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讲讲义小组社会工作的理论基础
第五章 小组工作的理论基础及主要模式-2019-修改
![第五章 小组工作的理论基础及主要模式-2019-修改](https://img.taocdn.com/s3/m/7441aef0aa00b52acfc7cac0.png)
(四)Parsons与Bales系统理论比较
Parsons: 和谐和平衡 Bales:对抗和紧张 在处理工具性问题时,组员要发表(征求) 意见,获得信息,或提出检验;在处理情 感问题时,组员表达同意和反对,紧张或 缓解紧张,团结或对立。通过这些互动, 组员学习处理沟通、评估、控制、决策、 减压和整合的问题。
2019/5/3 第三章 小组工作的理论基础 24
五、心理分析理论
(一)主要概念及其内容 童年经验 心理分析的观点主张成年人的心理问题都有其童年 期发展的根源,尤其是生命的前六年的经历,被看 成是一个人现时心理冲突的源流。心理分析工作着 重于当事人过去经验对现时人格和行为的历史影响。 早期的经验是学习的结果,如果要改变它的结果, 一个人就必须认识到这些早年经验是怎样促成现在 的人格结构的。需要指出的是,心理分析领导者如 果单纯地认为心理分析只是诉诸过去而排斥现实问 题则是错误的。
第五章 小组工作的理论基础及 主要模式
Chaidinghong 2019年5月3日
2019/5/3
第三章 小组工作的理论基础
1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章导学
本章概要 本章简要介绍了对小组工作具有重要影响 的理论基础及主要的小组模式。 重点 社会学习理论、心理分析理论、交换理论 和小组动力学及主要模式 难点 小组动力学的理解与应用
2019/5/3
第三章 小组工作的理论基础
13
(三)场域理论的运用
Lewin 为了帮助人们理解小组中各种力量的运作,提 出了以下的概念:1)角色,指组员的地位、权利和 责任。2)规范,限制组员行动的原则。3)权力,组 员影响别人的能力。4)凝聚力,组员感受到的小组 对自己和其他人的吸引力。5)共识,对小组目标和 其他小组现象的认识程度,6)效力,小组的生活周 期中目标和目的的潜在的能力。 场域理论把小组当成一个经验整体,一个不断演进 的实体,以抵制那些制止组员朝着目标前进的力量 小组需要不断的变化,以适应自己的社会环境
第三课 小组工作的基础理论与模式
![第三课 小组工作的基础理论与模式](https://img.taocdn.com/s3/m/31d48a8de53a580216fcfed3.png)
互动模式 主要代表人物是是William Schwartz。 理论基础
1、系统理论
2、场域理论
3、行为理论 4、社会认知理论
小组工作的目标 小组工作的目标是要在小组成员中、小组之 间和有关的社会系统之间,达到互助和开放。
小组工作的目标既在个人也在环境。
小组工作的特点 假设个人的满足来自于他们的社会归属和互 相依存,小组工作的焦点在于小组内部和外 部系统的各种关系上。 小组有一个共同的目标,也是一个互助系统, 也是解决问题的必要条件。 强调团体过程的经验是成员成长的主要媒介。 小组程序由小组决定,个人活动与集体活动 并存,小组成员有权决定自己小组的目标。 小组工作的重点是协助团体建立有目的的沟 通模式,强调透过彼此的互动交流来促进成 员的成长与改变。
第三课 小组工作的理论模式
小组工作的基础理论与基本概念模式
社会小组工作的基础理论
心理分析理论
基本概念: 1、案主的问题源于儿童期未解决的心理冲突。 2、这类冲突则根源于儿童期未满足的需要或创 伤性经验。 3、因此导致当事人用自卫而非面对和解决问题 的方式来处理冲突。
小组工作概念假设: 1、小组是以个人,而不是以小组整体为基础, 认为小组的问题是因小组早期经验中未解决 的冲突导致的。 2、小组在很多方面会重现家庭的情形。 3、小组中的互动反映了个人的心理结构和小组 成员的自卫方式。 4、社工在小组中处于中心地位,成为被认同的 目标,他会利用这个角色影响小组成员的行 为、态度和价值观。 5、小组的实践能够帮助他们改变行为模式和解 决问题。
小组工作目标 1、社区归属和社会整合是其最终目标。 2、 小组工作的主要目标之一是发展和提高小组 成员的社会意识与社会责任感。 3、小组工作的主要目标之二是提升小组成员的 社会能力。 4、小组工作的主要目标之三是促进小组成员领 袖能力的培养,使有能力也有意识去实现有 益于社会和他们本身的社会变迁。
团体社会工作的理论基础PPT课件
![团体社会工作的理论基础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38372ea327284b73f24250f9.png)
(1)内在品质存在问题 (2)与团体所需要的气氛不一致 (3)违反团体的规范 (4)不能与团体的进程同步 (5)替罪羊
3.领导者的存在
团体中的领导者: (1)由机构安排 (2)从团体中产生
4.角色观念
• 不同的成员有不同的角色 • 角色观念
5.团体的归属感或约束力
(2)认同作用:是指一种无意识的,有选择性地吸收、模仿或顺从另外一个一般是自己敬爱和 尊崇的人或团体的态度或行为的倾向,以对方之长归为已有,作为自己行为的一部分去表达,以此 吸收他人的优点以增强自己的能力、安全感以及接纳等方面的感受,掩护自己的短处。
(3)代替作用:升华:被压抑的不符合社会规范的原始冲动或欲望另辟蹊径用符合社会认同的 建设性方式表达出来,并得到本能性满足。
积极的:提高个人自尊;消极的:躲避或减低焦虑。
团体工作要重视这些作用,分析并利用这些作用解决组员的问题,发展其适应的功 能。(二)团体生活发展理论
1.人类的需要彼此相关,无法分离,并且这些需要 都能够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体现出来。人类不仅 有“被爱”的需要,而且有“爱他”的能力。
2.人类在其行为发展的过程中,一定要有健全和适 当的团体生活,并且这种团体生活应伴随其一生。
■道德原则
健康人格:三我间的平衡
• 本我、自我和超我三者间维持 着相当的平衡状态。
• 自我能有效合理调控本我和超 我(亦即:个体的需求能以合 理的方式获得满足)。
5.人可以同时处在两种相对的境况中,对同一人或同 一情况可能会产生两种截然相反的情绪反应
-心理学认为,当人类进行有目的的活动时,目的 不同会产生不同的动机,于是当并存的动机不能获得同 时的满足,而且性质上又呈现彼此互相排斥的情况时, 就会产生动机冲突或心理冲突:双趋冲突(对两个具有 差不多等同吸引力的正价的目的物(即两个有利无害的 目标)之间作出选择时所发生的心理冲突。)和趋避冲 突(对两个具有差不多等同吸引力的正价的目的物(即 两个有利无害的目标)之间作出选择时所发生的心理冲 突。)。团体工作协助人们在冲突中了解事实,考虑利 弊得失,协助其解决面临的问题和困难。
