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经济学考试重点1

合集下载

城市经济学考点

城市经济学考点

1、城市经济学的形成和发展
2、城市存在和发展的原因、地方化经济和城市化经济区别
3、城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性质
4、城市化水平的度测指标包括那些?
5、城市化内涵
6、配第.克拉克定律
7、城市化的动力;
8、工业发展对城市化的影响;
9、服务业对城市化的影响
10、城市化的三、五阶段划分
11、城市首位度
12、郊区化和逆城市化现象
13、中国城市化基本特征、中国城市化的质量
14、恩格尔系数特点
15、城市主导产业的选择与确定
16、区位熵(专门化率)
17、城市空间结构的基础理论、城市空间结构的典型模式
18、政府行为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
19、土地的经济特性
20、住宅的特征与属性
21、世界各国土地制度比较、我国城市土地所有制度
22、制城市环境污染的政策和手段包括那些?
23、交通供给管理主要手段有哪些?何谓“当斯定律”?
24、交通需求管理的主要手段包括哪些?
25、城市政府的财政经济职能。

(完整版)城市经济学重点整理

(完整版)城市经济学重点整理

城市经济学复习要点整理【题型】名词解释(4*5)、简答题(5*8)、论述题(2*10)、材料分析(1*20)第一章概论一、城市经济学概念(书)城市经济学是属于地理学和经济学的交叉学科,用于研究家庭效用最大化和厂商利润最大化下的位置或区位选择。

二、城市经济学的性质、特点、理论价值1)城市经济学是中观经济学不同于企业——城市是企业的集合,同时是“企业外”实体的集合,还是“企业+企业外”实体的“外部效益”的集合。

不同于国家——城市是国民经济的地域支点,是国家连接企业的中坚环节,是动态的非平衡态耗散结构体系,它的均衡或平衡存在于城市与城市外部的更大系统之中。

2)城市经济学是空间经济学城市的发展过程是一个在空间地域不断集中、扩展的过程3)城市经济学是综合性经济学效益综合性——城市是经济实体、社会实体、物质实体的综合体,决定城市经济学要重视城市经济、社会、环境的综合效益。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综合体——城市经济的发展使城市管理和城市文化密切相关。

这是社会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作用的必然反映。

三、城市区域的形成过程城市+镇——大都市——大城市区域第二章城市一、城市的定义城市是一个巨大的人口集团密集的地域,以二、三产业为主并与之相依存,同时作为周边的地方中心,进行高级的社会经济活动,是具有复杂的利益目标的各种各样的组织的地方。

1)地理解释城市是发生于地表的一种普遍宏观现象,有一定的空间性、区域性、综合性;城市是有中心性能的区域焦点,是国民经济与劳动人口投入点和结合点2)建筑学解释城市是空间和社会构成的整体,是一个复杂的建筑工程综合体,是各种建筑物和各种管线系统的汇集地。

3)生态学解释城市是以人类社会为主体,以地域空间和各种设施为环境的生态环境4)统计学解释城市是与大规模人口及独特的组织制度和生活方式相联系的集合体,通常以居住区的范围和居民人数作为确定城市的主要方法二、城市的基本特征1)空间上的密集性(集中性)——人口、建筑物、经济、文化活动2)经济上的非农性——非农产业聚集、非农土地利用3)构成上的异质性(多样性)三、城市的产生1)城市形成的经济动力——生产方面的经济动因其主导作用(1)比较利益:区域比较利益建立在区域分工基础上的贸易比较优势所带来的经济利益。

城市经济学复习重点

城市经济学复习重点

名词解释1资源稀缺性:在一定时期内,资源的数量本身是有限的;在一定时期内,利用资源进行生产的技术条件是有限的;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人的欲望(需求)是无限的。

2机会成本:为了获取一种财货或享受而必须放弃另一种财货或享受所计量的成本。

机会成本也可以是一种商品与另一种商品之相对交换比率。

3供求均衡:所谓的均衡是指在没有外部力量的情况下,内生力量的互动达成了均势。

把供给和需求纳入统一的分析框架,达成均衡的意思就是在某一价格情况下,供给量和需求量相同。

4集聚经济:是指因企业(或活动)设址接近另一个企业(或活动)而产生的经济活动中的成本节约。

它是由于整个地区的某种产业规模而产生的空间集中的效益,而不是个别厂商的规模经济所产生的利益。

集聚经济是一种空间经济。

5城市经济空间:城市经济空间是城市经济结构的空间投影。

6区位熵:又称专业化率,指以按人口平均产量、产值为依据,城市某产业部门在全国或全地区同一产业部门中的比重(a/A)与城市全部产业活动在全国或全地区全部产业活动中的比重(b/B)之比,即区位熵Q=(a/A)/(b/B)。

