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工程基础 第二章 控制系统传递函数推导举例(第六讲).
控制工程基础第二章控制系统传递函数推导举例
控制工程基础第二章控制系统传递函数推导举例嘿,大家好!今天咱们聊聊控制系统传递函数的推导。
可能有小伙伴会觉得:哎呀,这听起来很高深啊!其实不用担心,咱们就把它当成一种“魔法”来聊,保证你看懂了还觉得有趣。
大家都知道,控制系统就像是你家的空调,或者你车里的自动驾驶系统,它们都是通过某种方式“控制”你想要的目标,调节着温度、速度啥的。
而这个“控制”背后的原理,常常就是传递函数。
咱们今天就来拆解这个“神秘的传递函数”,看看它究竟是怎么来的,别怕,咱们一步步来,轻松愉快地搞定。
咱们得明白一个事情,什么叫控制系统的传递函数。
你想象一下,你开车,踩油门,车速开始变快,对吧?油门和车速之间的关系就可以通过传递函数来表示。
这个函数就告诉你,输入的油门大小会如何影响到输出的车速。
比如,油门踩了30%和踩了70%,车速变化的幅度是不一样的,这就是控制系统的“响应”。
传递函数就是描述这种输入与输出之间关系的数学工具,简单点说,它告诉你“输入多少,输出多少”的一个规律。
那传递函数怎么来呢?这就得讲讲拉普拉斯变换了。
别急,拉普拉斯变换其实不难,它就像是个“超级变压器”,能把复杂的时间域问题转换成比较简单的频率域问题,简化计算。
你想,咱们从时间域跳到频率域,就好像从三维空间跳到二维平面,一下子就好理解多了。
你现在是不是觉得拉普拉斯变换就像是一剂神奇的“解药”呢?哈哈,别着急,咱们往下说。
一般来说,控制系统的推导步骤差不多都可以分为两大部分:建模和求传递函数。
啥叫建模呢?简单来说,就是先给系统做个“影像图”,把系统的各个部件之间的关系搞明白。
比如说,车的油门、发动机、车轮之间怎么互动,反正你得先把这些“元素”都搞清楚。
然后,你就可以通过这些元素的物理特性来写出一堆数学方程。
这些方程就是系统的动态模型,它们描述了输入和输出之间的关系。
不过,建模归建模,咱们得回过头来聊传递函数。
传递函数就是你把这个系统的方程化简后的结果,通常用大写字母“G”来表示。
控制工程基础3-第2章 (数学模型1:微分方程,传递函数)
27
例2.1:用拉氏变换解微分方程
L ur
i
R C uc
d 2uc du LC 2 RC c uc u r dt dt L[uc (t )] U c ( s ) duc (t ) ] sU c ( s ) U c (0) dt d 2uc (t ) ' L[ ] s 2U c ( s ) sU c (0) U c (0) dt 2 s 2U c ( s ) 0.1s 0.1 L[
2)对于机械转动系统,牛顿定律可以表示为:
J (t ) M (t )
3)化简 4) 标准化
J
d 2 (t ) dt 2
d (t ) M (t ) M f (t ) M (t ) f dt
d 2 (t ) d (t ) J f M (t ) 2 dt dt
电气系统的微分方程
进行拉氏变换,得到变量s的代数方程;
2. 求出输出量拉氏变换函数的表达式; 3. 对输出量拉氏变换函数求反变换,得到输出 量的时域表达式,即为所求微分方程的解。
拉氏(laplace)变换 • 定义:设函数f(t)当t>=0时有定义,而且积分
F ( s ) f (t )e dt
st 0
2)单位斜坡函数
t
0
t
0, f t t ,
t0 t0
L f t L[t ]
0
te
st
1 dt 2 s
几个重要的拉氏变换
f(t) F(s) f(t)
eat f t
df t dt
F(s)
F s a
sF s f 0
控制工程基础6-第2章 (数学模型-4:信号流图及梅逊公式)
1 R E
G1
Q
G2
O
1
C
R(s ) 1 R( s )
1
×G
G5
H
1
G6 G3 -H 1 G4 1 C (s )
G2 -H2
三个回路
梅森公式
C ( s) 1 n pk k R( s) k 1
△为特征式,其计算公式为
D= 1 - 邋 1 + L
其中:
L2 -
L3 +
