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归”策略

合集下载

化归思想在初中数学解题中的应用策略探究

化归思想在初中数学解题中的应用策略探究

化归思想在初中数学解题中的应用策略探究【摘要】初中数学中,化归思想是一种重要的解题策略。

本文首先介绍了初中数学解题中的化归思想,并分别探讨了化归思想在代数方程、几何问题、实际问题和应用题中的具体应用策略。

通过对这些案例的分析,可以看出化归思想在数学解题过程中的重要性和作用。

结论部分总结了化归思想在提高数学解题能力和初中数学学习中的应用价值。

通过本文的阐述,读者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化归思想在数学解题中的应用策略,并在实际学习和解题中灵活运用,提高数学解题能力和学习成绩。

【关键词】初中数学、化归思想、解题、应用策略、代数方程、几何问题、实际问题、应用题、重要性、数学解题能力、应用价值1. 引言1.1 化归思想在初中数学解题中的应用策略探究引言化归思想是数学解题过程中常用的一种思维方法,通过将复杂问题化简为简单问题,从而解决较困难的数学题目。

在初中数学学习中,化归思想的应用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解题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为他们打下扎实的数学基础。

本文将围绕化归思想在初中数学解题中的应用策略展开探究,分析化归思想在代数方程解题、几何问题解题、实际问题解题以及应用题解题中的具体应用方法和策略。

通过深入研究不同类型题目中化归思想的运用,探讨其对解题过程的指导作用,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提高解题效率。

通过本文的研究,相信可以揭示化归思想在初中数学解题中的重要性和作用,为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化归思想提供指导和帮助。

希望本文的探究能够对初中数学教学实践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启示,促进学生数学能力的全面提升。

2. 正文2.1 初中数学解题中的化归思想初中数学解题中的化归思想是指将一个较为复杂的问题通过分类、归纳、简化等方法,将其化归为若干个相对简单的子问题,以便更容易解决整个问题的思想和方法。

在初中数学学习中,化归思想不仅仅是一种解题策略,更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

化归思想在初中数学解题中的应用策略探究

化归思想在初中数学解题中的应用策略探究

化归思想在初中数学解题中的应用策略探究化归思想是数学中的一种重要思维方法和解题策略。

在初中数学解题中,通过化归思想可以将复杂的问题转化为简单的问题,从而更容易解决。

本文将通过探究在初中数学中化归思想的应用策略,进一步揭示其重要性和作用。

化归思想在初中数学中的应用主要可以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 数字的化归:通过对数字的加减乘除操作,将一个数化为另一个数。

将一个数的个位数连加、连乘,或者用两个相邻的数相减,可以得到一个新的数,从而简化计算。

这种方法常常运用于整数、分数、百分数等数的转化和计算中。

2. 图形的化归:通过将一个复杂的图形化归为几个简单的图形,再分别计算这些简单图形的面积或周长等属性,最终得到原图形的属性。

将一个复杂的多边形分解为矩形、三角形等简单图形进行计算。

这种方法常常运用于几何图形的计算和证明中。

3. 方程的化归:通过对方程的变换和化简,将一个复杂的方程化为一个简单的方程或者一个等价的方程,从而更容易求解。

对二次方程进行配方法化简,将高次方程降阶为低次方程等。

这种方法常常运用于方程的解法和研究中。

化归思想的应用策略主要包括:1. 规律归纳:观察问题中的数字、图形等规律,寻找规律的特点并形成归纳总结。

通过归纳总结,可以将问题中的复杂情况转化为一个简单的规律,从而可以更快地解决问题。

2. 逆向思维:从问题的结果出发,逆向思考问题的起点,通过逆向思维将问题化简。

某个数的平方等于另一个数,可以通过逆向思维将两数之差或者两数之和添加进方程,从而将问题简化为求一个等式的解。

3. 类比求解:将一个与所给问题相似的问题进行求解,并运用类似的方法和策略,再将得到的结果应用到所给问题中。

通过类比求解,可以避免陷入紧张的思维状态,更容易找到解题的思路和方法。

化归思想在初中数学解题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通过化归思想,可以将复杂的问题转化为简单的问题,从而更容易解决。

化归思想的应用策略包括规律归纳、逆向思维和类比求解等。

数学教学中学生化归思想的培养策略

数学教学中学生化归思想的培养策略

数学教学中学生化归思想的培养策略作者:胡志强来源:《考试周刊》2013年第38期化归法是解决数学问题的一般思想方法,化归思想能把新的知识化归为旧的知识。

虽然有运用它应遵循的一般原则,但对中学生而言,面临一个待解问题,即知道需要化归,却不知道如何化归,也就是不知道如何选择恰当的化归手段进行正确有效的化归。

这需要中学数学教师挖掘教材,在具体教学中加强培养学生的化归思想,这对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灵活性均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我认为,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化归思想的策略有:1.化隐为显,突出化归思想化归思想隐含在知识中,在课堂教学中,如果不将这一思想有意识地作为教学目的,那么学生在知识掌握的同时,未必能深刻体会到化归的威力。

因而,应把隐含在知识中的化归思想明朗化、公开化,尽可能地达到强化化归思想的教学目的。

可作出要求:(1)从思想上提高对化归思想方法重要性的认识,并把它作为教学目标。

(2)深入挖掘,认真探索教材中“化归思想”的孕育点,设计好相应的教学方案;把“化归思想”落实到具体的作业中。

化归思想隐含于不同的教学内容中,单凭平时的教学,不足以引起学生的重视,以致不了解其重要作用。

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应拟定专题训练,促使学生了解同一数学思想方法在不同阶段的作用,认识到“化归思想”是解决数学问题的基本策略。

2.挖掘化归思想,确定教学方法中学数学教师必须弄清化归思想在教材中的分布,对蕴含化归思想的知识点明确化归对象、化归目标及化归方法。

比如,在代数中,有理数大小比较和四则运算通过绝对值化归为算术数大小比较和四则运算;一元一次方程通过去分母、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化归为标准形ax+b=0(a≠0);一元一次方程组通过消元法化归为y=ax+b(a≠0);二元一次方程通过配方、开方、因式分解化归为ax+by+c=0(a≠0,b≠0);无理方程、分式方程通过平方、换元、去分母化归为一元一次或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不等式、一元二次方程的求解通过适当整理可化归为二次函数求解等。

浅谈初中数学的化归思想及其教学策略

浅谈初中数学的化归思想及其教学策略

二、 树立化归意识 。 提高转化能力是 实现化归思想方法教学的关键 数学是一个有机 整体 , 它的各部 分之 间相 互联 系、 互依 存、 互渗 相 相 透, 我们在研究数学问题的过程 中, 常需要 利用 这些联 系对问题进 行适 当
方程 的解 , 此为因式分解法。4 如果 以上三条思 路受阻 , 可把 方程整理 . 便

素 : 归 的 对 象 、 归的 目标 和 化 归 的 途 径 。 要 正 确 运 用 化 归思 想 , 要 认 化 化 就 上 来 看 , 归 的 方 向大 致 可 以 分 为 两种 。 化

清化归的对象 , 明确要化 归的 目标 , 选择 恰当 的化归途 径。从化 归的方 向 的化归方法把一般情况下的问题转化 为特殊 情况下的 问题来解决 , 这也 是
离不 开 化 归 。 化 归思 想 的 实 质 就 是 将 一 个 新 问 题 进 行 变形 , 其 转 化 为 另 明在 一 般 情 形 下 , 叠 四 边 形 O AF的 面 积 等 于 △O B 面 积 。 用 割 补 法 , 使 重 E A

