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第二章科学知识点
七下科学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第二章复习资料2.11、皮肤--------是人体最大的感觉器官。
2、皮肤的感觉功能:冷觉, 热觉(——手背最敏感), 痛觉——(感受对身体损伤性的刺激,有保护作用), 触觉(——指尖最敏感)3、大脑---------(形成感觉的部位)2.21、声音:物体(固、液、气)的振动。
正在发声的物体为声源。
声音在空气中以声波的方式向外传播。
2、声音传播需要介质(传播速度 固体>液体>气体),声音在真空中无法传播。
3、在15℃的空气中,每秒传播340米每秒。
4、回声:声音在传播中遇到障碍物反射回来的现象。
2.3外耳道收集声波声波的通道鼓膜产生振动 鼓室使鼓膜能正常振动听小骨 传递振动保持鼓膜内外气压平衡中耳半规管前庭耳蜗: 耳 内耳感受头部位置变化,维持身体平衡,晕车晕船 具听觉感受器,能产生神经冲动外界声波 外耳道 鼓膜 振动听小骨 耳蜗内听觉感受器兴奋听神经大脑听觉中枢形成听觉耳廓 放大、传递传递二、听觉的形成2.41、光源:自身会发光的物体2、在真空中,光速为30000km/s 或者300000000m/s3光在同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证明光沿直线传播的证据有日食,月食,小孔成像,影子 。
4、白光色散形成七种颜色,白色光反射所用色光,黑色光吸收所有色光。
紫外线和红外线是看不见的光。
白光是复色光。
5红,黄,蓝称为光的三原色。
6、小孔成像:倒立(上下左右都颠倒)的实像,可以成放大、等大、缩小的像。
2.5一、光的反射:光从一种均匀的物质射到另一种物质的表面上时,光会改变传播方向,又返回到原先的物质中.这就是光的反射。
(水中的月亮)二、入射点:(O )入射光线与镜面上的接触点 入射光线:(AO ) 反射光线:(OB )法线:(ON )通过入射点与镜面垂直的直线(一)音调——声音的高低 物体振动越快,音调越高。
1、频率:物体在1秒钟时间内振动的次数 频率的单位:赫兹2、音调是由发声体振动的频率决定 振动越快,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振动越慢,频率越低,音调越低。
七年级(下)科学第二章知识点
第二章复习提纲第一节感觉世界1.人体的常见感受器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痛觉、触觉、冷觉、热觉感受器。
2。
人的感觉器官有:眼、耳朵、鼻、舌、皮肤等。
其中皮肤是人体最大的感觉器官。
3。
形成感觉的基本过程(必需条件):刺激→感受器(分布有感觉细胞、接收刺激、产生兴奋/神经冲动)→神经(传递信息)→大脑(形成感觉)表述时注意区分:神经末梢(感受器)、神经(传递信息)、神经中枢(位于大脑,形成感觉的部位)4。
每种感受器只对特定会的刺激敏感,如热觉感受器只对温度刺激产生反应、而对疼痛刺激不兴奋.5。
皮肤各个部位对各种刺激的敏感程度不同.其中对触觉最敏感的是指尖,对热觉最敏感的是手背,因为这些部位的相应神经末梢比较丰富。
在皮肤的冷、热、触、痛四种感觉中,对人体保护意义最大的是痛觉。
6.嗅觉的形成:气味→嗅觉神经末梢(接收刺激)→嗅觉神经(将信息传递到大脑)→大脑(形成嗅觉)嗅觉的特点:(1)长时间处于某种味道的环境中,会因为大脑的嗅觉中枢适应(疲劳)而闻不出这种味道;(卖鱼的在鱼堆里呆久了就感觉不到鱼的腥味了)(2)不同动物的嗅觉敏感程度差异很大;(一般情况下,狗的嗅觉比羊要灵敏)(3)嗅觉会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减弱;(小孩子的嗅觉通常比成年人更灵敏)(4)动物对不同气味的敏感程度也不同。
(猫对老鼠的气味灵敏程度比狗更高)7.舌的表面不满许多小突起,内藏味蕾,味蕾内有许多味觉细胞能感受各种不同物质的刺激,尤其对液态物质的刺激最敏感.四种基本的味觉是:酸、甜、苦、咸;综合味觉有:麻、辣、涩。
8。
味觉的形成:食物→口腔(食物中的化学物质溶于唾液)→味觉细胞(接受刺激)→味觉神经(将信息传递到大脑)→大脑(形成味觉)。
9。
人的嗅觉与味觉相互联系、同时工作,嗅觉受到损伤,会直接影响到味觉。
如:人感冒时,因为鼻腔分泌的黏液覆盖嗅觉细胞,使嗅觉感受器的灵敏度降低,导致吃东西时味觉的灵敏度降低、吃东西也没味道。
思考:小孩在嗅柠檬以后马上吃苹果,将产生什么味道?(苹果、柠檬混合味道)第二节声音的发生和传播1.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
七下科学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第二章复习资料2.11、皮肤--------是人体最大的感觉器官。
2、皮肤的感觉功能:冷觉, 热觉(——手背最敏感), 痛觉——(感受对身体损伤性的刺激,有保护作用), 触觉(——指尖最敏感)3、大脑---------(形成感觉的部位)2.21、声音:物体(固、液、气)的振动。
正在发声的物体为声源。
声音在空气中以声波的方式向外传播。
2、声音传播需要介质(传播速度 固体>液体>气体),声音在真空中无法传播。
3、在15℃的空气中,每秒传播340米每秒。
4、回声:声音在传播中遇到障碍物反射回来的现象。
2.3外耳道收集声波声波的通道鼓膜产生振动 鼓室使鼓膜能正常振动听小骨 传递振动保持鼓膜内外气压平衡中耳半规管前庭耳蜗: 耳 内耳感受头部位置变化,维持身体平衡,晕车晕船 具听觉感受器,能产生神经冲动外界声波 外耳道 鼓膜 振动听小骨 耳蜗内听觉感受器兴奋听神经大脑听觉中枢形成听觉耳廓 放大、传递传递二、听觉的形成2.41、光源:自身会发光的物体2、在真空中,光速为30000km/s 或者300000000m/s3光在同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证明光沿直线传播的证据有日食,月食,小孔成像,影子 。
4、白光色散形成七种颜色,白色光反射所用色光,黑色光吸收所有色光。
紫外线和红外线是看不见的光。
白光是复色光。
5红,黄,蓝称为光的三原色。
6、小孔成像:倒立(上下左右都颠倒)的实像,可以成放大、等大、缩小的像。
2.5一、光的反射:光从一种均匀的物质射到另一种物质的表面上时,光会改变传播方向,又返回到原先的物质中.这就是光的反射。
(水中的月亮)二、入射点:(O )入射光线与镜面上的接触点 入射光线:(AO ) 反射光线:(OB )法线:(ON )通过入射点与镜面垂直的直线(一)音调——声音的高低 物体振动越快,音调越高。
1、频率:物体在1秒钟时间内振动的次数 频率的单位:赫兹2、音调是由发声体振动的频率决定 振动越快,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振动越慢,频率越低,音调越低。
(完整)七年级下科学第二章知识点提纲,推荐文档
热觉。 2、人的感觉器官有:眼、耳朵、鼻、舌、皮肤等。 3、对热觉最敏感的部位是手背,对触觉最敏感的部位是指尖。 4、嗅觉的形成:气味→嗅觉神经末梢(接收刺激)→嗅觉神经(将信息传递到大脑)→大脑(形成嗅觉) 嗅觉的特点:①长时间处于某种味道的环境中,会因为大脑的嗅觉中枢适应(疲劳)而闻不出这种味 道;②嗅觉敏感的程度因年龄,动物种类和气味种类等的不同而不同。 5、舌头表面的每个味蕾上都有味觉细胞和味觉神经。 味觉的形成:食物→口腔(食物中的化学物质溶于唾液)→味觉细胞(接受刺激)→味觉神经(将信息传 递到大脑)→大脑(形成味觉)。 6、舌的不同部位对味道的敏感性不同
(注意:当光垂直入射到界面时,传播方向不变)
8、光的折射定律:
α
①光折射时,入射光线、折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②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的两侧。
③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透明物质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γ
(γ < α)
④当光从其他透明物质斜射入空气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γ > α)
【注意】①折射角是指折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
