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翻译史及重要翻译家

合集下载

中国翻译史

中国翻译史
Brief Introduction of the Chinese Translation History
皮方於 1. Brief Introduction of the Chinese Translation History. 2. Reference Books for Translation Study. 3.Some concepts of Translation Study.
4.Criteria:An equal-value between the original and the version. 5.Process:From comprehension stage to representation stage. 6.Analysis of the version: Gestalt observation; Quantitative analysis;Qualitative analysis.
印度佛教最高学府“烂陀寺”15个三藏法 师 之一,译经75部,1335卷,《瑜伽师地论》 《具舍论》《大般若经》。 不空(巴结权贵的高手,译有《金刚顶经》,北印度 婆罗门种,四大译师之一),义净,法显、玄奘为三 大求法高僧。 3、 明代到鸦片战争前的翻译活动(科技翻译) ⑴翻译家:利玛窦(意大利),汤若望(德国),邓 玉涵(瑞士),南怀仁(比利时),徐光启等。 ⑵内容:①回回历②天文学和数学(几何要法、勾股 义、测量法义、几何原术)③物理学和机械 工程学(泰西水法、奇器图说)④采矿冶金、 军事技术(火攻契要、神武图说、神器图说、 神器谱)⑤生理学和医学(泰西人身说概、
一、我国历史上出现的三次翻译高潮 1、 东汉——唐宋的佛经翻译。 2、 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 3、鸦片战争——五四前的政治思想与文学翻译。 二、我国著名的翻译家、翻译理论家 玄奘、徐光启、严复、林纾、鲁迅、茅盾、傅雷、王 佐良、季羡林、梁启超、林语堂、张培基、张今、罗 新璋、刘重德、刘宓庆、许渊冲、徐盛恒、谭载喜等。 三、 翻译史概要 1、 周朝——东汉桓帝前 周朝:象胥----负责接待四方民族和国家的使节与宾客 以及通译事宜。

中外翻译简史

中外翻译简史

中外翻译简史一、中国翻译简史从现有史实来看,中国翻译史始于东汉末年安世高的佛经翻译。

大体经历了五个高潮。

1. 佛经翻译(公元148年至1111年)佛经翻译始于东汉,盛于唐朝,式微于北宋,元以后为尾声。

起始阶段(公元148—316年)的译家及译作主要有:安世高,译籍30部,41卷,现存22部,26卷;支谦,译有《大明度无极经》。

兴盛阶段(公元317—617年)的译家及译作主要有:释道安,编有《众经目录》,在《摩诃钵罗若波罗蜜经钞序》中提出著名的“五失本、三不易”理论,倾向于直译;鸠摩罗什,共译74部,现存39部,如《妙法莲华经》、《大智度论》、《金刚经》等,倾向于意译;真谛,共译64部,现存26部,如《摄大乘论》等;彦琮,共译23部。

全盛阶段(公元618—906年)的译家及译作主要有:玄奘,通称“三藏法师”,629年前往印度那烂陀寺求学,带回梵文经典657部,十九年中共译经论75部,1335卷,主持了译场,提出“既须求真,又须喻俗”和“五不翻”原则。

2、明末清初科技翻译主要是耶稣会士和中国士大夫相结合进行的,汉译17世纪西方自然科学,古希腊哲学、科学等。

从事或组织翻译的代表人物有:马礼逊(Robert Morrison)、利玛窦(Matteo Ricci)、汤若望(Jean Adam Schull von Bell)、林则徐、魏源、李善兰、徐光启、徐寿等,主要译作有《几何原本》、《泰西水法》、《奇器图说》、《四洲志》、《西艺知新》及续编等。

另外,还设有我国最早的培养翻译人才的外语学校——四夷馆(明代),创办了同文馆、京师译学馆、江南制造总局翻译馆、墨海书馆、益智书会、文会馆、广学会等翻译编译机构。

3、清末民初的社科、文学翻译清末民初的社科翻译属严复最为著名。

严复(1854—1921),福建侯官(今福州)人,字几道。

译西学颇多,影响深远,如:《天演论》(T. Henry Huxley, Evolution and Ethics and Other Essays),《原富》(Adam Smith, Inquiry into theNature and Cause of the Wealth of Nations),《群学肄言》(H. Spencer, Study of Sociology),《群己权界论》(John Stuart Mill, On Liberty),《社会通诠》(E. Jenks, History of Politics),《法意》(C.D.S. Montesquien, Spirit of Law),《穆勒名学》(John Stuart Mill, System of Logic),《名学浅说》(W.S. Jevons)等。

英汉互译国内著名翻译家

英汉互译国内著名翻译家

主要作品:
梁启超一生译介的西方书籍,有西方资产阶级学说,马 克思主义著作和文学作品(主要是政治小说)。他流亡 日本后,对传播欧美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学术流 派等特别感兴趣,希望通过这种方法,“抉破罗网,造 出新思想。” 梁启超是提倡翻译西洋文学的第一人。对于政治小说, 1898年,梁启超发表《译印政治小说序》,首先大力提 倡翻译西洋政治小说,提高翻译小说的社会作用和地位。 这篇文章在当时社会上产生了很大影响,成为呼唤我国 文学翻译高潮到来的先声。
主要作品:
十大著名林译小说:《巴黎茶花女遗事》、
《黑奴吁天录》、《撒克逊劫后英雄略》、 《吟边燕语》、《拊掌录》、《迦茵小传》、 《离恨天》、《现身说法》、《块肉余生述》、 《不如归》。 林纾被称为“译界之王”、“译才并世数严 林”,不懂外文,由别人在旁边口译,他边听 边以古文写作;30多人协助他口译,译出包括 英、美、法等十多国家的作品近200部。
夫如是则一书到手经营反复确知其意旨之所在而又摹写其神情仿佛其语气然后心悟神解振笔而书过程这提出了译文应与原文形似意似神似的理论问题译成之文适如其所译而止而曾无毫发出入于其间实质这实质上又提出了译文应与原文所谓等值的翻译理论无毫发出入应该是译者的最高追求夫而后能使阅者所得之益与观原文无异要求提出了译文应与原文达到所谓等效翻译的效果
主要作品:
主要著作有《适可斋记言记行》、有
《文通》(通称《马氏文通》)十卷, 以拉丁文法研究汉文经籍的语言结构规 律,为中国第一部较系统的语法著作。
翻译思想:
一、将翻译事业与国家民族命运联系在一起 马建忠谙熟西方社会政治思想,科学与文化。甲午战争 后,中国面临亡国灭种的威胁。他认为要使中国富强,必须 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自然科学技术和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提倡变法自强。欲知己知彼就必须全力发展翻译事业。。他 认为:第一,“翻译书院之设专以造就译才为主”,马氏所 说的造就“精通洋语洋文,兼善华文,而造其堂奥”的译才, 绝非一般外交外贸等洋务“通事”“舍人”之才,而是造就 担当翻译西学书籍,传播西方社会政治思想文化,肩负改造 社会重任的“国家栋梁之才”。 第二,译书乃“知己知彼” 之举,马建忠将应译之事拟分为三类:一是各国的时政,二 是居官者考订之书,三是外洋学馆应读之书。马建忠,其译 书主张有明确的政治目的,他 要“知己知彼”,把西学的 “精髓”译介到中国来,维新自强,启迪民智,共赴救亡图 存大业。

