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生活第6课

合集下载

文化生活第六课

文化生活第六课
栏目 导引
必修3 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3)意义: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重要原因,有利于 与其他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 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
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但对外来文化应坚持辩证的借鉴和吸收, 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栏目 导引
必修3 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融合了旗袍马甲和文明新装的特点,并结合了西式裙装的配伍
形式,被视为 20 世纪中国女装的典型代表和中西交融的设计典
范。材料表明( )
①各民族文化既有个性也有共性 ②中华文化具有包容性的特
征 ③民族服饰是民族文化的集中表达 ④不同文化在借鉴吸
A 收中逐渐趋同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栏目 导引
必修3 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2.中华文化的力量 中华文化的力量深深地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 之中,是激励中国人民几千年来克服艰难险阻、战胜内忧外患、 创造幸福生活的强大精神力量,也是激励每个中华儿女共同创 造祖国美好明天的不竭力量之源。
栏目 导引
必修3 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考向 3 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2015·高考江苏卷,T21)旗袍,源自满族旗人的长袍,后
栏目 导引
必修3 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2)一方水土,一方文化(区域性) ①原因: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 展程度不同,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的文化带有 明显的区域特征。 ②表现: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借鉴、吸收,既渐趋 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
栏目 导引
必修3 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4.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民族性) (1)表现:中华文化呈现着各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中华各民族 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 (2)中华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各民族文化都是中华文化宝 库中的瑰宝,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各兄弟民族的文化相互交 融、相互促进,共同熔铸了灿烂的中华文化。 (3)作用: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强烈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 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统编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4)哲学与文化第6课第三框《价值的创造和实现》优质说课稿

统编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4)哲学与文化第6课第三框《价值的创造和实现》优质说课稿

统编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4)哲学与文化第6课第三框《价值的创造和实现》优质说课稿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统编人教版高中思想政治(必修4)“哲学与文化”第6课第三框《价值的创造和实现》。

第二单元讲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其中第六课《实现人生的价值》主要引导学生认识什么是价值与价值观,如何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价值的创造和实现。

生活中,我们时常面临价值选择,也会产生各种烦恼与困惑。

为什么会有不同的价值选择?人活着的意义何在?人活着应该追求什么目标?怎样实现这些目标?为了回答这些问题,我们要了解价值观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明确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标准,把握价值实现的正确途径,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第六课分三框题,本框是第三框,主要讲解价值的创造和实现。

通过教学,让学生把握价值实现的正确途径,从政治认同、科学精神等方面培养学生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

本课教学承担着实现本单元教学目标的任务,为了更好地教学,下面我将从课程标准、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学情分析、教学方法、教学准备、教学过程等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课程标准。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17版2020年修订):“2.2探寻实现人生价值的条件和途径,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教材分析本框主要讲述了价值的创造和实现。

本框以“阅读与思考”为线索贯穿全文,从而引起学生对如何创造和实现价值等问题步步深入地思考。

包括“弘扬劳动精神实现人生价值”、“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创造和实现价值”、“在砥砺自我中创造和实现价值”三目内容。

教材还辅以相关链接,以丰富拓展教学内容。

三、说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一)教学目标:1.理解弘扬劳动精神实现人生价值。

2.理解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创造和实现价值。

3.理解在砥砺自我中创造和实现价值。

(二)核心素养:【政治认同】相信学习本课关于价值和价值观的知识,有助于我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科学精神】探究如何实现和创造价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文化第六课中华文化

文化第六课中华文化

促进统 诸子 一的民 独 蜂起、 族文化 尊 从中可 百家 发展 儒 以看出中 术 争鸣
国家 时间 发展 结果 古巴 公元前 公元前539年波斯入侵, 烟消云散 巴比伦王国灭亡 比伦 3500年 古印度只有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没有 公元前 公元前1500年雅利安人入 雅利安化 3000年 侵,印度文化雅利安化 中断而延续至今的古老文明.
我国的史书典籍
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 第一部编年体史——《春秋》 第一部国别体史书——《国语》 第一部纪传体史书——《史记》 第一部语录体儒家经典散文作品——《论语》 第一部军事著作——《孙子兵法》 第一部专记一个人言行的历史散文—《晏子春秋》 第一部断代体史书——《汉书》 第一部文学批评专著——曹丕的《典论· 论文》 第一部文学理论和评论专著—刘勰的《文心雕龙》
①中华文明的重要标识、见证之一——汉字:
作用: (a)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记载了 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和丰富成果。 (b)文字的发明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 代 (c)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 明,发挥了巨大作用,是中华文明的重 要标志
你能例举一些我国有代表 性的史书典籍吗? 我国的史书典籍有何特点? 什么原因导致这个特点? 它的意义是什么?
AB
17世纪西方的“中国潮”
启蒙时代西方是社会文化生活中普遍出现一种泛中国
崇拜的思潮,人称“中国潮”。 “中国潮”的发起人
主要是商人和传教士。商人们贩运回来中国的丝绸、 瓷器、茶叶、漆器等;传教士贩运回来孔子哲学与中 国的道德社学等,这影响了西方的很多方面。在欧洲 社会面前,中国形象为他们展示了“梦寐以求的幸福
(一)、从(内容)独特性看
中国古代科技成就在世界科技成就中所占比例 时间 公元前6公元1-400年 公元401-1000年 公元1001公元前1世纪 1500年 时代 春秋到西汉 东汉到东晋 南北朝到北宋初 北宋到明中朝 比例 50% 62% 71% 58%

