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语文教学与当下语文教育的思考
中国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的关系
中国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的关系摘要语文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而学习理解中国传统文化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本文通过几个课程标准的对比,从理论上阐释了中国传统文化在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方面的重要性,要大力发展教育,提高教育质量,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必须对学生进行优秀文化尤其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感染。
迭一作用的有效发挥,就要从中国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和语文教学的关系入手。
一、绪论(一)研究背景及意义近年来,提升语文素养,尤其是在校学生的语文核也素养,加强其文化底蕴,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与重视。
大力发展教育,在语文教材中増加我国传统文化元素尤为重要。
教师在设计和开展语文教学活动时,也应更加注重传统文化的渗透,积极运用丰富的文学内容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进而帮助其自身文化修养和语文素养产生较大提升。
(二)研究内容及方法本文采取的研巧方法主要是文献分析法、类比归纳法等,笔者主要是从对几个课程标准的对比,查阅其他关于语文素养和传统文化的相关资料,结合国家文化方面的政策文件及课堂实录等中获得启示,并积极呼吁广大一线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在中国传统文化方面加W渗透、熏陶和感染,以提升其语文素养,帮助学生全面和谐的成长。
二、基于语文教学角度看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创造的,是中华上下五千年世世代代所继承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
它由中华文明演化及汇集而成,它反映了浓郁的中华民族特质与风采,是我国民族历史上丰富的意识形态、思想文化的总体表征。
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属性。
语文学科是母语学科,其必备品格更多体现在一种文化尤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上,对待中国传统文化,我们应该理性对待。
(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应该辩证地看待,我们昔先要抓住其精髓,明确哪些是需要保护、继承和发扬的,哪些是需要扬弃的,既不能是像新文化运动时期的全盘否定,也不能倒行逆施,全盘肯定。
叶圣陶语文教学思想对现代语文教育的启发
叶圣陶语文教学思想对现代语文教育的启发叶圣陶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和语文教学家,他的语文教学思想对现代语文教育有着重要的启发作用。
叶圣陶主张以文本为中心,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在教学中强调情感、体验和思维的培养,积极倡导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他的教育思想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对于指导现代语文教育工作具有很强的启示意义。
叶圣陶的语文教学思想的基本特点,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一、以学生为中心。
叶圣陶主张以学生的兴趣、需求和能力为出发点,尊重学生的个性和特长,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自主学习能力。
他认为教育应该以人为本,教师要倾听学生的声音,关注学生的成长,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有益的指导和帮助,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挥自己的潜能,实现自己的价值。
二、以文本为中心。
叶圣陶主张以文本为教学的核心,他认为通过文本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修养和思维能力,帮助他们理解和欣赏优秀的文学作品,提高语文素养。
他强调要选取生活和学习中紧密相关的文本,让学生能够在文本中感受生活、感悟人生,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和表达能力。
三、注重情感与体验。
叶圣陶认为语文教学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和体验,唤起他们对文学作品的共鸣和感悟。
他主张要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情感共鸣,通过文学作品的阅读和赏析,帮助学生认识生活、理解人生,从而提高他们的情感素质和生活品味。
四、强调思维与表达。
叶圣陶主张在语文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让他们在文学作品中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和感悟,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水平。
他认为教学应该重视对学生的思维方式和逻辑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学会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叶圣陶的语文教学思想对现代语文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启发了我们在语文教学中不断探索创新,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思维表达,提倡以文本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在现代社会,学生的学习方式和生活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教师需要更加灵活地把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充分关注学生的发展需求和兴趣爱好,引导他们在语文学习中去感知和创造,形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和自主学习能力。
语文教育如何传承传统文化的几点思考
研训语文教育如何传承传统文化的几点思考一、语文教育的功能与意义(一)语文教育的目标和性质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即在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的同时,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品质。
因此,语文教育主要包括技能性和人文性:技能性主要是让学生学会听说读写的能力;人文性主要是让学生通过阅读欣赏所获的人生感悟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让学生们的心灵得到升华。
而高中语文教育更倾向第二个目标,听说读写这些是基础,在小学和初中就已经学会了,高中则是沉淀学生基本的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让学生学会拥有审美情趣,使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等方面得到长期的发展。
(二)语文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语文教育首先是教授文言文知识,汉字在我国几千年的历史里不断演变着,其内在意思读音语法也在不断变化。
因此,语文教学首先要教会学生弄清文言知识,讲授字词的古今义、通假字、活用等等,通过文本来分析字词变化的规律,通过句子来分析语法功能的变化。
其次是教授文言文的精髓内涵,如在教学《苏武传》时,教师应给学生交代文章背景:汉朝时,匈奴经常冒犯汉朝边界,为了维护汉朝利益,苏武作为史臣出使匈奴,这一去便被匈奴囚禁数年,匈奴人用尽各种办法劝降苏武,但苏武那颗赤诚之心一心向汉。
