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好人

合集下载

三峡好人观后感800字

三峡好人观后感800字

三峡好人观后感800字三峡好人是一部以真人真事为基础改编的纪录片,通过讲述一群普通人的感人故事,展现了他们在三峡大坝建设过程中的无私奉献和拼搏精神。

观看这部纪录片后,我深受触动,对这些好人们的故事和人性美产生了深深的敬佩之情。

纪录片以三峡大坝的建设为背景,从三个不同的人物故事进行讲述。

这三个实实在在的人物形象,以鲜明的个性和感人的遭遇,将观众们引入一个与自己所生活的世界所不同的现实境界中。

他们的故事也揭示了人性中的善良、勇敢和无私的一面。

第一个故事是“离散妻子的坚强”。

这个故事讲述了一个妻子在丈夫去世后,坚持留在危险的施工现场工作的故事。

正是她的坚持和勇敢,最终将这个船只安全送到了另一边。

第二个故事是“拯救被埋斗篷的英雄”。

这个故事讲述了几个年轻人在施工期间被困在山洪中,但他们激情四溢,勇敢抗争,最终成功解救自己和其他施工人员的故事。

在非常困难的环境中,他们展示了顽强的毅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第三个故事是“捐助贫困学生的渔夫”。

这个故事讲述了一个渔民家庭的温暖和善良。

他们虽然穷困,但仍然将自己有限的资源分享给其他贫困的孩子。

他们用自己辛勤劳动所得来帮助别人,无私奉献。

通过这三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到普通人在艰难环境中的拼搏和奉献精神。

他们没有丰富的物质财富,但他们有一颗善良的心和一种坚定的信念。

他们不计较个人得失,一心为了大局和社会的利益。

正是因为这种精神的存在,才使得他们成为了真正的好人。

观看这部纪录片,我不禁思考了好人的定义和人性的伟大之处。

好人并不一定需要拥有很多的财富和权力,也不需要被众人所崇拜。

一个普通的人,如果心怀善意,愿意伸出援手,为别人做些好事,那就是一个好人。

在那个动荡的时代,好人的存在就是社会的一片绿洲,给人带来温暖和希望。

纪录片中的三个故事,都展现了好人的价值和意义。

他们不仅在自己的工作中展现了专业精神和责任感,还用自己的行动感染和影响了周围的人。

他们的故事鼓舞了人们勇往直前,不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要坚持下去。

《三峡好人》观后感范文.doc

《三峡好人》观后感范文.doc

《三峡好人》观后感范文昨晚看完贾樟柯的电影《三峡好人》后已经快到半夜12点了。

再一次被深深地感动。

我发现一个好的导演会提供一个独特的视角让你去看你所生活的世界以及你自己的存在。

我们都活着,呼吸着,行走着,追逐着,以为自己理解自己的生活,其实我们很容易迷失在自己的忙碌中,不仅没有理解身处的世界,连自己的生活都不甚理解。

可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很感谢贾樟柯,在充斥着宏大叙事和娱乐至死的社会气氛中能够坚持自己的叙事方式,哪怕孤单冷清(我问过身边大部分朋友,他们几乎从来不看贾樟柯的电影,甚至很多人从没听说过这个名字。

)。

但他给了那些想要理解这个社会的人一个更贴近个人经验的角度。

在他的电影中,电视和广播中的宏大叙事成为了人物生活的背景,而底层百姓生活的艰难和挣扎同电视中恢弘亮丽的叙事常常在尖锐的反差中呈现出一种荒诞感,于无声处表达了他对现实的批判。

有一个镜头我印象特别深刻,在《任逍遥》中,一个迷茫到近乎绝望的青年小季因为感情纠葛被一群黑社会殴打了一顿,他带着一帮兄弟准备去报复被好朋友斌斌拦下来,小季扇了斌斌一耳光问:你还是不是我朋友? 斌斌推开他说:傻X,他有枪。

说完斌斌一转身走到台球桌旁围在一起看电视的人群中,电视上正在播奥委会宣布北京申奥成功的消息,宣布后人群欢呼,人们燃起烟花庆祝。

热闹欢庆的气氛越发衬托出两个青年的迷茫和困惑,让我想起在鞭炮声声的除夕夜一个人漫游在落雪街头的祥林嫂。

申奥成功的荣耀不能安慰那个被黑社会欺负的青年,群体的欢呼只能加剧他的孤独和苦闷。

贾樟柯的电影把人从集体中解救了出来,我们看到的是鲜活的个体,个体的喜悦和沉痛都无比真实。

就凭这一点,他已经把其他的那些所谓的大导演甩出去不知道多少条街,也赢得了我发自内心的尊重和感激。

看他的电影不仅帮助我理解这个社会,也使我逐渐发展出一种不同于以往的眼光看待人。

从他的视角中我看到了生命存在的尊严和诗意。

当然他没有故意美化人,他的电影中充满了人性的软弱甚至龃龉,正如他自己说的,他追求生活的真实,不回避现实的粗粝。

三峡好人解读

三峡好人解读

高亢的沉吟——解读电影《三峡好人》《三峡好人》(英文片名为StillLife)是一部令人耐人回味的电影,甚至能够称之为“经典”——它获得了2006 年第六十三届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由它而引起的惊动和研究时到此刻天依旧热忱。

