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诗》的音乐审美价值浅析
谈谈《木兰诗》的韵律美
![谈谈《木兰诗》的韵律美](https://img.taocdn.com/s3/m/b784fc30b4daa58da0114ac3.png)
谈谈《木兰诗》的韵律美北朝民歌《木兰诗》是一首脍炙人口、传诵千年的叙事诗,这首诗歌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魅力呢?本文仅就这首诗歌的韵律美谈谈笔者的看法。
《木兰诗》的语言整齐划一、错落有致,有着鲜明而和谐的韵律美。
全诗共有332个字,组成了62个句子,其中有2个9字句,7个7字句,其余的53个都是5字句,充分体现了我国古典优秀诗歌整齐而又起伏变化的节奏特点。
这几个7字句和9字句都不是随意设置的,诗人将它们与5字句互相配合、交错使用,使得诗歌的节奏张弛有致,既烘托了诗歌的意境,又便于情感的抒发。
如“旦辞爷娘去,暮至黄河边。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8个句子,分成两组,形成十分工整的对应关系。
每一组又都以5、5、7、9的句式依次勾连排列,形成一种先急后缓、急缓相容的节奏,充分表达了主人公急于奔赴战场而又眷恋亲人的心情。
这是一组意境和艺术都达到了极高水平的诗句。
再如“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
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4个句子组成5、7/7、5的格式,形成一种回环的韵律,增添了生动活泼的气氛,十分巧妙。
“磨刀霍霍向猪羊”一句,放在爹娘、姐弟迎接木兰的那组排比句之后,即在一连串的5字句之后用一个7字句,使得热烈紧张的气氛得以舒缓,以转向对木兰的描述,十分恰当。
至于“不知木兰是女郎”一句用于伙伴对木兰身份突然醒悟的收束、“安能辨我是雄雌”一句作为全诗的结尾,都起到一种舒缓节奏的作用,使整首诗歌急缓有度,和谐动人。
《木兰诗》所有诗句内部的节奏也很有规律,5字句多为二三拍,如“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7字句为二二三拍,如“不闻/爷娘/唤女声”、“木兰/不用/尚书郎”;9字句则为二二二三拍,如“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木兰诗》的韵律美还表现在句式的铺排上,诗人在吟咏诗句上费尽了心思,调动了种种修辞手法,极力做到节奏明快流畅,让人读起来朗朗上口。
歌剧《木兰诗篇》赏析
![歌剧《木兰诗篇》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c93da9380722192e4536f64f.png)
音乐篇章_欣赏提示
• 歌剧是音乐的戏剧,音乐在歌剧诸多元素中是居 于第一位的。《木兰诗篇》的创作遵循歌剧创作 的规律,以音乐结构统领全剧,把故事与情景巧 妙地包容在序曲与四个乐章的音乐结构之中,这 种创作模式在此前尚不多见。
• 作品的序曲,以一个极其简约但却具有着浓郁中 原色彩的主导音乐动机分别引入战争与和平两个 色彩鲜明的音乐主题,并以交错发展的音乐织体 展现着作曲家起伏叠宕、纷繁变化的乐思,哀婉 的女声合唱诉说着战争中失去亲人的痛楚与无助, 悲慨的男声合唱回荡在激战后古战场的血色残阳 之中……折射出作曲家智慧的光芒与理性的思索。
歌剧简介_木兰诗篇
• 作者简介
关峡,国家一级作曲,中国交响乐团团长,20世纪90年代写出了 《围城》、《我爱我家》等深受观众喜爱的电视剧音乐作品。之后 创作的中国歌剧《木兰诗篇》、民族歌剧《悲怆的黎明》,以及电 视剧《激情燃烧的岁月》等又得社会高度评价。尤其是交响幻想曲 《霸王别姬》在纽约林肯艺术中心首演,继而又在华盛 顿马里兰斯特拉斯摩尔交响音乐厅、芝加哥交响音乐厅、 波士顿交响音乐厅等处公演之后,引起了国际社会广泛 充满阳刚之气的男声酒歌合唱表达三军将士胜利后的喜悦, 以深情的思乡曲抒发木兰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真切感人的女儿情怀, 彰显她立下赫赫战功却不慕荣华,甘愿回归田园生活的平民意识。
• 俚歌、安魂曲与终曲
以“木兰诗”中有关的章节和颇具乡土气息的音乐表现乡亲们迎接 木兰凯旋归来时的喜悦心情和木兰以女儿装扮与战友们重逢时谐谑生 动的戏剧性情景与盛大的婚礼场面。深沉凝重的安魂曲插入喜庆的音 乐空间,木兰与战友们在最欢乐的时刻想起战争中死去的伙伴不禁思 绪万千……一曲充满对和平的向往与赞美人类之爱的终曲《和平颂》 以恢宏的气势将全剧推向高潮。
• 柔板与叙事歌
《木兰诗》的艺术特色分析
![《木兰诗》的艺术特色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8ca6402bb6360b4c2e3f5727a5e9856a561226d9.png)
《木兰诗》的艺术特色分析《木兰诗》的艺术特色分析《木兰诗》是一首英雄的赞歌,它成功地塑造了花木兰这一女英雄形象。
作品着力歌颂了花木兰英勇善战的英雄气概,不慕功名的高贵品质,热爱家乡的平民愿望。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希望能帮到大家,更多精彩内容可浏览(/wenxue)。
《木兰诗》是我国南北朝时期的一首民歌,深受人们的喜爱。
可以从艺术形象、创作手法、文章详略、修辞手法、民歌语言等来欣赏其艺术特色。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木兰诗》的艺术特色分,希望能帮到大家,更多精彩内容可浏览(/wenxue)。
《木兰诗》,又名《木兰辞》、《木兰歌》,是我国南北朝时期的一首民歌,在中国文学史上与南朝的《孔雀东南飞》并称“乐府双璧”。
它是一首长篇叙事诗,记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传奇故事。
一千多年来,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
作为北方民歌的不朽杰作,是中国诗歌史上的奇葩。
1 刻画“神奇”人物,塑造不朽艺术形象《木兰诗》是一首英雄的赞歌,它成功地塑造了花木兰这一女英雄形象。
作品着力歌颂了花木兰英勇善战的英雄气概,不慕功名的高贵品质,热爱家乡的平民愿望。
从木兰身上,集中体现了劳动人民的美德。
木兰原是一个勤劳善良的平民女子,为了保存父老,毅然女扮男装,代父从军。
在两千年前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里,她这一行为是何等大胆,她抛弃儿女情长,越过重重关山,勇敢地来到前线,这与中国古代女子“绣花楼上,足不出户”形成鲜明对比,她身经百战,历时十年,打败敌人凯旋归来,直到这时同伴才发现她是女郎,经过战争的磨练,从一个普通姑娘成为一个坚强无畏的将军。
