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高中地理 必修一 1.3 地球的运动的教案

合集下载

湘教版必修一1.3地球的运动 学案

湘教版必修一1.3地球的运动 学案

1.3地球的运动课程要求: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课标解读:1.对本条标准”的要求从义务教育阶段了解现象的层面,上升为理解规律和成因的层面.2.研究地球的两种基本运动形式-----自转和公转3.关注地球自转和公转之间的关系-------黄赤交角,从成因分析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包括昼夜交替,时间差异,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运动方向的偏转,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更替,五带等.4.分析以上现象对地理环境的形成和变化及对人类活动所具有的重要意义. 课前预习1.经线和纬线的特征(长度,形状,相互关系,指示方向)2 经度的确定及范围纬度的确定及范围3.相对经线的关系4.半球的划分界线及范围5.在初中知识基础上的自转特点(方向、周期及地理意义)6.在初中知识基础上的公转特点(方向、周期及地理意义)7.概念预习:p21黄赤交角、p23晨昏线、p23太阳高度、正午太阳高度学法指导一,地球自转(一)地球自转的规律1.方向利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同学们总结并绘制自转方向2.周期利用p16活动总结得出3.速度:角速度和线速度(1)提问:纬线长度的计算及纬线长度的变化规律(2)做p17活动1(3)归纳角,线速度随纬度变化的一般规律:线速度:(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读p17总结: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有: ,,。

1.昼夜交替演示昼夜交替,得出:(1)什么是昼半球和夜半球(2)什么是晨昏线(3)思考总结①.晨昏线的位置,形状:②.晨昏线与太阳光线的关系(4)判断晨线和昏线(5)思考昼夜交替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两方面)2.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的偏移(1)阅读p18内容总结偏移规律:(2)举例说明地转偏向力对地理环境的影响:3.时区和区时(1)地方时阅读p18内容在理解地方时的基础上进行练习训练1.已知伦敦(0°)此时太阳升到最高,求北京(116°E)地方时.求纽约所在地(75°w)的地方时(2)时区的划分了解时区的划分过程,做活动2.求时区数:中央经线的计算公式:训练1:求130°的时区数求124°E的时区数60°W的时区数训练2:求东十区的中央经线西十二区中央经线东八区中央经线(3)区时的确定:以该时区的为整个时区的统一时间.叫作区时。

湘教版地球的运动的教案

湘教版地球的运动的教案

湘教版地球的运动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知道它们的方向和周期。

2. 使学生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如昼夜交替、四季变化等。

3. 培养学生利用地理知识解释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方向、周期及产生的地理现象。

2. 教学难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相互作用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三、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演示法,生动形象地展示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过程。

2. 运用案例分析法,结合实际情况讲解地球自转和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3. 开展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四、教学准备1. 准备多媒体课件,包括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动态演示。

2. 准备相关案例材料,如地球自转和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的实例。

3. 准备小组讨论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动态演示,引发学生兴趣,引入新课。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方向、周期。

3. 课堂讲解:讲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过程,分析它们产生的地理现象,如昼夜交替、四季变化等。

4. 案例分析:结合实际情况,分析地球自转和公转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如地球自转产生的地转偏向力等。

5. 小组讨论:布置讨论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相互作用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6. 总结提升:引导学生总结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特点及其产生的地理现象,提高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7.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六、教学内容第六章:地球自转1. 地球自转的概念与特点2. 地球自转的方向与周期3. 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七、教学内容第七章:地球公转1. 地球公转的概念与特点2. 地球公转的方向与周期3. 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八、教学内容第八章: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相互作用1.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相互作用原理2. 地球自转和公转相互作用产生的地理现象九、教学内容第九章:昼夜交替与时间计算1. 昼夜交替的成因与特点2. 时间计算的方法与实践十、教学内容第十章:四季变化与气候1. 四季变化的成因与特点2. 气候变化与地球运动的关系3. 地球运动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十一、教学内容第十一章:地球自转与地球仪1. 地球自转对地球仪的影响2. 地球仪的构造与使用方法3. 地球仪上的地理现象解读十二、教学内容第十二章:地球公转与地球仪1. 地球公转对地球仪的影响2. 地球仪上的地球公转轨迹与特点3. 地球仪上的地理现象解读十三、教学内容第十三章:地球运动与地理导航1. 地球运动在地理导航中的应用2. 地球仪在地理导航中的作用3. 地理导航的实际操作与实践十四、教学内容第十四章:地球运动与地球动力学1. 地球运动与地球内部结构的关系2. 地球动力学的基本原理3. 地球动力学在实际应用中的例子十五、教学内容第十五章:地球运动与人类活动1. 地球运动对人类活动的影响2. 人类活动对地球运动的影响3. 保护地球环境,维护地球运动的平衡重点和难点解析本文档为您提供了湘教版地球运动教案的完整内容,涵盖了从地球自转到地球运动与人类活动的十五个章节。

湘教版地球的运动的教案

湘教版地球的运动的教案

湘教版地球的运动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掌握它们的特点和周期。

2. 使学生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如昼夜交替、四季变化等。

3. 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对地球运动的认识。

二、教学内容:1. 地球自转的概念、特点和周期。

2. 地球公转的概念、特点和周期。

3. 地球自转和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特点、周期及产生的地理现象。

2. 难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相互作用及其对地球气候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多媒体演示、模型展示等直观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地球运动。

