县人,南京人等C.晚期直立人向早期智人过渡的化石:辽宁金牛山人②早期智人:陕西大荔人、河北许家窑人、山西丁村人、广东马坝人、湖北长阳人等③晚期智人:广西柳江人、宁夏河套人、北京山顶洞人、四川资阳人等▽2、旧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①早期a.山西西侯度文化遗址:距今180万年b.云南元谋人遗址;距今170万年c.河北省小长梁、东谷坨:距今100万年d.蓝田文化:距今115-70万年e.匼河文化:距今80万年f.北京人文化:距今70-20万年a.大荔人文化b.许家窑文化c.丁村文化③晚期a.华北地区:几乎遍布黄土高原b.东北地区:石器地点向北延伸到黑龙江流域的漠河,呼玛十八站和嫩江流域的昂昂溪等地c.西部地区:扩展到青藏高原d.东南沿海地区:扩展到台湾地区三、旧石器时代早期文化1、文化概述①分布区域a.旧石器时代早期前一阶段的文化遗址和猿人化石地点云南元谋猿人化石及文化遗存、湖北郧县猿人化石、河北阳原东谷坨和小长梁、山西芮城西侯度、匼河的石器地点等b.旧石器时代早期中、后阶段的人类化石及遗址陕西蓝田人化石及文化、北京周口店北京人及文化、湖北郧西县猿人化石、河南南召县猿人化石、安徽和县和巢县的猿人化石、南京人化石、湖北大冶县石龙头遗址、贵州黔西县观音洞遗址、辽宁金牛山遗址等②文化特征a.石器文化大致经过由简单到复杂、原始到进步的发展过程b.早期前一阶段,石器制造较原始,石器类型较少,一器多用较普遍c.中期中后阶段,石器的打制方法和类型增多,一器多用减少d.旧石器时代早期人类已懂用火,熟食、御寒、照明▽2、旧石器时代早期前一阶段的文化遗存①元谋猿人及其文化a.分1965、1973、1975三次发掘b.年代断定:距今170万年左右,为早更新世c.文化遗存:元谋动物群包含大量华北上新世和早更新世泥河湾动物群的成员,缺少华南洞穴中常见的“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中的典型动物元谋人②西侯度文化a.年代断定:距今180万年,是ZG已知最早的旧石器时代遗存b.文化遗存:动物群中绝灭动物占47%,绝种动物100%石制品中包括石核、石片和石器,多为石英岩,采用锤击、砸击、碰砧法,器形主要有刮削器、砍砸器、三棱大尖状器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就公众而言:怎样看待考古与盗墓放在同一平台讨论的现象?考古的科学性和与盗墓的违法性是不容争辩的事实,考古与盗墓的论题,0 这在业内看来是根本不值得讨论的问题。
然而,这场激辩的发生,也给考古业内带来不小的震动和反思。
考古学者高蒙洪指出,公众对考古学有三大误解:1、不知啥是考古;2、认为考古就是盗墓;3、搞考古的都是文物收藏家。
许宏认为,这是因为考古学与社会的沟通上存在着缺乏透明度、信息不对称、语言不易懂等问题,最大的问题,恐怕还是心态不开放。
所谓公众考古,不是专家学者抱着“施舍”的心态做单向度的“指教”和灌输,而是与公众进行平等地对话。
徐坚首先强调,考古学不等同于考古发现,,更不等同于宝藏发现。
大多数考古学工作本质上就是对垃圾遗存的研究。
其次,考古学是基于田野的思辨和构建之学,而不是技术性工作。
最后,将考古学界定为理论和方法完备的学科并不是鼓励学者重回书斋,考古学从来都是社会教育和改造的利器。
如果有一天,中国考古工作者不再将灿烂的出土文物作为吸引公众眼球的手段,不再片面追求重大发现,而同样关注寻常遗迹蕴含的重大问题,不再将发掘当成自身工作的全部或者光辉的句号,也不再将考古学研究当成少数人的智力游戏,而是勇于表达专业的思辨能力,,考古学被再度污名的几率会显著降低。
考古学:考古学是根据古代人类通过各种活动遗留下来的实物以研究人类古代社会历史的一门科学。
考古学依据的是大量的理论指导。
归根到底,理论提供了解释考古学证据的方法,并使得描述、解读和认识过去成为可能。
考古学的上限:原则上说始于人类的诞生,迄今发现的时代最早的古人类遗存距今约300万年。
但事实上还需要远远超出这一时间范围。
下限:1950年以前,有人以文字的发明作为考古学研究的下限年代。
由于历史发展的不平衡性,无法在世界范围内确定统一的下限年代。
英国诺曼人入侵(1066),法加洛林王朝覆灭(987),美洲哥伦布发现美洲(1492),日本考古学明治维新(1868)。
夏鼐认为中国考古学的下限年代为明朝灭亡的1644年,实际工作中却常常延伸到了清代。
考古学研究的时空范围,原则上是全球各地,但由于只限于古代人类曾经居住或者活动过的地方。
但沧海桑田,也未必没有。
