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作品中的美与丑

合集下载

艺术作品中的美与丑

艺术作品中的美与丑
关键词 :芙就是丑 ;丑就是 羡


美 的概念
美是 什么 ?这是 一个 听起来 好像 十分 简单 ,但却又是一个 困扰人们的难题 。 在我们一般人看来 , 美是物体所 固有 的 东西 。有些人生来就美 ,有些人生来就丑 。 我们通过视觉形象来判断 ,以我们 自己的标 准去衡量美。 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柏拉图 , 在他 的美 学著作 《 大希庇 阿斯篇 》中则探讨了 “ 美” 这个问题 , 他说 :“ 最不容易得到人们赏识 、 最容易引起争辩 和争执的就是美 的问题。 ” 最后他说 :“ 美是难的 。 ”温克尔曼在 《 希腊 艺术史 》中说 :“ 美 是 自然界 的伟 大奥秘之 我们可以看到和感觉得 到它 的作用 ,可 是要提供 一个 关于美 的本质 清楚 的 明白的 概念 ,这却是一个 尚未被 发现的真理 。 ”车 尔尼雪夫斯基在 《 生活与美学 》中给美下了 个定义 :美是生活。 美 有广义 与狭 义之分 。鲍 桑葵则 强调 “ 美 ”的广义 : 对于我们所谓 审美上 的卓越 的东 西必须 有一个 共 同的性质 和共 同的原 理, 而我们给这种共 同性所 能找到 的唯一字 眼就是 “ 美 ”……但是话又说回来 了 , 只要 寻常人还存 在的话 , 我们就需要一个用来指 表面上看上 去审美上愉快 的字眼 , 或者使普 遍感受性觉得愉快 的字眼 ;因此我们就不能 使人们放弃 “ 美 ”这个字 的普通语言用法 。
在《 偶像 的黄 昏》 一 书中, 尼采说 :“ 根 本说来 ,人以事物为鉴 , 凡反映他的形 象的 东 西 都 是 美 的 … …丑 是 败 坏 的 象 征 和征 候 ……一切暗示精疲 力竭、沉重 、衰老、倦 怠 ,任何缺乏 自由的表现 ,如抽搐或瘫痪 , 尤其尸体腐化的气味、颜色、形 态……凡此 都激起 同样一个 反应 ,就是 ‘ 丑 ’这种价值 判断 。 ”托 马斯 ・阿奎那在 《 神 学大全 》中 说: 美不 但来 自 适 当的比例 、亮度或 明度 , 也来 自品德正直 。因此 。一个物件必须具备 该 物件 的形式要求其材料具备 的所有特征。 依 照此义 。“ 丑”字不但适用于 一切 不合 比 例的东西 , 诸如头奇大而腿甚 短的人 , 还可 以来形容 阿奎那认为过于细小 因而 “ 可耻” 的生物 。 从古希腊到近代 , 几乎所有美学理论都 说, 任何一种丑都能经由艺术上 忠实 、效果 充分 的呈 现而化为神奇 。 亚里士 多德 《 诗学 》 中说 :模仿可憎的事物 ,如果功夫精到 ,就

《巴黎圣母院》中美与丑的艺术体现

《巴黎圣母院》中美与丑的艺术体现
一 、 情 节与场景所体现 的美丑对 比
《巴黎圣母院》以“长着狮爪 的老狐狸 ”法 国国王 路 易十一统治末期 为写作背景 。路 易十一统治期 间, 政权 与宗教相 互勾 结 ,法 国监狱 密布 、绞架 林立 ,无 论是 国王 、市长 、红 衣主教 ,还是 贵族 小姐 、太太 、法 官都骄 横残暴 、丑恶 无比 ,他们 处处 与人 民为敌 ,侮 辱 、残害 、镇压 下层 人 民。作 者在这里特意 塑造 了许 多与这些丑恶 的上层社会相 对照 的美丽 、善 良的下 层人 民,“奇迹王朝 ”中那些衣衫褴褛 、肮脏 凶蛮的平 民、乞丐和流浪者们互 助互爱 ,为 了营救 与 自己患难 的姊妹 ,他们 团结一致 向象征封建王权 的巴黎圣母 院进攻 ,与统治阶级展开 了英 勇的斗争 。作者 以下层 人 民的悲惨遭遇 来揭露封建 王朝 的残暴 ,以统治阶 级 的冷酷 虚伪和丑 恶来衬 托下 层人 民极 富正义感 、 牺牲精神 的品质 ,以路 易十 一的暴虐统 治与“奇迹王 朝 ”的 团结友爱 、平 等善 良形成 鲜 明的对 比 ,既反映 了作 品人道主 义主题 ,也反 映了作者鲜 明的批判现 实 主 义 思 想 。
二、人 与人物之 间的美丑对 比
(一 )艾 丝 美 拉 达 与 克 洛 德 的 对 比 艾丝 美拉达与克洛德 之间 的鲜 明对 比是作者 塑 造美与丑 、善与恶之间尖锐冲突人物形象的代表。艾 丝美拉达 是一个美丽善 良 ,像天使 一般 可爱 的少女 , 她 的心 灵和她的外表一样 美丽 ,因而无论 她走到哪 里都散发 着灿烂夺 目的光芒 。她不仅美丽善 良、天性 率真 、活泼开 朗 ,而且还 能歌善 舞 、富有 同情心 和正 义 感 ,尽管她 自己到处 流浪 ,生活悲惨 ,但看 到别人 不 幸时 ,她都会尽 自己所 能帮助别 人 :她 以自 己优美 的舞姿 和动 人 的歌 声抚 慰 那些忧 愁 和苦 难 的流 浪 人 ;当落魄的穷诗人 甘果 瓦即将被处死 时 ,她 亳不犹 豫地与素不相识 的他摔罐结婚 ,救他一 命 ;当曾经 劫 持过她 、面 目丑陋 、正在遭受刑 罚的加西莫 多干渴 如 焚时 ,她走上象征耻辱 的刑台 ,勇敢 地喂他 喝水。她 是一个纯洁美 丽、散发着圣 洁光芒 的天使 ,但这样 一 个从外到 内都 美丽 善 良的天使 却’惨死在封建社会 专 制下 ,这既显示 了作者 的审美理想 ,也使得作 品产 生 了震撼人心 的悲剧 性力量。 副主教克洛德是 一个 阴险毒辣 、阴沉可 怕 、虚 伪 自私 的人 ,他 总是 给欢乐添上 恐怖 、给光 明罩上 阴 影 ,他 虽然披 着神圣 的外衣 ,外表 道貌 岸然 ,内心 却 激荡着灵与肉的情欲。在情 感上 ,他对一切能引起 人 的欲念的东西都深恶 痛绝 ,但 当他看到 青春 活泼 、热 情美丽的艾丝美拉达 时 ,他就像影 子幽灵一样追逐 着她 ,用尽各种手段 。引诱不成就 劫持 ,劫持失败后 就 迫害 ,甚 至还公 然无耻地逼 艾丝美拉达就范 ,当遭 到 艾丝美 拉达 的断然拒 绝后就 利用 黑袈裟 的掩护 , 泯 灭人性地将艾丝美拉达 置于死地 。克 洛德是一个 挣扎 在爱与恨之间 的复 杂形象 ,这个人 物形象的塑 造 既集 中体 现了宗教 的黑 暗与虚伪 ,也宣告 了宗教 禁欲主义 的破产和封建专制 的罪恶。_3 “丑就在美 的旁边”。如果 说艾丝美拉达是美 的 极致 ,那么克洛德就是恶 的魁首 ,二者对 比使善者 更

