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第三单元第11课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讲解与例题 苏教版必修3

合集下载

苏教版高中语文 必修三 第3专题 01 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_庞朴

苏教版高中语文 必修三 第3专题 01 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_庞朴

春联、京剧
线装书、黄包车
发展
播迁他邦,重振雄风 昙花一现,未老先亡
武术、中医、茶道
裹小脚、烟枪烟灯
京剧:原来的京剧,对于它的唱腔、行头、妆 容是十分讲究的,而到了建国以后我们就能看 到一些新的京剧,如《红色娘子军》、《红灯 记》等,从各个方面都是一个完全的创新。
春联:秦汉,民间过年悬挂桃符,以驱鬼压邪; 五代,把联语题于桃木板上,出现了最早的一 副对联;明代以后,用红纸代替桃板,出现我 们今天所见的对联。而在这一系列的变化中也 增加了祈福、祝愿的内容。
传统文化的含义?
作者认为,传统文化的落脚点在“文化”,是相对 于当代文化和外来文化而言的,包括历代存在过的种 种物质的、制度的和精神的文化实体和文化意识,如 民族服饰、生活习俗等等,简言之就是文化遗产。有 形的。(4节)
用文中语句完成下面的表格。
比较对象
概念
文化实体和文 化意识 (文化遗产)
特点
然后从正面分析传统为什么是财富而不是包袱的
道理,否定了第17段比喻的不当,指出传统是 内在物,是人群共同体的品质和精神。这里和 17段形成正反对比,用了对比论证。
最后进一步明确,说明这种内在物的本质属性和
由来,阐明应取的正确态度。
这些对待传统的态度正确吗? 一种人以为传统像服装,并认为服装以 (认为传统是包袱 排斥) 另一种人以为传统像文物,文物唯古是尚,
全文结构:总-分-总
部分 第一部分 内容 什么是传统——总起 主要论证方法 正反论证
第二部分
传统文化的内容、范围、 界定概念、演绎论 特性,以及应该采取的方 证 针和态度 文化传统的特点,诞生、 成长、变化的规律,及不 同文化得以交流的基础 文化传统与传统文化的两 重属性——总结 比较论证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三课件:第三专题+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

2018-2019学年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三课件:第三专题+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

二、基础积累 1.字音辨识
媲 美( . 自戕 ( . 钳 制( .
) ) )
蜕 除( ) . 攻讦 ( ) . 褒 贬不一( .
ɡîu
)
刮垢 ( ) . 昙 花一现( . 束缚 ( ) .
)
答案:pì tuì
qiānɡ jiã tán
qián bāo

) 荷花( 荷 ) 重荷( ) 余风遗响( 遗 遗之 千 金( ) ) 鲜明( 鲜 ) 鲜为人知(
兴起,再加上改革开放以后比较宽松的政治思想环境,在中国兴起了一股文
化热。学术界普遍对即将过去的一个世纪进行反思 ,试图总结中国长期革 故鼎新运动中的经验教训 ,对于一些过激的口号和行文做出了理性的分析。
在文化探究方面,理论界也比较活跃。也有人提出了“回归传统”的口号,
读经、复兴儒学, 成为一时的风尚。在这种背景下 ,庞朴针对这种种现象, 写了《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从文化学的角度,做出了分析。
(2)民族精神:是反映在长期的历史进程和积淀中形成的民族意识、民族文
化、民族习俗、民族性格、民族信仰、民族宗教,以及民族价值观念和价值
追求等共同特质,是指民族传统文化中维系、协调、指导、推动民族生存和 发展的精粹思想,是一个民族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集中体现,是一个 民族赖以生存、共同生活、共同发展的核心物不如给民以信义。做人首先要讲
诚信,才可以饰之以文。 【领悟】经常用诚信的尺子丈量自己,坚持以诚信的言行对待别人。老
老实实最能打动人心。
导入阅读
文化的力量 文化的力量是思想的力量 ,是精神与信仰、理想与信念的力度 ,一个没 有内核、没有元素、没有细胞的文化遗存是灼干的木乃伊和苍白的符号 ;文 化的力量是经典的力量 ,是巨构与丰碑的分量 ,是文化大家风范与精神巨擘 境界的高度,一个没有瑰宝奇葩的文化超市是被泡沫和喧嚣窒息的路边地摊 , 一个缺乏大师巨匠风骨支撑的文化偶像是站不起、立不久、走不远的泥足 巨人;文化的力量是传播的力量 ,一个读不懂、解不开、说不清的文化钩沉 是锈迹斑斑的古董,一个在信息时代和科技大潮中绻翼自囿的文化永远是一 只没有生命张力的蓬间燕雀。

