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互动教学

合集下载

如何用好教案与学生互动,促进知识内化?

如何用好教案与学生互动,促进知识内化?

教学的过程中,教案是一个重要的教学基础,是教师们备课工作的重中之重。

教案的编写,不仅有利于教师对所教授知识的系统整理和总结,同时也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

而如何让教案与学生互动,促进知识内化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在本文中,我们将从教师角度出发,探讨如何用好教案与学生互动,促进知识内化。

一、设计合理的教学活动教案中的教学活动是一个知识内化的关键环节。

在设计教学活动时,教师需要考虑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考虑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兴趣爱好,让活动更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从而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际行动。

在设计教学活动时,教师可以采用以下方法:1. 活动设计要符合课程目标教师应该清楚地了解课程目标的要求,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能力,设计合理的教学活动。

在设计教学活动时,要着眼于课程目标的实现,利用教学活动来引导学生完成任务,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

2. 让学生参与活动让学生参与活动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法。

教师应该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关注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学习方式,设计活动,让学生深度参与其中。

在活动中,教师可以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如小组合作、问答游戏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让学生愉快地学习。

3. 鼓励学生探究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不应该只是控制整个过程,而应该允许学生自己探究、发现真理,这将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

在教育活动中,我们应该教会学生如何思考问题、如何发现问题的解决方法,让学生在自己探究的过程中更深刻地领会知识的本质。

二、注重效果评估教师设计好教学活动后,还需要关注活动效果的评估。

教师应该通过多种途径,了解学生对教学活动的掌握情况和反馈,来判断活动效果的好坏。

1. 课堂测验课堂测验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教学评估方法,通过对学生的考核,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对新知识掌握情况,进而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2. 课后分析教师在课堂上要注重对学生的思想动态的观察和分析,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进行反思和总结,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

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飞跃的两个必备条件

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飞跃的两个必备条件

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飞跃的两个必备条件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过程:复习提问1、举例说明认识有什么作用?是不是任何认识都能指导实践,推动客观事物的发展?2、“感性认识多了,就成为理性认识。

”这个说法对吗?导入新课(教师在小结学生的回答后,提出问题)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获得真理性的认识,是人类苦苦追求探索的问题,为了少走弯路,人们在认识世界的同时,也在研究探讨人怎样认识世界的问题。

人怎样才能获得正确的理性认识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这个问题。

讲授新课二、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飞跃的两个必备条件先请看两例:两小儿辩日之远近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孟,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辩日》的故事给了我们什么哲学启示呢?(同学回答后,教师总结)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①两小儿想要探索宇宙的奥秘,显然探索的仍是事物的现象问题;②两小儿掌握的感性认识(现象)太少;③两小儿没有对材料进行加工,没有上升到理性认识。

孔子也是这样。

①在认识行星运动的本质和规律的过程中,第谷、开普勒和牛顿各做了哪些工作?各有哪些贡献?第谷为什么没能认识行星运动的规律?开普勒为什么能认识行星运动的规律?牛顿为什么能比别人看得更远些?③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透过现象认识本质,必须具备哪些条件?④怎样才能具备认识事物本质和规律所必需的条件?(逐题讨论,学生发言,教师总结。

)第①题:第谷经过连续20年的观测,获得了大量的数据资料,为发现行星运动的本质和规律准备了十分丰富和准确的感性材料。

开普勒发现了现象间的真实联系,提出了行星运动的三大定律,科学地回答了“行星是怎样运动的”问题,迈入了理性认识的大门。

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回答了“行星为什么这样运动”的问题,完成了对这个问题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

感性认识及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及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小插曲:东郭先生救狼小提问:东郭先生的行为是否正确?感性:佛法有云,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郭先生无私救人的精神值得赞赏理性:东郭先生的行为近乎愚蠢名词解释:感性:狭义的感性当指感官经历之具体表现,广义的感性甚至可指:一篇知性文章因构造、声调、意象等等的美妙安排而产生的魅力。

理性:指人在正常思维状态下时,有自信与勇气地遇事不慌且能够全面了解和总结并尽快的分析后恰当的使用多种方案(这些方案可以是预备的或是临时的)中其中的一种方案去操作或处理,到达事件需要的效果。

理性是基于正常的思维结果的行为。

理性认识: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的重要阶段,以事物的本质规律为认识对象,是对事物的内在联系的认识,具有抽象性、间接性、普遍性。

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有:慨念——对事物本质属性的概括,判断——在概念的根底上对事物的各种关系进展区分、识别;推理——由一个的判断推出昂一个判断。

理性认识的这三种形式是认识的不断深化,具有递进性。

感性认识:人们在实践过程中,通过自己的肉体感官〔眼、耳、鼻、舌、身〕直接接触客观外界,引起许多感觉,在头脑中有了许多印象,对各种事物的外表有了初步认识,这就是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包括相互联系、循序渐进的三种形式:感觉、知觉和表象。