一、关于导演和作品《三峡好人》的编剧和导演贾樟柯是中国第 6 代电影导演的代表人物,与第5 代的深重华丽主题不同样样的是,第 6 代把镜头对准了小人物,把老百姓老百姓的生活搬到了银屏上——写实,也许说是稍微放大。

《三峡好人》突出人性,用基层人民的光辉和苟且,反响中国在巨变之中超越西方所能想像的人的成本的透支,观照并试图唤起大众在精神、物质层面(先精神后物质)对弱势人群的关注,是贾导演对“民本”看法的影像化。

二、故事情节的戏剧性《三峡好人》有两条线索。

第一条线索是山西煤矿民工韩三明在三峡库区搜寻妻子和女儿。

在奉节县城轰隆隆的拆迁背景上,矿工韩三明来搜寻与他分别十六年的非婚妻子麻幺妹和刚生下来就被带走的女儿。

十六年前,他从奉节买回了麻幺妹,但被警察拯救回乡。

麻幺妹的哥哥麻老大欠一个船主三万元钱,麻幺妹被抵押给了船主。

她长年在长江上跑船,女儿则在东莞打工。

为了见到妻子和女儿,韩三明留在三峡,加入拆迁民工的行列。

最后,他见到了妻子,决定带她回山西,但他必定付给船老大三万元钱才能带她走。

他在奉节结识的拆迁民工愿意跟他一起回山西挖煤,一行人向长江码头走去。

第二条线索是山西护士沈红来搜寻两年没有回家的丈夫郭斌。

她无法联系上郭斌,只好找到丈夫过去的战友、此刻的考古学家王东明,让他帮忙搜寻。

她感觉郭斌可能有了新的女人。

最后,沈红见到了郭斌,却向郭斌谎话说自己喜欢上了其余人,要和他离婚。

她孤独地坐船向上海而去。

两条线索以郭斌和小马哥联系在一起。

郭斌是沈红的丈夫,小马哥是“斌哥”的手下,三明是小马哥新认识的朋友。

三、关于电影的隐喻手法《三峡好人》中,有一个充满了隐喻的超现实场景:在长江边,韩三明和赵涛同时看到了不明游览物,目击它低啸着在阴云间盘旋,今后倏忽消失。

三峡好人观后感及伦理问题分析

三峡好人观后感及伦理问题分析

三峡好人观后感及伦理问题分析I recently watched the Chinese movie "Good People in Three Gorges" and was deeply moved by its powerful storytelling and thought-provoking themes. 我最近观看了中国电影《三峡好人》,深受其强大的叙事和发人深省的主题所感动。

The film revolves around the story of Xia Donghai, a fisherman in the Three Gorges region who struggles to make a living while facing moral dilemmas and societal injustices. 该电影围绕着三峡地区的渔民夏东海的故事展开,他在面临道德困境和社会不公时艰难谋生。

One of the central themes of the movie is the conflict between personal morality and societal expectations. Xia Donghai is faced with difficult choices that test his integrity and values, forcing him to confront the injustices and corruption around him. 电影的一个核心主题是个人道德和社会期望之间的冲突。

夏东海面临着艰难的选择,考验了他的诚信和价值观,迫使他面对周围的不公和腐败。

The character of Xia Donghai serves as a symbol of resilience and determination in the face of adversity, highlighting the strength ofthe human spirit to overcome challenges and stand up for what is right. 夏东海这个角色在逆境中展现出坚韧和决心的象征,突显了人类精神的力量,克服挑战,坚守正义。

贾樟柯电影《三峡好人》的叙事特色

贾樟柯电影《三峡好人》的叙事特色

贾樟柯电影《三峡好人》的叙事特色
纳文洁
【期刊名称】《曲靖师范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8(037)001
【摘要】电影《三峡好人》围绕建设三峡工程这一固定事件,采取多重叙述视角,分别从普通居民视角、投机商视角、政府视角对该事件进行观察,展现出三峡工程给
不同社会群体带来的不同影响.在叙述结构上,影片采用两条线索互不交织的平行叙
述结构,两条线索背后隐含着深刻的对比.特定的时空设置使影片得以更好地表现人
物心理,同时也使影片具有了更加深刻的文化内涵.
【总页数】4页(P22-25)
【作者】纳文洁
【作者单位】云南大学文学院,云南昆明65009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4
【相关文献】
1.谈纪实与虚构在贾樟柯电影作品中的融合r——以贾樟柯电影作品《二十四城记》为例 [J], 张增丽
2.贾樟柯电影《三峡好人》乡愁感解读 [J], 谢露涵
3.底层叙事和贾樟柯的视角——解读贾樟柯《三峡好人》 [J], 文红霞
4.论贾樟柯电影的结构符号——以贾樟柯电影《山河故人》为例 [J], 周亚平
5.时代变迁的记录者——以贾樟柯电影《三峡好人》《山河故人》释读 [J], 程小意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三峡好人》赏析

《三峡好人》赏析

论文:电影《三峡好人》评析剪辑技术课程论文要求:1.请分析该影片的剪辑、拍摄、蒙太奇应用、叙事手法(注意不是内容简介)2.请分析该影片如何体现了导演个人的风格3.请分析时代背景对该影片的影响3.请注重个人的见解和思考,论文字数2000电影《三峡好人》评析在交图昏睡一昼之后,终于有精力欣赏了《三峡好人》——这部查资料才发现颇有殊荣的金狮奖电影。

