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莲说文言文阅读答案.doc

合集下载

备战2025年中考语文文言文专项训练:《爱莲说》对比阅读(含答案)

备战2025年中考语文文言文专项训练:《爱莲说》对比阅读(含答案)
13.请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只标一处)
实为花中仙子也
14.解释下面加点词语。
①可爱者甚蕃:②香远益清:
③荷花为雨所洗:④余以为妙绝:
15.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②偕数友,观荷于湖边亭中。
16.莲,自古深受文人雅士喜爱,请简要概括周敦颐和李盛仙各自爱莲的原因。
阅读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节选自李渔《闲情偶寄》,有删改)
【注释】①强项:此处指刚正不为威武所屈。②动:萌发。③后:指武则天。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1)可爱者甚蕃( )(2)陶后鲜有闻( )
(3)宜乎众矣( )(4)予初不服是论( )
2.下列各项中,加点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谓其色其香权谓吕蒙曰
B.可强鸡人使昼鸣乎吾射不亦精乎
27.下列句中加点词前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不为俗屈/自以为大有所益B.依于石而不囿于石/出淤泥而不染
C.竹其有知/不知为不知,是知也D.必能谓余为解人/每字有二十余印
28.请用“/”给【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瘦劲孤高是其神也豪迈凌云是其生也
29.清代学者符曾说:“凡花之妙,在于香色。而竹则无色无香,独妙于韵。盖香色易知而韵难知,宜赏韵者鲜矣。”而莲、竹皆非“凡花”,周敦颐盛赞莲是“花之君子者”,郑板桥称竹“有士君子豪气凌云”。请你结合【甲】【乙】两文,说说如果周敦颐和郑板桥在同一个时代,能否成为朋友?
③今夫不善内⑥而恃外者,未有不为罴之食也。
(柳宗元《罴说》)
【注释】①貙(chū):一种像狐狸而形体较大的野兽。罴(pí):哺乳动物,亦称“棕熊”“马熊”。③罂(yīng)火:装在瓦罐中的灯火。罂罐子。④发火:去掉灯火的掩盖物,以便照明射击。⑤摔(zuó):揪住。搏:搏击。挽裂:拉着撕开。⑥善内:改善内部。

中考语文专题3爱莲说对比阅读(解析版)

中考语文专题3爱莲说对比阅读(解析版)

爱莲说(一)(2022·四川广元·中考真题)文言文阅读,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①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②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选自周敦颐《爱莲说》)材料二:①群葩①当令时,只在花开之数日,前此后此皆属过而不问之秋.矣。

芙蕖②则不然。

自荷钱出水之日,便为点缀绿波;及其茎叶既生,则又日高日上,日上日妍。

迨③至菡萏成花,娇姿欲滴,后先相继,自夏至秋此则在花为分内之事在人为应得之资者也。

及花之既谢.,乃复蒂下生蓬,蓬中结实,亭亭独立,犹似未开之花,与翠叶并擎,此皆言其可目者也。

②可鼻,则有荷叶之清香,荷花之异馥;避暑而暑为之.退,纳凉而凉逐之生。

至其可人之口者,则莲实与藕皆并列盘餐而互芬齿颊者也。

只有霜中败叶,零落难堪,似成弃物矣,乃摘而.藏之,又备经年裹物之用。

予夏季倚此为命者,其可人也。

(选自李渔《闲情偶寄·芙蕖》,有删改)【注释】①葩:花。

②芙蕖(qú):即荷花,又称菡萏(hàn dàn)、芙蓉、莲花等。

③迨(dài):及,等到。

1.古代汉字意蕴丰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说文解字注》“盖大叶骇人,故谓之荷”与“自荷钱出水之日”中“荷”的意思相同。

B.《说文解字》“莲,芙蕖之实也”与“莲实与藕皆并列盘餐”中“莲”的所指相同。

C.《说文解字》“菡也,实为菡萏,未发为菡萏”与“迨至菡萏成花”中的“菡萏”意思相同。

D.《尔雅》:“芙蓉之含敷蒲也。

”李时珍也说芙蓉是“敷布容艳之意”,所以常用“出水芙蓉”来形容天然艳丽的年轻女子。

2.下列语句中加点字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水陆草木之.花避暑而暑为之.退B.出淤泥而.不染乃摘而.藏之C.长跪而谢.之及花之既谢.D.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皆属过而不问之秋.矣3.对材料二中画波浪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自夏至秋/此则在花为分内之事在人为/应得之资者也B.自夏至秋此则/在花为分内之事/在人为应得之资者也C.自夏至秋/此则在花为分内之事在人为应得之资者也D.自夏至秋此则/在花为分内之事在人为/应得之资者也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2024年九年级中考语文专题复习:《爱莲说》对比阅读(含答案)

2024年九年级中考语文专题复习:《爱莲说》对比阅读(含答案)

2024年九年级中考语文专题复习:《爱莲说》对比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节选自周敦颐《爱莲说》)(乙)芙蕖自荷钱①出水之日,便为点缀绿波;及其茎叶既生,则又日高日上,日上日妍。