小组工作的理论基础和小组动力
![小组工作的理论基础和小组动力](https://img.taocdn.com/s3/m/1d33a885f46527d3250ce0d5.png)
静态方面包括:机构、小组特性、领导者的个人特点、小组成员等四个部分。动态的方面包括:小组的领导方式与形态、小组气氛和凝聚力、成员的参与、沟通模式、冲突和冲突的解决模式、小组的成文和不成文的规范、小组的决策过程、问题解决过程等。
二、小组动力的意义
(一)群体资源的挖掘和使用(二)使小组产生独特的工作价值
(三)相互作用分析对小组工作的贡献
第一,交流分析理论解释和描述了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沟通,因此非常适用于小组工作,尤其是治疗模式和发展模式的小组工作。第二,交流分析理论对人格的描述,尤其是强调个人的三种状态的自然出现,可以帮助我们在小组过程中分析和领悟自己的人格结构,学习顺畅的与他人沟通。第三,小组可以帮助当事人把焦点放在个人的早年的生活,帮助组员了解自我的生活态度、沟通形态以及个人的能力的不能充分发挥与个人早年束缚的关系。第四,小组可以提供一个互动的情境,使成员可以尝试和练习新的沟通方式,增加他们的自我察觉,改变他们的生活态度,最终开始新的生活。
小组工作课程教案
授课时间
课次
授课方式
理论课
课时
安排
授课题目(教学章、节或主题):
第三章小组工作的理论基础和小组动力
教学目的、要求(分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
通过学习了解小组动力的基本理论及其对小组工作的意义,明确小组工作动力的含义及其对小组工作的影响,掌握小组运作过程中动力的来源、种类,以更好地带领小组。
小组工作讲义
![小组工作讲义](https://img.taocdn.com/s3/m/be601505bb68a98271fefaa9.png)
社会学习理论
• 关注人类行为学习的过程,不仅包括外显的可被 观察的行为,也包括认知、情感及反应方式等内 在心理过程。 • 核心内容 • 1)观察学习与模仿,如榜样 • 2)替代强化(奖惩强化) • 3)认知的重要性(过程) • 4)交互决定论(认知、行为与环境的互动)
场域论
• 基本假设:“任何事件的性质决定于包含此一事 件的事件体系的关系”,即人类行为是个人与其 环境的函数。 个人行为由个人内在与个人所存在的社会情境所 决定。个人内在包括遗传、能力、人格、健康、 信仰、价值等;社会情境指他人的存在或缺席、 个人目标的阻力、社区态度等。
任务中心模型 1970年代
社会工作理论运用之脉络
理论/与社会工作结 合之年代
系统理论 1970年代
主要观点 1,问题形成原因 2,处遇目标
1,系统的生存与平衡需要能量的输入、运作、产出和回馈, 并且次系统之间的运作会相互影响;问题的产生乃因个人系 统和环境系统之间的交流不足或失衡,包括资源供给的机会 不足或限制;系统除了需维持平衡之外也需要保持开放以与 外在系统交流,带来动态的成长,过于封闭的系统将引发能 量不足,趋近灭亡。 2,协助案主由外在环境获得适切的资源,以确保个人系统的 生存;促进个人与环境系统的配适度,增进环境对个人的支 持;协助个人在维持静态平衡与动态成长间作抉择和调适。 1,个人的问题乃是个人与其所在空间的生态系统间不协调, 个人的生命发展历程中会遭遇一些可预测或不可预测的压力, 调适的状况视个人运用环境资源与环境对个人支持的程度而 定。 2,协助个人提升压力管理的能力;影响社会及改善环境条件 以满足个人发展所需;增进个人运用环境资源的能力,协助 重建或建立个人与环境的良好交流。
小组工作的理论基础 (参考: 林万亿著,《团体工作:理论与技巧》,五南图书出版股份公司)
社会工作的理论基础与实践方法
![社会工作的理论基础与实践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04f9f798ac51f01dc281e53a580216fc700a53b1.png)
社会工作的理论基础与实践方法社会工作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学科,它旨在通过专业知识与技能的运用,解决社会中的问题,促进社会公正与福祉。
社会工作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方法是社会工作实践的重要支撑,下文将从理论基础和实践方法两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社会工作的理论基础社会工作的理论基础是指在社会工作实践中所运用到的各种理论,包括人类发展理论、系统理论、社会学理论、心理学理论等。
这些理论帮助社会工作者理解个体与社会的关系,指导他们在实践中制定合理方案和策略。
1. 人类发展理论人类发展理论是社会工作的核心理论之一。
它研究个体在不同阶段的生命周期中所需的心理、生理和社会需求,以及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关系。
社会工作者通过了解个体的发展特点和需求来制定针对性的干预计划,帮助个体实现自我发展和成长。
2. 系统理论系统理论认为社会是一个有机整体,各个部分相互依存、相互作用。
社会工作将社会视为一个系统,通过了解社会各个层面的互动关系和相互影响,以及社会的结构和功能,为社会问题解决提供思路和方法。
3. 社会学理论社会学理论研究社会的结构、组织和功能,揭示社会问题的本质和原因。
社会工作通过运用社会学理论,分析社会问题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为社会工作者的干预提供理论指导。
4. 心理学理论心理学理论研究人的思维、情感和行为等方面的规律。
社会工作通过心理学理论了解个体心理状态和需求,采用合适的心理干预方法,帮助个体面对困难和问题,增强自我调适能力。
二、社会工作的实践方法社会工作的实践方法是指在实际工作中,社会工作者所采用的具体技能和方法。
下面列举几种常见的实践方法:1. 社区调研社区调研是社会工作进行实践前的必要步骤。
社工们通过对社区进行调研,了解社区的特点、问题和资源,为制定干预计划提供基础数据。
2. 个案管理个案管理是社会工作的核心方法之一。
社工与个体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倾听和理解他们的问题和需求。
通过评估、制定干预计划、实施和评估等步骤,帮助个体解决问题,促进个体的发展。
社会工作小组工作讲义.doc
![社会工作小组工作讲义.doc](https://img.taocdn.com/s3/m/aeacb7a8c67da26925c52cc58bd63186bceb92d2.png)
