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呼吸(1)

合集下载

考研课件生理学5.呼吸练习题试题

考研课件生理学5.呼吸练习题试题

A. 气体分压差
B. 气体扩散面积
C. 气体扩散距离
D. 气体溶解度
E. 温度
61. 下列各项中,能使通气/血流比值升高的是
A. 肺水肿 B. 肺气肿 C. 哮喘发作 D. 肺纤维化 E. 肺毛细血管阻塞
62. 在高原、高空环境下,只要吸入气 PO2 大于 60 mmHg,Hb 氧饱和度仍可达 A. 50%~60% B. 60%~70% C. 70%~80% D. 80%~90% E. 90%以上
A. 肺活量 B. 用力肺活量 C. 用力呼气量 D. 深吸气量 E. 补呼气量
47. 肺气肿病人的
A. 肺顺应性增大
B. 肺弹性阻力增大
C. 吸气困难明显
D. 吸气时程延长
E. 呼气时程缩短
48. 血中 Pco2 升高使呼吸运动增强,其有效刺激是
A. 脑脊液中 H+ 浓度增加
B. 动脉血中 Po2 降低
A. 等于肺内压与肺回缩压之差
B. 总是低于大气压
C. 可用食道内压间接表示
D. 有利于维持肺的扩张状态
E. 有利于静脉血液回流
38. 胸膜腔内压在平静呼气末
A. 高于大气压
B. 等于大气压
C. 比呼气时的负值小
D. 比吸气时的负值大
E. 比吸气末的负值大
39. 肺表面活性物质减少将导致
A. 肺难于扩张
A. 脑桥呼吸相关神经元
B. 中枢化学敏感区
C. 延髓呼吸神经元
D. 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
E. 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
36. 缺 O2 使呼吸活动增强,主要通过刺激下列哪一部位而实现?
A. 延髓呼吸中枢
B. 中枢化学敏感区
C. 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

人卫版-生理学-第五章-呼吸)

人卫版-生理学-第五章-呼吸)

二、气体交换的过程及其影响因素 (一) 肺换气
(二)影响肺换气的因素: 上皮基底膜
1.呼吸膜的厚度: 反比; (0.2~1m)
肺泡上皮 含肺泡表面 活性物质的 液体分子层
2.呼吸膜的面积: 正比; (70㎡,安静时仅用40 ㎡)
肺泡 CO2
3.通气/血流比值( V•A/Q• )
间隙
毛细血管基膜 毛细血管内皮
综上所述
分压差*溶解度 D∝
√分子量 CO2的扩散速率约为 O2的2倍
当O2和 CO2分压差相同时,CO2的扩散速率约为 O2的21倍。在肺泡和静脉血之间, O2的分压差约 比CO2分压差大10倍。
综合以上几种因素的影响,其结果CO2的扩散速 率比O2的扩散速率大2倍。由于CO2比O2容易扩散, 故临床上缺O2比CO2潴留常见。
第五章 呼吸
肺通气 肺换气 气体运输 组织换气
O2
CO2
肺 O2 CO2
O2
血液 循环
CO2
O2 组织 细胞
CO2
呼吸过程的三个环节示意图
第一节 肺通气
肺通气 ( pulmonary ventilation ) 指肺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 1.肺通气的器官: 呼吸道:沟通肺泡与外界环境的气体通道 肺泡:气体交换的场所。呼吸膜六层结构 胸廓:肺通气的动力
三、肺通气功能的评价
(一)肺容积
1.潮气量 (TV) :每次吸入或呼出的气量。平静, 500mL 2.补吸气量(IRV) : 平静吸气末,尽力吸气所能 吸入的气量。1500-2000mL
3.补呼气量(ERV):平静呼气末,尽力呼气所能 呼出的气量。 900-1200mL
4. 余气量(RV) :最大呼气末存留于肺内不能再 呼出的气量。 1000-1500mL

第五章呼吸ppt课件

第五章呼吸ppt课件

血液中去氧Hb含量达50g/L以上,口唇、甲床呈 青紫色
常表示机体缺氧
(二)氧解离曲线
1.定义:血Po2和Hb氧饱和度之间关系的曲线
2.生理意义: S形曲线
Po2范围
曲线形态
意义
曲线上段 60~100mmHg
较平坦
Po2适当降低 ,不致于发生明 显的低氧血症
曲线中段 40~60mmHg
较陡
随血液Po2降低,有较多O2被释 出供组织利用
通气/血流比值 概念:肺泡通气量与肺血流量的比值 平均值:0.84 表示肺泡通气量与肺血流量相匹配 肺换气效率最高 比值增大:相当于肺泡无效腔增大 (部分肺血管栓塞) 比值减小:发生功能性动-静脉短路(哮喘发作)
(二)组织换气 组织内Po2低于动脉血 ,O2由血液向组织细胞扩散 Pco2则高于动脉血,CO2由组织细胞向血液扩散 体循环内的动脉血变成静脉血
2.反射过程
肺扩张反射:吸气→呼吸道扩张→肺牵张感受器兴 奋→迷走神经→延髓→抑制吸气神经元→使吸气转 为呼气
肺缩小反射:呼气→肺缩小→肺牵张感受器刺激减 弱→吸气抑制被解除→吸气再次发生
3.生理意义 肺扩张反射:防止吸气过深和加快呼吸节律 人对肺扩张反射敏感性很低,平静呼吸无作用 深呼吸(潮气量>0.8L)时,或病理情况下 (肺充血、肺水肿、肺炎等)才引起该反射 肺缩小反射:阻止呼气过深和肺不张 平静呼吸的调节中意义不大
生理意义 维持肺泡的扩张状态 促进静脉血液和淋巴回流
(二)肺通气的阻力 1.弹性阻力 包括肺弹性阻力和胸廓弹性阻力 弹性阻力大小可用顺应性来度量 顺应性:弹性组织在外力作用下扩张的难易程度 顺应性与弹性阻力呈反变关系
肺弹性阻力 来源 肺泡表面张力(2/3) 肺弹性纤维的弹性回缩力(1/3) 肺泡表面张力 因肺泡内液-气界面存在而形成 使肺泡趋于缩小

