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分析思路与方法

合集下载

高三数学教学中的教材分析与解读

高三数学教学中的教材分析与解读

高三数学教学中的教材分析与解读高三数学教学是学生迎接高考的最后一年,教师需要对教材进行深入分析与解读,以便更好地指导学生备战考试。

本文将围绕高三数学教材展开分析,并探讨如何解读教材内容,帮助学生提升数学学习成果。

一、教材分析高三数学教材主要包括课本、习题册以及相关辅助教材。

在进行教材分析时,教师需要全面了解教材的结构和内容,明确教学目标,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教学安排。

1. 教材结构分析首先,教师需要仔细研读教材的目录,了解教材的章节划分和内容安排。

通过分析教材的结构,教师可以把握课程的主线,并确定重难点内容,为后续的教学提供指导。

2. 教材内容分析教材内容的分析是深入了解教学内容的基础。

教师要从不同章节中提取核心知识点,明确教学重点和难点,对于一些容易引发学生困惑的概念和公式,教师需进行适当地解释和推理,使学生理解和掌握。

3. 教材难度分析教材的难度分析是为了更好地掌握教学进度和难度。

教师可以根据教材中的内容和难度,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制定相应难度的教学计划,逐步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和解题能力。

二、教材解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准确理解教材的含义和要求,并将其准确传达给学生。

以下是教材解读的几个关键方面:1. 目标明确教师要明确教材的教学目标,并将目标转化为实际的教育行动。

通过教材解读,教师可以清楚地知道每个章节和每个知识点的目标是什么,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达成这些目标。

2. 知识点详解针对教材中的每一个重要知识点,教师需要进行详细解读。

除了传达基本概念和定义外,教师还要探究其应用,引导学生理解知识的本质和实际运用。

3. 解题技巧指导在教材解读的过程中,教师应重点关注解题的思路和技巧。

通过解析教材中的典型例题,教师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解题逻辑、建立解题思维,并指导他们掌握解题技巧,提高解题能力。

4. 拓展延伸教材解读不仅局限于教材内容本身,还应引导学生拓展延伸。

教师可以通过引用外部资源、提供其他相关习题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第25课《人民解放战争》教学设计思路

第25课《人民解放战争》教学设计思路

第25课《人民解放战争》教学设计思路一、教材分析教材地位及内容本课立意是通过展现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以及解放战争的进程和主要战役,凸显中国共产党的政策与战略决策的果断与英明,分析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获胜的主要原因,帮助学生感悟得民心,是一个政党取得执政地位的根本原因。

本课设置四个子目。

解放战争这段历史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其一,国共两党围绕未来如何建设国家的问题进行较量;其二,关系中国命运的战略决战、人民解放战争走向胜利。

第一阶段对应第一子目,第二阶段对应第二、三、四子目。

“历史纵横”:第三子目是国民党政权的统治危机,正文叙述了国统区在经济方面崩溃的种种表现及其原因,本课在此处设置“历史纵横”,补充说明国民党在政治方面的危机,并以第二条战线来强调其本质和重大意义及国民党统治区人民掀起的声势浩大的爱国民主运动,有力配合了解放区的斗争。

“史料阅读”:第二子目是全面内战的爆发,结合正文国民党军队在数量、军事装备、后备资源以及外来资助等方面都明显超过中国共产党的叙述设置了一则“史料阅读”,提供了1946年7月全面内战开始时国共双方在军队数量方面的基本数据;第四子目的一则“史料阅读”提供了1947年9月6日《中央关于彻底平分土地问题给中央工委的复示》;第四子目的两则“史料阅读”补充1948年底,国共双方军队数量的对比。

“学思之窗”:第一子目设置“学思之窗”栏目,以补充抗战胜利后,中国民主党派对于中国命运和前途的思考,并用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民主党派的建国主张,这既体现当时国民向往和平民主的新生活,同时也揭示出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主张,是民心所向,得到广大民众拥护,与国民党的一党专政形成鲜明对比。

“思考点”:本课在第三子目、第四子目设置“思考点”,意图让学生结合正文内容、图片信息和史料,在课堂上快速思考,简明扼要总结国民党在中国大陆统治崩溃的主要原因。

核心概念第一层次(主题):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第二层次(线索):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以及解放战争的进程和主要战役;国民党假和平真内战的政策以及军事上的失利和国统区危机表现。

初探美术史教材分析的思路与方法——读“美术教师如何读教材”后的思考

初探美术史教材分析的思路与方法——读“美术教师如何读教材”后的思考
初 探 美 术 史 教 材 分 析 思 与 7-'- 的 路 b ̄ - X
读“ 美术教 师如何 读教 材 ” 思考 后向 宏 年
( 宁学 院 艺 术 学 院 . 北 咸 宁 咸 湖 摘 要 :教 材 分 析 是 教 学 中 “ 础 的 基 础 ” 美 术 史 基 。 470 3 0 0)
1速 读 、 读 一 通 读 与 了 解 。 . 品

