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后]伤寒--阳明病篇(七版)
胡希恕老先生讲伤寒207条阳明病,不吐不下,心烦者,可与调胃承气汤。
胡希恕老先生讲伤寒207条阳明病,不吐不下,心烦者,可与
调胃承气汤。
207条阳明病,不吐不下,心烦者,可与调胃承气汤。
这是针对栀子豉汤说的,发汗吐下后心烦不得眠,那是虚烦,经过吐下之后,里头没东西了。
如果有阳明病的外观,如外证发热汗出,不恶寒只恶热,主证是胃家实,这类的阳明病,没经吐下,这种烦燥为实烦,是胃家实之烦,可与调胃承气汤。
调谓承气汤在承气汤中最轻的泻下剂,调胃,指胃不和,而加以调,主要是甘草的作用,大黄加芒硝泻下相当的重。
芒硝软坚去热,大黄刺激汤道蠕动。
配以甘草可缓其猛下,甘草在急迫的情况,如痛的急挞等,能缓解症情的急迫,如烦得睡不着,或痛的厉害等。
在药力方面也起缓的作用。
调胃承气汤用甘草使其泻下作用缓缓发作,调和胃气。
临床上大泻下,大利尿剂,甘草不能用,如五苓散利尿最厉害,猪苓汤、大承气、小承气也没有甘草。
这个调胃承气汤是不是大泻下?是的,大黄四两,顿服,应是错,前面太阳篇调胃承气汤是分温再服。
即便二次也是够重的。
芒硝应为半升,不是半斤,即半茶杯,量也重,我们不要死拘泥于此分量。
这几个承气汤都是的。
“少少与之”,虽然量大,一回只吃那些也行。
临床用此方大黄顶多用四钱,即九克十克即可,芒硝12克分冲,一次6克,甘草6克。
轻症可少少与之,重症可加重。
此书上分二次吃,就是二剂,二剂大黄四两(12钱)。
阳明病篇
第一节 阳明病辨证纲要
一、阳明病提纲 原文180: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提要:阳明病提纲证 分析:阳明之为病与太阳之为病同义 胃、大小肠以胃为主 胃家 与胃互为表里的脾 依据 •经曰:“小肠大肠皆属于胃” •215 “胃中有燥屎五六枚” •217 “以燥屎在胃中”
• 正气强而不虚(阳明为多气多血一经, 胃气强弱反映正气强弱) • 阳明病病性—里实热证(生理:阳明化生 实 气血、津液、阳气一经,病理:阳明多从 燥化,因阳明以燥气为本) • 邪气盛实(经曰:邪气盛则实) • 胃肠虚实交替失常
鉴别:
本方证 腹胀满 66条厚朴生姜半夏人参汤证
心烦
本方证 虚烦证(76条栀豉证)
小承气汤
原文213:阳明病,其人多汗,以津液外出,胃 中燥,大便必硬,硬则谵语,小承气汤主之。 若一服谵语止者,更莫复服。 原文214:阳明病, 谵语发潮热,脉滑而疾者, 小承气汤主之。因与承气汤一升,腹中转气 者,更服一升;若不转气者,勿更与之。明 日又不大便,脉反微涩者,里虚也,为难治, 不可更与承气汤也。 原文250:太阳病,若吐,若下,若发汗,微煩, 小便数,大便硬者,与小承气汤,和之愈 提要:实热内结不甚(轻证)
施治:白虎汤主之 应用:
仲景本身运用
阳明胃热炽盛 厥阴病热厥证 热痹证
原文168:伤寒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 在里,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 燥而渴,欲饮水数升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原文169:伤寒无大热,口燥渴,心烦,背微恶 寒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原文222:若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白虎加人 参汤主之。 原文170:伤寒,脉浮,发汗,其表不解,不可 与白虎汤。渴欲饮水,无表证者,白虎加人 参汤主之。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阳明病篇
阳明病篇1、白虎汤170、伤寒脉浮发热无汗,其表不解,不可与白虎汤,渴欲饮水无表证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176、伤寒脉浮滑,此以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219、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于转侧,口不仁面垢,谵语遗尿。
发汗则谵语,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逆冷。
