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鉴赏典故(意象)解析大全.

合集下载

诗词鉴赏常见典故和意象.ppt.Convertor

诗词鉴赏常见典故和意象.ppt.Convertor

诗词鉴赏常见典故和意象冰雪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冰心:高洁的心性,古人用“清如玉壶冰”比喻一个人光明磊落的心性。

“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

”岭南一年的仕途生涯中,自己的人格品行像冰雪一样晶莹、高洁。

月亮对月思亲——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静夜思》)“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李煜《虞美人》)望月思故国,表明亡国之君特有的伤痛。

“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

”碛,沙漠,茫茫大漠中几十万战士一时间都抬头望着东升的月亮,抑制不住悲苦的思乡之情。

柳树以折柳表惜别。

汉代以来,常以折柳相赠来寄托依依惜别之情,由此引发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行旅之人的思乡之情。

如1987 年曾考过的《送别》诗:杨柳青青着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

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由于“柳”、“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

这一习俗始于汉而盛于唐,汉代就有《折杨柳》的曲子,以吹奏的形式表达惜别之情。

唐代西安的灞陵桥,是当时人们到全国各地去时离别长安的必经之地,而灞陵桥两边又是杨柳掩映,这儿就成了古人折柳送别的著名的地方,如“年年柳色,灞陵伤别”的诗。

后世就把“灞桥折柳”作为送别典故的出处。

故温庭筠有“绿杨陌上多别离”的诗句。

柳永在《雨霖铃》中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来表达别离的伤感之情。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说的是笛声中《折杨柳》的曲子倒是传播得很远,而杨柳青青的春色却从来不曾看见,以此来表达伤春叹别的感情。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说的是今夜听到《折杨柳》的曲子,又有何人不引起思念故乡的感情呢?蝉以蝉品行高洁。

古人以为蝉餐风饮露,是高洁的象征,所以古人常以蝉的高洁表现自己品行的高洁。

《唐诗别裁》说:“咏蝉者每咏其声,此独尊其品格。

【国学】古诗词鉴赏典故意象解析、常见意象分类

【国学】古诗词鉴赏典故意象解析、常见意象分类

【国学】古诗词鉴赏典故意象解析、常见意象分类诗词鉴赏常见意象和典故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要分析为什么“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必须具备一定的古典文化知识,充分认识“柳”这一特殊意象的内涵。

该诗系化用乐府《横吹曲词?折杨柳歌辞》“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

蹀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的诗意。

折柳赠别的习俗在唐时最盛,如李白《忆秦娥》:“箫声咽,秦蛾梦断秦楼月。

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自灞桥折柳的故事产生以后,柳和离别已似乎有了某种必然的联系。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氵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柳永《雨霖铃》:“杨柳岸,晓风残月。

”周邦彦《兰陵王?柳》:“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

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

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

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柳条过千尺。

”江淹《别赋》:“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

”古代诗歌中离情常常与柳相关合,其原因首先是由于二者之间具有一种“同构”的关系,柔弱的柳枝那摇摆不定的形体,能够传达出亲友离别时那种“依依不舍”之情。

柳这一特殊意象的形成,是历史文化积淀的产物,受到民族文化与民族心理的规定与制约,具有一定的约定俗成性。

像“柳”这样的意象,中国古典诗歌中还有许多。

这些事物是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文化赋予了某种特定内涵的事物。

如岁寒三友中的“松”,中国文化赋予它“坚韧挺拔”的性格,“竹”则赋予它“刚正有节”的节操,“梅”则赋予它“傲霜斗雪”的风骨,“水仙”则是“冰清玉洁”的象征,“杜鹃”则代表一种悲剧氛围。

鉴赏古代诗歌需要了解这些事物特有的文化内涵。

下面举例加以说明。

1、冰雪: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

更多的是用冰雪象征自己高洁的操守。

如:“我无毫发瑕,苦心怀冰雪。

”( 沈佺期《枉系二首》)“奈何冰雪操,尚与蒿莱群。

”(高适《酬马八郊古见赠》) “老桧独含冰雪操,春来悄没人知道。

古诗词常用意象典故解析集锦(最完整)

古诗词常用意象典故解析集锦(最完整)

古诗词常用意象典故解析集锦(最完整)古诗词常用意象典故解析集锦意象是诗歌艺术的精灵,是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

意象就是(物)象与(情)意的组合。

诗中的形象,包含人物形象和诗中所写的景和物,还包含了作者的情思。

诗歌意象有的是景,有的是物;有的是事,有的是人;有的是单一的,有的是多个的。

柳永的《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中,通过“杨柳”、“晓风”、“残月”等意象,就能知道所传达出来的是伤别情怀。

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

从形式上看,意象与词句相关,意境则与全篇对应。

如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这首诗有如下意象:黄鹤楼、烟花、孤帆、长江等。

这些意象组合起来便成了一幅融情于境的画面:诗中没有直抒对友人依依不舍的眷念,而是通过孤帆消失,江水悠悠和久立江边若有所失的诗人形象,表达送别友人的深情挚意。

字面上句句写景,实际上句句都在抒情,可谓一切景语皆情语。

再如贺铸《青玉案》中“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这三个意象组成一个整体,艺术地回答了“试问闲愁都几许?”它不是三个意象的简单相加,而是形成了一个感人的艺术境界:闲愁像无边无际的如烟青草,似狂飞乱舞的满城飞絮,若凄清迷茫的黄梅时雨。

