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二首》导学案(别董大、送元二使安西)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六组:20古诗两首:送元二使安西》优质课导学案_0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六组:20古诗两首:送元二使安西》优质课导学案_0](https://img.taocdn.com/s3/m/20de7f4f02768e9950e7380a.png)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教材版本:小学语文人教2001课标版四年级上册第20课《古诗两首》教学目标:1.认识4个生字:鹤、陵、辞、朝,会写2个生字:陵、辞。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两首古诗,并会背诵。
3.通过对“送别环境”和“送别方式”的异同比较,在函咏诵读中想象诗中描绘的不同情境,感悟不同的送别之情。
4.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5.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通过对“送别环境”和“送别方式”的异同比较,在函咏诵读中想象诗中描绘的不同情境,感悟不同的送别之情。
学情分析:研究表明,四年级孩子开始从被动的学习主体向主动的学习主体转变。
本班学生正是如此。
他们乐于思考、热爱阅读,思维能力的发展处于转折时期,抽象概括、分类、比较和推理能力开始形成;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提高,开始从模仿向半独立和独立转变,因此,培养四年级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发散性尤其关键。
再加上,对于10岁儿童而言,古诗词的学习和理解并非易事,更何况此课不仅要让孩子理解两首不同的送别诗,还要让他们发现两首诗在表情达意上的不同。
这就极大地挑战着四年级学生概括、比较和推理等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品位诗词的功底。
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学生:搜集相关资料,做好课前预习。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今天我们要学习第20课《古诗两首》。
在古代由于交通不便,通讯不畅,人们离别后很难相聚,因此留下了许多感人肺腑的送别诗。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其中两首。
二、初读诗文,认字写字。
(一)练读正音,读出诗韵1.请同学们打开课本100页,自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好停顿;2.请两个同学来读诗,请读好停顿。
3.男生读第一首,女生读第二首(二)自学生字,理解诗意1.请同学们看大屏幕,了解鹤、陵、辞三个字的字理和字义。
2.书写生字:怎么样,汉字非常有趣吧!那就趁热打铁,在学习单上各练写一遍吧。
3.交流:同学们通过预习和生字学习,你知道这两首诗讲一件什么事呢?谁来说说?三、品题目,定基调(一)你们发现了吗?其实这诗的大意就已经包含在题目里了呀!你们提到的“去扬州”、“去安西”,这题目里哪个字就是“去”的意思呢?(二)通过这两个字的意思,孟浩然要去广陵,元二被派遣、奉命出使安西,他们出发前的心情一样吗?(三)总结:你们看,从“之”和“使”这两个汉字,我们就发现了孟浩然和元二的不同心境,两首诗中,不同的时间、不同的环境、不同的过程、不同的心境,还藏在诗中的哪些地方呢?四、比较诗文,感受不同。
小学语文《别董大》《送元二使安西》教案
![小学语文《别董大》《送元二使安西》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d9497e7aa00b52acfc7ca7e.png)
小学语文《别董大》,《送元二使安西》教案教学目标:1.熟读、背诵两首古诗,做到声音与意义相切;准确理解重点词语(浥、曛、知己、故人等)和诗的字面意思。
2.※初步学会鉴赏两首古诗;较深入地感受两首诗的诗情。
3.※初步体会诗人是怎样借景抒情的。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前置学习单。
预习要求:1.反复朗读诗歌,先读准字音,再读准停顿、节奏,然后尝试读出诗中各句不同的情感。
2.解释下面词语的意思,并尝试依据诗中的词语(可以适当补充一些词语),用现代文翻译这首诗,要保留诗意(自己出口说一次)。
曛: 浥: 知己: 故人:3.按要求在下面批注这首诗,可以模仿着增加一些批注。
别董大(唐)高适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维4.完成摘录笔记(生字每个四遍,前两个注音,注意“雁”字的写法;诗句一遍)。
5.读一读下面关于诗歌作者和写作背景的资料。
①高适,字达夫,熟悉边疆的自然环境和军事生活,是盛唐边塞诗派的代表作家。
高适年少有才,20岁时曾到长安求取功名,没有成功,不得已流浪各地,一度生活艰难,本诗即作此流浪时期,那时高适与董大久别重逢,经过短暂的聚会以后,又各奔他方,高适以“别董大”为题写了两首诗,这是第一首。
董大:董庭兰,当时的宫廷音乐圣手,擅长七弦琴。
那时宫廷盛行胡乐,能欣赏七弦琴这种古乐的人不多,所以才子董大流落到了边塞。
②王维,字摩诘,人称“诗佛”,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作家。
王维是一位艺术全才,诗、文、书法、音乐、绘画,样样精通。
此诗是作者送朋友去西北边疆时所作。
安西,在今天的新疆库车。
友人元二是奉朝廷的使命前往安西的。
从渭城出发到安西,要过阳关,将近6000里路程,其间多是荒凉的戈壁沙漠。
唐人多在渭城送别从长安往西去的人。
教学过程:一、引入1.上课前一起来玩一玩背诗游戏,这些诗都和什么有关?背诗的规则是:我出示题目,你背诗文,并说一说是谁送别谁?以什么方式送别?二、知诗人2. 今天继续学习和送别有关的诗文——(指板书,生读:《古诗二首》)。
《古诗二首》(别董大 送元二使安西)案例_教案教学设计