《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苏教版高一必修三)

《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苏教版高一必修三)

《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苏教版高一必修三)教学目标:1.掌握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的区别以及作者辩证看待传统的观点. 2.掌握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等论证方法.3.启发学生思考如何辩证看待传统.教学重点:1.引导学生了解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的含义以及如何看待传统.2.引导学生学习辩证表达自己的观点.3.引导学生养成关注、探究身边文化现象的习惯.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养成关注、探究身边文化现象的习惯教学过程:一、课前预习。

学生课下阅读课文,熟悉课文大意。

二、导语设计。

请同学们观看PPT1.提问:图片一中的孩子们在做什么?反映了当下的一种什么热潮?2.提问:图片二所反映的哪一个节日?明确:七夕情人节。

近几年,国内一些较发达的城市兴起了一股私塾热,许多家长把孩子送到新式私塾中去学习儒学经典,唐诗宋词;七夕情人节重新兴起,成为情人们的又一节日。

这些反映出人们渴望“回归传统”的心理需求,“回归传统”成为当今社会的又一热门话题。

那么,我们如何正确而科学地回归传统呢?我们应该如何看待传统呢?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共同学习《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一课。

希望同学们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不仅学会如何正确科学地看待传统,而且养成辩证思考问题,关注探究身边文化现象的好习惯。

三、观点解读。

1.提问:重读课文第一段,思考什么是传统?(用原文回答)明确:传统是那个在以往的历史中形成的,铸造了过去,诞生了现在,孕育着未来的民族精神及其表现。

传统与文化密不可分,我们常常会看到文化传统,传统文化的说法,那么什么是传统文化,什么又是文化传统呢?2.提问:重读课文“传统文化”部分,思考什么是传统文化?明确:传统文化的全称是传统的文化,落脚在文化,是对应于当代文化和外来文化而言的。

其内容当为历代存在过的种种物质的,制度的和精神的文化实体和文化意识。

例如民族服饰,生活习俗,古典诗文,忠孝观念之类,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文化遗产。

举例:以中国的传统民族服饰为例。

中国古代民族服饰大致可以分为两类,汉服(指明末以前的汉族服装)和清装(清朝时期的满族服装) 。

2019-2020学年语文苏教版必修三课后训练: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 Word版含解析

2019-2020学年语文苏教版必修三课后训练: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 Word版含解析

姓名,年级:时间: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 课后训练案 巩固提升一、基础巩固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A.诞.生(dàn) 攻讦.(jí)提倡.(chànɡ) 昙.花一现(tán)B.铸.造(zhù) 威慑.(shè)咀嚼.(jiáo) 一蹴.而就(cù)C.积淀.(diàn) 惰.性(duò)趋.势(qū) 有史可稽.(jī)D.媲.美(pì) 负荷.(hé)蜕.除(tuì) 刮垢.磨光(ɡòu)解析A 项,“讦”读“jié”;B 项,“嚼”读“jué”;D项,“荷”读“hè”。