②垂直射入界面时,入射光线、折射光线、 法线三线重合,折射角和入射角都为 0°。
αβ
③光发生折射时,光路也具有可逆性。
④在界面上发生折射的同时也发生了反射。
8、从河岸上看水中的物体觉得浅,从水中看河岸上的树觉的高。
γ
凹面镜
γ α
空气 水
第六节眼和视觉 1、 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有会聚光线的作用。(凹面镜也有会聚光线的作用)
七年级下册科学复习提纲第二章
七年级下册科学复习提纲第二章1.(2.1)眼、耳、鼻、舌、皮肤分别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感觉。
皮肤有触觉、痛觉、冷觉、热觉等感觉功能,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
手指的指尖部位触觉神经末梢比较集中(盲人阅读盲文),手背上的神经末梢对热敏感。
皮肤还有防止身体水分散失、排汗散热、保护身体免受细菌入侵。
2.(1.不同的人皮肤的感觉可能不同;2.同一个人,各个部位的皮肤对各种刺激的敏感程度不同)3.嗅觉的形成:气味通过鼻腔,刺激嗅觉神经末梢产生信息,嗅神经将信息传到大脑的嗅觉神经中枢(嗅觉中枢容易疲劳),从而形成嗅觉。
嗅觉的特点:适应性,差异性(书P.46分三方面)。
4.舌头表面布满味蕾(内藏味觉细胞),对液态物质特别敏感。
形成味觉同上14。
人具有的四种基本味觉:酸、甜、苦、咸、鲜;麻、涩、辣是多种刺激综合后产生的感觉。
年龄增长味蕾减少吃浓食。
任何感觉都在大脑中形成,眼、耳、鼻、舌、皮肤等感受器只能感受刺激并产生、传导信息作用。
嗅觉和味觉是共同影响的。
5.(2.2)声音产生的条件:由物体的振动产生;(固体液体气体的振动都能产生声音)。
声音传播的条件:依赖介质传播;可以在气体、液体、固体(速度由慢到快)中传播。
传播的方式:以波的形式传播(称为声波)。
分析月球说话6.声音的传播速度:15℃时,空气中传播速度为340米/秒,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无介质)。
声音的传播快慢与温度有关:温度升高1℃,每秒传播距离增加0.6米。
声波:振动面的不断振动,空气中就形成疏密相间的波,向远处传播。
声波的应用:测距、医疗。
7.回声:声音在传播中遇到障碍物反射回来的现象。
声波的反射现象。
8.(2.3)耳可分为:外耳(耳廓、外耳道),中耳(鼓膜、鼓室、听小骨、咽鼓管),内耳(半规管、前庭、耳蜗)。
其中,耳廓能收集声波;外耳道能传导声波;鼓膜能接受声波产生振动。
听小骨能把声音放大并传入耳蜗。
咽鼓管能使鼓膜内外气压保持平衡。
耳蜗内充满液体和听觉感受器,能感受声波振动并传导信息至大脑。
七下第二章知识要点
初中科学七年级下册第二章知识要点第一节:运动和能的形式一.运动的多种形式1.运动的形式有:机械运动,电运动,光运动,声运动,生命运动等多种形式。
2.最简单、最常见的运动形式是机械运动;最复杂的运动形式是生命运动。
3.机械运动------在运动过程中,物体的空间位置发生了变化,我们把这些运动称为机械运动。
特点:物体空间位置发生了变化。
二.能的多种形式A、动能1:动能: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做动能2、固体、液体、气体运动都具有动能。
3:动能与质量和速度有关:物体运动的速度越大,动能越大;物体的质量越大,动能越大。
B、势能:1、势能:物体由于被举高或发生弹性形变而具有的能称为势能。
①重力势能: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②弹性势能: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具有的能。
2、重力势能与质量和高度有关:质量越大,高度越高,重力势能越大。
弹性势能与形变量和弹簧性质有关:在弹性限度内,形变越大,弹性势能越大。
3、动能和势能统称为机械能C、能的相互转化: 自然界中的各种物质在运动时都要消耗能量,且能量的形式会发生转化。
第二节:机械运动一. 参照物1、参照物:在研究机械运动时,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研究某物体的运动情况时,假定为不动的物体。
参照物的选择是任意的,任何物体都可以被选为参照物。
为研究问题的方便,应选择最合适的参照物,研究地面上物体的运动,通常选用地面或地面上静止的物体作参照物 .2、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运动和静止是相对参照物而言的。
①被研究的物体相对参照物位置发生了变化称为运动的。
②被研究的物体相对参照物位置没有发生变化称为静止的。
③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对同一物体运动的描述结果可能是不同的。
二.机械运动的分类1、根据运动路线的形状,可以将运动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直线运动:运动路线是直线。
曲线运动:运动路线是曲线。
2、根据速度大小的变化特点,可以将运动分为匀速运动和变速运动匀速运动:运动快慢不变变速运动:运动快慢改变3、最简单的机械运动是匀速直线运动,即运动的方向和快慢不发生变化的运动。
科学七年级下册第二章
科学第二章一周知识概述1、运动的多种形式:机械运动、光运动、声运动、电运动、热运动、生命运动等运动形式2、能的多种形式:动能、势能、化学能、电能、光能、声能等动能和势能统称为机械能。
能可以储存。
3、机械运动。
一个物体相对别的物体的位置改变。
根据物体运动路线的形状,可以将运动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匀速直线运动:物体在一条直线上运动,且在相同的时间通过的路程相等,这种运动称为匀速直线运动。
4、参照物。
研究运动时,选定一物体,并将它看作静止来作为标准,这个标准物就叫做参照物。
5、速度。
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量,速度的大小等于物体通过的路程和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的比值。
平均速度公式为:v=s/t速度的单位:米/秒,千米/小时。
1米/秒=3.6千米/小时二、重难点知识讲解1、动能: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这种能叫做动能。
运动的物体具有多种形式的能,但动能只是由于物体运动而具有的。
所有运动的物体都具有动能。
(1)流动的水,能使水车转动,流动的水也具有动能。
(2)风是流动的气体,风使风车转动,流动的气体也具有动能。
2、比较速度快慢的两种方法(1)在相同时间内,比较两者通过的路程,路程越大则速度越快。
(2)通过相同的路程,比较两者所用的时间,时间越少则速度越快。
3、参照物可以任意选择的,选择的参照物不同,描述物体运动的结果可能就不相同。
为了研究方便,根据具体情况应该选择最方便、最合适的物体作为参照物。
通常把地球或相对地球不动的物体作参照物。
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