文章用“忠”字概况苏武的一生,忠义自古以来就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优秀品质,意在教导学生忠义。
(三)语文传统文化教育的价值《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吸取人类优秀的传统文化。
”语文课本收录了大量优秀的经典名篇,这些名篇蕴含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为人处世之道,蕴含着积极的人生态度。
高中生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塑造期,如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高洁,李白“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自信,苏轼“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豁达等等,既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人生观,健全他们的品德,还能帮助学生获得人生启迪,懂得人情世故,认清自我。
对传统语文课堂教学方法的思考
对传统语文课堂教学方法的思考一、传统文言文教学的内容和方法我国的语文教育,经历了一个漫长而又复杂的发展过程。
不同的时代与不同的社会需求,往往决定着这一时期的语文教育的目的,进而决定这一时期的语文教育的内容、形式与方法。
我国封建社会的语文教育,其实质是单一的以文言文教学为主的教育。
由于封建统治的需要,中央官学、地方官学、书院、私塾和社学等各类教育机构,除少数对群众进行“教化”外,多数是为了培养各级行政官吏。
教学内容以封建的政治思想和伦理道德为中心,蒙馆教识字书,其他学校以教儒家经典为主。
自隋唐开始,统治者通过科举考试选拔能够为己所用的人才以巩固和维护其统治,所以大多数读书人把读书作为出仕的阶梯,把主要精力放到学习科考诗文上面。
读书、解经、做文章,成为读书和应考的主要内容。
无论是官办书院还是私塾,均以载圣人之言的文言文为主要教学内容,而且,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不论先生和弟子,对内容的理解和把握,都以尊崇古人为原则,以古人的是非为是非,丝毫不敢离经叛道。
由于教学内容单一,导致与之相应的简单的教学形式。
教学方法以背诵、讲解为主。
背诵,既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方法,又是学生要完成的最主要的任务,背不出来便要挨板子。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沿着这种思维定式,先生和学生始终认为只要能够把相当数量的文言文烂熟于胸,就不怕写不出好文章。
教师拖着长长的声调摇头晃脑地教,学生跟着摇头晃脑地读,是教学中常见的情形。
从蒙学所用的字书,到四书五经,“只要能够把这些东西原原本本地背诵下来,就算完成了任务,即使到了相对较高的程度,对经书的理解也必须根据一定的注释,学生不能进行主动发挥。
不但所学内容是一成不变的,就是表现内容的形式也必须是固定的。
学生所使用的词汇、句式、语气等都是背诵下来的,甚至达到了无一字无来历、无一句无根据的程度。
学生经过这样长期的训练,思维的内容和方式也就必然是从古人到古人”①。
讲解,是教师运用的主要教学方法。
将传统文化融入到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教学思考
·89·课堂聚焦摘 要:在小学教学阶段,语文不仅是一种教学基础学科,同时还是文化的载体,因此,小学语文对传统文化的弘扬和发展有着十分关键的教育作用。
本文主要探究将传统文化融入到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有效策略,帮助学生正确了解传统文化知识,同时也希望能够为广大小学语文教师提供思路和参考。
关键词:传统文化;小学语文;融入策略;教学思考;探究分析引言:众所周知,小学阶段是小学生价值观和认知观初步形成的重要时期,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及时渗透传统文化,不仅能够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同时还能够帮助学生正确认识我国的传统文化,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促进学生将传统文化发扬光大,同时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升学生的民族荣誉感。
但是经过实际的教学实践调查可知,当前,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的现状却不容乐观,一方面是教师不够重视,使得传统文化的教学流于形式,另一方面则是教学方式不恰当,没有激发起学生学习和继承传统文化的兴趣和欲望,因此,探究能够将传统文化有效融入到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教学策略,应当值得每个小学语文教师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一、结合教学内容,渗透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语文教材中的文章总会和我国的传统文化有着契合点,因此,教师可以把握和利用教学内容,科学合理的渗透我国传统文化。
这样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认知,还能够提高学生对于教学内容的学习效率,促进了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融入,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比如,在学习部编新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田家四季歌》的内容时,教师可以巧妙的引入二十四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然后向学生介绍二十四节气歌的由来,向学生渗透我国的传统文化。
学生通过学习就会发现,二十四节气歌是为了便于记忆古代历法中二十四节气而编成的小诗歌,能够用来表示季节的变迁和指导农事,二十四节气歌充分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以及智慧的结晶,直至今日,二十四节气歌都还十分适用于指导农业生产。
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的融合
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的融合1. 引言1.1 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的融合的重要性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的融合是当代教育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
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的精神财富,是历史的沉淀和文化的传承,承载着丰富的哲学思想、道德规范、文学艺术等元素。
而语文教学作为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能力、文化素养和国家认同感的重要途径,必须与传统文化相结合,以推动学生成长和发展。
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的融合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和传承民族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和自豪感。
通过传统文化的引导,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语文课文背后的文化内涵,提高课文的理解和领悟能力。
传统文化的融入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激发其对语言文字的热爱和追求。
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的融合还可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通过传统文化的引导,可以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审美情趣、文学修养等方面的素养,提高学生整体的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