答案C2。

下列词语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A.得逞 不屑一顾 斑驳陆离 不堪设想B 。

变幻 明日黄花 与时俱进 徒劳无功C 。

推崇 事过境迁 消声匿迹 孤芳自赏D.惰性 应运而生 抱残守缺 无济于事解析C 项,“消声匿迹”应为“销声匿迹”。

答案C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3~5题。

十月,一场秋雨。

天空像是打了蜡,蔚蓝而明亮。

在群山怀抱之中的桂林兴安,更加明朗开阔了。

秋风的水袖把许多的浮华、喧嚣静静扬弃。

山舒缓,();水吟唱,像秋日醉人的醇酒;云柔软,还原为儿时记忆中的手绢。

从筑就的钢筋水泥城市到达山水之间,使我们放下所有的牵绊,如同赴一场约会。

读一册山,念一卷云,随风飘然,与云嬉戏。

站在山水之侧,尝试舒展开目光的翅膀,去品味秋天的空旷、寂寥。

来到山裙水袂之间的灵渠,一带碧水,怎么看都像一部的素书.她婉约,曼转, ,不愠不喜,用的故事,引你进入一种的境界。

静立水畔,听任心灵被水中的绿草牵系,在绿草萋萋的水湄着陆。

突然想起白居易“米泉之精"的诗句。

“米泉",指的是酒。

用“米泉”称酒,该是多么洒脱而陶醉!而酒不醉人人自醉.看到灵渠,心底突然冒出两个字:地泉!在历史的土壤和积淀中,万斛泉源,潺潺流淌。

苏教版必修三中语文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苏教版必修

苏教版必修三中语文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苏教版必修
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
背景助读
知识梳理
本文是一篇学术论文,写于1991年4月。20世纪90年代,随着新儒 学的兴起,再加之改革开放以后比较宽松的政治思想环境,在中国 大陆,兴起了一股文化热,学术界普遍对即将过去的一个世纪进行 反思,试图总结中国长期革故鼎新运动中的经验教训,对于一些过 激的口号和行为作出了理性的分析。在文化探究方面,理论界也比 较活跃。也有人提出了“回归传统”的口号,读经、复兴儒学,成 为一时的时尚。针对这种种现象,本文从文化学的角度,作出分析。
背景助读
知识梳理
庞朴 (1928—2015),江苏淮阴人,中国现代学者。曾任山东大学历史系讲 师、《历史研究》主编等职,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联合国 教科文组织《人类科学文化发展史》国际编委会中国代表,国际简 帛研究中心主任,山东大学儒学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人民大学国学 院专家委员会委员、特聘教授。主要著作有:《<公孙龙子>研究》 《沉思集》《稂秀集——中国文化与哲学论集》《一分为三—— 中国传统思想考释》《儒家辩证法研究》等。
背景助读
知识梳理
加点字 差 别 . 差 差 等 . 差 遣 . 参差 .
读音 chā chà
加点字 落 脚 . 落 落 在家里 . 大大落落 . 落 枕 .
读音 luò là luō lào
chāi cī
背景助读
知识梳理
2.写汉字


易错字 验 险 殓 睑 销 俏 消 硝


易错字 糟 漕 槽 嘈 拒 炬 柜 矩
问题导思
多维探究
技法赏鉴
解说 “落脚在传 文 统”,“对应于传 化 统文化”,“简单 传 说来,文化传统 统 就是民族精神”
定义 文化传统是产 生于民族的历 代生活,成长于 民族的反复实 践,形成为民族 的集体意识和 集体无意识

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三试题:专题3+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Word版含答案【KS5U+高考】.doc

高中语文苏教版必修三试题:专题3+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Word版含答案【KS5U+高考】.doc

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一、课外阅读(2018·江西省赣中南五校高三联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独立不迁”是屈原人格美的核心。

它包含两方面:一是对养育了自己的故乡的热爱与依恋;二是在政治斗争中坚持原则,决不随波逐流。

屈原的一生便是“独立不迁”的最好诠释。

他始终坚持自己的“美政”理想,屡遭打击,毫不动摇,正如他在《离骚》中所说的:“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他也曾打算像战国时代一般士大夫那样周游列国,去寻找了解自己的君主。

但是,对于自小生于斯、长于斯的乡土的深挚感情,使屈原不能他迁,最后只好身投汨罗,以死来殉自己的祖国和一生为之奋斗的理想。

与“独立不迁”相联系着,屈原在诗歌《橘颂》中还提出两条为人的准则:无求与苏世。

《橘颂》中说:“深固难徙,廓其无求兮。

”一个人胸怀坦荡,不图私利,不干人,不屈己,才能顶天立地,保持独立的人格。

《橘颂》又说:“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兮。

”必须头脑清醒,是非明辨,才能保持自己的独立而不至于随波逐流。

无求与苏世浸透在屈原“独立不迁”的人格里,使之臻于更坚实、更完美的境地。

《渔父》的中心思想也是“独立不迁”。

不过这首诗人们多以为伪作。

王逸既说是“屈原之所作”,又说是楚人追记屈原与渔父的对话,本来就自相矛盾。

但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已采用它的内容作为事实来叙述,因此可以设想,这篇作品的文字虽然不一定出自屈原之手,而渔父与屈原的问答却实有其事。

屈原的答话可以作为了解屈原思想的可靠资料。

渔父问屈原何以被放逐,他答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又问他:“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其糟而啜其醨?”他答曰:“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温乎!”渔父和屈原对话代表了两种不同的人生观。

