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如何加强银行柜面操作风险管理
浅议农村商业银行柜面操作风险管理与防控措施
浅议农村商业银行柜面操作风险管理与防控措施随着农村金融市场的不断开放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商业银行已经成为农村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为农村客户提供金融服务的机构,农村商业银行在日常的柜面操作中面临着各种风险,如现金管理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等。
加强柜面操作风险管理与防控措施,对于提高农村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柜面操作风险的特点1、风险来源多样化农村商业银行柜面操作涉及现金管理、交易操作、客户资金监管等多个方面,风险来源多样化。
现金管理风险主要来自于现金的进出、清点、存放和监管等环节;交易操作风险主要包括错误的业务操作、误操作等;客户资金监管风险主要涉及客户资金的安全和监管。
2、风险事件频发由于农村商业银行的柜面操作与大量的客户资金、交易信息打交道,存在很多不确定性和风险因素,因此风险事件频发。
柜员因工作疏忽或疲劳导致的误操作,客户恶意操作引起的资金损失等。
3、风险传导迅速柜面操作风险一旦发生,往往会对客户资金安全和银行声誉造成严重影响,且风险传导迅速,可能引发连锁反应。
在农村商业银行这样的大型金融机构中,一旦柜面操作风险失控,将给银行和客户带来极大的损失。
二、柜面操作风险管理与防控措施1、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机制农村商业银行应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机制,明确柜面操作的权限分配、职责分工和业务流程,确保各项业务操作符合规章制度。
制定院内手续规程、柜面操作规程等文件,清晰规定柜员的业务权限、操作程序,明确相关责任和义务。
要加强内部核查和监督,及时发现和纠正柜面操作中存在的风险问题。
2、加强培训和教育农村商业银行应当加强员工的培训和教育,提高柜员的操作技能和风险意识。
通过定期的业务培训和技能考核,使柜员熟练掌握各项业务操作流程,提高柜员的业务水平和风险识别能力,从源头上降低风险发生的可能性。
3、加强现金管理农村商业银行应健全现金管理制度,加强对现金的进出、清点和监管,使现金安全有序,防范现金的盗窃和流失。
规范柜面操作增强风险意识
规范柜面操作增强风险意识
规范柜面操作是为了保证银行工作的高效性和安全性,增强风险意识是为了降低风险的发生概率,以下是一些提高柜面操作风险意识的方法:
1. 加强培训:银行应该为柜面人员提供专业的培训,使他们了解并掌握柜面操作的规范和风险点,以及如何应对不同的风险情况。
2. 制定操作流程:银行应该建立明确的柜面操作流程,规范操作步骤,减少人为错误的发生,同时也方便对操作过程进行监督和管理。
3. 强化审查和监督: 银行应该建立有效的内部审查和监督机制,定期对柜面操作进行检查和审核,及时发现和纠正问题,确保操作的合规性和风险控制。
4. 建立风险管理制度:银行应该建立健全的风险管理制度,包括明确的风险评估、风险识别、风险监测和风险控制措施,全面提升柜面操作的风险管理能力。
5. 提升员工意识:银行应该通过提供培训、宣传和教育等方式,不断提高员工对风险的认识和理解,并促使员工自觉地遵守规范操作,增强风险意识。
6. 合规风险防控:银行应该建立合规风险防控体系,包括遵守法律法规和内部规章制度、建立完善的外勤操作监管体系、对违规行为进行严肃处理等,从源头上杜绝风险的发生。
总之,规范柜面操作和增强风险意识是银行保障业务运作安全和稳定的关键环节,银行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全面提升柜面操作的规范化和风险管理能力。
课题研究论文:浅议商业银行柜面业务操作风险及规避对策
银行管理论文浅议商业银行柜面业务操作风险及规避对策商业银行的柜面业务是商业银行在前台直接面向个人客户或企事业单位提供的产品和服务,不仅是商业银行向客户提供各类金融产品的基础性平台,也是银行实现稳健经营,确保资产安全的一项基础性工作。
但在实际操作中个别基层机构忽视风险,违规现象时有发生,这已成为诱发各类案件的直接原因。
因此,归纳柜面业务操作风险的表现形式和分析风险成因,为进一步规范柜面业务操作,提高商业银行营业网点柜面业务风险防范能力有重要意义。
一、柜面业务操作风险的表现形式1.岗位制约不到位(1)不相容岗位混岗操作。
主要表现为柜面操作的记账岗、复核岗与授权管理岗未进行有效分离;会计业务经办与银企对账、事后稽核、上门收(送)款、会计档案保管等未分人执行;电子印鉴库建模录入、复核人员与系统密钥管理人员串岗;预警信息处理、核查与交易事项经办一手清等。
(2)重要岗位未进行定期轮换。
主要表现为现金柜员、审核及开立账户工作人员、印鉴卡保管员、上门收送款员、同城票据交换业务员等重要岗位的人员长期未进行岗位轮换;业务主管人员、网点负责人在同一网点任职时间过长,未有效执行岗位轮岗制度等。
2.流程控制不严密(1)随意减少必要的操作流程。
在开立、变更或撤销银行账户时未对客户身份进行有效识别;对公办理付款业务时未核对客户印鉴;大额支付未进行双热线核实;柜员间交接未当面清点核对现金;钞箱交接时,未核对车牌号和解款人员身份等。
(2)业务授权逆程序。
一些需上级行审批授权的业务,前台操作员先办理业务再执行审批手续,或个别授权人员先进行业务授权再进行业务审核,或未审核客户身份证件、未核对业务凭证等就直接进行授权操作。
(3)业务操作逆程序。
办理现金存入时,先记账后收款;现金支取时,先付款后记账;客户间转账时,先存后取;柜员间现金调拨时,先完成系统操作,再核对调拨现金等。
3.操作人员工作疏忽(1)重要事项登记不全。
部分柜面人员未对印章及重要物品的领用、保管和交接连续登记;出售支付结算凭证、电子银行安全产品等无客户签收记录;非本所人员进入营业场所也未按规定详细登记等。
银行柜面操作风险及防控策略
银行柜面操作风险及防控策略一、银行柜面操作风险分析银行柜面是银行与客户之间直接接触的重要窗口,是银行业务的重要环节。
在柜面业务中存在着一定的操作风险,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人为错误操作风险:柜面工作人员在处理客户的业务时,可能出现因疏忽、疲劳或者缺乏经验而造成的操作错误,例如将客户的款项打错账户、给客户错发资料等。
2. 内部欺诈风险:柜面工作人员可能利用职务之便,从事违规操作、内部欺诈等行为,给银行及客户带来损失。
3. 客户信息安全风险:柜面业务需要获取客户的个人信息、账户信息等涉及隐私的信息,如信息泄露将给客户带来不必要的风险。
4. 假币风险:柜面工作人员在业务中可能遇到假币兑换的情况,如果不能及时发现并进行处理,将给银行带来经济损失。
