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世纶教授经方系1
经方一剂 效如桴鼓——冯世纶教授经方治验1例
![经方一剂 效如桴鼓——冯世纶教授经方治验1例](https://img.taocdn.com/s3/m/9a504947852458fb770b568b.png)
经 方 一 剂 效 如 桴 鼓
— —
冯 世 纶 教 授 经 方 治 验 1例
芮 立 新
( 国 中 医 药 出版 社 ,0 0 3 中 10 1 )
就 诊 实 况 患 者 , , O岁 , 诊 时 问 : 0 8年 1 女 4 就 20 1月 2 7日 1 7时 。 主 因
作 有 时 , 默 不 欲 饮 食 。藏 府 相 连 , 痛 必 下 , 高 痛 下 , 使 呕 默 其 邪 故
方 的 注 解 , 方 大 家 胡 希 恕 先 生 有 精 辟 论 述 : 主 心 腹 肠 胃 中结 经 “ 气 , 有 治 胸 胁 苦 满 的 特 能 。佐 以 黄 芩 除 热 止 烦 , 夏 、 姜 逐 饮 故 半 生 止 呕 , 以人 参 、 复 大枣 、 草 补 胃气 以 滋 气 血 , 之 所 以传 人少 阳 , 甘 病
1 g 炙甘 草 6 , 泻 1 g 生 白术 1 g 陈 皮 3 g 茯 苓 1 g 生 姜 3 0, g泽 8, , 8 0 , 2, 片 , 枣 4 。一 剂 , 煎 服 。 大 枚 水
场 景 一
太 阴 合 病 而 为 小 柴 胡 汤 合 茯 苓饮 方证 , 方 证 对 应 一 剂 而 收 功 。 故
场景二 ( 电话 录 音 )
患
者 : 剂 , 开一剂行吗?我主要是想全身调理调理 , 一 就 胃
上 问 题并 不 大 , 要 是 睡 眠 不好 。 主
笔
者 : 代 再 高 明 的专 家 教 授 一 般 也 很 少 开 一 剂 的处 方 , 现
冯教 授 : 眠一起 治 了呀 !其实 这病 就是 西 医 胃肠 型 的感 冒 。 睡 患 者 : 冒! 感 ?我 怎 么 一 点 没 意 识 到 。 冯 教授 : 。我 刚才 问 你有 没 有 身 体疼 痛 , 说 并 没 有 。 其实 对 您 感 冒对于 身 体 强壮 的人 会 反 应 很 强 烈 , 比如 全 身 酸 痛 , 热 等 , 发 但 对 于 体质 差 的人 可 能 就 反 应 不 剧 烈 , 属 此 类 , 见 胸 胁 部 不 适 , 您 仅 而 凸 显呕 吐 。您 这 几 天 睡 眠不 好 , 身就 体 质 差 了 , 易 受外 邪 侵 本 很
【附件01】当代经方家冯世纶教授简介
![【附件01】当代经方家冯世纶教授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1660cd42852458fb770b56c5.png)
功在传经领航育人---记当代经方家冯世纶教授冯世纶教授,1938年5月出生于河北。
1965年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先后任职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多年来一直从事中医的临床、科研、教学工作。
1978年参加了“牡荆油丸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研究”,获国家科技大会奖;1986—1991年参加中医治疗尫痹的临床与实验室研究,在国家“七五”攻关课题获科技成果及科技进步三等奖。
冯老曾先后师承于董建华、赵绍琴、胡希恕等著名中医,数十年来于经方的研究和临床应用,孜孜不倦。
当年,在开展繁重的教学与临床工作的同时,冯老抓紧每一分钟的时间,常常“利用星期天、夜晚听胡希恕先生讲解《伤寒论》、《金匮要略》原文,稍有体会,就总结老师临床经验成篇发表,如胡老治疗黄汗经验、治疗肝炎经验、治疗哮喘经验、诊脉经验等。
”后来冯老又将胡希恕先生讲课进行录音并结合笔记整理陆续出版,如1994年4月撰《经方传真》;2002年1月出版《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胡希恕》专辑(又名《经方传灯》);2004年1月,出版《张仲景用方解析》;2005年1月,出版《中国汤液经方》(又名《伤寒杂病论传真》);2006年8月,出版《解读张仲景医学》(又名《伤寒六经方证直解》);2007年1月,出版《胡希恕讲伤寒杂病论》;2008年7月出版《胡希恕病位类方解》等。
曾经不止一次听到不止一位中医老前辈如余瀛鳌老师等强调“如果没有冯世纶老师的整理工作,我们大家都不可能看到胡老的学术研究成果!”冯老在系统整理总结经方大师胡希恕先生对经方研究成果的同时,通过反复学习经典和临床体验,同时参考诸多考证资料,不但对胡希恕先生的经方学问渐渐登堂入室,还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论证了经方理论体系的形成,历经30多年的艰苦探索与研究,终于率先明确提出了《伤寒论》属中医独特的经方理论体系,《伤寒论》的六经不同于《内经》的六经,发表了“《伤寒杂病论》是怎样撰成的”等论文。
胡希恕经方医学:冯世纶教授治疗精神类疾病的常用经方
![胡希恕经方医学:冯世纶教授治疗精神类疾病的常用经方](https://img.taocdn.com/s3/m/236381da09a1284ac850ad02de80d4d8d15a0180.png)
胡希恕经方医学:冯世纶教授治疗精神类疾病的常用经方方证解读《伤寒论》第107条:“伤寒八九日,下之,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一身尽重,不可转侧者,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主之。
”本条论述了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证的形成与临床特征:“伤寒八九日,下之”,冯老认为,并非误下太阳伤寒,而是误下少阳柴胡证,因为《伤寒论》第264条指出:“少阳中风,两耳无所闻,目赤,胸中满而烦者,不可吐下,吐下则悸而惊。
”伤寒八九日,病之所以传少阳,缘于病患伤寒时,正邪相争于表,八九日之内,邪气胜出,正气受损,无力在表祛邪外出,退守于半表半里,邪气乘虚而入,郁而化热,形成少阳病。
少阳病本来“血弱气尽”,理应和解治疗,然医者不加详查,误用下法治疗,不仅少阳未除,而且虚其里,致使邪热传里。
胸满系少阳症状,因邪热郁结胸胁、气机失畅引起。
谵语系阳明见症,为入里之邪热扰乱神明所致。
误下之后,机体势必调动更多的正气,既向上向外祛除邪气,又纠正误下导致的体液下趋之势,因而气上冲。
里有停饮,饮随气冲,加之邪热炎上,水饮、邪热交织,扰动心神,则烦惊。
气上冲诱导水不下行,故小便不利。
水饮外溢,则一身尽重,不可转侧。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组成:柴胡四两,龙骨、黄芩、生姜、铅丹、人参、桂枝、茯苓各一两半,半夏(洗)二合半,大黄二两,牡蛎(熬)一两半,大枣(擘)六枚。