2. 运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

3.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地球运动的相关问题。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运动的相关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地球运动的特点和意义。

2. 讲解地球自转:介绍地球自转的概念、特点和周期,解释昼夜交替的原因。

3. 讲解地球公转:介绍地球公转的概念、特点和周期,解释四季变化的原因。

4. 分析地球自转和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举例说明地球自转和公转对地球气候、生物等方面的影响。

5. 实践环节: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地球运动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如航海、农业等。

7. 布置作业:让学生结合所学内容,绘制地球自转和公转示意图,加深对地球运动的理解。

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问答、讨论和作业,评价学生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特点和周期的掌握程度。

2. 观察学生在实践环节中分析地球运动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的能力,评价他们的综合运用能力。

七、教学拓展:1. 介绍其他行星的自转和公转特点,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

2. 探讨地球自转和公转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如日出日落、季节变化等。

3. 引导学生关注地球运动的研究进展,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

八、教学资源:1. 地球运动的多媒体课件和教学视频,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地球运动。

湘教版地球的运动的教案

湘教版地球的运动的教案

湘教版地球的运动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知道它们的方向和周期。

2. 使学生掌握地球自转和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如昼夜交替、四季变化等。

3. 培养学生利用地理知识解释生活现象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方向、周期及产生的地理现象。

2. 难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地理意义。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特点及意义。

2. 利用多媒体演示,直观展示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过程。

3.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地球仪模型,引导学生观察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过教材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方向、周期。

3. 课堂讲解:讲解地球自转和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如昼夜交替、四季变化等。

4. 案例分析:分析现实生活中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现象,如日出日落、农作物种植等。

5. 小组讨论:讨论地球自转和公转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6. 总结提升: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地理意义。

7.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的课堂表现,如参与度、思考问题的方式等。

2. 检查课后作业,了解学生对地球自转和公转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开展小组评价,评价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如合作、交流等。

六、教学内容6. 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证据a. 地球自转的证据:星星的移动、太阳的东升西落b. 地球公转的证据:季节的变化、植物的生长周期7.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a.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昼夜交替、时区的划分b.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昼夜长度的变化、五带的划分8. 地球运动与人类生活a. 地球自转与人类生活:日出日落、时间计算b. 地球公转与人类生活:季节变化、农业生产9. 地球运动的相关现象a. 地球自转的相关现象:科里奥利力、地转偏向力b. 地球公转的相关现象:月球的相位变化、行星的视运动10. 地球运动的探索与研究a. 地球自转与公转的历史:天文学的发展、日心说与地心说的争论b. 地球运动与现代科技:卫星观测、GPS系统七、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证据,理解它们对地球环境的影响。

湘教版必修1 地理:1.3 地球的运动 学案

湘教版必修1 地理:1.3  地球的运动  学案

地球的运动【学习目标】1.知道地球自转是地球运动的基本形式。

2.学会分析地球自转的特征。

3.掌握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并能解决实际问题。

【学习重点】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学习过程】一、自主预习(一)地球自转的含义和特点:1.地球自转的含义2.地球自转的特点:方向:周期:速度:角速度和线速度(二)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1.昼夜交替现象2.水平运动物体的地转偏移(总结规律)3.地方时差(总结规律)(以上内容的预习紧密结合教材中的文字、图形和活动题进行)二、合作探究探究1.与地球自转有关的两个周期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探究2.如何模拟地球产生昼夜现象和昼夜交替现象。

探究3.如何用图形解释地转偏移规律。

探究4.如何根据已知两地经度和其中一地的地方时,求另一地的地方时?探究5.说出18页活动题检测目的和做题思路。

探究6.为什么要引入区时?时区如何划分?(结合图形解释)区时如何确定的?探究7.如何根据两地的时区和其中一地的区时,求另一地的区时?并能解释19-20页的活动题。

探究8.国际日期变更线的含义、国际日期变更线与180度经线的区别与联系、日期变更线还有什么类型?【达标检测】1.下列几个地点中,地球自转线速度最大的是:A.哈尔滨B.北京C.广州D.南极长城站2.下列现象能用来判断地球自转方向的是:A.北极星在天空的位置看起来几乎不动B.在北半球观测星空,各星座均围绕北极星做逆时针方向旋转C.从赤道向北极方向前进,发现北极星的高度在不断增加D.在晴朗的夜空,能看到北极星在不断地闪烁3.兰州段的黄河自西向东流,不考虑地质、植被的因素,冲刷程度较严重的河岸是:A.南岸B.北岸C.东岸D.西岸4.关于晨昏线的叙述,正确的是()A.晨昏圈平面与赤道平面之间的夹角最大为66°34′B.晨昏线上太阳高度为90°C.晨昏线是昼半球与夜半球的分界线D.在日照图上(侧视图),晨昏圈平面与地表太阳光线垂直,但不通过地心。