n 为从输入节点到输出节点间前向通路的条数;
R(s)
E ( s) B( s)
G1 ( s )
G2 ( s )
C (s)
1 R E
N 1
G1
Q
G2
O
1
C
H (s)
H
信号流图常用的名词术语
(1)输入节点(源节点):只有输出支路而没有输入支路 的节点,称为源节点。它一般表示系统的输入变量,亦称 输入节点,如图中的节点R和N。 (2)输出节点(阱节点):只有输入支路而没有输出支 路的节点,称为阱节点。它一般表示系统的输出变量,亦 称输出节点,如图中的节点C (3)混合节点:既有输入支路又有输出支路的节点, 称为混合节点,如图中的节点E,Q,O
6
R(s) 1
G1 2
G2 3
G3 4
G4 H1 5
G5 6
C(s)
解:前向通路有3个
1 2 3 4 5 6
1 2 4 5 6来自H2P1 G1G2 G3G4 G5
2 1
1 1
P2 G1G6 G4 G5
1 2 3 6
P3 G1G2 G7
控制工程基础第二章物理系统的数学模型及传递函数
传递函数列写大致步骤: 方法一:列写系统的微分方程 消去中间变量 在零初始条件下取拉氏变换 求输出与输入拉氏变换之比 方法二:列写系统中各元件的微分方程 在零初始条件下求拉氏变换 整理拉氏变换后的方程组,消去中间变量 整理成传递函数的形式
例
试写出具有下述微分方程式的传递函数。
d3y d 2 y dy dx 5 3 2 2 2 y 6 7x dt dt dt dt
2)机械旋转系统
f∶外力;x∶位移; m∶质量;c∶粘性阻力系数; k∶弹簧刚度
J BJ k J T
T∶扭转力;θ ∶转角;J∶转动惯量;BJ∶回转粘性阻力系数; kJ∶扭转弹簧刚度
例1 写出下图机械系统的微分方程
y(t) k
m
c
f(t )
ky(t) cy(t)
1 dui ic C dt
例2 写出下图电气系统的微分方程 R 1 L1 L2
①
u (t)
i 1( t )
i2 ( t ) C uc ( t )
R2
解:
di1 (t ) u (t ) i1 R1 L1 dt u c (t ) (1) di2 (t ) i 2 R2 (2) u c (t ) L2 dt 1 u c (t ) (i1 - i2 )dt (3) C
2.3
传递函数 线性定常系统的传递函数定义为:当全部初始条件 为零时,输出量xo(t)的拉氏变换Xo(s)与输入量xi(t)的 拉氏变换 Xi(s)之比叫做系统的传递函数 G(s)。表示为:
X o (s) G (s) X i (s)
2.3.1 传递函数的定义
Xi (s)
G(s)X (s) o三要素: 1)线性定常系统; 2)零初始条件:(1)输入及其各阶导数在t =0-时刻均为0; (2)输出及其各阶导数在t =0-时刻均为0 3)输出与输入的拉氏变换之比 ;
控制工程基础:第二章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及传递函数
用线性微分方程描述的系统,称为线性系统。 如果方程的系数为常数,则称为线性定常系统; 如果方程的系数不是常数,而是时间的函数,则称为线性时 变系统。
线性系统的重要性质是可以应用叠加原理:
(1)多个输入同时作用于线性系统的总响应,等于各个输入 单独作用时分别产生的响应之和,且输入增大若干倍时,其输出 亦增大同样的倍数。
一、 拉氏变换的定义
§2.2 拉普拉斯积分变换
1. 拉氏变换的定义
如果有一个以时间t为自变量的实函数f (t),
它的定义域是t 0,那么函数f (t)的拉氏变换为:
L[ f (t)] F (s) f (t)est dt 0
复变量:s j
原函数: f (t) 象函数: F (s)
F(s) L[ f (t)]
(6)式即为二阶常系数线性微分方程。
四、小结:
§2.1系统运动微分方程的建立
(1)物理本质不同的系统,可以有相同形式的数学模型。
机械平移动力学系统:
d2 m dt2
xo
(t
)
B
d dt
xo (t) kxo (t)
fi (t)
电网络系统:
LC
d2 dt 2
uo
(t)
RC
d dt
uo
(t)
uo
(t)
L[Ax1(t) Bx2 (t)] AX1(s) BX 2 (s)