煎服法:上十二味,以水八升,煮取四升,内大黄,切如棋子,更煮一两二沸,温服一升。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可视为小柴胡汤、苓桂术甘汤、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合方,去甘草、苍术,加铅丹、大黄而来。
方中以小柴胡汤去甘草扶正达邪,和解清热为主,针对胸满。
气上冲,是下后表未罢的应证,结合心烦、谵语,系阳证,故属表阳证,即太阳病。
《神农本草经》谓桂枝:“主上气,咳逆……补中益气。
”“上气”即“气上冲”,方中取桂枝降逆平冲,使水饮不上犯而下行。
茯苓利水饮,治疗小便不利、一身尽重;龙骨、牡蛎、铅丹重镇安神,消除烦惊;大黄后下,清热泻火兼通便,针对谵语。
冯世纶教授经方语录第2期
![冯世纶教授经方语录第2期](https://img.taocdn.com/s3/m/44e2501af011f18583d049649b6648d7c1c708d9.png)
冯世纶教授经方语录第2期51.皮肤有湿在表的皮肤痒,出现湿疹或风疹、荨麻疹都是一类的,经方看来这就是湿在表,属于表不解,当然就用桂枝麻黄各半汤了,或者用麻黄汤小发其汗,两个方子量用的很小。
52.不正确的发汗,引邪入里,这种情况我们在临床经常碰到,有些发热恶寒,典型的伤寒,或者是典型的中风,用清开灵啊,双黄连口服液,这是治里的药,用了后反而加重,都是有可能的。
53.麻黄汤是解表;桂枝汤是中风,它是在表之里;葛根解表那更比桂枝汤更靠里,表更轻,所以这就表里同治了。
54.关于大青龙汤:说它是发汗重剂,其实是不合适的,它实际上不如麻黄汤发汗力量大,因为它是表里双解的一个方子。
应该叫做行水的重剂,是表里双解,它是又发汗,又行水,行在表的水,它不是从小便走,它从表走。
这为什么叫龙呢?因为在古代这龙是行水的。
55.关于定时发热,汗出热不减。
阴是邪气,阳是正气,正邪交战于体表,邪气大于正气就会发热。
因为有抵抗力,邪气不能全胜。
桂枝汤是甘温,健胃生津液,帮助正气驱邪。
就像汉武帝当年囤兵打匈奴,内部不强大就无法战胜敌人。
56.便秘并非都为阳明,久病便秘,多在太阴。
心里要有这根弦。
津亏便秘,里虚寒的便秘,这时可用生白术,性温,量大有通便之功。
当然,如有热象,可合并阳明了。
57.有些老年人大便干,就不能认为阳明了,是厥阴下寒的表现,尤其是有四逆,大部分都是厥阴病。
这种大便干,是“阳微结”,是津液虚造成的,所以要温中健胃生津液。
58.心烦,一般是有热,但是虚寒到一定程度的时候,甘草干姜汤的心烦,这个烦躁吐逆,这个烦是饮邪上犯。
阳虚到了一定程度也出现烦。
59.腹痛有阳明的腹满痛,也有太阴的腹满痛,两者都用芍药,但是配伍的药物不一样,桂枝加芍药治阳明的腹满痛,加饴糖就治太阴的腹满痛了。
60.心悸与心血虚有关系,如桂枝甘草汤;但更重要的是有饮,如果饮重就要加茯苓或加白术;如果饮不重,只是津液虚、心血虚,桂枝甘草汤就行了。
61.烦躁这个症状寒热虚实都可见:吴茱萸汤的烦躁欲死,是胃气虚夹饮;白虎汤的烦躁是里热扰神明;大青龙的烦躁是里热为主,还有表不解;桂枝汤也有烦躁,是表不解,表解以后就不烦了,这种烦跟大青龙的烦也不一样;越婢加术汤也有烦;大承气也有烦。
冯世纶老师经方运用经验
![冯世纶老师经方运用经验](https://img.taocdn.com/s3/m/20a497bfdbef5ef7ba0d4a7302768e9951e76ed5.png)
冯世纶老师经方运用经验1、太阳风燥(荨麻疹)郑某,男,21岁,2006年7月6日初诊。
颈部及上肢泛发红色皮疹1年余,经西医打针输液未愈,现在多阴天或着凉时发作,有时运动后汗出亦发,且汗出则瘙痒更甚,诊见口中渴,舌淡苔白,切脉细滑、寸浮,冯老认为病虽一年多,但病位仍然在表,且有汗出加重的表现,所以当属太阳夹燥,与桂枝加荆防汤合当归赤小豆散:桂枝10克,白芍10克,炙甘草6克,大枣4枚,荆芥10克,防风10克,白蒺藜15克,赤小豆15克,当归10克,生苡仁18克,败酱草18克,生地炭12克,槐米10克,生姜12克二诊,三剂后皮疹退而未已,瘙痒大减,服药后口中和,无内热之象,苔白脉细,仍宗前法,与桂枝加荆防汤合当归赤小豆散:桂枝10克,白芍10克,炙甘草6克,大枣4枚,荆芥10克,防风10克,白蒺藜15克,赤小豆15克,当归10克,生苡仁18克,败酱草18克,蛇蜕5克,槐米10克,生姜10克结果:服药七剂,诸证皆平。
按:桂枝加荆防汤取法于麻黄桂枝各半汤,鉴别的关键是后者多无汗、瘙痒、面部隐隐赤热,而本方多见汗出恶风或汗出后瘙痒明显。
体会:荨麻疹病因病机十分复杂,而且容易复发。
该患虽经西医常规治疗,但疗效不显,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没有重视整体调节,而整体调节恰恰是中医的一个特点。
本案由于表现为营卫不和,汗出痒甚等症状,所以从方证辨证来讲,正符合桂枝加荆防的治疗范围,冯老临床常合用苡仁败酱散或当归赤小豆散等方,则疗效更优。
值得一体的是冯老经常根据患者“口中和”否?来判断内热的有无,此皆得力于仲景之学也!2 太阳夹饮咳嗽(气管炎)王某,女,58岁,2007年1月8日就诊。
曾引外感后乏力,便干在我处服柴胡桂枝干姜汤合当归芍药散加淡苁蓉七剂而愈,后遗心悸、舌灼热等证与炙甘草汤半月遂平。
近几日感冒,来诊证见咳嗽,头痛,口干思饮,有少量白稀痰,舌苔白,脉浮细弦,病在表,属太阳夹饮,与桂枝加杏子厚朴汤合半夏厚朴汤:桂枝10克,白芍10克,半夏15克,生姜15克,茯苓12克,厚朴10克,杏仁10克,炙甘草10克,苏子10克,桔梗10克,炙枇杷叶10克,浙贝母10克,诃子肉6克,牛蒡子10克二诊,三剂后,头痛已,仍有咽痒,咳嗽,但痰不多,乃表解里未和,与半夏厚朴汤法调理:清半夏15克,厚朴10克,苏子10克,茯苓12克,生姜18克,射干10克,诃子肉6克,远志10克,杏仁10克,炙甘草10克,炙枇杷叶10克,桔梗10克按:病邪初感,以在表的机会为多,但兼夹变证尤多,故仲景原书醇醇告戒,反复辨证。
冯世伦教授医案
![冯世伦教授医案](https://img.taocdn.com/s3/m/a70a091da216147917112846.png)
冯世伦教授医案【病例1】哮喘刘某,男,56 岁,2006 年2月12 日初诊。
咳喘有7、8年,服用大量山茱萸、白果等纳气平喘药未效,常用气雾剂维持。
经诊察,该患发病无明显季节性,咳也不多,常伴有有少量白痰,发无定时,但汗出较多,口干微苦,且发则双肋及胸胁胀满,四肢无力,苔白根腻,脉沉细。
俗话说“内科不治喘,治喘丢了脸”,意思是说哮喘的病因病机十分复杂,因之治疗不易。
按本病的主要原因多由于内有痰饮、瘀血,又感外邪而作,迁延反复,难以除根。
所以临床更要见证治证,不可臆测。
该患虽然咳喘,但病邪表现并不在表,所以用麻黄、杏仁等药是不会收到疗效的,中医虽有“纳气归肾”这一理论,但临床需要变通。
而本案取得疗效的关键还是在于辨六经和方证。
此病在半表半里,属阴证。