渔父大概是一个逃避现实的隐者,他不满意社会的黑暗,但他的态度是与世推移,随波逐流。

屈原则不然,他要保持自己的清高和清醒,不肯同流合污。

语文必修3苏教版第三专题版块一《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最新同步教案

语文必修3苏教版第三专题版块一《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最新同步教案

语文必修Ⅲ苏教版第三专题版块一《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最新同步教案《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教案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认识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的内涵及其意义,理解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的区别,正确看待两者。

过程与方法:能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情感经历和已学得的知识,表述对文本的理解和感受;学习关系性议论文的写法以及正反议论、比喻论证、类比论证等说理方法的运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会正确对待文化,增强学生对祖国文化遗产的认识。

教学重点:正确看待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

教学难点:理解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的区别。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二、作者简介:庞朴,1928年10月出生于江苏省淮阴县,学者。

先后在山东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任职。

曾任山东大学讲师、《历史研究》主编等职,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科学文化发展史》国际编委,国际简帛研究中心主任。

主要著作有《沉思集》、《儒家辩证法研究》、《庞朴学术文化随笔》等。

有兴趣可上网查看庞朴的博客:/m/pangpu三、出示教学目标:1.认识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的内涵及其意义。

2.理解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的区别,正确看待两者。

3.能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情感经历和已学得的知识,表述对文本的理解和感受。

四、阅读全文,思考为全文的思路列出提纲。

1.引出论题:传统的作用传统与文化的联系与区别2.传统文化:传统文化的概念传统文化的特点传统文化的产生与发展如何对待传统文化3.文化传统:文化传统的概念文化传统的形成文化传统的作用文化传统的发展变化4.财富和包袱五、阅读传统文化部分,理解什么是传统文化,作者是怎样进行论述的。

1.传统文化的概念。

历代的文化实体和文化意识。

2.传统文化的发展有何特点?有的变为新的内容和形式;有的化为明日黄花;有的播迁他邦,重振雄风;有的昙花一现,未老先亡。

3.你能分别举例进行说明吗?对应的分别为:对联,红灯笼;线装书,黄包车;武术,中药;鼻烟壶,阴阳宅。

高中语文专题3文明的对话认知与交融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苏教版必修3PPT课件

高中语文专题3文明的对话认知与交融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苏教版必修3PPT课件

参考答案:首先,从语言结构分析入手,将“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分 别落脚到“文化”和“传统”上。 接着,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日常认识入手,对两者作出“定义”式的简单 判断;传统文化就是通常所说的文化遗产,文化传统就是民族精神。 然后,又从“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的形成过程的角度,阐释了两者 的特性:传统文化是具体的,带有鲜明的时代性和民族性;文化传统是意识 和精神,是一种惰性力量。 最后又以比喻的方式,阐述了两者的两重属性:既是财富,也是包袱。
参考答案:“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文化遗产,“文化传统”是不死 的民族魂,是民族精神。一个民族正因为有了自己的传统文化和文化传 统,才有巨大的精神财富和物质力量,才能在传统的制约与支配下,凝聚 成了一个稳定而团结的集体。所以说,传统是财富。然而传统是一种惰 性的力量,保守的因素,它具有钳制思想、束缚行动的本性,妨碍进步和 发展,因而传统又是包袱。作者论述这个问题,是要我们辩证地了解和 掌握传统的这两重属性,既要继承和发扬传统,古为今用,又要批判分析, 弃除其落后的保守的东西,吸收其他民族文化中有益的东西,促使传统 不断发展与进步。
(1)
崇 祟
(2)
慑 摄
(3)
分 份
(4)
辩 辨
(5)
决 诀
(6)
俱 具
答案:(1)崇高 鬼祟 (2)震慑 摄影 (3)成分 股份制 (4)辩论 辨析 (5)决裂 诀别 (6)与时俱进 家具
答案:原指应天命(而降生),泛指顺应时机。 (2)时过境迁: 答案:随着时间的推移,境况发生变化。
三、探究争鸣 近年来,各种洋节日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中国年轻人,而中国传统节日则得不到应 有的重视。有学者呼吁把洋节赶出中国。而也有专家认为,年青人过西方节日可 以了解并体悟西方文明。也有学者认为,随着全球化,老外也会在他们本土过中 国的传统节日。对此问题,你怎么看?

