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参考文献汇总情况情况共300个
旅游管理毕业论文参考文献精选
在我国各级政府强有力的主导下,旅游产业规模不断壮大,城市旅游综合接待水平不断提高,人们旅游消费需求旺盛,旅游日益成为我国居民生活的一部分,旅游产业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贡献作用逐渐显现,旅游产业逐渐由改革开放之初的外事接待为主的"部门产业"向真正意义上的"大产业"演变,旅游产业发展面临的内外部环境正不断发生变化,旅游产业进一步发展迫切需要与之相对应的旅游管理新模式,我们在这里整理了一篇旅游管理毕业论文参考文献,供你参考借鉴。
旅游管理毕业论文参考文献一:[1]魏心宇。
浅析中职旅游管理专业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考试周刊,2017,(90):9-10.[2]王青。
信息技术在中职《中国旅游地理》教学中的应用初探[J].考试周刊,2017,(91):143.[3]谷静。
经济全球化3.0时代的国际化旅游人才供给研究[J].林区教学,2017,(11):26-27.[4]陈伟。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开发农村体育旅游资源的研究--以珠海市金湾区为例[J].考试周刊,2017,(A1):139-140.[5]李丹特约记者刘进勇。
确保扶贫资金用在实处打造精品项目阳光工程[N].中国石油报,2017-10-23(001)。
[6]王铭俊彭艺。
湖南推进美丽乡村建设[N].中国环境报,2017-10-20(007)。
[7]特派记者况昌勋。
为海南牢记使命呵护绿水青山点赞[N].海南日报,2017-10-20(A05)。
[8]施华赟。
精准"治未病"守土当如是[N].中国国土资源报,2017-10-20(003)。
[9]本报记者苏玉君孙楠杨笑雯。
大湖湾生态新区西北内陆的城镇化样本[N].中国气象报,2017-10-20(005)。
[10]兰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张万宏。
兰州激发内生动力全力推动文旅产业[N].兰州日报,2017-10-20(006)。
[11]张海英。
"故宫服务"可否在全国景区推广[N].中国商报,2017-10-20(P02)。
旅行策划书参考文献3篇
旅行策划书参考文献3篇篇一旅行策划书参考文献一、引言旅行是一种令人愉悦的体验,它可以让我们放松身心,开阔眼界,结交新朋友,了解不同的文化和历史。
然而,要想让旅行更加顺利和愉快,就需要进行充分的策划和准备。
本参考文献旨在为旅行者提供一些有用的信息和建议,帮助他们制定出更加完善的旅行计划。
二、参考文献1. 《旅行的艺术》(The Art of Travel),阿兰·德波顿(Aln de Botton)著。
这本书探讨了旅行的意义和价值,以及如何通过旅行来丰富我们的人生经验。
2. 《孤独星球》(Lonely Planet)系列旅行指南。
这是一套非常受欢迎的旅行指南,涵盖了全球各个地区的旅游信息,包括景点、美食、住宿、交通等方面。
3. 《国家地理旅行者》(National Geographic Traveler)杂志。
这是一本专注于旅行和探险的杂志,提供了丰富的旅行故事、照片和建议。
4. 《旅行的智慧》(The Wisdom of Travel),保罗·索鲁(Paul Theroux)著。
这本书讲述了作者多年来的旅行经历和感悟,以及如何在旅行中获得更多的收获和成长。
5. 《旅行的意义》(The Meaning of Travel),托马斯·库克(Thomas Cook)著。
这本书探讨了旅行对人类的意义和影响,以及如何通过旅行来促进个人和社会的发展。
三、结论篇二旅行策划书参考文献一、引言旅行是一种令人兴奋和充实的体验,它可以让我们探索新的地方,了解不同的文化,结交新朋友,放松身心,拓展视野。
然而,要确保旅行的顺利和愉快,需要进行充分的策划和准备。
本旅行策划书参考文献旨在为旅行者提供一些有用的信息和资源,帮助他们更好地规划和组织旅行。
二、旅行策划的重要性旅行策划是确保旅行顺利和愉快的关键。
它可以帮助旅行者:1. 确定旅行目的地和时间:根据自己的兴趣、预算和时间安排,选择合适的旅行目的地和时间。
旅游参考文献汇总共300个
旅游论文参考文献旅游毕业论文参考文献第一组:导游业务1、谢冽.导游人员职业道德建设刍议[J].湖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2、杜炜.导游业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3、任燕. 旅游道德认知与旅游伦理教育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 2007.4、樊飞. 导游回扣与薪酬机制设计研究[D]扬州大学, 2009.5、仝红星. 优秀传统文化与导游修养的提高[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尹燕. 当代导游知识结构优化的初步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 2005.7、冯耕耘. 导游员自我效能感量表的初步编制及其运用[D]南京师范大学, 2006.8、张红娟. 导游职业倦怠成因及其对策探讨[D]华中师范大学, 2008.9、付冰峰. 论导游语言的修辞策略[D]湖南师范大学, 2007.10、阙庆华. 论导游言语交际中合作原则的运用[D]湖南师范大学, 2008.11、谢新暎. 浅谈数字法在导游语言艺术中的妙用[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 2009.12、周丽玉, 王坚. 导游人员的职业倦怠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09 .13、殷群. 从现场导游考试看学生导游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J]大理学院学报,2003.14、杨培玉. 导游专业学生导游应变技能培养的必要性及其方法[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08.15、王晓云. 中职《模拟导游》教学法探析[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8.16、周杰. 导游工作独立性新解——以非涉外导游讲解为例[J]贵州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617、王艳. 浅谈职业学校旅游人才培养[J]经营管理者,2009.18、王珍曙. 高职高专导游专业学生讲解能力的培养——导游讲解十二法[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19、任春. 加强对导游人员的管理提高导游人员的素质[J]. 中山大学学报论丛, 2002.20、陈静. 如何提高导游人员的综合素质[J]. 重庆教育学院学报, 2002.21、余飞. 论导游人员的第一印象[J]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2、欧阳莉. 导游素质论及管理对策[J]. 湖南社会科学, 2005.23、孟海玲. 导游激励目标与机制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 2005.24、吴丹. 导游服务质量存在问题及解决方法初探[J]. 商业经济, 2006.25、朱玉华,陈珠芳. 浅谈导游员职业道德建设[J]. 闽江职业大学学报, 2002.26、李文明. 导游员队伍素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企业经济, 2003.27、周国忠. 关于建设高素质导游队伍的思考[J]. 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2.28、谢冽. 导游人员职业道德建设刍议[J]. 湖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4.29、宋稚芳,耿文辉. 导游人员职业道德的提高途径之初探[J]. 高教论坛,2005.30、刘秀丽. 浅析WTO与山东省旅行社导游人员的培养[J]. 内江科技,2009.31、梅琳, 吕金兰. 基于心理契约导入的导游人员管理探索[J]. 现代商贸工业, 2009.32、郭英杰. 导游人员的人格尊严权及其法律保护[J]. 法制与经济(中旬刊), 2009.33、殷国聪,杨霓. 浅论导游人员的基本素质[J].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 2000.34、于萍. 解析导游人员的继续教育[J]. 中国成人教育, 2009.35、杨环焕. 旅行社导游人员管理问题初探[J]. 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第二组:旅游品牌1.王崧.韩振华关于旅游品牌的深层思考 [期刊论文] -社会科学家2001(6)2.李毅科学发展观和生态旅游模式研究--以"三江并流"、香格里拉自然景观为例 [期刊论文] -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3.梁敏俐张家界生态旅游品牌发展构想 [期刊论文] -株洲工学院学报2004(1)4.陈长铸造旅游品牌--贵州旅游品牌发展报告 [期刊论文]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5.李明龙.戴光全旅游资源的包装与景区景点的可持续发展 2000(03)6.陈放打造新桂林--旅游老品牌如何更新7.成竹.刘桂芬滇北香格里拉生态旅游示范区旅游接待现状调查分析2000(05)8.李肇荣立足文化打造广西旅游景点新品牌 [期刊论文] -学术论坛2003(1)9.陈忠晓.王仰麟.刘忠伟.王晓东.牛亚菲可持续旅游及其区域实现途径探讨——以井冈山风景名胜区为例 [期刊论文]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1(2)10.喻柏荣丽江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 [期刊论文] -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00(2)11.谷明我国旅游者消费模式与行为特征分析 2000(04)12.张凌云旅游者消费行为和旅游消费地区差异的经济分析——兼与余书炜同志商榷 [期刊论文] -旅游学刊1999(4)13.汪纯孝.姜彩芬.温碧燕旅游服务消费经历的实证研究 [期刊论文]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3)14.舒伯阳基于消费者行为分析的区域旅游市场规划方法研究 [期刊论文]-人文地理2003(4)15.李长秋论旅游地形象的定位更新 [期刊论文] -北方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16.刘泽华.张捷.黄泰.解杼旅游地-旅游产品生命周期复合模型初探--旅游地生命周期的一种机制假说 [期刊论文] -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3)17.阎友兵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辨析 [期刊论文] -旅游学刊2001(6)18.余书炜“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综论——兼与杨森林商榷 [期刊论文]-旅游学刊1997(1)19.林增学旅游者消费行为模式及其相关因素分析 1999(04)20.崔凤军中国传统旅游目的地的创新与发展 200221.岳怀仁风景旅游区经营与管理 200122.彭德成中国旅游景区治理模式研究 200323.马永利.谈俊中风景名胜区管理学 200324.王昆欣旅游景区管理 200325.张凌云旅游景区景点管理 200426.周朝琦.侯文龙.邢红平品牌文化 200227.赵黎明.黄安民.张立明旅游景区管理学 200228.吴忠军旅游景区规划与开发 200329.胡平中国旅游人口研究 200230.刘光明企业形象导入 200231.李蕾蕾旅游地形象策划:理论与实务 199932.马勇.李玺.李娟文旅游规划与开发 200433.彭绍坚旅游区项目策划与管理实务 200134.钱智旅游形象设计 200235.黄希庭.游旭群旅游心理学 200336.国家旅游局政策法规司中国旅游区(点)要览 200437.J Christopher Holloway The Business of Tourism 200138.John Swarbrooke The Development and Management of VisitorAttractions 200239.Victor T C Middleton Marketing in Travel and Tourism 2001第三组:旅游地[1] 陈安泽. 开拓创新旅游地学20年:为纪念旅游地学研究会20周年而作. 旅游学刊, 2006, 21(4):77-83.[2] T A Hose. Towards a history of geotourism: Definitions, antecedents and the future. Geological Society, London, Special Publications, 2008, 300:37-60.[3] C L Shafer. History of selection and system planning for US natural area national parks and monuments: Beauty and biology. Biodiversity and Conservation, 1999, 8(2):189-204.[4] Godfrey S. Nowlan, Peter Bobrowsky, John Clague. Protection of geological heritage: A North American perspective on Geoparks. Episodes, 2004, 27(3):172-176.[5] R Buckley. Geotourism.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006,33(2):581-583.[6] G Dias, J Brilha. Raising public awareness of geological heritage:A set of initiatives. In: Parkes, M.A. 2004 Natural and Cultural Landscapes: The Geological Foundation, 235-238, Royal Irish Academy, Dublin.[7] M Gray. Geodiversity: The origin and evolution of a paradigm. Geological Society, London, Special Publications, 2008, 300: 31-36.[8] J De Waele, M T Melis. Geomorphology and geomorphological heritage of the Ifrane–Azrou region (Middle Atlas, Morocco). Environmental Geology,2008,55/Springer online first.[9] L Erikstad. Registration and conservation of sites and areas with geological significance in Norway. Norwegian Journal of Geography, 1984, 38(3 & 4):199-204.[10] A C Mathis. Communicating geoheritage values with the public. 2005 Salt Lake City Annual Meeting of GSA/Ge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 Abstracts with Programs, 2005, 37(7):190.[11] 殷维翰,丁兴旺. 试论亟待建立的一个地质学分支:名胜地质学.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1983,13(2):109-113.[12] 殷维翰. 为搞好旅游地质工作而努力. 地质通报,1987,6(1):1-7.[13] 陈诗才. 处在起步中的旅游地(质)学. 地球科学进展,1987,2(3):22.[14] 陈传康. 地貌的旅游评价研究. 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5,15(1) :65-74.[15] 马恒玮. 关于旅游地学若干理论名词概念的探讨. 旅游学刊,1988,3(S1):3-5.[16] 吴昭谦. 面向世界开展地质旅游. 旅游学刊,1990,5(1):54-57.[17] 左晓璐. 四川地质旅游发展探讨. 地域研究与开发,1995,14(3):82-85.[18] 冯天驷. 地质旅游产业发展方向及其对策建议. 中国地质矿产经济,1998,16(6):20-25.[19] 王心源. 黄山花岗岩石质旅游资源的形成过程与保护对策: 兼对科学旅游的呼吁. 资源科学,1998,20(3):73-79.[20] 方起东,祝炜平. 关于开展杭州西湖地学旅游及建立“杭州西湖国家地学公园”的设想. 经济地理,2003,23(1):132-135.[21] 胡小猛. 雁荡山流纹岩地貌景观特征及其形成发育规律. 