与柴胡桂枝干姜汤合当归芍药散:柴胡12 克,黄芩10 克,花粉12 克,生龙牡各15 克,桂枝10 克,干姜6 克,当归10 克,白芍10 克,川芎6 克,苍术15 克,泽泻12 克,茯苓12 克,炙甘草6 克。
二诊,服七剂后,喘减,四肢乏力好转,仍有少量白痰,口苦苔白根腻,脉沉细,与上方加补骨脂10克。
三诊,服七剂后,又有些喘,腰酸膝软,口干苦,但可以平卧,喉中痰鸣,苔白脉沉细,上方去补骨脂,加射干10克四诊,服上方七剂,有时喘作,口苦,腰酸,乏力,苔白脉细沉,病位仍在半表半里。
仍用二诊原方。
结果:服用上方14剂,病情得到控制,比较稳定。
备注:冯老根据多年经验,认为辩治哮喘主要还应当以痰饮瘀血为纲,然后区分为几大类别。
临床辨证论治,收效还是比较显著的。
【病例2】喘息性支气管炎张某,男,64岁,2005年6月30日初诊。
素有哮喘病,近日又作,服喘安等未效,来门诊看中医。
证见咳喘,咯吐白痰,喉中痰鸣,且汗出口渴,下肢浮肿,舌苔白,脉弦滑略沉。
咳喘、痰白口干、喉中痰鸣、脉滑,为里热证,该患外邪明显,又夹有里饮,遵照仲圣治法当发汗解表,化痰降饮,还需清里热。
冯世纶教授运用经方的经验
![冯世纶教授运用经方的经验](https://img.taocdn.com/s3/m/b650b7877cd184254b3535d4.png)
冯世纶教授运用经方的经验与体会冯世纶教授是我国著名的伤寒学者和经方临床家,是已故中医学家胡希恕先生的高徒。
冯先生教学、临床近半个世纪,学验具丰。
他精湛的医技和高尚的医德,早为海内外人士所肯定。
笔者有幸待诊于左右,受益匪浅。
先生不但教给我诊治疾病的方法,同时也教会了我如何体会病人的疾苦和怎样做人,这是我一生都难以忘怀的。
今仅就先生辨证风格,谈一下他对经方的认识和运用。
1.真武汤 真武汤,又名玄武汤。
先生认为本方有温阳利水,健脾蠲饮的功效。
其中茯苓淡渗利水,主治心下动悸。
白术健脾去湿,主治小便不利。
附子辛温燥热,可以温通十二经络,有振奋元阳,除痹止痛的作用。
生姜止呕散饮,祛寒健胃。
白芍可以滋阴利水,和营除痹。
这五味药互相配伍,互相监制,不但可以协同发挥温阳利水,健脾蠲饮的功效,而且相互之间避免了彼此的副作用。
先生曾对真武汤的适应症,进行了高度的概括“头晕心悸,下肢浮肿或痛,脉沉”。
也就是说,临床上无论见到什么样的疾病,只要符合上述真武汤的适应症,就可以大胆运用。
起初由于听起来很新鲜,所以对老师的话将信将疑。
后来经过先生的不断教导以及自己在临床上小心谨慎的验证,事实证明,这些都是先生临证中所积累的宝贵心得。
一、肾下垂治疗后遗症 张某,男,48岁,司机。
有腰痛史近二十年。
久经中西医治疗,一直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
去年公出,在哈尔滨医大二院确诊为肾下垂伴肾积水,经过腰穿注射硬化剂奎宁,病情一度得到缓解。
但是,三个月前,由于过度劳累,腰痛再次复发。
刚开始可以通过休息,使腰痛得以减轻。
到后来就需借助止痛药来缓解病情了。
诊时证见:腰酸腰痛,自觉腰部肿胀、发热,而又怕冷。
无头晕目眩,但常于起立时眼前发黑。
心悸纳少,胃脘恶寒。
左足背上有手指肚大一块麻木而失知觉。
大便时结时溏,小便有时可见血尿。
口干不思饮,舌淡胖,苔白润。
切腹呈心下痞状态,切脉沉弦。
证属阳虚停饮,治以温阳化饮,予真武汤化裁: 炮附子10克、白芍15克、茯苓30克、苍术15克、生姜10克、阿胶10克、白术15克、茜草10克 结果:服上药七剂后,已经看不到血尿,腰痛也大为减轻,肿胀失,局部发热感无。
冯世纶医案:一、太阳病 ㈢半夏散及汤治喉痹案
![冯世纶医案:一、太阳病 ㈢半夏散及汤治喉痹案](https://img.taocdn.com/s3/m/09bb2606cec789eb172ded630b1c59eef8c79ab9.png)
冯世纶医案:一、太阳病㈢半夏散及汤治喉痹案㈢半夏散及汤治喉痹案
张某,男,51岁,1968年11月26曰初诊。
咽痛3个月,曾以清热解毒、养阴清咽等法治疗无效,医院认爲是喉癌。
视其咽喉,双侧扁桃体及咽后壁皆有多处脓点,常头痛,汗出,恶寒,口中和,不思钦,舌苔白腻,脉沉细,两寸浮。
脉两寸浮,恶寒,汗出,头痛,太阳中风。
双侧扁桃体及咽后壁皆有多处脓点,外邪内饮之喉痹。
脉沉细,舌苔白腻,口中和,不思饮,里寒太阴病。
综合分析:此爲太阳中风表不解入里,津伤痰滞,呈太阳太阴合病,爲半夏散及汤加桔梗诃子方证。
处方:
清半夏12g,桂枝10g,炙甘草10g,桔梗6g,诃子6g。
结果:服药当天即感咽痛减轻,原方服半月,诸症消,咽及双侧扁桃体已无脓点。
【新提醒】冯世纶经方带教医案——半夏厚朴汤(1)
![【新提醒】冯世纶经方带教医案——半夏厚朴汤(1)](https://img.taocdn.com/s3/m/151eabe7bb0d4a7302768e9951e79b8969026853.png)
【新提醒】冯世纶经⽅带教医案——半夏厚朴汤(1)⼆、半夏厚朴汤类⽅证半夏厚朴汤:半夏⼀升,厚朴三两,茯苓四两,⽣姜五两,⼲苏叶⼆两。
上五味,以⽔七升,煮取四升,分温四服,⽇三、夜⼀服。
折现代量:半夏130,厚朴45,茯苓60,⽣姜75,苏叶30。
⽔1400ml,煮取800ml,每次200ml,每⽇4次。
⽅解:此⼩半夏加茯苓汤更加厚朴、苏叶消胀⾏⽓之品,并以⽣姜、苏叶温中化饮解表,故治外邪⾥饮证胸满闷、恶寒⽽见咽中如有炙脔者。
如以苏⼦代苏叶治疗寒性咳嗽更良。
原⽂解读:《⾦匮要略.妇⼈杂病》第5条:妇⼈咽中如有炙脔,半夏厚朴汤主之。
咽中如有炙脔,指咽中如有炙⾁黏着,咳之不出,咽之不下,即⾃觉的⼀种神经症,多指咽喉部位病变,为外邪⾥饮所致,故以本⽅治之。
⽅证要点:本⽅是外邪⾥饮的太阳太阴合病证;以痰饮⽓结所致胸满、咽堵,咳逆为主证。
本⽅证不限妇⼈,男⼈亦多有。
本⽅的应⽤不不限于此证。
若以咽中不利和胸闷满为⽬的,可活⽤于不定的神经症均有良效。
胡希恕⽤本⽅治⼀⽼妇⼈,经常眩冒,发则但卧不能起,胸闷咽塞,不能进⾷,⼝⾆⼲燥,与本⽅加⽣⽯膏获速愈。
⼜本⽅开胃进⾷,消胀⽌呕,⽤于胃病的机会亦多。
他如伤风、咳嗽适证加桑⽪、⽠蒌、橘⽪、杏仁之属亦有捷效。
胡希恕认为,半夏厚朴汤合橘枳姜汤治疗梅核⽓感胸中满闷⽓憋,咽喉⽓塞满,喉中感觉⼲,还⽼是发痒,咽喉⽼是不利落,憋的慌,两⽅合⽤效果好。
本⽅是降逆化痰的代表⽅,后世⽤于梅核⽓。
冯⽼多⽤于痰饮⽓结所致的咽痒、咳逆、胸满,疗效⼗分显著。
此外,冯⽼以苏⼦代苏叶治疗虚寒性咳喘、咽喉不利,疗效可靠。
读后感悟:本⼈⽤此⽅治疗以下⼏种病:1、感冒后遗留的寒饮咳嗽,咽痒;2、慢性咽炎见胸满、咽堵、异物感;3、慢性胃炎所致的上腹胀满、纳差;4、合橘枳姜汤治疗咽异感症所致的胸中满闷⽓憋,咽喉⽓塞满,喉中感觉⼲,还⽼是发痒,咽喉⽼是不利落,憋的慌。
临床验案录:1、半夏厚朴加杏仁杷叶桔梗⽢草汤⽅证幼⼉感冒案薛某,男,4岁,2011年10⽉6⽇诊。
冯世纶教授经方系列
![冯世纶教授经方系列](https://img.taocdn.com/s3/m/aaa3492b915f804d2b16c161.png)
冯世纶教授经方系列冯师治一例小儿伤食着凉的学习体会徐豪辰,男,2岁4个月2008年8月4日初诊:其母代诉,天热,吹空调,疏于防护,8月2日起感冒流清涕,次日转黄,夜间发烧37.7℃,手足心热,盗汗,白日活动后有汗出,恶寒轻,无咽痛,神减,8月3日予食牛奶、奶酪甚多。