影片开篇一个长镜头,没有切换,通过缓慢的推移,将三峡岸边的百姓生活展露无遗。

配合背景音乐的男声长吟,为整部电影铺下了朴实而沉重的基调。

这让我提前进入了状态。

纵观整个影片,看完之后有一种缓不过气的感觉。

也许是因为主演都不是“明星面孔”,也许他们讲着地地道道的方言,也许是里面的大街小巷、人物百态勾起你的回忆,你会不自觉地被这些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小市民勾勒出早已压抑的情绪,你会发出感叹,感叹他的人生无常,感叹他的真实。

因为真实,往往残忍。

一.这部片子给我的感觉是,拍摄手法简单,镜头是持续很久的长镜头,以及基本的平移和左右,并没有很丰富的运动方式。

这种平实的手法更显得真实,也将底层社会的冷暖暴露无遗。

有几个镜头很有意思,导演会有自己独特的视觉,通过特别的构图和景深展现内容。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沈红在江边等待时,出现在许多景物镜头的切换,大概是想刻画被拆除房子的破旧还有破碎的心境吧。

关于蒙太奇,根据我自己在选修课上学来的,我自己能辨认出的,大概只有平行蒙太奇和重复蒙太奇。

平行蒙太奇:以不同时空发生的两条或两条以上的情节线并列表现,分头叙事而统一在一个完整的结构中。

在情节中,整部电影最大的特点,就是导演对平行蒙太奇手法的娴熟运用。

来自山西的煤矿工人韩三明时隔十六年来到奉节县训前妻,经历了各种波折,两人在上江边相会,彼此相望,决定重婚;同样来自山西的女护士沈红也来到了奉节,寻找她两年未归的丈夫,他们在三峡大坝前共舞,决定离婚。

重复蒙太奇:具有一定寓意的镜头在关键时刻反复出现,以达到刻画人物、深化主题的目的。

《三峡好人》读后感

《三峡好人》读后感

《三峡好人》读后感
《三峡好人》是一部描绘中国现代社会风貌的小说,作者通过讲述三峡地区的
人物故事,展现了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的现实困境。

这部小说以三峡大坝的建设为背景,通过描绘不同阶层、不同背景的人物形象,展现了中国社会的多样性和变迁。

小说中的主人公是一位在三峡大坝工地上工作的普通农民工,他们在艰苦的环
境下艰难生存,但却展现出了坚韧不拔的精神和对生活的执着。

作者通过这些人物形象,揭示了中国社会中底层人群的生存状态和心理困境,引发了读者对社会不公和人性弱点的思考。

在小说中,作者还通过描绘一些“好人”角色,展现了人性中的善良和正直。


些“好人”在面对社会的险恶和诱惑时,依然坚守自己的原则和道德底线,为他人奉献和帮助。

他们的形象给予了读者对生活的信心和希望,也让人们反思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处境和选择。

通过《三峡好人》这部小说,读者可以感受到作者对中国现代社会的深刻观察
和对人性的思考。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情节跌宕起伏,让人无法自拔。

作者通过这些故事,让读者思考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的不公,引发了对人生意义和社会责任的思考。

总的来说,《三峡好人》是一部值得深入思考和品味的小说,它不仅展现了中
国社会的多样性和变迁,也让人们对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的现实困境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这部小说的阅读不仅可以带给读者愉悦的阅读体验,更能让人们对自己和周围世界有更深入的思考和理解。

愿我们能从中汲取力量,勇敢面对生活的挑战,成为更好的人。

三峡好人观后感800字

三峡好人观后感800字

三峡好人观后感800字三峡好人观后感800字精选篇1一件朴素的背心,一个破烂的包袱,山西矿工韩三明为了寻找分别十六年的妻女,踏上了陌生的土地;一副简单的生活用品,一份热切的期盼,山西护士沈红为了再见离别两年的丈夫,来到了偏远的城镇。

《三峡好人》中,两个毫不相关的普通人,怀着各自的期待,来到了同一块满目疮痍的土地——重庆市奉节县。

《三峡好人》是一部由贾樟柯导演,在“三峡移民”工程背景下拍摄的影片。

贾导用平淡的叙事手法,以韩三明、沈红的寻亲过程为主线,讲述三峡人民在“三峡移民”时的生活状况。

“三峡移民”,是一件历时八年的浩大工程。

因为长江水位上涨迅速,将会淹没奉节县的一部分,政府安排十万名居民迁到广东、福建等地。

正如影片所说:“一个两千多年的县城,几年就拆了,怎么能没问题?”被迫离开故土的居民们遭受着种种磨难——经济困难、疾病缠身、亲人分别......在重重苦难下,人们为了生计,只能靠耍小聪明、攀附他人甚至贩卖亲人谋利。

但他们本性淳朴,不会在金钱中迷失自我,《三峡好人》正是赞美了这些为了生存努力的“好人”。

我的祖籍隶属奉节县,每年过年都跟着爸爸妈妈回家看望亲人。

虽然我曾经听爸爸妈妈谈到三峡移民,但并没有重视这件事。

在《三峡好人》中,当我真正目睹了这一切,才体会到居民们将要离别故土,远走他乡时的无奈与眷恋。

一个两千多年,拥有丰富文化积淀的古城就这样沉入了水底,确实让人觉得惋惜。

《三峡好人》简洁明了的叙事风格让我觉得眼前一亮——整部影片通篇都在讲一个平淡的故事,没有多余的废话,也没有华丽的特效。

某些“大片向”电影确实让人感觉激情澎湃,但终究只能消遣;《三峡好人》虽然只是安安分分地讲故事,却将“三峡移民”的背景及当地居民的淳朴融合其中,这一点做得十分出色。