辩证关系:辩证关系就是指事物之间、事物内部要素之间以及事物的两重性之间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从世界观角度看,辩证关系是客观事物存在的状态,从方法论角度看,辩证关系是我们认识事物的普遍方法,把握辩证关系的关键在于用对立统一的方法看问题,客观、全面的提醒事物矛盾双方的相互关系。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区别: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两个不同的认识阶段,有着本质的区别,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①与认识对象的联系不同:感性认识是认识主体通过感觉器官在与对象发生实际的接触后产生的,它与认识对象之间的联系是直接的,具有直接性。

理性认识是认识主体通过抽象思维对感性材料进展加工制作而获得的,它与认识对象的联系是间接的,具有间接性。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PPT讲稿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PPT讲稿
系 主观的,内容是客观的。
请思考
认识事物的本质是不容易的,但 人为什么还要花大力气去认识事物 的本质?
目的 :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 作用,正确的意识能指导人们的实 践活动,推动事物发展。
第三、从认识的作用上看 ,对事物本质规律 的正确认识,能更好地指导实践。
认 识
感性认识
对事物本质和规律错误的认识
热现象
热的本质和规律
春夏秋冬冷热变化 摩擦生热 化学反应放热 电器发热
热力学定律— —热是分子的 无规则运动
感性认识
理性认识
例三,在冬天或夏天烈日下,手摸户 外的铁板、石头和木块
现象
冬天感觉铁板最凉,依 次是石头、木块
夏天感觉铁板最烫,依 次是石头、木块
感性认识
本质
温度相同
不同的物质的导 热性不同
连线题
只要使用足够的力气,就能把物体搬走
感 性
化学变化就是原子间的化合和分解

社会主义就是要解放、发展生产力

商品供过于求,其价格会下跌

人是没有羽毛,直立行走的动物


我国社会的发展必须经历一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1、(2000年全国 14)“眼见不一定 为实”,这主要是因为
A、认识包括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B、现象包括真象和假象 C、经验有直接和间接 D、本质是眼睛看不到的
2、前者是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要解决 的问题,
后者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要解决 的问题。
(1)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
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
(2)科学理论——把真理性的
认识系统化,按其内ຫໍສະໝຸດ 逻辑构成一定 的体系,就形成科学理论。

高中教师生物实验说课稿

高中教师生物实验说课稿

高中教师生物实验说课稿(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报告、规章制度、应急预案、条据书信、合同协议、评语大全、演讲致辞、心得体会、教学资料、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texts, such as work reports, rules and regulations, emergency plans, policy letters, contract agreements, comprehensive reviews, speeches, insights, teaching materials, and other sample text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高中教师生物实验说课稿高中教师生物实验说课稿(精选10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说课稿,借助说课稿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动手实践让学生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动手实践让学生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动手实践让学生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根据费赖登塔尔的观点,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的精神。

小学生年龄小,抽象思维能力弱,教师应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和创造各种图形或物体,调动各种感观参与实践,同时教给学生操作方法,让学生通过观察、测量、拼摆、画图、实验等操作实践,激发思维去思考,从中自我发现数学知识,掌握数学知识。

让学生动手实践,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三角形的认识”是一节比较枯燥的概念课,我让学生用彩色塑料条围成三角形,并投影到银幕上。

通过观察,学生很快发现图1和图2是用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三角形。

图3虽用了三条线段,但首尾不相交,所以不是三角形。

定义从直观的观察之中升华出来了:“用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三角形。

”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了理性认识。

加强操作活动,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不仅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顺应他们好奇、好动的特点,而且能丰富他们的感性认识,帮助他们学习数学知识,从而培养他们的创造精神。

幼儿园大班感性认知教案:小火车与五官认知

幼儿园大班感性认知教案:小火车与五官认知

教学目标1.使幼儿在识字的基础上,掌握数字1-5的认知。

2.激发幼儿对于小火车的兴趣,利用感性认知的方式,让孩子们体验到小火车的魅力所在。

3.提升幼儿的大运动能力,增强他们的身体协调性和团队合作精神。

4.帮助幼儿在愉悦的氛围中学习,让他们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教学内容一、课程前置教师通过引入儿歌《小火车》、《认识数字》等歌曲,提前让幼儿对小火车、数字1-5有一个基本的认识。

二、感性认识小火车引导幼儿蜗居在自己的桌子上呈现一条小火车。

1.教师指引幼儿按照指令搭建小火车,“搭建1节车厢,搭建2节车厢,搭建3节车厢,搭建4节车厢,搭建5节车厢”。

教师要求孩子们把桌子上的物品(书、玩具、课本、钢笔、文件夹)组成对应数目的车厢,教师可适当调皮猥亵、显摆属性(书可以用来做座椅,钢笔可以当柴油等),让孩子们对这些东西有更多的感性认识。