翻译理论(1) (上课用)中国翻译史、严复、鲁迅及其翻译理论

翻译理论(1) (上课用)中国翻译史、严复、鲁迅及其翻译理论

“信”、“达”、“雅”提出的历史背景
• 严复是中国近代第一位系统介绍西方学术 的启蒙思想家,在介绍西学的同时提出了 翻译的标准 — “信、达、雅”,对中国现 代的翻译实践和理论研究影响巨大。
社会背景
当时民族危机和国内政治危机不断加深。严复深感国势危
急,他思考西方列强富强、中国贫弱之原因,清醒地认识
翻译理论家;浙江上虞人 • 在理论建树方面,率先提出 “建立我国自成体系的翻译 理论”(1984), 即由“案本—求信—神似—化境”等基本 观念构建的理论整体。 • 主要译作如斯汤达《红与黑》(公认为世 界名著之重译佳作
严复和他的翻译思想
严复主要译著
1. 2. 3. 4. 5. 6. 7. 8. T.H.赫胥黎的《天演论》(1898) A.斯密的《原富》(1902) H.斯宾塞的《群学肄言》(1903) J.S.密尔(又译穆勒)的《群己权界论》(1903) 甄克思的《社会通诠》(1904) C.de孟德斯鸠的《法意》(1904~1909) 《穆勒名学》(1905) W.S.耶方斯的《名学浅说》(1909)等
翻译目的
翻译外国学术名著,引进近代西方先进 科学思想,作为改造中国人世界观的理论 基础和思想启蒙的武器,为救国富国服务。 译文要更容易被士大夫和知识分子所接受, 实现思想启蒙的目的,从根本上彻底改造 中国。
译品类型
• 西方资产阶级学术思想 严复的翻译著作主要有《天演论》、《原富》、 《群学肆言》、《社会通诠》、《穆勒名学》、 《名学浅说》、《法意》和《群己权界论》。这 些作品都是西方社会科学著作。为什么他选择翻 译西方社会科学著作呢?这与他的学习经历和当 时的社会背景有关。 1877 年到 1879 年,严复等被 公派到英国留学,先入普茨茅斯大学,后转到格 林威治海军学院。留学期间,严复对英国的社会 政治发生兴趣,涉猎了大量资产阶级政治学术理 论。因此翻译西方社会科学著作他就有强烈的兴 趣和丰富的理论基础。

中国近现代著名翻译家

中国近现代著名翻译家

中国近现代著名翻译家1、林纾,字琴南。

1852年生。

福建闽县人。

清末民国初年学者、翻译家、光绪举人。

曾任教京师大学堂。

因不懂外文曾借助他人口译,用古文翻译欧美等国小说180余种,其中以小仲马《巴黎茶花女遗事》、司各德《撒克逊劫后英雄略》等最为有名,译笔流畅,对文学界有较大影响。

专译欧美小说,收入《说部丛书》出版,先后译介了司各脱、迭更斯、美国欧文斯吐话(今译斯陀) 等作家的名作。

清末民初,“林译小说”风靡于世。

他能诗、工画,并曾从事小说,戏曲创作。

著有《畏庐文集》、《畏庐诗存》及传奇、小说、笔记等多种。

1924年10月9日逝世。

林琴南又与魏易、王庆骥、王庆通、陈家麟等人合作,翻译了英、法、美、比、俄、挪威、瑞士、希腊、日本和西班牙等十几个国家的几十名作家的作品一百八十余部,其中世界文学名著有四十多部。

有斯托夫人的《黑奴吁天录》(《汤姆叔叔的小屋》)、兰姆的《吟边燕语》(《莎士比亚戏剧故事》)、狄更斯的《块肉余生录》(《大卫·科波菲尔》)、《孝女耐儿传》(《老古玩店》)、《贼史》(《雾都孤儿》),以及司各德的《撒克逊劫后英雄略》(《艾凡赫》)等。

由于林琴南不懂外文,无法选择作品翻译,林琴南说:“鄙人不解西文,但能笔述,既有讹错,均出不知。

”林琴南的翻译小说无异于开启了一扇通向世界的窗户,让晚清的中国人从这里瞥见了西方的文化与人生。

林译小说滋养了新文学的一代人,很多现代作家对西方文学的兴趣,就是从读林译小说开始的。

周作人在《关于鲁迅》里介绍鲁迅所受晚清文化维新的影响时说,在南京求学时,鲁迅就注意林琴南的译书,在《巴黎茶花女遗事》出版后,也都陆续收罗。

至于周作人自己,在《我学国文经验》里说:“严几道的天演论,林琴南的茶花女,梁任公的十五小豪杰,可以说是三派的代表。

我那时的国文时间实际上便都用在看这些东西上面,而三者之中尤其是以林译小说最喜看,从茶花女起,至黑太子南征录止,这其间所出的小说几乎没有一册不买来读过。

中国翻译史及其著名翻译家

中国翻译史及其著名翻译家

中国翻译史及其著名翻译家中国翻译发展史的五个历史时期•古代:汉隋唐宋的佛经翻译时期•明清之际的科学翻译时期•近代:清末民初的西学翻译时期(鸦片战争后~ “五四运动”前)•现代:“五四”以后的社会科学和文学翻译时期•当代:新中国成立后一、东汉~唐宋的佛经翻译Translation on Buddhism Scripture•中国翻译史上有“译经三大家”的说法•鸠摩罗什:他和弟子僧肇翻译了《金刚经》、《法华经》、《维摩经》、《中观论》和《百论》等共七十四部,三百八十四卷•真谛(印度佛教学者、梁武王)49《摄大乘论》•玄奘:唐高僧,俗称唐僧。

贞观二年(公元826年),玄奘去印度求经, 17年后回国,带回佛经657部。

玄奘主持了更大规模的译场,用19年时间译经75部1335卷。

此外,他还把老子著作的一部分译成梵语,是第一个把汉语著作介绍到国外去的中国人二、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translation 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徐光启(1562-1633)(与利玛窦):《几何原本》•李之藻(1565-1630):“晓畅兵法,精于泰西之学”,与徐光启齐名。

•杨廷筠(1557—1627)与徐、李被称为中国天主教“三大柱石”三、鸦片战争后~ “五四运动”前Opium war~ May4th Movement•严复(最著名)信、达、雅•梁启超“通学、通文”•马建忠“善译”•林则徐•林纾:"译界之王"、“译才并世数严林”。

不懂外文,由别人在旁边口译,他边听边以古文写作;30多人协助他口译,译出包括英、美、法等十多国家的作品近200部。

四、“五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May4th ~ foundation of P.R.C•鲁迅:“宁信而不顺” rather to be faithful than smooth•胡适、•林语堂:”忠实、通顺、美“ Moment in Peking《京华烟云》 My Country and My People《吾国与吾民》•茅盾、•郭沫若、•瞿秋白、•朱生豪、(1912~1944)是中国翻译莎士比亚作品较早和最多的一人“莎士比亚翻译第一人”《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第十二夜》等等•朱光潜•梁实秋 rather to be smooth than faithful五、新中国成立以后(当代)•新中国成立初期:环境特殊、“一边倒”苏联著作•“文革”时期:翻译、出版领域,基本上成为一片荒漠•改革开放以来:翻译出版事业蓬勃发展,形成中国翻译史上又一次(第四次)翻译高潮。