但她功成不求赏赐,只愿回家与亲人团聚,恢复她当年“当户织”的劳动生活。
文章通过木兰织布时“唯闻女叹息”的异乎寻常的情态描写;通过“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的旅途思亲的刻画;通过还乡后“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的一系列行动,细腻而真实地揭示了木兰丰富的内心世界。
民族歌剧《木兰诗篇》表演艺术的审美探析
![民族歌剧《木兰诗篇》表演艺术的审美探析](https://img.taocdn.com/s3/m/5fbbff17192e45361066f5d7.png)
民族歌剧《木兰诗篇》表演艺术的审美探析作者:王珠峰来源:《黄河之声》2017年第24期摘要:民族歌剧《木兰诗篇》是一部融合古代诗歌的现代歌剧的新型歌剧,吸收了国外歌剧的综合表达方式,是一部本土原创的优秀作品。
整部作品的人物、音乐、演唱、表演等方面拥有动人心魄的美感,具备极强的艺术性。
它展示出十足的英雄主义精神和中国妇女的美德。
在我国的歌剧发展史中占有重要地位,是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
关键词:民族歌剧;《木兰诗篇》;表演艺术;审美一、民族歌剧《木兰诗篇》概述(一)《木兰诗篇》的创作背景《木兰诗篇》的创作具有鲜明的时代气息,它是第一个登上国际舞台的中国歌剧,具有民族新歌剧的中国特色。
《木兰诗篇》的创作取材于民间代代相传的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编剧刘麟选择了中西结合的方式,从叙事风格着手,依托于传统古诗词的优美结构来讲述这段故事。
关峡作曲家对河南当地八十多个剧种的文化特点进行整合,将地方戏曲元素与音乐相融合,创作出该剧的具有戏曲风格的咏叹调,彰显中国艺术风格与特色。
(二)《木兰诗篇》的剧情结构《木兰诗篇》采用交响乐、情景歌剧等新颖的表达方式,以此突出表现我国瑰丽的民族文化及民俗民风,唱词质朴生动。
全剧共有四个章节,第一场为替父从军;第二场为塞上风云;第三场为巾帼情怀;第四场为和平礼赞。
《木兰诗篇》的主题是典型的点题式,以交响乐为主题,讴歌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精神,展现民间动人故事,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三)《木兰诗篇》的音乐创作《木兰诗篇》以歌剧的客观规律作为主旨,运用音乐结构来控制剧目框架,通过综合有关的音乐制作规律,让艺术能力获得彻底爆发。
舞台方面有大幅度的革新,令欣赏者赏心悦目。
《木兰诗篇》的曲调采用回旋曲式,将人物主题和艺术形象高效融合,表达一种独特的民族风。
剧目中运用了合唱,烘托了气氛,控制剧情节奏,表达角色的情感波动的同时,揭示出剧目的主题特征。
二、民族歌剧《木兰诗篇》表演艺术中人物塑造之美(一)表演艺术中人物的内在美《木兰诗篇》中主要的人物形象是木兰、刘爽,在演唱作品之前,我们要分析两位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为准确细致的刻画角色做准备。
浅谈《木兰诗篇》的美学特征
![浅谈《木兰诗篇》的美学特征](https://img.taocdn.com/s3/m/1773713811a6f524ccbff121dd36a32d7375c7e8.png)
浅谈《木兰诗篇》的美学特征浅谈《木兰诗篇》的美学特征《木兰诗》中的木兰完满具备了英雄品格与女性特点。
天性善良勇敢,沉着机智,坚忍不拔,是木兰英雄品格之必要内涵,对父母对祖国之无限爱心和献身精神,则是其英雄品格之最大精神力量源泉。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浅谈《木兰诗篇》的美学特征。
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浅谈《木兰诗篇》的美学特征摘要大型情景交响音乐《木兰诗篇》以独特的艺术形式和音乐风格,取得了极大的成功。
它以全新的手法完美演绎了木兰替父从军的古老体裁,把交响乐与合唱队搬上舞台,并使舞台情境与丰富的音乐表现水乳交融,是一种艺术形式上的成功实践,具有别具风格的艺术美,闪耀着鲜明的美学特征。
关键词:《木兰诗篇》情境音乐歌剧美学特征大型情景交响音乐《木兰诗篇》是由关峡作曲、刘麟编剧的舞台艺术精品工程。
作为一部追求高质量、高品位的创新型艺术产品,为中国歌剧舞台注入了新鲜血液。
《木兰诗篇》以《木兰辞》为依托,以西方的交响乐为音乐主体,以最新的舞美形式,从人性的视角,以现代的视点,演释了一个古老东方的动人故事,凸显了木兰的淡泊名利、热爱和平、机智勇敢、追求幸福的时代特征。
《木兰诗篇》实现了艺术表现形式的创新与突破,以及贴近生活、贴近时代、贴近群众的创作要求。
近年来,大型情景交响音乐《木兰诗篇》不仅在中国,而且在美国、维也纳、俄罗斯、日本等多个国家或城市的世界级艺术殿堂演出,每场的演出均引起了极大的轰动。
情景交响乐作为“中国式歌剧”这一崭新的歌剧模式赢得了中外观众的一致好评,成为中国歌剧的一张亮丽的“名片”。
《木兰诗篇》所取得的巨大成功,标志着中国民族歌剧的发展又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该剧以情景歌剧和交响乐相互融合的崭新艺术形式塑造了花木兰这一充满传奇色彩的、集英雄主义精神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中国优秀妇女形象,弘扬了我们伟大祖国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展现了中华儿女追求真善美、热爱生活、呼唤和平的思想境界。
该剧是中国歌剧走国际化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具有别具风格的艺术特色,闪耀着鲜明的美学特征。
情景交响乐《木兰诗篇》的音乐特色赏析
![情景交响乐《木兰诗篇》的音乐特色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5b9ec279caaedd3383c4d331.png)
Vo1 . 3 7 No. 5
开 封 教 育 学 院 学 报
J o u r na l o f Kai f e n g I n s t i t ut e o f Edu c a t i o n
2 0 1 7年 5月 2 0日
Ma v. 20 2 01 7
这种豪 情背后又有着无法选 择的无 奈 , 其在小 号背 人 的心 理 。酒歌 与思 乡 曲之 间是 成对 比的 , 这 种对 比 景 的烘 托下 表现 得淋 漓尽致 。第一乐 章 中小军鼓 源于情感 的变化 , 体现在乐 曲的曲风变化 中。 的演 奏 自始而终 , 其主要是营造一种 紧张的战场氛