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的融合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还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的融合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可以有效提升语文教学的效果和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成长。
在当代社会中,我们应该重视并积极推动传统文化与语文教学的融合,为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提供更加丰富和优质的教育资源。
1.2 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在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根基,是历史的积淀和传承。
在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语文知识,提高语文素养,增强文化自信。
传统文化可以丰富语文课文的内容。
许多古代经典作品如《论语》、《红楼梦》等都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通过这些经典作品的学习,学生不仅可以提升语文素养,更能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传统文化在篇章结构中的运用也能为学生提供学习范本。
古代文人对文字的运用非常讲究,他们注重语言的美感和表达的精准性,这对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具有积极意义。
新时期语文教学的思考
新时期语文教学的思考语文教学是一种技术,更是一门艺术。
著名特级教师李吉林说:“创新,是人的生命迸发出的最鲜活的最富灵性的智慧的火花。
即使是瞬间的,也是灿烂的;即使是粗浅的,也是可贵的。
它是与学生的兴趣、学习的态度、敏锐的观察力、求异的思维品质、丰富的精神世界有关。
”作为一个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的天地里,我默默耕耘,不知不觉中已有十九个春秋,回首走过的路,有迷惘、困惑也有清晰,从清晰到迷惘再回到清晰,我终感悟出语文教学的真谛:大道至简,大音希微,返璞归真、注重基础又追求个性张扬方是语文教学要义。
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我不断总结、反思、探索。
我认为如果语文教学离开了丰富的语言积累,离开了对语言运用的经验感悟,离开了探索、思考与个性培养,一味追求新奇的理论尝试,要么陷入泥潭不能自拔,要么邯郸学步贻笑大方。
下面我从三方面谈谈我的看法:一、语言积累是基础我们都知道,语文教学离不开语感的培养,而语感培养中积累是关键。
中国传统语文教学特别注重诵读习惯的培养。
康熙读书时,他的老师在讲授前,每每给其一篇文章,先令其诵读50遍,能背时方开讲。
古代之私塾教育要求学生从《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到“四书五经”、《古文观止》、《唐诗宋词》无一例外地均要求诵读。
吟诵成为传统语文教学中最基本的手段。
凭着这种略带强制性的教学手段,学生受到了古代先贤思想的熏陶、智慧的启迪和情感的滋润,在他们记忆力最旺盛的时候,积累了一笔终身受益的语文财富,在此基础上,再内化为个性各异的文学大家或思想巨人。
中央民族大学副教授徐建顺说:“吟诵是中国传统的学习方法,因为吟诵可以加深对内容的理解。
另外,吟诵也是非常强调个性、强调理解的,他对培养个性,培养创造力都是有好处的。
然而,当下的语文课堂常常陷入一种“恩而不读”的怪圈,对文章的分析可谓详尽具体,对写作手法的分析让学生目瞪口呆,但对文章的内容的把握与感悟却浅尝辄止,没有引起学生思想共鸣的作品如何让学生记忆犹新呢?这种重讲轻读的结果如何呢?必然会导致学生的厌倦,再衍生为语言的贫乏,语文课堂也就自然气氛沉闷了。
挽住传统的“美丽”——针对当下语文教学多媒体泛滥的反思
律采用多媒体进行语文教学 , 过繁过滥的视频充斥 ’ 得 生硬 而机 械 。
境。 许多地方教学比赛或公开课 的评价中, “ 把运用
多 媒体 看成 教学 观念 是否 先进 的重 要பைடு நூலகம் 志 , 种做 这
法危害极大” 再有 ,一节课连续 、 。圜 “ 高频地使用多
媒体 , 学生容 易产 生视 觉疲 劳 , 意力将 逐 渐游 离 , 注 这 是对 课堂 秩序 的一 种 隐性破 坏 。”】 , 们必 [ 3 因此 我 须 重 新 审视 多 媒 体 教学 , 能盲 目使用 , 努力 回 不 要 归传统 语文 课 堂 的“ 丽 ” 美 。 语 文教 学应 继 承优 秀 的传 统 。“ 好 的教 育就 最 是 返璞 归 真 的教育 , 最好 的教 育 就是 以不 变应 万变 的教 育 。”l 师应 简化那 些看 似 花里 胡 哨 的东西 , I 4 教 追 求 朴 实 无华 、 实在 在 的语 文课 堂 教 学 , 分利 实 充
走进课堂 , 并对改善教学条件 、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产生了巨大作用 。”】 【 这过分地强调 了多媒体技术
有 益 的一 面 , 而忽视 了它所 带来 的一 些严 重 的负 面
效应。 现实中, 很多教师不论教材 内容是否适合 , 一 课堂剥夺 了学生独立思考的 自由, 束缚和限制了他
们 创 造性 的发 挥 ,也 最 终 破 坏 了语 文 的美 感 与 意
文本 的挖 掘不 深不 透 。这种所 谓 的联 系 、迁移 、 拓 展, 只是 意在 造成容 量 大 、 系多 、 累广 的虚假 繁 联 积 荣。 这种 扩容造 成 的“ 荣” 繁 使语 文课 堂显 得机 械而 臃肿 , 似丰 富 , 貌 实则 干瘪 。 师对教 学 内容 的精 讲 教 与 师 生共 同观看 不 停转 换 的 幻灯 片 效 果是 不 能 同
语文教学的现状与思考
语文教学的现状与思考当前,语文教学面临着许多挑战和压力。
一方面,课程大纲、考试模式等制度性因素导致教师需要过多地注重应试训练,而非注重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
另一方面,社会信息化程度增强,学生沉迷于互联网、手机等网络世界,导致阅读和写作能力的下降。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和压力,我们需要进行重新思考和探索,以期改进和提升语文教学的质量。
首先,我们应该关注学生的语文素养,而非应试能力。
语文教育应该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注重在学生各个方面的素养的培养,如阅读能力、写作能力、思辨能力等。
这些能力在应试之外也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并且对学生未来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其次,我们应该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价值观。
学习的目的不应该只是为了取得好的成绩,而应该是培养个人综合素质、提高自身价值,从而为社会做出更多的贡献。
教育应该以人为本,关注每个学生的个性和特点,尊重他们的发展和成长,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
第三,我们应该注重实践教学。
学生的语文教育不仅仅是从教科书上获取知识,更应该注重将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教师应该通过实践、案例分析等方式进行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堂知识,并将其运用于实际生活中。
最后,我们应该开展多种形式的评价方式,鼓励学生在自我评价的基础上通过交流、合作等方式得到他人的认可和肯定。
语文教育不应该只是为了取得好的成绩,更应该是让学生掌握正确的语言表达能力,具备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为社会做出贡献。
因此,我们需要从评价方法上进行改革,注重学生个性化的全面发展。
总的来说,当前的语文教学仍存在许多问题和挑战。
但只有通过反思、探究和创新,才能更好地提高语文教育的质量。
我相信只要我们持续关注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注重改革与创新,就一定能够推动语文教学走向更高的前景。
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对策
