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期末复习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一、填空(0.5/1)
2.经典生态学根据其研究对象的组织层次可分为个体生态学、_种群生态学_生态学、群落生
态学和生态系统生态学。

3.最早命名并定义生态学的人是 Haeckel 。

4.生物对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存在上、下限,其间的范围称作该生物的生态幅。

5.坡向对森林生长的影响体现了生态因子作用的间接影响特点。

6.陆生植物的水分生态类型有湿生植物、中生植物、旱生植物3种基本类型。

7.种群的空间分布通常可分为均匀型、随机型和成群型三种类型。

8.植物种群“最后产量恒定法则”和“自疏法则”的实质是种类个体之间所导致的密度效应。

9.利用同生群分析数据编制的生命表称为动态生命表。

10.地理物种形成学说将物种形成过程大致分为3个步骤,其中_生殖隔离机制的建立_是新物
种得以形成的标志。

11.种群增长的逻辑斯蒂增长方程中参数K生物学含义是种群的容纳量。

12.能够包括群落中绝大多数的植物种类并表现出该群落一般结构特征的一定面积,称为群落的
__最小面积__。

13.Raunkiaer的生活型分类系统的划分依据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__。

14.物种的具体存在单位、繁殖和进化单位是__种群_ 。

15.按发生的起始条件不同,演替可分为原生演替和__ 次生演替__。

16.《中国植被》的三级分类单位分别是:植被型、群系和群丛。

17.《中国植被》分类系统将建群种或共建种相同的植物群落联合定义为群系。

18.进入生态系统的能量在流动过程中会最终以热能的形式离开生态系统。

因此,能量是
单向流动的。

19.生态系统的生态金字塔有三种类型,其中只有能量金字塔总是呈正塔金字塔型。

20.对于一个稳定的生态系统来说,其各组成成分中,理论上唯一可缺少的成分是消费者。

21.生态系统中食物链长度一般不超过6个营养级,此现象可用十分之一原理来解释。

22.重要值= 相对密度+相对频度+相对盖度。

23.原生演替中的旱生演替系列包括地衣、苔藓、蕨类和木本等阶段。

24.直接决定地球表面植物群落分布规律因子是温度和水分。

25.根据植物对光照时间长短的适应,可分为长日照、短日照、中日照和日中性四类。

26.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的空间内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通过物质循环和_能量流动_互相依
存、互相作用而构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

27.群落优势层的优势为_建群种_。

28.决定陆地植物群落垂直成层性特点的关键生态因子是光照。

29.群落空间结构最明显的特征包括垂直方向上的成层性及水平方向上的_斑块_性,这些结构
特征使群落对于环境中资源的利用更为充分。

30.地球上初级生产量最高的陆地生态系统类型是湿地或沼泽生态系统。

31.生态系统的分解作用是3个过程的综合,其中淋溶是纯粹物理的过程。

32.生活型或生长型的形成是生物长期对综合环境条件_趋同_适应的结果。

33.植物的传播、定居和_竞争_共同构成植物群落形成必经的3个阶段。

34.除了自然选择,遗传漂变也可能生物进化的重要动力,其在决定濒危物种命运中的作
用尤为关键。

35.MacArthur的平衡理论指出岛屿上的物种数目取决于_岛屿上的迁入_和_物种灭绝_之间
的平衡。

36.相比草原生态系统主要靠草牧食物链维持,森林生态系统更多地依赖于_碎屑_食物链。

37.在海洋生态系统中,生物量金字塔通常会出现倒塔形。

38.限制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是要降低R0的值,施行晚婚晚育将使_T_值增大,从而能有效
地降低人口种群增长率。

39.分解作用的速率和特点主要取决于分解者生物的种类、资源质量或分解底物的理化性质
和环境的理化条件等3个方面。

40.从演替方向来看,原生演替通常属于_进展_演替。

41.全球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三大类型中,循环性能最为充分的是气体循环。

42.考察山体南/北坡植物群落,可以作为对该山体以南/北地区的平地植物种或群落进行预测的
依据,其中应用的基本原理可用一句话表述垂直地带性是由其水平地带性决定的。

二、名词解释(2-3)
生态学:研究有机体与其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生物量:
生物圈:地球表面全部生物及与之发生相互作用的自然环境的总称,是生物界与4大圈
层长期相互作用的结果。

生境:又称栖息地,生物个体或群体生活地段上各种具体环境因子的综合体。

生态因子:指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如关照、温度、水分、氧气、二氧化碳、
食物和其他生物等。