若自汗出者,白虎汤主之350、伤寒脉滑而厥者,里有热,白虎汤主之2、白虎加人参汤26、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168、伤寒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169、伤寒无大热口燥渴,心烦背微恶寒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170、伤寒脉浮发热无汗,其表不解,不可与白虎汤,渴欲饮水无表证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222、若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3、竹叶石膏汤397、伤寒解后,虚羸少气,气逆欲吐,竹叶石膏汤主之4、小承气汤208、阳明病,脉迟,虽汗出,不恶寒者,其身必重,短气,腹满而喘;有潮热者,此外欲解,可攻里也。
手足濈然汗出者,此大便已硬也,大承气汤主之。
若汗多,微发热恶寒者,外未解也,其热不潮,未可与承气汤,若腹大满不通者,可与小承气汤微和胃气,勿令至大泄下209、阳明病,潮热,大便微硬者,可与大承气汤,不硬者,不可与之。
若不大便六七日,恐有燥屎,欲知之法,少与小承气汤,汤入腹中,转矢气者,此有燥屎也,乃可攻之;若不转矢气者,此但初头硬,后必溏,不可攻之,攻之必胀满不能食也。
欲饮水者,与水则哕。
其后发热者,必大便复硬而少也,以小承气汤和之。
不转矢气者,慎不可攻也213、阳明病,其人多汗,以津液外出,胃中燥,大便必硬,硬则谵语,小承气汤主之。
若一服谵语止者,更莫复服214、阳明病,谵语,发潮热,脉滑而疾者,小承气汤主之。
因与承气汤一升,腹中转气者,更服一升。
若不转气者,勿更与之;明日又不大便,脉反微涩者,里虚也,为难治,不可更与承气汤也250、太阳病,若吐若下若发汗后,微烦,小便数大便因硬者,与小承气汤和之愈251、得病二三日,脉弱无太阳柴胡证,烦躁心下硬,至四五日,虽能食,以小承气汤少少与微和之,令小安,至六日,与承气汤一升。
伤寒精品课件:阳明病
转折连词, 强调此汗出 与前证不同
2020/7/14
《伤寒论选读》—阳明病
14
第一段:
原文解析
第二段:
“本太阳初得病时,发 其汗,汗先出不徹,因 转属阳明也。” 表 病之初,治疗不力汗出 不彻,病邪稽留郁阳化 热,病转阳明。
汗出不彻——乍出乍收, 或汗出过少,或为时过短, 或微汗出而未至全身。
“伤寒发热,无汗,呕 不能食,而反汗出濈濈 然者,是转属阳明也”
直入阳明
胃家实
少阳阳明
2020/7/14
少阳病误治伤津 邪入阳明
胃中燥热 邪气充实
《伤寒论选读》—阳明病
大便难
12
原文:问曰:何缘得阳明病?答曰:太阳病,若发
汗,若下,若利小便,此亡津液。胃中干燥,因转
属阳明。不更衣,内实,大便难者,此名阳明也。
(181)
P11
2
进一步解释阳明病的病因病机。
原文解析
若吐若下——或吐或下
热结在里——指阳明里热炽盛
表里俱热——表热,肌肤大热;里热,病机为里
热炽盛。总属邪热充斥内外。
2020/7/14
《伤寒论选读》—阳明病
37
时时恶风——热蒸汗多,损伤气阴,腠理疏松
﹡注意与表证恶风鉴别:
表证恶风 —主证,与发热、头项强痛同见,无口 渴心烦。
阳明热证恶风——兼证,发生在大汗后,随汗出多 少而时作时止。
心中懊憹,饥不能食,但头汗出者,栀子豉汤主
之。 (228)
P114
阳明病下后,余热留扰胸膈的证治。
原文解析
其外有热——有发热之阳明病外证。
不结胸——无心下满而硬痛之结胸主证。
饥不能食——形容病人自觉脘腹嘈杂,为心中懊憹
阳明病(七)课件
阳明病 40
(207)阳明内实,热郁心烦的证治
心烦——阳明燥实热盛,上扰神明
伴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腹痛、不大便
虚烦——无形邪热内扰胸膈——清宣 烦
实烦——有形实邪内阻肠胃——通下
2021/3/15
阳明病 41
调胃承气汤证
【病机】热结于胃,肠燥成实 【治则】泄热和胃,润肠通便 【方药】调胃承气汤
阳明病 3
三、主要证型:
热证(经证):无形邪热弥漫于经——燥屎未成
主证:身大热、大汗出、口大渴、脉洪大
实证(腑证):有形实邪结聚胃肠——燥屎已成
主证:腹胀满、便秘、潮热、烦躁、脉沉有力
发黄证(阳黄):湿热熏蒸肝胆,胆汁外溢
主证:身热、无汗、身黄如橘子色、小便不利
2021/3/15
阳明病 4
四、治疗:
2021/3/15
阳明病 37
五苓散证、猪苓汤证鉴别表
证 型
病因病机
证候
治 则 方 药 鉴别要点
五 苓 散 证
膀 胱
表邪入 腑,水蓄
下焦
气
猪 苓 汤 证
化 失 职
阳明病 下后伤 津,水热 结于下
焦
发 热 渴 小 便 不 利 脉 浮
烦渴,饮不 解渴,水入 即吐,兼有
表证
心烦不得 眠,咳而呕 渴,发热不
“胃家实” —— 邪入阳明,津伤燥化,胃肠燥热亢盛
“胃家”—— 统指胃肠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灵枢》:“大肠小肠皆属于胃”
“实”—— 邪气实
• 《素问》:“邪气盛则实”
热证——阳明燥热未与肠中积滞相结,而弥漫全身 胃
实证——阳明燥热与肠中糟粕相结,燥屎阻于肠道
伤寒论阳明病篇
伤寒论阳明病篇
180:
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182:
问曰:阳明病外证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
