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输带宽计算方法
如何计算宽带的网速
如何计算宽带的网速时间内传输数据的平均比特数,其单位是比特每秒(bps),或千比特每秒(kbps),或兆比特每秒(Mbps),其换算关系为,1Kbps=1000bps,1 Mbps=1000*1000bps=1000000bps.数据传输速率反映了终端设备之间的信息处理能力,它是一段时间的平均值.b是bit的缩写,即“位”,是信息技术中的最小存储单位,一位代表一个“1”或者“0”。
B 是Byte的缩写,即“字节”,是信息技术中一种较小的存储单位,一个英文字符占一个字节,一个汉字则占两个字节。
它们之间换算的是1byte=8bit,它们的进率为8。
1Mb=1024kb=1048576b(b即字节,byte)所以1Mbps(1兆比特)=0.125M byte/s(0.125兆字节每秒)即125KB/s(125千字节每秒)即每兆比特=1/8Mb/s(八分之一兆字节每秒)特别提示:(1)关于bit(比特)/second(秒)与Byte(字节)/s(秒)的换算说明:线路单位是bps,表示bit(比特)/second(秒),注意是小写字母b;用户在网上下载时显示的速率单位往往是Byte(字节)/s(秒),注意是大写字母B。
字节和比特之间的关系为1Byte=8Bits;再加上IP 包头、HTTP包头等因网络传输协议增加的传输量,显示1KByte/s下载速率时,线路实际传输速率约10kbps。
例如:下载显示是50KByte/s时,实际已经达到了500Kbps的速度。
切记注意单位!!!(2)用户申请的宽带业务速率指技术上所能达到的最大理论速率值,用户上网时还受到用户电脑软硬件的配置、所浏览网站的位置、对端网站带宽等情况的影响,故用户上网时的速率通常低于理论速率值。
(3)理论上:2M(即2Mb/s)宽带理论速率是:256KB/s(即2048Kb/s),实际速率大约为103--200kB/s;(其原因是受用户计算机性能、网络设备质量、资源使用情况、网络高峰期、网站服务能力、线路衰耗,信号衰减等多因素的影响而造成的)。
网络传输速率计算(网速带宽)
在计算机网络或者是网络运营商中,一般宽带速率的单位用bps(或b/s)表示;bps表示比特每秒即表示每秒钟传输多少位信息,是bit per second的缩写。在实际所说的1M带宽的意思是1Mbps(是兆比特每秒Mbps不是兆字节每秒MBps)。
建议能记住以下换算公式:
1B=8b 1B/s=8b/s(或1Bps=8bps)
3.计算ADSL的真实速度,ADSL是大家经常使用的上网方式,那么电信和网通声称的“512K”ADSL下载速度是多少呢?
换算方法为512Kbit/s=(512/8)KByte/s=64KByte/s,考虑线路等损耗实际的下载速度在50KB/S以上就算正常了 那么“1MB”那?大家算算吧答案是125KByte/s。
这里理论计算最高值为625KB/S。在实际的应用中,那么还要排除网络损耗以及线路衰减等因素,因此真正的下载速度可能还不到600KB/S,不过只要是550KB/S以上都算正常。
2.计算内网的传输速度
经常有人抱怨内网的传输的速度慢,那么真实情况下的10/100MBPS网卡的速度应该有多块呢?
网卡的100Mbps同样是以bit/s来定义的,所以100Mb/S=100 000KByte/s=(100 000/8)KByte/s=12 500KByte/s,因此在理论上1秒钟可以传输12.5MB的速率,考虑到干扰的因素每秒传输只要超过10MB就是正常了,现在出现了1000Mbps的网卡那么速度就在100MB/S左右。
特别提示:
(1)关于bit(比特)/second(秒)与Byte(字节)/s(秒)的换算说明:线路单位是bps,表示bit(比特)/second(秒),注意是小写字母b;用户在网上下载时显示的速率单位往往是Byte(字节)/s(秒),注意是大写字母B。字节和比特之间的关系为1Byte=8Bits;再加上IP包头、HTTP包头等因网络传输协议增加的传输量,显示1KByte/s下载速率时,线路实际传输速率约10kbps。例如:下载显示是50KByte/s时,实际已经达到了500Kbps的速度。切记注意单位!!!