地理学报,2008,63(3):270-279.[22] 齐德利,肖星,陈致均. 甘肃丹霞地貌旅游形象建设研究. 地域研究与开发,2004,23(1):47-51.[23] 周进步,杨琳,冯晓虹. 江朗山风景区旅游形象策划和区域协作. 地域研究与开发,2002, 21( 3) : 93-96.[24] 郑宗清. 丹霞山地质公园的建设及其管理问题探讨.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 4):99-104.[25] 陶盈科,吴成基. 陕西翠华山国家地质公园建设研究.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6,20(6):130-135.[26] 白凯,吴成基. 基于地质科学含义的国家地质公园游客认知行为研究:以陕西翠华山国家地质公园为例. 干旱区地理,2007,30(3):438-443.[27] 冯淑华. 龙虎山丹霞地貌“旅游景观价值:游客审美感知”探讨.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8,24(2):104-108.[28] 彭永祥,吴成基. 秦岭终南山地质遗迹全球对比及世界地质公园建立. 地质论评,2008,54(6):849-856.[29] 赵逊,赵汀. 从地质遗迹的保护到世界地质公园的建立. 地质论评,2003,49(4):389-399.[30] 方克定,黄民智. 自然遗迹类保护区有关分类问题的探讨. 环境科学研究,1999,12(3):53-57.[31] 彭永祥,吴成基. 地质遗迹资源保护与利用协调性评价. 资源科学,2006,28(1):192-197.[32] 彭华. 中国丹霞地貌研究进展. 地理科学, 2000, 20(3):203-211.[33] 陈伟海. 洞穴研究进展综述. 地质论评, 2006, 52(6):783-792.[34] 陈国达. 武陵源峰林地貌形成的大地构造条件.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1993,17(2):103-112.[35] 卢云亭. 河东文化型态特征及其地学形成机制. 自然杂志,1993,16(5):30-35.[36] 杜国云. 云峰山魏碑刻石的地质地貌背景与资源保护研究. 山地学报,2008,26(2):230-236.[37] 洪昌松,王琪. 旅游地学中有关“美学”问题及“旅游地学图”的编制. 旅游学刊,1988,3(S1):33-36.[38] 吕学斌. 变幻造型地貌的旅游功能及其造景机理. 山地学报,1997,15(4):253-256.[39] 陈诗才. 自然美、地质体的观赏特性及其观赏效应的研究. 旅游学刊,1988,3(S1):30-33.[40] 吴成基. 陕北黄土高原地貌景观资源化探讨. 山地学报,2005,23(5):513-519.[41] 吕惠进. 我国酸性火山岩中的柱状节理构造景观. 自然杂志,2005,27(1):33-36.[42] 陈传康. 旅游地貌学:应用地貌学的新发展. 人文地理,1994,9(2):1-3.[43] 宋林华. 喀斯特地貌研究进展与趋势. 地理科学进展,2000,19(3):193-202.[44] 齐德利. 中国丹霞地貌空间格局. 地理学报,2005,60(1):41-52.[45] 韦跃龙,陈伟海. 中国岩溶旅游资源空间格局. 桂林工学院学报,28(4):473-483.[46] 周学军. 中国丹霞地貌的南北差异及其旅游价值. 山地学报,2003,21(2):180-186.[47] 冯淑华. 基于分形理论的江西丹霞地貌景区点空间特征及优化整合研究.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31(3):321-326.[48] 赖良杰,彭东. 喀斯特地貌景观特点及旅游形象塑造. 中国岩溶,2003,22(4):318-323.[49] 崔之久,杨建强,陈艺鑫. 中国花岗岩地貌的类型特征与演化. 地理学报,2007,62(7):675-690.[50] 陈安泽. 中国花岗岩地貌景观若干问题讨论. 地质论评,2007,53(S):1-10.[51] 卢云亭. 中国花岗岩风景地貌的形成特征与三清山对比研究. 地质论评,2007,53(S):85-90.[52] 彭永祥,吴成基. 地质遗迹资源及其保护与利用的协调性问题. 资源科学,2004,26(1):69-75.[53] 胡镜荣. 旅游沙丘因子和临界容量. 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99,15(1):61-64.[54] 彭永祥. 地质公园保护利用协调的理论模式: 以陕西省为例. 山地学报,2005,23(5):520-526.[55] 崔越,杨景春. 地貌旅游资源特征值评价模型研究. 地理学与国上研究,2002,18(3):86-89.[56] 谢凝高. 云南石林景观美学价值评价研究. 地理研究,2001,20(5):517-526.[57] 胡炜霞,吴成基. 中国国家地质公园建设特色及快速发展过程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地质论评,2007,53(1):98-103.[58] 吴成基,韩丽英. 基于地质遗迹保护利用的国家地质公园协调性运作. 山地学报,2004,22(1):17-21.[59] 严国泰. 国家地质公园解说规划的科学性.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35(8):1133-1137.第四组:市场营销、会展旅游、餐饮管理蔡杰,赵毅.论会展旅游的营销策略[D].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4陈才,谢春山,王燕.大连会展业发展趋势与对策分析[J].财经问题研究,2003,9 陈恩.香港会展业发展的经验与启迪[J].亚太经济,2005,2陈新跃,杨德礼,伊娜.欧美酒店业现状及其对中国酒店业发展的启示[J].商业研究,2003,19旦蕊,李平生.中国入境商务旅游研究[D].首都经贸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3 戴光全.经济驱动型城市的旅游发展模式研究[J].旅游学刊,2005,2郭淳凡.试析我国会展旅游行业管理模式的选择[J].江苏商论,2003,12何问陶,何亮.发挥协同效应发展广东会展业[J].国际经贸探索,2003,2胡斌,王春雷.上海会展业SWOT分析及其发展目标对策探讨[J].人文地理,2004,8林宇.CEPA框架下澳门会展业的发展现状及趋势思考[J].特区经济,2006,2李新,左仁淑.成都会展与城市营销[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4 李平生.商务旅游产业组织创新[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 李翔翔.当前若干星级饭店餐饮服务质量的问题及对策[J].浙江科技学院学报,2005,3李树民,杨波,温秀.西安会展旅游市场SWOT分析与发展对策[J].旅游科学,2003,2皮平凡,林艳.会展业与旅游业的互动模式探析[J].商业经济文荟,2005,5祁百福.对西安发展会展经济的几点建议[J].商业时代,2004,15乔玲玲,张红,张砚.西安市会展旅游开发的SWOT分析及对策[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5,3王保伦.会展旅游发展模式之探讨[J].旅游学刊,2003,1王华.我国商务会展旅游发展探析[J].求实,2005,2武晓鹏,王春利.我国商务旅游产业的发展研究[D].首都经贸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5杨群.深圳会展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J].特区经济,2006,5赵成涍.论国际会议产业的现状与发展战略——以北京的国际会议产业研究为主[D].中国社会科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03,4张汶,樊明方.西安会展经济发展研究[D].西北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张奎,王进富.西安市会展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其对策[J].西安工程科技学院学报, 2006,2张瑜,马耀峰.基于西安、深圳旅游对比的西安入境旅游探讨[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2006,1朱永旺.会展产业发展探析及西安实证分析[D].西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邹益民,陈业伟.我国经济型饭店经营模式初探[J].商业研究,2003,22Christian M.Rogerson.Conference and Exhibition Tourism in the Developing World:The South African Experience[J].Urban Forum,2005,9Dewar,K.Book Review:The Business and Management ofConventions[J].Tourism Manangement,2002,23(1)P:97-100Getz,D.Meeting Business. Encyclopedia of Tourism[M].NewYork:Routleledge,2000,P:387陈春莲;;浅谈合肥市滨湖新城旅游规划[J];安徽建筑;2010年05期2李维;杨燕;曾克峰;;旅游目的地系统及其核心竞争力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26期3吕本勋;;旅游联合营销探析[J];商业研究;2006年02期4刘水良;田金霞;粟娟;周运瑜;;张家界旅游产业结构效益分析与优化[J];商业研究;2009年03期5庞林;马治鸾;;城市近郊老旅游地资源开发探讨[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5期6黄细嘉,龚志强;鄱阳湖区域旅游整体形象策划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5年02期7禹贡;蓝力民;胡丽芳;;珠江三角洲地区标志性形象空间配置研究[J];城市问题;2007年12期8骆高远,钱淑燕;水乡城市景观规划与旅游形象建设——以浙江绍兴市为例[J];地理学报;2004年S1期9魏云刚;;景点型旅游城市内涵及发展问题探讨[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10王铮,李山;论旅游区的文脉[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4年06期记者张晏;我国现有耕地18.31亿亩[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6年2本报记者刘振国;情系沃土[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6年3记者刘振国;王世元介绍我部办理人大代表建议的经验[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6年4本报评论员;让我们面对挑战[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6年5林文;福建厅地质资料3年上网万余份[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6年6记者范宏喜王奇;全国第五次地灾防治学术大会召开[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6年7记者李萍;新疆20个区调项目公开招标[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6年8记者杨应奇通讯员徐彬;如东:严防土地整理中的商业贿赂[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6年9本报记者李晓明整理;聚焦我国重点金属成矿区带勘查部署[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6年10本报记者张晏;严格管理毫不放松[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6张文娟;基于区域整体利益的旅游目的地品牌营销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2郑鹏;中国入境旅游流驱动力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3高元衡;沿海旅游目的地成长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4朱红红;旅游景区品牌延伸机制与应用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5王蔚;山东省休闲旅游发展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6武虹剑;省域旅游发展战略规划研究[D];天津大学;2009年7侯志强;旅游城市经营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天津大学;2008年8宿倩;城市旅游产业竞争力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4年9李包相;基于休闲理念的杭州城市空间形态整合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赵华;山西省老年旅游目的地市场开发的地理学分析[D];山西师范大学;2010年2刘黎黎;满足南宁城市居民休闲需求的对策分析[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3叶小平;天台山和合文化旅游开发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4谢文侃;天台山国清寺宗教文化旅游市场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5胡晓晨;同城化背景下的京津冀区域旅游合作研究[D];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2010年6牙库提古丽·苏力旦;喀什传统旅游目的地提升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10年7吕敏;九江市旅游商品问题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8何海群;旅游目的地旅游产业集群发展战略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8年9陈文专;传统风景名胜区旅游产品创新开发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10周广威;我国旅游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近二十年国内外生态旅游文献综述
近二十年国内外生态旅游文献综述作者:何来晨来源:《旅游纵览·行业版》 2016年第3期何来晨本研究通过对比国内及国外关于生态旅游的相关研究,并重点回顾在生态旅游含义与特征、生态旅游者、社区参与、生态旅游资源与评价体系的国内外研究成果,总结出国内外研究视角在“人与物”上面的差异以及带来的启示。
一、国内外生态旅游研究文献统计在CNKI中以“生态旅游”为关键字进行期刊文献检索,并限定来源类别为核心期刊以及CSSCI,共输出3025条检索结果(截止于2015年1月)。
并且在Science Direct中以“ecotourism”为关键字,并且限定来源为Journals,时间为最近二十年,共输出3763条检索结果(截止于2015年1月)。
按照文章发表时间进行统计结果如图1所示:此外,将历年生态旅游研究文献数量占该年旅游相关研究文献数量的比重的变化趋势与历年生态旅游研究文献数量的变化趋势比较,同样可以佐证上述结论的内容。
虽然2000-2011年生态旅游研究文献数量持续增加,但是其占当年旅游相关文献的比重却是在逐渐下降,说明旅游研究内的其他领域或学科的研究增长,使得生态旅游的研究趋势下降。
通多对比可以发现,1999年之前我国生态旅游相关研究处于比较低的水平,1999年被定为“生态环境游”主题旅游年,也是自该年后,发表在核心期刊以及CSSCI的相关研究文献超过100并且持续增长十多年之久,直到2011年之后有所下降。
2011年之后的相关研究在下降之后继续呈增长态势。
而国外的相关研究近二十年来持续增长并且其峰值超过我国2011年峰值。
生态旅游深度和广度都有较大突破。
图1中并未显示1995年之前国外相关的文献数量,实际上此前的相关研究数量累计达307篇之多,原因在于我国的生态旅游概念是由国外引进的,相比于csurain正式使用这个专业词汇晚了近10年。
二、国外生态旅游研究综述“生态旅游”是由世界自然保护联盟顾问,墨西哥学者Lacsurain于1983年第一次提到西班牙语“tourisimo ecologico”,并在1987年在研究中描述为:“到没有被干扰或受到污染的天眼地区,以研究或观光目的地的天然景色、野生资源以及过去或现存的文明现象为目的的旅行”。
大学生旅游市场文献综述
大学生旅游市场文献综述大学生旅游市场文献综述摘要:当代大学校园,出外旅游的大学生逐渐增多。
大学生闲暇时间充足,他们作为思想最活跃、接受新生事物能力最强的一个群体,已经成为旅游行列中一支不可忽视的队伍。