一周知识概述1、力的定义: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理解:(1)力不能脱离物体而存在,任何一个力都涉及两个物体: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2)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甲物体对乙物体有一个力,同时乙物体对甲物体也有一个力.2、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3、力的作用效果.一是使物体发生形变;二是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4、弹力:物体在发生形变时,会产生弹力.物体的形变越大,弹力也越大.5、力的测量(1)力的测量工具——测力计.实验室常用的测力计是弹簧秤.(2)弹簧秤的刻度原理:弹簧受到的拉力与它的伸长成正比.(3)弹簧秤使用时应注意:零点的确定;量程的选择;最小刻度值的判断;指针,拉杆不要与秤壳相摩擦;视线与秤面垂直.重难点知识讲解1、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A.力的作用是否一定要通过物体之间的相互接触而产生?不接触产生的力有吗?请举例说明.地球对周围物体的吸引、磁铁吸引铁块等,说明力的作用并不一定需要相互接触而产生.B.要产生力的作用,只有一个物体的参与,可以吗?至少两个物体-------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2、力的作用点:力作用在物体上的点称为作用点.物体的各部分(或物体表面的各部分)在受到某些连续分布的力的作用时,从效果上讲可等效于其合力的作用,像物体受到重力、浮力、支持面的支持力等就属于这种情况,这样的力的作用点均是等效作用点,即连续分布的力的合力作用点.一周知识概述1、重力.地面附近的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也叫物重;重力的符号:G;重力是最常见的一种力.(1)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2)重力的作用点——重心.均匀规则的物体的重心在几何中心.(3)重力的单位:牛顿(4)重力的大小.物体受的重力与质量成正比,可用G=mg计算.其中g =9.8牛/千克,表示1千克的物体受到的重力是9.8牛.在粗略计算中,g常取10牛顿/千克.(5)重力的大小可以用弹簧秤来测量.2、摩擦力: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当它们有发生相对运动的趋势或发生相对运动时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1)摩擦分静摩擦、滑动摩擦、滚动摩擦,滚动摩擦比滑动摩擦小得多.(2)摩擦有利有弊,改变摩擦力的大小,方法之一是改变物体间的压力大小;方法二是改变物体间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方法三是滑动摩擦与滚动摩擦之间的相互转变.二、重难点知识讲解1、重心:重力在物体上的作用点叫重心A.形状规则密度均匀物体的重心在几何中心.B.形状不规则的物体的重心可以用悬挂法或平衡法找出物体的重心.2、不管外界条件如何变化,物体受到的重力的方向始终保持竖直向下.如图甲、乙所示无论铁架台是否倾斜,重锤静止时悬线总是处于竖直状态.利用这一特点制成重垂线可以用来检查墙面是否竖直.3、摩擦有时是有益的,有时是有害的.我们应当增大有益的摩擦,减小有害的摩擦.气体、液体也会产生摩擦力.增大有益摩擦的方法:a.增大压力b.使物体接触面变粗糙减小有害摩擦的方法:a.用滚动代替滑动.b.减小压力.c.给接触面加上润滑油.d.气垫的方法.如机器的转轴用滚动轴承代替滑动,各个转动部分加润滑油就是这个目的.气垫船的原理.水翼船虽然与气垫的原理有所不同,但当高速行驶时,利用水翼来提高船身位置,减小船体与水的接触面,同样可以达到减小水的摩擦力的目的.一周知识概述1、牛顿第一运动定律(1)内容:一切物体在没有外力作用时,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即运动状态不会发生改变.(2)惯性:物体都具有保持原有状态不变的性质叫做惯性.惯性是物体的属性,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惯性.2、二力的合成及平衡.(1)平衡状态.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叫做平衡状态.(2)二力平衡的条件.两个力作用在同一物体上,且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3)二力的合成.初中自然科学只涉及一条直线上两个力的合成.相互平衡的两个力的合力一定为零.二、重难点知识讲解1、牛顿第一定律的重要贡献是:确认力并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物体不受力时的运动规律,即牛顿第一运动定律.①要注意定律中的“或”字不能写成“和”字.②对定律的理解,任何物体,如果不受外力的作用,原来静止的将永远保持静止,原来运动的将永远保持匀速直线运动.③在理解的基础上记住这个定律,并知道这个定律的因果关系.④这个定律是在实验的基础经过科学的推理得出的.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必须有力作用在物体上,才能使物体继续运动,没有力的作用,物体就要停下来.”即:板车的运动需要推力去维持.于是,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就根据这些现象总结出“物体的运动需要力去维持”2、水平面上运动的物体,如果受到的阻力为零,它的速度将不会减慢,将以恒定不变的速度永远运动下去.即作匀速运动.如果运动物体不受任何力的作用,不仅速度大小不变,而且运动方向也不变,将沿原来的方向匀速运动下去.运动规律: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3、二力平衡时,物体可能处于静止状态,也可能处于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要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那么,我们能不能说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物体就不受外力的作用呢?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也能够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如果物体受到两个外力作用的时候,也能够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这就是二力平衡.A.当物体受到二力平衡时,就能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B.二力平衡的条件是: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
七年级(下)科学第二章知识点
第二章复习提纲第一节感觉世界1.人体的常见感受器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痛觉、触觉、冷觉、热觉感受器。
2。
人的感觉器官有:眼、耳朵、鼻、舌、皮肤等。
其中皮肤是人体最大的感觉器官。
3。
形成感觉的基本过程(必需条件):刺激→感受器(分布有感觉细胞、接收刺激、产生兴奋/神经冲动)→神经(传递信息)→大脑(形成感觉)表述时注意区分:神经末梢(感受器)、神经(传递信息)、神经中枢(位于大脑,形成感觉的部位)4。
每种感受器只对特定会的刺激敏感,如热觉感受器只对温度刺激产生反应、而对疼痛刺激不兴奋.5。
皮肤各个部位对各种刺激的敏感程度不同.其中对触觉最敏感的是指尖,对热觉最敏感的是手背,因为这些部位的相应神经末梢比较丰富。
在皮肤的冷、热、触、痛四种感觉中,对人体保护意义最大的是痛觉。
6.嗅觉的形成:气味→嗅觉神经末梢(接收刺激)→嗅觉神经(将信息传递到大脑)→大脑(形成嗅觉)嗅觉的特点:(1)长时间处于某种味道的环境中,会因为大脑的嗅觉中枢适应(疲劳)而闻不出这种味道;(卖鱼的在鱼堆里呆久了就感觉不到鱼的腥味了)(2)不同动物的嗅觉敏感程度差异很大;(一般情况下,狗的嗅觉比羊要灵敏)(3)嗅觉会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减弱;(小孩子的嗅觉通常比成年人更灵敏)(4)动物对不同气味的敏感程度也不同。
(猫对老鼠的气味灵敏程度比狗更高)7.舌的表面不满许多小突起,内藏味蕾,味蕾内有许多味觉细胞能感受各种不同物质的刺激,尤其对液态物质的刺激最敏感.四种基本的味觉是:酸、甜、苦、咸;综合味觉有:麻、辣、涩。
8。
味觉的形成:食物→口腔(食物中的化学物质溶于唾液)→味觉细胞(接受刺激)→味觉神经(将信息传递到大脑)→大脑(形成味觉)。
9。
人的嗅觉与味觉相互联系、同时工作,嗅觉受到损伤,会直接影响到味觉。
如:人感冒时,因为鼻腔分泌的黏液覆盖嗅觉细胞,使嗅觉感受器的灵敏度降低,导致吃东西时味觉的灵敏度降低、吃东西也没味道。