视频监控行业常用标准带宽计算
视频监控⾏业常⽤标准带宽计算1、⾸先计算 720P(1280×720)单幅图像照⽚的数据量每像素⽤24⽐特表⽰,则:720P图像照⽚的原始数据量= 1280×720×24/8/1024=2700 KByte2、计算视频会议活动图像的数据量国内PAL活动图像是每秒传输25帧。
数字动态图像是由I帧/B帧/P帧构成。
其中I帧是参考帧:可以认为是⼀副真实的图像照⽚。
B帧和P帧可简单理解为预测帧,主要是图像的增量变化数据,数据量⼀般较⼩。
极限情况下,25帧均为I帧,即每帧传输的图像完全不同。
则:720P活动图像的每秒传输的极限数据量= 2700 KByte×25 = 67500 KByte/s转换成⽹络传输Bit流= 67500×8 = 540000 Kbit/s,即528M的带宽。
在实际视频会议应⽤中,由于有固定场景,因此以传输增量数据为主(传输以B帧和P帧为主),⼀般在10%-40% 之间,40%为变化较多的会议场景。
计算如下:增量数据在10%的情况下,原始数据量= 2700 KByte×10%×24 + 2700 KByte =9180 KByte/s = 72 Mbit/s增量数据在20%的情况下,原始数据量= 2700 KByte×20%×24+ 2700 KByte =15660 KByte/s = 123 Mbit/s增量数据在40%的情况下,原始数据量= 2700 KByte×40%×24+ 2700 KByte =28620 KByte/s = 224 Mbit/s3、H.264压缩⽐H.264最⼤的优势是具有很⾼的数据压缩⽐率,在同等图像质量的条件下,H.264的压缩⽐是MPEG-2的2倍以上,是MPEG-4的1.5~2倍。
举个例⼦,原始⽂件为88GB,采⽤MPEG-2压缩后为3.5GB,压缩⽐为25∶1,⽽采⽤H.264压缩后为1.1GB,从88GB到1.1GB,H.264的压缩⽐达到惊⼈的80∶1。
带宽换算
带宽换算许多人对 kbps、kb、mbps 等速度单位有所误解,以下简单解释一下所谓的 1.5m、3m、6m 如何计算。
所谓 1.5m 宽带,其实是指 1.5mbps (bits per second),亦即 1.5x 1024 / 8 = 192kb/sec,但这只是理论上的速度,实际上则要再扣约 12% 的 ethernet header, ip header, tcp header, atm header 等控制讯号,故其传输速度上限应为 169kb/sec 左右。
在传输单位的写法上,b 和 b 分别代表 bytes 和 bits,两者的定义是不同的,钱万不要混淆。
1 byte = 8 bits1 kb = 1024 bytes1 mb = 1024 kb1 mb = 1024 kb宽带下载理论值基本上这样都算正常了1.5 m =169 kb/s3 m =338 kb/s6 m =676 kb/s10 m =1126 kb/s100 m =11260kb/s以上谈到的是理论值,对于实际的连接速度可以通过下载文件的方法来测试,看看离理论值有多远,另外有一些网速测试网站,也可以测试家中正在使用的宽带服务质量1Byte=8bit(位)1KB=1024Byte(字节)1MB=1024KB1GB=1024MBTB、Tera byte : 1TB=1024GB1比特=一个二进制位,只有0和1两种状态1字节=8比特1K字节=1024字节(字节英文为byte,注意与bit区分)1M字节=1024字节带宽与速率不一样。
带宽表示传输能力,而速率是实际数据流通的速度。
带宽的单位是bit/s(bps)而速度单位是Byte/s(Bps)例如:2Mbps=256KB/s也就是说2M的带宽在理论值上下速度能到256KB每秒。
----------------------------------------------------------------------------1MBPS=0.125M/SMBPS/8=M/S即: 带宽除于8 就等于传输速率了人家说的100M带宽他最高的传输速率就是:12.5M--------------------------------------------------网速换算小贴士:通常使用IE浏览器在网站下载时所看到的速度单位为byte/秒 (以字节为单位,而此为电脑技术专业术语)。
传输带宽计算
理论计算公式:(TBS *(N子帧数 + P特殊子帧))* N流数 / 5msTBS:传输块大小,根据3GPP TS 36.213协议查表取值,与调制编码方式、占用物理资源块数目等有关; N子帧数:根据上下行子帧配比取值;P特殊子帧:特殊子帧配置为10:2:2时,下行传输时,特殊子帧中Dwpts传送的数据块大小约为正常子帧 N流数:下行双流,取值为2,上行单流,取值为1;例如:(75376 *(2 + 0.75))* 2 / 0.005 = 82.9136 Mbps64QAM(Mbps),特殊子帧10:2:2,下行DL:UL1:32:22x2 DL52.763282.91361x2 UL(64QAM)42.667228.4448特殊子帧配置为10:2:2时,dwpts采用特殊的TBS计算得到的精确峰速64QAM(Mbps),特殊子帧10:2:2,下行DL:UL1:32:22x2 DL52.172882.32321x2 UL42.667228.4448根据3GPP TS 36.213的表7.1.7.2.1MCS1.43615QPSK 99936234416QAM 15161800458464QAM2628439211064QPSK 10101032266416QAM192026006456于10:2:2,dwpts用于传数据16QAM 2364QAM2628439211064用该值仅适用于10:2:2,dwpts用于传数据仅适用于10:2:2,dwpts用于传数据上下行对应的TBS不同,且上行最多调度96PRB:按每站计算,非每小区:按每站计算,非每小区PDSCHPUSCH带宽(MHz)N PRB :2:2,3D1U,10:2:2,选择0.75;9:2,选择0TBSI占用物理资源块数目等有关;送的数据块大小约为正常子帧的0.75倍,取值0.75;特殊子帧配置为3:9:2时,dwpts不传输数据,等效下行子帧取值,下行双流SDM64QAM(Mbps),特殊子帧3:9:2,dwpts不传数据,下行双流SDM3:11:32:23:1113.06490.451214.222414.2224,下行双流SDM3:1112.473614.2224PP TS 36.213的表7.1.7.2.1-1摘录5101520255075DL100/UL96400879921183215840773615264229203057618336366965505675376439287601296016992106802138432856405764893618336366965505671112传输数据,等效下行子帧取值0;上行传输时,特殊子帧不传输数据,取值0;。
带宽换算
带宽换算许多人对kbps、kb、mbps 等速度单位有所误解,以下简单解释一下所谓的、3m、6m 如何计算。
所谓宽带,其实是指(bits per second),亦即x 1024 / 8 = 192kb/sec,但这只是理论上的速度,实际上则要再扣约12% 的ethernet header, ip header, tcp header, atm header 等控制讯号,故其传输速度上限应为169kb/sec 左右。
在传输单位的写法上,b和 b 分别代表bytes 和bits,两者的定义是不同的,千万不要混淆。
1 byte = 8 bits1 kb = 1024 bits1 kb = 1024 bytes1 mb = 1024 kb1 mb = 1024 kb宽带下载理论值基本上这样都算正常了m =169 kb/s3 m =338 kb/s6 m =676 kb/s10 m =1126 kb/s100 m =11260kb/s以上谈到的是理论值,对于实际的连接速度可以通过下载文件的方法来测试,看看离理论值有多远,另外有一些网速测试网站,也可以测试家中正在使用的宽带服务质量1Byte=8bit(位)1KB=1024Byte(字节)1MB=1024KB1GB=1024MBTB、Tera byte : 1TB=1024GB1字节=一个二进制位,只有0和1两种状态1字节=8比特1K字节=1024字节(字节英文为byte,注意与bit区分)1M字节=1024字节带宽与速率不一样。
带宽表示传输能力,而速率是实际数据流通的速度。
带宽的单位是bit/s(bps)而速度单位是Byte/s(Bps)例如:2Mbps=256KB/s也就是说2M的带宽在理论值上下速度能到256KB每秒。
-------------------------------------------------- --------------------1MBPS=SMBPS/8=M/S即: 带宽除于8 就等于传输速率了人家说的100M带宽他最高的传输速率就是:--------------------------------------------------网速换算小贴士:通常使用IE浏览器在网站下载时所看到的速度单位为byte/秒(以字节为单位,而此为电脑技术专业术语)。
大数据带宽需求计算公式
大数据带宽需求计算公式
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大数据的应用已经成为了各行各业的常态。
然而,要实现大数据的高效处理和传输,需要具备足够的带宽来支撑。
那么,如何计算大数据的带宽需求呢?
