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地理所毕业和派遣共33页
地理信息系统实习报告
地理信息系统实习报告•相关推荐地理信息系统实习报告难忘的实习生活已经告一段落了,这段时间里,我们一定有不少启发,是时候写一篇实习报告好好总结一下了。
但是实习报告有什么要求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地理信息系统实习报告,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实习目的大学毕业之际,毕业实习是极为重要的实践性学习环节,通过阶段性实践的学习,为我们之后走向社会,接触工作,拓宽知识面,增强感性认识,培养、锻炼我们综合运用所学的基础理论、基本技能和专业知识,去独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能够?将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运用与实践,在实践中结合理论加深对其认识和总结,再次学习,将专业知识与实际接轨,逐步认识体会,从而更好地将所学的运用到工作中去,接触社会,认识社会,体验生活,学会生活,学会感悟,学会做事,学会与人相处,学会团结协作,为以后毕业走上工作岗位打下一定的基础。
2、实习单位及岗位介绍北京大学遥感院,首都师范大学等3、实习内容及过程本次实习为期5天,在我们大学毕业之际接受地理信息专业的一些前瞻性的科学知识,让我们在以后的选择中无论是再深造还是就业都有明确的目标。
本次实习主要分为两部分:第一,听北京大学的资深教授的一些列学术讲座和部分学长的一些从业经验、研究经验;第二,在首都师范大学和水科院实地参观实践实习。
20xx—3—6——20xx—3—7,北京大学遥感院郑州大学水利与环境学院下的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其本身就是将地理信息系统,遥感与摄影测量溶为一体的。
在这次实习中张老师特别注意让我们能够有一种学科融合的感觉。
3月6号作为实习开始的第一天就给我们安排了一场“高分辨率遥感信息处理与应用的进展”的报告。
李教授讲授的主要内容有:高空间分辨率遥感数据及特点,面向对象的分析方法及实例,应用案例,问题及展望。
遥感技术以其宏观性、实时性、周期性及综合性等特点,为快速、客观、准确地更信息提供了可能。
但是由于遥感信息的综合性、遥感成像机理的复杂性,信息处理技术远落后于获取技术的发展,自动化、高精度、智能化信息解泽仍未实现,自动解译的精度往往低于目视解译的精度。
中科院地理所博士毕业生就业去向
中科院地理所博士毕业生就业去向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进步,高等教育在中国的普及程度越来越高,尤其是博士研究生的培养已成为各大高校的重点和亮点。
作为全国最高学术机构之一的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以下简称中科院地理所),其博士毕业生的就业去向备受关注。
本文将就中科院地理所博士毕业生的就业去向进行探讨与分析。
一、国内高校与科研机构博士研究生作为高等教育的优秀人才,进入国内高校和科研机构进行教学和科研工作是普遍的去向。
中科院地理所博士毕业生在保持学术研究深度的同时,也能够为相关学科的发展和创新做出重要贡献。
他们可以作为独立研究者或合作团队的核心成员,参与科研项目的申报、课题的研究和论文的发表。
同时,他们还可以担任导师或讲师,为培养更多的高层次人才做出贡献。
二、科研院所和行业实践除了国内高校,中科院地理所的博士毕业生还有机会进入科研院所和行业实践。
科研院所如国家地理信息中心、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等,是地理学研究和应用的重要机构,博士毕业生可以在这些机构从事基础研究和应用开发工作。
另外,地理信息技术在城市规划、生态保护、环境监测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中科院地理所的博士毕业生也可以通过就业进入相关行业,如城市规划、地理信息技术、环境保护等领域,为社会发展和行业创新做出贡献。
三、国外高校和研究机构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中科院地理所的博士毕业生也有机会选择进入国外的高校和科研机构。
他们可以通过国际交流项目或自主申请,前往世界著名大学如美国哈佛大学、英国牛津大学等深造或从事科研工作。
这些机构拥有先进的研究设备和资源,对于博士毕业生的发展和成长提供了良好平台。
在国外的高校和研究机构中,博士毕业生可以与世界顶尖学者和专家合作,开展前沿的科研工作,拓宽学术视野,提高科研能力。
四、政府和企事业单位除了学术界和科研机构,中科院地理所的博士毕业生还有机会进入政府和企事业单位。
随着国家对自然资源、环境保护和城市规划等领域的重视,这些领域对地理学专业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
中科院各所自然地理考研真题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1号2005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专自然地理学6554 8814一、分析河流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影响。
课二、分析植被对水循环影响的主要途径。
院三、根据蓄库不同,生态系统物质循环主要可以分为几种主要类型?每种类型的基本特征是什么?业四、举例分析地方气候对地域分异的意义。
200092五、分析人类活动对地球表层环境的作用与影响。
2010年纬度对流层季风河流地下水矿化度地貌土壤质地生物群落生态平衡地域分异规律地貌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土壤的一般形态自然区划的原则气候变化的原因水循环气候系统的五个组成部分(25)土壤圈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25)中科院新疆生态与地理所研究生试题自然地理学试题2003年一名词解释大气环流洪积扇土壤结构沙漠化植物群落定振波俯冲型板块干洁空气雪线潜水二简答1 简述地球的圈层构造。
2 图示大气的垂直分层。
3 简述地貌的成因。
4 简述主要的成土过程。
5 简述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三论述1 试述影响流域水量平衡的因素及水量平衡方程?2 论述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因和未来气候可能的变化?2004年一名词解释承压水雅丹林德曼效率准平原3S ENSO 生物圈种群土地流量干燥度泥石流非地带性牛轭湖二简答题1、简述气候变化的原因2、简述冰川对地理环境的影响3、简述自然区划的原则4、简述大气中水汽凝结的基本条件5、简述风蚀作用的过程6、影响土壤发育的因素三综述题1、举例说明生态系统的调节作用2、论述我国西北干旱地区在水土开发过程中出现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调控对策中科院地理所自然地理2004年名词:1.生物圈2.气候3.太阳辐射4.降水5.径流6.风蚀作用7.植物群落8.土地退化9.土壤剖面10.地域分异规律简答:1.气候变化2.基本地貌类型3.水量平衡4.成土学说5生态系统的组分与结构论述:1.试述地带性学说2.试述中国自然界的最基本特征2005年名词:1.矿物2.地下水的总矿化度3.季风4.河流5.地域分异规律6.生物群落7.对流层8.土壤9.(忘了)10.(忘了)简答:1.生物多样性的价值2.自然区划原则3.土壤的物质组成4.地球表面的基本特征5.影响地貌形成因素论述:1.陆地生态系统的主要类型。
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的中国地势起伏度分级标准
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的中国地势起伏度分级标准中国地势起伏度是指地表相对高度的不均匀程度,是地形形态的一个重要指标。
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根据地势起伏度的大小,将中国划分为不同的分级标准,以便于研究和应用。