如今,电影市场正在被各种各样商业影片包揽,植入广告无处不在。

而这样一部从头到尾叙述、不带任何商业性、能为我们传播正能量的电影,值得我们学习和反思。

一部好电影,不仅要构思精妙,演员也要“专业”,才能做到引人入胜。

三峡好人的观后感

三峡好人的观后感

三峡好人的观后感《三峡好人》是一部脍炙人口的纪录片,通过讲述真实的故事和感人的画面,展现出了三峡人民的善良、勇敢和无私奉献精神。

这部纪录片让我深受触动,让我对人性的美好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

整部纪录片以“三峡好人”为主线,通过各个具有代表性的事迹,生动地展现了三峡人民在建设三峡工程过程中的艰辛与奉献。

他们无论在个人生活还是在工作岗位上,都展现了出非凡的品质和崇高的精神。

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片中讲述的烈士杨雪峰的事迹。

杨雪峰,在建设三峡工程时,默默地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他在一次意外中不幸身亡,但他的事迹却成为了一个家喻户晓的故事。

他用自己生命的付出,诠释了什么叫做忠诚和无私。

在他身后,人们纷纷传颂他的英雄事迹,将他奉为榜样,甚至有人给予了他“三峡好人”的称号。

除了杨雪峰,纪录片中还有许多其他的英雄人物。

他们或是船员、或是工程师,或是普通的百姓,但他们的事迹却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共鸣。

他们以自己微薄的力量,为三峡工程的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他们不计个人得失,不畏艰难险阻,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大爱无疆的真谛。

通过观看《三峡好人》,我认识到三峡人民所展现的善良与勇敢,并非仅限于纪录片背后的故事,而是融入了每个三峡人的血液中。

他们在每一个平凡的日子里,也能悄悄地为他人付出,帮助他人,传递着爱与温暖。

正是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使得三峡人民不仅创造了伟大的三峡工程,更构建了一个充满人间之爱的社会。

纪录片中所展现的故事,不仅令人动容,更给予了我们每个人深思。

我们应该学习三峡人民的奉献精神,尽己所能,为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

无论是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还是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应该具备一颗善良的心,帮助他人,传递爱与温暖。

此外,《三峡好人》还反映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三峡人民中的深入人心。

作为一部纪录片,它充分展现了社会主义价值观在三峡人民中的实际应用。

他们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自己的行为准则中,形成了为人民服务、奉献社会的优良品质。

对《三峡好人》的悲剧解读

对《三峡好人》的悲剧解读

对《三峡好人》的悲剧解读
侯平川
【期刊名称】《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年(卷),期】2009(29)4
【摘要】<三峡好人>这部获得多个国际奖项的作品,贾樟柯这位第六代导演的领军人物,在其中采用的仍是他一贯的写实手法和对社会底层的平视的关怀和悲悯.两年来,媒体对其好评如潮,学界对其亦是从不同角度皆有解读,笔者对该影片亦是颇为赞赏,亦有所管见不同于方家,因此本文立意对其从悲剧审美的这个较为新颖的角度来解读这部中国式的新式悲剧作品.
【总页数】2页(P82-83)
【作者】侯平川
【作者单位】中南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湖北,武汉,43007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9
【相关文献】
1.解读贾樟柯“后青春”影像的民间立场——基于《三峡好人》的电影文本分析[J], 王静
2.诗性的展现——评贾樟柯电影《三峡好人》的文化解读 [J], 张霞
3.从弗洛伊德三重人格理论解读《三峡好人》中人物形象 [J], 李芹香
4.爱情悲剧?性格悲剧?人文悲剧?——越剧《陆游与唐琬》悲剧意蕴解读 [J],
赵晓亮
5.贾樟柯电影《三峡好人》乡愁感解读 [J], 谢露涵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三峡好人》PPT课件

《三峡好人》PPT课件

这是一部非常、非常特别的电影。
——
威尼斯 电影节评委会主席凯瑟琳·德纳芙
• 《三峡好人》其实是在讲述生命与社会里慢慢流
淌的东西,是时间,也是空间,人被它左右着,
并悄悄地改变
着。
—— 孙孟晋
.
3
影片特点:
• 一:故事阐述观点
• 《三峡好人》男主角的扮演者韩三明是贾樟柯的
表弟,也是之前贾樟柯作品《站台》中的煤矿工 人、《世界》中乡下到北京的劳工,表现这样的 小人物是他的拿手好戏。被人欺诈或是粗暴对待 的时候,都温和迟钝,但对于自己所认定的目标, 却丝毫不肯动摇,眼神无辜却坚定,有特别的行 动能力。韩三明的身影也曾经出现在《东》中, 但在纪录片里,他只是三峡变化背景的一部分, 只是导演拍摄的一点素材,但在《三峡好人》里, 他却成了一个行动着的外来客,一个见证者。 《东》在用观点说话,而《三峡好人》则是用故 事阐述观点。
.
7
导演风格:
• 他自命为“一个来自中国基层的民间导演”,追
求影像“对现实表象的穿透力”。
• 与曾经流行的批判现实主义相比,贾樟柯的叙事
更为沉静和不张扬,从不做单纯的道德判断,而 是通过个性鲜明的纪实性风格一一拓展;与现代 虚无主义相比,贾樟柯更是从不故弄玄虚,倾力 专注于历史变迁中的细枝末节,在冷酷的现实中 保持着一种温暖的基调。
.
8
自我调适,这个江湖风平浪静。
.5ຫໍສະໝຸດ 三:风格流畅平实• 影片流畅平实的风格颇为赏心悦目,即便是不了
解三峡工程背景的外国观众,也能够感受到那种 平静流淌着的情绪。但导演似乎对这样的平静并 不满意,特意增加了两处特别处理。每隔一段, 导演就会将某一件物品单独抽离出来,在银幕右 下方打出说明,并停顿数秒,比如 “烟”“酒”“糖”“茶”。而韩三明和赵涛在 寻找爱人的过程中,在两个完全不同的地方,大 白天都看到空中有UFO飞过。影片最后,一幢废 旧建筑突然变成了火箭,直冲而上消失不见。这 样的处理方式使影片有一种荒诞的感觉,与之前 的平静叙事完全不搭调,给人的感觉就好像是一 个煤矿工人被强行换上了朋克装束,有些手足无 措的茫然在里面。