但大学生旅游市场同时也被认为是一个低消费低利润的市场,因此,旅游企业对大学生旅游市场的开发与研究常常被忽略或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大学生旅游市场存在着旅游产品价位过高,产品针对性不强等问题,无法满足这一特定群体的巨大需求。
抓住大学生旅游行为的动机及其特征,开发大学生旅游市场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大学生、旅游市场、消费特点、发展问题、开发策略随着我国旅游业的迅速发展,大学生旅游逐渐成为我国旅游消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主要是针对万里学院大学生旅游行为的分析,了解大学生旅游前的准备,包括旅游动机,旅游考虑的问题及影响因素,比如资金、旅游目的地的选择等,消息获得渠道,出游方式选择;而在旅游期间调查包括交通、饮食、住宿的花费及所存在的问题,通过以上内容的调查,可以定量的反应大学生旅游的习惯,消费的习惯,偏好的选择,旅游市场份额,从而对我万里院校大学生旅游习惯进行定性的分析,在对大学生自身的旅游习惯研究之外,通过调查对象反馈的信息,对旅游目的地或者旅游社团提供建设性意见。
另外,为我万里院校学生旅游联盟的创立与发展指引方向。
一、大学生旅游市场分析在调查我校学生旅游市场发展的现状之后,结合学者的学术资料,我们提出了大学生旅游市场的再认识,并概括了大学生旅游市场呈现的校内旅游市场新特点:“旅游动机倾向多元化;理性化趋势明显;出游方式多样化。
”1、旅游动机大学生群体是有知识, 有思想的群体, 他们的行为往往较理智。
他们的旅游动机基本上是求知、探险、好奇、放松、解脱、观光、访友、追求时尚、刺激等。
而主要的旅游目的是求知---“路漫漫其修远兮, 吾将上下而求索”,丰富知识、开阔视野; 其次是放松、解脱, 释放学习压力, 放松紧张的精神; 观光和访友、寻求刺激和追求时尚也是某些大学生外出旅游动机, 仅占一小部分比重。
旅游管理专业关于旅游资源的论文文献综述
旅游管理专业关于旅游资源的论文文献综述第一篇:旅游管理专业关于旅游资源的论文文献综述文献综述一、我国旅游景区营销模式研究背景我国旅游业在近年来得到迅猛发展,成功推动了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甚至成为某些地方经济中的支柱性产业。
旅游景区是旅游产业发展的核心要素,在整体旅游产品中处于核心地位,是诱发人们旅游动机的直接原因,是人们外出旅游根本性的需求。
目前全国范围内的景区已有2万余家,新的景区不断涌现,导致市场竞争日趋激烈。
要想在竞争中脱颖而出,科学的景区营销是关键。
景区营销是指景区以旅游消费者的需求为导向,经过规划、执行、监控来实现和管理景区整个创造游客满意和价值过程。
看似简单的营销工作,却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我国大多数旅游景区的营销工作才刚刚开始,还不能算是真正的市场营销,这其中既有管理体制落后,市场化程度不高,职业化经营管理人才缺乏等客观原因,更有经营管理人员认识不足,重视不够,不学习、不跟踪、不运用最新的营销理念、营销技术和营销手段等主观原因。
因此,分析景区营销存在的问题,探讨景区成功营销的实践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二、中原经济区旅游资源整合意义一个旅游景区的生命周期要经历资源发现-开发启动-快速增长-平稳发展-衰落或者复苏这样五个阶段,在不同的阶段,景区营销将发挥不同作用。
在景区开发启动期之后要制定景区的营销计划。
这时,强大的对外营销力度会提高景区在旅游市场上的知名度,增加潜在游客对景区的了解,有效起到宣传促销、吸引游客前来的作用。
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景区走过了辉煌时期,开始走下坡路。
这时,及时有效的调整营销方式又能在很大程度上调整客源市场对景区的认知度,人为的延长旅游景区的生命周期,使景区的经济复苏,出现新的增长。
互联网营销和传统营销只有紧密结合,扬长避短,才能更好,更快,更有效率地满足顾客需要;旅游景区要想在旅游市场中取得优势, 就必须将自己的突出特色告知广大消费者, 并通过各种有效的营销手段牢牢抓住消费者, 让自己的产品占据一定的市场地位;在旅游景区的发展中, 营销人员是景区和旅游者关系的纽带。
重庆旅游论文参考文献范例
重庆旅游论文参考文献一、重庆旅游论文期刊参考文献[1].提升重庆旅游的整体竞争力.《探索》.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00年4期.郭阳旭.[2].重庆旅游产业集聚发展研究.《经济地理》.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06年5期.陈绍友.[3].重庆旅游影视营销路径探讨.《新闻界》.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11年2期.郑涛.[4].构建大学生军事课多样化课堂研究——以重庆旅游职业学院为例. 《前沿》.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2013年2期.赵立永.[5].都市区旅行社空间布局特征与销售等级差异——以重庆旅游百事通为例.《旅游学刊》.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14年8期.胡志毅.邓伟.韦杰.[6].重庆旅游文化发展初探.《经济地理》.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04年6期.彭寿清.[7].在高职旅游院校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探究——以重庆旅游职业学院为例.《学理论》.2013年24期.姜春英.[8].重庆旅游安全问题的现状及对策研究.《科技资讯》.2014年36期.段小平.[9].区域旅游合作发展策略研究——以重庆旅游为例.《生产力研究》.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10年4期.周勇.[10].提升重庆旅游的整体竞争力分析.《特区经济》.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2007年12期.林移刚.杨文华.二、重庆旅游论文参考文献学位论文类[1].重庆旅游市场营销策略研究.被引次数:12作者:白世熊.企业管理西南大学2007(学位年度)[2].区域旅游集团多元化经营风险评价及规避研究——以重庆旅游投资集团为例.作者:舒姝.旅游管理西南大学2012(学位年度)[3].重庆旅游产业整合发展研究.被引次数:1作者:涂放姑.工商管理重庆大学2007(学位年度)[4].旅游房地产营销决策研究——重庆旅游房地产项目文化营销策略研究.被引次数:1作者:张迪.技术经济及管理重庆大学2012(学位年度)[5].重庆旅游产业链的培植与优化对策研究.被引次数:8作者:黎霞.中国专门史西南师范大学西南大学2005(学位年度)[6].E时代重庆旅游网络营销策略探讨.被引次数:7作者:龙雨萍.旅游管理西南师范大学西南大学2005(学位年度)[7]重庆旅投集团绩效与薪酬体系设计研究.作者:马勇里.工商管理重庆大学2014(学位年度)[8].重庆旅游产业发展及经济绩效评价研究.被引次数:1作者:刘广元.产业经济学重庆工商大学2011(学位年度)[9]民俗文化旅游主题公园开发研究——以重庆市“老重庆旅游主题公园”为例.被引次数:15作者:邵明翔.人文地理学重庆师范大学2003(学位年度)[10]重庆旅游游客行为研究——以北京松山自然保护区为例.作者:李煜.旅游管理北京林业大学2009(学位年度)三、相关重庆旅游论文外文参考文献[1]Theenergyrequirementsandcarbondioxideemissionsoftourismindustr yofWesternChina:AcaseofChengducity.JunLiuTingtingFengXiYang《Renewable&sustainableenergyreviews》,被EI收录EI.被SCI收录SCI.20116[2]TourismMarketingStrategiesforChongqingUniversityCity. JiangYanlingTangEnfu2013[3]DevelopmentCountermeasuresofChongqingTourismEcommerce. YurongZhang2011[4]DevelopmentCountermeasuresofChongqingTourismEcommerce. YurongZhang2011[5]ResearchonTourismIndustryBasedonSWTOAnalysis. QiufenZhangWuqiJiang2013[6]ResearchonEvaluationofSustainableDevelopmentofRuralTourisminCh ongqingReBAM.ZhouJixiaPengLiGuanDongjie2013[7]TourismDevelopmentandExplorationofAbandonedMine—TakingNationalMineParkofJiangheCoalMineinChongqingasanExample. YANGLeZhouMolinLURuina2012[8]OntheDevelopmentofChongqingMICETourism.JianhuaZHOU2011[9]OnthedevelopmentofChongqingMICEtourism.Zhou,Jianhua2011[10]DesignofChongqingTourismInformationSystemBasedonWebGIS. YurongZhang2011四、重庆旅游论文专著参考文献[1]近30年重庆旅游气候适宜性分析.李强.吉莉.何遂.张爽.李光兵,2013第30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2]城市内部旅行社空间布局分析:以旅游百事通为例.胡志毅,20132013中国旅游科学年会[3]乡村旅游发展及其核心价值体现问题初探.齐晓波.罗兹柏,20022002海峡两岸观光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学术研讨会[4]高等旅游教育改革之路探索——重庆工学院创新旅游教育体系的研究与实践.牟红,20092009年首届中国旅游科学年会[5]綦江木化石恐龙足迹地质公园旅游整合开发探讨.宋宁.冯娟,2008中国地质学会旅游地学与地质公园研究分会第23届年会暨二连恐龙地质公园建设与旅游发展战略研讨会[6]我国无机高分子混凝剂的研究状况与发展趋势.郑怀礼.薛文文.陈伟.尚娟芳.杨蕾.谭洋.许志楠.王亮,20142014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7]重庆市重点旅游区(县)病媒生物密度现状及防制对策.冯绍全.何亚明.季恒青.熊德华.郑发文.陈东,2009北京第21届亚大区杀虫管理联盟协会年会[8]重庆武隆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旅游品牌价值与运营.徐胜兰,2008全国第十四届洞穴学术会议[9]试论重庆黔江小南海国家地质公园的可持续旅游规划.王连勇,2006中国地质学会旅游地学与地质公园研究分会第21届年会暨陕西翠华山国家地质公园旅游发展研讨会[10]乡村旅游空间规划设计的理论与实证研究——以重庆市为例.张述林.姜辽.陆敏.赵瑞,20082008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
中国旅游论文参考文献范例
中国旅游论文参考文献一、中国旅游论文期刊参考文献[1].基于旅游属性与本质的中国旅游起源探析.《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13年6期.曹诗图.郑宇飞.黄其新.[2].中国旅游经济差异的空间特征分析.《经济地理》.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05年3期.陆林.余凤龙.[3].中国旅游发展空间非均衡与极化研究.《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被中信所《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收录ISTIC.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14年6期.赵磊.方成.[4].1979~2012年中国旅游地理学文献计量与内容分析.《旅游学刊》.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14年9期.李秋云.韩国圣.张爱平.徐虹.[5].聚焦中国旅游统计新体系——2015《旅游学刊》中国旅游研究年会会议综述.《旅游学刊》.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15年11期.刘鲁.魏云洁.[6].提升中国旅游产业竞争力势在必行——评刘名俭著《中国旅游产业竞争力发展研究》.《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12年2期.周霄.[7].中国旅游全要素生产率差异与收敛实证研究.《旅游学刊》.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13年11期.赵磊.[8].中国旅游地理学研究问题缺失的现状与反思.《旅游学刊》.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10年10期.保继刚.[9].构建国家旅游创新体系,加快推进中国旅游4.0战略.《旅游学刊》.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15年11期.石培华.[10].中国旅游服务贸易内部区域结构失衡问题分析.《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PKU.被南京大学《核心期刊目录》收录CSSCI.2011年1期.蒋庚华.张曙霄.二、中国旅游论文参考文献学位论文类[1].对外汉语中中国旅游饮食文化教学研究.被引次数:1作者:刘瑞前.汉语国际教育内蒙古师范大学2012(学位年度)[2].中国旅游小城镇发展研究.被引次数:26作者:曾博伟.中国少数民族经济民族大学2010(学位年度)[3].中国旅游地产开发研究.被引次数:20作者:丁姗.旅游管理复旦大学2009(学位年度)[4].中国旅游服务贸易发展研究.被引次数:8作者:梁峰.世界经济华东师范大学2010(学位年度)[5].中国旅游杂志的历史、现状及发展趋势.被引次数:4作者:杜畅.传播学上海交通大学2008(学位年度)[6].《中国旅游报》景区新闻报道研究.作者:张宇.新闻学河北大学2012(学位年度)[7].中国旅游化水平及格局演变研究.作者:何鑫.人文地理学华中师范大学2015(学位年度)[8].中国旅游节庆品牌建设与国际化研究.被引次数:9作者:唐楠.旅游管理华中师范大学2009(学位年度)[9].中国旅游服务贸易的经济增长效应.作者:李桂香.国际贸易学安徽财经大学2011(学位年度)[10].中国旅游名胜誉称的地理学分析.被引次数:1作者:张丹丹.人文地理学山西师范大学2012(学位年度)三、相关中国旅游论文外文参考文献[1]China'spost1978experienceinoutboundtourism.Lim,CWang,Y《MathematicsandComputersinSimulation》,被EI收录EI.被SCI 收录SCI.20082/3[2]China'spost1978experienceinoutboundtourism.Lim,CWang,Y《Mathematicsandcomputersinsimulation》,被EI收录EI.被SCI 收录SCI.20082/3[3]TheDaoofthescepticandthespiritual:attitudinalandculturalinflue ncesonpreferencesforsustainabletourismservicesinthedomesticChinesetou rismmarket. JanBarkmannJiongYanAnneKathrinZschiegnerRainerMarggraf 《Internationaljournalofservicestechnologyandmanagement》,被EI收录EI.20103/4[4]ANovelBioEcoTechnologyCombinedSystemforRuralDomesticWastewater TreatmentinaTourismArea:AFullScaleStudy. HanwenLiangJunxinLiuXuesongGuoBaoqingShanJingzhuZhaoLijunYuLichuanLiJ ianjunLiu《Environmentalengineeringscience》,被EI收录EI.被SCI收录SCI.20099[5]ResearchAgendaforTourismandtheChineseDream:DialoguesandOpenDoo rs.Weaver,DavidBecken,SusanneDing,PeiyiMackerras,ColinPerdue,RickScott,N oelWang,Ying《Journaloftravelresearch:TheInternationalAssociationofTravelResearch andMarketingProfessionals》,20155[6]ManagementofTourismResourcesandDemandBasedonNeuralNetworks. XueBoLinShiTing2014[7]Researchofthestrategytourismbrandmarkedbythehometowncultureofo verseasChineseinJiangmen.LiuHeHongYingWuShuJinLinChunXiao2015[8]LongtermtrendsinchemicalcompositionofprecipitationatLijiang,so utheastTibetanPlateau,southwesternChina. NingningZhangYuanqingHeJunjiCaoKinfaiHoZhenxingShen 《Atmosphericresearch》,被EI收录EI.