大数据带宽需求的计算公式可以分为两个部分:数据传输速率和数据量。
我们来看数据传输速率。
数据传输速率是指单位时间内传输的数据量,通常以兆字节/秒(Mbps)来表示。
计算数据传输速率的公式如下:
数据传输速率 = 数据大小 / 传输时间
其中,数据大小是指需要传输的数据量,可以以兆字节(MB)或千兆字节(GB)来表示;传输时间是指数据传输所需的时间,可以以秒(s)为单位。
我们来看数据量。
数据量是指需要传输的数据的总量,通常以千兆字节(GB)或太字节(TB)来表示。
计算数据量的公式如下:
数据量 = 数据大小 × 数据个数
其中,数据大小是指单个数据的大小,可以以兆字节(MB)或千兆字节(GB)来表示;数据个数是指需要传输的数据个数。
大数据带宽需求的计算公式可以表示为:
带宽需求 = 数据量 × 数据传输速率
通过计算带宽需求,可以为大数据的传输和处理提供参考,以保证数据的高效传输和处理。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这只是一个理论上的计算公式,实际情况还需要考虑网络的稳定性、传输的延迟等因素。
大数据带宽需求的计算公式可以帮助我们评估传输和处理大数据所需的带宽,从而为大数据的应用提供支持。
在实际应用中,我们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和优化,以实现高效的大数据传输和处理。
传输带宽计算方法
传输带宽计算方法
传输带宽是指单位时间内传输的数据量,通常用bit/s(比特每秒)
或者bps(bits per second)表示。
计算传输带宽需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数据量、传输时间和传输率。
1. 确定数据量:首先需要确定要传输的数据量,通常以比特(bit)
或字节(byte)为单位。
如果以字节为单位,需要将其转换为比特。
一个
字节等于8比特,所以数据量(比特)= 数据量(字节) * 8
2.确定传输时间:传输时间是指从开始传输数据到完成传输所需的时间,通常以秒为单位。
可以通过测量传输时间或根据传输速率和数据量计
算传输时间。
3. 确定传输速率:传输速率是指单位时间内传输的比特数。
常见的
传输速率单位有千位每秒(Kbps)、兆位每秒(Mbps)和吉位每秒(Gbps)。
传输速率取决于网络带宽和传输介质的性能。
- 网络带宽:网络带宽是指网络连接的最大传输速率,常见的网络带
宽有10 Mbps、100 Mbps、1 Gbps等。
需要确保传输速率不超过网络带宽,否则可能出现传输速率受限的情况。
-传输介质:传输介质的性能也会影响传输速率。
例如,使用光纤传
输的速率一般比使用铜缆传输的速率高。
传输带宽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计算:
传输带宽(比特每秒)=数据量(比特)/传输时间(秒)
需要注意的是,实际的传输带宽可能会受到网络拥塞、传输距离、传输介质等因素的影响,所以计算出的带宽只是理论值。
在实际应用中,需要进行测试和优化以达到较高的传输效率。
通信协议中的数据传输速率和容量计算
通信协议中的数据传输速率和容量计算随着互联网的发展,通信协议的数据传输速率和容量计算成为了计算机网络领域中的重要知识点。
本文将详细介绍通信协议数据传输速率和容量的计算步骤,并列出相关的要点。
一、数据传输速率的计算步骤:1. 确定计算单位:常用的数据传输速率单位有bit/s(比特/秒)、byte/s(字节/秒)、Kbps(千比特/秒)、Mbps(兆比特/秒)等。
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单位。
2. 确定数据带宽:数据带宽是指网络中所能传输的最大数据量,通常以带宽公式表示为带宽 = 传输速率 ×信道的数量。
3. 确定传输速率:传输速率是指单位时间内传输的数据位数。
根据实际需求和网络设备的限制选择合适的传输速率。
4. 根据传输速率和数据带宽,使用公式传输速率 = 数据带宽 ×传输速率计算得到最终的数据传输速率。
二、数据传输容量的计算步骤:1. 确定计算单位:常用的数据传输容量单位有bit(比特)、byte(字节)、Kb(千比特)、MB(兆字节)等。
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单位。
需要注意的是,传输容量通常表示为数据大小,而非速率。
2. 确定数据大小:确定需要传输的数据的总大小,可以根据文件大小或者实际需求进行计算。
3. 根据数据大小和所选择的单位,使用公式容量 = 数据大小 ×单位换算系数计算得到最终的数据传输容量。
三、相关要点:1. 数据传输速率和数据传输容量是通信协议中两个重要的概念,但意义不同。
数据传输速率是指单位时间内传输的数据位数,而数据传输容量是指数据的大小。
2. 在实际应用中,网络传输速率和实际传输速率有一定的差距。
网络传输速率是理论值,而实际传输速率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网络拥塞、信号干扰等。
3. 计算数据传输速率和容量时,需要考虑实际情况和设备限制,选择合适的单位和参数。
4. 数据传输速率和容量的计算可以帮助网络工程师和系统管理员评估网络性能、优化网络设计以及满足实际需求。
系统带宽公式原理
系统带宽公式原理
系统带宽公式是计算一个系统的数据传输速率的数学公式。