个已经解决的问题 , 从而使原来的问题得到解决。化归思想包含 三个要 证 △O E' A - "△O F即 可 。 D 此题的解决都是 先解决特殊条件 、 特殊情况 下的问题 , 然后 , 通过恰 当 顺利解决某些问题的一种重要 的化 归方 向, 它在获得新知识解决新 问题 的 过 程 中 时常 发 挥 着 意 想 不 到 的 作用 。 那么 。 日常教学中如何 更好地渗透和落实化归思想 呢? 在
“ 问题 是数学的心 脏” 数学 问题的解决是数学教学 中的一个重要组成 其面积的大小。不妨将绕 。旋转 的正方形置 于特殊位 置, , 此时 . 易得重 叠 部分 , 化归是解决数学问题的最基本 的手段 之一 , 乎所有 问题的 解决都 部分 ( 几 △AO 的面积是正方形 A C B) B D面积四分之一的 , 余下 的问题就是证

高中数学学习中解题化归策略初探

高中数学学习中解题化归策略初探

高中数学学习中解题化归策略初探摘要:本文针对高中数学学习中,比较多的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不高这一现状,研究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有效方法——学会转化。

解决问题就是“由未知到已知,由难到易,由复杂到简单、由陌生到熟悉的转化”。

实践证明,谁学会了转化,谁就拥有了解决问题的金钥匙。

关键词:化归解决问题能力目前,在轰轰烈烈的新课程改革中,数学教育的发展趋势已从偏重纯知识教学转向学习方法和能力培养的研究。

数学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数学知识的学习,了解和掌握基本的思想和方法。

在新课程教学中,教师的任务不仅是教会学生记住某些知识,也不是生吞活剥地告诉学生一些例题的解法,重要的是让学生具有运用这些知识去分析、解决有关问题的能力。

由知识转化为能力,并不是一个无师自通的自然的过程,而是需要教师在平时教学中经常加于点拔引导,启发学生如何思考、如何联想,让学生在教师的点拔下能够自主地寻找规律,才能把学到的有限知识转化为解决问题的一种能力。

这种转化是一种学习的飞跃过程,是每一个教师都希望自己能够达到的教学目的。

著名的数学家波利亚在《怎样解题》中写道:“把问题转化为一个等价的问题,把原问题化归为一个已解决的问题,去考虑一个可能相关的问题,……”。

转化意识是中学数学中最重要的解题意识,充分重视这种意识,可提高学生的思维素质,从本质上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转化能力往往体现在数学解题之中。

数学解题的思维过程,其实质就是一个问题转化和问题如何转化的思维过程。

学生解题遇到障碍的原因大多是:无法把新问题化归为自己熟悉的问题。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循循善诱,引导学生自觉摸索化归方法,特别是在学生的思维受阻时,教师适时介入点拨,揭示当一个新问题出现时,如何回归到旧知识的情景中谋求解决的方法和途径。

任何一个问题的解决都必须进行一系列的推理和运算,这一系列的推理和运算就是一连串转化。

合理地转化,巧妙的化归是解决数学问题的主要策略。

本文对几类常见的问题的化归策略作一些探究。

解决数学问题的化归策略

解决数学问题的化归策略

解决数学问题的化归策略在解决某些数学问题时,我们常采用转化手段,将待解决的问题归结为相对容易解决或已有固定解决程式的另一问题,通过对这一问题的解决,得到原问题的解答。

这种处理问题的方法就是化归。

它是转化和归结的简称,是解决数学问题的一般思想方法。

选择恰当的转化手段进行正确有效的化归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这里介绍几种常用的化归策略。

一、寻找恰当的映射(对应关系)实现化归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有许多是映射。

利用映射,可将待解决的问题转化为另一问题。

1、平面上的点与有序实数对集合的映射笛卡尔通过建立坐标系,确定了平面上的点与有序实数对的一一对应关系,把几何问题转化为代数问题,创立了解释几何。

由此我们可以把判断点P(6,3)是否在抛物线上,变成判断是否是方程的解;求直线与双曲线交点问题,变成求方程组解的问题。

例1、已知: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的一个根为,且二次函数的对称轴是直线,则抛物线的顶点坐标为分析根据方程与函数的对应关系可知:方程的一个根为,那么,函数当自变量时,函数值即点(2,3)在抛物线上;又因为抛物线的对称轴是直线,则(2,3)为抛物线的顶点。

2、代换。

变量替换、换元、增量替换、等代换都是特殊的映射。

例2、若a、b为互不相等的实数,且,,则的值为分析:用变量x替换a、b。

即根据条件的特殊结构,由方程解的定义可知:a、b是方程的两个不等实根。

由韦达定理得,。

利用已知条件,把所求代数式变形,再整体代换例3、已知x、y、z为实数,且,,求的值分析:方法1 增量代换。

取x与y的和8的平均值4为标准量,进行增量代换(也称为均值换元法),设,,则,即故;∴∴方法2 变量代换。

把已知条件变形,可知:x、y是关于t的一元二次方程……①的两个根。

△t=∵方程①有实根∴△t≥0 则,∴(以下略)利用代换法解题,关键在于根据问题的结构特征,适当选取能够以简驭繁、化难为易的变换,实现问题的转化。

因此,要注意分析问题的结构特征,对已知条件适当变形,同时要善于发现题目中的特殊结构,挖掘题目中隐含的特殊关系,利用这些特殊条件进行代换。

高中数学解题中常见的几种化归策略

高中数学解题中常见的几种化归策略
2 0 1 5 年第 2 期 中学数学月刊 · 5 1·
高中数学解题中常见的几种化归策略
焦小娟 ( 江苏省南通市通大附中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2 ) 2 6 0 1 8 “ 解题 — — —就 前苏联数学家雅诺夫斯卡娅说 : 是意味着把所要解决的问题转化为已经解过的问 ” 因此 , 当所要解决的问题找不到突破口时 , 思 题. 维就应该跳出原 问 题 , 把要解决的问题通过一系 化归为 一 类 已 经 解 决 或 比 较 容 易 解 决 列的转化 , 的问 题, 通 过 对 新 问 题 的 研 究, 使原问题得以解 决. 在教学过程中 笔 者 总 结 了 几 种 常 见 的 转 化 策 例析如下 . 略, 1 数与形的转化 作为一种数学思想方法 , 数形结合的应用大致 又可分为两种情形 : 或者借助于数的精确性来阐明 或者借助形的几何直观性来阐明数 形的某些属性 , 之间某种关系 , 即数形结合包括两个方面 : 第一 种 情形是 “ 以数解形” , 而第二种情形是“ 以形助数” . 例1 若动直线狓= 狓) s i n狓 和 = α 与函数犳( 则 犕犖 狓) c o s 狓 的图象分别交于 犕 , 犖 两点 , = 犵( 的最大值为 . 分析 学生 审 完 题 后 第 一 反 应 可 能 是 从 形 在 同 一 坐 标 系 中 画 出 犳( , 上考虑 : 狓) 狓)的 图 犵( 象, 移动直线狓 = 犖 两点间的距离 α 进行观察 犕 , 最大值 . 事 实 上, 仅 通 过 图 形 很 难 观 察 出 结 果. 既 那么不妨从数入手 , 建立目标函数 然从形看不出 , 则问题化归为求三角函数 犕犖 = s i n o s 狘 α-c α狘, 的最值 .
3 几点体会
( )对高 中 生 而 言 , 学好数学的表现在于解 1 题能力强 , 但不是把学生培养成 “ 数学解题匠 ” 数 . 学教学不是解题教学 , 不能就解题而解题 , 要着眼 于提高学生 的 数 学 综 合 素 质 . 要 在 自 主、 合 作、 愉 在充满浓郁的数学文化氛 快的教学民主情境 下 , 围中 , 让学 生 喜 欢 数 学 , 感 悟 数 学, 自觉成为数学 的研究者 、 受益者 , 从提高学生的数学综合素养的 层面上来看待提升学生的解题能力 . ( )提高 解 题 能 力 首 先 要 过 好 概 念 关 . 概念 2 课教学要重视知识 的 形 成 过 程 和 背 景 , 引导学生