艺术的美与丑

艺术的美与丑

艺术的美与丑
这幅图片运用放大局部清晰的表现了老人的外形结构,体现了他苍老的状态给人看到后就会深刻的记住他,再现了
现实的老人经历的岁月。

作者理性的表
达了老人面部结构,同时还用年轻时的
健壮对比,体现了时光不饶人,对生命
短暂的感叹!
这幅画的美感是侧重理性方面的,我们需经过思考才能知道其中的美,它表现当时人们的生活。

本来美丽的女人可
是五官却变形了,这个体现了当时人
民受压迫的处境。

我们必须明白它体
现的本质和真理才能感受到它的美,
这是一种更深的愉悦,一旦获得也更
强烈和持久!。

浅谈艺术作品中美与丑的对照

浅谈艺术作品中美与丑的对照

浅谈艺术作品中美与丑的对照摘要:庄子、老子、毛泽东、达芬奇、苏瓦尔等人,都对美与丑有比较客观的论述,也就有了作家对美丑对照原则的运用。

本文通过对雨果作品《巴黎圣母院》中及现代影视剧《情癫大圣》和《立春》中人物形象的衬托对比来探讨艺术作品中美丑对照原则的使用。

关键词: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美丑对照原则矛盾统一生活中美的事物与丑的事物同时存在,也就造就了艺术作品中“美”与“丑”的存在,关于美与丑的关系问题,古今中外许多思想家都有论述。

他们常常认为,美与丑并不矛盾,它们是相互依存的。

老子用辩证的观点分析美学问题,指出美与丑是相互依存,互为条件的。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为善,斯不善矣。

”(1)。

他还从美的相对性出发,指出美与丑并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美之与恶,相去若何?”(2)。

美与丑并不是截然对立的东西,二者是相互联系并可以相互转化的。

庄子美学也突出强调了美的相对性,指出美与不美是“应时而变”(3),相互转化的,“其美者自美,吾不知其美也;其恶者自恶,吾不知其恶也。

”(4)美与不美相互包容,在本质上是没有差别的。

“毛嫱丽姬,人之所美也,鱼见之深入,鸟见之高飞,麋鹿见之决骤,四者熟知天下正色哉”;“厉与西施,恢恑橘怪,道通为一。

”(5)同时,在中国美学史上,庄子第一个谈到了丑的问题,揭示出丑中之美,认为人格精神上的美可使人忘掉其形体上的丑陋,所以丑怪形象中,可以包含有强烈的精神之美。

当然庄子并不忽视形体的美,但他更看重精神的美。

毛泽东曾说:“真的、善的、美的东西总是在同假的、恶的、丑的东西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

”(6)文艺复兴时期达?芬奇也曾说过:“美和丑因相互对照而显著。

”德国的苏瓦尔说:“丑是美的背景,用来增强美的光辉。

”可见,在艺术作品中通过美与丑的对比可以加深欣赏者对美的感受。

美和丑都能够成为文学表现的对象,因为正是在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的斗争、对抗中,事物的价值和意义才更易获得鲜明和丰富的体现。

从美学角度来说,生活中的“丑”与艺术中的“美”有何关系?

从美学角度来说,生活中的“丑”与艺术中的“美”有何关系?

从美学角度来说,生活中的“丑”与艺术中的“美”有何关系?艺术家似乎很擅长将生活中的丑用美的艺术形式表现出来。

学画的朋友大概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在外面写生时,总喜欢找些残垣断壁之类的对象来画,那些整齐排列的高楼大厦是很难入艺术家的“法眼”的。

找模特也喜欢找那些结构和服饰很有特点的人,如果没啥特点,再漂亮也激发不了艺术家的创作兴致。

但是,艺术家并非天生就对生活中的“丑”情有独钟。

有一些表现丑的艺术甚至在古代还很受排斥。

古希腊的哲学家柏拉图观点更为偏激:“如果哪位诗人一定要表现丑,那我就会毫不留情地将他驱逐出去!”可见用艺术的美去表现现实生活中的丑,并非一开始就受人待见的。

在很长时期内,人们对丑的审美特性的研究始终是一个薄弱环节,丑多是被作为美的反面或陪衬,在研究美的本质时也是一笔带过。

总之,生活中的丑在艺术表现中很难登上大雅之堂。

毫无疑问,大众对于那些表现生活美的艺术一定是更为青睐的。

诸如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安格尔的《泉》等经典作品,大多是艺术地再现了生活中的美。

但是,这并非是艺术美的全部内涵。

艺术美应该是艺术家对现实世界的审美反映和审美创造凝聚,并通过艺术的形式表现出来。

因此在涉及艺术美时,不能仅仅局限于再现生活中美好事物,而不顾及现实中丑恶的东西。

艺术有着极大的兼容性,它既包含了对自然美和现实美最真切的关照和美化,又包含了对生活丑的透视剥露和审美转化。

虽世有丑物,但用艺术的手法表现,可使丑以特殊方式被接受。

唯有如此,才能真正体会艺术美的独特魅力。

什么是“美”?美的东西留给人的印象应该是优雅、善良、完整的。

但是现实生活中并非都是美的存在,总会有很多事物都是残缺和不和谐的。

我们画画时总是强调比例要准确,在美学理论中,也常以比例作为身体之美的基础。

如果比例失调了,无疑会破坏审美平衡,产生了残缺或失衡感,一般就会被视之为丑。

如何将现实生活中的丑转化为艺术美?这是艺术理论研究中一直在探讨的话题。

从希腊时期的鬼神形象、超自然主义的怪异生物、十七世纪的现实主义和讽刺漫画极度夸张的形态等等艺术品,其实都是艺术家对"丑"的主观表现,从中我们可以领悟到现实生活中的“丑”转化为艺术美的方法。