苏教版-语文-高一苏教语文必修三练习3.11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

苏教版-语文-高一苏教语文必修三练习3.11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

11 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时间:45分钟分值:60分)一、基础巩固(每题3分,共15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妥.(tuǒ)善捉摸.(mō) 昙.(tán)花一现B.媲.(pì)美咀.(jǔ)嚼褒.(bǎo)贬不一C.烙.(luò)印自戕.(qiānɡ) 一蹴.(cù)而就D.攻讦.(jié) 束缚.(fú) 有史可稽.(jī)解析B项,褒bāo;C项,烙lào;D项,缚fù。

答案 A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威慑诀裂消声匿迹禁忌B.蜂蜜筛选与时具进沮咒C.明辨发掘逆烦心理钳制D.凝聚惰性抱残守缺推崇解析A项,诀—决,消—销;B项,具—俱,沮—诅;C项,烦—反。

答案 D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①文化传统的变化无论如何总是缓慢的、渐进的,不会一蹴而就,即使在社会急剧________的革命时期也是如此。

②谁要想拉住传统前进的脚步,________传统变化的趋势,纵或得逞于一时,终将徒劳无功,而且往往要激起逆反心理,促成精神危机。

③这部影片情节生动,感人至深,故事主人公的________就是著名体操运动员桑兰。

A.变幻阻挡原型B.变换阻挡原形C.变幻阻挠原形D.变换阻挠原型解析①“变换”与“变幻”都是动词,都有变化之意。

不同的是“变换”指事物的一定形式或内容换成另一种,多指具体的事物;“变幻”指不规则地改变,多指抽象事物。

②“阻挡”与“阻挠”都有阻拦的意思。

不同的是,表达的程度有轻重之分。

“阻挡”侧重在“挡”,所用方式比较单一,程度比“阻挠”轻一些;“阻挠”侧重在“挠”,有扰乱之意,程度比“阻挡”重一些。

③原形:本来的形状,原来的形态。

原型:原始的模型,特指文学艺术作品中塑造人物形象所依据的现实生活中的人。

答案 A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的使用,不正确的一句是() A.面对互联网如日中天的发展形势,有人认为电子图书将是图书出版界的未来之星,传统的纸张印刷书籍将成为明日黄花....。

2011版高中语文全程学习方略课件(必修3):11《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苏教版)

2011版高中语文全程学习方略课件(必修3):11《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苏教版)

答案:把传统看成服装,就是以追求时尚新潮为美,从而认
为传统是包袱,会阻碍进步与发展;把传统看成文物,文物
越古越好,于是就认为只要是传统的就是好的,传统也不必 再有变化和发展了。
7.根据课文内容,除了是“财富和包袱”外,“传统”还
具有什么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解答此题要注意从文中找相关内容,前4个自然段 主要谈传统既是财富又是包袱,所以此题的相关内容应在后 面的第5、6两段。仔细阅读这两段,从文中找出能说明传统 特点的关键信息,要注意一些提示性的词语,如“传统是”, “它原是”,然后加以整合成为答案。 答案:①传统是内在物,是人体本身,是人群共同体的品格
和精神。②传统是人们共同生活的产物,也会随共同生活的
变化而更新。
8.请根据选文谈谈我们应该怎样对待传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解答此题要注意辩证分析。对待传统,我们既不能
全盘否定,也不能无选择地全部接受,要发扬优良的传统,
束缚(fù)
时髦(máo)

负荷(hâ)

﹒ 蜕除(tuì) ﹒
刮垢(ɡòu)
﹒ 陌生(mò) ﹒
咀嚼(jiáo)
【解析】选B。A项,“烙”应读lào;C项,“媲”应读pì;
D项,“嚼”应读juã。
2.下列依次填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电视剧《决战南京》以历史真实人物为________塑造剧中 角色,透视了他们在解放战争中的心路历程。
(谈判、关系、感情)破裂。“分裂”指整体的事物分开,
或使整体的事物分开。结合语境,此处应用“分裂”。③原 句是说对股市变化无法猜测、预料,所以应用“捉摸”。

语文必修3苏教版第三专题版块一《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最新同步教案5

语文必修3苏教版第三专题版块一《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最新同步教案5

语文必修Ⅲ苏教版第三专题版块一《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最新同步教案《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教案5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通过文本的学习,了解传统的内涵、本质意义,从而正确的对待传统2.学生能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情感经历和已学得的知识,表述对文本的理解和感受3.学生能够了解正反论证、比喻论证等说理方法的作用,学习运用这些论证方法以提高议论文阅读和写作能力教学重、难点:传统、传统文化、文化传统等一些概念的把握以及这些概念之间的相互联系教学过程:一,导入“文化”中国人见面鞠躬作揖,是因为中国人的性格内向;西方人见面握手拥抱,是因为西方人性格外向。