高中地理 1.3地球的运动教案 湘教版必修1

高中地理 1.3地球的运动教案 湘教版必修1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第二讲地球的运动一、复习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通过“目标展示——真题引入——知识梳理——考点复习——当堂巩固”等环节,实现各层次的复习目标,使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所学基础知识,提高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宇宙观,认识宇宙是运动的,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而言的,认识运动与静止是统一的唯物主义观点二、复习重难点:重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特征;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意义;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意义难点:太阳日与恒星日的区别;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转;地方时和区时的计算方法;黄赤交角的形成及其地理意义;昼夜长短的变化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判读和绘制日照图的技能(含图形转换)。

三、课时分配:3课时四、复习过程真题引入学习任务一:真题引入,明确复习目标,把握命题的方向与特点【学生活动】做练习,回忆知识,感受考试。

【教师活动】简单评析,分析考情。

【配套练习】(2010北京学业水平)1.读图9“某日太阳光照地球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0分)示晨昏线的是。

(2)图示日期是,该日全球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是。

(3)该日甲、乙、丙三地中, (选择填空)。

A.甲地和丙地昼长相等 B.乙地最早见到日出C.丙地出现极夜现象 D.三地正午人影等长(4)该日后一个月内,太阳直射点向(方向)移动,北京地区正午太阳高度逐渐,昼变,且昼 (长于,短于)夜。

【方法点拨】教师点拨,学生记录考情及应对策略,呈现复习目标。

知识梳理学习任务二:回顾已学知识,构建知识网络,形成知识体系。

【学生活动】学生回顾知识,加深印象,完成知识体系中的填空。

【教师活动】检测学习效果。

自转与公转自转方向:自向,从北极上空看呈时针方向,从南极上空看呈时针方向周期:1恒星日长小时分秒,转动角度3600;1太阳日长小时,转动角度角速度:除南北两极点为外,其它地方均为。

线速度:从向递减,最大,为1670Km/h,南北纬60°处的线速度约为赤道处的,两极点为。

1.3《地球的运动》教案(湘教版必修1)

1.3《地球的运动》教案(湘教版必修1)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教学目的:
1.认识地球昼夜更替产生的原因和时间。

2.认识地球四季产生的原因。

3.了解地球表面五带的划分意义。

教学重点和难点:
1.在同一时刻,地表不同经度地区的时间差异状况。

2.四季更替的转变。

教学过程
板书一.地球的自转
设疑:为什么地球上会有昼夜更替呢?
演示:教材P10活动1.2.
了解地球是一个不透明和不停自转产生昼夜更替
说一说:1.地球自转时围绕着什么转动?
2.你知道地球自转一周所须的时间吗?
3.你知道地球自转的方向吗?
活动:用箭头在下图画上地球自转的方向。

说一说:教材P10活动3.
北京与纽约为什么会有时间差异?
板书:二.地球的公转
设疑:为什么一年中会有四季的变化呢?
活动:1.读教材图119认识地球绕日公转时的状况。

2.请一位同学出来,用地球仪演示地球公转过程
小结:地球公转时1.地轴是倾斜的。

2.地轴空间指向保持不变。

讨论:一年中广州白昼最长,正午太阳高度最大时是什么季节?小结:略。

说一说:1.地球公转时围绕什么转?
2.地球公转时的方向?
3.地球公转一周的时间是多少?
设疑:地球表面什么地方获得太阳的热量多?
什么地方获得太阳的热量少?为什么?
演示:教材图1.20
活动:读图1.说出五带的名称。

2.五带以什么界线来划分?
3.不同温度带太阳照射情况有什么不同?
4.我国大部分地区位于五带中的哪一带?
5.广州位于五带中的哪一带?
练习:地理填图册上的相关内容。

湘教版地球的运动教案

湘教版地球的运动教案

湘教版地球的运动教案【篇一:湘教版高中必修1 地球的运动教学设计】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Ⅰ第三节“地球的运动”之“地球公转”教学设计一、课标分析本节课程标准有两条,表述为:1.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2.运用教具、学具,或通过计算机模拟,演示地球公转,解释四季形成的原因。

二、教材分析:地球的运动很复杂,教材只着重研究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两种运动---自转和公转。

课程标准要求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要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首先要认识地球的运动规律。

因此本节教材内容先讲述了地球公转的绕转中心、方向、速度、周期等基本的运动特点。

之后教材再分析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这两段教材,堪称是姊妹篇。

这种分述,有助于学生从总体上把握地球的运动特征(地球在自转同时还在绕日公转),并有助于学生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运动特征进行比较。

本节教材内容在组织和表述上有以下几个特点:1.注意与初中地理知识相同知识点的衔接。

初中地理课已经学过地球公转的相关知识。

但限于初中学生的接受能力,初中地理教材中的这部分内容比较浅显。

高中地理的这部分知识比初中地理有了进一步深化,体现在教材中概念的表述更加严谨、图像的选择更接近实际,并注重说明地球运动的变化等方面。

2.注意用图来说明问题。

教材中涉及到一些知识,尤其是比较抽象的概念,注意用图来使其形象化,便于学生理解。

3.教材设计了大量的学生活动,以及通过学生自己的学习探究,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三、设计思路地球公转这节教材主要包含上述两条课程标准。

在学习地球公转本节知识时,我采用演示实验法、问题教学法、小组合作探究活动、归纳等方法,目的是提高学生感性认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效果。