在中国古代诗歌中,诗人常用一些特定的意象来表达主题思想及感情,形成了很多传统的意象,被赋予了某种特定的内涵,有着传统的审美习惯,它们蕴含的意义基本是固定的。

分析古代诗歌可以从这些事物的特有内涵入手。

像对后来咏史诗、咏怀诗、感遇诗发生了深刻影响的,源于屈原的“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的寄情于物、托物以讽的表现手法;“望月怀远”“伤春悲秋”“见流水则思年华易逝,梧桐细雨则凄楚悲凉”,“不得志时寄情山水,仕途失意回归自然”,在历史的积淀中被赋予了某些言外之意和情感色彩。

唐宋词更是一部充满忧患意识的悲剧史,它以悲愁为美,“春花”是“凋零”的,“秋月”是离别的,隐逸是解脱的;爱情的离思使人愁,青春的短暂使人愁,身世遭遇使人愁,家国衰败使人愁。

古诗词常用典故和意象

古诗词常用典故和意象

古诗词常用典故和意象意象月亮:对月思亲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

如“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李煜《虞美人》)望月思故国,表明亡国之君特有的伤痛。

明月、白云:望云思友,见月怀人,是诗词中常用手法。

杜甫诗《恨别》:“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

”借白云明月,寄托对友人的怀念。

蝉:古人常以蝉的高洁表现自己品行的高洁。

虞世南《蝉》:“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用蝉喻指高洁的人品。

草:生命力强生生不息希望荒凉偏僻伤春离恨身份、地位的卑微。

草木: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

如“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姜夔《扬州慢》)春风十里,十分繁华的扬州路,长满了青青荠麦,一片荒凉了。

南浦、柳岸、长亭:送别地的代名词。

芳草: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喻离恨。

乐府《相和歌辞?饮马长城窟行》“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

”以“青青河边草”起兴,表达对远方伊人的思念。

芭蕉:常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

雨打芭蕉本来就够凄怆的,梦魂逐着芭蕉叶上的雨声追寻,更令人觉得凄恻。

柳树:以折柳表惜别。

汉代以来,常以折柳相赠来寄托依依惜别之情,由此引发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行旅之人的思乡之情。

《送别》诗:杨柳青青着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

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梧桐: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和芭蕉差不多,大多表示一种凄苦之音。

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可见秋雨打梧桐,别有一分愁滋味。

松柏:人们常用松柏耐寒象征孤直坚强有生命力的品格。

刘禹锡:“后来富贵已凋落,岁寒松柏犹依然。

”桑榆:指日落时余光所照之处,后比喻垂老之年。

如王勃《滕王阁序》:“东榆已失,桑榆非晚”。

梅花:梅花是一种高洁人格的象征,拥有傲雪、逆境中坚强、不屈不挠的品格。

陆游:“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寄托了一种高洁的品格。

菊花:象征清高、隐逸、高洁、脱俗。

落花:伤春桃花:象征美人。

杨花:表飘零或离情之意。

莲花:“怜”谐音双关,借以表达爱情;保持气节的高洁之士的象征。

诗词中常见的典故和意象54张

诗词中常见的典故和意象54张

B、白衣苍狗 亦叫白云苍狗,比喻世事变幻无常。出自杜甫诗《可 叹》:“天上浮云似白衣,斯须改变如苍狗。古往今来共一时,人生万 事无不有。”人事变化,犹如浮云,一会儿像白云,一会儿像灰狗。宋 刘克庄《沁园春?和吴尚书叔永》:“笑是非浮论,白衣苍狗,文章定 价,秋月华星。”人生是是非非如同天上白云,变化无常,难以逆料, 只有“定价”文章如“秋月华星”,光照人间。
H、鸿鹄 鸿鹄飞得很高,常用来比喻志气高远的人。《史记?陈 涉世家》:“陈涉太息曰:‘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秦末农 民起义军领袖陈涉少有鸿鹄之志,后揭竿起义大泽乡。后来就以 “鸿鹄”比喻有远大志向。如吴潜《八声甘州》:“矫首看鸿鹄, 远举高飞。”
《楚辞?招隐土》:“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萋萋” 是形容春草茂盛。春草茂盛,春光撩人,而伊人未归,不免引起思 妇登楼伫望。 乐府《相和歌辞?饮马长城窟行》“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以 “青青河边草”起兴,表达对远方伊人的思念。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 古道,睛翠接荒城。” 李煜《清平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以远接天涯、 绵绵不尽,无处不生的春草,来比喻离别的愁绪。
G、关山 关塞山河。关,关隘要塞;山,山河。高道《塞上吹 笛》:“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梅花落”为曲子 名。意思是请问笛声飘到哪里去了呢?风吹着悠扬的笛声一夜间就 间就飘满了边塞大地。
H、红豆 红豆即相思豆,借指男女爱情的信物,《南州记》称为 海红豆,史载:“出南海人家园圃中”。《本草》称其为“相思 子”。王维《相思》诗:“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 此物最相思。”诗人借生于南国的红豆,抒发了对友人的眷念之情。 清人失彝尊《怀汪进士煜》:“安床红豆底,日日坐相思。”即睡 在相思树下,日日思念汪进士。在唐时甚红。常用以象征爱情或相 思。传说古代一位女子,因丈夫死在边疆,哭于树下而死,化为红 豆,于是红豆又称“相思子”,常用以象征爱情或相思。