化归策略

化归策略

在解决某些数学问题时,我们常采用转化手段,将待解决的问题归结为相对容易解决或已有固定解决程式的另一问题,通过对这一问题的解决,得到原问题的解答。

这种处理问题的方法就是化归。

它是转化和归结的简称,是解决数学问题的一般思想方法。

选择恰当的转化手段进行正确有效的化归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这里介绍几种常用的化归策略。

一、寻找恰当的映射(对应关系)实现化归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有许多是映射。

利用映射,可将待解决的问题转化为另一问题。

1、平面上的点与有序实数对集合的映射笛卡尔通过建立坐标系,确定了平面上的点与有序实数对的一一对应关系,把几何问题转化为代数问题,创立了解释几何。

由此我们可以把判断点P(6,3)是否在抛物线上,变成判断是否是方程的解;求直线与双曲线交点问题,变成求方程组解的问题。

例1、已知: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的一个根为,且二次函数的对称轴是直线,则抛物线的顶点坐标为分析根据方程与函数的对应关系可知:方程的一个根为,那么,函数当自变量时,函数值即点(2,3)在抛物线上;又因为抛物线的对称轴是直线,则(2,3)为抛物线的顶点。

2、代换。

变量替换、换元、增量替换、等代换都是特殊的映射。

例2、若a、b为互不相等的实数,且,,则的值为分析:用变量x替换a、b。

即根据条件的特殊结构,由方程解的定义可知:a、b是方程的两个不等实根。

由韦达定理得,。

利用已知条件,把所求代数式变形,再整体代换例3、已知x、y、z为实数,且,,求的值分析:方法1 增量代换。

取x与y的和8的平均值4为标准量,进行增量代换(也称为均值换元法),设,,则,即故;∴∴方法2 变量代换。

把已知条件变形,可知:x、y是关于t 的一元二次方程……①的两个根。

△=t≥0 则,∴(以下略)∵方程①有实根∴△t利用代换法解题,关键在于根据问题的结构特征,适当选取能够以简驭繁、化难为易的变换,实现问题的转化。

因此,要注意分析问题的结构特征,对已知条件适当变形,同时要善于发现题目中的特殊结构,挖掘题目中隐含的特殊关系,利用这些特殊条件进行代换。

排列组合化归策略

排列组合化归策略

排列组合化归策略排列组合是一类经典的数学问题,涵盖了中学及以上各个阶段的数学教育。

从幼儿园的大小比较、小学的组合到初中的全排列,高中及以上的乘法原理、加法原理、容斥原理等,都与排列组合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本文旨在通过排列组合化归策略,总结排列组合问题的思考过程及解题方法,希望对广大数学爱好者有所帮助。

排列组合问题的一般求解方法是:先将问题转化为数学语言,然后应用组合数学的知识进行计算。

但是,有些排列组合问题看似复杂,却可以通过一定的化归策略,化繁为简,得到比较简单的解法。

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一些在解决排列组合问题时常用的化归策略。

1. 化归为排列有些排列组合问题,如果直接使用组合数计算,会比较复杂,但是如果将其化归为排列问题,则会变得简单明了。

因此,当遇到复杂的组合问题时,我们可以考虑采用“先排列后除以重复计算”的方法,将其化归为排列问题。

例如:【例1】有9个球,其中3个红球,3个白球,3个蓝球。

从中任选5个球,求选出红球个数为2个或3个的概率。

解法:将问题化归为排列问题。

红球个数为2个时,有组合数:C(3,2);其余两个球中,任选2个球有组合数:C(6,2),所以有排列数:A(3,2)×A(6,2) = 3×15 = 45总共的选法个数为C(9,5) = 126,则所求概率为:(45 + 6)/126 = 9/282. 化归为模型问题模型问题是一类经典的排列组合问题,指的是在某个模型下,对某个特定属性的物体进行排列组合。

当我们遇到排列组合问题时,发现问题的解法与某个模型的解法类似,就可以将其化归为模型问题。

例如:【例2】商店里有8种相同的书和5种相同的笔记本,现在要选出4本书和3个笔记本,求选法数。

以书为模型,选出4本书,有排列数A(8,4);对于每一种选法,再从5个相同的笔记本中任选3个,则有组合数C(5,3),所以有排列数:分配问题是一类常见的排列组合问题,指的是将若干个物品分配到不同的位置或组中,要求满足一些约束条件。