也是刺耳的, 并不具有协调性。而进入到 《 我 的爱将 中 , 不 同交 响乐 均 配合 了灯 光 的烘 托 , 使 听 众 能够 更
与短笛 , 以带给听众一种疾驰奔赴战场的感觉。《 木 分采 用 了插部 方 法 , 在音 乐 曲调上 也贴 近 田园风格 , 兰诗篇 》 改编 自我 国著名 的诗歌 , 在音乐语言表现上 带 给人轻 松愉 快 的感 觉 , 速度 也 比之前 的乐 章 明显 增 其高音音乐语 也会选择具有中国风的乐器配合进行 , 这样更符合中 快。结尾处采用上行五度的大跳音 阶,
( 一) 第一乐章 “ 柔板与叙事板”
段 的剧 情 情 感 表 达 作铺 垫 。木 兰 是 女儿 身 假 扮 男 儿 装从军 , 因此 , 木 兰 的本 质 仍然 是 柔情 。在 第一 章 , 通过 抒 情 柔 美 的音 乐 将 木 兰女 儿 的一 面 表 现 出来 。
第 一 乐章 部 分 为柔 美 抒情 的音乐 , 主要 为 下一 阶 板 配合 小提 琴来 表达 歌剧 中的感情 变化 。
《木兰诗》的艺术美
![《木兰诗》的艺术美](https://img.taocdn.com/s3/m/15dce1642f3f5727a5e9856a561252d381eb2042.png)
《木兰诗》的艺术美《木兰诗》的艺术美一、承传与创新《木兰诗》带有鲜明的民歌风,又具有其创新之处。
北朝民歌《折杨柳枝歌》中有这么两首:“何力力,女子临窗织。
不闻机声,只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阿婆许嫁女,今年无消息。
”两首诗以女子的叹息声和问答体的形式,将女子内心的隐忧和一种急不可耐的心情表现得毫不掩饰。
《木兰诗》的前四句:“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声,惟闻女叹息”与上引《折杨柳枝歌》前一首形式完全相同,而《木兰诗》紧接着的两句:“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又与上引后一首的前两句完全相同,这可明显看到《木兰诗》承传了北朝民歌中的一种流行语式,但《木兰诗》中的这六句又一反前诗中的“女子”那个人之幽怨,而是有着强烈的对家事的关切以及自动为家庭承担责任的自觉意识。
虽然《木兰诗》同样落笔于儿女之思,然而其中饱着木兰对家人的亲情。
木兰所关心的不是自己的婚配,而是战乱给家庭带来的困难:可汗点兵,军书联翩而至,父老无兄。
木兰之所以时织时辍,心事重重,是因为替父担忧,替家担忧。
《木兰诗》的创新还表现于借儿女之思、亲人之情,写战争之事,写了一个平平常常的劳动妇女弃织从军之思,因此,形式和题材上虽仍为传统型的,然而却光彩照人,展现了中国女性深明大义的高贵品德。
这种对民歌形式和题材的承传与创新,既易为人所接受,又能拓展诗歌的容量,可谓蹊径独辟,匠心独运。
不仅如此,《木兰诗》还承传了《折杨柳枝歌》等民歌的五言传统,但又不拘泥于此,有长短句交错,进一步突出了民歌的流畅自然。
从篇制上看,也较同期民歌长得多,后人把《木兰诗》与汉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并称为乐府民歌之“双璧”。
二、简劲与细腻简劲是一种高层次的艺术追求,简劲在《木兰诗》中时带有一种原初色彩的内在活力,因此,既简练,又显得粗犷豪迈、浑厚深沉。
如“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朔气传金,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仅30个字就十分简劲地叙写了十年征战的过程。
歌剧《木兰诗篇》艺术美之探析
![歌剧《木兰诗篇》艺术美之探析](https://img.taocdn.com/s3/m/c6e2872c17fc700abb68a98271fe910ef02dae56.png)
歌剧《木兰诗篇》艺术美之探析
歌剧《木兰诗篇》是一部以我国民间传说“花木兰”为题材的作品。
这部歌剧通过对传说中的人物、事件进行现代诠释,描绘出花木兰艰苦卓绝的奋斗历程,展现出中华民族崇尚英雄、崇尚劳动的精神风貌。
在视觉上,歌剧《木兰诗篇》运用了极具东方特色的舞美,通过精致的服饰、舞台布景、灯光和影像等元素,展现出传统的中国文化和风情。
在音乐上,歌剧融合了中西方的音乐元素,既有传统的民乐器演奏,也有西方古典乐的编曲与演奏,给观众带来了全新的听觉体验。
此外,歌剧作为大型团体综合艺术形式,舞美和音乐之外,演员的表演功底也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他们的表演,在观众面前呈现出了一个个鲜活真实,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在人文情感上,歌剧《木兰诗篇》讲述了一个中国女性追求自由、奋斗成功的励志故事。
木兰在家族贵族的阻碍下,依靠自身的力量和努力,最终担当起一方军队的责任,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气,完成了国家的重任。
这种女性意识的体现,既符合当下社会的价值观,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女性形象。
总之,歌剧《木兰诗篇》是一部极具艺术魅力,富有表现力的艺术作品。
它呈现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女性英雄形象,既有现代文化的内涵,又秉承传统文化的精神,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
《木兰诗》的赏析
![《木兰诗》的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7bd04528a7c30c22590102020740be1e650ecca4.png)
《木兰诗》的赏析《木兰诗》的赏析导语:《木兰诗》是一首北朝民歌,宋郭茂倩《乐府诗集》归入《横吹曲辞·梁鼓角横吹曲》中。
以下是由应届毕业生网小编为您整理的《木兰诗》的赏析,欢迎阅读!北朝长篇叙事民歌。
它的产生年代及作者,从宋代起,就有不同记载和争议。
始见于《文苑英华》,题为《木兰歌》,以为唐代韦元甫所作。
《古文苑》题为《木兰诗》,以为“唐人诗”。
宋代程大昌《演繁露》据诗中“可汗大点兵”语,认为木兰“生世非隋即唐”;而南宋严羽《沧浪诗话》则认为“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之类,“已似太白,必非汉魏人诗”。
此后,历代都有人持“隋、唐人作”之说,但宋代黄庭坚已指出此诗并非韦元甫所作,而是韦“得于民间”(《题乐府〈木兰诗〉后》)。
《乐府诗集》列入《梁鼓角横吹曲》,亦题《木兰诗》,云是“古辞”,并引陈释智匠《古今乐录》说:“木兰,不知名。
