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植树的牧羊人-课文+注释

合集下载

语文七年级上册期末基础知识专项复习(部编版)专题13植树的牧羊人-让

语文七年级上册期末基础知识专项复习(部编版)专题13植树的牧羊人-让

专题13植树的牧羊人-让.乔诺知识归纳一、作者简介让·乔诺(1895—1970),法国作家、电影编剧。

1895年出生于法国南部马诺斯克小镇,他从小家境贫寒,16岁辍学到当地一家小银行谋生,20岁时应征入伍,经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由此坚定了和平的信念。

1921年,他开始创作写诗,1929年,发表《山岗》并获奖。

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他再次应征入伍,因发表反战文章和散发反战小册子等行为,同年9月在马赛被捕。

经纪德等作家的营救,不久被释放。

他再次复员回到故乡马诺斯克继续写作。

1951年,他最重要的作品《屋顶上的轻骑兵》发表。

1953年,获摩纳哥文学大奖。

作品有《人世之歌》《庞神三部曲》《屋顶上的轻骑兵》和《一个郁郁寡欢的国王》,长篇小说《屋顶上的轻骑兵》被改编成电影。

二、相关背景这篇小说的原文题目为《这植树的人,还种植着希望与幸福》。

据绘本最后一页的作者简介,这部短篇原是让·乔诺在1953年应美国《读者文摘》“你曾经见过的最非凡、难忘的人是谁“的专题约稿而写的。

编辑被这个故事所打动,由此派人调查,结果发现普罗旺斯山区的小镇巴农的养老院,没有死过名叫布菲的牧羊人,于是退回了稿子。

1954年,小说在美国《Vogue》杂志上发表。

之后被翻译成十多种文字。

有人还在好奇故事的真实性。

让·乔诺回信说,写的是故事,布菲是虚构的。

三、基础知识慷慨无私帐篷废墟干涸坍塌缝隙刨根问底酬劳沉默寡言山毛榉敬佩琢磨微薄不毛之地呼啸富饶溜达戳四、理清故事情节,划分结构层次1.这篇小说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按什么顺序写的?在文中画出标志故事情节发展的语句。

明确:本文记叙了牧羊人用双手和毅力将荒芜之地变成人们安居乐业的田园的故事。

按时间顺序写的。

标志故事情节发展的语句:“那是在1913年,我走进法国普罗旺斯地区,在游人稀少的阿尔卑斯山地,做了一次旅行。

”“就这样过了一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了。

我应征入伍,在军队里待了五年。

植树的牧羊人课文批注

植树的牧羊人课文批注

《植树的牧羊人》的课文批注:1.“想真正了解一个人,要长期观察他所做的事。

如果他慷慨无私,不图回报,还给这世界留下了许多,那就可以肯定地说,这是一个难得的好人。

”批注:这句饱含深情的话语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表达了作者对牧羊人的由衷赞美之情。

同时,也点明了文章的行文线索:通过“我”长时间多次地去拜访“牧羊人”了解到他的情况。

2.“他很少说话,但可以感觉得出是一个充满自信、意志果断的人”批注:这句话与后面“这竟然是一个人的双手带来的变化,完全超乎我的想象”“在我看来,他就像这块不毛之地上涌出的神秘泉水”等句照应,同时突出了我对“牧羊人”这一形象的认识逐层深入的写作过程。

3.“他停了下来,用铁棍在地上戳了一个坑。

然后,他轻轻地往坑里放一颗橡子,再仔细盖上泥土。

”批注:种树的动作描写。

连用动词“停”“戳”“放”“盖”,生动传神地写出牧羊人种橡子时一丝不苟的态度,认真细致、仔细小心,同时,“轻轻地”“仔细”也传达出“我”对牧羊人的敬佩。

4.“他拿出一个袋子,从里面倒出一堆橡子,散在桌上。

接着,一颗一颗仔细地挑选起来。

”批注:运用动作描写,“倒”“散”“挑选”等动词,写出牧羊人选橡子时一丝不苟的态度,生怕有一棵发不了芽,与下文种橡子时的“轻轻地放”“仔细盖泥土”相照应,也为下文橡树长大成林作了铺垫。

5.“看着这片橡树林有那么多树枝因做拐杖而折断,他又开始悲戚地哭起来……”批注:这处细节描写丰富了牧羊人的形象。

年迈体衰、生活贫困的他还坚持着无私奉献的精神。

他为这里种上了树,可是因为战争人们又开始无节制的砍伐树木,他的理想被破坏了,所以他伤心难过。

作者对战争带来的灾难、破坏生态平衡的行为进行了含蓄的谴责。

6.“我以前在种树。

种橡树。

我在一战期间也种过树。

那时我二十岁。

种树让我心平气和。

”批注:这句话写出了种树让他变的平和和淡泊名利。

他为战争中的法国人民种树,为许多家庭带来幸福和欢乐。

他是一个有生活追求的人,一个勤劳善良的人,一个淳朴高尚的人。

《植树的牧羊人》重点词语解释【部编版七上第13课】

《植树的牧羊人》重点词语解释【部编版七上第13课】

《植树的牧羊人》重点词语解释【部编版七上第13课】
重点词语解释:
课下重点注释:
【干涸】干枯,没有水。

【坍塌】建筑物或堆积物倒下来。

【不毛之地】不长草木的地方。

毛,地面上的植物。

这里用作动词,长出草木。

【溜达】散步,闲走。

补充:
【慷慨】大方;不吝啬。

【帐篷】用帆布或其他材料做的折叠式住处。

【废墟】城镇、市街或房舍遭破坏或灾害后变成的荒芜地方。

【呼啸】(风)发出高而长的声音。

【滚烫】很烫。

【张扬】声张宣扬。

【硬朗】指身体健壮、强硬有力、敢于担当。

【流淌】液体流动。

【光秃秃】形容没有草木、树叶、毛发等盖着的样子。

【刨根问底】比喻追究底细。

【沉默寡言】沉默:不出声;寡:少。

不声不响,很少说话。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3课《植树的牧羊人》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3课《植树的牧羊人》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3课《植树的牧羊人》课文原文及教案导读:本文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3课《植树的牧羊人》课文原文及教案,来源互联网,仅供读者阅读参考.课文才不过八年的时光,整个高地便焕然一新,散发出健康富裕的光芒。

