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剂学笔记 最终版
(完整版)方剂学笔记_完美打印版

(完整版)方剂学笔记_完美打印版第一章绪论 I方剂与方剂学的概念■方剂:是中医在辨证审机,确立治法的基础上,按照组方原则, ?一首合格的方剂应是安全有效的。
■方剂学:研究治法与配伍规律及临床运用的一门基础临床学科。
I 方剂的起源与发展一、先秦时期 1、〈〈五十二病方》 2、〈〈黄帝内经》二、汉代〈〈伤寒杂病论》战国记载52病,药物247种大部分成书战国略晚于《五十二病方》东汉末期张仲景(机)载方314首通过选择合适药物,酌定适当剂量,规定适宜剂型及用法等一系列过程,最后完成防治疾病的药方。
意义:我国现存最古老的一部医方著作意义: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著作意义:创造性的融理、法、方、药于一体。
被后世尊为“方书之祖” 分两部分:〈〈伤寒论》主要是六经辨证/〈〈金匮要略》讲杂病三、魏晋南北朝时期 1、〈〈肘后方》晋?葛洪(评价:验便廉)2、〈〈小品方》继〈〈伤寒杂病论》外,还有论瘟疫四、唐朝 1、〈〈备急千金要方》与〈〈千金翼方》孙思邈著共载方7500余首2、〈〈外台秘要》王焘五、宋代 1、《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载方2、《小儿药证直诀》六、金元时期 1、《伤寒明理论》 2、金元四大家① 刘完素:字守真 788首钱乙六味地黄丸出于此书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由政府颁发的成药药典。
金?成无己创河间学派(后人尊称刘河间)意义:我国第一部详析方剂理论的专著,开创了方论的先河。
--观点--倡导“火热论”〈〈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六气皆从火化” “五志过极皆能化火” ② 张从正:字子和号戴人,师从刘完素。
《儒门事亲》以汗、吐、下三法攻邪③ 李杲:字明之号东垣老人,后尊称李东垣。
〈〈脾胃论》…… 辨析补益脾胃之法④ 朱震亨:字彦修号丹溪翁,后人尊称朱丹溪。
〈〈丹溪心法》主张滋阴降火之法“病由邪生,邪去正安”“内伤脾胃,百病由生”倡导“相火论”七、明代 1、〈〈普济方》朱棣 2、〈〈医方考》吴昆八、清代 1、〈〈医方集解》汪昂 2、〈〈医学金鉴?删补名医方论》吴谦 3、温病学派① 叶天士(桂)② 吴鞠通(瑭)③ 薛雪(生白)④ 王七雄(孟英)第二章方剂与辨证论治 I 方剂与病证I 方剂与治法一、治法:辨明证候之后,在治疗原则的指导下,载方61739首如:知柏地黄丸我国最大的一部古方书。
方剂学笔记_完美打印版

第一章解表剂一、辛温解表1、麻黄汤组成:麻黄、桂枝、杏仁、甘草主治:风寒表实证功用:发汗解表,宣肺平喘2、桂枝汤组成:桂枝、白芍、生姜、大枣、甘草主治:风寒表虚证及营卫不和证功用:解肌发表,调和营卫二、辛凉解表3、银翘散(辛凉平剂)组成:连翘、银花、苦桔梗、薄荷、竹叶、生甘草、芥穗、淡豆豉、牛蒡子主治:温病初起发热。
功用:辛凉透表,清热解毒4、桑菊饮(辛凉轻剂)功用:疏风清热,宣肺止咳主治:风温初起,表热轻证。
5、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主治:外感风邪,邪热壅肺证功效:辛凉疏表,清肺平喘三、扶正解表6、败毒散主治:气虚,外感风寒湿表证功效:散寒祛湿,益气解表第二章泻下剂一、寒下1、大承气汤(寒下代表方)组成:大黄、芒硝、枳实、厚朴主治:Ⅰ、阳明腑实证Ⅱ、热结旁流证Ⅲ、里热实证之热厥、痉病或发狂等功用:峻下热结2、大黄牡丹汤组成:大黄、牡丹皮、桃仁、芒硝、冬瓜仁主治:肠痈初起。
功用:泻热破瘀,散结消肿。
二、温下3、大黄附子汤组成:附子、大黄、细辛主治:寒积里实证功用:温里散寒、通便止痛。
4、温脾汤(温下代表方)组成:大黄、附子、干姜、芒硝、人参、当归、炙甘草主治:阳虚寒积证功用:攻下冷积,温补脾阳。
三、润下5、麻子仁丸(润下代表方)组成:麻子仁、杏仁、白芍、大黄、枳实、厚朴、蜂蜜主治:胃肠燥热,脾约便秘证功用:润肠泻热,行气通便四、逐水6、十枣汤(逐水代表方)组成:芫花、甘遂、大戟功用:攻逐水饮。
主治:悬饮、水肿第三章和解剂一、和解少阳1、小柴胡汤组成:柴胡、黄芩、半夏、生姜、人参、大枣、炙甘草主治:Ⅰ、伤寒少阳证Ⅱ、妇人伤寒热入血室Ⅲ、疟疾/黄疸以及内科杂病而见少阳证者功用:和解少阳二、调和肝脾2、四逆散组成:柴胡、白芍、枳实、甘草主治:1、阳郁厥逆证。
2、肝脾气郁证功用:透邪解郁,舒肝理脾3、逍遥散组成:柴胡、白芍、当归、白术、茯苓、甘草功用:疏肝解郁,养血健脾。
主治:肝郁血虚脾弱证。
三、调和肠胃4、半夏泻心汤组成:半夏、干姜、黄芩、黄连、人参、大枣、甘草功用:寒热平调,消痞散结。
方剂学笔记完美打印版(最新整理)

第一章解表剂概说一、概念:凡以解表药为主组成,具有发汗、解肌、透疹等作用,用以治疗表证的方剂,统称解表剂。
二、立法依据:解表剂是根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因其轻而扬之”的原则立法,属八法中的“汗法”。
三、功用:解表剂总的功效是:发汗、解肌透疹、消痈。
四、适应范围:主要用治表证,凡风寒所伤或温病初起,以及麻疹、疮疡、水肿、痢疾等病初期,见有恶寒、发热、头痛、身痛、苔薄白、脉浮等表证者,均可用解表剂治疗。
1、小儿麻疹:麻疹以透为顺,本法具有辛散发表作用,可使疹毒由肌表向外透达。