在计算机网络和通信领域中,带宽是指在一定时间内传输的数据量。
因此,系统带宽公式可以用于计算在一个网络或通信系统中,数据传输的速率。
以下是系统带宽公式的原理:
带宽 = 数据传输速率× 数据位数
其中,数据传输速率是指每秒钟传输的数据量,通常以比特/秒(bps)为单位。
数据位数是指数据在传输过程中的位数。
例如,在传输一个8位字节的数据时,数据位数为8。
在计算带宽时,我们需要先确定数据传输速率和数据位数。
然后,将它们相乘,得到系统的带宽。
例如,如果数据传输速率为100 Mbps,数据位数为8位,那么系统的带宽为800 Mbps。
这意味着在一个秒钟内,系统可以传输800万个8位字节的数据。
系统带宽公式的原理也可以用于计算网络中的带宽。
在这种情况下,数据传输速率是网络中所有连接的设备的总传输速率,数据位数是网络中所有设备传输的数据位数之和。
通过这种方式,我们可以计算出整个网络的带宽,以便确定网络的性能和瓶颈。
总之,系统带宽公式是计算一个系统或网络的数据传输速率的重要工具。
通过理解它的原理,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数据传输速率和数据位数对带宽的影响,以便优化系统和网络的性能。
- 1 -。
最新宽带网速计算方法
网速的单位”Mbps”是什么意思?换算成实际下载速度是多少?你的电脑桌面右下角的”宽带连接”图标(就是那个两个显示器的图标啦),鼠标移到上面,显示的是:宽带连接速度:100.0 Mbps发送:xxxxxx 字节收到:xxxxxx 字节这个“100Mbps”难道表示你的网速是一百兆?当然不是,你的网速你自己知道,不外乎1M、2M、或者4M这么几种。
搜集了一些相关资料,帮你弄清楚这个东西。
其实,100Mbps 表示的是你网卡的最大速度,换句话说,你的网卡是百兆网卡。
这个速度是你局域网的速度,也就是你从网上邻居拷东西的最大速度。
所谓的100M只是说你用的局域网是100M的,或者说局域网内是100M的带宽,真正网络运营商(网通\电信\其它)提供给你的接入互连网的带宽比这少的多。
至于你上网的带宽,这就要看你使用的是什么宽带了,这不是你能改变的。
如果你是家里通过ADSL上网,那所谓100M只是说从ADSL的适配器到你的电脑网卡之间的带宽,而你上网的速度是由ADSL适配器到网络运营商的服务器之间的带宽决定的。
真正的宽带速度,还是要看你装的宽带是多少的,看看你和网络运营商签的协议,上面写的都有,不外乎1M、2M、或者4M这么几种。
如果是512K/S,那你的下载速度就是512/8=64K/S,如果是1M,那就是1000/8=125K/S,如果是2M,那就是2000/8=250K/S。
举个例子:比如一部电影是600M,那你装的是1M的宽带,那你下载这部电影的最快时间就是600M乘于1024K(1M=1024K)除于125K(1M宽带的最高下载速度125K/S)再除于60S(秒)=80分钟。
如果上面的你全看不懂,那你需要补习最初级的知识了:数据流量以bps为单位。
bps = bits per second 【中文表达】”位每秒”逐字分析:b=bit,比特,p=per,每,s=秒。
2Mbps就是2*1024比特每秒,2Mb/8 = 0.25MB = 250KBB和b分别代表Byte和bit,容易混淆,两者的定义是不同的。
网络带宽计算范文
网络带宽计算范文网络带宽是指在一定时间内传输数据的能力,通常以每秒传输的比特数(bps)为单位。
计算网络带宽需要考虑多个因素,包括数据传输速度、网络延迟、数据包大小等等。
下面我将详细介绍网络带宽的计算方法。
首先,网络带宽的计算需要了解一些基本概念和单位。
最常用的网络带宽单位是bps(比特每秒),常见的还有Kbps(千比特每秒)、Mbps(兆比特每秒)和Gbps(千兆比特每秒)。
1 Mbps等于1000 Kbps,1 Gbps等于1000 Mbps。
网络带宽可以通过测量数据传输速度来计算。
数据传输速度通常使用文件大小和传输时间来表示。
例如,如果一个文件大小为1MB,传输时间为10秒,那么传输速度为100 KBps(1MB / 10s)。
在计算网络带宽时,需要将传输速度转换为bps单位。
例如,将100 KBps转换为Mbps,需要将100乘以8(因为1字节等于8比特),得到800 Mbps。
另一个计算网络带宽的重要因素是网络延迟。
延迟是指从发送数据开始到接收到数据的时间间隔。
计算带宽时,需要考虑延迟对数据传输速度的影响。
例如,如果延迟为1秒,那么传输1MB的数据需要花费更长的时间。
此外,延迟还会影响数据包的传输顺序和接收方对数据包的处理能力。
数据包大小也是计算带宽的重要因素之一、数据包大小可以影响带宽的占用率。
如果每个数据包的大小较小,那么在传输数据时可能会占用较少的带宽。
然而,数据包大小过小也可能导致网络拥堵和传输速度变慢。
带宽的实际计算还需要考虑一些其他因素。
例如,网络中可能存在其他数据流,这些数据流会占用一部分带宽。
此外,网络设备和通信线路的性能也可能对带宽产生影响。
因此,在计算网络带宽时,需要考虑这些因素并进行一定的折算。
总结起来,计算网络带宽需要考虑数据传输速度、网络延迟、数据包大小等多个因素。
需要将数据传输速度转换为bps单位,并考虑实际网络环境和潜在瓶颈。
通过理论计算和网络测速工具,可以得到较为准确的网络带宽。
网络传输带宽计算公式