![《古诗二首》(别董大 送元二使安西)案例_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c0b6f98d02020740bf1e9b24.png)
《古诗二首》(别董大送元二使安西)案例教学目的:1、在送别主题古诗对比中,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学会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过程:一、歌曲导入,激发爱好对于现代小学生来说,本习惯于电视和电脑这些多彩的生活中,忽然要他们来上这种对他们来说非常深奥的古诗文,他们可能会提不起爱好。
因此,创设情境,奠定情感基调显得尤为重要。
歌仔戏,对于闽南的学生来说,是非常熟悉的戏种,但在他们的生活中又没有会唱的人,何况是用在唱古诗上,一下子引起了他们的留意,并一定会对这节课产生浓厚的爱好。
师:同学们,你们听过用歌仔戏的曲调唱出的古诗吗?生:没有!师:今天,老师就唱给你们听。
(用歌仔戏的曲调唱)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师:老师唱得怎么样?生:真好听!师:老师刚才唱时感情怎么样?生:很有感情。
生:很深情。
师:同学们都专心地去听、去领会。
是啊,唱这首诗时就应该布满感情,因为这是一首……生:送别情。
师:送的是谁呢?生:是自己的朋友。
师:今天,我们也要来学习两首送别朋友的诗。
板书:《别董大》《送元二使安西》师: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生:(齐读课题)二、巧解诗题,发现奥秘诗的题目,大都是点睛之笔,理解诗的题目,可以为学古诗打下基础,因而在学习本课时,我让学习发现这两首诗题目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这样既理解了题目,又为下一步学习古诗做好铺垫。
师:同学们自己多读几遍课题,想一想,这两个课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什么不同的地方?生:《别董大》中的“别”和《送元二使安西》中的“送”的意思是一样的,都是“送别”的意思。
师:脑袋转得真快,既然是送别诗,这两个字当然是“送别”的意思了。
生:第一首诗是高适在送董大,第二首诗是王维在送元二。
师:眼睛真尖,一下子就被你给找到了。
那你们知道董大和元二是什么人吗?生:董大是高适的好朋友,原名叫董庭兰,是盛唐开元、天宝时期的有名琴师。
生:我只知道元二是王维的朋友。
古诗《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精选12篇)
![古诗《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精选12篇)](https://img.taocdn.com/s3/m/7e9225451fb91a37f111f18583d049649b660ea8.png)
古诗《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古诗《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精选12篇)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时常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
那么优秀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古诗《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古诗《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篇1教材分析:《送元二使安西》是人教版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一篇课文《古诗两首》中的第二首古诗。
这首诗是盛唐著名诗人、画家和音乐家王维所写的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
王维的好友元二将远赴西北边疆,诗人特意从长安赶到渭城来为朋友送行,其深厚的情谊,不言而喻。
这首诗表达出对友人的留恋、关切和祝福。
学习目标:1、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2、以质疑、释疑为学习故事的主要方法,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及借助注释学习古诗的能力。
3、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学习重、难点: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1、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2、学生了解作者相关资料并收集有关送别诗。
教学流程:一、导入谈话,揭示课题。
1、齐读课题:2、读了课题,你知道了什么?能提出那些问题?(帮助学生理清送的是谁,谁在送,“使”的意思——结合注释理解“使”的意思。
)3、解释诗题:王维送自己的好友元二出使安西。
4、对于王维,你了解多少?出示课件:王维:字摩诘,汉族,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画家,外号“诗佛”。
主要作品是山水诗,人们称赞他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二、初读感知,朗诵诗歌。
1、出示古诗:自由朗读,读准字音。
2、指名朗读,正音,同时理解难字字义:朝:早晨。
舍:客舍:客店;另外一个音shě,舍得。
更尽:再饮完。
浥:湿润。
3、齐读古诗。
4、配乐范读。
(古琴:阳关三叠)自由练读,指名读,分男女生读,师生读,齐读(配乐)。
《送元二使安西》 导学案
![《送元二使安西》 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209d6831b94ae45c3b3567ec102de2bd9605deb8.png)