路易斯·宾福德:美国考古学家,是上世纪六十年代新考古学的领军人物。
他认为,作为一个独立学科,考古学应该从文化史编年转向利用科学方法,以阐释文化以及遗址的形成过程为目标。
宾福德的民族考古学超越了以默证方式进行的以今证古,推己及人的传统意义上的民族考古学,开启了中程理论基础之上的类比研究的先河,被称为新考古学的民族考古学。
《作为人类学的考古学》、《考古新思维》。
罗伯特·沙雷尔美国考古学家,《发现我们的过去:考古学》一书中把考古学研究的基本目标概括为四个方面:第一是揭示过去存在的形式,即对复原的物质遗址进行描述和分类,这种对形式的分析有助于考古学勾勒出古代社会遗存的时空分布;第二是确定功能,即通过对复原的遗址形式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进行它们反映的古人行为:第三是了解文化的过程,即通过研究古代文化遗存说明它们如何以及为何随时间而发生变化;第四是试图从考古遗存中获取有意义的解释,考古学的终极魅力就是在过去和现在之间架设一道桥梁。
戈登·柴尔德:英国考古学家,先后提出“新石器革命”(食物生产的革命)和“城市革命”概念,为日后农耕、家畜饲养和文明起源问题的研究奠定理论基础,被公认为20世纪前期最有成就的史前考古学家。
《欧洲文明的黎明》、《远古时代的东方》安特生:瑞典地质学家、考古学家。
安特生拉开了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发掘的大幕,他被称为“仰韶文化之父”,1921年发掘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村遗址,发现仰韶文化,揭开中国田野考古工作的序幕。
后到甘肃、青海进行考古调查,发现遗址近50处。
他改变了中国近代考古的面貌,他曾被中国评价为“了不起的学者”,也被骂作“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的帮凶”,但最终还是回归为一个成就卓著的学者。
《中国远古之文化》、《中国史前史研究》考古学基本概念:遗物、遗迹、遗址、考古学文化。
遗物:指古代人类遗留下来的、与其生成环境分离的、形状一般较小且可移动的各类物品。
按其材质可分为石器、陶器、骨角器、金属器、玉石器等;按用途分则有生产工具、生活用具、武器类、装饰及艺术品类和特殊功能用具类。
遗迹:指古代人类活动所遗留下来的、与其生成环境连为一体、不可移动的各类固定设施或迹象。
其中既有古人刻意营建的,如房屋、墓葬等,也有人类随意或无意识造成并遗留下来的手印、足迹等。
灰坑:对一时无法准确判断功能或用途、且填充堆积多因富含腐殖质而呈灰色的地下类遗迹的总称。
遗址:指各类遗物、遗迹以及相关自然遗存的集合体,并拥有连续分布的空间范围,属原生理藏范畴。
考古学文化:指用以表示考古遗迹中、尤其是史前考古遗迹中所观察到的共同体,专门指考古发现中可供人们观察到的属于同一时代、分布与共同地区、并且具有共同特征的物质遗存共同体。
考古学基本特征:物质性、广泛性、破碎性、复杂性、偶然性。
考古遗存的认知特点:厚积薄发的滞后性、因果关系的模糊性、重复验证的科学性、多维视野的开拓性、历史研究的长时性。
考古学的性质与地位:具有基础研究的自然科学属性和历史阐释的人文科学属性。
从整体而言,考古学是一门极富活力的综合性交叉学科,不便从属于任何一门人文社会学科。
基础研究的自然科学属性:基础研究,是指明显具有提取各种历史信息、把实物遗存转化为实物资料的考古学研究。
因为考古学的研究对象与许多自然科学一样,具有显著的物质属性,所以考古学的基础理论及其技术明显具有自然科学的属性和特点。
历史阐释的人文科学属性:考古学的最终研究目标是古代人类历史,无论是文字发明以前的还是有文字记载以来的历史,实物遗存都存在其不可取代的科学价值。
其最终研究目标又决定了考古学在历史阐释层面的人文科学属性。
考古学与历史学:历史学在传统意义上一般是指以文献记录来研究人类历史的学问。
由于研究目标的重叠性以及由已知到未来的认知规律,历史学与考古学存在非常密切的关系。
无论是口碑传说,还是当时直接记载的文献资料,对于考古调查、研究都有重要参考价值。
尤其是历史古学研究,能较大程度克服实物资料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
但文献资料也具有局限性:一则文献资料记载的历史范畴非常有限;二则往往以官僚政治制度史为核心;三则受作者知识结构、价值取向等因素影响;更何况文献资料无法涉及史前历史,也甚少涉及各历史时期社会生产生活的具体内容。