假如你想了解谁是真正品行出众的人,恐怕得花好几年观察:看看他的行为是否无私;动机是否慷慨;同时他还必须在大地上留下明显的印记。

我很幸运地认识一位“种树的男人”,他正好符合以上所说的条件。

大约四十年前,我长途跋涉来到阿尔卑斯山下的普洛旺斯高原。

当时这个高原一片黄土,光秃秃的,一棵树也没有。

我走了三天,来到一个破落村庄的废墟附近。

这个村庄的房子早已在风吹雨淋之下,失去了它们的屋顶。

一座尖塔倾圮的教堂,显示这里曾经有人居住,但是现在却毫无生命的迹象。

由于我的水在两天前就喝光了,所以急需找到饮用水。

我原本以为村子里应该有水井,找到它时才发现,它早已干涸。

其实,我对这一带相当熟悉。

高地上稀疏地错落着四五个村庄,其中大部分居民因为忍受不了干旱的气候搬走了,剩下几家烧炭工人,生活十分艰辛。

我继续向前走,心想:要找到水,恐怕是没指望了。

就在我爬上一个山坡时,忽然看见远处山谷似乎有人影,我朝那人大声叫道:“给我一点儿水好吗?”那是一个牧羊人,在石屋前还有一群绵羊。

牧羊人默默地从井里汲水给我,水质清洌可口。

他很少说话,但可以感觉得出是一个充满自信、意志果断的人,因为他在这个荒凉的高地砌起一栋石头房子。

这栋房子到处都有他建造的痕迹,也有他抵达高地后修复废墟的血汗。

屋顶很牢,风吹过屋顶的瓦片,发出仿佛海啸冲到岸边的声音。

尽管生活并不富裕,但牧羊人的外表却很整洁。

他的胡子刮得干干净净,衣服也一针一线地仔细缝过,看不出任何补丁。

牧羊人带着我进房间,倒了一碗汤给我。

我递上烟草袋,他说他不抽烟。

不一会儿,他拿出一个小袋子,倒出一堆橡实,然后一颗一颗仔细地拣着。

我好奇地问:“你在做什么?”牧羊人回答:“我要选一百颗种子,明天种。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3课《植树的牧羊人》课文讲解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3课《植树的牧羊人》课文讲解

《植树的牧羊人》课文讲解这是一篇著名的绘本故事,作者虚构了一个在贫瘠荒原孤独种树的牧羊人形象,通过荒原前后境况的对比,表达了对老人的赞美和敬佩之情。

作者采用纪实笔法来写,曾让人误以为写的是真实的人,甚至有人去普罗旺斯地区寻访这位老人。

作为一篇教读课文,本文与《纪念白求恩》有着不同的风格,承担着完成单元学习任务的重要功能。

其教学价值有如下几个:其一,课文篇幅较长,适合训练默读。

默读要求不出声,不动唇,不指读,不回顾,最好一气呵成读完全文。

这样做,可将注意力集中在语句的层面,而不是单个字、单个词,有利于形成完整的印象,保持语感的连续性,从而更容易把握文章的意蕴。

可采取多遍默读的方式,初读整体把握课文大意,第二遍读,重在梳理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形象,再读圈点勾画出关键语句和精彩之处。

其二,把握课文的思路,理解一般记叙文的写作思路。

课文是一篇以叙事为主的文章,采取先总起议论,奠定“这是一个难得的好人”的叙述基调,然后展开叙事,最后又以议论升华主题。

一般记叙文,往往采取这样的写作思路。

而文章主体部分的叙事,则采取时间顺序,写牧羊人二十年来的工作,写高原由荒凉逐渐变为繁荣的经过;同时采用第一人称的有限视角,避免“我”的过度参与,影响叙事的客观性。

“我”只是长期地观察,牧羊人几十年如一日地孤独工作着,一点点积累,最终形成惊人的质变。

这前后的对比,这不图回报的行事,客观写来,比任何激情洋溢的抒情,效果都更好。

其三,文章中有一些议论性语句,起到点睛作用,值得细细品味;还有一些描摹细腻,生动形象的语句。

可让学生将其勾画出来,认真揣摩。

前者如:“这地方没有树;没有树,就不会有生命”“当我想到,眼前的一切,不是靠什么先进的技术,而是靠一个人的双手和毅力造就的,我才明白,人类除了毁灭,还可以像上帝一样创造”“我从没见过他有任何动摇或怀疑,只有天知道这有多难”等。

后者如:“狂风呼啸着穿过破房子的缝隙,像一只饥饿的野兽发出的吼叫”“当我来到那个废弃的村庄旁,向远处望去,看到了一片灰灰的薄雾,像地毯一样,铺在高原上”等。

【精选】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3课《植树的牧羊人》课文讲解+知识点

【精选】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3课《植树的牧羊人》课文讲解+知识点

【精选】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3课《植树的牧羊人》课文讲解+知识点一、作者简介让·乔诺(1895-1970),法国作家、电影编剧。