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对策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根基和灵魂,它承载着民族的智慧和历史,对于小学语文教学而言,传统文化的应用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传统文化的教学,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对文化的认知和理解,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然而在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应用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制定相应的对策来加以解决。
一、问题分析1. 传统文化教育理念不够深入。
当前教育体系下,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多样化,但是关于传统文化的教育理念并不够深入,缺乏全面系统的教育体系。
2. 传统文化内容单一。
目前的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内容主要以古诗词、成语故事为主,缺乏对于其他传统文化元素的涵盖,比如传统戏曲、绘画、书法等。
3. 传统文化教学形式单一。
传统文化教学方式多以讲解为主,缺乏互动性和趣味性,使得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接受程度不够。
4. 传统文化教学与当代价值观碰撞。
在当下社会中,传统文化的某些观念和价值观与当代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产生了矛盾,这就需要我们思考在教学中应该如何进行合理的引导。
二、解决对策4. 引导学生正确理解传统文化。
在传统文化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正确理解传统文化,让他们明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价值观,并与当代社会的发展相结合,使得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中得以传承和发展。
三、实施途径1. 制定相关政策文件。
相关部门和学校应该制定相关政策文件,规范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明确传统文化教育的目标和重点,促使传统文化教育理念得到贯彻。
2. 完善课程设置和教材编写。
学校应该不断完善语文课程设置和教材编写,使之更加贴合传统文化教育理念,丰富传统文化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正确理解传统文化。
3. 开发互动教学平台。
学校可以开发互动教学平台,通过音频、视频等多媒体方式展现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加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理解。
4. 教师培训和指导。
学校应该加强对语文教师的培训和指导,提高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了解,教会他们如何将传统文化融入到语文教学中去。
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语文教学中落实的困境
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语文教学中落实的困境摘要:近年来,“国学热”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着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发展。
但是,要把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真正落实在语文教学中确有难度,起码在目前的传统文化教育中就有以下几方面的困境:第一,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经典教育、国学教育之间的概念混淆不清;第二,目前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研究大都是在专家层面,而专家层面的理论研究缺乏深度,不接地气,没有形成有逻辑的理论系统;第三,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落实的内驱力是教师,而实际情况是,目前中小学语文教育中能够很好地开发这部分课程的教师是少之又少。
关键词:概念;专家层面;内驱力十八届三中全会使用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这一词语,习近平主席也在多个场合谈到要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优秀传统文化可谓是中华民族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
近年来,“国学热”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着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发展。
但是,要把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真正落实在语文教学中确实是一个难题,起码在目前的传统文化教育中就有以下几方面的困境:第一,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经典教育、国学教育之间的概念混淆不清,概念都不清楚,何谈落实呢;第二,据统计,目前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研究大都是在专家层面,而专家层面的理论研究缺乏深度,不接地气,没有形成有逻辑的理论系统;第三,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落实的内驱力是教师,而实际情况是,目前中小学语文教育中能够很好地开发这部分课程的教师是少之又少。
一、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不同于经典教育,也不同于国学教育说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落实,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要能准确把握其内涵。
文化就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
[1]传统是指世代相传、具有特点的社会因素,如文化、道德、思想、制度等。
[2]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指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在文化、道德、思想、制度等方面的精神财富的总和。
而优秀传统文化则是指我国的能够为大家提供借鉴的精神财富的总和。
从这个意义来看,国学教育和经典教育只能是传统文化教育中的一部分,而且国学和经典也未必都是优秀的。
初中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的融合探讨
初中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的融合探讨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初中语文教学在传统文化的融合方面也开始引起人们的关注。
初中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阅读能力和审美能力的重要阶段,而传统文化则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对于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人文素养具有深远影响。
如何将传统文化与初中语文教学有机结合,成为了当下语文教育领域的一个热门话题。
一、传统文化的意义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精神支柱,是历史和文化的结晶,承载着民族的记忆和情感。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包括诗词、文言文、古代文学、史学、哲学、儒家思想等丰富内容,是中国人民几千年来创造的灿烂文化。
传统文化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符号,更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
传统文化对于中学生的教育有着深远的影响。