208:
阳明病,脉迟,虽汗出不恶寒者,其身必重,短气,腹满而喘,有潮热者,此外欲解,可攻里也。
手足濈然汗出者,此大便已鞕也,大承气汤主之;若汗多,微发热恶寒者,外未解也;(一法与桂枝汤)其热不潮,未可与承气汤;若腹大满不通者,可与小承气汤,微和胃气,勿令至大泄下。
219:
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面垢、谵语、遗尿。
发汗,则谵语;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逆冷;若自汗出者,白虎汤主之。
白虎汤方:
223:
242:
病人小便不利,大便乍难乍易,时有微热,喘冒(一作息)不能卧者,有燥屎也,宜大承气汤。
247-249:
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大便则鞕,其脾为约,
太阳病三日,发汗不解,蒸蒸发热者,属胃也,调胃承气汤主之。
伤寒吐后,腹胀满者,与调胃承气汤。
252-255:
伤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无表里证,大便难,身微热者,此为实也。
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阳明病,发热、汗多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发汗不解,腹满痛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腹满不减,减不足言,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259-262:
伤寒发汗已,身目为黄,所以然者,以寒湿(一作温)在里不解故也。
以为不可下也,于寒湿中求之。
伤寒七八日,身黄如桔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满者,茵陈蒿汤主之。
伤寒论--阳明病篇(七版)
2019/4/29
伤寒论
2
脾胃肠自成特殊系统:胃主受纳,腐熟水谷,脾 主运化,并为胃行其津液,胃喜润恶燥脾喜燥恶 湿,胃气以降为顺,脾气主升,二者互为表里, 同居中卅,通达上下,一升一降,燥湿相济是主 持人体气机升降的中心枢纽。小肠分别清浊大肠 主传导,始终保持胃肠的胃实肠虚,胃虚肠实, 虚实交替的正常生理现象。此即经曰:“实而不 满”从而产生大量的阳气与津液,为人体生命活 动必须物质基础,在正常情况下,阳气与津液保持 相对平行即“阴平阳秘”
2019/4/29
伤寒论
23
分析:
影响胃肠气机卒滞不通—腹满推之可不大便
胃 迫津外出—汗自出
热 伤津耗气—身重 炽 伤津耗气面部经脉失养—口不仁面垢 盛 上扰心神—谵语
膀胱失约—遗尿
治禁:
忌汗
无表证 胃热亢盛
误汗—谵语 阴竭于下—额上生汗
忌下 胃热虽盛 误下 阳浮于上 2019/4/29 但腑实未成 伤寒论 中阳受伤—手足厥冷24
阳明三急下局面。 2019/4/29
伤寒论
5
第一节 阳明病辨证纲要
一、阳明病提纲
原文180: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提要:阳明病提纲证
分析:阳明之为病与太阳之为病同义
胃家胃、大小肠以胃为主
与胃互为表里的脾
依据:经曰:“小肠大肠皆属于胃”
215 “胃中有燥屎五六枚”
2019/4/29
217 “以燥屎在胃中”
大便秘结俱见
2019/4/29
伤寒论
32
鉴别:
本方证 腹胀满 66条厚朴生姜半夏人参汤证
心烦
本方证 虚烦证(76条栀豉证)
2019/4/29
伤寒论
伤寒论讲义阳明病篇讲解培训课件
阳明病的治则
热证 – 清法 (白虎汤等) 实证 – 下法 (三承气等) 清下实热,保存津液,不可妄用发汗、利小便
伤寒论讲义阳明病篇讲解
概论 – 阳明的病理
7
阳明病的传变
太阳 少阳 三阴(太阴多见)
阳明
伤寒论讲义阳明病篇讲解
阳明病辨证纲要
8
[原文]*: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180)
[原文]:问曰:恶寒何故自罢?答曰: 阳明居中,主土也,万物所归,无所复 传,始虽恶寒,二日自止,此为阳明病 也。(184)
伤寒论讲义阳明病篇讲解
阳明病辨证纲要
14
[原文]:伤寒三曰,阳明脉大。(186)
阳明为多气多血之经,外邪侵入阳明,正盛邪亦 实,应之于脉则必大而有力。
伤寒论讲义阳明病篇讲解
阳明病热证 - 猪苓汤证
32
病机:阴虚有热,水热互结,水气不利。
治则:滋阴清热利水
方药:猪苓汤
• 二苓,泽泻——淡渗利水
• 滑石——清热祛湿
• 阿胶——润燥滋阴
伤寒论讲义阳明病篇讲解
阳明病热证 - 猪苓汤证
33
[原文]:阳明病,汗出多而渴者,不可与猪 苓汤,以汗多胃中燥,猪苓汤复利其小便故 也。(224)
4
阳明病的性质
阳明病是外感病过程中,阳气偏亢,邪热最盛的 阶段---里实热证。
是否也有寒证、虚证?