生理学 第五章呼吸

生理学 第五章呼吸


胸廓容积>肺容积 胸廓将肺拉大
肺回缩 胸内负压



胸内压=肺内压 - 肺回缩力 =大气压 - 肺回缩力 = - 肺回缩力
呼气末:-3~ -5 mmHg 吸气末:-5~ -10 mmHg

胸内负压作用:
①维持肺泡扩张 状态,使 肺 随胸廓运动而 运动。 ② 利于静脉血 及组织液回流
(二)肺通气的阻力
CO2 + H2O
CA
RBC
H2CO3
HCO3- + H+
Cl(氯转移)
组织: 肺:
(二)氨基甲酸血红蛋白(7%)
HbNH2O2+H++CO2 HbNHCOOH+O2
① 无需酶的催化, ② 反应迅速、可逆, ③ 主要调节因素是Hb氧合作用。
(三)CO2解离曲线
血液中CO2含量与PCO2的关系曲线
胸廓顺应性
胸廓的顺应性= △V(胸腔容积)
△P(跨胸壁压)
肥胖、胸廓畸形 胸膜增厚 腹内占位病变

胸廓顺应性
2.非弹性阻力
①惯性阻力 ②粘滞阻力 ③气道阻力
流速快、湍流、管径小 流速慢、层流、管径大 气道阻力大 气道阻力小
影响气道管径的主要因素
(1)跨壁压 (2)肺实质对气道壁的外向放射状牵引作用 (3)自主神经对气道平滑肌舒缩活动的调节 (4)化学因素的影响
表面张力的作用:
使液体表面积缩小。
(肺塌陷)
2)肺泡表面活性物质:

肺泡Ⅱ型细胞分泌的二棕榈酰卵磷脂(DPPC)
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的生理作用
降低表面张力: ①降低吸气阻力,减少吸气作功
②维持大小肺泡容积稳定。 小肺泡 DPPC密度大,T较小

《生理学》第五章呼吸

《生理学》第五章呼吸

《生理学》第五章呼吸呼吸,这一我们习以为常的生命活动,却蕴含着极其复杂而精妙的生理机制。

从我们每一次不经意的吸气到呼气,身体内部都在进行着一系列有条不紊的运作。

呼吸的过程,简单来说,就是气体在我们体内进出的过程,但这个看似简单的过程实际上包含了多个环节。

首先是肺通气,这是呼吸的第一步。

当我们吸气时,肋间外肌和膈肌收缩。

肋间外肌的收缩会使得肋骨向上向外移动,从而增大胸廓的前后径和左右径;膈肌的收缩则会使其顶部下降,增加胸廓的上下径。

这样一来,胸廓的容积就增大了,导致肺内的压力低于大气压,外界的空气便顺着压力差被吸入肺内。

而当我们呼气时,情况则相反,肋间外肌和膈肌舒张,胸廓容积缩小,肺内压力高于大气压,肺内的气体被排出。

接下来是肺换气。

吸入的空气到达肺泡后,并不是直接就进入血液被运输到全身各处了。

在肺泡和肺毛细血管之间,需要进行气体交换。

肺泡内的氧气浓度高,而肺毛细血管内的氧气浓度低;同时,肺毛细血管内的二氧化碳浓度高,肺泡内的二氧化碳浓度低。

这样,在浓度差的驱动下,氧气从肺泡扩散进入血液,二氧化碳则从血液扩散进入肺泡,完成气体交换。

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也是呼吸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氧气主要是与血红蛋白结合形成氧合血红蛋白,通过血液循环被输送到身体的各个部位。

而二氧化碳则有三种运输形式:碳酸氢盐形式、氨基甲酰血红蛋白形式和物理溶解形式。

其中,碳酸氢盐形式是最主要的运输方式。

呼吸运动的调节是保证呼吸功能正常运行的关键。

呼吸中枢位于脑干,包括延髓、脑桥等部位。

延髓是产生呼吸节律的基本中枢,而脑桥则对呼吸节律有调整作用。

此外,外周化学感受器和中枢化学感受器也在呼吸调节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外周化学感受器主要感受动脉血中的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和氢离子浓度的变化;中枢化学感受器则对脑脊液中的氢离子浓度敏感。

当体内的二氧化碳分压升高、氧分压降低或者氢离子浓度升高时,化学感受器会将这些信号传递给呼吸中枢,从而调节呼吸运动的频率和深度,以保证体内气体的平衡。

《生理学》第五章 呼吸笔记教案

《生理学》第五章  呼吸笔记教案

第五章呼吸第一节肺通气呼吸(respiration):机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

呼吸的三个环节肺通气•(pulmonary ventilation)概念:肺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气体交换的过程。

(一)肺通气的动力直接动力:肺泡内压力与大气压力之差。

原动力:呼吸运动。

1.呼吸运动定义:呼吸肌收缩和舒张引起的胸廓节律性扩大和缩小(1)呼吸的过程①平静呼吸②用力呼吸(2)呼吸的型式①按呼吸肌的主次分:腹式呼吸和胸式呼吸②按呼吸的用力程度分:平静呼吸和用力呼吸(3)特点:①平静呼吸时,吸气是主动的,呼气是被动的。