析艺术作品浅论丑美

析艺术作品浅论丑美

析艺术作品浅论美丑美与丑它们经常被拿来做比较,艺术作品中美与丑是相呼应的,达芬奇也曾说过:“美和丑因相互对照而显著。

”《最后的晚餐》(沿着餐桌坐着十二个门徒,形成四组,耶稣坐在餐桌的中央.他在一种悲伤的姿势中摊开了双手,示意门徒中有人出卖了他。

)创作时间大约为1495-1498年,现存于意大利米兰的多明尼加修院的圣母感恩礼拜堂的餐厅墙壁上。

它是达•芬奇毕生创作中最负盛名的辉煌之作。

在众多同类题材的绘画作品中,此画被公认为空前之作,尤其以构思巧妙、布局卓越、细部写实和严格的体面关系而引人入胜。

此作品能够很好的体现出人性的丑与美。

画中,最引人注目的当属居于画最中间的耶稣,他神情淡然,双手摊开,垂下眼帘。

门徒手足无措、惊恐。

人物态势被刻画的淋漓尽致。

在表现手法上与中心人物耶稣形成鲜明对比。

通过对握紧卖主钱袋的犹大紧张惶恐的神态的刻画,能够充分体现出犹大丑恶买主的一面,在丑的对照下,人物耶稣的内心就显得更加高尚。

在艺术作品中通过美与丑的对比可以加深欣赏者对美的感受。

我个人认为美与丑是相对的,很多画作不单单是看画的像不像而定论好坏美丑的。

如艺术大师梵高,在他生时,没有人赏识他的作品,当时的人们认为梵高的画是奇怪的丑陋的,人们不愿意去购买他的画作。

然而当今拍卖画作最贵的恰巧就是这位当时被人摒弃的大师的画作。

透过他的画进而的去理解里面更深刻的含义,是对生命的执着,对色彩的热爱。

有时你觉得画的很丑的画它说不定也是经过画家深思熟虑,反复推敲并赋予深刻的含义,不能单从绘画技巧和条条框框去评判它,美和丑往往就在那一瞬间。

当代艺术广为泛滥,有很多是表面的浮夸与商业利益的滚打,很多画的很精细的作品不带有一丝情感,摆在那里也只是冷冰冰的颜料罢了,它是没有生命的。

看到别人的好,成功了就开始一味的模仿,这是无法有新作为的。

渐渐的它也会被扣上丑的帽子。

化丑为美是艺术家征服丑的过程,其中一种重要的方法就是运用艺术符号的形式创造力量。

结合美与丑的特征对莫奈的睡莲进行阐述1200字

结合美与丑的特征对莫奈的睡莲进行阐述1200字

结合美与丑的特征对莫奈的睡莲进行阐述1200字莫奈的睡莲系列作品是其艺术生涯中最为著名和重要的部分之一、这些作品以其独特的美与丑特征而著称,使观众体验到了纯粹的艺术感受。

首先,莫奈的睡莲系列作品展现出了美的特征。

莫奈以其独特的观察角度和对光线和颜色的敏感,创造出了让人陶醉的美景。

通过运用不同的色彩和笔触,他捕捉到了睡莲花朵散发出的柔和的光线,以及它们在水面上轻盈的倒影。

这些作品结合了自然和光线的变化,传递出一种安详和宁静的氛围。

观众可以感受到莫奈对自然之美的敬畏和欣赏,这在他的睡莲系列作品中得以充分体现。

然而,莫奈的睡莲系列作品中也不乏丑的特征。

睡莲系列作品的背景往往是一种模糊和扭曲的状态,缺乏明确的轮廓和细节。

这种模糊的背景使得莫奈的睡莲更加突出和引人注目。

此外,在一些作品中,睡莲的花朵呈现出诡异和扭曲的形态,与传统对美的定义相去甚远。

这种丑与美的结合为观众创造了一种独特而复杂的美感,使人们思考和探索真正的美是什么。

莫奈的睡莲系列作品也具有一种情感的特征。

通过运用色彩和笔触,莫奈创造出了一种流动的感觉,使花朵和水面在作品中相互融合。

这种流动感给人一种梦幻般的感觉,使观众融入到作品中。

同时,睡莲作为一种象征,也具有一种情感的内涵。

睡莲在东方文化中被视为纯洁和完美的象征,而在西方文化中则被视为暗示死亡和迷惑的象征。

莫奈的睡莲系列作品将这种情感元素融入其中,使作品更加富有内涵和表达力。

综上所述,莫奈的睡莲系列作品结合了美与丑的特征,使观众能够领略到艺术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通过运用色彩、笔触和情感元素,莫奈创造出了一种纯粹而独特的美感,使观众沉浸其中。

此外,通过睡莲的象征意义,作品中也引发了人们对生命和死亡等哲学问题的思考。

因此,莫奈的睡莲系列作品既是一种视觉享受,也是一种思想的启发,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美与丑的多重定义