7过滤效应:发生在当较高收入者迁出,使得遗留的原住宅对于较低收入者能够以较低成本入住的过程。

8住房空置现象:欧美国家将现状未被居用的住宅成为空置住宅。

9城市金融市场:货币、资本和有价证券等各种金融证券的交易场所,统称为金融市场。

包括:短期金融市场、长期金融市场、外汇市场、黄金市场、金融衍生工具市场。

10城市环境适宜度:城市经济效益和城市生态环境效益相统一的城市环境状况就是城市环境的适宜度。

11城市文化经济:指人们在创造、保护与传承及开发利用城市文化中,以最少的成本获得最大的产出。

简答1城市精明增长的实质、理念核心是什么?实质:①通过强调发展“适宜居住城镇”最终解决城市蔓延所带来的各种问题;②对于旧城区,精明增长所提倡的“适宜居住”城镇建设首先强调加大对中心城区或比较旧的郊区的资金建设投入以恢复这些地区的活力;③对于新开发的社区,精明增长提倡的开发模式是平衡多种土地使用功能的混合,并配以多种模式的交通系统来为步行、自行车、公共交通等各种出行方式服务。

城市经济学考试要点归纳汇总

城市经济学考试要点归纳汇总

名词解释:1货币政策是指政府或中央银行为影响经济活动所采取的措施,尤指控制货币供给以及调控利率的各项措施,包括包括信贷政策、利率政策和外汇政策2财政政策是指国家根据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任务而规定的财政工作的指导原则,通过财政支出与税收政策的变动来影响和调节总需求。

3智能城市是把基于感应器的物联网(物联网:利用局部网络或互联网等通信技术把传感器、控制器、机器、人员和物等通过新的方式联在一起,形成人与物、物与物相联,实现信息化、远程管理控制和智能化的网络)和现有互联网整合起来,通过快速计算分析处理,对网内人员、设备和基础设施实施,特别是交通、能源、商业、安全、医疗等公共行业进行的实时管理和控制的城市发展类型。

4自由贸易区(Free Trade Zone)FGDG :是指由国家指定的交易贸易区,比世贸组织相关规定更加优惠的贸易安排;在主权国家或地区的关境内外,划出特定的区域,准许外国商品豁免关税自由进出。

实质上是采取自由港政策的关税隔离区。

狭义仅指提供区内加工出口所需原料等货物的进口豁免关税的地区,类似出口加工区。

广义还包括自由港和转口贸易区。

5产业结构是各产业部门之间量的比例及其相互结合、相互依存的关系,可以从两个方面考察:一是从“质”的角度动态地揭示国民经济各个产业部门中,起主导或支柱地位的产业部门的不断替代规律以及其他相应的“结构”效益;二是从“量”的角度静态地分析与研究一定时期内产业间联系以及联系方式技术经济数量比例关系。

6人口老龄化是指总人口中老年人口的比重逐渐增加的过程,特别是指在年龄结构类型已属年老型的人口中,老年人口比重继续上升的过程;7分税制是按税种划分中央和地方收入来源一种财政管理体制。

分税制实质上就是为了有效的处理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的事权和财权关系,通过划分税权,将税收按照税种划分为中央税、地方税(有时还有共享税)两大税类进行管理而形成的一种财政管理体制。

8城市:城市是国家经济、政治、科学技术和文化教育的中心,是现代工业、第三产业以及非农人口集中的地方,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城市经济学复习范围+重点整理

城市经济学复习范围+重点整理

《城市经济学》
1、城市的基本概念;
2、现代城市的重要地位及其作用;
3、规模经济与聚集经济的内涵及区别;
4、全球城市、全球城市体系、世界城市网络与巨型城市区
域的内涵与特征;
5、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论和大卫·李嘉图的相对优势论;
6、区域经济增长的主要要素;
7、城市经济增长与城市规模理论;
8、产业结构与配第-克拉克定律;
9、现代城市发展的主要阶段;
10、主导产业、潜导产业、支柱产业、关联产业等;
11、城市地租的基本内涵及其理论;
12、国内外城市住宅供给的基本经验与模式;
13、低碳城市的发展特征与趋势;
14、城市交通空间布局的理论与模式;
以上仅仅是对城市经济基本原理的理解,同时要能够运用上述部分理论分析与解释城市发展的现实问题。