舌红苔中后白腻,脉浮大。
处方:麻黄10g 桂枝10g 杏仁6g 炙甘草6g 清半夏10g 桔梗10g 生薏仁18g 败酱草18g 生石膏30g 生姜三片大枣3枚,一剂,水煎服。
嘱:煎开后15分钟即可,小量频服,见汗为佳,有汗即可停药。
热未必能退净,次日再诊。
按:1.太阳阳明合病,表证已减,里热渐起。
恶寒、发热、流涕、盗汗,表证仍在,恶寒轻、涕转黄、盗汗出,提示已有化热之机。
发热、手足心热、汗出,里热已显。
脈浮为在表,浮大亦示邪盛有热。
2.盗汗为阴虚,习以为常,殊不知,太阳阳明合病所见盗汗亦为不少,尤多见于小儿。
小儿外感盗汗提示:有表证在,而又非单纯表证,往往合并阳明。
小儿体质稚嫩,尚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患病后往往传变迅速,易虚易实。
既感,或经或未经治,汗大出而病未解,则津伤表气虚,无力再作汗御邪外出,至夜,则人体机能得以休整恢复,正气得振,故可奋力祛邪作汗而出,汗出津液不足,往往又邪气复聚,而热不退。
同时里热渐起,迫津外泄,亦致汗出。
故《伤寒论》(下简称《论》)201条云“阳明病,脉浮而紧者,必潮热发作有时;脉但浮者,必盗汗出。
”由此亦知此例虽两阳合病,脉见浮大,但津液已作汗出,故脉象势必不紧。
(按:《伤寒论》论“盗汗”见134条、201条。
《金匮要略》亦有论及,但为虚劳不足之症。
虚劳篇“男子平人,脉虚弱细微者,喜盗汗也。
”及水气病篇“……食已汗出,又身常暮卧盗汗出者,此劳气也。
……”。
)3.方取大青龙加味,因表证已减,里热渐起,故佐以清热诸味,主要用量因小儿而酌减。
加半夏寓越婢加半夏之意,《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书名下简称《略》)13条“咳而上气,此为肺胀,其人喘,目如脱状,脉浮大者,越婢加半夏汤主之。
冯士纶经方带教医案——柴胡桂枝干姜汤合当归芍药散
![冯士纶经方带教医案——柴胡桂枝干姜汤合当归芍药散](https://img.taocdn.com/s3/m/9ba38af885254b35eefdc8d376eeaeaad1f31686.png)
冯士纶经方带教医案——柴胡桂枝干姜汤合当归芍药散三、柴胡桂枝干姜合当归芍药散类方证柴胡桂枝干姜汤方柴胡半斤,桂枝三两,干姜二两,瓜蒌根四两,黄芩三两,牡蛎二两(熬),炙甘草二两。
折现代量:柴胡125,桂枝45,干姜30,瓜蒌根60,黄芩45,牡蛎30,炙甘草30。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微烦,复后汗出便愈。
方解:本方是小柴胡汤去半夏加栝楼根的变剂。
黄芩苦寒,伍干姜之辛温以理微结。
栝楼根之润得牡蛎之收,更能止渴。
桂枝甘草治气冲并兼和外。
人参补中、大枣雍满均非微结所宜,故去之。
故此治柴胡去半夏加栝楼汤证,气上冲有阳微结或外不和者。
小柴胡汤治半表半里阳证即少阳病,而本方治半表半里阴证即厥阴病,其主要变化在干姜。
原文解读:《伤寒论》147条、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
解读:伤寒五六日,虽已发汗,病不解则常转入少阳柴胡证。
医不祥查,又误用下法,使邪热内陷,虽胸胁满未去,但已阳微结,即指津液伤而大便硬。
津液不下,故小便不利。
津液虚少,热更伤津致燥,故渴而不呕。
气冲于上,故但头汗出。
往来寒热,心烦,为柴胡证未解,宜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
注:阳微结——胡希恕先生说:“即阳气(津液)内竭的大便硬结症。
祥见阳明病篇,互参自明”。
方证要点:本方证是半表半里虚寒厥阴证,以四肢厥冷、口干或苦,大便干,小便不利等为主证。
从以上两条可看出,本方与小柴胡汤都用于半表半里病,但小柴胡汤治疗阳热证,而本方则用寒多微有热或但寒不热证,也就是半表半里阴证。
冯老依八纲释六经,认为本方证当有便干,即“阳微结”,《胡希恕讲伤寒杂病论》指出:“大便微结者,可用本方,大便正常服本方可致微溏”。
阴证不得有热,但半表半里不同于少阴和太阴邪有直接出路,无热证出现。
而厥阴病邪无直接出路,故很容易寒郁化热,故常见上热下寒,而但寒不热者很少见,这就是本方治疟寒多,微有热,或但寒不热的主要原因。
冯世纶教授谈经方:经方源自神农时代
![冯世纶教授谈经方:经方源自神农时代](https://img.taocdn.com/s3/m/2639d60bfbd6195f312b3169a45177232f60e4b6.png)
冯世纶教授谈经方:经方源自神农时代经方源自神农时代□ 冯世纶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2010年7月26日中国中医药报)经考证,《伤寒论》序“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23字是王叔和加入,从而扭转了“《伤寒论》理论来自《内经》”的错误说法。
《神农本草经》显示了神农时代用药总结,其用药理念与《伤寒论》一脉相承;《神农本草经》以四气五味适用于人体患病后表现出寒、热、虚、实、阴、阳的症状论述,其述证主要用寒、热、虚、实、表、里、阴、阳,即八纲理论,标志了经方理论的起源。
经方的理论并非来自《内经》对经方的理论来源,一直存有争论。
主要原因之一,是李心机教授所指出的“《伤寒论》研究史上的误读传统”。
因《伤寒论》序有“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23字,以致误导后世认为《伤寒论》的理论来自《内经》。
上世纪30~90年代,杨绍伊、胡希恕、钱超尘、李茂如等考证,认为23字是王叔和加入,开启扭转误读传统。
同时众多经方家,通过仔细研究《伤寒论》原文,认识到《伤寒论》的六经、主要理论与《内经》不同,如宋代高保衡、孙奇、林亿等在宋刻《伤寒论》序写到:“是仲景本伊尹之法,伊尹本神农本草之经。
”章太炎指出“《伤寒论》的六经不同于《内经》之十二经脉之含义”,并认为:“柯氏《论翼》谓经为径界,然仲景本未直用经字;太阳等六篇,并不加经字,犹曰:太阳部、阳明部耳。
”日本人喜多村直宽在《伤寒论疏义》中提出一个较有影响的见解:“本经无六经字面,所谓三阴三阳,不过假以表里寒热虚实之义,固非脏腑经络相配之谓也。
”胡希恕先生更明确地指出:“《伤寒论》的六经来自八纲。
”著名中医学家岳美中先生说:“重读张仲景的《伤寒论》、《金匮要略》,见其察证候而罕言病理,出方剂而不言药性,准当前之象征,投药石以祛疾,直逼实验科学的堂奥。
……《伤寒论》所论六经与《内经》迥异,强合一起只会越讲越糊涂,于读书临证毫无益处。
冯世纶医案:一、太阳病 ㈣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化裁治心悸案