2.教师带领孩子们用手按桌面模仿小火车行驶时的轨迹,并在刹车前预测下次小火车会停在哪里。

3.教师带领孩子们用音效和动作模仿火车行驶过程中的声音和震动。

三、大动作游戏:小火车跑起来1.教师让幼儿排成一条小火车,每个幼儿手拉上一个物品作为车厢,穿过障碍物并顺利到站后下车。

2.幼儿顺着逆时针方向绕场地进行曲线爬晨练,并跟小火车齐速行驶。

四、小火车五官认知1.教师利用大班幼儿园常见角色和事件进行五官认知的引导,例如:(1)教师指着头顶:“头顶上是谁?”幼儿一起回答:“天空。

”(2)教师问道:“看见哪位爷爷在过马路?”幼儿认真地四处搜索,最终找到后一起大喊:“那是爷爷!”(3)教师引导幼儿分别吐出两个相同颜色的气球,告诉幼儿“这是两个红色的气球,它们是一样的。

”2.教师通过对以上五官认知的引导,让幼儿进一步认知事物的特征和属性,同时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五、游戏结束教师带领幼儿一起跳段热舞,庆祝游戏的圆满结束。

教学反思感性认知教法更加注重培养孩子的感性体验和创造能力,能够调动孩子的各种感官,让他们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同时也能够培养他们的认知能力和大运动能力。

大班体育游戏教案及教学反思《老狼老狼几点了》

大班体育游戏教案及教学反思《老狼老狼几点了》

大班体育游戏教案及教学反思《老狼老狼几点了》教案概述教学目的通过“老狼老狼几点了”游戏的教学,帮助大班儿童在快乐、积极的氛围中了解数字与计数,并锻炼他们的反应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体能素质。

教学内容•游戏名称:老狼老狼几点了•游戏规则:老师扮演狼,其他学生依次站成一排,狼问“老狼老狼几点了”,学生依次报数,但所有7的倍数和包含7的数字和“7”都要说成“嘿”,有错误的需要重新开始,直到狼抓到一位学生为止。

教学过程1.热身:带领学生进行身体活动,如拉筋、指尖活动等。

2.游戏规则讲解:介绍游戏名称及其规则,并重点强调7的倍数和包含7的数字和“7”的处理方式。

3.角色分配:指定狼和其他学生的角色并安排站队。

4.游戏开始:开始游戏,逐个学生报数,直到有一个错误出现为止。

5.游戏结束:结束游戏,总结游戏过程,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

教学评估通过学生在游戏过程中的表现以及游戏后的互动交流,评估教学效果。

教学反思教学收获1.游戏教学法的应用:相对于单调的数字教学,游戏教学法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兴趣,提高他们的参与度。

2.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结合:游戏教学法不仅满足学生感性认识的需要,还能通过规则和反复练习,帮助学生理性认知计数。

3.团队合作能力的锻炼:游戏教学法中,学生需要相互协作,互相帮助,从而增强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

教学不足1.游戏规则的解释不够清晰:在游戏规则讲解中,没有对于“嘿”这个说法做出足够的解释,导致有些学生无法理解并出现错误。

2.听力难度过大:在游戏过程中,可能会有一些学生对于数字等的听力难度较大,对于他们而言可能需要耗费更长时间来回答问题,这样既可能会浪费时间,又可能会影响他们的参与度。

3.游戏难度不够分层:大班儿童之间的年龄差距较大,且数学能力的分布也不同,如果游戏难度过大,可能会导致个别学生无法参与到活动中来。

针对以上不足,我将进一步规范游戏规则的讲解方式,适当调整难度,以及在游戏过程中加强对于听力难度大学生的教学辅导,以更好地达到教学目的。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实践和学习上课件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实践和学习上课件

概念
单击此处添加正文,文字是您思想的提炼,请尽量言简意赅地阐述观点。

理 性 认 识
单击此处添加正文,文字是您思想的提炼,请尽量言简意赅地阐述观点。

基础
运用辩证思维的科学方法

感 性 认 识
实现第一次飞跃的条件

感觉
丰富、真实 的感性材料

从认识到实践 1、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
认识的能动作用,不但表现于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之能动的飞跃,更重要的还须表现于从理性的认识到革命的实践这一个飞跃。
提高人的感性观察能力,获取全面可 靠的感认识材料离不开实践; 提高理性思维的能力,把感性认识上 升到理性认识离不开实践; 把已经形成的理性认识不断升化和扩 展离不开实践。
对建筑认识的过程
对货币认识的过程
问题二:这些成就是谁创造的?
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投身实践就是投身社会实践,做一个社会有用的人。
学习书本知识与参加实践 是矛盾的吗? 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书本知识归根结底也是来自实践。(流——源)
(3)学习也是实践。
学习的目的是什么?
学习目的是为了学会学习,掌握学习基本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像阅读能力、思考能力、理解能力、融会贯通能力等。 把学习与思考、认识与实践、发明与创造等有机地结合起来。
感性认识的形式
01
04
02
05
添加标题
硬!
添加标题
感性认识有三种形式:感觉、知觉和表象
添加标题
红!
添加标题
苹果=红+甜+硬+……
07
08
添加标题
一个又甜又硬的红苹果!