城市经济学有名词解释和简答题各4-5题,论述题两题,分析应用题两题。

城市经济学复习资料

城市经济学复习资料

城市经济学复习资料第一章城市规划的经济作用 ? 积极作用①通过对城市土地资源配置,有助于城市经济总量的增长和土地供给与消费结构的平衡,,达到可持续的经济发展目的。

②在城市的空间结构上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完善经济功能布局,使城市的经济环境更加适合现代化城市的发展需要。

③确定城市建设的开发方针,统筹安排大型建设项目的选址和投资环境的选择,发挥城市整体投资利益,实现城市规模经济效益。

④保证城市公共设施的配套建设,满足城市生产与生活的共同需要,逐步实现城市规划的公平和效率原则。

⑤限制有害公共利益的建设行为。

⑥规划可以有效保护城市有价值的历史文物古迹和风景名胜景观,提高城市在经济建设中的文化价值。

⑦贯彻国家城市发展方针,控制经济活动的整体规模,确保城市建设与自然系统承载力的平衡,使城市的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得到合理发展。

? 消极作用①政府干预系统的内在缺陷。

低效率,城市规划自我调节机制缓慢而迟疑,常常不能及时准确地反映和满足市场迅速发展的需要。

规划管理部门仅仅是一种引导和协调,最终的开发还是取决于投资者的价值取向和偏好。

②政治因素和利益集团的影响。

政府干预也很难完全杜绝为了城市的某些政治目的或短期效益,超越法律的那些违背规划的城市建设行为,已是经济社会中屡见不鲜的常例。

③不确定因素较多。

由于客观因素多变,人为干预难以驾御全部经济过程,尤其是国际资本进入城市后,增加了世界因素的不确定性,使市场调节机制更难以凭常规来操纵。

这些因素都可能造成干预政策的失败,直接影响到城市规划实施的正常发挥。

? 城市土地经济指导城市土地的合理配置,带动其他经济要素的有效配置;城市公共建设经济:指导城市公共建设,为城市经济发展提供更高质量的硬件;城市生态经济:促进城市经济与生态的协调发展;城市管理经济:为现代城市经济发展提供必要的制度保障和运行环境保障。

第三章城市经济规模? 城市经济规模是指城市经济的综合容量与范围,它是个综合性概念,主要包括城市人口规模、用地规模、资产规模、市场规模和经济当量。

城市经济学重点

城市经济学重点

1.经济的实质:人类生活的消费欲望与满足这种欲望所需要的资源供给之间的矛盾。

——资源的稀缺性与资源配置有关的问题。

2.机会成本:是指在利用某项资源时,在选定某种用途后,可能在放弃的用途中获得较高的收益,其中收益最高的就称为机会成本。

3.生产可能性曲线:指一个经济社会在充分利用其所拥有的全部生产资源后,在一定的技术水平条件下所能得到的各种产品与劳动的各种最大组合的集合。

4.市场经济体制:市场经济体制是指以市场机制作为配置社会资源基本手段的一种经济体制。

资源配置和资源利用:分散决策(1)生产什么、如何生产、怎样分配由生产资料的所有者、消费者根据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分散决定的。

(2)前提:明确的产权制度和有效的竞争制度(私有制、自由竞争)(3)激励方式:决策主体对其利益的最大化追求,强调在满足社会发展目标上的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兼容。

5.经济学分类: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6.经济学的研究方法:(1)理性人假设(2)经济模型7.理性人假设:并不一定是自然人,而是泛指经济活动的所有参与者,即包括消费者,也包括厂商和政府。

理性人在参与经济活动时具有如下两个特点:(1)它能够清晰地辨别自己的偏好和利益;(2)他的行为准则就是在给定的约束条件下争取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8.城市经济学的学科体系:理论城市经济学、应用城市经济学9.“无形的手”:市场9.如何理解市场经济体制中“分散的资源配置方式”?答:资源配置和资源利用:分散决策(1)生产什么、如何生产、怎样分配由生产资料的所有者、消费者根据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分散决定的。

(2)前提:明确的产权制度和有效的竞争制度(私有制、自由竞争)(3)激励方式:决策主体对其利益的最大化追求,强调在满足社会发展目标上的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兼容10.“产权”、“自由竞争”在市场经济体制中的作用:产权制度是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的核心制度。