![冯世纶医案:一、太阳病 ㈣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化裁治心悸案](https://img.taocdn.com/s3/m/eae0116e30b765ce0508763231126edb6e1a7658.png)
冯世纶医案:一、太阳病㈣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化裁治心悸案㈣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化裁治心悸案
葛某,女,32岁,2007年2月26日初
心慌7天余。
患者7天前由于劳累出现心慌,并伴有心前区不适,全身乏力,ECG示:偶有室性期前收缩。
近日心慌及早搏明显加重,故前来就诊。
现症见:汗出心慌,全身乏力,口干不欲饮,手心热,无口苦,眠差易醒,食纳差,大便偏干,2~3日一行,小便调,舌质淡,舌苔薄白,脉细。
虚汗出,手心热,爲营卫不和的太阳病。
患者坐着出汗,现代医学认爲是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冯老认爲是一种营卫不和的一种感冒状态。
脉细,舌苔白,舌质淡,口干不欲饮,眠差,全身乏力,爲血虚水盛之太阴病。
心慌,心前区不适,水饮凌心故也。
大便干,2~3日一行,此爲太阴里寒,水饮内停,津伤所致,而非阳明腑实。
综合分析:辨证属太阳太阴合病兼有血虚水盛。
拟用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和营卫以调气血,镇动悸而歛心神,又重用定志丸(菖蒲、远志、炒酸枣仁)加强镇静安神之效。
同时用当归芍药散养血利水饮,以除太阴之里寒。
因“大便干,2~3日一行”,此爲太阴里寒,水饮内停,津伤所致,而非阳明腑实。
故方中重用白术,温阳升津液而通便,宜注意。
处方:
桂枝10g,炙甘草6g,生龙骨(同煎)15g,生牡蛎(同煎)15g,茯苓15g,白术18g,当归10g,白芍10g,远志10g,菖蒲10g,酸枣仁15g。
3剂,水煎服。
结果:患者服用3剂后,心慌、期前收缩未再出现,大便、食纳、睡眠均正常,随访至今亦未复发。
按:全方共奏调和营卫、镇静安神、养血利水之效,切合病机,而收效甚捷。
冯世纶教授经方系1
![冯世纶教授经方系1](https://img.taocdn.com/s3/m/3c2e77e5dd36a32d72758153.png)
冯世纶教授经方系1冯世纶教授经方系列少阳眩晕赵某,男,29岁。
经常头晕,诊为早期高血压,眼底示初期脑动脉硬化。
血压波动于150/100—130/95之间。
现见头昏头晕,失眠且睡眠多梦,常反复颠倒而难于入睡,睡着有乱梦纷纭,时觉胸闷,目涩。
舌淡,苔白薄,脉软,口微干,饮食二便尚可。
与当归芍药散调理:川芎9克,白芍12克,当归9克,茯苓12克,泽泻18克,苍术9克,生石膏60克。
七剂后,头晕有所减轻,仍失眠,多梦,现胸闷、目涩、时有恶心,此少阳头晕,与小柴胡加减:柴胡10克,黄芩10克,干草6克,生石膏60克,半夏10克,生龙牡各15克,红枣4枚,生姜10克,党参10克。
七剂,头晕已,胸闷恶心除,睡眠有好转,与丸药调养之。
按:贵在目涩、恶心显露方证。
少阴身冷恶风案冯世纶医案:少阴身冷恶风案一则罗某,中年男性,自觉身上四肢关节发紧感,似有冰块,身不疼,恶风,不敢吹空调及风扇,脚心凉,口干欲饮,舌暗红苔黄。
麻黄6g 桂枝10g 白芍10g 知母15g炙甘草6g 苍术15g 茯苓12g 炮附子10g秦艽10g 生白术15g 生石膏45g 豨莶草12g防己10g 生姜12g 大枣4枚七剂水煎服二诊服上方后诸症好转,脚心凉减轻,自诉现夜间可光膀入睡。
两膝、肩关节仍有紧感。
桂枝10g 白芍10g 炙甘草6g 茯苓12g炮附子15g 生白术15g 防己10g 薏苡仁18七剂水煎服【案】:此少阴表虚寒证比较明显,故发汗解凝,邪气汗出而散。
但发汗解表的同时要注意顾护正气,不可解表伤津耗气,故一诊在桂枝芍药知母汤的基础上加苓术附顾护中焦。
因其口干欲饮,此为上热,加生石膏清热二诊时,寒邪散去,余邪未尽,仍以桂枝加苓术附散邪、实里,加防己、薏苡仁加强散风寒湿邪的作用。
由此案可以看出:发汗解表切莫伤津液,无论太阳病还是少阴病,都要重视“阳”的作用。
正如大论曰:“此无阳也,不可发汗。
”此少阴表虚寒证比较明显,故发汗解凝,邪气汗出而散。
冯世纶及8位经方中医简介
![冯世纶及8位经方中医简介](https://img.taocdn.com/s3/m/f142f27742323968011ca300a6c30c225901f0aa.png)
冯世纶及8位经方中医简介冯世纶,又称冯氏医学祖师,是中国古代医学史上重要的经方中医之一。
他不仅是一位著名的中医学家,还是一位优秀的药物研究者。
冯世纶的贡献在于他整理和编辑的《周礼·太仓草制》和《本草纲目》,成为了中国古代医学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周礼·太仓草制》是冯世纶的代表作之一,是他在对中草药的研究中总结出的医学经验。
这本经书以儒家的经典《周礼》为基础,结合了太仓地区的草药实际情况,系统整理了大量草药的属性、功效和用法。
《周礼·太仓草制》影响了后世的中草药研究,并对中医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另外一部重要的冯世纶著作是《本草纲目》,这本书是冯世纶集中大量本草文献,整理分类而成。
《本草纲目》包含了广泛的中草药知识,涉及草药的性味归经、功效与应用,并详细介绍了草药的治疗方法。
这部著作在中医界有着极高的声誉,被誉为中医药学的百科全书,对后世中医药学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除了冯世纶,中国古代还有许多其他重要的经方中医,以下是其中8位的简介:1.《黄帝内经》作者:《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医学史上最重要的经典之一,被誉为中医学的基石,其作者被称为黄帝。
黄帝是中国古代的一位传说中的帝王,他根据自己的医疗经验和观察总结出了《黄帝内经》,其中包含了中医的理论基础、诊断方法和治疗原则。
2.扁鹊:扁鹊是中国古代医学史上最著名的医生之一,被尊称为中医之祖。
他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医学家,被誉为古代医学的泰斗。
扁鹊对针灸和推拿有着深入的研究,并且在治疗中风、中毒等疾病方面取得了重要的成就。
3.华佗:华佗是东汉时期的著名中医家,他鼓励人们注重预防保健,提倡正确的饮食和锻炼习惯,被誉为中医界的杰出代表之一。
华佗擅长外科手术,他在治疗疮痈、创伤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4.张仲景:张仲景是东汉末年的医学家,被认为是中国古代著名中医之一。
他的代表性作品《伤寒杂病论》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医学著作之一,详细记录了中医诊断和治疗急性发热病的方法,对于中医内科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冯世纶教授《中国汤液经方》---伤寒论传真