有风既作飘摇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姿,是我于花之未开,先享无穷逸致②矣。

迨③至菡萏成花,娇姿欲滴;及花之既谢,乃复蒂下生蓬,蓬中结实,亭亭独立。

此皆言其可目者也。

注释:①荷钱:初生的荷叶。

①逸致:情趣。

①迨:及,等到。

(选自李渔《芙蕖》,有删节)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1)濯.清涟而不妖( )(2)亭亭净植.( )(3)日.上日妍( )(4)及.花之既谢( )2.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文。

(1)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是我于花之未开,先享无穷逸致矣。

3.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4.请从乙文中找出表现荷花精神品质的句子,并说说它给你的启示。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周敦颐《爱莲说》)【乙】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陶渊明《饮酒》<其五>)5.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①不蔓.不枝蔓:①香远益.清益:①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亵:①结庐.在人境庐: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7.【甲】文中揭示菊的象征意义的句子是:;【乙】文中能印证“晋陶渊明独爱菊”的句子是。

《爱莲说》阅读答案(集合15篇)

《爱莲说》阅读答案(集合15篇)

《爱莲说》阅读答案(集合15篇)《爱莲说》阅读答案(集合15篇)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生活中,我们会经常接触并使用阅读答案,阅读答案可以有效帮助我们巩固所学知识。

你知道什么样的阅读答案才是可以有效帮助到我们的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爱莲说》阅读答案,欢迎大家分享。

《爱莲说》阅读答案1阅读《爱莲说》,回答问题。

(14分)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小题1:.周敦颐,字,号,北宋哲学家。

(1分)小题2:.解释划线词语。

(2分)①可爱者甚蕃()②宜乎众矣()③陶后鲜有闻()④不可亵玩焉()小题3:.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描写莲花的?并赋予君子哪些品格?(4分)小题4:.作者描写莲花,为什么要先写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2分)小题5:.《爱莲说》一文运用借物喻人的写法,旨在托物言志。

这样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趣?(2分)小题6:.短文赞扬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的高贵品质,实则是作者思想情怀的抒发,可现实生活中,有人却认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对这两种观点,你是怎样看待的?请简述理由。

(3分)参考答案:小题1:茂叔濂溪小题1:多应当少轻慢小题1:生长环境体态香气风度气质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正直不趋炎附势美名远扬令人敬重而不敢轻侮小题1:作者用”菊”和”牡丹”来作正衬和反衬,表达自己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含蓄而突出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小题1:表达自己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和对趋炎附势,追名逐利的污浊世风的批判和讽刺。

小题1:(提示:针对某一种观点或将两者结合起来谈均可,但必须扣住“人与环境”的关系)小题1: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小题2: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的意思,都是课内重点。

专题09 爱莲说(解析版)-备战2024年中考语文之文言文对比阅读(全国通用)

专题09 爱莲说(解析版)-备战2024年中考语文之文言文对比阅读(全国通用)

专题09 爱莲说(2023·湖南怀化·统考中考真题)阅读下面两篇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甲文】爱莲说(宋)周敦颐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子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乙文】君子亭记(明)王守仁阳明子①既为何陋轩,复因轩之前营,架楹为亭,环植以竹,而名之曰“君子”。

曰:“竹有君子之道四焉,中虚而静,通而有间,有君子之德。

外坚而直,贯四时..而柯叶无所改,有君子之操。

应蛰②而出,遇伏③而隐,雨雪晦明,无所不宜,有君子之明。

清风时至,玉声珊然,中采齐而协肆夏,揖逊俯仰,若洙、泗④群贤之交集;风止籁静,挺然特立,不挠不屈,若虞廷群后端冕正笏⑤,而列于堂隆之侧,有君子之容。

竹有是四者,而以‘君子’名,不愧于其名;吾受有竹焉而因以竹名名不愧于吾亭。

”(节选自《王阳明散文选译》)【注】①阳明子:即王守仁,明代哲学家,被贬至贵州龙场,自建居所,命名为何陋轩。

②蛰:二十四节气之“惊蛰”。

③伏:暑天。

④洙、泗:二水名,流经山东曲阜,孔子与弟子习礼之地。

⑤正笏:恭敬地拿着上朝的笏板。

1.用“/”给乙文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限两处)吾亭有竹焉而因以竹名名不愧于吾亭2.下列加点字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濯.清涟而不妖(洗)B.贯四时..而柯叶无所改(四季)C.陶后鲜.有闻(新鲜)D.无所不宜.(合适)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

(1)香远益清,亭亭净植(2)竹有是四者,而以‘君子’名,不愧于其名4.甲乙两文都提到了君子,请用自己的语言谈一谈你心目中的君子应该具备哪些美好品质。

(至少提出三点)【答案】1.吾亭有竹焉/而因以竹名/名不愧于吾亭 2.C 3.(1)香气传播更加清香,笔直洁净地竖立在水中。

爱莲说对比阅读(答案及评分详细)

爱莲说对比阅读(答案及评分详细)

(一)[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於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节选自周敦颐《爱莲说》)[乙]自荷钱①出水之日,便为点缀绿波;及其劲叶②既生,则又日高一日,日上日妍,有风既作飘飘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态;迢至菡萏③成花,娇姿欲滴,后先相继;乃花中既谢,乃复蒂下生蓬,蓬中结实,亭亭玉立,犹似未开之花,与翠叶并擎,不至白露为霜,而能事不已。