文化生活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

文化生活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

08届高三政治一轮复习教学案《文化生活》第六课射阳中学顾建龙一、课程标准学习要求一、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1)古代中华文化发展的辉煌历程:(2)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见证:A、文字:(文字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B、史书典籍:2、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1)内涵:(2)意义:探究: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原因:二、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1、中华文化中的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1)文学艺术:A、文学艺术的独特作用:B、我国文学艺术的特点:(2)科学技术:A、科学技术的地位:B、科学技术的特点:2、各具特色的地方文化:中华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的原因:3、异彩纷呈的民族文化:(1)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都是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2)中华各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A、中华各民族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又有各自的特性。

B、各兄弟民族的文化的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创造了文化。

C、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感和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

三、知识结构图解:1(1(2)从内涵上看:博大精深是中华文化的又一个基本特征:从独特性、区域性、民族性方面看出。

2、正确认识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中华文化历史悠久,虽历经磨难,却从未中断,表现出极强的生命力。

其原因在于中华文化特有的包容性。

包容性的含义: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所谓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谐相处;所谓“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的文化中的积极成份。

包容性的意义:这种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文化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对外域文化的理解。

同时,这种包容性,这种与外域文化的交流,也有利于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五、典型题解题分析:考点11、下列说法能够证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一脉相承”的是:①发源于黄河、长江流域的中华文明历经沧桑至今仍存②今天的汉字是由甲骨文演变来的③北宋时的《资治通鉴》为后世所传播,被统治阶级所借鉴④我国民族众多,方言也较多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解析]与其他的古老文明相比,起源于黄河、长江流域的中华文明虽历经沧桑,却始终显示顽强的生命力和无穷的魅力,这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最好见证,故选①。

2023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提纲:必修三《文化生活》-10课

2023届高考政治一轮复习提纲:必修三《文化生活》-10课

课题:必修三《文化常识》复习提纲一(6—10课)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1. (了解)中华文化的特征:(1)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

源远流长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这表现在许多方面。

汉字、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薪火相传、一脉相承的重要见证(2)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博大精深是中华文化的又一基本特征,这也表现在许多方面。

A.独特性(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中国文学艺术和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各具特色。

B.区域性(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C.民族性(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

(3)包容性。

2. (理解)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含义、意义)(1)含义: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所谓“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谐相处;所谓“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住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

(2)意义: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对外域文化的理解。

3. (了解)中国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各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①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呈现着多民族文化个 性 笔记的丰富多彩。

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

②各民族的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都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重要的贡献。

③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

④各族人们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第七课 我们的民族精神1. (了解)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作用和基本内涵:(1)重要作用、意义: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

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绵延数千年的优秀文化传统之中,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火炬;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和基石。

文化生活第六课教案

文化生活第六课教案
二、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重点)
我们做事情总是要有证据的,所以我们说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也是要拿出证据来的。这个证据是什么?有两个见证——汉字与史书典籍。
1、汉字(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它的演变经历了从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的过程。虽然汉字的字体在不断演变,但始终没改变“方块字”的特色,历朝历代都是以汉字作为官方语言的,至今仍为中华各族人民所通用——这也就证明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这一次我们来听听胡主席是怎么说的。“中华文明历来注重亲仁善邻,讲求和睦相处。……中国人提倡“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主张吸纳百家优长、兼集八方精义。”
你还能举出说明中华文化包容性的例子?
3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现代——再创辉煌
那么在现代呢?在今天我们常说一句话,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其中包不包括文化的部分啊?当然包括了,所以在现代,中华文化就是要再创辉煌。这就要求我们怎么做啊?(在这里可以适当提问学生)首先,当然要坚持我们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引。其次,就要弘扬中华文化。对于弘扬中华文化,我们就要谨记8个字,就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我们的中华文化》教案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同学们都知道上海世博会吧!那么有没有同学知道,当初我们中国代表团在申办世博会的时候,在投票前最后陈述的宝贵时间里,他们选择了什么作为申办世博会的理由?
那就是“中国文化”,正是我们五千年灿烂瑰丽的中华文化魅力感动了评委,打动了全世界。这也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内容——我们的中华文化。
那么老师想考考你们,看看你们对我们国家的史书典籍有多了解。(例举一些中国名著,例如第一部***是什么)
其实从这些丰富的史书典籍里面,我们也可以感受到中华文化丰富的内涵。中华文化不仅仅源远流长,还具有博大精深的特征。这也就是我们第二框题的内容。