中国地势起伏度分级标准主要按照海拔高度差进行划分,根据高程数据,将全国划分为五个级别:非常不起伏、不起伏、稍起伏、起伏和极起伏。
非常不起伏区域主要分布在河流泛滥平原和部分盆地,海拔高度差一般在10米以内。
这些区域地势平坦,坡度较小,地势起伏度非常小。
典型的非常不起伏区包括长江三角洲和华南平原。
不起伏区域主要分布在山前丘陵和部分砂漠地区,海拔高度差一般在10-100米之间。
这些区域地势较平缓,起伏度较小,坡度也相对较小。
典型的不起伏区包括内蒙古的沙漠地带和华北平原。
稍起伏区域主要分布在丘陵山地和低山丘陵地区,海拔高度差一般在100-500米之间。
这些区域地势较为起伏,坡度适中。
典型的稍起伏区包括山东半岛和江淮丘陵。
起伏区域主要分布在山地和高原地区,海拔高度差一般在500-1000米之间。
这些区域地势起伏明显,山峰相对较高,坡度较大。
典型的起伏区包括黄土高原和四川盆地。
极起伏区域主要分布在高山地带,海拔高度差超过1000米。
这些区域地势极度起伏,山峰异常高大,坡度非常陡峭。
典型的极起伏区包括青藏高原和喜马拉雅山脉。
中国地势起伏度分级标准的划分对于地形特征的理解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它不仅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中国各地的地貌特点,还可以为土地利用规划、水资源管理和灾害防控等方面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同时,这也为地理学和地质学等学科的研究提供了基础。
中科院地理资源所客座研究员德国科隆大学邵亚平教授与刘苏峡 ...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2012年招收“地球运动因子对气候变化影响”研究方向客座研究生启事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和社会发展的影响深远。
地球运动因子对气候变化的影响,是气候变化研究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
根据学科发展和973项目的科研工作需要,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客座研究员、德国科隆大学邵亚平教授与刘苏峡研究员合作招收“地球运动因子对气候变化影响”研究方向的客座硕士和/或客座博士研究生,共2名。
一、申请人条件(1)有地球物理、大气科学、数学、计算流体力学、水文学及自然地理学之一的专业背景。
(2)已获得学士/硕士学位的在读硕士/博士研究生。
(3)热爱科学研究、学风严谨、专业基础扎实、工作积极主动、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团队合作精神和独立开展科研的能力。
(4)在相关研究领域有一定基础和成果发表的申请者将予以优先考虑。
二、待遇与期限申请者一经录取,享受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规定的研究生工资待遇。
三、申请程序与材料(1)通过电子邮件或普通邮件,提交个人申请书(简要说明自己的申请方向、教育背景、研究经验及资历,申请理由、未来科研计划)。
(2)提交个人简历、学位论文摘要、学位证书的复印件。
(3)提交代表性学术论文的全文复印件或PDF文件以及其它可以证明本人能力和学术水平的相关资料,学位导师的联系方式(电话和电子邮箱)。
(4)初选合格者将通过Email或者电话进行初步沟通,并通知本人提供本学科领域2位专家的推荐信(其中至少一位是导师)。
(5)通知本人参加面试;(6)截止日期以岗位聘满为止。
四、联系方式与日期联系电子邮件:wangyl@联系人:王月玲(请用电子邮件联系)纸质材料请寄:北京市朝阳区大屯路甲11号,中国科学院地理资源研究所刘苏峡王月玲收邮编:100101。
中国地理学家
中科院地学部院士统计年份1955195719801991199319951997199920012003总计已故现有人数24 3 64 35 10 10 10 10 9 10 185 72 113中国地理学家(院士)(按姓氏首字母排序)编号姓名简介1 安芷生第四纪地质学家。
原籍安徽六安,生于湖南芷江。
1962年毕业于南京大学。
1966年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研究生毕业。
中国科学院西安分院院长,黄土与第四纪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研究员。
为确立中国黄土-古土壤序列及其与深海沉积序列的对比,以及黄土堆积演化与环境变化关系的研究作出重要贡献;首先引入了第四纪磁性地层学,最早指出我国240万年前发生的重大地质气候事件,测定了蓝田猿人和澳洲沙漠化年代;重建了晚新生代不同时间尺度东亚季风变迁的代用序列:对控制我国中东部环境的古季风首次提出了较为系统的理论,指出了东亚季风气候的不稳定性。
合著《黄土与环境》一书。
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2 常印佛矿床地质学家。
江苏泰兴人。
195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地质系。
1994年选聘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安徽地质矿产局技术顾问、高级工程师。
长期从事矿产地质勘查和科研,对目前世界上不同成矿环境中的几个主要铜矿类型有着相当深入的了解和研究。
发现了铜陵近东西向隐蔽基底断裂带,提出了一个有关陆内成矿带的构造背景、地质环境、成矿特征和富集规律的系统的理论认识,丰富了陆内成矿理论,指导了找矿预测。
所提出的“层控(式)矽卡岩型”矿床的分类建议,及相应的成矿模式,发展了矽卡岩成矿理论,指导了找矿实践。
提出了安徽沿江地区第二轮普查和立体填图的建议,并获一批成果。
在直接指导找矿方面,为铜陵有色冶炼基地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后备资源。
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3 巢纪平气象学家。
江苏无锡人。
1954年毕业于南京大学气象系。
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名誉主任研究员。
在我国数值天气预报、长期预值天气预报、中小尺度大气动力学、积云动力学和热带大气动力学热带海气相互作用以及海洋环境数值预报等领域中取得了开创性研究成果。
自然地理学中科院博士就业
自然地理学中科院博士就业自然地理学作为地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研究的是地球表面的自然环境和地理现象。
在中国,科学研究的最高学府是中国科学院,其旗下包括许多研究所和实验室。
作为中国最高科研机构之一的中国科学院,自然地理学博士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具有很高的竞争力和吸引力。
中国科学院自然地理学博士毕业生可以在许多领域找到工作机会。
首先,他们可以选择在高校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
作为自然地理学博士,他们在研究自然环境变化、气候演变、生物多样性保护、灾害风险评估等方面具有独特的知识和专业背景,可以为高校的地理学系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在高校工作不仅可以继续深入研究和探索自然地理学领域,还可以培养未来的地理学人才。
其次,自然地理学博士毕业生在科研机构工作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科研机构通常设有许多研究项目和实验室,他们需要具备深厚的学术背景和研究能力的博士人才。
在科研机构工作,自然地理学博士可以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科学基金项目等重大科研项目,开展自己的研究课题,并与其他领域的科学家合作,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