高中语文 诗词鉴赏145个常见典故和意象素材

高中语文 诗词鉴赏145个常见典故和意象素材

诗词鉴赏145个常见典故和意象1、冰雪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

如“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冰心:高洁的心性,古人用“清如玉壶冰”比喻一个人光明磊落的心性。

再如“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

”岭南一年的仕途生涯中,自己的人格品行像冰雪一样晶莹、高洁。

2、月亮对月思亲——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

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静夜思》)如“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李煜《虞美人》)望月思故国,表明亡国之君特有的伤痛。

如“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

”碛,沙漠,茫茫大漠中几十万战士一时间都抬头望着东升的月亮,抑制不住悲苦的思乡之情。

3、柳树以折柳表惜别。

汉代以来,常以折柳相赠来寄托依依惜别之情,由此引发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行旅之人的思乡之情。

如1987 年曾考过的《送别》诗:杨柳青青着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

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由于“柳”、“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

这一习俗始于汉而盛于唐,汉代就有《折杨柳》的曲子,以吹奏的形式表达惜别之情。

唐代西安的灞陵桥,是当时人们到全国各地去时离别长安的必经之地,而灞陵桥两边又是杨柳掩映,这儿就成了古人折柳送别的著名的地方,如“年年柳色,灞陵伤别”的诗。

后世就把“灞桥折柳”作为送别典故的出处。

故温庭筠有“绿杨陌上多别离”的诗句。

柳永在《雨霖铃》中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来表达别离的伤感之情。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说的是笛声中《折杨柳》的曲子倒是传播得很远,而杨柳青青的春色却从来不曾看见,以此来表达伤春叹别的感情。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说的是今夜听到《折杨柳》的曲子,又有何人不引起思念故乡的感情呢?4、蝉以蝉品行高洁。

古人以为蝉餐风饮露,是高洁的象征,所以古人常以蝉的高洁表现自己品行的高洁。

《唐诗别裁》说:“咏蝉者每咏其声,此独尊其品格。

高考语文古诗词常用典故和意象(重点)

高考语文古诗词常用典故和意象(重点)

古诗词常用典故和意象析解1.月亮:对月思亲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

如“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李煜《虞美人》)望月思故国,表明亡国之君特有的伤痛。

2.明月、白云:望云思友,见月怀人,是诗词中常用手法。

杜甫诗《恨别》:“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

”借白云明月,寄托对友人的怀念。

3.蝉:古人常以蝉的高洁表现自己品行的高洁。

虞世南《蝉》:“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用蝉喻指高洁的人品。

4.草:生命力强,生生不息。

希望,荒凉,偏僻,伤春,离恨,身份、地位的卑微。

草木: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

如“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姜夔《扬州慢》)春风十里,十分繁华的扬州路,长满了青青荠麦,一片荒凉了。

5.南浦(水路上代表送别点)、柳岸、长亭(陆路上代表送别点):送别地的代名词。

6.芳草: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喻离恨。

乐府《相和歌辞•饮马长城窟行》“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

”以“青青河边草”起兴,表达对远方伊人的思念。

7.芭蕉:常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

雨打芭蕉本来就够凄怆的,梦魂逐着芭蕉叶上的雨声追寻,更令人觉得凄恻。

8.柳树:以折柳表惜别。

汉代以来,常以折柳相赠来寄托依依惜别之情,由此引发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行旅之人的思乡之情。

《送别》诗:杨柳青青着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

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9.梧桐: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和芭蕉差不多,大多表示一种凄苦之音。

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可见秋雨打梧桐,别有一分愁滋味。

10.松柏:人们常用松柏耐寒象征孤直坚强有生命力的品格。

刘禹锡:“后来富贵已凋落,岁寒松柏犹依然。

”11.桑榆:指日落时余光所照之处,后比喻垂老之年。

如王勃《滕王阁序》:“东榆已失,桑榆非晚”。

12.梅花:梅花是一种高洁人格的象征,拥有傲雪、逆境中坚强、不屈不挠的品格。

陆游:“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寄托了一种高洁的品格。

诗词常用意象及典故

诗词常用意象及典故

诗词常用意象及典故1、冰雪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

如“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冰心:高洁的心性,古人用“清如玉壶冰”比喻一个人光明磊落的心性。

再如“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

”岭南一年的仕途生涯中,自己的人格品行像冰雪一样晶莹、高洁。

2、月亮对月思亲——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

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静夜思》)如“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李煜《虞美人》)望月思故国,表明亡国之君特有的伤痛。