《送元二使安西》导学案《<送元二使安西>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能够熟练背诵并默写《送元二使安西》这首诗。
2、理解诗歌的大意,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3、品味诗歌的语言,学习其表达技巧。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理解诗歌中重点字词和诗句的含义。
(2)感受诗人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2、难点(1)体会诗歌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2)深入理解诗歌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
三、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王维(701 年-761 年,一说 699 年—761 年),字摩诘,号摩诘居士。
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
唐朝著名诗人、画家。
王维参禅悟理,学庄信道,精通诗、书、画、音乐等,以诗名盛于开元、天宝间,尤长五言,多咏山水田园,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有“诗佛”之称。
书画特臻其妙,后人推其为南宗山水画之祖。
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存诗 400 余首,代表诗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
2、写作背景此诗是王维送朋友去西北边疆时作的诗,后有乐人谱曲,名为“阳关三叠”。
元二奉命出使安西都护府,王维到渭城为之饯行,写下这首诗。
四、自主学习1、初读诗歌,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2、再读诗歌,结合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1)渭城朝雨浥轻尘:渭城早晨一场春雨沾湿了轻尘。
(2)客舍青青柳色新:客舍周围青青的柳树格外清新。
(3)劝君更尽一杯酒:请你再干一杯离别的酒吧。
(4)西出阳关无故人:向西出了阳关就难以遇到故旧亲人。
3、三读诗歌,思考以下问题:(1)诗歌前两句描绘了怎样的景象?(2)后两句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五、合作探究1、小组内交流自主学习的成果,互相补充、纠正。
2、共同探讨以下问题:(1)“浥”字用得巧妙,试分析其表达效果。
“浥”字有湿润的意思,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雨打湿轻尘的样子,营造出一种清新、湿润的氛围。
(2)“柳色新”有何深层含义?“柳”与“留”谐音,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俗,“柳色新”不仅描绘了柳树的清新翠绿,也暗示了诗人对友人的挽留之情。
别董大-送元二使安西-教案2
![别董大-送元二使安西-教案2](https://img.taocdn.com/s3/m/4551979059eef8c75fbfb3ba.png)
《别董大》、《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一、单元入手、导入新课:<1分钟>1、导入:今天,我们来学习“珍惜”这个单元的第二篇课文《古诗二首》。
2、揭题:(生齐读题目、唐·高适)(生齐读题目、唐·.王维)二、检查预习、出示目标:<5分钟>1、检查预习:(1)课前大家都预习了,这两首古诗能读准确、读通顺吗?谁来读?(生读,评价、纠正)谁再来?(生读,评价、纠正)一起读!(齐读)(2)通过预习,你知道了什么?(生交流:a、这两首都是送别诗,结构相同,都是先写景后抒情;b、可以汇报题目意思;c、可以简介作者;师评价指导)【师适时点拨:(1)董大是作者的好朋友董庭兰,当时一位著名的音乐家。
在其兄弟中排行第一,故称“董大”。
(2)元二:作者的友人元常,在兄弟中排行老二。
古人常以兄弟排行称呼,类似现在的“元老二”。
】师:大家的收获真不少!2、质疑:学贵有思,关于这两首诗,你还想知道什么?【a、这两首诗的意思是什么?b、诗人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感情?c、这两首诗有什么不同之处?】师:这正是这节课我们要解决的问题。
请看学习目标:3、出示目标:师过渡:这是两首送别诗,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两首诗,细细品味诗人寄予朋友那浓浓的情意!三、自主学习、交流释疑:<30分钟>1、请看自学与合作:(指名读)2、学生自学、小组内交流。
<8分钟>3、全班交流汇报: <10分钟>(1)检查诗意理解情况:【a、小组汇报(各组形式多样)相机说说重点词意(强调“曛”;强调“浥、更”)。
b、谁再流利地说说诗意?(抽2个后进生说)】(2)小组派代表展示:诗中描写了怎样的景、表达了怎样的情?【抽4个小组上台展示】师点拨:同学们,这4组的收获都展示出来了,现在,请他们讲解从哪里体会出来的?A、生讲解:第一首诗《别董大》【预设:a、抓重点词、句体会(从“黄云、白日、北风、雁、雪”,体会景色凄凉;从“莫愁”“天下谁人不识君”体会劝慰、激励);b、通过资料体会劝慰、激励(董庭兰:在唐代享有很高的声誉,当时众多的诗人都与他有交往,并在诗中描写了他的琴艺。
小学语文12册7单元《古诗二首(别董大)(送元二使安西)》教案
![小学语文12册7单元《古诗二首(别董大)(送元二使安西)》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97d51af83186bceb19e8bb3a.png)
北师大版第12 册第7 单元第 2 课 2 课时课题古诗二首课型古诗教学设计者所在学校学习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两首诗。
写“雁”字。
2.理解古诗内容,体会两首诗表达的情感。
3.初步体会诗人是怎样借景抒情的。