它可以陶冶孩子的性情,陶冶孩子的情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熏陶学生的思想境界。
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学生既能感受到古人的风华绝代,也能从中受益,汲雅修身,学会做人处事,使自己的道德观念更加明确,有所作为。
二、初中语文教学的现状在当今的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认知常常停留在表面层面,没有深入了解和体味。
教材中大量采用了优美的古文诗词和古代文学作品,但学生对于这些内容的理解和体验并不深刻,往往以熟读和传颂为主,缺乏对文化内涵的深入思考。
由于学生的生活环境和社会背景的变化,传统文化对于他们来说有些遥远和陌生,缺乏现实的联系和体验,因此很难在教学中产生共鸣和影响。
在教学过程中,语文老师往往更注重学生的语言表达和阅读理解能力,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授往往是在教学内容的角度,缺乏系统性和深度,使得学生无法真正理解和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为了真正实现初中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的融合,需要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学校环境等多个方面进行深入改革和探索。
在教学内容方面,应该多引进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文化作品和著作,如《古诗三百首》、《论语》、《道德经》等,不仅涵盖了古代文学和诗歌,也包括了中国传统哲学的精华。
语文教学反思优点缺点改进怎么写
语文教学反思优点缺点改进语文教学一直是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其作用不仅仅是传授文字知识,更是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以及文学修养。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传统的语文教学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已经不能适应当下社会的需要,因此需要进行反思,针对其优点、缺点展开讨论,并提出改进的措施。
优点1.传承文化–优秀的语文教学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和传承中华文化的精髓,让学生有机会接触到古代文人的优秀作品,拓展他们的文化视野,增强文化自信。
2.培养思维能力–通过诗词歌赋、古文阅读等活动,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可以培养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语言文字的敏感度。
3.独特魅力–语文是一门特殊的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它更具有诗意和魅力,能够激发学生对美的追求和表达欲望。
缺点1.重视应试训练–部分语文教学侧重于应试训练,强调记忆和填鸭式教学,导致学生对语文失去兴趣,只为应对考试,而非真正理解和感受文字的魅力。
2.文本过时–部分教材和教学内容过时,与学生生活实际脱节,缺乏足够吸引力,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影响了教学效果。
3.缺乏互动–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中,学生大多是被动接受知识,缺乏互动和探究,限制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学习动力。
改进方法1.注重实践–教师可以通过实践教学、情景教学等方式,让学生在实际应用中学习语文知识,强化语文在生活中的实际意义,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多媒体辅助–结合现代技术手段,如多媒体教学、在线资源等,使学生通过视听等多种感知方式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3.鼓励互动–引入小组讨论、课堂互动等方式,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综上所述,语文教学不仅是传授文字知识,更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文化素养和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途径。
通过反思语文教学的优点、缺点,并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发展,使语文教育更加符合时代潮流,更有利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高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渗透的思考
高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渗透的思考摘要: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十分关键,将这些教育资源融入到高中语文教学中,既能彰显传统文化的魅力,又能充分发挥语文教学的育人功能。
因此,语文教师应积极探究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策略,切实发挥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育人功能。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传统文化教育;策略引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意蕴深厚,形式多样。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是每个中国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语文教材中一篇篇文质兼美的文字,是文与道的统一,更是优秀文化的载体。
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可以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使学生在学“文”的同时“就‘道’”。
1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传统文化是指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积淀下来的一系列思想、价值观、艺术、文学、建筑、饮食、礼仪等方面的传统。
它是中国五千多年文明发展的结晶,凝聚着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是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遗产。
传统文化崇尚仁爱与诚信,这些都是作为一个优秀的人应具备的基本品质,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开展传统文化教育,能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伦理观念。
将传统文化中的绘画、文学以及音乐等艺术形式融入高中语文教学之中,不仅能够促进学生艺术素养的发展,而且可以起到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作用。
除此之外,开展传统文化教育,还有助于传承与发扬传统文化,并且能够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与民族认同感。
高中语文教学中的传统文化教育还是国家文化建设和文化发展的战略需求,传统文化对中华民族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不仅是中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人民的文化基因和精神支柱,已经根植于中国人民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之中。
