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急性高原病研究现状及发展方向分析_牛文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讲座·
预防急性高原病研究现状及发展方向分析
成都军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高原病预防研究室(610021)牛文忠范泉水方丽
聂雪峰魏文婧
摘要目的:探讨部队急进高原执行应急任务情况下,有效预防急性高原病(AMS)的措施。
方法:对每年空运进入西藏的新兵部队的AMS的发病率及采取的预防和控制(简称防制)措施进行跟踪调查,总结分析目前部队预防AMS工作取得的成效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今后深入研究的方向。
结果:在目前条件下,虽然进藏新兵部队预防AMS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从采取的防制措施来看,基本都是属于“静态”的,即:主要通过各种管理手段降低机体的耗氧量,等待机体缓慢地进行低氧代偿调节过程。
但是,如果部队是急进高原执行应急任务,则这些“静态”的措施就显得有些“无力”了,部队仍然面临着AMS的巨大威胁。
结论:在今后的研究中,在继续完善AMS“静态”防制措施的基础上,应该将研究的重点放在“动态”的防制措施上,保证部队急进高原后能够立即执行各种应急任务,保障部队官兵的身体健康,保证部队的战斗力。
关键词高原部队急性高原病预防措施
中图分类号R594.3R82
近年来,随着对急性高原病(acute mountain sickness,AMS)发病机理认识的不断深入,各种针对性的预防和控制(简称防制)措施也不断出现,使AMS的防制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AMS的发病率逐年下降[1],曾经严重威胁进入高原者健康、甚至生命安全的AMS不再让人恐惧,极大地促进了高原地区的经济建设、社会发展,也有力地保障了高原部队广大官兵的身体健康。
但是,在目前条件下,AMS的威胁仍然较大,尤其是对于急进高原后立即进行体力活动者,重症AMS的发病率仍然很高,仍然有死亡病例发生。
本文在总结分析部队防制AMS措施的基础上,提出了今后深入研究AMS预防措施的方向。
1部队防制AMS的措施
1.1科学规范的卫生学管理从AMS的发病机理上分析,存在着矛盾的两个主要方面,一方面是高原环境的大气氧分压低,造成人体吸入气体中的氧含量不足,即摄氧量减少;另一方面是体内的低氧代偿调节水平较低,在摄氧量减少的情况下,未能相应地减少机体的需氧量,引起摄氧量与需氧量失衡。
从这两个方面看,改变人体所处小环境的氧分压可以做到,且已经有成功的事例,如富氧室、吸氧等。
但是,要想改变部队所处大环境的氧分压,这是无法做到的。
因此,解决矛盾的主要方面集中到了如何降低人体的相对需氧量这一环节。
机体的需氧量与自身的活动状态密切相关,活动量越大,时间越长,机体消耗的能量就越多,需氧量就越大。
因此,只要能够将人体的活动量控制在较低的水平,就能够有效地减少人体的需氧量,就能减少AMS的发病几率。
要想降低初入高原部队官兵的需氧量,就必须科学管理部队,制定科学防制AMS的措施。
2002年和2007年总后先后颁布了国家军用卫生标准《高原习服评价指标与方法》[2]和《部队进入高原的卫生学要求》[3],2004年成都军区颁布了《成都军区高原病防制工作暂行规定》,其核心内容,就是规范指导部队加强管理,防止或减少AMS的诱发因素[4]。
1.2预防药物AMS预防药物的研究历史悠长,与对AMS的认识几乎同时出现。
在我国的系统研究应该是从20世纪的50年代开始,参加研究的单位最多时达到几十个。
在总结分析国外西药防治AMS 效果的基础上,先后研制出了百余种防治AMS的中成药或中西复方药物,如复方党参片、红景天制剂、
高原康、高原安等;研制的中药处方、单方和提取物更是不计其数。
通常将能够增加、促进或改善心、脑、肺等机体组织或细胞的氧气供应,并能有效防治高原病的药物统称为抗缺氧药物。
总的来说,这些药物对AMS都有不同程度的预防作用,但是,都不能完全有效地预防AMS的发生。