第一章小组工作概述一、小组工作的涵义:1.小组工作是社会工作的方法之一,它通过有目的的小组经验,提高个人的社会生活功能,并协助每个人能更有效地处理个人、小组和社区问题。
(——科诺普卡Konopka)2.社会小组工作是一种方法,它是由知识、了解、原则、技巧所组成。
借助小组工作者的协助,引导小组成员在小组活动中互动,促使组员彼此建立关系,并以个人能力与需求为基础,获得成长的经验,旨在达成个人、小组、社区发展的目标。
(——崔克尔Trrecker)3.社会工作实践将小组既当做过程也当做手段,它通过小组成员的支持,改善他们的态度、人际关系和他们应付实际生存环境的能力。
这种方法强调通过小组过程以及小组动力去影响案主的态度和行为。
小组成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潜力通过成员间的分享、相互分担和互相支持而发挥出来,当然,这还需要小组工作者按照既定的目标来进行和指导。
(——海伦-诺森Helen Northern)二、小组工组的特征1.小组是由组员和工作者组成的关系体系。
2.小组在互动过程中带来组员态度和行为的改变。
3.小组工作既是过程,也是组员改变的方法和手段。
4.小组工作都有明确的目标。
社会目标模式下的小组是培养组员的社会意识、社会责任和社会良知,提升组员的社会功能。
互惠模式下的小组强调改善组员与社会的关系。
治疗模式下的小组协助适应不良的个人达到和恢复预期的社会功能。
三、小组工作的功能1.社会功能的康复:帮助有问题的组员在情绪、行为、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恢复到原来状态的过程。
2.能力建立:通过教育和技能培训提升意识和自信心,而不是治疗的过程。
3.矫正:协助违法社会秩序、道德规范或侵犯他人利益的“问题”组员,在小组工作中改变的过程。
4.社会化:协助组员学习社会规范和人际关系技巧的过程。
5.预防:学习到可能会发生的困难的解决方法。
6.社会行动:鼓励组员参加社会运动,使个人学会领导、服从、参与、决策等方法,并承担社会责任。
7.问题解决:工作员协助组员发现自己的问题,通过民主决策,找到问题解决的途径。
《社会工作理论》课件
![《社会工作理论》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c07aa3e0294ac850ad02de80d4d8d15abe2300af.png)
社会工作是一种以人为本,以解决人类社会问题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为中心 的专业。
社会工作概述
定义
社会工作是通过专业技术和方法,处理和解决人类社会问题的一种人类服务职业。
基本原则
尊重人权、保护客户的自由和自主权利、维护客户的最佳利益。
目标和任务
促进社会公正、增强社会资本、提高人类生活质量。
社会工作的理论基础
社会工作的实践模式
社区社会工作
以社区为主要服务对象,通过社区组织和社区资源老院、救助站、监狱 等,通过机构组织和资源整合来解决个体和群体问 题。
家庭社会工作
以家庭为主要服务对象,通过全面、系统的家庭服
个体社会工作
以个体为主要服务对象,针对个体在心理、社会、
社会工作伦理
• 尊重人权和尊严 • 保持客户机密性 • 维护邦交
社会工作价值观
• 社会公正 • 全球意识 • 人类尊严
结论
社会工作的未来展望
面对日益复杂的社会问题,社会工作将在智慧 化、多元化方面不断创新发展。
社会工作的挑战和任务
提高专业化、制定有效政策、推动法律法规建 设,是社会工作需要不断努力的方向。
1
冲突理论
2
强调社会结构是由相互冲突的利益集团
组成的,关注有争议的资源和权力分配
问题。
3
维度理论
4
结合多种理论维度,如准则、动态、系 统等,形成了社工理论的完整体系。
功能主义理论
着眼于社会如何维持自身的稳定,人类 社会是有机整体。
交互主义理论
个体通过互动交流来创造社会结构和文 化,着重探索个体世界和文化意义。
社会工作的实践技术
1 评估技术
综合收集客户的信息和情况,制定个性化服 务计划。
社会工作理论基础
![社会工作理论基础](https://img.taocdn.com/s3/m/0ec2b3f488eb172ded630b1c59eef8c75ebf954d.png)
社会工作理论基础社会工作理论三分法模型示意图一、心理分析学理论该理论认为人的行为是由本能所驱使,由人格结构中的“自我”与“超我”所控制的,不良行为的产生源于各种本能的集合而成的;“本我”同“自我”、“超我”之间的关系的失衡“本我”受到过度压抑或“自我”“超我”发育不均等;社会工作的主要任务就是对服务对象的变态人格进行治疗,帮助服务对象恢复本我、自我与超我间的平衡,并用心理分析的基本理论方法来完成这一任务;(一)交流与人的心理防卫机制1、焦虑:人在精神上处于一种紧张状态,其发展结果是个体会选择一种行动适应或试图解决这种状态;2、心理防卫机制:人在除了以积极方式面对问题外,通常还会发展出一套消极的方法来逃避道德的困境或摆脱精神焦虑,从而解脱情绪的暂时困扰以达到心理上的平衡,这种应对问题的策略或方式在精神分析理论中成为“心理防卫机制”,主要包括:否定、抑郁、解脱、认同、合理化、转移、理想化、投射、割裂、升华、移情、反移情等;二、认知理论以认知心理学为基础而发展起来的一种社会工作理论,认为人的行为主要受制于理性思考,而非潜意识中的本能;不良行为主要产生于认知上的错误或理性思维能力的缺乏;社会工作的主要任务是要帮助服务对象获得对世界正确的认知或完善理性思考能力,从而使服务对象的行为得到正确、理性的指引;三、行为主义理论以行为心理学为基础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社会工作理论;认为社会工作的主要任务就是要对服务对象的不适当行为进行治疗或矫正;但它并非应用心理分析或认知心理学,而是用行为心理学的理论如条件反射、条件运算、学习理论等与方法如实验等来完成这一任务;它认为行为是个体对当前环境所作的反应,不适当的行为是个体对当前环境所作的不恰当反应;社会工作就是要帮助服务对象学习和掌握当前的反应模式;四、社会系统理论以一般系统论及其社会学版本——结构功能注意等为基础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种社会工作理论;把人与环境看做是由功能上相互以来的各种元素所组成的系统整体,协调或均衡是该系统运行与维持的基本条件;也即是个体生存与发展的必要基本条件;当这个条件得不到满足,即系统内部的各个子系统或各个元素之间不能有效配合、相互协调时,系统均衡就会破坏,个体的生存与发展就会出现问题;社会工作的基本任务就是要帮助恢复各个子系统或元素中的均衡关系,使它可以重新有效配合、相互协调;五、标签理论以社会学家勒麦特和贝克的理论为基础而形成的一种社会工作理论;这种理论认为许多人之所以成为有问题的人,是与环境中的社会成员对他及其行为的定义过程或标定过程密切相关的;因此社会