2. 微分定理和积分定理
(1)微分定理
在所有初始条件均 为零时
L[ df (t)] sF (s) dt
L[ f (t)] F(s)
L[ df (t)] sF (s) f (0) dt
L[ d 2 f (t)] s 2 F (s) sf (0) f (0) dt 2
控制工程基础4-第2章 (数学模型-2:传递函数)
等效变换:被变换部分的输入量和输出量
之间的数学关系,在变换前后 保持不变。
(1)串联
C1(s) 两个环节串联的等效变换: F(s) G1(s) C(s)
R(s)
C(s) R(s) G2(s) G1(s)C(s) G2(s) C1(s)C(s) R(s) G (s) 2(s) G2(s) G (s)G 11
三种典型形式可直接用公式,把复杂 模型化成简单模型
输入R(s)
G1(s)
Y1(s)
G2(s)
Y1(s)
输出C(s) 输入R(s)
G1G2 G1± G2
ur
i
C
uc
2U (s)+U (s)=U (s) RCsU ( s ) +LCs 拉氏变换: c c c r U c (s ) 1 G ( s ) = = 传递函数为: Ur (s) LCs2 + RCs + 1
系统传递函数的一般表达式为 系统微分方程的一般表达式为: · · +bm-1s+bm C(s) b0sm+b1sm-1+· G(s)= = a sn +a sn-1 nc(t) R(s n-1 ) d +· · · +an-1s+an dc ( t ) c(t) 0+· 1 a0 n +a1 d n-1 · · +an-1 dt +anc(t) dt dt
不是串联! 也不是串联! C1(s)=R(s)G1(s)
C(s)=C1(s)G2(s) =R(s)G(s)1G2(s) C(s) =G (s)G (s) 等效 G(s)= R 2 (s ) 1 n G(s) =ΠGi (s) n个环节串联 i=1
2.2-6传递函数
因为组成系统的元部件或多或少存在惯 性,所以G(s)的分母阶次大于等于分子阶 次,即 n,是m有理真分式,若 ,我们m 就 n 说这是物理不可实现的系统。
c(t)
a1
d dt
c(t
)
a0c(t
)
bm
dm dt m
r(t)
bm1
d m1 dt m1
r(t)
b1
d dt
r(t)
b0r(t
)
y(t)为系统的输出,r(t)为系统输入,则零 初始条件下,对上式两边取拉氏变换,得到 系统传递函数为:
G(s)
Y (s) R(s)
bmsm ansn
bm1sm1 an1sn1
一、传递函数的定义和概念
以上一节RLC电路的微分方程为例:
LC
d
2uC (t) dt 2
RC
duC (t) dt
uC
(t )
ur
(t )
设初始状态为零,对上式进行拉氏变换,得到:
LCs2Uc (s) RCsUc (s) Uc (s) Ur (s) (LCs2 RCs 1)Uc (s) Ur (s)
例 电枢控制式直流电动机
电枢回路: ur Ri Eb
[Ur (s) Eb (s)] / R I (s)
电枢反电势:Eb ce m
ce m (s) Eb (s)
电磁力矩: Mm cmi
cm I (s) Mm (s)
力矩平衡: Jmm fmm Mm Mm (s) /(Jm s fm ) m (s)
I1 ( s )
控制工程(自动控制)第六课 梅逊公式及系统传递函数
梅逊公式:
P
P
k 1 k
n
k
式中:P—系统总传递函数; n —前向通路总数; Pk—第k条前向通路的传递函数(通路增 益); —流图特征式;
1 La Lb Lc Ld Le L f
L —所有不同回路的传递函数之和;
a
L L —每两个互不接触回路传递函数乘积之和; L L L —每三个互不接触回路传递函数乘积之和; k—与第k条前向通路对应的余因子式,等于流
b c
d e f
图特征式中去掉与第k条前向通路接触的所有回路 的回路增益后的余项式。
注意:
1. 结构图与信号流图的转换。 方块与增益; 信号引出点、相加点与节点; 信号线与通道。 2.信号流图的回路和前向通道。 回路支数和不接触回路 前向通道确定
3.