1.3预习服锻炼目前公认阶梯适应是预防AMS 最有效的方法,但是,在现实中却难以实施,尤其是对于部队而言,更难以做到。
因此,出现了许多变通的方法,如爬山、长跑等有氧运动锻炼,高原平原交替驻训等[5]。
1.4设备或器材根据低氧的原理,还设计出来单兵高原增氧呼吸器[6]、低氧呼吸器等器材[7],用于平时的训练或初入高原后使用,可降低急进高原者AMS的发病率。
此外,还研制了用于多人的富氧室[8],在进入高原后,可以有效减轻高原反应症状,降低AMS的发病率。
2目前AMS防制措施存在的不足从上述采取的防制措施来看,基本都是属于“静态”的,即:主要通过各种管理手段和保障措施,降低机体的耗氧量,等待机体缓慢地进行低氧代偿性调节过程,如规定进入高原后的1周内部队全休。
在机体初步习服高原环境后,才逐渐地恢复正常的执勤、训练、工作等。
但是,如果部队是急进高原执行应急任务,则这些“静态”的措施就显得有些“无力”了。
如2009年新疆某部在进驻某海拔5000多米地区执行任务时,也发生了较多的重症AMS患者[9];在2010年青海玉树地震的救援行动中,发生了大量的AMS患者[10]。
由此说明,目前这些“静态”的AMS防制措施是远远不够的,特别是平原部队急进高原执行应急任务,仍然面临着AMS的巨大威胁。
3预防AMS的研究方向分析目前的AMS防制措施,可以说从“静态”的角度考虑,已经做的比较好,且成效很大。
但是,如果从“动态”的角度考虑,即:急进高原后不休息或少休息,立即执行施工、执勤、训练等任务,则面临很多紧迫的问题。
特别是部队急进高原执行作战任务等情景下,不允许或没有条件采取“静态”的防制措施,就必须采取特殊的“动态”防制措施,以保证部队官兵的健康,保证部队战斗力。
作者认为,在继续完善现有各类防制AMS措施的基础上,应该重点在以下领域进行深入探讨。
3.1AMS易感者遗传物质的筛选对AMS易感者的筛选研究一直是个比较热门的课题,但是,以往的研究都是从高原反应的各种表现和某些生理指标的变化中,筛选某些(个)“敏感”或有代表性的指标进行评价,以计算公式、判断图、评分标准等形式,作为筛选AMS易感者的方法[11 12]。
但是,到目前为止,这些措施的特异性、准确性都不理想,尚没有一种得到公认。
究其原因,是因为这些措施都是从高原反应的表象得到的,缺乏对机体遗传物质的认识,而这是机体是否发生AMS最本质的原因。
可喜的是,近年来,随着基因组学、蛋白质组、核酸组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其技术和方法已在高原医学领域得到比较广泛的应用,并发现了一些高原特殊的基因组(片段)[13 14]。
有理由相信,在基因或其修饰水平上,AMS易感者与非易感者是有显著区别的。
如果能够完整地发现这些差异,就能够从技术水平上提出特异性强、准确性好、简便快捷的筛选AMS易感者指标或方法,这将极大地有利于AMS的预防,尤其是对于快速进入高原执行应急任务的部队而言,意义重大。
3.2提高机体摄氧量的措施不难看出,降低机体耗氧量的作用是有限的,因为基础代谢的存在,即使机体“完全不”活动,也需要消耗一定量的氧。
因此,应该从矛盾的另一个方面考虑,即:如何提高机体的摄氧量,以达到需氧量与摄氧量的平衡。
在以往的研究中,已经进行过这方面的探讨,如吸氧、皮下载氧[15]、富氧室[8]、高压氧舱等,但这些方法都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主要是时效性不好。
在今后的研究中,除了应该继续研究改进这些方法或措施的时效性和量效性外,还应该开拓思路,寻找新的技术和方法。
如利用某些人造血液技术,研制提高血液携氧、运氧能力的方法;研制液态氧的个体安全使用设备;研究提高机体大容量预载氧的技术和措施;研究提高肺血氧交换效率的措施等等。
3.3药物在AMS的预防药物研究方面,首先应该解决“鱼龙混杂”的问题,国家和军队应该组织有关力量,对现有的药物进行客观、公正、公开的评价,在此基础上,制定有关的评价指标和方法标准,指导今后的AMS防治药物研究。
其次应该突破传统的预防AMS药物研究思路,借鉴分子生物学、遗传学、免疫学等学科的发展成果,探寻新的预防AMS的药物理论。
3.4制定合理劳动负荷量标准由于机体具有一