美 术史 教 科 书 分析
含 义 任 务 或 步 骤 整 体 翻 阅 内容 发 现 课 题 、 容 、 片及 文宁 的新 变 化 . 内 图
意 义
思 路 方 式
速读 快 速 闻 滨或 读H录 井思考形 成这 种变化 的原 困或 目的。 浏览 课 目重 点 浏 同时注意 参 阅《 材使 用参 考》中 的 教 览 晶图片 细致地读 , 品 味着读 , 主要 “ 写说 明” 体例说明” 编 和“ 。 生活情境图 片、 术作品 图片、 美 辅助认 围绕“ 教 材 如 何 知图片 方法步骤图片 学生作业 图片 、 学生活动图片。 导人语 评价建 议、 资料库、 品赏析 、 作 方法步骤等 注意抓关键词和具有动宾 关系的词组

育 》 4 上 的 一 篇 文 章 《 术 教 师 如 何 读 教 材 》 给 我 们 第 期 美 能 很 好 的 启 示 , 文 主 要 向 我 们 论 证 了 如 上 表 的 信 息 。② 该
从表看 出. 小林针对 “ 教材 ” 重要 意义 、 路 、 朱 读 的 思
含 义 、 式 及 其 步 骤 、 容 等 做 了 详 实 的 论 证 , 章 凸 显 方 内 文 紧 扣美 术 新 课 标 的思 想 . 要 针 对 中小 学美 术 教 学 而 言 。 主 观 点 具 有 较 强 的 指 导 性 和 可 操 作 性 。 速 读 、 读 、 读 既 品 研 是 从 整 体 到 局 部 的阅 读 过 程 , 是 由表 及 里 、 层 深 入 , 又 层 由直观 感 性 到 理性 发 现 、 入 思 考 与选 择 的递 进 过 程 。 深 美 术 史 教 师 将 这 种 思 路 运 用 到 大 学 美 术 史 教 材 的 阅 读 上 来 ,并 注 意 结 合 大 学 美 术 史 教 材 以 文 字 理 论 为 主 图 片 为 辅 的特 点 。 以达 到 以下几 点 。 可

八年级语文教案设计的思路与方法

八年级语文教案设计的思路与方法

八年级语文教案设计的思路与方法一、教案设计的理念与目标1. 理念: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能力,充分体现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2. 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语文知识,提高语文技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审美情感和创新意识。

二、教学内容与教材分析1. 教学内容:本节课以八年级语文教材为例,选取具有代表性的课文进行教学。

2. 教材分析:八年级语文教材内容丰富,包括古代诗歌、现代散文、古代散文等多种体裁。

教材编排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学情分析与教学策略1. 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具有一定的语文基础,对文学常识和阅读技巧有一定的了解。

但部分学生在阅读和写作方面存在困难,需要教师的引导和激励。

2. 教学策略: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法和多媒体辅助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

四、教学过程与教学方法1. 导入新课:通过创设情境,引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导入新课。

2. 自主学习:引导学生运用已掌握的阅读方法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感知文学形象。

3. 课堂讲解:针对课文内容,进行精讲点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品味语言美。

4. 互动交流: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阅读心得,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5. 拓展延伸:结合课文内容,设计拓展练习,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梳理知识点,布置课后作业。

五、教学评价与反思1. 教学评价:通过课后作业、课堂表现和考试成绩等多方面进行评价,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

2. 教学反思:教师应及时反思教学效果,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六、课文《春》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了解作者朱自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通过反复朗读,体会文章的语言美和情感;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学习作者描绘自然景物的技巧。

2. 教学重点:课文的理解与感悟;分析文章的写作特色。

3.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

初二学期教材分析,学生情况分析及实施教学的总体思路

初二学期教材分析,学生情况分析及实施教学的总体思路

教材分析:
全册八上语文教材安排了六个单元:第一单元是新闻,以活动探究的形式安排了三个任务:新闻阅读、新闻采访、新闻写作。

第二单元是以回忆性散文、传记的形式安排了4篇写人叙事的文章。

第三单元和第六单元是文言文单元,共安排了8篇精美作品。

第四单元是散文,安排了4篇不同类型的散文,第五单元是说明文,初识说明文。

本册书另外还有综合性学习和名著阅读,以及故事诵读8瘦。

课文较以前减少,文章的形式都有丰富,课外阅读量增加,写作训练更有序了,综合性学习更有语文性和操作性。

主张课内外语文和生活相结合。

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

学生情况:
八年级的学生较七年级更成熟些,语文习惯和能力都日趋成熟,阅读和写作能力都有待提高。

另外,八年级是一个由幼稚到成熟的过渡期,学生心理的成长和变化势必会影响到学习情况,得合理引导和培养,促其健康成长。

总体思路:
1.以本为本,认真落实每一个环节。

阅读课上丰厚,写作教学有序开展,综合
时间扎实进行,名著导读有效进行,补白部分也不忽视。

2.以人为本,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由课内向课外拓展,由教学到自学转变,达
到不教而能的境地。

培养学生语文素养同时让学生养成一种美的情怀,做一个乐观、积极、健康的人!。

七上人教版语文教学思路分析、教材分析、整体设计

七上人教版语文教学思路分析、教材分析、整体设计

七年级上册人教版语文教学思路设计语文教学是一项严谨系统的工作,应该有自己的思考与分析,而不仅仅是拿着教材和教参,讲知识点,让学生练习而已。

学生进入初一后,学习环境和内容都发生了改变,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方法也应作出与之相应的改变,教师也是如此。