在学习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时,我还使用列表比较、课堂检测等方法,以实现对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的准确掌握。

四、学情分析本节课的主题是“地球公转”,通过本章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地球是太阳系中围绕太阳旋转的一颗行星,并且在初中阶段也学过地球公转方面的知识,因此,已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这为本节课教学的顺利开展提供了坚实的知识储备。

湘教版必修1 地理:1.3 地球的运动 教案1

湘教版必修1 地理:1.3  地球的运动  教案1

地球的运动【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1.理解由于地球自转运动造成的昼夜交替、地转偏向力、地方时差和区时。

2.1.能够准确地画出水平运动物体的偏向 2.能够进行地方时和区时的计算 3.能够准确判断晨线和昏线通过对地转偏向力、晨昏线等自然现象的认识,提高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

进一步树立世【教学重点】1.地转偏向力的特点 2.地方时和区时的计算 3.晨昏线的特点及运用【教学难点】1.地方时和区时的计算 2.晨昏线的特点及运用【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师 (复习回顾)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特点,请同学们根据投影表格所列项目思考回答:地球运动 围绕中心运动方向 运动周期运动速度地球自转地轴极上空看:逆时针从南极上空看:顺时针23时56分4秒地球自转的真正周期 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南、北两极点为0,其他任何地点的角速度都相等,即15°/地球自转的线速度由赤道向南、北极点逐渐减小,至60°N 、60°S 处减小为赤道的一半;两极点处为地球公转生师毛泽东《七律·二首》《送瘟神》中说:“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天河。

”据此,思生师(一)产生了昼夜交替现象 推进新课师 按活动要求将已备好的材料放教师用手电筒(假设为太阳光)照射地球仪(假设为地球),关闭教室电灯或灯管,请学(1(2(3 (4(有条件的学校可用录像和课件演示昼夜的形成;没有地球仪的学校,可用一不透明的球生师 生小结:由于地被太阳光照亮的半球——向着太阳的半球——白天;未被太阳光照亮的半球——背着太阳的半球——黑夜。

从而可以看出,昼夜形成的根本原因——师 由于太阳距离地球非常遥远,我们粗略地把太阳光线看作平行光线。

太阳光线始终与晨昏线垂直,并且晨昏线平分赤道(即晨线与赤道交点的地方时为6时,昏线与赤道交点的地方时为18教师课前在地球仪的球面上选好几个点(如北京、伦敦、纽约等),作出了标志(彩色粉笔画点或贴一彩纸点等),用手电筒照射(1生(2)将地球仪转动180生(3)连续转动地球仪,观察各地(如中国和美国)昼夜更替的情况,昼夜更替的原因是生连续转动地球仪,上述城市的白天和夜晚不断转换,引起昼夜更替的原因是地球的自(4生晨昏(5生(回答)为一个太阳日,约为24以上问题难度较大,教师可边演示边启发学生思考,也可分组演示,分组讨论,然后由小组推荐代表回答。

地理:1.3《地球的运动(第2课时)》教案(湘教版必修1)

地理:1.3《地球的运动(第2课时)》教案(湘教版必修1)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第2课时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地球公转运动的一般特点;2、了解地球公转运动的意义;过程与方法1、以图片以及生活中的事例引人,引导学生思考,与学生共同探讨,最终得出结论。

2、引导学生自已演示地球的公转运动,建立空间模型。

3、引导学生绘制地球自转运动简图,培养学生将复杂问题简化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学习地球运动,理解太阳高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等现象的地理原理,形成正确的宇宙观。

2、培养用所学知识来解释生活实际或现象的习惯。

重点难点重点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的形成难点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教学过程简图教学过程导入新课7月22日我国出现日食奇观,此次日食是从1814年至2309年在中国境内全食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日全食,最长可超过6分钟。

整条日全食带扫过区域大,发生在我国人口十分密集的长江流域,观赏人数超过千万,被称为“大日食”。

月食的出现与地球的公转有关,我们今天就来了解地球的公转。

二、地球的公转(一)地球公转问题情境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21页图1-14“地球公转轨道示意”,思考:地球公转的方向、周期、轨道、速度。

学生活动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讲解1.地球公转的方向:自西向东,与地球自转方向相同。

2.地球公转的周期:365天6时9分1 O秒,叫做一个恒星年。

3.地球公转的轨道和速度。

轨道:近似正圆的椭圆形。

速度:近日点较快30.3千米/秒,远日点较慢2 9.3千米/秒;近日点对应每年的1月初,远日点对应每年的7月初。

注意该部分可以结合开普勒三定律补充下图讲解,读地球在公转轨道不同位置时公转速度的变化,观察角速度和线速度的关系。

读图思考造成北半球冬、夏半年日数差异的原因是什么?答案:夏半年地球运行于远日点附近,速度较慢,天数较多;冬半年运行于近日点附近,速度较快,天数较少。

课堂小结(二)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1、黄赤交角学生活动读图1-15了解赤道平面、黄道平面、黄赤交角的含义。

1.3 地球的运动(第1课时) 教案 湘教版必修一

1.3 地球的运动(第1课时) 教案 湘教版必修一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从容说课地球是宇宙中的一颗行星,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了解了地球的宇宙环境,从本节课开始,教材又把关注的焦点从宇宙空间转移到地球自身,重点分析地球自转、公转的基本要分析地球自转的地球意义,首先要认识地球的自转规律,因此,教材第一部分从地球自转方向、周期、速度三方面,说明了地球自转的基本特点。

