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军阀、五四运动、国民大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知识点(填空)
![新民主主义革命知识点(填空)](https://img.taocdn.com/s3/m/00e9007531b765ce04081401.png)
考点5: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一)五四运动1、历史背景(1)政治上:①北洋军阀政府对内独裁专制、军阀混战,对外出卖国家主权,阶级矛盾激化。
②一战期间,日、美加紧侵略中国,人民反帝情绪高涨。
③俄国十月革命为中国人民指明方向。
(2)经济上: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无产阶级队伍壮大。
(3)思想上:新文化运动解放了人民的思想;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中国人民指明了道路。
(4)导火线: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2、过程:(1)口号:“外争国权,内惩国贼”、“还我青岛”、“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等。
(2)过程:第一阶段(5月4日~6月初):运动的中心在北京,学生为先锋;第二阶段:(6月初后)运动中心在上海,高潮为上海的“三罢”斗争,工人阶级为主力。
(3)结果:取得初步胜利(释放被捕学生;罢免曹汝霖、陆宗舆、章宗祥的职务;拒签和约)。
3、性质:一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
4、历史意义:(1)是一次广大人民群众直接参与的彻底的毫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
(2)在运动中,青年学生起到了先锋作用;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起到了主力军的作用,从此,工人阶级开始领导中国革命。
(3)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一些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认识到工人阶级伟大力量,开始了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进程,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提供了思想基础。
(4)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5、五四精神(1)内容:爱国主义精神;民主和科学的精神;追求真理、勇于解放的精神。
(2)五四运动的精神,最根本的就是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
我们不但应当继承五四精神,而且应当弘扬五四精神:一是启蒙与救亡自觉广泛的统一;二是知识分子与劳动群众的统一;三是刻苦耐劳的精神与进取创新的精神的统一;四是独立自主的精神与无私奉献精神的统一。
(二)中国共产党成立1、成立条件(1)阶级基础:无产阶级的壮大并登上政治舞台。
(2)思想基础: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传播。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10—13课)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复习提纲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10—13课)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复习提纲](https://img.taocdn.com/s3/m/0b57e218fad6195f312ba6a3.png)
新民主主义革命(1919-1949年)阶段:1、五四运动与中共创立(1919-1924年)2、国民大革命(1924-1927年)3、土地革命战争(1927-1937年)4、抗日战争(1937-1945年)5、解放战争(1946-1949年)第三单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一、1919---1924年五四运动与中共创立1、五四运动:导火索:中国在巴黎和会上外交失败时间:1919.5.4——6.28主力:北京学生——上海工人领导:陈独秀、李大钊等(先进的知识分子)主要口号:(1)“誓死力争,还我青岛”(2)“拒绝在巴黎和会上签字”(3)“废除二十一条”(4)“外争主权,内除国贼”成果:释放被捕学生;罢免卖国贼;拒绝在对德和约上签字;性质: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意义:中国工人阶级从此登上了政治舞台,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显示了中华民族的进一步觉醒。
为五四爱国运动作了思想准备,在思想上和干部上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作了准备。
五四精神:忧国忧民,不屈不挠,乐于奉献,敢于斗争的爱国主义精神。
核心是“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相关节日:五四青年节2、中共一大时间:1921年7月地点:上海(后转到浙江嘉兴南湖游船)内容:(1)党纲:奋斗目标(2)中心任务:领导工人运动(3)领导机构:中央局(4)领导人:陈独秀意义:开天辟地、焕然一新相关节日:七一建党节二、1924——1927 国民大革命1、黄埔军校的建立时间:1924.5地点:广州目的:创建革命军,挽救民族危亡领导人:孙中山、蒋介石、廖仲恺、周恩来等意义:培养了大量军政人才,为建立国民革命军奠定了基础。
2、北伐战争时间:1926年开始目的:推翻北洋军阀统治,统一全国。
主要对象: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主要战场:湖南、湖北主要战役:汀泗桥、贺胜桥战役(叶挺独立团---“铁军”)主要战绩:消灭吴佩孚、孙传芳主力,从珠江流域打到长江流域北伐胜利进军的原因:(略)结果:失败原因: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1927年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4月建立反动的南京国民政府)三、1927——1937年土地革命1、三大起义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周恩来、贺龙、朱德等国民革命军意义:打响第一枪;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
军阀的统治时代
![军阀的统治时代](https://img.taocdn.com/s3/m/192caade2cc58bd63186bd64.png)