此皆言其可目者也。

可鼻则有花荷叶之清香,荷花之异馥④,避暑而暑为之退,纳凉逐之生。

至其可人之口者,则莲实与藕,皆并列盘餐,而互芬齿颊者也。

只有霜中败叶,零落难堪,似成废物矣,及摘而藏之,又备经年襄物之用。

是芙蕖⑤者也,无一时一刻,这适耳目之观;无一物一丝,不备家常之用者也。

(节选自李渔《闲情偶寄》)[注释]①荷钱:指初生的小荷叶。

②劲叶:指长大了的荷叶。

③菡萏:未开的荷花。

④异馥:异香。

⑤芙渠:荷花。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字。

(2分)⑴不蔓不枝.()⑵陶后鲜.有闻()⑶不至白露为霜,而能事不已.()⑷此皆言其可.目者也()2.下列文言虚词“而”的意义和用法与“摘而藏之”中“而”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A.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B.溪深而鱼肥C.乃记之而去D.呼尔而与之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4分)⑴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⑵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

4.甲、乙两个文段的主要意思各是什么(3分)甲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乙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甲、乙两个文段都写荷花,都表达了作者对荷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但赞美和喜爱的原因有所不同,请用简洁的语言分析。

《爱莲说》阅读答案(湖北省中考真题)

《爱莲说》阅读答案(湖北省中考真题)

《爱莲说》阅读答案湖北省中考真题《爱莲说》阅读答案(湖北省中考真题)在学习和工作的日常里,我们都离不开阅读答案,借助阅读答案我们可以更好的领会题意和知识点,有助于个人提升。

什么类型的阅读答案才能有效帮助到我们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爱莲说》阅读答案(湖北省中考真题),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爱莲说》阅读答案(湖北省中考真题)1阅读文言文,回答下列各题。

(共11分)(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噫!微斯人,吾谁与归?(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乙)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选自周敦颐《爱莲说》)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2分)(1)为:(2)宜:2、翻译下列语句。

(2分)(1)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译文:(2)莲之爱,同予者何人?译文:3、指出(甲)(乙)两段在表达方式上的相同点,修辞方法上的不同点,并分析修辞方法的作用。

(3分)4、找出(甲)(乙)两段中体现文章主旨的句子,分别抄写下来。

(2分)5、两段文字中哪句话触动了你的心灵,说说你感悟。

(2分)答案解析1、此题考查的是文言实词的词义,平时应多积累、牢记,那么回答此题就很容易。

注意不要用现在的意思解释,解释时结合所在句子进行。

2、此题考查的是句子翻译,一般以直译为主,注意不要用现在的意思解释。

3、此题考查的是表达方式和修辞方法,修辞方法的作用要结合具体内容来答。

4、此题考查的是筛选信息的能力。

先理解文段内容,再根据要求筛选文中的句子即可。

5、此题属开放性试题,言之成理即可。

《爱莲说》阅读答案(湖北省中考真题)2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爱莲说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专题《爱莲说》阅读真题(解析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知识汇总+阅读真题(部编版)

专题《爱莲说》阅读真题(解析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知识汇总+阅读真题(部编版)

《爱莲说》阅读真题一、课内阅读(一)(2022·陕西咸阳·七年级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爱莲说周敦颐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

(1)晋陶渊明独.爱菊(2)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3)陶后鲜有闻.(4)宜.乎众矣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之”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大兄何见事之.晚乎B.无案牍之.劳形C.水陆草木之.花D.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3.请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2)莲之爱,同予者何人?4.作者描写莲花,为什么要先写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答案】1.(1)只。

(2)亲近而不庄重。

(3)听说。

(4)应当。

2.C 3.(1)(莲的柄)内部贯通,外部笔直,不横生藤蔓,不旁生枝茎,香气远闻更加清芬,洁净地挺立。

(2)对于莲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 4.作者用“菊"和“牡丹”来作正衬和反衬,表达自己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含蓄而突出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

【解析】1.考查文言文实词的理解。

注意结合语境判断词义。

(1)句意:晋代的陶渊明只喜爱菊花。

独:只;(2)句意:可以在远处观赏,但不能贴近去玩弄啊。

亵:亲近而不庄重;(3)句意: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

闻:听说;(4)句意:当然人数众多了。

宜:当然。

2.考查对一词多义及用法的理解辨析。

A.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B.之: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C.之:结构助词,的;D.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故选C。

《爱莲说》文言文阅读附答案.

《爱莲说》文言文阅读附答案.