学习重点目标2学习难点目标3学前准备教师课件,相关资料搜集、整理学生相关资料搜集、整理流程及时间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二次修改谈话引入直奔重点(约3分钟)一、读懂诗题,了解背景1.创设情境,从歌曲《送别》之中感受作者离愁别绪导入。
2.生读题,再读,读懂题目,读出感情。
3.了解背景,介绍高适和董大。
二、读通读顺,整体把握1.先读读这首诗,注意读准诗中的生字,把诗读通读顺。
2.指名读。
3.师指导学习生字“曛”的读音及字义字形。
4.齐读这首诗。
5.回忆学习古诗的方法,引导自学。
认真聆听齐读课题自读古诗,注意“曛”的读音学生回答齐读古诗我们学习一首古诗,除了会读以外,还需要知道什么?怎样知道诗的意思?(借助注释,联系上下诗句、结合背景资料、查字典等等)6.学生用学习古诗词的方法自学,读懂词语,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大概讲的意思,同桌合作学习。
7、学生自学,师巡视指导。
8.学生交流重点词语的理解。
点拨:黄云:当时他们分别是在塞外,那里大部分都是沙漠,黄沙飞扬,以至于云都成了黄色的了;与“曛”联系起来即曛黄,指夕阳西下时天色昏黄。
“千里”是不是就是一千里?联系学过的诗句理解是虚指,很多,满天。
“莫愁”的意思是不要忧愁。
“知己”知音,赏识你的人。
古人常用到这个“君”,与你是有区别的,您。
这里指谁?董大。
理解了重点词语后,学生试着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的大概意思。
9.理解了诗句的意思后,再读这首回顾古诗学习方法自学与互助学习相结合重点词语学生回答,在教师点拨下进行矫正。
试着用自己的话说古诗大意,说给同桌听。
10.指导读好节奏停顿,出示画好节奏的诗,再指名读。
三、反复品读,入境悟情(一)品读第一二句诗。
1.师导,利用多媒体感受诗境。
20古诗两首《送元二使安西》导学案
![20古诗两首《送元二使安西》导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48427dea5727a5e9856a61e6.png)
《送元二使安西》导学案本周习惯:班级:姓名:编号:课时:第一课时课型:古诗【学习目标】:1.我会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送元二使安西》,会认、会写诗中的2个生字。
2.我能理解诗句的意思。
3、我能通过诵读,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诗人与朋友间的深厚情谊。
【学法指导】注释法诵读法想象画面理解法【时间预设】导入,明确目标2′自主学习3′合作探究10′展示交流20′达标检测5′【课前预习提示】1、我会朗读古诗《送元二使安西》。
2、我能借助注释和画面理解诗句意思。
3、我能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
4、我能感情诵读这首诗。
5、我还能收集一些送别诗。
【知识链接】“柳色”即指初春嫩柳的颜色,古有折柳送行的习俗。
在文中因为“柳”与“留”谐音,也暗示对朋友的留恋不舍。
家长签名:学习流程教与学一、导入,明确目标:二、自主学习:自主梳理课前预习的收获。
三、合作探究:1、对子互读古诗,交流诗中的生字。
(任务一)【提示】要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读出古诗的节奏和韵律美;易错字要重点强调。
2、小队交流诗句的意思。
(任务二)【提示】可以借助注释、字典、插图和想象画面理解诗句的意思。
(1)《送元二使安西》中“使”的意思是(),题目的意思是()。
(2)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渭城”指( ),“浥”的意思是( )。
这句诗点明了送别的( ),意思是:( )。
(3)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更尽”的意思是( ),“更”字表明( )。
这句诗由( )转入( ),意思是()。
3、诵读古诗,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诗人与朋友间的深厚情谊。
(任务三) 四、展示交流:1、抽取任务。
2、小组预展。
3、展示探究。
五、学习生字,规范书写:【 出示生字 】 舍 君1.我要认真观察生字的偏旁结构及在田字格中的书写位置。
2.我要把生字写正确、规范、美观。
六、达标检测:1、我会正确地默写这首古诗。
2、我能写出下面诗句的意思。
《送元二使安西》教案(精选9篇)
![《送元二使安西》教案(精选9篇)](https://img.taocdn.com/s3/m/6604264ff4335a8102d276a20029bd64783e6205.png)
《送元二使安西》教案《送元二使安西》教案(精选9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
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送元二使安西》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送元二使安西》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正确读写“舍、君”2个生字;读准古诗中的“朝、舍、更”3个多音字;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古诗。
2、通过结合下文注释,想象画面理解古诗大意。
3、体会作者送别友人时依依不舍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
【教学难点】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
三、教学方法朗读法、合作探究法、情境创设法。
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歌曲导入:老师歌唱《送别歌》。
导入语:同学们这首歌唱的是什么?现在朋友离别的时候我们会唱歌,而古人在分别的时候会折柳相送,这是为什么呢?今天来学习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二)知诗人,解诗题1、请学生齐读课题两遍,(预设一部分学生节奏出现问题,老师顺势纠错并引导学生解释课题)。