(完整版)中国翻译史及重要翻译家

(完整版)中国翻译史及重要翻译家

中国翻译史及重要翻译家08英本1 杨慧颖 NO.35中国翻译史上有许多为人们所熟知的大家,现就其翻译观点和主要作品做一简介:严复是中国近代翻译史上学贯中西、划时代意义的翻译家,也是我国首创完整翻译标准的先驱者。

严复吸收了中国古代佛经翻译思想的精髓,并结合自己的翻译实践经验,在《天演论》译例言里鲜明地提出了“信、达、雅”的翻译原则和标准。

“信”(faithfulness)是指忠实准确地传达原文的内容;“达”(expressiveness)指译文通顺流畅;“雅”(elegance)可解为译文有文才,文字典雅。

这条[1]著名的“三字经”对后世的翻译理论和实践的影响很大,20世纪的中国译者几乎没有不受这三个字影响的。

主要翻译作品:《救亡决论》,《直报》,1895年《天演论》,赫胥黎,1896年~1898年《原富》(即《国富论》),亚当·斯密,1901年《群学肄言》,斯宾塞,1903年《群己权界论》,约翰·穆勒,1903年《穆勒名学》,约翰·穆勒,1903年《社会通诠》,甄克斯,1903年《法意》(即《论法的精神》),孟德斯鸠,1904年~1909年《名学浅说》,耶方斯,1909年鲁迅鲁迅翻译观的变化,从早期跟随晚清风尚以意译为主,到后期追求直译、反对归化。

鲁迅的翻译思想主要是围绕"信"和"顺"问题展开的。

他"宁信而不顺"的硬译观在我国文坛上曾经引发过极大的争议。

鲁迅先生说过:凡是翻译,必须兼顾两面,一则当然力求其易解,一则是保存着原作的丰姿。

从实质上来讲,就是要使原文的内容、风格、笔锋、韵味在译文中得以再现。

翻译涉及原语(source language)与译语(target language) 两种语言及其文化背景等各方面的知识,有时非常复杂。

所以,译者要想收到理想的翻译效果,常常需要字斟句酌,反复推敲,仅仅懂得一些基本技巧知识是不够的,必须广泛涉猎不同文化间的差异,必须在两种语言上下工夫,乃至独具匠心。

国内著名翻译(理论)家介绍

国内著名翻译(理论)家介绍

3. “此无故不翻”
目的语文化中没有的词语不用 意译,而应采用音译。
例如,“阎浮树”又名“胜金 树”,只产于印度等地,中国 没有这种树,所以采用音译。 同样,“槟榔”是印尼语的音 译,“葡萄”是大宛语的音译, “西瓜”是女真语的音译, “茉莉”和“昙花”是梵语音 译,等等。
这种彼有我无或彼无我有的文 化局限词,即只存在于一种文 化当中,而另一种文化中没有 的事物或概念,一般都采用音 译的方式,保持原文化的形态 和精神。
有些词语用音译能令人生尊重 之念,否则容易等闲视之,所 以对这类词语不用意译,而应 采用音译。
例如,“般若”跟汉语里的 “智慧”意思差不多,但有着 轻重之分。
“所谓般若不是普通的智慧, 是指能够了解道、悟道、修证、 了脱生死、超凡入圣的这个智 慧。 这不是普通的聪明,这是 属于道体上根本的智慧。这不 是用思想得到的,而是身心两 方面整个投入求证到的智慧。”
2)定公译之例
一是音译要统一,外文以英语为 准,中文以京语(即国语或官语) 为准,而制一中西对照表,以 为参照。
二是对译之名,虽间有声读之误, 而依约定俗成之例,仍可沿用。
在近代译学理论史上,直译意译一 直是翻译理论界争论的焦点,涉及 这个问题论旨如此全面的,当推梁 启超。
梁启超在《翻译文学与佛典》、 《佛典之翻译》中,首次总结了古 代佛经翻译各个阶段的特点以及直 译和意译的交替。
清末民初翻译家(林纾、严复、梁启超、马 建忠、周氏兄弟、王国维、苏曼殊、周桂笙等)
民国时期翻译家(鲁迅、林语堂、茅盾、瞿 秋白、郭沫若、朱光潜、胡适、郑振铎、董 秋斯、梁实秋、朱生豪等)
新中国成立后翻译家(傅雷、钱钟书、季羡 林、杨宪益、叶君健等)
国内 著名 翻译 理论 学家 介绍

中国主要翻译家及其作品

中国主要翻译家及其作品

中国翻译史及重要翻译家中国翻译史上有许多为人们所熟知的大家,现就其翻译观点和主要作品做一简介:严复是中国近代翻译史上学贯中西、划时代意义的翻译家,也是我国首创完整翻译标准的先驱者。

严复吸收了中国古代佛经翻译思想的精髓,并结合自己的翻译实践经验,在《天演论》译例言里鲜明地提出了“信、达、雅”的翻译原则和标准。

“信”(faithfulness)是指忠实准确地传达原文的内容;“达”(expressiveness)指译文通顺流畅;“雅”(elegance)可解为译文有文才,文字典雅。

这条[1]著名的“三字经”对后世的翻译理论和实践的影响很大,20世纪的中国译者几乎没有不受这三个字影响的。

主要翻译作品:《救亡决论》,《直报》,1895年《天演论》,赫胥黎,1896年~1898年《原富》(即《国富论》),亚当·斯密,1901年《群学肄言》,斯宾塞,1903年《群己权界论》,约翰·穆勒,1903年《穆勒名学》,约翰·穆勒,1903年《社会通诠》,甄克斯,1903年《法意》(即《论法的精神》),孟德斯鸠,1904年~1909年《名学浅说》,耶方斯,1909年鲁迅鲁迅翻译观的变化,从早期跟随晚清风尚以意译为主,到后期追求直译、反对归化。

鲁迅的翻译思想主要是围绕"信"和"顺"问题展开的。

他"宁信而不顺"的硬译观在我国文坛上曾经引发过极大的争议。

鲁迅先生说过:凡是翻译,必须兼顾两面,一则当然力求其易解,一则是保存着原作的丰姿。

从实质上来讲,就是要使原文的内容、风格、笔锋、韵味在译文中得以再现。

翻译涉及原语(source language)与译语(target language)两种语言及其文化背景等各方面的知识,有时非常复杂。

所以,译者要想收到理想的翻译效果,常常需要字斟句酌,反复推敲,仅仅懂得一些基本技巧知识是不够的,必须广泛涉猎不同文化间的差异,必须在两种语言上下工夫,乃至独具匠心。

中国著名翻译家

中国著名翻译家

中国著名翻译家中国著名翻译家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文明历史的国家,同时也是一个拥有众多优秀翻译家的国家。

