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7年级地理地形图的判读教案教学设计.docx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形图的判读
教学设计基本信息
姓名科目地理
所用教科
书人教版地理时间
书名
所教年级
所教册次、
七年级
上册第一章第四节
单元
地形图的判读
设计主题
1.整体设计思路、指导依据说明
借苏轼的《题西林壁》导入课题,先让学生了解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方法,其次讲述等高线稀疏程度与地形的关系,最后通过幻灯片总结等高线代表的地形部位。
2.教材分析
本节课共分为三部分即等高线的绘制方法、等高线与地形的关系、地形部位。绘制方法主要是了解性的内容,而等高线与地形的关系、地形部位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地理学习的难点。
3.学情分析
本节课时知识特别抽象,只有借助幻灯片将知识具体化,才能降低学生学习的难度。
4、教学目标分析
本节课要让学生理解并且要灵活运用等高线与地形的关系, 等高线所表示的地形部位。
5、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能够独立的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地理部位、坡度情况。
教学难点: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方法。
6、教学方法
多媒体辅助教学
7、教学准备
PPT、教科书、教案、教学目标
8.教学过程设计
1、入
同学,上前我来共同来看一首,首是《西林壁》中两句“不山真面目,只身在此山中” 首⋯⋯
2、入新
生活:了解等高的制方法
(1)幻灯片演示制的方法。
(2)学生制的方法、律。
(3)等高地形的投影有什么特点。学生
活:坡度
等高稀疏——坡度等高
稠密——坡度陡
生活:等高地形上的各地理部位。
1.山——中心数高
2.山脊——等高凸向数低的地方(利用切法)
3.山谷——等高凸向数高的地方(利用切法)
4.鞍部——两山相低洼的地方。
5.陡崖——几条等高重合。
9、作
1.堂,幻灯片。
2.后作,高效通
读等
高
线
地
形
图
的
判
10、板书设计
相对高度与海拔
等高线的绘制
坡度识别:等高线稀疏坡度缓,等高线稠密坡度陡地形部位:山顶、山脊、山谷、鞍部、陡崖
11.教学反思
优点 1.导入新颖,课堂上较大的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2.能够不断的提醒学生做笔记,课堂目标明确,课件制作美观。
3.对教材熟悉,重难点把握适当。
不足 1. 板书设计有待进一步规范书写。
2.导入不够精准,使人感觉与课堂无关,没有起到应有的过度作用。
3.学生练习还是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