因为笔者一直是在农村中学任教,所以主要是根据本地农村学校目前学生学情、校情设计七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请见谅。

一、强调并要求学生养成预习的好习惯本地在小学时学习科目较少,老师和学生有充足的时间进行教学、辅导、抽查等工作,所以学生的毕业成绩看起来都还不错。

但是进入初中不久,很多同学的成绩就不如人意了,甚至还有同学完全跟不上进度。

家长很疑惑:“我家孩子小学时成绩挺好的,怎么一进初中就变差了。

”有的家长还指责是因为初中老师教得不好,让很多老师感到莫名委屈。

我与其他老师探讨过,自己也认真思考分析过,觉得和初一学生未能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有一定的关系。

自学是人一生中非常重要的能力,而在初中阶段,预习是其中一种重要的方式。

进入初中,要学习的文化科目一下增加了很多,达到了7科。

而初中的语文课文,篇幅也变长了,生字词增多,内容也更难。

如果完全靠上课的时间,稍不注意就无法很好地完成学习任务,导致跟不上进度,学习越来越困难。

所以,一定要利用课余时间,认真做好预习工作。

我会把以上内容告诉学生,让他们意识到初中语文学习与小学的不同,认同预习的重要性。

二、明确预习要求光让学生知道预习的重要还不行,理论必须落实到实践上,所以我给学生制定了具体的预习细则。

1、预习时间提前一天(如周一上的内容,至少在前一天的周日完成预习)2、预习内容熟读课文掌握生字词完成相关练习题3、具体要求熟读课文①了解文章大意,文章自然段标记序号。

②掌握生字词,具体做法是文章内勾画出生字词,抄写补充到课后“读读写写”处;查词典,注音;四字成语释义。

掌握生字词字音、字形、字义都要掌握相关练习题课后的积累运用题或是配套资料上的积累运用题。

教师学科教材分析研究思路

教师学科教材分析研究思路

教师学科教材分析研究思路1. 引言教师学科教材是教育教学中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教材质量关系到教育教学的效果。

因此,对于教师学科教材的分析研究是一项重要而必要的任务。

本文旨在探索一种有效的教师学科教材分析研究思路,以提供对教材进行深入分析的方法和途径,助力教师们提高教学质量。

2. 教材分析的目的教材分析的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科教材的特点、结构和内容,以便更好地指导教学实践。

教师需要从教材中去把握教学的重点、难点和可操作性,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教学。

3. 教材分析的基本步骤教材分析的基本步骤包括:整体分析、结构分析、内容分析、教学目标分析、教学方法分析和评价分析。

4. 整体分析在整体分析阶段,教师应对学科教材进行整体把握,了解其编写思路、体系结构以及总体内容安排。

5. 结构分析结构分析是教师需要了解教材的章节、单元、课时等结构组织情况,以及各个部分之间的联系和衔接情况。

通过结构分析,教师可以清晰地了解教材的组织结构,为后续教学准备提供指导。

6. 内容分析内容分析是对教材内容的详细探究,教师需要对每个章节、单元的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通过内容分析,教师可以深入了解学科知识的核心和重点,并为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选择提供依据。

7. 教学目标分析教学目标分析是对教材中规定的学习目标进行梳理和评估。

教师需要明确每个单元,每个课时的教学目标是什么,并将目标分解为不同层次的能力要求,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活动。

8. 教学方法分析教学方法分析是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教学目标的要求,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和策略进行教学。

教师需要通过对教材的分析,提炼出适合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

9. 评价分析评价分析是对教材进行评估和改进的过程。

教师可以通过对教材使用效果的评估,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及时进行调整和改进,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果。

10. 总结教师学科教材分析研究思路对于教师提高教学质量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通过对教材的整体分析、结构分析、内容分析、教学目标分析、教学方法分析和评价分析等环节的深入研究,教师可以更好地进行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帮助学生全面、准确地掌握学科知识。

教案二:《教案一》的教学思路分析

教案二:《教案一》的教学思路分析

教案是课程教学组织和实施工作的重要依据,是教学设计的具体体现。

一份好的教案,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本文将从课程教学的角度出发,对教案一的教学思路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教学目标教案一的教学目标主要分为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三个方面。

知识目标:通过学习本课程,使学生能够熟悉计算机的基本组成原理、操作系统的基本功能和应用软件的分类,并了解计算机发展的历史和现状。

能力目标:使学生具备基本的计算机操作能力,能够熟练使用计算机,能够灵活运用应用软件进行生产、工作和学习,并能够对计算机进行基本的故障排除。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对计算机的兴趣和探索精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信息素养。

二、教学内容教案一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计算机基础知识、操作系统的基本功能以及应用软件的分类等方面。

针对不同的教学目标,具体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计算机基本概念讲解计算机硬件、软件及其基本概念,介绍计算机的基本组成部件、组成原理及其功能。

2.计算机的发展历程回顾计算机的发展历程,介绍计算机从单向计算器到计算机,再到互联网时代,计算机与信息技术的协同发展。

3.操作系统介绍操作系统的基本功能及其分类,如Windows、Linux等,讲解其界面、文件管理、网络连接等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对操作系统的掌握能力。