对当代的中国而言,传统文化的价值更加突出,是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及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宝贵资源。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可以借助传统文化实现“以文化人”,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与民族精神,同时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学生的核心素养也会随之提升,因此传统文化教育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传统文化融入初中语文教学实践的策略研究
传统文化融入初中语文教学实践的策略研究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一、赋予传统文化以时代价值传统文化源远流长,蕴含的文化内涵丰富多彩,但在当今社会中,学生可能会认为这些内容过于陈旧,与当下社会发展脱节。
所以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注重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相结合,赋予其更具有时代意义的内涵。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选取一些富有现代感的传统文化内容,引导学生进行探讨并结合当下社会热点进行对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传统文化对于现代社会的启示和影响。
二、利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多媒体手段在教学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在传统文化融入初中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示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元素,比如通过幻灯片、视频等形式展示古代诗词、绘画、音乐等,让学生通过视听的方式更加直观地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结合多媒体手段,可以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传统文化的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三、引导学生参与体验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是一种生活方式、是一种精神追求,只有让学生亲身体验,才能更好地领悟和传承。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古迹等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可以邀请专家学者进行讲座或主题讨论,让学生从专业的角度深入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情和兴趣。
通过引导学生参与体验传统文化,可以让传统文化在学生心中植根发芽,真正实现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四、注重语文教学内容的深度挖掘传统文化作为语文教学的一部分,应该成为语文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不应仅仅停留在对传统文化的浅尝辄止。
在初中语文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注重对传统文化内容的深度挖掘,深入研究传统文化背后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渊源,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传统文化的价值和意义。
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讨论等方式深入探讨传统文化内容,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思考能力,为学生成长成才打下坚实的文化基础。
对中学语文教育的现状与问题分析
对中学语文教育的现状与问题分析中学语文教育的现状与问题分析引言:语文教育是中学阶段最重要的教育内容之一。
然而,当前中学语文教育存在一些问题,如教学方法单一、学生兴趣不高等。
本文将对中学语文教育的现状与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可能的改进措施。
第一部分:现状分析1. 教材内容的单一性问题当前中学语文教材内容相对单一,多数注重文言文的传统知识和作品,但缺乏对现代文学作品和大众文化的关注。
这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对语文的重要性产生认同困难。
2. 传统教学方法的单一性问题大部分中学语文教学仍采用传统的讲授、默写和机械记忆等方法。
这种方法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无法培养学生的批判思考和创新思维能力。
3. 考试导向的教学问题当前高考成绩对学生未来升学和就业的影响巨大,许多中学语文教学过程都以应试为导向。
这导致学生只追求分数,而忽视对语文知识的真正理解和应用能力的培养。
第二部分:问题分析1. 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受到传统教学方法和单一教材内容的影响,中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了抵触情绪。
他们认为语文只是应试的一门科目,缺乏对其实际价值的认同。
这导致许多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
2. 缺乏实际应用能力当前的中学语文教学注重基础知识和文学阅读,但忽视了学生语言表达和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
这导致许多学生即使对文言文和文学作品有一定的了解,却在实际应用中表达能力不足,无法与社会有效沟通。
3. 批判思维能力的欠缺传统教学方法注重学生机械记忆与模仿,忽视了学生批判思维能力的培养。
这导致学生对于文本的分析和思考能力不足,无法真正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的内涵,也无法进行独立思考和创作。
第三部分:改进措施1. 更新教材内容应当将中学语文教材内容进行适度更新,增加与现代社会和时事相关的文本材料,注重大众文化和现代文学作品的引入。
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对语文的重要性认同。
2. 多元化教学方法在语文教学中,应当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合作学习、问题导向学习和自主学习等,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
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及对策分析
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及对策分析摘要:语文是一门知识渊博的学科,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都离不开它。
我国历史悠久,拥有深厚的优秀传统文化底蕴,了解和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对个人、社会和国家发展都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从学生发展与社会需求角度看,小学语文教育不仅要教会学生阅读能力,还要培养他们的文化和精神,从基础做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构建。
分析当今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及问题原因,对真正实现小学语文教学转变为教育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传统文化;教学策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促进小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和世界观,同时实现小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推进学生全面发展。