工作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通过一种重新定义或标定的过程来帮那些原来被认为是有问题的人恢复为正常人;六、沟通理论以社会心理学、人类学和社会语言学中有关人际沟通的理论为基础而形成的一种社会工作理论,这种理论强调人际沟通在人际关系中的重要性;它认为许多的行为问题都出在人际沟通方面,如不能恰当地接受、选择与评估信息,不能很好的给与或接受信息反馈等;社会工作的一个基本任务,就是帮助人们消除这些沟通过程中的障碍,使他们的相互沟通得以顺利完成;七、人文主义理论以马斯洛的人本主义心理学、胡塞尔与舒茨的现象学与布鲁莫的富豪互动注意等为基础而形成的一种社会工作理论;它认为每个人都生活在“意义世界”当中,每个人的“意义世界”都是通过自己对这个世界的“理解”或“解释”建立起来的;当人们的“理解”或“解释”过程发生了困难如过去与现在的理解不一致,自己与他人的理解不一致时,问题便出现了;社会工作者的任务就是去努力“理解”这些人服务对象的“意义世界”及其存在的内在矛盾,帮助他们顺利鸿沟自己的意义世界;八、激进的人文主义理论以早期马克思主义与现代批判理论家如葛兰西、马尔库塞、哈贝马斯等人的某些理论为基础而形成的一种社会工作理论;作为一种人本主义,它认为热门的生活世界是一个意义世界,然而作为激进的人本主义,它又指出这个世界充满了不公正的事实;与一般人本主义不同,它认为人们在“意义世界”里经历的许多人格的、心理的问题都只有依据资本主义反人道特征才能被理解;社会工作者的任务就是要与服务对象一道,通过改造现存的社会秩序,来解决人们在“意义世界”所遇到的许多问题;激进的人本主义岁要求改变社会现实,但其最终关注点却仍是服务对象的“意义世界”的变化;九、马克思主义理论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阶级斗争决定社会结构及形态的变迁等为指导而形成的一套社会工作理论;与激进的人本主义相似,它主张从社会存在、经济基础、阶级压迫中寻找社会问题的根源,主张社会工作的任务就是与服务对象一道,通过阶级斗争或其他集体行动改变现有的社会现实来解决这些社会问题;与激进的人本主义不同的是,马克思主义更多地关注社会结构本省而较少关注服务对象心里意识上的变化;十、“增权”或“倡导”理论这是从马克思主义变通而来的一种社会工作理论;马克思主义希望通过大规模的社会变革来解决现存的各种社会问题;然而现实中血多克星的社会工作却与个体、家庭群体或小型社会有关的,为了给这些小规模的社会工作实践以理论上的知道,将这些小规模的社会工作实践与社会变革的大目标协调起来,一些倾向于或同情马克思注意的工作者提出了“增权”或“倡导”理论;这种理论主张在宏观的社会变革未发生前,社会工作者应协助服务对象为了他们的利益向现存的社会结构争取权利,促使现存的社会结构作出一些有利于服务对象的制度或政策安排;十一、女权主义理论这是一种与激进人文主义或马克思注意理论有密切关系的社会工作理论,主要植根于20世纪60-70年代以来的妇女运动;主要关注女性所受到的压抑,认为女性所遭遇到的许多生活问题都是性别压制的后果,社会工作的目标就是探索并消除社会中由于性别注意而造成的女性痛苦,促使他们有更多自由、有更大的能力去追求个人的成长与发展;。
第三讲讲义小组社会工作的理论基础
![第三讲讲义小组社会工作的理论基础](https://img.taocdn.com/s3/m/b76dd957eefdc8d376ee32af.png)
第三讲:小组社会工作得理论基础小组社会工作作为一种工作方法,有着坚实得理论基础。
小组社会工作就是现代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与教育学等各种社会科学得综合产物。
小组社会工作不同于个案社会工作,小组社会工作得目标不就是强调个人心理方面得改善,而就是强调社会问题得解决与整个社会得改革,因此更需要各种理论得支持。
本章中将介绍三类与小组社会工作密切相关得理论:个体行为理论、小组动力理论、生态理论。
讲座一:个体行为理论小组社会工作关系得建立就是个人行为交互作用得结果。
所以,个体行为不但就是形成小组关系得最基本单位,而且行为得改变与交互影响,也就是小组动力得重要来源。
个体行为理论主要阐述个人行为得动机与需求、对自我得了解以及个体得发展历程,不讲座主要介绍四个个体行为理论:心理动态理论、个体发展理论、学习理论、动机理论。
一、心理动态理论谈到心里动态理论不得不谈到弗洛伊德,她提出里比多这个概念,提出性得本能与欲望所具有得心理能量称为“ Libido ”。
也就就是说Libido 能够给人得全部活动,本能与欲望提供力量。
弗洛伊德认为人得心理有三个系统:(1) 意识系统:就是人能认识自己与认识环境得心理部份,在人得注意集中点上得心理过程都就是意识得,可就是意识只就是整个心理系统中得一种浮面水平,它得主要功能就是从人得心理能量活动中把那些先天得,兽性得本能或欲望排除掉。
(2)下意识系统:或称前意识系统,就是意识系统与无意识系统之间得一个边缘部份。
它得特点就是在其中也存着无意识得冲动,欲望与感情等,但它们可以很容易转移到意识系统中。
下意识系统在整个心理系统中执行着“检查者”得作用,其目得在于既保证适合于本能,又形成由道德良心与社会意识组合而产生得个人理想。
这种个人得理想就就是“检查者”,它考虑到本能,但又不允许充满强烈心理能量得本能渗透到意识中去。
如果那些被压抑与被排除得本能,借助伪装得形式,遇到迂回得道路,试图经由下意识系统达到意识系统时,它们必然会遇到检查者得阻碍,因为检查者在本能朝向意识得道路上建筑了防御线。
小组社会工作的理论
![小组社会工作的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5de1f2a583d049649a665815.png)
小组社会工作是一种方法, 由知识、理解、原则、技巧组成
透过个人在各种社区机构 的小组中
籍着小组工作的协助, 引导成员在小组活动中互动
包括个人在小组中以及在社区机构中
透过接纳、小组个别化、小组目标决 策与方案活动、激励及辅导、组织与 程序,以及资源的运用 如:参与、归属、决策、责任感、成就、 自动自发,以及调适能力
心理社会治疗理论
心理社会治疗理论:是最早的实务模式之一,是常 用的传统治疗方法。最早起源于上个世纪的二十年 代,在五十年代由汉密尔顿(Gordon Hamilton) 和她在纽约社会工作学院的同事的合作,为这一模 式奠定了基础。 特点:以“人在情境中”的理论为分析与治疗的框 架,吸收了自我心理学和行为科学的重要成果,包 括对弗罗伊德的理论加以修正和运用。
服务--“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就事论事”
的过程。 社工--“消防队员”的状态。 问题(任务)--事务性。如,协助办理医保卡、 最低生活保障线、就业推荐。
2、面向服务对象的理论
问题解决模式