限制因子:当接近或超过某种生物的耐受性极限而阻止其生存、生长、繁殖或扩散时的
生态因子。

生态幅: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耐受范围,在耐受性的上限和下限之间
的范围称为生态幅。

有效积温法则: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必须从环境中摄取一定的热量才能完成某一阶
段。

K=N(T-C),K为生物完成某阶段的发育所需要的总热量,N为发育历程,即完成
某阶段的发育所需要的天数,T为发育期间的环境平均温度,C为该生物的发育阀温度。

贝格曼规律:来自寒冷气候的内温动物,往往比来自温暖气候的内温动物个体更大,导
致相对表面积变小,使单位体重的热散失减少,有利于抗寒。

阿伦法则:寒冷地区内温动物身体的突出部分,如四肢、尾巴和外耳却有变小变短的趋
势。

种群:是在同一时期内占有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个体的集合。

群落:在相同时间聚集在同一地段上的各物种种群的集合。

生态系统:在一定空间中共同栖息着的所有生物(即生物群落)与其环境之间由于不断地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过程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生态入侵:由于人类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把某种生物带入适宜其栖息和繁衍的地区,该生物种群不断扩大,分布区逐步稳定地扩展,这个过程称为生物入侵。

遗传漂变:是基因频率的随机变化,仅偶然出现,在小种群中似乎更明显。

适应辐射:在一个共同的祖先起源,在进化过程中分化成许多类型,适应于各种生活方式的现象。

生活史对策:生物在生存斗争中获得的生存对策,称为生态对策或生活史对策。

生态位:
生活型:生物对外界环境适应的外部表现形式,生活型相同的生物具有相似的外部形态及适应特点。

生态型:同一种生物由于长期生活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与环境相互作用而在遗传上发生分化形成的不同分类类群。

.演替:指在植物群落发展变化过程中,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一个阶段接着一个阶段,一个群落代替一个群落的自然演变现象。

净初级生产量:在初级生产过程中,植物固定的能量有一部分被植物自己的呼吸消耗掉,剩下的可用于植物生长和生殖这部分生产量称为净初级生产量。

负反馈:反馈信息作用于源信息使其减弱的反馈作用称为负反馈。

使生态系统达到或维持平衡或稳态,结果是抑制和减弱最初发生变化的那种成分的变化。

生态平衡:生态系统通过发育和调节所达到的一种稳定状况,包括结构上的稳定、功能上的稳定和能量输入输出上的稳定,是一种动态平衡。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林德曼效率:指n+1营养级所获得的能量占n营养级活动能量之比。

生态金字塔:是营养级之间的数量关系,数量关系可采用生物量、能量和个体数量等单位来表示,称为生物量金字塔、能量金字塔和数量金字塔。

协同进化:关系密切的生物,如花和采粉的动物、寄生虫和寄主、捕食者和被捕者等,一方成为另一方的选择力量,因而在进化上发展了相互适应的特征,这种相互适应的现象称为协同作用。

优势种:对群落结构与环境的形成有明显控制作用的种类。

建群种:优势层中的优势种称为建群种。

特征种
植被:覆盖一个地区的植物群落的总体叫做这个地区的植被。

三、简答(5-8)
1.试以生态学的代表性定义分析生态学的发展简史。


要点:
2.简述有效积温法则并举例说明其应用。

要点: 有效积温法则:植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必须从环境中摄取一定的热量才能完成某一阶段。

K=N(T-C),K为生物完成某阶段的发育所需要的总热量,N为发育历程,即完成某阶段的发育所需要的天数,T为发育期间的环境平均温度,C为该生物的发育阀温度。

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
(1)利用天敌昆虫进行防治时用来估计合适的释放时间;
(2)预测一个地区某种昆虫可能发生的世代数;
(3)进行某种害虫来年发生程度估计;
(4)引种时预测昆虫、植物地理分布的北限;
(5)预测预报农时,安排作物生产。