②用力呼吸时,吸气和呼气都是主动的。

③平静呼吸时,肋间外肌所起的作用<膈肌。

2.肺内压(1)定义:指肺泡内的压力。

(2)呼吸过程中肺内压的变化人工呼吸原理:使肺内与外界大气压间产生压力差3.胸膜腔内压(15min)(1)概念:指胸膜腔内的压力,简称胸内压。

压力: 平静吸气时:胸内压< 大气压呼气时:胸内压< 大气压特点:①平静呼吸时胸内压始终为负压;②用力呼吸时负压变动更大;③有时可为正压(如紧闭声门用力呼气)。

(2)胸内负压的形成①有少量浆液的密闭腔;②肺和胸廓是弹性组织;③胸廓自然容积>肺容积;胸内压=肺内压-肺回缩力=0-肺回缩力(3)浆液的作用①润滑作用②浆液分子的内聚力使两层胸膜贴附在一起(4)胸内负压的生理意义①维持肺泡扩张状态,使肺能随胸廓运动而运动;②促进胸腔内大静脉血液及淋巴液的回流。

(5)气胸肺通气的动力概括如下:(5min)呼吸肌的舒缩是肺通气的原动力,它引起胸廓的张缩,由于胸膜腔和肺的结构功能特征,肺随胸廓的张缩而张缩,肺容积的这种变化又造成肺内压和大气压之间的压力差,此压力差直接推动气体进出肺。

(二)肺通气的阻力(20min)1.弹性阻力和顺应性(15min)(1)肺的弹性阻力和顺应性肺顺应性(CL)=肺容积变化(△V)/ 跨肺压的变化(△P)①肺静态顺应性曲线②比顺应性③肺弹性阻力的来源a.肺组织的弹性回缩力(1/3)b.肺泡表面张力产生的回缩力(2/3)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由肺泡Ⅱ型细胞合成并释放的脂蛋白混合物。

高教版中职生理学基础(第4版)《呼吸》PPT课件

高教版中职生理学基础(第4版)《呼吸》PPT课件

20
9、肺总量:肺所能容纳的最大气量。

吸 肺活量
(二)肺通气量
气 量
掌握呀!
1、每分通气量气▲体
肺容量
是指每分钟吸入或呼出的气体总量潮气。量


每分通气量=潮气量×呼吸频率能。


气 量
气 量
静息时
6-9L 呼气位
补呼气量
21
2、生理无效腔与肺泡通气量
(1)无效腔 :包括解剖无效腔和肺泡无效腔。
少量 绝大部分

肺泡
O2 CO2
血 溶解的 溶解的
液 结合的 溶解的 结合的 溶解的
组织 O2 CO2
28
(一)氧 的 运 输
主要形式:氧合血红蛋白(HbO2 ) Hb与O2的结合
理解呀!
Hb与O2结合的特征 1、受Po2的影响:
Hb +O2
Po2 高 Po2 低
HbO2
29
2、是氧合不是氧化
15
2、非弹性阻力: 气道阻力:
惯性阻力 粘滞阻力 气道阻力
80%~90%来自大气道(直径大于2㎜) 10%-20%来自小气道(直径小于2㎜)
16
影响因素:
气流速度 气流形式 管径大小
小常识: 气管切开。
17
三、肺通气功能的评价
(一)肺容量:
1、潮气量: 约500ml。
了解补吸!
气 量
肺活量
2、补吸气量气体:约1500~2000ml。
22
第二节 气体交换和运输
一、气体的交换
气体扩散
肺泡气 静脉血 动脉血 组织
O2 气13体.6的分压差5.3:2是气体扩13散.3的动力 4

第五章呼吸一、试题(一)选择题【A型题】1.呼吸是指:A.呼气和吸气...

第五章呼吸一、试题(一)选择题【A型题】1.呼吸是指:A.呼气和吸气...