高中政治必修3文化生活 第6课《综合探究 聚焦文化竞争力》教学设计

高中政治必修3文化生活  第6课《综合探究 聚焦文化竞争力》教学设计
课件展示发展文化产业的意义: (1)发展文化产业是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促进经济增长的需要。 (2)发展文化产业是增强我国综合国力、适应国际竞争的需要。 (3)发展文化产业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需要。 (4)发展文化产业能够推动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的贡 献。 师:正是由于文化竞争力如此重要,因此,世界各国都在加快提升文化竞争力的步伐。 我国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也必须提升文化竞争力。 师:文化竞争力如此重要,那么,怎样提升文化竞争力呢? 师:请大家继续对照大屏幕或书本第 23~24 页,阅读材料五、六、七,探究、思考讨 论以下问题: 问题情景 3 材料五:2002 年 12 月 3 日,在蒙特卡洛世界博览会申办现场,俄罗斯、墨西哥、波兰、 韩国和中国分别就本国及申办城市的传统优势与特色进行了精彩的宣传。最后登场的中国代 表团作了主题为“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陈述,中间插播了极富特色的申博宣传片。宣传 片以古朴的江南古镇、浦江两岸流光溢彩的夜景、大剧院辉煌的交响乐演奏和街头青年人的 劲舞等精彩内容,伴随着 10 次响起的中国民乐《茉莉花》旋律,赢得了人们热烈的掌声, 也迎来了“2010 年世界博览会将在上海举行”的好消息。 材料六:“为中国喝彩”大型音乐歌舞系列演出已先后在美国好莱坞碗形剧场、俄罗斯 克里姆林宫和英国伦敦的千禧宫成功举办,得到海内外观众的一致好评,成为中国文化走向 世界的精品系列。 “为中国和非洲喝彩——中华文化非洲行”开幕式于 2004 年 7 月 13 日在南非首都比勒 陀利亚国家剧院隆重举行。开幕式上精彩的武术、杂技等表演赢得了观众雷鸣般的掌声。中 国乐器展览,展示了中国乐器文化的独特风貌。锦绣中华图片展览通过中国当代摄影家的 60 幅精美作品,多侧面、宽领域地展现了中国古代文明成果与当代生活风貌交相辉映的立 体画卷。 材料七:2004 年是美国纽约市政府把中国农历新年纳入法定公共假日的第三年。春节 来临,曼哈顿的唐人街和布鲁克林的第八大道举办了盛大游行,帝国大厦顶部 1 327 盏灯也

一轮复习第6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导学案 004

一轮复习第6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导学案 004

第6课我们的中华文化【本课知识导航】——分析线索,提携本课考点1、立足课时结构:本课时主要以“中华文化”为主线,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三个方面进行了整合。

“是什么”强调中华文化的三大特点。

“为什么”强调弘扬和传承中华文化的作用。

“怎么做”强调如何再创中华文化的辉煌。

2、立足单元与教材结构:本单元主要阐明了中华文化的特点和精髓,是文化生活知识的回归,即从宏观的文化向中华文化聚焦。

我们在复习时应该立足感知中华文化、为什么要发展中华文化、怎样发展中华文化三个方面来思考。

感知中华文化主要立足中华文化的特点,以及中华文化力量的集中体现——民族精神。

为什么要发展中华文化,主要立足中华文化的力量和民族精神的作用进行整合。

如何发展中华文化,应该立足文化创新(宏观)和弘扬民族精神(微观)来分析。

【知识归纳】考点一: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1)(2)2、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表现(1)(独特性)(1)独树一帜的文学艺术。

展现了中华民族的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占有重要位置。

(2)独领风骚的科学技术。

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注重实际运用,具有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的特点。

(2)(区域性)(1)区域文化形成的原因: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

受________、________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2)不同区域文化之间的关系: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借鉴、吸收,既____________,又保持着________________。

(3)(民族性)(4)(1)中华各民族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5)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________,又有各自的______________。

各兄弟民族的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熔铸了灿烂的中华文化。

(6)(2)意义: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强烈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____________。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 第三部分 文化生活 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教案-人教