此外,一些环保和自然保护机构也需要自然地理学博士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随着人们对环境问题的认识不断提高,社会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需求也越来越高。
自然地理学博士可以在环保部门从事环境影响评价、生态保护规划、自然灾害风险评估等工作,为保护环境、生态和促进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另外,自然地理学博士也可以选择从事工业界和地质勘探行业的工作。
工业界对地质环境和资源开发有着很高的要求,需要具备地理学背景和专业知识的人才来进行地质调查、环境评估和资源勘探等工作。
自然地理学博士可以在工程公司、石油公司、矿业公司等单位找到相关的工作机会。
综上所述,自然地理学中科院博士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无论是在高校、科研机构、环保机构还是工业界,他们都可以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路径。
随着社会对环境问题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视逐渐增强,自然地理学博士将会在这些领域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为人类的未来做出积极的贡献。
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1992至2009年获奖科技成果统计分析
一
研 工 作 的优 势和 存在 的 主要 问题 。
和 建设 国家创 新 体 系 的 战 略决 策 要 求 ,两 所联 合 重 组 为新 疆 生态 与地 理 研 究 所 。其 主 要 研 究领 域 和 目标使 命 是 :面
关键 词 :科 学研 究 ;科 技成 果 ;统 计分 析
新 疆 生态 与地 理 研 究 所 前 身 为 16 年 在 中 国科 学 院 91
对 获 奖科 技 成 果 的统 计 分析 是 促 进 科技 进 步 的基 础 性
新疆 分 院 生物 室 、地 理 室 、土壤 室 和 中国科 学 院 新疆 综 合 工 作 ,是 加 强 科 技管 理 的 具体 体 现 ,并为 各 级领 导 和 部 门 考察 队、治 沙 队 、高 山冰 雪利 用 研 究 队 留新 疆 人 员基 础 上 制 定 、 调 整 政 策 提 供 决 策依 据 。本 文 试 就 该 所 19 年 至 92
内科学 研 究发 展 的规模 与 水 平 。19 年 至 2 0 92 09年 1 年 问 8 新疆 取 消 了科 技进 步 奖 四等 奖 ,参 照 国家 最高 科学 技 术 奖 该 所共 获部委 或 自治 区以上 科技 成果 奖 7 项 ,其 中国际奖 新设 立 了特 等 奖 ,使 得 获 奖难 度 提 高 ,但 在 20 ~ 20 4 01 09
任 虹 /中国科学院新疆分 院文献信 息中心 ,新疆 乌鲁木齐 8 01 01 3 宋春红,查亚 /新疆维吾尔 自治区科技厅科技成果管理办公室,新疆 乌鲁木齐 8 0 1 01 3 肖 文峰 /新疆农 业大学,新疆 乌鲁木齐 8 01 01 3 宋生建 /新疆维吾尔 自治 区科学技术开发交流 中心 ,新疆 乌鲁木齐 8 01 301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简介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简介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是研究陆地表层资源环境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公益性研究所,是我国地表过程与要素相互作用基础科学研究的引领机构和资源环境基础科学数据中心,是国家区域发展、资源利用和生态建设重要的思想库和人才库。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成立于1999年9月,依据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的战略部署,由原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前身是1940年成立的中国地理研究所)和原中国科学院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1956年成立)整合而成。
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及其前身——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与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为中国地理科学与资源科学的发展做出了开拓性的贡献。
在区域、国家和全球尺度上,围绕社会经济发展目标,在自然资源合理利用、生态环境保护、国土综合整治、区域可持续发展、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等重要领域,取得了一批国家级重大科研成果。
在上述重大科学问题和国家需求方面做出了社会公认的、不可替代的贡献,研究成果代表了我国地理科学与资源科学发展的方向与水平。
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现有职工600人,其中科技人员452人,研究员119人、副研究员和其他高级专业技术人员161人。
研究员中,拥有孙鸿烈、阳含熙、刘昌明、郑度、陆大道5位中国科学院院士和石玉林、李文华、孙九林3位中国工程院院士。
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设地理学和生物学博士后流动站,是地理学一级学科与生态学、环境科学和农业经济管理3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培养点,以及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自然资源学、生态学、气象学、环境科学和农业经济管理硕士学位培养点。
目前共有研究生导师173人,其中博士生导师78人,硕士生导师95人;在学研究生597人,在站博士后126人。
连续多次被中国科学院评为博士生重点培养基地。
根据国家战略需求与学科发展规划,研究所逐步建成了由7大重点学科领域构成的科研组织体系,包括自然地理与全球变化研究部、人文地理与区域发展研究部、自然资源与环境安全研究部、资源与环境信息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陆地水循环及地表过程重点实验室、生态系统研究网络观测与模拟重点实验室、农业政策研究中心等“三个研究部、三个重点实验室和一个研究中心”;在各重点学科领域内,依据目前的优势研究方向,共组建有26个学科团队(研究室、中心、站)。
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所长陈曦当选塔吉克斯坦科学院外籍院士
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所长陈曦当选塔吉克斯坦科
学院外籍院士
佚名
【期刊名称】《干旱区地理》
【年(卷),期】2016(0)5
【摘要】2016年8月29日,塔吉克斯坦科学院经过主席团投票一致通过,授予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所长陈曦研究员塔吉克斯坦外籍院士称号,肯定其在中亚干旱区生态与环境领域取得的杰出成就以及对推动中亚地区区域科技合作所做出的巨大贡献。
塔吉克斯坦科学院院长Farhod Rahimi院士为陈曦颁发外籍院士证书。
【总页数】1页(P950-950)
【关键词】地理研究所;前苏联科学院;陈曦;新疆生态;中国科学院;生态与环境;科技合作;其在;研究工作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209
【相关文献】
1.深圳中国科学院院士活动基地领导小组会议召开/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组建/我国16位科学家当选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召开基础研究工作会议/我国科学家首次在国际人类基因组大会获奖 [J],