第五章呼吸一、试题(一)选择题【A型题】1. 呼吸是指:A. 呼气和吸气之和B. 气体进入肺的过程C. 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过程D. 机体与环境间进行的气体交换过程E. 气体进出组织细胞的过程2.肺的有效通气量是指:A. 潮气量B. 肺活量C. 肺通气量D. 肺泡通气量E. 时间肺活量3.肺泡通气量是指:A. 尽力吸气后所能呼出的气体量B. 每分钟进出肺的气体量C. 进入肺泡能与血液进行交换的气体量D. 每次吸入或呼出的气体量E. 无效腔的气体量在血液中运输的主要形式是:4.CO2A. 物理溶解B. 形成氨基甲酸血红蛋白C. 形成碳酸氢盐D. 和水结合形成碳酸E. 形成CO血红蛋白5.基本呼吸中枢位于:A. 脊髓B. 延髓C. 脑桥D. 下丘脑E. 大脑皮层对呼吸运动的调节作用主要通过刺激:6. CO2A. 脑桥呼吸调整中枢B. 延髓呼吸中枢C. 中枢化学感受器D. 脑桥长吸中枢E. 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化学感受器7. 内呼吸是指:A. 肺泡和肺毛细血管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B. 细胞器之间的气体交换C. 线粒体膜内外的气体交换D. 细胞内的生物氧化过程E. 组织细胞和毛细血管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8. 肺通气的动力来自:A. 肺的舒缩运动B. 肺的弹性回缩C. 呼吸肌的舒缩活动D. 肺内压和胸内压之差E. 胸内负压的周期性变化9. 下列关于平静呼吸的描述,错误的是:A. 吸气时肋间外肌收缩B. 吸气时膈肌收缩C. 呼气时呼气肌收缩D. 呼气时膈肌舒张E. 呼气时胸骨和肋骨回复原位10.胸膜腔内压是由哪个因素形成的:A. 大气压-非弹性阻力B. 大气压+跨肺压C. 大气压-肺回缩力D. 大气压+肺回缩力E. 肺内压+跨胸腔压11. 肺泡表面活性物质:A. 能增加肺泡表面张力B. 使肺的顺应性减小C. 肺泡Ⅰ型细胞分泌D. 主要是二棕榈酰卵磷脂E. 覆盖在肺泡内层液泡与肺泡上皮之间12.下列关于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的描述,错误的是:A. 维持肺泡的扩张状态B. 降低肺泡表面张力C. 稳定肺泡容积D. 降低肺的顺应性E. 防止毛细血管内液体流入肺泡13.肺总容量等于:A. 潮气量+肺活量B. 潮气量+机能余气量C.肺活量+补呼气量D. 余气量+肺活量E. 余气量+补吸气量14.评价肺通气功能,下列哪个指标较好:A. 潮气量B. 机能余气量C. 肺活量D. 时间肺活量E. 补吸气量15.决定肺部气体交换方向的主要因素是:A. 气体的溶解度B. 气体和血红蛋白的亲和力C. 肺泡膜的通透性D. 气体的分压差E. 气体分子量的大小分压由高至低的顺序通常是:16.CO2A. 呼出气、肺泡气、组织细胞、静脉血B.静脉血、呼出气、肺泡气、组织细胞C. 肺泡气、静脉血、组织细胞、呼出气D.组织细胞、静脉血、肺泡气、呼出气E. 呼出气、组织细胞、静脉血、肺泡气17. 无效腔容量加倍时,肺通气/血流比值将:A. 加倍B. 减半C. 增大,但不到加倍D. 减小,但不到减半E. 不变18. 血液的氧离曲线左移是:A. 当血液流经肺毛细血管时发生B. 当温度升高时发生C. 有利于氧从血液进入组织D. 当血液pH值降低时发生E. 在红细胞中2,3-二磷酸甘油酸含量增加时发生19.血红蛋白结合的氧量和饱和度主要取决于:分压 C. 血液温度A. 血液的pH值B. CO2分压 E. 红细胞中2,3-二磷酸甘油酸的浓度D. O220.血液氧离曲线表示:A. 血红蛋白含量与氧解离量的关系曲线B. 血红蛋白氧饱和度与氧分压的关系曲线C. 血红蛋白氧饱和度与血氧张力的关系曲线D. 血氧含量与血氧容量的关系曲线E. 血氧容量与氧分压的关系曲线21.测定肺换气效率的较好指标是:A. 潮气量B. 肺活量C. 时间肺活量D. 通气/血流比值E. 肺扩散容量22.反映一次最大呼吸能力的较好指标是:A. 潮气量B. 肺活量C. 时间肺活量D. 通气/血流比值E. 肺扩散容量23.血液氧饱和度是指:A. 血红蛋白能结合氧的最大量B. 血红蛋白实际结合的氧量C. 血液氧含量占氧容量的百分比D. 氧扩散的总量E. 血浆中溶解的氧量24.切断双侧迷走神经后呼吸的改变是:A. 呼吸频率加快B. 呼吸幅度减小C. 吸气时相缩短D. 血液CO2张力暂时升高E. 以上都不是25.关于肺牵张反射的叙述,错误的是:A. 感受器接受肺扩张的刺激B. 感受器存在于支气管和细支气管的平滑肌层C. 正常动物平和呼吸时,此反射对控制呼吸节律起重要调节作用D. 传入纤维在迷走神经中上行至延髓E. 促使吸气及时转入呼气26.下列关于大脑皮层对呼吸运动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A. 对呼吸运动的随意控制必须依赖于大脑皮层B. 大脑皮层通过控制低位脑干呼吸神经元调节呼吸C. 建立与呼吸有关的条件反射过程中大脑皮层起重要作用D. 在动物活动中,呼吸对环境的适应并不需要大脑皮层参与E. 在动物活动中,呼吸对环境的适应需要大脑皮层参与27.肺泡气与大气之间的气体交换称为:A. 外呼吸B. 肺通气C. 肺换气D. 血液气体运输E. 内呼吸28.肺泡气与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称为:A. 外呼吸B. 肺通气C. 肺换气D. 血液气体运输E. 内呼吸29.肺内压等于大气压的时相是:A. 呼气全程B. 吸气末期和呼气末期C. 吸气全程D. 呼气末期和吸气中期E. 呼吸全程30. 若潮气量为500ml,解剖无效腔为150ml,呼吸频率为12次/min,每分钟肺泡通气量等于:A. 900 ml/minB. 1800 ml/minC. 3600 ml/minD. 4200 ml/minE. 4800 ml/min【X型题】31. 平静呼吸时:A. 呼吸运动较平稳均匀B. 每分钟呼吸频率约16~20次C. 吸气与呼气均为主动过程D. 吸气运动由膈肌和肋间外肌参与E. 呼气运动无呼气肌参与32. 肺内压:A.指胸膜腔内的压力 B. 在呼吸暂停时与大气压相等C.吸气初低于大气压 D. 呼气初大于大气压E. 吸气比呼气时压力绝对值大33. 肺回缩力来自:A.胸内负压 B. 肺泡内液-气界面表面张力 C.肺弹性纤维回缩力D. 气道阻力 E.胸廓弹性阻力34. 肺通气阻力:A.包括肺弹性阻力B.包括气道阻力、惯性阻力和组织的粘滞阻力C.平静呼吸时非弹性阻力是主要因素D.平静呼吸时弹性阻力是主要因素,约占总阻力的90%E.包括胸廓弹性阻力35. 气体扩散速率与下列因素有关的是:A.气体分压差大,扩散快 B. 与气体分子量的平方根成正比C.与气体在溶液中的溶解度成反比 D. 与扩散面积成正比E.与扩散距离成正比(二)是非题1.呼吸是指肺与外界进行的气体交换过程。

《生理学第五章呼吸》课件

《生理学第五章呼吸》课件

《生理学第五章呼吸》课件一、教学内容1. 呼吸系统的组成:呼吸道、肺泡、肺间质等。

2. 呼吸生理过程:肺通气、肺换气、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等。

3. 呼吸神经调节:中枢神经系统、外周神经系统对呼吸的控制。

4. 呼吸疾病:包括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炎、支气管哮喘等疾病的病因、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法。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呼吸系统的组成,掌握肺通气、肺换气及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过程。