思考:小孩在嗅柠檬以后马上吃苹果,将产生什么味道?(苹果、柠檬混合味道)第二节声音的发生和传播1.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
新教材七年级下科学第二章知识点
七下新教材科学第二章第一节:感觉世界1、人的感受器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痛觉、触觉、冷觉和热觉,其中冷觉和热觉又可统称为冷热觉。
2、人的感觉器官有:眼、耳朵、鼻、舌、皮肤等。
3、对热觉最敏感的部位是手背,对触觉最敏感的部位是指尖。
4、嗅觉的形成:气味→嗅觉神经末梢(接收刺激)→嗅觉神经(将信息传递到大脑)→大脑(形成嗅觉)嗅觉的特点:①长时间处于某种味道的环境中,会因为大脑的嗅觉中枢适应(疲劳)而闻不出这种味道;②嗅觉敏感的程度因年龄,动物种类和气味种类等的不同而不同。
5、舌头表面的每个味蕾上都有味觉细胞和味觉神经。
味觉的形成:食物→口腔(食物中的化学物质溶于唾液)→味觉细胞(接受刺激)→味觉神经(将信息传递到大脑)→大脑(形成味觉)。
67。
第二节声音的发生和传播1、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
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
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
2、声音发生的条件:振动;声音传播的条件:需要介质;声音传播的方式:声波。
3、在15℃的空气中,声音传播的速度为340米/秒。
第三节耳和听觉1、耳的结构:①外耳包括耳廓、外耳道;②中耳包括鼓膜、鼓室、听小骨;③内耳包括耳蜗、前庭和半规管。
2、耳的主要功能:听觉和保持身体平衡。
位觉感受器在前庭和半规管中(解释晕船、晕车现象)。
3、听觉产生过程:耳廓(收集声波)→外耳道→鼓膜(将声波转化为振动)→听小骨(将声波扩大并传导)→耳蜗(接受刺激、产生信息)→听神经(传导信息)→大脑(产生听觉)。
4、遇到巨大的响声时,迅速张嘴,捂紧双耳是使鼓膜内外气压保持平衡,避免鼓膜被震破。
5、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声音的高低(频率越大,音调越高)响度--声音的强弱(振动幅度越大、离声源越近,响度就越大)音色(与发声体的性质、形状、发声方法有关)6、物体在1秒内振动的次数叫频率,单位是赫兹(Hz)。
人的发声频率大约在65赫兹到1100赫兹之间;听觉频率大约在20赫兹到20000赫兹之间。
最新七年级(下)科学第二章知识点资料
最新七年级(下)科学第⼆章知识点资料第⼆章复习提纲第⼀节感觉世界1.⼈体的常见感受器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痛觉、触觉、冷觉、热觉感受器。
2.⼈的感觉器官有:眼、⽿朵、⿐、⾆、⽪肤等。
其中⽪肤是⼈体最⼤的感觉器官。
3.形成感觉的基本过程(必需条件):刺激→感受器(分布有感觉细胞、接收刺激、产⽣兴奋/神经冲动)→神经(传递信息)→⼤脑(形成感觉)表述时注意区分:神经末梢(感受器)、神经(传递信息)、神经中枢(位于⼤脑,形成感觉的部位)4.每种感受器只对特定会的刺激敏感,如热觉感受器只对温度刺激产⽣反应、⽽对疼痛刺激不兴奋。
5.⽪肤各个部位对各种刺激的敏感程度不同。
其中对触觉最敏感的是指尖,对热觉最敏感的是⼿背,因为这些部位的相应神经末梢⽐较丰富。
在⽪肤的冷、热、触、痛四种感觉中,对⼈体保护意义最⼤的是痛觉。
6.嗅觉的形成:⽓味→嗅觉神经末梢(接收刺激)→嗅觉神经(将信息传递到⼤脑)→⼤脑(形成嗅觉)嗅觉的特点:(1)长时间处于某种味道的环境中,会因为⼤脑的嗅觉中枢适应(疲劳)⽽闻不出这种味道;(卖鱼的在鱼堆⾥呆久了就感觉不到鱼的腥味了)(2)不同动物的嗅觉敏感程度差异很⼤;(⼀般情况下,狗的嗅觉⽐⽺要灵敏)(3)嗅觉会随年龄的增长⽽逐渐减弱;(⼩孩⼦的嗅觉通常⽐成年⼈更灵敏)(4)动物对不同⽓味的敏感程度也不同。
(猫对⽼⿏的⽓味灵敏程度⽐狗更⾼)7.⾆的表⾯不满许多⼩突起,内藏味蕾,味蕾内有许多味觉细胞能感受各种不同物质的刺激,尤其对液态物质的刺激最敏感。
四种基本的味觉是:酸、甜、苦、咸;综合味觉有:⿇、辣、涩。
8.味觉的形成:⾷物→⼝腔(⾷物中的化学物质溶于唾液)→味觉细胞(接受刺激)→味觉神经(将信息传递到⼤脑)→⼤脑(形成味觉)。
9.⼈的嗅觉与味觉相互联系、同时⼯作,嗅觉受到损伤,会直接影响到味觉。
如:⼈感冒时,因为⿐腔分泌的黏液覆盖嗅觉细胞,使嗅觉感受器的灵敏度降低,导致吃东西时味觉的灵敏度降低、吃东西也没味道。
七下科学第二章重点知识
第二章知识要点1、物体的空间位置发生变化的运动称为机械运动。
我们平常所说的运动一般指机械运动。
2、运动有多种形式,其中最常见的是机械运动,最复杂的是生命运动。
3、雷电发生时,有声运动、光运动、电运动、热运动。
4、能的存在有多种形式,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称为动能。
5、物体由于被举高或者发生形变而具有的能称为势能。
【拓展】前者称为重力势能,后者属于弹性势能。
6、动能和势能统称为机械能。
7、汽油、木材、天然气、沼气、煤炭等燃料储存的能,食物中储存的能,电池、蓄电池中储存的能都属于化学能。
8、能之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9、判断物体运动或静止时被选为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10、匀速直线运动直线运动机械运动 变速直线运动曲线运动11、比较物体运动快慢有两种方法:一种是比较通过相同的路程所用的时间;另一种是比较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12、在匀速直线运动中,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叫速度。
速度可以定量地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
【注意】(1)速度的大小等价于物体运动的快慢;(2)不能说速度的快慢,它跟速度的大小不一样。
13、速度公式:速度=时间路程 V=t s 14、速度的主单位:m/s ,它是一个整体单位,由长度单位和时间单位组成。
【注意】一定是长度单位在前。
时间单位在后15、常见单位间的转化:1m/s=3.6km/h 1km/h=6.31m/s 16、对于变速直线运动,我们可以用平均速度来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
V =t s ,注意,这里的s 是指所求时间内的总路程,t 是总的时间。
17、使物体发生形变力的作用效果 速度大小改变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或运动方向改变18、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19、弹力是物体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
弹力产生的条件是物体发生形变,弹力产生的原因是物体反抗形变。
20、在一定范围内,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弹簧的形变也就越大。
【注意】这个“一定范围”是指弹性形变的范围。
21、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单位符号是N,测量力的大小工具叫测力计,实验室用弹簧测力计(或弹簧秤)测量力的大小。
科学七年级下册第二章
科学第二章一周知识概述1、运动的多种形式:机械运动、光运动、声运动、电运动、热运动、生命运动等运动形式2、能的多种形式:动能、势能、化学能、电能、光能、声能等动能和势能统称为机械能。
能可以储存。
3、机械运动。
一个物体相对别的物体的位置改变。
根据物体运动路线的形状,可以将运动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匀速直线运动:物体在一条直线上运动,且在相同的时间通过的路程相等,这种运动称为匀速直线运动。
4、参照物。
研究运动时,选定一物体,并将它看作静止来作为标准,这个标准物就叫做参照物。
5、速度。
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量,速度的大小等于物体通过的路程和通过这段路程所用的时间的比值。