以上风险的存在,可能给银行带来不良影响,尤其是在操作风险事件发生后,可能损害银行业务的稳健性和客户的信任度,加重银行的业务成本和管理负担,对柜面操作风险进行有效的防控十分重要。
1. 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机制银行应该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机制,包括完善的审批程序、清晰的责任分工、严格的业务流程等,确保柜面业务的正常运作。
并对柜面工作人员进行相关业务培训,增强其业务知识和操作技能,降低由于操作错误带来的风险。
2. 提高柜面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银行应该对柜面工作人员进行专业的培训,使其了解操作规程、熟悉各种业务流程,确保其操作的准确性和规范性。
通过定期的考核和评价,并设立相应的奖惩机制,激励柜面工作人员提高业务素质和责任意识。
3. 加强内部监督银行应该加强对柜面业务的内部监督,通过电子监控系统、现场巡查等方式,监督柜面工作人员的业务操作情况,及时发现并纠正可能存在的问题,规避潜在风险。
4. 客户信息保密银行应该加强对客户信息的保密工作,设立专门的保密区域和措施,保障客户的个人信息和账户信息安全。
加强对柜面工作人员的信息安全意识培训,确保客户隐私信息不会被泄露。
5. 假币识别与处理银行应该对柜面工作人员进行假币识别培训,增强其对假币的辨识能力。
浅谈商业银行柜面操作风险
浅谈商业银行柜面操作风险商业银行是金融机构之一,负责接受客户存款和发放贷款,为客户提供各种金融服务。
在银行业务中,柜员是金融机构最直接的服务窗口,负责为客户提供现金存取、账户转账、业务咨询等服务。
因此,柜面操作风险对于商业银行来说是一项重要的管理挑战。
柜面操作风险是指柜员在办理现金、汇款、外汇兑换、个人贷款等业务过程中,由于人为疏忽或其他原因造成的误操作或失误所带来的风险。
这些操作风险可能会导致银行的资金流动出现异常,进而影响客户资金的安全和银行的信誉。
商业银行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来降低柜面操作风险:一、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商业银行应该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对柜员进行规范的培训和考核,并对柜员进行绩效评估。
在柜员岗位职责上,应该严格规定柜员需要遵守的工作要求和操作流程,确保柜员在业务操作方面具有较高的技能水平。
二、强化内部控制商业银行应该在柜面设备、系统安全等方面强化内部控制。
例如,需要建立相应的信息安全策略和监管体系,对柜员和管理人员进行信息安全的监管和安排。
一些敏感数据和客户信息需要实现严格的权限管理和记录,确保信息不被泄露。
三、健全风险管理体系商业银行应该加强柜面风险监控和管理。
监控银行柜面业务风险情况,设置实时监测的机制,及时预警风险,采取预防措施。
同时,建立风险评估和管理机制,针对不同的业务风险制定不同的风险管理策略。
四、加强员工教育商业银行应该加强员工教育,提高员工的风险防范意识,增强员工对操作风险的自动识别能力。
员工在柜面工作中需要注重仪容和言行,确保良好客户服务和品牌形象。
总之,商业银行需要通过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强化内部控制、健全风险管理体系和加强员工教育等方面来控制柜面操作风险,保证银行正常运营和客户的资金安全。
浅谈如何有效防范柜面业务操作风险
浅谈如何有效防范柜面业务操作风险柜面业务是银行运营中的重要环节,也是与客户直接接触的环节。
柜面业务操作风险是指由于柜员操作不当、技术失误或其他非控因素导致的可能对银行业务造成损失的风险。
为了有效防范柜面业务操作风险,银行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措施:一、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
银行应制定并落实严格的柜面业务操作规程,明确柜员的操作权限和责任。
内部控制制度应包括操作流程、授权程序、控制措施等方面的要求,同时应定期对柜面人员进行培训与考核,确保柜员对操作规程的熟悉程度和操作的规范性。
二、加强柜面人员的素质培养。
柜面人员是直接面对客户的窗口,他们的业务水平和素质直接关系到柜面业务的服务质量和风险控制。
银行应加强对柜面人员的业务培训和素质教育,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和风险防范意识。
三、建立完善的风险评估和控制机制。
银行应对柜面业务进行全面的风险评估,根据风险评估结果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例如,对于高风险的操作业务,可以设置双人审批制度或者增加风险报告等措施,提高业务操作的审慎性。
四、采用先进的技术手段进行风险控制。
随着技术的发展,银行可以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来加强柜面业务的风险控制。
例如,可以建立完善的交易监控系统,对柜员的操作进行实时监测,及时发现和防范风险。
同时,可以引入人脸识别、指纹识别等技术手段,提高柜面业务的安全性和准确性。
五、加强对外部风险的防范。
柜面业务不仅面对客户,还与各种外部环境因素密切相关。
银行应加强对外部风险的监测和防范,及时调整业务策略和操作流程,以降低业务风险。
同时,建立紧密的外部沟通机制,与监管机构、其他金融机构等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共同防范和应对风险。
总之,在柜面业务操作风险防范方面,银行应以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为基础,加强柜面人员的培训与素质提升,建立并落实科学的风险评估和控制机制,并运用先进的技术手段进行风险控制。
同时,要增强对外部风险的防范意识,与外部机构保持紧密合作,共同防范和应对风险。
浅析如何加强银行柜面操作风险管理
如何加强银行柜面操作风险管理银行柜面操作风险是指银行柜员为客户办理账户开销、现金存取、支付结算等业务过程中,由于风险控制失效使银行或客户资金遭受损失的风险,是银行操作风险的主要领域。
一、银行柜面操作风险的分类和特点(一)分类。
根据《巴塞尔新资本[1.48 0.00%]协议》的定义,操作风险是指由于不完善或失灵的内部程序、人员和系统或外部事件导致损失的风险.在实际工作中,操作风险可以分为四类:一是人员因素引起的操作风险,包括操作失误、违法行为、关键人员流失等情况;二是流程因素引起的操作风险,包括流程设计不合理和流程执行不严格两种情况;三是系统因素引起的操作风险,包括系统失灵和系统漏洞两种情况;四是外部事件引起的操作风险,主要是指外部欺诈、突发事件以及银行经营环境的不利变化等情况。