根据经济学理论,产权是对经济主体财产行为权利的法律界定。

城市经济学考试重点

城市经济学考试重点

1、学习的内容和框架:①现代城市和城市化②城市经济增长的机制、途径与方式:a城市经济规模是城市经济增长的基础b城市经济结构是城市经济增长的内在决定c城市经济空间是城市经济增长的载体d城市经济功能则是城市经济增长和扩张的外在表象。

因此,现代城市经济增长是建立在有效的空间配置,坚实的规模基础,合理的经济结构和强劲的主要功能之上的。

③关乎城市经济发展全局的专题学习:a城市土地经济(学习土地经济原理,指导城市土地的合理配置,带动其他经济要素的有效配置)b城市公共建设经济(学习公共经济理论,指导城市公共建设,为城市经济发展提供更高质量的硬件)c城市生态经济(学习生态经济原理,促进城市经济与生态的协调发展)d城市管理经济(学习管理经济理论,为现代城市经济发展提供必要的制度保障和运行环境保障)2、现代城市经济:是以现代城市为存在与发展空间,以各种要素的高度聚集,各种经济活动的频繁开展并能取得高聚集效益和规模效益为特征的非农业性产业、公共经济、消费经济、土地经济、生态经济、管理经济等的有机综合体。

1、国内生产总值GDP:是一国在一年内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出的价值。

它是衡量一国商品和服务产出总量的最综合的指标,是既定年份一国境内商品和服务的消费、投资、政府购买以及净出口的货币价值的总和。

最终产品是指以消费和投资为目的而产生和出售的产品,不包括中间产品,即用于生产其他产品的产品。

GDP计算方法a支出法(居民消费、企业投资、政府购买和净出口这几方面支出的总和)b 生产法(各生产部门把使用的中间产品的产值扣除,只计算所增加的价值)c收入法(把生产要素在生产中所得到的各种收入相加来计算的GDP,即把劳动所得到的工资、土地所有者得到的地租、资本所得到的利息以及企业家才能得到的利润相加来计算GDP)2、国民生产总值GNP:是一年内一国居民所拥有的投入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出的价值。

3、人均GDP:国内生产总值与这个国家的常住人口(目前使用户籍人口)相比4、聚集经济:指由于经济活动的相互作用产生的空间集中而带来的成本节约和效益的提高等。

城市经济学考试重点

城市经济学考试重点

城市经济学考试重点城市经济学1.城市经济学的学科性质、研究对象、主要内容。

研究对象:城市经济学在发展演变的过程中自然地分化成为宏观城市经济学和微观城市经济学;前者主要研究城市的形成、成长机制、城市与外部的经济联系,包括城市与国民经济以及城市辐射地区和邻近地区的经济关系,同时也要研究城市经济的发展规律及其趋势;后者主要研究城市内部的各种问题,重点研究城市内部所特有的经济问题与经济现象。

学科性质:城市经济学具有边缘学科的性质,同时也是一门属于中观性质的应用经济学。

研究内容:宏观城市经济学主要研究城市化现象的实质和基本规律,城市化发展趋势及其预测,城市化机制、道路和进程等方面内容。

微观城市经济学侧重于研究城市内所特有的各种经济现象和经济问题,包括研究城市经济的发展、结构、规模,建设与规划,人口与就业,环境与生态,土地开发与利用,基础设施与市政公用设施等方面的内容。

2.城市特征及分类(人口标准)。

特征:密集型-物质与精神的密集;高效性-高效率与高效益;多元性-多功能与多类型;经济上的非农性-城市的经济特性分类:根据行政级别可分为四类:直辖市、副省级城市、地级市、县级市根据人口规模分为:(1)户籍人口:特大城市(100万人口)、大城市(50万以上)、中等城市(20-50万)、小城市(20万以下)。

(2)常住人口:2型小城市(小于20万)、1型小城市(20-50万)、中等城市(50-100万)、2型大城市(100-300万)、1型大城市(300-500万)、特大城市(500-1000万)、超大城市(1000万以上)。