信号流图的节点的合并
五、 闭环系统的传递函数
(1)时域测定法:施加阶跃信号,绘制输出量的响 应曲线; (2)频域测定法:施加不同频率的正弦波,测出输 入信号和输出信号之间的幅值比和相位差; (3)统计相关法:施加某种随机信号,根据被控对 象各参数的变化,采用统计相关法确定动态特性。
要求:
掌握控制系统数学模型――传递函数的表示方法
习题:
简明教程 2-14 (第73页 2-20 )
名词术语:
(1)源节点(输入节点):只有输出没有输入,一 般代表系统的输入变量。 (2)阱节点(输出节点):只有输入没有输出,一 般代表系统的输出变量。
(3)混合节点:既有输入又有输出的节点。 (4)前向通路:信号从输入节点到输出节点的传递 中,每个节点只通过一次的通路。 前向通路总增益:前向通路上各支路增益的乘 积,一般用pk表示。 (5)回路:起点与终点在同一节点,且信号通过每 一节点不多于一次的闭合通路。 回路增益:回路中所有支路增益的乘积,用La 表示。 (6)不接触回路:回路之间没有公共节点。
第2章 控制系统传递函数
三、简化方框图: 简化方框图: 方框图变换法则: 1、方框图变换法则: 信号取出点后移: (1)信号取出点后移: 信号取出点前移: (2)信号取出点前移: 信号汇合点后移: (3)信号汇合点后移: 信号汇合点前移: (4)信号汇合点前移: 汇合点变换: (5)汇合点变换: 串联: (6)串联: 并联: (7)并联: 反馈: (8)反馈: 用变换法则化简方框图: 2、用变换法则化简方框图:
1.比例环节 比例环节来自 2、积分环节3、惯性环节: 惯性环节:
4、理想的微分环节: 理想的微分环节:
5、实际的微分环节: 实际的微分环节:
6、振荡环节: 振荡环节:
§2-3 方框图
一、方框图的四要素: 方框图的四要素: 1、信号线:表示信号单向传递 、信号线: 2、引出点:表示一信号分两路 、引出点: 3、汇合点:表示两信号代数相加 、汇合点: 4、环节:接受一信号,转换成另一信号 、环节:接受一信号, 环节的基本连接方式: 二、环节的基本连接方式: 1、串联连接方式: 、串联连接方式: 2、并联连接方式: 、并联连接方式: 3、反馈连接方式: 、反馈连接方式:
§2 控制系统的传递函数
§2-1
拉氏变换与拉氏反变换
内函数f(t)变 一、拉氏变换定义:把时域t内函数 变 拉氏变换定义:把时域 内函数 换成复数s域内函数 域内函数F(s) 换成复数 域内函数 常用函数拉氏变换: 二、常用函数拉氏变换: 1、阶跃函数 的拉氏变换: 的拉氏变换: 、阶跃函数f(t)的拉氏变换 2、指数函数 的拉氏变换: 、指数函数f(t)=eat的拉氏变换: 3、线性函数 的拉氏变换: 、线性函数f(t)=t的拉氏变换: 的拉氏变换 4、正弦函数 的拉氏变换: 、正弦函数f(t)=sinωt的拉氏变换: 的拉氏变换
控制系统各种传递函数离散化后的递推公式推导及结果
控制系统各种传递函数离散化后的递推公式推导及结果一、凹口网络传递函数:上式中参数::凹口网络中心频率,;:二阶微分环节阻尼系数;:二阶振荡环节阻尼系数;采用双线性变换公式对上式离散化:代入H(S)表达式得到:迭代公式:;;*************************************************************** ********************** 二、PI调节器采用双线性变换公式对上式离散化:代入H(S)表达式得到:迭代公式:*************************************************************** ********************** 三、滞后-超前调节器采用双线性变换公式对上式离散化:代入H(S)表达式得到:迭代公式:*************************************************************** ********************** 四、PID 调节器(形式1)参数::一阶微分环节时间常数(第二转折频率);:一阶微分环节时间常数;:一阶惯性环节时间常数;K:PID调节器放大系数。
采用双线性变换公式对上式离散化:代入H(S)表达式得到:迭代公式:;;*************************************************************** ********************** 五、PID 调节器(形式2)采用双线性变换公式对上式离散化:代入H(S)表达式得到:迭代公式:;;*************************************************************** ********************** 六、I型系统期望特性假设一系统的原始开环传递函数为:它的波特图如下图:现对其增加串联迟后校正(近似PI控制器)环节:它的波特图如下:校正后的系统开环传递函数为:1.I型系统期望特性I型系统特点:系统的正向通道(即主通道)包含1个纯积分环节。
控制系统的传递函数
第二章 控制系统的传递函数
借助表达系统输入、输出之间动态关系的微分方程:
a x (n) no
(t)
...
a x (1) 1o
(t)
a0
xo(t)
b x (m) mi
(t)
...