2、痈疮肿毒:初期病位在表,且多见恶寒、发热等表证,使用本法可促进痈肿消散。
3、水肿:初起而见有发热、脉浮等表证者,多为风湿之邪束于肌表,肺失宣降,通调水道功能失调,水液留于肌肤而为水肿。
本法发汗解表,宣通肺气,使在表之邪随汗而解。
表证病性有寒热之别,患者体质有强弱之异,故分为:辛温解表、辛凉解表、扶正解表三类。
六、注意事项:1、解表剂多为辛散轻扬之品,不宜久煎,否则药性耗散,解表作用减弱。
2、解表剂宜温服,服后可饮适量热水,并宜加衣盖被以助取汗,但以遍身微似有汗为佳,若汗出不彻,则病邪不解;汗出太过,又可耗伤津液,甚至造成亡阳危候。
3、要因时因地因人制宜。
南方地带或夏季气候炎热,人体腠理疏松,易出汗,故使用解表剂,用量不宜过重,亦不宜用较峻烈的发汗剂;北方或冬季较寒冷,使用本类方剂,用量宜重,并选用发汗力较强的方剂,以免汗出不彻。
4、若表邪未解,而又见里证者,一般原则应先解表后治里;表里并重者,则应表里双解。
若外邪已入里化热或麻疹已透,疮疡已溃,虚证水肿,吐泻失水等,不宜使用本类方剂。
5、本类方剂,一般宜饭后服用,服后禁食生冷、油腻之品,以免影响药物的吸收。
第一节辛温解表麻黄汤《伤寒论》方歌麻黄汤中臣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发汗解表宣肺气,伤寒表实无汗宜。
组成麻黄桂枝杏仁甘草功用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方剂学笔记总结(完整整理)

方剂学笔记总结(完整整理)
方剂学是中医药学中的重要分支,主要研究中药方剂的组成、
功效、用药规律等内容。
以下是方剂学的一些重要笔记总结。
方剂的组成
方剂由多种中药组合而成,每种药物在方剂中都有其独特的作用。
中药方剂的组成需要考虑各种药物之间的配伍禁忌和相互作用,以避免不良反应或失去疗效。
在配方中,应尽量选用兼顾主治和副
作用的药物。
方剂的功效
方剂的功效是指方剂在治疗特定疾病或症状上的作用。
功效可
以包括清热解毒、祛风散寒、活血化瘀等等。
方剂的功效与其组成
药物的性能和配伍关系密切相关。
用药规律
在方剂的使用中,需要遵循一定的用药规律。
这包括选择合适的方剂、确定合理的剂量和用药途径,以及掌握用药的时机和疗程等。
合理的用药规律能够提高方剂的疗效,减少不良反应。
总而言之,方剂学是中医药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学科,研究方剂的组成、功效和用药规律对于掌握中医治疗技术具有重要意义。
> 注意:以上内容是基于方剂学的笔记总结,仅供参考。
具体应用中,还需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和判断。
方剂学笔记完美打印版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百度文库▍方剂的起源与发展一、先秦时期1、《五十二病方》战国记载52病,药物247种意义:我国现存最古老的一部医方著作2、《黄帝内经》大部分成书战国略晚于《五十二病方》意义: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著作二、汉代《伤寒杂病论》东汉末期张仲景(机)载方314首意义:创造性的融理、法、方、药于一体。
被后世尊为“方书之祖”。
分两部分:《伤寒论》主要是六经辨证 /《金匮要略》讲杂病三、魏晋南北朝时期1、《肘后方》晋·葛洪(评价:验便廉)2、《小品方》继《伤寒杂病论》外,还有论瘟疫四、唐朝1、《备急千金要方》与《千金翼方》孙思邈著共载方7500余首2、《外台秘要》王焘五、宋代1、《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载方788首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由政府颁发的成药药典。
2、《小儿药证直诀》钱乙·六味地黄丸出于此书六、金元时期1、《伤寒明理论》金·成无己意义:我国第一部详析方剂理论的专著,开创了方论的先河。
2、金元四大家-- 观点--①刘完素倡导“火热论”《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六气皆从火化”“五志过极皆能化火”②张从正:字子和号戴人,师从刘完素。
“病由邪生,邪去正安”《儒门事亲》以汗、吐、下三法攻邪③李杲:字明之号东垣老人,后尊称李东垣。
“内伤脾胃,百病由生”《脾胃论》……辨析补益脾胃之法④朱震亨:字彦修号丹溪翁,后人尊称朱丹溪。
倡导“相火论”《丹溪心法》主张滋阴降火之法…………七、明代1、《普济方》朱棣载方61739首我国最大的一部古方书。
2、《医方考》吴昆如:知柏地黄丸八、清代1、《医方集解》汪昂以治法为纲创立了方剂的综合分类法2、《医学金鉴·删补名医方论》吴谦3、温病学派①叶天士(桂)后人为其总结《温热论》创立卫、气、营、血辨证②吴鞠通(瑭)著有《温病条辨》创“三焦”辨证③薛雪(生白)④王七雄(孟英)第四章方剂的组成与变化▍药物配伍■配伍:根据病情需要和药物性能,有选择的将一味或二味以上的药物配合在一起使用。
方剂学笔记完美打印版精编版

第一章解表剂第一节辛温解表麻黄汤《伤寒论》方歌麻黄汤中臣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发汗解表宣肺气,伤寒表实无汗宜。
组成麻黄桂枝杏仁甘草功用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主治外感风寒表实证——八纲辨证(太阳伤寒证——六经辨证)症见:恶寒发热,头疼身痛,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浮紧。