4.应用软件介绍应用软件的分类及其功能,如办公软件、图像处理软件、多媒体软件等,讲解常用软件的特点和使用方法,培养学生使用各种软件进行学习、工作和生活的能力。

三、教学策略1.活动性教学教师可以通过课堂练习、小组合作等方式,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学习兴趣,引导学生通过互动,实现知识的逐步深化。

2.分层教学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师可以针对性培养不同方面的能力,通过分层教学,帮助学生逐步掌握更高级别的技能。

3.情境化教学通过情境化教学,营造真实的场景,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知识的本质,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牛津英语7AUNIT1教材分析和教学思路

牛津英语7AUNIT1教材分析和教学思路

牛津英语7A Unit 1教材分析及教学思路:一、单元教学内容分析:本单元是以介绍自已为主线来学习带有be动词和do动词的一般现在时,,旨在激发初一新生对英语的兴趣和学习积极性,通过各种活动环节要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开口讲英语。

一)教学目标:1.学习带有be动词和do动词的一般现在时。

2.学会如何介绍自己并在不同场合向别人打招呼。

3.学习如何用英语提供个人信息和获取他人信息。

4.能写一篇文章向别人介绍自己。

5.掌握关于运动的词汇并加以拓展。

6.掌握一些重要单词及词组的用法。

二)水平目标:1.培养多种阅读水平,如:scanning, using subtitles to predict content等,以适合平时生活中阅读的需要。

2.培养单元整体预习的水平。

3.培养日常交际水平及语言的综合使用水平。

三)德育目标:通过本单元的自我介绍来培养与人沟通的水平,学会和他人合作。

通过本单元的词汇部分,培养学生拥有良好爱好的意识,了解多做运动的好处。

四)教学重点及难点:1.一般现在时的定义和用法。

2. 词汇、词组:1)be good at2)was/were born 3)love/like/enjoy doing 4)score for 5)play for 6)look after/take care of 7)live in/on五)迁移与拓展:英语单词一词多义(多词性)归类;中文一词多英语表达方式归类。

六)本单元课时安排:(共八课时)第一课时预习:了解本单元单词、略读Welcome to the unit &comic strip。

第一课时:教师本人介绍,学生间简短介绍,如何在不同时段打招呼,本书人物介绍。

第二课时预习:一般现在时。

第二课时:通过教师的自我详细介绍为主线教授一般现在时(系动词和行为动词,包括三单)。

第三课时预习:六位人物的介绍。

第三课时:Reading 整体教学、学生展示交流预习成果。

幼儿园说课稿教材分析

幼儿园说课稿教材分析

幼儿园说课稿教材分析一、说课内容简介幼儿园的说课是教师学习与成长的重要环节,是教学能力的展示与提高。

通过说课,教师可以有效地研读课程教材,深入理解教学内容,提高对课程教材的把握能力。

本次说课将围绕教材内容进行分析,结合幼儿园教学实际,探讨如何有效开展教学工作。

二、教材背景1. 教材名称本次说课教材为《幼儿园启蒙读物》。

2. 教材特点•适用对象为3-6岁儿童,内容浅显易懂。

•突出启蒙性,培养幼儿的兴趣和阅读能力。

•融入多种教育元素,如语言、绘画、音乐等。

三、教材内容分析1. 教材结构•教材共分为10个单元,每个单元包含多篇小故事。

•每篇小故事包含问题引导,引发幼儿思考。

2. 教材特色•采用生活化的场景,贴近幼儿生活。

•引导幼儿带着问题阅读,培养思考能力。

•图文并茂,激发幼儿的想象力。

3. 教材价值•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阅读兴趣。

•开发幼儿思维,促进认知发展。

•增加幼儿知识储备,拓展视野。

四、教学思路1. 教学目标•通过教材内容的分析,引导幼儿积极学习。

•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培养终身学习的意识。

2. 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互动的方式呈现教材内容。

•创设情境,让幼儿在实践中学习。

•培养幼儿合作意识,促进群体学习。

五、教学有效性评价通过说课内容的展示,能够激发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和把握,促进课程教学质量的提升,让幼儿获得更好的学习体验,培养全面发展的综合素质,是幼儿园教学工作中必不可少的环节。

以上为本次幼儿园说课稿的教材分析内容,希望能够对教学工作有所帮助。

统编版高中历史教材分析与教学设计思路

统编版高中历史教材分析与教学设计思路

统编版高中历史教材分析与教学设计思路2019年9月,教育部组织编写的统编版高中历史教材正式在北京、天津、上海、山东、辽宁、海南等6个省市使用。

按照国家相关要求,“2022年前全面实施新课程、使用新教材”。

①统编版新教材容量大,概括性强,选择性必修教材很多内容教师以前没有接触过,这些特点给教师使用新教材带来挑战。

如何用新教材开展教学,以达成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目标,成为高中历史教师普遍关注的问题。

本文从统编版教材编写者和历史教学研究者的角度,以笔者编写的选择性必修2第1单元为例,谈谈新教材的体例结构与设计意图,以及对单元教学设计的初步设想,供使用新教材的高中历史教师参考。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规定,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由必修、选择性必修、选修三类课程构成。