其作品获奖很多,部分作品被搬上银幕,被认为是法国二十世纪最著名的作家之一。

1932年获得法国荣誉勋章。

二、故事背景本文原名《植树的男人》,是让·乔诺于1953年应美国一本杂志专题“你曾经见过的最非凡,难忘的人是谁?”的约稿而写的。

编辑收到这个让人震撼的故事后,调查得知在普罗旺斯山区的小镇巴农的养老院没有死过名叫布菲的人,稿子就被退了回来。

第二年在美国《Vogue》杂志上发表,之后在十多个国家翻译发表。

虽然是虚构的故事,但主人公的精神鼓舞了很多人。

三、理解词义1.慷慨:大方;不吝惜。

2.琢磨:思索;考虑。

3.坍塌:建筑物或堆积物倒下来。

4. 造就:①培养使有成就;②造诣;成就(多指青年人的)。

5.呼啸:发出高而长的声音。

6.沉默寡言:形容性情沉静,不声不响,很少说话。

7.源源不断:形容接连不断、连绵不绝。

8.不毛之地:不长草木的地方。

9.刨根问底:比喻追究底细。

形容钻研的精神。

四、课文分段第一部分(第①段):运用议论,对牧羊人这一形象进行高度概括,提挈全篇。

第二部分(第②一?段):记叙和描写了牧羊人通过植树,使废墟变绿洲的伟大壮举。

第三部分(第?段):通过议论,揭示主题,表达对老人的赞美之情。

五、问题归纳1.课文第一段运用哪种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议论。

在文章开头做精要的议论,用“慷慨无私,不图回报”“难得的好人”对下文出现的“牧羊人”这一人物形象进行高度的概括,起到了开宗明义、提挈全篇的作用。

2.“狂风呼啸着穿过破房子的缝隙,像一只饥饿的野兽发出的吼叫”这句话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有什么作用?本题运用比喻修辞表达效果分析法。

比喻。

把“狂风呼啸”比作“一只饥饿的野兽发出的吼叫”,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了阿尔卑斯山地狂风肆虐、荒凉的特点。

3.作者为何对所观察到的阿尔卑斯山地的景物进行了细致的描写?这里细致的景物描写,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突出地展示了故事发生的环境最初的特征——荒凉,为下文故事的展开铺设大的背景环境。

2023最新-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3课《植树的牧羊人》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8篇】

2023最新-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3课《植树的牧羊人》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8篇】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3课《植树的牧羊人》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8篇】在现实生活或工作学习中,大家都接触过作文吧,根据写作命题的特点,作文可以分为命题作文和非命题作文。

你知道作文怎样才能写的好吗?下面是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的8篇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3课《植树的牧羊人》课文原文及教案,希望能够满足亲的需求。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3课《植树的牧羊人》课文原文及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运用第一人称,增加了故事的真实性。

2、运用对比的写法来突出主题。

3、培养热爱大自然,以及充满自信并持之以恒的做事精神。

重点:首尾呼应,结构严谨难点:独具特色的环境描写,精妙的比喻,使文章达到了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结合。

知识链接:描写人物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环境描写的作用:①表现时代风貌,展现风土人情。

②衬托人物心理,表现人物性格。

③深化主题。

④交代背景,渲染气氛。

⑤感染读者。

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⑦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

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或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近及远或由远及近。

教学过程:【检查预习】一、音形识记。

戳( ) tān( )塌山毛榉( ) 废xū( )Chóu( )劳水qú( ) 缝隙( )干涸( ) Kāngkǎi( )二、词语解释。

1、坍塌:2、废墟:3、干涸:4、刨根问底:5、不毛之地:三、作者作品。

《植树的牧羊人》作者( ),( )国著名作家、电影编剧。

代表作《人世之歌》《庞神三部曲》《屋顶上的轻骑兵》和《一个郁郁寡欢的国王》。

【初读课文】1、标段序,画词句。

2、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

【研读课文】一、文题解说:课文以“植树的牧羊人”为题,有什么好处?二、读课文,感悟作者的写作情感,把握朗读情感。

(选取自己喜欢的段落,先在组内展示,推举优秀组员班内展读。

)1、作者用什么顺序记述故事,哪些详写,哪些略写?2、对比的写法在文中找出描写种树前后普罗旺斯地区变化的句子,并体会对比的好处。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3课《植树的牧羊人》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3课《植树的牧羊人》课文原文及教案

专注教育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3课《植树的牧羊
人》课文原文及教案.
课文
假如你想了解谁是真正品行出众的人,恐怕得花好几年观察:看看他的
行为是否无私;动机是否慷慨;同时他还必须在大地上留下明显的印记。

我很幸运地认识一位“种树的男人”,他正好符合以上所说的条件。

大约四十年前,我长途跋涉来到阿尔卑斯山下的普洛旺斯高原。

当时这
个高原一片黄土,光秃秃的,一棵树也没有。

我走了三天,来到一个破落村庄的废墟附近。

这个村庄的房子早已在风
吹雨淋之下,失去了它们的屋顶。

一座尖塔倾圮的教堂,显示这里曾经有人
居住,但是现在却毫无生命的迹象。

由于我的水在两天前就喝光了,所以急需找到饮用水。

我原本以为村子
里应该有水井,找到它时才发现,它早已干涸。

其实,我对这一带相当熟悉。

高地上稀疏地错落着四五个村庄,其中大
部分居民因为忍受不了干旱的气候搬走了,剩下几家烧炭工人,生活十分艰
辛。

我继续向前走,心想:要找到水,恐怕是没指望了。

就在我爬上一个山
坡时,忽然看见远处山谷似乎有人影,我朝那人大声叫道:“给我一点儿水
好吗?”
那是一个牧羊人,在石屋前还有一群绵羊。

牧羊人默默地从井里汲水给
我,水质清洌可口。

双击可编辑删除 1。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3课植树的牧羊人课文原文及教案(精选6篇)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3课植树的牧羊人课文原文及教案(精选6篇)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3课植树的牧羊人课文原文及教案(精选6篇)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一三课《植树的牧羊人》课文原文及教案篇一一、说教材(一)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这一单元的课文围绕“人生之舟”选编了四篇文章,体裁丰富,形式多样。