方解麻黄:发散风寒,宣肺平喘,可恢复肺之宣发之功能。
—君桂枝:解肌发表,温经通阳,助麻黄发散肌表之寒。
—臣杏仁:宣肺利气,止咳平喘,与麻黄配伍则肺气可宣可降,喘止咳平。
(二药性味,麻黄属升,杏仁属降,一升一降,相得益彰)—佐炙甘草:调和诸药。
(1)缓解麻黄、桂枝悍烈之性,不致发汗太过。
(2)使气分之麻黄和血分之桂枝协调为用。
(3)协调升发之麻黄与肃降之杏仁的作用。
(4)炙甘草本身有止咳平喘之功。
—使运用1、辨证要点:恶寒发热,无汗而喘,脉浮紧。
2、使用注意:只能用于体质强壮者,且只能暂用不宜久服。
表虚自汗、体虚外感、新产妇人禁用。
对疮家、淋家(血淋)、衄家、亡血家皆禁用。
桂枝汤《伤寒论》方歌桂芍甘草姜枣同。
组成桂枝芍药甘草大枣生姜功用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主治外感风寒表虚证——八纲辨证(太阳中风证——六经辨证)症见:头痛发热,汗出恶风(与恶寒有程度上的不同),鼻鸣干呕(呕:有声无物谓之呕;吐:有物无声谓之吐。
),苔白不渴,脉浮缓或浮弱。
病因病机营卫不和一般是指表证自汗的病理而言。
主要包括:1、卫弱营强:卫气虚弱,不能固护营阴,营阴外泄,汗液自汗而出,症见身不热而时有汗出。
2、卫强营弱:卫气强而浮越于外,郁于肌表,内迫营阴而汗自出,症见时发热而自汗,不发热则无汗。
病机关键:外感风寒,营卫不和。
桂枝:解肌发表,散外感风寒之邪(调卫)——君白芍:敛阴和营,固在内之营阴。
(和营)——臣生姜:发散风寒,温中止呕,助桂枝解除表邪。
大枣:补益脾胃,补脾生津,助白芍和营。
——佐运用1、辨证要点:发热恶风,鼻鸣干呕,脉浮缓。
2、除风寒表虚证外,还可以治疗内伤杂证、病后、产后等因营卫不和、阴阳不和而致之证。
方剂学笔记完美打印版

方剂学笔记完美打印版 LG 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LGA16H-LGYY-LGUA8Q8-LGA162】第一章解表剂概说一、概念:凡以解表药为主组成,具有发汗、解肌、透疹等作用,用以治疗表证的方剂,统称解表剂。
二、立法依据:解表剂是根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因其轻而扬之”的原则立法,属八法中的“汗法”。
三、功用:解表剂总的功效是:发汗、解肌透疹、消痈。
四、适应范围:主要用治表证,凡风寒所伤或温病初起,以及麻疹、疮疡、水肿、痢疾等病初期,见有恶寒、发热、头痛、身痛、苔薄白、脉浮等表证者,均可用解表剂治疗。
1、小儿麻疹:麻疹以透为顺,本法具有辛散发表作用,可使疹毒由肌表向外透达。
2、痈疮肿毒:初期病位在表,且多见恶寒、发热等表证,使用本法可促进痈肿消散。
3、水肿:初起而见有发热、脉浮等表证者,多为风湿之邪束于肌表,肺失宣降,通调水道功能失调,水液留于肌肤而为水肿。
本法发汗解表,宣通肺气,使在表之邪随汗而解。
表证病性有寒热之别,患者体质有强弱之异,故分为:辛温解表、辛凉解表、扶正解表三类。
六、注意事项:1、解表剂多为辛散轻扬之品,不宜久煎,否则药性耗散,解表作用减弱。
2、解表剂宜温服,服后可饮适量热水,并宜加衣盖被以助取汗,但以遍身微似有汗为佳,若汗出不彻,则病邪不解;汗出太过,又可耗伤津液,甚至造成亡阳危候。
3、要因时因地因人制宜。
南方地带或夏季气候炎热,人体腠理疏松,易出汗,故使用解表剂,用量不宜过重,亦不宜用较峻烈的发汗剂;北方或冬季较寒冷,使用本类方剂,用量宜重,并选用发汗力较强的方剂,以免汗出不彻。
4、若表邪未解,而又见里证者,一般原则应先解表后治里;表里并重者,则应表里双解。
若外邪已入里化热或麻疹已透,疮疡已溃,虚证水肿,吐泻失水等,不宜使用本类方剂。
5、本类方剂,一般宜饭后服用,服后禁食生冷、油腻之品,以免影响药物的吸收。
方剂学笔记_完美打印版

方剂学笔记方剂学是中医药学中的重要学科之一,它主要研究中药方剂的组成、功效以及配伍禁忌等内容。
本文将从概念、分类、方剂的组成与功效等方面进行介绍。
概念方剂,简称方,是中药治病的基本单位,是中药组成的药物配方。
它是中药治疗的核心,是中医经验的,也是中医药学的重要基础。
分类方剂按照其应用领域可分为四大类:•外治方,主要用于治疗皮肤、肌肉、关节等外部疾病;•内治方,主要用于治疗内脏器官、组织和病理状态;•伤科方,主要用于治疗创伤、损伤、骨折等外科疾病;•妇科方,主要用于治疗妇科疾病。
方剂也可按照其功效分类:•理气活血类方剂,主要用于调节气血运行,活化经络;•清热解毒类方剂,主要用于清热解毒、降火平喘;•补益安神类方剂,主要用于滋养调节、安神助眠。
组成及功效方剂由多种药物组合而成,每种药物都有其独特的功效。
下面是几种常见的方剂及其组成药物及功效:葛根汤组成:葛根草、麻黄、桂枝、生姜、大枣。
功效:解表发汗,利水消肿。
四物汤组成:当归、熟地、白芍、川芎。
功效:益气补血,调经止痛。
白虎汤组成:桂枝、知母、石膏、甘草。
功效:清热解毒,解表降温。
方剂的禁忌方剂中的药物均有其服用的注意事项和禁忌症,下面举几例:•黄连解毒片、对乙酰氨基酚等药物中含有对乙酰氨基酚,有肝病、急性肝炎、儿童、孕妇慎用;•羚角胶囊、蛇胆川贝液等寒凉药物有清热解毒作用,虚寒体质、孕妇、老年人禁用。
方剂学是中医药学中非常重要的学科,方剂作为中药治疗的基本单位,也是中医经验的体现。
在使用方剂治疗疾病时,应根据病情选择合适的方剂,并注意各种药物的配伍禁忌,从而发挥中药的最大疗效。