爱莲说22课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兹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我能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①可爱者甚蕃②濯清涟而不妖③不基不枝④陶后鲜有闻⑤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⑥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⑦宜乎众矣2.下面各句中“之”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A水陆草木之花B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C花之隐逸者也D花之君子者也3.周敦颐说:“莲,花之君子者也。

”从他对莲的赞美来看,这种“君子”应具备怎样的品格?我的理解:4.联系自己的志趣和追求,写出你最喜爱的一种花,并用一句话来概括你喜爱的原因。

我最喜爱的花是:我喜爱的原因是:5.下面两题难度各异,分值不同,清任选一题作答.(两题都答,只按第①题计分)1在古诗中有不少咏莲的名句。

结合课内外的积累,试写出两句来,多答加分。

2作者赞扬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比喻君子不与恶浊此风同流合污,但并不孤高自许。

但在我们生活中常听到人们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你是怎样看待这两种观点的呢?我的观点:6.选出加点词词义不同的一项()A.何:同予者何人何陋之有B.可: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由£££:调:奉辱..................................................c.独:晋陶渊明独爱菊予独爱莲之出涯泥而下梁-D.之:水陆草木之花莲之爱7.下面分析不准确的一项是()A.“中通外直,不基不枝”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

B.“香远益清,亭亭净植”比喻君子志洁行廉,芳名远播。

C.“可远观而不可势而思”计喘#f不口【律受到大多数人的理解。

D.“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诩.8.筒答。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7课《爱莲说》阅读专练(word含答案)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7课《爱莲说》阅读专练(word含答案)

部编版语文七下《爱莲说》阅读专练班级_________姓名_________学号____(一)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选自周敦颐《爱莲说》)【乙】周敦颐,字茂叔,道州营道人,以舅龙图阁学士郑向任①,为分宁主簿。

有狱久不决,敦颐至,一讯立辩,邑人惊曰:“老吏不如也。

”部使者荐之,调南安军司理参军。

有囚法不当死,转运使王逵欲深治之。

逵,酷悍吏也,众莫敢争,敦颐独与之辩,不听,乃委手版②归,将弃官去,曰:“如此尚可仕③乎!杀人以媚人,吾不为也。

”逵悟,囚得免。

【注】①任:推荐。

②手版:笏板,是古时大臣上朝时手中所持的狭长板子,用以列出上奏的事项。

③仕:指做官。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不蔓不枝.()(2)陶后鲜.有闻()(3)有狱.久不决()(4)囚法.不当死()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敦颐独与之.辩B.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人不知而.不愠C.以.舅龙图阁学士郑向任杀人以.媚人D.乃.委手版归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莲之爱,同予者何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逵,酷悍吏也,众莫敢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甲】文_______________,借莲表述自己的志向和情操;【乙】文叙事写人,通过“速决一狱”和_______________两件事分别表现了周敦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

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专项训练《爱莲说》(含答案)

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专项训练《爱莲说》(含答案)

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专项训练《爱莲说》一、课内阅读爱莲说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下列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初,权谓.吕蒙曰B.香远益.清自以为大有所益.C.同予者何.人何.陋之有D.晋陶渊明独爱.菊牡丹之爱.,宜乎众矣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无丝竹之.乱耳B.自.李唐来公亦以此自.矜C.花之君子者.也知之者.不如好之者D.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二石兽并沉焉.3.下列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文章从生长环境、体态香气、风度气质等方面描写了莲花的超凡脱俗,赋予莲花不同流合污、不随波逐流的高洁品质。

B.文章通过托物言志的手法来表现作者的高尚品质,其中“中通外直,不蔓不枝”象征君子的正直不阿,豁达大度。

C.文章借菊花和牡丹的形象,从正面衬托出自己对菊花的喜爱之情,表达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D.“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表达作者对世人缺少君子之德的遗憾、惋惜之情,以及对世人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鄙视。

4.把文言文中的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爱莲说周敦顾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可爱者其蕃.(繁)B.濯清涟.而不妖(清水)C.香远益.清(更加)D.亭亭净植.(耸立)6.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字的用法与共它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水陆草木之.花B.莲之.出淤泥而不染C.花之.隐逸者也D.花之.君子者也7.下面对这篇文章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本文体裁是“说”,“说”是一种文体。

《爱莲说》《宋史·周敦颐》阅读练习及答案解析

《爱莲说》《宋史·周敦颐》阅读练习及答案解析

《爱莲说》《宋史·周敦颐》阅读练习及答案解析(一)文言文阅读(17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8--12题。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选自周敦颐《爱莲说》)【乙】周敦颐,字茂叔,道州营道人。

原名敦实,避英宗讳改焉。

以舅龙图阁学士郑向任①,为分宁主簿。

有狱久不决,敦颐至,一讯立辨。

惊曰:“老吏不如也。

”部使者荐之,调南安军司理参军。

有囚法不当死,转运使王逵欲深治之。

逵,酷悍吏也,众莫敢争,敦颐独与之辩,不听,乃委手版②归,将弃官去,曰:“如此尚可仕③乎!杀人以媚人,吾不为也。

”逵悟,囚得免。

(选自《宋史》)【注】①任:推荐。

②手版:笏板,是古时大臣上朝时手中所持的狭长板子,用以列出上奏的事项。

③仕:指做官。

8.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3分)A.亭亭净植植:立 B.有狱久不决狱:案件C.囚法不当死法:法律 D.将弃官去去:离开9.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A.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敦颐独与之辩B.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人不知而不愠C.以舅龙图阁学士郑向任杀人以媚人D.乃委手版归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10.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1)莲之爱,同予者何人?(2)逵,酷悍吏也,众莫敢争。