为了简化教材,关于地球自转方向、自转速度,教材只是简单叙述。

如从北极上空看,地球呈逆时针方向旋转,从南极上空看,地球呈顺时针方向旋转;地球自转角速度和线速度的有规律变化,需借助图示观察分关于地球自转的周期,教材设计了活动来完成这一教学目标。

多年的教学经验告诉我们,恒星日和太阳日的概念是教学的难点,对不同参照点下地球自转多少角度、用多少时间,学对于因地球自转导致的昼夜交替现象,教材设计了“动手演示昼夜更替”活动,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实际观察,能较容易理解和掌握昼与夜、昼夜的交替、晨昏线与光线的关系、晨昏线的位置及关于地转偏向力引起的地表水平运动物体方向发生偏移一部分内容,因其原因涉及较深的物理知识,教材只以阅读材料的方式叙述了水平运动物体沿不同方向运动时的偏转情况,即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上不偏转。

地转偏向力可以解释自然界的许多现象,如河岸的冲刷、风、大气环流等,通过实例可加深对地转偏向力的理解。

因在以后的学习中地球自转与时差的教学涉及昼夜、昼夜交替、时差产生和计算等问题,许多内容相互关联,在历年的高考中占有重要地位,也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中应通过演示讲解地方时差的产生及规律,强调经度与地方时的联系、时区的划分,强调时区和区时、区时和地方时关于地球的公转,教材首先以图示的形式展示了地球公转的轨道、方向、近日点和远日点等,并作简要分析;继而展示了黄赤交角示意图,最后重点分析了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导致了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各地正午太阳高度角、昼夜长短的变化以及四季的更替,五带的划分等一系列的地理现象,是本节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湘教版地球的运动的教案

湘教版地球的运动的教案

湘教版地球的运动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

掌握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周期及产生的地理现象。

能运用地球运动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模型、图片等,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利用地球仪进行操作,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设计问题讨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球运动现象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究地球运动的欲望。

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精神。

二、教学内容第一课时:地球的运动概况1. 地球自转的概念及特点地球自转的定义:地球绕地轴自西向东的转动。

地球自转的周期:一天(24小时)。

地球自转的速度:约1670公里/小时。

2. 地球公转的概念及特点地球公转的定义:地球沿着椭圆形的轨道围绕太阳自西向东的转动。

地球公转的周期:一年(365天)。

地球公转的速度:近日点最快,远日点最慢。

第二课时: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1. 昼夜交替昼夜交替的成因:地球自转导致太阳光线只能照亮一半地球。

昼夜交替的影响:划分地球为东半球和西半球。

2. 地方时差地方时的概念:当地太阳时。

地方时差的成因:地球自转导致不同经度的地方时不同。

地方时差的影响:时间计算和交通、通信等方面。

第三课时: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1. 四季变化四季变化的成因:地球公转导致不同季节地球与太阳的距离和角度变化。

四季变化的影响:气候变化、农业生产等。

2.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正午太阳高度的成因:地球公转导致太阳直射点在地球表面的移动。

正午太阳高度的影响:地球表面不同地区的日照强度。

三、教学方法1. 观察法:观察地球仪、模型、图片等,了解地球的运动概况。

2. 操作法:利用地球仪进行地球运动的相关操作,加深对地球运动的理解。

3. 讨论法:分组讨论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教学评价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地球运动概念的理解。

2. 地球仪操作:评估学生对地球运动的操作能力。

3. 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包括思考深度、合作态度等。

高一地理湘教版必修一1.3地球的运动 学案设计

高一地理湘教版必修一1.3地球的运动 学案设计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学习目标1.了解地球自转的方向、速度和周期。

2.了解昼夜交替现象产生的原因。

3.理解水平运动物体的偏转现象。

一、地球自转的基本特点自主预习地球围绕地轴①旋转,称为地球的自转,其特点如下表所示:思考如何比较两地的角速度和线速度的大小?合作探究读图,回答问题。

(1)此图是北半球还是南半球?判断依据是什么?(2)站在C点的某同学于昨天晚上8:00在天空中观察到某一恒星位于上中天,那么今天晚上该同学再观察到该恒星位于上中天应是几点( )A.19时56分4秒 B.7时56分4秒C.20时3分56秒 D.8时3分56秒(3)A、B、C、D四点的角速度变化规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A、B、C、D四点的线速度有什么变化规律?理由是什么?(5)若E为位于赤道上空的地球同步人造卫星,则E围绕地球运动的速度与地表的自转速度相比( )A.角速度和线速度都相同 B.角速度和线速度都不同C.角速度相同,线速度不同 D.角速度不同,线速度相同反思归纳地球自转方向的判断方法(1)常规法:地球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由此判断地球自转方向。