柜面操作风险一旦发生,损失将是巨大的。
只有通过柜面业务流程的再造,建立起防范操作风险的动态管理体系,才能将风险管理执行到位。
(二)特点.银行柜面操作风险主要呈现以下特点:一是多样性。
柜面操作风险的形成有的是由于内部的管理机制不健全所造成的,有的是由于柜员风险意识和能力不足所造成的,有的则是内部人员或内外勾结作案,呈现多样化的特征。
二是破坏性。
柜面操作风险涉及的种类多样,覆盖面广,加上近年来银行柜面风险所引发的案件层出不穷,涉案的金额也越来越大,给社会、金融行业、柜员及客户均带来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或损失。
三是不可预知性.银行柜面由于人员多、流程多、业务量大,因此其风险也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四是影响大.与信贷风险、政策风险等其他风险相比,柜面业务操作风险带来的经济损失相对较低,但带来的影响却很深远,对外造成的社会影响较为恶劣,对品牌形象损毁巨大。
二、产生银行柜面操作风险的原因近年银行发生的柜面业务案件的统计结果显示,柜面操作风险的易发环节主要集中在现金、重要物品和账户等三个部位。
产生柜面操作风险的原因不外乎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两个方面。
浅议农村商业银行柜面操作风险管理与防控措施
浅议农村商业银行柜面操作风险管理与防控措施1. 引言1.1 背景介绍在农村地区,农村商业银行作为金融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支持当地经济发展和居民金融需求的关键作用。
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金融市场的不断完善,农村商业银行的柜面操作风险管理也越发显得重要。
柜面操作作为银行日常业务的核心环节,直接关系到客户资金的安全和银行声誉的稳定。
在日常运营中,柜员操作疏忽、内部欺诈、系统风险等问题时有发生,给银行业务带来较大隐患。
对于农村商业银行而言,加强柜面操作风险管理,建立起科学的风险防控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只有通过有效的风险管理措施,才能确保银行业务的稳健运行,维护客户和银行的共同利益。
针对农村商业银行柜面操作风险管理的现状与挑战,本文将从不同维度进行分析,总结经验并展望未来发展趋势,为相关农村银行机构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1.2 问题意识农村商业银行作为服务农村地区居民和农民的金融机构,柜面操作风险管理是其风险管理体系中的重要一环。
在日常运营中,柜面操作人员面临着各种操作风险,包括因员工操作不慎或疏忽而导致的错误交易、信息泄露、盗窃等问题。
这些风险不仅可能对银行自身造成财务损失,还可能影响客户的利益和信任,甚至会引发社会恶果。
农村商业银行需要重视柜面操作风险管理,建立完善的防控措施,提高柜面操作人员的风险意识和应对能力,以确保银行的稳健经营和客户资金安全。
问题意识的提出,是为了引起农村商业银行领导和管理者对柜面操作风险的重视,及时采取有效的管理措施,防范和减少柜面操作风险带来的不良影响。
只有深刻认识到柜面操作风险的存在和可能性,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确保农村商业银行的可持续发展和客户利益的最大化。
本文将重点关注农村商业银行柜面操作风险管理与防控措施,探讨其现状与挑战,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1.3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深入探讨农村商业银行柜面操作风险管理与防控措施,从而有效提升农村商业银行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银行柜面操作风险及防控策略
银行柜面操作风险及防控策略银行作为金融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日常理财和资金管理的重要场所。
银行柜面操作作为银行的重要业务之一,直接关系到客户资金的流动和安全,因此必须高度重视操作风险并制定相应的防控策略。
本文将就银行柜面操作风险及防控策略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银行柜面操作风险1. 技术风险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银行柜面操作依赖于各种技术设备和系统,如ATM机、POS 机、在线银行系统等。
这些设备和系统一旦出现故障或遭受恶意攻击,就可能导致柜面操作出现错误或异常,进而影响客户资金的安全和流动。
2. 人为操作风险柜面操作人员的疏忽大意、错误操作或者违规操作都可能导致客户资金损失或异常。
操作员因为疏忽大意将客户存款入错他人账户,或者未经客户同意擅自调整客户账户余额等情况,都可能对客户的资金安全造成风险。
3. 诈骗风险柜面操作可能成为诈骗分子实施诈骗的渠道之一。
柜面操作人员被诈骗分子诱骗或收买,通过伪造身份证件或其他手段向银行柜面操作人员领取客户存款等。
一旦银行柜面操作人员未能及时察觉或者不加以核实,就可能造成客户资金的损失。
4. 法规合规风险柜面操作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法规合规方面的风险,如未及时更新客户信息,未严格按照合规程序执行柜面操作,未对可疑交易进行适当的监控等都可能对银行业务的合规性产生影响。
1. 完善技术设备和系统银行应当不断完善和升级柜面操作所使用的技术设备和系统,确保其稳定性和安全性。
并且要及时修复故障,防范恶意攻击,确保柜面操作的正常进行。
2. 强化员工培训和管理银行应当加强对柜面操作人员的培训,提高其风险意识和法规合规意识。
加强对柜面操作人员的素质评估和管理,从源头上预防人为操作风险的发生。
3. 加强内部监控和审计银行应当建立健全的内部监控机制,对柜面操作进行实时监控,及时发现和处理异常情况。
同时要加强内部审计,对柜面操作过程和结果进行定期审计,确保操作的合规性和安全性。
4. 加强客户身份核实和风险预警银行应当加强对客户身份的核实,确保柜面操作的合法性。
浅议农村商业银行柜面操作风险管理与防控措施
浅议农村商业银行柜面操作风险管理与防控措施农村商业银行作为农村地区的金融机构,在柜面操作过程中面临着一定的风险,因此必须加强风险管理与防控措施。
本文将从柜面操作风险管理的观点出发,探讨农村商业银行应采取的防控措施。
农村商业银行应严格落实各项风险管理制度。
柜员工作涉及到大量的资金和客户信息,必须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制度来规范柜员的行为。
银行可以通过制定明确的操作规程、强化内部管理、加强培训等方式,增强柜员的风险意识和防控能力。