如“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

”碛,沙漠,茫茫大漠中几十万战士一时间都抬头望着东升的月亮,抑制不住悲苦的思乡之情。

3、柳树以折柳表惜别。

汉代以来,常以折柳相赠来寄托依依惜别之情,由此引发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行旅之人的思乡之情。

如1987 年曾考过的《送别》诗:杨柳青青着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

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由于“柳”、“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

这一习俗始于汉而盛于唐,汉代就有《折杨柳》的曲子,以吹奏的形式表达惜别之情。

唐代西安的灞陵桥,是当时人们到全国各地去时离别长安的必经之地,而灞陵桥两边又是杨柳掩映,这儿就成了古人折柳送别的著名的地方,如“年年柳色,灞陵伤别”的诗。

后世就把“灞桥折柳”作为送别典故的出处。

故温庭筠有“绿杨陌上多别离”的诗句。

柳永在《雨霖铃》中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来表达别离的伤感之情。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说的是笛声中《折杨柳》的曲子倒是传播得很远,而杨柳青青的春色却从来不曾看见,以此来表达伤春叹别的感情。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说的是今夜听到《折杨柳》的曲子,又有何人不引起思念故乡的感情呢?4、蝉以蝉品行高洁。

古人以为蝉餐风饮露,是高洁的象征,所以古人常以蝉的高洁表现自己品行的高洁。

《唐诗别裁》说:“咏蝉者每咏其声,此独尊其品格。

诗词鉴赏常见典故和意象

诗词鉴赏常见典故和意象

诗词鉴赏常见典故和意象(1)斑竹湘妃竹。

舜的妃子娥皇和女英,舜死后在湘水上啼哭,眼泪洒在竹子上,竹竿上都生了斑纹。

唐刘禹锡《泰娘歌》:“如何将此千行泪,更洒湘江斑竹枝。

”(2)比翼鸟传说中鹣鹣只有一只眼、一只翅膀,所以一定要两只鸟在一起才能飞。

比喻夫妻;唐白居易《长恨歌》:“在天愿为比翼乌,在地愿为连理枝。

”(3)碧血常与“丹心”连用,歌颂为国捐躯者的忠贞。

元郑元佑《张御史死节歌》:“孤忠既是明丹心,三年犹须化碧血。

”(4)长城南宋将领檀道济自称为“万里长城”。

后以此称能抵御敌人入侵的英雄人物。

宋陆游《书愤》:“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5)采薇殷朝末年,周武王伐殷,孤竹国国君的儿子伯夷、叔齐认为这是以臣弑君,就拦马谏阻。

殷之后,两人不食周粟,隐居首阳山,采薇而食,终饿死。

后以此喻隐居避世。

唐王绩《野望》:“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6)长亭古代驿站在路上约隔十里设一长亭,五里设一短亭,供游人休息送别。

后“长亭”成为送别之地的代称。

宋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7)尺素:语出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

呼童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后为书信的代称。

宋秦观《踏莎行》:“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

”(8)登高重阳有登高习俗。

唐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9)东山高卧东晋谢安辞官隐居东山。

后指隐居。

唐李白《梁园吟》:“东山高卧时起来,欲济苍生末应晚。

”(10)杜康传说杜康(字仲宁)发明了酒。

后以此作为酒的代称。

三国魏曹操《短歌行》:“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11)东篱语出东晋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后多以“东篱”表现归隐之后的田园生活或闲雅的情致。

宋李清照《醉花阴》:“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12)寒食节日名,清明节前一天或两天。

传说晋国介子推隐居山中,晋文公用烧山之法逼他出来做官,介子推不出被烧死。

古诗词常用典故解析100例

古诗词常用典故解析100例

古诗词常用典故解析100例古典诗歌中常见的意象分类(一)高山、奔流、雄关、沧海,大江、长风等这类意象一般与自己的豪情壮志相关。

例如: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宋?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宋?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宋?陆游《书愤》)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将进酒》)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李白《行路难》)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唐?王昌龄《从军行》)(二)沙漠、古道、落日、寒风、冷雨、梧桐、杜鹃鸟(子规鸟)芭蕉等这类意象多抒发凄凉悲伤的思绪和孤独惆怅的感情。

例如: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

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

(唐?王昌龄《长信秋词》)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宋?李清照《声声慢》)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

(元?徐再思《双调水仙子?夜雨》)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宋?秦观《踏莎行》)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

(宋?王令《送春》)(三)冰雪、松、菊、梅、竹这类意象多用来表达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

例如: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唐?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

(宋?张孝祥《念奴娇》)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唐?元稹《菊花》)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