(5)这些斗争的实质是资本主义与封建主义之间的 斗争。
(6) 这些斗争说明: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 入人心,任何逆历史潮流而动的事件注定要失败; ( 7 )斗争的结果说明:资产阶级革命派为争取民主 共和,屡战屡败,一直没有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 说明资产阶级因为阶级局限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 胜利,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也不符合中国的国情, 旧民主主义革命至此宣告终结。时代呼唤新的领导 阶级和新的道路。
(4)段祺瑞重掌政权后,拒绝恢复《临时约法》和国会,破 坏共和制度,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靠西南滇系、 桂系军阀和部分国会议员,掀起护法运动。但由于革命派所 提恢复临时约法和国会的口号,对广大人民群众缺乏号召力; 依靠的南方军阀又并非真要护法,而是借护法名义来保持和 扩大自己的势力,结果南北军阀勾结,排挤孙中山,护法运 动失败。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
(1912——1928)
北洋军阀是清朝末年由袁世凯建立的封建军事政治集团。清政府自 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以来所依靠的湘军和淮军,在甲午中日战争中一 败涂地,腐朽不堪。为了支撑危局,清政府于1894年冬天任命淮系 官僚胡燏棻到小站训练新式陆军。1895年,清政府派袁世凯接统这 支军队,旧例兼北洋大臣的直隶总督节制,这就是北洋军建立的开 始。北洋军按照德国的营制和操典进行训练,与旧式军队不同。北 洋军阀就是随着北洋军的建立和发展而产生的。为了控制北洋军, 袁世凯从一开始就注重搜罗党羽,拼凑班底。其中最重要的有袁世 凯的老朋友徐世昌和被称为“北洋三杰”的天津武备学堂毕业的王 士珍、段祺瑞、冯国璋等人,构成了后来的北洋军阀的骨干。1898 年,袁世凯依靠北洋军,出卖维新派,换得西太后和荣禄的信任, 袁世凯和北洋军初露头角。1899年和1900年,袁世凯又依靠北洋军 镇压山东义和团,得到中外反动派的赏识。
专题十二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1912--1927)教师
![专题十二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1912--1927)教师](https://img.taocdn.com/s3/m/b1ec916f783e0912a2162ad5.png)
专题十二北洋军阀统治时期(1912--1927)【阶段特征】北洋军阀统治是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和新的革命力量孕育发展时期。
1.政治上: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捍卫民主革命胜利果实,发动了一系列革命运动,但未能给灾难深重的中国找到一条正确的出路。
五四运动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中国共产党成立,国共两党实现第一次合作,掀起了国民革命运动,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由于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大革命以失败而告终。
2.经济上:民族工业出现“短暂春天”,为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奠定了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
3.思想文化上: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实业救国”以及民主科学思潮兴起,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后期的马克思主义传播,推动了中国民主革命发展。
【多角度整合】北洋军阀统治中国16年。
有人说,这是黑暗与希望并存、反动与进步斗争的16年。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结合史实概括指出这16年中国民主革命发展的主要特征?并分析形成这些特征的历史原因?2.国民大革命时期,中国并存马克思主义和新三民主义两大思想,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局面?这一时期中国革命运动主要是在哪一思想领导下进行,分析原因。
3.虽然北洋军阀统治很黑暗,但中国革命没有停下脚步,中国人的思想解放没有停下脚步,中国的经济进一步得到发展,中国向近代化没有停下脚步。
试结合所学知识,对上述观点加以说明。
1.特征:(1)虽然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但资产阶级无法领导革命取得胜利。
例如:二次革命、护法运动等。
(2)无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革命面貌焕然一新。
如:五四运动爆发、中共诞生,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的掀起等。
(3)国共实现第一次合作,革命力量实现大团结。
原因:(1)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联合力量超过了革命力量。
资产阶级自身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
(2)无产阶级队伍的不断壮大,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中国革命必然推陈出新。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和国民大革命的兴起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和国民大革命的兴起](https://img.taocdn.com/s3/m/8630df6b26284b73f242336c1eb91a37f1113261.png)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和国民大革命的兴起——国民党统治的基本确立一、时间:从1919年的五四运动到1927大革命的失败二、历史分期:本期历史以1924年初国民党“一大”召开为界,可分为两个阶段:(一)、第一阶段:北洋军阀统治的继续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十月革命的影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有了较大的发展,中国社会新的力量不断壮大,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有了较大的发展,促成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五四运动。