外向,所以伸出手去握别人的手;内向,所以伸出手握自己的手。

这就正如中国人吃饭用筷子夹,是内向用力;西方人吃饭用刀叉戳,是向外用力,一向内,一向外。

故西方文化的象征物为十字架,中国文化的象征物是太极圈。

文化无疑是林林总总的文化现象构成的。

二.浏览课文,找出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的定义,特点,列出关键词。

作者认为,传统文化的落脚点在“文化”,是相对于当代文化和外来文化而言的,包括历代存在过的种种物质的、制度的和精神的文化实体和文化意识,如民族服饰、生活习俗等等,简言之就是文化遗产。

有形的。

文化传统的落脚点在“传统”,它不可捉摸却无所不在,产生于民族的历代生活,成长于民族的反复实践,从而形成为民族的集体意识和集体无意识,简言之就是民族精神。

无形的。

板书关键词:传统文化:“文化”文化遗产有形的。

时代性民族性文化传统:“传统”民族精神无形的惰性渐变性三.提问:文章中作者阐述了一个怎样的基本观点?明确: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既是财富,又是包袱。

运用它而不被其吞没,防止它而不拒之千里之外。

四.讨论你所了解的传统文化。

如:传统习俗:正月十五闹元宵、端午节吃粽子,中秋节团圆赏月传统建筑:四合院、兵马俑、皇家园林、徽居传统文艺:诗词歌赋、戏曲、皮影戏、武术、飞天、壁画、乐器、书法、刺绣、瓷器、太极,文房四宝、玉雕、青铜器传统思想:儒家思想问1:有没有糟粕?有没有现在还残存的?学生举例,教师补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 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1.能够准确把握“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两个概念的区别和联系,学会辩证地认识、思考问题。

2.学习关系性议论文的写法,掌握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类比论证等说理方法,并能运用其中的某种方法进行习作。

1.连线作者庞朴,生于1928年,江苏淮安人,中国现代学者。

主要著作有《沉思集》《稂莠集——中国文化与哲学论集》《一分为三——中国传统思想考释》《白马非马——中国名辩思潮》《儒家辩证法研究》《庞朴学术文化随笔》等。

2.探寻背景本文是一篇学术论文,写于1991年4月。

进入90年代以来,随着外国尤其是港台新儒学的兴起,再加之改革开放以后比较宽松的政治思想环境,在中国大陆兴起了一股文化热,学术界普遍对即将过去的一个世纪进行反思,试图总结中国长期革故鼎新运动中的经验教训,对于一些过激的口号和行为作出了理性的分析。

在文化探究方面,理论界也比较活跃,也有人提出了“回归传统”的口号,读经、复兴儒学,成为时尚。

针对这种种现象,本文从文化学的角度,作出分析。

1.识字注音(1)重点字媲.美(pì)昙.花一现(tán)攻讦.(jié)一蹴.而就(cù)钳.制(qián)蜕.除(tuì)得逞.(chěng)惰.性(duò)(2)多音字2.字形辨认3.词语释义(1)明日黄花:比喻已失去新闻价值的报道或已失去应时作用的事物。

明日,指重阳节后。

黄花,菊花。

(2)昙花一现:原来比喻事物难得出现,现在用来比喻某些事物或人一出现就很快消逝。

(3)余风遗响:遗留下来的风气、影响等。

(4)应运而生:原指顺应天命而降生,后泛指随着某种形势而产生。

(5)时过境迁:随着时间的推移,境况发生变化。

(6)孤芳自赏:比喻自命清高,自我欣赏。

(7)面目全非:事物的样子改变得很厉害(多含贬义)。

(8)不堪设想:事情的结果不能想像,指会发展到很坏或很危险的地步。

(9)刮垢磨光:刮去尘垢,打磨光亮。

比喻仔细琢磨、精益求精。

也指精心造就人才或勤苦学习。

4.词义辨析(1)包括·包含·包罗同:都是动词。

都有“容纳在内,总括在一起”之意。

异:“包括”着重指“总括”,着眼在数量、范围上列举各部分或其中一部分,对象不限于抽象的事物;“包含”指“内里含有”,包容含有,着眼于事物的内在关系,对象常是抽象的事物;“包罗”着重指网罗很多或一切,着眼于广大的范围、众多的事物。