他们通过翻译,将中国的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同时也将世界的先进文化引入中国。

下面就为大家介绍几位中国著名的翻译家。

许渊冲,中国翻译界的泰斗级人物之一,擅长翻译英美文学作品。

他在翻译过程中注重忠实于原著,力求将作者的思想、风格、语言精确地传达给读者。

他翻译的《骆驼祥子》、《平凡的世界》等作品,在世界范围内获得了高度赞誉。

施蛰存,中国著名的翻译家和学者,擅长翻译俄国文学作品。

他将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等作品成功地引入中国,通过翻译为中国读者打开了一个新世界的大门。

杨宪益,中国翻译界的重要人物,曾任中国外文局局长。

他翻译的《雾都孤儿》、《哈士奇儿》、《挪威的森林》等作品广受赞誉,被誉为中国最杰出的翻译家之一。

魏德昭,中国著名的英文翻译家和作家,以翻译英语犯罪小说而闻名。

他主要翻译了阿加莎·克里斯蒂的作品,包括《东方快车谋杀案》、《无人生还》等经典作品。

他的翻译作品精确传达了原著的悬疑和惊悚感,使读者深入体验到英国侦探小说的魅力。

莫言,中国当代著名作家,也是一位优秀的翻译家。

他擅长翻译日本文学作品,包括村上春树的《世界尽头与冷酷仙境》、太宰治的《人间失格》等作品。

他以其精湛的翻译技巧和对作品深刻的理解,成功地将日本文学的思想和情感传达给中国读者。

这些著名翻译家通过翻译,架起了中国与世界之间的文化桥梁。

他们将外国文学艺术作品引入中国,丰富了中国读者的阅读体验,同时也将中国的文化传播到全球。

他们的翻译作品不仅是对原著的忠实再现,更是对中外文化交流的一种推动力量。

他们的贡献不仅在于推动了文学翻译的发展,也为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翻译简史

中国翻译简史

到了宋代,佛经翻译已远不如唐初的极盛时期。在北 宋的乾德开宝年间,宋太祖曾派人西去求经,印度也派名 僧东来华夏传法。宋太祖也曾在开封的太平兴国寺内兴修 了译经院,专事佛经翻译。虽译场组织极其完备,译经种 数几乎接近唐代,但质量却不如唐代。当时有名的僧侣译 者主要有天息、法护等人。在翻译理论方面颇有贡献的要 数赞宁(俗姓高,今浙江德清人)。他曾归纳了以往译经 的各种情况,提出了解决翻译过程中各类矛盾的六种办法。 这是对我国唐代翻译理论的继续和发展,是我国翻译论库 中的宝贵财富。到了南宋,由于社会动荡等原因,佛经翻 译已是寥寥无几,史书的记载中无一例翻译。在其后的元 代,统治者曾下昭拔合恩巴、管主八等人翻译佛经,但译 作只有十几部,翻译理论方面的探讨更是无从谈起。翻译 事业基本处于停滞状态。
严复(1954.1.18-1921.10.27)是我国清末新兴资产
阶级的启蒙思想家。他从光绪二十四年到宣统三年(公元 1898-1911)这三十年间翻译了不少西方政治经济学说, 如赫胥黎(T.H. Huxley)的《天演论》(Evolution and Ethics and Other Essays)、亚当﹒斯密(A.Smith)的 《原富》(An Inquiry into the Nature and Cause of the Wealth of Nations)﹑孟德斯鸠(C.L.S. Montesquieu) 的《法意》(L'esprit des Lois)、斯宾塞尔(H.Spencer) 的《群学肆言》(On Liberty)、甄克思(E.Jenks)的 《社会通诠》(A History of Politics)等。严复每译一
一、汉代-秦符时期
中国的翻译活动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代。当时的诸侯国家相 互之间交往就出现了翻译,如楚国王子去越国时就求助过翻译。当 然这种翻译还谈不上是语际翻译。中国真正称得上语际翻译的活动 应该说是始于西汉的哀帝时期的佛经翻译。那时有个名叫伊存的人 到中国来口传一些简单的佛经经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到了东汉桓帝建和二年(公元 一八四年),佛经翻译就正式开始了。译者安世高是安息(即波斯) 人,他翻译了《安般守意经》等三十多部佛经。后来月支人支娄迦 谶(又叫娄迦谶)来到了中国,他翻译了十多部佛经。支娄迦谶译 笔生硬,基本上是字对字、句对句地翻译,中国读者不易看懂。中 国翻译界现在的直译和意译之争大概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支娄 迦谶有个学生叫支亮,之亮有个弟子叫支谦。他们三人号称"三支", 是当时翻译佛经非常有名的译者。与"三支"同时从事佛经翻译的还有 竺法护。他也是月支人,是当时的佛经翻译名家,总共译了一百七 十五部佛经,对佛经在中国的流传贡献不小。竺法护和"三支"一道被 人称作月之派。不过,这一时期的佛经翻译活动还只是民间私人事 业。

中国翻译史(各时期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与翻译观点)

中国翻译史(各时期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与翻译观点)
老子英译等一个文学翻译家要把原著作的精神世界通过他的译文非常完整地传达给译文的读者使得译文读者能准确地感受到原著作者的思想感情精神生活同样达到原著作者希望达到的要求也就是说文学翻译本身也是一定要具备像原著一样的艺术标准艺术要求
时期
人物
观点
代表作
西汉至唐宋的译经时期
鸠摩罗什
“天竺国,必有赞德见佛之仪,以歌叹为尊。经中偈颂,皆其式也。但改梵为秦,失其藻蔚,虽得大意,殊隔文体,有似嚼饭与人,非徒失味,乃令呕哕也。”(天竺辞体华美,可以配上音乐合唱。但译成汉语,则美处全无,虽然保存了大意,辞体却很不相类,好似把饭嚼烂了给别人吃,非但美味,而且令人恶心呕吐。)
梁实秋
(“信”与“顺”的统一)“翻译要忠于原文, 如能不但对原文的意思忠实, 而且还对‘语气, 忠实, 这自 是最好的翻译。虽能使读者懂而误译原文, 这种翻译是要不得的。既误译原文, 而还要令读 者‘硬着头皮’ 去懂, 这是太霸道了。’”
《莎士比亚剧本》;《呼啸山庄》;《沉思录》等
鲁迅
“宁信而不顺”
《幸福》、《复活》、《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
《死魂灵》;《毁灭》等
建国初期到文革之前的东西文学翻译
傅雷
“以效果而论,翻译应当像临画一样,所求的不在形似而在神似。”
《巴尔扎克全集》;《米开朗基罗传》等
钱钟书
“文学翻译的最高理想可以说“化”。把作品从一国文字转变成另一国文字,既能不因语文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又能完全保存原作的风味,那就算得人于“化境”。”
《几何原本》、《泰西水法》等
利玛窦
“反复辗转,求合本书之意,以中夏之文重复订正,凡三易其稿”。
“合儒,补儒,超儒”,认为只要先了解对方的文化,扫清文化上的障碍,语言的问题也就顺理成章,迎刃而解。