(宋?陈亮《梅花》)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

(李白《赠书侍御黄裳》)人怜直节生来瘦,自许才高老更刚。

曾与蒿藜同雨露,终随松柏到冰霜。

(宋?王安石《华藏院此君亭》)(四)杨柳、兰舟、长亭、关山(月)鹧鸪鸟等这类意象多用于挥写离别之苦。

例如: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古诗词鉴赏典故(意象)解析大全

古诗词鉴赏典故(意象)解析大全

古诗词鉴赏典故(意象)解析大全1、冰雪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

更多的是用冰雪象征自己高洁的操守。

如:“我无毫发瑕,苦心怀冰雪。

”(沈佺期《枉系二首》)“奈何冰雪操,尚与蒿莱群。

”(高适《酬马八郊古见赠》)“老桧独含冰雪操,春来悄没人知道。

”(段克己《蝶恋花》)“唤起一天明月,照我满怀冰雪,浩荡百川流。

”(辛弃疾《水调歌头和马叔度游月波楼》)(1)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

如“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冰心:高洁的心性,古人用“清如玉壶冰”比喻一个人光明磊落的心性。

再如张孝祥《念奴娇》中的名句“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

”表明岭南一年的仕途生涯中,自己的人格品行像冰雪一样晶莹、高洁。

(2)环境的恶劣,恶势力的猖狂。

如:韩愈:“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2、雪琼玉、碎玉、冰花、六出;绝尘脱俗、高洁傲岸。

3、霜人生易老、社会环境的恶劣,恶势力的猖狂、人生路途的坎坷、挫折。

4、六月飞霜指冤案。

5、烟雾情感的朦胧、惨淡,前途的迷惘、渺茫,理想的落空、幻变。

6、露人生的短促生命的易逝。

7、雨①喜乐、安静、祥和、幸福、希望(甘霖、甘露、甘雨:应时而降,无声润物,焕发生机)如:杜甫:“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喜雨诗歌的一般特征:A、应时而降的时间意义;B、无声润物的生命特征;C、焕发生机的心理反应。

②愁苦、幻灭与绝望(1)历时弥久,阴云不开,意味着、伴随着空间阻隔与路途断绝。

常表现诗人的孤独、幻灭和愁苦。

如:唐·戒昱:“日长巴峡雨蒙蒙,又说归舟路未通”。

如:温庭筠:“咸阳桥上雨如悬,万点空蒙隔钓船”。

如:陆游:“数间茅屋谁知处,烟雨蒙蒙隔断桥”。

(2)急骤迅猛,破坏尤烈,凄风苦雨为诗人的生命悲凉提供了广阔而深邃的心灵抒情空间。

如:文天祥:“江湖行客梦,风雨故乡情”。

如:宋·汪元量:“万叶秋心孤馆梦,一灯夜故乡心”。

古诗中常见的意象和典故

古诗中常见的意象和典故

鸿雁: 汉书·苏武传》 匈奴单子欺骗汉使, 鸿雁: 《汉书·苏武传》载,匈奴单子 Nhomakorabea骗汉使,
称苏武已死, 称苏武已死,而汉使者故意说天子打猎时射下一只北 方飞来的鸿燕,脚上拴着帛书,是苏武写的。 方飞来的鸿燕,脚上拴着帛书,是苏武写的。单于只 好放了苏武。后来就用“鸿雁” 雁书” 好放了苏武。后来就用“鸿雁”、“雁书”、“雁 鱼雁”等指书信。 足”、“鱼雁”等指书信。
秦晋:春秋时,秦晋两国结为婚姻, 秦晋:春秋时,秦晋两国结为婚姻,后便称两姓联姻为
“秦晋之好”。 秦晋之好” 彭祖:传说中长寿人物,生于夏代, 彭祖:传说中长寿人物,生于夏代,至殷末时已八百余 旧时把彭祖作为长寿的象征, 寿如彭祖” 岁,旧时把彭祖作为长寿的象征,以“寿如彭祖”来祝人 长寿。 长寿。
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 豆蔻: 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后来称女子十三四岁 的年纪为豆蔻年华。 的年纪为豆蔻年华。 精卫: 古代神话, 精卫: 古代神话,后来用精卫填海来比喻有深仇大 立志必报;也比喻不畏艰难.努力奋斗。 恨,立志必报;也比喻不畏艰难.努力奋斗。
战国策·韩策》 宁为鸡口, 鸡口牛后:《战国策·韩策》:“宁为鸡口,无为牛
杜鹃: 杜鹃:
蟋蟀: 古人觉得蟋蟀的鸣声同织机的声音相仿, 蟋蟀: 古人觉得蟋蟀的鸣声同织机的声音相仿,时令
又届深秋,因而就跟促人纺织, 又届深秋,因而就跟促人纺织,准备冬衣以至怀念征人 等联系了起来。蟋蟀被直接唤为“促织” 等联系了起来。蟋蟀被直接唤为“促织”。 猿啼:出现在诗歌中常常象征着一种悲伤的感情。 猿啼:出现在诗歌中常常象征着一种悲伤的感情。
班马:春秋时, 郑伐齐,齐军趁夜间撤走。 班马:春秋时,晋、鲁、郑伐齐,齐军趁夜间撤走。
连理枝、 比翼鸟: 连理枝、 比翼鸟:连理枝指连生在一

古诗词100个典故解析,涨知识,建议收藏品鉴

古诗词100个典故解析,涨知识,建议收藏品鉴

古诗词100个典故解析,涨知识,建议收藏品鉴1、冰雪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

如“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冰心:高洁的心性,古人用“清如玉壶冰”比喻一个人光明磊落的心性。