2. 理解呼吸神经调节的作用,能够解释人体在不同状态下呼吸的变化。

3. 了解呼吸疾病的病因、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法,提高学生对呼吸健康的认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呼吸生理过程、呼吸神经调节机制及呼吸疾病的病因和治疗方法。

难点: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过程、呼吸疾病的病理生理机制。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教科书、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医院呼吸科的实际病例,让学生了解呼吸疾病对患者生活的影响。

2. 教材内容讲解:(1)呼吸系统的组成:引导学生通过教科书和多媒体课件,了解呼吸道、肺泡、肺间质的结构与功能。

(2)呼吸生理过程:讲解肺通气、肺换气及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过程,结合示意图帮助学生理解。

(3)呼吸神经调节:介绍中枢神经系统、外周神经系统对呼吸的控制,通过实例让学生掌握呼吸调节的原理。

(4)呼吸疾病:讲解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炎、支气管哮喘等疾病的病因、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法。

3. 例题讲解:分析典型的呼吸疾病病例,让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4. 随堂练习:设置有关呼吸生理过程、呼吸神经调节和呼吸疾病的选择题,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5. 课堂互动:鼓励学生提问,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增强课堂氛围。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主要包括呼吸系统的组成、呼吸生理过程、呼吸神经调节和呼吸疾病四个部分。

通过简洁的文字和清晰的图示,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点。

七、作业设计1. 完成教科书上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生理学第五章呼吸系统

生理学第五章呼吸系统
第五章 呼吸系统
生理学第五章呼吸系统
第五章 呼吸系统
第一节 肺通气 第二节 呼吸气体的交换 第三节 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 第四节 呼吸运动的调节
生理学第五章呼吸系统
生理学第五章呼吸系统
生理学第五章呼吸系统
1.呼吸:指机体和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
过程。
2.呼吸的过程:
外呼吸
肺通气:外界空气和肺泡之间的气体交换; 肺换气:肺泡和肺泡毛细血管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
生理学第五章呼吸系统
气体扩散的影响因素
分压差×扩散面积×温度×气体溶解度
扩散速率=———————————————
扩散距离×√分子量
生理学第五章呼吸系统
二. 肺泡气体交换和组织气体交换
生理学第五章呼吸系统
影响肺泡气体交换的因素
呼吸膜的面积 呼吸膜的厚度 通气/血流比值
指每分钟肺泡通气量和每分钟肺血流量的比值。
2.呼吸道的结构特征及功能
分泌粘液:湿润和清洁空气,受交感神经调节; 支气管及其分支:平滑肌收缩调节气道阻力,
受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的调节。
生理学第五章呼吸系统
二.肺泡的结构和机能
(一)肺泡的结构
肺泡
肺泡上皮细胞:
I型:鳞状,95%; II型:圆形或立方状,5%,分泌肺泡表面活性物质。
基膜
肺泡隔:毛细血管网、弹力纤维、胶原纤维等。
原始动力——呼吸肌的运动 直接动力——气体压力差
(一)呼吸运动 (二)肺内压 (三)胸膜腔内压
生理学第五章呼吸系统
(一)呼吸运动——
指呼吸肌的舒缩引起的胸廓的扩大和缩小。
平静呼吸
吸气运动:吸气肌(肋间外肌和膈肌)收缩,胸廓扩 大。
——主动
呼气运动:吸气肌舒张,胸廓复位。

生理学西综5(呼吸)

生理学西综5(呼吸)
10
一. 肺通气的动力
(二)肺内压
肺泡内的压力,正常±1 ~ 2 mmHg。
11
一. 肺通气的动力
(三)胸膜腔内压
胸膜腔:胸膜壁层与脏层间的一个密闭的潜在性腔隙, 内有少量浆液。
12
一. 肺通气的动力
(三)胸膜腔内压 胸膜腔内压=肺内压-肺回缩力
正常值 吸气末:-5 ~ -10mmHg 呼气末:-3 ~ -5mmHg
6
一. 肺通气的动力
直接动力:肺内压与大气压之间的压力差 原动力: 呼吸肌的呼吸运动
7
一. 肺通气的动力
(一)呼吸运动
呼吸肌收缩和舒张引起胸廓的扩大和缩小。 吸气肌:膈肌、肋间外肌
8
一. 肺通气的动力
(一)呼吸运动
吸气肌:
呼气肌:肋间内肌、腹肌。
9
一. 肺通气的动力
(一)呼吸运动 平静呼吸: 吸气主动,呼气被动 用力呼吸: 吸气主动,呼气主动
34
三. 肺通气功能指标
12. 每分肺泡通气量
35
2-1
09-8. 某人潮气量为500ml,无效腔容积为150ML,功能残气量是 2500ml,那么此人每次平静呼吸时肺泡更新气体量为: A. 1/10 B. 1/7 C. 1/5 D. 1/3 答案:B (2500/350)
皮素收缩;PGE, PGI, E,NE舒张)
25
2-1
17-7. 下列能使气道平滑肌舒张的化学因素是
A. 组胺
B. PGF2α
C. 乙酰胆碱
D. 去甲肾上腺素
答案:D
26
2-2
16-8.下列呼吸系统疾病中,主要表现为呼气困难的是 A.肺气肿 B.肺水肿 C.肺纤维化 D.肺炎 答案:A