被SCI收录SCI.2012Mar.[9]ChineseandAustraliantourists'attitudestonature,animalsandenvir onmentalissues:Implicationsforthedesignofnaturebasedtourismexperiences.JanPackerRoyBallantyneKarenHughes《Tourismmanagement》,2014Oct.[10]TheDesignofDiseaseMonitoringSystemforChineseOutboundTourism:A DiscussionfromPublicManagementPerspective. JingJingGUANMingXIAJulianK.AYEH2014四、中国旅游论文专著参考文献[1]中国旅游本科教育的困境与对策研究.孟华,20102010年中国旅游协会旅游教育分会年会[2]基于内容分析的中国旅游虚拟社区知识挖掘.杨雪雁.张晓霓,2011第十三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3]对中国旅游转型升级与旅游科学发展的深度思考.吴建华,20092009年首届中国旅游科学年会[4]“地球村”中冉冉升起的一颗新星中国旅游地学述评.谢延淦,2010中国地质学会旅游地学与地质公园研究分会第25届年会暨张家界世界地质公园建设与旅游发展战略研讨会[5]十年巨变,漳州滨海建公园,拉动海峡旅游大发展谈中国旅游地学研究会第十六届年会带动的社会经济效应.李其团.陈黎明.杨娜.邱志民,2010中国地质学会旅游地学与地质公园研究分会第25届年会暨张家界世界地质公园建设与旅游发展战略研讨会[6]中国旅游服务贸易内部区域结构失衡问题分析.蒋庚华.张曙霄,2010第四届国际服务贸易论坛[7]中国旅游高等教育国际化的探索与实践——以上海师范大学旅游学院为例.杨卫武.袁怡琴,20092009’中国旅游高等教育国际化高峰论坛国际化:旅游高等教育的机遇与挑战[8]中国旅游本科教育培养目标研究.谢春山.魏巍.郭栩东,2009第二届中俄旅游教育论坛[9]中国旅游教材出版工作的发展回顾.付蓉.郭毓洁,20092009年首届中国旅游科学年会[10]中国旅游就业问题研究.翟向坤,2008首届经济增长与就业国际论坛。
旅游对目的地的社会影响及对策【文献综述】
毕业设计文献综述旅游管理旅游对目的地的社会影响及对策一、国内外对旅游目的地市场研究现状国内外对旅游目的地市场的研究起步时间不同,国外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重视对旅游客源市场的研究。
而我国由于国情的缘故,国内对旅游目的地市场的研究起步较晚,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才陆续有学者对旅游目的地市场进行研究。
(一)国外旅游市场研究申葆嘉在《国外旅游市场研究》中指出国外的旅游研究是从研究旅游的经济现象开始,而以研究它的文化内涵进入70年代,延续至今。
可以这样认为:在国外二战以前的数十年是把旅游活动作为经济现象研究的时期:而二战以后则是文化内涵逐渐成为旅游研究重心的时期。
(二)国内旅游市场研究郭英之在《旅游市场研究理论与案例》中指出旅游市场调研的过程,具体包括调研程序、调研步骤、调研方法、资料收集、调研类型等内容。
但与国外相比,中国对旅游市场的研究与旅游业的发展是同步而行的,这是中国旅游市场研究优于国外旅游市场研究的一个显著特点。
国内旅游研究在内容和方法上与国外有很大的不同,从而使国内外旅游市场研究的方法存在较大差异。
国内对旅游市场研究很大部分是诠释性和描述性的论证,也有部分论文趋向于微观性、业务性和实证性,今后需要深入细致的调研和先进的研究方法,因而使得中国对旅游市场研究需要进一步的深度和广度。
与国外相比,国内的旅游行政单位和旅游企业,对旅游市场研究成果缺乏热情,这种情况对旅游者行为研究的发展有着潜在压力。
旅游市场研究主要是为旅游机构和旅游企业界的需要服务,因此二者之间存在着供需关系,也就是成果转化为产品的关系,这种关系的发展就是一条对双方都有利的使用渠道。
为了保证这个使用渠道畅通,促进旅游市场发展,双方都需要完成将传统观念转化为现代意识的过程。
二、研究主要成果许多学者在学术文章中都提到了旅游对目的地的不同影响,这些影响包括了许多方面,包括文化的,社会的,政治的等等,旅游在无论在国外或者国内来说都是发展相当速度的一个新兴行业,随着发展的迅速,人们也逐渐感觉到了旅游带给大家的好的和坏的一面,旅游研究方面的学者对于旅游的发展极为关心,无论从旅游的发展还是旅游出现的问题都做了详细的分析。
关于旅游消费的文献综述
关于旅游消费的文献综述第一部分:所阅文献1.旅游对区域经济发展贡献度研究2.一次对旅游前沿课题的审题研究3.现代旅游管理概论4.旅游理论前沿问题第二部分:文献论述一、旅游消费的概念旅游消费,是指人们在旅游活动过程中,为满足自身享受和发展的需要,对各种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消费的总和,是人们衣、食、住、行等基本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得到满足之后,随着收入提高和闲暇时间的增多而产生的高层次消费。
首先,旅游消费是一种个体性消费,是否选择旅游活动、消费什么旅游产品、什么时候进行消费等,都取决于旅游者的旅游消费意识、消费习惯、消费能力、消费水平及个体决策行为等。
其次,旅游消费是一种高层次消费,是在满足人们的基本生理需要的基础上,为进一步满足的人们的享受和发展需要而产生的高层次消费。
再次,旅游消费是一种精神性消费,是对以物质产品形态为依托的精神产品和服务产品的消费。
因此,旅游消费不同于一般的物质产品,也不同于一般的服务产品的消费,而是一种包括物质产品、精神产品和服务产品在内的多样性消费。
二、旅游消费的特点(一)旅游消费的综合性旅游消费是一个连续的动态过程,贯穿于整个旅游活动的始终,旅游消费是一种涉及多方面和多因素的综合性消费。
从消费的内容看,旅游消费是集食、住、行、游、购、娱等为一体的综合性消费。
从旅游消费的对象看,旅游消费是一种包含多种要素的综合性消费。
从旅游的供给看,旅游消费是涉及众多行业和部门的综合性消费。
(二)旅游消费的同一性旅游产品只有被旅游者消费时,其价值和使用价值产生和实现,一旦旅游活动结束,则旅游服务的价值和使用价值就不复存在。
旅游消费的同一性特点还决定了旅游消费的异地性,从而形成旅游产品生产和消费必然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同一性特点。
(三)旅游消费的不可重复性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及人们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旅游消费总体上呈现出不断增加的发展趋势。
但是旅游产品的相对固定性决定了旅游消费具有不可重复性的特点。
(四)旅游消费的变动性旅游消费具有变动性特点,是因为人们的个体差异性及其他各种因素的影响。
国内生态旅游研究文献综述
国内生态旅游研究文献综述本文通过对国内生态旅游研究文献的回顾和分析,总结了国内生态旅游研究的主要现状、方法、成果和不足。
通过对生态旅游资源分布、环境影响评价、规划与设计和产业发展等方面的研究文献的整理和分析,指出了国内生态旅游研究的亮点和不足,为生态旅游爱好者提供参考。
随着人们环境意识的不断提高,生态旅游作为一种可持续的旅游方式,越来越受到人们的。
国内生态旅游研究也日益增多,成为了旅游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
本文旨在通过对国内生态旅游研究文献的回顾和分析,总结研究成果和不足,为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国内生态旅游资源丰富,包括自然生态旅游资源和人文生态旅游资源。
其中,自然生态旅游资源主要包括森林、湿地、湖泊、河流等自然景观资源,人文生态旅游资源则包括民族文化、历史文化、宗教文化等方面。
在开发利用方面,国内生态旅游资源呈现出地域性和类型化的特点。
不同地区的生态旅游资源具有独特的特色,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参观和旅游。
生态旅游环境影响评价是生态旅游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保护生态环境和促进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国内生态旅游环境影响评价研究主要包括生态承载力评估、环境质量评价、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等方面。
相关研究表明,生态旅游对环境造成的影响主要是由游客活动和旅游设施建设造成的,因此需要采取相应的管理和保护措施。
生态旅游规划与设计是实现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国内生态旅游规划与设计研究主要包括旅游景区规划、生态旅游线路设计、旅游服务设施规划等方面。
相关研究表明,国内生态旅游规划与设计研究存在一些问题,如缺乏统一的标准和规范,过于追求经济利益而忽视生态环境保护等。
因此,需要加强规划与设计的科学性和可持续性,促进生态旅游和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生态旅游产业是指为满足生态旅游者需求而形成的一系列相关产业和服务的总和。
国内生态旅游产业发展迅速,但仍存在一些瓶颈问题。
由于缺乏统一的规划和标准,导致重复建设和无序竞争现象严重。
旅游设计参考文献(文档4篇)
旅游设计参考文献(文档4篇)以下是网友分享的关于旅游设计参考文献的资料4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就爱阅读感谢您的支持。
第一篇参考文献[1] 钱伯章,陈惠梅. 国内外乙二醇市场分析[J]. 合成纤维. 2010(05) [2] 崔小明. 我国乙二醇的生产及市场分析[J]. 石油化工技术与经济. 2010(01) [3] 陈晓梅. 乙二醇国内市场趋于多元化竞争[J]. 化学工业. 2009(11) [4] 赵凤阁. 乙二醇制备方法的专利技术进展及评述[J]. 精细与专用化学品. 2011(07)[5] 刘艳杰,郝继红,丁国荣,柴再胜. 国内外乙二醇生产与技术分析[J]. 合成纤维工业. 2011(02)[6] 杨飞. 乙二醇行业研究报告[J]. 科技传播. 2010(21)[7] 汪多仁. 乙二醇的开发与应用进展[J]. 宁波化工. 2003(01)[8] 肖维箴. 国内外乙二醇市场现状与发展趋势[J]. 合成纤维工业. 2004(04)[9] 李玮,薛连海. 乙二醇装置工艺放空气的回收利用[J]. 化工科技. 2004(06)[10] 章洪良. 环氧乙烷/乙二醇生产技术进展[J]. 石油化工技术与经济. 2010(01)[11] 徐敏燕,李速延,高超,左满宏,刘恩莉. 乙二醇合成技术现状[J]. 天津化工. 2011(02)[12] 许茜,王保伟,许根慧. 乙二醇合成工艺的研究进展[J]. 石油化工. 2007(02)[13] 宋云英,李明. 乙二醇合成技术的研究进展[J]. 化工科技市场. 2006(09)[14] 崔小明. 环氧乙烷合成乙二醇的研究进展[J]. 杭州化工. 2006(03)[15] 李涛. 国内外环氧乙烷合成乙二醇新技术进展[J]. 聚酯工业. 2005(05)[16] 华强,刘定华,马正飞,刘晓勤,姚虎卿. 催化水合法合成乙二醇[J]. 石油化工. 2003(04)[17] 刘定华,刘晓勤,华强,马正飞,姚虎卿. 乙二醇合成技术进展及应用前景[J]. 南京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06)[18] 李应成,何文军,陈永福. 环氧乙烷催化水合制乙二醇研究进展[J]. 工业催化. 2002(02)[19] 李玉芳,李明. 环氧乙烷生产技术进展及市场分析(上)[J]. 上海化工. 2009(03)[20] 燕丰. 环氧乙烷生产技术进展及市场分析[J]. 精细化工原料及中间体. 2009(02) [21] 朱建芳,求实. 环氧乙烷的技术进展[J]. 精细化工原料及中间体. 2008(02) [22] 钱嘉兴. 关于环氧乙烷/乙二醇主要工艺生产特点浅析[J]. 医药工程设计. 2008(05)[23] 李天文,杨帆,张玉玲,关丽华. 环氧乙烷的技术进展及产品装置分析[J]. 天津化工. 2007(02)[24] 黄昶. 环氧乙烷/乙二醇装置挖潜扩能改造的方案及优化[J]. 乙烯工业. 2007(01)[25] 唐永良. 环氧乙烷生产工艺的改进[J]. 化学工程. 2006(09)[26] 张健,张万旭,黄诗煌. 列管换热器计算机选型设计[J]. 福建化工. 2002(04)[27] 高玉梅. 塔设备法兰强度计算的几个问题[J]. 化学工业与工程技术. 2007(03)[28] 吴俊飞,付平. 塔设备计算机辅助强度计算及校核[J]. 装备制造技术. 2007(10)[29] 张晖,阎绍峰. 塔设备裙座高度的计算[J]. 辽宁工学院学报. 2003(02)[30] 江虹. 反应精馏过程设计研究[J]. 贵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2(02)[31] 刘劲松,白鹏,朱思强,杨志才. 反应精馏过程的研究进展[J]. 化学工业与工程. 2002(01)[32] 郭进宝. 反应精馏技术的研究现状及应用[J]. 精细化工中间体. 2005(01)[33] 晋正茂,王维德. 反应精馏及其研究进展[J]. 化学工业与工程技术. 2006(03)[34] 朱建民. 环氧乙烷及其精深加工产业现状与发展[J]. 日用化学品科学. 2007(08)[35] 唐永良,万惠霖. 银催化剂研究进展(上)[J]. 杭州化工. 2006(03)[36] 于春梅. 环氧乙烷的供需状况及发展建议[J]. 化工技术经济. 2006(02)[37] 戴厚良,姚虎卿,欧阳平凯. 环氧乙烷/乙二醇生产技术现状及发展建议[J]. 现代化工. 2005(12)[38] 刘玉学,钱建华. 银催化剂在乙烯氧化制环氧乙烷中的应用[J]. 当代化工. 2005(01)[39] 陈红萍,樊丽华. 合成气一步合成乙二醇热力学分析研究[J]. 天然气化工(C1化学与化工). 2010(03)[40] 王耀红,成卫国,孙剑,张香平,张锁江. 固载化离子液体催化碳酸乙烯酯水解制备乙二醇[J]. 过程工程学报. 2009(05) [41] 王建平,杨文书,吕建宁. 合成气经草酸酯制乙二醇技术进展[J]. 化工进展. 2009(07)[42] 任俊毅,王少君,成卫国,孙剑,张锁江,王荣刚. 负载型功能化离子液体的催化性能[J]. 化工学报. 2009(06)[43] 川边一毅,村田一彦,古屋俊行.乙二醇制备方法[P]. 中国专利:CN1161320,[44] 林青松,李素梅,周斌,周卓华,张延荣,张玉宝,王晓平,周秀春,王雅辉,陈钢.环氧乙烷水合制备乙二醇的催化剂及过程[P]. 中国专利:CN1237481,[45] GR斯特里克勒,VG兰登,G-SJ李,WJ里威特.生产乙二醇的方法[P]. 中国专利:CN1282310[46] 陈群,何明阳,王璠,张卫红,郭一.一种环氧乙烷水合反应的阴离子交换树脂催化剂及制备方法[P]. 中国专利:CN1513597,[47] 刘昌俊,祝新利,张月萍.酸性水合成乙二醇的方法[P]. 中国专利:CN1539803,[48] 李应成,何文军,费泰康,何立.环氧乙烷水合生产乙二醇的固体酸催化剂[P]. 中国专利:CN1565734[49] 吕连海,胡爽,王越.一种铜催化环氧乙烷水和制备乙二醇的方法[P]. 中国专利:CN1775719,[50] 陈永福,何文军,费泰康,王嘉华.环氧乙烷均相催化水合制乙二醇的方法[P]. 中国专利:CN1611475,[51] 张锁江,孙剑,张香平,李增喜,成卫国.高活性催化剂催化制备环状碳酸酯的方法[P]. 中国专利:CN1817878[52] 庞纪峰,郑明远,姜宇,王爱琴,张涛. 乙二醇生产和精制技术研究进展[J]. 化工进展. 2013(09[53] 王旭辉,张月丽. 国内EG竞争格局趋向多元化[J]. 聚酯工业. 2011(05)[54] 安永明. 燕山石化乙二醇装置500#单元生产工艺优化研究[D]. 天津大学2007[55] 李明芳. 近两年我国二乙二醇进口分析[J]. 乙醛醋酸化工. 2014(06)化工基础理论参考书[1] 夏清等主编。