(2)极点法:北极上空看呈逆时针,南极上空看呈顺时针;反之,看到地球是逆时针方向旋转的在北极上空,看到地球是顺时针方向旋转的在南极上空。

(3)经度法:东经度增大的方向就是地球自转方向,西经度减小的方向也是地球自转方向。

(4)海陆法:根据大洲和大洋的相对位置也可以判断地球的自转方向。

如沿某一纬线从欧洲到亚洲的方向或从太平洋经巴拿马运河到大西洋的方向就是地球自转方向。

练习巩固1 下面四幅图中,不能正确表示地球自转方向的是( )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昼夜交替自主预习地球自转导致⑨现象,其周期为24小时,使各地温度发生⑩,生物形成⑪。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 1.3公开课教案-《地球的运动》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 1.3公开课教案-《地球的运动》

“正午太阳高度变化”教学设计(湘教版)蔡志强(浙江省衢州高级中学,浙江衢州324000)一、课标解读:本节课对应的课标内容是“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学习地球运动及其地理意义,对于认识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都有着重要意义。

本条“标准”中的行为动词“分析”。

表明对本条“标准”的要求要从义务教育阶段了解现象的层面,上升为理解规律和成因的层面。

正午太阳高度变化是地球运动中产生的地理现象,主要是地球自转和公转共同形成的。

地球自转和公转形成了黄赤交角,决定了地球表面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导致了正午太阳高度变化。

本条“标准”要求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因此,不仅要分析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和其产生的原因,还应分析该现象对地理环境的形成和变化,以及对人类活动所具有的重要意义,并且,后者更为重要。

二、学情分析:在本节内容学习前,学生已经学习了地球自转及地理意义,地球公转基础知识和黄赤交角,能够正确理解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

这为学习正午太阳高度变化打下基础。

为准确了解学情,笔者制定了正午太阳高度学情调查表,了解学生对黄赤交角、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规律、太阳高度等知识点的认识。

结果是大部分学生都预习过太阳高度相关知识,知道太阳高度的准确含义,但是对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如何测量正午太阳高度以及正午太阳高度对我们生活的影响等理解不够深入。

三、教学设想:本节要解决太阳高度日变化和正午太阳高度变化两个问题,并分析原因,以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为此,笔者课前指导地理实践小组开展了两个活动,一是太阳高度日变化观测(分两天进行,以便找出区别),二是学校当地正午太阳高度测量和经度测量与计算方法,在课堂上进行展示,目的是帮助学生理解太阳高度角相关知识,同时树立地理实践活动是重要的地理学习方法。

整节课,穿插了多个探究活动,主要目的是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同时注重分析太阳高度变化对人类活动影响和人类是如何因地制宜,使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人地协调观。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地球的运动(三)》教学设计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地球的运动(三)》教学设计

1.3 地球的运动(三)[教学目的]:1、了解太阳高度、正午太阳高度、昼夜长短、四季和五带的概念2、理解一天中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从而进一步理解太阳高度的年变化规律,掌握计算不同纬度太阳高度的方法3、进一步掌握不同时间的晨昏线的画法学会分析世界各地昼夜长短的关系4、了解地球上四季和五带的划分[重点难点]:1、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教具设计]:[讲授过程]:1、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2、二分二至点的几个图判断一、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1、太阳高度与正午太阳高度的定义2、计算二分二至时的几地的正午太阳高度(首先找出地方时十二点所在经线:太阳直射点所在经线)4、成因: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

5、计算:H=90°-|θ-δ|(θ为某地的纬度,δ为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夏半年用“+”,冬半年用“-”。

)(举例):夏至日,济南的正午太阳高度是多少?(分析):夏至日:δ=23°26′N;θ为济南的纬度=37°N;此时是夏半年H=90°-37°+23°26′=76°26′(练习):冬至日,北京(40°N)的正午太阳高度是多少?H=90°-40°-23°26′=26°34′[承转]计算几个点的日出时间根据几个点的日出时间来计算昼长(将图转换一下~~关于昼弧与夜弧)总结此时的昼夜长短的分布规律二、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一)昼夜长短变化的规律:(二)昼夜长短变化的成因: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季节移动)。

(承转):综上所述,全球除赤道以外,同一纬度地区,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随季节而变化,使太阳辐射具有季节变化的规律,形成了四季同一季节,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而变化,使太阳辐射具有纬度分异的规律,形成了五带三、四季的划分:1、我国:把地球绕日轨道分成二十四段,每一段即为一个节气,即二十四节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知道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的基本规律。

2、理解昼夜交替现象的产生原因和地理意义。

3、初步了解现实生活中需要具备时差知识。

4、知道地球公转引起昼夜长短的变化和四季的变化。

5、知道五带的界线及各自的特点。

能力目标1、学会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2、能用简单的工具演示昼与夜以及昼夜更替。

3、能用图或亲身体验比较分析二分二至日太阳照射情况的差异,说明四季的变化。

4、初步学会绘制简略的地球公转示意图,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动手能力。

德育目标通过地球运动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世界上的物质是运动变化的,探索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律必须用科学的精神和科学的方法,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和无神论教育。

【教学重点】1、地球自转和昼夜交替。

2、地球公转和四季变化、五带的划分。

【教学难点】1、实例解释时差现象。

2、地球公转和季节变化。

【教学方法】演示、分析、写结论为主的教学方法。

【教具准备】1、地球仪和手电筒等。

2、绘制有关投影片及教具。

【课时安排】第一课时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规律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昼夜更替第二课时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季节变化第三课时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五带划分【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规律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昼夜更替[导入新课]“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这是毛泽东主席七律《送瘟神》中的诗句。