农村商业银行应加强内部控制,建立健全的审批机制。
在柜面操作中,经办柜员往往具有一定的操作权限,容易产生内部舞弊等风险。
银行应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机制,明确工作流程,分离柜面操作的各个环节,实行双人操作和互相审批制度,减少风险的发生。
农村商业银行应建立风险监测和预警机制。
风险监测和预警是风险管理的重要环节之一,对于柜面操作风险的管理也不例外。
银行可以通过建立风险监测系统、设置预警指标、开展外部评估等方式,提前发现风险隐患,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风险防范和应对。
农村商业银行应加强对柜员的培训和考核。
柜员是农村商业银行最直接接触客户的人员,他们的专业素质和风险防控能力直接影响到客户的资金安全和银行的声誉。
银行应加强对柜员的培训,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和风险防控能力,并通过日常考核和问责机制,倒逼柜员主动防范风险。
农村商业银行在柜面操作风险管理与防控措施方面应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包括严格落实风险管理制度、加强内部控制、建立风险监测和预警机制、加强对柜员的培训和考核等。
只有这样,才能有效防范柜面操作风险,维护客户利益和银行的经营安全。
浅议农村商业银行柜面操作风险管理与防控措施
浅议农村商业银行柜面操作风险管理与防控措施农村商业银行是我国农村金融机构中的一种形式,依赖金融信息化技术,提高柜面服务效率的同时,也使得柜面操作风险管理变得复杂,需要采取科学合理的方法,加强对柜员管理和操作流程管控等方面的防范与管理。
一、柜面操作风险的主要形式及影响(一)客户身份核实不到位在柜员进行客户服务或交易时,必须对客户身份信息进行核实,了解客户真实意愿并防止身份冒用等违规行为。
如果柜员未能充分核实客户身份,就会造成资金汇入错误账户等巨额风险。
(二)信息泄露问题在柜员从事业务办理时,很可能会泄漏客户信息。
如果柜员存在严重的信息泄露问题或不当披露,那么被盗取的客户信息可能被不法分子利用,极大地影响客户资金和隐私信息的安全。
(三)资金误操作如果柜员操作不当,很可能会误操作所管理的账户,比如将存款转入了错误的账户中。
这种操作失误可能造成巨额财务损失,因此也需要柜面操作风险管理强化。
(一)完善柜员管理制度农村商业银行应建立严密的人员管理制度,加强柜员的技术培训和流程操作规范,加强对柜员协助和成熟度的评估,因为柜员过于贪图柜面交易利益,往往会忽略操作流程和风险管理交易的友好环境,加强柜员管理,避免他们可能存在的风险意识误区和违规操作行为。
(二)建立严格的身份认证制度农村商业银行应该建立客户身份信息核实并强制要求持续更新。
只有经过身份认证的客户才能进行交易,这种方法可以防止客户的身份被冒用,减少柜员疏忽导致的错误交易。
(三)加强信息系统管控农村商业银行应利用信息系统技术,对柜面操作进行有效监测。
实现对柜面操作流程的全程记录,并实现对柜员操作存档,这样可以更好地监管柜员操作行为,有效地防止柜员操作风险。
(四)完善防范措施农村商业银行需要完善防范措施——利用多因素身份认证、动态口令控制、浏览器安全策略等技术机制,保护客户和柜员的密码信息。
此外,还需要在柜员工作区中加强视频监控等设备,防止不良行为和非法入侵等问题的出现。
浅议农村商业银行柜面操作风险管理与防控措施
浅议农村商业银行柜面操作风险管理与防控措施随着时代的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商业银行在农村地区的地位和作用也越来越重要。
农村商业银行柜面操作作为银行日常经营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涉及到客户的资金安全和银行的风险管理。
加强对农村商业银行柜面操作风险管理与防控措施的研究和实施显得尤为重要。
1. 业务风险柜面业务是农村商业银行的重要业务之一,包括客户存取款、汇款、兑换外汇等金融业务。
在柜面操作中,存在着客户资金误操作、虚假交易、差错交易等业务风险,这些风险可能导致客户损失和银行信用受损。
2. 人员风险柜面操作人员是农村商业银行的一线服务人员,对他们的素质和业务水平要求较高。
如果柜面操作人员素质低下、工作失误或者涉嫌内部违规操作,都会导致潜在的风险隐患,甚至可能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
3. 技术风险随着科技的发展,银行业务逐渐向电子化、网络化发展。
农村商业银行柜面操作也不可避免地受到技术风险的影响,比如计算机系统故障、网络连接问题、恶意攻击等,都可能对柜面业务的正常运转造成影响。
4. 操作风险柜面操作涉及大量现金、票据等价值物品,操作失误或疏忽可能导致资金的损失和错帐等问题,这也是柜面操作风险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
1. 加强员工培训农村商业银行应加强对柜面操作人员的业务培训和素质教育,提高其服务意识和业务水平。
通过定期的培训和考核,确保柜面操作人员具备良好的职业操守和操作技能。
2. 完善管理制度建立健全的柜面操作管理制度,明确各项业务操作流程和责任分工,规范柜面操作行为。
加强对柜面操作人员的管理和监督,及时发现和纠正非法行为和失误操作。
3. 强化技术支持农村商业银行要充分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建立完善的计算机系统和网络安全防护措施,确保柜面业务的顺利进行。
定期对计算机设备和软件进行检查维护,并建立紧急故障处理机制,保证柜面业务的正常运转。
4. 完善风险预警机制建立完善的风险预警机制,对柜面业务操作中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及时识别和评估,采取有效的风险防范措施,减小损失。
银行柜面操作风险及防控策略
银行柜面操作风险及防控策略随着金融科技的不断发展和新型金融业务的兴起,银行柜面业务在客户服务和资金管理方面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银行柜面操作也存在着一定的风险,如客户身份信息泄露、盗刷、错误操作等。
银行需要高度重视柜面操作风险,制定有效的防控策略,保障客户资金安全和银行运营稳定。
本文将对银行柜面操作风险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防控策略。
一、银行柜面操作风险分析1. 客户身份信息泄露风险银行柜面操作涉及大量客户个人和财务信息,包括身份证号、账户信息、密码等。
如果柜员不慎泄露客户信息,将给客户带来巨大的财产损失,同时也会严重损害银行的声誉和信誉。
2. 盗刷风险在柜面操作中,柜员常常要处理客户的取款、转账等操作,如果客户的卡号、密码等信息泄露,将有可能导致盗刷事件的发生,给客户和银行带来不利影响。