对中华民族而言,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民族精神的命脉,代表着最主流的中华文化和精神所在,因此在小学语文教育中,教师可以加强中华传统文化的渗透,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生群体中的传承和发扬,使小学生受到传统优秀文化的熏陶。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在总目标中表明:“熟悉丰富的中国文化,掌握民族文化智慧。
尊重文化多样性,从人类最好的文化中吸收营养,提高文化质量。
”然而在当今时代,教育大环境已经不同于以前,中国传统文化教学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也受到了来自各个方面的冲击。
时代变迁改变了很多东西,在受到不同思潮的影响下,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是否还仍能够安下心来研习传统文化的精华;旧有的课堂内容和形式能否在新环境下继续保持教学的效果;城市化对受教育主体即小学生的影响又如何;在商业化浪潮下,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如何在各种外国文化冲击下保持强大的生命活力,继续引领小学生群体的发展;新时代如何推进传统文化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开展,都是需要当前教育工作者重点关注的问题。
一、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五千多年演进后,反映民族特色和风格的文化总称,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
传统文化在语文教育中的地位的思考
传统文化在语文教育中的地位的思考作者:高秀芳来源:《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2013年第11期中华传统文化的经典中蕴藏着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智慧,让青年学生接受这种精神教育,培养学生勤奋、谦虚、孝顺、友善、乐观、自强等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大有益处。
我们可从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可行性及实施性三大角度加以分析,看到当今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一、语文教学中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必要性《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课程目标中明确要求,通过阅读和鉴赏,深化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陶冶性情,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养。
增强文化意识,重视优秀文化遗产的传承,尊重和理解多元化,关注当代文化生活,学习对文化现象的剖析。
积极参加与先进文化的传播和交流,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
学好传统文化是教育界应该重视的问题。
多少年来,“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说法,給青少年发展带来了许多困扰。
学好传统文化是青年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需要。
从传统文化中接受国学中所启示的具有辩证思想的观点方法,加强思维能力,提高表达能力,增进人文精神和素质修养,有利于促进对科技知识理论的理解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学好传统文化是青年学生形成健康人格的需要。
日常生活中,学习一点国学,对认识社会,了解国情,处理好社会关系,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也是同样重要的。
因此,我们应该在语文教育中全面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
通过国学典故中的生动事例来具体讲解,借古代文化的精华内容,促成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
二、语文教学中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可行性几千年来,传统文化的教育和熏陶塑造了中华民族的性格和灵魂,可以说,传统文化已经渗透到中华民族的方方面面。
今天,我们对传统文化的再发现和新认识,不仅仅是对当代社会负责,也是我们这代人对传统文化负有的责任。
从历史的沉淀中可以看出语文教育中纳入传统文化是可行的。
唐文治语文教育思想及其对当下语文教学的启示
唐文治语文教育思想及其对当下语文教学的启示唐文治是我国南宋时期著名的教育家、语文学者,其语文教育思想影响了后世语文教育,从而给当下语文教学带来了启示。
二、唐文治语文教育思想(一)注重口语练习。
唐文治认识到口语能为文学素养打下坚实的基础,他就口语教学的坚持说:“口语性为主,书本性为辅,练习口之以实,练习书之以义。
”因此,他尤其重视口语教学,发展口头作文。
他主张将口语教学纳入教育体系,并提出反复练习的原则,重视口语的纯正性和流畅性。
(二)重视语文基础知识的教育。
唐文治认识到语文基础知识在学生口语表达中起着关键作用,于是提出“基础在上,技巧在下”的原则。
他把语文学习方法分为基础学习和技巧学习,他认为,学生应随之学习语文基础知识,从而提高他们初中学习语文的能力。
(三)注重教师的教育作用。
唐文治认识到教师和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基石,他还就教师的教育作用提出了“教师的学问,教学的重要性”的思想,他认为,教师应具备良好的教育学问,在教学中加强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三、唐文治语文教育思想对当下语文教学的启示(一)注重实践性教学。
唐文治在语文教学中强调实践性,他主张,学习者要讲求实际的应用,而不是只看书本,以此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今天的语文教学应当借鉴唐文治的思想,利用各种素材,搭建实践性的教学环境,通过实践活动,加深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巩固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注重从句法到文体的衔接。
唐文治认识到学生从句法到文体有着有机的衔接,他提出,“文体就是句法的放大和精深,凡句法达到一定的熟练,把文体衔接上,就可登峰造极”。
这对我们当下的语文教学提供了启示,教师要根据学生的阅读能力,从句法教学中联系文体,让学生在句法练习中获得文体熟练,在此基础上慢慢提升到文体衔接。
(三)注重学生的情感激发。
唐文治重视语文基础知识的教育,但他更重视学生在文学创作中的情感表达。
他说:“学问有知,学问有性,学问有情,即可文章作。
关于新时代初中语文教学改革的思考
关于新时代初中语文教学改革的思考随着新时代的到来,我们所面临着的社会环境、文化背景以及人们的思想观念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在这个变革的时代背景下,我们需要考虑如何对初中语文教学进行改革,让其更好地适应当下社会的需求。
首先,我们需要针对现有的初中语文教学体系进行分析和评估。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初中语文教学主要以教材为中心,通过大量的背诵和考试来强化学生的记忆和理解能力。
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高学生的语文知识水平,但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却存在很大的不足。
因此,我们需要通过加强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和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来改变这种教学模式。
其次,我们需要引入多媒体技术和互联网教育资源。
这些技术和资源可以大大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同时也能够提高学生的信息查询和组织能力。
通过网络教育平台,学生可以自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教学内容、视频资源和在线课程,从而更加灵活地学习和提高自己的语文水平。
再次,我们需要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上进行改变。
过去的初中语文教学主要以文言文为主,忽视了现代汉语的重要性。
