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论知识点总结

合集下载

古代文论知识要点

古代文论知识要点

古代文论知识要点《论语‘为政》记孔子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情动于中而言于外。

”这段诗论出自(《毛诗大序》)。

提出所谓“韵外之致”、“味外之旨”、“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的“四外”说的古代文学理论批评家是(司空图)。

“邺下风流在晋多,壮怀犹见缺壶歌。

风云若恨张华少,温李新声奈尔何。

”元好问的这首论诗绝句是(认为张华、温庭筠、李商隐诗缺少“邺下风流”的建安风骨,主张诗尚壮美)。

“诗有可解、不可解、不必解,若水月镜花,勿泥其迹可也。

”这种比较符合诗歌创作和鉴赏规律的见解山自明代诗论家(谢榛的《四溟诗话》)。

孟子对儒家文艺思想发展的突出贡献在于他的“与民同乐”的文艺美学思想,以及“以意逆志”与“知人论世”的文学批评方法论。

司马迁在《报任少卿书》(即《报任安书》)中,根据历史上许多伟人的事迹,概括出“发愤著书?”说,这是一种进步的文学思想。

《毛诗大序》认为诗歌创作要合乎“发乎情,止乎礼义”的原则,而在批评黑暗现实方面,又必须“主文而谲谏”,反映了儒家的文艺思想。

陆机《文赋》把文体分为十类,并具体概括了其风格特征,其中提出了“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

可以看出他对文学艺术的两个重要特征:感情与形象有了极为深刻的认识。

钟嵘《诗品》把五言诗人分为两个大的系统,以《诗经》和《楚辞》分别为其源头风、骚并举,探源溯流,评价极为深刻。

韩愈继承了孟子的“养气”说提出了“气盛言宜”之论,又继承了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提出了“不平则鸣”论。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这一著名的论断出自唐代的大诗人、文学理论批评家白居易的著名书信体论文《与元九书》。

在《论词》中,李清照力主要严格区分诗与词的界限,提出了词“别是一家”的著名观点,这是比较符合诗词发展的实际情况的。

张炎在《词源》里首先确立了“雅正”的审美标准(见《词源序》),又提出了“清空”和“意趣”的审美要求,并分别列专节对二者进行了论述。

《古代文论》期末复习资料(必背)

《古代文论》期末复习资料(必背)

《古代文论》期末参考资料(必背)一、孔子的“兴观群怨”答案一:(1)此说是在《论语•阳货》中提出的。

《论语•阳货》说:“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主要是针对文学的社会功能而说的。

(2)这种说法是通过诗歌来表达情志以发挥其社会作用的概括论述,这也体现了他对诗歌艺术特征的认识。

(3)“兴”从作者而言,是指受外物触动而引发内在之情和创作之念;就读者而言,是指诗歌具有艺术感染力。

“观”从作者来说,就是要反映现实的真实;从读者来说,是要通过作品来认识社会的真实风貌。

“群”指诗歌具有团结群众和教育群众的作用。

“怨”既指怨刺上政,也包含一般的哀怨和讽谕和男女之间的情怨。

(4)孔子此说比较全面地总结了文学艺术的社会功能,对后世批评家论文学与社会的关系起到了奠基石的作用。

答案二:《论语·阳货》记载道:“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草木鸟兽之名。

”孔子对文学作品的美学作用、认识作用、教育作用等乃至后来知识学习方面,都做了充分的肯定。

他的“兴观群怨”说对后来的诗学理论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1)“兴”是就文学作品的审美作用而言的,朱熹解释为“感发意志”,指诗歌的生动具体艺术形象可以激发人的精神之兴奋,感情之波动,从吟诵、鉴赏诗歌中可以获得一种美的享受。

诗歌的这种美学作用,可以使读者产生丰富的艺术联想。

(2)“观”,是就文学作品的认识作用而言的,而孔子所说“观”比较侧重在诗歌所反映的社会政治作用与道德风尚状况以及作者的思想倾向与感情心态。

观世与观志是读诗的两个重要方面。

他要求文艺能比较具体、比较确切的反映现实的真实状况,体现了孔子文艺思想中的现实主义特特征。

(3)“群”,是就文学作品的团结作用而言的。

《论语·集解》引孔安国云:“群居相切磋。

”朱熹在《四书集注》中说是“和而不流”。

《古代文论》复习

《古代文论》复习

《古代文论》复习题一、名词解释1、(庄子的)“虚静”说“虚静”说是中国古代有关创作构思的理论。

“虚静”,最早是老子在《道德经》里提出“致虚极,守静笃”的说法,庄子极大地发展了老子的“虚静”的学说,认为它是进入道的境界时所必须具备的一种精神状态,《庄子·大宗师》说:“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

”庄子的“坐忘”就是“虚静”,是要使人忘掉一切存在,也忘掉自己存在,抛弃一切知识,达到与道合一。

庄子认为虚静必须在“绝学弃智”的基础上方可达到,然而也只有达到虚静,才能对客观世界有最全面最深刻的认识,才能自由地进行审美观照,艺术创造力才最为旺盛,才能创作出和造化天工完全一致的作品。

庄子的“虚静”说对后世影响极大,后世的文学家和文学理论家都或多或少地受到庄子的“虚静”说的影响。

2、(孔子的)“兴观群怨”说这是孔子在《论语·阳货》篇里提出来的关于文学作品的社会作用的说法。

《阳货》篇记载说:“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兴,指诗歌具体安排的艺术形象可以激发人的精神之兴奋,可以使人从诗歌鉴赏中获得一种美的享受;观,是指诗歌真实地反映社会政治和道德风尚状况,因而能让人从中观察出政治的得失和风俗的盛衰;群,则是人为诗歌可以有使人互相交流感情,加强团结的作用;怨;是指文学作品有干预现实、批评社会的作用。

孔子的“兴观群怨”说是现实主义的文学批评理论的源头,对后来的现实主义的文学批评理论和现实主义的文学创作产生非常积极的影响。

3、(钟嵘的)“滋味”说这是南朝梁代著名的诗评家钟嵘最早在《诗品序》里提出的说法。

他说:“五言居文词之要,是众作之有滋味者也,故云会于流俗。

岂不以指事造形,穷情写物,最为详切者耶!”他认为只有“指事造形,穷情写物,最为详切者”的作品,才能“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才是“诗之至也”,也才是有“滋味”的作品。

文论重点总结

文论重点总结

1.诗性特征:指批评未从文学及其他中分离出来。

批评尤其不是纯理性的,而是感性的、印象的、直觉的,也就是说甚至具有文学的运思方式和表达方式。

(中国文论以其言说的具象性、直觉性和整体性,表现出鲜明的诗性特质。

中国古代文论家不仅用诗的精神和性情识鉴品评文学作品,而且用诗的思维方式和诗的表达方式来记录他们的品评结果,并最终形成具有诗性内在特质和外观形态的中国特色的文艺理论。

)以下三个方面表现:文本的诗性化(论诗诗、诗话、词话等);论家及诗家(唐诗论家);范畴的诗意化(神思、风骨、妙悟等)诗性特征的优劣:优点:审美的主体性、观照的整体性、论说的意会性、描述的简要性,便是中国古代文论带有民族特色的思维特点。

(中国文论诗性化之具体表征如意会、感悟、虚灵、直寻、简要、自然、随意等是中国文论区别于西方文论的重要标志,也是中国文论的独特魅力和生命力之所在。

)缺点:(1、资料的杂糅性、分散性。

2、思维方式具有直观领悟和内省体验之特点。

3、话语表达方式多隐喻,少分析性的解释。

4、文论范畴、概念的内涵具有模糊性、多义性。

譬如“兴”,既可指作者的情感之“兴起”,又可指读者情感之“兴”。

5、古代文论中诗论发达,而小说戏曲理论发展很迟。

因为中国古代是:诗为正宗。

“小说”之为“小”说,说明中国古人对这种题材的轻视。

6、汉语修辞诗学在古文论中占有重要地位。

譬如强调诗歌的炼字、炼句。

7、重教化。

)(一)模糊了批评本体与批评物件的界限(a.中国诗性文论虽然不等同于诗歌,却是深深地打上了诗这种文体的铭印。

司空图《二十四诗品》是典型的论诗诗,在这部文论作品中,诗歌形式应该说较好地传达了作者的文论思想;然而,也正是这种“诗歌形式”模糊了批评本体(文论)与批评物件(文学)的界限,这不仅造成了后人对《二十四诗品》理解的歧义,也造成《二十四诗品》文论思想指导诗创作的主观随意性。