五四运动以后,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逐渐成为思想界的主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产生了中国共产党,近代以来中国革命阵线出现了新的组合,新民主主义革命由此开始。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形成了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中国由日本独霸局面又回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
中国仍旧处在北洋军阀统治之下,由于帝国主义的操纵,皖系、直系、奉系三派主要军阀相互间进行着持续不断的争斗和战争,先后控制北京中央政权。
孙中山在继续探索中国革命的道路,第二次护法运动的失败,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国共两党积极酝酿合作,中国革命的面目焕然一新。
本阶段的主要事件有:1、“五四”运动。
五四运动发生于1919年,其导火线是巴黎和会拒绝了中国政府代表团所提出的正义要求。
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开端。
课文要求弄清楚的问题有:五四运动的口号、中心、性质和各阶级、各阶层在运动中的地位及其发挥的历史作用。
课文提到的人物主要有: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李大钊、陈独秀。
2、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在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中李大钊的贡献极大,他是在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举起社会主义大旗的人;马克思主义与反马克思主义之间最主要的斗争是问题与主义之争;中国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的特点是一开始就注重同工人运动相结合,喊出了“与劳工阶级打成一片”的口号。
课文中提到的人物有:李大钊、毛泽东、邓仲夏、蔡和森、周恩来、胡适。
2019年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05.新民主主义革命
![2019年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05.新民主主义革命](https://img.taocdn.com/s3/m/4923a4deaef8941ea76e0549.png)
新民主主义革命(1919-1949)一、五四运动(1919年)(一)背景1.政治: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2.经济:民资短暂春天,工人阶级壮大3.思想:新文化运动促进思想解放(二)导火索1918年的战胜国巴黎和会上,欧美列强做出了将德国在山东的一切权益转让给日本的决定,中国外交失败。
(三)过程1.爆发:1919年5月4日,北京。
2.高潮:1919.6.5上海:工人罢工、商人罢市、学生罢课3.口号:“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废除二十一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4.结果:初步胜利。
免除了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三人的职务。
中国代表团拒绝在巴黎和会上签字。
(四)意义1.五四运动是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爱国主义精神贯穿运动的始终,是五四精神的主旋律2.五四运动是一场广泛传播民主和科学的新文化运动,体现了民主和科学精神。
3.五四运动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它体现了追求真理、勇于解放的精神。
4.五四运动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二、中国共产党建立(1921年)1.条件①阶级基础:无产阶级的壮大并登上政治舞台;②思想基础:马列主义的传播;③组织基础:中国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成立。
2.中共“一大”:1921年7月召开。
大会通过了党的纲领,把推翻资产阶级专政、建立无产阶级专政,作为党的奋斗目标。
宣告了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3.中共“二大”:1922年召开,制定现阶段奋斗目标为反帝国主义,反封建主义,反对军阀。
4.1923年中共“三大”提出建立民主革命统一战线国民大革命时期(1924年—1927年)三、第一次国共合作1.条件:中国共产党在开展工人运动中,认识到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必要性;1923年中共三大决定与中国国民党合作。
2. 实现:1924年国民党“一大”在广州召开,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标志着国共第一次合作正式形成。
3.影响:反帝反封建的工农运动蓬勃发展,国民革命运动高潮迅速到来。
鸱枭(上课用)第14课_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
![鸱枭(上课用)第14课_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https://img.taocdn.com/s3/m/dab83c8184868762caaed5ce.png)
国民革命歌
努力国民革命,努力国
民革命,齐奋斗,齐奋 斗。 吴佩孚国民政府 打倒列强,打倒列强, 除军阀!除军阀! 孙传芳 国民革命成功,国民革 国民政府 命成功,齐欢唱,齐欢 唱。
(3)成果:
张 作 霖
兵力35万
北京
黑 吉 辽
直隶
山东
河南 安 江苏 徽 浙江
4. 有誓词称:“国民痛苦,水深火 热;土匪军阀,为虎作伥;帝国主义, 以枭为张。本军兴师,救国救民;总理 遗命,炳若晨星。”誓词涉及的历史事 件是: A.北伐战争 B.辛亥革命 C.抗日战争 D.解放战争
5、《中共八七会议告全体党员书》 指出:“我们的党公开承认并纠正错误, 不含混不隐瞒,这并不是示弱,而正是证 明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力量。”这里谈到 的错误,主要是指中国共产党: A.放弃了对革命武装的领导权 B.采取了“左”倾冒险主义方针 C.放弃了民族革命战线的领导权 D.排斥了毛泽东的正确领导
中共诞生使得中国革命面貌 1921—1923发动的工人运动 焕然一新,新表现在哪里?
3、意义: 中国革命的面貌 焕然一新。
D、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