2.孙鸿烈院士当选第23届国际科技数据委员会(CODATA)执委会副主席/中国科学院参加第四届深圳高交会/中国科学院科研院所参加宜兴市"产学研"洽谈会/"中国
科学院生态环境中心-香港浸会大学环境科学联合研究所"揭牌 [J],
3.生物进化之佐证地质信息之宝库——专访世界知名古鸟类专家、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中科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所长周忠和 [J], 裴海燕;
4.陈曦当选塔吉克斯坦科学院外籍院士 [J],
5.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陈曦所长带队访问哈萨克斯坦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科院地理所836经济地理学历年真题(2004-2013)
2013年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试题科目名称:经济地理学一、名词解释(每小题6分,共30分)1.聚落地理学2.配第克拉克理论3.农业区域化4.工业区域结构5.专门化指数二、简述题(每小题20分,共60分)1.简述城市间相互作用力的引力模式。
2.简述并图示信息传播空间的一种类型。
3.简述全球经济化对区域经济化的影响。
三、论述题(每小题30分,共60分)1.为什么说劳动力地域分工学说是经济区划的理论基础?2.试述公司总部的区位需求及转变,并论述我国公司总部的迁移情况。
2012年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试题科目名称:经济地理学一、名词解释(每小题6分,共30分)1.通达指数2.集聚利益3.区位商4.土地适宜性5.跨国公司二、简述题(每小题20分,共60分)1.简述并图示城市化进程的一般规律。
2.简述技术创新对区域经济竞争力的影响。
3.简述企业问卷调查法的目的与问卷设计原则。
三、论述题(每小题30分,共60分)1.附图-1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提出的我国城市化战略格局示意图,请运用区域空间结构的理论模式进行评述。
2.论述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中的收益,并结合国际金融危机对经济全球化的负面影响进行评论。
2011年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试题科目名称:经济地理学(学长回忆版)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30分)1.中心性2.杜能圈3.生产者服务业4.门槛人口二、简述题(每小题20分,共60分)1.简述零售业区位选择的基本要素。
2.简述空间相互作用的基本理论及一般测度模式。
3.简述投入-产出模型在区域和城市经济过程及预测中的应用领域。
三、论述题(每小题30分,共60分)1.知识经济时代交通运输对区位决策的影响,并举例说明。
2.《中国中央关于制定十二五规划的建议》中提到将“缩小区域收入差异”作为“十二五”的目标之一,试用区域经济差异的相关理论评述之。
2009年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试题科目名称:经济地理学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30分)1.产业集群2.空间管制3.区域创新网络4.循环累计因果理论5.农业生态系统6.连接度二、简述题(每小题20分,共60分)1.简述距离衰减原理的基本内容以及在产业布局中的应用。
中科院地理所研究生毕业要求
中科院地理所研究生毕业要求一、培养目标与要求中科院地理所研究生教育旨在培养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具有创新意识和科学素养的高级专门人才,要求毕业生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和素质:1.系统掌握地理学基础理论和方法,熟悉地理学领域的前沿知识和国内外地理研究动态;2.具备深厚的专业基础,具有良好的地理学实地考察与实验技能;3.熟练掌握一门外语,能够快速阅读国外地理学相关文献,并具备较强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4.具有较强的科研设计和实践能力,能够独立开展地理学研究课题,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和科研观念;5.具有团队协作意识和能力,能够与科研团队合作,具备良好的沟通和表达能力;6.具备较强的科研论文写作能力和学术交流能力,能够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高水平的研究成果。
二、课程学习要求中科院地理所研究生的课程学习要求综合运用地理学、地球科学、遥感科学、地理信息系统等相关学科理论和方法,通过专业课程学习,全面提高学术能力和科研素质,培养学生具有系统的地理学专业知识和较强的领域综合能力。
1.研究生应系统学习地理学前沿理论、方法和最新技术;2.研究生应掌握地理信息系统、遥感技术、地球信息科学等相关领域的基本理论和技能;3.研究生应独立完成科研论文撰写、学术交流和学术成果培育等相关学习任务;4.研究生应掌握科研道德和学术规范,增强自主学习和科研能力。
三、科研实践要求中科院地理所研究生培养注重科研实践,要求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提高科研设计、数据处理、分析和解释能力,同时锻炼自主学习和科研能力。
1.研究生应熟悉实地考察与实验室技能,掌握地理信息采集和处理技术;2.研究生应具备独立设计科研课题、开展科研实践的能力,提高科研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研究生应具备良好的科研创新能力,具备独立解决科研问题的能力;4.研究生应具备科研合作能力,能够与导师及科研团队合作开展科研工作。
四、学位论文要求中科院地理所研究生学位论文要求学生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一定难度的原创性研究工作,并撰写学位论文。
中科院地理所研究生毕业要求
中科院地理所研究生毕业要求中科院地理所作为中国科学院下属的地理研究机构,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卓越的研究成果。
作为一所高水平的科研机构,中科院地理所对研究生的毕业要求也十分严格,旨在培养出优秀的地理科学人才。
下面将就中科院地理所研究生毕业要求进行详细介绍。
一、学术要求1.在学术研究方面,中科院地理所要求研究生掌握扎实的地理学理论基础,具备独立开展科学研究的能力。
研究生在学习期间需要通过系列课程和学术讲座,全面系统地学习地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技能和方法。
2.在学术论文方面,中科院地理所要求研究生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一篇学术论文,并能够在国际主流学术期刊上发表,具备一定的学术研究能力和水平。
3.中科院地理所还鼓励研究生参与科研项目的申报和实施,培养他们的科研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学术道德要求1.中科院地理所强调学术诚信,要求研究生遵循学术规范,严格遵守学术道德规范,不得抄袭、剽窃他人研究成果,不得在学术研究中出现造假等行为。
2.研究生需要尊重学术权威,注重合作交流,培养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发扬科学家的职业精神和品德。
三、学术活动要求1.中科院地理所鼓励研究生参与学术交流活动,包括学术讲座、学术会议等,培养他们的学术交流能力和表达能力。
研究生需要积极参与学术研讨,提高自己的学术造诣和专业水平。