平均速度公式为:v=s/t速度的单位:米/秒,千米/小时。
1米/秒=3.6千米/小时二、重难点知识讲解1、动能: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这种能叫做动能。
运动的物体具有多种形式的能,但动能只是由于物体运动而具有的。
所有运动的物体都具有动能。
(1)流动的水,能使水车转动,流动的水也具有动能。
(2)风是流动的气体,风使风车转动,流动的气体也具有动能。
2、比较速度快慢的两种方法(1)在相同时间内,比较两者通过的路程,路程越大则速度越快。
(2)通过相同的路程,比较两者所用的时间,时间越少则速度越快。
3、参照物可以任意选择的,选择的参照物不同,描述物体运动的结果可能就不相同。
为了研究方便,根据具体情况应该选择最方便、最合适的物体作为参照物。
通常把地球或相对地球不动的物体作参照物。
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
一周知识概述1、力的定义: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理解:(1)力不能脱离物体而存在,任何一个力都涉及两个物体: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2)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甲物体对乙物体有一个力,同时乙物体对甲物体也有一个力.2、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3、力的作用效果.一是使物体发生形变;二是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4、弹力:物体在发生形变时,会产生弹力.物体的形变越大,弹力也越大.5、力的测量(1)力的测量工具——测力计.实验室常用的测力计是弹簧秤.(2)弹簧秤的刻度原理:弹簧受到的拉力与它的伸长成正比.(3)弹簧秤使用时应注意:零点的确定;量程的选择;最小刻度值的判断;指针,拉杆不要与秤壳相摩擦;视线与秤面垂直.重难点知识讲解1、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A.力的作用是否一定要通过物体之间的相互接触而产生?不接触产生的力有吗?请举例说明.地球对周围物体的吸引、磁铁吸引铁块等,说明力的作用并不一定需要相互接触而产生.B.要产生力的作用,只有一个物体的参与,可以吗?至少两个物体-------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2、力的作用点:力作用在物体上的点称为作用点.物体的各部分(或物体表面的各部分)在受到某些连续分布的力的作用时,从效果上讲可等效于其合力的作用,像物体受到重力、浮力、支持面的支持力等就属于这种情况,这样的力的作用点均是等效作用点,即连续分布的力的合力作用点.一周知识概述1、重力.地面附近的物体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也叫物重;重力的符号:G;重力是最常见的一种力.(1)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2)重力的作用点——重心.均匀规则的物体的重心在几何中心.(3)重力的单位:牛顿(4)重力的大小.物体受的重力与质量成正比,可用G=mg计算.其中g =9.8牛/千克,表示1千克的物体受到的重力是9.8牛.在粗略计算中,g常取10牛顿/千克.(5)重力的大小可以用弹簧秤来测量.2、摩擦力: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当它们有发生相对运动的趋势或发生相对运动时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1)摩擦分静摩擦、滑动摩擦、滚动摩擦,滚动摩擦比滑动摩擦小得多.(2)摩擦有利有弊,改变摩擦力的大小,方法之一是改变物体间的压力大小;方法二是改变物体间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方法三是滑动摩擦与滚动摩擦之间的相互转变.二、重难点知识讲解1、重心:重力在物体上的作用点叫重心A.形状规则密度均匀物体的重心在几何中心.B.形状不规则的物体的重心可以用悬挂法或平衡法找出物体的重心.2、不管外界条件如何变化,物体受到的重力的方向始终保持竖直向下.如图甲、乙所示无论铁架台是否倾斜,重锤静止时悬线总是处于竖直状态.利用这一特点制成重垂线可以用来检查墙面是否竖直.3、摩擦有时是有益的,有时是有害的.我们应当增大有益的摩擦,减小有害的摩擦.气体、液体也会产生摩擦力.增大有益摩擦的方法:a.增大压力b.使物体接触面变粗糙减小有害摩擦的方法:a.用滚动代替滑动.b.减小压力.c.给接触面加上润滑油.d.气垫的方法.如机器的转轴用滚动轴承代替滑动,各个转动部分加润滑油就是这个目的.气垫船的原理.水翼船虽然与气垫的原理有所不同,但当高速行驶时,利用水翼来提高船身位置,减小船体与水的接触面,同样可以达到减小水的摩擦力的目的.一周知识概述1、牛顿第一运动定律(1)内容:一切物体在没有外力作用时,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即运动状态不会发生改变.(2)惯性:物体都具有保持原有状态不变的性质叫做惯性.惯性是物体的属性,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惯性.2、二力的合成及平衡.(1)平衡状态.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叫做平衡状态.(2)二力平衡的条件.两个力作用在同一物体上,且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3)二力的合成.初中自然科学只涉及一条直线上两个力的合成.相互平衡的两个力的合力一定为零.二、重难点知识讲解1、牛顿第一定律的重要贡献是:确认力并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物体不受力时的运动规律,即牛顿第一运动定律.①要注意定律中的“或”字不能写成“和”字.②对定律的理解,任何物体,如果不受外力的作用,原来静止的将永远保持静止,原来运动的将永远保持匀速直线运动.③在理解的基础上记住这个定律,并知道这个定律的因果关系.④这个定律是在实验的基础经过科学的推理得出的.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必须有力作用在物体上,才能使物体继续运动,没有力的作用,物体就要停下来.”即:板车的运动需要推力去维持.于是,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就根据这些现象总结出“物体的运动需要力去维持”2、水平面上运动的物体,如果受到的阻力为零,它的速度将不会减慢,将以恒定不变的速度永远运动下去.即作匀速运动.如果运动物体不受任何力的作用,不仅速度大小不变,而且运动方向也不变,将沿原来的方向匀速运动下去.运动规律: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3、二力平衡时,物体可能处于静止状态,也可能处于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要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那么,我们能不能说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物体就不受外力的作用呢?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也能够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如果物体受到两个外力作用的时候,也能够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这就是二力平衡.A.当物体受到二力平衡时,就能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B.二力平衡的条件是:作用在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
七年级科学下第二章知识点