唐六臣传论翻译

唐六臣传论翻译

唐六臣传论翻译
唐六臣是中国翻译史上重要的翻译家之一,他生活在唐代初期,是当
时官府的一名官员。

唐六臣曾经主持译制《大唐西域记》和《老子》
等文献,并开创了“同义法”和“直译法”两种翻译方法,为中国翻
译史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众所周知,翻译是人类文明交流的重要方式之一。

在古代,不同文化
之间的交流和沟通需要翻译作为中介,不仅可以促进人类文明的传承
和发展,还可以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融合和交流。

唐六臣正是在这样
的背景下,积极投身于翻译事业的发展。

唐六臣在翻译实践中提出了“同义法”和“直译法”两种翻译方法。

其中,“同义法”是指在翻译时尽量采用与原文相近的措辞和表达方式,以保证译文的准确性和真实性;而“直译法”则是要求译文直接
翻译原文,不做多余的修饰和调整。

这两种翻译方法虽然各有优劣,
但都为后人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和借鉴。

在翻译实践中,唐六臣主持译制的《大唐西域记》和《老子》等文献,极大地促进了当时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大唐西域记》是一部
关于唐代中国与西域地区交往的重要史书,对于我们了解唐代中国的
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而《老子》则是中国古代哲
学经典之一,是中国哲学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唐六臣的翻译贡献
不仅是对这些文献的传承和推广,更是对中西方文化交流的积极推动。

总之,唐六臣是中国翻译史上值得我们铭记的先辈,他所创立的“同
义法”和“直译法”翻译方法为后人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启示,同时
他的翻译贡献也为中西方文化交流的融合和发展提供了积极推动。

王,谢旧齐名翻译

王,谢旧齐名翻译

王,谢旧齐名翻译在中国翻译史上,王佐良和谢冰心两位翻译家可谓齐名一时,他们的翻译成就举世瞩目,为我国翻译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本文将对王、谢两位翻译家的背景、翻译风格及对中国翻译事业的影响进行探讨,以期总结他们的翻译精神,为今后的翻译工作提供借鉴。

一、介绍王、谢两位翻译家的背景和成就王佐良(1906-1991),原名王兆桂,江苏无锡人,我国著名翻译家、文学家、教育家。

他精通英、法、德、意、日等多国语言,一生翻译了大量外国文学名著,如莎士比亚、雪莱、济慈等人的作品。

他的翻译作品文字优美,深受读者喜爱,为中国翻译事业做出了杰出贡献。

谢冰心(1900-1999),原名谢婉莹,福建闽侯人,是我国近现代著名女翻译家、作家。

她精通英、法、日等语言,翻译作品丰富多样,包括诗歌、小说、散文等。

她的翻译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为我国翻译事业带来了新的气象。

二、分析王、谢翻译风格的异同1.相同点:(1)忠实原作:王、谢两位翻译家都十分注重忠实于原作,力求在翻译过程中保持原文的风貌和意境。

(2)注重文学性:他们在翻译过程中,注重文字的优美和文学性的表达,使译文具有较强的可读性。

2.不同点:(1)王佐良:擅长诗歌翻译,注重形式美和音韵美,强调译文的审美价值。

(2)谢冰心:擅长散文翻译,注重表达原文的情感内涵,强调译文的情感传递。

三、阐述王、谢翻译对中国翻译事业的影响1.拓宽了翻译领域:王、谢两位翻译家的翻译作品涵盖了文学、艺术、哲学等多个领域,丰富了我国的翻译事业。

2.提升了翻译质量:他们的翻译作品文字优美,忠实于原作,为我国翻译质量的提升树立了典范。

3.培养了翻译人才:王、谢两位翻译家还致力于翻译教育事业,培养了一批批优秀的翻译人才,推动了中国翻译事业的发展。

四、总结王、谢翻译精神的意义王、谢两位翻译家的成就,离不开他们严谨的翻译态度和对艺术的执着追求。

他们的翻译精神包括:忠实原作、注重文学性、拓宽翻译领域、培养翻译人才等。

中国近现代翻译史上不可不知的大家 经典翻译

中国近现代翻译史上不可不知的大家 经典翻译

马建忠《马氏文通》语法专著提出“善译”严复原京师大学堂校长翻译《原富》《法意》《天演论》翻译“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主张翻译的“信达雅”林纾不会外语的奇人却掀起了五四运动翻译的狂潮翻译《贼史》《王子复仇记》《快肉余生述》《黑奴吁天录》(分别是《雾都孤儿》《哈姆莱特》《大卫科波菲尔》《汤姆叔叔的小屋》)辜鸿铭生在南洋学在西洋婚在东洋仕在北洋13岁到英国读书精通11种语言人称“中国第一语言天才”获文、哲、理、工、神等13个博士学位英译《论语》《中庸》《大学》对外国作品过分意译尊之者称其怪杰毁之者称其怪物此狂儒与托尔斯泰通信被甘地称为“最尊贵的中国人”他的故事很多:办公室小事、火车上的报纸、关于茶壶茶杯论袁世凯死时他放了三天鞭炮以示庆贺慈禧寿诞时他作诗一首“天子万年,百姓花钱;万寿无疆,百姓遭殃”……马君武第一位翻译德语达尔文的《物种的起源》陈望道翻译日文、英文的《共产党宣言》中文版《共产党宣言》1920年8月问世成仿吾把德文版《共产党宣言》译成中文郭大力第一个翻译《资本论》的人鲁迅翻译从《域外小说集》开始着重东欧和北欧文学的评价坚持翻译“唯信使上、宁信而不顺”的翻译标准瞿秋白《国际歌》的最早翻译者英特纳雄奈尔(International Internationle)郭沫若翻译《少年维特之烦恼》认为“写作即处女、翻译即媒婆”赵景深戏曲学家、教育家翻译安徒生的《皇帝的新衣》1922年翻译契诃夫的《万卡》把“The Milky Way”翻译成“牛奶路”朱生豪翻译大家《莎士比亚戏剧全集》的第一个翻译者而且翻译的层次相当高莎翁37个剧本145首长诗朱生豪共译31个剧本1936.8.8 传奇剧《暴风雨》是他的第一部译品曹静华主搞苏俄文学翻译张谷若翻译应该文学大师托马斯的《德伯家的苔丝》《还乡》《无名的裘德》前两者最著名他提倡“以地道的译文翻译地道的原文”苏曼殊和尚第一个以古体诗形式翻译拜伦的诗翻译雨果的《悲惨的世界》钱稻孙将但丁的《神曲》一、二、三曲译为骚体刘半农其弟是刘天华《皇帝的新装》是刘半农最早翻译介绍给中国读者的翻译《茶花女》剧本第一个吧苏联作品介绍给中国人巴金翻译《前夜》等傅雷主译法语著作翻译主张“神似说”形成“傅雷体华文语言”文革中夫妇同是自杀萧乾二战时战地记者在联合国成立大会、波茨坦公约会议等上以记者的身份出现与夫人文浩耗五年翻译现代派意识流巨著《尤利西斯》钱钟书1935年以全国第一名成绩考取英国庚子赔款公费留学生主张“化境说”翻译即“原作向译文的投胎转世”夫人杨绛翻译《堂吉诃德》等妹杨必翻译《名利场》卞之琳诗人、翻译家徐志摩的学生1936年翻译《西窗集》翻译《莎士比亚悲剧四种》著名翻译《Hamlet》monolog“to be or not to be”叶君健最早有系统地将安徒生童话引入中国的文艺先锋冰心第一部译品是纪伯伦的散文诗《先知》季羡林主译吐火罗文和梵文杨宪益与妻子戴乃迭合译《离骚》《史记选》《红楼梦》《儒林外史》《长生殿》《牡丹亭》《唐宋诗歌散文选》《白毛女》《老残游记》等张健上学时翻译《格列夫游记》翻译《间谍》《埋伏着的敌人》《莎士比亚和他的四个悲剧》傅东华翻译《飘》的电视台词翻译《红字》《琥珀》《山胡桃集》散文集主张翻译外国作品用本土名字李霁野翻译《简爱自传》翻译技巧相当好伍光健翻译《孤女飘零记》《侠隐记》(即《简爱》《三个火枪手》)翻译的作品很优美许渊冲主张翻译“美化之艺术、创优似竞赛”王佐良翻译弗朗西斯培根的《论读书》。