2、指名学生当小老师介绍作者王维并给予评价。
3、请学生自由朗读古诗,在读的过程中,查阅不认识的生字词并及时检查,强调多音字“朝雨、客舍、更进”在古诗中的正确读音。
4、老师范读古诗,请同学们划分正确的停顿和节奏,并按照正确的节奏齐声朗读一遍。
5、男女生比赛读,看谁读的情感更到位。
(三)读诗句,晓诗意1、大屏幕上呈现古诗前两句,请同学找出其中的景物,老师播放名家泛读,请同学们闭目想象这两句的画面,并请学生描绘画面。
2、讲解古人折柳送别的原因。
3、屏幕出示古诗后两句,展示元二出行的地图和路途周边的环境,请学生小组讨论之后上台画出路程图:元二出使距离有多远?路途都有什么?这体现了什么?从距离遥远和路途环境恶劣突破了作者送别友人依依不舍情感这个难点。
(四)拓展延伸,情感升华告知学生送别之后王维去世的事,使学生对诗歌情感进一步升华,并怀着这种情感配乐让学生深情地背诵古诗。
《别董大》、《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_教案教学设计
![《别董大》、《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_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3bafaa9e6edb6f1afe001f2c.png)
《别董大》、《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一、单元入手、导入新课:1、导入:今天,我们来学习“珍惜”这个单元的第二篇课文《古诗二首》。
2、揭题:(生齐读题目、唐·高适)(生齐读题目、唐·.王维)二、检查预习、出示目标:1、检查预习:(1)课前大家都预习了,这两首古诗能读准确、读通顺吗?谁来读?(生读,评价、纠正)谁再来?(生读,评价、纠正)一起读!(齐读)(2)通过预习,你知道了什么?(生交流:a、这两首都是送别诗,结构相同,都是先写景后抒情;b、可以汇报题目意思;c、可以简介作者;师评价指导)【师适时点拨:(1)董大是作者的好朋友董庭兰,当时一位著名的音乐家。
在其兄弟中排行第一,故称“董大”。
(2)元二:作者的友人元常,在兄弟中排行老二。
古人常以兄弟排行称呼,类似现在的“元老二”。
】师:大家的收获真不少!2、质疑:学贵有思,关于这两首诗,你还想知道什么?【a、这两首诗的意思是什么?b、诗人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感情?c、这两首诗有什么不同之处?】师:这正是这节课我们要解决的问题。
请看学习目标:3、出示目标:学习目标:1、理解重点字义,了解古诗大意。
2、体会两首古诗描绘的景和表达的情的不同。
3、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师过渡:这是两首送别诗,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两首诗,细细品味诗人寄予朋友那浓浓的情意!三、自主学习、交流释疑:1、请看自学与合作:(指名读)自学与合作:1、抓重点词,理解诗句的意思。
2、想想:这两首诗分别描写了怎样的景、表达了怎样的情?你觉得应该怎样朗读,才能把这两首诗表达的不同情感表现出来?试着读一读。
温馨提示:我们可以抓住重点词句学习感悟,可以结合搜集的资料学习感悟,也可以两首诗对比着学习感悟。
(先自主学习,再小组交流,8分钟后全班交流。
)2、学生自学、小组内交流。
3、全班交流汇报:(1)检查诗意理解情况:【a、小组汇报(各组形式多样)相机说说重点词意(强调“曛”;强调“浥、更”)。
《古诗三首》(《别董大》《送元二使安西》《芙蓉楼送辛渐》)教学设计及反思
![《古诗三首》(《别董大》《送元二使安西》《芙蓉楼送辛渐》)教学设计及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df9ae93f3a3567ec102de2bd960590c69fc3d862.png)
《古诗三首》(《别董大》《送元二使安西》《芙蓉楼送辛渐》)教学设计及反思一、教学目标1.认识“董、曛”等7个生字,会写“董、雁”等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三首古诗,背诵古诗。
3.理解古诗内容,体会诗人在送别时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认识生字,朗读背诵古诗,理解内容。
2.教学难点:体会送别情感。
三、教学过程1.导入(1)展示送别场景的图片或视频,引出课题。
(2)提问学生对送别的感受。
2.初读古诗(1)学生自由朗读,圈出生字。
(2)教师范读,学生跟读,纠正字音。
(3)检查生字认读情况。
3.精读古诗(1)逐首讲解古诗的意思。
(2)分析诗人在送别时的情感表达。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4.拓展延伸(1)让学生说说自己经历过的送别场景。
(2)引导学生珍惜友情。
5.书写指导(1)观察“董、雁”等字的结构和笔画。
(2)教师范写,学生书空。
(3)学生练习书写。
教学反思:图片或视频导入让学生对送别有了直观的感受,但在体会送别情感时,可以让学生进行诗歌朗诵比赛,加深对古诗的理解。
拓展环节可以让学生写一写自己对朋友的祝福,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
《古诗三首》(《别董大》《送元二使安西》《芙蓉楼送辛渐》)教学设计及反思一、教学目标1.认识“董、曛”等7个生字,会写“董、雁”等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三首古诗,背诵古诗。
3.理解古诗内容,体会诗人在送别时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认识生字,朗读背诵古诗,理解内容。
2.教学难点:体会送别情感。
三、教学过程1.导入(1)展示送别场景的图片或视频,引出课题。
(2)提问学生对送别的感受。
2.初读古诗(1)学生自由朗读,圈出生字。
(2)教师范读,学生跟读,纠正字音。
(3)检查生字认读情况。
3.精读古诗(1)逐首讲解古诗的意思。
(2)分析诗人在送别时的情感表达。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4.拓展延伸(1)让学生说说自己经历过的送别场景。