【2024版】旅游学概论主要参考文献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旅游学概论主要参考文献第一篇:旅游学概论主要参考文献旅游学概论主要参考文献1.孙文昌,郭伟编著.现代旅游学(第2版).青岛:青岛出版社,20022.章必功.中国旅游史.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23.谢彦君.基础旅游学.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4.刘住著.旅游学学科体系框架与前沿领域.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85.查尔斯·R·格德纳, J·R·布伦特·里奇著李天元,徐虹, 黄晶译.旅游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6.张晓萍,李伟著.旅游人类学.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7.李天元主编.旅游学(第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8.尹德涛等著.旅游社会学研究.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9.克里斯·库珀等主译张俐俐, 蔡利平旅游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0.谢彦君著.基础旅游学.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1999.11.伦纳德·J·利克里什,卡森·L·詹金斯著.程尽能等译.旅游学通论.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212.王健民著.旅行社产品经营智慧.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13.宋子千著.旅行社经济分析.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814.孙宗虎,肖书民编著.旅行社管理流程设计与工作标准.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15.杜江,戴斌著.旅行社管理比较研究..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016.(美)马文·塞特龙, 佛瑞德·德米科, 欧文·戴维斯著.张凌云, 李天元译.饭店与旅游业发展趋势分析.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17.(加)罗伯特·C.刘易斯, 理查德·E.钱伯斯著.徐虹主译.饭店业营销领导:原理与实践.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18.(加)刘易斯等著.谢彦君等译.饭店业营销案例(第三版).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19.戴斌等著.饭店品牌建设.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520.巫宁编著.旅游信息化与电子商务经典案例.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621.(美)约翰·沃德,乔·佩帕德著.吴晓波,耿帅译.信息系统战略规划.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22.肖江南.旅游信息管理.福建:人民出版社,200723.陈志辉,陈小春.旅游信息学.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324.贾鸿雁.旅游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25.黄娟琴.“3S”技术在旅游业中的应用及其展望.国土资源遥感,2004,(3)26.波林·谢尔登著,武彬译.旅游目的地信息系统.旅游学刊,1995,4.27.保继刚等著.旅游景区规划与策划案例.广州:广东旅游出版社,200528.李俊清,石金莲编著.生态旅游资源.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729.张超著.旅游目的地产品差异化理论与实践.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 200830.张晓萍,李伟著.旅游人类学.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31.马耀峰,李天顺, 刘新平著.旅游者行为.北京:北京出版社,200832.黄翔著.旅游节庆策划与营销研究.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33.李志刚.旅游市场监管与品质保障.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734.(英)约翰·斯沃布鲁克(John Swarbrooke)著.旅游景区开发与管理.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35.A.J.维尔著.休闲与旅游研究方法.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36.郭英之编著.旅游市场营销.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37.薛群慧编著.旅游心理学理论·案例.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38.潘建民著.旅游城市产业结构优化研究:理论和方法创新及其对中国旅游城市应用分析.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839.北京旅游发展研究基地《中国旅游研究·2005》编委会编.中国旅游研究.2006.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640..刘筱秋著.实践与思考:中国旅游业散论.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741.国家旅游局规划发展与财务司主编.中国旅游投资报告2007.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742.张文著.旅游影响.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4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旅游局汇编.中国旅游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地方篇.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744.何光炜著.朝阳产业走向辉煌: 上蓬勃发展的旅游业.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645.柳振万著.旅游产业发展的理论思考与实践探索.大连:大连出版社,200746.沈祖祥著.旅游策划.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47.刘纯编著.旅游者行为与旅游业组织行为.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48.杨路明,巫宁等编著.现代旅游电子商务教程.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749.崔凤军.旅游宣传促销绩效评估方法与案例.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 200650.杨富斌,王天星, 韩玉灵主编.旅游景区经营管理中的法律问题.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651.张广瑞,魏小安,刘德谦主编.2007年:中国旅游发展:分析与预测.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52.钟韵,彭华.旅游研究中的系统思维方法:概念与应用.旅游学刊.2001,(3):48-5353.N.Leiper.The Framework of T ourism.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1979,6(4):390-407cation for Tourism;The Challenge of a Multi-Disciplinaty Curriculum.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ourismSciences.2002,(1):1-955.Lisli S.Mitchell.Research on the geography of tourism, in Ritchie and Goeldner(eds), Travel and Tourism ,and hospitality research--a handbook for managers and researchers.John Wiley &Sons, 1987:856.杨新军,窦文章.旅游功能系统:结构与要素分析.人文地理.1998,(2):33-3757.Robert Christie Mill, Alastair M.Morrison.The Tourism System:an introductory text.2nd ed.Prentice-Hall, Inc.1992:10-1358.World T ourism Organization Business Council.Public:Private Sector Cooperation: Enhancing Tourism Competitiveness.Madrid :WTOBC,200159.Mueller,Hansruedi.Long:Haultourism2005.Delphi.Journal of Vacation Marketing, 1998,4(2)60.Crouch,Geoffery I.The Market For Space Tourism: Early Indications.Journal of TravelResearch, 2001, 40(2)61.Franklin, Adrain.Tourism: An Introducion.London:Sage Publications,200362.Lockwood,Andrew,AndS.Medlik.T ourism and Hospitality in the 21st Centry.Oxford, Uk: Butter worth: Heinemann, 200163.World Travel And Tourism Council.Progress And Priorities,.London:WTTC,200464.World Tourism Organization.Tourism And Air Transport.Madrid:WTO,200165.Alister.Athieson, Geoffrey.Wall, Tourism: How effective management makes the difference, David Gregson Associates,199766.Gooroochurn N,Sugiyarto petitiveness indicators in the travel and tourismindustry.Tourism Economics,2005,11(1):25-4667.Julie Jackson,PeterMurphy.Cluster in regional tourism an Australian case.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2006,(4):1018-103568.E.Jones, C.Haven-Tang(Eds.), Service Quality and Destination Competitiveness, Tourism Management,2007,2869.Bob McKercher.Segment Transformation in Urban Tourism.Tourism Management, 2008,(6):1215-1225第二篇:旅游学概论1.旅游者:旅游者又称游客,是为满足物质和精神文化需求进行旅游消费活动的主体,是旅游服务活动的需求者和服务对象。
旅游毕业论文参考文献文档2篇
旅游毕业论文参考文献文档2篇References for graduation thesis of Tourism编订:JinTai College旅游毕业论文参考文献文档2篇前言:论文格式就是指进行论文写作时的样式要求,以及写作标准,就是论文达到可公之于众的标准样式和内容要求,论文常用来进行科学研究和描述科研成果文章。
本文档根据论文格式内容要求和特点展开说明,具有实践指导意义,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调整修改及打印。
本文简要目录如下:【下载该文档后使用Word打开,按住键盘Ctrl键且鼠标单击目录内容即可跳转到对应篇章】1、篇章1:旅游毕业论文参考文献文档2、篇章2:毕业论文参考文献范例(仅供参考)篇章1:旅游毕业论文参考文献文档下面小泰为大家提供旅游毕业论文参考文献,欢迎浏览!1、谢冽.导游人员职业道德建设刍议[j].xxx学院学报,XX.2、杜炜.导游业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XX.3、任燕. 旅游道德认知与旅游伦理教育研究xxx大学, XX.4、樊飞. 导游回扣与薪酬机制设计研究xxx大学, XX.5、仝红星. 优秀传统文化与导游修养的提高xxx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XX.6、尹燕. 当代导游知识结构优化的初步研究xxx大学, XX.7、冯耕耘. 导游员自我效能感量表的初步编制及其运用xxx大学, XX.8、张红娟. 导游职业倦怠成因及其对策探讨xxx大学, XX.9、付冰峰. 论导游语言的修辞策略xxx大学, XX.10、阙庆华. 论导游言语交际中合作原则的运用xxx大学, XX.11、谢新暎. 浅谈数字法在导游语言艺术中的妙用长春xxx大学学报(高教版), XX.12、周丽玉, 王坚. 导游人员的职业倦怠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长春xxx大学学报(高教版),XX .13、殷群. 从现场导游考试看学生导游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大理学院学报,XX.14、杨培玉. 导游专业学生导游应变技能培养的必要性及其方法北京xxx学院学报,XX.15、王晓云. 中职《模拟导游》教学法探析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XX.16、周杰. 导游工作独立性新解——以非涉外导游讲解为例贵州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XX17、王艳. 浅谈职业学校旅游人才培养经营管理者,XX.18、王珍曙. 高职高专导游专业学生讲解能力的培养——导游讲解十二法xxx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XX.19、任春. 加强对导游人员的管理提高导游人员的素质. xxx大学学报论丛, XX.20、陈静. 如何提高导游人员的综合素质. xxx学院学报, XX.21、余飞. 论导游人员的第一印象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XX.22、欧阳莉. 导游素质论及管理对策. 湖南社会科学, XX.23、孟海玲. 导游激励目标与机制研究xxx大学, XX.24、吴丹. 导游服务质量存在问题及解决方法初探. 商业经济, XX.25、朱玉华,陈珠芳. 浅谈导游员职业道德建设. xxx大学学报, XX.26、李文明. 导游员队伍素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企业经济, XX.27、周国忠. 关于建设高素质导游队伍的思考. 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XX.28、谢冽. 导游人员职业道德建设刍议. xxx学院学报, XX.29、宋稚芳,耿文辉. 导游人员职业道德的提高途径之初探. 高教论坛,XX.30、刘秀丽. 浅析wto与山东省旅行社导游人员的培养. 内江科技,XX.31、梅琳, 吕金兰. 基于心理契约导入的导游人员管理探索. 现代商贸工业, XX.32、郭英杰. 导游人员的人格尊严权及其法律保护. 法制与经济(中旬刊), XX.33、殷国聪,杨霓. 浅论导游人员的基本素质. xxx大学学报, XX.34、于萍. 解析导游人员的继续教育. 中国成人教育, XX.35、杨环焕. 旅行社导游人员管理问题初探. xxx学院学报, XX.篇章2:毕业论文参考文献范例(仅供参考)【按住Ctrl键点此返回目录】wilss, wolfram. the science of translation –problems and methods. gunter narr verlag tubingen,1982.newmark, peter. 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 new york: prentice hall, 1988.delabastita, dirk. translating puns: a false opposition in translation studies. target, 1991(3:2):137-152.张南峰(译). 王尔德戏剧选. 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1990.戴炜栋. 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英语教学“一条龙”体系,外语教学与研究,XX(5).附录4- 封面范例(仅供参考)(中文)xxx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论品牌名称翻译的特殊性专业:研究方向:作者:导师:写作时间:—xxx大学英语学院(英文)school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university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and economicspragmatic strategiesin advertising: implicatureswang yinga thesis submitted to school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 ofuniversity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and economicsin partial fulfillment of the requirementfor the degree of master of artsapril XXbeijing, china-------- Designed By JinTai College ---------。