网络传输带宽计算公式CPU带宽是指CPU与北桥之间的数据传输率,从CPU前端总线带宽的计算方法“前端总线带宽=系统外频×N倍速×64位总线位宽/8”中,可以知道,P4系列133MHz外频即前端总线为533MHz(133MHz外频×4倍速)的CPU的传输带宽可达4.2GB/s(533MHz×8)速率。
由此可以换算出其他不同前端总线CPU的带宽:266MHzFSB的传输带宽为2.1GB/s;333MHzFSB的传输带宽为2.7GB/s;400MHzFSB的传输带宽为3.2GB/s;533MHzFSB的传输带宽为4.2GB/s,800MHzFSB 的传输带宽为6.4GB/s。
内存速率是指内存的工作频率,例如DDR266的工作频率即为266MHz,根据内存带宽的算法:带宽=总线位宽/8×一个时钟周期内交换的数据包个数×总线频率,DDR266的带宽=64/8×2×133=2128,它的传输带宽为2.1GB/s,因此DDR266又俗称为PC2100,这里的2100就是指其内存带宽约为2100MB。
同理,DDR333的工作频率为333MHz,传输带宽为2.7GB/s,俗称PC2700;DDR400的工作频率为400MHz,传输带宽为3.2GB/s,俗称PC3200.[/内存带宽计算公式:带宽=内存时钟频率×内存总线位数×倍增系数/8.以目前的DDR400内存为例,它的运行频率为200MHz,数据总线位数为64bit,由于上升沿和下降沿都传输数据,因此倍增系数为2,此时带宽为:200×64×2/8=3.2GB/s(如果是两条内存组成的双通道,那带宽则为6.4GB/s)。
很明显,在现有技术水准下,运行频率很难成倍提升,此时数据总线位数与倍增系数是技术突破点。
传输带宽计算范文
传输带宽计算范文传输带宽是指在一段时间内,网络或者电信设备传输数据的能力。
它通常用于描述计算机网络中数据传输的速度。
计算传输带宽有多种方法,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计算方法:1.理论带宽计算方法:理论带宽是指网络传输媒介(如网络电缆)的最大传输速度,可以根据传输介质的特性来计算。
例如,对于以太网,其理论带宽为 10 Mbps、100 Mbps 或 1 Gbps等。
计算方法如下:带宽=数据传输速率×信号调制方式×信道带宽其中,数据传输速率是指每秒传输的数据量(比特或字节),信号调制方式是指信号在传输媒介上的变换方式,信道带宽是指传输介质的传输能力。
2.实际带宽计算方法:实际带宽是指在实际网络环境中,数据传输所能达到的最大速度。
实际带宽一般要考虑到网络的繁忙程度、传输协议的效率以及其他因素。
计算方法如下:带宽=传输速率×吞吐量其中,传输速率是指每秒在网络上实际传输的数据量,吞吐量是指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网络的数据量。
3.带宽需求计算方法:带宽需求是指网络中所有设备进行数据传输所需要的总带宽。
带宽需求取决于网络中的设备数量、数据传输量和传输速度等因素。
计算方法如下:带宽需求=设备数量×平均数据传输量×平均传输速度其中,设备数量是指网络中的设备总数,平均数据传输量是指每个设备每次传输的平均数据量,平均传输速度是指数据传输的平均速度。
4.网络流量计算方法:网络流量是指通过网络传输的数据量,可以用于评估网络的使用情况和负载情况。
计算方法如下:网络流量=带宽×时间其中,带宽是网络的传输速度,时间是进行流量统计的时间段。
以上是一些常见的传输带宽计算方法,不同的计算方法适用于不同的场景和需求。
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来评估和规划网络的带宽需求。
传输带宽计算方法
传输带宽计算方法传输带宽是指在同一时间内,通过传输介质(如网络)能够传输的数据量。
计算传输带宽的方法取决于所使用的传输介质以及所需的传输速率。
对于有线传输介质(如以太网、电信网),传输带宽的计算可以基于以下参数进行:1. 传输速率:传输速率是指在单位时间内传输的数据量,通常以bps(bits per second,每秒位数)或bps(bytes per second,每秒字节数)为单位。
传输速率可以通过网速测试软件或硬件设备进行测量或查询。
2.信道利用率:信道利用率是指实际传输的数据量与传输介质理论最大传输能力之比。
一般情况下,信道利用率小于100%。
可以根据网络类型和拓扑结构确定最大信道利用率。
传输带宽的计算公式如下:传输带宽=传输速率*信道利用率例如,以太网的传输速率为100Mbps(兆比特每秒),信道利用率为80%。
则传输带宽为:传输带宽 = 100Mbps * 0.8 = 80Mbps对于无线传输介质(如Wi-Fi、移动网络),计算传输带宽的方法与有线传输介质类似,但考虑到无线信号的传输特性和干扰情况,计算较为复杂。
无线传输带宽的计算可以包括以下参数:1.信噪比(SNR):信噪比是指信号的强度与背景噪声的比值。
信噪比越高,传输质量越好。
可以通过信号质量指示器或专业测量设备进行测量。
2.编码率:编码率是指数据在传输过程中所采用的编码方式。
编码率越高,单位时间内传输的数据量越大。
一般情况下,通过测量设备可查询编码率。
3.带宽利用率:带宽利用率是指实际传输的数据量与无线信道理论最大传输能力之比。
由于无线环境的复杂性,带宽利用率通常不能达到100%。
传输带宽的计算公式如下:传输带宽=信噪比*编码率*带宽利用率这个公式是一种简化的计算方法,实际的无线传输带宽计算可能会更复杂,需要考虑更多的参数。