而且,在教学方式上也缺乏灵活性和多样性,很少考虑到不同优势和弱势学生的差异性需求。
因此,我们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设计综合性、拓展性和实用性较强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
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积极参与,发挥自己的创新思维和团队精神,提高自己的语文水平和综合素质。
最后,我们应该强调语文教学与其它学科的联系和相互渗透。
由于现代社会对语言文字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语文教学不仅仅是为了提高语文能力,同时也是为了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交流和表达机会。
因此,我们应该加强语文与其它学科的融合,促进不同学科之间的多方交流和合作,引导学生注意跨学科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和发展。
综上所述,随着新时代的到来,我们应该对初中语文教学进行改革,创新教学模式,引入新技术,改变教学内容和方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和综合素质。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培养适应当下社会需求的创新人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统语文教学与当下语文教育的思考
姓名:沈婷
班级:汉语言文学11-1
学号:20110101021 中国的语文教学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有文字记载至今已3000余年,我国的汉语文教育的发展过程分为萌芽时期,传统时期,变革时期,改革试验时期,繁荣发展新时期共五个阶段。
(一)萌芽时期
我国的语文教学萌芽于殷周到春秋战国时期,当时建立了官学和私学。
官学又分为大学与小学,大学是高级学校,小学则是为了贵族子弟提供,是初级学校。
私学源于孔子形成风气,设馆授徒。
先秦已具备比较成熟教育理念,先秦教育内容应该是以语言文字和文字教学为主,重视语文能力的培养。
(二)传统时期
秦汉至清末是中国语文教育传统时期,从教育内容看主要可分为识字教学,书法教学,作文教学等几个方面。
1、识字教学,学习古代经典,即学习文言文和写作文言文,为了识字,古人设计相应的教学方法,利用文字的特性,采取几个字一组的整齐押韵方法编写儿童识字教材。
例如:《急救篇》、《千字文》、《百家姓》、《三字经》《幼学琼林》等。
从宋代起形成相互配合整套童蒙识字教材,统称“三百千”,在全国范围内通用1000多年,共收汉字2000多个,除了“三百千”外还有一些所谓的“杂字”,此外还有一种看图识字的识字课本,现存的两种《相对四言杂字》《新编相对四言》是世界最早的看图识字的教材。
2书法教学:识字教学和书法教学往往是联系在一起的,古人书法教学步骤为:识字教学往往是联系在一起的。
古人书法教学步骤为:描红、影写、写米字格、脱格写,从脱格写后开始临摹名家碑帖,先摹楷书,后行书,草书,甚至是隶书和篆书,进入学习书法艺术阶段。
3.读书教学:古人所读书是一种讲究文道统一,以儒家经典为主,二是为了科举应试所必读的书。
首先读“四书”其次是“五经”再是一些经书和子书,这类书也是应试所必读之书。
此外还有供少儿阅读的书。
诗歌、散文也受到古人重视,产生优秀读物。
读书方法而言:先识字,后诵读,再讲读。
说明古人在教学中对讲读不重视,强调诵读,过于倾向思想道德内容,而忽视语文作为工具的倾向。
4.作文教学:学习写作,即学做八股文和试帖诗。
年龄稍大的学生则学做“故”和其他诗体。
当时编许多诗文选本作为模范而学习。
秦汉至清末传统语文教育,历2003余年发展形成固定的范式,特征如下:a.传统语文教授的语言是已经在口语中不用的书面语;b.传统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明确的,主要为科举考试。
C.教学方法上,传统语文教育的目的是明确的,主要方式是在背诵的基础上模仿。
D.传统语文教学已不是独立学科,二是经济学的附庸。
所以,严格意义上讲的事没有纯粹语文课堂教学。
但传统语文教学中式阅读写作,对经典的诵读模仿有助培育学生语感,值得借鉴。
(三)变革时期
在变革时期到来之前,资产阶级改良派和洋务运动的推动作用也是很大的,当时产生了真正意义上的语文课本。
在次铺垫之下1919年五四新文化运动时真正的变革。
变现如下:a.中小学普遍开设国语课,白话文成为正宗文学语言,普遍开设“国语”课,1923年颁布了教学刚要,规定了国语课程教学的主旨,标准,程度,教学方法等。
还编印了教材,《国语教科书》,《初级国语读本》《高级
国语读本》并且把这些课程和识字教学阅读教学结合起来了。
B.识字和阅读的工具得到了改造得到了改造,可读的书刊越来越丰富。
注音字母使用,字典,编纂的进步,各种课外读物,报纸,期刊也够了起来。
方便学生阅读,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C.语文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东西方教育理念的引进,许多的学者开始探讨语文教学理论和教学法。
主张反对注入是讲解和学生呆读死记,提倡灵活教学法;提倡学生广泛阅读,独立思考,学以致用。
(四)改革试验时期
1949年以后,进入了语文教学的改革试验时期。
首先,是关于“语文”学科的建立和语文教学法的讨论。
认为“语文”是口头和书面语言的统一。
其次,形成了集中语文教学的具体方法。
再次,进行了汉语和文学的分科实验,最后,1963年《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草案)》的颁布,明确提出语文学科的工具性质。
(五)语文教学的繁荣发展和思考
1978后,语文教学进入新时期,具体表现如下:a.语文教学研究会相继成立。
B.及语文教学实验形成多样化的态势。
C.语文教学大纲和教材建设。
1978颁布《全日制小学(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行草案》,两大纲总结历史,明确任务,提出要求。
(六)关于传统和现今教学的思考
纵观中国近三千年的语文教学方法,可知语文教学随时代变迁也发生巨大变化。
教与学是两个向度,教,讨论的是怎么实施教学的问题;学,是探讨学生如何理解吸收知识的问题。
教的主体是老师,学的主体是学生,古语有一句:教学相长。
所以,要探讨传统的教学与现在的教学那么应该考虑两个方面,老师即使教的好,但是学生的效率也需要提高或者适应老师的方法。
现在,先从教的方面来说明。
老师不仅要教授学生课本中的知识,还要教会学生如何学习,而语文教学是一门很好的学科,它的关键是最基本的识字与理解。
古人教学生最正统的典籍,识字是一个辅助的学科。
所以古人将二者分开教学,具有一定局限性。
现当代的教学方法则是吸收外来思想在学科的设置上下功夫,并逐渐摸索方法如何去教学,怎样才有效,更追求时效性,而这样总急功近利的方式,则容易丢失传统教学的一些文化积淀。
再结合自身的教育经历来看,语文教学是比较成功的,识字与学习文化同时进行,内容丰富多样,课程设置上对语文采取重视态度,是主科之一。
但是相对于古代的文人,现如今的人已经没有太多的文化底蕴,而且创造创新能力大不如前,甚至有人提出不再将语文作为主要学科对待。
探究其中原因,还是因为时代改变,社会分共造成对人才的技能需求不同造成。
毕竟,古代时环境不同于今日的情景,社会需求的是高精尖的人才,社会需求的不全是能歌会作的文豪,而是具备各种专业技能的人才。
语文,语言文化可以这样理解。
首先学会本族语言,然后再在一定程度上掌握文学知识。
在此基础上,再能灵活运用。
达到这一步已经是很不错的了。
许多西方文论家认为文学创作室一种作为天才是的创作生产活动,这需要一定的天生禀赋,和文化涵养。
并且历史上也有接受教育较少但也成为大家的范例。
所以,从这两个角度来思考,语文教学是否还具有很重要的地位?或者思考如何才能更好地教育培养学生使之更好掌握本民族文化,同时还可以发扬光大,创新文化。
而面对今天的语文教育成果,不知如何评价,因为标准的拟定很难,如何衡量才最公正,准确,无人定论。
但是所有人都保留着心中的希望,希冀社会制定
出更合理的教学制度和方法。
教是因为学,学士因为要用。
语文这门课历史悠久,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
语文教的是文化,那么就应该重视文化教育,有利一定积累才是创新的沃土,至于教学的方法,如果社会分工那么学生所学知识为何不进行细致的分工,所有重复之处,应该做适当的删减,集中更多的力量,让学生的能力极大的开发,才能让教取得更加明显的效果,读书十几年却毫无实际用处,为什么要耽误学生的生命,为什么要减慢社会进步的速度?不仅仅是语文教学扩展至学科设置,学年设置都应该做出灵活的调整。
应朝着专业化,高效化的方向发展。
冗长,臃肿的多余部分应果断铲除。
再结合各类科学如心理学生物学,社会学等学科综合运用,科学制定符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方法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