3.如何用比较优势理论、规模经济、聚集经济解释城市的形成。

比较优势理论:主要指区域比较利益,是城市形成的第一源动力,是建立在区域分工基础上的贸易比较优势所带来的经济利益。

比较利益的存在为市场交换提供了可能,于是就为另一类专业分工-商业的产生提供了条件。

当商品流通要求达到规模经济时,专门从事商品买卖的商人即应运而生。

最新城市经济学考试重点

最新城市经济学考试重点

城市经济学1.城市经济学的学科性质、研究对象、主要内容。

研究对象:城市经济学在发展演变的过程中自然地分化成为宏观城市经济学和微观城市经济学;前者主要研究城市的形成、成长机制、城市与外部的经济联系,包括城市与国民经济以及城市辐射地区和邻近地区的经济关系,同时也要研究城市经济的发展规律及其趋势;后者主要研究城市内部的各种问题,重点研究城市内部所特有的经济问题与经济现象。

学科性质:城市经济学具有边缘学科的性质,同时也是一门属于中观性质的应用经济学。

研究内容:宏观城市经济学主要研究城市化现象的实质和基本规律,城市化发展趋势及其预测,城市化机制、道路和进程等方面内容。

微观城市经济学侧重于研究城市内所特有的各种经济现象和经济问题,包括研究城市经济的发展、结构、规模,建设与规划,人口与就业,环境与生态,土地开发与利用,基础设施与市政公用设施等方面的内容。

2.城市特征及分类(人口标准)。

特征:密集型-物质与精神的密集;高效性-高效率与高效益;多元性-多功能与多类型;经济上的非农性-城市的经济特性分类:根据行政级别可分为四类:直辖市、副省级城市、地级市、县级市根据人口规模分为:(1)户籍人口:特大城市(100万人口)、大城市(50万以上)、中等城市(20-50万)、小城市(20万以下)。

(2)常住人口:2型小城市(小于20万)、1型小城市(20-50万)、中等城市(50-100万)、2型大城市(100-300万)、1型大城市(300-500万)、特大城市(500-1000万)、超大城市(1000万以上)。

3.如何用比较优势理论、规模经济、聚集经济解释城市的形成。

比较优势理论:主要指区域比较利益,是城市形成的第一源动力,是建立在区域分工基础上的贸易比较优势所带来的经济利益。

比较利益的存在为市场交换提供了可能,于是就为另一类专业分工-商业的产生提供了条件。

当商品流通要求达到规模经济时,专门从事商品买卖的商人即应运而生。

城市经济学考试资料(完整)

城市经济学考试资料(完整)

城市经济学复习资料1、城市经济学涵义解释一城市经济学是研究城市在产生、成长、城乡融合的整个发展过程中的经济关系及其规律的经济学科.解释二城市经济学是运用经济学原理和经济学分析方法去研究城市问题以及城市地区所特有的经济活动。

2、城市经济的特征1.要素空间分布的高度聚集性2.经济活动的高开放性3.投入产出的高效性4.外部环境的高外在性5.经济社会结构的多样性和系统性.(城市的本质特征在于其空间聚集性).3、城市经济学的产生及学科地位产生:社会经济发展产物城市相关经济增长↓城市经济发展↙↘经验问题工业化住房困难城市化交通混乱经济中心环境破坏↓城市经济学诞生学科地位1、城市经济学是重要的中观经济学2、城市经济学是重要的公共经济学3、城市经济学是重要的空间经济学4、城市经济学是崭新的制导经济学5、城市经济学是高级市场经济学6、城市经济学是新型管理经济学﹙“导引、规范、治理、服务、经营”﹚7、城市经济学是先进文化经济学4、决定城市形成的影响因素1、经济动因规模经济、比较利益、聚集经济2、经济机制计划机制、市场机制、习俗机制3、其他因素:生产力发展水平、地理位置、资源等6、城市化的动力机制1.农业发展是城市化的初始动力城市化进程本身,就是变落后的乡村社会和自然经济为先进的城市社会和商品经济的历史过程。

表现如下:⑴为城市人口提供商品粮;⑵为城市工业提供资金原始积累;⑶为城市工业生产提供原料;⑷为城市工业提供市场;⑸为城市发展提供劳动力早期工业化的发展大多为劳动密集型产业。

2.工业化是城市化的根本动力—“量的扩张”工业化的空间集聚经济效益和规模经济效益会必然产生区位上的集聚性和引起人口的集中形成新城市或扩大原有的城市规模和范围。

3.第三产业是城市化的后续动力—“质的提升”表现为: ⑴生产配套性服务的增加⑵生活消费性服务的增加7、城市化各阶段的主要差异1.发展速度的变化﹙图P58页﹚⑴城市化初期阶段﹙城市化水平﹤30% ﹚城市化的发展速度比较缓慢⑵城市化中期阶段﹙城市化水平30%~70% ﹚城市化高速发展⑶城市化高级阶段﹙城市化水平﹥70% ﹚城市化发展速度有所回落,进入平稳阶段。