方剂学-笔记完美版

方剂学笔记完美版第一单元概述细目一方剂与治法要点一方剂与治法的关系:在辨证的基础上确定治法;在治法的指导下选用适宜的药物组成方剂。
治法是组方的依据,方剂是治法的体现。
方剂的功用、主治必须与治法相一致。
“方从法出,法随证立,以法统方,方即是法”要点二常用治法:清·程钟龄《医学心悟》“八法”:汗、吐、下、和、温、清、消、补1.汗法:【解表剂】通过发汗解表、开泄腠理、宣发肺气等作用,使外感六淫之邪由肌表随汗而解的一种治疗方法。
适用于外感风寒或风热表证,麻疹初起疹出不透,水肿腰以上肿甚,以及疮疡、痢疾、咳嗽、疟疾而有寒热表证者。
2.吐法:通过催吐的方法,使体内有形之邪随吐而出的一种治疗方法。
适用于痰涎、宿食或毒物停留在咽喉、胸膈、胃脘,急需去除的病证。
3.下法:【泻下剂】-骏下通过荡涤肠胃、通泻二便,以祛除体内有形实邪的一种治疗方法。
适用于实邪阻结、大便不通、或泄泻不爽,以及淤血、结痰、积水肿胀等证。
4.和法:【和解剂】通过和解与调和的方法,使半表半里之邪或脏腑、阴阳、表里失和之证得以解除。
5.温法:【温里剂】通过温中散寒、回阳通脉等作用,使在里之寒邪得以消散的一种治疗方法。
适用于中焦虚寒,寒饮内停、阳气衰微,以及寒凝经脉等里寒证。
6.清法:【清热剂】通过清热、泻火、凉血等作用,使在里之热邪得以解除。
适用于热在气分、热在营血、热在脏腑,以及虚热证等里热证。
7.消法:-缓消通过消食导滞、行气活血、化痰利水以及驱虫等方法,使气、血、痰、食、水、虫等所结成的有形之邪渐消缓散。
适用于饮食停滞、气滞血瘀、癥瘕积聚、水湿内停、痰饮不化、疳积虫积以及疮疡痈肿等病证。
8.补法:【补益剂】通过补益人体气血阴阳的不足,恢复人体正气,治疗各类虚弱证候的一种治疗方法。
适用于各种虚证,如气虚、血虚、阴虚、阳虚,以及五脏虚损等。
*细目二方剂的组成与变化要点一方剂配伍的目的:配伍的总体目的不外增效、减毒两个方面。
一是增强原有药物的作用,调和偏性。
(完整word版)方剂学笔记_完美打印版

第一章绪论▍方剂与方剂学的概念■方剂:是中医在辨证审机,确立治法的基础上,按照组方原则,通过选择合适药物,酌定适当剂量,规定适宜剂型及用法等一系列过程,最后完成防治疾病的药方。
·一首合格的方剂应是安全有效的。
■方剂学:研究治法与配伍规律及临床运用的一门基础临床学科。
▍方剂的起源与发展一、先秦时期1、《五十二病方》战国记载52病,药物247种意义:我国现存最古老的一部医方著作2、《黄帝内经》大部分成书战国略晚于《五十二病方》意义: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著作二、汉代《伤寒杂病论》东汉末期张仲景(机)载方314首意义:创造性的融理、法、方、药于一体。
被后世尊为“方书之祖”。
分两部分:《伤寒论》主要是六经辨证 /《金匮要略》讲杂病三、魏晋南北朝时期1、《肘后方》晋·葛洪(评价:验便廉)2、《小品方》继《伤寒杂病论》外,还有论瘟疫四、唐朝1、《备急千金要方》与《千金翼方》孙思邈著共载方7500余首2、《外台秘要》王焘五、宋代1、《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载方788首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由政府颁发的成药药典。
2、《小儿药证直诀》钱乙·六味地黄丸出于此书六、金元时期1、《伤寒明理论》金·成无己意义:我国第一部详析方剂理论的专著,开创了方论的先河。
2、金元四大家-- 观点--①刘完素:字守真创河间学派(后人尊称刘河间)倡导“火热论”《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六气皆从火化”“五志过极皆能化火”②张从正:字子和号戴人,师从刘完素。
“病由邪生,邪去正安”《儒门事亲》以汗、吐、下三法攻邪③李杲:字明之号东垣老人,后尊称李东垣。
“内伤脾胃,百病由生”《脾胃论》……辨析补益脾胃之法④朱震亨:字彦修号丹溪翁,后人尊称朱丹溪。
倡导“相火论”《丹溪心法》主张滋阴降火之法…………七、明代1、《普济方》朱棣载方61739首我国最大的一部古方书。
2、《医方考》吴昆如:知柏地黄丸八、清代1、《医方集解》汪昂以治法为纲创立了方剂的综合分类法2、《医学金鉴·删补名医方论》吴谦3、温病学派①叶天士(桂)后人为其总结《温热论》创立卫、气、营、血辨证②吴鞠通(瑭)著有《温病条辨》创“三焦”辨证③薛雪(生白)④王七雄(孟英)第二章方剂与辨证论治▍方剂与病证▍方剂与治法一、治法:辨明证候之后,在治疗原则的指导下,针对病证的病因病机所拟定的治疗方法。
方剂学 笔记(含歌诀)

一、解表剂(一)辛温解表1、麻黄汤: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外感风寒表实证。
(干吗贵姓?――甘草麻黄桂枝杏仁)发热恶寒头项痛,喘而无汗服之宜。
2、桂枝汤: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风寒表虚证或营卫不和证。
(桂芝要炒姜枣。
――桂枝白芍甘草生姜大枣)解肌发表调营卫,表虚有汗正宜用。
3、九味羌活汤:发汗祛湿,兼清里热。
外感风寒湿邪,兼有里热证。
(白兄驻防草地喜秦腔――白芷川芎苍术防风甘草生地黄细辛黄岑羌活)发汗祛风力量雄。
4、香苏散:疏风散寒,理气和中。
外感风寒,内有气滞证。
(香草书城——香附甘草紫苏叶陈皮)外感风寒气不舒,胃肠感冒服之成。
5、小青龙汤:解表散寒,温肺蠲饮。
风寒客表,水饮内停征。