b x (1) 1i
(t)
b0
xi(t)
可对系统进行描述。
i=0,1…n j=0,1,…m
1、线性定常系统 ai,bj 都不是xo(t)和xi(t)及它们导数的函数,也不 是时间的函数;
第二章 控制系统的传递函数
3、同一控制系统可以有不同的数学模型 同一控制系统具有各种物质运动形式(机械传动、电磁量运动、热
变形等),而不同的物质运动形式又分别受不同的物理规律约束,因而 建立的数学模型可能不同。 因此,建立数学模型时,一定要搞清输入 t
b1s m1 a1s n 1
bm1s bm an1s an
(n>m)
2.3.2 几点说明(性质) (1)传递函数是系统数学模型的又一种形式,也是一种表示输入输出
的模型形式。
它表示了系统本身的特性而与输入信号无关。
它仅能表示输入输出关系,而无法表示出系统的内部结构。
传递函数的分母和分子分别反映系统本身与外界无关的固有特性 和系统同外界之间的联系。
(b)图给出了一种大为简化的悬浮系统,设 p 点的运动 为系统的输入,车体的垂直运
动 为系统的输出,只考虑车体在垂直方向的运动时,求
。
(a)汽车悬浮系统
(b)减化悬浮系统
第二章 控制系统的传递函数
2.3.4 反馈控制系统的传递函数
(解释一下方框图----将系统中各元件的名称或功用写在框图单元中,并标 明它们之间的连接顺序和信号流向。主要用来说明系统的构成和工作原理)
课件:控制系统的传递函数
s
Rs
如果H(s)=1,则下图所示的系统为单位反馈系统,它的闭环 传递函数为
CR s Rs
1
G1 s G2 s G1sG2s
Gs 1 Gs
(2 - 50)
5
如果H(s)=1
CR s Rs
1
G1 s G2 s G1sG2 s
1
Gs Gs
(2 - 50)
其中Gs
G1
s
G2
s
,
若令Gs
U V
s s
CR s R(s)
CR s Rs
1
G1 s G2 s G1 s G2 s H
s
pp58:练习2-3 15
2.7 控制系统的反馈特性
闭环控制系统又名反馈控制系统。这类系统之所以被人们 广泛应用,其原理是它有着下列开环系统所没有的特性。
一: 反馈能减小参数变化对系统的影响
图(a)和(b)分别为开环和闭环系统的方框图。开环系统的输出
s
H
s
Rs
1
G2 sHs G1sG2 sH
s
Ds
(2-57)
当满足|G1(s)H(s) |>>1和|G1(s)G2(s)H(s) |>>1时,可得出如下 的结论:
13
CR s Rs
1
G1 s G2 s G1 s G2 s H
s
(2- 49)
1)当 | G1(s) G2(s ) H(s) |>>1时,由式(2-49)得
20
图2-41 扰动作用下系统的框图
10
求得扰动误差的传递函数为:
ED s Ds
1
G2sH s G1 s G2 s H
控制工程基础 第二章 控制系统传递函数推导举例(第六讲)
汽车悬挂系统
汽车悬挂系统(垂直方向)
简化的悬挂系统(垂直方向)
八、系统数学模型的MATLAB实现 Matlab简介: • 1980年前后,美国moler博士构思并开发;
• 最初的matlab版本是用fortran语言编写,现在的版本 用c语言改写;
• 1992年推出了具有重要意义的matlab 4.0版本;并于 1993年推出了其windows平台下的微机版,目前7.0版, 甚至10.0版是比较新的版本。
集中参数齿轮副模型:
齿轮1: 齿轮2:
:输入转矩 T J1、J2 :齿轮(包括轴)的转动惯量 D1、D2:啮合齿轮、支承粘性阻尼系数
—— 等效折算到输入端的转动惯量
—— 等效折算到输入端的粘性阻尼系数
显然,利用
,齿轮2 一侧的转矩、
转速和角位移同样可等效折算到齿轮1一侧。
考虑扭转弹性变形效应时,齿轮2一侧的扭转刚度系数 等效到齿轮1一侧时,刚度系数也应乘 。
z=[1 2]; p=[-1 -2 -3]; k=4; sys=zpk(z,p,k)
4 (s-1) (s-2) (s+1) (s+2) (s+3)
而且传递函数形式和零极点形式之间可以相互转化, z=[1; 2]; 语句为: p=[-1; -2; -3]; [z,p,k] = tf2zp(num,den) k=4; [num,den] = zp2tf(z,p,k) [num,den] = zp2tf(z,p,k)
七、控制系统传递函数推导举例
机械系统
电机驱动进给装置
电动机
等效转动惯量
电机驱动进给装置等效系统