三峡好人影评3篇

三峡好人影评3篇

三峡好人影评3篇三峡好人影评(一):贾樟柯的电影《三峡好人》讲述的是三峡地区移民搬迁大背景下普通人的悲欢离合的故事,影片以山西煤矿工人韩三明前往三峡库区寻找自我的妻子和护士沈红前往三峡库区寻找与自我多年不联系的丈夫为主线,以冷静沉稳的风格从两个向度展开了对社会人生的批判:一是借助于对三峡库区人民生活状况的描述,揭示出当今社会上层与底层之间存在的经济差距和情感隔膜,表现了现代底层人在物质贫乏的环境中为了生存而进行的坚韧的抗争;二是表现了现代人的精神被物质所奴役而丧失了自由,在复杂的社会境遇中迷失了自我,人们在精神家园的追寻――尤其是美满感情的追寻过程中陷入困境,追寻的道路艰难漫长,结果难以预测?一、家园的失落与生存之路的艰难追寻《三峡好人》影片的英文名字StillLife本身就是静物的意思,静物隐喻着三峡地区人们物质的匮乏、生活节奏的迟缓。

在影片中,三峡地区屋里陈设的物品得到了突出的表现,人物就在简陋的环境中生存,生活节奏也几乎停滞。

沈红在县城的大桥上走着,其身后高楼大厦车水马龙,耳边响着的《两只蝴蝶》流行歌曲,使人感受到了现代礼貌的气息,然而这个镜头很快被连绵的群山和工人们正在拆除的残破的楼房所代替,底层的人每一天就在和瓦砾打交道,在阴暗潮湿的简单古旧的房屋里平静度日。

在那里,那些整天光着臂膀轮着铁锹铁锤的老鬼们好像和整个现代礼貌断裂了,他们在以自我的强悍的身体与现代物欲横流的社会进行抗争,但他们的精神只能在《酒干倘卖无》这首80年代走红的歌曲中得到亢奋和宣泄,他们的处境和现代都市的富丽繁华构成起强烈的反差。

在漂泊中追寻,可能是人类永恒的主题,也是现代底层人们无法躲避的宿命,《三峡好人》就表现出异常鲜明追寻意识。

随着三峡水位的不断升高,本身就生活艰难的三峡居民面临着自谋出路的选取。

影片中多次出现的三峡水位线能够看作时代潮流的一种隐喻,历史已经走向了快车道,社会的潮水是那样的澎湃,个体只能在潮水中被动得随着水流,人自身安守家园的持续生活现状是不可能了,应对着旧的正在消失新的尚未完全建立的时代,三峡人被命运的潮流驱使着前行,经历着丧失家园重新寻找生存之路的煎熬。

电影三峡好人观后感

电影三峡好人观后感

电影三峡好人观后感电影《三峡好人》是由中国导演张勇执导,于2006年上映的一部剧情片。

影片以中国著名的三峡工程为背景,讲述了一位普通的三峡导航员如何在工作中坚守原则,勇敢正义,最终成为“好人”的故事。

观看这部电影,让我深受感动和启发。

电影《三峡好人》的故事情节扣人心弦,通过主角陈忠实的奋斗历程,展示了一个普通人如何面对现实中的困境和挑战,坚守良知并追求正义的故事。

陈忠实是一名三峡导航员,他对船舶的安全负有重大责任。

然而,由于一次意外事故,陈忠实被迫面对一个道义上的抉择。

他必须在救援船只的同时,对违法船员进行制止。

在这个关键的时刻,他选择了坚持正义的原则,并得到了船员们的支持和理解。

这一事件不仅改变了陈忠实的人生轨迹,也暴露了一些违法乱纪的行为。

影片通过展现陈忠实的个人成长和内心挣扎,揭示了一种普遍的道德观念和社会价值观。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经常面临各种各样的道德困境和抉择,如何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保持自己的良知和正直,成为一个真正的“好人”,是我们每个人都需要思考和面对的问题。

电影中的角色形象也非常鲜活。

主人公陈忠实是一个平凡而正直的人,他用自己的行动和坚持,让观众看到了真正的勇气和坚毅。

他追求正义,维护航行安全,并在船员中赢得了尊重和支持。

反派角色的设置也非常精彩,他们的存在对比突出了陈忠实的高尚品质。

通过这些角色的塑造,电影向观众传递了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并让人对人性的光辉一面充满信心。