伤寒论讲义阳明病篇讲解
概论 – 阳明的病理
5
阳明病的病机
燥热:无形之热、有形之结。 湿热:热与湿合,湿热郁蒸。 血热:由气入血,进而迫血妄行或瘀血内结
伤寒论讲义阳明病篇讲解
概论 – 阳明的病理
伤寒论讲义阳明病篇讲解
阳明病热证 - 白虎汤证
《伤寒论》阳明病篇讲稿
《伤寒论》阳明病篇讲稿阳明病讲稿第1节:概述,纲要大家好,今天我们开始讲阳明病这个章节,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学习目的和要求,首先需要掌握阳明病提纲证,阳明病热证、实证的主要证候表现、病机、治法及方药。
熟悉阳明的生理特点,阳明病的病因病机、治禁,以及阳明发黄证的证候表现、病机、治法、方药等等,学习内容包含4个方面,分别是概述,纲要,本证以及变证。
何谓阳明现在我们来看阳明病的概述部分,阳明是什么呢?在《黄帝内经》里面有记载。
黄帝问:阳明何谓也?岐伯曰:“两阳合明也”。
又说:“两阳合于前,故曰阳明。
两阴交尽,故曰厥阴”。
“两阳合明故曰明”。
这里的两阳指的是太阳与少阳,两阳相合故曰明,明指的是明亮,强大,蕃盛,光明,上一张我们谈到的太阳病当中的太阳,称为巨阳,又称为三阳,《内经》说“言其大也”,今天我们谈到的阳明,又称为二阳,《内经》说“言其强也”。
太阳“言其大”指的是太阳经脉为人体的藩篱,分布于人体的整个后脑、后项、后背、下肢后部等部位,其经脉分布之广,故言其大。
阳明为多气多血之经,《黄帝内经》又说“阳明者表也,五脏六腑之海也”,所以阳明经气血旺盛,抗邪有力,感邪之后疾病多从燥化、从热化,因此说阳明“言其强”。
阳明的生理阳明是指足阳明胃和手阳明大肠,与足太阴脾、手太阴肺互为表里。
六经的实质向来是一个争议很大的问题,历代注家对于六经有各种不同的认识,见仁见智,有经络说,有脏腑说,有经界说,有标本中气说,有气机升降说,有证候群说等等,我们这本教材所认为六经的实质属于脏腑经络说,这种观点目前为较多医家赞同,但是归根到底这只是一种学说,而非定论。
对于初学者,我们选择尊重教材,等大家将来对《伤寒论》有更深刻的认识,然后再吸取其他学说的内容和优点。
手阳明大肠经,从手走头,经脉比较短。
足阳明胃经经脉,从头走足,经脉非常长,行于人体的正面,有4支支脉和1支直脉。
足阳明胃经的经脉,它的循行是由头走足,行于头、面、胸、腹,络脾属胃,经别上通于心,在这里呢,我们要重点看一下它的经别走向,因为经别与后面的病症有着密切的关系。
伤寒论学习系列——阳明病篇
伤寒论学习系列——阳明病篇嗯嗯,今天是三阳病最后一篇,阳明病篇,不知道你看完了三阳病之后,有什么收获没,可以在文章最下方写留言,和老师们进行交流。
回顾:伤寒论学习系列,太阳病篇伤寒论学习系列,少阳病篇阳明篇一、阳明病大旨阳明为病胃家实。
原文曰:“阳明之为病,胃家实也。
”此条乃阳明病之纲领。
热实邪盛在胃肠。
胃家实者,邪热实盛也,不仅指燥屎大便硬一点,惟燥屎便坚亦括在其中耳。
正阳阳明乃自发。
原文曰:“病有太阳阳明,有正阳阳明,有少阳阳明,何谓也?答曰:太阳阳明者,脾约是也,正阳阳明者,胃家实是也。
少阳阳明者,发汗利小便已,胃中燥烦实,大便难是也。
”此一条分别甚清,以胃家实属正阳阳明,且与脾约大便难鼎立而言,可知胃家实不仅指腑有燥屎便坚一点明矣。
自发势炽病鸱张。
凡阳明病自发之症,即所谓伏邪从肠胃蕴发是也,其来骤,其势炽,观其症象自可明瞭。
如桂枝汤服后,骤现大渴引饮,烦躁壮热之白虎汤证,即伏邪蕴郁自发者。
再如原文:“病有得之一日,不发热而恶寒者何也?答曰:虽得之一日,恶寒将自罢,即汗出而恶热也。
”此系阳明自发证候。
玩其中“恶寒将自罢,即汗出而恶热”两句,便可见是自动而发者,引此二条,以明所谓正阳阳明自发之症,亦有先见太阳病者,勿误会见过太阳病便是太阳阳明也。
须知所指太阳阳明者,其范围甚狭,仅指因发汗利小便而致胃中干燥,大便难属脾约者一证耳。
若概以先见太阳症续见阳明症者,统属之太阳阳明,如舒驰远、喻嘉言所云则谬矣。
少阳阳明亦如此,观其原文甚明显也。
太少余波成内实。
发汗若下津液亡。
胃中干燥大便秘。
燥实无邪脾约当。
太阳阳明者,脾约是也。
脾约一症,但不更衣,余无所苦是也;少阳阳明者,发汗利小便,胃中干燥大便难是也。
二者名虽异而实相同,盖同是因发汗利小便而亡津液,以致胃中燥实,大便艰约也。
原文又曰:“太阳病若发汗,若下,若利小便,此亡津液,胃中干燥,因转属阳明,不更衣,内实大便难者,此名阳明也。
”按此条即太阳阳明脾约之注脚,以此条与上述少阳阳明条合参,更为名异实同之证据,无论由太阳或由少阳而来,其为亡津液、胃燥便艰内实则一也。
伤寒论阳明病篇ppt课件
179条指出太阳少阳误治可转属阳明 181 185言太阳转属阳明因发汗太过或误吐下 亦有发汗不彻等来路
2020/8/10
.
10
脉证 汗出濈濈然者 大便难 不更衣
2020/8/10
.
11
三、阳明病脉证 原文182:问曰:阳明病外证如何?答曰:身热,
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 ❖ 提要:阳明胃热亢盛在外的证候 ❖ 分析:
. 中阳受伤—手足厥冷24
❖ 施治:予白虎汤 ❖ 应用:
阳明胃热炽盛 仲景本身运用 厥阴病热厥证
热痹证
2020/8/10
.
25
原文168:伤寒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 在里,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 燥而渴,欲饮水数升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原文169:伤寒无大热,口燥渴,心烦,背微恶 寒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2020/8/10
.