北师大版古诗二首别董大、送元二使安西板书公开课教案
![北师大版古诗二首别董大、送元二使安西板书公开课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a93da9f2c77da26924c5b04d.png)
北师大版古诗二首《别董大》、《送元二使安西》板书公开课教案《送元二使安西》公开课教案1教学目的1.认识2个生字, 会写2个生字(舍、君)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3.感悟诗歌的内容, 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 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友谊。
4.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 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1.引导同学理解时局的意思。
2.想象诗歌中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1 课时教学准备课件、同学收集送别诗教学过程一、导入1.师:同学们, 你们还记得《赠汪伦》这首诗吗?谁来背一背?(生背诵《赠汪伦》)2.师:谁来说说这首诗的作者李白为什么写这首诗。
(因为李白要回家乡去了,汪伦很舍不得他,亲自来送他,李白很感激汪伦)3.师:从古到今,人们在离别的时候总是特别的难过。
今天,让我们一起回到唐朝去,再次见证一段深厚的友谊吧。
4.师板书课题。
(20 送元二使安西)二、学习古诗(一)复习学习古诗的方法:师:谁还记得学习古诗的三大步骤?1.解诗题,知作者。
2.抓字眼,明诗意。
3.多诵读,悟诗情。
师:你们的记性都很好。
现在,让我们根据学习古诗的这三大步骤,来学习这首古诗。
(二)自主合作学习古诗1.解诗题,知作者。
(1)师:通过预习,谁来说说这首诗的题目应该怎么解释?送元二使安西送:送别元二:王维的好朋友使:出使安西:安西都护府(2)强调题目读法送元二/使安西(3)齐读课题。
(4)师:王维的好朋友是元二,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李白送别的故人是谁啊?(孟浩然)(5)师:同学们的记性真好,现在谁再来介绍一下作者王维的生平呢?(王维701-761),字摩洁,蒲州(今山西永济县)人。
通音乐,工书画。
唐代著名诗人。
2.抓字眼,明诗意。
(1)师:知道了诗题和作者,现在就请同学们根据学古诗的第二个步骤,四人小组合作学习这首古诗,可以用铅笔在旁边做批注,写下你们的解释或感受。
(2)四人小组合作学习。
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整册教案《古诗二首《别董大》、《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整册教案《古诗二首《别董大》、《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05388bbdf90f76c660371a3e.png)
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整册教案《古诗二首《别董大》、《送元二使安西》》教学设计导读:教学目标:1.认识3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3.学习借助注释初步理解古诗大意,懂得这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学习借助注释初步理解古诗大意。
教学难点:懂得这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挂图和资料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引出主题。
同学们,大家回想一下,自己在学习上或生活中有过失败的经历吗?面对失败,你当时是抱着怎样的态度呢?(请学生说略)是啊!世界上没有人一生从不失败,从来不会遇到困境。
(板书:面对困境)面对困境,有的人怀着一种忧伤,把失望和气馁刻在了人生的底片上,而有的人接纳失败却像捧起一本书,倾注一种自信和智慧的目光去阅读,而后去创造一种新的生活。
二、自选短文,初谈感受。
同学们手上拿着的一首古诗、三篇短文,都告诉了我们同样的道理,老师每读一次,都会被里面的故事所震憾、所感动。
我想,这么好的故事应该与同学们一起分享。
课前这几篇短文大家都读过了,现在就请你选择一篇你感受最深的文章,再把它读一读,特别是那些感动你的话,多读几遍。
读好后请你谈谈你的感受或理解。
(学生交流,从学生的答案中板书。
)如:自信、不气馁、乐观、接纳失败、积极面对人生、靠自己、不向逆境低头等等。
说得真是太好了!同学们,面对困境我们是应该(学生读——板书。
)听了大家刚才的交流,谈的大多是自己对三篇短文的理解,而老师在读这些文章的时候,恰恰是《别董大》这首诗给我的感受最深。
现在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别董大》这首诗,看看在这首诗中,到底是什么感动了老师,或许你读着读着,你也被深深地感动。
(出示古诗:《别董大》)(学生读)三、简介背景,研读“雁”字。
通过刚才的读,大家已经知道,这是一首——(送别诗)。
写的是谁在哪里送别谁?(高适在塞外送别董大)高适?高适是谁?(学生讲:高适是唐代诗人。
字达夫,渤海蓨(tiǎo)(今天的河北省景县)人。
《古诗二首》(别董大 送元二使安西
![《古诗二首》(别董大 送元二使安西](https://img.taocdn.com/s3/m/bde1c68c03d8ce2f006623f3.png)
师:对了,有感情并不是每个字都要读得一样慢,而是要有快有慢,就是要讲到一个音韵。我们一般有四个声调,一声,二声,三声,四声。一、二声叫平声,三、四声叫仄声。(板书)平声时读得又慢又长,仄声时读得又快又短。(板书)
师:老师已经把这两首诗的平仄声都标出来了,平声用横,仄声用竖。现在,谁能来读一读。
师:而xx在送元二时,则对元二说……
生: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同学们想一想,这两句诗所表达的感情一样吗?到底要表达什么呢?