美与丑的多重定义

美与丑的多重定义美与丑是主观的感觉和评判,是一种对于事物、人物及其特征的认知和评价。

然而,美与丑的定义因观念和文化的差异而存在多重维度和多样化的表达方式。

本文将对美与丑的多重定义进行探讨和分析,希望能够为读者带来一些启示和思考。

1. 美的定义美是一种令人愉悦和赞赏的感受,是对事物外在和内在特征的认知和审美价值的评判。

在不同的领域和文化中,美有着不同的定义和表达方式。

1.1 艺术中的美在艺术领域,美是一种触动人心的艺术表达。

艺术作品通过色彩、形状、构图、线条等元素的有机组合,让人感受到一种和谐、美丽和独特的视觉享受。

美的定义因艺术风格和流派的不同而有所变化。

抽象艺术、写实艺术和装饰艺术等都有不同的美的表达方式。

1.2 自然中的美自然界中充满了美的元素,如壮丽的山河、宏伟的建筑、多彩的植物和动物等。

自然之美是一种不可复制和无需修改的完美,它引起人们的敬畏和赞叹。

人们通过欣赏和保护自然,增加对美的认识和理解。

1.3 人文中的美人文领域中的美是指人性的优秀、道德的高尚和情感的崇高。

人文之美体现在文学、哲学、音乐、舞蹈等领域,通过人类智慧和创造力的碰撞,传达出人类对价值、真善美的追求。

2. 丑的定义丑是一种令人不悦和不赞同的感受,是对事物外在和内在特征的认知和审美价值的评判。

丑的定义因观念和文化的差异而存在多样化的表达方式。

2.1 艺术中的丑在艺术领域,丑是一种有意违反美学原则和价值观的表达。

讽刺、扭曲和夸张是艺术家常用的手法,通过这些未经加工的形象和表现方式,艺术家试图引起观众对社会问题和人性弱点的关注和反思。

2.2 自然中的丑自然界中也存在一些被认为丑的事物,如垃圾、污染和疾病等。

这些事物给人们带来不快和困扰,引起人们对环境和健康问题的关注和警惕。

2.3 人文中的丑人文领域中的丑是指人们的罪恶行为和道德败坏。

一些犯罪行为、恶意欺骗和道德沦丧等都被认为是人文中的丑。

社会对丑的审判和惩罚是维护道德和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

艺术作品中的美与丑

艺术作品中的美与丑

艺术作品中的美与丑【摘要】在艺术发展的漫长过程中,丑是处于一个相对卑微的地位上。

在艺术作品中,她绝对不允许丑陋的事物以本来的面目出现,艺术总是与美好的事物联系在一起,所以丑陋的事物想要出现在艺术作品中,必定先转型为美才行.但是,自从19世纪中期开始,艺术作品中丑的比重大幅增加,甚至出现了大量整体上都有丑意味的作品,人们称这些为丑艺术家创造的为丑艺术.从此,丑不用躲闪了,而是堂而皇之地出现在艺术中,并占据了重要的位置,大有与美分庭抗礼之势.于是如何评价传统艺术对于丑的表现,如何看待丑陋艺术中的美的成分,成为了艺术界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

本文以围绕上述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美丑相互转化相互依存引言:虽然长期以来传统美学是把艺术与美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但是艺术丑也是客观存在的.对于丑与美,古今中外许多思想家都有论述。

他们常常认为,美与丑并不矛盾,同时存在,相互依存。

老子用辩证的观点分析美学问题,指出美与丑是相互依存,互为条件并不是截然对立的东西,二者是相互联系并可以相互转化的;庄子美学也突出强调了美的相对性,指出美与不美是“应时而变”,相互转化的;毛泽东也曾说:相斗争而发展的美和丑都能够成为文学表现的对象,因为正是在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的斗争、对抗中,事物的价值和意义才更易获得鲜明和丰富的体现。

一,艺术作品中的美与丑马克思指出,艺术是一种特定的历史现象和社会现象,是一种特定的社会意识形态,是一种社会存在艺术家脑中的能动反映,他对于世界的认识和把握是以特有的形象个审美方式进行的.当一个人在现实生活中或者想象中体现痛苦或者享受甘美,他把这种感情以艺术的形式表现出来,这就是艺术创造情感的传达和心灵直觉最直接的表现.1,艺术来源于社会生活,是社会生活中美与丑的反映从西方的“模仿自然”到“再现现实”说,中国姚最的“师造化”到石涛的“搜尽奇峰打草稿”的主张,都承认艺术来源与生活。

艺术家眼中的美与丑,与普通的美丑判断有所不同。

艺术审美中对于美与丑的认识

艺术审美中对于美与丑的认识

艺术审美中对于美与丑的认识
在艺术审美中,对于美与丑的认识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因为美与丑是相对的概念,并且它们也是有主观性的。

也就是说,一个人认为美的东西,另一个人可能认为丑。

不过,在艺术审美中,通常认为美的东西具有一定的结构性、和谐性、平衡性、对称性、流畅性和节奏感等特征。

这些特征可以帮助人们在主观的情况下去评价一件艺术作品是否美。

相反,丑的东西通常被认为是杂乱无章、缺乏结构和和谐性的,或者是破碎的、不协调的、不和谐的。

但是,也有一些艺术家喜欢创作出被认为是丑的作品,他们可能是通过这种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或者是观点。

这就是说,在艺术审美中,美与丑也是有一定的相对性的。

在艺术审美中,人们对于美与丑的认识也可能会受到文化背景、历史时期、个人喜好等因素的影响。

例如,在某些文化中,肥胖被认为是美的,而在另一些文化中,苗条被认为是美的。

同样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们对于美的定义也可能会有所不同。

例如,在古希腊,人们认为身体健康、比例协调的人是美的,而在近代,肥胖甚至可能被认为是时尚的。

此外,个人喜好也可能会对人们对于美与丑的认识产生影响。

有些人喜欢传统的、规整的艺术形式,而有些人喜欢更加创新的、不规则的艺术形式。

这些个人喜好也可能会影响人们对于艺术作品的评价。

总的来说,在艺术审美中,对于美与丑的认识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它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并且也具有一定的主观性。

因此,在评价艺术作品时,人们可能会有不同的看法,但是通常来说,人们会认为具有一定的结构性、和谐性、平衡性、对称性、流畅性和节奏感的作品是美的。

浅析现代艺术的“丑”

浅析现代艺术的“丑”

浅析现代艺术的“丑”现代艺术的"丑"是指在艺术创作中出现的丑陋、怪异、反常的形象或者作品风格,与传统美学标准相违背。

在20世纪初期,随着现代主义艺术的兴起,艺术家们开始挑战传统的审美观念和艺术规范,以破坏、扭曲和变形为手法,创造出一系列被视为"丑"的艺术作品。

这种"丑"既是对传统美学的挑战和背叛,也是对现实世界的折射和批判,具有强烈的表现力和冲击力。

现代艺术的"丑"是对传统艺术的反叛。

在传统美学观念中,美是指对称、和谐、完美的事物,而"丑"则代表不和谐、不完美和反常。

传统观念中,艺术的目标是模仿自然,追求表现对称和谐的形象。

现代艺术家们认为传统美学过于保守和束缚,不符合当代社会和审美观念的需求。

他们试图用"丑"的形象来打破传统的艺术规范和审美观念,寻求艺术的突破和创新。

现代艺术的"丑"是对现实世界的折射和批判。

现代社会存在大量的不和谐、不完美和反常的现象,例如战争、贫困、环境破坏等。

艺术家们通过创造"丑"的形象或者风格,以强调现实社会中的问题和矛盾。

他们试图通过"丑"的形象来唤起观众对于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思考,以达到艺术的社会批判和启迪作用。