三. 国共合作
我(宋庆龄)曾多次听他说国民党的内部 1.原因 矛盾怎样,使他不能有效地进行革命。 怎样领导革命斗争,这是他想得越来越多 (1)共产党认识到 只有建立革命统一 的问题。1923年当李大钊、林伯渠等人来商 甲某,1923年8月时说自己既是国 战线才能战胜敌人。谈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合作的问题时,孙中 山立即看到把力量联合起来的价值。 民党员,又是共产党员。 (2)孙中山认识到 ------《人民日报》1962年11月12日 国民党的不足. (3)共产国际的帮助
从五四运动到大革命
![从五四运动到大革命](https://img.taocdn.com/s3/m/ea2127f22cc58bd63186bd7a.png)
1.工农革命运动蓬勃发展: 上海、湖南 影响 2.人民反帝斗争高涨: 汉口、九江人民收回英 租界 胜利原因
件 内 阶级基础:工人阶级队伍 的壮大和工人运动的发展
(五四运动)
干部基础:
新旧民主革命的比较
社会 革命 革命 领导 指导 革命 性质 任务 性质 力量 思想 前途
旧民 主主 义革
命
新民 主主 义革
命
半殖 民地 半封 建社 会
反对 外国 资本 主义
侵略 和本 国封 建统
治
资产 阶级 民主 革命
资产 阶级
无产 阶级
资’的 平等、 自由、 民主共 和观念
建立资 产阶级 共和国
马克 完成民
思主 主革命
义
任务后, 还要进
入社会
主义
过程
1.中共“一大”(1921.7 上 海)成立党,通过第一个党纲
2.中共“二大”(1922.7 上 海制)定民主革命纲领
领导工人运动 (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
二.国民大革命
(二七教训)
第四单元
从五四运动到 国民大革命
阶段特征:
1.从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 命过渡时期,五四运动是转折的标志。
2.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集中体现为中 国人民同北洋军阀的矛盾。革命中心 任务是打倒北洋军阀,完成反帝反封 的民主革命任务。
一.中共的创建
十月革命的胜利
外
历Leabharlann 共产国际的帮助史思想基础:
条
组织基础:
共产党
国
国共合作
民
共产国际 统一战线
大
成立
革
国民党
(国民党一大)
命
(屡次失败)
中国近代史之北洋军阀的统治-文档资料
![中国近代史之北洋军阀的统治-文档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5189726a5a8102d277a22f4d.png)
北洋军阀的统治(1912~1928)
阶段特征: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是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时期, 是中国近代史政治最黑暗、最混乱的时期,也是新的革命力量 孕育发掌时期。
政治上,北洋军阀对内独裁复辟,对外投靠帝国主义,政局动 荡;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捍卫革命果实发动了一系列革命运动, 但没找到一条正确的道路。
(1)袁世凯专权独裁,资产阶级革命党人将同盟会改组为国 民党,试图通过建立责任内阁限制袁世凯的权力,引起袁世 凯的恐慌,制造“宋教仁案”,罢免国民党人担任的江西、 广东、安徽三省都督,反革命独裁嘴脸暴露无遗,孙中山、 黄兴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党人掀起了“二次革命”。由于国 民党力量涣散,二次革命很快被实力较强的北洋军镇压下去。
(四)五四运动
背景: 1.国际原因: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日本加紧侵略中国; 俄国的十月革命给中国人民以新的启示。 2.国内原因: A.北洋军阀政府对外卖国,对内独裁混战。 B.“一战”期间,工人阶级队伍迅速壮大。 C.新文化运动的开展推动了人民的思想解放。 3、导火线: 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
(1912——1928)
北洋军阀是清朝末年由袁世凯建立的封建军事政治集团。清政 府自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以来所依靠的湘军和淮军,在甲午中日 战争中一败涂地,腐朽不堪。为了支撑危局,清政府于1894 年冬天任命淮系官僚胡燏棻到小站训练新式陆军。1895年, 清政府派袁世凯接统这支军队,旧例兼北洋大臣的直隶总督节 制,这就是北洋军建立的开始。北洋军按照德国的营制和操典 进行训练,与旧式军队不同。北洋军阀就是随着北洋军的建立 和发展而产生的。为了控制北洋军,袁世凯从一开始就注重搜 罗党羽,拼凑班底。其中最重要的有袁世凯的老朋友徐世昌和 被称为“北洋三杰”的天津武备学堂毕业的王士珍、段祺瑞、 冯国璋等人,构成了后来的北洋军阀的骨干。1898年,袁世 凯依靠北洋军,出卖维新派,换得西太后和荣禄的信任,袁世 凯和北洋军初露头角。1899年和1900年,袁世凯又依靠北洋 军镇压山东义和团,得到中外反动派的赏识。
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程
![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程](https://img.taocdn.com/s3/m/c1b91737650e52ea54189826.png)
会
经济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2)从1985年起,城
主
体制 市改革全面展开,重点是国有企业的改革;(3)
义 改革 改革 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现 开放
体制。
代 化 建 设 新
(1978 年~至
今)
对外 开放
(1)1980年,我国在广东的深圳、珠海、汕头 和福建的厦门建立四个经济特区;(2)1984年, 中国开放大连、烟台、青岛、上海等14个沿海 城市;(3)1985年,又开辟长江三角洲、珠江 三角洲、闽东南地区、环渤海地区4个经济开放
抗日 战争 时期
七七 事变
1937年7月7日,日军进攻卢沟桥,发动全面 侵华战争。中国军队奋起抵抗,全国性的抗 日战争从此开始。七七事变(或称卢沟桥事 变)是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也是中华 民族全民族抗战的开始。
敌后 抗战
中国共产党实行全面抗战路线(人民战争路 线),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开辟敌后战场。 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抗日武装成为抗战的 中流砥柱。1940年,彭德怀指挥的百团大战 是抗战期间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最大规 模的战役。
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
时期 名称 时间 地点
会议内容
意义