生:“莫愁”应该是“不要忧愁”的意思,应该是叫董大放心吧!
师:叫他放心就是对朋友的……
生:对他的安慰。
师:是,是对朋友的劝慰。假如老师对你说“别怕,只要你勇敢,一定能行的!”这是对你的……
生:我认为前两句读的感情应该不一样。
师:那应该怎样读才对呢?
生:第一首应该读得凄凉、悲壮一点,而第二首应该读得轻快、欢乐一些。
师:那你试试把两首诗的前两句读一读好吗?
生:读
师:专心是体会果然与众不同,真是打从心里读出感情了。
全班同学试试把前两句读一读。
师:还有谁来说一说?
生:我发现在第二首诗中有点明了送别时的地点,而第一首没有。师:(点头)不错,那你整首诗看一看,王维在送元二时,是从哪里送到哪里的,能在黑板上给我们简单地出示一下它们的关系吗?
生:他很乐观。
生:他有xx的胸襟。
师:那用什么样的语气才能把他的乐观、开朗读出来呢?生:应该是豪迈的。
师:对,当诗人对朋友说这句话的时候,他是布满豪情的。
让我们用作者的这种语气把这两句读读。(全班随着老师的手势齐读)
生:从“西出阳光无故人”,我可以看出,作者非常对他的朋友不放心。
古诗两首《别董大》 导学案 (西师版四年级下册)
![古诗两首《别董大》 导学案 (西师版四年级下册)](https://img.taocdn.com/s3/m/d80a1ce289eb172ded63b743.png)
古诗两首《别董大》导学案 (西师版四年级下册)学科语文课题古诗两首《别董大》年级四年级课型公开课执教人学习目标:1、根据注释或工具书自学、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2、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
重点难点:重点理解最后两句古诗的意思,体会作者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和表达的情感。
预习准备1、把你认为本诗中重要的字、词写在下面。
2、了解作者3、了解本诗写作背景新课自学尝试一、整体感知,小组合作1、(个人完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准确、流利的通读古诗。
2、(合作完成)借助课后注释和工具书,小组成员合作,弄清每一句古诗意思。
第一句:第二句:第三句:第四句:3、同学汇报古诗意思,其余同学安静、认真听后可补充。
新课自学尝试二、反复品读,入境悟情(一)品读第一二句诗。
1、别董大,别时的“景”是怎样的?(写出相应的诗句。
)2、你在读的时候注意到这两句诗中的一些景物了吗?请同学们用笔画出来。
3、这几种景物串起来勾画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闭上眼睛,和诗人一起回到那个送别的黄昏。
用心去感受,看看你仿佛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二)品读第三四句诗。
1.景的凄凉,前途的渺茫,人生的困惑,怎一个“愁”字了得!此刻应是挥泪告别,应是借酒消愁。
然而,高适却写下了这样的诗句: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2.正是这两句成就了这千古名篇,请大家再读读这两句。
3.“天下谁人不识君。
”?这是怎样的一个君啊?(董庭兰在唐代享有很高的声誉,宰相非常赏识他,当时众多的诗人都与他有交往,并在诗中描写了他的琴艺,最为著名的就是李颀的长诗《听董大弹胡笳声》。
此刻,你对这位前途迷茫的董大说几句话。
()所以,诗人开导他——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如果你就是董大,此时,你的心情怎样?4.此刻,别去的是什么?留下的是什么?(三)回复全诗,朗读提升。
1、人常说情由景生,但情不能完全被景控制,诗人高适在写此诗时,自己也在逆境不得志时,失意流落,在那样凄苦难耐的黄昏,却能勃发出如此昂扬雄壮的豪情来,从诗人的身上你看到了什么?()3.同学们,诗人高适怀才不遇,将近有30年啊,但他在困境面前是多么自信,多么乐观,积极地面对人生,并以此来影响他的朋友,我想这就是高适的人格魅力所在,也正是这首诗广为传诵的原因所在吧!四、总结全诗,活用诗句“人间最美是真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2
金佛寺学校 六 年级 语文 学科学生导学案 学科主任签名:________
课题:《古诗二首》 计划课时数:2 主备人: 马天武
中心备课负责人:马天武 年级主任签名: 时 间:__5__月___9__日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朋
友之间的深厚友谊。
2、通过朗读、搜集资料、联系时代背景来感知诗歌大意。
通过质疑,小组
讨论,解决疑难问题,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3、感受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养成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学习重点、难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读懂诗歌大意,体会诗人的思
想感情。
使用说明及学法指导:
学习古诗要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理解诗意,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
情。
通过诵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为高效率的完成学习任务做好准备。
1、高适(公元700年-公元765年),唐代诗人。