影片的摄影和音乐也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在影片中,我们可以看到三峡大坝的壮丽景色,同时也能感受到这个巨大工程背后的艰辛与拼搏。

摄影师通过精美的画面将三峡大坝的雄伟和壮观展现在观众眼前,让人对工程的伟大和中国的发展充满敬意。

音乐在电影中的运用也恰到好处,既能凸显剧情的紧张和悬疑,又能在情感的表达上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除了以上这些方面,我觉得《三峡好人》还给我带来了对于家庭、友情和责任的思考。

在电影中,陈忠实面临着家庭的压力和责任,但他始终将正义和责任放在第一位。

精选三峡好人影评900字

精选三峡好人影评900字

三峡好人影评900字三峡好人其实具有极大的社会批判意义,影片中在男一女主人公苦苦的追寻过程中,使用的大部分是拆迁和移民的混乱场景,其真正意义在于写“实”,这个“实”就是反映社会的现实,一个大国到处都是乱而无章,满眼尽是无赖、争吵、欺诈,从两个一群上一访群众质问两个类似小干部的场景中,反映了出来。

对于当今中国社会实在批判的味道十足。

有一句话我记的很深:“一个两千多年历史的城市不到两年就折没了!”暗示着人类在道德文明上的沦丧。

当寻夫的女主人公找到老公的时候,场景是壮观而华丽的,在一个长长的天桥上几队舞者在跳舞,在个长漫长的坡路上,千山万水寻夫的人徙步前行,要寻的人却开着小车,远处是三峡搬迁后的繁华城区,而这时的景却与人物的心情截然不同,形成鲜明的矛盾,暗示了社会现实中人们在相互亲情上的岌岌可危,一曲舞后,两手平静的分手,似乎成了一种必然。

故事一开头,小马哥在电视机前学周润发的场景,不仅只是让人们想起了上海滩,想起了上海滩的混乱,更是暗示了小马哥最后的下场。

尤其是在他经历了一次被人放到手提袋的事件,他被人打死的结局已经很明显了。

这反映了现在的社会与当时的上海滩没有什么两件,人们依然处在一种没有法制的混沌状态。

同时,这个喜欢模仿周润发的小伙子,是一个非常出彩的喜剧形象,他的乐观(也许是盲目的)给一一沉的世界带来了一抹一一光。

他的故事稍有情节剧的味道,但跟沉默寡言的三明形成绝佳的搭配。

他的出场和离去给了影片必要的外在戏剧力量。

影片大部分表现了人们居住的不稳定,到处的拆字,到处运土方的汽车,到处是运输的船,连男主人公三明找到妻子而去见她的时候,导演也不忘了用上一段几个人分离的场景,那些人相互告别,拖着行李远去。

让人深深感到了人民生活的不稳定,人民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和谐在哪?影片反映了人们在追求生存与追求幸福之中的艰辛与无奈,最后的场景尤其打动我的心,当三明说起到山西非法煤窑一天能挣200多的时候,大伙干杯要跟他去,当后来三明又说起一年要死十几个人的时候,大家都是沉默,镜头一转,天亮了,一伙人背起行囊上路时,那种经过废墟上的背影让人的生命感到振憾,“人,不论怎么样,都得活着”,远处高楼上人们拆迁的背影和高楼间走钢丝的虚幻,让整个故事达到颠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贾樟柯代表的“现实主义”电影导演,用独特的视角记录现实,超越现实,挖掘比现实更深意的东西。

这种纯净给了中国电影清新的空气。

本文通过对贾樟柯的《三峡好人》这部影片的分析,试图分析和了解现实主义在电影的表现手法和叙述元素的使用。

作为“第六代”导演的贾樟柯在《三峡好人》画面中继续摆脱流行的和大众的视角,去描述了当下生活中的那些很容易被遮蔽的人群的生活状态,具有独特的“小众”视角和强烈的情绪色彩。

值得一提的是三峡这个特殊的背景下用自己的视角和镜头语言去捕捉那些独特的哪怕是边缘性的生活状态。

影片中采用一些特殊的叙述元素,使用非职业演员、自然光效、真实环境音,以及固定拍摄、长镜头、偷拍等技术,表现现实发生的简单的不能再简单的故事。

剧情表述了两个同在三峡背景下发生的两个平行的简单故事。

山西的一个煤矿工人韩三明十六年前买回了一个四川媳妇,媳妇刚怀孕就被公安局解救回去,十六年后他去三峡地区寻找他的女儿……几次三番折腾之后,他终于见到了前妻。

两人在长江边相会,彼此相望,决定复婚。

女护士沈红从太原来到奉节,寻找她两年未归的丈夫,他们在三峡大坝前相拥相抱,一只舞后黯然分手,决定离婚。

老县城已经淹没,新县城还未盖好,一些该拿起的要拿起,一些该舍弃的要舍弃。

一、影片现实主义叙述元素的使用1.现实主义叙述元素——声音在贾樟柯的写实主义当中,绝不可忽视的一个叙述元素,就是声音。

《三峡好人》中噪音从头到尾没有停止过,这种噪音如果仔细听也有不同的要素:一个是在拆迁过程中工具敲打石头的声音,一个是机械自身的声音,但中间也有江水奔流的声音——江水的声音被噪音所破坏;当然,还有人的声音,歌曲的声音,加上还有手机的声音——当韩三明循着“小马哥”的手机中的音乐声转向那堆砖头的时候,暴力被表现得如此含蓄而让人震撼。