旅游参考文献
[1] 孙大为,刘人境,汪应洛. 区域经济合作的博弈论分析[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1998,(01).[2] 吴泓,顾朝林.基于共生理论的区域旅游竞合研究———以淮海经济区为例[J].经济地理,2004,24(1)[3] 邵琪伟.我国将积极参与区域旅游一体化[N].北京日报,2005,(03)[4] 保继刚. 喀斯特石林旅游开发空间竞争研究[J]经济地理, 1994,(03).[5] 乌兰. 协调发展背景下的区域旅游合作.山东社会科学.2007,(5)[6] 杨亚琴.中国区域经济合作的趋势及相关对策[J].上海经济研究, 2003,(3)[7] 杜江.旅游企业跨国经营战略研究[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 2001.[8] 张立军.长春-吉林旅游区域合作与政府作用.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11.文.2005,(09)[9] 冠亚爱.促进旅游业发展的途径:政府主导,地域间协作[J].旅游学刊,2000,(2)[10] 李树民.旅游联合促销的困境分析及突围途径选择[J].西北大学学报(哲社版),1999,(2)[11] 郑耀星.区域旅游合作是旅游业持续发展的新路———制定《闽西南五市旅游合作发展规划纲要》的深层思考[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1999,(2).[12] C ,National cooperation and strategic alliances -The tourismbussiness in norway enters the net, Information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n tourism, 1997 (9)[13] 覃峭,文军. 浅析泛珠三角旅游区域合作的结构优化.[A]. 桂林旅游高科学校学报.2007.(2 )[14] 昊必虎.区域旅游规划原理,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年[15] 许哨立,席建超. 中部六省旅游区域合作战略目标与模式选择. 湖北社科学中部崛起与湖北发展.2007(4)[16] 王滔,甘颖进,杨开忠.从竞争与合作看洛阳旅游业发展[J].人文地理,2000,15(6)[17] 张忠孝.青海省旅游区划探讨[J].经济地理,1990,(01)[18] 席建超.旅游资源群:概念特征、空间结构、开发潜力研究[J].山地学报2007,(03)[19] 许桂灵,司徒尚纪.泛珠三角经济区政区建置沿革的空间关系演变透视[J].热带地理,2005,(06)[20] 马晓冬.区域旅游合作与发展简论[N].光明日报,2005(04)[21] 蒋祖云.发展风景旅游区域协作之我见.浙江经济.1995(05)[22] 刘琦.论我国国际旅游业的发展思路[J]. 延安教育学院学报, 2001,(02)[23] 吴必虎.中外国际旅游城市网络旅游信息国际友好度比较研究[J].旅游学刊.2007(09)[24] Starik, 1994 M. Starik, Essay. The Toronto conference: Reflectionson stakeholder theory, Business and Society33 (1994)[25] 俞孔坚,吉庆萍.国际城市美化运动之于中国的教训(上,下)[J].中国园林,2000,(11)[26] 袁剑.中国证券市场批判.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M]. 2004 ,(12)[28] 袁瑞娟. 中国城市竞争力问题研究综述.经济学动态, 2003(09)[29] 周玲. 旅游规划与管理中利益相关者研究进展[J].旅游学刊, 2004(06)[30] 田成平.善谋富民之策,勤修为政之德[J].求实,2004,(6).[31] 郭英之. 旅游市场营销环境可持续发展研究[J].经济地理, 1999,(04)[32] 杨振之,马治鸾,陈谨. 我国风景资源产权及其管理的法律问题[J] 旅游学刊, 2002,(08)[33] 成栋,姚贤涛.中小企业管理实务与案例[Z]. 出版日期:2006(07)[34] 邹宏霞.我国旅行社品牌经营战略探讨[J].经济地理,2004,(6).[35] 孙大为,刘人境,汪应洛.区域经济合作的博弈论分析.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1998,(01)[36] 福建省统计局外部信息网统计分析2006年5月26日分析/tjfx/0200605240018.htm[37] 李非. 闽台旅游业交流与合作的发展[J].两岸关系, 2006.(09)[38] 郑承庆,曹仁稳. 闽[台农业合作的发展趋势与对策思路[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05)[39] 林璧属. 以旅游电子商务促进闽台旅游业的发展[J].福建论坛(经济社会版), 2002,(03)[40] 李非, 闽台经济发展比较与分工合作[J].亚太经济, 2000,(10)[41] 刘纬华,郑向敏.. 从“闽台旅游区” 的构建看福建客源市场的拓展[J]襄樊学院学报, 2001,(02)[42] 李爽. 浅谈闽台民间信仰文化与旅游开发[J].亚太经济, 2003.(04)[43] 威廉·瑟厄波德主编,张广瑞等译:《全球旅游新论》,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年[44] 吴泓,顾朝林.基于共生理论的区域旅游竞合研究———以淮海经济区为例[J].经济地理,2004,24(1)[45] 邵琪伟.我国将积极参与区域旅游一体化[N].北京日报,2005-08-30[46] Steven Selin and Kim Beason ,Interorganizational relations intourism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Vol. 18.,1991[47] Kari Aanonsen ,National cooperation and strategic alliances -Thetourism bussiness in norway enters the net, Information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n tourism, 1997 9[48] 涂人猛.区域旅游理论研究[J].社会科学家,1994,(5)[49] 魏建庭. 太原旅游区域合作问题的研究.中共太原市委党校报.2004.(06)[50] 王红茹. "本土化"战略化解中国企业跨国经营难题[J].中国经济快讯刊,2002(27).[51] 潘芬萍. 区域旅游合作与湖南旅游业的战略选择. 湘潭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2)[60] 殷柏慧,吴必虎.长三角与环渤海区域旅游合作条件对比研究——兼论环渤海次区域旅游合作道路选择[J].旅游学刊,2004,[61] 徐钰.区域旅游合作应注重五大原则[ J].中国旅游报, 2004-09-15.[62] 陈广汉.中国区域经济整合的新态势——论泛珠江三角洲经济区的发展与协调[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5)[63] Bill Bramwell,Angela Sharman,Cooaboration in local tourismpolicymaking, Annals ofTourism Research Vol. 26. No2,pp392-415,2001。
2017年旅游文化毕业论文参考文献(2)
2017年旅游文化毕业论文参考文献(2)旅游文化论文篇1浅谈剪纸在旅游文化中的应用1 剪纸和旅游文化简述剪纸是一种镂空艺术,在视觉上给人以通透的感觉和艺术享受,造型通过阳剪法、阴剪法、阴阳混剪法来实现。
民间剪纸的真正主人是农村妇女,她们通过对物象多方面的观察、体会,将形象夸张变形,大胆取舍,形成了丰富的层次效果,使得剪纸艺术明艳动人。
民间剪纸的图形是由许多自然界中具有生命的物体,是由它们的外观形状以及想象力两者相结合而成的。
正是由于广大人民群众的无穷智慧,才产生了如今被全世界的人们都能看得到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民间艺术剪纸独具的特点。
一直持续到现在,剪纸艺术始终是被人们当作是一种具有装饰性的造型艺术来看待。
对大家来说,一副上佳的剪纸艺术作品应该着重关注于画面的观赏性,构图的角度、画面物体的排列大小、美观大方。
线条在画面中的使用要错落有致,有疏有密,经常会用到如:对比、叠映、变形、夸张等一些修饰的手法。
民间剪纸的许多造型在中国包含着大多数中国人一些基本的审美思想以及对事物寄托自己感情的一些含义在里面,能够在现有的基础上再加以提升变成现代艺术设计的文化和积淀。
在现代艺术设计中,剪纸基本上能够从很多带有民族文化特色的艺术设计里面汲取自己所需要的营养,从而丰富自己的画面。
旅游发展的灵魂是文化,文化的发展是建立在旅游之上。
旅游产品的竞争力最后表现在文化的竞争之上。
纵看旅游发展史,虽然在不同的时期都有自己独具的表现方式,但是在根本上却有着很多相似之处,那就是游人在旅游活动中所想要追求的一种精神文化享受。
强大的民族性和发展性二者相结合就是文化,不同的民族都有属于它们的不同文化,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它们的地域性不同,从而决定了文化的不同。
但是,地域文化在发展过程中,一定是互相交流、互相联系的,在旅游活动中,人类就是不同的文化互相联系、互相交流,最后融合在一起的运动。
旅游的主要内容是文化。
因此,组织旅游和参加旅游的所有活动,一定是与文化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完整版】最新旅游管理专业参考文献(3篇)
旅游管理专业参考文献(3篇)经济管理毕业论文参考文献(一)隋映辉.城市创新:山东半岛城市创新圈及其构建[J].山东经济,2004(9):85-88.孟祥林.双核城市群背景下京津冀临港发展模式的区域经济学分析[J].中国城市化,2013(1):55-60.陈延斌,程玉.山东半岛城市群城市规模分布演变特征[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20-24.李宏,胡智慧.国外技术转移运行机制研究[J].科技政策与发展战略,2012(5):1-32.任锦鸾,吕永波,郭晓林.提高我国创新政策水平的综合思考[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7(2):1-4.刘岩.美国科技创新体系对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启示[D].锦州:渤海大学,2013.马敏象,屈娥,李金玲.美国技术转移服务体系运作经验及借鉴[J].云南科技管理,2012(2):46-50.王经亚,陈松.德国技术转移体系分析及借鉴[J].经济研究导刊,2009(8):203-206.司徒唯尔,席与亨.我国与发达国家技术转移机制比较研究的启示[J]. 管理纵横,2010(13):12-13.武学超.美国联邦政府提升大学技术转移能力政策的价值分析[J].外国教育研究,2012(39):88-95.王俊,任真.韩国的技术转移与产业化[J].全球科技经济瞭望,2010(4):32-38.孙占芳.韩国大德研究开发特区发展模式探讨[J].科技信息,2011(31):87-88.Zhang Bo,Tao Qiuyan.Research of SME s technology innovation model from multiple perspcetives[J].Chinese Management Studies 2012(1):124-136..金廷芳.2011.农产品供应链模式创新研究[J].商场现代化(2):97-98.梁鹏,李江.2013.基于Shapley值法的农产品供应链联盟利益分配机制研究[J].商业研究(8):191-194.施晟,卫龙宝.2012农超对接进程中农产品供应链的合作绩效与剩余分配[J].中国农村观察(4):14-28.孙世民,张吉国,王继永.2008.基于Shapley值法和理想点原理的优质猪肉供应链合作伙伴利益分配研究[J].运筹与管理,17(6):87-91.谭涛,朱毅华.2004.农产品供应链组织模式研究[J].现代经济探讨(5):24-27.赵晓飞,李崇光.2008.农产品供应链联盟的利益分配模型与策略研究[J].软科学,20(5):90-94.张润红,罗荣桂.2008.基于Shapley值法的共同配送利益分配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1):150-153.张维迎.2004.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上海书店.ILARIA G,PIERPAOLO P. 2004. Supply chain coordination by revenue sharing contracts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89:131-139.[1] 孟维华,诸大建,周新宏.资源消费弹性系数与降低经济增长中的资源消耗[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3):114-118.[2] 张晓波.北京市财政科技投入与经济增长的协整分析[J].中国集体经济,2008(6):14-16.[3] 胡宏兵.中国保险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协整分析:1999―2007年[J].山东经济,2007(6):74-78.[4] 吴舜泽,陈斌,#from 旅游管理专业参考文献(3篇)来自 end#逯元堂,等.中国环境保护投资失真问题分析与建议[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7(3):112-117.[5] 王用红,杨文杰.中国环保投资与国民经济增长的互动关系[J].经济管理,2008(Z2):157-162.物流管理专业毕业论文参考文献(二)[1] 吴清一.陈梅君.现代物流概论[m]中国物资出版社.2005[2] 吴清一.物流管理.[m]中国物资出版社.2005[3] 陆庄.毛华扬.erp原理与应用教程[m]电子工业出版社.2007[4] 赵涛.物流经营管理[m]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6[5] 胡思继.综合运输工程学[m]清华大学.北京交通大学.2006[6] 方仲民.现代物流规划与设计[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7] 郑彬.物流客户服务学习指导与练习[l]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8] 赵一萍.物流客户服务[l] 中国物资出版社.2007[9] 李雅芬.物流客户服务业务管理模板与岗位操作流程[m中国经济出版.2007[10] 华中生.物流服务运作管理[j]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11] 冯耕中.物流信息系统[j] 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12] 宋伯慧.现代物流必读[m]中国社会出版社.2006[13] 杨长春.第三方物流[m]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2007旅游管理专业参考文献(三)[1]. Wang YanXin, Yang Kuihe. Research and Realization of XML-based Heterogeneous Databases Integration[J].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and Computer, 2006, 3(3):109-113[2]. Liu Wei, Lin Can, Meng Xiaofeng.Web Database Query Interface Annotation Based on User Collaboration[J].WuHan University Journal of Natural Sciences, 2006,11(6):1403-1406.[3]. Cai Liang, Yang XiaoHu, Dong JinXiang.Building a highly available and intrusion tolerant database security and protection system (DSPS)[J].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 Science, 2003,4(3):287-293.[4]. 潇湘工作室. Access2002中文版从入门到精通[M].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1[5]. 何旭洪. Visual Basic 数据库开发实例导航[M].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2[6]. 求是科技. Delphi7程序设计与开发技术大全[M].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7]. 徐岩. 浅谈ODBC技术[J].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2006,55(3):4-6[9]. 张春林,马成勇,刘均.delphi 7数据库系统设计与开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10]. 刘瑞新,万朝阳,董淑娟.delphi 程序设计教程.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11]. 宋坤,李严,王国辉.SQL Server数据库开发实例解析.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12]. 夏邦贵郭胜.delphi 数据库开发入门与范例解析.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