3. 错误操作风险柜员在进行柜面操作时,如果操作失误(如汇款错误、资金错账等),将给客户带来损失,也会增加银行的运营成本和风险。
1. 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银行应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包括柜员操作权限的划分、客户身份信息保护制度、柜面操作流程规范等。
严格规定柜员的操作权限,确保柜员只能处理其权限范围内的业务,避免越权操作;加强对客户身份信息的保护,严禁柜员私自查阅客户信息,确保客户信息的安全性;制定详细的柜面操作流程和规范,规定柜员在办理业务时必须严格遵守操作规程,确保操作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2. 加强柜员培训和监督银行应加强对柜员的培训和监督管理,提高柜员的业务水平和风险意识。
银行可以定期组织柜员参加业务知识和操作技能培训,提高柜员的业务素质和风险防范意识;同时建立健全的监督管理机制,加强对柜员行为的监控和评估,及时发现和纠正柜员的违规行为,确保柜员业务操作的规范和安全。
3. 强化技术防范措施银行应加强技术防范措施,确保柜面操作系统的安全稳定。
包括加强对柜面操作系统的安全管理和维护,定期检测系统漏洞和风险,及时修复安全隐患;采用先进的身份识别技术,如指纹识别、人脸识别等,提高客户身份信息的安全性;并严格遵守国家相关安全规定,保障客户信息和资金的安全。
浅议农村商业银行柜面操作风险管理与防控措施
浅议农村商业银行柜面操作风险管理与防控措施随着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的不断健康发展,农村商业银行的业务也日益繁荣。
在金融服务过程中,柜面操作风险是不可避免的,如何有效管理和防控柜面操作风险成为农村商业银行业务发展中的一项重要工作。
本文将从柜面操作风险的定义、风险管理与防控措施以及建议等方面进行浅议。
一、柜面操作风险的定义柜面操作风险是指在银行柜面业务操作中,由于人为操作失误、技术故障、违规行为等导致的风险。
柜面操作是农村商业银行与客户最直接的联系点,也是客户进行日常银行业务操作的主要场所,因此柜面操作风险的风险事件频率相对较高,应引起高度重视。
二、柜面操作风险管理与防控措施1.岗位责任明确,员工教育培训农村商业银行应当明确柜面操作各岗位的责任,建立健全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使每一位柜面工作人员都明确自己的工作责任,并且能够履行好这份责任。
银行要加强对柜面工作人员的教育培训,提高他们的风险意识和风险防范能力,使其能够正确处理和防范柜面操作风险。
2.技术设备升级,保障安全性农村商业银行应当不断升级和完善柜面操作的技术设备,提高设备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采用先进的防伪防篡改技术、安全门禁系统等,减少技术故障和违规操作的发生,保障客户资金和信息的安全。
3.加强内部监管,建立风险评估机制农村商业银行应当加强对柜面操作的内部监管,建立健全的风险评估机制。
通过对柜面操作的风险点和风险源进行识别和评估,找出存在的问题和漏洞,并及时加以整改和防范,有效减少柜面操作风险的发生。
4.严格操作规程,建立反馈机制农村商业银行应当建立严格的柜面操作规程,明确各项操作程序和要求,规范业务操作行为,减少人为操作失误和违规行为的发生。
银行还要建立完善的风险反馈机制,及时收集、分析和处理相关风险事件,更好地总结经验教训,不断改进工作方法,提高柜面工作的风险管理水平。
三、建议农村商业银行在管理和防控柜面操作风险的过程中,应当重视风险管理与防控措施的落实,不断加强风险意识和内部监管,提高员工的风险防范能力,加强技术设备的升级,建立完善的反馈机制,从而有效降低柜面操作风险的发生概率,保障客户的资金和信息安全,维护良好的金融市场秩序。
银行柜面操作风险及防控策略
银行柜面操作风险及防控策略一、银行柜面操作风险近年来,随着金融科技的不断发展和银行业务的日益复杂化,银行柜面操作风险日益凸显。
银行柜面操作风险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实施风险:柜员在操作过程中,可能由于疏忽大意、技术不熟练等原因,导致操作失误,造成错误的交易发生,从而给银行和客户带来损失。
2. 内部欺诈风险:柜员可能利用自己的职务之便,进行内部欺诈活动,如冒领客户存款、篡改账户信息等,给银行造成损失。
3. 信息安全风险:柜员在操作过程中可能存在泄露客户隐私信息、被黑客攻击、系统漏洞等安全隐患,导致客户资金被盗取或泄露。
4. 遵从风险:柜员在操作过程中可能不遵守银行内部规章制度,违反相关法律法规,导致银行面临违规处罚。
针对银行柜面操作风险,银行可以采取以下一些措施进行有效的防范和控制:1. 加强培训:银行应加强对柜员的技术培训,提高柜员的业务水平和操作技能,增强柜员的风险意识和遵从意识。
2. 强化内部控制:银行应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机制,对柜面操作进行严格监督和检查,确保柜面操作符合规定和程序。
3. 强化信息安全防护:银行应加强对柜面操作的信息安全管理,加强系统的安全防护,防范黑客攻击和内部泄密行为。
4. 强化风险意识:银行应加强对柜员的风险意识教育,使柜员能够充分认识到柜面操作风险的重要性,提高警惕,防患于未然。
5. 加强监测和反馈:银行应建立全面的柜面操作监测机制,对柜面操作进行实时监测和日常检查,及时发现问题并及时处理。
6. 推行多重授权制度:银行可以在柜面操作上推行多重授权制度,比如资金划转需要二次审核,大额操作需要经理级别以上人员授权等,增加操作的安全性。
银行柜面操作风险是银行安全运营的重要组成部分,银行应采取多种有效的措施进行风险的预防和控制。
只有全面加强对柜员的培训和管理,加强内部控制和信息安全防护,强化风险意识和监测反馈机制,才能更好地保障银行业务的安全稳健运行,保障客户和银行自身的利益。
银行柜面操作风险及防控策略
银行柜面操作风险及防控策略银行柜面操作是银行服务中最为常见的方式,其操作风险也是最高的。
柜面业务包括开户、存款、取款、转账、贷款等多种基础金融服务,这些业务几乎都需要进行身份验证和资金划转操作,每一步都涉及到操作风险。
本文将探讨银行柜面操作存在的风险及防控策略。
一、银行柜面操作存在哪些风险?1. 银行员工内部操作风险:部分员工经验不足或过于繁忙等原因可能导致操作疏漏、错误操作;更有甚者可能利用账户信息等干扰内部系统导致盗窃、虚假开户等违法操作。
2. 客户安全风险:如客户密码被窃取,身份证被冒用等。
3. 银行账务风险:如对账不及时,差错账户发生频繁,给客户和银行带来财务损失。
4. 外部声誉风险:如故意拖延业务处理时间,服务态度差,对客户及时告知可能影响到其他客户的事项等,这将影响银行的品牌形象。
1. 建立健全制度:银行应该制定客户身份验证、账户查证等规范,以及员工信用评估、内部监督等制度,严格落实告知制度,及时检查操作流程的频率和核对。