呼吸1

呼吸1
肋间内肌收缩使肋骨 下移,胸腔前后左右 径缩小.
肺通气的动力 直接动力:
肺泡与大气之间的压力差 原动力: 呼吸肌的收缩和舒张
呼吸方式
平静呼吸: 吸气,膈肌、肋间外肌收缩。 呼气,膈肌和肋间外肌舒张,被动过程。 用力呼吸: 吸气,膈肌、肋间外肌用力收缩,辅助吸 气肌收缩。 呼气,吸气肌舒张,呼气肌收缩,主动过 程。 •胸式呼吸和腹式呼吸
肺通气的阻力
•弹性阻力 肺弹性阻力 胸廓弹性阻力 •非弹性阻力 气道阻力 惯性阻力 粘滞阻力
肺的弹性阻力
• 顺应性 :外力作用下弹性组织的可扩展性 • 1/弹性阻力
• C =△V/△P(L/cmH2O)
• 肺被扩张变形时,产生与肺扩张方向相反 的回缩力。 • 方向向内,指向肺泡中心。 • 是吸气的阻力,呼气的动力。
吸气肌—肋间外肌
收缩时使肋骨外展,肋骨、 胸骨上提,胸腔前、后径、 左右径扩大。 胸式呼吸 (thoracic respiration). 胸锁乳突肌、斜角肌使第一肋、 胸骨上提,扩展胸腔上部。
呼气肌
膈肌舒张中心腱下移,上下径变小. 肋间外肌舒张,肋骨下移,前后左右径变小. 腹壁肌收缩时使腹内压升高,膈肌上升, 胸腔上下径缩小
呼气
肺泡表面积↓ DPL聚集 降表面张力作用↑ 肺泡表面张力↓
肺泡回缩力↓
影响弹性阻力的因素:
•肺充血、肺不张、肺纤维化和感染,表面活性物 质减少→肺弹性阻力↑→吸气困难。
•肺气肿时→肺弹性成分破坏→肺回缩力↓→肺弹 性阻力↓(肺顺应性↑)→呼气困难。 •肥胖、胸廓畸形、胸膜增厚、腹内占位病变等原 因→弹性阻力↑(顺应性↓)
非弹性阻力={ 粘滞阻力
气道阻力(80%~90%)
气道阻力
• • • • • • • • 气流速度:气体流动时,流速快→阻力大 气流形式:层流→阻力小, 湍流→阻力大 气阻口径: R∝1/r4 ①跨壁压:吸气跨壁压>呼气, 吸气阻力<呼气 ②肺实质对气道壁外向牵引:呼气阻力>吸气 ③气道管壁平滑肌舒缩活动: 迷走N→Ach + M受体→收缩→阻力↑ 交感N→NE +β2受体→舒张→阻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章呼吸一、单选题1.肺通气是指:A.外界O2入肺的过程 B.机体CO2出肺的过程 C.肺与外界环境间的气体交换D.肺与血液的气体交换 E.外界环境与气道间的气体交换2.内呼吸是指:A.肺泡与血液间的气体交换 B.细胞内耗O2与产生CO2的过程C.血液通过组织液与细胞之间的气体交换 D.细胞内线粒体内外的气体交换E.肺泡与肺毛细血管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3.外呼吸是指:A.血液运输气体的过程 B.组织细胞与组织毛细血管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C.大气与肺泡之间的气体交换 D.肺泡与肺毛血管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E.外界空气与血液之间在肺部实现的气体交换过程4.肺泡与肺泡毛细血管之间的气体交换是通过下列哪种结构实现的:A.肺泡膜与血管内皮细胞 B.肺泡膜 C.肺泡表面活性物质D.呼吸膜 E.肺泡膜、血管内皮细胞和基膜5.肺通气的原动力来自:A.肺的弹性回缩 B.肺的舒缩运动 C.呼吸肌的舒缩活动D.肺内压与胸内压之差 E.胸内负压的周期性变化6.来自胸廓和肺的回缩力为:A.表面张力 B.弹性阻力 C.肺扩张力 D.肺回缩力 E.非弹性阻力7.肺的弹性阻力来自:A.胸内负压 B.肺的弹力纤维 C.肺泡表面张力D.肺泡表面活性物质 E.肺的弹力纤维和肺泡表面张力8.有关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生理作用的叙述,哪一项是错误的:A.维持肺的回缩力 B.保持大小肺泡的稳定性 C.降低肺泡表面张力D.维持肺泡适当的扩张状态 E.使肺泡保持相对的“干燥”9.平静呼气末胸膜腔内压:A.等于大气压 B.低于大气压 C.高于大气压D.等于呼气时肺内压 E.高于呼气时肺内压10.在下列哪一呼吸时相中,肺内压与大气压相等:A.吸气初与呼气初 B.吸气时和呼气时 C.吸气末与呼气末D.吸气初与呼气末 E.呼气初和呼气末11.下列关于平静呼吸的描述,哪一项是错误的:A.吸气时隔肌收缩 B.吸气时肋间外肌收缩 C.呼气时隔肌和肋间外肌舒张D.呼气时呼气肌收缩 E.呼气时胸骨和肋骨回复原位12.平静吸气和平静呼气时比较,正确的是:A. 肺内压相等B. 呼吸道阻力相等C. 潮气量相等D. 胸腹腔内压相等 E.吸气肌和呼气肌收缩力相等13.平静呼吸与用力呼吸的相同点是:A. 吸气是主动的B. 呼气是被动的C. 有吸气辅助肌参加D. 呼气是主动的E. 吸气是主动的,呼气是被动的14.胸膜腔内的压力是由下列哪项因素形成的:A.大气压一肺表面张力 B.大气压-肺回缩力 C.大气压一弹性阻力D.大气压-非弹性阻力 E.大气压-肺弹性纤维回缩力15.下列因素与胸内负压成因关系不大的是:A. 肺内压B. 呼吸运动 C.肺回缩力D. 