这些声音组织在一起,在某个特定的场景中表现变化,又在一个很长的声音背景中显示人的变迁。

变化在这些声音中发生,一些东西消失了,或被破坏了,但声音似乎却在持续。

贾樟柯对银幕声音的理解,的确非常独特。

从表面看,好像贾樟柯对生活环境的自然声响特别感兴趣,从《小武》一直到《三峡好人》,我们在每部影片里,都可以听到和看到大量的来自普通日常生活的各种声响:汽车和摩托车的喧闹,各种机器的轰鸣,市场上的叫卖,收音机和电视机发出的骚乱,还有各类流行音乐的轮流轰炸——这样的声音处理在别的导演的影片中也不是没有,但是很少有人把这样“嘈杂”的声音独立起来,构成电影叙事里和影像始终平行进行的另一种叙事线索。

这么做就不平常了,这需要勇气。

还有,更重要的,他这么做并不是为了追求什么艺术效果,这里有更大的雄心。

贾樟柯的声音处理已经形成一种电影中声音美学,他正是通过这种美学,有力地强调了他构筑的这个世界中所存在的张力,并且,这个张力贯穿在他影片中的每一场戏或者每一个细节中,形成贾樟柯的现实主义的一个显著特征。

《三峡好人》继续此前作品“音乐写实”的手法,大多以流行歌曲折射出相应的社会意义和艺术效果。

歌舞厅里为农民表演的光头歌手,高唱着《老鼠爱大米》的小孩,洋溢着浓浓的时代感,让观众有一种在场的感觉。

沈红在舞厅里焦虑地等待郭斌时,影片中响起了《潮湿的心》,歌声辅助观众体会沈红的内心世界。

三明和“小马哥”的手机彩铃声有着很强的指令性。

《好人一生平安》是三明这个“好人”的愿望,他却活在被死亡阴影笼罩着的(矿工)生活中,而且“小马哥”被倒塌了的墙壁砸死,不禁让人疑问:现实中,好人能够平安吗?《上海滩》称得上神来之笔,既符合“小马哥”的江湖身分,也能够引起一代人共同的回忆,还暗含着“三峡工程”的成败得失评判:“浪奔浪流/万里滔滔江水永不休/淘尽了世间事/混作滔滔一片潮流/是喜是愁/浪里分不清欢笑悲忧/成功失败/浪里看不出有没有。

”2.现实主义叙述元素——镜头画面一个好的电影导演能够用自己的镜头语言产生自己的一个世界。

我这里说的不是那些外加上去的风格特征,而是以独特的语言、形式、人物等等表达出的对这个世界的独特理解和思考。

《三峡好人》在镜头运用上,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中景、中近景这两个景别用得特别多,还有就是全景和大全景也相当多。

特写很少,只有两次。

另外,这部影片基本上没有镜头的推、拉和机位移动的拍摄,只有不多的几次摇镜头。

这些语言和在这基础上形成的语法,不但让人想起贾樟柯的其他几部影片,也让人想起侯孝贤和小津安二郎的叙事语法和风格,也是中景、中近景最多,也是固定机位。

影片为了表达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大量的使用了长镜头,保持了对事物表达的连贯性。

影片一开始的一个长镜头就确定了整部影片的基调,通过镜头的平移展现了《清明上河图》式的影像。

影片很多时候人物是近距离出现在镜头前,而背后往往是正在消亡的城市和船舶漂停的长江水面。

这种画面有一种令人窒息的压迫感,镜头把人几乎逼进长江和消失的城镇之中,人却没有任何选择的“空间”。

影片中有一个很耐人寻味的空镜头,在三明拆房子的工地上,废墟中工作人员在喷洒消毒水,拆了一半的房子,遗留下半面墙,贴着瓷砖的墙壁上挂着“努力”,贴着周杰伦的海报、奖状、屋子原来主人的照片,还有拥挤的房间格局、厨房里的灶台,这一切,正是本片的另一个名字“Still Life”。