b.古往今来的中国文论家,与其说是在立论辩理,倒不如说是在抒情言志,是故中国文论带有鲜明的情感色彩和个性特征。

古代文论复习要点梳理

古代文论复习要点梳理

古代文论复习要点梳理先秦1、《尚书》诗言志2、儒家文学观孔子《论语》文艺与道德修养,政治外交活动的关系关于文学批评的标准文学的社会功用:兴观群怨文学的内容与形式之关系论雅乐与郑声孟子《孟子》与民同乐的文艺美学观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文学批评方法知言养气说荀子《乐论》“天行有常”的自然观对荀子文学思想的影响明道、言志、抒情相结合的文学观对文艺和政治关系的系统阐述3、道家文学观老子《道德经》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庄子《庄子》崇尚自然,反对人为的文艺美学思想:无乐之乐解衣般礴言意之表虚静、物化、得意忘言的艺术创作论两汉1、司马迁文论对《离骚》的重要评论“发愤著书”说实录精神2、《毛诗大序》“发乎情,止乎礼义”讽谏说六义说情志统一说3、扬雄文论对屈原作品的评价:“过以浮”“蹈云天”诗人之赋丽以则,词人之赋丽以淫辞赋观4、班固文论对屈原作品的评论对《诗经》及汉乐府诗的评论5、王充《论衡》对谶纬神学思想的批判真善美相统一的文学观6、王逸《楚辞章句》称《离骚》为“经”对屈原及其作品的高度评价魏晋南北期1、曹丕《典论论文》作家的才能与文体的性质特点之关系:文非一体,鲜能备善强调作家个性对文学创作的重要意义:文以气为主对文章价值的崇高评价: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对前人文学批评态度的意见:文人相轻,暗于自见2、陆机《文赋》文学创作中艺术构思的重要性各类文体的特征及其艺术风格对文学创作中作品结构和布局方面的分析文学作品艺术美的五条标准:应、和、悲、雅、艳3、沈约《宋书谢灵运传》对晋宋以前文学发展进行了简单梳理,承认“变”的历史必然性、合理性4、刘勰《文心雕龙》对文学本质的看法:《原道》篇文学创作论:论文学创作的构思:《神思》篇论文学形象的艺术特征:《隐秀》篇论文学的风格:《体性》篇、《定势》篇、《才略》篇论文学作品的风骨美:《情采》篇、《风骨》篇论文学作品的写作技巧:《总术》篇、《情采》篇、《附会》篇、《熔裁》篇文学文体论:《明诗》至《书记》共20篇,论述了共34种不同的文体文学发展论:通变文学批评论:六观(位体、置辞、通变、奇正、事义、宫商)5、钱嫌《诗品》以“直寻”为核心的文艺美学思想:诗歌的本质是表现人的感情诗歌的创作以自然为最高美学原则以怨愤为主要内容的风骨论诗歌必须有使人产生美感的滋味对历代五言诗人的评价:风、骚传统(体系)准确把握诗人创作特点,作出全面、公允的评价6、萧统《文选序》沉思瀚藻7、萧绎《金楼子立言》阐述自己关于“文”的认识古之学者有二,今之学者有四:儒、学、文、笔8、颜之推《颜氏家训》调和南北文风“理致”“气调”“天才”“兴会”看重作家的人品,讲究道德修养隋唐五代1、陈子昂《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风骨论兴寄论2、王昌龄诗论风格上:格律说意境上:“三境”“三格”说3、李白诗论自然清新的诗歌主张以“清算”为核心的诗歌艺术美理想4、股瑞诗论以“兴象”为中心的文艺思想:诗歌应当有风骨诗歌应具备“神来、气来、情来”之妙诗歌构思要新颖、奇特、巧妙,并且具备自然的声律之美5、杜甫诗论文学应当揭露当权统治者的弊政,描写百姓的疾苦,以达到民请命为目的诗歌艺术美理想是肯定清新秀丽,而又更重壮阔豪迈6、皎然诗论境中含情,情由境发诗歌“取境”有难、易之分诗境与禅境合一7、刘禹锡《董氏武陵集纪》文章之蕴境生于象外8、韩愈诗文论文以明道“气盛言宜”论为陈言之务去“不平则鸣”论9、柳宗元文论文有二道观批判地对待古文重视作家的自身修养10、白居易诗论诗歌创作要有为而作,不是为艺术而艺术诗歌创作要起到“救济人病,裨补时阙”的积极社会作用美刺观提倡“直笔”“实录”11、司空图诗论思与境偕韵味说四外说宋金元1、欧阳修诗文论道胜者文不难而自至诗穷而后工说诗歌意境理论2、苏轼诗文论论艺术创作中“知”与“能”的关系论艺术构思中“虚静”“物化”和“妙观逸想”论形象塑造的“随物赋形”和“传神”论“无法之法”论平淡的艺术意境3、黄庭坚诗文论肯定诗歌“刺世嫉邪”的怨刺作用夺胎换骨,点铁成金诗歌创作要有精博的学问为基础讲究严密的法度4、李清照《论词》勿“破碎”要有“铺叙”讲“故实”要求词的格调高雅、典重5、吕本中诗论“活法”“悟入”6、张戒《岁寒堂诗话》意味说去词去意8、朱臬诗文论文道一体论诗志合一论三变说“兴”与“涵咏”9、严羽诗论论“别材”“别趣”论“妙悟”论“以盛唐为法”10、元好问《论诗绝句三十首》主张写诗必须要有真情实感崇尚清新自然之美崇尚雄浑、刚健的风骨之美11、张炎《词源》确立了“雅正”的审美标准提出了“清空”的审美要求提出了“意趣”的审美要求明代1、李梦阳诗论诗文之辨唐宋之辨2、谢榛诗论情、景体、志、气、韵四要素感兴3、王世贞诗文论诗文的核心是意:意的形成:自外而内,外界事物触发自内而外,作家感情借外物宣泄意的传达:法才气与格调相统一4、李贽文论童心说:天下之至文,未有出于童心焉者也以自然为美的创作思想:化工、传神5、袁宏道诗文论独抒性灵,不拘格套,提倡文学创作的“真文学的可贵之处在于因时因事而“变”强调文学作品之“趣”讲究文学创作之“奇”求古人真诗清代1、金圣叹小说理论区分圣人作书与古人作书比较《史记》与《水浒传》重视小说中的人物性格塑造2、李渔《闲情偶寄》结构第一:戒讽刺、立主脑、脱窠臼、密针线、减头绪、戒荒唐、审虚实词采第二:贵显浅、重机趣、戒浮泛、忌填塞重视戏剧的宾白语言:声务铿锵、语求肖似、词别繁减、字分南北、文贵洁净、意取尖新、少用方言、时防漏孔关于科浑语言的原则:戒淫亵、忌俗恶、重关系、贵自然戏剧的“格局”:非常重视开场、冲场,要求开场数语应“包括通篇”,而冲场则须“蕴酿全部”。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重点知识点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重点知识点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重点知识点中国古代文论是中国文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涵盖了从先秦时期到清朝晚期的几千年的文学批评和创作理论。

这个时期的文论主要以文献为依据,深刻揭示了中国古代文学的特点和规律。

以下是中国古代文论选读的重点知识点。

一、文学批评的起源1.先秦时期的文学批评:先秦时期的文学批评主要以《诗经》和《楚辞》为代表,注重对诗歌的字句、音韵和意境的分析和评价。

2.魏晋时期的文学批评:魏晋时期,文学批评逐渐形成了以议论为主要形式的文论,如王逸的《论诗》、嵇康的《文赋》等。

二、文学理论的主要内容1.文心雕龙理论:《文心雕龙》是魏晋时期谢灵运所著的文论著作,系统总结了当时的文学理论。

主要内容包括文学的起源、境界、分类、特征及修辞技巧等。

该书提出了文学要有“情理兼备”、“旁征博引”、“意在笔先”等原则,对后世文论产生了深远影响。

2.六朝文学理论:六朝时期出现了一系列文学理论,如陆贾的“薄艺轻文”、刘勰的《文心雕龙》、谢灵运的《文心雕龙》等。

他们对文学的修辞、格调、风貌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奠定了后世文学理论的基础。

3.唐宋文学理论:唐宋时期的文学理论主要以文人词章和诗歌创作为主要研究对象,注重文学的音韵、章法和修辞等方面的研究。

宋代张载的《顾炎武说文解字》提出了“考据经义”的文学批评方法,成为后世文人研究古代文献的重要依据。

三、文学创作的主要原则1.豪放派文学创作原则:豪放派的文学创作原则主张用表现生活真实和个性情感的手法来创作作品。

代表作家有陆游、辛弃疾等。

2.儒家文学创作原则:儒家的文学创作原则主张文人应以经世致用为宗旨,以明礼修身为原则来创作作品。

代表作家有欧阳修、苏轼等。

3.佛教文学创作原则:佛教的文学创作原则主张用描写人生苦难的手法来创作作品,以达到觉悟和解脱的目的。

代表作家有慧琳、明月等。

四、文学批评的方法与技巧1.父子相承法:文学批评中常采用“父子相承法”,即将作品与前人的作品进行比较,以评价作品的优劣。

中国古代文论考试重点(考试必过)

中国古代文论考试重点(考试必过)

一、《左传》的文艺观点‎:《左传》相传是春秋‎末期的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

1.赋诗言志“赋诗”指引用《诗经》,“不歌而诵谓‎之赋”,“诗”是现成的,已有的诗歌‎句。

借助《诗经》中的诗来表‎达自己的想‎法。

“登高而赋”,大夫在外交‎中经常背诵‎《诗经》中的句子来‎表达内心的‎感受,或者被邀请‎背诵。

对后世影响‎深远,如西汉定都‎西安,东汉定都洛‎阳,杜笃写《论都赋》力贬洛阳,班固写《两都赋》赞美洛阳。

《左传•襄公二十七‎年》:“赵武出使宋‎,回晋途中适‎郑简公款待‎,七大臣作陪‎,赵武要求赋‎诗。

子展赋《草虫》:“既观君子,我心则降。

”佰有赋《鹑之奔奔》:“人心无良,我以为足;人心无良,我以为君。

”另一人赋:《野有蔓草》邂逅相见,适我愿兮”2.观志观风提出“赋诗,吾以观其志‎”,“观风”说是说用诗‎歌了解民情‎、风俗和政治‎兴衰,用诗歌、音乐等文艺‎作品为政治‎良窳提供例‎证,以达到改进‎政治的目的‎,最早见于《国语》、《左传》。