11.【甲】文(填写作手法),借“莲”表述自己的志向和情操;【乙】文叙事写人,通过“速决一狱”和两件事分别表现了周敦颐、的特点。

(4分)12.学了《爱莲说》这篇散文,在做人方面你得到了哪些启示?(3分)答案:8.C 9.B10、(4分)(翻译正确、语句通顺、表达规范即可)(1)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2)王逵是一个残酷凶悍的官吏,大家没有人敢同他争论。

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之《爱莲说》(解析版)

2023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之《爱莲说》(解析版)

专题02 课内重点文言文篇——《爱莲说》(解析版)作者是周敦颐,字茂叔,世称“濂溪先生”,北宋哲学家,宋代理学的创始人。

1.可爱者甚蕃.蕃:多。

2.濯.清涟而不妖.。

濯:洗涤。

妖:美丽而不端庄。

3、不蔓.不枝.。

蔓:长枝蔓。

枝:长枝节。

4、不可亵.玩焉。

亵:亲近而不庄重。

5、陶后鲜.有闻。

鲜:少。

6、宜.乎众矣宜:应当。

7、亭亭..净植.。

亭亭:耸立的样子;植:立【答案】我唯独喜爱莲从污泥中长出却没有受到沾染,在清水里洗涤过,而不显得妖媚。

2.莲,花之君子者也。

【答案】莲是花中的君子。

3.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答案】香气传得越远就越清芬,洁净地挺立。

4.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答案】对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

5.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答案】像我一样喜欢莲花的还有什么人呢?6.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答案】喜爱牡丹的人当然就很多了。

1.《爱莲说》称莲为“花之君子”,根据课文内容,说说作者心目中的君子具备哪些美好品质。

和同学讨论一下,如何理解“出淤泥而不染”的人生境界?【答案】【示例】君子品质:庄重、质朴、洁身自好、不慕名利。

“出淤泥而不染”寓意从污浊的环境中走出来,却能保持纯真的品质而不沾染坏习气。

周敦颐的这句话寓示了人生的一种境界。

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我们应该始终保持这种操守,即使经历污秽,依然能独善其身。

2.“之”有时充当代词;有时相当于助词“的”;有时用于标明前置宾语;有时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辨析下列句子中的“之”字各属于哪种用法。

1.何陋之.有?【答案】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2.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答案】助词,的。

3.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答案】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4.友人惭,下车引之.。

【答案】代词,指陈元方。

5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答案】代词,指学问和事业。

补充:1.本文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情怀?【答案】本文表现了作者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人生情怀。

《爱莲说》阅读附答案

《爱莲说》阅读附答案

《爱莲说》阅读附答案《爱莲说》阅读附答案1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1、解释加粗的词语。

①可爱者甚蕃_________________②不蔓不枝_________________2、下列之字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A.水陆草木之花B.花之隐逸者C.莲之出淤泥而不染D.牡丹之爱3、翻译下列句子。

①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本文主要写的是莲之爱,为什么还要写菊之爱、牡丹之爱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自古以来,花往往成为人们的精神象征,人们往往借花言志,国家或城市也将某种花定为国花或市花。

请你为百色市推荐一种花为市花,并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①多②长枝蔓2、C3、①(只)可以从远处观赏,却不能贴近去玩弄啊。

②对于菊花的爱好,陶渊明以后很少听到了。

4、以菊之爱、牡丹之爱衬托莲之爱,突出莲之高洁,赋予莲花美好的品质,同时表达作者洁身自好,不慕名利,正直伟岸的高尚情操。

5、开放性试题,言之成理即可。

示例:我推荐三角梅为百色市市花,因为三角梅生命力强,象征革命老区百色人民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的革命精神。

花期长,花色艳丽,象征百色蓬勃向上,充满希望与活力。

《爱莲说》阅读附答案2爱莲说周敦颐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爱莲说》(含答案)

《爱莲说》(含答案)