![冯世纶教授《中国汤液经方》---伤寒论传真](https://img.taocdn.com/s3/m/6fe245dc112de2bd960590c69ec3d5bbfc0ada56.png)
冯世纶教授《中国汤液经方》---伤寒论传真1.太阳之为病。
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解析:太阳病,即表阳证,不是指一个或一种个别的病。
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就是该证的特征,也即判断太阳病的提纲。
也就是说,无论什么病,包括外感急性病、内伤杂病慢性病等等常见病,只要见到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这一系列脉证,便可以判断为太阳病,依治太阳病的方法治之,便不会错误。
按:脉浮是太阳病的主要特征,当知少阳病脉弦细、少阴病脉微细、阳明病脉数。
脉浮者,是体液充盈于浅在动脉的结果。
头项强痛者,由于身体上体部的体液充盈较甚,致使头项既僵且痛。
恶寒者,由于体温升高,增大了与外界气温的差距,因而有风寒来袭的可憎。
由此可见,所谓太阳病者,是机体郁集大量体液和热于上半身广大的体表面欲发汗以解除其病,而还得不到汗出的一种病理现象。
本条各家都认为是太阳病的提纲,但一些人在临床遇到太阳病,却不能确认。
西医的传人,一些人错误地认为,太阳病主要见于急性病或感冒初起,而误解了它的内涵,更影响了几代人不能正确应用六经辨正理论治疗临床常见病。
友人介绍瑞士患多年头痛者非常多,用各种治头痛方法收效甚微。
当笔者到瑞士后,看到多年头痛者多数是太阳病证者(也有属少阴、少阳、阳明等病证者),应用治太阳病的方药很快治愈。
再向友人讨论此问题时,方知原来其一直认为多年头痛是内伤头痛,治疗以补肾、养血、活血等方法,与治疗太阳病相差甚远。
因此不能收效。
可见,真正理解太阳病至关重要。
这里应再强调,无论是什么病,只要症状具有提纲特征,就可判断为太阳病,也就是说,太阳病不是个别的病,是临床常见的病,太阳病提纲,是临床各种常见病的辨证提纲。
同样,少阳病、阳阴病、少阴病、厥阴病、太阴病也是如此。
这里还要首先明确,经方的六经概念,是根据人体患病后所反应出的症状分类为六个证候、提纲,判断太阳病就是根据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解析:在第1条太阳病的基础上,如果同时更伴有发热、汗出、恶风、脉按之缓弱就可命名为中风证。
【名医医案】冯世纶:经方治重度抑郁症一例
![【名医医案】冯世纶:经方治重度抑郁症一例](https://img.taocdn.com/s3/m/f1564b2f876fb84ae45c3b3567ec102de2bddf0d.png)
【名医医案】冯世纶:经方治重度抑郁症一例【典型验案】卫某,女,56岁,2013年10月10日初诊。
主诉:失眠1月余。
患者在综合医院诊断为“重度抑郁症”,一直服用“三辰”等安眠药,每晚仅能睡2小时左右,夜间惊醒10余次,烘热汗出。
来诊时心情抑郁,精神紧张,恶风寒,左侧偏头痛、牙痛,心烦,口干口苦,心慌,耳鸣,乏力,两小腿发凉,纳差,二便调,舌淡红苔白根腻,脉弦。
3年来体重下降30余斤。
辨六经:太阳少阳阳明太阴合病。
辨方证:柴胡加龙骨牡蛎去大黄铅丹加花粉远志菖蒲汤证。
方药:柴胡12克,黄芩10克,姜半夏15克,党参10克,炙甘草6克,生龙牡各15克,桂枝10克,茯苓15克,天花粉10克,远志10克,菖蒲10克,生姜15克,大枣4枚。
7剂,水煎服,日1剂,并嘱停服西药。
10月17日二诊:服上药后失眠明显好转,已停服安眠药,每晚能睡5~6小时,耳鸣减,足凉已,口苦已,但仍心悸,口干,左侧偏头痛,尿频,夜尿1~2次;舌红苔白根腻,脉细。
上方加苍术15克,增姜半夏为30克,7剂,水煎服,日1剂。
10月31日三诊:眠可,心悸减,口干已,夜尿1次,尿频不明显,左侧偏头痛较前减轻,枕骨处自觉鸣响,纳少,舌自感灼热,夜间明显,汗出不多。
舌暗苔白腻脉细。
上方去姜半夏,加清半夏15克,白芍10克,吴茱萸10克,生石膏45克。
7剂,水煎服,日1剂。
后随访,继服前方7剂,诸证已不明显。
【按】:本案先辨六经、继辨方证,初诊根据患者恶风寒、烘热汗出、头痛,此为太阳表证。
耳鸣之辨,或为少阳郁热或为水气上冲;结合纳差,牙痛,心烦,口干口苦,当为半表半里的阳证,即少阳病之小柴胡汤证。
结合乏力、腿凉,心慌可辨为太阳太阴、外邪里饮之苓桂术甘汤证。
失眠、焦虑、抑郁、烘热汗出,此为太阳阳明合病之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证;加花粉清热止渴,针对阳明热;加菖蒲、郁金安神定志解郁,故辨方证为柴胡加龙骨牡蛎去大黄铅丹加花粉远志菖蒲汤证。
嘱停服西药,一则防止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影响汤药疗效;二者西药安眠药副作用颇多,药物依赖后更难入眠。
冯世纶:经方治疗面部痤疮–经方派
![冯世纶:经方治疗面部痤疮–经方派](https://img.taocdn.com/s3/m/fb75471953ea551810a6f524ccbff121dd36c5d3.png)
冯世纶:经方治疗面部痤疮–经方派1. 薏苡附子败酱合赤豆当归散方证患者某,女,28岁,2013年11月28日初诊,自诉面部痤疮2个月,以前额及口周为著,伴见脱发,尿频,口干多饮,月经量少,多血块,苔白,脉细。
曾经治疗不效。
此病证辨六经为阳明太阴合病,辨方证为薏苡败酱加赤豆当归汤证,处方:生薏苡仁30g,败酱草30g,赤小豆15g,当归10g,桔梗10g,甘草6g,苍术10g,生地炭15g。
7剂,水煎服,日1剂,分2次服。
12月5日二诊:面部痤疮稍减,他症如前,仍口干能饮,白天尿频,无夜尿,大便可,下肢无力,苔白,脉沉细弦。
上方加茜草10g,继服7剂。
12月12日三诊:面部痤疮显减,以颏下明显,口干好转,大便溏,日3行,苔白,脉沉细。
上方减败酱草15g。
2014年1月9日四诊:痤疮基本消失,脱发减少。
患者感叹:“前医开方药味多量大,味苦难于下咽,服后不但无效,而且胃不适,引起食欲下降,这次服药少,服后胃口好,疗效亦明显”。
按:由本案可知,经方治疗面部痤疮的特点是药少而效彰。
以经方的理论分析,本案面部痤疮,病灶在皮肤,而病位在里,治用薏苡附子败酱合赤豆当归散。
薏苡附子败酱散是治疗皮肤病、疮疡常用之剂,记载于《金匮要略·疮痈肠痈浸淫病》第3条:“肠痈之为病,其身甲错,腹皮急,按之濡如肿状,腹无积聚,身无热,脉数,此为肠内有痈脓,薏苡附子败酱散主之”。
方中主以薏苡仁、败酱草清热、排脓、消肿,治属阳明,稍加附子以振郁滞之气,而利痈脓之排出,因治瘀血痈脓之变。
这里去附子,加当归、赤小豆温中养血利湿排脓,有与附子强壮人体功能类似作用,且更利于痤疮的好转。