19
❖ 提要:述阳明本经感受风寒,逐步化热所见 证候及误治变证
❖ 分析:
咽燥口苦发热汗 风寒直犯阳明 胃肠实热虽去但无 出不恶寒反恶热 阳明里热之征 形热邪郁于胸膈
腹、满脉浮而紧喘、谵语误温针及下之太早
心中懊憹 舌上胎者
清宣郁热 栀豉汤
2020/8/10
.
20
❖ 鉴别:
同
异
太阳栀豉汤证 来路不同 发热、恶寒、头身疼痛
2020/8/10
.
28
❖ 提要:继221、222条津气两伤进一步发展,水 热互结下焦证治
❖ 分析:脉浮—言里热盛反映在外而非表脉
发热 渴欲饮水
阳明胃热炽盛之征 水热互结,气不化津
小便不利—水停下焦,水气不利
❖ 治法:育阴清热利水—猪苓汤
阳明病篇ppt课件
来皆迅速化燥而归于胃成实。
无所 阳明为病,多从燥化成实热结于肠留而不去。 复传 正盛邪实,正邪剧争,应用清下二法得当,
传变少,预后良好。
原文186:伤寒三日,阳明脉大。
提要:述阳明病主脉
分析: 脉大 阳明胃热亢盛,充斥于脉气
指洪大或沉实有力,脉来去皆盛实
第二节、阳明病本证
原文221:阳明病,脉浮而紧,咽燥,口苦,腹满而 喘,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身重。若发汗 则燥 ,心憒憒,反谵语。若加温针,必怵惕, 烦躁不得眠。若下之,则胃中空虚,客气动 膈,心中懊憹,,舌上胎者,栀子汤证主之。
脾胃肠自成特殊系统:胃主受纳,腐熟水谷,脾 主运化,并为胃行其津液,胃喜润恶燥脾喜燥恶 湿,胃气以降为顺,脾气主升,二者互为表里, 同居中卅,通达上下,一升一降,燥湿相济是主 持人体气机升降的中心枢纽。小肠分别清浊大肠 主传导,始终保持胃肠的胃实肠虚,胃虚肠实, 虚实交替的正常生理现象。此即经曰:“实而不 满”从而产生大量的阳气与津液,为人体生命活 动必须物质基础,在正常情况下,阳气与津液保持 相对平行即“阴平阳秘”
汗出恶热—阳明表证化热入 里因阳明以燥气为本及阳明多气多血一经。
原文184:问曰:恶寒何故自罢?答曰:阳明居 中,主土也,万物所归,无所复传,始虽恶寒, 二日自止,此为阳明病也。
提要:以五行揭示阳明病归转,生理病理特征
分析: 生理:胃为阳土,与脾共居中央化
万物所归
生气血以营四旁如五行中的土一样 病理:胃肠素盛,不论初感/他经传
二、阳明病因病机 传经而来: 三阳病误治
津液受伤 阳热亢盛
互为因果
本经自感 :风寒直犯阳明(津伤热盛)阳明悍热
亡阴三急下
三、证型 邪热郁于胸膈—心中懊侬—栀豉汤证
[伤寒论]阳明病篇(七版)
概论
一、阳明生理功能
阳明之气:胃大小肠、脾及其手足经脉共同配合相互协调而产生大量阳 气与津液,正常情况下二者保持相对平行
阳明内涵:小肠属于阳明,据《内经》“小肠大肠皆属于胃”及《素 问》,“脾胃者,仓禀之官,五味出焉,小肠主受盛,化物出焉,大 肠主传导,变化出焉”。在生理上胃肠相互协调自成一个特殊系统实 相合拍,若将大小肠分割为二,在脾胃病中,实感牵强,不能自圆其 说,故胃肠为阳明之府,以胃为主,仲景称胃家,理在此也。由是阳 明胃从广义指胃大小肠,狭义即六腑之胃
生理:胃为阳土,与脾共居中央化 生气血以营四旁如五行中的土一样 万物所归 病理:胃肠素盛,不论初感/他经传 来皆迅速化燥而归于胃成实。
无所 阳明为病,多从燥化成实热结于肠留而不去。 复传 正盛邪实,正邪剧争,应用清下二法得当,
传变少,预后良好。
原文186:伤寒三日,阳明脉大。 提要:述阳明病主脉 分析: 脉大
忌下 胃热虽盛 但腑实未成
• 提要:述阳明本经感受风寒,逐步化热所见证候及误治变证 • 分析:
咽燥口苦发热汗 风寒直犯阳明 胃肠实热虽去但无
出不恶寒反恶热 阳明里热之征 形热邪郁于胸膈
腹满而喘、谵语
、脉浮紧
误温针及下之太早 心中懊憹
舌上胎者
清宣郁热 栀豉汤
同
来路不同 病机则一 热扰胸膈
异 饥不能食 热邪重 头汗出
原文176:伤寒,脉浮滑,此以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 提要:太阳误治转属阳明胃热炽盛证治 分析:
汗出濈濈然者 大便难 不更衣
三、阳明病脉证 原文182:问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 提要:阳明胃热亢盛在外的证候 分析:
外证
是仲景之言,后世陈氏称之阳明经证与 太阳经证(表证)的概念不同
【经典】阳明病
【经典】阳明病阳明病,伤寒六经病之一。
为阳气亢盛,邪从热化最盛的极期阶段的伤寒。
证候性质属里实热。
一、临床表现简介《伤寒论》说:“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伤寒三日,阳明脉大。
”“阳明病外证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
”“伤寒若吐若下后不解,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余日,日晡所发潮热,不恶寒,独语如见鬼状,若剧者,发则不识人,循衣摸衣,惕而不安,微喘直视,脉弦者生,清者死,微者但发热谵语者,大承气汤主之,若一服利,则止后服。
”“阳明病,汗出多而喘者,不可与猪苓汤,以汗多胃中燥,猪苓汤复利其小便故也。
”总结凡出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脉大等证,就叫阳明病。