八种化归策略助你轻松解题

八种化归策略助你轻松解题

八种化归策略助你轻松解题李苏娟(江苏省兴化市戴泽初级中学㊀225721)摘㊀要:化归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ꎬ是解决数学问题的有力武器.将数学问题进行化归的主要途径有多元向一元化归㊁高次向低次化归㊁分式向整式化归㊁无限向有限化归㊁部分向整体化归㊁陌生向熟悉化归㊁数形之间化归㊁实际问题向数学问题化归.关键词:数学解题ꎻ化归策略ꎻ中考试题中图分类号:G632㊀㊀㊀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㊀㊀㊀㊀文章编号:1008-0333(2019)02-0016-03收稿日期:2018-11-05作者简介:李苏娟(1975.12-)ꎬ女ꎬ江苏省泰州人ꎬ中学高级教师ꎬ本科ꎬ从事初中数学教学研究.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厅2016年中小学课程建设项目«基于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实验课程建设».江苏省教育科学 十二五 规划重点课题 初中数学教材中阅读材料导读策略研究(E-b/2013/023).江苏省中小学教研室第10期研究课题 初中数学阅读内容教学的策略研究 (2013JK10-L216).㊀㊀ 化归 是转化和归结的简称ꎬ所谓化归思想ꎬ就是把所要解决的问题转化归结为另一个较易解决的问题或已经解决的问题ꎬ具体地说ꎬ就是把 新知识 转化为 旧知识 ꎬ把 未知 转化为 已知 ꎬ把 复杂 转化为 简单 ꎬ把 陌生 转化为 熟悉 .一言以蔽之ꎬ解题过程的实质就是转化过程.化归思想注重寻求问题与已有知识经验的逻辑关联ꎬ从而化生为熟㊁化繁为简㊁化隐为显㊁化难为易ꎬ使问题得以顺利解决.下面举例说明常用的八种化归策略ꎬ希望能助你轻松解题.㊀㊀一㊁多元向一元化归例1㊀(2006年全国初中数学竞赛试题)已知aꎬbꎬc为整数ꎬ且a+b=2006ꎬc-a=2005.若a<bꎬ则a+b+c的最大值为.分析㊀要求a+b+c的最大值ꎬ由于aꎬbꎬc都是不确定的整数ꎬ所以这里有三个变元.为了减少变元的个数ꎬ我们可利用已知条件a+b=2006ꎬc-a=2005ꎬ采用消元法来达到目的.解㊀将a+b=2006ꎬc=a+2005两边相加得a+b+c=a+4011.因为a<bꎬa㊁b为整数ꎬa+b=2006ꎬ所以a的最大值为1002ꎬ于是a+b+c的最大值为5013.点评㊀这里待确定最大值的代数式中有三个变元ꎬ确定每一个变元的最大值都有一定的难度.我们利用整体思想ꎬ从整体上思考a+b+c的最大值ꎬ再借助于消元法得到只有一个变元的代数式a+4011ꎬ从已知条件中找出a的最大值ꎬ则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解决多元问题的基本思想是消元ꎬ将其转化为一元ꎬ消元的基本方法是代入法和加减法.㊀㊀二㊁高次向低次化归例2㊀(2017年江苏省镇江市中考题)已知实数m满足m2-3m+1=0ꎬ则代数式m2+19m2+2的值等于.分析㊀注意到求值式中含有m2ꎬ而已知条件m2-3m+1=0可以变形为m2=3m-1ꎬ利用它即可运用逐步降次的方法来求出代数式的值.解㊀由m2-3m+1=0ꎬ可得m2=3m-1.将m2=3m-1代入ꎬ则m2+19m2+2=3m-1+193m-1+2=3m-1()3m+1()3m+1+193m+1=9m2+183m+1=9m2+2()3m+1=9(3m-1+2)3m+1=93m+1()3m+1=9.点评㊀本题若将求值式直接通分ꎬ则会出现4次方ꎬ求值困难.一般地ꎬ对于高次问题ꎬ常采用上述方法来逐步降次ꎬ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下面的问题你不妨运用这个方法试一试:(2017年四川省内江市中考题)若实数x满足x2-2x-1=0ꎬ则2x3-7x2+4x-2017=.(答案:-2020)㊀㊀三㊁分式向整式化归例3㊀(2017年贵州省黔东南州中考题)分式方程613xx+1()=1-3x+1的根为(㊀㊀).A.-1或3㊀㊀B.-1㊀㊀C.3㊀㊀D.1或-3分析㊀把分式方程转化成整式方程ꎬ求出整式方程的解ꎬ再代入最简公分母x(x+1)进行检验ꎬ排除增根即可.解㊀方程两边同时乘以x(x+1)ꎬ得3=x(x-2)ꎬ整理得x2-2x-3=0ꎬ解得x1=-1ꎬx2=3.当x=-1时ꎬx(x+1)=0ꎬ舍去ꎻ当x=3时ꎬx(x+1)=12ʂ0ꎬ所以x=3是原分式方程的解ꎬ选C.点评㊀解分式方程的基本思想是转化ꎬ即将分式方程转化为整式方程来求解.但必须注意:(1)去分母时各项都要乘最简公分母ꎬ不能漏乘ꎻ(2)去括号时要注意括号前的符号ꎻ(3)移项要变号ꎻ(4)一定要检验.㊀㊀四㊁无限向有限化归例4㊀(2017年浙江省衢州市中考题)如图1ꎬ正әABO的边长为2ꎬO为坐标原点ꎬA在x轴上ꎬB在第二象限ꎬәABO沿x轴正方形作无滑动的翻滚ꎬ经一次翻滚后得әA1B1Oꎬ则翻滚3次后点B的对应点的坐标是㊀㊀ꎬ翻滚2017次后AB中点M经过的路径长为㊀㊀.分析㊀先求出点B和点B3的坐标ꎬ再探究出其中的规律后ꎬ利用规律将无限向有限转化ꎬ进而解决问题.解㊀如图1ꎬ先求出B点坐标为(-1ꎬ3)ꎬ根据图形变换规律ꎬ每三次翻滚一周翻滚前后对应点横坐标加6ꎬ纵坐标不变ꎬ故B点变换后的对应点B3的坐标为(-1+6ꎬ3)ꎬ即(5ꎬ3).作B3Eʅx轴于点Eꎬ易知OE=5ꎬB3E=3.观察图象可知ꎬ每三次翻滚为一个循环周期.在每个循环中ꎬ点M分别沿着三个圆心角为120ʎ的扇形运动ꎬ三个扇形的半径分别为3㊁1㊁1ꎬ因此在一个循环中ꎬ中点M的运动路径的长度为120π 3180+120π 1180+120π 1180=23+43π.由2017ː3=672 1ꎬ可知翻滚2017次后AB中点M经过的路径长度为672 23+43π+120π 3180=(134633+896)π.点评㊀本题考查点的运动轨迹的确定及其长度的计算㊁规律的探索㊁扇形的弧长公式㊁等边三角形的性质等知识ꎬ解题的关键是从特殊到一般探究出规律ꎬ再利用规律将无限向有限化归ꎬ进而顺利地解决问题.㊀㊀五㊁部分向整体化归例5㊀(2017年辽宁省朝阳市中考题)如图2ꎬ分别以五边形ABCDE的顶点为圆心ꎬ以1为半径作五个圆ꎬ则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之和为(㊀㊀).A.32π㊀㊀㊀B.3π㊀㊀㊀C.72π㊀㊀㊀D.2π分析㊀由于五个圆的半径均为1ꎬ根据扇形面积公式S=nπr2360ꎬ只要求出5个扇形的圆心角ꎬ即可求出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但这5个扇形的圆心角度不知道ꎬ分别求解无法进行.观察图形发现ꎬ可转化为求5个圆形中的空白部分的面积之和ꎬ而这5个圆形中的空白部分圆心角之和等于五边形的内角和ꎬ再用5个圆形的面积减去圆形中的5个空白部分的面积即可得到阴影部分的面积.解㊀ȵ五边形的内角和为(5-2)ˑ180ʎ=540ʎꎬʑ5个圆形的空白部分的面积之和S=540ˑπˑ12360=32πꎬʑ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之和为5πr2-32π=5π-32π=72πꎬ故选C.点评㊀有些问题ꎬ从表面上看要局部求出有关量ꎬ但若从整体上去把握这些量之间的关系ꎬ则思路更明朗ꎬ方法更巧妙.㊀㊀六㊁陌生向熟悉化归例6㊀(2017年四川省宜宾市中考题)规定:[x]表示不大于x的最大整数ꎬ(x)表示不小于x的最小整数ꎬ[x)表示最接近x的整数(xʂn+0.5ꎬn为整数)ꎬ例如:[2.3]=2ꎬ(2.3)=3ꎬ[2.3)=2.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㊀㊀.(写出所有正确说法的序号)①当x=1.7时ꎬ[x]+(x)+[x)=6ꎻ②当x=-2.1时ꎬ[x]+(x)+[x)=-7ꎻ③方程4[x]+3(x)+[x)=11的解为1<x<1.5ꎻ④当-1<x<1时ꎬ函数y=[x]+(x)+x的图象与正比例函数y=4x的图象有两个交点.分析㊀根据规定的[x]㊁(x)㊁[x)的意义ꎬ将陌生的数的计算㊁方程与不等式的解法和函数图象的交点坐标问题转化为常规的问题来处理ꎬ再结合给出的说法进行判断ꎬ得到答案.解㊀①当x=1.7时ꎬ[x]+(x)+[x)=[1.7]+71(1.7)+[1.7)=1+2+2=5ꎬ故①错误ꎻ②当x=-2.1时ꎬ[x]+(x)+[x)=[-2.1]+(-2.1)+[-2.1)=(-3)+(-2)+(-2)=-7ꎬ故②正确ꎻ③当1<x<1.5时ꎬ4[x]+3(x)+[x)=4ˑ1+3ˑ2+1=4+6+1=11ꎬ故③正确ꎻ④ȵ-1<x<1ꎬʑ当-1<x<-0.5时ꎬy=[x]+(x)+x=-1+0+x=x-1ꎻ当-0.5<x<0时ꎬy=[x]+(x)+x=-1+0+x=x-1ꎻ当x=0时ꎬy=[x]+(x)+x=0+0+0=0ꎻ当0<x<0.5时ꎬy=[x]+(x)+x=0+1+x=x+1ꎻ当0.5<x<1时ꎬy=[x]+(x)+x=0+1+x=x+1.ȵy=4xꎬ当x-1=4x时ꎬ得x=-13ꎬ此时y=-43ꎻ当x+1=4x时ꎬ得x=13ꎬ此时y=43ꎻ当4x=0时ꎬx=0ꎬ此时y=0ꎻʑ当-1<x<1时ꎬ函数y=[x]+(x)+x的图象与正比例函数y=4x的图象有三个交点ꎬ故④错误.综上ꎬ答案为②③.点评㊀对于新定义运算问题ꎬ关键是要认真读题ꎬ正确领会所给运算规则ꎬ将其转化为常规运算来处理.由于[x)表示最接近x的整数ꎬ为了排除x=n+0.5(n为整数)的情况ꎬ题目附加了条件xʂn+0.5(n为整数)ꎬ因此需要将-1<x<1分解为-1<x<-0.5㊁-0.5<x<0㊁x=0㊁0<x<0.5㊁0.5<x<1这五种情况来将函数y=[x]+(x)+x化归为常规函数ꎬ再分别确定它们与正比例函数y=4x的图象的交点情况ꎬ最后得出结论.㊀㊀七㊁数形之间化归例7㊀(2017年四川省乐山市中考题)庄子说:一尺之椎ꎬ日取其半ꎬ万世不竭 .这句话(文字语言)表达了古人将事物无限分割的思想ꎬ用图形语言表示为图3ꎬ按此图分割的方法ꎬ可得到一个等式(符号语言):1=12+(12)2+(12)3+ .图4也是一种无限分割:在әABC中ꎬøC=90ʎꎬøB=30ʎꎬ过点C作CC1ʅAB于点C1ꎬ再过点C1作C1C2ʅBC于点C2ꎬ又过点C2作C2C3ʅAB于点C3ꎬ如此无限继续下去ꎬ则可将әABC分成әACC1㊁әCC1C2㊁әC1C2C3㊁әC2C3C4㊁ ㊁әCn-2Cn-1Cn㊁ .假设AC=2ꎬ这些三角形的面积和可以得到一个等式是㊀㊀.解㊀不难得到这一系列三角形是相似的ꎬ它们的相似比是32ꎬ因而它们的面积比是34.又SәACC1=12ˑ1ˑ3=32.SәABC=12ˑ2ˑ23=23ꎬ从而得到23=32[1+34+(34)2+(34)3+ +(34)n-1+(34)n+ ].点评㊀这里通过对图形的无限分割ꎬ借助于图形面积的计算ꎬ利用总体等于部分之和ꎬ得到了一个数量等式ꎬ是数形之间化归的典范.㊀㊀八㊁实际问题向数学问题化归例8㊀(2017年浙江省绍兴市中考题)如图5为某城市部分街道示意图ꎬ四边形ABCD为正方形ꎬ点G在对角线BD上ꎬGEʅCDꎬGFʅBCꎬAD=1500mꎬ小敏行走的路线为BңAңGңEꎬ小聪行走的路线为BңAңDңEңF.若小敏行走的路程为3100mꎬ则小聪行走的路程为㊀㊀m.分析㊀本题的难点是如何用小敏行走的路程来求小聪行走的路程ꎬ即小聪行走的路程与小敏行走的路程存在怎样的关系.比较两人走的路线ꎬ发现小敏走的路程为AB+AG+GE=1500+(AG+GE)=3100ꎬ则AG+GE=1600mꎬ小聪走的路程为BA+AD+DE+EF=3000+(DE+EF).下面关键是寻找AG+GE与DE+EF的关系ꎬ这样就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观察图形可知ꎬ正方形的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ꎬGEʅDCꎬ易得DE=GEꎬ于是只要说明AG=EF即可ꎬ而EF是矩形CEGF的对角线ꎬ易知EF=CG.于是ꎬ连接CGꎬ由正方形的对称性易知AG=CGꎬ从而问题获解.点评㊀本题初看上去比较复杂ꎬ但经过分解化归ꎬ问题得到了简化ꎬ即寻找AG+GE与DE+EF的关系ꎬ再结合几何图形的特点ꎬ便将问题化归为说明正方形中两条线段相等的问题ꎬ然后运用正方形㊁矩形的有关知识ꎬ很快找到了解决问题的途径.至此我们发现ꎬ本题主要考查正方形的性质㊁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和判定㊁矩形的性质及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解决问题的关键是证明AG=EFꎬDE=GE.㊀㊀参考文献:[1]钱德春.动态问题思路分析㊁立意解析与价值探析[J].中学数学杂志:初中ꎬ2017(8):52-56.[2]李慧祥ꎬ陈德前.借助实验操作寻找解题途径[J].数理化解题研究ꎬ2016(2):16-18.[3]陈德前.模型烹大餐㊀教学得启示[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初中ꎬ2013(7):48-50.[责任编辑:李克柏]81。