必修课程采用通史方式,旨在让学生掌握中外历史发展大势;选择性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采取专题史方式,旨在让学生从多角度进一步了解人类历史的发展。

②必修课程和选择性必修课程的教材由教育部统一组织编写,这两类课程的内容、组织方式和意图如表1所示。

必修课程采用中外历史分编,侧重叙述人类社会发展演变的基本脉络;选择性必修课程采用中外历史混编,侧重从多角度展现人类社会的历史。

两类课程互相补充,前者为后者提供宏观历史背景,后者为前者提供深入探究的视角。

《经济与社会生活》是选择性必修课程的第二个模块,下面从课标要求和教材体例结构两个方面介绍该模块的内容。

(一)高中历史新课标的相关要求1.内容要求模块2《经济与社会生活》由“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商业贸易与日常生活”“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交通与社会变迁”“医疗与公共卫生”6个专题组成。

课程标准对该模块的总体要求归纳起来主要有两点:一是“充分认识生产方式的变革对人类社会发展所具有的革命性意义”,一是“认识经济与社会、经济与生活的互动关系”。

此外,课程标准对每个专题的内容都提出具体要求。

教师如何进行教材分析

教师如何进行教材分析

教师如何进行教材分析教师做好教材分析的基本步骤:1、分析全册教材总体要求及基本内容分析教材时,教师一定要站在课程纲要与学科课程标准的高度,研究教材、研究教法。

只有充分领会了教材的总体要求和内容结构,才能为制定科学的学期、把握各单元、各单课的教学奠定基础。

在制定学期教学计划之前,教师必须对全册教材有较全面的了解。

只有这样,才能很好地把握教材,增强制定教学计划的针对性,提高设计教学预案的实效性。

2、分析单元教材的及重、难点分析了全册教材的总体要求及基本内容后,接下来就是要进行单元教材的分析。

分析的是单元的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了解整个单元的教学内容在全册教材总体要求下的编排、结构思路。

分析了解了单元教材的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是准确领悟各单课教材、科学设计预案及实施有效课堂教学的基础条件。

3、分析单课教材的具体丛悔目标及内容结构具体分析单课教材具体目标、重难点及内容结构,是分析教材的第三步,也是整个教材分析的主体部分。

一般来讲,有以下四个环节:(2)分析单课教材的具体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和关键。

(3)分析单课教材在教学目标下的内容结构。

(4)分析对单课教材的处理及教学设想。

当然,教材分析除了上面三大步骤外,还应该对本班学生对学渗物正习本课教材的认知基础及基本学情作些基本的分析,包括学生学习的认知基础、思维特点,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等。

扩展资料:进行教材分析的意义:1、只有全面深刻的教材分析和科学的,才能很好地去组织教材、优化,写出可行的教学预案。

2、分蚂告析教材是提高教师备课质量及课堂教学实效性的先决条件。

3、教材分析的过程,其实是教师自我学习、自我内化和自我创造的过程,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经之路。

信息技术教材分析及设计思路.doc

信息技术教材分析及设计思路.doc

信息技术教材分析及设计思路本课是下年级下期最后一课,也是画图模块学习完成后的一个大综合。

重点应放在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和用画图表达的能力。

1、知道目标(1)观察范画后,能说出范画创作中使用了哪些画图工具和创作技巧;(2)知道什么是桌面背景,并能熟练地将自己创作的画图设置为桌面背景;2、能力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孩子们善于观察、发现身边美好的事物,并学会用语言、画图等多种形式表达。

3、情感目标通过引导孩子们从生活中去观察美、发现美,从而培养孩子们热爱自然、热爱生活,从小形成安康的人格品质。

引导孩子们用语言表达某次郊游观察到的美好景色,从中提炼出印象最深、兴趣最浓的画面,并学会用画的形式表达出来。

用画图的形式表达观察到的事物。

本环节意图:主要是调动孩子们的兴奋点,引导孩子们将自己郊游时看到的景象表达出来)师:孩子们,你们喜欢郊游吗?生:喜欢。

(这一定能得到非常肯定的答复)师:老师知道,孩子们小脑袋里装了许多美好的郊游记忆,请同学们仔细地回快一下,对你印象最深、兴趣最浓的一次郊游,再把它编成一个小故事,讲给大家听听。

生讨论、编故事、讲故事。

……师:同学们讲得真好。

(注意有针对性的点评,同时注意评价的多元化和语言的艺术性,千万不能范范而谈)师:我们来看看课文,课文的小主人一次郊游后,不仅把自己所看到的用优美的语言写成了日记,而且还配上了美丽的连环画。

师:下面我们请同学有感情地读一读小主人翁的日记。

生:读课文……师:请孩子们对照小主人翁的日记和画,先看看日记中写出了他所看到的哪些景物?生答复:……(提示:第一句,整体描述了作者郊游出行时所看到的景色;第二句,重点描述了游玩中的一个景点的一幅画面;第二自然段讲述了作者回家路上观察到的景色。