阳明病分经证和腑证二类;阳明经证是邪在胃中的病变;阳明腑证是邪在大肠的病变。
二、病理机制1.阳明经证:外邪入里化热,热与燥相合于胃中,以致消烁津液,出现身热、汗出、口渴引饮、脉洪大等。
2.阳明腑证:外邪人里化热,与大肠的燥热相合,以致津液被耗,燥结成实,阻滞于中,即产生潮热、谵语、便秘、腹满而痛、脉沉实等证。
三、中医诊断当其高热散漫之际,则以寒凉药清热为治,所以阳明经证主要用清法,可选用辛寒苦寒清解里热的方剂;若热与实结于大肠则以寒下药为治,急下存阴,争取时间,不使煎熬津液,所以腑证主要用下法,可选用苦寒泻下的方药。
1.阳明经证治法:阳明经证是里热蒸腾所致,表里俱热,所以治宜石膏汤。
2.阳明腑证治法:阳明腑证是邪热已与大肠糟粕搏结成实热证。
治疗的目的是排除燥实,清肃里热。
由于病变有轻重缓急的不同,所以阳明腑证的治法有三个方子:调胃承气汤为泻下缓剂,是治疗腑实初起,结而未实,或津液受损以燥热为主的证候,小承气汤是治疗腑实以痞满实为主;大承气汤是治疗腑实以痞满燥实为主。
“实则阳明,虚则太阴”,这是一句有实践经验的中医谚语。
阳明病可以转变为太阴病,也就是抗病力由强到减弱的表现,预后不良;太阴病也可以转变为阳明病,则表示抗病力由弱转强,预后佳良。
《伤寒论通解》第四十课阳明病篇-阳明湿热中焦证小结胸病(小陷胸汤证)(1)
• 1.黄连一两 • 性味:苦,寒。 • 《神农本草经》:主热气,目痛,眦伤,
泣出,明目,肠澼腹痛下利,妇人阴中肿 痛。 • 入气分,归属阳明病,主三焦湿热,更善 于中下两焦。 • 热病目疾要药
• 2.半夏半升,洗
• 性味:辛,温。
• 《神农本草经》:主伤寒寒热、心下坚, 下气,喉咽肿痛,头眩胸张,咳逆肠鸣, 止汗。
• 生旱半夏
• 此品,主阴湿之邪,归属太阴病、厥阴病; 三焦,主中焦病
• 腹中(胃、肠为主)寒饮最佳。
• 3、栝楼实大者一枚
• 性味:甘、苦,寒。
• 《名医别录》:除肠胃中痼热,八疸身面 黄,唇干,口燥,短气。通月水,止小便 利。
• 此品,归属阳明病 • A、涌泄三焦湿热 • B、清胃肠积热“痼热” • C、去血中的湿热。
• 回答:“按之痛,寸脉浮、关脉沉,名曰 结胸也”
• “按之痛”: • 部位?
• 首先:“正在心下”
• 发展:“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
•
“心下痞硬满、引胁下痛”
• “寸脉浮、关脉沉”——不完全 • 病位 • +“脉沉而紧”、“脉浮滑” • 结胸病病位:中焦
• 波及上焦:寸浮滑。
• “名曰结胸也”:邪气凝结腹部 • “结”——凝结,聚而不散 • “胸”:训诂“腹部” • “陷胸”——疾病陷入腹中 • 邪气??????????????? • 津、血变化
二、煎服法
• 上三味,以水六升,先煮栝楼,取三升, 去滓;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
• 分温三服。
三、方证标准
• 1、特征症状(中焦病):心下满(甚至疼 痛),痰粘、黄。
• 2、主要症状(阳明病):心烦,身热汗出, 口干烦渴,小便黄。以上症状,但见一二 便是。
伤寒论]阳明病篇小结
伤寒论]阳明病篇小结阳明病辨证,“阳明病,若能食,名中风,不能食,名中寒”太阳是主表的,所以太阳中风和太阳伤寒是以有汗和无汗来区分的,阳明胃是主里的,阳明胃也有受纳腐熟水谷的作用,是以能食和不能食来分所谓中风和伤寒,后世医家认为,这里的中风是阳邪伤阳明,这里的伤寒,是中阳不足,寒邪中焦,当然阳邪伤于中焦的话,那是有热,有热则消谷善饥,所以他能食,就把它叫做中风。
中阳不足,受纳腐熟无权。
寒邪伤中焦,他不能食,就把它叫做中寒。
不过今天在临床上,阳明中风,阳明中寒,在临床辨证的时候这两个名词不怎么用了,所以临床意义不是太多。
191条,“阳明病,若中寒者,不能食”,这是中阳不运,受纳无权的表现,这是中阳不足,清浊不分的表现。
能够分清浊,浊者归大肠的,清者归膀胱,小便就通畅,现在小便不利就是尿少,这是清浊不分的表现,这个溅汗出,不是热迫津液外越,而是中阳不足,阳不摄阴,中阳不足,阳不摄阴,可以见到手足汗出如流水不断,阳明胃热盛,逼迫津液外越,也可以见到手足汗出如流水不断,这两者在临床症状上就是汗出。
手足汗出,怎么鉴别,手脚出汗是出热汗的,那是阳明燥热盛,手脚出汗是出冷汗的,那是中阳不足,阳不摄阴,出冷汗的你摸上去汗都是凉的,出热汗的你摸上去汗都是热的,此欲作固瘕,固瘕是个证候的名称,据注解,固瘕是因胃中虚冷,水谷不消而结积的病患,其特征为大便初硬后溏,所以大便初硬后溏就叫固瘕,而现在小便不利,手脚出冷汗,还有不能食,这是将要作固瘕前驱症状,“必大便初硬后溏”,大便初硬后溏的病机,我们以前谈过了,因为中阳不足,水湿不运,大便本应当是稀溏的,中阳不足,水湿不运,清浊不分,那大便肯定是稀溏的,可是呢,中阳不足,运化无力,湿浊在肠道停滞过久,初头从阳明燥化,因此它是初头硬,所以初硬后溏,正是中阳不足的一种表现,张仲景进一步解释,出现大便初硬后溏的这种病机是,“所以然者,以胃中虚冷,水谷不别故也”,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胃中虚寒,然后水谷不运,水谷不别。
伤寒论PPT(阳明病篇)
无所复传?