季札观乐,从季札对周‎乐的评论看‎,他正是把音‎乐(文学)和政教结合‎起来了。

他认为政治‎的治乱会对‎音乐(文学)发生影响,也就是说可‎以通过音乐‎(文学)去“考见得失”,“观风俗之盛‎衰”。

因为政治的‎治乱会影响‎人,而人的思想‎感情又会反‎映到音乐(文学)中来。

《季札观乐•襄公二十九‎年》季札听《周南》《召南》后曰:“美哉,始基之矣,犹未也,然勤而不怨‎矣”听《邶风》《鄘风》《卫风》曰:“美哉,渊乎!忧而不困者‎也。

吾闻卫康叔‎、武公之德如‎是,是其《卫风》乎?”听《齐风》曰:“泱泱乎大风‎也哉,表东海者,其大公乎,国未可量也‎”听《颂》:观止矣(看到了最好‎的了)3.三不朽“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言得其要,理足少传”。

“立言”属于“再次”的地位,它的价值意‎义小于前两‎者,但是它与“立言”、“立功”的政治价值‎取向则是相‎同的。

古代文论知识点总结

古代文论知识点总结

古代文论知识点总结(总6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一、《毛诗序》的文学观1、情志融合说——文学创作的本质“情志”伴随情感的理性认识,第一次提出诗歌具有抒情特征。

《毛诗序》融合了先秦以来的“情志说”提出:“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毛诗序》倡导情理兼容。

情激活了志,使原先积淀在作者心中的、带有必然性的“志”,变成偶然性的、个体性的情,志入于情,情蕴含着志,这样的诗歌既能传达政教内容,又能打动人心,从而使政教内容为天下人所接受。

2、教化说——文学的社会功能作者认为从诗与乐中可以看出政治得失与社会心理走向:“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

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

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

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

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

”《毛诗序》看到了诗歌与音乐由于以情为动力,故而其感动人心、教化百姓最具价值,它强调从调协父子、夫妇等人际关系出发,进行移风易俗,美化社会,实行儒家理想中的王道之治。

这样,文艺之美就与政治教化紧密结合在一起了。

3、美刺说——文学的社会功能《毛诗序》在解说“六义”时提出了美刺的观点,释颂为“美盛德之形容”;释风为“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文而谲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故曰风”依据《毛诗》及注释者的理解,美与刺有许多是通过比兴手法而得到展现的。

但讽谏必须掌握好尺度,不能过分。

“温柔敦厚,诗教也。

”形成温和含蓄的抒情特征。

二、司马迁文论1、发愤著书说①阐述了社会生活、个人经历是文学创作的原动力。

司马迁在《报任安书》和《史记·太史公自序》中强调个体写作的决定因素,可以说是开魏晋文论自觉意识的先河。

②苦难在文学创作中的作用。

悲愤痛苦的情感往往使作者能够体会到生活与宇宙中最深刻的意蕴,这种建立在体验之上的思索,往往构成了作品情理交融的魅力,也是艺术特有的魅力。

古代文论知识点 精简版,考试复习,裸考必备小抄

古代文论知识点 精简版,考试复习,裸考必备小抄

❤《尚书尧典》:“诗言志”是中国古典诗学与文学批评的奠基,朱自清称之为“开山的纲领”;重文艺教育功能,提到原始艺术诗乐舞三位一体的特征。

“诗言志”:诗歌是用来抒发作者的情志,概括了诗歌基本特点,对后世的文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诗”一般专指《诗三百》,“志”也并非泛指。

“诗言志”三个支派:1、重志:诗歌从思想感情上影响人,对人进行道德规范。

志即指规范性的情,要合乎礼义道德。

如孔子“思无邪”,忽视了艺术规律,片面强调文学的政治教化作用,窒息了文学的发展,影响不大。

2、重情:强调诗歌对于抒发个体情感的作用。

陆机“诗缘情而绮靡”。

忽视了文学的社会性、客观性及其教育作用,对文学创作带来不良影响;是对诗言志理论的片面发展。

对诗歌艺术规律的总结贡献较大。

3、情志并重:“诗言志”理论主流。

闻一多“志”有三个意义:记忆;记录;怀抱。

“志与诗原来是一个字”。

孔颖达指出:“在己为情,情动为志,情志一也。

”情志并举在理论上得以确立,标志着中国传统诗学对诗歌本质特征的体认已趋于成熟。

刘勰、钟嵘、等人主张情志并举。

强调诗歌丰富深刻的思想内容,重视文学本身的抒情性特点,对文学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孔子:1、“思无邪”:从文艺社会功能出发,把“思无邪”作为评价文艺标准。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 “无邪”,即“雅正”。