现代艺术的"丑"是对观众视觉习惯的挑战和冲击。

在传统艺术中,艺术作品的表现形式通常是自然和平衡的,以满足观众的审美需求。

艺术家们在现代艺术中使用了大量的变形、扭曲和夸张的手法,制造出丑陋和怪异的形象,引发观众的不适和震撼。

艺术家们希望通过这种"丑"的形象来打破观众的视觉习惯,引发观众对于艺术作品的思考和解读,以达到艺术作品的激励和启发效果。

现代艺术的"丑"是对传统美学的反叛和批判,是对现实社会的折射和感知,同时也是对观众视觉习惯的挑战和冲击。

浅谈艺术作品中的美与丑

浅谈艺术作品中的美与丑

浅谈艺术作品中的美与丑【摘要】:“美”与“丑”这对矛盾体,它们始终处于相互对立、依存的辩证关系,艺术作品中的美能够启到悦目心娱、净化心灵,而“丑”则给人带来自省与反思。

“美丑对照原则”是在艺术创作中所使用的艺术手段,而艺术的真实、生活的真实是艺术作品本质表现。

现实的美、社会的美与形式的美皆能从艺术作品中呈现出,作品还能创造艺术美,并给人强烈的美感。

艺术的美与丑是分成次,主要分为外美内丑与内美外丑,所反映出来“丑”的对象不等于艺术“丑”。

总之,“美”与“丑”二者之间是可以相互融合转化。

【关键词】:美与丑;艺术作品;审美;审丑;艺术是一种生产劳动,客观世界中的许多事物,通过欣赏艺术作品的行为,获取审美感觉。

凡人能与客观事物产生一定的审美关系,从而引起群众们的审美感受,由此可得,艺术审美具有普遍性、规律性、历史性等。

没有天生不变的美,自然也没有绝对永恒的美,对人外貌美的认识,每个时代都个有千秋,魏晋时代以“秀骨清像”为美,唐朝则以“丰硕颊体”,当今盛行以瘦为美;而西方古希腊时期的人物形象审美标准,再到后来的达·芬奇的《威鲁特威人》的黄金比例,审美标准是随着时代发展而变化。

众首周知,在这大千世界中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既有善自然也会有恶的一面,便有美丑之分,万物皆是对立统一。

只有真去理解时间事物之间正反两面的关系,才能在进行艺术体验活动时更好的掌握、了解艺术家们创作动机以及其想想过作品表现某种内涵意义。

1.美与丑的认识艺术作品最本质特征就是美,所以美是一种具有独特的价值,丑亦是。

“什么是美的问题”在很早以前人们就已经在进行探索了,美是视觉审美的愉悦体验,丑则是一种特殊的审丑体验,那么美到底是什么?丑又是什么?(一)什么是美在西方古代,例如希腊哲学家毕德哥拉斯认为“美即和谐”,“和谐是许多混杂要素的统一,是不同要素的相互一致。

”[1]其认为和谐是“美”与“丑”这对矛盾体的调和剂,是协调统一。

桑塔耶那看来“美是一种最高的善,它满足一种自然功能,满足我们心灵的一些基本需要或能力。

美丽与丑陋:《巴黎圣母院》中的艺术与社会批判

美丽与丑陋:《巴黎圣母院》中的艺术与社会批判

美丽与丑陋:《巴黎圣母院》中的艺术与社会批判引言《巴黎圣母院》是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于1831年出版的一部著名小说,通过描写巴黎圣母院发生的故事,探讨了美丽和丑陋在艺术中的表现以及对社会现实的批判。

本文将深入分析《巴黎圣母院》中所展示的美与丑,并探讨其所传达出来的艺术意义和社会批判。

一、美丽在《巴黎圣母院》中的表现1.1 艺术构思与建筑描绘《巴黎圣母院》以其精致而壮观的建筑描述了美丽。

作者通过对建筑风格、结构和细节的描写打造出了一个栩栩如生的场景,向读者展示了美与细腻之间的关系。

1.2 登峰造极之作:埃斯梅拉达舞剧小说中埃斯梅拉达舞剧是美丽艺术最高峰之一。

通过舞剧的描写和埃斯梅拉达的形象刻画,雨果以艺术形式展现了女性的美丽,呈现出深情、纤弱与智慧相结合的形象。

1.3 斗兽场与真实之美小说中的斗兽场具有一种特殊的美感,将死亡与残酷暴力转化为视觉享受。

这种不寻常的美丽引发了人们对社会道德和人性本质等问题的思考。

二、丑陋在《巴黎圣母院》中的表现2.1 博谬主义之刺小说中既有栩栩如生、光彩夺目的美,也描绘了许多丑陋恐怖的形象。

其中最著名的是博谬先生(奎塔瓦),作为一个畸形人物,他代表着社会对不同人群和离经叛道者的嘲笑与排除。

2.2 社会阶级丑陋小说中也通过描述人物关系和社会阶级来探讨社会丑陋。

贵族法尔西特反映了那些自私和虚荣之心,在追逐权力和地位时使得社会变得丑陋。

2.3 视觉和道德的冲突小说中描述了因磨坊女郎于达恩纳而引起的美和丑的冲突。

她虽然长相丑陋,但在内心具有美好品质与高尚行为,体现了对外貌与内心之间的对比。

三、艺术与社会批判3.1 反映社会问题《巴黎圣母院》通过对美丽和丑陋的描写,以及人物关系和社会阶级之间的对比,深刻地反映了当时法国社会存在的问题。

雨果试图通过艺术手法唤起读者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并进行社会批判。

3.2 对现实社会道德的挑战小说中许多角色在追求各自利益时表现出无情和自私。

论艺术美和生活丑 2

论艺术美和生活丑 2

评艺术活动中生活丑和艺术美的关系美与丑,是一种相互联系又相互独立的现象。

美与丑,二者只有在相互联系、相互比较时,才能显示出他们的内涵,它们相伴而生,又相辅相成。

失去一方,另一方也不复存在。

往往美的艺术需要丑来衬托。

通过艺术作品审美丑,我们可以获得对艺术品更深层次的认识。

首先,在艺术作品中,生活丑更能突显艺术美。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有高尚、有颓废,有积极也有消极,有美有丑,这些都是相辅相成的。

