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舞蹈史复习资料二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舞蹈史复习资料(二)

第一章原始舞蹈

一、崖画舞蹈

1、图腾舞蹈

图腾:从初期母系氏族公社起,每个氏族就采取某种动物、植物、无生物或自然现象作为本氏族的名称即氏族的徽号,这就是图腾。人们相信图腾就是本氏族的祖先或是与本氏族有血缘关系并能予以福佑的保护神。

图腾舞蹈的类别(1)、动物图腾舞蹈:飞禽、走兽、水族,模仿动物的动作。(2)、植物图腾舞蹈:仅次于动物图腾的第二生命体,特别是长年生长的木本植物。

(3)、无生物图腾:日、月、山、川、水、火、土等。

2、祭祀舞蹈

通过祭祀活动,舞蹈逐渐变成一种风俗。

3、求偶舞

4、反映生产劳动的舞蹈

5、反映战争生活的舞蹈

二、部落舞蹈

在中国古代的传说中,从人类始祖伏羲女娲到各时期部落的氏族首领,都有自己的乐舞。例如伏羲的乐舞叫《扶来》,歌颂伏羲发明结网、教民渔猎的功绩;神农氏的乐舞《扶犁》,歌颂神农氏发明农具、教民农耕的功绩。下面摘要了几个远古部落的乐舞。

阴康氏之乐

葛天氏之乐

纪功舞蹈,为统治者歌功颂德的舞蹈(如《云门》、《大章》、《大韶》、《大夏》)

1、黄帝的乐舞

相传黄帝的乐舞叫《云门大卷》,简称《云门》,又名《承云》或《咸池》。歌颂黄帝聚众万民,盛德如云,如祥云,福佑之兆。同时,此乐舞还有祈求丰收,五谷丰登之意。黄帝氏族以云为图腾。

2、尧的乐舞

《大章》,“大章”的意思是“尧之仁德,章明于天下”,尧是陶唐氏的领袖,由于他仁德如天,智慧如神,平章百姓,协和万邦,人们依附他就

像依附太阳,仰望他就像仰望云彩。尧以此乐舞祭祀上帝。

3、舜的乐舞

禹的乐舞叫《大韶》简称《韶》《九韶》、《萧韶》等,它是以歌颂舜帝能继承尧之仁德为内容;用于庙堂祭祀的舞蹈,充满幻想,浪漫天真,色彩斑斓。《史记》记载到:鸟兽翔舞,萧韶九成,凤凰来仪,百兽率舞。“

4、禹的乐舞

《大夏》,为歌颂禹治水有功和战天斗地的精神,禹命皋陶作《大夏》,表演时,舞人头戴皮制的帽子,上身赤裸,下穿素白褶裙,再现治水过程。

三、原始舞蹈的特征

1、强烈的功利目的

2、澎湃的生命激情

原始人跳舞,在于实现人的生命本质,追求自己的生存和发展,舞蹈使他们在自身肢体的运动中感受生命的真实与伟大。所以,原始舞蹈是在人类生存发展的目标刺激下生命情调最直接、最强烈、最纯粹、最充分的表现。

第二章三代舞蹈的分流

当奴隶制的建立使舞蹈告别了原始时代,舞蹈就逐渐演变为一部分人的艺术活动、宗教活动及统治者施政治国的手段,形成了功能特征上的分流状态。

一、表演性舞蹈的发端

从全民性活动变为娱人、娱神、教化的活动

娱人:表演性舞蹈的发端,从夏朝开始,舞蹈进入了表演领域职业:女乐,即以歌舞供奉奴隶主享乐的专职人员,甲骨文中专门记述为“舞臣”。

夏桀:后宫有女乐3万人,造烂漫之乐,腐化不堪,倾向于艺术化。

商纣:追求乐舞享受,让师廷作“北里之舞,靡靡之音”。

桀纣的共同倾向:“以臣为美,以众为观。”

二、纪功舞蹈的早期形成

反映歌颂统治者功绩的舞蹈,

禹《大夏》歌颂大禹治水,头戴皮帽,上身赤裸,下穿白裙,表现治水动作

商汤《大濩》纪念商汤求雨有功

三、巫舞《蜡祭》以歌舞祭祀与农事有关的诸神的礼仪,始于神农氏时代

《傩舞》是以驱鬼逐疫为目的。祭祀仪式,以跳为主,叫“跳傩”,其“跳”的部分叫“傩舞”,每年举行三次。第一次是暮春三月,命令国都居民在国城九门外行桀性之祭,以驱鬼,消除灾害,制止春季不正之气,都在国城门外举行,叫“国傩”(春季)。第二次是在仲秋八月,天子举行傩祭,用以引导秋气通常舒发,此谓“天子傩”,第三次在冬季十二月,命令官员举行大规模的傩祭,在国门旁桀性祭神,此谓“大傩”。