再如“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

”岭南一年的仕途生涯中,自己的人格品行像冰雪一样晶莹、高洁。

2、月亮对月思亲——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

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静夜思》)如“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李煜《虞美人》)望月思故国,表明亡国之君特有的伤痛。

如“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

”碛,沙漠,茫茫大漠中几十万战士一时间都抬头望着东升的月亮,抑制不住悲苦的思乡之情。

3、柳树以折柳表惜别。

汉代以来,常以折柳相赠来寄托依依惜别之情,由此引发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行旅之人的思乡之情。

如1987 年曾考过的《送别》诗:杨柳青青着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

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由于“柳”、“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

这一习俗始于汉而盛于唐,汉代就有《折杨柳》的曲子,以吹奏的形式表达惜别之情。

唐代西安的灞陵桥,是当时人们到全国各地去时离别长安的必经之地,而灞陵桥两边又是杨柳掩映,这儿就成了古人折柳送别的着名的地方,如“年年柳色,灞陵伤别”的诗。

后世就把“灞桥折柳”作为送别典故的出处。

故温庭筠有“绿杨陌上多别离”的诗句。

柳永在《雨霖铃》中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来表达别离的伤感之情。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说的是笛声中《折杨柳》的曲子倒是传播得很远,而杨柳青青的春色却从来不曾看见,以此来表达伤春叹别的感情。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说的是今夜听到《折杨柳》的曲子,又有何人不引起思念故乡的感情呢?4、蝉以蝉品行高洁。

古人以为蝉餐风饮露,是高洁的象征,所以古人常以蝉的高洁表现自己品行的高洁。

古典诗词鉴赏常见典故和意象诠释

古典诗词鉴赏常见典故和意象诠释

古典诗词鉴赏常见典故和意象诠释1、祝融传说中楚国君主的祖先,为高辛氏帝喾的火正(掌火之官),以光明四海而称为祝融,后世祀为火神;由此,火灾称为祝融之灾。

2、连理枝、比翼鸟连理枝指连生在一起的两棵树。

比翼鸟,传说中的一种鸟,雌雄老在一起飞,古典诗歌里用作思爱夫妻的比喻。

相传旧中国时宋康王夺了随从官韩凭的妻子,囚禁了韩凭。

韩自杀,他的妻子把身上的衣服弄腐,同康王登台游玩时自投台下,大家拉他衣服,结果撑是跌下去,死了,留下遗书说是与韩凭合葬,康王却把他们分葬两处。

不久,两座坟上各生一棵梓树,十天就长得很粗大,两棵树的根和枝交错在一起,树上有鸳鸯一对,相向悲鸣。

白居易的《长恨歌》:"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有了这些句子,难怪人们把结婚称为"喜结连理"。

3、孔方兄因旧时的铜钱有方形的孔,所以人们把钱称为孔方兄(含诙谐兼含鄙视意)。

4、青梅竹马出自李白的《长干行》:"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

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

"后来用"青梅竹马"形容男女小的时候天真无邪,也指幼小时就相识的伴侣。

5、问鼎《左传.宣公三年》:"楚子伐陆浑之戎,遂至于雒,观兵于周疆。

定王使王孙满劳楚子,楚子问鼎之大小轻重焉。

"三代以九鼎为传国宝,楚子问鼎,有凯觎周室之意。

后遂以问鼎比喻图谋帝王权位。

6、见背背,离开。

谓父母去世。

李密《陈情表》:"生孩六月,父母见背。

"7、逐鹿《汉书.蒯通传》:"且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

"颜师古注引张晏曰:"以鹿喻帝位。

"后来用逐鹿比喻群雄并起,争夺天下。

魏征《述怀》:"中原初逐鹿,投笔事戎轩。

"8、南浦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南浦是水边的送边之所。

屈原《九哥.河伯》:"与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

古代诗词中的常见意象解读(典故类)

古代诗词中的常见意象解读(典故类)
南浦别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思考题】
1、“南浦凄凄别,
西风袅袅秋。”两句渲染了什么样的气氛?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三、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重阳后菊花二首(其一) (宋)范成大 寂寞东篱湿露华,依前金靥照泥沙。世情儿女无高韵,只看重阳一日花。 【思考题】 1、“寂寞东篱”与“世情儿女”有何关系?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四、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金陵⑴怀古 王安石 霸主孤身取二江⑵,子孙多以百城降。 豪华尽出成功后, 逸乐安知与祸双。 东府⑶旧基留佛刹,《后庭》余唱落船窗。《黍离》《麦秀》从来事,且置兴亡近酒 缸。 注:⑴、金陵:吴、东晋、宋、齐、梁、陈六朝曾在此建都。⑵、二江:宋代的江南 东路和江南西路的简称也是建都金陵诸国的主要统辖区域。⑶、东府:曾是东晋简文帝 的丞相、荒淫的会稽王司马道子的府第所在。 【思考题】 1、这首诗运用主要了什么样的典故?请简要说明。 2、这首诗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表达了什么样的艺术效果? 五、、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夜雨抒怀 (南宋)王十朋 夜深风雨撼庭芭①,唤起新愁乱似麻。梦觉尚疑身似蝶②,病苏方悟影非蛇③。 浇肠竹叶④频生晕,照眼银釭⑤自结花。我在故乡非逆旅⑥,不须杜宇唤归家。
授之以渔————方法技巧展示
常见用典意象解读
一、鸿雁、青鸟、双鲤
鸿雁:《汉书·苏武传》载,匈奴单于欺骗汉使,称苏武已死,而汉使者故意说天子打 猎时射下一只北方飞来的鸿雁,脚上拴着帛书,是苏武写的。单于只好放了苏武。后来 就用“鸿雁、雁书、雁足、鱼雁”等代指书信、音讯。如晏殊《清平乐》:“生笺小字,说 尽平生意。鸿雁在云鱼在水,惆怅此情难寄。”李清照词云:“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李 清照另一首词云:“好把音书凭过雁,东莱不似蓬莱远。”大雁在这里作了传书的信使。