中考文言文:《爱莲说》一填空题1.《爱莲说》中的“说”是一种体裁,既可以,也可以都是为了.2.《爱莲说》作者,是道州人,字家,因世居道县濂溪,学者就称他为著有.《爱莲说》是他的名文.二解释下列字词1.讨厌者甚蕃() 2.世人盛爱牡丹()3.出淤泥而不染() 4.濯清涟而不妖()()()5.中通外直()6.不蔓不枝()()7.喷鼻远益清()8.亭亭净植()()9.可远不雅而不成亵玩焉()10.花之隐逸者也()11.花之正人者也( 12.陶后鲜有闻()13.同予者何人()14.宜乎众矣()三原文填空1.点明文章宗旨的句子是,.2.描述莲花既不合流合污又不自命不凡的名句,.3.作者感慨真正的山人异常少的语句是, .4.作者感慨真正的正人很少见的语句是5.讥讽当时追名逐利世风的语句是6.点明牡丹喻义的语句是7.凸起莲花朴素品德的语句是8.标明莲花稳重而文雅的语句是9.赞赏莲正派而通晓事理语句是10.同范仲淹《岳阳楼记》中“微斯人,吾谁与归?”意境类似的语句是11.最能归纳综合莲花高洁品德的语句是12.分散表示莲高洁品德的语句是13.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意思相反的语句是14.隐喻社会上趋炎附势之风风行的语句是15.写正人行动朴直,通晓事理,不攀援显贵的名句是16.比方正人志洁行廉,又有稳重的仪态,令人敬佩而不敢轻侮的语句是17.鲁迅青年时代在《莲蓬人》在写到“清除腻粉呈风骨,褪却红衣学淡妆”,他的立意和说话受益于《爱莲说》中的名句四问答题1.划分第一段的层次,并归纳综合层意.2.作者从哪几方面来描述莲的形象,付与莲的哪些美妙品德?表达作者如何的情操?3.文章写莲花,为什么还提到菊和牡丹?有什么用意?4.第二段应用了如何的表达方法?和上一段又如何的关系?5.第二段句式有哪些变更?如许写有什么利益?6.“莲之爱,同予者和人”与“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各表达出作者如何的思惟情绪?7.文章前后照顾,“予独爱莲”和句相照顾,“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与句相照顾.个中“众”和词形成倒映应.8.“晋陶渊明独爱菊”中的陶渊明就是时代有名表现他爱菊的诗句是,.我们学过他的文章是,学过他的诗是.9.作者以为,正人应具备如何的品德?10.“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说清楚明了什么?11.“陶渊明独爱菊”和“予独爱莲”中两个“独”的感化是什么?12.对爱菊.爱牡丹.爱莲的人,本文各是什么情绪和立场?13.请说出文中菊.牡丹.莲的象征意义14.文中对莲花的描述有什么感化?15.第二段中的“噫”有什么感化?可否删去?16.陶渊明以“逸”来保持本身的气节,本文作者不肯意隐逸,也不贪慕富贵,那他寻求什么?17.“孟母三迁”以求不受情况的影响.孟子也提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不雅点,都解释情况对人的影响.而周敦颐却倡导“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对此你有什么意见?18.请写出古诗词中描述莲花的随意率性持续的两句诗,并注明作者和出处19.你知道莲花还有哪些别号吗?20.古今中外,有很多能做到“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的人,你知道有谁吗?21.你以为要做到“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须要具备哪些前提?22.《爱莲说》是一篇到处颂扬的名篇,濡养了千切切万的文人,把莲花式的崇高品德作为为人处事之道,读完此文,请谈谈你的感触感染.23.作者在文中为表达本身的思惟情绪,托物言志,用“莲”来自比,又用“菊”和“牡丹”来衬托.接洽你本身的志趣和寻求,写出你爱好的一莳花,并用一句话来归纳综合爱好的原因爱好的花爱好的原因【参考答案】一填空题1 《爱莲说》中的“说”是古代论说文的一种体裁,既可以记叙 ,也可以群情都是为了解释一个道理 .2 《爱莲说》作者周敦颐 ,是宋代道州人,字茂叔哲学家,因世居道县濂溪,学者就称他为濂溪师长教师著有《太极图说》 .《爱莲说》是他托物言志的名文.二解释下列字词1讨厌者甚蕃(多) 2世人盛爱牡丹(异常) 3出淤泥而不染(感染) 4濯清涟而不妖(洗涤)(水清而有微波,这里指清水)(俏丽而不稳重)5中通外直(贯通,通晓)6不蔓不枝(牵连累连)(枝枝节节)7喷鼻远益清(加倍)8亭亭净植(矗立的样子)(立)9可远不雅而不成亵玩焉(玩弄. 亵,亲近而不稳重)10花之隐逸者也(指隐居的人)11花之正人者也(指品德崇高的人)12陶后鲜有闻(很少)13同予者何人(我)14宜乎众矣(应该)三原文填空1 点明文章宗旨的句子是莲花之正人者也 .2 描述莲花既不合流合污又不自命不凡的名句是出淤泥而不染 , 濯清涟而不妖 .3 作者感慨真正的山人异常少的语句是菊之爱 , 陶后鲜有闻.4 作者感慨真正的正人很少见的语句是莲之爱 , 同予者何人 .5 讥讽当时追名逐利世风的语句是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6 点明牡丹喻义的语句是牡丹, 花之富贵者也 .7 凸起莲花朴素品德的语句是濯清涟而不妖8 标明莲花稳重而文雅的语句是亭亭净植 , 可远不雅而不成亵玩焉 .9 赞赏莲正派而通晓事理语句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10 同范仲淹《岳阳楼记》中“微斯人,吾谁与归?”