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范文)

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范文)

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就高中‎历史教学而言,如‎何帮助学生完成从‎初中阶段对历史的‎感性认识上升到高‎中阶段对历史的理‎性认识,宏观上具‎有在教学中实践素‎质教育的意义。

具‎体到教学目标上,‎又表现出对学生的‎培养由知识型向能‎力型转化、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大于知‎识传授的教学改革‎本质。

学生的现状‎表明:他‎们对历史知识的掌‎握往往是片面的、‎表层的、非本质的‎,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

只有帮助学‎生上升到理性认识‎阶段,才能抓住历‎史现象的本质,揭‎示历史的发展规律‎,实现历史教学进‎行素质教育的目标‎。

那么如何以科学‎的态度帮助学生从‎纷繁复杂的历史进‎程中建立知识的整‎体结构、弄清史实‎的来龙去脉和前因‎后果、揭示人类历‎史的发展趋势呢?‎我个人的体会是:‎首先,注‎重教材的整体结构‎教学。

如果不把学‎生所学习的每个独‎立的历史概念纳入‎历史概念的整体体‎系之中,学生获得‎的知识就会支离破‎碎、容易遗忘。

教‎学中帮助学生把一‎个个单独概念上下‎左右相互联系起来‎,形成一整套概念‎体系网络,这是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由感性认识阶段‎进入理性认识阶段‎的标志。

例如《中‎国近现代史》下册‎中关于抗日战争初‎期阶段国共两个战‎场的情况,如果按‎课文内容的顺序去‎板书和讲述,学生‎对纵横交错的历史‎现象就难以掌握。

‎如果在板书中对课‎文结构进行重新调‎整,结果就会一目‎了然:‎一、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战1 组‎织会战:‎淞沪、太原、徐州‎、武汉①制‎定全面抗线路线‎②确定开辟敌‎后战场,建立抗日‎根据地1938年‎春,李宗仁抗战以‎来的最大胜利人民‎遭殃:南‎京大屠杀(193‎7年12,30多‎万)抗击和牵制了‎大量日伪军有力配‎合了正面战场发展‎壮大了抗日力量‎二、中共‎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时地:‎1937 8陕北‎3 后果3 作用‎2 成就平型关大‎捷(1937 9‎):抗战‎中的首次大捷建敌‎后根据地:‎晋察冀等延安成‎为抗日指导中心华‎北:华中‎:华南:‎丧师失地‎{{4 原因实行‎片面抗战路线害怕‎人民革命力量壮大‎内容1 洛川会议‎2 台儿庄大捷这‎样不仅对抗战初期‎阶段的重要历史事‎件、历史时间、历‎史人物进行了有效‎的展示,使学生便‎于形成整体概念,‎而且运用推理分析‎法,引导学生对国‎共两党的活动及结‎果、原因进行对比‎分析。

皮肤病见习中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的教学方法探讨

皮肤病见习中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的教学方法探讨

针对性、适时性、适度性原则,留出时间不断地启发、引导学生,与学生交流,并针对学生的反应做出及时调整,引导学生从感性到理性,从形象到抽象认识过程的飞跃,使教学过程达到以人为主、以机为辅、人机协作的效果。

2.2 教师不能过分依赖多媒体课件:由于多媒体所体现的优点,让许多人误以为它将完全代替传统的课堂教学,什么课都可以用多媒体教学。

有些教师甚至一味增加授课内容,速度过快,导致学生难以吸收,教学变成了大屏幕教材。

学生只有时间转着眼球跟着屏幕走,根本没有时间去充分思考,更不用说记录课堂笔记了,后果就是使学生丧失了思维的主动性。

因此,多媒体课件只是一种辅助教学的手段,不能代替传统的黑板教学。

2.3 使用多媒体应防止喧宾夺主和教学主体的错位:多媒体的优点是它的多种表现手法,但使用不当反而会把优点变成缺点,采用了过于花哨的形式,会冲击了主要内容。

学生只是觉得课件本身好玩,而不是将注意力集中在授课内容本身上,真正留在头脑里的东西并不多,这就造成了不分主次,喧宾夺主的后果,这样就不能体现学习的重点和难点了,更不能展现多媒体的作用。

以前的教学中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而现在应以学生为中心。

采用多媒体也是为了更好的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但在使用过程中,经常出现这样的现象。

虽然使用了多媒体教学,但仅仅是“教师+电脑”,这样只不过强化了老师的主动性和学生的被动性,与我们的教育思想背道而驰了。

3 建 议3.1 课件只能作为辅助教学手段:幻灯片的放映速度要适当,太快在学生头脑中留不下印象,太慢完成不了教学任务。

所以幻灯片放映时,应该能够在学生头脑中留下一定强度的刺激,留下比较清晰的印象,幻灯片之间应该留下一些空间给学生思考,激发学生思维的自主性和开放性。

3.2 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好课件:学生应该习惯充分利用多媒体进行复习,充分消化。