著名翻译理论家介绍 PPT

著名翻译理论家介绍 PPT

※中国近代翻译简史及理论家介绍
一、鸦片战争至甲午战争前
著名 翻译 理论 学家 介绍
林纾(1852-1924),原名群玉,秉辉,字琴
南,号畏庐、畏庐居士。我国近代影响最大, 成就最高的小说翻译家,在古文、小说、诗歌、 绘画等方面也各有造诣和贡献。
‚林译十大小说‛: 《巴黎茶花女遗事》、《黑奴吁天录》、《撒 克逊劫后英雄略》、《吟边燕语》、 《拊掌录》、《迦茵小转》、《离恨天》、 《现身说法》、《块肉余生述》、《不如归》
信—译文要忠实于原文; 达—译文要通顺畅达,使读者清楚地理解; 雅—雅言(语出《论语·述而》)
子所雅言,诗、 书执礼,皆雅言 也。
Ps:这里严复所说的‚雅‛是指‚汉以前的字 法句法‛,他认为:只有用汉以前的古文译 书,才能把原著的‚精理微言‛表现出来, 才能行之远,使译文不粗俗,才能‚雅‛。
一、东汉—唐宋的佛经翻译 安清,字世高,西域安息国的王太子,汉代翻译
著名 翻译 理论 学家 介绍
佛经贡献最大者,他精通汉语,所译佛典‚义理 明晰,文字允正,辩而不华,质而不野,为翻译 之首‛。安世高可以说是佛经汉译的创始人,他 首先译介了印度小乘佛教禅类的经典。
支谦,三国时佛经翻译家,又名支越,字恭明 ,
☆古代:汉隋唐宋的佛经翻译时期 明清之际的科学翻译时期 ☆近代:清末民初的西学翻译时期 ‚五四‛以后的社会科学和文学翻 译时期 ☆现代: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的翻 译时期
著名 翻译 理论 学家 介绍
Q:你所知道的翻译(理论) 家有哪些?
四个阶段

中国古代佛经翻译家(安清、支谦、慧远、 道安、鸠摩罗什、玄奘、义净等)
师、著名
的佛经翻译家。鸠摩罗什及其弟子含辛茹苦 历经12载,译出经典74部384卷,这些经卷 对中国和世界佛教都产生过巨大而深远影响。 他与义净、唐玄奘被尊称为历史上佛教三大 翻译家。鸠摩罗什主张意译,成为中国翻译 史上的里程碑。

近现代中国翻译名家

近现代中国翻译名家

近现代中国翻译名家通过介绍20世纪中国最具代表性的12位翻译家(英汉翻译家6位;俄汉、日汉和法汉翻译家各2位,按生年排序),熟悉在中国近现代翻译史上产生过重要影响的人物,研究其译学思想和主要成就,了解近现代中国翻译的发展概况,学习前辈著名译家的敬业精神和翻译经验,为丰富理论知识和提高翻译水平打下基础,拓展视野。

1严复(1854—1921),著名学者、杰出翻译家、启蒙思想家;福建福州人,毕生致力于传播西方先进的思想文化,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成为五四运动的动因之一。

1877年由清政府派遣赴英国学习海军,潜心研读西方资产阶级经典著作;回国后在福州船政学堂和天津北洋水师学堂任教习和总办;曾任京师大学堂(今北京大学)校长及译书局总办等;1895年,中国在中日甲午战争中惨败后,迅速衰落贫穷。

严复深受震撼,大力推广西学,宣传维新思想。

自1895年起的20年间,共翻译了11部西方经典名著,其中最负盛名的是“严译名著丛刊”8种,即《天演论》(《进化论与论理学》)、《原富》(《国富论》)、《群己权界论》(《论自由》)、《群学肄言》(《社会学原理》)和《穆勒名学》(《逻辑体系》)等;这些西方学术名著涵盖了社会科学的多个领域,其译作率先把西方资产阶级学术思想系统地引进到中国,对当时和“五四”时期中国社会的变革起到极其重要的思想启蒙作用。

在翻译理论方面,他在中国翻译史上首次提出“信、达、雅”的系统标准(1898),影响深远,一个多世纪以来仍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作为中国“介绍近世思想的第一人”(胡适语),其翻译实践和理论在中国文化史和翻译史上竖起一座丰碑。

2曹靖华(1897—1987),俄苏文学翻译家、散文作家、北京大学教授;河南卢氏人,青年时代投身于五四运动;曾在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1921年回国后在北京大学学习;1927年再赴苏联,在莫斯科东方大学和列宁格勒东方语言学院任教。

回国后从事俄苏文学翻译,并在大学任教;主编《苏联文学丛书》。

中国翻译简史

中国翻译简史

新 中 国 成 立 至 今
西方翻译简史(2000年的翻译史)
古代西方翻译史 中世纪西方翻译 文艺复兴时期的西方翻译
近代法国翻译 近代德国翻译 近代英国翻译 近代俄国翻译
近代西方翻译
现代西方翻译
西方翻译史于公元前三世纪揭开它的第一页。广义上说西方最早 的译作是公元前三至二世纪,72名犹太学者在埃及亚历山大城翻译 的《圣经· 旧约》(Old testament),即《七十子希腊文本》(The Septuagint),它开创了翻译集体合作的先河。严格意义上说有文字 记载的西方第一部译作是在约元前三世纪中叶安德罗尼柯在罗马用 拉丁语翻译的希腊荷马史诗《奥德赛》。 里维乌斯.安德罗尼柯(Livius Andronicus)、涅维乌斯(Gnaeus Naevius)和恩尼乌斯(Quintus Ennius)并称罗马文学三大鼻祖。普劳图 斯(Plautus)、泰伦斯(Terence)、西方最早的理论翻译家西塞罗 (Marcus Tullius Cicero)、贺拉斯(Quintus Horatius Flaccus)、昆体良 (Marcus Fabius Quintilianus) 哲罗姆(St. Jerome)的《通俗拉丁文本圣经》 奥古斯丁(St. Augustone) 这是欧洲也是整个西方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翻译活动,其历史 功绩在于:——它开创了翻译的局面,把古希腊文学特别是戏剧介 绍到了罗马,促进了罗马文学的诞生和发展,对于罗马以至日后西 方继承古希腊文学起到了重要的桥梁作用。 罗马帝国后期,宗教翻译取代了日渐衰落的文学翻译,并形成了 西方翻译史上的第二个高潮,这一时期,最有影响的翻译家当属哲 罗姆和奥古斯丁。 随着罗马帝国的衰落,西方的翻译也逐渐转入低潮,而过渡到中 世纪。
五 四 时 期