生活丑无处不在,而这些丑能成为艺术创造者创造美的素材,为其提供着源源不断的灵感,达到化丑为美得到境界。

例如雨果笔下的《巴黎圣母院》中的卡西莫多就是这么一个集生活丑和艺术美为一体的艺术形象从客观上看,卡西莫多有着丑到极点的相貌。

艾丝美拉达第一次看到都被吓到了。

从一切综合条件看就像是一个恐怖的野蛮人,世界上不会有这么残缺的人。

这种生活丑并不能给人一种艺术美的享受。

但是艺术家能通过自己高超的技巧,使丑态的人具有艺术美的价值。

在雨果的笔下,他虽然给了卡西莫多丑的相貌,但是人不可貌相。

他同样赋予了卡西莫多纯洁善良的品质,使其具有内在的美。

这让我们在欣赏《巴黎圣母院》时,更多注意的事卡西莫多的内在美。

其次,艺术美还表现在作品对生活中的丑的批判与否定态度。

《巴黎圣母院》艺术地再现了四百多年前法王路易十一统治时期的历史真实,《巴黎圣母院》讲述了宫廷与教会如何狼狈为奸压迫人民群众;刻画了人与人之间的虚伪,丑陋的嘴脸;揭露了一个阴暗,虚伪的世界,突出了人内心矛盾、冲突、分裂、自私、冷酷。

虽然存在着这样的生活丑,但这部作品却闪耀着典型人物的社会思想价值之光环。

它反应的虽然是丑的现象,但是象征的是不甘于丑的人的斗争心里。

正是用极端的丑来激励我们去追求理想的美。

总之,美与丑是相伴而生,相辅相成,生活丑在作品中也因为其它对于美的表现而更加突出,使形象更加丰满而真实,达到化丑为美的境界,而艺术的美感就在于美丑之间对立和统一中表现出来。

从西方艺术作品中看丑的发展演变-2019年文档

从西方艺术作品中看丑的发展演变-2019年文档

从西方艺术作品中看丑的发展演变美与丑就仿若昼与夜一般,有白天必然也会有黑夜。

美与丑是相互依存的,在任何时代,美与丑都共同存在于这个社会,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也会是。

1美主导,丑依附于美。

自古“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人类自明智以来就从来没有停止过对美追求的脚步。

从旧石器时代的阿舍利手斧,到古希腊时代的巴特农神庙,到文艺复兴时期的米开朗琪罗绘画,再到近代的贝多芬宏伟壮丽的交响曲,美一直都作为人类社会中善良、正义的化身而存在。

反之,丑则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都是以罪恶、憎恶的对象现身,难登大雅之堂。

褒善贬恶,在现实中的体现就是褒美贬丑。

这一时期丑是依附于美而存在,是个微不足道的审美对象。

尤其是在神学、哲学和伦理学背景下所产生的西方古典艺术,他们喜欢用单纯的、绝对的、永恒的“美”来表达,我们很难找到别的任何一种替代方式。

在那个时代,丑只是作为一种附属地位而存在,一旦进入艺术,只能在不破坏和谐的美和单纯的愉悦的情况下,称为其整体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正因如此,在当时的绝大多数艺术作品中,都被禁止出现丑的形象。

如阿基桑得罗斯的雕塑作品《拉奥孔雕塑群像》,在这组群像中,可以看出,作者对人体解剖知识的熟悉程度之高,他们对人在表现痛苦时的动作,对巨蛇缠身的情景和肌肉的运动作了精心的设计和构想。

按照正常思维,人在被巨蛇缠身的情形下,应该发出痛苦的悲号,面部表情应该是极端痛苦。

可作者为了避免丑的形象的出现,拉奥孔父子三人脸上居然没有因为被巨蛇缠身的疼痛而产生的抽搐和痉挛,只有轻微叹息之表情出现。

这种表达方式脱离了现实情况,使作品缺少了由于灵魂挣扎而迸发出来的激情,作品虽然具有力度,却浮于表面,造型上虽然极具美感,却不够深沉。

使得作品极具戏剧性的表演,却少了对他们内在心灵活动的揭示O塑造这样一种扭曲的美的原因,在莱辛的一本《拉奥孔》命名的著作中的一段话也许可以为我们解答。

“拉奥孔面孔所表现的苦痛并不如人们根据这苦痛的强度所应期待的表情那么激烈。

结合作品分析丑在艺术表现中的审美意义

结合作品分析丑在艺术表现中的审美意义

结合优秀的美术作品分析,丑在艺术表现中的审美意义。

主要摘要;丑是与美对立的范畴。

在现实生活中,丑不能成为审美对象,它常引起人们的心理抗拒和情感排斥,从而被排除于审美视野之外,不为审美心理所容纳。

它是审美活动中的负价值,是同人的本质力量所追求的目标背道而驰的。

但是,现实中的丑却可以成为艺术对象,现实丑就能转化为艺术美。

事物本身的“丑”的性质并没有变,作为艺术形象却具有了审美意义和审美价值。

同时,它能使人认识到这种否定性的本质,便具有了审美认识的作用。

关键词;丑,审美,生活丑能转化为艺术美,是由艺术创作的特性所决定的。

艺术家认识到生活丑的本质及其背后所隐藏的社会意义,将丑真实地展示出来,就体现了合规律性的“真”;同时,进入到艺术殿堂中的丑渗透着艺术家否定性的评价,便从反面肯定了美,又体现了合目的性的“善”;并且,由于优美的艺术表现形式,生活丑在艺术上构成了具有审美价值的艺术形象。

因此,当生活丑进入艺术意境,就会蕴含生活丑本身所无法包含的审美意义。

这是一种以其艺术性的存在否定其自身现实存在的美,能够使人们的心灵震颤,产生强烈的美感,即所谓的化腐朽为神奇,于丑怪中见光华,比如说:法国雕塑家罗丹创作的《欧米哀尔》欧米哀尔是个年轻美貌的妓女,风流一时,当她衰老时,过分的纵欲和摧残使她尝到了苦果,欧米哀尔弯腰踞坐着,无力地低垂着头,绝望地看着自己那曾经饱满、灵巧的乳房,富于弹性光洁的腹部。

而今一道道皱纹布满僵硬的身体,四肢如同冬日里的朽木,支撑着衰老的生命。

昔日的生命活力,如同逝去的岁月永不再回。

虽然第一眼看来那仅仅是一个老妇的雕像,可当它成为一件艺术做品时,其中却蕴含美的意义。

通过艺术家的各种艺术手段与表现形式,艺术实现了现实生活之中假丑恶向艺术美的转化,从而化丑为美,扩大了人的审美范围与审美对象,有助于主体通过艺术来认识和把握世界。

正因为这样才有了所谓的丑,可是有知道那是对生活中真实的美的再现了,正因为有了欧米哀尔以前的那种美那种风流,当岁月流逝,看到艺术作品的欧米哀尔时,是不是先是惊讶,然后了,那就是对这个惊讶的思索吧。