理解课堂知识,提高学习效率,摆脱。

死读书,读死书的被动模式。

利用多媒体培养自主能力,在课堂上充分与老师进行互动沟通,最终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第十课 推动认识发展》教学设计

《第十课 推动认识发展》教学设计

《推动认识发展》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理解认识的基本过程,包括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以及认识的再三性。

2. 能力目标: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生活中的现象,提高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认识到认识是不息发展的,不息深化对客观事物的认识。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帮助学生理解认识的基本过程,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生活现象中分析认识的发展过程,如何使学生形成深刻的认知。

三、教学准备1. 课前准备教学资料,包括图片、案例、视频等,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认识过程。

2.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社会热点问题,如环境污染、资源短缺、贫富差距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和解决办法,从而引出认识论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和思考。

(二)新课讲授1. 讲解认识论的基本观点和原理,包括认识的含义、特点、来源、发展过程等。

可以通过举例、图片、视频等方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些观点和原理。

2. 介绍认识发展的基本规律,包括实践与认识的干系、认识的再三性、无限性和上升性等。

可以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些规律。

3. 结合高中生的实际情况,讲解如何正确认识社会现象,如何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可以通过小组合作、教室讨论等方式,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室活动,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三)教室互动1. 提问:请同砚们列举一些生活中的实例,说明实践与认识的干系。

2. 小组讨论:请同砚们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如何运用认识论的观点和方法分析社会热点问题,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

3. 案例分析:请同砚们分析一个具体的案例,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原因和解决办法,提高他们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总结归纳1. 请同砚们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总结所学知识要点。

2. 强调认识论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互动教学

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互动教学

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互动教学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互动教学河北省迁安市迁安镇第二初级中学众所周知,教师的讲解示范是学生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的有效手段。

如果教师教学方法单调、枯燥,学生受自身知识体系的影响,很难准确的学习、理解、接受知识,会给学生以陌生的感觉。

受教学时间的限制,学生课下不能及时复习,使其对所学的知识只能是一知半解,时间长了往往形成错误的定式。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如果教会学生用理性的方法去学习,那么,在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的过程中,学生就会举一反三。

这样,既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又体现了教师主导性的教学思路,提高练习效果。

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互动教学由“做→想→评”三步循环进行,体现了师生互相促进,互相制约,可持续发展的教学思想。

一、做的互动教学美国运动员福斯贝里创造背越式跳高的技术,就是在学习跨越时跳高时,无意中采用背向跳过横杆的技术,在教师的因势利导下发明创造背越式跳高的技术,并取得优异成绩。

因此,教学的第一步就是要尊重学生做的自主权力,并因势利导,鼓励学生创作新的动作,形成他们独特的个人技术风格。

“三人行,必有我师”,成功的机遇属于那些有胆识的人,汲取其中有价值的内容,消化吸收。

教师只有尊重学生,重视学生的评价,才能不断的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并通过教学实践提高学生的成绩,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教学思想。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学会观察学生的表现,尊重学生自己练的权力,变“要我做”成“我要做”,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实现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体性的有机组合,大大提高学习效率。

“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是学生与教师共同完成教学任务的有效方法。

科学的训练,不仅要强健学生的体魄,还要提高学生的智力能力,使其在不断总结经验中成长,实现教学互长。

二、想的互动教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动手操作,有利于学生研究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有助于学生主动性学习,充分参与教学活动,体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创造性的学习。

博弈-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博弈-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透析一类搏弈游戏的解答过程一、游戏 (2)二、从简单入手 (2)三、类比与联想 (6)四、证明 (8)五、推广 (11)六、精华 (12)七、结论 (16)八、总结 (17)一、游戏游戏A:甲乙两人面对若干堆石子,其中每一堆石子的数目可以任意确定。

例如图1所示的初始局面:共n=3堆,其中第一堆的石子数a1=3,第二堆石子数a2=3,第三堆石子数a3=1。

两人轮流按下列规则取走一些石子,游戏的规则如下: 每一步应取走至少一枚石子;每一步只能从某一堆中取走部分或全部石子;如果谁无法按规则取子,谁就是输家。

图 1 游戏的一个初始局面游戏B:甲乙双方事先约定一个数m,并且每次取石子的数目不能超过m个;其余规则同游戏A。

我们关心的是,对于一个初始局面,究竟是先行者(甲)有必胜策略,还是后行者(乙)有必胜策略。

下面,我们从简单入手,先来研究研究这个游戏的一些性质。

二、从简单入手☞用一个n元组(a1, a2, …, a n),来描述游戏过程中的一个局面。

☝可以用3元组(3, 3, 1)来描述图1所示的局面。

改变这个n元组中数的顺序,仍然代表同一个局面。

☝(3, 3, 1)和(1, 3, 3),可以看作是同一个局面。

如果初始局面只有一堆石子,则甲有必胜策略。

甲可以一次把这一堆石子全部取完,这样乙就无石子可取了。

如果初始局面有两堆石子,而且这两堆石子的数目相等,则乙有必胜策略。

因为有两堆石子,所以甲无法一次取完;如果甲在一堆中取若干石子,乙便在另一堆中取同样数目的石子;根据对称性,在甲取了石子之后,乙总有石子可取;石子总数一直在减少,最后必定是甲无石子可取。