”按《旧唐书·韦元甫传》载,韦曾任浙西观察使、淮南节度使等职(黄庭坚谓韦任朔方节度使,误)。
又据《旧唐书·音乐志》所载,可知梁代和北朝乐府歌曲中都存有“燕、魏之际鲜卑歌”,且多“可汗之辞”。
因此,《木兰诗》原先也可能是一首鲜卑歌。
流传江南,译为汉语,曾入梁代乐府,后又散落民间,而到唐代为韦元甫重新发现,并拟作《木兰歌》一首(《文苑英华》)。
至于“朔气”二句这样的对偶诗句,齐、梁诗中已经习见,自是文人加工痕迹。
所以现代学者大多认为《木兰诗》产生于北魏,创作于民间。
《木兰诗》记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在战场上建立功勋,回朝后不愿做官,但求回家团聚的故事。
诗中热情赞扬了这位奇女子勤劳善良的品质,保家卫国的热情,英勇战斗的精神,以及端庄从容的风姿。
它不仅反映出北方游牧民族普遍的尚武风气,更主要的是表现了北方人民憎恶长期割据战乱,渴望过和平、安定生活的意愿。
它对木兰的讴歌,显然也冲击了封建社会重男轻女的偏见。
它“事奇诗奇”(沈德潜《古诗源》),富有浪漫色彩,风格也比较刚健古朴,基本上保持了民歌特色。
乐府诗《木兰诗》表现手法探析
![乐府诗《木兰诗》表现手法探析](https://img.taocdn.com/s3/m/676399b449649b6649d7474f.png)
乐府诗《木兰诗》表现手法探析《》讲述的是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沙场,凯旋回朝,建功受封,辞官还家的。
下面是我们为大家带来乐府诗《木兰诗》表现手法探析,欢迎大家阅读。
乐府诗《木兰诗》表现手法探析内容摘要:《木兰诗》是北朝民歌中最具艺术特色的诗篇。
它的艺术成就在于恰当地运用了多种民歌传统的表现手法,有力地塑造了人物形象,烘托了主题思想。
关键词:艺术手法人物主题魅力《木兰诗》主要描写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身经百战,终获凯旋,以及辞官还乡的历程。
全诗是按照故事情节发展的时间顺序写的,从木兰叹息并毅然决定代父从军写起,按情节发展写她忙于做从军准备和踏上征途的情景,以及长期的征战生活、立功不受爵赏,回家后亲人的热烈欢迎,换装后伙伴的惊讶,最后以“双兔”为喻,赞叹木兰乔装从军,使人男女莫辨的英雄行为结束全诗。
木兰英雄形象的出现,在史上具有不平凡的意义。
她原是勤劳织布的普通姑娘,因父老弟幼,家里没有丁男可以应征而毅然乔装代父从军,保卫国家,于是,她买了“骏马”“长鞭”,历经黄河黑水,北到燕山朔野,万里长征,十年转战,凯旋而归,立功不受爵赏,愿意回家过和平的劳动生活,充分体现了劳动人民的优秀品质。
女英雄木兰的形象意义还在于打破封建社会重男轻女的观念,说明男子能做的事,女子也能做,而且做得很出色。
这就把水兰这个形象塑造成为一个压倒须眉的女英雄,为千百年来千千万万的妇女扬眉吐气。
《木兰诗》的艺术成就在于恰当地运用了多种民歌传统的表现手法。
比如设问、比喻、排比、对偶、复叠、顶针等修辞手法,有力地塑造了人物形象,烘托了主题思想。
这里谈一谈用复叠句、互文句、顶针句着力铺叙的特点。
诗中用得最多的是复叠错综句式。
复,指重复;叠,指重叠。
重复是全部相同,重叠是形式、局部相同,内容并不重复。
复叠就是指几个在形式和语法上相同的部分,错综指其中的变化,即不同的部分。
比如“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
《木兰诗》的艺术特色和深刻内涵
![《木兰诗》的艺术特色和深刻内涵](https://img.taocdn.com/s3/m/5217dc04cdbff121dd36a32d7375a417866fc180.png)
《木兰诗》的艺术特色和深刻内涵读《木兰辞》,你更能了解“乐府诗”的美妙。
读《木兰辞》,你会深深地欣赏“乐府诗”的精彩。
深入剖析《木兰辞》的艺术特色和深刻内涵。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木兰诗》的艺术特色和深刻内涵。
木兰辞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
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朝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声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借明君千里驼,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
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
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
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
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惶。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两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这是乐府诗中的《木兰辞》,一首在中国民间流传了一千六百多年的一首古诗。
诗中,通过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疆场一十二年,屡建功勋,无人发现她是女子。
唐代追封为“孝烈将军”,设祠纪念。
《木兰诗》选自宋朝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是一首北朝乐府民歌。
它产生的时代众说纷纭,但从历史地理的条件可以判定事和诗可能产生后魏,这诗产生于民间,在长期流传过程中,有经后代文人润色的痕迹,但基本上还是保存了民歌易记易诵的特色。
《乐府诗集》是最完备的一部乐府歌辞总集,其中的民歌,较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民,分南歌、北歌两大部分。
南歌,即南朝民歌,注重抒情,语言浮华,用词细腻,风格委婉。
北歌,即北朝民歌,题材广泛,格调雄颈、热烈、质朴。
木兰诗歌曲
![木兰诗歌曲](https://img.taocdn.com/s3/m/7adcf699b1717fd5360cba1aa8114431b90d8e0a.png)
木兰诗歌曲第一篇:木兰诗歌曲的精神内涵《木兰诗》是中国古代诗歌中家喻户晓的篇目,该诗通过女扮男装、代父从军的木兰形象,表达了孝道、忠诚、勇敢和爱国主义等价值观。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这首诗逐渐被广大民众所铭记和传颂,成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文化精华的代表。