密闭的胸膜腔 E.胸廓的自然容积大于肺的自然容积16.维持胸内负压的必要条件是:A.呼气肌收缩 B.胸膜腔密闭 C.吸气肌收缩D.肺内压低于大气压 E.呼吸道存在一定的阻力17.吸气末与呼气末相比较:A. 肺容量相等B. 肺内压相等C. 胸内压相等D.肺的回缩力相等E. 胸廓的回缩力相等18.肺的弹性回缩力见于:A.呼气末 B.吸气初 C.吸气末 D.呼气初 E.呼吸全过程19.肺泡表面活性物质:A.能使肺泡回缩 B.使肺顺应性增加 C.由肺泡I型细胞分泌D.能增加肺泡表面张力 E.是指肺泡内壁表面覆盖的一层液体20.在下列哪种情况下,肺的顺应性增加:A.气道阻力增加 B.肺弹性阻力增加 C.肺的弹性阻力减少D.肺组织粘滞性增加 E.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减少21.反映肺可扩张性的是:A.气流阻力 B.惯性阻力 C.组织粘滞性 D.肺顺应性 E.肺的扩散容量22.不参与正常肺回缩力形成的因素是:A. 肺的胶原纤维B. 肺的弹性纤维C. 肺泡表面张力D.胸内负压 E.肺泡表面活性物质23.对肺通气阻力的叙述,下列哪一项是错误的:A.肺和胸廓均产生弹性阻力 B.平静呼吸时肺通气阻力主要是非弹性阻力C.包括弹性阻力与非弹性阻力两种 D.气道阻力是非弹性阻力的主要成分E.非弹性阻力包括气道阻力、惯性阻力和粘滞阻力24.关于肺弹性阻力,下列哪一项叙述是错误的:A.肺扩张越大,弹性阻力也越大 B.肺组织的弹性回缩力约占肺总弹性阻力的2/3C.肺泡表面张力使肺具有回缩倾向 D.肺泡表面活性物质有降低肺弹性阻力的作用E.来自肺组织本身的弹性回缩力和肺泡表面张力25.肺泡表面活性物质减少将使:A. 肺泡表面张力增大B. 肺泡表面张力降低C. 肺顺应性变大D. 肺泡容易扩张E. 肺泡保持正常大小26.影响气道阻力最重要的因素是:A.气流形式 B.呼吸时相 C.气流速度 D.呼吸道口径 E.呼吸道长度27.最大呼气末存留于肺中的气体量是:A.残气量 B.补吸气量 C.潮气量 D.肺泡气量 E.功能残气量28.深吸气量与补呼气量之和即为:A. 潮气量B. 肺活量C. 功能残气量D. 肺总容量E. 最大通气量29.下列关于肺容量的叙述中,哪一项是正确的:A.平静呼气末,肺内残留的气体量称功能残气量B.肺总量是肺活量和功能残气量之和C.最大呼气,所能呼出的气量为残气量D.每次呼吸时,吸入和呼出的气量为潮气量E.平静吸气末,尽力呼出的气量为补呼气量30.单位时间内充分发挥全部通气能力所达到的通气量称为:A.深吸气量 B.最大通气量 C.肺泡通气量D.时间肺活量 E.通气储量百分比31.每分钟肺泡通气量等于:A.肺通气量的1/2 B.潮气量×呼吸频率(次/分)C.(潮气量一无效腔气量)×呼吸频率 D.(潮气量一残气量)×呼吸频率E.(肺通气量-生理无效腔)×呼吸频率32.浅快呼吸时肺泡通气量减少是由于:A. 潮气量减小B. 呼吸频率快C.无效腔气量增大D.无效腔气量与潮气量比值增大 E.无效腔气量与潮气量比值减小33.解剖无效腔增加,其它因素不变,这时通气/血流比值将:A. 增大B. 减小C. 等于零D. 不变E. 以上都不对34.当呼吸肌完全松弛时,肺容量等于:A.残气量 B.补吸气量 C.肺活量 D.补呼气量 E.功能残气量35.评价肺通气功能,下列哪个指标较好:A.肺活量 B.补吸气量 C.潮气量 D.功能残气量 E.时间肺活量36.正常成年人时间肺活量的第一秒应为A.98﹪ B.63﹪ C.83﹪ D.93﹪ E.73﹪37.气道阻力增加时,肺活量和时间肺活量:A.都不变 B.都必然减少 C.都必然增加D.前者减少,后者可能正常 E.前者可以正常,后者必然减少38.呼吸频率从12次/分增加到24次/分,潮气量从500ml减少到 250ml,则:A.肺通气量减少 B.肺泡通气量不变 C.肺通气量增加D.肺泡通气量减少 E.肺通气量不变而肺泡通气量增加39.每分钟肺通气量和每分钟肺泡通气量之差为:A.肺活量×呼吸频率 B.潮气量×呼吸频率 C.残气量×呼吸频率D.无效腔容量×呼吸频率 E.机能残气量×呼吸频率40.肺泡通气量是指:A.用力吸入的气量 B.每次吸入或呼出的气体量 C.无效腔中的气量D.每分钟进或出肺的气量 E.每分钟进入肺泡的新鲜气体量41.尽力吸气后再作最大呼气所能呼出的气量称为:A. 补呼气量B. 潮气量C. 肺活量D. 最大通气量E. 时间肺活量42.真正有效的通气量是:A.潮气量 B.每分钟肺泡通气量 C.功能残气量 D.肺活量 E.生理无效腔43.决定气体交换方向的主要因素是:A.气体的分子量 B.气体的分压差 C.呼吸膜的厚度D.呼吸膜的通透性 E.气体在血液中溶解度44.CO2通过呼吸膜扩散的速度比O2快的主要原因是:A.CO2容易通过呼吸膜 B.CO2的分子量比O2大 C.呼吸膜两侧CO2的压力梯度大D.CO2 在血中的溶解度比O2大 E.CO2通过呼吸膜是主动转运过程45.氧分压由高至低的顺序通常是:A.动脉血>肺泡气>组织细胞>静脉血 B.肺泡气>动脉血>静脉血>组织细胞C.肺泡气>动脉血>组织细胞>静脉血 D.动脉血>肺泡气>静脉血>组织细胞E.