字达夫,一字仲武。
渤海蓨(tiáo)(今河北景县)人。
高适为著名的边塞诗人,与岑参并称“高
岑”。
他半生漂泊,熟悉边疆生活,边塞诗写得慷慨苍凉,真实而有气魄。
写作背景:这是一首送别诗,送别的对象是著名的琴师董庭兰。
盛唐时盛
行胡乐,能欣赏七弦琴这类古乐的人不多。
崔珏有诗道:“七条弦上五音寒,
此艺知音自古难。
惟有河南房次律(盛唐宰相房官),始终怜得董庭兰。
”
这时高适也很不得志,到处浪游,常处于贫贱的境遇之中。
但在这首送别
诗中,高适却以开朗的胸襟,豪迈的语调把临别赠言说得激昂慷慨,鼓舞
人心。
2、王维生于公元701年,字摩诘,汉族,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
有“诗佛”之称。
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任太乐丞。
今存诗400余
首。
王维精通佛学,受禅宗影响很大。
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非常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
王维在诗歌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无论边塞、山水诗、律诗还是绝句等都有流传人口的佳篇。
他的诗句被苏轼称为“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山水田园诗派其主要作家是孟浩然、王维、常健、祖咏、裴迪等人,其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是王维和孟浩
然,也称为“王孟”。
1、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sh ì ( ) m ò ( ) y àn ( )
w ãi ( ) w âi ( ) j ūn ( )
2、解释下列词语。
曛 千里 知己 谁人
莫愁 君 邑 客舍
尽 故人
3、给加点字选择正确读音。
朝雨 (zh āo ch áo ) 客舍 (sh ě sh â) 莫愁 (m â m ò)浥 (y ǐ y ì )
4、形近字组词。
胃( ) 劝( ) 懂( ) 粉( )
渭( ) 幼( ) 董( ) 纷( )
5、王维 代诗人,字 ,被称为 ,他的作品特点
我还知道他的作品有
整体感知,初步理解:
1、我知道学习古诗的方法。
2、我知道诗人,我会解题(把我知道的写在下面)
1)
2)
3、我能工整的将诗写在下面。
4、我知道诗句的意思:
别董大 送元二使安西
63
5、我的疑惑和分享日志
家长评价:
我的自主学习可认真啦!爸爸、妈妈送我几颗星吧!( )
学习建议:
请同学们用5分钟左右时间认真朗读课文,并结合预习中自己的疑问开始下面的探究学习。
1、品读第一、第二句诗,“别董大”,别时的景是怎样的?这句诗中写了哪些景物?细细的品读这些景物能让我们联想到什么样的画面?你从这样的环境中感受到什么,你是如何感受到的?
2、北风呼啸,大雪纷飞,此情此景,你注意到那奋力高飞的大雁了吗?它又有何感受呢?
3、品读后两句。
在董大的心里,自己就好像是被北风和大雪包围着的孤独的大雁。
面对遭受挫折、怀才不遇的好友董大,诗人高适又是如何安慰他的呢?从这真情的话语中,你体会高适对董大的鼓励了吗?高适会对董大怎么说?
1、对比两首诗表达情感上的异同:
2、“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从这句诗中,你看见了什么?感受到什么?
3、送别友人时,你会想些什么,做些什么,有什么样的心情?
一、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 本课的两首诗是古代 诗的名篇。
2.《别董大》的作者是 ,是 (朝代)边塞诗人。
前两句诗描绘了一幅 的景色,后两句诗表现了诗人的 胸怀。
3. 《送元二使安西》的作者是 ,是 (朝代)的著名诗人。
前两句写了 ,点名了 。
后两句描写了 的场面。
4、诗句“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分别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景物。
5、至今广为流传的送别赠言是:莫愁前路无知己,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我会读。
(给正确读音打“√”)
浥轻尘 (sì yì) 客舍青青(shě shâ) 更尽 (jǐn jìn) 朝雨(zhāo cháo) 三、精挑细选。
(把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入括号里) (1) “渭城朝雨浥轻尘”中“浥”的意思是( ) A .城市 B .湿润 C .吹洒
(2)“劝君更尽一杯酒”中“尽”的意思是( ) A .饮完 B .全,都 C .尽头
(3)“西出阳关无故人”中“故人”指( ) A .死去的人 B .老朋友 C .故事中的人
课外延伸,拓展提升:
1、我能搜集王维的诗(不少于三首)《使至塞上》《送别》《红豆》《山居秋暝》《鹿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竹里馆》《鸟鸣涧》等
2、我还知道送别的诗(不少于三首)《芙蓉楼送辛渐》(唐代·王昌龄)、《送友人》(唐.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送别》(唐 王维)、《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赠汪伦》等
3、我能把这两首诗改编成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