(少将为嘛甘心下跪?――白芍干姜五味子麻黄甘草细辛半夏桂枝?)小小青龙最有功,风寒束表饮停胸.(二)辛凉解表1、桑菊饮: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风温初起,外感风寒之轻证。
(荷花根,巧接杏桑果。
――薄荷菊花芦根,连翘桔梗杏仁桑叶甘草)芦根为引轻清剂,热盛阳明入母膏。
2、银翘散:辛凉透表,清热解毒。
温病初起。
(银翘借老耕牛和竹豆根――金银花连翘荆芥穗甘草桔梗牛蒡子薄荷竹叶淡豆豉芦根)银翘散主上焦疴,风温初感此方宜,咳加杏贝渴花粉,热甚栀芩次第施。
3、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辛凉宣泄,清肺平喘。
肺热壅盛证。
4、柴葛解肌汤:辛凉解肌,清泄里热。
感冒风寒,邪郁化热,太阳阳明合病。
5、升麻葛根汤:辛凉解肌,解毒透疹。
麻疹初起未发,或发而不透。
(三)扶正解表11、败毒散:益气解表,散风祛湿。
气虚之人,外感风寒湿邪证。
2、再造散:助阳益气,散寒解表。
阳气虚弱,感冒风寒证。
3、加减葳蕤汤:滋阴清热,发汗解表。
素体阴虚,外感风热证。
二、泄下剂(一)寒下1、大承气汤:峻下热结。
阳明热结证。
2、大陷胸汤:泄热逐水破结。
水热互结之结胸证。
(二)温下1、大黄附子汤:温里散寒,通便止痛。
寒积实证。
2、温脾汤:温补脾阳,攻下冷积。
脾阳不足,冷积内停证。
(三)润下1、麻子仁丸:运脾泄热,运气通便。
方剂学笔记整理(终极版)

方剂学重点整理总论部分1、一些重要的方书:总论部分☞《五十二病方》:我国现存最古老的一部医方著作某方剂的特殊用法♣ /♧《伤寒杂病论》:“方书之祖”某方剂的功用、主治证、临床表现▲/△《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由政府颁发的成药药典某方剂配伍某味中药的意义▶/▷《伤寒明理论》:我国第一部详析方剂理论的专著,开创了方论的先河方剂配伍某类中药的意义☀/☼《普济方》:我国最大的一部古方书某章方剂的分类☞/☜2、方剂的基本结构- 方解★/☆☞君臣佐使药(最早见于《黄帝内经》)的涵义:方剂比较☻ /☺君药:即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臣药:两种意义。
①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或主证作用的药物;②针对重要的兼病或兼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佐药:i.佐助药:即配合君臣药加强以治疗作用,或直接治疗次要兼证的药物;ii.佐制药:即用以消除或减弱君、臣药的毒性,或能制约君、臣药峻烈之性的药物;iii.反佐药:即病重邪甚,可能拒药时,配用与君药性味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以防止药病格拒。
使药:i.引经药,即能引领方中诸药至特定病所的药物;ii.调和药,即具有调和方中诸药作用的药物。
3、方剂变化形式:☞方剂变化形式:i.药味加减的变化------- 肾气丸=六味地黄丸+桂枝+附子ii.药量加减的变化------ 小承气汤与厚朴三物汤iii.剂型更换的变化-------理中丸理中汤4、方剂与治法关系:i.治法是指导遣药组方的原则,方剂是体现和完成治法的主要手段;ii.方从法出,法随证立5、常用治法:汗法:麻黄汤吐法:瓜蒂散下法:大承气汤和法:逍遥散温法:理中丸清法:白虎汤消法:保和丸补法:四君子汤各论部分1、解表剂(汗法)分为辛温解表剂—麻黄汤、桂枝汤、小青龙汤辛凉解表剂--桑菊饮、银翘散、麻杏甘石汤扶正解表剂—(人参)败毒散★麻黄汤(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外感风寒表实证)方歌:麻黄汤中臣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发汗解表宣肺气,伤寒表实无汗宜。
方剂学笔记-完美打印版

绪论▍方剂与方剂学的概念方剂:是中医在辨证审机,确立治法的基础上,按照组方原则,通过选择合适药物,酌定适当剂量,规定适宜剂型及用法等一系列过程,最后完成防治疾病的药方。
·一首合格的方剂应是安全有效的。
方剂学:研究治法与配伍规律及临床运用的一门基础临床学科。
▍方剂的起源与发展先秦时期1、《五十二病方》战国记载52病,药物247种意义:我国现存最古老的一部医方著作2、《黄帝内经》大部分成书战国略晚于《五十二病方》意义: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著作二、汉代《伤寒杂病论》东汉末期张仲景(机)载方314首意义:创造性的融理、法、方、药于一体。
被后世尊为“方书之祖”。
分两部分:《伤寒论》主要是六经辨证 /《金匮要略》讲杂病三、魏晋南北朝时期1、《肘后方》晋·葛洪(评价:验便廉)2、《小品方》继《伤寒杂病论》外,还有论瘟疫四、唐朝1、《备急千金要方》与《千金翼方》孙思邈著共载方7500余首2、《外台秘要》王焘五、宋代1、《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载方788首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由政府颁发的成药药典。
2、《小儿药证直诀》钱乙·六味地黄丸出于此书六、金元时期1、《伤寒明理论》金·成无己意义:我国第一部详析方剂理论的专著,开创了方论的先河。