七年级科学下第二章知识点
第二章主要介绍了生物学方面的知识,包括生命的定义、细胞
的结构和功能、遗传等方面。
下面将分别从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生命的定义
生命是指生物体具有的一些特征,如新陈代谢、生长、繁殖等。
这些特征是生物体与非生物体的重要区别。
同时,生命的起源也
是一个科学界争论的话题。
二、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位,分为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
细
胞内含有许多细胞器,如质体、线粒体、内质网、细胞膜等,它
们各司其职,共同协作维持着细胞的正常生理活动。
三、遗传
遗传是指生物体的基因传递和变异,是生物体进化中的重要因素。
遗传的本质是基因的传递和表达,包括基因的复制、转录、翻译等过程。
同时,基因突变也是遗传发生的一种重要形式。
以上是本章节涵盖的三个核心知识点,通过对这些知识点的深入理解,可以更好地理解生命科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为今后打下坚实的基础。
科学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知识点
科学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知识点一、对环境的察觉。
(一)感觉世界。
1. 人的感觉。
- 人有五种基本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
- 这些感觉能帮助我们感知周围环境的变化,从而适应环境。
2. 感受器。
- 感受器是感觉器官中直接接受刺激的结构。
- 例如,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是视觉感受器,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能感受声音的刺激。
(二)光的直线传播。
1. 光源。
- 能够自行发光的物体叫光源,如太阳、点燃的蜡烛等。
- 光源可分为天然光源(如太阳)和人造光源(如电灯)。
2. 光的直线传播。
- 光在同一种均匀物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 小孔成像、影子的形成、日食和月食等现象都可以用光的直线传播来解释。
- 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最快,约为3×10^8m/s。
(三)光的反射。
1. 光的反射定律。
- 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 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
2. 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 镜面反射:平行光线射到光滑表面上时,反射光线也是平行的。
- 漫反射:平行光线射到凹凸不平的表面上,反射光线射向四面八方。
- 无论是镜面反射还是漫反射,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四)平面镜成像。
1. 成像特点。
- 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像和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像和物体的大小相等;像和物体的连线与镜面垂直。
2. 平面镜成像原理。
- 平面镜成像原理是光的反射定律。
(五)光的折射。
1. 光的折射现象。
- 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偏折的现象叫光的折射。
- 例如,插入水中的筷子看起来“弯折”了,这就是光的折射现象。
2. 光的折射规律。
- 当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透明介质中时,折射光线向法线方向偏折,即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当光从水或其他透明介质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光线远离法线,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 在光的折射现象中,光路也是可逆的。
(六)眼和视觉。
1. 眼球的结构。
7下第二章知识点整理
七下科学第二章知识点总结一、感觉世界⑴所有的感觉都在形成的。
⑵嗅觉的适应性:长时间处于某种味道的环境中,会因为大脑的而闻不出这种味道;一边吃苹果,一边闻香蕉,会产生味道。
第2节声音的产生和传播一、声音的产生1.声音是由产生的。
2.右图是探究声现象时的常用实验装置。
⑴图中所示的实验现象说明;⑵乒乓球在实验中的作用;⑶本实验所用物理研究方法是。
二、声音的传播条件1.声音传播需要,声音可以在、和中传播。
声音在中不能传播。
2.如右图,将正在发声的小电铃放在连通于抽气机的密闭玻璃罩内,则:⑴在用抽气机把玻璃罩内的空气逐渐抽出的过程中,所听到的声音将会。
停止抽气,并让空气重新进入玻璃罩内,听到的声音将会。
⑵此实验现象说明。
3.月球上没有,宇航员们听不到对方讲的话,只能通过进行交流。
三、声音的传播形式----声波可以传递能量:医疗上用粉碎内脏中的结石;四、声音传播的速度---声速1.影响声速的因素有和等。
⑴相同温度下,声速大小比较:固体液体气体,真空中声速为。
⑵温度越高,空气中声速。
在15℃的空气中,声音传播的速度为。
3.回声:原声和回声分辨出来的条件是: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迟0.1s以上,即声源到障碍物的距离大于m。
第三节耳和听觉一、耳的结构与听觉的形成1.对图说出耳的结构及各部分结构的功能:2.听觉的形成过程:耳廓(收集)→外耳道→鼓膜(将声波转化为)→听小骨(扩大并传导)→(接受刺激、产生信息)→听神经(传导信息)→(产生听觉)。
3.耳有保持身体平衡作用的原因:内耳的、中有感受头部位置变动的感受器。
晕车的原因:过于敏感,且受到过长或过强的刺激。
4.遇到巨大声响时,应该张嘴,使张开,从而使内外气压保持平衡,避免鼓膜被震破。
二、声音的特性1.声音的三要素是、和。
2.音调是指声音的。
音调与有关。
物体振动越快,频率越,音调越____;高于20000赫的声音是_____声,低于20赫的声音是_____声。
蝙蝠发出,辨别猎物方向和距离;大象用______声交流;3.响度是指声音的。
七年级下科学第二章知识点
七年级下科学第二章知识点七年级下科学第二章主要探究生命表现的规律及生命活动的基本过程,涉及到的知识点有动物和植物的细胞、细胞分裂、生物遗传及交配、骨骼和肌肉、人体的呼吸和循环等。
一、细胞细胞是生命的基本单位。
动物和植物都由细胞组成,但它们的细胞在结构和功能上存在一定的差异。
动物细胞没有细胞壁和叶绿体,而植物细胞则具有这两个结构。
细胞中的核是控制细胞生长和分裂的重要部分。
二、细胞分裂细胞分裂是细胞生命周期中重要的过程,通过细胞分裂可以实现生长和增殖。
同时在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也会复制并分离,确保新生细胞具有与先前细胞相同的遗传信息。
细胞分裂有两种形式:有丝分裂和无丝分裂。
三、生物遗传及交配生物遗传是指亲代生物将遗传信息传递给后代的过程,这种遗传信息通过DNA分子在细胞分裂、交配过程中进行传递。
同时,交配也是生物进化和多样化的重要途径之一。
在动物交配中,雄性生殖细胞和雌性生殖细胞相互结合,形成新的个体。
四、骨骼和肌肉骨骼和肌肉是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骨骼提供了支撑和保护,肌肉则实现了人体运动和姿态的调整。
人体有200多个骨骼和600多个肌肉,它们组合起来形成各种不同的系统和器官。
五、人体的呼吸和循环呼吸和循环是人体生命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两个环节。
呼吸通过吸入空气、氧气经由肺部进入血液,同时二氧化碳从血液经过肺部排出体外。
