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题库(主观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5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题库(学生版)
2015-05-27
一、客观题
①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不可分割的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②马克思主义是在批判地继承、吸收人类在19世纪所创造的优秀成果——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英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合理成分的基础上创立和发展起来的。
③德国古典哲学最有代表性的人物是黑格尔和费尔巴哈。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代表人物是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空想社会主义的最杰出的代表就是法国的圣西门、傅立叶和英国的欧文。
④马克思恩格斯发现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
⑤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⑥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⑦恩格斯指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根据对上述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可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对立的基本派别。
⑧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物质,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唯心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精神,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物质是意识的产物。根据对上述基本问题第二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又可以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可知论认为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不可知论认为世界是不能被人所认识或不能被完全认识的。
⑨辩证法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世界,认为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形而上学则主张用孤立的、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和作用。
⑩20世纪初,列宁对物质概念作了全面的科学的规定:“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11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
12 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
13 实践具有物质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
14 实践的基本形式包括物质生产实践、社会政治实践和科学文化实践等。
15 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16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对立和统一分别体现了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
17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础。
18 事物内部都存在着肯定因素和否定因素。肯定因素是维持现成事物存在的因素,否定因素是促使现成事物灭亡的因素。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19 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在认识的本质问题上,存在着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一条是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唯物主义路线,另一条是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唯心主义路线。
20 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认识运动是一个辩证发展过程: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认识运动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21 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
22 理性认识是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理性认识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
23 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24 价值是客体对于主体的需要满足与否(意义)的关系。价值具有以下四个方面的特性:第一,价值具有客观性。第二,价值具有主体性。第三,价值具有社会历史性。第四,价值具有多维性。
25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26 在对待社会历史问题上,历来存在着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一种是唯物史观,另一种是唯心史观。
27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第一生产力。
28 生产关系是社会关系中最基本的关系,政治关系、家庭关系、宗教关系
等其他社会关系,都受生产关系的支配和制约。生产关系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直接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和产品分配关系。广义的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再生产的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诸多关系在内的生产关系体系。
29 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意识形态又称为观念上层建筑,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思想观点。
30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
31 两种历史观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的对立,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创造历史,唯心史观主张英雄创造历史。
32 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人民群众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33 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要受到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
34所谓资本原始积累,就是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货币资本迅速集中于少数人手中的历史过程。两个途径:暴力剥夺农民土地、暴力掠夺海外货币财富(殖民掠夺)。
35商品经济得以产生的历史条件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出现社会分工,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36商品的二因素包括价值和使用价值。
37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形成价值规律。
38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家与劳动者之间的关系是资本雇佣劳动的关系。
39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40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41资本主义所有制的本质是资本家无偿占有雇佣工人的剩余价值。
42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是雇佣劳动者的剩余劳动。
43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由剩余价值率所反映。剩余价值率等于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等于剩余劳动时间与必要劳动时间的比率,等于剩余劳动与必要劳动的比率。
44商品的价格以商品的价值量为基础,但同时受到供求关系的影响。
45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是能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是以物为媒介的社会生产关系,它不是静止物,而是一种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