反对“淫放”。

比后世“存天理,灭人欲”的禁欲主义,要全面开放。

2、孔子论文艺社会功能时提出“兴、观、群、怨”说。

①“可以兴”:兴,起也。

诗可以启发人的意志,鼓舞人的奋发向上。

要求具有艺术感染力。

从作家讲,即由自然景物或社会某些事物触动了诗人主观之情,然后“形于言”。

从读者讲,通过对作品的欣赏而受到感染。

②“可以观”:这都是从诗歌反映社会生活和诗歌的认识作用立论的。

诗人要反映现实的真实:而读诗的人,又是通过作品来认识其社会真实面貌的。

可见,“可以观”具有认识作用。

③“可以群”:群居相互切磋,研究学问,交流思想,和睦相处.说明诗具有团结群众和教育群众的作用。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知识点资料【复习提纲】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知识点资料【复习提纲】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知识点资料【复习提纲】第一章:先秦两汉文论第一节尚书•舜典(节录)1、《尚书》是我国上古历史与典章文献的汇编.“尚”即上,“尚书”即上古之书,故名《尚书》.《尚书》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部分,《尚书》是儒家经典,称《书经》.2、诗言志的观点:答:“诗言志”是我国上古时期人们对诗的本质、特征、作用的认识和概括,也是我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史上关于诗的最早的一个定义,它对我国诗歌创作与批评的影响源远流长.“志”指意志和感情.诗的本质在于言志抒情,诗的特征是通过语言的媒介来表达感情,抒发志向,诗的作用表现在它的认识意义和教育意义上.3、诗歌的教育作用的观点:答:从《尚书•舜典》中“教胄子,直而温,宽而杰,刚而无虐,简而无傲”可以看出,当时的人们已经认识到诗歌、音乐、舞蹈对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通过它可以使贵族的子弟正直而温和,宽宏而庄严,刚毅而不苛刻,简易而不傲慢,具有高尚的道德修养.这种对于文艺的政治教化作用的认识,成为对中国文艺理论批评产生深刻影响的一种主导性认识.4、诗、乐、舞三者之间的关系:答:“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和“击石拊石,百兽率舞”的描述,反映了上古时期诗歌、音乐、舞蹈三位一体的关系.《尚书•舜典》中的描述,也为后代研究文学艺术自身的发展规律提供了依据.5、了解《尚书•舜典》中记载的上古时期人们对艺术的一些基本认识:答:①帝命令夔主管音乐,说明在当时已经有了官办的乐队,也可能就是后代“学在官府” 的前身.②“教胄子”说明当时已经把音乐作为政治道德教育的一种手段,也就是后世“诗教”的前身.③文中指出诗(歌辞)、歌(演唱)、声(音乐)、律(伴奏)之间的相互关系,强调了艺术的整体和谐性,开启了对艺术本身规律研究和探讨的先河.④文中“击石拊石”和“百兽率舞”描绘,说明当时歌舞可能已经有了统一指挥的形式以及简单的化装.有可能出现的综合性的大题一、了解《尚书•舜典》中记载的上古时期人们对艺术的一些基本知识:“学在官府”“诗教”“艺术的整体和谐性”“击石拊石”“百兽率舞”统一指挥形式及简单化装.二、《尚书•舜典》中记载的我国早期对文学的一些基本认识:文中记载了我国早期对文学的一些基本认识.如原始文艺的形态、诗歌音乐的特点、文艺的社会作用等,这些认识对我国文艺理论与批评的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 1、诗言志的观点.2、诗歌的教育作用的观点.3、诗、乐、舞三者之间的关系.第二节论语(节录)1、《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儒家“经典”,记录了孔子及其门人的言行,是研究孔子生活、思想的重要资料.2、了解孔子的“论文”的观点:答:孔子常说的“文”,一般泛指文化和学术,具体则指《诗》《书》和六艺.其概念和后世的文学或文章的概念不尽相同,虽然也包括文学、文章在内.孔子对这个包括文学在内的广义的文或文学是极为重视的.不但自己熟悉,而且还把这些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之一.3、了解“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答:在孔子的文学思想中,最突出的是他对诗乐的地位和作用的看法.孔子把诗、礼、乐相提并论,确立了文艺在礼冶中所占据的重要位置,他提倡“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这是说在教授弟子诗、书、礼、乐的教育顺序上,应先从容易感动学生,情志的《诗经》开始,然后才是礼和乐.4、掌握“论诗”中的“兴观群怨”说:答:“兴观群怨”说,是孔子对诗的功能和系统总结.孔子特别重视诗的效果,即社会作用“兴”就是说诗用比兴的方法抒发感情,使读者感情激动,对读者有启发和感染作用,从而影响读者的意志.“兴”-孔子已经意识到诗在感情上打动人的力量,但重点仍在理性上的启发.“观”诗歌是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因为通过诗歌可以帮助读者认识风俗的盛衰和政治和得失,也就是说诗能起到帮助读者认识社会现实生活的作用.“观”-孔子把握到文艺反映现实生活的实质,但落脚点仍在政治教化.“群”说明诗可以帮助人沟通感情,互相切磋砥砺,起到提高修养,增强团结作用.“怨”诗能起到讽刺时政,批评指责执政者为政之失,抒发对苛政的怨情,起到表达民情的作用.“群”“怨”-体现了孔子的礼冶思想.“兴”“观”“群”“怨”对文艺的社会功能作了全面概括,即根据文艺的特点,指出了文艺具有美感作用,认识作用和教育作用.5、理解“尽善尽美”和“文质彬彬”的观点:答:“尽善尽美”:美指艺术形式,善指政治内容,说明孔子已懂得对文艺作品的评价要从政治和艺术,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来衡量,是文艺批评的一大进步.“文质彬彬”:完整表达了孔子的质文观,强调文学既要文采,又必须以达意为主,要恰到好处,不过又无不及.孔子这个文质并重,辞意兼顾的看法,对后世的文学理论批评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6、理解“思无邪”的观点:答:“思无邪”:孔子对诗的思想标准和艺术标准,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思想内容方面可以认为,孔子提出的“思无邪”的本意,未必就像汉儒、宋儒那样保守和偏狭.相反,他的尺度还是比较宽泛的.7、掌握“中和之美”说:答:“中和之美”在诗的艺术标准方面,孔子很重视诗和乐的中和之美.中和之美是儒家追求的审美理想.在孔子的言论中,则体现在“思无邪”一语.孔子所说的“思无邪”实际上就是“中和”的原则,孔子认识诗三百合乎这个标准,故立于范本,称之为“思无邪”.孔子的美好思想把个休与社会联系起来,把内容与表现联系起来,把艺术与教化联系起来,把文体与对象联系起来,因此尽管他关于艺术的审美的观点只是只言片语的,却有着内存的逻辑性,在中国美学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大意义.一、孔子的“论文”的观点:泛指文化和学术,具体则指《诗》《书》和文艺.与后世文学或文章的概念不尽相同.二、孔子的“论诗”的观点:1、“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和“兴观群怨”.2、“尽善尽美”和“文质彬彬”.3、“思无邪”和“中和之美”.“发愤著书”说,代表了古代进步创作动机的一个主要特征,“愤怒出诗人”“哀怨起骚人”.他们对黑暗社会怨愤越深,其气就越盛,作品内容就越丰富,其艺术价值就越高.两千年,司马迁总结的创作批评,至今仍激励着中国的进步作家在创作中与社会保持密切的关系.一、《史记•太史公自序》的主要内容:1、对“春秋笔法”的概括.2、提出“成一家之言”的观点.3、总结“发愤著书”说.第五节楚辞章句序[东汉]王逸1、《楚辞章句》是现在最早的《楚辞》完整注本,其中《楚辞章句序》关于屈原及其作品的评论尤其值得重视.2、了解历史上对屈原的不同评价:答:历史上很多对屈原有不同的评价,汉代刘安,司马迁,杨雄,班固,王逸诸人对屈原的不同评价,构成我国文学批评史上一次重要的文艺论争,反映了两各不同的文艺思想.交锋的结果,肯定了屈原作品的历史地位,肯定了屈原作品的批判现实的精神,肯定了屈原作品的艺术成就.但双方对屈原开拓的积极浪漫主义传统都缺乏理论认识.3、理解屈原作品的艺术性:答:屈赋文采珍奇,辞藻华美,为历代所师法,“取其要妙,窃其华藻”(屈原之词,诚博远矣.自终汉以来,名儒博达之士,著造词赋,莫不拟则其仪表,祖式其模范,取其要妙,窃其华藻,所谓金相玉质,百世无匹,名垂罔极,永不刊来者矣.)4、掌握作者对班固的驳斥:答:文章是直接对班固《离骚序》而发的,《离骚序》对屈原其人及作品进行了无端的诋毁和批评,基本否定了刘安和司马迁原来对屈原所作的崇高的评价,他所依据的是《五经》经义,作者“以子之矛,攻子这盾”引经据典,同样用《五经》经义批驳班固的错误论断.“人臣之义,以忠正为高,以伏节为贤,古者危言以存国,杀身以成仁”其标准在论语中“谋国之忠”“人臣之义”“杀身之勇”反对“怀道迷国”“逡巡避患”的可鄙.赞美屈原“直若砥失,言若丹表,进不隐其谋,退不顾其命”,反对班固“露才扬己”“苟欲求进”“怨刺其上,强非其人”,是完全违背《五经》经义的.作者征引《诗•大雅•抑》中卫武公刺周厉王的诗句和伯夷叔齐“让国守分,不食周粟”的故事,驳斥了班固对屈原的诋毁和批评.5、掌握作者对屈原的评价:答:①王逸认为刘安对屈原的评价“大义粲然”,屈原的创作精神是满腔忠贞的爱国热忱,是关心国家人民命运的政治热情,是对丑恶势力至死不妥协的斗争意志,是坚持气节,杀身成仁的高贵品质.②作者对屈原作品的题材与艺术特色作出了自己的评论:把《离骚》的许多题材、用语同儒家经典一一对照,想以此肯定作品的价值.结果是牵强附会、窒碍难通.这是王逸受儒家思想局限的明显反映.③对屈原作品的艺术性,王逸也作了高度的评价,认为屈赋文采珍奇,辞藻华美,为历代所师法“取其要妙,窃其华藻”.④最后,王逸对屈原作品对后世产生的影响,还作了极其热情的赞颂和期待.历史的发展,已证明了王逸的预见.第二章魏晋南北朝文论第一节典论.论文 [魏]曹丕1、《典论.论文》是我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史上较早的一篇重要的文学专论.2、了解曹丕对“文人相轻”所持的态度:答:曹丕对此是持鲜明反对和冷静分析的态度的.作者认为,从主观方面来看“文人相轻”之病一患“善于自见”,即只见己之所长,不见人之所长;“又患暗于自见”即不见己之所短,而只见人之所短.作者认为还应从客观方面来分析下述两类情况:一是“文非一体,鲜能备善”,即对于某一具体作家来说,要求他是各体兼擅的“通才”,那是很难的;二是“咸以自骋骥()于千里,仰齐足而并驰”,对于一些杰出的作家来说,由于矜才自负,互不服气,也就难免彼此“相轻”.再加上“常人贵远贱近,向声背实”的积习,更容易影响开展公正切实的文学批评了.作者认为,开展文学批评的正确态度应当是“审己以度人”.3、了解“文本同而末异”:答:曹丕认为“文本同而末异”,提出了文体论“夫文本同而末异,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此四科不同,故能之者偏也,唯通才能备其体.”这里所说的“本”,就当指文章写作上的共同根本的原则和规律;“末”应当是指各类具体文章的体裁和表现手法,并连带涉及到了风格问题.4、理解“文以致用”的观点:答:曹丕在文中特别强调了文章的价值和作用,提出“文以致用”的观点.