五、礼崩乐坏

春秋战国初期,随着西周王权的崩溃,周初精心建立起来的“礼乐政治”出现了危机,致使“礼崩乐坏”的局面逐渐形成,“礼崩”是指周礼崩溃,由于礼乐之间固有的内在联系“礼崩”自然要引起“乐坏”,“乐坏”是基于维护周礼立场上言指的的西周雅乐被民间乐舞扰乱破坏,涌入宫廷,贵族之家,冲击着雅乐的统治地位,形成这样的关系,除“礼崩”的原因之外,与艺术自身的发展规律不无关系。

郑卫之音

四、西周的“礼乐互补”

礼:周初制定的一套礼仪典章制度、规矩和仪式。

乐:指古代诗歌、音乐、舞蹈,三为一体的艺术。

周朝建立后,为巩固政权,建立一套严明的制度,来治国治民,保持社会有序,即以礼来区别等级贵贱,以乐来协调人际关系和情感,所以叫“制礼作乐”,也叫“礼乐互补”。

五、周初期:六大舞、六小舞

周代:“礼乐”意义上的“乐”,主要指“雅乐”。“雅乐”与“俗乐”相对,多用于祭祀和宫廷礼仪场合,维护封建阶级和统治。

1、《六大舞》是周初整理前代的《云门》、《大章》、《大韶》、《大夏》、《大濩》等五个乐舞加上当朝新作《大武》组合而成。

2、《大武》分六段,含有诗、乐、舞,是一个综合的大型男子族舞,被称为武舞的代表。

3、《六小舞》舞蹈性较强,有帗舞、羽舞、皇舞、旄舞、干舞、人舞。

《六大舞》和《六小舞》是我国古代宫廷舞蹈正式建立的标志,二者共同肩负着周礼所规定的教育和祭祀的使命,成为周代“礼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三章汉代舞蹈的发展

汉代是我国古代史上统一后的第一个盛世,汉代是封建社会的上升时期,舞蹈广度、深度的发展都比先秦有了飞跃。

一、俗乐俗舞

1、巾袖舞

巾袖舞是舞者舞袖或执巾而舞,舞袖形式不一,有独舞、对舞,对舞中有男女长袖对舞,女子折袖对舞,女子长袖对舞,男子长袍博袖对舞,男子常服小袖对舞,形态各异,栩栩如生,形象见于画像,土舞佣、画像石等,除单人、双人的袖舞,还有三人或多人的袖舞,“舞巾”的形象也不少。如《长袖舞》、《巾舞》等。

2、执武器之舞,如《剑舞》、《刀舞》、《棍舞》、《戚舞》

3、执乐器之舞,如《鞞舞》、《铎舞》、《鼗舞》、《建鼓舞》等

4、载歌载舞,如《相和大曲》

二、四夷乐

四夷乐:东方曰昧,南方曰任,西方曰朱离,北方曰禁。

汉武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对外开放的高潮,中外舞蹈开始交流,异域之风吹入中原大地,内地舞蹈的风格受其影响有所变化,但同时又更确立汉文化的统治地位。

1、鼓吹乐

源于北方少数民族的鼓乐,奏鼓吹曲,豪放高亢

2、羽舞

源于西南少数民族,舞者办成鸟形,执羽而舞

3、芦笙舞

源于西南少数民族,芦笙即乐器,又为道具,芦笙舞可用于择偶、庆丰收等

4、巴渝舞

是汉代主要的舞蹈,最早是居住在四川巴中地区,“板楯蛮夷”的舞蹈,这些人天性勇猛,舞蹈也具有猛锐气概,汉高祖非常欣赏,派宫廷乐人前来学习,因此这个少数民族的民间舞蹈进入宫廷,但渐渐被雅化,且退化雄风,后来成为各朝统治阶级歌功颂德的乐舞.

三、礼节舞和即兴舞

自娱舞蹈礼节性

“以舞相属”——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