化归思想在初中数学解题中的应用策略探究

化归思想在初中数学解题中的应用策略探究

化归思想在初中数学解题中的应用策略探究一、化归思想的概念和作用化归思想是指将复杂问题化为简单问题,以便更好地解决问题。

在初中数学解题中,化归思想起到了重要的应用作用。

化归思想能够帮助学生抓住问题的主线,从而更好地理解和解决问题。

化归思想的作用有以下几个方面:1. 提炼问题的关键信息:将问题中的复杂信息进行筛选和提炼,找出问题的关键信息,有助于学生理解问题的本质和目标。

2. 确定问题的主线和方向:通过化归思想,能够帮助学生确定问题的主线和解决方向,避免在复杂的问题中迷路。

3. 简化问题的复杂性:化归思想能够将原问题分解为几个简单的问题,从而使问题的解决过程更加清晰和系统化。

4. 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化归思想要求学生对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和思考,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 运用相似性质:在解决有关比例和相似的问题中,可以通过找出相似的三角形、矩形等来使用他们的相似性质,从而简化问题的复杂性。

例如:已知一个正方形的对角线长为x,求这个正方形的边长。

解:设正方形的边长为a,则根据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可得:a/x = (a/√2)/(x/√2)化简得:a^2 = (a/√2)^22. 运用等价转换:将原问题转化为等价的、较为简单的问题。

等价转换是化归思想中常用的一种策略。

例如:已知两条直线y = 2x+3和y = -x+5,求两者的交点坐标。

解:可以将问题转化为求两个方程组的解。

将y = 2x+3和y = -x+5联立得到:2x+3 = -x+5解得:x = 1,代入其中一个方程得到y = 2。

所以,两直线的交点坐标为(1,2)。

3. 运用递推关系:将复杂的问题逐步简化,建立递推关系,从而缩小问题的范围。

例如:一个数列的第一个数为2,从第二个数开始,每个数都是前一个数的两倍,求该数列的第十个数。

解:设该数列的第n个数为an,根据题目要求可得递推关系:an = an-1×2现已知a1 = 2,代入递推关系可得:a2 = a1×2 = 2×2 = 4...所以,该数列的第十个数为512。

“化归”策略应用举例

“化归”策略应用举例

种 是 背 向追 赶 , 两位 同学 用 相 近 的速 度 分 别 往跑
道两边跑 , 同样 看 他 们 多 长 时 间后 会 相 遇 。这 样不
仅 让 学 生 了 解 了数 学 知 识 , 让 他 们 锻 炼 了 身体 。 还 我 们 还 可 以 开 展 课 外 活 动 , 如 利 用 周 末 去 看 电 例
( ) 式要“ 三 形 活”
过去 , 问生 答 , 师 师写 生 看 , 查 生 练 。现 在 , 师 老 师尽 力 将 多 媒 体 等现 代化 设 备 引入 课 堂 。可 乡村 中
学 的 设 施 有 限 , 了 能让 课 堂 “ ” 来 。 生 可 以 为 活 起 学 直接 去 感 受 , 行 动 中去 揣 摩 。比如 相 遇 问 题 , 学 在 让
念 、 条 定 理 、 个 公 式 的 简 单 罗 列 , 师 应 该 多 几 几 教
MN 7 P T 交A 亏N. 姥P . C 连 N
令P = 将 此 侧 面 展 开 ,2B为 原 点 , T y,  ̄ G为y 建 轴 立 平 面 直 角 坐 标 系 , 所 求 曲 线 上 的 点 P( y 满 则 x, )
足j r t ,
r an t
t= y MN= AMtn =(+ c s) n a O r rott O, a
即 =a . s yan c 三+ Oo