高考古诗词常用意象典故解析(最全)

高考古诗词常用意象典故解析(最全)

高考古诗词常用意象典故解析意象就是诗歌艺术得精灵,就是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得客观物象。

意象就就是(物)象与(情)意得组合。

意境就是诗人得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得浑然一体得艺术境界。

从形式上瞧,意象与词句相关,意境则与全篇对应.在中国古代诗歌中,诗人常用一些特定得意象来表达主题思想及感情,形成了很多传统得意象,被赋予了某种特定得内涵,它们蕴含得意义基本就是固定得。

分析古代诗歌可以从这些事物得特有内涵入手。

像对后来咏史诗、咏怀诗、感遇诗发生了深刻影响得,源于屈原得“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得寄情于物、托物以讽得表现手法;“望月怀远”“伤春悲秋”“见流水则思年华易逝,梧桐细雨则凄楚悲凉”,“不得志时寄情山水,仕途失意回归自然”,在历史得积淀中被赋予了某些言外之意与情感色彩。

唐诗宋词更就是一部充满忧患意识得悲剧史,它以悲愁为美,“春花”就是“凋零”得,“秋月”就是离别得,隐逸就是解脱得;爱情得离思使人愁,青春得短暂使人愁,身世遭遇使人愁,家国衰败使人愁。

把握这个特点,很多古典诗词得理解就容易多了。

在诗歌中,以景传情达意得往往具有一定得固定性,如:以“故乡明月"传达“乡思情";以“松风山月"传达“隐逸情”;以“寒林残月"传达“诗人得忧愁";以“中秋圆月”传达“相思情苦";以“风雨落花,双燕孤飞,重阁玉枕”传达“闺怨情";以“长亭折柳”传达“惜别情”;以“江湖扁舟,月落乌啼”传达“诗人得羁旅之苦”;以“梦后酒醒,烟柳断肠,寒雨斜阳,残烛啼鹃”传达“悲欢离合情”;以“昔荣今非,几度夕阳红"传达“对世事沧桑得感叹”;以“空城落花”传达“对国势衰危得哀叹、一腔得爱国情"等等。

熟悉意象得传统色彩,有助于我们对诗歌形象得理解。

如“梅”,由于古代诗人反复得运用,这一意象已经固定地带上清高芳洁,傲雪凌霜得意趣。

古诗词常用意象典故解析集锦(最完整)(1)

古诗词常用意象典故解析集锦(最完整)(1)

古诗词常用意象典故解析集锦意象是诗歌艺术的精灵,是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

意象就是(物)象与(情)意的组合。

诗中的形象,包含人物形象和诗中所写的景和物,还包含了作者的情思。

诗歌意象有的是景,有的是物;有的是事,有的是人;有的是单一的,有的是多个的。

柳永的《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中,通过“杨柳”、“晓风”、“残月”等意象,就能知道所传达出来的是伤别情怀。

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思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

从形式上看,意象与词句相关,意境则与全篇对应。

如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这首诗有如下意象:黄鹤楼、烟花、孤帆、长江等。

这些意象组合起来便成了一幅融情于境的画面:诗中没有直抒对友人依依不舍的眷念,而是通过孤帆消失,江水悠悠和久立江边若有所失的诗人形象,表达送别友人的深情挚意。

字面上句句写景,实际上句句都在抒情,可谓一切景语皆情语。

再如贺铸《青玉案》中“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这三个意象组成一个整体,艺术地回答了“试问闲愁都几许?”它不是三个意象的简单相加,而是形成了一个感人的艺术境界:闲愁像无边无际的如烟青草,似狂飞乱舞的满城飞絮,若凄清迷茫的黄梅时雨。

在中国古代诗歌中,诗人常用一些特定的意象来表达主题思想及感情,形成了很多传统的意象,被赋予了某种特定的内涵,有着传统的审美习惯,它们蕴含的意义基本是固定的。

分析古代诗歌可以从这些事物的特有内涵入手。

像对后来咏史诗、咏怀诗、感遇诗发生了深刻影响的,源于屈原的“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的寄情于物、托物以讽的表现手法;“望月怀远”“伤春悲秋”“见流水则思年华易逝,梧桐细雨则凄楚悲凉”,“不得志时寄情山水,仕途失意回归自然”,在历史的积淀中被赋予了某些言外之意和情感色彩。