以美学原理鉴赏艺术作品中的“丑”

以美学原理鉴赏艺术作品中的“丑”

以美学原理鉴赏艺术作品中的“丑”在艺术创作中,“丑陋”是重要的描写对象。

病态的、畸形的、贫弱的、卑劣的、不和谐的等各种各样的丑,都进入到作家、艺术家的视野之中。

照理,丑的东西只能使人厌恶,何以某些丑的人和物进入艺术作品,反倒给人们带来美感呢?其中极为重要的因素是:丑在很多情况下往往比美更能揭示内在的真实,从而更能激发人们深刻的审美快感;而且,对丑的揭露、谴责和批判,是令人痛快的。

在艺术创造中,作家、艺术家的审美理想是一道美的光亮,它可以刺穿表象,使其丑的本质显露而被征服。

这就是为什么在我们的眼前,常常栩栩如生地活跃着康大叔、葛朗台、别里科夫、奥楚蔑洛夫这类“人渣”的原因;这就是为什么在我们的脑海中常常会出现阿Q、杨二嫂、卫老婆子这些“病态的人”的音容笑貌的原因。

这些丑类,“在滑稽中的丑态是使人不快的;但是,我们这样明察,以至能够了解丑之为丑,那是一件愉快的事情。

”(车尔尼雪夫斯基《论崇高与滑稽》)再以诗歌为例,闻一多的《死水》是典型的以美写丑,而古典诗歌中把丑作为背景,用以衬托美的写法,更是屡见不鲜。

如刘禹锡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以“沉舟”的死静来衬托“千帆”竞发的生动,以“病树”的病态来衬托“万木”争春的壮美。

生动因有死静共存而更加生动,壮美因有病态相伴而更加壮美。

这就是说,丑还是丑,但丑作为陪衬而成了美的条件,成了美的一个源泉。

这也就是作家、艺术家在自己的作品中把阴影掺入光明,把滑稽丑怪置于优美崇高之旁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艺术创作中,丑作为一种内容,离不开一定的艺术形式。

因此,我们还需从形式与内容关系的角度,来探讨审美所带来的快感。

《红楼梦》中的王熙凤,总体上来讲,是作为一个丑恶形象出现在读者面前的,“嘴甜心苦,两面三刀”,”脸上堆着笑,脚底下使绊子”,“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

但曹雪芹却用一种美的方式去想象去表现,精心设计她的一言一行,完美地塑造了她的性格:先在第三回通过林黛玉的所见、所闻、所想,使她的身份、地位、外貎、性格初步展示在读者面前,以“美”为主,“美”中现“丑”;而后通过毒设相思局、弄权铁槛寺、大闹宁国府、逼死尤二姐、巧设调包计等情节,使她的丑恶和歹毒得到充分体现。

丑在艺术表现中的审美意义

丑在艺术表现中的审美意义

丑在艺术表现中的审美意义
在艺术表现中,丑具有其特殊的审美意义。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解读:
1. 对比与反差:丑与美相对立,丑能够与美形成强烈的对比与反差。

通过丑,艺术家能够突出美的价值和特质,使观众更加深刻地感受到美的存在。

2. 触动内心情感:丑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让人们产生强烈的情感体验。

丑的形象常常与悲伤、痛苦、无助等负面情绪相关联,通过丑的形象,艺术家可以触动观众内心深处的情感,并引发思考与共鸣。

3. 反映社会现象与问题:丑可以象征现实社会中存在的问题与不平等。

艺术家通过描绘丑的形象,反映社会中的丑恶与丑陋,警示观众应更加关注并改变这些问题。

4. 对于个体形象的突破:丑可以打破传统美的标准,重新定义审美观念。

艺术家通过丑的形象,突破现实中关于美的刻板印象,让观众反思与重新审视自己对美的定义。

总之,丑在艺术表现中具有独特的审美意义,它可以强调美的价值、触动观众情感、反映社会问题以及重新定义审美观念。

丑恰恰是艺术中一种重要的表现方式,使人们对美与丑有更深入的理解与思考。

席勒绘画艺术形象中的美与丑

席勒绘画艺术形象中的美与丑

席勒绘画艺术形象中的美与丑
杨心怡
【期刊名称】《文学艺术周刊》
【年(卷),期】2024()4
【摘要】一、美与丑(一)西方美学中美与丑的辩证关系关于美是什么,在西方美学的范围内有很多种理解,比如从客观对象来说,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美是和谐,和谐在本质上就是世界各种事物的“综合”。

在绘画中,人们会对画面布局的宽密协调,对色彩的深浅搭配,对形象与意境的密切结合,感到美。

[1]黑格尔继承了柏拉图和普罗提诺的说法,把美规定为“理念的感性显现”[2]。

他是从绝对精神本体中探讨美的本质,并认为艺术作品应该包含多种感性因素和形式,应该清晰地表现出理念的内涵,作品应该通过感性的形式将理念生动地呈现出来。

【总页数】5页(P70-74)
【作者】杨心怡
【作者单位】广州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205
【相关文献】
1.“美即丑,丑即美”在《麦克白》中的妙用
2.现实丑·艺术美——美和丑在艺术与设计中的交融碰撞
3.西方绘画艺术形象“美”与“丑”的审美思辨
4.西方绘画艺
术中人物形象塑造方式辨析——以“美”与“丑”艺术形象为例5.罗中立绘画作品中的美与“丑”的艺术体现——以《父亲》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艺术作品中的美与丑
【摘要】在艺术发展的漫长过程中,丑是处于一个相对卑微的地位上。

在艺术作品中,她绝对不允许丑陋的事物以本来的面目出现,艺术总是与美好的事物联系在一起,所以丑陋的事物想要出现在艺术作品中,必定先转型为美才行。

但是,自从19世纪中期开始,艺术作品中丑的比重大幅增加,甚至出现了大量整体上都有丑意味的作品,人们称这些为丑艺术家创造的为丑艺术。

从此,丑不用躲闪了,而是堂而皇之地出现在艺术中,并占据了重要的位置,大有与美分庭抗礼之势。

于是如何评价传统艺术对于丑的表现,如何看待丑陋艺术中的美的成分,成为了艺术界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