评 析 : 看 这 个 问题 是 很 棘 手 的 。 咋 可根 据 其 内 部 的 几何 关 系 . 问 题 化 归 为 求 轨 迹 的 方 程 。 切 把 一
距离C 为2 A 0千 米 . 现 要 在AB上 某 一 点
… ~ 图6
影 , 种 票每 张 2 A 4元 ,有 7 0元 用 来 买 票 , 么 A、 5 那 B两 种 票 怎 么 买 才

高中数学排列组合问题的化归求解策略学法指导

高中数学排列组合问题的化归求解策略学法指导

排列组合问题的化归求解策略李伟数学解题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对问题的一个不断化归的过程。

化归是一种十分重要的思想方法,是解题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它反映了认识过程的基本规律,在认知过程中,人们总习惯于把陌生问题化归为熟悉问题,把复杂问题化归为简单问题,把困难问题化归为容易问题来处理。

因此,化归是进行数学解题的一种重要手段,现以排列组合问题为例,来具体分析化归的三种基本方向。

一、陌生问题化归为熟悉问题例1 把10个相同的小球分到3个不同的盒子中,共有多少种不同的分法?熟悉问题:把10个相同的小球分到3个不同的盒子中,每个盒子至少1个球,共有多少种不同的方法?由隔板法可知36C 29=(种)。

化归思路:如果在每个盒子内预先放入“1-”个小球,接着将剩下的“10―(―3)=13”个小球放到3个不同的盒子内,问题就化归成把13个相同的小球分到3个不同的盒子中,每个盒子至少1个小球,共有多少种不同的分法?由隔板法可知分法种数为66C 212=(种)。

二、复杂问题化归为简单问题例2 从6名运动员中选出4人参加4×100m 接力赛,如果甲不跑第一棒,乙不跑第四棒,共有多少种不同的参赛方法?此问题错综复杂,既有不同的运动员,又有对运动员的限制,中间还有多种重复情形出现,一下子很难解决。

解法1:化归思路:把上述问题通过分类的思想化归为4个简单问题,对选出的4个参赛运动员进行如下分类。

①无甲,无乙,则参赛方法为 24A 44=(种);②有甲,无乙,则参赛方法为 72A C 3413=(种); ③有乙,无甲,则参赛方法为 72A C 3413=(种);④有甲,有乙,则参赛方法为 84A )C C C (24121213=+(种);综上可得,不同的参赛方法种数为25284727224=+++(种)。

解法2:化归思路:利用集合的思想及正繁则反的原则,把上述问题化归为“参赛总方法数减去限制条件的方法数”这个简单问题。

设全集I={6人中任取4人的排列},A={甲不跑第一棒的排列},B={乙不跑第四棒的排列},A ,B 有公共部分,根据集合元素个数公式可知方法种数:252)A A A (A )]B A (card )B (card )A (card [)I (card N 22353546=-+-=-+-= 种。

浅谈高中数学中的“化归”策略

浅谈高中数学中的“化归”策略
“ 特 殊 到 一 般 ” 一 和 从
是认识问题 的普遍规律。 和一般之间从逻辑上来说 , 以下关 系 : 有
形 的中心或其他 特殊点 为坐标原 点 , 选
取图形的对称 轴 、垂直相交直线和其他
我们知道 , 就命题 的真假 而言 , 特殊 分割法处理几何 问题时也可考虑用补集 ①若命题 P在一般条件下 为真 ,则在特
这种将平面几 何问题转化为解析几 何问题的化归方法就是通常所谓 的解析 法。这种方法 已具模型化 , 具体步骤为: () 1建立坐标系 。这一步是关键 , 坐 标系选取得恰 当与否 ,直接影响到问题 解答过程的简捷程度。选取 的基本原则 是 ,应便 于确定关 键点坐标和关键线方 程, 并使它们尽可能 的简单。通常可 以选 取定线段的端点 、’ 以及 中心对称 图 中点
总之 ,化归方法作 为中学数 学解 题
核心 内容就是 “ 转化” 的思想方 法。我们 对于数学 问题 的探 索都 是沿着 “ 化难为
易 ” “ 繁 为 简 ” “ 未 知 为 已 知 ” 这 样 ,化 ,化 的途 径 进 行 的 。
殊条件下也为真。② 若命 题 P在特殊条 思想 方法 , 它涉及 的范 围广 , 内容 多 , 其
的方 程 形式 。
特殊 化 :
() 1设法找 出一种使结论显然成立或 较易证 明的特殊情况 , 中得到启示 , 从 去 发现和猜测一般情况或一般方法 。
( ) 不 同 角 度 进 行 特 殊 化 , 找 问 2从 寻
() 3 进行运算 与推理 。即在上述 两步 工作基础上利用解析几何 的知识进行具 体 的解答。这里要适 当利用几何知识 , 注 意各表达式 的几何意义 ,灵活地利用韦
各 种 问题 。

探析小学数学中化归思想的运用策略

探析小学数学中化归思想的运用策略

探析小学数学中化归思想的运用策略
化归是指将问题转化成相同形式或同种类型的问题,从而使问题更易于处理或解决。

在小学数学中,化归主要是将问题转化成更简单或更直观的问题,以便于学生理解和计算。

下面将就小学数学中化归思想的运用策略进行探析。

1.相似三角形化归法
相似三角形化归法是小学数学中最基本的化归方法,主要用于解决关于比例的问题。

例如,若要比较两个三角形的面积大小,通常可以使用相似三角形化归法,将两个三角形
按比例缩放至相同大小,然后比较它们的底和高的乘积大小即可得到答案。

2.约分化归法
约分化归法主要用于分数运算中,将分数变形为最简分数形式,便于计算。

例如,若
要将两个分数相加,可以使用约分化归法,将两个分数化为相同分母后再进行运算。

3.升级化归法
4.代数化归法
代数化归法主要用于解决代数方程组和代数式问题,将复杂的代数式化简为简单的代
数式,便于计算。

例如,若要解决某个代数方程组,可以使用代数化归法,将其中一些变
量用其他变量表示出来,以便于求解。

5.凑整化归法
凑整化归法主要用于解决大数减小数的求解问题,将小数凑整成整数,便于计算。

例如,若要求解60.8-19.7,可以使用凑整化归法,将小数89.7凑整成90,然后进行计算得到70.2。

综上所述,掌握化归思想的运用策略对于小学数学的学习和解题非常重要。

学生应该
在实际的学习和解题中加强对于化归思想的理解和运用,从而掌握更多的化归方法,提高
数学计算和解题的能力。

中学数学化归思想方法的教学策略

中学数学化归思想方法的教学策略
江 苏教 育・ 中学教 学
I 【 课 程 与 教 学 】 l
责任编辑 夏新字
中学 数 学 化 归 思 想 方 法 的教 学 策 略
■孙西 洋
【 摘 要 】 化归是数 学思想 方法的核 心之一 , 是 数学教 学与数 学解题 中最基本 、 最常用数学化归特 点、 思想方法、 原则及施教策 略, 在数 学学 习中不 断渗透数学化 归思想
1 . 通过 语 义 转换 实现 化 归
X ) = l o g ( + 2 ) 的 图 象 与 函数 g ( ) = 一
r 上
的图
f a > 0
象有唯一交点, 作出函数图象可知{ 【 3 - a 2 — 1 , 解得 a = 1 .
2 口 一
所谓 “ 语义转 换” 就是 指将一个 数学 问题经过适 当 变形 , 并 作 出不 同于其表 面 的或 常规 的语 义解释 , 使问
边的直 角三角形 的斜边 的长等 。 初 等数学 中“ 数” 与“ 形” 之间的转换是最 常见 、 最基 本的转换 . 围绕其相互 转换 形成 了一种重要 的数学 思想 方法 , 即数形结合 的思想方法 。该思想方法 的实质是通 过对 同一数 学对象进 行代数 释意与几何 释意 的互 补 . 实
现“ 形” 与“ 数” 的语 义转 换 , 将“ 形” 解 释 为“ 数” , 利 用 “ 数” 的 知识 解 决 “ 形” 的 问题 。 数 形 结 合 思 想 方 法 实 际 上 是 一种 最 常见 的语 义 转 换 策 略 。
有数学问题的解 决都离 不开化归 , 只是所体现 的化归形 式不同而 已。 善于使用化归是数学家思维方式 的一个重 要特点 。匈牙 利著名数 学家路 莎 ・ 彼得 ( R o z s a P e t e r ) 曾