高考政治一轮复习 第三部分 文化生活 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教案-人教

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考点一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1 古代辉煌的历程2 源远流长的见证意义文字的发明,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能够将大量的史实记载下来,将丰富的史料积累起来特点汉字文化内涵丰富,在今天为中华各族人民所通用规模之大、存留之丰,为世界所仅有(1)不能把文字等同于汉字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数千年来,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作用;文字指人类所有的文明,文字的发明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二者是包含关系。

(2)不能认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仅得益于汉字和史书典籍的延续”认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得益于汉字和史书典籍,有其合理性。

但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还得益于它所特有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这种包容性,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

3 再创中华文化的新辉煌(1)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才能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2)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中华文化的发展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既保持民族性,又体现时代性。

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是文字与史学典籍。

(×)剖析: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是汉字与史书典籍。

2.汉字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

(×)剖析:文字的发明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

3.汉字和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的基本载体。

(×)剖析:汉字和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见证,汉字是中华文化的基本载体。

4.拥有3000多年历史的甲骨文正式入选《世界记忆名录》,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剖析:甲骨文入选《世界记忆名录》,体现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

易混点一:混淆汉字和民族节日的相关知识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矫正训练1] 汉字经过了6000多年的变化。

第6课+古代人类的迁徙和区域文化的形成+课件---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

第6课+古代人类的迁徙和区域文化的形成+课件---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3

一时代契机,发生了直接的碰撞,彼此逐渐结合到一起,催生出西欧的封建制度。这是西欧封建制
度生成的一个重要特点。
——《高中历史教学参考资料(实验)》
改变了亚欧大陆的政治格局,一批新的国家先后崛起: 举例? 大月氏西迁建立贵霜帝国,日耳曼人灭掉西罗马帝国,建立起一系列国家。
各个区域的文化在碰撞、交往和交融中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 举例?融的合经东院西哲方学文、化骑的士阿 文拉 学伯 和文 市化 民; 文中 学古 ;西 拜欧 占, 庭融 文合 化日保耳存曼、因继素承、了罗古马代因希素腊和罗基马督的教部因分素文所化形遗成产的。
的文明。简单而似乎可能的解释是,印度安人印度化了……虽然印度河流域的土著居民已被征服,且受
到鄙视,但由于他们人数众多,文化又很先进,所以不能被灭绝、赶走或同化……相反,雅利安畜牧者
定居下来、改营农业②时通,他过们征不服得和不融与原合先,的形居成民新靠的的很民近族的。生(活赫。梯这人样、和波平斯共人处、和希胡腊同人婚和姻雅达利数安世人纪)
埃及雕刻中的赫梯战车和士兵
埃及雕刻中出现了“赫梯战车和士兵” 说明了什么?
公元前14世纪,赫梯帝国进入鼎盛时期, 疆域从小亚细亚延伸到巴勒斯坦,多次与埃 及发生争霸战争。双方都以战车兵作为主力, 说明当时印欧人带来的这项新技术已经被广 泛采用,人类迁徙带来了文化和技术变革。
一.印欧人的迁徙及其对早期区域文化的影响
期存在的……相对隔绝状态才在越来越大的程度上被打破”
在冲击的过程中(游牧世界对农耕世界),两者间的联系增强,彼此都从对方学到了自己所缺
少的某些技术……,那些在冲击以后在农耕世界定居下来的游牧、半游牧民族,几乎都放弃了以游
牧为主的经济,走上了农耕化道路。
——《世界通史教程》

6文化生活 第六课 复习题

6文化生活 第六课 复习题

文化生活第六课复习题一、选择题 2015/1/151.醉心于古文化研究的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曾经说过,如果可以选择出生的时代与地点,他愿意出生在公元1世纪的中国新疆,因为当时那里处于佛教文化、印度文化、希腊文化、波斯文化和中国文化等多种文化的交汇地带。

下列对公元1世纪时期的中华文化的认识正确的是 ( )①中华文化能够与其他民族文化和睦相处②儒家学说已经确立了至尊地位③汉字已经为中华各族人民所通用④中华文化已经进入气度恢弘的全盛时代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2.在甲骨文和金文中有大量关于农作物的字,如禾、黍、粟、米等,其中的“禾”字,像一株有根有叶、谷穗下垂的植物。

“禾”是谷类植物的总称,但在秦汉以前,“禾”多指粟,即今天的小米;后世则多称稻为“禾”。

在汉字中,凡以“禾”为义符的字,大都与农作物或农业活动有关,如秉、秋、秀、种、租等。

这说明( )①汉字作为中国人民的精神财富应该得到传承②汉字使人类文明得以传承,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③汉字作为世界上最美的文字,是中华文明的标志④汉字文化内涵丰富,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3.[2014·南阳一中月考]当前,“汉字危机”现象不容忽视,由于长期使用电脑,许多人面临着提笔忘字的尴尬。

