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经理:如何构建产品和用户关系模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人考虑到社会上有很多偏中性的人士,或对自己性别比较模糊的人。便觉得,一些社会既定的生活习惯对这些人是种束缚。比如:上厕所,他们到底是该上男厕所还是女厕所?怎么才能让他们不至于尴尬?于是开始设想打造中性厕所以满足这些人的需求。

乍一看,这产品并没什么问题。目标群体的确存在,而且这个群体中的个体也确实有这方面需求。可问题是这种臆想出的需求市场能有多大?用户能大面积使用吗?

如果能,根据是什么?如果有bug,那么问题又出在哪?

我们捋一下这种逻辑的顺序:

(1)先假设一个市场切入口

主观的认为这个市场一定会火。(因为,偏中性市场容量足够大)

(2)证明产品必火

因为,市场会火,所以火的市场一定诞生火的产品。认可了这一点,然后全力加以证明,说服自己和团队成员。

(3)假想用户行为

一旦需求被满足,用户反馈墙裂,会自行UGC(用户制造内容),并且帮助完善产品——平台自动化实现。(形成中性厕所热点社群)

接下来,制定运营策略时,就会根据假象市场而设计产品。

而事实上,偏中性的人们,本来就已经面临了很大的社会舆论压力。“中性厕所”只会增加这种压力,而不是帮助缓解。所以,可别天真的认为:“就算与全世界世界背离,也有人愿意和中性厕所为蜜”,这也许真的只是童言无忌。

这个逻辑的最大问题就在于,市场仅存在于个别人头脑里,是虚空的。即便产品上线也很难让多数人接受并使用。

“事物之所以存在,是因为达成了社会共识”

想象一下,我们活在“桌子”被发明之前。头脑里没有木头可以被做成桌子的概念。

桌子=木头

这个时候桌子被发明了,而除了创造者,其他的人压根儿不能理解这到底是个什么玩意儿?又有什么用?

即使桌子确实是个好发明,但假如大部分人都不认为它能为生活带来便利(劳苦大众更喜欢蹲在地上,端着碗吃饭),它的存在也就没有了意义。

因此在发明桌子之前,先要让人知道,我们为什么需要桌子。这张桌子到底具不具备解决当下问题的功能。木头可以被做成桌子,并且桌子是有用的。

需要达成共识:

木头→桌子

大多数没有成型的产品,都是假设大众已经知道桌子到底是个什么玩意儿,并且对它的功能达成了共识。

民宿产品airbnb 2007年创立之初,很不被看好。在他们的创始地旧金山,经常有一些科技展览。每当有展览的时候全世界的参观者涌入,供不应求的酒店客房成了这些人的困扰。但即使订不到酒店房间,当几位创始人游说大家住他们旗下的民宿时,人们也根本不会理睬。

这就是在没有达成社会共识之前,人们宁愿选择老的事物,也很少有人愿意尝试新事物。毕竟,比起酒店统一化的管理,人们对民宿的卫生、安全、舒适度等问题还是抱有怀疑态度的。

这种怀疑的恐惧战胜了来自新鲜感的诱惑。

也正是这种普遍的恐惧,让airbnb很长时间游走在倒闭的边缘。

了解后来发生的事的朋友知道,airbnb无疑是幸运的,他们找到了创造社会共识的方法。

相比起来,曾大肆宣传的匿名社交应用“Secret(秘密)”就不幸了很多。

它曾经风靡一时,又迅速沦落。

引用创始人David Byttow的话:

我相信诚实,开放的交流,创意的表达,但是匿名对于这些来说是一个巨大的障碍。

其实,他早就意识到这是一款挑战人类共识的产品。

产品反共识的三个方面:

a.无价值

有价值的信息传播,创造者都希望让自己名声远播。有几个人甘愿为平台默默奉献呢?

一个不创造价值的平台产品,能存活多久呢?

进入自媒体时代,无论是早期的博客,后来的微博,现在的微信、zaker、知乎等等无一不是遵循了这样的逻辑:

用户求名利 ——创造价值

用户不求名利——创造垃圾

创造价值:微信公众平台可以让个人成为言论中心,朋友圈可以让任何个人成为商业中心。

创造垃圾:当某平台过多充斥垃圾信息,用户寻找价值信息变得愈发困难,这样产品就会走向末路。

b.负面情绪

情感因素在产品中会起到关键的作用。

秘密内容围绕职场、朋友之间的吐槽。产品刚出的时候,人们可能会感到很新鲜,把‘秘密’当成释放心情的垃圾桶。然而,有谁愿意让自己一直陷入负面情绪里呢?

c.没有延续性

大部分时间里,我们喜欢看某人生产的内容,是因为他们形成了固定的风格。这种风格贯穿他们大部分的作品。

你会发现一条或者多条线索,对未来的作品有所期待。

比如:

周星驰电影,延续了夸张的无厘头演绎人间百态。

当你在某个时间段,某个场景下想看无厘头电影,只要去搜周星驰的各种影片就好了。在无厘头影片流行的90年代,观众们每年都会期待他的新片上映,正是因为他的电影有统一风格的延续性。

“从而找到可以延续性思维带来的乐趣”。

然而,无论在任何场景下,我都想不到为什么要上“秘密”这个产品,去欣赏那些吐槽。谁也不会不会因为看了某句吐槽的话,就勾起下一次再看连本吐槽的欲望。

d.难以共情

别人吐槽吐他的,没有调动我的“感知层”,那是他跟他的同事、老板的矛盾,与我何干?

这就是我在文章《87%的成功说服都会用的逻辑》里提到共情的概念。

既然脱离共识的产品会沦陷,那如何才能避免?

把握社会共识的方式一般有两种:

其一是顺应已有的社会共识,另一种是创造新的社会共识。

顺应社会共识

这段时间,经常有一些商业地产的业务员到我的办公室,问我需不需要扩大办公室。我不太清楚,他们这种扫楼的碰上有需求客户的几率有多大,但可以肯定的是就算碰上也基本算是偶然事件吧。

其实,我特别想问问这些公司的老板:开公司就要用办公室,这是谁都知道的社会共识。

诚然,这样的市场量级通常都是巨型的。

但,就算你碰上的客户真的有需求,你怎么保证人家就一定会在众多家地产公司中选择你呢?

虽然顺应社会共识的打造产品,比脱离共识要好得多。

可问题是一根筋地顺应,跟着别人创造出来共识亦步亦趋,无论什么时候都是会丧失主动的。用户只会对那些制定规则,甚至已成为行业代名词的产品有所反馈。而盲从的企业无从分析具有参考性的用户行为,打造出的产品基本都是落后于市场的。

据伊卜生所知,airbnb火了以后。光是在北京创业圈里,照抄其模式的产品不下百种。但绝大多数的项目,没有过自己的周岁生日就倒下了。

90%的创业项目都有参照的模版,看到别人创造的共识市场火爆,总想原封不动的山寨,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