按等功原理,工作台等直线运动部件质量m的 等效转动惯量为:
控制系统的传递函数
R
1 Cs
uo
uo (s) 1
ui (s) RCs
② 电动机(忽略惯性和摩擦)
图中,为转角,为' 角速度。
ui
齿轮组
' kui
可见, '
~
ui
t
0 kui (t)dt
为比例环节,
'
~ ui 为积分环节。
Friday, July 19, 2024
16
惯性环节
(三)惯性环节
时域方程:Ty ' (t) y(t) kx(t), t 0
传递函数是由线性微分方程(线性系统)当初始值为零 时进行拉氏变化得到的。
已知传递函数G(s)和输入函数X(s),可得出输出Y(s)。 通过反变换可求出时域表达式y(t)。
可以由环节的微分方程直接得出传递函数,只要将各阶导
数用各阶s代替即可。即:d
dt
s,...,
dn dt n
sn
Friday, July 19, 2024
Friday, July 19, 2024
9
传递函数的表现形式
[传递函数的几种表现形式]:
表示为有理分式形式:G(s)
Y (s) X (s)
bm s m an s n
bm1sm1 b0 an1sn1 a0
式中:ai , bj —为实常数,一般n≥m
上式称为n阶传递函数,相应的系统为n阶系统。
m
写成时间常数形式:G(s) b0 Q(s) K a0 P(s)
(is 1)
i 1 n
(Tjs 1)
显然: i
1 zi
,
1 Ti p j ,
j 1
i ,Tj 分别称为时间常数,K称为放大系数 m
第二章传递函数讲解ppt课件
解:
F(s)L[eat] eaet stdt e(sa)tdt
0
0
1 e(sa)t
s
|0s1
篮球比赛是根据运动队在规定的比赛 时间里 得分多 少来决 定胜负 的,因 此,篮 球比赛 的计时 计分系 统是一 种得分 类型的 系统
常用函数的拉氏变换对照表
篮球比赛是根据运动队在规定的比赛 时间里 得分多 少来决 定胜负 的,因 此,篮 球比赛 的计时 计分系 统是一 种得分 类型的 系统
②定义: 设函数f(t)满足 ①t<0时 f(t)=0 ②t>0时,f(t)连续,则f(t)的拉氏变换存在,表示为:
F(s)L [f(t)]f(t)esdt 0
拉氏变换函数 (象函数)
原函数
衰减因子,其中: τ-时间常数 s = -σ+jω为拉氏变换算
子,其中: σ-衰减系数 ω-振荡频率(rad/s)
篮球比赛是根据运动队在规定的比赛 时间里 得分多 少来决 定胜负 的,因 此,篮 球比赛 的计时 计分系 统是一 种得分 类型的 系统
建立控制系统数学模型的方法:
分析法(又称机理建模法)是根据组成系统各元 件工作过程中所遵循的物理定理来进行。例如: 电路中的基尔霍夫电路定理,力学中的牛顿定 理,热力学中的热力学定理等。对于系统结构 以知的常用此法。
④ 性质: 篮球比赛是根据运动队在规定的比赛 时间里 得分多 少来决 定胜负 的,因 此,篮 球比赛 的计时 计分系 统是一 种得分 类型的 系统
1) 叠加定理:两个函数代数和的拉氏变换等 于两个函数拉氏变换的代数和。 即
L[f1(t)f2(t) ]L[f1(t) ]L[f2(t) ]
dt
自动控制理论第二章传递函数_图文
§2.6 一般反馈控制系统
传递函数的各种术语 误差传函 扰动传函 一般控制作用
1. 一般控制系统
前向通道传函 闭环系统的开环传函 系统闭环传递函数 系统在给定作用下的输出
1、由系统输入到系统输出端的信号通路定义为系统 前向主通路(道)[简称主通路或前向通路]
②方框:表示输入、输出信号之间的传递 关系。
③引出点(测量点):表示信 号引出或测量位置,从同一 点引出的信号完全相同。
④比较点(综合点):表示两个或两个以上 的信号,在该点相加、减。注意,比较点 处信号的运算符号必须标明正(+)、负(-), 一般不标者取正号。同时进行运算的信号 必须具有相同的量纲。
梅逊公式
回路总增益 (闭环传函)
第i条前向通 道余子式
第i个前向 通道增益
特征式
例:三级RC滤波网络如
图所示,求传递函数G(s)。
解: 前向通路1条 独立回路5个
两两不接触回路6个
三三不接触回路 特征式 余子式 传递函数
例:试求取图示系统的传递函数
解:前向通路3条
独立回路2个
例:系统结构图如图所示,试求其传递函数
积分器框图
特性:调节系统稳态误差,也称为无差 环节。
电压的传递函数
三、纯微分环节