在强调文章的价值、地位和作用时称之为“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说作家可以“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在理论上突破了前代的传统观念,给予文学创作如此崇高的评价,是建安时代文学领域中的新倾向,也是我国文学趋于独立发展的标志.5、掌握“文体论”:答:曹丕对提出的八体文章的四种特点即所谓“四科八类”,作了综合的分析,①奏、议用于朝延公事,故重“雅”②书、论贵在辨析是非,故宜“理”③铭、诔用于记载事功,悼念亲故,故应重“实”④诗、赋以抒情赋物为主,要能感人,帮宜“丽”.6、掌握“文气说”答:曹丕以气论文的主要观点是:“文以气为主,气有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这里所谓的“气”,是指作家的才性,所谓“体”是指作家天赋的本质.由于作家天赋的才性、本质不同,形诸作品,便成为作品的不同风格.“文气说”合理的方面,是他认为作品风格的形成主要决定于作家的气质和才性;不足之处是,它过份强调了作家气质和才性的先天性和不可改变性,而忽略和抹煞了后天的生活实践和学习锻炼等等对作家的重大影响.《典论.论文》中表现了曹丕哪些文学见解:答:①曹丕反对“文人相轻”提出了文学批评应持哪种态度的问题.②曹丕认为“文本同而末异”,提出了文体论,并对各种不同的文体作了具体分析.③在讨论作家和作品的关系时,曹丕还非常强调气的作用,提出了有名的“文气说”④特别强调文章的价值和作用,提出“文以致用”的观点.⑤强调作家应“贱尺璧而重寸阴云”排除饥寒和逸乐的干扰,强力著述以传于后世.⑥曹丕的文学批评意见采取了全新的观点,体现了时代的精神.第二节文赋 [晋]陆机1、陆机的《文赋》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篇完整而系统的文学理论作品.2、掌握作家关于创作构思和布局谋篇的过程:答:①进行文学创作构思必须观察万物,钻研古籍和怀抱高洁的心情.在现实生活中体验:“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绘;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文以情生,情因物感,才是创作过程的起点.②构思阶段:“精骛八极,心游万仞”;“浮天渊以安流,濯下泉而潜浸”;“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艺术想象驰骋于穷高极远的空间,突破上下古今的限制,然后使感情更加鲜明,物象更加清晰.③进入写作过程,在众多形象中,作者进行了选择和概括:“或因枝以振叶,或沿波而讨源;或本隐以之显,或求易而得难”;对艺术素材进行着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工作.④最后,创造出具体而概括的形象:“函绵邈于尺素,吐滂沛乎寸心”,“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⑤艺术创作过程实质上是形象思维过程,从而触及到艺术创作中一个带有普通规律性的问题.3、理解内容和形式的关系:答:①首先要求以意为主,以辞为辅,“理扶质以立干,文垂条而结繁.”要求以思想内容为根本,确立文章的主体;以语言文字为辅助,编织文章的色彩.②其次,在内容方面,强调情;形式方面,强调丽.③最后,不仅重视作品内容,而且要求有真情实感,形式方面要求构思巧妙辞妍丽.4、了解作文之利害的几方面问题:1、文章的层次结构.2、突出文章中心的重要性.3、文章意与辞贵在独创.4、文章的协调与剪裁.5、五种文病.4、理解文学创作之难:答:首先重申了“非知之难,能之难.”指出要说出文学创作的规律也许并不难,难的是掌握并自如运用创作规律遣词造句.其次,精心创作出的作品,要得到知音的赏识并不是容易的事.再次,只有付出辛劳,才能使自己的作品“与天地乎并育”.最后,作者指出,文学创作是学无止境的,吸取好的创作经验,写出自己的新意.5、掌握创作中的灵感问题:答:作家在创作过程中物感我应,或通或塞,其机会极其神妙莫测,不可理解,不易捕捉.“来不可遏,去不可止”灵感来去突然倏忽;“藏若景灭,行犹响起“,灵感隐现有踪有迹.创作灵感通塞,虽属于主观内在因素,但自己却感到无能为力.6、理解陆机论述了文学的社会作用:答:①“伊兹文之为用,固众理之所因”,文学的作用在于明理.②“恢万里而无阂,通亿载而为津”,文学的作用是无限的,可以垂范后世,取法前修.③“济文武于将坠,宣风声于不泯”,起风化教育作用,维持文武之道,意义深远,无所不包.④“配沾润于云雨,象变化乎鬼神”可以感化人心,如春风化雨.⑤“被金石而德广,流管弦而日新”,可以被之金石,流传不朽,施之管弦,传诵四方.总之,作用是极其巨大,影响是极其深远的.第三节文心雕龙.神思 [梁]刘勰1、《神思》是《文心雕龙》创作论的第一篇,具有总纲性质.2、理解“神思”是什么:答:刘勰在文中第一句就做了解释:“古人云:‘形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阙之下.’神思之谓也.”向在此而心在彼,自然是想象的作用,所以这里说的“神思”,的指的就是艺术创作中的想象和构思.3、理解“思理为妙,神与物流”:答:这是刘勰想象论的重要纲领,一方面说明想象活动必须扎根于现实,脱离现实,想象活动就失去了依据,作者以布、麻为喻,说明了想象活动就是作家对现实生活素材进行艺术加工;另一方面,“神与物流”也说明了作者的思维活动是与具体物象结合在一起的,就是形象思维.4、掌握想象的作用和过程:答:①想象的定义:想象是身在此而心在彼,可以由此及彼,不爱身观局限的艺术思维活动,即文中的“神思”②作用:要创造出有声有色的生动的形象,必须运用想象,没有想象就没有艺术创造.③想象活动的过程,志气和辞令具有重要作用,起决定作用.志气泛指思想感情,思想感情是想象活动的动力,想象的展开是沿着思想感情的轨道进行的.辞令则指语言或语词,刘勰把辞令作为想象活动的枢机,只有准确的语言才能构成准确的意象,强调文学必须以言达意,究尽物色,曲写纤毫.5、了解意象的提练:答:在想象飞驰以后:“神思方运,万涂竞萌”,头脑中各种意象纷至沓来,众多而纷杂,然而“暨乎篇成,半折心始”,最后描绘成篇时只有想象的一半.由各种纷杂的意象到构成艺术形象,其中有个提炼功夫,即形象思维过程中概括化、典型化的问题.6、了解“虚静”说:答:刘勰认为:“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疏瀹五脏,澡雪精神”,进入艺术构思过程思想一定要高度集中,排除干扰,消除头脑中的杂念;但是他又反对劳累精神,苦思冥想,主要平时培养艺术创作的能力.7、掌握艺术构思能力的培养:答:平时培养艺术创作的能力应注意以下四种基本训练:①“积学以储宝”强调通过学习来积累文博的学识;②“酌理以富才”,强调培养分析批判能力;③“研阅以穷照”,强调观察和体验生活,扩大眼界;④“驯致以怿辞”,强调掌握和提高艺术表现能力,不断培养和提高这种能力,文思就会开通.1、理解“神思”“神与物流”“虚静”等美学命题:答:“神思”反映的就是艺术创作中的想象和构思,“形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阙之下”神思之谓也,指明文学创作不能拘泥现实,专构目前所见,从事刻板摹拟,而应容许虚构的存在.“思理为妙,神与物流”是想象论的重要纲领,①想象必须扎根现实②作者的思维活动是与具体物象结合在一起的.“虚静”艺术构思思路开通的问题.“陶钧文思,贵在虚境,疏瀹五脏,澡雪精神“.2、掌握想象的作用过程及艺术构思能力的培养等观点.答案上面笔记中有.第四节诗品序 [梁]钟嵘1、《诗品序》是作者为我国最早的一部诗论专著《诗品》写的序言.2、理解“滋味说”:答:钟嵘在诗歌创作问题上提出了“滋味”说.1、钟嵘重视诗歌的群、怨,他认为好的诗歌必须是有“滋味”的.2、“滋味”:钟嵘认为应该是“指事造形,穷情写物,最为详切”.详,指描写的细致;切,指描写的深刻.在达到这个要求,必须赋、比、兴并重,做到言近旨远,形象鲜明,有风力、有藻采,感染力强,才是“诗之至也”.3、“滋味”说,主要强调文学作品形象性的特征.4、诗歌形式上,不赞成采用“文约”的四言和“文繁”的骚体,而极务主张五言,因为“五言居文辞之要,是众作之有滋味者也”.5、“滋味”说对后世影响很大.杨万里、王士祯均得益于此.3、掌握作者反对片面追求声律的观点:答:钟嵘反对声病,主张自然和谐的音律,追求自然真美.有力的抨击了“永明体”,他认为“但令清浊通流,口吻调利,斯为足矣”,如果一味追求声律,反使“文多拘忌,伤其真美”.作者虽反对“伤其真美”的八病等的矫揉造作,但对诗歌自然的音乐美并不排斥.4、掌握作者反对作诗大量用典的观点:答:作者反对作诗用典.认为诗歌是用来“呤咏情性”的,指出作诗一味引经据典,流弊其广,幽默的讽刺了一些诗人卖弄学问,但写作时援古证今,钟嵘也不一概排斥,认为“经国文符”“撰德驳秦”等适于用典,但作诗,就不适用了.5、掌握作者关于写作动机被激发的观点:答:钟嵘认为写作动机的激发,有赖于客观事物的感召:“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有利于摇荡性情,形诸舞咏.”继“四候之感诸诗”之后,又阐述了社会环境对诗人的感召,突出了“群”和“思”特别是“怨”的作用,主张人们通过诗歌来反映社会现实,并根据诗歌抒情的特征,通过个人的抒情以表达遭遇相同者的情绪,从而使诗者认识社会的面貌.一、《诗品序》全面阐述了作者与诗歌理论观点:答:对南朝诗风的批评①反对声病,主张自然和谐的音律,追求自然真美.②反对作诗用典,钟嵘主张自然真美,对弥漫南朝诗坛的雾气,有廓清作用.③钏嵘认为写作动机的激发,有赖于客观事物的感召.④在诗歌创作问题上,提出了“滋味”说.(这章我看的不是很懂,希望大家还是多读几遍课本,弄懂文章的含意!)第三章唐宋文论第一节戏为六绝句 [唐]杜甫1、杜甫最著名、最集中最能反映他的诗歌理论见解的是《戏为六绝句》,是杜甫诗歌创作的理论总结,第一个以诗论诗的文学批评形式,具有广泛影响.《戏为六绝句》主要阐述诗歌遗产的学习和继承问题.2、了解作者评价庾信的诗歌创作的观点:答:“庾信文章更老成,凌云健笔意纵横”杜甫指出了庾信晚年诗的艺术成就和纵横的才思.他表明了自己的观点;评论一个人,必须纵观他的全文和全文,看到文章的长处.庾信虽然前期文章无可取之处,但晚年的创作意气昂扬刚健,文笔纵横开阖,和今人相比,毫不逊色,看不出有什么地方可废弃,对当时讥责庾信的人给予极大讽刺.3、理解作者正确评价初唐四杰的观点:答:作者认为四杰的作品是那个时代风尚的表现,初唐作家受到六朝绮丽铺张文风的影响,这很正常.王勃、杨炯等的作品都突破了旧宫体诗的狭窄内容,大体上洗去了齐梁的不良风气,提高了诗的风格,对当时诗歌及后世的诗歌创作影响很大,不可忽视.作者肯定了初唐四杰的成就,讽刺了轻薄为文之人的渺小.他说,尽管四杰的创作不能像汉魏时创作那样接近于风骚,但他们才能超群,有高超的艺术创作技艺,能够驾驭瑰丽的辞采,创作上的成就,讥笑之人永远望尘莫及.4、掌握作者如何对待古今诗歌的问题:答:作者认为评价诗歌不能贵古贱今,只要有清词丽句都应汲取.而古代诗歌作品中,尤其是屈原、宋玉的作品清词丽句很多,应该学习,今诗也应如此.否则将还会写出浓弱纤小的文章,步齐梁尘.杜甫肯定了屈原、宋玉以至六朝、唐初诗歌的语言艺术成就.5、掌握作者对待文学遗产的态度:答:“别裁伪体亲风雅,转益多师是汝师”.杜甫认为今人的才力不及前贤不容怀疑.但前人的作品也不应都一概吸收,那些与风雅相悖的作品就应被抛弃.所以学习应有所选择,兼取众长,转益为师,只要近风骚之作,尽管有不足之处.也应该给予肯定.一、《戏为六绝句》中杜甫对前人诗歌遗产的基本观点和基本态度:答:第一首是杜甫对六朝庾信的评价,指出了庾信晚年诗的艺术成就和纵横的才思.。