动脉血>组织细胞>肺泡气>静脉血46.CO2分压由高至低的顺序通常是:A.呼出气>组织细胞>静脉血>肺泡气 B.静脉血>呼出气>肺泡气>组织细胞C.组织细胞>静脉血>肺泡气>呼出气 D.呼出气>肺泡气>组织细胞>静脉血E.组织细胞>肺泡气>静脉血>呼出气47.正常人生理无效腔与解剖无效腔之间的容量差等于:A.零 B.鼻咽通气量 C.残气量 D.肺泡无效腔 E.功能残气量48.通气/血流比值是指:A.肺活量与每分肺血流量之比 B.每分肺泡通气量与每分肺血流量之比C.功能残气量与肺血流量之比 D.每分肺通气量与每分肺血流量之比E.每分最大每分肺通气量与每分肺血流量之比49.由于通气/血流比值异常以致肺泡与血液间气体交换不充分时往往表现为:A.缺O2与CO2潴留都明显 B.O2潴留突出 C.CO2潴留不明显,缺O2明显D. CO2潴留突出 E.缺O2不明显,CO2潴留明显50.对于气体在肺部交换的叙述,下列哪一项是错误的:A.肺泡气中O2向血液扩散 B.运动可加速肺部气体交换C.气体扩散速度与呼吸膜面积成正比 D.呼吸膜的厚度与气体扩散速度成反比E.通气/血流比值增加有利于气体交换51.肺换气的动力是:A. 呼吸肌的收缩与舒张B. 气体分压运动产生的压力C. 大气与血液之间的气体分压差D. 肺泡与血液之间的气体分压差E. 大气与肺泡之间的气体分压差52.经过组织换气后:A. 动脉血变成了静脉血B. 静脉血变成了动脉血C. 动脉血中氧气含量增加D. 组织中二氧化碳含量增高E. 动脉血中二氧化碳含量减少53.关于O2在血液中运输的叙述,下列哪一项是错误的:A.以结合的形式运输占98% B.O2结合形式是氧合血红蛋白C.O2与血红蛋白结合或解离取决与氧分压的高低 D.氧合血红蛋白呈鲜红色E.血红蛋白浓度低下的病人易出现紫绀54.对于CO2在血液中运输的叙述,错误的是:A.CO2以溶解的形式运输为主 B.在碳酸酐酶催化下,CO2与水反应生成碳酸C.二氧化碳运输的主要形式是碳酸氢盐 D.氨基甲酸血红蛋白是CO2的结合运输形式E.在血浆中溶解的CO2 绝大部分扩散入红细胞内55.缺O2刺激呼吸运动主要是通过下列哪一部位引起:A.抑制呼吸中枢 B.刺激中枢化学敏感区转而兴奋呼吸中枢C.刺激颈动脉体与主动脉体化学感受器 D.直接刺激呼吸中枢E.刺激主动脉弓与颈动脉窦压力感受器56.生理情况下,血液中调节呼吸最重要的因素是:A.O2 B.CO2 C.N2 D.H+ E.NaHCO357.对于调节呼吸的化学感受器的叙述,错误的是:A.中枢化学感受器位于延髓腹外侧 B.有中枢化学感受器和外周化学感受器C.外周化学感受器是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D.中枢化学感受器的生理刺激是局部细胞外液中的H+E.缺氧对中枢和外周化学感受器均有兴奋作用58.中枢化学感受器最敏感的刺激物是:A.血液中的 H+B.血液中的CO2 C.脑脊液中的H+D.人脑脊液中的CO2 E. 脑脊液中Po2降低59.产生呼吸基本节律的中枢部位是:A.大脑皮层 B.延髓呼吸神经元 C.下丘脑呼吸中枢D.脑桥呼吸中枢 E.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60.正常呼吸节律的形成依赖于:A. 延髓和脑桥的活动B. 大脑皮层的活动C. 中脑与脑桥的活动D. 下丘脑与延髓的活动E. 延髓和脊髓的活动61.随意屏气的控制部位在:A.脊髓 B.丘脑 C.脑桥 D.延髓 E.大脑皮层62.肺牵张反射的感受器位于:A.支气管平滑肌内B. 细支气管平滑肌内C. 肺毛细血管平滑肌内D. 肺泡壁内E. 支气管和细支气管平滑肌内63.下列变化主要通过中枢化学感受器兴奋呼吸中枢的是:A. 血中氧分压降低B. 血中二氧化碳分压升高 C.血中H+浓度增加D.脑脊液中氧分压降低 E.脑脊液中H+浓度减少64.血液Pco2升高引起呼吸加深加快主要是通过下列哪一途径来实现的:A.刺激中枢化学敏感区转而兴奋呼吸中枢 B.刺激脊髓肋间神经和膈肌神经元C.直接刺激呼吸肌 D.直接刺激延髓呼吸中枢 E.通过刺激外周化学感受器65.吸入气CO2浓度达7%时机体会出现:A.呼吸浅慢 B.呼吸无变化 C.呼吸浅快D.呼吸深快 E.呼吸困难伴有头痛头晕直至昏迷66.关于H+对呼吸的调节,下列叙述中哪一项是错误的:A.动脉血H+浓度增加,可使呼吸加深加快B.血液中H+易通过血脑屏障刺激中枢化学感受器C.血液中CO2 主要通过改变脑脊液H+兴奋呼吸D.脑脊液中的H+ 是中枢化学感受器的最有效刺激E.中枢化学感受器对H+ 的敏感性高于外周感受器67.血中氧气分压降低,导致呼吸加强的原因是直接兴奋:A. 肺牵张感受器B. 呼吸调整中枢C. 延髓呼吸中枢D. 外周化学感受器E. 中枢化学感受器68.在生理情况下,维持呼吸中枢兴奋性的有效刺激是:A. 一定浓度二氧化碳B. 肺牵张感受器传入冲动C. 一定程度的缺氧D. 呼吸肌本体感受器传入冲动E. 一定浓度的二氧化碳和一定程度的缺氧呼吸50. E60. A。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