2. 半夏泻心汤方证患者某,女,27岁,2013年11月4日初诊:面部痤疮2个月,左面颊明显,纳食不规律,大便溏,日1-2行,口干苦,手心热,足凉,既往有月经量少,或前或后,乳腺增生,苔白,脉细。
根据症状反应,辨六经为厥阴病,辨方证为半夏泻心加赤豆当归汤证,处方:炙甘草6g,黄芩10g,黄连5g,党参10g,干姜10g,清半夏15g,赤小豆15g,当归10g,大枣4枚。
冯士纶经方带教医案——大青龙汤证(1)冯世纶医案
![冯士纶经方带教医案——大青龙汤证(1)冯世纶医案](https://img.taocdn.com/s3/m/6ffc6858ff4733687e21af45b307e87101f6f8aa.png)
冯士纶经方带教医案——大青龙汤证(1)冯世纶医案冯世纶医案一、冯世纶经方带教医案一、大青龙汤类方证大青龙汤。
麻黄六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甘草二两(炙),杏仁四十个(去皮尖),生姜三两(切),大枣十枚,石膏如鸡子大(碎)。
上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
温服一升。
取微似汗。
汗出多者,温粉扑之。
一服汗者,停后服。
若复服,汗多亡阳遂虚,恶风,烦躁,不得眠也。
折现代用量:麻黄90,桂枝30,甘草30,杏仁16,生姜45,大枣十枚,石膏40。
水1800ml,先煮麻黄减400ml,去沫,纳诸药,煮取600ml。
温服200ml,取微汗,汗出多者,用炒热的米粉扑之。
一次服后汗出的,剩余的药不再服。
若再服,就会使汗出过多而亡阳,见恶风、烦躁、不能睡眠。
解词:温粉——指炒热的米粉。
方解:此即麻黄汤与越婢汤的合方,故治二方的合并证,为发汗利水的峻剂,用于太阳阳明合并证。
方中麻、桂、杏、姜、草、枣皆辛温发汗,石膏配于辛温发汗药中,当显辛凉解表作用。
但仲景原意是指解太阳表、清阳明里热,并祛在表之水湿。
方证要点:本方是太阳阳明合病方证,即麻黄汤与越婢汤的合方证,其主证是麻黄汤证、越婢汤证并见者:恶寒、身痛、脉浮紧、周身水肿、脉浮、恶风。
临床常见于急慢性病,如各种感染发热,感冒、鼻炎、肺炎、肾炎、脑炎、风湿等。
胡希恕先生指出:临床上见恶寒、无汗,可在葛根汤或大青龙汤中选择应用,若见口渴、烦躁则用大青龙汤,如兼见肿胀、喘满、小便不利而烦躁者,本方有捷效。
此方治肾炎水肿适证用之,多取良效。
读后感悟:胡希恕先生治疗外感风寒表实证喜用葛根汤和大青龙汤,并将二方适应证进行鉴别,指出:1、大青龙汤与葛根汤,都特别恶寒:无烦躁的用葛根汤;有烦躁或口舌干的,用大青龙汤。
2、大青龙汤麻黄要量重,要能发出汗才可。
3、大青龙汤用的及时、对证,可治疗重症肺炎。
验案:1、大青龙加苍术薏苡败酱草桔梗汤方证感冒盗汗案:齐某,男,4岁,2006年6月8日诊。
冯世纶谈方证辨证
![冯世纶谈方证辨证](https://img.taocdn.com/s3/m/018a43c8aa00b52acfc7ca50.png)
[原创]:冯世纶:六经辨证治万病方证对应最尖端冯世纶冯世纶,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教授、主任医师、北京中医药大学博士后联合导师。
中国当代杰出的经方临床家、教育家。
1938年出生于河北晋州,1965年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系,曾先后任职于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东直门医院、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北京武警三院。
多年来一直从事中医的临床、科研、教学工作,尤其重视中医的继承和发扬工作,先后师承于董建华、赵绍琴、胡希恕等老中医,尤其受胡希恕学术思想影响而专注于经方研究,整理总结了经方大师胡希恕先生经方研究成果,并考证了经方理论体系的形成,率先提出《伤寒论》属中医独特的经方理论体系,发表了“《伤寒杂病论》是怎样撰成的”等论文,出版学术专著《经方传真(胡希恕经方理论与实践)》(修订版)》、《胡希恕伤寒论通俗讲话》(以上为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中国汤液经方—伤寒杂病论传真》、《胡希恕讲伤寒杂病论》、《胡希恕病位类方解》、《冯世伦经方临床带教实录》(以上为人民军医出版社出版)、《解读伊尹汤液经》(以上为学苑出版社出版)等专著。
用经方治疗内、妇、儿、外、皮肤科等病,药简而效彰。
曾获国家和部级奖励我走向中医之路,特别是走向六经辨证的经方道路,有着偶然性,也有必然性。
我学医并不是由于自己出身于中医世家,而是与小时候我体弱多病及一段让我伤心的往事有关。
我小时候生在农村,老百姓生活困苦,农村人一般都看不起病,病得特别严重了才去看病。
我生下来不到半岁就因患中毒性消化不良而差点夭折。
我始终不能忘记的是,我的妹妹患麻疹合并肺炎,我母亲抱着她步行十几里地找医生看病,但进门后医生的家人却说大夫不在家,结果母亲白跑一趟只能无奈得又把妹妹抱回家。
实际上,是怎么回事呢?原来是那个医生一来对这种并没有把握,二来也知道我们家穷,就索性不给看病。
我母亲把妹妹抱回家没几天,妹妹就死掉了,母亲悲痛不已,半夜的哭声,给当时年幼的我留下刻苦铭心的回忆。
我妹妹的病,如果放到现在,吃几服药就好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冯世纶教授经方系列
少阳眩晕
赵某,男,29岁。
经常头晕,诊为早期高血压,眼底示初期脑动脉硬化。
血压波动于150/100—130/95之间。
现见头昏头晕,失眠且睡眠多梦,常反复颠倒而难于入睡,睡着有乱梦纷纭,时觉胸闷,目涩。
舌淡,苔
白薄,脉软,口微干,饮食二便尚可。
与当归芍药散调理:
川芎9克,白芍12克,当归9克,茯苓12克,泽泻18克,苍术9克,生石膏60克。
七剂后,头晕有所减轻,仍失眠,多梦,现胸闷、目涩、时有恶心,此少阳头晕,与小柴胡加减:
柴胡10克,黄芩10克,干草6克,生石膏60克,半夏10克,生龙牡各15克,红枣4枚,生姜10克,
党参10克。
七剂,头晕已,胸闷恶心除,睡眠有好转,与丸药调养之。
按:贵在目涩、恶心显露方证。
少阴身冷恶风案
冯世纶医案:少阴身冷恶风案一则罗某,中年男性,自觉身上四肢关节发紧感,似有冰块,身不疼,恶风,
不敢吹空调及风扇,脚心凉,口干欲饮,舌暗红苔黄。
麻黄6g 桂枝10g 白芍10g 知母15g
炙甘草6g 苍术15g 茯苓12g 炮附子10g
秦艽10g 生白术15g 生石膏45g 豨莶草12g
防己10g 生姜12g 大枣4枚
七剂水煎服二诊服上方后诸症好转,脚心凉减轻,自诉现夜间可光膀入睡。
两膝、肩关节仍有紧感。
桂枝10g 白芍10g 炙甘草6g 茯苓12g
炮附子15g 生白术15g 防己10g 薏苡仁18
七剂水煎服
【案】:此少阴表虚寒证比较明显,故发汗解凝,邪气汗出而散。
但发汗解表的同时要注意顾护正气,不
可解表伤津耗气,故一诊在桂枝芍药知母汤的基础上加苓术附顾护中焦。
因其口干欲饮,此为上热,加生