人坐在地球上不动,为什么会日行八万里呢?原来地球不是固定不动的,而是始终在运动着。

赤道的周长约 4 万千米,在赤道上每天随地球自转一周正好是八万里。

从本节课开始,我们就来学习地球是怎样运动的及其产生的现象。

板书第二节地球的运动[讲授新课]设问地球是如何运动的呢?请同学们先看一个演示,大家要注意仔细观察。

演示教师用三球仪演示地球的运动。

(如没有三球仪,教师可在讲桌中假设一个太阳,用地球仪进行演示)提问从刚才的演示中同学们观察到地球的运动有哪两种形式?生答一是围绕地轴自转,二是围绕太阳公转。

过渡大家说的很好,下面我们就共同来看看地球在自转和公转的过程中有哪些规律。

板书一、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规律活动1、引导学生认识球体旋转,必须绕轴转动,并用地球仪演示,得出结论:地球自转的旋转中心是地轴。

2、教师用地球仪自西向东慢慢旋转,引导学生观察地球自转的方向,得出结论:地球自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

然后指导学生用手中的小地球仪(没有地球仪的学生可将课本卷起来,一端标出北极,另一端标出南极代替地球仪)自己或以小组演示,也可让部分学生上讲台进行演示。

3、让学生将地球仪的北极对着自己演示地球的自转,观察地球做什么样的运动?(逆时针转动)4、让学生再将地球仪的南极对着自己演示地球的自转,观察地球做什么样的运动?(顺时针转动)5、让学生列举自然界什么现象可以证明地球的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每天太阳的东升西落现象)进而引导学生根据日常生活体验得出结论:地球自转一周所需的时间是24 小时(一天)。

6、组织学生讨论“我们为什么感觉不到地球在运动?”教师可启发学生坐火车或汽车的时候,当车行驶很平稳,又不看车外只看车内时的体验得出结论。

(由于我们也随着地球转动,因而并不感觉到地球在运动)过渡通过演示、观察,我们知道了地球在自转运动时的规律。

那么,地球在公转时,围绕什么旋转?公转的方向是否和自转的方向一致?公转一周需要多长时间?活动1、指导学生阅读课本P11 第一自然段,并把得出的结论填入表格中。

2、组织学生阅读课本P9 阅读材料“是天转还是地转” 。

3、组织学生进行趣味演示,两人一组,一人代表地球,一人代表太阳,叫若干组上讲台演示地球自转,同时在围绕太阳公转,大家观察、评判,看哪一组演示的好。

并纠正演示中出现的问题。

4、在学生演示的基础上,让学生观察思考:地球无论是自转,还是公转的过程中的姿势是直立着身子转呢?还是倾斜着身子转呢?地轴在空间指向的方向改变不改变?(倾斜着转,保持不变,北极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继而得出结论:地球转动的特点是地轴倾斜,空间指向不变。

过渡通过演示、观察,同学们对地球自转和公转的规律归纳的很好。

下面我们来看看地球自转时会产生什么现象?有什么意义?板书二、自转的地理意义演示1、教师用地球仪把亚洲、欧洲和非洲面对学生,让学生观察能否看到南北美洲?为什么?(不能,因为地球仪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教师同时指出,地球也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

2、教师用手电筒作光源(太阳),照射在地球仪上,让学生观察产生什么现象。

(朝向太阳的半球为昼,背向太阳的半球为夜)然后教师指出这种昼夜现象是在地球仪不动的情况下产生的。

那么,假如说地球也不自转,是不是也会产生这种昼夜现象呢?(是的,地球不动,同样会产生昼夜现象)3、继续演示,教师慢慢自西向东转动地球仪,让学生观察昼半球和夜半球发生什么变化?(昼半球不断变成夜半球,夜半球不断变成昼半球)然后教师进一步指出:这种地球仪上昼半球和夜半球不断相互更替的变化,说明地球上产生昼夜更替的现象是地球自转的结果。

朝向太阳的半球——昼背向太阳的半球——夜活动1、指导学生以小组(按学生拿的地球仪和手电筒的数量,把学生分成若干组)演示地球的自转运动及观察昼夜更替的现象。

并让学生结合生活体验,计算每天我们在夜半球和昼半球大体经历多长时间?(学生议论回答后,教师需指出12 小时左右,究竟多长时间因季节和所在纬度不同而有差异,待上高中学习时,再深入了解)进而让学生议议完成一次昼夜更替需要多长时间?有什么意义?引导学生认识人们以 1 天(24 小时)为单位的起居和作息时间与地球自转的关系。

2、让学生在地球仪上找到北京和美国的纽约,然后演示观察,当北京是傍晚时,纽约是什么时间?(早上)并看课本“畅畅和姨妈的问候” ,思考在同一时刻,为什么会有时间上的差异?3、让学生带着上述问题继续演示。