必须高度重视汉字书写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重要作用,这是因为汉字是( ) ①中华文化的基本载体②世界上使用时间最久的文字之一③中华文化的重要传播媒介④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4.《四库全书》系统地有条理地将中华五千年的重要典籍汇集成一部庞大的丛书。

其内容涵盖甚广,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法律、军事、医学、天文、地理、艺术、科技、农业、占卜等,具有宝贵的文化价值。

其文化价值表现在( )①见证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②从中能够透视到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③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和重要标识④从中能够看到历史和现实的所有文化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5.2013年10月11~14日,澳门第十一届妈祖文化旅游节在澳门举办。

《文化生活》必背知识点整理

《文化生活》必背知识点整理

第一单元文化与生活第一课文化与社会1、文化的特点:①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社会实践的产物。

②人们的文化素养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知识文化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

③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2、文化的社会作用: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3、文化与经济的关系:(1)相互影响:①经济是基础,文化是经济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决定。

②文化反作用于一定的经济。

③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和相对的独立性。

(2)相互交融:①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②为推动经济建设,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越来越重要。

③文化产业迅速崛起,文化消费更加丰富,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4、文化与政治的关系(1)相互影响:①文化是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政治所决定。

②文化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

(2)相互交融:①人们为了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养;②世界范围内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的斗争,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

5、文化和综合国力的关系。

①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②中国必须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

第二课文化对人的影响1、文化对人的影响(1)来源: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2)表现:①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②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3)特点:①潜移默化。

②深远持久。

(4)文化塑造人生:①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②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文化生活》6-9课练习

《文化生活》6-9课练习

《文化生活》6-9课练习一、选择题1. 下列说法能够证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一脉相承”的是①发源于黄河、长江流域的中华文明历经沧桑至今仍存②今天的汉字是由甲骨文演变而来的③北宋时的《资治通鉴》为后世所传播,被统治阶级所借鉴④我国民族众多,方言也较多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2. 在文化产业的发展过程中,一些企业为了迎合某些人,大量传播格调不高、内容低俗的文化产品和信息。

低俗文化泛滥①是市场机制自发性的体现②是企业追求经济效益的必然结果③说明国家必须加强对文化消费的引导④急需文化行政部门的直接管理A、①②B、①③C、①②③D、①②③④3.不同民族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有着不同的特点,人们常说,法国人浪漫,德国人严谨,日本人服从。

这种差别的形成是由()A.各民族不同的自然、社会环境等因素综合决定的B.各民族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决定的C.各民族不同的遗传因素决定的D.各民族不同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决定的4. 《论语》和《老子》分别为儒道两家的经典,对于中华文化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论语》主要讲“仁”为核心的道德规范和为人处世之方,而《老子》五千言之主旨在于把握客观事物变化之常规,从而顺其自然,达到“无为而无不为”之境地。

这说明,中华文化A.异彩纷呈,具有极大的包容性 B.其核心在于传播传统道德精神C.正确把握了事物发展规律,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D.就是儒道文化5.中国人的饮食有“东酸、西辣、南甜、北咸”之别,在饮食上的差别反映出中华文化的()A.差异性B.民族性C.地域性D.包容性6. 在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一些媒体为了迎合受众,使格调不高、内容低俗的文化产品和信息传播开来。

低俗文化造成的文化污染,将比环境污染更可怕。

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在于①文化产品的消费性②文化市场的自发性和盲目性③文化市场的多样性④现代传媒的过度商业化A.①②B.②③C.①④D.②④7. 下图为刻于明朝初年、悬于黄山市西递慈善堂的“孝”字。

文化生活第6课教学案

文化生活第6课教学案

文化生活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文化生活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252 2498.京剧是中华民族的国粹。

它是在18世纪下半叶经徽戏、秦腔、汉调的交融,并借鉴吸收昆曲、京腔之长而形成的。

京剧的形成体现了A. 各具特色的文化艺术异彩缤纷B. 中华文化薪火相传和一脉相承C. 中华传统文化所具有的包容性D. 不同文化都能够实现融会贯通 9.两千多年前,孔子提出了“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

这一思想对中华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和而不同”反映了中华文化具有的特点是A.阶级性B.包容性C.民族性D.地域性10.材料 郑和七下西洋,祈“和顺万方,共享太平之福”,同时进行不以盈利为目的的朝贡贸易;林则徐冷眼向洋看世界,魏源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