)师:书上小主人翁所画的三幅图在时间顺序上有什么联系?作者描绘出了郊游的哪几个时间段?生答复:……师:从三幅画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生答复:……本环节意图:过程范画的分析让孩子们懂得如何找特征、抓重点并综合应用画图技巧表达大自然的美。

七年级语文上册各单元教材分析和教学思路

七年级语文上册各单元教材分析和教学思路

七年级语文上册各单元教材分析和教学思路七年级语文上册各单元教材分析和教学思路第一单元教材分析和教学切入点设想一、单元总体分析和教学思路:第一单元的主题是“亲近文学”,目的是引导刚刚跨入初中的七年级学生感受到文学的魅力,萌生阅读文学作品的兴趣,愉悦地步入文学的殿堂。

让学生从各方面感知文学的魅力所在——它美的形式,美的形象,美的情感,美的语言,都将感染学生,激发他们对文学的热爱。

《为你打开一扇门》以优美的语言向七年级新生阐述文学的特点、功能,加深学生对文学的认识与理解,从而更好的亲近文学。

《繁星》通过展示作者不同时间、地点观察繁星的真切感受,使学生明白细致的观察融合了自己的人生经历,是文学创作成功的重要因素。

《冰心诗四首》充分展示诗歌的特点:形式优美,情感真挚,语言简练,想象丰富,但也提醒学生丰富的想象要有现实中的物象作载体。

《安恩和奶牛》以一位清贫而富有爱心的北欧老太太的形象,震撼着读者的心灵,也使学生了解如何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

《郑人买履》讽刺那些墨守成规,迷信而不尊重客观现实的人;《刻舟求剑》讽刺那些办事呆板,不懂得根据形势发展而灵活变通的人。

本单元主题为“亲近文学”,是学生跨入中学的第一单元,意在让学生感受、理解、亲近文学,所以读品是关键,教学还是较为“感性”比较合适。

在进行教学时首先要注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学生的语感,品味文学语言的精炼优美。

在诵读过程中去体会作品中人物的心境以及作者真实美好的情感,使学生充分感受到文学作品的美,从而积极主动地去“亲近文学”,热爱语文,主动学习语文。

二、教学切入点设想:《为你打开一扇门》教学切入点设想:抓住标题中的“一扇门”为教学的切入点,重点通过以下几个主问题设计教学板块。

1、让学生初读感知“门”在文中有什么特殊含义?引导学生明白文中的“门”并非实指,而是作者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帮助我们了解并把我们带入各种未知领域的切入点和途径比喻成“门”,题目中的“门”是指文学之门。

教材分析及设计思路

教材分析及设计思路

教材分析及设计思路本节课是光学开篇的第一节,主要研究光的直线传播规律及在生活中的应用。

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

光的直线传播规律是几何光学的基础,是学习光的反射和折射必备的基础知识。

光线是一种理想模型,通过光线教学,可以初步培养、训练学生利用物理模型来研究物理问题的能力,同时可以训练、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光这个名词是学生所熟悉的,学生从小就接触到各种形形色色的光现象,但由于缺乏切身感受和直接经验,他们对光的传播规律的印象只是生活中的一些感性和片面的认识,认为光要么沿直线传播,要么发生反射,而对于光在同种不均匀的介质中传播路径会发生弯曲和在两种介质界面还可能发生折射这两种现象不容易理解。

为此,教学中应设计好相关实验,为学生提供主动探索的机会,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加强学生的直接经验和亲身体验,在实验事实基础上,帮助学生全面的理解光的传播规律。

考虑到初二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和应用所学知识解释解决简单问题的愿望和能力,本节课在体验过程中设置了一些具有相当难度的问题,为学生挑战难关,获得成功喜悦创造了环境,同时也避免了本节课流于形式,只图热闹。

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中改进了以往课堂中提前配置好不均匀溶液,直接让学生观察光在不均匀溶液中传播路径发生弯曲的实验。

通过光在均匀清水中沿直线传播──在清水中加入盐水配置不均匀盐水溶液,光的传播路径发生弯曲──搅拌盐水至均匀,光的传播路径又沿直线传播这一系列的实验。

利用实验的可控性特点,通过改变介质的状态:均匀──不均匀──均匀,对应光的传播路径:直线──曲线──直线,整个实验过程加强了学生的直接经验,促进了学生对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的理解,突破了重难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材分析思路与方法在数学教学中,分析教材是数学教师的基本功,也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发展学生智力的关键所在。

目前正在使用的新教材,无论在教学内容的编排上,还是在教学理念的指导上,和原教材相比较,都有很大的差别。

新教材除了考虑数学知识的逻辑结构和学生的认知结构要达到高度统一,还渗透了许多数学思想和方法。

只有真正领悟新教材的内涵,才会有所发现,有所收获。

那么如何分析新教材呢?这里结合人教版的新教材做如下的陈述。

一、分析新教材所提供的材料的必要性和目的性从学习材料上分析,新教材所提供的学习材料比原教材更加丰富,呈现的形式更具多样性,其数学内涵更深刻。

所有这些材料都有其编写目的,只有充分揭示其目的所在,显示教材所提供材料的必要性,才能正确理解教材,才能使学生形成正确的数学概念,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