• 如何理解“ 阳明居中,主土也,万物所归,无所复传”?
• 答2:胃气盛,病不内传。
• 阳明病,是否传入三阴,主要取决于胃气之强弱。
证 据 一
“伤寒三日,三阳为尽,三阴当受邪,其人反能食而不呕,
此为三阴不受邪也。”
----270条
证 “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
据 二
-----《素问·太阴阳明论篇第二十九》
阳明病
3种成因
太阳误治 少阳误治 邪盛直犯
3种症状 脾约 < 大便难 < 胃家实
2种治法
伤津致燥实-滋润导下 热盛致燥实-泄热攻下
举例1:太阳病→阳明病
问曰:何缘得阳明病? 答曰:太阳病,若发汗,若下,若利小便,
此亡津液,胃中干燥,因转属阳明。 不更衣,内实,大便难者,此名阳明也。(181)
抵抗太过
六经实质--正邪相争说--祝味菊
• 太阳----合度之抵抗 • 阳明----元气偾张,功能旺盛,抵抗太过 • 少阳----抗能时断时续,邪机屡进屡退 • 太阴、少阴----正气懦怯,抵抗不足 • 厥阴----存亡危急之秋,体工最后之反抗
阳明病纲要
一、阳明病提纲
【原文】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180)
少阳病治禁: 禁汗 禁吐 禁下 禁利
举例5:太阴病→阳明病
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是为系在太阴。太阴 者,身当发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至七八 日,大便硬者,为阳明病也。[187]
举例5:少阴病→阳明病
少阴三急下症:
急宜
1)“自利清水,色纯青,心下必痛, 下 大
口干燥者”
之承
2)“腹胀,不大便者”
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时长四脏...脾脏者,常著 胃土之精也,土者生万物而法天地... ------《素问·太阴阳明论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脉证
汗出濈濈然者 大便难 不更衣
2018/12/5
伤寒论
11
三、阳明病脉证 原文182:问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 热也。 提要:阳明胃热亢盛在外的证候 分析: 是仲景之言,后世陈氏称之阳明经证与 太阳经证(表证)的概念不同 内涵:阳明胃热亢盛,胃热从内向外 充斥之意。故外者,非表之义
伤寒论 12
外证
2018/12/5
身热
胃热炽盛,充斥于外(有蒸蒸发热, 身热潮热之分)
特征:一般以壮热为多,全身性,一边 壮热边出汗,热不因汗出而衰
胃热炽盛,热迫津出,推之口渴自在其中。 汗出 特征:全身性大汗出,伴口渴喜冷饮
2018/12/5 伤寒论 13
不恶寒 反恶热
言表证己解据183“恶寒何故自罢” 胃热炽盛,热自内向外透 为阳明热型
2018/12/5
伤寒论
8
二、阳明病病因病机 原文179: 问曰:病有太阳阳明,有正阳阳明, 有少阳阳明,何谓也?答曰:太阳阳明者, 脾约是也;正阳阳明者,胃家实是也;少阳 阳明者,发汗,利小便已,胃中燥、烦、实, 大便难是也。 原文181:问曰:何缘得阳明病?答曰:太阳病, 若发汗,若下,若利小便,此亡津液。胃中 干燥,因转属阳明。不更衣,内实,大便难 者,此名阳明也。
2018/12/5 伤寒论 16
原文184:问曰:恶寒何故自罢?答曰:阳明居 中,主土也,万物所归,无所复传,始虽恶寒, 二日自止,此为阳明病也。 提要:以五行揭示阳明病归转,生理病理特征 分析: 生理:胃为阳土,与脾共居中央化 生气血以营四旁如五行中的土一样 万物所归 病理:胃肠素盛,不论初感/他经传 来皆迅速化燥而归于胃成实。
2018/12/5
伤寒论
3
二、阳明病因病机 津液受伤→阳明捍热 传经而来: 三阳病误治 阳热亢盛 本经自感 :风寒直犯阳明(津伤热盛) 亡阴三急下
三、证型 邪热郁于胸膈—心中懊侬—栀豉汤证 胃热炽盛—大热大汗大烦渴—白虎证 阳明本证 脉洪大 或主体 津伤热结于肠—潮热谵不大便—三承气 腹胀满痛 阳明湿热郁蒸—目、身、溲黄—茵陈汤证
