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认识道教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案4-4 认识

执行日期:序号: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 了解道教的简史和历史上的重要道教人物与事件;

2. 了解道教的基本教义;

3. 了解道教的经典与标记;

4. 了解道教的神祇与道场。

二、能力目标

1. 培养学生查找资料,学习道教基础知识的能力;

2. 培养学生比较学习的方法与能力;

3. 初步培养学生利用宗教知识服务客人的能力。

三、德育与情感目标

1. 培养旅游专业学生严谨、细致、求实的职业化工作态度,良好的学习意识和学习习惯;

2. 理解道教背后所隐藏的传统文化,如尊道贵德、生命意识、天人合一等,增强文化传承的自觉和责任感。

【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教学重点

1. 道教的发展,道教历史上的重要人物与主要事件;

2. 道教的基本教义。

二、教学难点

1. 道教的基本教义;

2. 对太极八卦图的理解。

【课型】

讲授、探究课

【课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堂测验,导入新课(见学案)

二、学习道教基础知识的一种新思路

●儒道佛——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支柱

●道教与佛教的争论与协同发展

三、佛道比较学习之一:道教的创立与发展

1. 道教是中国本土宗教,其产生与中国历史文化发展密不可分。道教主要受中国古代原始宗教和民间巫术、战国至秦汉的神仙方术、先秦老庄哲学和秦汉道家学说以及阴阳五行学说的影响,在这样一个大的思想文化背景下,道教作为有组织的宗教实体,终于在东汉末年产

生了。——思考:为什么源头久远的道教迟至东汉末年才产生真正的宗教形态?

2. 张道陵在四川鹤鸣山倡导五斗米道,奉老子为教主,以《老子五千文》为主要经典,创立了最早的道教宗教团体。张角创立太平道,为早期道教的另一重大派别,但随着他领导的黄巾起义的失败,太平道很快就销声匿迹了。——思考:张道陵为什么没有自封为“教主”?

3. 魏晋南北朝时期,道教开始向体制化的官方正统宗教发展,道教的经典教义、修持方术、科戒仪范渐趋完备。葛洪、寇谦之、陆修静、陶弘景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思考:此时佛教在发展上是何态势?

4. 隋唐北宋时期,由于统治阶层的尊崇,道教极为兴盛。唐玄宗、宋真宗、宋徽宗都是崇信道教的皇帝。唐代和北宋还由官方主持多次编修《道藏》,研究道经和教义、科仪的学者纷纷涌现,对道教学术文化的发展有较大的贡献。成玄英、司马承祯、杜光庭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联系:儒道佛三足鼎立。

5. 晚唐北宋以后,道教内部开始出现一些新变化,主要表现在兼融儒释道三教思想。南宋金元时期,道教发生重大变革,并进入鼎盛时期,全国形成南北两大教派。南方为正一教,由张天师后世子孙掌教,中心在江西龙虎山,活动以符箓为主。北方有王重阳在金代创立全真教,炼养性命,兼容儒释,其弟子丘处机见重于元太祖成吉思汗,使全真教盛极一时。——联系:儒道佛三教融合。

6. 明代道教也很发达,巨大规模的《道藏》陆续编成。明中期直至清末,道观虽不断修建,然而道教逐步丧失了理论上的创造力,走向衰减。与此同时,道教的思想影响却在民间不断扩展起来。——联系:佛教与道教一起走进民间。

补充:《老子化胡经》

四、佛道比较学习之二:道教的基本教义

1. 大道无形,尊道贵德——你对道教“道”与“德”是怎样理解的?

道教以“道”为最高信仰,认为“道”是宇宙的本原和主宰者,“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生成宇宙及万事万物。道的尊贵和伟大,其最高体现是“德”。道造化万物由德来蓄养,神明可敬也是因为有最高尚的德行。所以,道教在“尊道”的同时也“贵德”,做到既要修道,又要积德。

2. 长生久视,仙道贵生——比较与思考:对待人生,佛教与道教的认识有什么不同?

道教修行最根本的目的就是要得道成仙。要想得道成仙,就要“性命双修”,即心性品德和身形生命两个方面同时修炼,最终达到神形同一的境界。所以道教教导人们要贵生、重生、乐生,坚信“我命在我不在天”,立志度己度人,把生存的质量提高到神仙一样的境界,达到生道合一的目的。正是由于道教有生道相守、生道合一的基本教义,故而提出了许多修道养生的方术,诸如外丹、内丹、服气、服饵、导引等。

3. 天道循环,势恶承负——比较与思考:与佛教的“因果报应”有没有相似之处?