3.请简单分析为什么团粒结构最有利于植物的生长发育。

4.简述种群年龄结构的基本类型及它们对种群动态的影响。

要点:年龄结构把每一年龄群个体的数量描述为一个年龄群对整个种群的比率。

分三种基本类型:(1)典型金字塔型:基部宽,顶部狭。

表示种群中有大量幼体,而老年个体很少,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代表增长型种群。

(2)钟型:出生率和死亡率大致相平衡,年龄结构和种群大小都保持不变,代表稳定性种群。

(3)壶型:锥体基部比较狭,而顶部比较宽。

表示种群中幼体比例减少,而年老个体占很高比例,说明种群正处于衰老阶段,种群的死亡率大于出生率。

代表下降型种群。

5.简述种群分布格局的三种基本类型,并举例说明各种基本类型出现的条件。

要点: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称为种群的内分布型或简称分布。

它的三种基本类型:
(1)随机型:随机分布指的是每一个体在种群领域中各个点上出现的机会是相等的,并且某一个体的存在不影响其它个体的分布。

如面粉中黄粉虫的分布。

(2)均匀型:均匀分布主要是种群内个体间的竞争所形成的,是自然界中较少见的分布型。

如森林植物竞争阳光(树冠)和土壤中营养物(根系)。

(3)成群型:是最常见的分布型,形成原因主要有:一是资源分布不均匀,二是植物种子传播方式以母株为扩散中心,三是动物的集群行为。

6.比较K-对策生物与r-对策生物的特点。

要点:K-对策生物具有使种群竞争能力最大化的特征:慢速发育,大型成体,数量少但体型大的后代,低繁育能量分配和长的世代时期。

r-对策生物具有所有使种群增长率最大化的特征:快速发育,小型成体,数量多而个体小的后代,高的繁育能量分配和短的世代时期。

7.简述竞争和捕食等生物因素对群落结构的影响。

要点:
8.物种数目较多的群落其物种多样性必然较高吗?为什么?
要点:影响物种多样性的因素:
(1)多样性随纬度的变化:物种多样性又随纬度增高而逐渐降低的趋势。

(2)多样性随海拔的变化:物种多样性随海拔升高而逐渐降低。

(3)在海洋或淡水水体,物种多样性有随深度增加而降低的趋势。

9.群落空间异质性如何影响群落的物种多样性?
要点:事实证明,从高纬度的寒带到低纬度的热带,环境的复杂性增加,即空间异质性
程度增加。

而空间异质性程度越高,提供的生境类型越多,导致动植物群落的复杂性也高,从而物种多样性越大。

10.逆行演替通常在什么情况下发生,有什么特点?
要点:逆行演替的进程与进展演替相反,它导致生物群落结构简单化;不能充分利用环境;生产力逐渐下降;不能充分利用地面;群落旱生化;对外界环境的改造轻微。

11.简述组成生态系统的基本组分及它们的功能。

要点:(1)非生物环境:包括参加物质循环的无机元素和化合物,联系生物和非生物成分的有机物质和气候或其它无力条件。

(2)生产者:是能以简单的无机物制造食物的自养生物。

(3)消费者:他们不能从无机物制造有机物质,而是直接或间接地依赖于生产者所制造的有机物质,属于异样生物。

(4)分解者:是异样生物,其作用是把动植物体的复杂有机物分解为生产者重新利用的简单的化合物,并释放出能量。

12,简述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基本特点。

要点:能量通过营养级逐级减少,如果把通过个营养级的能流量由低到高画成图,就成为一个金字塔,成为能量金字塔或能量锥体。

13.影响生态系统分解过程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四、论述(10-20)
1.以我国植被为例论述植被分布的地带性规律及主导因子。

我国从东南沿海到西北内陆受海洋季风和湿气流的影响程度逐渐减弱,依次有湿润、半湿润、半干旱、干旱和极端干旱的气候。

相应的植被变化也由东南沿海到西北内陆依次出现了三大植被区域,即东部湿润森林区、中部半干旱草原区、西部内陆干旱荒漠区,这充分反映了中国植被的经度地带性分布。

我国植被水平分布的纬向变化,由于地形的复杂可分为东西两部分。

首先在东部湿润森林区,由于温度随着纬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在气候上自北向南依次出现寒温带、温带、暖温带、亚热带和热带气候,因此受气候影响,植被自北向南依次分布着针叶落叶林+ 温带针叶落叶阔叶林+ 暖温带落叶阔叶林一北亚热带含常绿成分的落叶阔叶林一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一南亚带常绿阔叶林+ 热带季雨林、雨林。

其次西部由于位于亚洲内陆腹地,在强烈的大陆性气候笼罩下,再加上从北向南出现了一系列东西走向的巨大山系,如阿尔泰山、天山、祁连山、昆仑山等,打破了纬度的影响,这样,西部从北到南的植被水平分布的纬向变化如下:温带半荒漠、荒漠带+ 暖温带荒漠带一高寒荒漠带一高寒草原带一高原山地灌丛草原带。