本文讲述了一个牧羊人在荒漠中默默无闻种树的故事,用自己的双手和坚韧的毅力将荒芜之地变成了人们可以安居乐业的田园。

赞美他慷慨无私、不图回报的精神品质和勤劳执着、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二)教学目标根据教材的地位、作用及单元的教学重点是“人生之舟”,我确定我的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目标:1、抓各段的关键词,理解课文内容;2、把握文章脉络及作者的情感。

能力目标:1、指导学生通过摘录和勾画,自己读懂课文,复述课文。

2、领悟并学习传神的肖像描写。

情感目标:学习牧羊人慷慨无私、不图回报的精神品质和勤劳执着、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根据课文文本特点,我确立以下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抓各段的关键词,理解课文内容3、教学难点:领悟并学习传神的肖像描写。

二、说学情。

七年级的学生正是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时期,本课的出现,可以让学生受到一次精神的洗礼,给学生一次特殊的情感体验。

七年级的学生也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理解作者情感难度不大,但如何运用肖像描写写人以及在生活中如何做到牧羊人那样还需要教师加以引导,希望借这篇美好的文章唤醒孩子们的爱心,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三、说教法和学法(一)说教法新课程理念很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究性学习。

而教学方法的最本质特征就是要促进大多数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促进全体学生积极动脑。

因此,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有:默读法,合作探究法、教师点拨法。

(二)说学法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生学习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他们对学习对象所采取的研究态度。

”具体而言,就是引导学生在兴趣和质疑中学会学习。

根据以上依据,我采用的学法有:默读法、合作探究、谈论法,提倡“不动笔墨不读书”。

《植树的牧羊人》批注

《植树的牧羊人》批注

《植树的牧羊人》批注
《植树的牧羊人》是法国作家让·乔诺创作的一篇小说,讲述了一个孤独的牧羊人在荒漠中种树的故事。

以下是一些批注:
1. 第一段:通过简洁明了的文字,介绍了故事发生的背景,为后文情节的展开做好铺垫。

2. 第二段:详细描述了牧羊人的形象和生活环境,表现了他的孤独和坚韧。

3. 第三段:通过描写阿尔卑斯山地的荒凉,强调了牧羊人植树的意义。

4. 第四段:“他拿出一个袋子,从里面倒出了一堆橡子。

接着,他一颗一颗仔细地挑选起来。

”这里用细节描写展现了牧羊人认真、负责的态度。

5. 第六段:“他不理会我们,继续专心地埋着他的种子。

”这句话表现了牧羊人对自己事业的执着和专注。

6. 第七段:通过描写牧羊人的住处,表现了他的简朴和勤劳。

7. 第八段:“他做到了只有上天才能做到的事。

”这里用夸张的手法,强调了牧羊人植树的成就之大。

8. 第九段:通过对牧羊人的外貌描写,突出了他的坚毅和饱经风霜。

9. 第十段:“这是我见过的最了不起的奇迹!”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牧羊人的敬佩和赞扬。

10. 第十一段:这段话是作者对牧羊人的评价,表现了他无私奉献的精神和对自然的热爱。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植树的牧羊人》知识梳理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植树的牧羊人》知识梳理

植树的牧羊人让·乔诺一、重点字词坍(tān)塌扰乱(ră o)白桦树(huà)帐篷(péng)废墟(xū)干涸(hé)(āi)挨着(ái)挨骂溜达(liū)酬劳(chóu)水渠(qú)刨(páo)根问底二、重点词语解释慷慨:大方,不吝啬。

溜达:散步,闲走。

坍塌:建筑物或堆积物倒下来。

琢磨:思考,考虑。

微博:细小单薄,数量很少。

不毛之地:不长草木的地方。

毛,本意为地面上的植物,这里名词作动词,指长出草木。

刨根问底:比喻追究底细。

三、文章解读(一)文章总体分层第一部分(第 1 段):揭示主人公慷慨无私、不图回报的性格特点。

第二部分(第 2-12 段):叙写“我”第一次见到牧羊人,受到他热情的招待,看他种橡树,听他讲在山上种树的原因。

第三部分(第 13-18 段):叙写“我”第二次与牧羊人见面,牧羊人改养蜜蜂,一直在种树,山上树林面积宽广、树木挺拔,山下曾经干旱无比的地方流淌着溪水。

第四部分(第 19-20 段):叙写“我”与牧羊人最后一次见面,看到树林茂盛,泉水奔流的景象,人们生活得幸福、舒适。

第五部分(第 21 段):表达了对植树老人毅力和精神的感佩之情。

(二)文章详细解析1. 文章第二段的景物描写在全文中有怎样的作用?【解析】(1)写出了作者游历的阿尔贝斯山地生活环境的恶劣;(2)与下文了解的几十年后这里的美丽富饶形成强烈的对比;(3)衬托了牧羊人在这里生活的艰难,以及他顽强的毅力,突出了牧羊人力量的伟大。

2. 品析第2段“这里有五六栋没了屋顶的房子,任由风吹雨打。

旁边还有一座教堂,钟楼已经坍塌了。

这一切,让人能想象出当时人们在这里生活的情景”环境描写的作用。

【解析】运用景物描写,写出普罗旺斯的荒凉、干旱让作者想要找水的目的难以实现,为下文的情节埋下了伏笔。

3. 赏析“狂风呼啸着穿过破房子的缝隙,像一只饥饿的野兽发出的吼叫”的表达效果。

人教版七上语文第13课《植树的牧羊人》课堂笔记

人教版七上语文第13课《植树的牧羊人》课堂笔记

人教版七上语文第13课《植树的牧羊人》课堂笔记以下是《植树的牧羊人》的课堂笔记:一、生字词1. 字形①手铲铁锨(chān yuān) ��ids壤(rǎng) 筛(shāi)②长条形涟漪(lián yī) 潺(chán) 婀娜(ē nuó)③橡栗(xiàng lì) 慷慨(kāng kǎi) 帐篷(zhàng pen) 贮(zhù) 存④废墟(fèi xū) 坍塌(tān tā) 惊惶(huáng)⑤缝(féng) 溜(liū) 脏腑(zàng fǔ)2. 字音①慷慨(kāng kǎi) 慷慨大方②驿路(yì lù) 古道西风瘦马③废墟(fèi xū) 故宫博物院④坍塌(tān tā) 倒坍⑤缝(féng) 缝合 (fèng) 缝隙⑥溜(liū) 溜冰 (liù) 一溜烟⑦惊惶(huáng) 惊惶失措⑧贮(zhù) 贮存 (chǔ) 贮藏二、文章思路1. 第一部分(1):描述“我”和牧羊人第一次见面的情形。

