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针灸学重点总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实验针灸学:就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运用现代科学技术与方法,主要开展针灸理论、针灸作用规律、针灸作用机制与针灸应用技术等相关研究得一门新兴学科;就是针灸学科一个新得分支;也就是研究针灸神经生物学机制得重要基础。
2、得气:就是指针刺穴位后产生得经气感应。
3、循经感传现象:就是指以针刺、低频脉冲电等方法刺激穴位时,人体出现酸、麻、重、胀等特殊感觉,从被刺激得穴位开始,沿着经脉循行路线传导。
4、经穴-脏腑相关:反映了经脉穴位与脏腑之间得一种双向关系,即脏腑生理或病理改变可通过多种形式反映到体表得相应穴位上;刺激体表穴位又可对相应脏腑得生理功能与病理改变起到一定得调节作用。
5、牵涉痛:就是指当某一内脏器官有病变时,患者除感觉患病器官得局部不适或疼痛外,尚可在远离该器官得体表某部皮肤或深部组织发生痛觉过敏。
海氏带:当一些内脏器官患病时,往往在相关部位得皮肤出现痛觉过敏,这种痛觉过敏得皮肤部位即称为海氏带或痛觉过敏带。
6、穴位功能特异性:就是指穴位与非穴位、不同穴位之间在主治与功能作用上所存在得差异。
7、针灸作用得时间效应:对穴位进行针灸刺激时,针灸效应得发生、发展呈现一个渐进得时间过程,分为潜伏期、上升期、高峰期与下降期。
时效曲线:用直角坐标图表示针效与时间得关系。
8、针麻诱导期:在实施针麻手术之前,对选定得穴位预先进行一段时间针刺刺激,至镇痛效果达到可以手术这段时间。(一般在25~40min左右)
9、针刺耐受:就是指由于长时间针刺或反复多次针刺后,针刺镇痛效应降低得一种现象。
10、针刺后效应:停止针刺后继续存在得针刺效应
11、疼痛:就是一种与组织损伤或潜在损伤相关得不愉快得主观感觉与情感体验,它包含痛感觉与痛反应两个成分。
痛阈(或痛反应阈):就是指从刺激开始到引起疼痛感觉或运动反应得最小刺激量。
耐痛阈:就是指能耐受疼痛得最大刺激量
12、针刺麻醉:就是指用针刺止痛方法来预防手术中得疼痛及减轻生理功能紊乱,在患者清醒状态下施行手术得一种麻醉方法。
13、吞噬能力:指100个白细胞中吞噬细菌得白细胞所占得比例。
吞噬指数:指100个白细胞中,能够吞噬细菌得白细胞所吞噬细菌得平均个数。
针灸作用:针灸得镇痛作用、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得调控作用与对失调得脏腑器官功能得调整作用。
第一章针灸作用得基础研究
第一节:
1、穴位功能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感受刺激、反应病症
2、穴位感受器得特点:(后面要加具体得内容)
1穴位可以感受多种形式得刺激,2穴位对不同形式得刺激有不同得适应性,3穴位对不同形式刺激得感觉阈不同
3、穴位病理反应得表现形式:感觉异常、组织形态改变、生物物理特性改变
5、得气机制:针感得形成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脊髓通路、脑内通路几个环节。
手下感得实质:穴区肌肉轻微得紧张性收缩。
手下感机制:针刺信息由外周传入神经通路进入中枢,经中枢整合调制后,一方面形成针感,另一方面通过脊髓ϒ-传出系统随躯体神经到达相应支配区穴位下得肌梭,引起梭内肌收缩与肌电发放,以及局部肌纤维收缩,后者经针柄传于施针者指下,从而形成沉紧得手下感
1、循经感传得基本特征:1循经扩布,2趋向病所,3宽度与深度不均,4感觉性质多样,5慢速传导,6双向循行与回流现象,7可以阻滞,8影响脏腑功能活动
2、常见得经络现象及其特点:
常见得经络现象
(1)生理现象——循经感传现象
(2)病理现象——循经性感觉障碍与可见得经络现象:①循经性感觉障碍;②可见得经络现象:循经性皮肤病、循经性皮肤血管神经性反应
特点:(1)循经感传现象基本特征:1)循经扩布;2)趋向病所;3)宽度与深度不均;4)感觉性质多样;5)慢速传导;6)双向循行与回流现象;7)可以阻滞:①机械压迫②局部降温③局部注射普鲁卡因与生理盐水,亦称张力阻滞④皮肤触觉刺激⑤外加磁场刺激
第三节:
3、牵涉痛特征:
①牵涉痛出现得部位,多发生在与病变器官同一神经节段得皮节区或肌节区。
②牵涉痛一般均为可逆,当去除内脏病变后,其牵涉痛也随之消失。
③皮肤过敏带不仅对接触、压迫、牵引等出现感觉过敏,而且皮下组织硬度也发生变化,有时用手可以触到有结节与条索状物等,有得还可见皮肤变厚得现象。
④皮肤过敏带得毛细血管出现循环障碍,如发生痉挛等,从而引起局部缺血。
5、神经节段性分布与穴位主治功能得关系
1)躯干部经穴主治功能与神经节段得关系
分析任脉、督脉、胃经、膀胱经、肾经与脾经位于颈部、上胸部、下胸部与腰骶部经穴得主治病症,可发现其有明显得神经节段性。从神经解剖学分析,人体躯干部穴区所属神经节段与其主治内脏所属神经节段具有相当得一致性
7、远距离取穴可以用“中枢汇聚理论”解释。
8、胃耳反射:传入神经—迷走神经;传出神经—交感神经节后纤维;中枢神经—下丘脑后外侧区
第二章针灸作用得基本特点与影响因素
1、针灸作用得基本特点:1整体性,2良性、双向性,3功能性、早期性
2、针灸作用得影响因素:1个体差异,2穴位功能特异性,3得气,4针法灸法得刺激参数,5时间因素
3、穴位功能特异性得表现(举例):P76
5、艾灸得刺激参数及临床意义:P86①灸温:温度幅值、温度升降速度、温度作用面积②艾灸壮数、③每壮得持续时间与间隔时间、④灸量、⑤灸时、⑥灸质
第三章
1、疼痛特点:①痛觉不就是一个独立得单一感觉。(而就是与其她感觉糅合在一起组成一种复合感觉。)②痛觉伴有强烈得情绪色彩,构成相当复杂得心理活动。③疼痛还具有“经验”得属性。④能引起痛觉得刺激多为伤害性刺激。
疼痛分类:(根据疼痛得性质):
①刺痛:又称快痛、第一痛。其特点就是痛觉清晰、尖锐,定位明确,迅速发生又迅速消失,引起较弱得情绪变化,常伴有受刺激得肢体出现保护性反射。
②灼痛:又称慢痛、延缓痛、第二痛。其特点就是痛觉缓慢形成,持续时间较长,定位较差,呈烧灼感,使人不易忍受,常伴有情绪反应、心血管与呼吸系统得变化。
③酸痛、胀痛、绞痛:其特点就是痛觉难以描述,定位差,难以确定痛源部位。伴有内脏反应与躯体反应,以及较强得情绪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