同时,许多优秀的诗人和音乐家也通过他们的作品,对木兰这一传统形象进行了表现和演绎,形成了一系列具有独特艺术魅力的木兰诗歌曲。
其中最著名的当属由冼星海演唱的电影主题曲《木兰从军》。
这首曲子通过悠扬的旋律、真挚的情感和大气磅礴的感染力,在广大观众中引起了极大的共鸣,并且成为了一首经典的民歌。
另外,还有许多现代诗人通过自己独特的创新方式,采用现代音乐风格进行改编,例如以电子音乐为主要手段的《木兰陌路》、以摇滚音乐为主要依托的《新木兰》等。
这些作品不仅传承了木兰精神的深刻内涵,更将它的艺术价值进一步推向了极致,使更多的人能够感受到民歌美的魅力。
总的来说,木兰的形象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其所体现的价值观念和精神内涵也是现代社会中应该重视和传承的。
同时,木兰的形象也将不断地被各类诗人、音乐家、话剧编剧等艺术家们加以演绎和创造,成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一部分,为推动中华民族的文化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
重点分析:本文着重从木兰诗歌曲的精神内涵方面展开讲述,不仅阐述了传统民歌的魅力,更分析了现代诗人如何通过改编方式,创造属于自己的木兰作品,并为中华民族文化事业做贡献。
用词分析:文章用词简练、平易近人,在表达文化内涵和价值观方面概念清晰,重点突出。
同时,文章还用了许多生动的描写和形象的比喻,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和感染力。
第二篇:从木兰形象看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女性价值观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木兰形象不仅在文学作品和音乐作品中得以广泛传播,还是中华民族丰富文化宝库中最为重要的代表之一。
然而,它所体现的女性价值观念亦在不断地被人们深入地认识和探求。
首先,木兰的形象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女性孝敬父母、扶持家庭的重视。
音乐欣赏期末论文——歌剧木兰诗篇赏析
![音乐欣赏期末论文——歌剧木兰诗篇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b8d68ef0910ef12d2af9e766.png)
歌剧《木兰诗篇》音乐特点与文化理念【摘要】:歌剧是以歌唱为主综合诗歌、音乐、舞蹈等艺术的戏剧。
歌剧《木兰诗篇》以新颖、独特的艺术形式,向世界人民展示了我国本土原创的民族英雄精神以及民族传统美德。
在音乐技巧方面,《木兰诗篇》音乐语言的运用灵活多样,音乐素材有鲜明的民族性,同时还运用了情景与交响音乐结合的全新舞台艺术形式;在文化理念方面,选择了家喻户晓的传奇故事,体现了呼唤和平的主题,以及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
【关键词】:木兰诗篇音乐特点文化理念情景交响音乐《木兰诗篇》自公演以来,得到国内外音乐界的肯定和赞同,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是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
本文拟从音乐特点及文化理念来解读该作品。
一、音乐特点分析1).基本的音乐语言分析《木兰诗篇》的序曲,以一个极其简约但却具有浓郁中原色彩的主导音乐动机分别引入战争与和平两个色彩鲜明的主题,并运用了交错发展的音乐织体展现着作曲家起伏迭宕、纷繁变化的乐思。
接着一段悲壮的男声合唱回荡在激战后古战场的血色残阳之中,加剧了战争的阴霾与凄惨。
突然一组不协和和弦的演奏,哀婉的女声合唱缓缓进入,画面从战场上转到了家中,扶老携幼的她们诉说着战争中失去亲人的痛楚与无助,从两个侧面折射出作曲家智慧的光芒和理性的思索。
第一乐章“柔板与叙事板”,以柔板的音乐展示了木兰在战争即将来临时头长百转的女儿情怀,用叙事歌的形式讲述木兰女扮男装奔赴疆场的故事情节。
剧中以斗志昂扬的小号为音乐背景,表现木兰之父在接到军帖后的志气,以及无奈。
而木兰的内心情绪则是以弦乐为背景,表达她细腻的心理活动。
小军鼓的始终贯穿,说明战场局势的紧张,催促着木兰快奔赴战场,随后通过长笛、短笛的呼啸奏响代表了战马嘶叫和尘土飞扬的征战场面。
音乐不是图解,但这一段音乐的画面感却很强,它有效的调动了观众的形象思维,使观众能够进入作品规定的特定情境之中,非常符合中国观众的审美思维。
第二乐章“快版与梦幻曲”,以急速的快板音乐表达木兰与奔赴疆场的将士们“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的情景,“战争四季”以适宜于音乐发挥的写意手法,展现了战争的残酷与漫长的征战岁月,以梦幻曲抒发木兰负伤后在梦幻中的心态,如梦似幻的小提琴爱情主题与木兰的唱段交相辉映,释放出一个被战争扭曲的女性心灵对爱情的渴望、对和平生活得向往,充满了人性的光辉。
《木兰诗》-“神奇”艺术呈现“神奇”魅力
![《木兰诗》-“神奇”艺术呈现“神奇”魅力](https://img.taocdn.com/s3/m/6f025c5e77232f60ddcca17e.png)
《木兰诗》:“神奇”艺术呈现“神奇”魅力摘要《木兰诗》语言质朴精练,对仗工整,格律严谨,琅琅上口,颇具音乐性。
全诗既有生动活泼的口语,又有精致优美的语句,具有很高的语言技巧。
关键词木兰诗语言技巧宋代郭茂倩《乐府诗集》中的《木兰诗》被誉为我国古代长篇叙事诗的双璧之一(另一篇为《孔雀东南飞》)。
诗中塑造了一位替父从军的女英雄木兰的形象,可谓脍炙人口,久诵不衰。
本文对《木兰诗》作一些分析,看看诗中是以怎样“神奇”的艺术呈现“神奇”魅力的?一、刻画“神奇”人物,塑造不朽艺术形象《木兰诗》是一首英雄的颂歌,它成功的塑造了木兰替父从军这一女英雄形象。
作品着力歌颂木兰孝敬父母的优良品质,英勇善战的英雄气概以及与家人共享和平快乐的平民愿望。
在木兰身上,集中体现了劳动人民的美德。
木兰原是一个勤劳善良的姑娘,为了保全父老,毅然女扮男装,替父从军。
在两千多年前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里,木兰这一行为是何等大胆,此为一奇;她抛弃儿女情长,越过重重关山,勇敢地来到羽檄纷飞的战场,这与中国古代女子“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形成鲜明对比,此为二奇;她身经百战,历时十多年,终于打败敌人凯旋归来,直到还原本来的面目,同伴才知道木兰女郎的身份,此为三奇。