2. 第二部分(2-4):讲述“我”和牧羊人见面的原因。

3. 第三部分(5-7):详细描写了牧羊人的植树过程。

4. 第四部分(8):表达“我”对牧羊人的感激和赞美之情。

三、语句理解1. “在普罗旺斯高原,大片大片的空地上还留着大风吹送的沙子,让人眼看着那丰饶的土地变成那荒凉的景象,真让人心碎。

”表达了作者对荒凉景象的担忧与悲伤之情。

“丰饶”与“荒凉”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治理荒漠的紧迫性。

同时为后面写牧羊人的植树做了铺垫。

2. “牧羊人让我喝他的水,我吃了一片面包,他拿出一块干酪,我们便一起享用起来。

”通过细节描写表现了牧羊人的热情和友好。

同时表现了“我”对荒漠环境的忧虑和对绿洲的渴盼。

3. “这天夜里,刮起了暴风,这位慷慨的老人被暴风卷走了,从此再也没有回来。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13课《植树的牧羊人》参考解析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13课《植树的牧羊人》参考解析新人教版

13 植树的牧羊人一、基础练习1.阅读下面文段,完成(1)(2)题。

1913年我来时见到的____(A.废墟B.费墟)上,建起了干净的农舍.( ),看得出人们生活得幸福、舒适。

树林留住了雨水和雪水,____(A.干渴B.干旱C.干涸)已久的地里又冒出了泉水。

人们挖了水渠,农场边上,枫树林里,流tǎng()着yuán yuán()不断的泉水,浇guàn()着长在周围的____(A.鲜艳B.鲜亮C.鲜嫩)薄荷。

(1)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流tǎng(淌) yuán yuán(源源)不断浇guàn(灌) 农舍.( shè)(2)在横线上选择正确的选项。

__A__(A.废墟B.费墟)__C__(A.干渴B.干旱C.干涸)__C__(A.鲜艳B.鲜亮C.鲜嫩)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 )A.经过一夜的风吹雨打,这棵千年老树终于轰然坍塌..了。

B.在被环境污染和自然灾害破坏之后,这里由曾经的绿洲变为了一片不毛之地....。

C.老师应该鼓励学生对周围感兴趣的事物刨根问底....,乐于探究。

D.地球是我们的母亲,她慷慨..地给我们提供许许多多的资源。

【解析】 A项,“坍塌”的意思是“倒下来”,多形容山坡、河岸、建筑物或堆积的东西,不能用来形容千年老树。

3.下面是一位同学写的一副对联,他不能确定横线处应填入的词语。

你认为在上下联横线处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C )驼铃__①__,古道徐行,一路丝绸连__②__;波涛__③__,汪洋横渡,千年文明耀__④__。

A.①滚滚②欧亚③悠悠④乾坤B.①滚滚②乾坤③悠悠④欧亚C.①悠悠②欧亚③滚滚④乾坤D.①悠悠②乾坤③滚滚④欧亚【解析】首先由“驼铃”可以确定应该搭配“悠悠”,“波涛”搭配“滚滚”。

然后上联是从空间角度写的,下联是从时间角度写的。

故选C。

4.我们的美好生活一刻也离不开点点绿色的衬托,离不开大树的荫护。

部编版七上《植树的牧羊人》课文详解

部编版七上《植树的牧羊人》课文详解

部编版七上《植树的牧羊人》课文详解课前预习一、作品梗概本文选自绘本《植树的男人》,是作者于1953年应美国一本杂志专题“你曾经见过的最非凡,难忘的人是谁”的约稿而写的。

编辑收到这个让人震撼的故事后,调查得知在普罗旺斯山区的小镇巴农的养老院不曾存在过一位名叫布菲的人,稿件便被退了回去。

虽然是虚构的故事,但主人公的精神鼓舞了很多人。

二、作者简介让·乔诺(1895一1970),法国作家、电影编剧。

其作品获奖很多,部分作品被搬上银幕,被认为是法国二十世纪最著名的作家之一。

1932年获得法国荣誉勋章。

知识重点一、字音词义慷慨kāng kǎi:①充满正气,情绪激昂;②不吝惜。

废墟xū:城市、村庄遭受破坏或灾害后变成的荒凉地方。

坍tān塌:建筑物或堆积物倒下来。

呼啸xiào:发出高而长的声音。

张扬:把隐秘的或不必让众人知道的事情声张出去。

溜达:散步,闲走。

琢磨zuó mo:思索,考虑。

微薄bó:微小单薄。

流淌tǎng:液体流动。

不毛之地:原指不生长庄稼的土地,后泛指荒凉贫瘠的土地。

刨páo根问底:比喻追究底细。

沉默寡guǎ言:不声不响,很少说话。

二、主题概述课文叙述了一位牧羊人数十年如一日地坚持种树,使一个荒凉之地变成了适宜人类居住的美好家园的故事,赞颂了这位牧羊人执着的人生追求和勤劳善良、忠厚淳朴的高尚品格。