意境类似的语句是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11 最能归纳综合莲花高洁品德的语句是莲花之正人者也.12 分散表示莲高洁品德的语句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13 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意思相反的语句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14 隐喻社会上趋炎附势之风风行的语句是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5 写正人行动朴直,通晓事理,不攀援显贵的名句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16 比方正人志洁行廉,又有稳重的仪态,令人敬佩而不敢轻侮的语句是亭亭净植可远不雅而不成亵玩焉.17 鲁迅青年时代在《莲蓬人》在写到“清除腻粉呈风骨,褪却红衣学淡妆”,他的立意和说话受益于《爱莲说》中的名句亭亭净植可远不雅而不成亵玩焉 .四问答题1 划分第一段的层次,并归纳综合层意.一.世人爱花的不合和人的思惟情绪的不合. 二.描述莲的形象和品德,解释爱莲的启事.2 作者从哪几方面来描述莲的形象,付与莲的哪些美妙品德?表达作者如何的情操?作者从莲的发展情况.身形喷鼻气.高傲风姿来描述莲的形象表达了作者布幕名利,洁身自好的情操.3 文章写莲花,为什么还提到菊和牡丹?有什么用意?作者用菊来正衬,用牡丹来反衬 ,以凸起莲的现象作者对于菊,确定其不合流合污,但否认其消极避世. 对于牡丹,批评其妄想富贵,追名逐利.赞赏了莲的不慕名利,洁身自好.4 第二段应用了如何的表达方法?和上一段又如何的关系?第二段应用了群情.抒情的表达方法是以上段记叙.描述为基本,是上段在思惟内容的深化.5 第二段句式有哪些变更?如许写有什么利益?一.三句式陈述句,二.五句式感慨句,四句是反问句活泼深入的表达作者庞杂的思惟情绪.6 “莲之爱,同予者和人”与“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各表达出作者如何的思惟情绪?表达了作者对知音甚少的无穷感慨,对趋炎附势.寻求富贵的俗气世风的鄙弃.7 文章前后照顾,“予独爱莲”和莲之爱,同予者何人句相照顾,“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与世人盛爱牡丹句相照顾.个中“众”和独词形成倒映应.8 “晋陶渊明独爱菊”中的陶渊明就是东晋时代有名诗人表现他爱菊的诗句是采菊东篱下 , 悠然见南山 .我们学过他的文章是《桃花源记》 ,学过他的诗是《归园田居》 .9 作者以为,正人应具备如何的品德?鄙弃妄想富贵,追名逐利的世风,洁身自好,保持坚毅气节和崇高品德.10 “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说清楚明了什么?唐人妄想富贵,趋炎附势之风风行.11 “陶渊明独爱菊”和“予独爱莲”中两个“独”的感化是什么?两个“独”字标明他们遗世自力,不与世俗与世浮沉,不与世浮沉的人生立场,同时也标明作者不合于陶渊明的生涯立场.12 对爱菊.爱牡丹.爱莲的人,本文各是什么情绪和立场?对“菊”确定并可惜.对“牡丹”讥讽对“莲”赞赏13 请说出文中菊.牡丹.莲的象征意义菊-----隐逸者牡丹------- 妄想富贵者莲---------正人14 文中对莲花的描述有什么感化?经由过程描述莲的形象,付与了莲以人的美妙品德,进而以花喻人揭示人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品德.15 第二段中的“噫”有什么感化?可否删去?不克不及.用叹词表达深邃深挚的感慨,一叹爱菊者“鲜”二叹爱莲者甚少,三叹爱牡丹者众.16 陶渊明以“逸”来保持本身的气节,本文作者不肯意隐逸,也不贪慕富贵,那他寻求什么?在浑浊的世间,志在坚毅不渝的保持本身正派的操守.17 “孟母三迁”以求不受情况的影响.孟子也提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不雅点,都解释情况对人的影响.而周敦颐却倡导“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对此你有什么意见?18 请写出古诗词中描述莲花的随意率性持续的两句诗,并注明作者和出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杨万里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小池》杨万里19 你知道莲花还有哪些别号吗?莲花.芙蕖.水芝.水芙蓉.莲 ,荷花,芙蓉,菡萏20 古今中外,有很多能做到“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的人,你知道有谁吗?司马迁 . 因为他能做到行动朴直,据实写史.21 你以为要做到“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须要具备哪些前提?建立准确的人生目的,自力的意见,高洁的品德. 22《爱莲说》是一篇到处颂扬的名篇,濡养了千切切万的文人,把莲花式的崇高品德作为为人处事之道,读完此文,请谈谈你的感触感染.无论何时都应抵制不良情况对人的影响,要保持崇高的人格高洁的操守,不与世浮沉,不与世俗与世浮沉.23 作者在文中为表达本身的思惟情绪,托物言志,用“莲”来自比,又用“菊”和“牡丹”来衬托.接洽你本身的志趣和寻求,写出你爱好的一莳花,并用一句话来归纳综合爱好的原因爱好的花爱好的原因。