道教相信天道有循环,善恶有承负,即前人的过失要由后人承受,前人惹祸,后人遭殃。在这样的教义的思想基础上,出现了道教戒律和清规,出现了修心、修善、积德、修性等的修持经法。

五、佛道比较学习之三:道教的经典与标记

1. 经典

(1)藏:《道藏》之“藏”与《大藏经》之“藏”

(2)历史:唐玄宗时的《开元道藏》是我国第一部“道藏”,现存最有名的则是明代的《正统道藏》

(3)编排方式:按“三洞四辅十二类”的分类方法编排

2. 标记

(1)认识“太极八卦图”

(2)太极八卦与卐

(3)“暗八仙”(道家八宝)与“佛家八宝”

六、佛道比较学习之四:道教的神祇与道场

1. 神祇——供奉对象

比较:“无神教”与“多神教”

2. 道场

(1)宫观与寺院

(2)宗教名山

天下名山僧占多,也该留一二奇峰,栖吾道友;世间好语佛说尽,谁识得五千妙谛,出我先师。

——清·李渔《庐山简寂观联》

七、作业

分小组完成作业:每小组选择2个题目,一为主讲,其余为辅讲,制作成PPT,下周(10

【附录】道教的流派

道教门派:道教内部门派众多,因分派示准不同而名称各异。

据学理分有积善派、经典派、符录派、丹鼎派(金丹派)、占验派五类。

按地区分有龙门派、崂山派、随山派、遇山派、华山派、嵛山派、老华山派、鹤山派、霍山派、武当派等。

按人划分则有少阳派(王玄甫)、正阳派(钟离汉)、纯阳派(吕洞宾)、海蟾派(刘操)、三丰派(张三丰)、萨祖派(萨守坚)、紫阳派(张伯端)、伍柳派(伍冲虚、柳华阳)、重阳派(王中孚)、尹喜派(关尹)、金山派(孙玄清)、阎祖派(阎希言)等。

按道门分有混元派(太上老君)、南无派(谭处瑞)、清静派(孙不二)、金辉派(齐本守)、正乙派(张虚静)、清微派(马丹阳)、天仙派(吕纯阳)、玄武派(真武大帝)、净明派(许旌阳)、云阳派(张果老)、虚无派(李铁拐)、云鹤派(何仙姑)、金丹派(曹国舅)、玉线派(樵阳真人)、灵宝派(周祖)、太一教(萧抱珍)、全真教(王重阳)、正一教(张宗演)、真空派(鼓祖)、铁冠派(周祖)、日新派、自然派(张三丰)、先天派、广慧派等。

历史上还有正一宗(张道陵)、南宗(吕纯阳、张伯端)、北宗(王重阳)、真大宗(张清志)、太一宗(黄洞一)、五大宗之分法和天师道、全真道、灵宝道、清微道四大派的分法。还有道德、先天、灵宝、正一、清微、净明、玉堂、天心八派的说法。

而今许多教派式微,尚存的著名教派有北方的全真教、南方的正一教、茅山教、崂山教、武当教、闾山教及香港、台湾的民间道教派别。(《中华道教大辞典》第46页)

【全真教】受晚唐北宋以来三教合一思潮影响,在教义及修持方面极力标榜“三教圆融”,自称以“太上为祖,释迦为宗,夫子为科牌”,认为“天下无二道,圣人不两心”,三教之学皆不离“大道”,归根到底都统一于“道德性命之学”。“全真”的意思是“全其本真”,即保全作为人性命之根本的精气神三要素,使其不受污损。在修持方面反对道教传统的外丹烧炼和符箓驱鬼之术,而师法晚唐北宋以来流行的内丹方术,主张性命双修,特别强调以“识心见性”为修仙正途。

【全真五祖七真】

五祖:东华帝君、钟离权、吕洞宾、刘海蟾、王重阳

南宗七真:张伯端、石泰、薛道光、陈楠、白玉蟾、刘永年、彭耜

北宗七真:马钰、谭处端、刘处玄、邱处机、王处一、郝大通、孙不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