城市经济学复习资料

城市经济学复习资料

1。

机会成本:是由资源的稀缺性而产生的,是指将某种资源使用于某项投资决策而必须放弃的其它投资项目的价值。

会计成本:又称为历史成本,是指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所实际发生的一切成本。

包括工资、利息、土地和房屋的租金、原材料费用、折旧等。

2.需求:是在一定时期,再以既定的价格水平下,消费者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商品数量。

供给:是供给是指在一定的时期,在一个既定的价格水平下,生产者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商品数量。

3。

城市经济:是指城市空间范围的经济部门以及它们的活动在城市的表现; 是相对于农村经济而言的包含城市中各种生产关系的综合的有机系统.城市经济学:是运用经济学原理和经济学分析方法去研究城市问题以及城市地区所特有地的经济活动,是研究城市在产生、成长、城乡融合的整个发展过程中的经济关系及其规律的学科。

4.GDP:是指经济社会(即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也即最终产品的价值总和。

GNP:是指某国国民所拥有的全部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

GDP是一个地域概念,GNP是国民概念;5。

名义GDP:(或货币GDP):指用生产物品和劳务的当年价格(可变价格)计算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实际GDP:是用从前某一年作为基期的价格(不变价格)计算出来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6.城市化经济:整个城市区域内,单个企业的生产成本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异类企业的集聚)而下降。

地方化经济:主要指同一行业的企业或一组密切相关的企业,由于集聚在一个特定地区,通过产业功能联系所获得的外部经济。

7。

聚集经济:是指因企业或活动选址接近另一个企业或活动而产生的经济活动中的成本节约。

聚集经济可以解释为什么会出现大城市和特大城市。

规模经济:是指当技术和要素价格不变时,等比例投入的增加带来更大产出的经济现象。

规模经济的存在使得工厂最终取代了家庭个体生产,从而导致工业城市的出现.8.城市规模:是指城市经济的综合容量与范围,包括:城市人口规模、用地规模、资产规模、市场规模和经济当量。

城市经济学最全复习资料

城市经济学最全复习资料

一、城市化的本质及其实现机制从经济学角度上说,城市化具有如下五个方面的内涵:第一,城市化是城市人口比重不断提高的过程。

城市化首先表现为大批乡村人口进入城市。

第二,城市化是产业结构转变的过程。

城市化的推进使得原来从事传统低效的第一产业的劳动力转向从事现代高效的第二、第三产业,产业结构逐步升级转换。

第三,城市化是居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

高消费群体聚集在城市,使得大批低收入居民群体转变为高收入居民群体,因此城市化过程又是一个市场不断扩张、对投资者吸引力不断增强的过程,是一国中产阶级形成并占主体的过程,越来越多国民在发展中享受到实惠。

第四,城市化是一个城市文明不断发展并向广大农村渗透和传播的过程。

农村和农民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文明程度不断提高、不断现代化,是城乡一体化的过程。

第五,城市化是人的整体素质不断提高的过程。

大部分国民从事先进的产业活动,有着较高的生活质量,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会发生重大的变化,社会将建立新秩序,社会活动丰富多彩。

城市化实现机制中,经济要素流动与集聚的要素之一是农业剩余。

从理论上将,工业化所需的资本积累来源中,境外资源、资本流入的几种方式中,有的对广大发展中国家不具有现实意义,有的对工业化资本的筹措固然有益,但都不可能也替代不了国内的资源调动。

另一来源国内资源调动中的四种途径,无论用何种方式调动国内剩余资源,都直接或间接与农业剩余发生联系,实质上都在于调动农业剩余。

农业为工业化、城市化发展提供剩余的方式包括赋税方式、价格方式、储蓄方式和财产剥夺方式。

城市化进程中经济要素流动与集聚的另一重要要素是人口。

人口增长的来源一是城市内部人口自然增长;二是农村向城市人口净迁移而产生的人口机械增长;三是城镇行政地域的扩大或城镇划分标准的变更。

自然增长可增加人口绝对规模,但城市人口比重难以提高。

行政区域的扩大只能在一定时期扩大表面人口,只有城市人口拉力机子作用下的想成人口迁移才是实现人口城市化的基本途径。

城市经济学重点

城市经济学重点

城市经济学重点城市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城市中经济活动、经济关系和经济规律的学科。