旅游文献综述
南通大学信息技术检索作业论文题目:现代旅游体验要素文献综述*名:***专业:非织造材料与工程班级: 132班学号: ********** 指导老师:***日期: 2015年5月4日现代旅游体验要素顾鹏斐摘要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体验旅游日益兴起,旅游体验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本文通过文献综述提出了旅游体验的内涵,并总结了旅游体验的类型以及模型等。
关键词旅游体验;内涵;内容;模型正文综观旅游业的发展历史和游客对旅游目的地的消费方式,可以归纳为三个递进的旅游发展阶段(李怀兰,2004年)。
第一阶段,观光旅游。
这是旅游的初级阶段,是社会经济欠发达时期的必然选择,以自然风景区开发为主,旅游消费能力弱,服务意识不足,缺乏可持续发展前景。
第二阶段,休闲旅游。
这是旅游消费发展的中级阶段,是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提高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结果。
第三阶段,体验旅游。
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的最高旅游状态,是知识经济时代旅游消费的必然需求。
它强调游客对文化的、生活的、历史的体验,强调参与性与融入性,具有极大的发展空间。
20世纪60年代,鲍斯汀将旅游体验定义为一种流行的消费行为,一种经过人工设计的大众旅游体验;70年代,美国未来学者阿尔文· 托夫勒在其著作《未来的冲击》一书中,首次提出体验经济时代即将到来;1978年艾特森指出旅游体验的获得是由活动与环境组成,不同的活动及环境组合会产生不同的体验。
90年代派恩和吉尔摩在《体验经济》一书中,正式提出旅游体验一词,指出企业为了迎合消费者,并为其创造难以忘怀的体验经历,将注重消费者的主观需求,并愿意为基于体验活动的消费者需求变化买单,以使消费者产生一次难忘的记忆。
一、旅游体验的内涵关于旅游体验的含义,国外学者有不同的见解。
Boorstin(1964)认为它是一种时尚消费行为,一种人为的、预先构想的大众旅游体验,是做作的、刻板的。
MacCannell(1973)则把旅游体验看成是对现代生活所遭遇的困难的积极响应,他认为旅游者是在寻求“真实”的体验以战胜困难。
旅游业文献综述
关于阳城县旅游业发展的文献综述摘要:旅游业能够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
通过旅游使人们在体力上和精神上得到休息,改善健康情况,开阔眼界,增长知识,推动社会生产的发展。
旅游业的发展以整个国民经济发展水平为基础并受其制约,同时又直接、间接地促进国民经济有关部门的发展,如推动商业、饮食服务业、旅馆业、民航、铁路、公路、邮电、日用轻工业、工艺美术业、园林等的发展,并促使这些部门不断改进和完善各种设施、增加服务项目,提高服务质量。
随着社会的发展,旅游业日益显示它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
可是任何事物的发展过程都不可能问题,旅游业也不例外。
本文将对旅游业的发展现状、存在问题以及发展对策进行综述。
关键词:旅游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发展对策在新世纪新阶段,党中央、国务院把扩大内需、促进消费确立为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长期战略方针和基本立足点。
旅游业是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上发展最快的新兴产业之一,被誉为“朝阳产业”。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提出,要围绕小康社会建设目标和消费结构转型升级的要求,大力发展旅游、文化、体育和休闲娱乐等面向民生的服务业。
1 旅游业的发展现状随着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断推进,中国旅游业面临重大发展机遇。
魏小安在《关于旅游业成为经济增长点的若干问题》中提到,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必将对旅游需求增长发挥基础性的支撑作用;城乡居民收入将稳定增长,到2020年人均GDP将达3500美元左右甚至更多,这将进入世界旅游界公认的旅游业爆发性增长阶段;国家扩大内需的经济发展方略和加快推动服务业的发展,将为旅游业进一步发展创造新的机遇;中国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将为我国旅游业在国际市场和世界舞台更好地发挥作用,创造更为有利的条件;中国政通人和,社会安定,将成为世界上最安全的旅游目的地之一;随着对现行休假制度的完善和带薪休假制度的落实,将形成巨大的国内旅游消费市场。
尽管当前面临百年不遇的国际金融危机,但我们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机遇没有发生逆转,我国旅游业发展仍属于上升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旅游论文参考文献旅游毕业论文参考文献第一组:导游业务1、谢冽.导游人员职业道德建设刍议[J].湖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2、杜炜.导游业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3、任燕. 旅游道德认知与旅游伦理教育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 2007.4、樊飞. 导游回扣与薪酬机制设计研究[D]扬州大学, 2009.5、仝红星. 优秀传统文化与导游修养的提高[J]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尹燕. 当代导游知识结构优化的初步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 2005.7、冯耕耘. 导游员自我效能感量表的初步编制及其运用[D]南京师范大学, 2006.8、张红娟. 导游职业倦怠成因及其对策探讨[D]华中师范大学, 2008.9、付冰峰. 论导游语言的修辞策略[D]湖南师范大学, 2007.10、阙庆华. 论导游言语交际中合作原则的运用[D]湖南师范大学, 2008.11、谢新暎. 浅谈数字法在导游语言艺术中的妙用[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 2009.12、周丽玉, 王坚. 导游人员的职业倦怠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高教版),2009 .13、殷群. 从现场导游考试看学生导游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J]大理学院学报,2003.14、杨培玉. 导游专业学生导游应变技能培养的必要性及其方法[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08.15、王晓云. 中职《模拟导游》教学法探析[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8.16、周杰. 导游工作独立性新解——以非涉外导游讲解为例[J]贵州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617、王艳. 浅谈职业学校旅游人才培养[J]经营管理者,2009.18、王珍曙. 高职高专导游专业学生讲解能力的培养——导游讲解十二法[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19、任春. 加强对导游人员的管理提高导游人员的素质[J]. 中山大学学报论丛, 2002.20、陈静. 如何提高导游人员的综合素质[J]. 重庆教育学院学报, 2002.21、余飞. 论导游人员的第一印象[J]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2、欧阳莉. 导游素质论及管理对策[J]. 湖南社会科学, 2005.23、孟海玲. 导游激励目标与机制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 2005.24、吴丹. 导游服务质量存在问题及解决方法初探[J]. 商业经济, 2006.25、朱玉华,陈珠芳. 浅谈导游员职业道德建设[J]. 闽江职业大学学报, 2002.26、李文明. 导游员队伍素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企业经济, 2003.27、周国忠. 关于建设高素质导游队伍的思考[J]. 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2.28、谢冽. 导游人员职业道德建设刍议[J]. 湖南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4.29、宋稚芳,耿文辉. 导游人员职业道德的提高途径之初探[J]. 高教论坛,2005.30、刘秀丽. 浅析WTO与山东省旅行社导游人员的培养[J]. 内江科技,2009.31、梅琳, 吕金兰. 基于心理契约导入的导游人员管理探索[J]. 现代商贸工业, 2009.32、郭英杰. 导游人员的人格尊严权及其法律保护[J]. 法制与经济(中旬刊), 2009.33、殷国聪,杨霓. 浅论导游人员的基本素质[J].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 2000.34、于萍. 解析导游人员的继续教育[J]. 中国成人教育, 2009.35、杨环焕. 旅行社导游人员管理问题初探[J]. 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第二组:旅游品牌1.王崧.韩振华关于旅游品牌的深层思考[期刊论文] -社会科学家2001(6)2.李毅科学发展观和生态旅游模式研究--以"三江并流"、香格里拉自然景观为例[期刊论文] -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3.梁敏俐张家界生态旅游品牌发展构想[期刊论文] -株洲工学院学报2004(1)4.陈长铸造旅游品牌--贵州旅游品牌发展报告[期刊论文]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5.李明龙.戴光全旅游资源的包装与景区景点的可持续发展2000(03)6.陈放打造新桂林--旅游老品牌如何更新7.成竹.刘桂芬滇北香格里拉生态旅游示范区旅游接待现状调查分析2000(05)8.李肇荣立足文化打造广西旅游景点新品牌[期刊论文] -学术论坛2003(1)9.陈忠晓.王仰麟.刘忠伟.王晓东.牛亚菲可持续旅游及其区域实现途径探讨——以井冈山风景名胜区为例[期刊论文]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1(2)10.喻柏荣丽江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期刊论文] -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00(2)11.谷明我国旅游者消费模式与行为特征分析2000(04)12.张凌云旅游者消费行为和旅游消费地区差异的经济分析——兼与余书炜同志商榷[期刊论文] -旅游学刊1999(4)13.汪纯孝.姜彩芬.温碧燕旅游服务消费经历的实证研究[期刊论文]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3)14.舒伯阳基于消费者行为分析的区域旅游市场规划方法研究[期刊论文] -人文地理2003(4)15.李长秋论旅游地形象的定位更新[期刊论文] -北方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16.刘泽华.张捷.黄泰.解杼旅游地-旅游产品生命周期复合模型初探--旅游地生命周期的一种机制假说[期刊论文] -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3)17.阎友兵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辨析[期刊论文] -旅游学刊2001(6)18.余书炜“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综论——兼与杨森林商榷[期刊论文] -旅游学刊1997(1)19.林增学旅游者消费行为模式及其相关因素分析1999(04)20.崔凤军中国传统旅游目的地的创新与发展200221.岳怀仁风景旅游区经营与管理200122.彭德成中国旅游景区治理模式研究200323.马永利.谈俊中风景名胜区管理学200324.王昆欣旅游景区管理200325.张凌云旅游景区景点管理200426.周朝琦.侯文龙.邢红平品牌文化200227.赵黎明.黄安民.张立明旅游景区管理学200228.吴忠军旅游景区规划与开发200329.胡平中国旅游人口研究200230.刘光明企业形象导入200231.李蕾蕾旅游地形象策划:理论与实务199932.马勇.李玺.李娟文旅游规划与开发200433.彭绍坚旅游区项目策划与管理实务200134.钱智旅游形象设计200235.黄希庭.游旭群旅游心理学200336.国家旅游局政策法规司中国旅游区(点)要览200437.J Christopher Holloway The Business of Tourism 200138.J ohn Swarbrooke The Development and Management of VisitorAttractions 200239.V ictor T C Middleton Marketing in Travel and Tourism 2001第三组:旅游地[1] 陈安泽. 开拓创新旅游地学20年:为纪念旅游地学研究会20周年而作. 旅游学刊, 2006, 21(4):77-83.[2] T A Hose. Towards a history of geotourism: Definitions, antecedents and the future. Geological Society, London, Special Publications, 2008, 300:37-60.[3] C L Shafer. History of selection and system planning for US natural area national parks and monuments: Beauty and biology. Biodiversityand Conservation, 1999, 8(2):189-204.[4] Godfrey S. Nowlan, Peter Bobrowsky, John Clague. Protection of geological heritage: A North American perspective on Geoparks. Episodes, 2004, 27(3):172-176.[5] R Buckley. Geotourism.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006,33(2):581-583.[6] G Dias, J Brilha. Raising public awareness of geological heritage: A set of initiatives. In: Parkes, M.A. 2004 Natural and Cultural Landscapes: The Geological Foundation, 235-238, Royal Irish Academy, Dublin.[7] M Gray. Geodiversity: The origin and evolution of a paradigm. Geological Society, London, Special Publications, 2008, 300: 31-36.