社会 主义 道路 探索 时期
第一届 全国人 民代表
大会
1954年 9月
北京
1954年9月在北京 召开,大会制定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 宪法》,这是新中 国第一部社会主义 类型的宪法,也是 中国有史以来真正 反映人民利益的宪 法。
标志着我国 各级人民代 表大会从下 到上、全面 地、系统地 建立起来, 国家权力开 始由人民普 选产生的全 国人民代表 大会行使
时期 名称 时间
中国近代史分期
![中国近代史分期](https://img.taocdn.com/s3/m/d3ca7f611ed9ad51f11df201.png)
我国和世界上其他国家一样,按照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不断地向前发展着,到了封建社会后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已经孕育着资本主义的萌芽。
但是,到了十九世纪四十年代,这种独立发展的进程中断了,资本主义列强用大炮、鸦片和廉价的商品,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并逐步和中国封建统治者勾结,来实现他们独霸中国的目的。
这样,中国便一步步地沦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从此,中华民族成了一个被压迫的民族。
首先,1840年6月英国以武力侵略中国,发动了鸦片战争。
英国侵略军烧杀抢掠,在中国的领土上横行霸道。
1842年8月,英国侵略者又强迫清政府签定了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
次年,英国又强迫清政府签定了《南京条约》的附件。
鸦片战争刚刚结束,美法两国以武力威胁下,迫使清政府分别和他们签定了不平等的中美《望厦条约》和中法《黄埔条约》,扩大了侵略权益。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从封建社会逐渐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由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开始变为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
从此,中国人民开始了反对外国侵略者,同时反对本国封建统治者的斗争;中国历史进入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鸦片战争中,清政府耗费大量军费,大大加重了人民负担。
此后,洪秀全领导的规模巨大的太平天国起义爆发了。
1853年,太平军占领了南京,定都天京,太平天国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还派了两支人马分头北伐和西征。
后来,湘军疯狂反扑,太平军连连失利。
1855年,石达开指挥西征军大败湘军,太平天国进入军事上的全盛时期,大平天国军事上取得很大胜利的时候,领导人之间,发生了尖锐的内部战争。
1864年6月,洪秀全病逝。
7月,湘军冲入天京城内,天京陷落,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运动,由于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而失败了。
太平天国坚持战斗14年,势力发展到18省,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运动。
它建立了政权,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沉重地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是几千年来中国农民战争的最高峰。
新民主主义革命填空答案版
![新民主主义革命填空答案版](https://img.taocdn.com/s3/m/0abeeb99d0d233d4b14e693e.png)
新民主主义革命新主主义革命:一、新民主主义的崛起(1919-1927)(一)五四运动1背景:1)国内:日本等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加紧侵略,中国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北洋政府对内镇压,对外妥协卖国,促使国内阶级矛盾日益加深;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无产阶级力量壮大。
新文化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马克思主义开始传播。
2)国际: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为中国人民指出解放的道路。
2.导火线: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3.过程:1919年5月4日,以北京为中心,青年学生高举“外争主权,内除国贼”等口号,发起大规模的示威游行,为支援北京学生运动,6月5日起,上海工人开始罢工,掀起了学生罢课、商人罢市、工人罢工的浪潮。
在人民群众的压力下,军阀释放被捕学生,罢免曹、陆、章的职务,中国代表顾维钧也拒绝在巴黎和会上签字。
五四运动取得初步胜利。
4.特点:群众性、广泛性、彻底性、坚决性。
5.意义:⑴五四运动是一次伟大的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性质),运动中青年学生为先锋。
工人阶级为主力,陈独秀、李大钊等先进的知识分子起了领导作用。
⑵运动中宣传了马克思主义,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思想基础。
⑶比辛亥革命有更加广泛的群众基础,也是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
⑷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⑸五四精神:爱国主义精神贯穿始终,成为主旋律;(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1.条件:经济基础: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阶级基础:无产阶级力量壮大。
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尤其是五四后;组织基础: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相继建立。
外部:共产国际的帮助。
2标志:1921年7月23日,中共一大的召开:名称是中国共产党;党的性质是无产阶级政党;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废除私有制,直至消灭阶级差别;(社会主义革命)。
3二大召开:中国共产党现阶段的目标是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主义,反对军阀;4影响:标志着中国革命进入到以马列主义为指导的工人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中国近代史》单元四 北洋军阀的统治和国民大革命—学科知识渗透教学设计