三、文章结构第一部分(1):概括牧羊人的崇高品质,总领全文,点明题旨。

第二部分(2~20):记叙了牧羊人艾力泽·布菲通过植树,使废墟变绿洲的伟大壮举。

第三部分(21):通过议论,揭示主题,表达对老人的赞美之情。

四、鉴赏品读1.课文第①段运用哪种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议论。

在文章开头做精要的议论,用“慷慨无私,不图回报”“难得的好人”对下文出现的“牧羊人”这一人物形象进行高度的概括,起到了开宗明义、提挈全篇的作用。

2.“狂风呼啸着穿过破房子的缝隙,像一只饥饿的野兽发出的吼叫。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同步精品讲义第13课植树的牧羊人(学生版+解析)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同步精品讲义第13课植树的牧羊人(学生版+解析)

第13课植树的牧羊人课程标准课标解读1.了解识记作者常识,识记重要词语,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脉络;2..学习运用对比来突出主题的写法。

探究牧羊人的形象,感知牧羊人的精神内涵。

3.体会运用第一人称,增加故事的真实性的好处。

4.分析景物描写的作用,培养自己热爱大自然,以及充满自信并持之以恒的做事精神。

1.能较熟练地运用略读和精读的方法。

2.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

3.能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4.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知识点01 疏通文脉,分析段落作用。

【即学即练1】(一)、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所讲的故事,并分析本文结构上有什么特点?参考答案:通过“我”的回忆,讲述了一个荒漠中的牧羊人几十年默默无闻地植树,让一片荒原变成绿洲而造福众人的故事。

结构特点:以时间为顺序,以荒原到绿洲的变化为线索,条理清晰。

将人物的活动放在一二次世界大战的背景之下以突出人物的品质,以及生命的价值。

行文中注意前后对比、照应;用第一人称叙事,“我”作为一个见证人,使故事才显得真实可信,又通过我的所想所感,对植树人的平凡而又伟大的一生做出了高度的评价(二)、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本文是以什么顺序叙述的?详写了哪些内容?参考答案:文章先总起议论,奠定“这是一个难得的好人”的叙述基调,然后展开叙事,以时间为顺序,详细叙述“我”与牧羊人之间三次相遇的事件,最后又高度赞美牧羊人的精神,升华主题。

目标导航详细写了“我”三次遇见牧羊人的经历:初遇牧羊人,看到他在种树;第二次见到牧羊人,发现树都长大了,他还在种树;最后一次遇见牧羊人,看到种树的地方变成人们的幸福家园。

(三)、文中多次出现“1913年”“1920年”“1945年”等表示时间的词语,作用是什么?参考答案:①表现了牧羊人植树的时间之长;②表明“我”观察的时间之长;③侧面表现了牧羊人勤劳不懈、坚忍执着的性格特点。

【精选】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3课《植树的牧羊人》课文讲解+知识点

【精选】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3课《植树的牧羊人》课文讲解+知识点

【精选】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3课《植树的牧羊人》课文讲解+知识点一、作者简介让·乔诺(1895-1970),法国作家、电影编剧。

其作品获奖很多,部分作品被搬上银幕,被认为是法国二十世纪最著名的作家之一。

1932年获得法国荣誉勋章。

二、故事背景本文原名《植树的男人》,是让·乔诺于1953年应美国一本杂志专题“你曾经见过的最非凡,难忘的人是谁?”的约稿而写的。

编辑收到这个让人震撼的故事后,调查得知在普罗旺斯山区的小镇巴农的养老院没有死过名叫布菲的人,稿子就被退了回来。

第二年在美国《Vogue》杂志上发表,之后在十多个国家翻译发表。

虽然是虚构的故事,但主人公的精神鼓舞了很多人。

三、理解词义1.慷慨:大方;不吝惜。

2.琢磨:思索;考虑。

3.坍塌:建筑物或堆积物倒下来。

4. 造就:①培养使有成就;②造诣;成就(多指青年人的)。

5.呼啸:发出高而长的声音。

6.沉默寡言:形容性情沉静,不声不响,很少说话。

7.源源不断:形容接连不断、连绵不绝。

8.不毛之地:不长草木的地方。

9.刨根问底:比喻追究底细。

形容钻研的精神。

四、课文分段第一部分(第①段):运用议论,对牧羊人这一形象进行高度概括,提挈全篇。

第二部分(第②一⑳段):记叙和描写了牧羊人通过植树,使废墟变绿洲的伟大壮举。

第三部分(第㉑段):通过议论,揭示主题,表达对老人的赞美之情。

五、问题归纳1.课文第一段运用哪种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议论。

在文章开头做精要的议论,用“慷慨无私,不图回报”“难得的好人”对下文出现的“牧羊人”这一人物形象进行高度的概括,起到了开宗明义、提挈全篇的作用。

2.“狂风呼啸着穿过破房子的缝隙,像一只饥饿的野兽发出的吼叫”这句话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有什么作用?本题运用比喻修辞表达效果分析法。

比喻。

把“狂风呼啸”比作“一只饥饿的野兽发出的吼叫”,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了阿尔卑斯山地狂风肆虐、荒凉的特点。

3.作者为何对所观察到的阿尔卑斯山地的景物进行了细致的描写?这里细致的景物描写,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地点,突出地展示了故事发生的环境最初的特征——荒凉,为下文故事的展开铺设大的背景环境。