古代文论知识点总结

古代文论知识点总结

古代文论知识点总结一、先秦文论选读1、阐述孔子提出的“兴观群怨”说、“尽善尽美”说和“思无邪”说及其影响。

2、掌握孟子提出的“以意逆志”说、“知人论世”说和“知言养气”说及其影响。

3、分析庄子的“天籁”、“天乐”说、“言不尽意”和“得意忘言”说、“虚静”和“物化”说及其影响。

二、两汉文论选读1、概括阐述《毛诗序》中“情志”说、“六义”说、“变风变雅”说等主要内容。

2、准确理解司马迁提出的“发愤著书”说的理论内涵及其对后世文论的影响。

3、了解王充的“疾虚妄”说、“为世用”说、“造新文”说。

三、魏晋南北朝文论选读1、简述曹丕提出的“文章不朽”说、“文气”说、文体说等几个文学理论。

2、掌握《文赋》中阐述的文学创作论、文体风格论等理论。

3、概括论述《文心雕龙》的理论体系,及其文文学创作论、鉴赏批评论等主要内容。

4、阐述钟嵘提出的“性情”说、“直寻”说、“滋味”说等诗歌理论。

四、隋唐五代文论选读1、理解陈子昂提倡“兴寄”和“风骨”说的诗学史意义。

2、简述皎然的诗歌意境理论。

3、把握白居易以诗歌“救济人病,裨补时缺”的文学思想。

4、了解韩愈提出的“气盛言宜”说和“不平则鸣”说。

5、阐述司空图提出的“韵味”说及其影响。

五、宋金元文论选读1、简述欧阳修提出的“穷而后工”说。

2、阐述苏轼“了然心手”、“萧散简远”、“不厌空静”等文艺思想。

3、把握李清照提出的“词别是一家”的词学思想。

4、深入理解严羽的“兴趣”说、“妙悟”说的诗学意义及其影响。

5、把握元好问论诗提倡真情实感、真淳天然和雄浑刚健的文学思想。

6、了解张炎论词的“雅正”、“清空”和“意趣”说。

六、明代文论选读1、了解谢榛的“情景”说。

2、阐述李贽提出的“童心”说及其时代意义。

3、把握公安派的“性灵”说。

七、清代文论选读1、概述王夫之诗论的“情景”说、“现量”说和“读者自得”说。

2、概述叶燮诗论的“理事情”说、“才胆识力”说和“正变”说。

3、简述王士禛的“神韵”说、沈德潜的“格调”说和袁枚的“性灵”说。

古代文论知识要点

古代文论知识要点

选择部分知识点第一、二章1儒家思想主要影响文学的外部规律方面,道家思想主要影响文学的内部规律方面。

2中国古代文论的概念、范畴往往是抽象与具体、概括与体验的统一、其内涵既有确定性, _______ 又多义性。

3中国古代文论偏重于表现,发展为以意境说和教化说为两大支柱的文学理论体系。

4中国古代文论的表现形态有散见于子书中的某些章节和片段的文论、笔记体的诗话和词话、文人之间来往的书信和各种文集的序跋、小说评点、散见于文学作品、经传训诂、艺人谚语中有关的言论。

5、诗话的源起,应以欧阳修的《六一诗话》为最早。

宋人诗话大多是以资闲谈的。

6、最早运用评点的批评方法的批评家是南宋末年的刘辰 _____7、汉儒将文学和学术区别开来。

8 “文学”一词最早大约见于《论语•先进篇》9、对文艺充分肯定的是儒家,最重视文艺的是儒家,大加否定的有道、墨、法三家。

10、孔子十分重视诗歌的社会教化作用和伦理实践意义。

他强调学《诗》对于道德修养和立言修辞的重要性。

在关于文学内容和形式的基本原则和道德标准与审美标准方面,他提出了“文质彬彬”、“尽善尽美”、“情欲信”、“辞欲巧”。

11、“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是荀子在《乐论》中提出,他强调文艺源于情感。

_____ 12、庄子崇尚自然、崇尚自由的精神,正是一种审美的追求。

诸子著作中最富艺术精神的是《庄子》。

13 “非乐”论和“三表法”是墨子的主要文论观点。

三表是由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

也就是过去的经验、目前的现实和将其运用于实际事务的实践价值。

—14、“诗言志”说被朱自清称为儒家诗论的“开山的纲领”。

15、屈原首次明确提出了“发愤抒情”的诗论主张,司马迁的“发愤著书”和陆机的“诗源 _ 情”之说,源于屈原的主张。

—16、两汉文论主要是研究《诗经》、屈赋、汉赋、和《史记》。

17、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先秦儒家和道家学说对立互补,确立了我国古代文论的基本体系与框架。

古代文学理论与批评知识点总结

古代文学理论与批评知识点总结

古代文学理论与批评知识点总结古代文学理论与批评是研究和探讨古代文学作品的方法和原则,旨在解读作品内涵、审美情趣以及文学价值。

本文将对古代文学理论与批评的一些重要知识点进行总结与概述。

一、古代文学理论的起源与发展1. 文言文阐述理论的兴起在古代文学理论中,阐述文学意义和价值的文论体裁逐渐兴起。

经典之作《文心雕龙》中,刘勰提出情景交融、志意相通的观点,强调作品语言的精致和感染力。

2. 六艺与文学理论六艺包括礼、乐、射、御、书、数六个方面,其中书是对文学有直接关联的一门艺术。

古代文学理论在与六艺的交叉中,不断丰富和完善。

3. 古代文学批评的形成随着文学创作的发展,古代文学批评开始兴起。

例如,南朝梁代陆机的《文赋》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开山之作,其中谈到创作的意义、修养的重要性等。

二、古代文学理论与批评的主要思想1. 诗经的审美观古代文学理论与批评常将《诗经》奉为经典。

《诗经》体现了古代人民的情感、生活、思想等多方面内容,对培养审美情趣具有重要意义。

2. 文章必须质朴自然古代文学理论与批评强调作品要质朴自然,反对妖艳华美的修饰。

这一观点在文言小说《红楼梦》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3. 情感的表达与体验古代文学理论与批评强调情感的表达与体验对文学作品意义的重要性。

唐代文学家韩愈在《进学解》中谈到了通过审美的情感体验来提高个人情操的功用。

4. 断句与修辞的重要性古代文学理论与批评强调文学作品中断句与修辞的运用。

唐代文学家杜牧在《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中巧妙运用修辞手法,使作品更具艺术魅力。

三、古代文学批评家与其特点1. 世界文学系统研究代表:刘勰刘勰的《文心雕龙》是一部著名的文学理论著作,他将文学创作与修养相结合,强调理性与感性的统一。

2. 善于评论美人才的拓荒者:陈列陈列是唐代杰出的文学批评家,他广泛评论文学作品,并善于评价美人才,对古代文学批评的研究具有重要影响。

3. 唐宋变革思潮的引领者:苏洵、苏轼苏洵与苏轼是唐宋时期的重要文学家,他们对古代文学的研究有深刻洞察力,代表了古代文学批评的新思潮。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期末复习要点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期末复习要点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期末复习要点一、文论的起源和发展:1.文学批评的起源和发展:从《诗经》的评价到《左传》的叙事批评,展示了古代文学批评的雏形和发展轨迹。

2.文学批评的目的和意义:古代文学批评主要是为了修辞技巧的提高、发展文学的审美标准和传承优秀文学传统等。

二、古代文论家及其代表作:1.刘勰《文心雕龙》:主要包括文论概论、文体论、修辞论、文义论、评说论等内容。

强调“雕饰”修辞语言,重视形象和表达的精确性。

2.韩愈《韩文公论》:主张文学要追求真实性、发人深省,不同于追求艳丽的辞章,提倡以内容为主的文采。

3.欧阳修《五代诗论》:提出“人情之文章”的观点,主张文学要紧密结合人生,把握社会变迁和人情世故。

4.柳宗元《文心雕龙钞》:是对刘勰《文心雕龙》的扩充和解释,强调文学的精神内涵和意义。

三、文论的主要内容和特点:1.修辞论:主要讲述修辞技巧的运用、辞章的雕饰和修辞手法的分类等,如《文心雕龙》的篇章等。

2.文体论:讨论不同文学体裁的特点和要求,如《文心雕龙》的文体分类等。

3.诗歌批评:主要评述诗歌的内容、风格和艺术表现,如《五代诗论》对于五言绝句的评价等。

4.散文批评:关注散文的主题、结构和修辞手法,如《韩文公论》对于散文的论述等。

5.文章的修辞技巧:注重对修辞手法的应用和辞章的雕饰,如《文心雕龙》对于修辞方法的阐述等。

6.评说论:对文学作品的评价和评论,重视对作品内涵和艺术价值的分析,如《文心雕龙》的评说论等。

四、文论的影响和意义:1.对后世文学批评的影响:古代文论为后世文学批评提供了基础和范例,如现代的文化批评、修辞学等。

2.对古代文学创作的指导作用:古代文论通过提出文学创作的标准和要求,对古代文学创作的发展和提高起到了指导作用,如宋代构建的文人文化体系等。

3.对文学研究的启示和参考:古代文论通过对文学形式、内容和意义的探讨,为后世的文学研究提供了理论和方法,如中国现代文论研究等。

这些是中国古代文论选读的一些重点内容和要点,通过复习和掌握这些内容,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文论的起源、发展和意义,深入了解古代文论对于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的指导作用,以及对后世文学研究的影响和启示。

《古代文论》期末复习资料(参考)

《古代文论》期末复习资料(参考)

《古代文论》期末复习资料(参考)中国古代文论笔记学习第一章中国文学理论抨击的萌和产生――先秦时代一、孔子1.诗言志《尚书尧典》中明确提出的关于社会功用的观点,“诗言志,歌永言”。