它对于理解城市的发展、运行和规划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将为您介绍城市经济学中的一些重点内容。

一、城市的形成与发展城市的形成并非偶然,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地理因素往往是最初的诱因,如靠近水源、交通要道等。

资源的分布也会影响城市的位置,例如矿产资源丰富的地区容易发展出工业城市。

经济因素在城市的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

随着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剩余农产品能够养活更多的非农业人口,从而促进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分工的细化使得人们聚集在一起,形成了城市。

政策因素也对城市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政府的规划、投资和政策导向可以推动城市的快速发展,或者引导城市向特定的方向发展。

二、城市的规模与经济效率城市规模是城市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

一般来说,城市规模越大,其经济效率可能越高。

这是因为大城市具有规模经济效应,能够共享基础设施、降低生产成本、促进知识和技术的传播。

然而,城市规模过大也会带来一系列问题,如交通拥堵、环境污染、住房紧张等。

这些问题会增加城市的运营成本,降低生活质量,从而对经济效率产生负面影响。

因此,需要找到一个最优的城市规模,既能充分发挥规模经济的优势,又能避免过度规模带来的问题。

三、城市的产业结构城市的产业结构对其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不同类型的城市往往具有不同的主导产业。

例如,一些城市以制造业为主,而另一些城市则以服务业为主。

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的产业结构会不断升级。

传统的制造业可能会逐渐向外转移,而高端服务业、创新产业等会成为城市经济的新增长点。

合理的产业结构能够提高城市的竞争力,促进经济的持续增长。

四、城市的土地利用与房地产市场城市土地是一种稀缺资源,其合理利用对于城市的发展至关重要。

城市土地的用途包括居住、商业、工业、公共设施等。

房地产市场是城市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房价的波动不仅影响居民的生活成本,也会对城市的投资和经济发展产生影响。

城市经济学总复习

城市经济学总复习

7、目前我国各大城市房地产价格普遍偏高,请问房地产价格偏高主要表现 在哪些方面?结合你所学的城市经济学知识,试分析房地产价格偏高的原 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房地产价格偏高的表现: (1)各大城市房价收入比偏高; (2)房地产价格增长速度与经济发展增长速度极不相适应; (3)居民可支配收入中用于住房消费偏高; 房地产价格偏高的原因: (1)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人口急剧增加带来的真实需求; (2)部分人的投资、投机行为; (3)恶意炒作(中介及团队的炒房行为); (4)城市土地增值过快。 采取的措施: (1)加强宏观调控; (2)利用经济杠杆; (3)规范交易市场; (4)调控土地供应、加大经济适用住房的投放力度。
6、结合你所学的城市经济学知识,试论述作为一名城市规划 人员在城市规划过程中如何优化城市用地?
对于土地资源的配置主要可以通过三种途径:市场调节,根据土地 价值规律来分配土地;行政调节,通过政府力量来分配土地;技术 调节,结合城市规划来分配土地。 作为技术调节的城市规划来说,可以科学预测城市的发展,并合理 地分配城市的用地,使城市空间结构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 境效益并重,即综合效益最大化的理想状态。 城市规划人员在规划时一方面要防止忽视土地价值规律,片面强调 城市空间形态与用地结构中的技术因素,追求图面效果和美学目标, 使规划流于华而不实的做法;另一方面要防止过分依赖市场需求, 单纯追求土地收益而使城市公众利益与长远利益受损的做法。 中国城市要走向现代化,不能照搬西方发达国家的模式,也不能全 盘否定西方的先进规划理念,作为一名城市规划人员在进行规划时 必须结合中国的具体国情,走节地型的现代化。 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满足适度规模 (2)优化土地配置 (3)强化集中功能 (4)提高产出效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交通与城市土地利用的关系:两者间存在着复杂的互动关系。

一方面,土地利用形态是产生城市交通的源泉,决定城市交通的发生、吸引及方式选择,从宏观上决定了城市交通需求及供给模式,不同的城市土地利用状况要求不同的城市交通模式与之相适应。

另一方面,城市交通系统的发展又对城市空间结构和土地利用形态产生反作用,交通会改变城市地区的可达性,从而对城市用地的规模、强度及空间分布具有决定性作用。

城市中的土地开发会使该地区的交通需求量增加,两者间存在着紧密的关系,并且这种关系是一种相互作用的双向反馈。

城市交通与城市经济增长的关系:
1.城市交通系统的建设布局与城市土地价格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2.城市交通系统的建设与布局也会影响城市经济的集约程度和人口密度分布。