3.现实主义叙述元素——非职业演员一群未经专业训练的演员,通过对生活的了解,在导演的镜头中显得如此自然、自如,充满感染力。

韩三明的表演令人惊叹。

《三峡好人》中的韩三明由其本人饰演,是贾樟柯山西汾阳老家的表弟,原本就是一个挖煤的矿工。

韩三明第一次出现在贾樟柯电影中是《站台》里到矿厂找工作的三明;第二次出现是《世界》中“二姑娘”遇难后作为“汾阳来的人”处理后事。

没有料到,这样一个其貌不扬的处在配角地位的非职业演员成了《三峡好人》中的男一号,不得不佩服贾樟柯冒险的勇气。

韩三明把一个到外省寻找失散多年亲人的民工形象演绎得栩栩如生。

他比大多的专业演员更具魅力。

他执拗的表情,坚忍的眼神,以及并不挺拔但敦实的身躯,沉默的身影,却有着异常强悍的力量。

相信任何接触过民工的人都会觉得韩三明这个角色贴近现实,真实可信。

有限的时间内,观众从他身上可以看到中国当代民工身上的优缺,完全切合影片所追求的纪实效果。

二、人物塑造上突出了群像的塑造《三峡好人》里群像的塑造构成贾樟柯的写实主义写作另一个非常重要的特征。

贾樟柯的影片虽然也有主人公,主人公也是叙事的贯穿线索和动力,但是影片不是以一个人的成长,或者一个人的性格发展,对生活做演绎和解释。

贾樟柯是把主人公放在一个群体当中,作为群像的一个部分进入叙事。

比如韩三明到船上“寻妻”的一场戏,就是这种以“群像”的方式进行叙事的一个典型的例子。

在这场戏里,贾樟柯并没有特别突出韩三明和船老大的冲突(照通常的做法,“戏份儿”必然全落在他俩身上),而是把大量镜头相当平均地给了船上所有的船员,韩三明是在和一群船员几乎完全沉默的对峙里得到刻画的。

这场戏真是太精彩了。

当然,贾樟柯的“群像”技术很复杂,并不总是以一群人的群戏形式出现,形态很丰富。

在叙事中横生枝蔓,用随笔式的散文技巧,寥寥几笔就刻画出一个人物,就是办法之一,像小马哥,像在江边想到城里去找工作的小女孩,都是成功的例子。

这种群像的处理手法,体现了现实主义叙事方式的真实性。

什么是现实主义呢?“现实”其实并不是日常生活的全部,而是一种被许多人认定为“现实”的东西的展开。

一言蔽之:以典型化艺术形象,真实地直观地展现具有时代性的人生内容与社会风貌。

要点一,必须真实地、直观地反映时代生活。

不应有鲜明的主观色彩的夸张、变形、抽象、编排,不应没有时代感。

要点二,要通过典型化的艺术形象来展示现实生活的某种本质,不应是纯个体生态的琐碎的扫描或者社会状况的散漫照相。

真实现实主义的文艺创作,不但能够记录历史、认识历史,甚至可以推动历史。

而在历史动荡、变化、转型、裂变……的特定时期,更有着重要的上述作用。

相对于十九世纪的批判现实主义,贾樟柯的叙事更为冷静,道德判断通过纪实性的风格展现出来;相对于现代虚无主义的基调,贾樟柯更专注于现实变化的细枝末节,在冷酷的现实中保持着一种温暖的基调。

现实是远比虚构更为精彩的博大空间,对现实的探索永远是电影的重要使命之一,有着源远流长现实主义传统的中国电影更是如此。

中国电影在日益产业化的今天满足商业诉求已是不争的事实,但这并不意味着电影必须以放弃对人文精神的探索为代价。

期待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们会看到更多更好看的、充满现实主义精神的作品。

《三峡好人》:意大利新现实主义风格的再现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始于二战结束之后,止于1951年,但其影响的焦虑无所不在。

半个多世纪以后,还在遥远的东方国度中国找到了回应。

张艺谋的《秋菊打官司》、《一个都不能少》、王小帅的《十七岁的单车》都是向新现实主义的前辈们的致敬。

贾樟柯的作品更是让人强烈地唤起了对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回忆,是对意大利新现实主义一次彻底的回归。

贾樟柯的电影在叙事上有些许的模糊性。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倾向于松散经典电影的叙事,允许无因果动机的叙事存在。

《三峡好人》的叙事显得有些慵懒,这或许是贾樟柯可以追求的风格。

松散慵懒的叙事手法给人一种给接近真实和自然的感觉。

好莱坞的大片《碰撞》固然好看,但在剧情安排上人工雕刻的痕迹太重,尽管好看―所有好莱坞的影片都好看-仍然只能是一部典型的好莱坞影片。

在拍摄手法上,意大利新现实主义提倡“扛着摄影机上街”,很少在摄影棚拍摄。

在光线处理上,倾向于采用自然光效。

贾樟柯电影里反复出现的废墟都是处于翻天覆地的变革中的中国城市的真实的景象;《三峡好人》的光线效果基本是自然光线的处理,弥漫的多是长江边城市所特有的白雾,给人一种白茫茫的感觉。

在电影演员的选择上,贾樟柯也遵循了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做法。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有别于好莱坞盛行的明星制度。

虽然新现实主义的导演并不排斥职业演员,但他们会选择一些在外貌、行为上更接近角色的非职业演员。

尽管非职业演员虽然非常接近角色,也许就是角色本身,但其表演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三峡好人》大量使用了全景、中景、中近景,关于非职业演员韩三明(演员的姓名与剧中人物的名字一样)的镜头没有近景。

贾樟柯将近景都给了护士沈红。

带有距离感的全景、中景、中近景,表现了贾樟柯镜头的客观性,而关于沈红的诸多近景,又传递出很多伤感。

意大利新现实主义试图再现、记录战后意大利社会的贫困,而贾樟柯的电影也毫无疑问地试图展现某种社会疮痍。

和他的意大利先驱一样,贾樟柯关注的是中国生活较为窘困的一群人。

而且由于某种不大清晰的原因,描绘穷困和苦难的电影,比描绘富裕的中上层社会的电影更能打动观众、更逼真、更有力。

无论在表现手法上,还是在主题上,贾樟柯都和意大利新现实主义血脉相通。

贾樟柯的电影是对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回归。

叙事《三峡好人》共有两条故事的线索,慵懒地讲了两个故事情节不是很强的故事:“山西煤矿工人韩三明从汾阳来到奉节,寻找他十六年千用3000元买下的前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