就是说诗就是人的心灵的整体表现。

由此奠定了中国文艺的民族特点,与西方文艺存有着本质的区别。

2.“思无邪”《论语?为政》篇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提出了“思无邪”说。

“思无邪”的批评标准从艺术上说,就是提倡一种“中和”之美。

《诗》三百中的作品起初不仅关涉内容(歌词),而且与音乐有紧密的关系。

因此,从音乐上讲,“思无邪”就是提倡音乐的乐曲,要中正平和,要“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从文学作品上讲,则要求作品从思想内容到语言,都不要过分激烈,应当做到委婉曲折,而不要过于直露。

3.尽善尽美孔子论雅乐与夏晓华时说过《韶》趣就是“天下美矣,又持论也”,又主张“摆郑声”,因为“郑声淫”,又说道“恶人郑声之乱雅乐也”。

其主要观点即为就是倡导雅乐,反对郑声。

建议文学作品“尽善尽美”、雅正中和,这就是孔子文艺思想的审美特征。

4.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这是孔子论《关雎》的话,意思就是快乐而不过分,哀愁而不悲伤,就是提倡一种中和之美,要“诗无邪”,从音乐上讲,就是提倡一种中正平和的乐曲,从文学作品上讲,就是不能过于激烈,应委婉曲折,不要过于直露。

5.文质彬彬这就是孔子在《论语雍也》中的观点: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就是建议文学作品内容和形式必须轻松统一,文采和质朴必须配搭得宜。

这一理论在中国文学理论抨击史的发展中始终起至主导作用。

6.辞达“辞达”就主要应是指文学作品能用准确的语言表达作品的内容,不必要徒事与内容无关的文饰。

但并不是说文学作品不要文饰,孔子还说过“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左传襄公二十五年》引),可以说明孔子认为一定的文饰,还是必要的。

二、孟子1.知言养气孟子在《孟子公孙丑上》中说道:“我云尔,我尉迟氏我浩然之气。

古代文论复习资料

古代文论复习资料

古代文论复习资料古代文论复习资料古代文论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它承载着古人智慧的结晶,为我们理解和欣赏古代文学作品提供了重要的指导。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回顾一些重要的古代文论,以增进我们对古代文学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一、文言文与白话文的辨析古代文论中最基本的问题之一就是文言文与白话文的辨析。

文言文是古代文学的主要表达方式,它以古代官方语言为基础,注重修辞和韵律,具有独特的古典美。

而白话文则是近代文学的主要表达方式,它以现代汉语为基础,注重语言的自然和通俗,更贴近人们的生活。

在辨析文言文与白话文时,我们需要注意两者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方式。

文言文的语法结构复杂,使用大量的古代词汇和病句,需要通过学习才能理解和运用。

而白话文则更为简洁明了,使用现代汉语的语法结构和词汇,更易于理解和运用。

二、修辞手法的运用修辞手法在古代文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能够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在古代文论中,有许多关于修辞手法的论述,如夸张、比喻、拟人、排比等。

夸张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它通过夸大事物的特点来达到强调的效果。

比如《红楼梦》中的“一笑倾城,再笑倾国”,通过夸张的表达方式,使人们对这个人物产生强烈的印象。

比喻是将一个事物与另一个事物进行类比,以便更好地表达和理解。

比如《西游记》中的“如来佛祖手持金箍棒,威震四方”,通过将如来佛祖与金箍棒进行比喻,使人们对如来佛祖的威严和力量有了更直观的感受。

拟人是将无生命的事物赋予人的特点和行为,以便更好地表达和理解。

比如《论语》中的“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通过将君子和小人进行拟人,使人们对君子和小人的品质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排比是将同类事物并列起来,以增强表达的力度和效果。

比如《史记》中的“夫以无知而知,以不言而言,以不动而动,天下莫能与之争美”,通过排比的方式,使人们对这个人物的能力和魅力有了更全面的了解。

三、古代文学的审美观古代文论中还涉及到古代文学的审美观。

审美观是人们对美的认知和追求,它在古代文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历代文论知识点

历代文论知识点

历代文论知识点一、前言文论是研究文学的一门学科,旨在探讨文学的本质、规律和审美价值。

历代文论家在长期的实践中,积累了许多重要的知识点和观点。

本文将围绕历代文论的知识点展开阐述,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

二、古代文论古代文论主要集中在对文学形式和内容的探讨上。

先秦时期的文论家提出了“章法”、“比兴”等重要概念。

章法是指文章结构的安排,包括起承转合、主题明确等要素。

比兴是指通过类比和象征的手法来表达思想感情。

这些概念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汉代文论更加注重对文学批评的实践。

刘向在《文心雕龙》中提出了“象形”、“比兴”等重要原则,强调文学作品的真实性和感染力。

而兰陵笑笑生则注重对文学风格的研究,提出了“章法文学”和“诗骨文学”等概念,对后世文坛有着深远的影响。

三、唐宋文论唐宋时期,文论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王勃、韩愈等文学家提出了“文以载道”、“文必正”等重要观点,强调文学作品应当具有正确的道德观念和高尚的情操。

而韩愈还提出了“文心不在诗,心诗则知音”的观点,强调文学创作需要具备真挚的感情和独特的才华。

宋代文论家更加注重对文学创作技巧的研究。

苏洵在《论文》中提出了“章句”、“文思”等重要概念,强调文学作品的结构和表达方式。

而欧阳修则注重对文学修辞的探讨,提出了“六艺”、“词章”等概念,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明清文论明清时期,文论进一步发展,并且对文学作品的评论更加深入。

杨慎、李贽等文论家提出了“理学”、“格物致知”等重要观点,强调文学作品应当具有合乎人性和天理的特点。

而王士禛则注重对文学的历史和发展的研究,提出了“文学体制”、“文学史观”等概念,对后世文学研究产生了重要影响。

五、现代文论近现代的文论更加注重对文学作品的理论研究和批评实践。

胡适、钱钟书等文论家提出了“文人主义”、“文学独立性”等重要观点,强调文学作品应当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和自由的创作精神。

而鲁迅则注重对社会现实的关注,提出了“文学的立场”、“文学的人民性”等概念,对中国现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古代文论知识点

古代文论知识点

古代文论知识点古代文论是中国文化传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含了对于文学艺术的理论分析和评价准则。

在古代文论中,有许多重要的知识点,下面我将逐步介绍其中的几个。

一、文心雕龙的主要观点文心雕龙是东晋时期刘勰所著的一部文学理论著作,其中包含了很多有关文学创作的观点。

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气质”,刘勰认为文学作品应该具备独特的气质,这是作者的个性特点在作品中的体现。

他强调作品中的语言要准确、简洁、生动,同时也要注意情感的表达和思想的深入。

二、唐代文论的代表性观点唐代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黄金时期,也是文论研究的重要时期。

唐代文论主要集中在文学创作的表现手法和艺术追求上。

其中最著名的观点是“以兴为主”,也就是说作品应该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情感上的共鸣。

同时,唐代文论也强调了写作技巧的重要性,如运用比喻、夸张、对偶等修辞手法,使作品更具艺术性。

三、宋代文论的核心理念宋代文论主要集中在对文学创作的研究和讨论上,其中最核心的理念是“理性”与“感性”的结合。

宋代文人认为文学作品应该既有理性思考的深度,又要有感性表达的情感力量。

他们强调修辞的简练、语言的准确,同时也注重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真实性表达。

此外,宋代文论还特别注重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创新,强调作品的独特性和创造性。

四、明代文论的特点明代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在文论方面也有其特点。

明代文论主要强调文学作品的独立性与独创性,强调作品的艺术性和思想性。

明代文人认为作品要有独特的思想观点和表达方式,同时也要有与时俱进的创新。

明代文论对于文学创作的技巧和规范也有详细的论述,如章法的运用、叙事结构的把握等。

综上所述,古代文论是中国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包含了许多重要的知识点。

从文心雕龙到明代文论,不同的时期有着不同的理念和追求,但都对文学创作提出了独到的见解。

通过了解和学习这些古代文论知识点,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中国古代文学的卓越成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毛诗序》得文学观1、情志融合说——文学创作得本质“情志”伴随情感得理性认识,第一次提出诗歌具有抒情特征。

《毛诗序》融合了先秦以来得“情志说”提出:“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

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毛诗序》倡导情理兼容。

情激活了志,使原先积淀在作者心中得、带有必然性得“志”,变成偶然性得、个体性得情,志入于情,情蕴含着志,这样得诗歌既能传达政教内容,又能打动人心,从而使政教内容为天下人所接受。

2、教化说——文学得社会功能作者认为从诗与乐中可以瞧出政治得失与社会心理走向:“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

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与。

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

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

先王以就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

”《毛诗序》瞧到了诗歌与音乐由于以情为动力,故而其感动人心、教化百姓最具价值,它强调从调协父子、夫妇等人际关系出发,进行移风易俗,美化社会,实行儒家理想中得王道之治。

这样,文艺之美就与政治教化紧密结合在一起了。

3、美刺说——文学得社会功能《毛诗序》在解说“六义”时提出了美刺得观点,释颂为“美盛德之形容”;释风为“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文而谲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故曰风”依据《毛诗》及注释者得理解,美与刺有许多就是通过比兴手法而得到展现得。

但讽谏必须掌握好尺度,不能过分。

“温柔敦厚,诗教也。

”形成温与含蓄得抒情特征。

二、司马迁文论1、发愤著书说①阐述了社会生活、个人经历就是文学创作得原动力。

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与《史记·太史公自序》中强调个体写作得决定因素,可以说就是开魏晋文论自觉意识得先河。

②苦难在文学创作中得作用。

悲愤痛苦得情感往往使作者能够体会到生活与宇宙中最深刻得意蕴,这种建立在体验之上得思索,往往构成了作品情理交融得魅力,也就是艺术特有得魅力。

③揭示出创作得意义——社会意义与个人意义相统一。

司马迁通过阐述古代圣人得写作动机,指出古代得圣贤所以发愤著书,“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