![《中国近代史》单元四 北洋军阀的统治和国民大革命—学科知识渗透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a10634db3186bceb19e8bbd4.png)
《中国近代现代史》学科知识渗透教学设计单元四北洋军阀的统治和国民大革命★发散训练1.梁启超的评价:(1)主要活动: ①维新派的核心人物,戊戌变法运动的发起者之一。
②在戊戌变法中主要贡献是宣传西学和维新变法思想,主持过《时务报》、《中外纪闻》,发表了《变法通义》等文章,在百日维新期间办理大学堂和译书局事务。
③辛亥革命期间沦为保皇派,继续维护清朝统治,主张君主立宪,反对革命。
④护国运动中反对袁世凯称帝,发表《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引起社会各阶层强烈反响。
⑤倡导“史学革命”,是新史学理论的奠基人;提倡“诗界革命”,主张当代文明开拓诗歌境界。
(2)评价: ①是资产阶级学者,其政治活动反映了爱国知识分子的思想转变历程。
②发动戊戌变法,宣传西方思想,为思想解放作出极大贡献,是当时历史的先进人物。
③后因坚持君主立宪,沦为保皇派,没有跟上历史发展的潮流。
④及时认清袁世凯独裁专制的反动性,为护国运动的发展,维护民主共和政体作出了贡献。
⑤在思想文化领域里大力倡导西学,是近代中国文化的开拓者之一。
2.对北洋军阀统治的认识: 一种观点认为应完全否定,因为它对内独裁专制复辟混战镇压,对外出卖国家主权和利益。
北洋军阀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反动的军事政治集团,它在辛亥革命前后16年的历史进程中是一个祸国殃民的丑恶角色,所以对它的存在应予完全否定。
北洋军阀凭借反动政权竭力维护封建买办的生产关系,严重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顽固地推行媚外政策,疯狂出卖国家利益,极大地阻碍了民族经济的发展;北洋军阀地主的出现,导致了土地关系的倒退,使政权和地权结合起来,野蛮地对贫苦农民进行剥削和统治,大大强化了地主对佃农的封建支配关系。
另一种观点认为不能简单地加以完全否定。
它是维系晚清十余年统治的支柱,是转移辛亥革命政权的主权力量,是掌握中华民国十六提的统治者、中华民国对外关系的代表、制造祸国殃民灾难的罪魁。
它的历史作用是: 一对旧军制进行了一次重大的改革;二它的长达十六年的反动统治起了反面教材的作用: 段祺瑞执政时期,是新文化运动和人们空前觉醒的时期;三它为新军阀的统治准备了干部条件;四军阀混战吞并无疑给人民带来了灾祸和不幸,但是它们之间的混争夺实际上为再次“统一”扫清了道路。
专题06 中华民国前期的中国(1912—1927年)(解析版)
![专题06 中华民国前期的中国(1912—1927年)(解析版)](https://img.taocdn.com/s3/m/0464163e33d4b14e842468dc.png)
专题六中华民国前期的中国(1912—1927年)【思维导图】【知识梳理】一、政治:北洋军阀的统治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1.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概况(1)袁世凯实行独裁专制统治,进而复辟帝制。
主要事例有:控制内阁,刺杀宋教仁,镇压二次革命,解散议会和国民党,颁布《中华民国约法》,修改总统选举法,改国号为中华帝国,复辟帝制,接受旨在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
(2)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党人为维护民主共和,反对专制复辟,发动一系列革命运动。
主要有“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
(3)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分裂为皖、直、奉三派,交替控制中央政权,出现了军阀割据混战的局面。
2.五四运动(1)性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2)特点:彻底、不妥协、群众基础广泛。
(3)划时代意义:工人阶级开始登上政治历史舞台并发挥主力军作用,中国步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3.中国共产党成立(1)背景: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奠定了基础。
(2)成立:1921年中国共产党召开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出现了以马列主义为指导的工人阶级政党。
(3)影响: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
4.国民大革命(1924—1927年)(1)兴起: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国共两党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国民革命运动兴起。
(2)成就:北伐战争使革命势力由珠江流域发展到长江流域,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3)结果: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国共合作破裂,国民革命失败。
二、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的短暂发展1.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1)背景①民国的建立和民国政府实行了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政策。
②民族资产阶级受“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积极投身于兴办实业的运动中。
③抵制日货、提倡国货等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的有力推动。
④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2)表现:1912—1919年,民族工业发展迅速,其中纺织业和面粉业发展最快。
历史二轮复习五民国前期的近代化(北洋政府时期)
![历史二轮复习五民国前期的近代化(北洋政府时期)](https://img.taocdn.com/s3/m/96759f39e2bd960590c677ab.png)
考查重点:
1、中国近代史上的三次思想解放潮流
时间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内容
维新变法思潮 19世纪末
主张设议院,兴民 权,实行君主立宪
意义
是资产阶级思想同 封建思想的正面交 锋
民主共和思潮 20世纪初
提倡三民主义
使资产阶级民主革 命思想得到进一步 传播
新文化运动