2024年《爱莲说》文言文阅读答案

2024年《爱莲说》文言文阅读答案

2024年《爱莲说》文言文阅读答案2024年《爱莲说》文言文阅读答案11.(1)蕃:多(2)亵:亲近而不庄重(3)宜:应当2.喜爱菊花,陶渊明之后很少听说了。

我只爱莲花,(因为它)它从污泥里生出却不被沾染,在清水里洗过却不妖艳。

3.示例:相同点:表现出他们不随波逐流的态度。

不同点:陶渊明面对污浊的环境,选择了归隐;周敦颐强调人格修养,尽管周边的环境很不好,但人格可以是很高尚的。

4.不求富贵名利,安贫乐道,在污浊的环境中洁身自好,保持坚贞气节。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2024年《爱莲说》文言文阅读答案2【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周敦颐《爱莲说》)【乙】自古人知贵兰,不待楚之逐臣①而后贵之也。

兰甚似乎君子:生于深山薄丛②之中,不为无人而不芳;雪霜凌厉而见杀,来岁不改其性也。

是所谓遁世无闷,不见③是而无闷者也。

兰虽含香体洁,平居与萧艾不殊。

清风过之,其香蔼然,在室满室,在堂满堂,所谓含章以时发者④也。

(黄庭坚《书幽芳亭记》)【注释】:①楚之逐臣:即屈原。

②薄丛:贫瘠的丛林。

③不见:不被人知道。

④含章以时发者:藏善以待时机施展自己。

小题1:下列对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2分)A.不蔓不枝枝:长枝节B.亭亭净植植:种植C.自古人知贵兰贵:尊贵D.平居与萧艾不殊殊:相同小题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2分)A.【甲】文的莲花和【乙】文的兰花生活环境虽有区别,但都有高洁、纯朴的品质。

B.【甲】【乙】两文都表明了要退隐山林、藏善以待时机施展自己才华的人生态度。

《爱莲说》对比阅读

《爱莲说》对比阅读

文言文阅读(一)【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乙】自荷钱①出水之日,便为点缀绿波;及其茎叶既生,则又日高日上,日上日妍。

有风既作飘摇之态,无风亦呈袅娜之姿,是我于花之未开,先享无穷逸致矣。

迨②至菡萏成花,娇姿欲滴⑾,后先相继,自夏徂③秋,此则在花为分内之事,在人为应得之资④者也。

及花之既谢,亦可告无罪于主人矣;乃复蒂下生蓬,蓬中结实⑤,亭亭独立,犹似未开之花,与翠叶并擎⑥,不至白露为霜而能事不已。

此皆言其可目者也。

【注释】①荷钱:初生的荷叶,小如铜钱,所以称荷钱。

②迨:及,到。

③徂(cú):到。

④资:资财,里指享受。

⑤实:指莲子。

⑥擎:高举,这里指耸立。

1.下列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2分)A. 陶后鲜有闻无鲜肥滋味之享(《送东阳马生序》)B.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醉翁亭记》)C.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出师表》)D. 不蔓不枝青树翠蔓(《小石潭记》)2.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2分)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译文:3.【甲】文采用了什么写法,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分)4. 请从文体、题材、手法、立意等方面,将【甲】【乙】两文作一比较鉴赏。

(2分)(二)【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周敦颐《爱莲说》【乙】竹似贤,何哉?竹本①固,固以树德;君子见其本,则思善不拔②者。

《爱莲说》阅读练习及答案

《爱莲说》阅读练习及答案

《爱莲说》阅读练习及答案《爱莲说》阅读练习及答案「篇一」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小题1】解释划线的字。

(4分)(D出淤泥而不染()@可远观而不可亵玩()@亭亭净植()@陶后鲜有闻()【小题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旬子。

(6分)心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小题3】周敦颐喜欢莲的淡雅高洁,你喜欢什么花,并说说喜欢的理由。

(理由不少千20个字)(3分)答案【小题1】(D沾染(污秽)@亲近而不庄重@树立@少【小题1】心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缠生藤蔓,不旁出冗枝,香气传送到远处,更加使人觉得清幽@爱莲花的人,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小题1】略解析【小题1】学生对课内文言文中重点词语的释义掌握要具体、精确。

【小题1】文言翻译要求意思正确、旬意完整、语旬通顺。

【小题1】只要设计合理,理巾充分,文通旬顺即可。

《爱莲说》阅读练习及答案「篇二」比较阅读《陋室铭》和《爱莲说》,回答问题。

【甲文】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臼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何陋之有?【乙文】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灌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下列各组旬子中,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A. 有仙则名/莫名其妙B.宜乎众矣/因地制宜C.晋陶渊明独爱菊/无独有偶D.香远益清/精益求精2.翻译文中划横线的旬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爱莲说文言文阅读答案
文言文阅读是语文试卷中必考内容,为了方便同学们更好地复习语文文言文阅读。

以下是我给你推荐的爱莲说阅读题及参考答案,希望对你有帮助!
《爱莲说》阅读原文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爱莲说》阅读题目
1.解释下列加粗的词。

(1)可爱者甚蕃( )
(2)陶后鲜有闻( )
(3)花之隐逸者也( )
(4)花之君子者也(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写菊花和牡丹的用意是什么?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通过对菊花、牡丹、莲花三种花的德行品格的描写,以牡丹作反衬,用菊花作陪衬,突出了莲花的美好形象。

B.文章通过菊花、牡丹与莲花的对比描述,突出它们各自的德行品格。

C.这两种花,人们都很熟悉,容易引起人们的联想。

D.这两种花,一直为前人所钟爱,由前人所爱说到自己的所爱,有强烈的对比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莲,花之君子者也。

"这种"君子"应具备怎样的品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爱莲说》阅读答案
1.(1)多(2)少(3)指隐居的人(4)指品德高尚的人
2.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污泥中长出来,却不受污染,在清水里洗涤过但是不显得娇媚,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牵牵连连的,香气远播,更加清香,笔直地洁净地立在那里,可以远远观赏但是不能玩弄啊。

3.A
4.应该鄙弃那种贪图富贵、追求名利的世风,洁身自好,保持坚贞的气节和高尚的品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