图1以新教材“1~5的认识”这一教学内容为例,教材提供了一幅教师带领学生参观动物园的“主题图”(图1)。

教材正是通过对主题图中事物的逐渐抽象,引导学生认识1~5这几个数,其间集合图的描述正是数学思想的体现。

第一个集合图中是1只大象,第二个集合图中是1只小河马和1只大河马,第三个集合图中是3只小鹿的头,第四个集合图中是4朵白云,第五个集合图中是4个学生的头和1个教师的头。

在教学中教师在看这五幅集合图时往往把五幅集合图孤立起来看,其实这五幅集合图不但相互联系,而且还蕴涵着从不同的角度对数进行抽象的数学思想。

第一个集合图与第二个集合图相比较,编者的编排意图也是不同的,前者明显是一只完整大象的集合,而后者虽然也是完整的两只河马的集合,但不是两只完全一样的河马,而是一大一小,从对数的抽象过程分析,在计算物体个数时是不分物体的大小的,从集合的角度分析,在同一个集合中这两只河马都表示为这个集合的元素。

再看第三个集合,已经不是完整的小鹿而是3只小鹿的头,这又说明在确定一个集合的元素有多少时不一定需要用完整的物体来表示,可以用物体的一部分来表示,但这个部分必须和物体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就好像我们在举手表决时只允许举一只手一样。

再看第四个集合,表示的不再是地上的而是天上的,这又说明对数的抽象无处不在,也就是世界充满着数,任何物体和数都有关。

再看第五个集合,无论是男生还是女生,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在这个集合中表示的都是元素,元素的多少与物体的属性没有关系。

所有这些,编者都是在用集合的观点来解释怎样从自然界中抽象出自然数,同时也渗透了自然数的特点。

如果没有看到或者不能理解,在1~5的数的认识中还蕴涵着这么多的集合思想,就说明对教材所提供材料的必要性和目的性认识不到位。

图2又如在教学“第几”这一课时,教材提供的是一幅排队购票的情境图(图2),这一情境学生是比较熟悉的,而且当排头有人离开队伍时,其他人在队伍中所处的顺序将发生变化。

应该说,这是一幅比较好的主题图,但不足的是排头的人离开队伍这一环节在主题图中很难表示出来。

为了克服这一不足,有的教师就采用粘贴小动物的办法来代替课本上的主题图,因为用粘贴小动物来进行排序的优点是很容易改变每个小动物在排序中的位置,这样教材主题图中的不足可以得到弥补。

但教师没有考虑排队购票的主题图中还蕴涵着排序是有原则的,购票的排序原则就是按时间顺序排队,有了排序的原则就可以知道事物在整体中所处的位置。

如教材中的小朋友排在中间,说明他比前面的阿姨来得晚而比后面的叔叔来得早。

由于教师没有考虑到这一点,所以好多教师的做法是自己在黑板上把小动物排成一排,然后问学生小花猫排在第几,小狗排在第几……这种没有排序原则的排队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只是让学生知道谁排在第几,而没有更多的数学思想让学生去感悟,而且放弃了这一原则,就会出现“插档”(即“夹塞”)这类破坏原序的情况。

二、分析数学概念的形成、发展过程和内在联系我们都知道数学概念的形成和发展需要有一个逐步抽象的过程,一般要经历从粗到精,从描述性到精确性这么一个过程。

这样的认识过程是符合人的认知规律的,也是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能力的。

从数学概念的形成和发展上分析,新教材更注重数学概念之间的相互渗透和联系。

以数的认识为例,看看数的概念是如何发展的,它们之间又有怎样的联系。

在教学1~5这5个数时,编者采用的是直接抽象的方法,从一只大象抽象出1,从两只河马中抽象出2……但是到了认识6、7时就不是直接抽象了。

我们来看6、7这一内容教材是怎样编排的(图3)。

图3首先是一幅师生打扫教室的主题图,图中有六个学生和一位教师,主题图的下面是两幅集合图,一幅是学生的集合图,另一幅是师生的集合图。

然后在学生的集合图下面摆了6个点子,在师生的集合图下面摆了7个点子,在这两个点子图的下面分别写着6、7,在6、7的下面要求摆出相应的小棒。

显然编者的编排意图是从生活到数学,再从数学回到生活。

在整个认知过程中最为关键的一步是,如何正确理解从两幅集合图引出两幅点子图,更确切地说如何把集合中的元素抽象成具体的点。

我们查了很多教学参考书,都没有提到这是一个抽象过程。

因此,教师一般的做法是:让学生数出6个小圆片放在学生的集合图的下面,然后再数出7个小圆片放在师生的集合图的下面。

这种操作只是停留在数数的认知水平上,而没有达到把集合中的元素抽象成具体的点。

我们认为应该让学生有一个把物抽象成点的思维过程,如果在第一次出现点子图的教学中没有这么一个抽象过程,那么学生就缺少事物之间在数量上可以相互抽象的认识过程;如果没有这么一个抽象过程,那么教学1、2、3、4、5和教学6、7在思维层次上又有什么区别呢?如果没有这么一个抽象过程,今后用小圆片、小棒来表示物体就显得依据不足。