石膏清热二诊时,寒邪散去,余邪未尽,仍以桂枝加苓术附散邪、实里,加防己、薏苡仁加强散风寒湿邪
的作用。
由此案可以看出:发汗解表切莫伤津液,无论太阳病还是少阴病,都要重视“阳”的作用。
正如大论曰:
“此无阳也,不可发汗。
”此少阴表虚寒证比较明显,故发汗解凝,邪气汗出而散。
但发汗解表的同时要
注意顾护正气,不可解表伤津耗气,故一诊在桂枝芍药知母汤的基础上加苓术附顾护中焦。
因其口干欲饮,
此为上热,加生石膏清热。
二诊时,寒邪散去,余邪未尽,仍以桂枝加苓术附散邪、实里,加防己、薏苡仁加强散风寒湿邪的作用。
由此案可以看出:发汗解表切莫伤津液,无论太阳病还是少阴病,都要重视“阳”的作用。
正如大论曰:
“此无阳也,不可发汗。
”
冯师治耳鸣一案
耳鸣临床上较为常见,常伴有其它症状,病人主诉较为痛苦,但西医检查常无明显器质性病变。
对于脏腑辨证来说,对于耳鸣病人的耳鸣程度较为关注,从而发展了从耳鸣如潮和耳鸣如蝉来辨。
对于经方辨证来说,耳鸣离不开六经。
耳鸣的治疗同样不能够脱离六经辨证。
如:姜某,女,50岁,耳鸣月余,咽不干,不苦,腹胀,平日饮食凉物后不适。
无头晕,无汗,舌淡苔薄白,脉细。
处:
桂枝15g 茯苓15g 苍术12g 炙甘草6g
清半夏15g
三剂水煎服
林泉按:临床分析耳鸣,常见于少阳热扰或太阴水饮上冲。
此案无明显热象,除外少阳证。
《伤寒论》中有“起则头眩,振振欲辟地”,就是水饮上冲的表现。
此案口中和,腹胀,为太阴里虚寒的表现,虽无水饮上冲的头晕,但从耳鸣来看,仍属于水饮上冲导致的耳鸣。
六经属太阴水饮,为苓桂术甘加半夏汤证。
3.子宫肌瘤
杨某,女,46岁,初诊日期:2007年2月10日
患者少腹隐痛1月余,愈半月前在某妇产医院诊治,B超检查提示:子宫前壁浆膜下肌瘤,为2.5cm×1.9cm,诊断为子宫肌瘤,患者不愿西医治疗,故慕名而找冯老诊治。
刻诊:患者体形偏胖,晨起口苦明显,咽干痛如火灼,口干不欲饮,偶有头晕,月经量多,色黯夹瘀块,痛经,腰痛,二便调,舌质淡,苔白,脉沉细。
子宫肌瘤属中医癥瘕积聚范畴,多由情志抑郁,气机不畅,瘀血痰湿内停,脏腑失和,经络受阻,气滞血瘀,日久渐积而成。
该患者晨起口苦、咽干痛如火灼,六经辨证属少阳,故予小柴胡汤加生石膏,和解少阳,兼清上热。
冯老在临床上体悟到妇人由于生理的原因,多呈现血虚水盛之证。
患者口干不欲饮、腰痛、头晕、痛经、舌质淡、苔白、脉沉细,血虚水盛之太阴病证甚明,故予当归芍药散养血利水。
此外,冯老在通读《伤寒论》全论的基础上,体悟到仲景在采用六经辨证之外,尚有食、水、瘀血等致病因素辨证。
该患者月经期量多,色黯夹有瘀块,且有肌瘤,考虑为下焦瘀血内阻,故予桂枝茯苓丸祛瘀通经。
冯老辨证为少阳太阴合病兼有瘀血,处方:小柴胡汤加生石膏、当归芍药散、桂枝茯苓丸合方。
方药如下:桂枝10g,丹皮10g,柴胡12g,黄芩10g,党参10g,清半夏15g,炙甘草6g,当归10g,川芎6g,苍术15g,泽泻12g,茯苓12g,生石膏(同煎)45g,生姜12g,大枣4枚。
14剂,水煎服。
结果:患者服药后,口苦、咽干、口干、头晕症状均明显好转,B超复查:子宫肌瘤缩小为1.5cm×1.2cm。
因患者既往有乳腺囊肿,现仍在进一步巩固治疗中。
按:以上三方合用,共奏和解少阳、养血利水、活血祛瘀之效,而子宫肌瘤减少甚速。
临床症状明显好转,B超结果仅作参考。
冯世纶教授师承讲案4.左下腹良性包块
徐某,女,25岁,个体户,初诊日期:2007年1月4日
左下腹包块8年余。
患者诉8年前曾去广东打工,由于不习惯南方水土以及饮食,出现习惯性便秘,自服果导片(2片/日)以通便。
服用100片,右下腹出现一个良性包块,大小约3.5cm×5.0cm,质软,按之可移动或缩小,但不久又出现。
后患者调动工作,习惯性便秘好转,但左下腹包块仍旧存在。
腹部B超及腹部立卧位X片均未见异常,其余生化检查均正常,患者为求中医治疗,慕名请冯老诊治。
刻诊:形体偏胖,精神可,左下腹可见一3.5cm×5.0cm大小包块,质软,按之移动并呃逆,偶有牵拉感,余未见异常,食纳可,眠安,二便调,舌质淡,苔薄白腻,脉沉细。
该患者左下腹包块,现代医学通过各种检查均未明确诊断,而患者却有明显的不适,这就靠中医的辨证论治了。
当时患者叙述完症状后,冯老立刻就背出了《金匮要略•水气病》第30条的原文:“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盘,水饮所作,枳术汤主之。
”冯老认为原文中的“旋盘”为古代做凉粉的盘子,但谓“边如旋盘”则说明边缘界限分明,再结合该患者的具体症状、体征,以及舌脉可判断此包块为水饮所作。
由于患者当年打工时,水土不服,且又久用果导片,导致脾胃功能受损,运化失常,水饮内停而致包块内生。
故用枳术汤,枳实行气、破结而消胀满;白术、苍术温中逐饮。
冯老辨证属太阴病兼有水饮,予枳术汤:
方药如下:枳实10g,白术15g,苍术15g。
5剂,水煎服。
结果:患者服用2剂后,自觉包块明显减小,包块牵拉感消失,又继服3剂,左下腹包块消失,随访至今未再复发。
按:方子虽小,但切合病机,用之神效,八年之疾得以速愈。
冯老经方理论参悟之深可见一斑,令我辈打开眼界。
6.感冒
张某,女,45岁,护士,初诊日期:2007年2月20日
患者一周前受凉后出现发热、恶寒、全身关节疼痛,就诊于某医院急诊科,服用中西药后仍觉不适,遂请冯老诊治。
刻诊:汗出恶风,四肢关节疼痛,口干,咽干,恶心,食纳差,二便调,无口渴欲饮,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细。
患者汗出恶风、四肢关节疼痛,为营卫不和之太阳表虚证。
口干、咽干、恶心、食纳差为邪陷少阳。
冯老辨证属太阳少阳合病。
处方:柴胡桂枝汤,方药如下:柴胡12g,黄芩10g,党参10g,清半夏12g,炙甘草6g,生姜5片,大枣4枚,桂枝10g,白芍10g。
一剂,水煎服。
二诊:患者服完一剂后,汗出恶风、关节疼痛、恶心症状消失,四肢出现厥冷,大便偏干,同时伴有口干、咽干,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细。
桂枝汤调和营卫以解太阳表证。
患者服完一剂后,汗出恶风、关节疼痛等太阳表虚证消失,而随之出现四肢厥冷,大便干的症状,是由于经上方治疗后,津液丧失,由半表半里的阳证(少阳病)陷入半表半里的阴证(厥阴病)。
《伤寒论》第148条:“伤寒五六日,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硬,脉细者,此为阳微结。
”此处的“阳微结”即是指津液丧失后,里实之轻证,与里实重证之大陷胸汤证相对而言。
冯老辨证为津伤陷于半表半里阴证(即厥阴病),予柴胡桂枝干姜汤。
用柴胡桂枝干姜汤清上温下,重用辛温之干姜、桂枝以理微结,因患者有津液损伤之大便干,故用白术温阳生津。
方药如下:柴胡12g,黄芩10g,生龙牡各15g,天花粉12g,干姜6g,桂枝10g,白术18g,炙甘草6g。
一剂,水煎服。
结果:上方服用一剂后,四肢厥逆、大便干、口干等症状消失,一切正常,病告痊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