经过战争的锤炼,木兰从一个普通的姑娘成长为一个坚强无畏的将军,而且功成不受赏赐,在天子面前的唯一要求是“送儿还故乡”与家人团聚,恢复她“当户织”的劳动生活,此为四奇。
文章通过木兰织布时“唯闻女叹息”的异乎寻常的情态描写;通过“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的旅途思亲的刻画;通过还乡后“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衣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的一系列动作描写,细腻而真实地揭示了木兰丰富的内心世界。
把一个既奇特而又平常的女子刻画得栩栩如生。
二、搭建“神奇”骨架,刻画生动完美情节《木兰诗》故事情节完整生动:“替父从军”、“急赴边关”“多年征战”、“凯旋而归”、“辞官归家”等情节,都具有较强的故事性,诗歌结尾木兰脱下战袍,还“女郎”的本来面目时“火伴皆惊忙”,富有喜剧色彩。
《木兰诗》诗文深度解读
![《木兰诗》诗文深度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53cf7746f02d2af90242a8956bec0975f465a42b.png)
《木兰诗》诗文深度解读《木兰诗》是中国古代民歌中的经典之作,描绘了一个女子代父从军的英勇事迹。
这首诗自古流传至今,颂扬了木兰的勇敢和孝心,也表达了中国古代儿女对家国情怀的深沉理解。
本文将对《木兰诗》进行深度解读,探讨其主题、意境以及艺术手法。
一、诗歌主题的解读《木兰诗》以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为主线,突出了女性的坚强和勇气。
诗中描写了木兰打扮成男装,替父从军的情节,体现了中华民族崇尚忠诚和传统家庭美德的精神。
诗歌主题既反映了古代女性的独立意识,又凸显了对家国情怀的无私奉献。
二、意境的塑造《木兰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巧妙的构思,成功地打造了一幅充满诗意的意境。
首先,诗中通过描述木兰的丰硕秀发、纤纤玉手等女性特征,展示了她出众的美貌和性别的鲜明对比,从而凸显了她的英勇之举更加可贵。
其次,诗中描绘了木兰从家族的院落到战场的跋涉,以及她与战友们的羁绊和情感交流,深情地渲染了她内心的纷乱与决心的坚定。
最后,在诗歌结尾处,通过描述木兰回到故乡的情景,凸显了和平的渴望和家庭的温暖,呈现出一种和谐而美好的画面。
三、艺术手法的运用《木兰诗》运用了丰富多样的艺术手法来表达主题和塑造意境。
首先,诗中应用了对偶、排比、夸张等修辞手法,使诗歌更具韵律感和表现力。
其次,作者采用寥寥数语的写法,通过精心选择的词句和形象描写,将复杂而细腻的情感表达得酣畅淋漓。
最后,诗中穿插了比喻、象征等意象的运用,使诗歌更具象征性意义和抒情效果。
综上所述,《木兰诗》是一首意境深远、感人至深的优秀诗作。
通过对主题的解读、意境的塑造以及艺术手法的运用的分析,我们更能欣赏诗歌的美丽。
这首诗歌传递了女性的独立与坚强,家国情怀的深沉与奉献,令人为之动容。
它不仅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也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生动写照。
无论时光如何流转,《木兰诗》都会在人们心中永葆芬芳。
《木兰辞》中的音乐元素与文学表达-教案
![《木兰辞》中的音乐元素与文学表达-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26ebf38fa48da0116c175f0e7cd184254a351b48.png)
《木兰辞》中的音乐元素与文学表达-教案一、引言1.1背景介绍1.1.1《木兰辞》的历史渊源1.1.2《木兰辞》在文学史上的地位1.1.3《木兰辞》对后世的影响1.1.4教学目的与意义1.2教学目标1.2.1让学生了解《木兰辞》的背景及文学价值1.2.2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鉴赏能力1.2.3引导学生探索《木兰辞》中的音乐元素1.2.4增强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1.3教学方法1.3.1讲授法:介绍《木兰辞》的历史背景和文学特点1.3.2案例分析法:分析《木兰辞》中的音乐元素1.3.3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木兰辞》的文学价值1.3.4实践法:通过创作或改编,让学生亲身体验《木兰辞》的音乐魅力二、知识点讲解2.1《木兰辞》的文学特点2.1.1诗歌的结构与韵律2.1.2人物形象的塑造2.1.3情感的表达与渲染2.1.4语言的艺术魅力2.2《木兰辞》中的音乐元素2.2.1音节的组合与节奏感2.2.2音乐旋律的运用2.2.3音色的表现与情感传达2.2.4音乐与文学的相互映衬2.3《木兰辞》的艺术价值2.3.1文学价值:诗歌的艺术成就2.3.2历史价值:反映古代社会风貌2.3.3思想价值:弘扬民族精神2.3.4音乐价值:对后世音乐创作的影响三、教学内容3.1《木兰辞》原文解析3.1.1诗歌的结构分析3.1.2人物形象的分析3.1.3情感表达的分析3.1.4语言艺术的鉴赏3.2《木兰辞》的音乐元素解析3.2.1音节的组合与节奏感的把握3.2.2音乐旋律的运用与赏析3.2.3音色的表现与情感传达的分析3.2.4音乐与文学的相互映衬的探讨3.3《木兰辞》的艺术价值探讨3.3.1文学价值的挖掘与传承3.3.2历史价值的认识与理解3.3.3思想价值的弘扬与实践3.3.4音乐价值的探索与创新四、教学目标4.1知识与技能目标4.1.1学生能够熟练背诵并理解《木兰辞》的内容。
4.1.2学生能够识别并解释《木兰辞》中的音乐元素。
探究《木兰辞》中的文学艺术与审美价值-教案
![探究《木兰辞》中的文学艺术与审美价值-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1e5ac7be6394dd88d0d233d4b14e852458fb398f.png)