循环则实现了血液在体内的循环运输,将氧气、营养物质和代谢产物送到相应的组织和器官。
以上是七年级下科学第二章的主要知识点,这些知识点不仅是中学生了解生物学的基础,同时也对理解和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有着重要的作用。
希望同学们能认真学习掌握这些知识,为之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科学七年级下第二章知识要点汇总
科学七年级下第二章知识要点汇总1.物质有许多不同的运动方式,如机械运动、光运动、声运动、电运动、热运动、生命运动等。
2.能有动能、势能、化学能、电能、声能、光能等多种形式。
动能和势能统称为机械能;人和动物的大部分食物、各种各样的燃料都储存着化学能;发电站和电池能为我们提供电能;绝大多数植物的生长离不开太阳(光)能(太阳辐射能)。
3.判断物体运动和静止时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即某物体与参照物比较(技巧一:眼睛贴在参照物上看某物体):若位置不变,则某物体静止;若位置改变,则某物体运动。
技巧二:某物体与参照物同向同速,则某物体静止;某物体与参照物不同向或不同速或即不同向也不同速,则某物体运动。
4.物体运动的快慢用速度或平均速度描述,速度或平均速度的计算公式为v=s/t ,单位为:米/秒或千米/时。
1米/秒=3.6千米/时。
(你会换算吗?)5.力的作用效果。
改变物体的形状,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国际符号是N,实验室常用弹簧测力计来测量力的大小。
6.弹簧测力计的使用:①调零;②不能超量程;③读数时:视线垂直刻度板,与指针相平。
弹簧测力计的制造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弹簧伸长越长。
7.物体形变时会产生弹力。
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8.力的图示作图步骤:①找作用点(画在物体合适的位置上,重力画在物体的重心上);②判别力的方向(如沿什么方向);③以作用点为起点沿力的方向画一射线;④定标度,截线段(多余部分擦去);⑤标箭头(不可超出线段末端):⑥标上力的大小。
9.判定力的存在:力的作用效果(即物体的形状是否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是否改变)。
11.摩擦力的作用:阻碍物体的相对运动。
增大摩擦的方法有①增大压力;②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③改滚动为滑动。
减小摩擦的方法有①减小压力;②减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③加润滑油;④改滑动为滚动;⑤利用气垫。
初中科学七年级下册 知识点总结(4份打包)第二章
1、人的感觉.1)产生过程:刺激—→感觉器官—→神经—→大脑中枢①感觉器官:把刺激转换成信息(或兴奋/神经冲动)②神经:传送信息③大脑:形成感觉2))举例:3)多种感觉会相互影响,产生一种综合感觉。
4)作用:感知环境,避开危险,适应环境。
2、声音的产生1)原因:物体的振动2)固体、液体和气体的振动都能发声.3)举例:讲话、蝉、笛、锣鼓、瀑布、流水3、声音的传播:1)实质:是振动的传播2)必须要有介质,真空中不能传播3)声波是一种疏密波(纵波)4)快慢:与介质种类和温度等有关.在15℃的空气中1秒内传播340米.5)声波遇到障碍物会反射,形成回声4、耳的结构与听觉的形成1)包括:外耳:耳廓、外耳道中耳:鼓膜、鼓室、咽鼓管(鼓室内有听小骨)内耳:半规管、前庭、耳蜗(内耳为实心)2)重要结构和功能咽鼓管:使鼓膜内外空气压力平衡,从而使鼓膜能正常振动半规管和前庭:半规管接受头部位置变动,保持身体平衡耳蜗:把声波转换成信息(兴奋或神经冲动).3)听觉的形成①声波的传播途径空气(外耳道)→鼓膜→听小骨→前庭→耳蜗内液体→听觉感受器.②信息传递途径听觉感受器→听神经→大脑(听觉中枢)③产生听觉:大脑分析信息后,产生听觉5、声音的特性1)声音的三要素:响度、音调、音色.2)音调:也叫声音的高低物体振动越快,音调越高,也叫频率越高.人耳听觉音调范围:20Hz~20000Hz.3).响度:也叫强弱声源的振动幅度越大,离声源越近,响度越大4)音色:声音的品质与特色6、.噪声污染1)使人烦噪不安的声音都叫噪声2)控制噪声污染的措施:①控制噪声源②阻断噪声传播③在人耳处减弱7、光源1)自身会发光的物体叫光源2)举例:太阳、萤火虫、电灯等8、光的传播1)光线是用来描述光的传播路线和方向的模型2)①光在同种均匀物质中沿直线传播.(简称光的直线传播)。
②现象或证据:a.影子的形成.b.小孔成像.C.瞄准,使三点一线3)①光在不同物质中传播的快慢是不同的②真空中的光速达3×105千米/秒4)光年是长度单位9、光的色散1)太阳光(白光)是一种复色光2)白光可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等单色光10、物体的颜色1)不透明物体能反射光:黑色—全吸;白色—全反;单色—单反2)透明物体能透过光:无色——全透;单色——单透3)光的三原色:红+绿+蓝=白光颜料的三原色:品红+黄+青=黑色11、看不见的光1)红外线①有热效应②物体温度越高,发射的红外线越强③应用:遥控器、探测器、夜视仪、摄像机.2)紫外线①有化学效应.②应用:灭菌等12、光的反射1)反射光路图①包括镜面:不透光法线:用虚线表示,与镜面垂直入射光线:射向镜面的光线反射光线:从镜面射出的光线②用来描述光的反射情况.③作图要求:法线必须与镜面垂直,反身角必须等于入射角2)实验①目的:寻找光的反射规律.②器材:平面镜、激光笔、可绕法线折转的白色硬纸板、量角器和笔③ 步骤:a.多次改变入射角,分别测出对应的反射角和入射角,得出反射角=入射角b.沿法线向后转动半块硬纸板,得出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3)反射定律:①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②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③反射角等于入射角4)光路可逆5).镜面反射和漫反射均遵守光的反射定律.6)一些反射现象:不发光的物体被照亮(能被看到)13、平面镜成像1)面镜①通常也称反光镜,一般光线不能通过。
新教材七年级下科学第二章知识点
七下新教材科学第二章第一节:感觉世界1、人的感受器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痛觉、触觉、冷觉和热觉,其中冷觉和热觉又可统称为冷热觉。
2、人的感觉器官有:眼、耳朵、鼻、舌、皮肤等.3、对热觉最敏感的部位是手背,对触觉最敏感的部位是指尖.4、嗅觉的形成:气味→嗅觉神经末梢(接收刺激)→嗅觉神经(将信息传递到大脑)→大脑(形成嗅觉)嗅觉的特点:①长时间处于某种味道的环境中,会因为大脑的嗅觉中枢适应(疲劳)而闻不出这种味道;②嗅觉敏感的程度因年龄,动物种类和气味种类等的不同而不同。
5、舌头表面的每个味蕾上都有味觉细胞和味觉神经。
味觉的形成:食物→口腔(食物中的化学物质溶于唾液)→味觉细胞(接受刺激)→味觉神经(将信息传递到大脑)→大脑(形成味觉)。
67.第二节声音的发生和传播1、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
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
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
2、声音发生的条件:振动;声音传播的条件:需要介质;声音传播的方式:声波。
3、在15℃的空气中,声音传播的速度为340米/秒。
第三节耳和听觉1、耳的结构:①外耳包括耳廓、外耳道;②中耳包括鼓膜、鼓室、听小骨;③内耳包括耳蜗、前庭和半规管.2、耳的主要功能:听觉和保持身体平衡。
位觉感受器在前庭和半规管中(解释晕船、晕车现象).3、听觉产生过程:耳廓(收集声波)→外耳道→鼓膜(将声波转化为振动)→听小骨(将声波扩大并传导)→耳蜗(接受刺激、产生信息)→听神经(传导信息)→大脑(产生听觉)。
4、遇到巨大的响声时,迅速张嘴,捂紧双耳是使鼓膜内外气压保持平衡,避免鼓膜被震破。