司马迁认为,历史上许多文人得创作都就是想“藏之名山,传之其人”。

这就将文章写作得动力归结为个人与社会得统一,不仅就是为了承担社会责任,也就是为了抒发心中得郁愤,使个人得生命意志得以延续。

2、对屈原得肯定性评价肯定屈原得“怨”与“直谏”。

司马迁将屈原创作《离骚》与人得天性相联系,认为人之疾痛惨怛必然呼天喊地。

《离骚》中得怨愤就是符合人性得,无可厚非得。

屈原正道直行而受到小人得馋悔发而为《离骚》,具有最美得价值,就是产生深挚感人艺术魅力得前提。

三、王充文论1、对文学功能得深化认识——劝善惩恶说“夫文人文章,岂徒调异笔墨,为美丽之观哉?载人之行,传人之名也。

善人愿载,思勉为善,邪人恶载,力自禁哉,然则文人之笔,劝善惩恶也。

文学惩恶劝善得教化作用得实现必须建立在真诚无伪得基础上。

2、“真美”论——对文学内容得要求①述实事,论贵就是而不务华,事尚然而不高合。

②辨真理,解释世俗之疑,辩照就是非之理,使后进晓见然否之分。

③抒真情,文学夸张,一概否定。

世俗所患,患言事增其实,著文垂辞,辞出溢其真,称美过其善,进恶没其罪。

3、文学内容与形式得辩证统一关系。

——文质并重有根株于下,有荣叶于上,有实核于内,有皮壳于外,文墨辞说,士之荣叶皮壳也。

四、魏晋玄学文论——王弼:得意忘象、得象忘言说王弼认为只有遗弃外在得物象与语言,才能直击本体。

“故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象者所在存意,得意而忘象。

象者所以存意。

得意而忘象,犹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

然则言者象之蹄也,象者言之筌也。

”引用庄子用鱼与筌,兔与蹄得关系说明言与象、象与意得关系犹如捕捉鱼与兔时用得工具一般。

得意在忘象,得象在忘言,故立象之尽言,而象可忘也,重画以尽情,而画可忘也。

这里更加辩证地提出,只有忘象才能得意。

王弼得思想对魏晋人得生活方式与审美方式,产生了变革得意义,“言意之辨”被引入审美领域,对文学观念产生了很大得启迪作用。

五、曹丕文论1、审己度人得批评标准她强调批评要反对“各以所长,相轻所短”得现象,提出“盖君子审己以度人”,既要审查自己得才能,更要全面了解别人,平心静气地交换意见,这样才能避免文人相轻得通病。

“审己以度人”体现了建安时代曹魏集团知人善任得人物品评精神,就是对入学文学批评观念得修正。

2“文气”说——气:天然禀赋,才情气质,文以气为主,风格由气决定。

曹丕得“文以气为主”主要指作家得个性气质,而不就是指性行范畴,它体现在作品中形成不同得气调风格,她所说得气兼有内外合一得蕴涵。

3、文体论曹丕《典论·论文》首次对汉魏六朝得文体论,做出了新得阐释。

她提出:夫文本同而末异,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

此四科不同,故能之者偏也;唯通才能备其体。

曹丕并非反对文学得教化,但就是她认为要分清不同文体承担得功用,它们各有所思与所重,不能一概而论。

就发挥政教而言,奏议、书论与铭诔也许作用更大,诗赋则适合于情性所发,吟咏所至。

曹丕把文体分为四科八类,基本划清了当时与后世通行得广义得文学体裁与两汉所说得诸子、六艺类得界限。

4、文章“不朽”说曹丕《典论·论文》中还对传统得文学价值作了重大得突破,对文学地位给予了前所未有得肯定。

她提出: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

文章得生命可以世代延续,文学创作就是延续个人生命得寄托。

曹丕认为1)自觉为文,就是因为感到生死问题得严峻,希冀通过文学创作使自己得生命意识延续不绝2)她所说得“寄身于翰墨,见意于篇籍”,乃就是为了将自己得独立人格熔铸在文学作品中,她感叹“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强调文章可以传载人得生命精神,超轶时间而流布后世。

六、陆机文论1、文学创作论(文思得来源、构思想象得特点)文思来源于观察万物、品德学问修养、学习先人得文章构思:创作前要保持良好得虚静心态,学习先圣得经典。

创作开始时表现出缘物起情得特点。

“其始也,皆收视返听,耽思旁讯”。

在构思得第二阶段,作者借助于想象“精骛八极,心游万仞”使形象与情感清晰化,“其致也,情瞳昽而弥鲜,物昭晰而互进”。

在想象展开得过程中,语言得定位与表现功能就是十分重要得,它使情感受到定位意象获得生成。

2、文体论——诗缘情而绮靡陆机把文体分为十体。

即诗、赋、碑、诔、铭、箴、颂、论、奏、说,与曹丕相比,陆机更强调文体得情感性与形式美。

曹丕提出“诗赋欲丽”,陆机则说“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把形式得美丽与情感得表达融合起来。

曹丕说“铭诔尚实”,陆机却主张“诔缠绵而凄怆”,认为诔得特点就是情感得哀怨缠绵,突出了诔这种文体得抒情特征。

3、论创作灵感——应感之会陆机对灵感心理总结了这样几个特点1)它在涌来时呈现一种情感腾跃、思路清晰得心理。

“思风发于胸臆,言泉流于唇齿”2)这种灵感得开塞就是没有规则可循得,表现为一种突发性得心理“藏若景灭,行犹响起”3)“虽兹物之在我,非余力之所戮”虽然灵感在自己身上表现出来,但就是本人却就是无能为力得。

陆机认为这种灵感得产生与运行就是天机得表现,可见,对灵感心理得开塞应当顺其自然,不能强行为之。

七、刘勰文论《文心雕龙》1、文体论刘勰接受了当时重视文学形式美得思想,用有韵之文与无韵之笔来划分文体。

自《明诗》到《杂文》为有韵之文,自《史传》到《书记》各篇各篇所论为无韵之笔。

刘勰将诗、乐府、赋、史传、诸子都立专篇论述,其她各篇兼论两体。

在论文学发展、演变得《时序》《才略》《通变》诸篇中,内容也都以诗赋为主,这说明刘勰心目中得文学主要还就是指诗赋等文学样式。

《文心雕龙》集前人文体论之大成,既吸取了曹丕、陆机等人论文体风格得观点,又广泛借鉴了挚虞《文章流别论》研讨各类文体源流、评述作家作品与释名定义得观点,即“原始以表末(讨论各种文体得产生与演变过程),释名以章义(对各种文体得名称加以说明),选文以定篇(选择文章加以定评,做出相关得优劣评价),敷理以举统(总结各种文体得写作要点与风格特点)”。

刘勰得文体辨析思想与六朝时其她人相比,更加缜密细致,代表了魏晋南北朝文体论得最高理论成就。

魏晋南北朝得文体辨析,推动了当时人们对文学特征得认识,使人们逐渐认识到文学体裁与实用文体得不同之处,在于其缘情性与形式美。

2、创作论1)《神思》论艺术构思,无时空限制,想象与具体形象相结合。

在刘勰瞧来,文学创作最根本得乃就是神用象通、心以理应得问题,即用精神感通世界,以心灵去融合神理得运思过程。

强调“神”就是作文得基本动力,有“神”才能尽文章之妙。

2)《体性》论艺术风格成因:才、气、学、习。

才、气来自先天得禀赋,所以叫做“情性所铄”,学、习来自后天得熏陶,故称之“陶染所凝”刘勰十分重视后天得学与习,从这一点来说,刘勰比曹丕、葛洪等人单纯从先天禀赋出发讨论文学风格得观点要辩证一些,但在才、气、学、习四者中,刘勰更强调得就是前两种要素在创作中得作用。

要求作家首先根据自己得才性来学习、锻炼自己得才华,养成良好得写作习惯,然后转到掌握具体得表现手法。

3)“风骨说”:就是刘勰在当时标举得一种继承汉末建安风骨,融合魏晋南北朝文学风格论中得精华而创建得理论学说。

风就就是一种“意气骏爽”得教化与感动人得文学感染力,骨就是一种凝练有力得语辞风格。

刘勰认为只有风骨气力与辞采相结合才能够达到最高得审美境界。

刘勰倡导得“风骨说”就是对各类作品得一个总体要求,体现了她得审美理想,也就是为了纠正当时文坛上得浮滥之风,实现她所推崇得风教理想。

4)《情采》“情者文之径”“文附质”“质待文”她认为圣贤得文章文质彬彬,互相配合,可以成为文人写作得规范,从而将儒家得教化与自然之道融合在一起,彰显了自然之道在当时文学活动中得意义。

5)《时序》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时序(社会生活决定文学得变化)3、鉴赏论知音说就是刘勰关于文学鉴赏得主要观点,她系统地归纳出三种不良倾向:贵古贱今、崇己抑人、信伪迷真,造成作品不能得到公正得赏评。

提出六条鉴赏标准:“一观位体”就就是观察作品得内容与文体形式就是否切合。

“二观置辞”就是指作品对文辞得运用如何。

“三观通变”就是指作品在继承与创新上如何。

“四观奇正”就是指作品得表现技巧上如何处理奇与正,即守正与创变得关系。

“五观事义”就是指作品用典如何。

“六观宫商”就是指作品得音韵运用如何。

八、钟嵘诗论1、“物感说——诗歌情感论”“气之动物,物之感人。

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创作角度:物之感人。

效果角度:动天地,感鬼神。

钟嵘对诗歌产生得原因以及诗歌得功能作了精辟得阐述。

首先,钟嵘继承了《礼记·乐记》中得“物感说”,提出诗人诗思得萌发乃就是自然天地之“气”催发得产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