2、金元四大家-- 观点--①刘完素:字守真创河间学派(后人尊称刘河间)倡导“火热论”《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六气皆从火化”“五志过极皆能化火”②张从正:字子和号戴人,师从刘完素。
“病由邪生,邪去正安”《儒门事亲》以汗、吐、下三法攻邪③李杲:字明之号东垣老人,后尊称李东垣。
“内伤脾胃,百病由生”《脾胃论》……辨析补益脾胃之法④朱震亨:字彦修号丹溪翁,后人尊称朱丹溪。
倡导“相火论”《丹溪心法》主张滋阴降火之法…………七、明代1、《普济方》朱棣载方61739首我国最大的一部古方书。
2、《医方考》吴昆如:知柏地黄丸八、清代1、《医方集解》汪昂以治法为纲创立了方剂的综合分类法2、《医学金鉴·删补名医方论》吴谦3、温病学派①叶天士(桂)后人为其总结《温热论》创立卫、气、营、血辨证②吴鞠通(瑭)著有《温病条辨》创“三焦”辨证③薛雪(生白)④王七雄(孟英)方剂与辨证论治▍方剂与病证▍方剂与治法治法:辨明证候之后,在治疗原则的指导下,针对病证的病因病机所拟定的治疗方法。
(完整版)方剂学笔记完美打印版

第一章解表剂概说一、概念:凡以解表药为主组成,具有发汗、解肌、透疹等作用,用以治疗表证的方剂,统称解表剂。
二、立法依据:解表剂是根据《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因其轻而扬之”的原则立法,属八法中的“汗法”。
三、功用:解表剂总的功效是:发汗、解肌透疹、消痈。
四、适应范围:主要用治表证,凡风寒所伤或温病初起,以及麻疹、疮疡、水肿、痢疾等病初期,见有恶寒、发热、头痛、身痛、苔薄白、脉浮等表证者,均可用解表剂治疗。
1、小儿麻疹:麻疹以透为顺,本法具有辛散发表作用,可使疹毒由肌表向外透达。
2、痈疮肿毒:初期病位在表,且多见恶寒、发热等表证,使用本法可促进痈肿消散。
3、水肿:初起而见有发热、脉浮等表证者,多为风湿之邪束于肌表,肺失宣降,通调水道功能失调,水液留于肌肤而为水肿。
本法发汗解表,宣通肺气,使在表之邪随汗而解。
表证病性有寒热之别,患者体质有强弱之异,故分为:辛温解表、辛凉解表、扶正解表三类。
六、注意事项:1、解表剂多为辛散轻扬之品,不宜久煎,否则药性耗散,解表作用减弱。
2、解表剂宜温服,服后可饮适量热水,并宜加衣盖被以助取汗,但以遍身微似有汗为佳,若汗出不彻,则病邪不解;汗出太过,又可耗伤津液,甚至造成亡阳危候。
3、要因时因地因人制宜。
南方地带或夏季气候炎热,人体腠理疏松,易出汗,故使用解表剂,用量不宜过重,亦不宜用较峻烈的发汗剂;北方或冬季较寒冷,使用本类方剂,用量宜重,并选用发汗力较强的方剂,以免汗出不彻。
4、若表邪未解,而又见里证者,一般原则应先解表后治里;表里并重者,则应表里双解。
若外邪已入里化热或麻疹已透,疮疡已溃,虚证水肿,吐泻失水等,不宜使用本类方剂。
5、本类方剂,一般宜饭后服用,服后禁食生冷、油腻之品,以免影响药物的吸收。
第一节辛温解表麻黄汤《伤寒论》方歌麻黄汤中臣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发汗解表宣肺气,伤寒表实无汗宜。
组成麻黄桂枝杏仁甘草功用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完整版)方剂学速记

【功用】攻下冷积,温补脾阳。
【主治】阳虚寒积证。腹痛便秘,脐下绞结,绕脐不止,手足不温,苔白不渴,脉沉弦而迟。
【歌诀】附子大黄温脾汤,芒硝干姜归参草,攻下寒积温脾阳,阳虚寒积腹痛疗。
【速记】当时黄夫人芒于炒姜。
三、润下
麻子仁丸
《伤寒论》
【君】麻子仁
【臣】杏仁、白芍
【佐】枳实、大黄、厚朴
【佐使】蜂蜜
【功用】滋阴解表。
【主治】素体阴虚,外感风热证。头痛身热,微恶风寒,无汗或有汗不多,咳嗽,心烦,口渴,咽干,舌红,脉数。
【歌诀】加减葳蕤用薄荷,豆豉葱白桔梗随,草枣白薇八味共,滋阴发汗功可慰。
【速记】小薇姐为何早操吃葱。
第二章泻下剂
一、寒下
大承气汤
《伤寒论》
【君】大黄
【臣】芒硝
【佐】厚朴、枳实
【功用】峻下热结。
剂名
组成配伍
功用主治
备注
第一章解表剂
一、辛温解表
麻黄汤
《伤寒论》
【君】麻黄
【臣】桂枝
【佐】杏仁
【佐使】甘草
【功用】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主治】外感风寒表实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浮紧。
【歌诀】麻黄汤中臣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发汗解表宣肺气,伤寒表实无汗宜。
【注意】因其为辛温发汗之峻剂,故《伤寒论》对“疮家”、“淋家”、“衄家”、“亡血家”,以及外感表虚自汗、血虚而脉兼“尺中迟”、误下而见“身重心悸”等,虽有表寒证,亦皆禁用。麻黄汤药味虽少,但发汗力强,不可过服,否则,汗出过多必伤人正气。正如柯琴指出:“此乃纯阳之剂,过于发散,如单刀直人之将,投之恰当,一战成功。不当则不戢而召祸。故用之发表,可一而不可再。”