教案探究《木兰辞》中的文学艺术与审美价值-教案一、引言1.1背景介绍1.1.1《木兰辞》的起源与历史背景1.1.2《木兰辞》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1.1.3《木兰辞》对后世文学的影响1.1.4探究《木兰辞》文学艺术与审美价值的现代意义1.2教学目的1.2.1增进学生对《木兰辞》的理解与欣赏1.2.2分析《木兰辞》中的文学艺术特点1.2.3探讨《木兰辞》所体现的审美价值1.2.4培养学生的文学审美能力和批判性思维1.3教学方法1.3.1采用文本细读法深入分析《木兰辞》1.3.2结合历史背景讲解《木兰辞》的文化内涵1.3.3通过小组讨论促进学生间的思想交流1.3.4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二、知识点讲解2.1文学艺术特点2.1.1《木兰辞》的韵律美2.1.2《木兰辞》中的修辞手法2.1.3《木兰辞》的叙事结构与情节安排2.1.4《木兰辞》的人物塑造与形象描绘2.2审美价值分析2.2.1《木兰辞》中的英雄主义精神2.2.2《木兰辞》所反映的性别观念2.2.3《木兰辞》对家国情怀的表达2.2.4《木兰辞》的艺术魅力与时代价值2.3教学难点解析2.3.1《木兰辞》的韵律与节奏感教学2.3.2《木兰辞》深层文化内涵的解读2.3.3引导学生理解《木兰辞》的审美价值2.3.4结合现代视角,探讨《木兰辞》的现实意义三、教学内容3.1文本分析3.1.1《木兰辞》的文本结构与语言风格3.1.2《木兰辞》中的关键诗句解读3.1.3分析《木兰辞》中的意象与象征3.1.4探讨《木兰辞》的情感表达与主题思想3.2跨文化视角3.2.1《木兰辞》在国际文学中的影响3.2.2比较中外文学中的英雄形象3.2.3《木兰辞》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解读3.2.4分析《木兰辞》对现代文化的启示3.3实践活动设计3.3.1组织学生进行《木兰辞》朗诵比赛3.3.2创作以《木兰辞》为灵感的短剧或故事3.3.3开展关于《木兰辞》审美价值的辩论赛四、教学目标4.1知识与技能4.1.1学生能够熟练背诵并理解《木兰辞》的主要内容。
品味《木兰辞》中的语言艺术与音韵之美-教案
![品味《木兰辞》中的语言艺术与音韵之美-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e4064f77182e453610661ed9ad51f01dc2815727.png)
教案品味《木兰辞》中的语言艺术与音韵之美-教案一、引言1.1背景介绍1.1.1《木兰辞》的起源与历史背景1.1.2《木兰辞》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1.1.3《木兰辞》对后世文学的影响1.1.4《木兰辞》的教育意义和社会价值1.2教学目标1.2.1理解并欣赏《木兰辞》的语言艺术1.2.2分析《木兰辞》的音韵特点1.2.3探讨《木兰辞》中的文化内涵1.2.4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1.3教学准备1.3.1预习《木兰辞》的文本1.3.2准备相关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资料1.3.3设计互动讨论和小组活动1.3.4准备多媒体教学资源,如音频、视频等二、知识点讲解2.1语言艺术2.1.1《木兰辞》的语言风格和特点2.1.2《木兰辞》中的修辞手法2.1.3《木兰辞》的语言节奏和韵律2.1.4《木兰辞》的语言艺术对学生写作的启示2.2音韵之美2.2.1《木兰辞》的音韵结构和特点2.2.2《木兰辞》中的押韵和韵脚2.2.3《木兰辞》的音韵美对学生语言感知的影响2.2.4《木兰辞》的音韵美在诗歌创作中的应用2.3文化内涵2.3.1《木兰辞》中的历史和文化元素2.3.2《木兰辞》中的女性形象和性别观念2.3.3《木兰辞》中的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2.3.4《木兰辞》的文化内涵对学生价值观的塑造三、教学内容3.1文本分析3.1.1逐句解读《木兰辞》的文本3.1.2分析《木兰辞》的结构和情节3.1.3探讨《木兰辞》的主题和象征意义3.1.4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解读《木兰辞》3.2语言实践3.2.1模仿《木兰辞》的语言风格进行创作3.2.2练习《木兰辞》中的修辞手法和押韵技巧3.2.3通过朗诵和表演感受《木兰辞》的音韵美3.2.4引导学生将《木兰辞》的语言艺术运用到日常写作中3.3讨论与反思3.3.1组织学生就《木兰辞》的语言艺术和音韵美进行讨论3.3.2引导学生思考《木兰辞》的文化内涵和现实意义3.3.3鼓励学生分享对《木兰辞》的个人感受和见解3.3.4引导学生反思《木兰辞》对当代社会的启示和影响四、教学目标4.1知识与技能4.1.1学生能够熟练朗读并背诵《木兰辞》。
【教育资料】《木兰诗》的艺术美学习精品
![【教育资料】《木兰诗》的艺术美学习精品](https://img.taocdn.com/s3/m/3092cf29964bcf84b8d57b15.png)
《木兰诗》的艺术美《木兰诗》是北朝时北方乐府民歌杰出的代表作。
北朝民歌因战乱和少数民族风俗的渗入,而展现了一种特异风貌,《木兰诗》是一首淳朴浑厚、简劲粗犷的歌。
木兰这一中国文学史上最光彩夺目的英勇女性的形象,几乎家喻户晓,妇孺皆知,木兰已成了女中英杰的代名词,可见《木兰诗》影响之深远。
表现于多方面,笔者以为最为突出的是:承传与创新,简劲与细腻,叙忧与状乐。
一、承传与创新《木兰诗》带有鲜明的民歌风,又具有其创新之处。
北朝民歌《折杨柳枝歌》中有这么两首:“敕敕何力力,女子临窗织。
不闻机杼声,只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阿婆许嫁女,今年无消息。
”两首诗以女子的叹息声和问答体的形式,将女子内心的隐忧和一种急不可耐的心情表现得毫不掩饰。
《木兰诗》的前四句:“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与上引《折杨柳枝歌》前一首形式完全相同,而《木兰诗》紧接着的两句:“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又与上引后一首的前两句完全相同,这可明显看到《木兰诗》承传了北朝民歌中的一种流行语式,但《木兰诗》中的这六句又一反前诗中的“女子”那个人之幽怨,而是有着强烈的对家事的关切以及自动为家庭承担责任的自觉意识。
虽然《木兰诗》同样落笔于儿女之思,然而其中饱蘸着木兰对家人的亲情。
木兰所关心的不是自己的婚配,而是战乱给家庭带来的困难:可汗点兵,军书联翩而至,父老无兄。
木兰之所以时织时辍,心事重重,是因为替父担忧,替家担忧。
《木兰诗》的创新还表现于借儿女之思、亲人之情,写战争之事,写了一个平平常常的劳动妇女弃织从军之思,因此,形式和题材上虽仍为传统型的,然而却光彩照人,展现了中国女性深明大义的高贵品德。
这种对民歌形式和题材的承传与创新,既易为人所接受,又能拓展诗歌的容量,可谓蹊径独辟,匠心独运。
不仅如此,《木兰诗》还承传了《折杨柳枝歌》等民歌的五言传统,但又不拘泥于此,有长短句交错,进一步突出了民歌的流畅自然。
从篇制上看,也较同期民歌长得多,后人把《木兰诗》与汉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并称为乐府民歌之“双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木兰诗》的音乐审美价值浅析