2. 加强员工培训:银行员工应该经过详细的职业培训,了解操作流程和风险,注重基础工作的训练,提高业务水平,确保客户信息的正确处理和安全保护。
3. 事前审核身份证和账户信息:针对新客户,银行工作人员应严格核对身份证、银行卡号、上传的照片等资料是否符合要求,确保资金管理在合理范围内。
4. 引入技术手段:银行可以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手段,建立数字化操作流程,记录每个客户的操作日志,加强对客户账户信息的保护力度。
5. 外部部门的辅助监管:银行应与警方、行业协会等外部监管部门建立持续协作关系,在发现异常情况后及时汇报,采取必要的对策。
三、结论银行柜面操作的风险是无处不在的,但通过建立制度,加强员工培训和引入技术手段等多种手段可以有效防控风险。
银行应该铭记“诚信、专业、合规”三大原则,加强对银行柜面业务的监管,保障客户资金的安全管理和合理运用。
浅议农村商业银行柜面操作风险管理与防控措施
浅议农村商业银行柜面操作风险管理与防控措施随着农村商业银行在城乡一体化建设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其柜面服务也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然而,在日常柜面操作中,存在着各种风险,如假币识别不准、误操作、信息泄露等问题。
因此,必须采取一系列措施来规范操作步骤,降低操作风险,提高服务水平。
一、设计合理的业务流程农村商业银行应根据客户的不同需求,制定合理的办理流程,建立实施细则,避免柜员在办理业务时形成流程繁琐和流程不清、操作混乱、服务不及时的情况。
针对某些业务流程较为复杂的操作,应引入普及技术,通过自助终端等方式,将农村商业银行柜面人员的操作难度减少。
二、安排合理的业务时间柜员在忙碌的工作中习惯性地使用“直接口头”,这些快捷语言对内部柜员较为熟悉,但对于外来客户可能不太容易理解。
此外,长时间操作柜台业务,简单粗暴地推送客户会让客户感觉到不耐而心生抗拒。
为了减少柜员在忙碌时给客户带来的不必要困扰,农村商业银行应根据客户的需求安排合理的办理时间。
柜员在办理业务时,要用轻松、亲切、耐心的语气与客户交流,避免影响客户情绪。
三、完善内部管理制度农村商业银行在内部管理制度上应注重对所有操作流程的实施标准化、规范化,严格落实各项操作措施,特别是对跨部门的业务流程,应定期对操作流程进行评估、强化消防安全知识,保证各类安全监管措施的落实程度。
在内部运营中,还需加强针对操作风险的内部调查和外部风险管理。
保证柜员的安全操作所必需的物料设置、应急预案等各项条件,规范化和安全化的操作环境,确保操作风险控制在可控范围内。
四、强化业务安全风险防控针对柜面操作中可能产生的风险,农村商业银行应增强风险意识,一方面在员工的操作准则上进行明确、规范的培训和指导,使员工能够有更明确的行为规范,另一方面,通过安装防护设备等措施加以防范。
对于农村商业银行柜面作业涉及计算机系统的操作业务,应采取多重技术防范,如设置密码、指纹识别等数码技术。
浅议农村商业银行柜面操作风险管理与防控措施
浅议农村商业银行柜面操作风险管理与防控措施农村商业银行作为服务农村经济的金融机构,在为客户提供各项金融服务的过程中面临着柜面操作风险。
柜面操作风险是指在银行营业网点进行柜面业务操作时,由于人为因素、系统故障、内外部欺诈等原因造成的操作错误或损失的风险。
针对农村商业银行的柜面操作风险,需要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
农村商业银行应加强员工的培训和教育。
通过定期组织员工岗前培训和在职培训,提高员工的专业水平和风险意识,使其熟悉操作规程和风险防控要求。
还可以通过组织员工参加各类培训和考试,评定他们的业务能力,提高业务操作的准确性和规范性。
农村商业银行需要加强对柜员操作的监督和管理。
银行应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机制,设立相应的审批制度和流程,明确各级管理层在柜员操作中的职责和权限,确保操作的合规性和安全性。
银行还应建立监察机构,对柜员操作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检查和审计,对存在的问题及时纠正和整改。
农村商业银行还可以采用科技手段来防控柜面操作风险。
可以通过建立完善的柜面业务管理系统,对柜员操作进行实时监控和记录,发现问题及时报警并进行处置。
可以引入人脸识别、指纹识别等生物特征识别技术,提高操作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农村商业银行应加强风险的预警和应急处理能力。
银行可以逐步建立和完善风险预警机制,通过建立风险指标体系、建立风险报告制度等方式,及时发现和识别潜在风险,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
银行还应建立有效的应急预案和应急处理机制,一旦发生柜面操作风险,能够及时进行应对和处理,最大程度减少损失。
农村商业银行在进行柜面操作时面临着一定的风险,但通过加强员工培训、加强监督和管理、采用科技手段以及加强风险预警和应急处理能力等措施,可以有效地防控柜面操作风险,保障客户的资金安全和银行的正常运营。
银行柜面操作风险及防控策略
银行柜面操作风险及防控策略随着金融行业的不断发展,银行柜面作为银行与客户直接接触的重要窗口,一直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由于银行柜面操作的特殊性,存在着一定的风险。
本文将对银行柜面操作风险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防控策略,以期提高银行柜面的风险管理水平。
一、银行柜面操作风险分析1.身份验证风险银行柜面操作过程中,柜员需要对客户身份进行验证,确保客户身份的真实性。
由于身份证件的伪造以及个人信息泄露等原因,客户身份验证存在一定的风险。
一旦柜员未能准确验证客户身份,可能导致银行资金账户被非法操作,造成损失。
2.信息安全风险在银行柜面操作过程中,涉及大量客户的个人信息和交易记录,如不加以保护,极易受到黑客攻击和内部人员的非法获取。
一旦客户信息被泄露,不仅会影响客户的权益,甚至可能导致银行声誉受损。
3.操作错误风险柜员在繁忙的工作环境下,可能因为疏忽或操作失误导致资金错账、信息录入错误等问题,给银行和客户带来潜在的风险。
4.欺诈风险利用柜面操作隐蔽性较高的特点,一些不法分子可能采取各种手段进行欺诈活动,例如伪造证件办理业务、虚构交易等,给银行带来直接经济损失。
银行应加强客户身份验证,包括采用多种身份证明文件进行核对、使用生物识别技术等手段,提高身份验证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银行应建立健全的信息安全管理体系,包括加密通道、权限控制、并对客户信息进行分类管理和权限控制。
建立监测机制,对异常访问行为进行及时发现和防范。