早期西方海上列强通过殖民扩张和掠夺性贸易争夺海外市场和资源,大力开发和经营海洋。

美国海权论创始人马汉指出:“所有帝国的兴衰,决定性因素在于是否控制了海洋。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中国以博大的胸襟面向世界,主张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根据材料,请你运用中华文化包容性的知识,就树立正确的海洋意识提出建议。

班级:_________学号: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 No.09编写:郑来福 审核:赵长荣 时间:2013.9.6 使用时间:_________【预习案】【学习目标】能够体会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包容性特征。

理解中华文化和民族文化的关系。

【知识自主探究】一、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1.古代辉煌的历程(理解,记住几个关键词:雏形、全盛时代、冲击) (1)殷周时期 (2)春秋战国时期 (3)秦的统一 (4)汉代 (5)明清时期2.薪火相传,一脉相承(背诵)(1)____是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之一。

作为其特征的见证, 和 是很有说服力。

(2)阅读课本64页第三段,找出文字的作用和汉字的作用。

(3)阅读课本64页第四段,了解作为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又一见证的史书典籍的作用。

高中政治必修3《文化生活》

高中政治必修3《文化生活》

高中政治必修3《文化生活》第一课文化与社会1、文化是什么、内涵(识记,小题)(1)文化是一种精神现象(2)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3)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4)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2、文化的力量(作用)(1)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2)文化的影响,不仅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而且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

(3)先进的、健康的文化对社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反动的、腐朽没落的文化则对社会的发展起着重大的阻碍作用。

3、经济、政治、文化之间的关系(影响,作用)(1)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

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

(2)文化反作用于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文化既有古今和地域之别,又有先进与落后、腐朽之分。

不同的文化,对经济、政治的影响不同,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也不同。

(不同民族的文化,影响不同民族和国家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不同性质的文化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不同。

(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4、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为推动经济建设,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越来越重要。

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5、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①从国内来说,随着民主和法制建设的发展,人们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修养。

②从国际来说,随着世界多极化的发展,奉行霸权主义的国家,借助文化渗透的方式,竭力推销自己的价值观念,企图削弱和取代别国的民族文化,以推行强权政治。

世界范围内的反霸权主义的斗争,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

③简单地说,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是政治文化化,文化政治化。

6、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

第6课_我们的中华文化

第6课_我们的中华文化

第6课我们的中华文化一、选择题1.(2011·江苏高考)历史上,东北流行二人转,南方流行越剧,有的地方还流行一些颇具地方特色的剧种,如南京的白剧、扬州的扬剧等。

现在南剧北唱、北戏南演,文化市场异彩纷呈。

戏曲文化的发展现状说明,各地区文化()①相互交流,相互吸收②求同存异,时尚流行③市场调节,繁荣兴盛④各具特色,渐趋融合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2.(2012·南京学情调查)《富春山居图》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该画在清代顺治年间遭火焚,断为两段,现分藏于浙江省博物馆和台北故宫博物院。

2011年6月1日,该画首次在台北合璧展出。

此次历史性的“山水合璧”,深深激荡起两岸同胞的共同民族情怀。

这表明()①两岸同胞对同根文明和文化的认同②民族精神集中体现了一个民族特有的精神品质③文化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承的重要见证④优秀的文化典籍可以转化为物质力量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3.“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

”这句话可以用来表达文化的()A.不平衡性B.包容性C.同一性D.时代性4.京剧是中华民族的国粹。

它是在18世纪下半叶经徽戏、秦腔、汉调的交融,并借鉴吸收昆曲、京腔之长而形成的。

京剧的形成体现了()A.各具特色的文化艺术异彩纷呈B.中华文化薪火相传和一脉相承C.中华传统文化所具有的兼容性D.不同文化都能够实现融会贯通5.在唐代,西域佛教燃灯礼佛习俗融入正月十五传统节庆活动中,从而形成我国元宵节观灯习俗。

这表明()①中华文化起源于西域佛教文化②西域佛教燃灯礼佛的习俗取代了中国原有的元宵节③元宵观灯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兼容性④开放与交流有利于促进文化的发展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6.孔子是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创始人。

中国在世界各地建立的孔子学院,作为中国语言和文化的传播平台,向世界展示了历史悠久的中华文化。

这表明()A.中华文化走向世界B.中华文化以开放的心态接受外来文化C.儒家思想是中华文化的核心D.儒家思想是特定历史时代的产物7.“素胚勾勒出青花笔锋浓转淡,瓶身描绘的牡丹一如你初妆”,韵味传神的青花瓷穿越千年的历史,向人们展示了中华文化的()A.包容广纳B.推陈出新C.博大精深D.源远流长8.维吾尔族的《第七木卡姆朱拉》、蒙古族长调《成吉思汗》、纳西族《嫁女调》、鄂西土家族《神农溪纤夫号子》……各具特色的民族服饰、语言、曲调和歌声,展现在CCTV舞台上。