高中数学解题中“化归法”策略的探究

高中数学解题中“化归法”策略的探究
的 、易 求 证 的 问 题 . 通 过 对 新 命 题
设l o g ; x + l o g  ̄ y = r 2 ( r > 0 ) . 从而可得
l o g z x= r c o s O, l o g 2 y= r s i n O,


P Q 2 + Q R 2 - P R 0

> o,
设 0 l 2 3 ,则 必有 y l > y 2 > y 3 > O
为 了寻 找 解题 途径 ,有 时 需 要
考虑、 / l o + 1 o y的 结构特点, 可
把 一 个 命 题 的 条 件 或 结 论 适 当 变 化 ,转 化 为 一 个 与 原命 题 等 价 的 命 题. 如 问题 l , 就 是 变 更 问 题 的条 件 与 结 论 将 原 问 题 转 化 为 与 之 等 价
[ ( 】 — 2 ) + ( ) , l — - ) ] + [ ( l — - 3 ) +
1 ) ( 一

8 ∈( o , ) ,因 此不 等 式可 化 归 为 斗
( y l _ ") ] + [ ( X 2 - I 3 ) z + ( 2 _ ”) ]
思维方式解决 ,难 以奏效 ,但是转
化 为 另 一 思 维 角度 去 考 虑 分 析 , 问 题 就变得 简单 多了. 转 化 思 维 角 度

数 要 法 莞 市
第 十
堡 曩策 醋 高 d 级 , 瞿 中酮 马 兰

问题 其 实 代表 了一 类 问 题 的求 解 方
解 决 的或 已有 固定模 式 解决 的 问
题 ,通 过 对 新 问题 的解 决 从 而使 原 问题 得 到 解 决 ,其 中转 化 的 手段 被 称 为化 归途径 或化归 策略. 下 面 就

化归策略解题一例及反思

化归策略解题一例及反思

[e ) 一 ,0 的最
解 :对 Y ( 求导得 :厂( =一 。 一 , =厂 ) ) e一1 令. ( ) 厂 =0得 =一 ~ —— ,
e一 十 J
令 ( =0 ) ,解 得 =~1 ,

列表如下.
表 1

列表如下.
表 2
至此 ,谜底被进一 步揭开 ,整个题 目已经毫无秘密可 言了. 当 0<一 ,函数f( =似 一I( ) ∈[ e ) e时 ) n一 , 一 ,0 的最 小 例 1 的正确化归结果应该为 :“ ( 厂 )≥ 3对 ∈[ e ) 一 ,O 恒成立 , 值 y >3 ( 处证 明略 ) 此 . 且存在 ∈[e ) 一 ,0 ,使 得f( =3 ,这样根据两个方 面解 出的 ) ” 既然例 1的第 3问的解 答过程是错 误 的 ,那 么正确 的解 答 。 的范 围为 :。≤ 一 。≥ 一 “ e且 e ”所以 =一 e 和正解解 出的结果 过程又是 怎样 的呢?笔 者尝试从学 生层面用 通法来解此 题也不 完 全 一 样 !

- o,


e ,

e ‘

fe‘ , 一 0 1 1 / \



f ( ) ∞ f( ) x



) e 1 【 ’ 0 一 』 + l
0 1 n e+1 +l( ) +
h( )
即:僦 一I( )≥ 3对 ∈[e ) n 一 ,0 恒成 立 ,
分离参数得 :。≤
令 ( : = 旦 )
求 导 得 : , :三 ( )


± ,

[ ) 一 ,0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化归”思想在中学数学教学中的渗透与化归的策略河源市龙川县老隆镇第二中学邹秋雄【摘要】化归思想是中学数学思想中最常见、最基本、较浅显的一种思想,而化归方法是中学数学学习过程中经常运用的一种有效手段。

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化归思想是非常必要的。

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我们应如何渗透化归思想呢?如何把握化归的三要素“化归的对象、化归的目标、化归的方法”呢?又将如何准确地把握化归的策略呢?本文将对上述问题进行粗浅的阐述,以达到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能准确地运用化归方法。

准确地把握化归策略,灵活地运用化归方法,有效地防止化归的错误的目的。

【关键词】化归思想化归方法化归策略一、化归思想概述数学思想方法教学比数学知识教学困难,尽管如此,数学思想还是有规律可循的。

本文就来谈一下“化归”思想在中学数学教学中的渗透与化归策略。

化归思想是中学数学思想中最常见、最基本、较浅显的一种数学思想,而化归方法是中学数学学习过程中经常运用的一种有效手段。

所谓“化归”就是将所要解决的问题转化归结为另一个较易问题或已经解决的问题。

具体地说就是把“新知识”转化为“旧知识”,把“未知”转化为“已知”,把“复杂”问题转化为“简单”问题等。

善于化归的学生不仅经常会“逢凶化吉”、“柳暗花明又一村”,而且学习起点和总体认识水平比其他同学往往略高一筹。

因此,化归方法是人们从事数学活动时的程序、途径,是实施化归数学思想的技术手段。

我们可以作一个比喻,化归数学思想相当于建筑的一张蓝图,化归方法则相当于建筑施工的手段,化归思想比化归方法更深刻,更抽象地反映数学对象间的内在关系,是化归方法的进一步的概括和升华。

比如:“化归”去解方程372=-x 就是化归方法,而当评价它在数学体系中的自身价值和意义时,又称之为化归思想。

化归思想方法包含三个基本要素:化归的对象、化归的目标和化归的方法。

二、化归思想方法在教学中的渗透那么,如何在中学数学教学中渗透“化归”思想呢?数学思想方法必须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作为载体体现出来,中学数学中有许多体现“化归”思想知识和技能,无论在代数中还是几何中都能找到。

它们分布在概念的定义、定理的证明、运算的法则(性质),图形(象)的性质和具体问题的解决。

但学生在掌握知识时并不一定注意到化归思想方法。

因此,中学教师在进行化归数学思想方法教学时,显然不可能将有关化归方法这一套东西一下子全部灌输给学生,只能采取逐步孕育的方法,结合数学知识的教学,让学生逐步体会到化归的基本思想,了解化归方法的基本步骤,直至掌握这一方法。

首先在教有理数时孕育化归思想,让学生懂得通过绝对值的概念,可将有理数大小比较转化为算术大小比较,有理数四则运算转化为算术四则运算。

在教整式加减时继续孕育化归思想。

使学生明确最简方程x=a是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化归目标。

解方程的过程是首先寻找所给方程与目标的差异,然后设法消去差异,直至达到化归目标,即化为最简方程。

在教“一元二次方程”一章时,继续用化归思想指导解方程。

在一元一次方程的基础上,学习了一元二次,简单的高次方程、分式方程、无理方程和方程组时,重点是抓如何化归,掌握“降次”、“消元”的化归方法,将新知识转化为旧知识,在本章结束时最好设计一节数学思想方法训练课,巩固强化化归方法。