定义:环节的输出响应正比于输入信号的变化率 。
微分方程 传递函数
测速发电机
四、惯性环节
定义:环节的输出不能立即复现输入,而是经过 一定时间后才能复现输入的变化。
微分方程
传递函数
运算放大器
五、振荡环节
定义:在输入作用下,环节输出响应随时间变化的 过渡过程总是在某一稳定值上下出现衰减振荡,而 最终趋于稳定值。
自动控制原理》第二章传递函数
例2.21 用方框图的等效法则,求如图所示 系统的传递函数C(s)/R(s)
解:这是一个具有交叉反馈的多回路系统,如果不对它作 适当的变换,就难以应用串联、并联和反馈连接的等效变 换公式进行化简。本题的求解方法是把图中的点A先前移 至B点,化简后,再后移至C点,然后从内环到外环逐步化 简,其简化过程如下图。
I1 ( s)
1
1
sC 1 I2 (s)
sC 2
U 2 (s)
I1 ( s)
1 R1
U1(s)
U3(s)
5
中国矿业大学信电学院
一、控制系统方框图的组成
1 U2 (s) sC2 I2 (s)
I2(s) 1 U2(s) sC2
I
2
(s)
U
3
(
s) U R2
2
(
s
)
U3(s)
1 I2(s) R2
U3(s)
中国矿业大学信电学院
自动控制原理
8
一、控制系统方框图的组成
自动控制原理
如何从复杂的方框图写出系统的传递函数来呢
R(s)
-
G4
A
G1
G2
-B
H1
G3 H2
C C(s)
9
中国矿业大学信电学院
二、系统方框图的等效变换和化简
为了由系统的方块图方便地写出它的闭环传递函数,通常需 要对方块图进行等效变换。
方块图的等效变换必须遵守一个原则,即变换 前后各变量之间的传递函数保持不变。
中国矿业大学信电学院
Z (S ) 自动控制原理 X (S )
17
二、系统方框图的等效变换和化简
补充结论:控制系统方块图简化的原则
《控制工程》传递函数解析PPT课件
m
.. y(t
)
+
c
. y(t
)
+
k
y
(t)
f (t)
令初始条件均为零, 方程两边取拉氏变换
k c
第二章 传递函数
y(t)
m
f(t)
(ms 2 + cs + k ) Y( s ) F( s )
∴
G(s)
Y(s) F(s)
ms2
1 + cs
+
k
-
图2-5
例2 : L、R、C 电路系统
R
L
u1(t)
则该系统的传递函数 G(S) 为:
G(s)
X0 (s) Xi (s)
bms m ansn
+ bm1s m1 + L + s0 + an1s n1 + L + a0
-
(n≥m)
传递函数方框图:
Xi(s) G(s)
X0(s)
第二章 传递函数
求传递函数的步骤:
1)列出系统微分方程(非线性方程需线性化) 2)假设全部初始条件均为零,对微分方程进行拉氏变换
系统综合设计的基础,因此,十分重要。
-
一、定义
第二章 传递函数
定义:对于单输入、单输出线性定常系统,当输入 输出的初始条件为零时,其输出量的拉氏变
换与输入量的拉氏变换之比。
设线性定常系统的微分方程为:
an x(0n)( t) + an1x(0n1)( t) + L + a0 x0( t)
bm x(i m)( t)
第二章 传递函数
第二章 传递函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 (s-1) (s-2) (s+1) (s+2) (s+3)
而且传递函数形式和零极点形式之间可以相互转化, z=[1; 2]; 语句为: p=[-1; -2; -3]; [z,p,k] = tf2zp(num,den) k=4; [num,den] = zp2tf(z,p,k) [num,den] = zp2tf(z,p,k)
控制系统数学模型
要分析系统,首先需要能够描述这个系统。例如用 传递函数的形式描述系统
在MATLAB中,多项式通过系数行向量表示,系数 按降序排列。 如要输入多项式:x4-12x3+25x+126
>> p=[1 -12 0 25 126]
p=
1 -12 0 25 126
在MATLAB中,用num和den分别表示F(s)的分子和分母 多项式,即:num = [b0 b1 … bm] den = [a0 a1 … an] 然后利用下面的语句就可以表示这个系统 sys=tf(num,den) 其中tf()代表传递函数的形式描述系统 还可以用零极点形式来描述,语句为:
串连:sys=series(sys1,sys2) 并联:sys=parallel(sys1,sys2) 反馈:sys=feedback(sys1,sys2,-1) 如果是单位反馈系统,则可使用cloop()函数, sys=cloop(sys1,-1)
用MATLAB展开部分分式 设: 用num和den分别表示F(s)的分子和分母多项式, 即:num = [b0 b1 … bm] den = [a0 a1 … an]
七、控制系统传递函数推导举例
机械系统
电机驱动进给装置
电动机
等效转动惯量
电机驱动进给装置等效系统
按等功原理,工作台等直线运动部件质量m的 等效转动惯量为:
L — 丝杠螺距,即丝杠每转一周
工作台移动的直线距离。
齿轮传动装置
转矩 角位移
角速度 齿数
齿轮副
齿轮分度圆半径
假设齿轮传动中无功率损耗,且忽略齿轮转动惯量、 啮合间隙与变形,则:
汽车悬挂系统
汽车悬挂系统(垂直方向)
简化的悬挂系统(垂直方向)
八、系统数学模型的MATLAB实现 Matlab简介: • 1980年前后,美国moler博士构思并开发;
• 最初的matlab版本是用fortran语言编写,现在的版本 用c语言改写;
• 1992年推出了具有重要意义的matlab 4.0版本;并于 1993年推出了其windows平台下的微机版,目前7.0版, 甚至10.0版是比较新的版本。
的部分分式展开。
>> num=[1 11 39 52 26]; >> den=[1 10 35 50 24]; >> [r,p,k]=residue(num,den) r= 1.0000 2.5000 -3.0000 0.5000 p= -4.0000 -3.0000 -2.0000 -1.0000
即若K1、K2 分别为齿轮1 和2的扭转刚度系数,则齿轮1 一侧的等效刚度KI为:
结论:
当折合到主动轴上时,从动轴上的转动惯量和阻尼 系数都要除以传动比的平方,负载转矩除以传动比。因 此,减速传动时,相当于电动机带的负载变小了,也可 以说电动机带负载的力矩增大了。
反之,当折合到从动轴上时,主动轴上的转动惯量和 阻尼系数都要乘以传动比的平方,输入转矩乘以传动比。
MATLAB提供函数residue用于实现部分分式展开,
[r, p, k] = residue(num, den)
其中,r, p分别为展开后的留数及极点构成的列向量 k为余项多项式行向量。
若无重极点,MATLAB展开后的一般形式为:
若存在q重极点p(j),展开式将包括下列各项:
应用举例
例:求
例:已知两个系统
,
分别求两者串联、并联连接时的系统传递函数,并求负 反馈连接时系统的零、极点增益模型。 num1=[1]; den1=[1,0]; num2=[1]; den2=[1,2]; [numc,denc]=series(num1,den1,num2,den2); [numb,denb]=parallel(num1,den1,num2,den2); [numf,denf]=feedback(num1,den1,num2,den2,-1); [z,p,k]=数齿轮副模型:
齿轮1: 齿轮2:
:输入转矩 T J1、J2 :齿轮(包括轴)的转动惯量 D1、D2:啮合齿轮、支承粘性阻尼系数
—— 等效折算到输入端的转动惯量
—— 等效折算到输入端的粘性阻尼系数
显然,利用
,齿轮2 一侧的转矩、
转速和角位移同样可等效折算到齿轮1一侧。
考虑扭转弹性变形效应时,齿轮2一侧的扭转刚度系数 等效到齿轮1一侧时,刚度系数也应乘 。
当传递函数复杂时,应用多项式乘法函数conv ()等实现。
例如 den1=[1,2,2] den2=[2,3,3,2] den=conv(den1,den2)
den1 = 1 2 2 den2 = 2 3 3 2 den = 2 7 13 14 10
4
计算闭环传递函数
系统的基本连接方式有三种:串连、并联和反馈
k= 1
展开式为:
函数residue 也可用于将部分分式合并,其句法为: [num, den] = residue(r, p, k)
例: >> r = [1 2 3 4]'; p = [-1 -2 -3 -4]'; k = 0;
>> [num, den] = residue(r, p, k) num = 10 70 150 96 den = 1 10 35 50 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