5、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声音的高低(频率越大,音调越高)响度——声音的强弱(振动幅度越大、离声源越近,响度就越大)音色(与发声体的性质、形状、发声方法有关)6、物体在1秒内振动的次数叫频率,单位是赫兹(Hz).人的发声频率大约在65赫兹到1100赫兹之间;听觉频率大约在20赫兹到20000赫兹之间。
七年级科学第二章知识点
一、物质的颗粒运动
1.物质由微观颗粒构成,包括原子、分子以及离子。
2.微观颗粒不断运动,运动速度与温度有关。
在低温下,颗粒运动缓慢,而在高温下,颗粒运动加快。
3.固体物质中的颗粒排列紧密,有固定的位置,仅有微小的振动;液
体物质中的颗粒紧密排列,无固定位置,有自由流动;气体物质中的颗粒
间距较大,无固定位置,自由运动。
二、固体的性质和变化
1.固体有一定形状和体积,不易被压缩。
2.固体物质可以通过加热、加压和溶解等方式发生物理性质的变化。
3.固体物质可以经过熔化、凝固、升华和溶解等方式发生物质的相变。
三、液体的性质和变化
1.液体没有一定的形状,有一定的体积,不易被压缩。
2.液体可以通过加热、加压和溶解等方式发生物理性质的变化。
3.液体物质可以经过汽化、凝结和溶解等方式发生物质的相变。
四、气体的性质和变化
1.气体没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可以被压缩。
2.气体可以通过加热、加压和溶解等方式发生物理性质的变化。
3.气体物质可以经过液化、气化和溶解等方式发生物质的相变。
五、物质的三态转化
1.固体经过加热可以发生熔化变成液体,经过冷却可以发生凝固变成固体。
2.液体经过加热可以发生汽化变成气体,经过冷却可以发生凝结变成液体。
3.气体经过加热可以发生气化变成气体,经过冷却可以发生液化变成液体。
以上是七年级(下)科学第二章的主要知识点。
通过学习这些知识,可以深入了解物质的本质和性质,并且对物质的相变过程有更清晰的认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人的感受器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痛觉、触觉、冷热觉。
2、人的感觉器官有:眼、耳朵、鼻、舌、皮肤等。
皮肤有痛觉、触觉、冷热觉。
3、对热觉最敏感的部位是手背,对触觉最敏感的部位是指尖。
4、嗅觉的形成:气味→嗅觉神经末梢(接收刺激)→嗅觉神经(将信息传递到大脑)→大脑(形成嗅觉)
嗅觉的特点:①长时间处于某种味道的环境中,会因为大脑的嗅觉中枢适应(疲劳)而闻不出这种味道;②嗅觉敏感的程度因年龄,动物种类和气味种类等的不同而不同。
5、舌头表面的每个味蕾上都有味觉细胞和味觉神经。
味觉的形成:食物→口腔(食物中的化学物质溶于唾液)→味觉细胞(接受刺激)→味觉神经(将信息传递到大脑)→大脑(形成味觉)。
6
7、进行辨别味道实验,在每吸入一种溶液前都用清水漱口,以排除上一次实验的影响(或干扰)。
1、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
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
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
2、声音发生的条件:振动;声音传播的条件:需要介质;声音传播的方式:声波。
3、在15℃的空气中,声音在空气传播的速度为340米/秒。
温度越高,声速越快。
声音的传播速度:固体>液体>气体>真空。
1、耳的结构:①外耳包括耳廓、外耳道;
②中耳包括鼓膜、鼓室、听小骨、咽鼓管;
③内耳包括耳蜗、前庭和半规管。
2、耳的主要功能:听觉和保持身体平衡。
位觉感受器(平衡)在前庭和半规管中(解释晕船、晕车现象)。
听觉感受器在耳蜗。
3、听觉产生过程:耳廓(收集声波)→外耳道→鼓膜(将声波转化为振动)→听小骨(将声波扩大并传导)→耳蜗(接受刺激、产生信息)→听神经(传导信息)→大脑(产生听觉)。
4、遇到巨大的响声,迅速张嘴,捂紧双耳,目的使鼓膜内外气压保持平衡,避免鼓膜被震破。
5、乐音的三个特征:a、音调--声音的高低,跟振动的快慢(或频率)有关
(振动越快,频率越大,音调越高)
b、响度--声音的强弱,跟振动幅度、离声源远近有关
(振动幅度越大、离声源越近,响度就越大)
c、音色:是声音的品质和特色。
6、物体在1秒内振动的次数叫频率,单位是赫兹(Hz)。
人的发声频率大约在65赫兹到1100赫兹之间;听觉频率大约在20赫兹到20000赫兹之间。
高于20000赫兹的声波叫做超声波,低于20赫兹的声波叫做次声波。
声音响度单位是分贝。
1、正在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
如太阳、燃烧着的蜡烛、开着的电视的屏幕、萤火虫等。
2、光的传播特点:光的传播不需要介质;光在同一种均匀物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①小孔成像②影子的形成③月食、日食④步枪瞄准、列队排整齐)。
光在真空中传播的速度最快(3×105km/s),空气中次之。
光年是长度单位。
1光年=3×105千米/秒×365×24×60×60秒=9.4608×1012千米。
光的传播速度:真空>气体>液体>固体
3、光的色散:白光经三棱镜折射后,彩色光带中颜色的顺序:红、橙、黄、绿、蓝、靛、紫。
其中紫色光的折射角最大,红光最小。
所以白光是复色光,由红、橙、黄、绿、蓝、靛、紫等多种单色光混合而成。
三原色是:红、绿、蓝。
4、看不见的光:①红外线的应用:遥控器、红外测温仪、红外摄像仪、红外望远镜。
②紫外线的应用:荧光效应、杀菌、消毒。
臭氧层能吸收太阳光中大部分的紫外线。
5、物体颜色:
a)透明的物体的颜色由透过它的色光颜色决定(其他色光被吸收)
例:红玻璃的红色是:吸收了其他色光,透过了红光。
b)不透明的物体颜色由它反射的色光颜色决定(其他色光被吸收)
例:衣服红色的原因:吸收了其他色光,反射了红光。
注意:白色物体反射所有照射在它表面的光,黑色物体则能吸收所有照射在它表面的光。
1、光的反射:光从一种均匀的物质射到另一种物质的表面上时,
光会改变传播方向,又返回到原先的物质中。
2、光的反射定律:
①光反射时,入射光线、反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②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的两侧;
③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 ∠2=∠1)
【注意】入射角是指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反射角是指反射
光线与法线的夹角。
垂直射入时,入射光线、反射光线、法线三线重合,反射角和入射角都为0°。
反射角等于入射角,不能说入射角等于反射角。
光路具有可逆性。
3、在科学上往往用一个带箭头的直线表示光的传播路线和方向。
这样的直线称为光线,期中箭头的指向表示光的传播方向。
4、镜面反射和漫反射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镜面反射:表面光滑,一个方向看到。
如:黑板的反光、后视镜、化装镜
漫反射:表面粗糙,多个方向看到。
电影屏幕、植物、墙壁、衣服等
5、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所成的像是虚像,
(光的反射现象)像和物离镜面的距离相等,
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
像与物的连线和镜面垂直。
小结:像和物体以镜面对称
【注意】平面镜中所成像的大小只和物体本身大小有关,和距离没有关系
要照到全身像,镜子至少需要人身高的一半。
照镜子时,如果人靠近镜子,则像的大小不变。
人走向镜子速度是1米/秒,则像走向镜子的速度是1米/秒,像对于人的速度是2米/秒.
人如果与镜子平行走速度是1米/秒,则像的速度是1米/秒,像对于人的速度是0米/秒.
蜡烛发出的光经镜面反射进入眼中,感觉反射的光线好像是从虚像的位置发射出来的。
凸面镜凹面镜
6、凸面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如:汽车观后镜)。
凹面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如:太阳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