2015届高三第一轮复习《文化生活》第6课导学案

2015届高三第一轮复习《文化生活》第6课导学案

第六课我们的中华文化课时:2课时课型:复习课审核:高三备课组班级组别姓名学号一、学习目标:1、结合史实说明源远流长是中华文化的特征。

2、回忆中华文化独具特色的辉煌历程。

3、回忆汉字和史学典籍对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作用。

4、回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然伴随着中华文化的兴盛。

5、回忆中华文化内容丰富。

6、结合实例,回忆中华文化具有区域性的原因;解释不同地域有不同文化。

7、回忆某些少数民族的独特文化;解释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的关系;中国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

8、揭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的重要原因在于它的包容性;说明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二、重点与难点:1、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

2、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三、知识清单1、简述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历程。

2、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有哪些?3、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表现在哪些方面?4、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的关系。

5、如何理解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四、判断正误,并予以解释说明。

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唯一原因是得益于汉字和史学典籍的延续。

()说明:2、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就是在交流中全盘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

()说明:3、中华文化就是中国各民族文化的总和。

()说明:五、巩固练习1、(2013·安徽卷)安徽山清水秀,人杰地灵,不同区域丰富的自然和人文资源滋养了淮河文化、皖江文化和新安文化,三种文化底蕴深厚、影响深远。

这体现了()①区域文化各具特色,异彩纷呈②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③不同地域决定不同文化的发展④区域文化相互借鉴,融合统一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2、(2013·新课标全国II)《台湾风物图卷》长达320米,以生动的笔墨描绘了台湾的自然山川、民俗风土、人文环境等,被誉为宝岛的“清明上河图”。

中国国民党主席在2005年访问大陆的“破冰之旅”时,将该图卷的缩小版作为礼物赠送给中国共产党领导人。

《台湾风物图卷》在海峡两岸交流中扮演了重要的魅力()①展现了中华文化多姿多彩的魅力②具有与《清明上河图》相同的文化价值和艺术风格③反映了海峡两岸文化同根同源④是海峡两岸文化从差异走向统一的重要体现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3、(2013广州二模)广东剪纸最有代表性的是佛山剪纸和潮阳剪纸。