总之,传输带宽的计算方法取决于所使用的传输介质和所需的传输速率。
有线传输介质使用传输速率和信道利用率来计算传输带宽,而无线传输介质则需要考虑信噪比、编码率和带宽利用率等参数。
通信常识波特率、数据传输速率与带宽的相互关系
通信常识:波特率、数据传输速率与带宽的相互关系【带宽W】带宽,又叫频宽,是数据的传输能力,指单位时间内能够传输的比特数。
高带宽意味着高能力。
数字设备中带宽用bps(b/s)表示,即每秒最高可以传输的位数。
模拟设备中带宽用Hz表示,即每秒传送的信号周期数。
通常描述带宽时省略单位,如10M实质是10M b/s。
带宽计算公式为:带宽=时钟频率*总线位数/8。
电子学上的带宽则指电路可以保持稳定工作的频率范围。
【数据传输速率Rb】数据传输速率,又称比特率,指每秒钟实际传输的比特数,是信息传输速率(传信率)的度量。
单位为“比特每秒(bps)”。
其计算公式为S=1/T。
T 为传输1比特数据所花的时间。
【波特率RB】波特率,又称调制速率、传符号率(符号又称单位码元),指单位时间内载波参数变化的次数,可以以波形每秒的振荡数来衡量,是信号传输速率的度量。
单位为“波特每秒(Bps)”,不同的调制方法可以在一个码元上负载多个比特信息,所以它与比特率是不同的概念。
【码元速率和信息速率的关系】码元速率和信息速率的关系式为: Rb=RB*log2 N。
其中,N为进制数。
对于二进制的信号,码元速率和信息速率在数值上是相等的。
【奈奎斯特定律】奈奎斯特定律描述了无噪声信道的极限速率与信道带宽的关系。
1924年,奈奎斯特(Nyquist)推导出理想低通信道下的最高码元传输速率公式:理想低通信道下的最高RB = 2W Baud。
其中,W为理想低通信道的带宽,单位是赫兹(Hz),即每赫兹带宽的理想低通信道的最高码元传输速率是每秒2个码元。
对于理想带通信道的最高码元传输速率则是:理想带通信道的最高RB= W Baud,即每赫兹带宽的理想带通信道的最高码元传输速率是每秒1个码元。
符号率与信道带宽的确切关系为:RB=W(1+α)。
其中,1/1+α为频道利用率,α为低通滤波器的滚降系数,α取值为0时,频带利用率最高,但此时因波形“拖尾”而易造成码间干扰。
带宽换算
带宽换算许多人对kbps、kb、mbps 等速度单位有所误解,以下简单解释一下所谓的1.5m、3m、6m 如何计算。
所谓1.5m 宽带,其实是指 1.5mbps (bits per second),亦即1.5 x 1024 / 8 = 192kb/sec,但这只是理论上的速度,实际上则要再扣约12% 的ethernet header, ip header, tcp header, atm header 等控制讯号,故其传输速度上限应为169kb/sec 左右。
在传输单位的写法上,b和 b 分别代表bytes 和bits,两者的定义是不同的,千万不要混淆。
1 byte = 8 bits1 kb = 1024 bits1 kb = 1024 bytes1 mb = 1024 kb1 mb = 1024 kb宽带下载理论值基本上这样都算正常了1.5 m =169 kb/s3 m =338 kb/s6 m =676 kb/s10 m =1126 kb/s100 m =11260kb/s以上谈到的是理论值,对于实际的连接速度可以通过下载文件的方法来测试,看看离理论值有多远,另外有一些网速测试网站,也可以测试家中正在使用的宽带服务质量1Byte=8bit(位)1KB=1024Byte(字节)1MB=1024KB1GB=1024MBTB、Tera byte : 1TB=1024GB1字节=一个二进制位,只有0和1两种状态1字节=8比特1K字节=1024字节(字节英文为byte,注意与bit区分)1M字节=1024字节带宽与速率不一样。
带宽表示传输能力,而速率是实际数据流通的速度。
带宽的单位是bit/s(bps)而速度单位是Byte/s(Bps)例如:2Mbps=256KB/s也就是说2M的带宽在理论值上下速度能到256KB每秒。
-------------------------------------------------- --------------------1MBPS=0.125M/SMBPS/8=M/S即: 带宽除于8 就等于传输速率了人家说的100M带宽他最高的传输速率就是:12.5M--------------------------------------------------网速换算小贴士:通常使用IE浏览器在网站下载时所看到的速度单位为byte/秒(以字节为单位,而此为电脑技术专业术语)。
带宽上下行计算方法
带宽上下行计算方法
带宽上下行计算方法是确定网络数据传输能力的重要方法。
在网络通信中,带宽通常指网络链路的最大数据传输速率,它可以用作衡量网络性能的指标。
带宽的上下行计算方法分别针对上传和下载数据流量进行评估,以下是具体的计算方法:
1.上行带宽计算方法:
上行带宽是指从用户设备向网络服务器发送数据的速率。
计算上行带宽时,需要考虑用户设备发送数据的能力和网络链路的上行传输速率。
具体的计算步骤如下:
a.确定用户设备的发送数据速率:这通常可以从设备的技术规格中获取。
b.评估网络链路的上行传输速率:这可以通过网络测试工具或向网络服务提供商咨询来获得。
c.计算上行带宽:上行带宽= 用户设备发送数据速率/ 网络链路上行传输速率。
2.下行带宽计算方法:
下行带宽是指从网络服务器向用户设备发送数据的速率。
计算下行带宽时,需要考虑网络服务器的发送数据能力和网络链路的下行传输速率。