中西方翻译简史包含中西方翻译大家简介

中西方翻译简史包含中西方翻译大家简介

德莱顿(Dryden)(1631--1700)
• 翻译是艺术 • 翻译必须掌握原作特征 • 翻译必须考虑读者 • 译者必须绝对服从原作的意思,在译文的措词上可以有自
由,意义上却毫无自由。 • 翻译可以借用外来词 • 翻译三分法:“词译、释译、拟译”
泰特勒(Tytler)
• 《论翻译的原则》 • 优秀译作标准 • 翻译三原则:“译作应完全复写出原作的思想、译作风格
• 真谛三藏到中国后20余年适逢兵乱,于颠沛流离中仍能译出一百多部 重要经论,是鸠摩罗什以后玄奘以前贡献最大的译师。
• 彦琮在《辩正论》中批评了历代译经之得失,提出“宁贵朴而近理, 不用巧而背源”,也是坚持忠实第一和倾向直译的。最大贡献是提出 了“八备”(eight qualifications),即一个合格的佛经翻译工作者应 该具备的八项条件.
第三次高潮
• 出现在11-12世纪。 • 大批叙利亚学者到雅典,把大批希腊典籍译成古叙利亚语,
带回巴格达。 • 在巴格达,阿拉伯人又译成阿拉伯语,巴格达一时成为阿
拉伯人研究古希腊文化中心。 • 中世纪中期,11-12C间,西班牙托莱多,把大批阿拉伯
语译成拉丁语,这是史上少有基督徒和穆斯林的友好接触。 托莱多成为欧洲学术中心,西方翻译史第三次高潮。
奈达(Nida)
• 理论原则:

语言的共性---可译性;

差别在于对语言的需求
• 翻译的性质
• 翻译的功能
• 语义分析
翻译的性质
: • Nida translating consists in reproducing in the receptor
language the closest natural equivalent of the source-language message, first in terms of meaning and secondly in terms of style.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翻译史及重要翻译家08英本1 杨慧颖 NO.35中国翻译史上有许多为人们所熟知的大家,现就其翻译观点和主要作品做一简介:严复是中国近代翻译史上学贯中西、划时代意义的翻译家,也是我国首创完整翻译标准的先驱者。

严复吸收了中国古代佛经翻译思想的精髓,并结合自己的翻译实践经验,在《天演论》译例言里鲜明地提出了“信、达、雅”的翻译原则和标准。

“信”(faithfulness)是指忠实准确地传达原文的内容;“达”(expressiveness)指译文通顺流畅;“雅”(elegance)可解为译文有文才,文字典雅。

这条[1]著名的“三字经”对后世的翻译理论和实践的影响很大,20世纪的中国译者几乎没有不受这三个字影响的。

主要翻译作品:《救亡决论》,《直报》,1895年《天演论》,赫胥黎,1896年~1898年《原富》(即《国富论》),亚当·斯密,1901年《群学肄言》,斯宾塞,1903年《群己权界论》,约翰·穆勒,1903年《穆勒名学》,约翰·穆勒,1903年《社会通诠》,甄克斯,1903年《法意》(即《论法的精神》),孟德斯鸠,1904年~1909年《名学浅说》,耶方斯,1909年鲁迅鲁迅翻译观的变化,从早期跟随晚清风尚以意译为主,到后期追求直译、反对归化。

鲁迅的翻译思想主要是围绕"信"和"顺"问题展开的。

他"宁信而不顺"的硬译观在我国文坛上曾经引发过极大的争议。

鲁迅先生说过:凡是翻译,必须兼顾两面,一则当然力求其易解,一则是保存着原作的丰姿。

从实质上来讲,就是要使原文的内容、风格、笔锋、韵味在译文中得以再现。

翻译涉及原语(source language)与译语(target language) 两种语言及其文化背景等各方面的知识,有时非常复杂。

所以,译者要想收到理想的翻译效果,常常需要字斟句酌,反复推敲,仅仅懂得一些基本技巧知识是不够的,必须广泛涉猎不同文化间的差异,必须在两种语言上下工夫,乃至独具匠心。

鲁迅主张直译,目的是:在介绍外国思想以供借鉴的同时,还要通过译文改造我们的语言。

鲁迅不主张译文完全中国化。

不完全中国化的译本“不但在输入新的内容,也在输入新的表现法。

”他认为中国语法不够精密。

“这语法的不精密,就在证明思路的不精密,换一句话,就是脑筋有些胡涂。

”1909年在鲁迅和周作人合作译印的《域外小说集》。

1921年他翻译了俄国作家阿尔志跋绥夫的中篇小说《工人绥惠略夫》。

果戈理、托尔斯泰、陀斯妥耶夫斯基、高尔基等一大批俄国重要作家的作品,都是通过鲁迅源源不断地输入到中国。

鲁迅翻译的《死魂灵》、《毁灭》、《浊流》都是其中的代表作。

鲁迅早期比较关注拜伦、雪莱、卢梭、尼采等西方作家。

鲁迅等人集体编成了《萧伯纳在上海》一书。

另外,他还组织翻译了马克·吐温的《夏娃日记》,在简短的小引中,表达了自己对美国文学及其作家们的看法。

还翻译了保加利亚作家跋佐夫的小说《战争中的威尔柯》,荷兰作家望·蔼覃的《小约翰》,芬兰女作家明那·亢德的《疯姑娘》等。

许渊冲说过:"理论来自实践,又要受到实践的检验。

他正是在继承前人学说的基础上,集毕生翻译之经验加以发展,提出了自成一派的翻译理论"优化论",用"美化之艺术,创优似竞赛"这十个字加以概括,并且在《翻译的艺术》(1984)、《文学翻译谈》(1998)、《文学与翻译》(2003)等著作中,对形似与神似,求真与求美,翻译与创作,"翻译腔"和"四字成语",中西文化的差异,两种文化的竞赛等问题进行了具体的论述,归纳起来可以分为以下三论:"三美论"(意美、音美、形美)是译诗的本体论。

三美之中,最重意美,音美次之,最后是形美,也就是说翻译是美的创造,所以神似胜于形似,要在传达原文意美的前提下,努力做到三美齐备。

"三化论"(深化、等化、浅化)是译诗的方法论。

分别利用加词、换词和减词等方法,通过意译来努力达到神似的境界。

"三之论"(知之、好之、乐之)是译诗的目的论。

知之是使人理解,这是翻译的基本要求;然后要求好之,能使人喜欢;最高的境界是乐之,能使人愉快。

他以古稀之年参与翻译普鲁斯特的巨著《追忆似水年华》,独自翻译了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司汤达的《红与黑》,到78岁时还出版了罗曼·罗兰篇幅浩繁的长篇巨著《约翰·克利斯托夫》。