因此,历史学与考古学之间存在很强的互补性,但无法相互取代。
我们不能用广义的历史学来掩盖两这之间的差异,应认识到考古学的作用绝不仅仅局限于补史、证史范畴。
考古学与民族学或社会人类学:两者为互补关系。
民族学是一门研究民族共同体的学科,基本等同于文化人类学或社会人类学。
民族志是民主学的分支学科,其内容保留着一些较为原始的技术方法,而且能够直接把物质文化现象与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等精神文明内容联系起来,被视为“社会的化石”,可为考古学研究提供必要参考和借鉴,弥补实物资料不足。
但民族志本身存在自身无法克服的缺陷,诸如只能揭示同一民族历史发展过程的一个片断;所处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明显有别于古文明地区的史前时代;可以出现原始习俗与现代要素结合的文化现象。
考古学与文物学:文物学是研究历史上所遗留下来的实物遗存的,包括近现代史上的革命文物在内。
文物学与考古学的关系极为密切,性质非常相近,只是研究方法、时间范围和侧重点有所不同。
对于实物遗存,文物学侧重于传世品的研究,而不是考古学发现的遗迹和遗物,但考古学发西现及其及研究成果是文物学研究值得借鉴的重要材料;考古学类型学方法也适用于文物学研究,而文物学资料及其研究成果,对于考古学、尤其是历史考古学研究也具重要借鉴意义。
考古学与博物馆学:博物馆学是研究博物馆科学理论和工作方法的科学。
博物馆的种类很多,其中历史博物馆与遗址博物馆与考古学的关系非常密切。
考古发现与研究可为博物馆的陈列展览提供大量具体而有形的实物资料,考古学研究中的分期断代也是博物馆藏品按时代进行陈列的主要依据之一。
有时考古发现的保存完好而又具有典型意义的遗址,还为博物馆的建立奠定基础。
而博物馆则为考古发现的实物资料提供了陈列和展览的场所。
丹麦学者汤姆森的“三期说”:是指以工具和武器的制作材料为标准,把人类史前历史划分为石器时代、铜器时代和铁器时代三个发展阶段的理论。
自此,三期论作为史前考古研究的一种年代学方法被正式确立。
三期论确立了一个原则,即通过史前遗物的研究和分类,可以提出一个编年序列,进而探讨各时期的问题。
1843,汤学生沃尔赛发表《丹麦原始时代古物》,使“三期说”理论成为史前考古学的研究基础。
客观而言,“三期说”理论的提出,无疑是幼稚的古物学向成熟的考古学迈出的第一步。
瑞典考古学家蒙特留斯:史前时代文化研究工作的开拓者之一。
其研究的重点是史前文化的分期与年代,尤专注西欧、北欧地区的青铜文化,提倡类型学方法。
类型学系统化,《东方和欧洲的古代文化诸时期》、《方法论——器物类型学》、《青铜时代年代问题》。
中国考古学简史:一.古器物学,即金石学(1092~):兴起背景:1.社会背景:魏晋南朝门阀士族的兴盛,致使学术上极端压抑个性。
唐宋时期,士族衰落,科举制兴起,学术风气为之转向,总趋势是扩大范围、追求真理,寻找新证据。
2.经学之新趋向3.史学之新趋向4.艺术与谱录之学发达5.学术基础与技术优势(《三礼图》之总结工作;古文字学之总结工作;拓墨术之发达;模刻法帖之发达)态度与获取方法:多来于收藏、盗墓著录与研究:刘敞《先秦古器物图碑》一卷(1063年),失传;李公麟《考古图》五卷,失传;吕大临《考古图》十卷(1092年);黄伯思《宣和图说》与《宣和博古图录》成就与局限:考史补史、比附经传二.科学考古学(1920~):代表人物有葛利普、安特生、步达生、魏敦瑞等。
安特生使用的基本方法:收集田野资料;自然科学家的合作;地层学;标准化石的使用。
其负面影响:使用标准化石断代;进行历史的比较。
(还有中国考古学之父——李济和苏秉琦的贡献)三.新中国考古学(1949~):呈现出两种新变化:第一种,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论成为指导考古学解释的主要理论;第二种,是考古学无论在机构设置、经费来源和意识形态方面都变成国家控制的一个单位。
进行了年代与谱系研究、区系类型研究、呈现多元一体文化格局。
主要成就:1.以及基本形成了相当完整的考古学文化区、系、类型的框架 2.已经提出或正在探索一系列重大考古学问题,诸如城市革命、古城古国、早期文明的发展道路及特征等3.正在广泛地利用现代科技手段4.与其他学科的合作及学科间的相互渗透正呈方兴未艾之势。
新考古学是10世纪60年代产生于美国及欧洲的考古学新流派,代表人物是美国的路易斯•宾福德和英国的戴维•克拉克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