判断正误:①除少数国家以外,多数国家公民是想说什么就说什么的,包括..新闻主播,只要不捏造事实就没问题。

(√)②集团回应称,网上流传的收据出自下属公司,费用包含..试印及邮寄费等。

(√)③宜兰香格里拉休闲农场是世间最丰富的自然教室,里头的生物种类包罗..万象,有猕猴、树蛙、萤火虫、蝴蝶(凤蝶)和各式植物。

年纪不分大小,都适合来这里学习属于大自然的珍贵知识。

(√)(2)销声匿迹·杳如黄鹤同:都有“人或物不见了”的意思。

异:“销声匿迹”指隐藏起来,不公开出现;“杳如黄鹤”比喻无影无踪或下落不明。

判断正误:①要想从根本上杜绝所有领域的摊派性捐助,让权力索捐早日销声匿迹....,不仅要规范和约束政府的权力,更关键的是,应当赋予公众监督的权利,让政府的日常行为置于强有力的聚光灯下。

(√)②李刚的一个台湾朋友开口向他借款合伙做生意,李刚见有利可图,就借给了他。

然而,当李刚将巨款出手后,那人却杳如黄鹤....,一去不返。

(√)(3)一蹴而就·一挥而就同:都有“轻而易举、容易成功”的意思。

异:“一蹴而就”形容事情轻而易举,一下子就能完成,多用于做事;“一挥而就”意思是一挥动笔杆就写成了,形容书法、绘画或写作熟练、敏捷,限用于写字、写文章、画画等。

判断正误:①中国银监会原主席表示,人民币国际化是改革的一个组成部分,必须小心谨慎、稳定、按部就班地推进,不能有一挥而就....的天真幻想。

(×)②那国色天香的牡丹,在他的笔下一蹴而就....,花团拥簇,竞相开放,鲜艳欲滴,那叶儿仿佛被水洗过的一样,新鲜透亮。

(×)(4)抱残守缺·故步自封同:都有“因循守旧,停滞不前”的意思。

异:“抱残守缺”偏重于“守旧”,多指不肯革新,不肯接受新生事物;“故步自封”偏重于“停顿”,多指不肯上进,不思进取。

判断正误:①改革任何旧制度,总不免要受到一些抱残守缺....的人的阻挠。

(√)②在成绩面前,我们不能骄傲自满,故步自封....。

(√)1.回顾课文内容,说说作者是如何阐述“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这两个概念的。

提示:首先,从语言结构分析入手,将“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分别落脚到“文化”和“传统”上。

接着,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日常认识入手,对两者作出“定义”式的简单判断:传统文化就是通常所说的文化遗产,文化传统就是民族精神。

然后,从“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的形成过程的角度,阐释了两者的特性:传统文化是具体的,带有鲜明的时代性和民族性;文化传统是意识和精神,是一种惰性力量。

最后以比喻的方式,阐述了两者的两重属性:既是财富,也是包袱。

2.“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这两个概念有着怎样的不同?提示:(1)内容形式:传统文化表现为物质的、制度的和精神的文化实体和文化意识;文化传统表现为一种抽象的精神意识,或者是一种共同的心理状态,即一种民族精神。

(2)作用:传统文化应运而生,在发展过程中,有的与时俱进,有的播迁他邦,有的昙花一现,作用不一样,但均曾经是合理的;文化传统总体上说既是一种惰性的力量,又是一种无声的指令,凝聚的力量,集团的象征,社会稳定、国家巩固的基础。

(3)发展变化:传统文化有的演化出新的内容与形式,有的消亡,有的播迁他邦,重振雄风;文化传统随着时间的变化也会变化,也会受到外部世界的影响,这种变化是缓慢的、渐进的。

(4)态度:对传统文化应该批判地继承,对文化传统应该学会吸收、借鉴、整合。

3.作者把“文化传统”与“传统文化”的差别,说成可以“跟蜜蜂和蜂蜜的差别相媲美”,这里采用了什么手法?有何作用?该如何理解?提示:类比手法。

化抽象为具体,贴切、形象,增强说理的生动性。

说明文化传统是稳定的、恒久单一的,传统文化是丰富的、复杂的、可以变动的。

4.如何理解传统文化的时代性和民族性?提示:时代性是指文化是应运而生的,文化不是一成不变的,会随着情况的变化而变化,但不管存在时间长短,只要存在过的,就是合理的。