本文以围绕上述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美丑相互转化相互依存
引言:虽然长期以来传统美学是把艺术与美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但是艺术丑也是客观存在的。

对于丑与美,古今中外许多思想家都有论述。

他们常常认为,美与丑并不矛盾,同时存在,相互依存。

老子用辩证的观点分析美学问题,指出美与丑是相互依存,互为条件并不是截然对立的东西,二者是相互联系并可以相互转化的;庄子美学也突出强调了美的相对性,指出美与不美是“应时而变”,相互转化的;毛泽东也曾说:相斗争而发展的美和丑都能够成为文学表现的对象,因为正是在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的斗争、对抗中,事物的价值和意义才更易获得鲜明和丰富的体现。

一,艺术作品中的美与丑
马克思指出,艺术是一种特定的历史现象和社会现象,是一种特定的社会意识形态,是一种社会存在艺术家脑中的能动反映,他对于世界的认识和把握是以特有的形象个审美方式进行的。

当一个人在现实生活中或者想象中体现痛苦或者享受甘美,他把这种感情以艺术的形式表现出来,这就是艺术创造情感的传达和心灵直觉最直接的表现。

1,艺术来源于社会生活,是社会生活中美与丑的反映
从西方的“模仿自然”到“再现现实”说,中国姚最的“师造化”到石涛的“搜尽奇峰打草稿”的主张,都承认艺术来源与生活。

艺术家眼中的美与丑,与普通的美丑判断有所不同。

艺术家创作的艺术作品来源于自然生活中,并把自己想要表达的感情也倾注其中。

这些感情包括快乐愉悦的,同样也可以包括愤怒、同情、叹惜等令人不快的感情。

所以艺术能表达现实的美与丑,并通过艺术加工,使丑的东西也能够吸引人,引发观众思考。

所以优秀的艺术作品能让生活中丑的东西也成功地感染观众。

因此,评判艺术中的美与丑,已不能单纯用生活中的美丑来定义,而是要更多一个层次。

评判一个艺术作品的好坏美丑,是要看这件作品是否能真实准确地再现了事物的原貌或原气氛,并且真实准确地表达了作者的感情。

为了美化某人或某物,虚假地修饰而改变了真实,这种艺术品一向被作为批评的代表。

2,艺术反映全面生活中的美与丑
艺术同其他的更高的特殊意识形态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相互渗透哈相互反应。

由此看来,艺术反应全面的社会生活,是社会生活中各个领域、各种事物的全面反映,包括物质、精神等。

艺术不仅可以反映社会的经济观点,生产关系和阶级关系,也可以反映生活中人们的政治观点,法律观点,道德观点等等,而且可以反映人们各种梦想、情感、愿望、审美趣味和审美思想。

可以说,一切都在艺术的视野之内。

比如:罗丹的雕塑《老妓》,这是被称为“丑得如此精美”的艺术典型。

这是罗丹根据法国诗人维龙的诗《美丽的欧米哀尔》而塑成的。

欧米哀尔年轻时曾红极一时,而老年时处境凄惨。

在罗丹的艺术创造下,这个老妓弯着腰,驼着背,她的绝望的目光,两乳干瘪的胸膛,干藤条般的手臂,满是皱纹的肚皮,松弛无力的肌肤,骷髅般的躯干……都显出可怕的衰老。

可以说是种种衰老集于一身。

据说,不少女观众看了这尊雕像,都用手把眼睛捂住,连声叫道:“太丑了!太丑了!”
然而,《老妓》又是一尊具有极高审美价值的艺术珍品。

这是因为《老妓》丑的外形,是艺术化、典型化了的丑,它真实深切地表现了她那愁苦、悲哀、绝望的心情,那些扭曲的线条,也互相和谐地融化在她的身上,生动显现出老妓的干瘪、颤栗、僵硬,引起人们心灵的震撼和恐惧。

那吃人的社会吮吸干了一个美丽善良的妇女的血肉,吞噬了她的青春,然后丢弃了她。

罗丹通过这一艺术形象,表达了他对那个吃人社会中被侮辱与被损害者的同情,使它成为那个时代吃人制度的一面镜子。

于是,人们同情她怜悯她,更加痛恨那丑恶的社会,
引起人们对美的怀恋、热爱和向往。

“罗丹的艺术是自我视觉形态的完美塑造。

他用简约的艺术语言表达出丰富的空间和人性情感,从罗丹的作品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反叛的艺术理念和超人的才华。

”这可以从罗丹的雕塑中得到证明。

3,艺术作品反映高度概括的美与丑
当代电影中,许多动画片都是很成功的艺术作品。

这些卡通作品动画无论二维三维,在普通定义中,都没有真人电影真实;但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动画仍在以真实的叙事方式描写刻画真实的生活,有夸张,但让观众获得的情感交流一定是最真实的,所以仍能成功地打动观众。

在这些作品中,有以正面角色,充满美感的人物形象为主角,也有为了衬托某些美好的事物,而故意为之,设计出的丑的,邪恶的角色,甚至是以丑的形象为主题,但不乏透露出艺术新感知的作品。

而且,动画甚至是一部分电影,因为时长的限制,受众群体的考虑等综合因素,好与坏、善与恶都是经过提炼的,为了增加戏剧冲突,这类片中的角色都是带着标签的,好就是好,坏就是坏,即使有所转化,也是大是大非的急转直下。

比如:美国动画片《加菲猫》的主角就是一只又丑又懒,又肥又自私,还欺软怕硬的猫咪,但这只猫的性格确是最真实人类的写照,他比人类纯真、纯粹,敢于把许多人类所不敢表现出的情绪、想法表现出来,虽然这些情绪、想法正是我们平时所想,甚至所为,但耻于承认的坏的情绪、想法。

如果这些人类的惰性情绪表现在任何一个人身上,我们都会认为这是丑陋的,但是以卡通的形式表现这些,既可
以作为人类自己反思的镜子,又可以让观众会心一笑,看着一个卡通角色尝试众多我们想到却未必可以真正实施的恶作剧,做这些傻事的结果在现实中是需要被批评甚至谴责的,但在一部卡通剧集中,则显得那么接近生活而惹人爱恋,也许是丑陋的行为,经过这种表现方式,则显得如此可爱。

而即使是有缺点,但整体而言,加菲猫并不是坏人,他会心软,会感动,会为自己的错误而懊悔,整体而言,他是一个有缺点的角色。

二,艺术中作品中的美与丑可以相互转化
如上所述,艺术作品中的美与丑反映了社会生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