3.城市交通系统运输条件的改善会极大促进城市和地区经济的发展。

狭义上的基础设施常常接近于我们日常所说的市政公用设施,如给水、排水、电力、燃气、通信、邮政、环卫等,适当放宽则可以经常地包括水利、交通、环保、防灾等一些重要的基础性公用设施。

城市基础设施经济特性:服务的公共性、非竞争性及非排他性;效益的外部性与间接性;自然垄断性与使用的低边际成本;建设的超前性与使用的耐久性;供给的门槛性与连续性;运行的整体性与系统性。

城市基础设施需求的影响因素:城市基础设施现状、城市人口规模、城市性质与职能、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城市科技发展水平
具有地方公共物品性质和外部性的城市基础设施,一般由政府投入成本,主要包括城市交通系统中的道路、桥梁及场站设施,城市环境系统中的环境保护系统、园林绿化系统、城市防灾系统等设施。

具有自然垄断性质的一般由企业提供,主要包括城市供水与排水系统、城市邮电及通信设施系统、城市能源系统、城市交通系统中的收费性城市公共交通系统。

城市基础设施产业化的条件:体制市场化、投入资本化、经营主体的企业化、产品的商品化、政府监管的有效性和规范性
城市基础设施产业化的政策:政企分离、领域开放、允许竞争、消费有偿、合理定价、财政支持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与城市规划:城市基础设施为城市的规划与布局提供基础、城市规划决定城市基础设施的未来容
量与规模、积极通过调节基础设施的建设布局来引导城市合理发展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与城市集聚效应:城市集聚效应的显现需要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而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往往需要经由城市的集聚发展来获取回报。

首先,长期来看,城市基础设施的供给状况会影响到城市的集聚规模效应。

这种影响作用主要是通过对区位条件的改造来实现的。

其次,城市基础设施的投入不仅影响到城市的整体建设发展,还往往由于在特定的地域空间上的集中投入而明显改变既有的城市空间格局。

再次,任何城市集聚体的各个组成部分都具有统一性,除非特殊情况,大规模基础设施的投入,最终总要通过因投入而促进的发展中获取收益并最终填补此前的投入。

城市环境
城市环境:相对狭义的是指城市所在区域内的自然界的各种物质和自然现象(如气候、地质、水文、植被、土壤等)所构成的空间状态。

产生环境问题的原因:
1.由自然原因引起的原生环境问题
2.由于人类社会的生存发展活动所引起的自然环境破坏和环境污染的次生环境问题。

城市环境与经济相关性
城市环境是城市经济产生和发展的前提
城市环境是城市社会经济活动的的基础
经济快速无序发展是产生城市环境问题的根源之一。

城市环境与城市经济发展是对立的统一体。

城市环境污染治理中的难题
1.城市环境保护中的市场失灵(其一,环境资源的产权不明晰。

其二,产权不明和缺乏市场竞争机制导致的定价难题。

其三,不确定性和短时计划。


2.城市环境保护中的政府失灵(即政府的行动不能从根本上纠正市场失灵,甚至反而会把市场进一步扭曲,使得城市环境资源的利用不能更加不公平和缺乏效率。


3.环境污染的难逆性与治理的艰巨性(其一,环境污染的最大特征就是难逆性,其二,环境污染外部性的内部化成
本难题。

其三,环境污染治理具有极大的艰巨性。


4.环境污染的短期地方性和主题流动性。

城市规划中环境保护的措施:
制定城市环境保护规划是城市政府重要的环境控制措施之一。

主要形式有:城市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环境规划、环境保护部门的环境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中的环境分项规划。

横向缺乏联系,纵向没有形成体系。

宏观:首先,注重区域内各城市间的环境综合治理规划,重点解决江河流域、上下风向地区之间的环境污染问题,把”外部成本“放在更广泛的区域内来”内部化“;其次,在宏观政策上要为污染控制的开发和投资导向,加快有关标准的制定并严格实施,综合性地利用法规、行政和市场手段,引导投资,促使经济结构转型,大力发展更有益环境保护的绿色产业、环保产业和服务产业;其次,引导消费者转向更清洁、更绿色、更环保的消费品。

微观:注重从环境影响角度评价与布局引导,将具有严重污染或者污染隐患的经济活动迁置于专门区域,避免对城市生活和服务、优良景观和生态环境资源地区的潜在破坏。

模式:可持续发展模式、生态城市模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