3.规范操作流程银行应建立规范的操作流程和标准化的操作指引,鼓励柜员多次核对客户信息和交易金额,减少操作失误的可能性。
4.加强内部监管银行应建立健全的内部监控机制,对柜面操作进行实时监控,及时发现和制止违规或异常操作行为。
对柜员进行安全意识培训,提高他们对风险的认识和应急处理能力。
5.强化客户教育银行应向客户宣传信息安全意识和保护个人身份信息的重要性,建立完善的客户风险防范教育体系,提高客户自我保护意识。
加强银行柜面操作风险管理
加强银行柜面操作风险管理第一篇:加强银行柜面操作风险管理加强银行柜面操作风险管理操作风险是由于不正确的内部操作流程、人员、系统或外部事件导致的直接或间接损失的风险。
银行柜面操作风险是指银行通过传统柜台交易渠道办理各种业务过程中,由于控制失效使银行或客户资金遭受损失的风险,通常是由于制度不完善、人为失误、系统故障或外部事件等原因引起,具有内生性、多样性和损失不确定性的特点。
防范银行柜面操作风险近年来已成为监管机构以及银行的重要课题。
银行柜面操作风险的主要表现形式有几种。
一是操作失误型。
这类风险事件较为普遍,通过事中、事后控制能够及时发现并纠正,形成损失不大。
二是主观违规型。
这类风险事件总量不多, 但带来损失相对较大。
三是内部欺诈型。
损失金额较大。
四是外部欺诈型。
内部欺诈、外部欺诈统称为欺诈,也包扩内外部勾结欺诈。
欺诈是最突出的前台业务操作风险表现形式,一旦成功,造成损失非常巨大。
目前对防范此类风险工作还有待加强。
具体包括:操作风险管理理念未有效建立。
一是柜面操作风险管理理念没有建立,对柜面操作风险的普遍性、长期性、顽固性缺乏足够的认识,把柜面操作风险看成是偶然、孤立、局部的事件,存在侥幸心理。
二是经营指导思想存在误区。
“稳健经营”和“全面风险管理”理念没有真正贯彻到经营实际,对速度和规模关注多,对质量和安全考虑少;对信用和市场风险关注多,对操作风险研究少。
柜面操作风险控制机制不健全。
商业银行创新动力来源于两方面,产品与服务创新、机制和体制改革、流程与制度再造都是为适应外部竞争和内部管理需要。
创新的不均衡性也体现在内控机制建设与操作风险防控要求的差距上。
如:操作风险管理运做机制有待完善。
事前、事中、事后的操作风险控制不协调,在柜面操作风险控制问题上,重事中、事后,轻事前管理;重检查,轻辅导培训;重处罚,轻正向激励引导;重人防,轻机控、技防。
业务发展与制度规范、操作流程、信息系统建设普遍存在“错位”现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加强银行柜面操作风险管理银行柜面操作风险是指银行柜员为客户办理账户开销、现金存取、支付结算等业务过程中,由于风险控制失效使银行或客户资金遭受损失的风险,是银行操作风险的主要领域。
一、银行柜面操作风险的分类和特点(一)分类。
根据《巴塞尔[ %]协议》的定义,操作风险是指由于不完善或失灵的内部程序、人员和系统或外部事件导致损失的风险。
在实际工作中,操作风险可以分为四类:一是人员因素引起的操作风险,包括操作失误、违法行为、关键人员流失等情况;二是流程因素引起的操作风险,包括流程设计不合理和流程执行不严格两种情况;三是系统因素引起的操作风险,包括系统失灵和系统漏洞两种情况;四是外部事件引起的操作风险,主要是指外部欺诈、突发事件以及银行经营环境的不利变化等情况。
柜面操作风险一旦发生,损失将是巨大的。
只有通过柜面业务流程的再造,建立起防范操作风险的动态管理体系,才能将风险管理执行到位。
(二)特点。
银行柜面操作风险主要呈现以下特点:一是多样性。
柜面操作风险的形成有的是由于内部的管理机制不健全所造成的,有的是由于柜员风险意识和能力不足所造成的,有的则是内部人员或内外勾结作案,呈现多样化的特征。
二是破坏性。
柜面操作风险涉及的种类多样,覆盖面广,加上近年来银行柜面风险所引发的案件层出不穷,涉案的金额也越来越大,给社会、金融行业、柜员及客户均带来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或损失。
三是不可预知性。
银行柜面由于人员多、流程多、业务量大,因此其风险也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四是影响大。
与信贷风险、政策风险等其他风险相比,柜面业务操作风险带来的经济损失相对较低,但带来的影响却很深远,对外造成的社会影响较为恶劣,对品牌形象损毁巨大。
二、产生银行柜面操作风险的原因近年银行发生的柜面业务案件的统计结果显示,柜面操作风险的易发环节主要集中在现金、重要物品和账户等三个部位。
产生柜面操作风险的原因不外乎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两个方面。
(一)主观因素。
产生柜面操作风险的主观因素,主要有三个:一是风险意识淡薄。
柜员没有养成合规操作、忽视制度约束,管理者对风险文化培育不够,银行风险文化没有成型。
二是业务素质不高。
柜员自身业务素质不能适应业务变化,导致部分员工操作起来力不从心,风险识别和预防能力下降。
三是责任意识不强。
表现为玩忽职守、随意操作,柜面管理人员对柜员管理不严,柜员违规违章操作。
四是侥幸心理作祟。
柜员如有侥幸心理,就会在操作时逐渐进行不合理的简化操作,从而滋生越来越多的操作风险。
(二)客观因素。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人员不足。
基层机构因人员不足多有兼职多岗和混岗操作的现象,自然存在柜面操作风险。
二是存在制度漏洞。
各类新业务不断出台,但银行未对旧的制度体系及时更新,造成制度缺陷,进而形成风险隐患。
三是系统设计缺陷。
随着新制度的实施,系统不能随时联动更新,系统与制度的契合度不够。
四是柜员执行力不强。
基层机构内部控制管理不善,执行制度或落实措施不到位。
此外,柜面操作风险管理体制也会引发柜面操作风险的因素之一,因管理关系不理顺,职责分配不清晰,从而产生柜面操作风险。
三、防范银行柜面操作风险的措施防范柜面操作风险的重点,是全力构建全员合规的风险防范体系建设,强化业务培训与监督整改,建立一种长效机制。
(一)培育风险理念。
在《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指引》框架下,把操作风险作为风险管理的核心内容和基础工作纳入操作风险文化建设规划。
同时,加强操作风险管理理念推广,开展操作风险识别、分析、度量和控制培训,提高全员操作风险意识。
而在思想认识上,则要引导树立科学的政绩观和发展观,倡导诚信经营、合规经营、稳健经营,树立“控制风险也是创造效益”的意识,推进内部风险控制的长效机制建设。
(二)完善操作风险内控体系。
再造柜面交易操作风险控制流程,完善事前控制、事中控制和事后控制系统,实现全程均衡管理。
建立严密分级授权体系、机构和岗位操作风险评价机制,对不同业务进行不同层次的业务授权,确保内控涵盖内部治理和经营活动的各个层级和各个环节。
及时做好制度梳理工作,增强制度的有效性。
要加强创新业务和产品的风险管理,配套制定较为完善的制度和操作规程,有效评估和防范新业务和新产品的风险。
(三)加强员工管理。