杜国庆学号:201011217115
(成都大学艺术学院2010级音乐表演声乐专业,成都,636600)
[摘要]:《木兰诗》是一首著名的乐府民歌,在中国文学史上,有极高的审美艺术价值。
虽然是叙事诗,但给读者的感受却是具有极强的抒情性。
在该诗篇中,繁与简各得其宜,各显其妙,都表现出各自不同的审美意义。
此外,《木兰诗》极富语言艺术,既有民歌的口头语和严格的诗化语,也完美的做到了长短句的结合。
本文试图从音乐审美的角度对《木兰诗》的美学价值进行分析,以期对现代诗歌创作的艺术性提供借鉴。
[关键词]:乐府民歌;《木兰诗》;美学价值
北朝民歌《木兰诗》(又名《木兰辞》)以南北朝时期的民族战争为背景,讲述了女英雄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伟大传奇故事,塑造了一位勇敢机智,纯真善良的女性形象,同时也表明了人民对战争的厌恶之情。
作品问世以来千古传诵,女主人公木兰人人喜爱,深刻地表达了古代民众的思想感情。
《木兰诗》是一个伟大的发现,既是对女性潜力的伟大发现,也是对诗歌音乐审美价值的伟大发现。
在中国文学史上,《木兰诗》与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一起并称“乐府双璧”及“叙事诗双璧”。
后又把《孔雀东南飞》、《木兰诗》与《秦妇吟》并称为“乐府三绝”,经历代传唱,成为艺术创作不竭的源泉。
从艺术的角度来看,《木兰诗》具有极高的审美艺术价值,对现代诗歌创作有较好的借鉴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叙述与抒情相结合。
从体裁上来看,《木兰诗》是一首叙事诗,但给读者的感受却是具有极强的抒情性,字字句句娓娓道来,感染力丰富。
全文通过细腻的描述,蕴情感于其中,情感表现深刻,贴合东方艺术特征,深得含蓄、形象之艺术感。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开篇便平铺直叙,从不同角度描写了木兰忧心忡忡的原因,通过平淡的叙述突出地表现了木兰对父母的真挚之爱。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借明驼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在这一段中,同样是叙述,却很好地表现了木兰对父母及其家人的深切之情。
从文字上看,诗歌没有直接描写木兰的心情,却比直接描写更深刻,更让人感动。
蕴含在描写中的抒情,虽含蓄婉转,却
能更好的引发读者的想象与思考,对提高诗歌的审美境界是一种很好的艺术创作表达方式。
二、具有音乐艺术价值的语言形式。
从语言的生动性来看,诗歌是语言的艺术,一首诗歌的艺术价值高低,往往也取决于运用语言艺术高低。
《木兰诗》开篇采用的一问一答,是民歌中常见的表现形式,具有乐府民歌的独特风格。
纵观全文,语言简练质朴,没有过多的刻意修饰:“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
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
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惶。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生动的语句流传千百年来,至今仍让人津津乐道。
全文侧重口语化的语言表达形式,很好地保留了民歌的传统形式和风格,各种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贴合了民歌的共同特点。
从语言的丰富性来看,单就原韵来说,《木兰诗》隔几句换一个韵,没有一韵到底,而是一共换了七个韵,也可以说是七种曲子,使诗歌音节复杂而有变化,适合篇幅较长诗歌语言表达的需要。
“唧唧复唧唧……女亦无所忆”;“西市买鞍鞯……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暮宿黑山头……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万里赴戎机……壮士十年归”;“天子坐明堂……不知木兰是女郎”;“雌兔眼迷离……安能辨我是雄雌?”这些相当于一个题下的不同曲子,并且《木兰诗》的这些曲子是完整的,句数却比较参差,与其他大多数民歌每韵的句数相对整齐的形式不同,独具风格。
从语言的艺术性来看,在文学艺术中语言的含蓄蕴藉是其主要特点之一,也是其存在的必然因素。
《木兰诗》中,语言形式极具多样性。
既有民歌的口头语,又有严格的诗化语,并且还有长短句的结合。
其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民歌口头语如“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惶。
”等这些语言,完全口语化,十分明白晓畅,真正表现出古诗的朴素自然,简洁明了,具有纯真协和的特点。
诗化语如“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等,这是诗人运用了对偶的表现手法,使诗歌的时空得到拓展,提高诗歌的审美境界。
在古代诗歌中,严格的诗话语不但有运用对偶、排比等修辞手法,而且还有词语的特殊运用等。
诗化语是富有人为化特征的语言,各种修辞手法的结合运用,不但读起来流畅顺口,而且很富有节奏感。
长短句的结合:《木兰诗》的语句长短顺其自然,根据表情达意的需要,大体一致。
从整个诗歌的句子字数来看,以五言为基础,间以七言句、九言句等,长短错落有致,形成鲜明的节奏感,使诗歌更具有音乐美,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提高了诗歌的审美意义。
三、繁简有度,提高诗歌的音乐美。
《木兰诗》中对木兰替父从军的原因进行了大量铺叙,用比较繁杂的语句将情感表现得极为细密,十分贴切地表明了木兰替父从军的坚定决心。
至于战争的整个过程,却写得极为简略:“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短短的几句,便将十多年的战争进行了完整的交代。
较大的时空跨度,更好地留给读者审美想象的空间。
在整篇诗歌中,繁简有度,较好地帮助诗歌的表情达意,也使诗歌张弛有序,节奏鲜明,有效地提高了诗歌的音乐美,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木兰诗》丰富的语言表达形式,具有音乐美的鲜明艺术特征,对现代诗歌创作将能起到良好的指导作用。
深入研究《木兰诗》的音乐审美价值,将有助进一步发掘中国传统文化,传承古老华夏文明,为现代文学创作树立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