英文译著主要有《西厢记》、《诗经》、《宋词三百首》、《楚辞》、《中国古诗词六百首》、《汉魏六朝诗一百五十首》、《元明清诗一百五十首》、《唐诗三百首》和《新编千家诗》)等。

的长篇巨著《约翰·克利斯托夫》。

林语堂对中西方文化的了解以及其对中英两种语言炉火纯青的掌握为他在翻译方面的造诣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林语堂认为翻译艺术所依赖的有三条:"第一是对原文文字上及内容上透彻的了解;第二是译者有相当的国文程度,能写清顺畅达的中文;第三是译事上的训练,译者对于翻译标准及手术的问题有正确的见解。

"林语堂认为以前论述翻译问题的文章,大多或泛论译法,或单论译名,"都是直接出于经验的话,未尝根据问题上的事实做学理的剖析"。

而他提出"讨论翻译须研究其文字及心理问题",换言之,即"翻译的问题,就可以说是语言文字及心理问题。

"林语堂是在中国译学史上第一个最明确地将现代语言学和心理学作为翻译立论的"学理剖析"的基础的。

他阐述了翻译的三条标准:忠实、通顺和美。

他又从另一角度将这三重标准说成是译者的三种责任:译者对原著者的责任、对中国读者的责任与对艺术的责任。

"三样的责任心备,然后可以谓具有真正翻译家的资格。

"他提出"忠实标准"的四义:非字译、须传神、非绝对、须通顺。

对于"通顺标准",他认为要做到两点:"第一,须以句为本位;第二,须完全根据中文心理。

"而关于"美的标准",林语堂认为"翻译于用之外,还有美一方面须兼顾的,理想的翻译家应将其工作当作一种艺术。

以爱艺术之心爱它,以对艺术谨慎不苟之心对它,使翻译成为美术的一种。

他赞同"翻译即创作",认为翻译文学作品的人,"须把翻译自身事业也当作一种艺术"。

林语堂在翻译上的成就,也可以说是他中年顶峰时期旅居美国的成就。

从1935年的《吾国与吾民》,到1964年的《逃往自由城》和1967年的《中国绘画理论》,各种著作及译作一共三十二部,全是英文书:其中包括论述、散文、诗词、小说和传记,其中有翻译也有创作。

从宏观的角度看,林语堂在海外的这个时期,他本人就象征了"翻译"。

他的一言一语,一举一动都是翻译的化身。

郭沫若郭沫若的翻译实践从1919年翻译歌德的《浮士德》开始,一直到1947年结束,历时约三十年的时间。

在翻译理论方面,郭沫若信奉严复的翻译标准(信、达、雅),但他更强调“雅”。

就“直译”和“意译”的划分而言,他倾向“意译”。

郭沫若“意译”倾向和对“雅”的强调主要体现在他的诗歌翻译实践中。

另外,他在译诗理论方面坚持“诗人译诗,以诗译诗”的观点,并提出了“风韵译” 的诗歌翻译方法。

对于非诗人的诗歌译者,他建议使用“两道手”的翻译方法,即先由对译语熟悉的人将原诗翻译过来,然后再请译入语的诗人对其进行润泽。

郭沫若从事了大量的翻译实践,因此他的翻译理论都是从实践中提炼出来的。

郭沫若提出了文学翻译工作者的先决条件:一译者的语言知识要丰富; 二、对于原书要有理解; 三、对于作者要有研究; 四、对于本国文字要有自由操纵能力。

翻译作品有:《菌梦湖》(小说)德国《少年维特之烦恼》(长篇小说)德国《雪莱诗选》(诗集)英国《浮士德》(诗)德国《石炭王》(小说)美国《政治经济学批判》(理沦)德国《战争与和平》(长篇小说)俄国《艺术的真实》(理论)德国朱光潜朱光潜熟练掌握英、法、德语,几十年来,翻译了300多万字的作品。

其中他对黑格尔110万字的巨著《美学》的翻译,为他赢得了历史性的崇高声誉。

他出版的译著还有柏拉图的《文艺对话集》、黑格尔的《美学》、B.克罗齐的《美学》、G.B.维柯的《新科学》、爱克曼的《歌德谈话录》、莱辛的《拉奥孔》、克罗齐的《美学原理》、路易哈拉普的《艺术的社会根源》和《柏拉图文艺对话集》等。

此外,他通过系统认真的研究,对马克思主义经典《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资本论》、《自然辩证法》的一些译文提出了具有重大价值的修改意见。

傅雷傅雷认为,要忠实读者必须忠实于原著。

忠实原作主要应做到两点:第一,理解要“化为我有”。

傅雷认为,首先要“事先熟读原著,不厌其烦,尤为要著。

任何作品,不精读四、五遍决不动笔,是为译事基本法门。

第一要求将原作(连同思想、感情、气氛、情调等等)化为我有,方能谈到译”。

第二,表达要“传神达意”。

傅雷曾说过:“领悟为一事,用中文表达为又一事。

”如何做到“传神达意”应该做到以下三点:(1)进行中文写作。

(2)务必反复修改。

(3)重视译文其它附件部分,诸如索引、后记、注解和译文序等对于“传神达意”不可忽视的辅助作用,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原文的内容和形式。

傅雷翻译的作品中,巴尔扎克的作品有:《高老头》、《亚尔培·萨伐龙》、《欧也妮·葛朗台》、《贝姨》、《邦斯舅舅》、《夏倍上校》、《奥诺丽纳》、《禁治产》、《于絮尔·弥罗埃》、《赛查·皮罗多盛衰记》、《搅水女人》、《都尔的本堂神父》、《比哀兰德》、《幻灭》、《猫儿打球记》。

罗曼·罗兰:《约翰·克利斯朵夫》及三名人传《贝多芬传》、《米开朗琪罗传》、《托尔斯泰传》。

伏尔泰:《老实人》、《天真汉》、《如此世界》、《查第格》。

梅里美:《嘉尔曼》、《高龙巴》。

莫罗阿:《服尔德传》、《人生五大问题》、《恋爱与牺牲》。

此外还译有苏卜的《夏洛外传》,杜哈曼的《文明》,丹纳的《艺术哲学》,英国罗素的《幸福之路》和牛顿的《英国绘画》等书。

钱钟书钱钟书梳理传统译论中的“信、达、雅”原则,第一次系统论述了三者的辩证统一关系;旗帜鲜明地提出以诗译诗的主张,并以典雅文言的翻译风格独步当代译坛。

钱钟书在译学方面的论述,在中国译界引起广泛关注,特别是他所标举的“化境”说,更产生了深远影响。

但长期以来,不少人认为钱钟书的翻译理论特别是“化境”说抽象、玄妙、可操作性不强,对其称引颇多,全面系统的论述和阐发甚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