[8] J De Waele, M T Melis. Geomorphology and geomorphological heritage of the Ifrane–Azrou region (Middle Atlas, Morocco). Environmental Geology,2008,55/Springer online first.[9] L Erikstad. Registration and conservation of sites and areas with geological significance in Norway. Norwegian Journal of Geography, 1984, 38(3 & 4):199-204.[10] A C Mathis. Communicating geoheritage values with the public. 2005 Salt Lake City Annual Meeting of GSA/Geological Society of America Abstracts with Programs, 2005, 37(7):190.[11] 殷维翰,丁兴旺. 试论亟待建立的一个地质学分支:名胜地质学.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1983,13(2):109-113.[12] 殷维翰. 为搞好旅游地质工作而努力. 地质通报,1987,6(1):1-7.[13] 陈诗才. 处在起步中的旅游地(质)学. 地球科学进展,1987,2(3):22.[14] 陈传康. 地貌的旅游评价研究. 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5,15(1) :65-74.[15] 马恒玮. 关于旅游地学若干理论名词概念的探讨. 旅游学刊,1988,3(S1):3-5.[16] 吴昭谦. 面向世界开展地质旅游. 旅游学刊,1990,5(1):54-57.[17] 左晓璐. 四川地质旅游发展探讨. 地域研究与开发,1995,14(3):82-85.[18] 冯天驷. 地质旅游产业发展方向及其对策建议. 中国地质矿产经济,1998,16(6):20-25.[19] 王心源. 黄山花岗岩石质旅游资源的形成过程与保护对策: 兼对科学旅游的呼吁. 资源科学,1998,20(3):73-79.[20] 方起东,祝炜平. 关于开展杭州西湖地学旅游及建立“杭州西湖国家地学公园”的设想. 经济地理,2003,23(1):132-135.[21] 胡小猛. 雁荡山流纹岩地貌景观特征及其形成发育规律. 地理学报,2008,63(3):270-279.[22] 齐德利,肖星,陈致均. 甘肃丹霞地貌旅游形象建设研究. 地域研究与开发,2004,23(1):47-51.[23] 周进步,杨琳,冯晓虹. 江朗山风景区旅游形象策划和区域协作. 地域研究与开发,2002, 21( 3) : 93-96.[24] 郑宗清. 丹霞山地质公园的建设及其管理问题探讨.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 4):99-104.[25] 陶盈科,吴成基. 陕西翠华山国家地质公园建设研究.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6,20(6):130-135.[26] 白凯,吴成基. 基于地质科学含义的国家地质公园游客认知行为研究:以陕西翠华山国家地质公园为例. 干旱区地理,2007,30(3):438-443.[27] 冯淑华. 龙虎山丹霞地貌“旅游景观价值:游客审美感知”探讨.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8,24(2):104-108.[28] 彭永祥,吴成基. 秦岭终南山地质遗迹全球对比及世界地质公园建立. 地质论评,2008,54(6):849-856.[29] 赵逊,赵汀. 从地质遗迹的保护到世界地质公园的建立. 地质论评,2003,49(4):389-399.[30] 方克定,黄民智. 自然遗迹类保护区有关分类问题的探讨. 环境科学研究,1999,12(3):53-57.[31] 彭永祥,吴成基. 地质遗迹资源保护与利用协调性评价. 资源科学,2006,28(1):192-197.[32] 彭华. 中国丹霞地貌研究进展. 地理科学, 2000, 20(3):203-211.[33] 陈伟海. 洞穴研究进展综述. 地质论评, 2006, 52(6):783-792.[34] 陈国达. 武陵源峰林地貌形成的大地构造条件.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1993,17(2):103-112.[35] 卢云亭. 河东文化型态特征及其地学形成机制. 自然杂志,1993,16(5):30-35.[36] 杜国云. 云峰山魏碑刻石的地质地貌背景与资源保护研究. 山地学报,2008,26(2):230-236.[37] 洪昌松,王琪. 旅游地学中有关“美学”问题及“旅游地学图”的编制. 旅游学刊,1988,3(S1):33-36.[38] 吕学斌. 变幻造型地貌的旅游功能及其造景机理. 山地学报,1997,15(4):253-256.[39] 陈诗才. 自然美、地质体的观赏特性及其观赏效应的研究. 旅游学刊,1988,3(S1):30-33.[40] 吴成基. 陕北黄土高原地貌景观资源化探讨. 山地学报,2005,23(5):513-519.[41] 吕惠进. 我国酸性火山岩中的柱状节理构造景观. 自然杂志,2005,27(1):33-36.[42] 陈传康. 旅游地貌学:应用地貌学的新发展. 人文地理,1994,9(2):1-3.[43] 宋林华. 喀斯特地貌研究进展与趋势. 地理科学进展,2000,19(3):193-202.[44] 齐德利. 中国丹霞地貌空间格局. 地理学报,2005,60(1):41-52.[45] 韦跃龙,陈伟海. 中国岩溶旅游资源空间格局. 桂林工学院学报,28(4):473-483.[46] 周学军. 中国丹霞地貌的南北差异及其旅游价值. 山地学报,2003,21(2):180-186.[47] 冯淑华. 基于分形理论的江西丹霞地貌景区点空间特征及优化整合研究.江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31(3):321-326.[48] 赖良杰,彭东. 喀斯特地貌景观特点及旅游形象塑造. 中国岩溶,2003,22(4):318-323.[49] 崔之久,杨建强,陈艺鑫. 中国花岗岩地貌的类型特征与演化. 地理学报,2007,62(7):675-690.[50] 陈安泽. 中国花岗岩地貌景观若干问题讨论. 地质论评,2007,53(S):1-10.[51] 卢云亭. 中国花岗岩风景地貌的形成特征与三清山对比研究. 地质论评,2007,53(S):85-90.[52] 彭永祥,吴成基. 地质遗迹资源及其保护与利用的协调性问题. 资源科学,2004,26(1):69-75.[53] 胡镜荣. 旅游沙丘因子和临界容量. 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99,15(1):61-64.[54] 彭永祥. 地质公园保护利用协调的理论模式: 以陕西省为例. 山地学报,2005,23(5):520-526.[55] 崔越,杨景春. 地貌旅游资源特征值评价模型研究. 地理学与国上研究,2002,18(3):86-89.[56] 谢凝高. 云南石林景观美学价值评价研究. 地理研究,2001,20(5):517-526.[57] 胡炜霞,吴成基. 中国国家地质公园建设特色及快速发展过程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地质论评,2007,53(1):98-103.[58] 吴成基,韩丽英. 基于地质遗迹保护利用的国家地质公园协调性运作. 山地学报,2004,22(1):17-21.[59] 严国泰. 国家地质公园解说规划的科学性.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35(8):1133-1137.第四组:市场营销、会展旅游、餐饮管理蔡杰,赵毅.论会展旅游的营销策略[D].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4陈才,谢春山,王燕.大连会展业发展趋势与对策分析[J].财经问题研究,2003,9陈恩.香港会展业发展的经验与启迪[J].亚太经济,2005,2陈新跃,杨德礼,伊娜.欧美酒店业现状及其对中国酒店业发展的启示[J].商业研究,2003,19旦蕊,李平生.中国入境商务旅游研究[D].首都经贸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3戴光全.经济驱动型城市的旅游发展模式研究[J].旅游学刊,2005,2郭淳凡.试析我国会展旅游行业管理模式的选择[J].江苏商论,2003,12何问陶,何亮.发挥协同效应发展广东会展业[J].国际经贸探索,2003,2胡斌,王春雷.上海会展业SWOT分析及其发展目标对策探讨[J].人文地理,2004,8 林宇.CEPA框架下澳门会展业的发展现状及趋势思考[J].特区经济,2006,2 李新,左仁淑.成都会展与城市营销[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4 李平生.商务旅游产业组织创新[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李翔翔.当前若干星级饭店餐饮服务质量的问题及对策[J].浙江科技学院学报,2005,3李树民,杨波,温秀.西安会展旅游市场SWOT分析与发展对策[J].旅游科学,2003,2皮平凡,林艳.会展业与旅游业的互动模式探析[J].商业经济文荟,2005,5祁百福.对西安发展会展经济的几点建议[J].商业时代,2004,15乔玲玲,张红,张砚.西安市会展旅游开发的SWOT分析及对策[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5,3王保伦.会展旅游发展模式之探讨[J].旅游学刊,2003,1王华.我国商务会展旅游发展探析[J].求实,2005,2武晓鹏,王春利.我国商务旅游产业的发展研究[D].首都经贸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5杨群.深圳会展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J].特区经济,2006,5赵成涍.论国际会议产业的现状与发展战略——以北京的国际会议产业研究为主[D].中国社会科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03,4张汶,樊明方.西安会展经济发展研究[D].西北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张奎,王进富.西安市会展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其对策[J].西安工程科技学院学报, 2006,2张瑜,马耀峰.基于西安、深圳旅游对比的西安入境旅游探讨[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2006,1朱永旺.会展产业发展探析及西安实证分析[D].西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邹益民,陈业伟.我国经济型饭店经营模式初探[J].商业研究,2003,22 Christian M.Rogerson.Conference and Exhibition Tourism in the Developing World:The South African Experience[J].Urban Forum,2005,9 Dewar,K.Book Review:The Business and Management of Conventions[J].Tourism Manangement,2002,23(1)P:97-100Getz,D.Meeting Business. Encyclopedia of Tourism[M].NewYork:Routleledge,2000,P:387陈春莲;;浅谈合肥市滨湖新城旅游规划[J];安徽建筑;2010年05期2李维;杨燕;曾克峰;;旅游目的地系统及其核心竞争力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26期3吕本勋;;旅游联合营销探析[J];商业研究;2006年02期4刘水良;田金霞;粟娟;周运瑜;;张家界旅游产业结构效益分析与优化[J];商业研究;2009年03期5庞林;马治鸾;;城市近郊老旅游地资源开发探讨[J];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5期6黄细嘉,龚志强;鄱阳湖区域旅游整体形象策划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5年02期7禹贡;蓝力民;胡丽芳;;珠江三角洲地区标志性形象空间配置研究[J];城市问题;2007年12期8骆高远,钱淑燕;水乡城市景观规划与旅游形象建设——以浙江绍兴市为例[J];地理学报;2004年S1期9魏云刚;;景点型旅游城市内涵及发展问题探讨[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10王铮,李山;论旅游区的文脉[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4年06期记者张晏;我国现有耕地18.31亿亩[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6年2本报记者刘振国;情系沃土[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6年3记者刘振国;王世元介绍我部办理人大代表建议的经验[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6年4本报评论员;让我们面对挑战[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6年5林文;福建厅地质资料3年上网万余份[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6年6记者范宏喜王奇;全国第五次地灾防治学术大会召开[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6年7记者李萍;新疆20个区调项目公开招标[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6年8记者杨应奇通讯员徐彬;如东:严防土地整理中的商业贿赂[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6年9本报记者李晓明整理;聚焦我国重点金属成矿区带勘查部署[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6年10本报记者张晏;严格管理毫不放松[N];中国国土资源报;2006张文娟;基于区域整体利益的旅游目的地品牌营销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2郑鹏;中国入境旅游流驱动力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3高元衡;沿海旅游目的地成长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4朱红红;旅游景区品牌延伸机制与应用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5王蔚;山东省休闲旅游发展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6武虹剑;省域旅游发展战略规划研究[D];天津大学;2009年7侯志强;旅游城市经营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天津大学;2008年8宿倩;城市旅游产业竞争力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4年9李包相;基于休闲理念的杭州城市空间形态整合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赵华;山西省老年旅游目的地市场开发的地理学分析[D];山西师范大学;2010年2刘黎黎;满足南宁城市居民休闲需求的对策分析[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3叶小平;天台山和合文化旅游开发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4谢文侃;天台山国清寺宗教文化旅游市场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5胡晓晨;同城化背景下的京津冀区域旅游合作研究[D];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2010年6牙库提古丽·苏力旦;喀什传统旅游目的地提升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10年7吕敏;九江市旅游商品问题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8何海群;旅游目的地旅游产业集群发展战略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8年9陈文专;传统风景名胜区旅游产品创新开发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10周广威;我国旅游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