建立操作风险内控激励机制,实现责任与激励的平衡,健全正向激励机制和责任追究机制。
加强业务培训,针对制度、业务、流程特点开展培训,保证柜员熟悉制度要求、业务操作和风险要点。
加强理想信念、职业道德和法纪观念教育,加强与员工的交流沟通,增强员工的归属感和责任感。
(四)加快应用信息技术防范柜面操作风险。
建立先进的业务处理系统和综合管理系统,提升风险管理的信息化水平,实现事前不相容岗位制约、实时交易控制、实时业务监测、深度数据分析、风险定位与风险度评估等的自动化处理,有效提高操作风险事后监督效能。
提高柜面操作风险的技防水平,配备必要结算器具,推行电子印鉴、支付密码等系统,通过信息技术手段有效防范操作风险的发生。
(作者单位:建行山东省分行)基层银行“操作风险”的控制【摘要】笔者基于对某市基层的大量调研,分析了基层银行在操作风险管理上存在的四大问题和银行操作风险产生的本质原因,提出了控制基层银行操作风险的对策。
【关键词】操作风险;制度;基层银行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是银行业面临的三大风险。
长期以来,信用风险、市场风险一直是银行风险管理的主角,只是近年来银行操作风险案件的频发才使操作风险的控制逐渐受到全球银行界的高度重视。
如美国所罗门兄弟公司因错误形成的6000万美元的损失,日本大和银行因操作风险控制制度缺失导致的11亿美元的损失。
我国此类案件也不乏其数,如中行的“高山卷款10亿潜逃案”,建行的“吉林亿诈骗案”,农行的“邯郸金库5500万被盗案”等。
巴塞尔委员会将商业银行操作风险定义为:由于内部程序、人员、系统的不完善或失效,或由于外部事件的影响,造成直接或间接损失的风险。
操作风险的特征是:覆盖范围广,成险概率高,人为因素大。
这一风险时刻伴随着商业银行经营过程的始终,关系到商业银行的生存和发展,是不得不研究的课题。
而“操作”主要由基层来完成。
一、基层行操作风险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一)综合柜员制下的操作风险1.在综合柜员制下,柜员单人为客户提供金融服务,业务品种增加、业务量增大、劳动强度也不断增大,高强压力下,稍有放松便可能出现差错形成风险。
新业务知识和新操作技能的欠缺也是造成操作风险的一个重要原因。
2.职业道德因素引发的操作风险。
有些柜员由于工作态度不认真、操作不经心,导致操作失误。
柜员之间、柜员和主管授权人员之间互不防范,也造成风险隐患。
3.考核激励模式的偏异性。
股改上市后,许多行在经营转型上逐渐向营销创利这一重心转移,对基层网点的考核更注重规模指标和速度指标。
这种导向必然造成柜员把主要精力用于营销而忽视业务质量,潜在的风险越积越重。
4.基层网点柜员更换频繁。
近几年,新入行的员工大多被安排到操作一线,他们虽然学历较高,但工作能力不强,刚刚熟悉业务,又被充实到其他岗位了。
周而复始,基层行成为新员工的培训基地,这也增加了操作风险。
(二)重事后管理,轻事前防范在这种理念的支配下,银行看重的是对已发生或已存在风险的事后惩处,试图以严厉的处罚遏制风险的出现,而对事前的防范和事中的控制关注较少。
(三)基层行存在有章不循、违章操作的问题员工由于风险防范意识薄弱,不能严格履行岗位职责,信任代替纪律、习惯代替制度、情面代替管理的现象较普遍。
(四)股改后“人情机制”仍未打破盘根错节的人际关系网使商业银行难以按照现代商业银行的制度规范进行资源的调配和管理,导致效率低下、风险频发。
二、操作风险产生原因的深层探讨虽然“基层”是“操作”的前台,但操作风险产生的根本原因,绝不在“基层”本身。
(一)商业银行体制上实现了与国际的接轨,但相关风险监管理念却没有跟进在封闭经济条件下,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并不突出,虽然国有银行也曾因内部控制等的不完备或失效,或某一外部事件的影响,造成直接或间接损失,但无论从损失的额度还是影响力来看,与今天相比都只是小巫见大巫。
“接轨”使银行面临巨大的竞争压力,银行不得不迅速拓展业务范围,这为其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风险,而风险监管的理念却没有及时跟进。
(二)风险内控制度缺失操作风险的性质决定其产生大多与内部人为控制因素有关,因此控制操作风险的关键是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
而良好的内控制度是建立在良好的内部治理结构基础上的,良好的内部治理结构又依赖于明晰的产权关系。
虽然上市的商业银行产权关系相对明晰,但国有体制的惯性还没有彻底消除。
(三)没有形成内部控制文化操作风险是一种几乎覆盖银行所有部门、所有人员的全方位风险。
国内外统计研究发现,大部分的损失事件是由处于业务第一线的工作人员造成的,所以必须制定出全体员工“愿意”遵守的统一的、权威的、全面的规章制度。
而这“愿意”是出自心灵、发自肺腑,源于浓厚的企业文化。
不形成内部控制的文化,根本无法控制源于每个人、甚至每个岗位的操作风险。
(四)缺乏市场约束和外部监管机制国外大都有权威的评级机构,通过其对银行各项指标的收集、分析、判断,向公众及时提供有效的信息,从而对银行形成外部监督和约束。
同时由于存在发达的控制权市场和经理人市场,市场并购的压力也使高管人员无法对操作风险掉以轻心。
而以上两方面我国都不健全,就使得操作风险的控制缺乏外部促动力。
三、基层行控制操作风险的措施(一)建立适合基层行自身特点的风险管理组织体系基层行要建立适合自身风险管理的独立的组织体系,增强内控机制的活力;要建立鼓励员工主动发现和报告风险的机制,及时传递风险信息,使风险发生概率降到最低。
(二)健全操作风险管理制度,提高风险管理水平1.规范业务操作流程。
对业务操作全过程应遵守的各类规章制度和操作环节制定出详细、明确的操作流程,达到可控、流畅、细化和可操作。
2.完善和细化岗位责任制,强化风险责任的追究制度。
对岗位职责进行科学、严密的划分,完善岗位之间业务结合点的权限、责任,建立一种相互配合、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的内控制度。
对有章不循和违规操作的要严格地追究、严厉地处罚。
3.建立行之有效的奖惩机制,做好激励引导。
通过激励制度使员工的报酬与风险控制挂钩,使员工在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的同时实现风险的可控。
(三)将操作风险纳入管理文化建设中,打造基层行操作风险管理文化基层行要精心打造适合自身特点的操作风险管理文化,建立一种融现代商业银行经营思想、管理理念、风险控制、风险道德标准与风险管理环境要素于一体的企业文化,强化全员风险意识,引导员工树立对风险管理的认同感,使其真正意识到防范操作风险人人有责。
1.加强职业道德、提高员工素质,尤其对于新入行员工,要在他们踏上工作岗位的第一天,就将内控文化理念灌输到他们的思想中,为操作风险的防范做好最基本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