2.以某一地区为例,描述一块弃耕地的演替过程,并论述演替发生的原因。

1)外因动态演替
外因动态演替是指由于群落以外的因素所引起的演。

如⑴气候性演替,是气候变化而引起的演替,其中,气候的干湿度变化是主要的演替动力。

⑵土壤性演替,是由于土壤条件向一定方向改变而引起的群落演替。

⑶动物性演替,是由于动物的作用而引起的群落演。

例如,原来以禾本科植物为优势的草原,植株较高种类较多,在经常放牧或过渡放牧之后,即变成
以细叶莎草为优势成分的低矮草原。

⑷火成演替,是指由于火灾的发生引起的群落演替。

⑸人为因素演替,是指在人为因素干扰之下,引起的群落演替。

在所有外因性动态演替中,人类活动对自然界的作用而引起的群落演替,占有特别显著和特别重要的地位。

2) 内因动态演替
内因动态演替是指群落内部的植物体改变了生态环境而引起的演替。

如东北东部山地的阔叶红松林受破坏之后,林地裸露,光照条件增强,其他生态因子也发生相应变化。

这时,原来群落中或附近生长的山杨、桦树等阳性树种,以其结实丰富、种粒小、传播能力强而很快进入迹地,又以其发芽迅速、幼苗生长快、耐日灼、耐霜冻等特性,适应迹地的环境条件而迅速成林,实现定居。

杨桦林在其形成过程中,逐步改变了迹地条件而形成一个比较耐荫而中生的群落生境。

在这个新的群落生境中,红松种子虽然发芽困难、幼年期生长缓慢,但它幼年期耐庇荫,适应中生环境,因而,当种源充足时,能够得到良好的更新。

相反,在这个新的群落生境中,杨桦类阳性树种的幼苗由于得不到充足的光照而逐渐枯死,无法更新。

随着年龄的增加,红松进入林冠上层与杨桦木争夺营养空间。

杨桦木由于不耐荫,寿命较短,逐渐衰退死亡,终于被红松林所更替。

3.举例说明什么是原生演替,在演替的过程中群落和环境会发生哪些变化?
4.试从热带雨林的结构与功能特点分析生物及其所组成的生物群落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热带雨林分布的地区,年降雨量很高,通常高于1800毫米,有些地方达3500毫米。

这里无明显的季节变化,白天温度一般在30摄氏度左右,夜间约20摄氏度。

雨林地区的地形复杂多样。

热带雨林中植物种类繁多,其中乔木具有多层结构;上层乔木高过30米,多为典型的热带常绿树和落叶阔叶树,树皮色浅,薄而光滑,树基常有板状根,老干上可长出花枝。

木质大藤本和附生植物特别发达,叶面附生某些苔藓、地衣,林下有木本蕨类和大叶草本。

雨林中的树木多为双子叶植物,具有厚的革质叶和较浅的根系。

用以营养的根部通常只有几厘米深。

雨林中的雨水因叶面的蒸发而丢失很多。

热带雨林中土壤和岩石的风化作用强烈,其风化壳可达100米。

这类土壤虽富含铝、铁氧化物、氢氧化物和高岭石,但其他一些矿物质却因淋溶和侵蚀作用而流失。

另外,在高温高湿条件下,有机物分解很快,能迅速被饥饿的树根和真菌所吸收。

所以,这里的土壤其实并不肥沃。

在世界同类型地区中,亚马逊平原的热带常绿雨林不仅面积最广,而且发育也最为充分和典型,这是由于亚马逊平原所在的地理位置和地形结构,使它具有特别有利于该类型发育的现代气候条件,另一方面也与它发育历史悠久、在形成过程中自然地理条件相对比较稳定有关。

其植物种类成分极其丰富,而且相互杂生,很少形成纯林,其中三分之一种是南美特有种。

它们生长连续无间,植物终年葱绿繁茂。

乔木、灌木以及草本、藤本、附生植物组成多层次的郁闭丛林。

一般有4至5层,多者可达11至12层,树冠城锯齿状,参差不齐。

许多乔木为争取日照,力图往上生长,树干很少分枝,有的可高达80至100米。

热带常绿雨林下发育的典型土壤是砖红壤和具有灰化现象的红壤,前者分布在地势较高、排水良好,并且有比较少雨季节的地区,后者主要分布在各季节降水丰沛、森林郁闭、草本植被缺乏的地区。