1915— 1919年
提倡民主、科学、 新道德、新文学; 反对专制、愚昧、
2、经济:
以工业化为主体的经济近代化有了长足发展,但始终无法走上独 立发展的道路。
3、思想文化:
袁世凯掀起尊孔复古逆流;新文化运动解放思想,传统文化向近代 文化转型
4、生活习俗:新服饰走向下层民众,中山装、旗袍 文明礼仪,文明婚礼,简化葬礼……
5、军事: 国共第一次合作 :1924年,国民革命军,黄埔军校
民国前期的近代化(北洋政府时期)
1912-1928
1912-1928年:民国前期,北洋政府统治
中华民国
1927-1949年:民国后期,南京国民政府统治 1912-1949年
民国前期近代化转型(1912—1928)——曲折
1、政治:
北洋军阀的专制统治使中国的政治民主化进程遇到了逆流;另一 方面,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则开创了中国政治近代化的新纪元。
(3)四个特点:
①中西、新旧并存,甚至中西合璧、渗透。 ②由沿海城市向内地市镇逐步推进。 ③变化不均衡,城市变化大、农村变化小,
沿海变化大、内地变化小。 ④变化与社会运动密切相关。
3、对五四运动的三种评价 4、儒家思想地位的变化
三、思想文化
1、新文化运动
动摇了传统思想的统治地位,民主与科学思想得到弘扬 对五四运动起了宣传动员作用 后期传播的社会主义思想成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的思想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和国民大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和国民大革命](https://img.taocdn.com/s3/m/15f8556c01f69e3142329418.png)
• 材料二:“革命为唯一法门。”“我们必须倾 覆满州政府,建设民国。革命成功之日,…… 废除专制,实行共和。”(孙中山《在檀香山 正埠荷梯厘街戏院的演说》,1903年12月13日) (2)与材料一相比较,就改造中国的方法和目 的而言,1903年孙中山的思想就有了哪两个显 著变化?(2分)
(4)提出了新三民主义和三大政策。客观原因: 依靠军阀不断失败,苏联共产国际的帮助,自身 的觉悟探索,中共的联络帮助。对孙中山的评价: 伟大的民主革命家。
;胎牛血清 /xueqing/ 胎牛血清;
胎牛血清是一种性状、外观 浅黄色澄清、无溶血、无异物稍粘稠液体。胎牛血清应取自剖腹产的胎牛;
C1923的《中国国民党宣言》D新三民主义的基本原则
8、1996,1927年,大革命失败了,这里所说的失败,主要是指
A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没有完成
A
B蒋介石、汪精卫背叛革命
C共产党内右倾机会主义占了上风
D工农运动转入低潮
9、第19三95次年武上装海起,义下②列孙事中件山按在发北生京时逝间世先③后国排民列政,府应从是广①州上迁海到工C武人汉
军事教官②政治教育和军事训练同等重要③开设自然科学课程D④国
共两党合作的产物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④ D②④
3、2001春季高考,1923年中共三大就国共合作问题决定 A
A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B同国民党实行党外合作C帮助国
民党改组,使之成为民族资产阶级政党D必须坚持共产党在革命统
一战线中的领导权
答案 进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民大革命(1924--1927年),也称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 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合作领导下进行的反帝 反军阀(反帝反封)的革命斗争。又被称为国民革命运动。 兴起:1924年1月,在中国共产党人的参加和帮助下,孙中山 改组国民党,召开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重新解释三 民主义,第一次国共合作建立。之后创办黄埔军校,建立国民革 命军,组织国民政府。进行东征和南征,平定了反革命叛乱,推 动革命迅速发展。1926年7月,国民革命军出兵北伐,攻占了长江 流域和黄河流域部分地区。 高潮:1926年冬至1927年春, 大革命高潮——北伐战争。 失败:四一二反革命政变: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发 动反革命政变,标志大革命局部失败;七一五反革命政变:1927 年7月15日,汪精卫在武汉亦发动反革命政变,血腥屠杀共产党人 和工农群众,大革命遂告失败。 意义:国民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前所未有的人民大革命,基 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 力,有力的推动了全国革命形势的发展。
(3)五四运动又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体现了追 求真理、勇于解放的精神
五卅运动 1925年5月30日,五卅运动在上海爆发,并很快席卷全国。五 卅运动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群众性(罢工、罢市、罢课)反帝爱 国运动,是中国共产党直接领导的以工人阶级为主力军的中国人 民反帝革命运动,它大大提高了全国人民的觉悟程度和组织力量, 在全国范围内为北伐战争准备了群众基础,并将国民革命推向高 潮。五卅运动具有广泛国际影响的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 一二· 九运动 一二· 九运动,又称为一二· 九抗日救亡运动,是中国共产党 领导的一次大规模学生爱国运动。1935年的12月9日,北平(北 京)大中学生数千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举行了抗日救国示威 游行,反对华北自治(华北事变),反抗日本帝国主义,要求保 全中国领土的完整,掀起全国抗日救国新高潮。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号召下,由北平爱国学生首倡,迅速 席卷全国的“一二· 九”运动,极大地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标志着中国人民抗日民主运动新高潮的到来。