任务中心模式 心理社会治疗理论 行为治疗理论 理性情绪治疗理论 ……
问题解决模式 & 任务中心模式
1、准备阶段 1、准备
一般通才模式
1- A接案 B预估 C计划 2-
2、开始阶段
3、转折阶段 4、工作阶段 5、结束阶段
2、寒暄 介绍本节活动目标、流程等 3、开始本节服务 4、 5、分享 / 回顾 / 预告 / 作业
3- D实施 45- E评估 F结案 G跟进
讨论
仅问题解决模式和任务中心模式的运用:
14岁 父母离婚 父母经常吵架 自责
害怕夫妻吵架。 害怕儿子失去完整的家庭
社会工作的理论基础和知识体系
![社会工作的理论基础和知识体系](https://img.taocdn.com/s3/m/e923db2426d3240c844769eae009581b6bd9bdc9.png)
第二节 社会工作的理论基础
一、外借理论
(一)经典社会学家有关福利的思想 1.涂尔干和道德福利 涂尔干在他的著作中提出道德福利的学说,
这些学说同他阐述的“社会团结”、“失范”等 概念联系在一起。
他指出,当社会事实特别是道德规范继续独 立于个人存在时,它们只有在转变成个人的内在 意识之后才能有效地指导和控制个人行为。
20世纪80-90年代以后,西方马克思主义学 说、女性主义思潮、后现代主义学说、社会建构 论等成为社会工作专业重要的理论分析工具。
第一节 理论与社会工作 实践的关系
二、理论与社会工作实践的关系
(二)理论对社会工作实践的意义
一是理论可以帮助专业人员认识不同的情境 并分析经验的异同之处;
二是理论可用来解释专业活动,从而使社会 工作的知识和技术被验证和评估;
第二节 社会工作的理论基础
一、外借理论
(一)经典社会学家有关福利的思想 2.斯宾塞和道德福利 斯宾塞的思想无论在过去还是今天都受到了批
评,其中主要一点是他忽视了社会作为一个道德群 体的重要性,因为个人不可能脱离社会而存在。他 主张的个人追求利益最大化,强调通过竞争实现个 人自由是将生物学原理进行错误模拟的结果。因此, 在社会政策领域,斯宾塞的影响已微乎其微。
第二节 社会工作的理论基础 一、外借理论
(一)经典社会学家有关福利的思想 1.涂尔干和道德福利 涂尔干指出,在工业社会中,关心年轻人的教育
问题和保护公众的健康、发展公共卫生服务、对社会 救助进行管理和发展交通通信事业等成为核心领域。 工业化过程使个人和社会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依赖、 合作及利他主义被创造出来。
第一节 理论与社会工作 实践的关系 二、理论与社会工作实践的关系
(二)理论对社会工作实践的意义
第四章 小组工作的理论基础
![第四章 小组工作的理论基础](https://img.taocdn.com/s3/m/6d5addff6294dd88d0d26b98.png)
段,提高小组的凝聚力和生产效率,更好地达到助人自助。
二、人类行为发展理论
人类学家将人类行为发展理论划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个人行为发展理论,这一理论从心理学的观点 出发,研究人类行为发展的阶段、特征与相关性; 另一类是小组生活发展理论,该理论从社会学的观点出 发,研究在人类发展的过程中,人际之间相互作用的状况
• 2、人的一生都具有不断成长和改变的能力,而不
是弗洛伊德所说的“命定论”
•
这一观点认为人类具有潜在的能力,这种潜能随着社会适应
和学习的不断深入而被逐渐挖掘出来并不断增长。
•
从这一理论观点出发,小组工作者要确立人类不断学习和发
展的人类发展价值观,在小组工作中通过小组经验,促进成员潜
能的挖掘和身心的发展,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之间的关系。
•
小组成员普遍存在需求没有得到满足的问题,因而普遍存在
追求的动机。
• 小组工作者的任务就是要激励起他们改变的动机,还必须在小 组内创造一些条件提高他们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学习动机,包括 使他们成为积极的参与者、制定具体明确的目标和方向及对结果
负责等,使他们有意愿、需要和兴趣改变他们的问题处境,学习 新经验、新行为和新思维方式,实现个人长远的成长。
•
在组建小组和推进小组过程中,能从需要的观点出发,能对
成员的需要进行准确的了解和洞察,知道成员的问题是他们使用
不恰当的和非适应性的行为来满足他们正常和恰当的需要,工作
者就可以在小组过程中有意识地利用小组力量,激发和鼓励成员
学习用积极的、恰当的方式去满足需要,促进成员改变和成长,
从而保证小组正确的发展方向。
•
他认为,一个人如果和对方在相容性上有
差异,他就会同更相容的人接近,从而彼此感
社会工作师培训(初级)第三讲
![社会工作师培训(初级)第三讲](https://img.taocdn.com/s3/m/110af98484868762caaed585.png)
小组目标: 1、学习新知识、新方法 2、补充相关知识的不足 3、改变对于自己问题的不正确看法及解决方式 4、干预服务,达致自我改变 适合的领域与人群 广泛应用于社区、学校与医院
成长小组
小组目标: 1、充分认识和探索自我 2、最大限度地启动和运用内外在资源 3组工作的特点(考点2)
1.小组组员问题的共同性或相似性 2.强调小组组员的民主参与 3.注重团体的动力
小组工作的功能(考点3)
1.塑造小组成员的平等意识和共同体归属感 2.提供小组组员自我改变及”被肯定“的社 会场景 3.创造相互帮助、共同成长的学习机会 4.打造增能的社会支持网络
小组工作的模式(考点4)
全国社会工作师培训(初级)
小组工作方法
小组工作的概念、类型与特点
概念: 小组工作是社会工作基本方法之一,经由 社会工作者的策划与指导,通过小组活动 过程及组员之间的互动和经验分享,帮助 小组组员改善其社会功能方面,促进其转 变和成长,以达到预防和解决有关社会问 题的目标。
小组工作的类型(考点1)
适合的领域与人群 比较典型的体验式小组,如青少年的野外拓展训练营
支持小组
小组目标 1、讨论生命中的重要事件 2、表达经历这些事件时的情绪感受 3、组员间彼此提供信息和建议 4、组员间相互鼓励和情感支持 5、达致问题解决和成员改变
适合的领域及人群 由具有共同性问题的组员组成,如单亲家庭自强小组、癌 症病患小组、针对吸毒人员的同伴治疗小组
治疗小组
小组目标 了解自己的问题及其社会原因 利用小组的经验交流和分享 辅以资源整合或社会支持网络 达致组员心理和社会行为问题的治疗目标 适合的领域及人群 组员来自那些不适应社会环境,或其社会关系网络断裂破 损而导致行为出现问题的人群,如针对吸毒人员的“美沙 酮治疗小组”、为社区矫正对象的”星星点灯小组“、以 及针对家庭暴力受害者开展的治疗小组
社会工作理论方法梳理
![社会工作理论方法梳理](https://img.taocdn.com/s3/m/c0450e09ac02de80d4d8d15abe23482fb4da0238.png)