定程度的调节代偿能力,在一定限度内,能够克服机体需氧与摄氧失衡的矛盾。
因此,如果能够将机体的需氧与摄氧失衡矛盾限制在一定的范畴之内,则可以极大地减少AMS的发生。
制定合理的劳动负荷量标准,就能起到此作用。
虽然我军已经制定了国军标《高原单兵适宜负重量和行军速度》[16],但是,其适用对象是已经完全习服高原环境的部队,不适宜用于急进高原的部队。
应该尽快编制急进高原后不同时期的合理劳动负荷标准,并严格执行。
合理劳动负荷标准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劳动负荷的强度,即尽量降低执勤、工作的劳动强度;二是劳动负荷的时间,即尽量减少连续执勤、工作的时间。
在玉树抗震救灾中,即采用了缩短作业时间、轮班作业、延长休息等措施,既保证了救援工作的进度,又保证了救援人员的身体健康,取得了显著效果。
综上所述,正常情况下,“静态”的防制AMS措施能够有效降低AMS的发病率,但是,不能有效预防急进高原后立即进行活动者的AMS发生。
今后应该将研究的重点放在“动态”的防制措施上,以切实提高防制AMS的水平,消除AMS对急进高原部队的威胁。
参考文献
1牛文忠,徐敏,蒲永高,等.铁运与空运人员进入高原后高原反应的对比研究.西南国防医药,2007,17(6):822 823.
2罗德成,高钰琪,牛文忠.GJB4301-2002高原习服评价指标与方法.解放军总后勤部2002-03-20批准,2002-08-01实施.
3牛文忠,石骥,吴迁,等.GJB6030-2007部队进驻高原的卫生学要求.解放军总后勤部2007-06-25批准,2007-08-01实施.
4牛文忠,李江,翟庆燕,等.军队实行防制急性高原病工作标准化15年的成绩回顾.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
2006,24(3):157 159.
5高钰琪,牛文忠,牟信兵,等.高原军事医学.重庆:重庆出版社,2005.
6崔建华,罗二平,马广泉,等.单兵高原增氧呼吸器在高原地区增氧效果的评价.西南国防医药,2006,16(1):
36 37.
7高钰琪,黄庆愿,刘福玉,等.预缺氧复合锻炼改善新兵急进高原后的体力劳动能力.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2004,22(4):242 244.
8王伟,朱永安,张芳,等.富氧室在海拔3700m对人体体力活动时氧耗量的影响.西南国防医药,2002,12(5):386 388.
9阳盛洪,崔建华,秦必文,等.某部急进海拔5390m高原急性高原病情况调查.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2010,28(5):377.
10张必科,张丽杰,曹秋野,等.玉树地震外来卫生应急人员急性高原反应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11,11(4):367 371.
11周其全,杨景义.急进高原人群脑血流量测定对急性高原病易感人群预测的临床与实验观察.中国微循环,1997,1(2):70 72.
12郑然,周世伟.急性高原病易感者预测模型与方法研究.解放军卫勤杂志,2003,5(1):11 13.
13罗勇军,高文祥,刘福玉,等.线粒体单倍群M中mtD-NA5351G和6680C基因型与高原肺水肿易感性的关联.中国呼吸与危重监护杂志,2011,10(1):50 53.
14刘坤祥,孙学川,王圣巍,等.HIF1A基因两个位点多态性与夏尔巴人群高原低氧适应关系的研究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2007,24(2):230 232.
15周其全,张雪峰,杨景义.载氧适应预防急性高原病的作用及机制.解放军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8,26(1):1 4.
16昝俊平,尹昭云,王成玉,等.GJB2560-1996高原单兵适宜负重量和行军速度.解放军总后勤部1996-02-
07批准,1996-07-01实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