(《伤寒来苏集-伤寒附翼》卷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药解表药发散风寒药麻黄:辛、微苦,温发汗散寒,宣肺平喘,利水消肿桂枝:辛、甘,温发汗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发散风热药薄荷:辛、凉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疏肝行气桑叶:甘、苦,寒疏散风热,清肺润燥,平抑肝阳,清肝明目菊花:辛、甘、苦,微寒疏散风热,平抑肝阳,清肝明目,清热解毒柴胡:辛、苦,微寒疏散退热,疏肝解郁,升阳举陷清热药清热泻火药石膏:辛、甘,大寒清热泻火、除烦止渴,收敛生肌, , 收湿,止血知母:苦、甘,寒清热泻火,滋阴润燥清热燥湿药黄芩:苦,寒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安胎,凉血止血黄连:苦,寒清热燥湿,泻火解毒黄柏:苦,寒清热燥湿,泻火解毒,退热除蒸金银花:甘,寒清热解毒,疏散风热连翘:苦,微寒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疏散风热清热凉血药生地黄:甘、苦,寒清热凉血,养阴生津玄参:甘、苦、咸,微寒清热凉血,泻火解毒,滋阴牡丹皮:苦、辛,微寒清热凉血,活血祛瘀赤芍:苦,微寒清热凉血,消瘀止痛清虚热药青蒿:苦、辛,寒退虚热,清热解暑,截疟泻下药攻下药大黄:苦,寒泻下攻积,清热泻火,凉血解毒,逐瘀通经祛风湿药祛风寒湿药独活:辛、苦,微温祛风湿,止痛,解表祛风湿强筋骨药五加皮:辛、苦,温祛风湿,补肝肾,强筋骨,利水桑寄生:苦、甘,平祛风湿,补肝肾,强筋骨,安胎化湿药藿香:辛,微温化湿和中,解暑发表,止呕,治癣苍术:辛、苦,温燥湿健脾,祛风散寒,明目,烟熏消毒厚朴:辛、苦,温行气燥湿,降逆平喘利水渗湿药利水消肿药茯苓:甘,淡,平利水渗湿,健脾,宁心薏苡仁:甘、淡,微寒利水渗湿,渗湿除痹,清热排脓,健脾止泻利尿通淋药车前子:甘,寒利尿通淋,渗湿止泻,明目,祛痰利湿退黄药茵陈:苦、辛,微寒清热利湿,利胆退黄温理药附子:辛、甘,大热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理气药陈皮: 辛、苦,温理气健脾,燥湿化痰香附:辛、微苦、微甘,平疏肝解郁,调经止痛,理气调中消食药山楂:酸、甘,微温消食化积,行气散瘀神曲:甘、辛,温消食和胃麦芽:甘,平消食健胃,回乳消胀驱虫药使君子:甘,温杀虫消积止血药凉血止血药小蓟:甘、苦,凉凉血止血,消瘀解毒消痈化瘀止血药三七:甘、微苦,温化瘀止血,活血定痛蒲黄:甘,平止血,化瘀,利尿收敛止血药白及:苦、甘、涩,寒收敛止血,消肿生肌温经止血药艾叶:辛、苦,温温经止血,散寒调经,安胎活血化瘀药活血止痛药川芎:辛,温活血行气,祛风止痛活血调经药丹参:苦,微寒活血祛瘀,凉血消痈,养血安神牛膝:苦、酸,平活血通经,补肝肾,强筋骨,利水通淋,引火(血)下行破血消癥药莪术:辛、苦,温破血行气,消积止痛化痰止咳平喘药温化寒痰药半夏:辛,温,有毒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清化热痰药瓜蒌:甘、微苦,寒清热化痰,利气宽胸,消痈散结,润肠通便川贝母:苦、甘,微寒清热化痰,润肺止咳,散结消肿浙贝母:苦,寒清热化痰,散结消痈桔梗:甘、辛,平宣肺,祛痰,利咽,排脓止咳平喘药苦杏仁:苦,微温止咳平喘,润肠通便安神药重镇安神药朱砂:甘,微寒清心镇惊,安神解毒养心安神药酸枣仁:甘、酸,平养心益肝,安神,敛汗,生津平肝息风药息风止痉药牛黄:苦,凉息风止痉,化痰开窍,清热解毒天麻:甘,平息风止痉,平抑肝阳,通络止痛开窍药麝香:辛,温开窍醒神,活血通经,消肿止痛补虚药补气药人参:甘、微苦,微温大补元气,补脾益肺,生津止渴,安神益智黄芪:甘、微温补气健脾,升阳举陷,益卫固表,利尿消肿,托毒生肌白术:苦、甘,温补气健脾,燥湿利水,止汗,安胎甘草:甘,平益气补中,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药性补阳药鹿茸:甘、咸,温补肾阳,益精血,强筋骨,调冲任,托疮毒杜仲:甘,温补肝肾,强筋骨,安胎补血药当归:甘、辛,温补血活血,止痛,润肠熟地黄:甘,微温补血养阴,填精益髓阿胶:甘,平补血,滋阴,润肺,止血补阴药麦冬:甘、微苦,微寒养阴润肺,益胃生津,清心除烦收涩药敛肺涩肠药五味子:酸、甘,温收敛固涩,益气生津,补肾宁心固精缩尿止带药山茱萸:酸、涩,微温补益肝肾,收敛固涩方剂总论药物配伍配伍:根据病情需要和药物性能,有选择的将一味或二味以上的药物配合在一起使用。
常见形式:同类相须、异类相使、相反相成、制毒纠偏、引经报使。
配伍目的:(增效与减毒)方剂的组成(“君臣佐使”概念最早见于《黄帝内经》)君药: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特点:药味少、药量大。
臣药:针对兼病或兼证起主要治疗作用/ 辅君药加强治疗作用的药物。
佐药:涵义有三佐助药:用以治疗次要兼证的药物。
佐制药:消除或缓解君、臣药毒性或烈性的药物。
反佐药:依病情需要选择与君药性味相反又能起相成作用的药物。
使药:涵义有二引经药:能引导方中药物的药力直达病所。
调和药:能调和方中诸药的性能,协调诸药的相互作用或起到矫味作用。
(味道)各论第一章解表剂含义:凡以解表药为主组成,具有发汗解肌,疏达腠理,透邪外出等作用,主治表证的方剂。
适应症:1、表证2、麻疹、疮疡、水肿、痢疾等初起兼有之表证分类:辛温解表----风寒表证----麻黄汤、桂枝汤辛凉解表----风热表证----桑菊饮、银翘散扶正解表----正虚外感----人参败毒散辛温解表麻黄汤麻黄→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君主治:外感风寒表实证;恶寒发热,无汗而喘,脉浮紧;头身疼痛,舌苔薄白。