2.中科院地理所还要求研究生参与科研项目的实际调研和实验,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四、综合素质要求1.中科院地理所对研究生的综合素质要求高,除了扎实的学术研究能力外,还要求研究生具备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中科院地理所鼓励研究生参与社会实践和科普宣传工作,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科普意识,使他们成为德才兼备的地理科学人才。
中科院地理所对研究生的毕业要求全面严格,旨在培养出德才兼备、具有较高学术造诣和实践能力的地理科学人才。
希望研究生能够扎实学习地理学理论,加强科研创新能力,为我国地理学研究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中科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推免生拟录取名单
学术型 学术型 学术型 学息技术
自然资源学
水土资源综合评价
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
地理空间分析算法与系统技 术
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
地理空间分析算法与系统技 术
自然地理学
生态系统服务与消耗
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 资源环境信息与共享
农业信息化 农业信息化
农业信息(农业推广专业学 位) 农业信息(农业推广专业学 位)
南开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
农村与区域发展 环境科学
农业经济(农业推广专业学 位)
环境地理与健康
上海交通大学
环境科学
环境修复与资源化工程
四川农业大学
自然地理学
气候变化
武汉大学
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 地理空间分析与系统模拟
武汉大学
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 遥感地学分析与计算
武汉大学
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 地理信息系统技术与应用
2012年推免生拟录取名单
序号 姓名 性别
本科学校
报考专业
研究方向
24 王伟 女 25 曾馨漫 女 26 邹嘉龄 男 28 孔钦钦 男 33 陶泽兴 男 52 黄洁 女 8 王娇 女 29 付国珍 女 42 路倩倩 女 49 冀咏赞 女 51 李文叶 女 54 严健标 男 56 周琦 女 20 李志慧 女 43 唐诗佳 女 47 袁靓 女 14 郭春霞 女 30 袁玉娟 女 38 费杨 男 45 刘佳旭 男 40 李尤 女 36 王盛 男 55 靳少泽 男
武汉大学
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 全球变化生态学
武汉大学
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 遥感地学分析与计算
武汉大学
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 地图学研究
武汉大学 武汉大学 武汉理工大学
中科院地理所数据目录datalist
1.4GHz美国国立射电天文台甚大阵巡天星表1855年以来黄河三角洲各亚三角洲体发育图1855年以来黄河三角洲海岸线数据1944~1997年珊瑚荧光光谱数据1954-1979黄河中游水土保持径流泥沙测验资料1971-2000年浙江省1:25万累年平均地面温度空间分布图1971-2000年浙江省1:25万累年平均降水量空间分布图1971-2000年浙江省1:25万累年月平均极端最低气温、月平均极端最高气温、月平均气温空间分布图1977年至2003年福建省分县社会经济统计数据1979年浙江省仙居县数字化地质图(1:20万)1980s以来黄河三角洲湿地变化1986-1987年中国第3次南极考察长城站潮位测量数据1987-1988年中国第4次南极考察纳尔逊冰帽雷达测厚数据集1996年浙江省1:25万数字化土地利用现状图1999-2002年南极法尔兹半岛苔原温室气体浓度数据1999年中国第1次北极考察表层沉积物硅质生物丰度分析数据集19世纪以来中国东部及长江中下游地区洪灾数据库1:100万江苏地震(1980s)与旱涝灾害数据集(1950-2000)1:100万江苏省基础地理和生态环境数据集(1998、1999、2000)1:100万青藏高原交通图1:100万青藏高原植被图1:400万中国土壤图1:400万中国土壤有机碳储量分布图(1993-1995)1:50万长江三角洲地区水文地质与第四纪地质钻孔数据集(1980s)1:100万青藏高原水系流域图1:400万县界图2000年4月7日至2004年12月31日时间分辨率为16天空间分辨率250米的浙江省MODIS-EVI数据2000年4月7日至2004年12月31日时间分辨率为16天空间分辨率250米的浙江省MODIS-NDVI数据2001-2002年中国第18次南极考察阿德雷岛沉积物16S rDNA序列2001-2002年中国第18次南极考察中山站站区地图2003年中国第2次北极考察海冰生态样品分析数据集AC2000.2星表ACE卫星电子与质子微分通量数据集(2002-2007)ACE卫星高能太阳质子通量数据集(2002-2007)ACE卫星太阳风等离子体参数数据集(2002-2007)ACE卫星行星际磁场强度数据集(2002-2007)ACT参考星表AVHRR_PathFinder_NDVI中国子集(1981-2004)BATC大视场多色巡天图像BATC大视场多色巡天星表Bonner Durchmusterung星表HDE 星图: 位置、自行HD星表及其扩展IRAS 暗源表 2.0IRAS 点源表 2.0MSX红外测光星表NOAA-AVHRR气象卫星数据(2004,8-2006,4)SAO星表SOHO卫星探测数据集(2005-2007)SPIDR中国镜像站数据集(1950-2006)SSMI中国子区亮度温度(1994-2007)UBVRIJKLMNH光电测光星表uvby-beta测光星表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社会经济统计数据(1986-2003)北极海冰考察地点A海冰表面气温梯度观测数据北极海洋综合考察海冰厚度和海冰底部形态特征图北极考察ADCP测量数据北极考察CNIS7长期冰站雪面变化测量数据集北极考察FSI-MCTD数据北极考察GPS阵列海冰漂流观测数据集北极考察XBT、XCTD测量数据集北极考察北冰洋及其邻近海域CFCs测定数据北极考察浮游植物生物量和叶绿素样品测定北极考察高空大气观测数据北极考察各冰站海冰厚度钻孔直接测量数据集北极考察海水224Ra样品分析数据北极考察海水234Th样品分析数据北极考察海水营养盐和溶解氧测量数据集北极考察海洋综合调查数据北极考察极区水文气象自动监测浮标观测数据北极考察加拿大海盆浮冰区域MCTD数据北极考察气溶胶样品离子色谱仪分析数据北极考察气溶胶样品铅同位素分析数据北极考察气溶胶样品中子活化分析数据北极考察统一站位登记表北极考察西北冰洋海水CO2体系参数测量北极考察雪龙船走航气象观测数据北极考察样品原子吸收分析数据北极考察直升机红外遥感表温观测数据北极考察走航CO2测量数据北极考察走航表层温盐测量数据集北极科学考察CTD采水层资料北京明陵地磁台1996至2006年地磁变化分均值数据集北京十三陵地磁中心台地磁数据藏药数据库长江三角洲地区社会经济、人口统计数据集(1999-2002)长江三角洲地区田野考古数据(新石器时期和隋唐时期)长江三角洲地区土壤剖面数据集(1980s)长江三角洲洪涝灾害数据集长江上游1:100万植被类型数据长江上游1:100万植被类型图长江上游1:25万道路交通分布数据长江上游1:25万水系分布数据长江上游及其典型区DEM长江上游及其典型区DEM数据集(200m空间分辨率)长江上游及其典型区域界线数据长江中下游河道、河口地形数据集(1963,1972,1985,1992,2003)(1980-2003)长江中下游遥感影像数据库(1980、1990、2000)长武大气边界层通量观测系统观测数据川中丘陵区不同集水区径流水土流失的比较研究(1982-1993)川中丘陵区小气候数据(1985-2003)川中丘陵区紫色土旱地农田水分、养分动态数据(1986-1991)川中丘陵无林区不同台位土壤持水动态(1983-1987)大安碱地站长期定位背景数据集(1986-2000年)大豆品种资源性状鉴定表(1978-1992)大气考察近地层大气综合观测数据_冰站记录地磁暴事件记录数据集(