13.《植树的牧羊人》解析.ppt

13.《植树的牧羊人》解析.ppt

讲授新课
检查预习
走近作者 让•乔诺,法国著名小说家。1895年生 于法国南部马诺斯克小镇。家境贫寒。16 岁辍学到当地一家小银行谋生。20-24岁时 应征入伍,经历了残酷的第一次世界大战, 由此坚定和平信念。作品有《人世之歌》、 《庞神三部曲》、《屋顶上的轻骑兵》和 《一个郁郁寡欢的国王》,长篇小说《屋 顶上的轻骑兵》被改编为电影。
一点儿灰尘,猎枪也上过了油。炉子上,还煮着一锅热 腾腾的汤。
写室内的环境,突出其洁净,侧面衬托牧羊人勤劳能干、 做事认真仔细、干净利落的性格特征。
讲授新课
(2)那是6月晴朗的一天,太阳快要把人烤焦了。在毫无兽发出的吼叫。 (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 )
合作探究
• 【交流点拨】 • B.他是一个有爱心和有毅力的人。三十多年来,
他独自一人创造了这片森林,他的勤劳和和坚持 使这片荒地蔚然成林。
• C.他是一个无私和慷慨的人。他做这一切既不为 了名,也不为了利,他只想改善这片因水土流失 而荒芜的高地。
讲授新课
所以,牧羊人是一个自信、平和、 乐观,外表整洁、做事认真、心无 旁骛,有毅力、有爱心、能身体力 行、慷慨无私、不图回报的人。
不可以删去,“轻轻”一词写出了牧羊人对橡子的 爱惜,“仔细”一词写出了牧羊人埋泥土的认真劲; 如果删掉,就不能表明牧羊人一心一意地把一百颗 橡子都种了下去。
讲授新课
(2)在这十万颗橡子中,有两万颗发了芽。而这两万颗树 苗中,有将近一半,可能会被动物咬坏,或是因为什 么想不到的原因死掉。剩下的一万棵树苗,会在这光 秃秃的土地上扎根,长成大树。 (下面句子中加点的数词,有什么作用?)
第一步,自读课文,校正读音,积 累词语,把握结构。
第二步,本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3-植树的牧羊人让·乔诺说明:网络流传本课原文有数个版本,字词错误较多,为方便同学们学习参考,我们对照课本逐一核对了下,请放心阅读。