功用:发汗解表,宣肺平喘桂枝汤桂枝→发汗解肌,温经散寒(散,发汗) 相反相成君桂枝白芍比例 1 :1主治:外感风寒表虚证及营卫不和证功用:解肌发表,调和营卫辛凉解表银翘散银花、连翘→清热解毒,疏散风热君功用:辛凉透表,清热解毒主治:温病初起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石膏→清(肺胃)热,生津止渴君麻黄石膏比例 1 :2主治:外感风邪,肺热壅盛证。
功效:辛凉宣泄,清肺平喘第二章泻下剂含义:以泻下药为主组成,具有通导大便,泻下积滞,攻逐水饮等作用,治疗里实证的方剂。
适应症:里实证(包括停痰、积饮、瘀血、宿食、燥屎、虫积等诸多有形之邪所引起的病证)分类:寒下-----里热实证-----大承气汤、大黄牡丹汤温下-----里寒实证-----大黄附子汤、温脾汤润下-----肠燥便秘-----麻子仁丸逐水-----水饮壅盛-----十枣汤攻补兼施-----里实正虚-----黄龙汤、增液汤寒下大承气汤大黄→泻下通便,荡涤积滞君功用:峻下热结主治:Ⅰ、阳明腑实证Ⅱ、热结旁流证Ⅲ、里热实证之热厥、痉病或发狂等逐水十枣汤甘遂--善行经络之水湿(君)大戟--善泻脏腑之水邪(君)芫花--善消胸胁之痰饮(君)功用:攻逐水饮主治1.悬饮。
2.水肿。
第三章和解剂含义:凡具有和解少阳、调和肝脾、调和肠胃、截疟等作用;治疗少阳证、肝脾不和证、肠胃不和证、疟疾的方剂。
适应证:少阳证。
分类:和解少阳----小柴胡汤调和肝脾----四逆散、逍遥散、痛泻要方调和肠胃----半夏泻心汤和解少阳小柴胡汤《伤寒论》柴胡→舒透半里之邪,疏肝解郁 (外透) 和解少阳君黄芩→清泻半里之热 (内清) 臣半夏/生姜→降逆和胃止呕佐人参/大枣→益气健脾,鼓邪外出佐甘草--调和诸药;助参、枣扶正使功用:和解少阳主治:Ⅰ、伤寒少阳证Ⅱ、妇人伤寒热入血室Ⅲ、疟疾/黄疸以及内科杂病而见少阳证者调和肝脾逍遥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柴胡→舒肝解郁君白芍/当归→养血活营,柔肝止痛臣白术/茯苓→健脾益气佐烧生姜→和胃降逆止呕佐薄荷→助柴胡舒肝佐甘草→调和诸药使功用:疏肝解郁,健脾养血主治:肝郁血虚脾弱证第四章清热剂含义:凡以清热药为主组成,具有清热、凉血、解毒以及滋阴透热等作用,主治里热证的方剂。
适应症:里热证分类:清气分热----气分热盛----白虎汤清营凉血----热入营血----清营汤清热解毒----热毒内盛----黄连解毒汤清脏腑热----脏腑热证----龙胆泻肝汤清虚热----阴虚内热----青蒿鳖甲汤清气分热白虎汤《伤寒论》石膏→清热泻火。
君功用:清热生津主治:阳明经证;气分热盛证清营凉血清营汤《瘟病条辨》犀角→清营解毒,活血散瘀君主治:热入营分证功用:清营解毒,透热养阴清热解毒黄连解毒汤黄连--泻中焦之火(君)黄芩--清上焦之火(臣)黄柏--泻下焦之火(佐)栀子--泻三焦火,导热下行(使)配伍要点1.黄连、黄芩、黄柏三药配伍,大大增强清热泻火之力。
2.配伍栀子,既可清三焦之火,又导热下行,使火热从小便而去。
使邪有出路。
功用:泻火解毒。
主治:三焦火毒热盛证。
清脏腑热龙胆泻肝汤《医方集解》龙胆草→清肝胆实火,除肝经湿热君主治:Ⅰ、肝胆实火上炎证Ⅱ、肝经湿热下注证功用:清泻肝胆实火,除肝经湿热清虚热青蒿鳖甲汤《温病条辨》鳖甲滋阴退热(君)青蒿清热透络(君)功用:养阴透热主治:温病后期,邪伏阴分证。
养阴透热第五章祛暑剂含义:凡以祛暑药为主组成,具有祛除暑邪作用,治疗暑病的方剂。
六一散滑石---清解暑热,通利水道君甘草---清热泻火,益气和中臣- 9 -功用:清暑利湿主治:暑湿证第六章温里剂含义:凡以温热药为主组成,具有温里助阳、散寒通脉等作用,以祛除脏腑经络间寒邪,治疗里寒证的方剂。
适应证:里寒证分类:温中祛寒--脾胃虚寒--理中汤回阳救逆--阳气衰微--四逆汤温经散寒--寒凝经脉--当归四逆汤温中驱寒理中丸《伤寒论》干姜—温中散寒止呕君人参—益气健脾臣白术—益气健脾燥湿佐甘草—益气和胃,调和诸药使功用:温中祛寒,益气健脾主治:1、脾胃虚寒证2、阳虚失血证3、脾胃虚寒所致的胸痹;或病后多涎唾;或小儿慢惊等。
小建中汤《伤寒论》饴糖—益气养阴,温中补虚,和里缓急。
(君)功用:温中补虚,和里缓急。
主治:中焦虚寒,肝脾不和。
回阳救逆四逆汤《伤寒论》生附子—温阴散寒,回阳救逆君干姜—温中散寒臣甘草—益气和中,缓和药性,监制毒性,调和诸药佐使功用:回阳救逆主治:心肾阳衰寒厥证。
第七章补益剂含义:凡以补益药为主组成,具有补养人体气血阴阳等作用,主治各种虚证的方剂。
适应证:虚证(主要表现为气虚、血虚、阴虚、阳虚四类)分类:补气------四君子汤补血------四物汤气血双补------八珍汤补阴------六味地黄丸补阳------金匮肾气丸阴阳双补------地黄饮子补气四君子汤《圣济总录》人参—益气健脾君白术—健脾燥湿,加强人参作用臣茯苓—健脾渗湿佐甘草—益气健中,调和诸药使功用:益气健脾主治:脾胃气虚证补中益气汤《内外伤辨惑论》黄芪—益气健脾,升阳举陷君功用:益气健脾,升阳举陷主治:Ⅰ、脾虚气陷证Ⅱ、气虚发热证生脉散人参—补气生津君麦冬—益阴清热臣五味子—收敛固涩,益气生津,补肾宁神佐功用:益气生津,敛阴止汗主治:1、温热,暑热,耗气伤阴证。
2、久咳伤肺,气阴两虚证玉屏风散黄芪----益气固表君白术----补气健脾臣防风----解表祛风佐功用:益气固表止汗。
主治:表虚自汗补血四物汤《仙授理伤续断秘方》熟地—滋阴养血君当归—养血和营活血臣白芍—养血益阴,柔肝止痛佐川芎—行气活血佐功用:补血调血主治:营血虚滞证当归补血汤黄芪----补气固表当归----养血和营黄芪当归比例 5:1功用:补血生气主治:血虚阳浮发热证;亦治妇人经期、产后血虚发热头痛;或疮疡溃后,旧不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