1969-2001)地磁指数数据集(1978-2007)地基遥感观测网络、大气气溶胶与土地利用关系的综合数据库第谷II星表第谷参考星表第谷输入星表集(修订版)东北草地资源(1993)东北地区畜牧业数据库(1978-2004)东北黑土理化性状数据集东北区域土壤水分特征和土壤属性数据集东北区域土壤养分级次数据集东北区域土壤障碍因素数据集东北森林资源数据集(2000年1:10万)东北沙漠化数据集(2000年1:100万)东北湿地数据集(90s-2000年)东北土壤分类数据集(1980年1:100万)东北盐碱地数据集(1990年1:50万)东北植被数据集(2000)动物资源概况(分省)(1991)风云气象卫星数据(2004,8-2006,4)福建长汀禾田、三明莘口生态因子观测数据福建海岸带若干典型站气候数据福建省1:10万地形地貌数据福建省(各地市)自然灾害数据库福建省地热资源福建省动植物名录福建省港口数据福建省海岛数据福建省矿产资源数据库福建省路网数据福建省莆田市农业资源与区划数据福建省森林资源数据福建省生态环境因子数据福建省水资源数据库福建省土壤数据福建省乡镇土地利用数据福建省行政区划数据库福建省野生动物、植物、中草药福建省自然保护区数据福建省自然灾害数据福建沿海晚更新世以来海平面变化数据福建沿海主要景观生态数据冈底斯地区冰川考察数据集岗日嘎布地区冰川考察数据集高空大气数据集(1965-1985)高频多普勒观测数据集(2006-2007)贡嘎山地区脊椎动物数据贡嘎山地区生物地球化学数据集(1987-1988)贡嘎山观景台地下水位数据(1995-2003)贡嘎山站成果档案数据1985-贡嘎山站定位观测资料1988-贡嘎山站气象观测数据集(1988-2004)贡嘎山站生物调查、观测数据(1998-2005)贡嘎山站水分观测数据(1999-2003)贡嘎山站水文观测数据(1990-2005)贡嘎山站土壤观测数据(1995-2005)贡嘎山站文献档案数据(1922-1995)贡嘎山站元数据贡嘎山周边地区背景资料(1952-1983)贡嘎山周边地区气象数据(1952-1993)国内区域电离层特征参量数据集(1964-1976)过去14万年全国代表性海域海表温度过去250万年~13万年西部地区有机质含量过去360万年西部地区风尘通量过去700万年~250万年黄土高原地层年代学数据过去700万年~7万年西部地区磁化率数据过去700万年~7万年西部地区剖面粒度数据过去700万年~7万年西部地区剖面同位素数据过去8万年西部地区铝通量数据哈勃空间望远镜导星星表V2.2哈勃空间望远镜导星星表(GSC-ACT版)海伦粮食产量空间数据集(1978-2000)海伦气候空间数据集(1978-2000)海伦人口空间数据集(1978-2000)海伦市农业区划空间数据集(1978-2000)海伦市土壤类型空间数据集(1978-2000)海伦市畜牧业空间数据集(1978-2000)海螺沟水文数据航天器故障异常事例记录(1970-2000)合成变星总表合肥激光雷达观测站钠原子数密度数据(2005-2006)河南1:10万土地利用现状数据集(2003)河南省1:5万基础地理数据库河南省1:150万农业资源、土壤背景数据库(1988)河南省1:20万分县土壤类型图(1988)河南省气候资源数据集(1949-1999多年平均)河南省行政区划历史数据库(1820年、1911年)黑河流域 Aster L1B黑河流域观测数据黑河流域基础数据黑河流域遥感数据黑河流域专题数据黑龙江省山产品资源(1980)黑龙江省中药材资源(1980)黑土典型小流域水土流失成因(1991-1995)黑土分布数据集soil黑土农田化肥氮素去向和磷肥残效研究(1985-1990)黑土农田作物生物量观测(1990-1994)黑土区农田蒸散力与蒸散量、光能利用率观测(1993-1995)黑土土壤水分长期定位观测数据集(1990-1994)湖泊水化学成分图怀柔太阳观测数据黄河历史文献和图片数据集黄河流域1:100万交通数据库(2005)黄河流域MSS(1970s)黄河流域近2000年来旱涝灾害水文气候数据资料黄河流域遥感图片(1980-2002)黄河流域影响区(津、冀、苏、皖)1:100万交通数据库(2005)黄河三角洲1:20万地貌数据(1980s)黄河三角洲2002、2003、2006年野外土壤采样数据集黄河三角洲2004-2005年野外定点观测数据集黄河下游河道基础地理数据集(2003)黄河下游山东省土壤要素数据集黄河下游湿地数据库(1987,2002)黄河下游主河道变迁空间数据库(1855-2005)黄河影响区域数据库(2005)黄河中下游SRTM整理数据库(2005)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气候要素图黄河中游流域1:400万土壤侵蚀系列图(1955)黄土的物质成分和结构数据集黄土高原-秦岭植物数据库(1970年-1985年)黄土高原/黄河流域1:100万土壤侵蚀系列图(1956)黄土高原1:100万土壤系列图(1956)黄土高原地区1:50万资源与环境遥感系列图矢量数据集(1987-1990)黄土高原地区500M分辨率资源与环境遥感系列图栅格数据集(1987-1990)黄土高原地区耕地坡度分级数据集黄土高原地区资源环境社会经济数据(1985年)黄土高原分省区地理概况数据集(2004年汇编)黄土高原沟壑区长武站生态要素长期监测数据集(1998年-2005年)黄土高原沟壑区旱作水分产量潜势与水肥效应研究(长武站,1986年-1995年)黄土高原沟壑区轮作与土壤培肥定位试验研究(长武站,1985年-1994年)黄土高原降重要水文站次降水数据库(1950年-1990年,177个雨量站)黄土高原丘陵区安塞站生态要素长期监测数据集(1998年-2005年)黄土高原视频数据集(重塑黄土地,1995年前后)黄土高原水土保持1988年统计数据库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与水土保持图黄土高原土壤地球化学数据集黄土高原土壤水分研究数据集黄土高原延河流域1:10万系列图(1980-2000)黄土高原综合研究文献摘录数据库(1960年-2000年)黄土与环境数据集极光全天空电视摄象机数据近250万年来全国代表性区域同位素数据近500年西部地区径流量重建数据近800年西部地区温度重建数据喀喇昆仑山、昆仑山地区流域水文数据喀喇昆仑山地区冰川考察数据集开封城墙历史资料历史人口与环境变迁数据库两微米全天巡天(2MASS)全天暗源星表亮星星表第5版陆地卫星MSS/TM/ETM+(1973-2003、覆盖全国)美国海军天文台A2.0星表美国海军天文台B1.0星表美国斯隆数字巡天SDSS DR6光谱密歇根HD星星表(第四卷)密歇根HD星星表(第五卷)密歇根HD星星表(第一卷)民国河南省数字历史地图数据末次冰期以来中国东部环境演变数据集漠河地磁台地磁数据南极长城湾潮间带底栖硅藻数量南极海水化学主题数据库南极考察ADCP预处理数据南极考察CTD数据南极考察XBT观测数据南极考察长城湾初级生产力测定数据南极考察长城湾生态调查采样站位图南极考察长城湾水环境记录表南极考察长城湾微生物分析记录表南极考察长城站常规气象观测数据南极考察长城站近岸水域叶绿素测定数据南极考察队内拉湾冰下水柱盐度、pH、DO数据南极考察队内拉湾冰柱-水柱上层温度数据南极考察浮游动物52GG网样品记录数据南极考察浮游动物IKMT样品记录数据南极考察浮游动物高速采集器样品记录数据南极考察海水颗粒有机碳样品分析数据南极考察海洋化学海水营养盐样品分析数据南极考察环南极及普里兹湾海区大磷虾生长状况及丰度数据南极考察环球重力测量分析数据南极考察民防湾CTD测量数据南极考察南大洋CTD站位登记表南极考察南大洋磷虾数量调查数据南极考察南大洋铁加富试验测量数据南极考察南极磷虾体长、性期、眼径测量分析数据南极考察普里兹湾MARK-III CTD数据南极考察普里兹湾海鸟25-CTD测量数据站位表南极考察普里兹湾海水细菌生产力测定数据南极考察普里兹湾海水氘含量测量数据南极考察普里兹湾叶绿素含量测量数据南极考察普里兹湾营养盐、DO数据南极考察乔治王岛环境综合调查样品分析数据南极考察物理海洋学CTD站位登记表南极考察物理海洋学长城湾海流观测数据南极考察小红蛤的生理生态研究数据南极考察雪龙船雷达冰山观测数据南极考察中山站常规天气观测数据南极考察中山站臭氧观测数据南极考察中山站海冰观测数据南极考察中山站重力固体潮观测数据南极考察走航表层温盐数据南极考察走航冰山观测数据南极考察走航气溶胶样品采集站位图南极考察走航气象观测数据南极科学考察XBT、XCTD数据南极中山站2002年地磁变化分均值数据集南极中山站成像式宇宙噪声接收机数据南极中山站磁通门磁力计数据南极中山站地面气象要素月平均值南极中山站扫描光度计数据南水北调西线一期工程滑坡、泥石流数据泥石流观测数据(1966-2003)念青唐古拉地区冰川考察数据集欧洲南方天文台SciSoft 