具体的计算步骤如下:
a.确定网络服务器的发送数据速率:这通常可以从服务器的技术规格或向网络服务提供商咨询来获得。
b.评估网络链路的下行传输速率:这也可以通过网络测试工具或向网络服
务提供商咨询来获得。
c.计算下行带宽:下行带宽= 网络服务器发送数据速率/ 网络链路下行传输速率。
需要注意的是,带宽上下行的计算方法基于理论最大值,实际使用中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网络拥堵、设备性能等,实际的带宽可能会低于理论计算值。
传输带宽计算方法
比特率是指每秒传送的比特(bit)数。
单位为bps(BitPerSecond),比特率越高,传送的数据越大。
比特率表示经过编码(压缩)后的音、视频数据每秒钟需要用多少个比特来表示,而比特就是二进制里面最小的单位,要么是0,要么是1。
比特率与音、视频压缩的关系,简单的说就是比特率越高,音、视频的质量就越好,但编码后的文件就越大;如果比特率越少则情况刚好相反。
码流(DataRate)是指视频文件在单位时间内使用的数据流量,也叫码率,是视频编码中画面质量控制中最重要的部分。
同样分辨率下,视频文件的码流越大,压缩比就越小,画面质量就越高。
上行带宽就是本地上传信息到网络上的带宽。
上行速率是指用户电脑向网络发送信息时的数据传输速率,比如用FTP上传文件到网上去,影响上传速度的就是“上行速率”。
下行带宽就是从网络上下载信息的带宽。
下行速率是指用户电脑从网络下载信息时的数据传输速率,比如从FTP服务器上文件下载到用户电脑,影响下传速度的就是“下行速率”。
不同的格式的比特率和码流的大小定义表:传输带宽计算:比特率大小×摄像机的路数=网络带宽至少大小;注:监控点的带宽是要求上行的最小限度带宽(监控点将视频信息上传到监控中心);监控中心的带宽是要求下行的最小限度带宽(将监控点的视频信息下载到监控中心);例:电信2Mbps的ADSL宽带,理论上其上行带宽是512kbps=64kb/s,其下行带宽是2Mbps=256kb/s例:监控分布在5个不同的地方,各地方的摄像机的路数:n=10(20路)1个监控中心,远程监看及存储视频信息,存储时间为30天。
不同视频格式的带宽及存储空间大小计算如下:地方监控点:CIF视频格式每路摄像头的比特率为512Kbps,即每路摄像头所需的数据传输带宽为512Kbps,10路摄像机所需的数据传输带宽为:512Kbps(视频格式的比特率)×10(摄像机的路数)≈5120Kbps=5Mbps(上行带宽)即:采用CIF视频格式各地方监控所需的网络上行带宽至少为5Mbps;D1视频格式每路摄像头的比特率为,即每路摄像头所需的数据传输带宽为,10路摄像机所需的数据传输带宽为:(视频格式的比特率)×10(摄像机的路数)=15Mbps(上行带宽)即:采用D1视频格式各地方监控所需的网络上行带宽至少为15Mbps;720P(100万像素)的视频格式每路摄像头的比特率为2Mbps,即每路摄像头所需的数据传输带宽为2Mbps,10路摄像机所需的数据传输带宽为:2Mbps(视频格式的比特率)×10(摄像机的路数)=20Mbps(上行带宽)即:采用720P的视频格式各地方监控所需的网络上行带宽至少为20Mbps;1080P(200万像素)的视频格式每路摄像头的比特率为4Mbps,即每路摄像头所需的数据传输带宽为4Mbps,10路摄像机所需的数据传输带宽为:4Mbps(视频格式的比特率)×10(摄像机的路数)=40Mbps(上行带宽)即:采用1080P的视频格式各地方监控所需的网络上行带宽至少为40Mbps;监控中心:CIF视频格式的所需带宽:512Kbps(视频格式的比特率)×50(监控点的摄像机的总路数之和)=25600Kbps=25Mbps(下行带宽)即:采用CIF视频格式监控中心所需的网络下行带宽至少25MbpsD1视频格式的所需带宽:(视频格式的比特率)×50(监控点的摄像机的总路数之和)=75Mbps(下行带宽)即:采用D1视频格式监控中心所需的网络下行带宽至少75Mbps720P(100万像素)的视频格式的所需带宽:2Mbps(视频格式的比特率)×50(监控点的摄像机的总路数之和)=100Mbps(下行带宽)即:采用720P的视频格式监控中心所需的网络下行带宽至少100Mbps1080P(200万像素)的视频格式的所需带宽:4Mbps(视频格式的比特率)×50(监控点的摄像机的总路数之和)=200Mbps(下行带宽)即:采用1080P的视频格式监控中心所需的网络下行带宽至少200Mbps存储空间计算:码流大小(单位:kb/s;即:比特率÷8)×3600(单位:秒;1小时的秒数)×24(单位:小时;一天的时间长)×30(保存的天数)×50(监控点要保存摄像机录像的总数)÷(磁盘格式化的损失10%空间)=所需存储空间的大小(注:存储单位换算1TB=1024GB;1GB=1024MB;1MB=1024KB)50路存储30天的CIF视频格式录像信息的存储空间所需大小为:64×3600×24×30×50÷=≈9TB50路存储30天的D1视频格式录像信息的存储空间所需大小为:192×3600×24×30×50÷=≈26TB50路存储30天的720P(100万像素)视频格式录像信息的存储空间所需大小为:256×3600×24×30×50÷=≈35TB50路存储30天的1080P(200万像素)视频格式录像信息的存储空间所需大小为:512×3600×24×30×50÷=≈69TB。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视频监控系统中,对存储空间容量的大小需求是与画面质量的高低、及视频线路等都有很大关系。