2018/12/5 伤寒论 9
原文185:本太阳,初得病时,汗先出不彻,因 转属阳明也。伤寒发热,无汗,呕不能食, 而反汗出濈濈然者,是转属阳明也。 原文188:伤寒转系阳明者,其人濈然微汗出也。 提要:述阳明病成因及其脉证 分析: 179条指出太阳少阳误治可转属阳明 181 185言太阳转属阳明因发汗太过或误吐下 亦有发汗不彻等来路
5
第一节 阳明病辨证纲要
一、阳明病提纲 原文180: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提要:阳明病提纲证 分析:阳明之为病与太阳之为病同义 胃、大小肠以胃为主 胃家 与胃互为表里的脾 依据:经曰:“小肠大肠皆属于胃” 215 “胃中有燥屎五六枚” 217 “以燥屎在胃中” 2018/12/5 伤寒论
2018/12/5 伤寒论 7
胃家实—是以病机形式来阐述阳明受邪之后致 津伤热盛的机理,故胃家实既概括阳明内外 (热与实证),又揭示了阳明胃肠燥、热、 实的特点。 本篇主要是讨论阳明胃肠燥、热、实证为主, 白虎、承气证是主体部份。诚然,仲景以知 常达变,篇中尚列举了栀豉证、吴茱荑证、 茵陈证都是为了辨证须要,决不可以此否定 “胃家实”这一提纲证。
汗出不多,多伴恶风 寒
口中和 无腹征 浮缓
15
原文183:问曰:病有得之一日,不发热而恶寒 者,何也?答曰:虽得之一日,物寒将自罢, 即自汗出而恶热也。 提要:风寒直犯阳明之表证 分析: 病有得之一日 风寒直犯阳明—阳明表证 不发热而恶寒者 特征: 一日恶寒自罢—表证己解 汗出恶热—阳明表证化热入里因阳明 以燥气为本及阳明多气多血一经。
脉大—洪大之意,阳明胃热充斥于脉气
2018/12/5
伤寒论
14
鉴别:
阳明病 发热 : 壮热/蒸蒸发热热从 内蒸,扪之愈久则热 感越甚大汗出必伴烦 渴 汗出: 甚则时时恶风,背微 恶寒 腹征: 口渴引饮 腹满胀痛不大便 脉象: 洪大有力来去皆盛
2018/12/5 伤寒论
太阳中风 翕翕发热,热在体表 初触则热感,久扪之 则热感潮衰
阳明病辨证论治
广州中医药大学 伤寒论教研室 张横柳教授
2018/12/5 伤寒论 1
概论
一、阳明生理功能 阳明之气:胃大小肠、脾及其手足经脉共同 配合相互协调而产生大量阳气与津液,正常 情况下二者保持相对平行
阳明内涵:小肠属于阳明,据《内经》“小肠大
肠皆属于胃”及《素问》,“脾胃者,仓禀之官, 五味出焉,小肠主受盛,化物出焉,大肠主传导, 变化出焉”。在生理上胃肠相互协调自成一个特 殊系统实相合拍,若将大小肠分割为二,在脾胃 病中,实感牵强,不能自圆其说,故胃肠为阳明 之府,以胃为主,仲景称胃家,理在此也。由是 阳明胃从广义指胃大小肠,狭义即六腑之胃
2018/12/5 伤寒论 2
脾胃肠自成特殊系统:胃主受纳,腐熟水谷,脾
主运化,并为胃行其津液,胃喜润恶燥脾喜燥恶 湿,胃气以降为顺,脾气主升,二者互为表里, 同居中卅,通达上下,一升一降,燥湿相济是主 持人体气机升降的中心枢纽。小肠分别清浊大肠 主传导,始终保持胃肠的胃实肠虚,胃虚肠实, 虚实交替的正常生理现象。此即经曰:“实而不 满”从而产生大量的阳气与津液,为人体生命活 动必须物质基础,在正常情况下,阳气与津液保持 相对平行即“阴平阳秘”
2018/12/5 伤寒论 4
四、治则: 清下两法 清宣郁热—栀豉汤 清法 辛寒重剂—白虎 清热利湿退黄—茵陈 阳明病是正盛邪实的里实热证,清下两法运 用得当,药到病除预后良好,传变少故云 “万物所归,无所复传”高度概括了其预后 但若误治失治,津伤甚则可出现亡阴危候即 阳明三急下局面。 伤寒论 2018/12/5
6
实
•正气强而不虚(阳明为多气多血一经, 胃强弱反映正气强弱) •阳明病病性—里实热证(生理上阳明化生 气血津液阳气一经,病理下,阳明多从燥 化,因阳明以燥气为本) •邪气盛实(经曰:邪气盛则实) •胃肠虚实交替失常
(生理上,胃肠始终保持一虚一实,虚实交替, 此即经曰:“实而不满”若阳明实而不通则胃家实 即“实而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