天文软件集普里兹湾测区CTD站位登记表普里兹湾浮游动物摄食实验数据气象与气候研究数据青藏地形地貌背景数据青藏高原1:100万生态系统分布图青藏高原TM影像青藏高原冰冻圈数据集 QZPLAT青藏高原哺乳类动物数据青藏高原不同海拔高度主要畜种生态结构数据集青藏高原草地资源(分省)青藏高原草地资源(分县)青藏高原草地资源物种营养成分数据集青藏高原草甸、高寒草地、森林生态系统数据库青藏高原草甸生态系统分布图青藏高原草原生态系统数据集青藏高原地貌地质文献青藏高原地区冰川概况青藏高原地区地质数据青藏高原地区工业经济统计数据(分县)青藏高原地区农业经济统计数据(分省)青藏高原地区农业经济统计数据(分县)青藏高原地区人口数据(分省)青藏高原地区人口数据(分县)青藏高原地区水资源数据(分县)青藏高原地区土地资源(分县)青藏高原地区土壤背景数据青藏高原地区自然灾害青藏高原分区域气候数据青藏高原风景名胜青藏高原高寒草地生态系统数据库青藏高原高寒草甸生态系统气候因子数据集青藏高原高寒草甸生态系统数据库青藏高原高寒草原土壤CO2,CH4,N2O排放数据集青藏高原工业经济统计数据(分省)青藏高原湖泊分类分布数据集青藏高原环境文献青藏高原环境污染青藏高原蝗虫数据库青藏高原交通背景数据青藏高原交通运输数据青藏高原考察研究成果信息数据库青藏高原两栖类数据青藏高原鸟类数据青藏高原农田系统生态因子数据集青藏高原其它文献青藏高原气候数据青藏高原气象、气候资源文献青藏高原区划图青藏高原人口、农业、工业主要指标数据集青藏高原森林生态系统数据库青藏高原森林土壤CO2,CH4,N2O排放数据集青藏高原森林资源数据(分省)青藏高原森林资源数据(分县)青藏高原森林资源数据集青藏高原森林资源系统生态因子数据集青藏高原生物基础研究数据青藏高原生物文献青藏高原数值模拟试验青藏高原水分、水文研究数据青藏高原水文、水资源文献青藏高原水资源数据(分省)青藏高原土地资源青藏高原土壤、土地资源文献青藏高原土壤研究数据青藏高原野生动物数据青藏高原鱼类数据青藏高原植被背景数据青藏气候背景数据青藏水系湖泊背景数据青藏自然区划背景数据青海1:25万乡界图清代河南省赋税数据库区域基础地理信息和社会经济数据全国1:100万土地利用区划(1996)全国1:100万主要牧草空间分布图集全国1:400万耕地质量数据(1980s)全国1:400万宜农荒地数据(1980s)全国1km网格分行业产值数据集(2000)全国1km网格人口数据(1995,2000,2003)全国1km网格生活用水数据集(2000)全国1km网格水资源数据集(2000)全国1km网格土地利用数据(1980s,1995,2000)全国AVHRR植被指数数据库(1998-1999)全国modis产品系列数据集(2002-2006)全国草地类型及其分布数据(1980s)全国草地资源数据库(分省,分县,80年代)全国多年平均干燥度分布图(1km)(建站到1996)全国多年平均积温分布图(1km)(建站到1996)全国多年平均降雨分布图(1km)(建站到1996)全国多年平均气温分布图(1km)(建站到1996)全国多年平均湿润指数分布图(1km)(建站到1996)全国分省草地等级数据(1980s)全国分省草地类型数据(1980s)全国分省土地利用面积属性数据库(1980s,1995)全国分县草地资源数据(1980s)全国工业经济数据库(分省:1949-1998;分县1980,1985)全国公里网格GDP数据(1995,2000,2003)全国公里网格风能数据(1951-2000)全国公里网格光温生产潜力数据全国公里网格历年月平均气温数据集(1951-1990)全国公里网格年太阳总辐射估算数据(1950-1980年均)全国公里网格农田光温生产潜力(1980s,2000)全国公里网格气候生产潜力数据全国及西南典型区域山地灾害(泥石流、滑坡)空间分布数据集全国及西南典型区域山地灾害(泥石流、滑坡)空间分布数据集全国近500年旱涝分布图全国近代降水数据库(1840年-1950年,1181个站)全国能源资源数据库(全国,分省1986-1998)全国农业经济数据库(分省:1949-1998;分县:1980-2000)全国人口统计数据(分省、市、县)全国森林生物量碳密度图(2003 1km)全国森林碳密度变化数据(1km)(1970s-1990s)全国森林样地主要森林类型数据(1970s-1990s)全国森林植被分布图(1km)(2000、2005年)全国森林资源数据库(分省,1950-1993)全国社会发展其他指标数据库(分省:1949-1998;分县1990-2001)全国土地利用数据库(分省:80年代,1987-2001;分县:80年代)全国土地资源数据库(分省:80年代,1987-2001)全国乡镇界线数据全国综合经济数据库(分省:1949-1998;分县1990-2000)全新世全球风场模拟输出全新世全球海平面气压模拟输出全新世全球降水模拟输出全新世全球温度模拟输出全新世以来中国东部海面变化数据集三江湿地系列数据集(1949-1991年)三亚地磁台地磁数据森林资源数据集(1934-1980)山东1:10万土地利用现状数据集(2003)山东省、河南省乡级行政单元人口、社会和经济地理数据库(2005)陕西安塞纸坊沟流域1:1万系列图陕西省1:10万土地利用现状图神舟系列飞船(二、三、四号)大气成份探测数据集神舟系列飞船(二、三、四号)大气密度探测数据集石羊河流域基础数据石羊河流域遥感影像石羊河流域专题数据数字式电离层测高仪观测数据水土流失数据四川省航空遥感影像数据台湾三维固体地球结构数据集太湖流域数据集太阳光学观测数据集(2003-2007)太阳光学耀斑事件数据集(1996-2007)太阳黑子观测数据集(1818-2007)太阳活动区观测数据集(1996-2007)太阳射电流量观测数据集(1932-2007)太阳手绘太阳黑子图数据集(1999-2006)太阳质子事件数据集(1976-1995)唐古拉羌塘高原地区冰川考察数据集土壤梯温仪与玻璃曲管地温表测定土壤梯温对比试验数据(1983-1985)土壤养分观测数据集(1990-1994)位置自行星表(北天)乌鲁木齐河流域冰川变化综合数据集西北大气化学性质观测数据西北气溶胶实时观测数据西北气象观测数据西藏部分河流的水文数据西藏草地分布面积、类型、经济特性数据集西藏土壤数据库西藏乡界图西藏盐湖的经济矿床数据集西藏盐湖的理化成分数据集西藏盐湖分布图西南三省一市1:10万环境数据(土地利用/覆被、冰川、土壤侵蚀、湖泊、沼泽湿地)西南三省一市1:10万冰川分布数据西南三省一市1:10万湖泊分布数据西南三省一市1:10万土地利用数据集(1986,1995,2000)西南三省一市1:10万土壤侵蚀等级数据西南三省一市1:10万沼泽湿地分布数据西南三省一市1:25万行政界线数据西南三省一市1:25万栅格地形图数据西南三省一市1:50万地质类型数据西南三省一市1:50万地质类型数据集西南三省一市TM影像数据(1986,1995,2000)西南三省一市社会经济统计数据集喜马拉雅地区冰川考察数据集雅鲁藏布江地区气候资源考察研究数据雅鲁藏布江流域水资源数据雅鲁藏布江主要水文站数据盐亭县气候观测数据(1985-1994)盐亭站定位观测资料1988-盐亭站旱地水分、养分动态观测数据集(1985-1994)盐亭站土壤理化实验观测数据集(1983-1995)盐亭站土壤侵蚀特征观测数据集(1982-1993)盐亭站文献档案数据(1975-1998)盐亭站小气候观测数据集(1997-1998)盐亭站有林区、无林区不同台位土壤持水动态数据集(1982-1987)盐亭站有林区、无林区农田生态系统区域径流动态数据集(1982-1992)盐亭站有林区、无林区小气候观测数据集(1985-1994)延安示范区降水量图沿中山站至Dome A内陆冰盖考察路线考察数据遥感影像中国西部ASTER遥感影像中国西部ETM(2000年左右)遥感影像中国西部TM(90年左右)依巴谷和第谷星表依巴谷输入星表集第二版宇宙线观测数据集(2005-2007)云南省东川市蒋家沟泥石流观测数据(1966-2003)云南省东川市蒋家沟泥石流录像数据浙江大学华家池实验小区农作物中澳合作考察南极戴维斯站近岸水域考察数据中国1:100万地貌图(1980s,2000)中国1:100万土地资源数据(1980s)中国1:100万植被数据(2000)中国1:400万草地资源图(1980s)中国1:400万地貌图(形态)中国1:400万全要素基础数据(1970s-1990s)中国1:400万资源环境数据(中国地形)中国1:400万资源环境数据(中国沼泽分布区)中国1:100万沙漠数据集中国1:10万冰川编目数据集中国1:10万沙漠分布图(2000年左右)中国1:1500万土壤侵蚀图和中国水土保持图中国GIMMS NDVI数据子集(1981-2003)中国长序列地表冻融数据集(25公里分辨率,1994-2004)中国城市建设数据库(分城市:1949-1998)中国的黄土堆积数据集中国地区时空连续NDVI数据集中国地区时空连续蒸发散数据集中国地区植被物候数据集中国地震目录数据(4000多年时间跨度)中国典型地形冰川数据集中国冻土数据集中国分省、分地区、分县区域发展社会经济数据库(1980、1985、1990-2005年)中国风电场装机台数/容量统计(1980-2004)中国风沙地貌专题数据集中国公里格网土地适宜类数据集(1980s)中国公里网格多年平均风速(1951-2000)中国公里网格土壤氮分布(1980s-1990s,多年平均)中国公里网格土壤碳分布(1980s-1990s,多年平均)中国海岸带和海涂资源80年代综合调查数据中国海岸带基础地理数据中国海岸带遥感影像2000年镶嵌数据中国湖泊数据库中国环境背景值数据(1988年汇编)中国环境污染数据库(分省:1981-2000;分城市:1981-2001)中国环境治理数据库(分省:1981-1998;分流域:1987-199?)