既然存在过的,就会产生影响,这种影响,隐形的或显性的存在,就成为民族性,即文化中带有民族特征的因素。

1.作者对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持什么看法?在阐述这两个问题时为什么把“文化传统”作为重点?提示:作者认为,传统文化的落脚点在“文化”,是相对于当代文化和外来文化而言的,包括历代存在过的种种物质的、制度的和精神的文化实体和文化意识。

文化传统的落脚点在“传统”,它不可捉摸却无所不在,产生于民族的历代生活,成长于民族的反复实践,从而成为民族的集体意识和集体无意识,简言之,就是民族精神。

在这两部分中,文化传统,也就是民族精神,对现实的影响比传统文化重要得多,它存在于我们当下的整个社会生活中。

所以,作者也就用较多的篇幅来论述这个问题。

2.为什么说传统“既是财富,又是包袱”?文章论述这个问题的目的是什么?提示:因为一个民族的发展离不开自己的传统文化和文化传统,因此称传统是祖宗的丰富遗产,是我们的宝贵财富。

但是传统又是惰性的力量,保守的因素,它具有钳制思想、束缚行动的本性,会造成原地踏步走的局面,也会引出某种不堪设想和不忍设想的后果,因此又说传统是民族沉重的负荷,是社会前进的包袱。

作者论述这个问题的目的是辩证地了解和掌握“传统”的这两重属性,从而能够运用它而不被其吞没,并且能充分发挥人类的主观能动性,合理地利用传统。

3.文章采用小标题式,分别写了“传统文化”“文化传统”“财富和包袱”,这样分别阐述有什么好处?提示:这样写由浅入深,将深奥的道理讲得深入浅出。

先从要说明的概念入手,详细阐释清楚概念的内涵,使得后面的说理深入透彻,水到渠成。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热衷于过西方的节日,如圣诞节、情人节、愚人节等,而对中国传统的节日如春节、中秋节等却越来越淡漠,对此,我们应如何看待?提示:观点一:中国传统的节日,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保留了我国民族文化中最精致、最具代表性的一面,它反映了民族的传统习惯、道德风尚,寄托着整个民族的憧憬,所以不但不应淡漠,而且应该发扬光大。

观点二:西方的一些节日也具有其生命活力,应该学习和引进,这对促进中外文化交流,是有积极意义的。

1.结构有条理,层次分明。

本文四个部分,除第一部分外,其他三部分每一部分有一个标题,相对独立,又紧密联系。

每一部分论述一两个问题,第一、二段都直接点题,开门见山,直奔主题,结构有条理,层次分明。

2.举例论证,化抽象为形象。

文章尽量避免用抽象的理论来论证,而换用具体的人们所熟知的例子。

例如:在说明“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二者差别之大时,用“蜜蜂”和“蜂蜜”的差别来说明,说得明明白白。

3.辩证分析,一分为二。

本文最大的特点在于辩证地、一分为二地分析问题,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的好处在于避免挂一漏万,以防止文章不严密。

例如文章在分析“文化传统”的不足时,在论述文化传统与传统文化既是财富又是包袱时,都是辩证分析的再现。

导练目标比喻说理深入浅出本文运用大量比喻进行说理,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抽象的论述生动化。

例如,用“在过去这块既定的地基上构筑未来大厦”,生动形象地阐明了中国人“走向未来”的方式;用“在白纸上描绘未来”,形象地阐明了“走向未来”的不正确方式。

恰当地运用比喻论证,犹如给枯燥的议论文注入了一汪活水,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请运用比喻说理的论证方式,写一篇300字左右的短文。

创意激活比喻说理是用比喻进行论证,拿比喻者之理去论证被比喻者(论题)之理。

比喻论证与作为修辞手法的比喻不同。

修辞的比喻一般不具有推理的过程,也没有论证的作用,其主要作用是加深读者的印象。

在比喻论证中,比喻者是一组形象事例,其中包含着一定的关系和道理;被比喻者则是一种抽象的道理。

比喻者和被比喻者虽然是两类不同的事物,但在它们之间存在着一个共同的一般性原理,因此它们之间具有推理关系。

范例展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一个人不应因为个人力量渺小,就不去承担改造社会的责任。

社会好比一个人的身体,而我们每个人就好比它的一个细胞,只有每个细胞都发挥了作用,整个身体才会健康,生命才会存续。

一个人比之社会是小的,但一个人的作用却是不能忽视的;个人的力量是小的,但个人的精神却往往能在社会中折射出夺目的光彩。

广大的人民群众——工人、农民、战士……也许历史上并没有留下他们的名字,更没有记下他们的功勋,但他们贡献了全部的光和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