学完“一元二次方程”一章后,多数同学都能自己归纳出解代数方程的基本思想是:无理方程有理化,分式方程整式化,高次方程低次化,解方程组的基本思想是通过消元降次将方程组转化为一元二次方程或一元一次方程,至此,学生初步形成化归方法。

但是化归方法的教学并没有结束,还需进一步引导学生应用化归方法指导几何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平面几何研究平面图形的性质(形状)、位置、大小关系等,而这些变化无穷的平面图形则是各种不同的最简单最基本的图形组合而成,要解决一个几何问题,只要在复杂图形中,辨析或构造出基本图形,并且应用基本图形的性质,就可使问题得以解决,即把要解决的几何问题作为化归对象,把基本图形作为化归目标,将复杂图形化归基本图形就作为化归方法。

另外,空间问题转化为平面问题、新的几何定理的证明转化为已学过几何定理来证明等。

这些都是我们解几何问题的化归思想。

总之,化归思想,贯穿于整个数学系统的始终,通过不断在新情景下渗透化归思想方法,可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发展对化归方法的理解,使学生能比较自觉地运用化归方法的熟悉化、简单化、和谐化原则去解综合题,常常可以独辟踩径,解决新问题,获取新知识。

可见,在教学中渗透化归思想是必要的,也是完全可能的,问题在于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能否准确地运用化归方法,准确地把握化归策略,灵活地运用化归方法,有效地防止化归错误。

三、关于化归策略下面,就来粗浅谈谈在解决数学问题过程中的化归策略的问题。

什么是化归策略呢?一般地说,它是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对问题进行分析、联想,把未知的问题化归为已有知识范围内可解的一种思维策略,其目的是:化繁为简,化隐为显,化难为易,化未知为已知,化一般为特殊,化抽象为具体等,掌握这种策略,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明确化归原理,把握化归策略。

数学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它的各部分之间的相互联系,相线依存、相互渗透,使之构成一个互相交错的立体空间,其中,每一个相对独立的知识系统构成一个知识块。

由数学知识的连续性,决定了相邻两个知识块之间具有相关性和相容性;由数学知识的对称性,决定了某些不同知识块之间具有相似性,合同性。

所有这些都反映了不同的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所谓“化归策略”就是我们们在研究数学问题的过程中,充分运用这些联系,对问题的情景进行适当转化,使之达到“思想明朗化,方法简单化”的目的一种思维策略。

将化归策略运用具体的解题过程中,关键是如何实施化归。

一般地说,它的实施由下列程序来实现:1、找准问题的化归对象(化“新”为“旧”,化“生”为“熟”,化“繁”为“简”,化“难”化“易”等)。

2、根据问题的结构,分析解决问题的难点所在,确定化归目标(具有对性和层次性,因“题”而宜)。

3、探寻化归手段(即化归方法),并将在新的情景中所得的结果再次转化到原情境之中,使原问题获得解决。

下面列几个例子来说明一下:如①四边形问题转化为三角形问题,梯形化归为三角形及平行四边形,多边形问题转化为四边形问题或三角形问题,其思想是化归,其化归目标是把四边形、梯形。

多边形化归为较基本的几何图形—三角形。

其化归方法是作辅助线,然后通过三角形来研究较复杂问题的有关性质。

又如:②已知a>1,且a≠1,求使方程l o g(x-a k)=l o g(x2-a2)有解的k的取值范围。

一种解法是化归为方程(x-a k) =x2-a2,但这个方程含有参数k,最后需检验满足不等式x-a k>0(x2-a2>0)。

如果我们考虑到已经掌握的有关曲线知识,构造函数y=x-a k和函数y=22a-x,问题可以化归为求在x轴上方的等边双曲线部分与斜率为1的直线具有公共点的条件。

上述两种解法都是典型的化归方法。

其中第二种解法运用数形结合,把代数问题化为几何问题,再把所获几何解答反演回代数领域而获得最终解答。

事实上,化归这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在解一元二次方程中得到了充分而生动的体现。

在用因式分解法和公式法解一元二次方程时有以下四种基本解法:1、如果方程的一边是关于x的完全平方式,另一边是个非负的常数,则根据平方根的意义将形如(x+m)2=n(n≥0)的方程转化为两个一次方程:x +m =而得解1,2x m =-±。

此为开平方法。

2、如果可将方程通过配方恒等变形,一边化为含未知数的完全平方式,另一边为非负的常数,则其后的求解可由思路一完成。

此为配方法。

3、如果方程一边为零,一边能分解成两个一次因式之积,就可以得到两个因分别为零的一次方程,它们的解都是原方程的解。

此为因式分解法。

4、如果以上三条思路受阻,便可把方程整理为一般形式,直接利用公式求解。

纵观以上四种方法,不难发现,方法一即所谓开平方法,它是依据平方根的意义将二次方程转化为一次方程,即由(x +m )2=n (n ≥0)转化为x +m =完成了由“二次”向“一次”的转化。

方法二中的“配方”仅完成了方程的恒等变形,把问题转移到“可开方”上来,并未完成“降次转化”这一实质工作,但已经为“二次”向“一次”转化创造了条件,因而习惯上称之为“配方法”。

方法三即因式分解法,其理论依据是“若干个因式之积为零时,则其中至少有一个因式为零。

”据此,也顺利地实现了由“二次”转化为“一次”的目的。

方法四即所谓公式法,其中的求根公式是“配方法”与“开平方法”联手结出的“果”,它以强调结论,应用结果为前提,而省略了公式的探究过程。

实际上已将解方程转化成为代数式的求值问题,而公式的得到则是化归思想的典型体现。

从以上分析不难看到:将“二次”转化为“一次”之际,也就是顺利求解一元二次方程之时,因此,应用化归思想“降次转化”,是解一元二次方程各方法之“宗”。

化归思想在中学数学中有广泛的应用,应该在教学中予以重视。

(二)寻求化归目标,优化化归方法。

从上面的讨论我们注意到,实施化归策略的关键是化归目标的确定,化归方法的选择,而这两者的确定主要取决于问题的整体性分析。

同一个数学问题,由于观察的角度不同。

对问题分析,理解的层次不同,可以导致化归目标的不同,化归方法的不同。

因此,在平时的数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从不同的层次分析,理解问题,以此拓宽学生的思想,培养学生的化归能力。

例1、求证同一底上两角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已知:如图,梯形A B C D 中;A B ‖C D 、∠A =∠B ,求证:A D =B C 。

化归目标一:把梯形问题转化三角形问题。

A BC D如图(1),延长A D 、B C 相交于点E 。

因为∠A =∠B ,可证E A =E B ,又因为 E A B ‖C D ,所以∠E D C =∠E C D , 因此,E D =E C ,由等量减等量D C 其差相等,可证A D =B C 。

(图1) A B化归目标二:如图(2),分别过D 、C 两点,作梯形的高D E 、C F ,将梯形转化为两个直角三角形和一个矩形,只要证△A D E ≌△B C F 即可。

D CA E FB (图2) (图3) 化归目标三:如图(3),过点D 作D E ‖BC 交A B 于点E ,这样就把梯形转化为一个三角形A BC D E和一个平行四边形。

只要证明△A D E 为等腰三角形即可证结论。

例2、求函数y =X X ++1的值域。

分析:该函数的定义域为0≤X ≤1,其表达式为两个二次根式之和;根号下都是关于X 的一次函数;两个一次函数中,一个单调递增,另一个单调递减。

由此,构成解本题的三个难点,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三个突破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