中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区粮食情况中国及其毗邻地区1:400万地貌图(构造地貌)中国内蒙古大地电磁测深数据集中国区域电离层TEC数据2001年中国区域电离层TEC数据2002年中国区域电离层TEC数据2003年中国区域电离层TEC数据2004年中国区域沙漠化土地利用专题数据集中国区域沙漠化专题数据集中国森林植被叶面积指数分布(1km分辨率,1960s-1990s,多年平均)中国森林植被叶寿命分布(4km分辨率,1960s-1990s,多年平均)中国沙漠专题数据库中国土地利用/土地覆盖数据集(分辨率1km)中国土壤呼吸数据集(1982-1994)中国西部1km AVHRR_NDVI数据集(1992-1996)中国西部CLM模型驱动数据集中国雪深长时间序列数据集(25公里分辨率,1978-2005)中国中部电离层特征参数(2000-2005)中国周边地区冰川资源数据库中国周边地区冻土数据集中国子区MODIS逐日雪盖0.05度数据产品(2000-2004)中国子区SMMR亮度温度(25公里分辨率,1978-1987)中国子区Spot Vegetation (1998-2007)中国自然灾害数据库(全国:1950-1999;分省:1949-1999)中国自然资源数据(1980s年代)中山站单色极光CCD图象数据中山站感应式磁力计数据中山站区莫愁湖沉积物化学元素数据中原城市群主要城市高分辨率卫星数据SPOT紫色土试验示范数据集(1984-1994)作物生产情况调查数据集(1978 -2001年)佘山地磁台1933-1940年地磁变化时均值数据集佘山地磁台1946-1962年历史磁照图佘山地磁台1946-1962年历史磁照图岷江上游TM影像数据(1986,1995,2000)。
中科院地理所毕业要求
中科院地理所毕业要求
嘿,咱就来说说这中科院地理所的毕业要求吧!你知道吗,在这儿想毕业可不是那么容易的事儿呢!就好像攀登一座高高的山峰,得一步一个脚印地往上爬。
首先呢,课程得学好呀!那可不是随便听听就完事儿的,得认真学,就像种庄稼得精心呵护一样。
比如说,地理信息系统这门课,你要是不花心思去理解那些复杂的算法和模型,怎么能掌握精髓呢?
然后呢,科研项目绝对不能少!这就好比是战士上战场,得真刀真枪地干。
你得参与到实际的科研中去,解决那些难题。
我记得有一次,我们小组为了研究一个地区的生态变化,那可真是日夜奋战啊,找数据、分析数据,忙得不可开交,这不就是活生生的例子嘛!
还有论文啊,那可是重头戏!你得写出有深度、有创新的论文来,可不是东拼西凑就能过关的。
这就像雕琢一件艺术品,得精心打磨。
要是有人觉得随便写写就能过关,那可真的是太天真啦!
实践也很重要哦!不能只是纸上谈兵,得去实地考察、调研。
想象一下,就像探险家去探索未知的领域,去发现那些别人没注意到的细节。
总之,在中科院地理所毕业可不是闹着玩的呀!这需要付出大量的努力和汗水。
就问你,准备好了吗?反正我觉得只要肯努力,就一定能登上这座学术的高峰,顺利毕业!加油吧!。
中国科学院关于做好2000年毕业研究生就业分配工作的意见
中国科学院关于做好2000年毕业研究生就业分配工作的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中国科学院•【公布日期】1999.12.22•【文号】人教字[1999]419号•【施行日期】1999.12.22•【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高等教育,就业促进正文中国科学院关于做好2000年毕业研究生就业分配工作的意见(人教字[1999]419号1999年12月22日)院属各研究生培养单位:2000年我院共有毕业研究生3749名(博士生1774名;硕士生1975名),其中:统分生3239名;定向生272名;委培生64名;在职生174名。
根据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暂行规定》的基本精神和有关政策规定,结合我院的实际情况,现就做好2000年毕业研究生就业分配工作的有关问题,提出以下意见:一、就业方针和原则1.2000年毕业研究生就业分配工作,要坚持主动适应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贯彻统筹安排、合理使用、加强重点、兼顾一般和面向基层,充实生产、科研、教学第一线的方针。
2.2000年毕业研究生原则上采取在国家有关就业分配方针政策指导下,通过一定范围内“双向选择”的方式,落实就业方案。
毕业生就业工作要在保证国家需要的前提下,贯彻学以致用、人尽其才的原则,防止人才安排使用浪费,使有限的高层次人才资源得以充分合理利用。
教育部规定毕业研究生的就业服务范围主要是:高等学校、科学研究机构、国家重点企业、由财政拨款的文化、医药卫生等公益事业单位、党和国家机关,以及人民解放军的所属单位。
3.要积极支持和鼓励优秀的毕业研究生充实到我院的科技队伍中去,为我院实施知识创新工程和实现国家科技发展目标做出自己的贡献。
二、具体规定和要求1.毕业研究生是国家按计划培养的专门人才,有执行国家就业方针、政策和根据需要为国家服务的义务。
毕业研究生应在国家规定的服务范围内就业,凡超出服务范围就业的,应参照委托培养方式补交教育培养费。
中科院地理所特别研究助理资助项目
中科院地理所特别研究助理资助项目在科研领域,特别研究助理资助项目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支持措施。
中科院地理所特别研究助理资助项目一直致力于推动科研工作的深入发展,为优秀的研究助理提供了宝贵的支持和帮助。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对中科院地理所特别研究助理资助项目进行全面评估,帮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这一重要项目。
1. 项目背景中科院地理所特别研究助理资助项目作为一项科研资助项目,其背景十分值得关注。
在科研领域,项目资助不仅是对研究人员个人的支持,更是对科研工作的肯定和推动。
中科院地理所特别研究助理资助项目的设立,为有志于地理学研究的青年学者提供了宝贵的机会,也有助于激发科研人员的工作热情和创造力,从而推动地理学领域的进步和发展。
2. 项目目标与意义中科院地理所特别研究助理资助项目的设立,旨在支持优秀的研究助理开展深入的科研工作,提升其科研水平和综合能力。
这一项目的意义不仅在于为研究助理提供了必要的经费支持,更在于为他们提供了与顶尖科研人员交流学习的机会,有助于培养和造就更多的地理学领域的专业人才。
这也为中科院地理所的科研工作注入了新鲜血液,有助于推动地理学科研的创新和发展。
3. 支持方式和条件中科院地理所特别研究助理资助项目的支持方式多样且灵活,不仅包括经济资助,还包括学术交流、论文发表等多种形式。
通过这些支持方式,可以更好地帮助研究助理开展科研工作,并且提升其在学术领域的影响力和威望。
项目对研究助理的资助条件也十分注重公平公正,注重考察其科研实力和潜力,有助于选拔出更优秀的科研人才进行资助,为地理学研究注入更多的活力和创新力。
4. 个人观点和理解从个人角度来看,中科院地理所特别研究助理资助项目的设立和实施对于地理学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
作为一名地理学研究者,我认为这一项目的设立,不仅为广大青年科研人员提供了发展评台,更有助于推动地理学科研的创新和发展。
我对这一项目充满期待,希望通过这一项目的支持,能够为地理学领域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