社会工作理论方法梳理社会工作作为一门致力于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公正与和谐的学科,拥有丰富多样的理论和方法。
这些理论和方法为社会工作者提供了指导,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干预社会现象,为服务对象提供有效的支持和帮助。
一、社会工作的理论基础1、心理社会理论心理社会理论强调个体的心理和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它认为人的心理和行为受到内在心理过程和外部社会环境的共同影响。
社会工作者在运用这一理论时,会关注服务对象的成长经历、家庭环境、社会支持网络等方面,以全面了解其问题和需求,并提供相应的帮助。
2、系统理论系统理论将个人、家庭、社区等视为相互关联的系统。
每个系统都有其自身的结构和功能,同时又与其他系统相互作用。
社会工作者通过分析系统之间的关系和互动,找出问题的根源,并采取措施来调整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以促进系统的平衡和稳定。
3、优势视角理论优势视角理论强调关注服务对象的优势和潜能,而不是仅仅关注其问题和缺陷。
它认为每个人都拥有内在的能力和资源,社会工作者的任务是帮助服务对象发现和发挥这些优势,以增强其自我效能感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社会建构主义理论社会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现实是通过社会互动和语言建构而成的。
人们对于事物的理解和认知受到文化、社会和历史背景的影响。
社会工作者在运用这一理论时,会关注服务对象的话语和叙事,帮助他们重新建构对自身问题的理解,从而找到更积极的应对方式。
二、社会工作的主要方法1、个案工作个案工作是社会工作中最基本的方法之一,它以个人或家庭为服务对象,通过一对一的专业关系,运用专业知识和技巧,帮助服务对象解决问题、提升能力、改善生活状况。
个案工作的过程通常包括接案、预估、计划、介入、评估和结案等阶段。
在接案阶段,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建立初步联系,了解其需求和问题。
预估阶段则是对服务对象的问题进行全面评估,包括其个人情况、家庭背景、社会环境等。
计划阶段根据预估结果制定具体的服务计划,明确服务目标和策略。
小组社会工作的理论
![小组社会工作的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5de1f2a583d049649a665815.png)
练习一
小组潜在成员的问题有哪些? 成因为何? 惯用解决问题的方式是怎样的? 小组计划怎样有效解决问题?改变处理问题的方式? 如果社工不能清楚的界定问题,可以采取怎样的措施?
**问题解决模式是否可以有效的协助社工进行计划设计、分 析背景和组员的筛选?
问题解决模式的列表
案主的问题 情境 解决问题的方式 新的解决问题的方式
1、准备阶段 1、准备
一般通才模式
1- A接案 B预估 C计划 2-
2、开始阶段
3、转折阶段 4、工作阶段 5、结束阶段
2、寒暄 介绍本节活动目标、流程等 3、开始本节服务 4、 5、分享 / 回顾 / 预告 / 作业
3- D实施 45- E评估 F结案 G跟进
讨论
仅问题解决模式和任务中心模式的运用:
促使成员彼此建立关系,并 以个人能力与需求为基础, 获致成长的经验 旨在达成个人、小组、 社区发展的目标
目的在于达成个人行为的改变;团体 民主化的形成;及社区的发展
小组工作的理论基础(何洁云)
知识是社会工作作为一个专业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它向社会工作者提供观察案主的问题、归纳现象的知识基础。 并说明这些现象的原因,预测将来时间发生的可能性及介入 的结果。 知识构成了评估的基础,并且帮助解释事实和介入过程两者 之间的关系。 社会工作是借用不同学科知识的一门专业。 知识发展有两个来源:社会科学和社会小组工作实践。
问题解决模式的步骤
与案主一起讨论他/她所面临的问题。 与案主一起罗列出所有的问题。 与案主一起将案主的问题进行优先排序。 与案主一起讨论其在某情境之下处理问题的方式。 与案主一起寻找新的问题解决方式。
小组工作的主要模式和其理论基础培训课件
![小组工作的主要模式和其理论基础培训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8381dd395ef7ba0d4a733bed.png)
小组工作的主要模式和其理论基础
6
• 由上述系统功能概念可以看出:
第一,小组是由不同元素所组成的系统。
第二,每一个小组都是一个整体,小组正是 基于整体性的原则建立起来的。
第三,小组必须建立总目标和过程目标,帮 助组员达成目标是小组的归宿。
的意识,达到社区赋权的目的。
•
这个模式的限制是过分依赖意识形态,使它的
理论基础薄弱缺乏系统性;过分注重组织的力量,
忽视了个人的独特需要,缺乏对个人动力的认识,
解决群体需要优于解决个人问题。
小组工作的主要模式和其理论基础
12
7.在中国的实际运用
该模式被许多社区发展(社区组织)机构 采用,有力地推动了社区发展工作。 国内扶贫工作的非政府组织 妇女手工艺制作小组 妇女成人教育小组,应对市场的压力 单亲母亲自强小组、离婚妇女适应小组-社 会性别意识
小组工作的主要模式和其理论基础
11
第一节 社会目标模式
6.优势和限制
• 最大优势就是符合社会工作原初追求社会公正和 社会关怀的理想,它将个人的问题于其所处的社会 环境或社会结构、社会制度联系起来。社会目标模 式是非常注重公民参与解决问题。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这个模式的优势还在于通过小组工作发展社会
组织,通过社区组织进行社区教育,以此提升民众
小组工作的主要模式和其理论基础
9
第一节 社会目标模式
2.小组
• 小组作为一个整体有共同期待的社会目标,即社会变迁(社会 改造);
• 小组成员为了社会整体利益有一套共同信仰的价值观(社会公 正、社会关爱和爱等);
• 小组作为一个行动整体共同付诸社会行动;
第三讲小组工作的理论基础
![第三讲小组工作的理论基础](https://img.taocdn.com/s3/m/64d8e6243169a4517723a392.png)
系统理论
Parsons: 和谐和平衡 Bales:对抗和紧张 在处理工具性问题时,组员要发表(征 求)意见,获得信息,或提出检验,在 处理情感问题时,组员表达同意或反对, 紧张或缓解紧张,团结或对立。通过互 动,组员学习处理沟通、评估、控制、 决策、减压和整合的问题。