指导学生先在地球仪上同一纬线上做了3 个标记,然后自西向东慢慢转动地球仪,观察 3 个标记从夜半球进入昼半球的顺序有什么特点。

引导学生认识相对位置偏东的标记,要比位置偏西的标记先进入昼半球,也就是说,在同纬度地区,偏东地点要比偏西的地点先看到日出,显然在时刻上偏东地点要比偏西地点早一些,使学生知道地球的自转还使地球上不同经度的地区产生了时刻的差异。

在地球上,不同经度的地方,就有不同的时刻。

4、让学生列举自己所遇到的时差问题的例子,并思考如果观看在国外举行的各种国际体育比赛的电视直播时,如何来计算时差准时收看呢?教师启发学生按地球24 小时转动360°来计算出:经度每隔15°,时间相差 1 小时。

让学生了解时刻计算“东早西晚,东加西减”的一般方法。

5、投影展示:①日本的东京于今天当地时间下午3 点钟有一场精彩的中日足球赛,在北京中央电视台直播的时间应是几点钟?②俄罗斯的莫斯科也于今天当地时间下午3 点钟有一场中俄篮球友谊比赛,我们在家打开电视收看的时间应是几点钟?教师指出我们全国统一采用的是“北京时间” 。

然后指导学生进行计算:①东京和北京的时差是 1 小时,且北京在东京以西,所以,中央电视台直播的时间应该是:15-1=14,即下午的 2 点钟;②莫斯科和北京的时差是 5 小时,且北京在莫斯科以东,所以,我们在家打开电视收看的时间应该是:15+5=20,即晚上的8 点钟。

[课堂小结]投影展示板书设计,总结新课,并强调地球自转是地球上产生昼夜更替的基本原因,“更替”二字是关键。

【板书设计】第二课时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季节变化[导入新课]教师提问复习地球公转运动的规律后承转:我们已知道了地球自转产生了昼夜更替现象,那么,地球公转会产生什么样的自然现象呢?[讲授新课]设问同学们,地球在围绕太阳公转时,地球是倾斜着身子,而且地轴的空间指向保持不变(教师出示地球仪说明)。

假如地球是直立着身子(地轴与公转轨道面成90 度)围绕太阳公转会产生什么自然现象呢?打比方,把讲桌比作公转轨道面,讲桌中心放一个自制的有支架的四个水平方向带有光线箭头的太阳(支架的高低要使光线箭头指向演示用的地球仪赤道为准),并把地球仪上的赤道、南、北回归线用红纸条明显地标出来。

投影展示演示比较表项目地球绕日公转一周所需的时间假设性演示(一年)模拟性演示(一年)地球绕日公转时的姿势某地一年内正午太阳高度有无变化某地一年内每天昼夜长短有无变化某地一年内各月获得热量有无差别(直立)(无)(无)(无)(太阳始终直射(倾斜)(高低不同)(长短不同)(多少不同)(太阳有时直射赤道,有时直射南、北回归线)原因分析赤道)教师用地球仪在讲桌上分别进行以上两项演示(可以用电脑动画演示),要求学生以学生小组边观察、边思考、边讨论、边记录表中内容。

组织学生交流各小组观察、讨论的情况后,教师指出:同学们,通过以上对比演示,使我们知道了假如地球是直立着身子围绕太阳公转,一年内我们的日常生活可就单调乏味了。

正是由于地球在绕日公转时地轴倾斜,且它的空间指向不变的转动特点,才使我们在一年内有了现在这样冬去春来的丰富多彩的生活环境。

过渡那么,一年内冬去春来的季节变化是如何形成的呢?下面我们以北半球为例,进行演示分析。

板书季节变化1、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思考:①在同一天中,早、午、晚三个时段相比,哪个时段我们感觉到太阳光照射最厉害?(中午最厉害)那么,你能从这一现象中总结出什么规律来吗?(引导学生议论发言)使学生认识太阳光线照射到地面的角度越大,地面所得到的太阳光热能量越多,反之越少。

进而给学生说明太阳光线照射到地面的角度,就是课本中提到的太阳高度。

正午太阳高度,也就是一天中12 点时的太阳高度。

太阳高度不用大小来说,而是用高低来表述,太阳高度高,也就是太阳光线照射到地面的角度大,地面获得的热量就多;太阳高度低,也就是说太阳光线照射到地面的角度小,地面获得的热量就少。

一天之中我们感到中午比早晚热,就是中午的太阳高度比早晚高,获得的太阳热量多的缘故。

阳光直射是指太阳高度为90 度,阳光斜射是指太阳高度小于90 度。

(必要时可用手电筒对着墙壁演示,使学生明确太阳高度的高低以及与地面单位面积上获得太阳光热多少的关系)②与太阳光热能量在一天中的变化规律同理,结合当地的情况,说明太阳光热能量在一年中的变化有什么规律呢?(教师引导学生按春→夏→秋→冬的顺序依次回答)③一年之中,当地每天白昼的时间一样长吗?(不一样)什么季节较长?(夏季)什么季节较短?(冬季)白昼时间的长短与获得太阳热量的多少有什么关系呢?(白昼时间越长,获得的太阳光热就越多,反之越少)2、投影展示演示分析引导表(见板书设计)3、教师按冬至→春分→夏至→秋分的顺序,一边重复刚才的模拟性演示,一边引导学生结合课本P11“地球公转示意图”,以学习小组边观察、边思考、边讨论、边记录表中内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