那么如何让学生经历这个抽象过程?我们认为,教师可以问学生:“你能用小圆片告诉老师上面有几个小朋友吗?”这时学生就有了把人抽象为点的认知过程。

如果只是通过数数来摆出6个或7个小圆片,显然没有经历从物到物的抽象过程。

从教材的整体编排来分析。

在以后教学8、9和10中都用到了点子来表示物体的多少,可见点子图在数学教学中是多么重要。

所以我们认为通过这节课的教学,让学生真正感悟到用小圆片可以表示任何物体的多少,这才是本节课应该达成的教学目标。

我们再来看8、9、10的认识。

图4从教学内容的编排上我们可以看到(图4),在情境图的下面已经没有学生的集合图也没有师生的集合图,而是直接出现了两幅点子图,虽然这只是一个小小的变化,但是它对数的抽象有了明显的提高。

在认识6、7时是通过集合图把集合中的元素抽象为点,而在认识8、9、10时是直接把物或人抽象成点,也就是无论是8棵树、8朵花还是8个小朋友都可以用8个点表示其多少,正是有了这一点才使学生对数进行了高度的抽象。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不难发现,1~10的认识是分三个层次进行的,这三个层次不断地在对数的内涵进行扩充,使得学生对数达到高度的抽象。

如果教师在教学中不能深刻理解和领会编者的意图,这三个层次的教学不到位,那么就不可能实现课程标准所提出的教学要求。

有了对1~10这些数的正确认识后,接下来就是要研究如何简单合理地计数,也就是如何建立新的计数单位去认识更大的数。

而要建立新的计数单位,首先要让学生感悟到建立新的计数单位的必要性,所以教材提供了数量比10大的生活情境图,让学生从情境中体验到在日常生活中到处都有比10大的数。

建立一个新的计数单位是数的认识中的一个飞跃。

如何正确而又自然地建立起这个单位?关键是让学生在数数中感悟,在操作中体验。

在学习了11~20各数的认识以后,就是学习100以内数的认识,而在学习100以内数的认识时,教材提供了一幅百羊图,这和认识11~20的数没有什么两样,而唯一的区别在于,在11~20各数的认识中是建立了“十”这个新的计数单位,而学习100以内数的认识时是把“十”当作一个计数单位10个10个地数,从而建立“百”这个计数单位。

可以这样说,学会了100以内数的计数办法,也就是学会了10进制数的计数办法。

三、分析教材中所蕴涵的数学学习方法在教学内容的编排上新教材和过去的教材比较,更注重提供数学学习方法。

我们来看“认识物体和图形”这一节教材是怎样编排的(图5)。

图5第一幅图是两个小朋友分别在玩圆柱和长方体,玩圆柱的小朋友是采用滚的办法,而玩长方体的小朋友是采用推的办法。

第二幅图是两个小朋友在玩搭积木,另外两个小朋友在玩球,搭积木的小朋友所用的物体是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玩球的两个小朋友一个是采用旋转的办法,另一个是采用摸的办法。

分析这两幅图的图意不难发现,编者想说明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在玩中感悟不同物体的基本特点,如圆柱可以滚动,长方体不能滚动只能移动,球没有平平的面,容易滚动和旋转,所以不易放稳,用来搭积木的物体至少有两个平面,说明有平面的物体能放稳;第二层意思是为学生提供了研究物体的基本方法──看、摸、移、滚、旋。

别看这简单的看、摸、移、滚、旋,这些都是研究物体特点的最常用也是最基本的方法。

这些方法的得出不是靠单纯的说教,而是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会。

我们再来看二年级上册第一页(图6)。

图6图中的学生分别在量数学教材和学具,他们采用的测量工具各不相同,因此,他们得到的结果也各式各样。

在这里编者的意图是让学生感悟到,测量的单位是可以自己创造的,但是对同一个物体采用不同的单位去测量所测结果也就会不同,因此有必要统一测量单位。

同时也蕴涵着单位名称在测量中的重要性。

新教材在为学生提供学习内容的同时也提供了合理的学习方式,在倡导算法多样化的同时也蕴涵着对最优方法的选择。

例如,一年级上册第56页是一幅学生看图写算式的学习情境图(图7)。

图7这幅图中提供的数学学习材料是左边有6只恐龙,右边有2只恐龙,图中提供的学习方式是小组合作学习,其中有两个小朋友根据图意分别写出了6+2=8和8-2=6,另外两个小朋友根据图意写出两个算式分别是6+2=8、2+6=8和8-2=6、8-6=2,还有一个小朋友把同学们的算式汇总在一起,共写了四个不同算式。

此图的含意很清楚,那就是要求小朋友看着恐龙图写算式,能写几个就写几个,在小组合作的基础上完整地写出四个算式。

但教师在教学中往往没有注意这一点,要求一个小朋友独立完成看图写四个算式。

这是第一次看实物图写算式,一个学生能独立写出两个算式已经是很不容易了,所以要求学生写完整这四个算式显然是不合理的。

我们再来看二年级上册笔算加法法则的总结(图8)。

图8从以上的学习情境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笔算加法法则是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通过对话的形式来归纳。

这不但为我们提供了以怎样的学习方式去学习,而且也向我们提出了基本的学习要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