下面对视频存储空间大小与传输带宽的之间的计算方法做以介绍。
比特率是指每秒传送的比特(bit)数。
单位为bps(BitPerSecond),比特率越高,传送的数据越大。
比特率表示经过编码(压缩)后的音、视频数据每秒钟需要用多少个比特来表示,而比特就是二进制里面最小的单位,要么是0,要么是1。
比特率与音、视频压缩的关系,简单的说就是比特率越高,音、视频的质量就越好,但编码后的文件就越大;如果比特率越少则情况刚好相反。
码流(DataRate)是指视频文件在单位时间内使用的数据流量,也叫码率,是视频编码中画面质量控制中最重要的部分。
同样分辨率下,视频文件的码流越大,压缩比就越小,画面质量就越高。
上行带宽就是本地上传信息到网络上的带宽。
上行速率是指用户电脑向网络发送信息时的数据传输速率,比如用FTP上传文件到网上去,影响上传速度的就是“上行速率”。
下行带宽就是从网络上下载信息的带宽。
下行速率是指用户电脑从网络下载信息时的数据传输速率,比如从FTP服务器上文件下载到用户电脑,影响下传速度的就是“下行速率”。
不同的格式的比特率和码流的大小定义表:
传输带宽计算:
比特率大小×摄像机的路数=网络带宽至少大小;
注:监控点的带宽是要求上行的最小限度带宽(监控点将视频信息上传到监控中心);监控中心的带宽是要求下行的最小限度带宽(将监控点的视频信息下载到监控中心);例:电信2Mbps的ADSL宽带,理论上其上行带宽是
512kbps=64kb/s,其下行带宽是2Mbps=256kb/s
例:监控分布在5个不同的地方,各地方的摄像机的路数:n=10(20路)1个监控中心,远程监看及存储视频信息,存储时间为30天。
不同视频格式的带宽及存储空间大小计算如下:
地方监控点:
CIF视频格式每路摄像头的比特率为512Kbps,即每路摄像头所需的数据传输带宽为512Kbps,10路摄像机所需的数据传输带宽为:
512Kbps(视频格式的比特率)×10(摄像机的路
数)≈5120Kbps=5Mbps(上行带宽)
即:采用CIF视频格式各地方监控所需的网络上行带宽至少为5Mbps;
D1视频格式每路摄像头的比特率为1.5Mbps,即每路摄像头所需的数据传输带宽为1.5Mbps,10路摄像机所需的数据传输带宽为:
1.5Mbps(视频格式的比特率)×10(摄像机的路数)=15Mbps(上行带宽)
即:采用D1视频格式各地方监控所需的网络上行带宽至少为15Mbps;
720P(100万像素)的视频格式每路摄像头的比特率为2Mbps,即每路摄像头所需的数据传输带宽为2Mbps,10路摄像机所需的数据传输带宽为:
2Mbps(视频格式的比特率)×10(摄像机的路数)=20Mbps(上行带宽)
即:采用720P的视频格式各地方监控所需的网络上行带宽至少为
20Mbps;
1080P(200万像素)的视频格式每路摄像头的比特率为4Mbps,即每路摄像头所需的数据传输带宽为4Mbps,10路摄像机所需的数据传输带宽为:
4Mbps(视频格式的比特率)×10(摄像机的路数)=40Mbps(上行带宽)
即:采用1080P的视频格式各地方监控所需的网络上行带宽至少为
40Mbps;
监控中心:
CIF视频格式的所需带宽:
512Kbps(视频格式的比特率)×50(监控点的摄像机的总路数之
和)=25600Kbps=25Mbps(下行带宽)
即:采用CIF视频格式监控中心所需的网络下行带宽至少25Mbps
D1视频格式的所需带宽:
1.5Mbps(视频格式的比特率)×50(监控点的摄像机的总路数之
和)=75Mbps(下行带宽)
即:采用D1视频格式监控中心所需的网络下行带宽至少75Mbps
720P(100万像素)的视频格式的所需带宽:
2Mbps(视频格式的比特率)×50(监控点的摄像机的总路数之
和)=100Mbps(下行带宽)
即:采用720P的视频格式监控中心所需的网络下行带宽至少100Mbps
1080P(200万像素)的视频格式的所需带宽:
4Mbps(视频格式的比特率)×50(监控点的摄像机的总路数之
和)=200Mbps(下行带宽)
即:采用1080P的视频格式监控中心所需的网络下行带宽至少200Mbps
存储空间计算:
码流大小(单位:kb/s;即:比特率÷8)×3600(单位:秒;1小时的秒数)×24(单位:小时;一天的时间长)×30(保存的天数)×50(监控点要保存摄像机录像的总数)÷0.9(磁盘格式化的损失10%空间)=所需存储空间的大小(注:存储单位换算1TB=1024GB;1GB=1024MB;1MB=1024KB)
50路存储30天的CIF视频格式录像信息的存储空间所需大小为:
64×3600×24×30×50÷0.9=8789.1GB≈9TB
50路存储30天的D1视频格式录像信息的存储空间所需大小为:
192×3600×24×30×50÷0.9=26367.2GB≈26TB
50路存储30天的720P(100万像素)视频格式录像信息的存储空间所需大小为:
256×3600×24×30×50÷0.9=35156.3GB≈35TB
50路存储30天的1080P(200万像素)视频格式录像信息的存储空间所需大小为:
512×3600×24×30×50÷0.9=70312.5GB≈69T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