系统理论(Homans)
小组有一个外在的系统,还有一个内在 的系统。外在的系统代表了小组处理因 小组与其社会外在环境之间产生的适应 性问题的方式,内在的系统包括小组活 动方式以及小组规范等。内在系统与外 在系统之间的关系取决于内部、外部环 境对小组的期望和要求而不同。 Homans 认为,小组处在不断变化中的系统,变 化和不断斗争是小组的主要特点。
观察单个的小组成员是怎样在小组互动 中追求报酬奖励的 提高积极的后果,减少消极的后果 小组成员间的互动和朋辈文化 认知过程对人们在小组中行为互产生影 响,组员对得失的看法深受认知过程的 影响(如期望和意向)。
小组动力学
小组动力学是解释小组内各类行为的转 化、演变和相互影响的一套理论和知识, 它主要是探讨小组结构,小组与组员之 间相互动力关系的应用学科。 小组的动力是指在小组中发生的被察觉 和未被察觉的各种现象, 由于这些现象的 存在,产生了各种动力,动力之间相互作 用使得小组的运作维持下去。
社会交换理论
人的行为受到奖励和惩罚的制约 社会交换的结果都依据人们在某个特定的社会 互动中所拥有的社会权利(影响力)和社会依 赖性 小组中互动时,每个人都会选择一种方式能够 给自己带来最大报酬和最小惩罚,因为在人类 的关系中, 一直存在一种交换的关系,人们 的付出就是为了某种意义上的得到。
在小组中的运用
小组动力学的分析框架
输入:包括个人因素(性别、年龄、动 机、投入程度等),小组因素(规模、 组合方式、聚会时间、地点、性质。目 标和资源等)。 过程:小组程序、沟通模式,凝聚力, 小组的领导,工作过程和参与程度。 输出:问题解决的程度,组员满意度, 小组的发展,组员的成长,评估与反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讲:小组社会工作的理论基础小组社会工作作为一种工作方法,有着坚实的理论基础。
小组社会工作是现代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和教育学等各种社会科学的综合产物。
小组社会工作不同于个案社会工作,小组社会工作的目标不是强调个人心理方面的改善,而是强调社会问题的解决和整个社会的改革,因此更需要各种理论的支持。
本章中将介绍三类与小组社会工作密切相关的理论:个体行为理论、小组动力理论、生态理论。
讲座一:个体行为理论小组社会工作关系的建立是个人行为交互作用的结果。
所以,个体行为不但是形成小组关系的最基本单位,而且行为的改变与交互影响,也是小组动力的重要来源。
个体行为理论主要阐述个人行为的动机与需求、对自我的了解以及个体的发展历程,不讲座主要介绍四个个体行为理论:心理动态理论、个体发展理论、学习理论、动机理论。
一、心理动态理论谈到心里动态理论不得不谈到弗洛伊德,他提出里比多这个概念,提出性的本能和欲望所具有的心理能量称为“ Libido ”。
也就是说Libido 能够给人的全部活动,本能和欲望提供力量。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心理有三个系统:(1) 意识系统:是人能认识自己和认识环境的心理部份,在人的注意集中点上的心理过程都是意识的,可是意识只是整个心理系统中的一种浮面水平,它的主要功能是从人的心理能量活动中把那些先天的,兽性的本能或欲望排除掉。
(2)下意识系统:或称前意识系统,是意识系统和无意识系统之间的一个边缘部份。
它的特点是在其中也存着无意识的冲动,欲望和感情等,但它们可以很容易转移到意识系统中。
下意识系统在整个心理系统中执行着“检查者”的作用,其目的在于既保证适合于本能,又形成由道德良心和社会意识组合而产生的个人理想。
这种个人的理想就是“检查者”,它考虑到本能,但又不允许充满强烈心理能量的本能渗透到意识中去。
如果那些被压抑和被排除的本能,借助伪装的形式,遇到迂回的道路,试图经由下意识系统达到意识系统时,它们必然会遇到检查者的阻碍,因为检查者在本能朝向意识的道路上建筑了防御线。
(3)无意识系统:是心理系统中的深层部份。
是人的生物本能,欲望的储藏库。
这些本能欲望有强烈的心理能量;但由于社会标准不同,得不到满足,就被压抑在无意识之中。
但是它们又总是为自己寻找出路,它们只是不被本人意识到,但并没有消除,而是在无意识中积极活动,追求满足。
无意识系统的过程不受客观现实调整,而是由自己本身来决定的。
它服从享乐和不满的原则,无时不刻不在追求得到满足。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结构是由三个组成部份:本我、自我和超我。
并且他提出了冰山理论,我们可以看ppt上这张图:本我——最原始的无意识结构,秉行的是快乐原则。
自我——意识、无意识,秉行现实原则。
超我——意识,遵从的是道德原则。
佛洛伊德的人格理论,把人格只是理解为意识与无意识之间的矛盾;亦即理解为意识与本能欲望之间的争斗。
人的心理,意识并不是在他同外部世界的相互作用形成的,并不是受他的生活条件决定的。
外部世界供给检查者以宗教和道德标准,社会规范和戒条以便检查者借助他们来防止无意识内容渗透到意识领域。
人的心里是由无意识决定的。
但对此我们需要有批判的看待,难道每个人自己的意识层面就这么不堪一击吗?他所有的行为都跟他的潜意识有关,都跟别人在他童年期给他的影响有关吗?都不能受到自己意志力的控制吗?或者说都要赖到他的家人给他的伤害吗?事实上实际经验让我们知道并非如此。
二、个体社会发展理论个体发展理论中有许多有名的理论,比如弗洛伊德的“心理性欲发展”,荣格也提出心理发展阶段论。
我们在这一讲座中主要讲述和社会工作更为密切相关的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阶段。
对精神分析理论的进一步发展贡献最大的莫过于美国的精神分析医生埃里克森了。
1933年移居美国之前,与弗一起工作。
但是他发现佛理论的不足之处。
针对弗洛伊德理论的不足之处,埃里克森提出了自己的发展观。
第一,他认为发展是内在本能与外部文化和社会要求的相互作用的结果,而非性本能的产物,因此称自己的理论为心理社会阶段论。
第二,他认为儿童是主动的探索者,能够适应环境并希望控制环境,并不是被动地受环境的影响。
只有了解现实世界,才能成功地适应,进而发展出健康的人格。
第三,人格的发展并非止于青春期,而是终其一生的。
他将人的一生分为八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发展任务,亦面临相应的发展危机,只有将危机化解,才能顺利地进入下一个阶段,发展健康的人格,否则将产生适应困难。
第四,他认为发展健康的人格特征才是人类发展应追求的目标,因此他的理论是基于健康人格特征的,并不像弗洛伊德重视的是人格异常者的治疗和成长。
按照人在一生中所处的特定时期经历的生理成熟和社会要求,埃里克森将人的一生分为八个阶段。