最新-文化生活第六课-PPT文档资料共28页文档

最新-文化生活第六课-PPT文档资料共28页文档

最新-文化生活第六课-PPT文档资料
1、 舟 遥 遥 以 轻飏, 风飘飘 而吹衣 。 2、 秋 菊 有 佳 色,裛 露掇其 英。 3、 日 月 掷 人 去,有 志不获 骋。 4、 未 言 心 相 醉,不 再接杯 酒。 5、 黄 发 垂 髫 ,并怡 然自乐 。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谢谢你的阅读
❖ 知识就是财富 ❖ 丰富你的人生
71、既然我已经踏上这条道路,那么,任何东西都不应妨碍我沿着这条路走下去。——康德 72、家庭成为快乐的种子在外也不致成为障碍物但在旅行之际却是夜间的伴侣。——西塞罗 73、坚持意志伟大的事业需要始终不渝的精神。——伏尔泰 74、路漫漫其修道远,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75、内外相应,言行相称。——韩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3.阅 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近年来,大型历史古装电视剧《芈月传》登陆北京卫视, 不仅仅是这个“芈”(mǐ)字夺人眼球,该剧中大量的生僻字 更是引发网友热议。对待生僻字,人们看法不一。有人认为: 生僻字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当代人的历史文化素养,因为在 生僻字中往往蕴含着历史文化信息,或是有着时代的印记,可 以勾起人们的历史记忆。也有人认为,语言的意义在于运用, 文字用于交际的最终目的是追求简捷和效率,而生僻字影响了 文字交际的使用价值。这些不常用的汉字已经没有意义了。[来 问题:对于生僻字的争议,你赞同哪一种观点?请运用文 化生活的有关知识阐明理由。(10分) 答案示例1:支持“使用生僻字”。理由: ①汉字是中华文化的基本载体,是中华 文明的重要标志, 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历史见证。(3分)生僻字展示了中 华文化的独特性,有利于传承中华文化(2分); ②生僻字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使用生僻字有利于表达民族 情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3分)增强文 化自觉和文化自信(2分)。
4.中华文化的力量(作用) 中华文化的力量深深地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 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是激励中国人民几千年来克 服艰难险阻、战胜内忧外患、创造幸福生活的强大 精神力量,也是激励每一个中华儿女共同创造祖国 美好明天的不竭力量之源。 (第六课前言中华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中华文化源 远流长、博大精深,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 追求,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 滋养)
材料:如今,中国各行各业、千家万户都进入了电脑时代,汉 字应用问题的解决功不可没。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了汉字文化 的复兴。据此有人认为,汉字复兴意味着中华文化的复兴。 运用中华文化的有关知识,谈谈你对上述观点的评析。
答案:(1)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 承中华文明,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汉 字文化内涵丰富,在今天为中华各族人民所通用,并借助信息 技术加速传播。汉字复兴,能够更好地发挥其传承中华文明的 作用,有利于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为创造中华文化新辉煌作 贡献。 (2)汉字复兴并不意味着中华文化的复兴。要实现中华 文化复兴,就应坚持党的领导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就应立足 实践,全面认识祖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面向世界, 博采众长,努力在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耕耘,使中华文化 的发展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既保持民族性, 又体现时代性。
观点一:反对收录西文字母词 (1分), 理由: 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汉语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传承中华文明需要保持 中华文化的民族特色,保持汉语的纯洁性(6分)。 不反对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字母词,但《词典》是规范语言文字的范本,不 应收录,至少不应在正文中收录(3分)。 观点二:支持收录西文字母词 (1分)。理由: 其一,收录字母词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包容性特点。以包容的心态对待字母词的使用, 有利于不同民族之间交流和相互理解,是汉语言文字具有活力的表现(4分)。 其二,字母词的使用是文化多样性的表现,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 要求(4分)。 其三,《词典》收录的字母词数量很少,不会使汉语成为混杂语言而损害其民族性 (1分)。
(2013年高考全国卷Ⅰ)2012年6月,商务印书馆出版了《现代汉语词典》。 此举引起了广泛的争论,有的人反对,有的人支持。 反对《现代汉语词典》收录西文字母的人认为: “拉丁字母出现在方块汉字很是惹眼,看上去就是一个异类,是对汉语的污 染。” “我想会不会过几十年,汉语成了汉英混杂的语言。” 支持《现代汉语词典》收录西文字母词的人认为: “在对外开放条件下,字母词的产生有其必然性。应善待字母词的使用,而 非简单的拒斥。” 你是赞成还是反对《现代汉语词典》收录西文字母词?请用文化生活有关知 识阐明理由。(10分)
答案示例2:反对“使用生僻字”。理由: ①文字是文化传播的媒介,生僻字不利于文化的传播(2分)。语言文字是 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生僻字阻碍人们之间的交际、沟通和了解。 (3分) ②文化是一定时代经济政治的反映,生僻字大多和产生这些字的特定时代 的社会生活密切相关。随着时代变迁,一些生僻字被淘汰符合文字发展的 规律。(3分)过度推崇生僻字有悖于现代汉语的规范和语言文字的发展规 律。(2分)(答案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材料情景:
目前,“汉语热”正在席卷全世界.据报道,2012 年已在108个国家建成400多个孔子学院和500多个 孔子学堂,学习汉语的外国人将要达到1亿之众。
“汉语热”席卷全球的原因是什么? 请结合所学的经济、政治、文化有关知 识分析说明,洪水 图腾蛟龙,烈 火涅槃凤凰。 文明圣火,千 古未绝者,唯 我无双,和天 地并存,与日 月同光。 —— 中华世纪 坛序
13.阅 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近年来,大型历史古装电视剧《芈月传》登陆北京卫视, 不仅仅是这个“芈”(mǐ)字夺人眼球,该剧中大量的生僻字 更是引发网友热议。对待生僻字,人们看法不一。有人认为: 生僻字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当代人的历史文化素养,因为在 生僻字中往往蕴含着历史文化信息,或是有着时代的印记,可 以勾起人们的历史记忆。也有人认为,语言的意义在于运用, 文字用于交际的最终目的是追求简捷和效率,而生僻字影响了 文字交际的使用价值。这些不常用的汉字已经没有意义了。[来 问题:对于生僻字的争议,你赞同哪一种观点?请运用文 化生活的有关知识阐明理由。(10分)
独特性、区域性、民族性
3、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重要原因在于 它所特有的包容性
提醒: (1)含义:一是求同存异二是兼收并蓄;包容性不是说中华民族的优 秀文化被其他民族吸收、借鉴,而是说中华文化吸收、借鉴其他民族的 优秀文化。 (2)意义:包容性既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原因有利于各民 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对其他民族文化 的理解。 (3)判断中华文化包容性的常见标志词:广泛吸纳、博采众长、中西合 璧、和而不同、和睦相处、借鉴等。
中华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积 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 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
知识梳理:
1、汉字的作用: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文字的 出现是标志着人类进入文明时代。汉字是中华文化 源远流长的重要见证,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 文明发挥了巨大作用,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2、正确区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