☝对于初始局面(1),甲有必胜策略,而初始局面(3, 3),乙有必胜策略。

☞局面的加法:(a1, a2, …, a n) + (b1, b2, …, b m) = (a1, a2, …, a n, b1, b2, …, b m)。

☝(3) + (3) + (1) = (3, 3) + (1) = (3, 3, 1)。

高中物理概念教学中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高中物理概念教学中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Җ㊀甘肃㊀刘长平㊀㊀概念教学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占据重要地位,特别是在新课程改革后,教师更是把高中物理概念教学作为教学的基础和重要的任务.笔者结合自身和同仁教学经验发现,让学生从感性认识转变为理性认识是概念教学的重要环节,甚至决定着学生物理概念掌握的质量.基于此,本文主要探究高中物理概念教学中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提出几点浅薄的教学建议,望能有助于高中物理教学质量的提升.1㊀物理概念中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学生在学习物理概念时,先是通过感觉㊁直觉和表象来对概念进行 低级 认识,所获得的概念是直接的和具体的,即概念的感性认识;然后通过剖析㊁判断㊁推理㊁假说等来对概念进行 高级 认识,所获得的概念是间接的和抽象的,即概念的理性认识.学生对所学事物产生的理性认识是依赖于感性认识的,是以感性认识为基础的,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升华,也是学生学习的最终任务和目的,只有二者相互融合和渗透,学生才能真正掌握所学知识并正确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实现自身素质的全面发展.教材中表述的物理概念通常属于理性认识,是经过科学家总结归纳的.在概念教学中,只有使概念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即先达成感性认识,再升华为理性认识,才能实现学生对物理概念的深化,理解概念的核心,进而提升概念教学的实用性.因此,教师不仅要具备将教材中的理性认识转化为感性认识以教授给学生的能力,还要帮助学生实现概念的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转化,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活动中,后一环节更是教师必备的素养之一,同时也是落实新课程教学理念的体现.2㊀感性认识转变为理性认识的常见教学措施2 1㊀保证学生感性认识的完整性感性认识是学生产生理性认识的基础和前提,因此,在高中物理概念教学中,教师要选择合适的让学生产生感性认识的方式,保证学生对物理概念获得完整的感性认识,为他们由感性认识过渡到理性认识奠定坚实的基础.感性认识是一种直观认识,而物理是一门实用性较强的学科,教师在让学生对物理概念产生直观认识时应采取多种方式,如直接向学生展示物理器材(导线㊁电阻㊁电流计等)的实物直观法,采用物理模型(电流㊁磁场等)的模型直观法,直接使用形象语言描述的语言直观法,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的实践直观法.例如,在 位移 的教学中,教师可让学生亲自感受 位移 路程 .教师选出两名学生,要求他们按照不同的路径把小木块移动到某点,看哪位同学所走的路径多.活动结束后,教师总结,直接将木块移动到某一点,小木块所通过的距离就是位移,而其他路线则为木块运动的路程.学生在小游戏中直观地感受了运动的合成和分解,对两个概念产生了强烈的直观认识,为进一步理解两个概念的本质打下了基础.2 2㊀创设感性认识转化为理性认识的条件学生对物理概念产生理性认识,即掌握概念的本质和规律,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否则只会停留在对事物的表面认知上.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若想把对物理概念的感性认识转化为理性认识,实现知识的升华,需要具备十分丰富的物理知识和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对所知进行合理加工的能力.由此可知,学生实现认识转化要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掌握扎实的物理基本功,在物理学习中努力培养自己的思维能力,这些都需要教师从旁指导㊁协助.教材的编写具有阶梯性,教师要利用这种阶梯性以已知引未知,并在概念的运用中引导学生采取多种解题方式,进而巩固知识㊁锻炼能力.例如,在 电阻 的概念教学中,教师为学生实物展示电阻对灯泡亮度的阻碍作用,并给出了电阻的定义,学生对电阻产生了 这就是电阻啊 的直观感受,教师可接着提问:电阻是否都是一定的?灯泡会不会成为电阻电阻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应用?引发学生思考电阻的影响因素㊁本质和应用,最后师生一起归纳总结,全面掌握这一概念.概念本身大多是用一句话就可以描述出来的,但学生需要掌握的远远不止表面上看起来的那么简单,教师需要运用恰当的方式让学生明确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物理概念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都是教师需要传授给学生的,教师的准确解读是学生感性认识的前提,学生的知识涵养和思维能力则是理性认识的必要条件.教师在高中物理概念教学中,要深化课程改革理念,了解学生的已有知识和能力,为学生创设高效掌握概念的教学环境.(作者单位:甘肃省天水市甘谷县第二中学)64。