唐宋词更是一部充满忧患意识的悲剧史,它以悲愁为美,“春花”是“凋零”的,“秋月”是离别的,隐逸是解脱的;爱情的离思使人愁,青春的短暂使人愁,身世遭遇使人愁,家国衰败使人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词鉴赏典故(意象)解析大全
1、冰雪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

更多的是用冰雪象征自己高
洁的操守。

如:“我无毫发瑕,苦心怀冰雪。

”(沈佺期《枉系二首》)“奈何冰雪操,尚与蒿莱群。

”(高适《酬马八郊古见赠》)“老桧独含冰雪操,春来悄没人知道。

”(段克己《蝶恋花》)“唤起一天明月,照我满怀冰雪,浩荡百川流。

”(辛弃疾《水调歌头和马叔度游月波楼》)
(1)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

如“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
在玉壶。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冰心:高洁的心性,古人用“清如玉壶冰”比喻一
个人光明磊落的心性。

再如张孝祥《念奴娇》中的名句“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胆
皆冰雪。

”表明岭南一年的仕途生涯中,自己的人格品行像冰雪一样晶莹、高洁。

(2)环境的恶劣,恶势力的猖狂。

如:韩愈:“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2、雪琼玉、碎玉、冰花、六出;绝尘脱俗、高洁傲岸。

3、霜人生易老、社会环境的恶劣,恶势力的猖狂、人生路途的坎坷、挫折。

4、六月飞霜指冤案。

5、烟雾情感的朦胧、惨淡,前途的迷惘、渺茫,理想的落空、幻变。

6、露人生的短促生命的易逝。

7、雨①喜乐、安静、祥和、幸福、希望(甘霖、甘露、甘雨:应时而降,无声润
物,焕发生机)如:杜甫:“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喜雨诗歌的一般特征:A、应时而降的时间意义;B、无声润物的生命特征;C、焕发生机的心理反应。

②愁苦、幻灭与绝望
(1)历时弥久,阴云不开,意味着、伴随着空间阻隔与路途断绝。

常表现诗人的孤
独、幻灭和愁苦。

如:唐·戒昱:“日长巴峡雨蒙蒙,又说归舟路未通”。

如:温庭筠:“咸阳桥上雨如悬,万点空蒙隔钓船”。

如:陆游:“数间茅屋谁知处,烟雨蒙蒙隔断桥”。

(2)急骤迅猛,破坏尤烈,凄风苦雨为诗人的生命悲凉提供了广阔而深邃的心灵抒
情空间。

如:文天祥:“江湖行客梦,风雨故乡情”。

如:宋·汪元量:“万叶秋心孤馆梦,一灯夜故乡心”。

如:明·袁凯:“一声新雁三更雨,何处行人不断肠”
8、小雨春景、希望生机、活力潜移默化式的教化。

9、细雨雨,绵长细密,如愁绪—凄苦;点点滴滴,如眼泪—孤寂。

雨是言情造势
之首选。

如:“无边丝雨细如愁”(秦观)“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上愁”(崔颢)细雨蒙蒙,烟雾无边,寄托诗人无边的愁绪和郁闷的心情。

10、暴雨残酷、热情政治斗争、扫荡恶势力的力量、荡涤污秽的力量。

11、夜雨①表达思念离别的故人
夜雨是古代诗词中常出现的意象,写雨的诗词有很多,而雨有各种各样,所代表的意
境自然也是丰富多彩,像春雨一般表示愉快喜悦的的心情;夏雨也是美好的,它给炎热的
夏日带来清凉,让人心旷神怡;而秋雨则是凄冷的、萧瑟的,那么夜雨呢?夜雨也同样有着它固定的含义,而且四季的夜雨又有不同,这里主要说秋天的夜雨,我们很自然的能想
起李商隐的名作《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秋山夜雨,总是唤起离人的愁思,诗人用这个寄人离思的景物来表了他对妻子的无限思念。

仿佛
使人想象在一个秋天的某个秋雨缠绵的夜晚,池塘涨满了水,诗人独自在屋内倚床凝思。

想着此时此刻妻子在家中的生活和心境;回忆他们从前在一起的共同生活;咀嚼着自己的
孤独。

“巴山夜雨涨秋池”,那已经跃然纸上的羁旅之愁与不得归之苦,便与夜雨交织,绵
绵密密,淅淅沥沥,涨满秋池,弥漫于巴山的夜空。

如马戴的《将别寄友人》:“霜风红叶寺,夜雨白苹洲。

长恐此时泪,不禁和恨流。

”何逊的《临行与故游夜别》:“夜雨滴空阶,晓灯暗离室。

相悲各罢酒,何时同促膝?”都是用夜雨或表离别或表思念。

而宋代的词人可能是由于家国飘零,也可能是仕途不顺,写夜雨尤其多,例如:“西窗又吹夜雨,为谁频断续,相和砧杵?候馆迎秋,离宫吊月,别有伤心无数。

”(姜夔《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