如果你在阅读中发现还有错漏之处,敬请在评论中指出,我们将及时更正。

想真正了解一个人,要长期观察他所做的事。

如果他慷慨无私,不图回报,还给这世界留下了许多,那就可以肯定地说,这是一个难得的好人。

那是在1913年,我走进法国普洛旺斯地区,在游人稀少的阿尔卑斯山地,做了一次旅行。

这里海拔一千二三百米,一眼望去,到处是荒地。

光秃秃的山上,稀稀拉拉地长着一些野生的薰衣草。

在无边无际的荒野中,我走了三天,终于来到一个废弃的村庄前。

我在倒塌的房屋旁边支起帐篷。

从前一天晚上起,就没有水喝了。

现在,我必须去找点儿水。

我猜想,这里虽然成了废墟,但是,像马蜂窝一样、一间挨一间的房子周围,总会有一口水井,或是一眼泉水吧!我确实找到了一个泉眼,可惜已经干涸了。

这里有五六栋没了屋顶的房子,任由风吹雨打。

旁边还有一座教堂,钟楼也已经坍塌了。

这一切,让人能想象出当时人们在这里生活的情景。

如今,却一点儿生气也没有了。

那是六月晴朗的一天,太阳快要把人烤焦了。

在毫无遮拦的高地上,风吹得人东倒西歪。

狂风呼啸着穿过破房子的缝隙,像一只饥饿的野兽发出吼叫。

我打消了在这里过夜的念头。

继续向前走了五个小时,我还是没有找到水,连一点儿希望都没有。

到处是干旱的土地和杂草。

我看见远处有一个黑影。

开始,我以为是一棵枯树。

但没有选择,我还是朝那儿走了过去。

原来是一个牧羊人,他周围还有三十来只羊,懒懒的卧在滚烫的山地上。

牧羊人让我喝了水壶里的水,又带我去了他山上的小屋。

他从一口深井里给我打了一些水,井水甜丝丝的。

井台上,装着简单的吊绳。

这个男人不太爱说话,独自生活的人往往这样。

不过,他显得自信、平和。

在我眼里,他就像这块不毛之地上涌出的神秘泉水。

他不住帐篷,而是住在一座结实的石房子里。

看得出,他是一点一点地把一座破旧的房子修整成现在的样子的。

屋顶很严实,一滴雨水也不漏。

风吹在瓦上,发出海浪拍打沙滩的声音。

房间里收拾得很整齐,餐具洗得干干净净,地板上没有一点儿灰尘,猎枪也上过了油。

炉子上,还煮着一锅热腾腾的汤。

看得出,他刚刮过胡子。

他的衣服扣子缝得结结实实,补丁的针脚也很细,几乎看不出来。

我们一起喝了热汤。

饭后,我要把烟袋递给他,可是,他回答说不吸烟。

他的那条大狗也像主人一样,安静、忠厚、不张扬。

牧羊人拿出一个袋子,从里面倒出一堆橡子,散在桌上。

接着,一颗一颗仔细地挑选起来。

他要把好的橡子和坏的橡子分开。

我抽着烟,想帮他挑。

但他说不用我帮忙。

看他挑得那么认真,那么仔细,我也就不再坚持了。

这就是我们所有的交流。

过了一会儿,他挑出了一小堆好的橡子,每一颗都很饱满。

接着,他按十个一堆把它们分开。

他一边数,一边又把个儿小的,或者有裂缝的拣了出去。

最后,挑出了一百颗又大又好的橡子,他停下手来,我们就去睡了。

和牧羊人待在一起,让人心里很平静。

第二天,我向他提出,要在他家里再住一天,不是我需要休息,而是我很好奇,想知道更多牧羊人的事情,他痛快地答应了。

我感觉,没有什么事能打乱他的生活。

他要赶着羊群去吃草了。

出发前,他把装着橡子的袋子,在水里泡了一下。

我看到,他没有带木棍,而是拿了一根一米半长、大拇指粗的铁棒。

我假装随便溜达,走在和他平行的山路上。

羊吃草的地方在一个山窝里。

牧羊人让大狗看着羊群,然后爬到我站的地方。

我以为他要来说我,嫌我一直跟着他。

可是,他没有。

这本来就是他要走的路。

他还说,如果我没事,可以和他一起去。

我们沿着山路,又向上爬了大约两百米。

他停了下来,用铁棍在地上戳了一个坑。

然后,他轻轻地往坑里放一颗橡子,再仔细盖上泥土。

他是在种橡树!我问他,这块地是你的吗?他摇摇头说,不是。

那是谁的地?是公家的,还是私人的?他说不知道。

看起来他并不在意,他只是一心一意地把一百颗橡子都种了下去。

吃过午饭,他又开始选橡子。

趁这个机会,我刨根问底,才从他嘴里知道了一些事。

三年来,他一直这样,一个人种着树,他已经种下了十万颗橡子。

在这十万颗橡子中,有两万颗发了芽。

而在这两万棵树苗中,有将近一半,可能会被动物咬坏,或是因为其他原因死掉。

剩下的一万颗树苗,会在这光秃秃的土地上扎根,长成大树。

听到这儿,我开始琢磨牧羊人的年龄。

他看上去五十多岁了。

他说,他五十五岁,叫艾力泽·布菲,原来生活在山下,有自己的农场。

可是,他先是失去了独子,接着,妻子也去世了。

他选择了一个人生活,与羊群和狗做伴,平静地看着日子一天天的流走。

他说,这地方缺少树;没有树,就不会有生命。

他决定,既然没有重要的事情做,就动手种树吧。

第三天,我和牧羊人道了别。

这样过了一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了。

我应征入伍,在军队里待了五年。

战争结束了,我只得到一笔微薄的酬劳。

好想去呼吸一下纯净的空气啊!不由得我又踏上了去往那片高原的路。

这一带乍看好像没有什么变化。

不过,当我来到那个废弃的村庄旁,向远处望去,看到了一片灰灰的薄雾,像地毯一样,铺在高原上。

从昨天晚上开始,我又想起了那个植树的牧羊人。

我想,那一万颗橡树应该已经长成一大片树林了吧!牧羊人还活着,而且,身体还很硬朗。

现在,他不再放羊。

他说,羊吃树苗,就不养羊了,只留下了四只母羊。

他添置了一百来个蜂箱,改养蜜蜂了。

战争并没有扰乱他的生活。

他一直在种树。

种橡树,种山毛榉,还种白桦树。

1910年种的橡树,已经长得比我都高,真让人不敢相信。

我吃惊得说不出话来,他还是那么沉默寡言。

我们就这样静静地,在他种的森林里,转悠了一整天。

这片树林分为三大块,最大的一块,有11公里宽。

当我想到,眼前的一切,不是靠什么先进的技术,而是靠一个人的双手和毅力造就的,我才明白,人类除了毁灭,还可以像上帝一样创造。

这个男人坚持做着自己想做的事。

这片一眼望不到边的山毛榉树林就是证明,它们长得足足有我肩膀这么高了。

那一大片的橡树也长得很茂盛,不用再担心被动物吃掉了;就算老天爷想把这杰作毁掉,也只能求助龙卷风了。

他还指着一片白桦林说,这是五年前种的。

他认为谷底比较湿润,就把白桦树种在那里。

他是对的。

这些白桦树棵棵鲜嫩、挺拔,像笔直站立的少年一样。

路过山下村子的时候,我在这个曾经干旱无比的地方,看到了溪水。

这是老人种树带来的连锁效应,是我见过的最了不起的奇迹!从1920年开始,我几乎每年都去看望这位种树的老人。

我从没见过他有任何怀疑或动摇,只有天知道这有多难!1945年的6月,我最后一次见到植树的老人。

那年,他已经87岁了。

我再次踏上这条通往荒原的路。

我完全认不出这条我曾经走过的路了。

一切都变了,连空气也不一样了。

以前那种猛烈而干燥的风,变成了飘着香气的微风;高处传来流水般的声音,那是风穿过树林的响声。

昔日的荒地如今生机勃勃,成为一片沃土。

1913年我来时见到的废墟上,建起了干净的农舍,看得出人们生活得幸福、舒适。

树林留住了雨水和雪水,干涸已久的地里又冒出了泉水。

人们挖了水渠,农场边上,枫树林里,流淌着源源不断的泉水,浇灌着长在周围的鲜嫩薄荷。

那些废弃的村子一点点重建起来。

从地价昂贵的城市搬到这里安家的人带来了青春和活力,还有探索新生活的勇气。

一路上,我碰到许多健康的男男女女,孩子们的笑声又开始在热闹的乡村聚会上飘荡。

一直住在这里的老一辈人,已经被舒适的新生活改变了。

加上新来的居民,一万多口人的幸福生活,都源于这位叫艾力泽·布菲的老人。

每当我想到这位老人,他靠一个人的体力与毅力,把这片荒漠变成了绿洲,我就觉得,人的力量是多么伟大啊!可是,想到要做成这样一件事,需要怎样的毅力,怎样的无私,我就从心底里,对这位没有受过什么教育的普通的农民,感到无限的敬佩。

他做到了只有上天才能做到的事。

①节选自绘本《植树的男人》(二十一世纪出版社2011年版)。

武娟译,崔维燕校译。

有删改。

选入课本时改为现在的题目。

让•乔诺(1895-1970),法国作家、电影编剧。

②〔干涸(hé)〕干枯,没有水。

③〔坍tān 塌:建筑物或堆积物倒下来。

①[不毛之地]不长庄稼的地方。

泛指荒凉、贫瘠的土地。

毛,地面上的植物,多指庄稼。

②〔溜达〕散步,闲走。

①〔山毛榉(jǔ)〕落叶乔木,高可达30多米,叶子上长着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