统编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4)哲学与文化第4课第一框《人的认识从何而来》优质课教案

统编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4)哲学与文化第4课第一框《人的认识从何而来》优质课教案

统编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4)哲学与文化第4课第一框《人的认识
从何而来》优质课教案
【教材分析】
本框主要讲述了人的认识源泉及实践与认识的关系。

本框以“阅读与思考”为线索贯穿全文,从而引起学生对什么是认识,什么是实践,认识与实践的联系等问题步步深入地思考。

包括“认识与实践”、“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两目内容。

教材还辅以相关链接,以丰富拓展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1.理解认识的含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之间的联系;
2.理解实践的含义和特点;明白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核心素养】
1.政治认同
相信学习本课认识论知识,可以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2.科学精神
探究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学习认识论,形成在实践中探索世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相互作用教案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相互作用教案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相互作用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课教学,学生将能够:1.理解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概念和作用;2.了解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相互作用;3.掌握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在不同场景下的应用。

二、教学内容1.感性认识的概念及其作用2.理性认识的概念及其作用3.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相互作用4.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在不同场景下的应用实例三、教学重点1.理解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概念和作用2.掌握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在不同场景下的应用四、教学难点1.理解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相互作用2.分析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在不同场景下的应用实例五、教学方法1.讲授2.讨论3.案例分析六、教学过程1.引入(5分钟)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什么?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为什么它们都很重要?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它们分别有哪些应用呢?让我们一起探讨这些问题。

2.讲授(15分钟)感性认识是指人们通过感官获得的直觉、情感和主观体验,是人类认识发展中的第一阶段。

感性认识的特点是直观、主观、不确定,可以激发人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并且使人对世界产生好奇和探究的兴趣。

理性认识是指基于分析和推理的理智认识,是人类认识发展的第二个阶段。

它强调的是逻辑性和客观性,并且可以消除感性认识的主观性和不确定性。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辅相成的,没有哪一种认识能够完全代替另一种。

感性认识不仅可以激发人们的想象力,还可以产生创新和鼓舞人心的想法。

而理性认识则可以为人们提供准确、逻辑和实证的知识,从而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世界。

3.讨论(20分钟)1.请大家举例说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相互作用。

2.请大家讨论一下,在日常生活中,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各有哪些应用?4.案例分析(20分钟)请大家看一下下面的情境,并讨论其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应用。

情境描述:你一个人去一个新的城市旅游,打算找一家当地的餐厅吃午饭。

你在一家看上去很不错的餐厅门口看到了一个美丽的菜单,并且门口摆放着一些食客留下的照片和评价。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案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案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人类认识的起源和发展;2.理解人的认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转变过程;3.掌握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特点和区别。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理解人的认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发展过程;2.掌握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特点和区别。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引入话题,引发学生对人的认识的思考,例如:“你曾经思考过人的认识是从何而来的吗?”•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提出自己的观点。

2. 感性认识的起源和发展(15分钟)•讲解感性认识的起源和发展:人类认识世界最早是通过感官对外部世界的感知和感觉而形成的。

•分析感性认识的特点:直观、具体、个别、主观。

3. 理性认识的产生和发展(15分钟)•介绍理性认识的产生和发展:人类通过思考、抽象和概括,逐渐形成了理性认识。

•分析理性认识的特点:抽象、概括、普遍、客观。

4.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区别(20分钟)•对比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特点,让学生彻底理解两者的区别。

•引导学生思考: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在认识方法、对象、特点上的区别。

5. 小结(10分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强调人的认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发展过程。

•鼓励学生思考: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和重要性。

四、课堂练习与作业1.设定小组讨论题目:“你认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哪种更重要?为什么?”2.布置作业:阅读相关材料,写一篇300字的作文,论述人的认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转变过程和意义。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对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介绍,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通过思辨和讨论,学生对人的认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发展过程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提问和互动,激发了学生的思考和主动参与,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布置的小组讨论和作业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写作能力,能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整体而言,教学效果较好。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社会主义就是要解放、发展生产力
感 性 认 识 理 性 认 识
商品供过于求,其价格会下跌
人是没有羽毛,直立行走的动物
我国社会的发展必须经历一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1、(2000年全国 14)“眼见不一定 为实”,这主要是因为
A、认识包括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B、现象包括真象和假象 C、经验有直接和间接
D、本质是眼睛看不到的
1.现象是多种多样、千变万化的,而事物的本 质是相对稳定的。正确的感性认识也只能反映 事物的某些方面、某些片断,而理性认识能抓 住现象中共同的、内在的、稳定的东西即事物 的本质和规律。 2.感性认识所反映的现象,人们不一定能立刻 理解它,但通过理性思维,把握事物的本质和 规律才能更深刻地理解形象。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
辩析题
现象和本质不能分,现象的总和构成本质。
(1)现象和本质密切联系不可分割。本质离不开现象, 总要表现为现象;现象离不开本质,现象是本质的表 现。离开本质的现象和离开现象的本质都是不存在的, 因此,现象和本质不能分。 (2)现象不等于本质,本质不等于现象的总和。现象 是事物个别的、片面的东西,是多变的,是事物的外 部特征;本质是同类现象中共同的,一般的东西,是 事物的内部联系,现象可以通过感官直接感知,本质 必须通过理性思维才能把握。因此,认为现象的总和 构成本质否认了现象与本质的区别,是错误的。
感性认识是前提,我们需要在此 前提下加上进一步的理性认识才 能准确把握到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热的本质和规律
热力学定律— —热是分子的 无规则运动
理性认识
例三,在冬天或夏天烈日下,手摸户 外的铁板、石头和木块
现 象
冬天感觉铁板最凉,依 次是石头、木块 夏天感觉铁板最烫,依 次是石头、木块