第一阶段:信任对不信任(0~1岁)。
这一阶段婴儿的主要任务是发展对外界的信任感,信任的含义是感到他人是可靠的、可以依赖的。
照顾婴儿的人如果不能满足婴儿的需要或对婴儿经常采取不一致的态度,婴儿就会认为世界是危险的,他人不值得依赖。
第二阶段:自主行动对羞怯怀疑(1~3岁)。
随着生理的成熟,儿童有了控制自己行为的愿望和能力,希望自主行动,学会照顾自己。
当儿童认为自己在他人眼中不是一个好孩子时就会产生羞怯感,当他们认为自己受制于人时,就会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
第三阶段:自动自发对退缩愧疚(3~6岁)。
这一时期的儿童精力旺盛,常常试着做一些超出自己能力的事,他们的目标或行为常和父母的要求发生冲突,令儿童感到内疚。
第四阶段:勤奋进取对自贬自卑(6~11岁)。
这一时期正值小学教育阶段,是自我发展的最关键时期。
儿童在求学的过程中,必须学会适应学校的生活,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在学习和各项活动中达到一定的标准。
儿童只有勤奋学习,努力进取,才能学会他应当掌握的知识和社会技能,体验到成功感。
如果儿童在学习和交往中屡遭失败,就会产生自卑感。
儿童在学校当中所经历的成功和失败的体验,对其人格成长具有重要影响。
如果儿童体验到的成功多于失败,他就会养成勤奋进取的性格,会勇敢地面对学习和生活中的挑战。
如果儿童体验到的是失败多于成功,甚至都是失败没有成功,他就会形成自卑的性格,对新的学习任务产生畏惧感,可能会回避现实,对今后人格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第五阶段: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20岁)。
青少年逐渐面临职业选择、交友、承担社会责任等问题。
由于他们不能肯定自己是什么样的人,于是产生了“我是谁”的疑问。
在对自我的探索过程中,如果能将自己在各方面将要承担的角色同一起来,就会顺利地度过青春期,否则就会感到迷惘、痛苦。
第六阶段:友爱亲密对孤独疏离(20~40岁)。
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是与他人建立亲密的感情关系,体验友谊和爱情。
如果无法建立这种亲密的感情关系,就会感到孤独。
第七阶段:精力充沛对颓废迟滞(40~65岁)。
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是热心承担社会责任,关心家庭,养育后代。
不愿或无力承担这种责任的人会变得颓废迟滞或自我中心。
第八阶段:完美无缺对悲观绝望(65岁以后)。
在这个阶段,回首往事,觉得一生充实、有意义会产生完善感,对往事感到悔恨会产生悲观的情绪。
每一个发展阶段都由一对矛盾构成,它们是一个连续体中的两极,健康地解决每一个危机或冲突并不意味着必须得到完全正面的结果,丝毫没有负面的体验。
二者应当有一个恰当的比率。
如在第一阶段,不仅要让儿童学会信任,也要适当地让他体验不信任感,这样才会学会保护自己。
在第四阶段,对小学生来说,体验成功、发展勤奋进取的性格固然重要,但是过分强调能力,儿童就会觉得失败是难以接受的,没有抗挫折的能力,可能会变成工作狂。
同时也要注意,并不是只有在前一阶段的危机得到解决以后,才能进入下一发展阶段。
生理的成熟及社会的期望要求个体必须面对新的发展任务,在埃里克森看来,只要人活得足够长,就要经历所有的发展阶段,顺利度过前一阶段会增强后一阶段成功的机会。
埃的理论在具体应用中比弗的更实用,对社会工作和心理学都有很大影响。
并且也能切实的对我们经常会遇到的案例进行解释。
三、学习理论在学习理论中最早的就是经典条件反射,我们所熟悉的巴普洛夫的狗的实验,经过训练每次铃声一响,狗就留口水了。
然后是操作条件反射,讲到的是某种行为伴随着正面结果时,这种行为就会被重复。
我们着重讲述一下华生的行为主义和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1、华生的行为主义华生(行为主义之父John B. Watson,1878年1月9日—1958年9月25日)说过一个经典名言(或可说成是经典狂言):给我一打健全的婴儿,我可以保证,在其中随机选出一个,训练成为我所选定的任何类型的人物–医生、律师、艺术家、巨商人,或者乞丐、窃贼,不用考虑他的天赋、倾向、能力,祖先的职业与种族。
弗洛伊德和皮亚杰都认为行为变化是孩子过渡到不同时期时发生的。
但华生强调行为是因为所受刺激的不同而起的反应。
他经典的艾伯特实验,我们将在学习资料中为大家介绍这个案例。
约翰·华生认为人类的情绪(如恐惧)也是能够被条件的。
并相信行为的产生,能够透过由非条件刺激伴随原来无法产生任何反应的中性刺激,在自然而然地产生非条件反应之后,使中性刺激成为能够单独产生条件反应的条件刺激。
同样这一点我们就可以理解为什么一旦出车祸的人,可能看到所有的车都有恐怖情绪。
或者我们经常谈到的“一遭被蛇咬,十年怕井绳”2、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社会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是阿尔伯特-班杜拉。
同行为主义不同的是,班杜拉试图把人理解为一种有意识、有思维并且能影响其环境的一种存在物。
人是有创造性的。
当人们观察角色模范以及通过这些观察而习得新的行为时,就发生了观察性学习。
在这种情况下,学习的发生是由于模仿被观察对象而不是由于强化所引起的。
班杜拉有一个有名的实验讲到攻击行为的。
不一定是受到什么强化物的强化使人习得了攻击行为,可能看到某人在进行攻击行为后得到好处,那么就会激发观察的人也从事攻击行为。
比如劫机事件发生后,媒体报道,劫机者没有被捕获,而是逍遥法外。
那么随后的一段时间可能劫机事件就会频频爆发。
所以媒体在社会学习上发挥着很大的作用。
当然班杜拉还提出很多著名的概念,比如:自我效能,指的是一个人感觉自己能够从事某种行为的能力。
社工也是在帮案主提高他们的自我效能并愿意去从事自己当从事的事情。
四、动机理论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是很经典的来解释人行为的动机理论,当然还有很多其他的动机理论,比如阿德勒的三层次需求理论。
马斯洛的理论也是我们大家都很熟悉的一种理论。
马斯洛认为人的低级需求到高级需求是逐级上升的,较高级的需求是在较低级需求得到满足之后出现的,而当某一层次的需求获得满足后,此一需求便不再具有激励的作用,如图3-1所示:需求是人类和社会发展本源性的东西,正是寻求这些不同层次的需求满足推动了个体与人类不断地向前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