雨林中,木质藤本植物随处可见,有的粗达20至30厘米,长可达300米.
5.请结合你自已的专业,论述如何将生态学基本原理指导专业实践。

2园林绿地系统是连接人工环境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的桥梁
吴良镛教授在《人居环境科学导论》这本著作中指出,人居环境地,是人类聚居生活的地方,是与人类生存活动密切相关的地表空间,是人类在大自然赖以生存的基础,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主要场所。

在空间上,人居环境又可以再分为生态绿地系统与人工建筑系统两大部分。

城市作为人居环境的典型类型离不开生态系统的生物物质、能量,离不开经
过长期演化获得的大气环境、光热环境、水环境,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心理机制。

但是现代城市人居环境越来越向自然环境异化方向发展,人类的居室、办公楼受到人工控制的程度越来越大,城市的空间,甚至局部大气越来越多地被人造物所充塞,所建造的庇护所(Shelter)越来越特化,人们在四季有空调的建筑物内感到“舒适”,越来越依赖局部大气、温度、制造系统、交通运输系统,这种矛盾的二重性需要一个中介来进行调和,无论是环境还是心理都需要这种调和,能承担这种功能上和空间上的调和作用只有依靠园林绿地生态系统,只有当园林绿地生态系统成为人居环境的主体部分和连接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生态系统的桥梁,才能实现吴良镛先生所说的“人居环境建设本身就是人与自然相互联合和作用的一种形式,理想的人居环境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3.生态学研究尺度与园林绿地之间的关系
师法自然一直是我国园林的造园准则。

20世纪70年代以来,生态理论得到进一步发展,传统的开敞空间方法加入生态学理论,给城市规划注入新的血液,开始了城市生态绿化的研究和实践。

城市生态绿化是在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创造融合自然的生态游憩空间和稳定的绿地基础上,运用生态的原理和技术,借鉴地带植物群落的种类组成、结构特点和演替规律,以植物群落为绿化基本单元,科学而艺术地再现地带性群落特征的城市绿地。

它是顺应自然规律,利用修复技术,构建层次多、结构复杂和功能多样的植物群落,提高自我维持、更新和发展能力,增强绿地的稳定性和抗逆性,实现人工的低度管理和景观的可持续维持和发展。

现今已对城市生态绿化(地)的研究主要有:
1)园林绿化生态效益的研究。

包括园林植物计算绿量回归模型的建立,园林植物以及人工群落的生态功能性和生态适应性的研究(释氧固碳、蒸热吸热、滞尘降尘、减菌、减污、抗污、抗寒等)。

2)城市生存环境绿色量群的研究。

包括绿色量、园林绿地的功能量化、城市绿化环境评价与需求调查。

3)城市森林绿地和环境质量的定量评价研究。

4)城市生态绿地的效应、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分析。

国外的绿化,早期发展一直以崇尚富装饰性植物的设计为特色,较东方传统造园的“天人合一”思想具有更强的征服自然的色彩。

随着环境的不断恶化,以研究人类与自然的相互动态平衡为出发点的生态设计思想开始形成并迅速发展。

发展最早和最快是美国从19世纪下半叶至今,生态的设计思想先后出现了四种倾向:
1)自然式设计——与传统的规划设计相对应,通过植物群落设计和地形起伏处理,从形式上表现自然,立足于将自然引入城市的人工环境,美国奥姆斯特德(Frederic Law Olmsted)极为推崇此模式。

2)乡土化设计——对区域的生态因子及其周围环境中植被状况和自然史的调查研究,使设计切合当地的自然条件并反映当地的特色,代表人为西门德斯(Simonds)和詹逊(Jenson)。

3)保护性设计——对区域的生态因子和生态关系进行科学的研究分析,通过合理设计减少对自然的破坏,以保护现状良好的生态系统,纳绍尔(Joan Nassauer)、惠尔克(Willian Weilk)和夏戈(Billy Gress)在设计中运用了该思想。

4)恢复性设计——在设计中运用种种科技手段来恢复已遭破坏的生态环境。

代表人物有K.希尔(Kristina Hill)和A.丹尼斯(Agnes Denes)。

最近又提出了生态展示性设计的概念,即通过设计向当地民众展示其生存环境的种种生态现象、生态作用和生态关系引起了广泛关注。

生态学的研究领域非常广泛,不同的生态学研究尺度与绿地系统建设的层次有大致的对应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