北伐战争:1926年到1927年 在苏联军事顾问的帮助下,北伐军制定了正确的行动方针, 首先向军阀吴佩孚部队盘踞的湖南、湖北进军。共产党人叶挺领 导的、以共产党员为骨干组成的第四军独立团是北伐先锋。 北伐军在1926年8月下旬攻下汀泗桥、咸宁和贺胜桥,击溃 吴佩孚主力,并在10月10日攻占武昌。叶挺独立团所在的第四军 被誉为“铁军”,叶挺更是被誉为北伐名将。 北伐军向江西进军。经过艰苦战斗,11月占领九江、南昌, 并一举歼灭了军阀孙传芳的主力。 福建、浙江等省的军阀也纷纷倒向北伐军。仅仅半年,控制 了南方大部分省区。国民革命军冯玉祥部也控制了西北地区,并 准备东出潼关,响应北伐军。 中国共产党在广东、湖南、湖北等省领导工农群众积极参与, 为北伐胜利进军提供了有利保障。 北伐仅一年时间,基本消灭了军阀吴佩孚、孙传芳的军队, 重创了军阀张作霖的军队,沉重地打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加速 了中国革命历史的进程。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北京政府时期):1912--1928年 北洋军阀,民国军阀势力之一。由袁世凯掌权后的北洋新军 主要将领组成,袁世凯死后,各领导人以省割据导致分裂,以军 队为主要力量在各省建立势力范围。在名义上仍接受北京政府的 支配。但北京政权实际上由不同时期的军阀所控制,故而在北洋 军阀时期北京政府又有北洋军阀政府(简称北洋政府)的称呼。 派系势力范围、代表人物、扶植势力 直系军阀:黄河、长江中下流域及直隶 ;冯国璋、曹锟、冯 玉祥、吴佩孚、孙传芳 (美国、英国) 皖系军阀:安徽、浙江、山东、福建、陕西;段祺瑞,徐树 铮、靳云鹏﹑段芝贵﹑傅良佐﹑倪嗣冲(日本) 奉系军阀:奉天、黑龙江、吉林;张作霖、张学良(日本) 晋系军阀:山西;阎锡山,傅作义(日本) 覆灭阶段:1926年7月开始北伐到1928年东北易帜。 奉系军阀将领张学良,将五色旗换成国民政府的青天白日满 地红旗,并于1928年12月29日通电南京,宣称接受国民政府管辖。 标志国民政府形式上统一中国以及北洋政府时期的正式结束。
1.(2011课标)甲午战争后的“公车上书”与巴黎和会时的五四 运动都是爱国救亡运动,但两者的规模与影响差别甚大,其主要 原因在于 (A) A. 民族觉醒程度与群众基础不同 B. 外交失利导致的损害程度不同 C. 大众传媒发展水平与方式不同 D. 列强攫取中国利权的手段不同 解析:A 本题考查“公车上书”和五四运动。公车上书时西方民 主思想影响有限,而参与的也仅仅局限于上京应考的知识分子, 而五四运动是在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和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冲击之 下各阶层广泛参与的爱国运动。由此看出导致二者差别的主要因 素是民族觉醒与群众基础的不同。BCD虽然也是影响因素但不占 主要地位。
直皖战争:发生于1920年7月14日,是直系曹锟与皖系段祺瑞为 争夺北京政府统治权,在京津地区的对抗。当时曹锟为地方军区 负责人,段祺瑞为民国政府“边防督办”,从法律上来说,直皖 战争是一场地方军人抗拒中央政府的军事政变。1920年7月19日 直皖战争结束,段祺瑞辞职。 直奉战争(1922年、1924年):直系军阀吴佩孚和奉系军阀在中 国北方进行的两次战争。第一次直系获胜。第二次奉系获胜,直 系惨败,从此直系势力一蹶不振。北洋政府落入奉系军阀手中。 蒋桂战争(1929年):蒋指蒋介石,桂指李宗仁、白崇禧,以白 崇禧、黄绍竑败逃越南,李宗仁通电下野等失败告终。 中原大战(1930年,蒋阎冯大战):蒋介石与阎锡山、冯玉祥和 桂系李宗仁之间的军阀战争。因为战争主要在地处中国中原的河 南省及其邻近地区进行。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一次规模最大的军 阀战争。
3.(2009天津)1919年5月5日,天津《大公报》刊登“北京特约 通讯”,标题为《北京学界之大举动——昨日之游街大会/曹汝霖 宅之焚烧/青岛问题之力争/章宗祥大受夷伤》。从上述题中能获 得的信息是 C A.京津两地工人罢工游行 B.学生爱国浪潮遍及全国 C.外争国权,内惩国贼 D.北洋政府逮捕大批学生
第一次国共合作(革命统一战线):1924年1月至1927年7月 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标志着国 民党改组的完成和国共合作的正式建立。1927年7月,蒋介石和汪 精卫控制的国民党右派公开叛变革命,致使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 1924年在共产国际的帮助下国共两党以“党内合作”的形式 实现了第一次合作。(1922年中共“二大”制定了反帝反封建的 民主革命纲领) 新三民主义(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是第一次国 共合作的政治基础。 经验教训 1、建立国共合作统一战线是必要的,但必须坚持统一战线中的无 产阶级领导权,对资产阶级实行又联合又斗争的政策,这是革命 成败的关键。 2、农民是无产阶级的可靠同盟军,必须放手发动农民,坚决依靠 农民,建立巩固的工农联盟。 3、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特点,必须重视武装斗争,建立党和人 民直接掌握的革命军队。
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新表现在哪里?
新
新的领导阶级—— 新的指导思想—— 新的奋斗目标—— 新的群众力量——
工人阶级 马克思主义 社会主义 广泛群众性
五四运动中无产阶级独立地登上了政治舞台,开始承担起 领导中国革命的重任。
五四运动体现了什么精神?
(1)五四运动是一次伟大的爱国运动,爱国主义精神是 五四运动的主旋律。 (2)五四运动也是一场传播民主、科学的新文化运动, 体现了民主和科学精神。
2.(2015山东)1925年,苏联建立了为中国革命培养干部的莫斯 科中山大学。1928年9月,苏联将莫斯科中山大学与莫斯科东方 大学中国部合并,改名为“中国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苏联更 改校名是基于中国 C
A.革命统一战线建立 C.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
B.北洋军阀统治基本被推翻 D.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
1.(2015年课标)《申报》“时评”栏目曾评述说:“今之时局, 略似春秋战国时之分裂。中央政府之对于各省,犹东周之对于诸 侯也,南北相攻,皖直交斗,滨蜀不靖,犹如诸侯相侵伐也。” 这一时局出现在 (D)
A.太治时期
五四运动:1919年5月4日 是一场发生于中国北京以青年学生为主的学生运动,以及包 括广大群众、市民、工商人士等中下阶层广泛参与的一次示威游 行、请愿、罢课、罢工、暴力对抗政府等多形式的爱国运动。 广义的五四运动则是指自1915年中日签订《二十一条》至 1926年北伐战争之间,中国知识界和青年学生反思中国传统文化, 追随“德先生”(民主)与“赛先生”(科学),探索强国之路 的新文化运动的继续和发展。五四运动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 结束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口号:“外争国权,内惩国贼”、“拒绝和约签字”、“废止二十 一条”、“誓死争回青岛”等. 亲日派卖国贼:曹汝霖(订立“二十一条”时任外交次长)、陆宗 舆(订立“二十一条”时任驻日公使)、章宗祥(驻日公使)。 历史背景 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中国工人阶级的壮大,新文化运动促 进思想解放,十月革命给中国人民送来了马克思主义,再加上欧 洲巴黎和会的外交失败,“二十一条”的签订,引爆了轰轰烈烈 的五四爱国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