案例是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最好催化剂

案例是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最好催化剂

案例是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最好催化剂作者:习建民来源:《读与写·教育教学版》2016年第12期摘要:人们不管是在日常生活学习中还是在企业管理中,总是对一些司空见惯的概念、观念或是现象理解不深,常常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很难上升上理性认识,从而使这些好的理论概念和观念不能够指导我们日常行为和对企业的管理。

本文将通过三个案例,帮助我们能够对一些概念或是现象轻松的从感性认识上升上理性认识,使得我们很好析受到了启迪与感悟。

关键词:经营管理企业执行力启迪与感悟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2-0031-02企业执行力不强,通常是企业的中层领导不得力,企业的中层领导往往会采取“保护”或是“讨好”下属来获得下属的好感与支持。

案例一就从央视的一个访谈节目感悟到了这样一个道理。

“作为一个上级领导只有对你的下级敢于严格要求大胆管理才是对下级的最大的爱护和帮助”,才能提高执行力。

案例一、双面舞台。

由CCTV马东主持的《文化视点》节目中,马东采访了青年歌手李玉刚,下面就是他们对话中的一段:马东:观众朋友们,李玉刚是从辽宁农村走出来的青年,通过这短短几年他就唱红了祖国的大江南北,他是怎么成功的?今天我们就和他聊聊这方面的事。

李玉刚:98-99年的时候我还在陕西每晚跑夜场,那时候比较残酷,你行你就站在舞台上你就能赚到钱,你不行你就没饭吃。

后来我就拜师学唱京剧,我的老师就是当时在陕西非常有名的马洪才老师。

有一次我请马洪才老师去听我的演出,我说我现在已经很火了,有很多观众都是奔着我来的。

马洪才老师去了,记得我当时唱的是李谷一的《妹妹找哥泪花流》,还有一些其他歌。

演出结束后我送马洪才老师回去,一路上我还等着马老师表扬我呢,可他一路上一句话都不说沉着脸。

当时我就厚着脸皮问了,我说马老师我今晚唱得不好吗?马老师非常慎重地对我说:“李玉刚如果你打算将来有发展,有出息的话,我建议你还是要多多学习,你把我教你的那些东西好好学一学,好好弄一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互动教学
众所周知,教师的讲解示范是学生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的有效手段。

如果教师教学方法单调、枯燥,学生受自身知识体系的影响,很难准确的学习、理解、接受知识,会给学生以陌生的感觉。

受教学时间的限制,学生课下不能及时复习,使其对所学的知识只能是一知半解,时间长了往往形成错误的定式。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如果教会学生用理性的方法去学习,那么,在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的过程中,学生就会举一反三。

这样,既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又体现了教师主导性的教学思路,提高练习效果。

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互动教学由“做→想→评”三步循环进行,体现了
师生互相促进,互相制约,可持续发展的教学思想。

重视学生学习的信息反馈任何系统只有通过反馈信息,才能有所控制,对学生来说,反馈信息可使学生强化正确,改正错误,找出差距,对教学来说,反馈信息可使教师掌握情况,找出不足,改进教法,因此,课堂教学中要高度重视学生在教学中的各种信息反馈,防止注入式等教学,逐步形成教与学的双边沟通,促进对教学不断地进行检查、评定、修改、调整、建立全新的教学体系,使教学能始终处于更科学,合理化的最佳方法和手段。

另外在教学中对一个问题,一组动作乃至一招一式的认识要允许学生回答总是不完整或有错误,允许学生对所学知识技能技术有错误的理解并做出不正确的反应,从教学的某种角度和需要出发,有时需要尽量让学生暴露错误和不足,教师要善于抓住时机引导并组织学生通过讨论、分析、示范和练习等手段,
找出教学中的优化和偏差的原因,让学生自己去纠正错误,通过对照、分析本取得经验和教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对知识的认识。

可以说教学成功与否,就在于对教学中各种信息的反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