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的相对过剩人口理论及启示
相对过剩人口理论及其现实意义
相对过剩人口理论及其现实意义【摘要】相对过剩人口理论是马克思的重要理论贡献之一。
相对过剩人口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伴随着资本积累和资本有机构成提高而产生的,它是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的必然产物。
【摘要】相对过剩人口理论是马克思的重要理论贡献之一。
相对过剩人口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伴随着资本积累和资本有机构成提高而产生的,它是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的必然产物。
一、相对过剩人口理论的基本内容(一)相对过剩人口的形成及其形式马克思“把剩余价值当作资本使用,或者说,把剩余价值再转化为资本,叫做资本积累。
”随着资本积累的进程,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比例会发生变化,即随着资本构成的提高,可变资本的相对减少,就会出现劳动力需求的相对减少,从而形成相对过剩人口。
相对过剩人口通常有三种形式:流动的过剩人口、潜在的过剩人口和停滞的过剩人口.流动的过剩人口是指临时失业的工人,这种形式在城市和工业中心最为普遍。
潜在的过剩人口是指农业过剩人口。
停滞的过剩人口是指现役劳动军中就业极不固定的人。
主要包括在家内劳动中替工厂主和包买商干活的城乡劳动者。
(二)相对过剩人口是资本积累的必然产物随着总资本量的增长,它的可变部分即合并于总资本的劳动力的绝对量也会增加,但增加的比例越来越小。
不仅追加资本所能吸收的工人越来越少,而且原有固定资本的更新,新技术和机器设备的采用,又使越来越多的工人被游离出来。
在这两种情况下,由于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要吸收与以往一样多的工人,都要求以递增的速度加快积累。
而这种不断加快的积累以及与其伴随而来的资本集中,又成为使资本构成发生新的变化的原因,从而成为可变资本再次迅速减少的原因。
可变资本的相对减少随着总资本的增长而加快,而且比总资本本身的增长还要快,因而不能吸收全部待业人口。
这是造成相对过剩人口的真正原因。
(三)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特有的人口规律就社会总资本来说,资本积累的运动是周期性地变化的。
在经济繁荣时期,积累会扩大,可以大量地吸收工人;在经济危机时期,积累会缩小,从而大量的排斥工人。
马克思的相对过剩人口理论及启示
马克思的相对过剩人口理论及启示就业问题是一国经济发展中的关键问题,充分就业常被认为是宏观经济政策的四大目标之一。
本文拟就对马克思的相对过剩人口进行分析,并结合我国的现状就当前的就业问题进行初步分析。
一、马克思的相对过剩人口理论马克思很早就注重就业问题,他在《经济学手稿》和《资本论》中都有有关就业问题的相关论述,其中,相对过剩人口理论是其就业理论的核心。
1、相对过剩人口规律的基本内容。
马克思在《经济学手稿》中,从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中直接推导出过剩人口产生的必然性,他说:“剩余价值的第二种形式是相对剩余价值,它表现为工人生产力的发展,就工作日来说,表现为必要劳动时间的缩短,就人口来说,表现为必要劳动人口的减少”。
生产相同的剩余价值所需要的劳动力数量下降,从而减少必要劳动人口,这势必会使一部分人口变为过剩人口,成为产业后备军。
在马克思看来,相对过剩人口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伴随着资本积累过程以及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一种经济现象。
“对劳动的需求,同总资本量相比相对地减少,并且随着总资本量的增长以递增的速度减少。
”这进一步说明了对劳动力的需求不1/ 9仅受制于资本积累的总体规模,还与资本结构的变化有关,而这一切都与资本的本质——追求利润最大化相关。
因此,马克思得出结论:“工人人口本身在生产出资本积累的同时,也以日益扩大的规律生产出使他们自身成为相对过剩人口的手段。
”资本集中是加剧资本积累的重要因素,资本集中同样产生着相对过剩人口。
“集中在这样加强和加速积累作用的同时,又扩大和加速资本技术构成的变革,即减少资本的可变部分来增加它的不变部分,从而减少对劳动的相对需求”。
不仅如此,马克思还指出了就业工人人数的减少比可变资本的减少还要快的事实。
“相对过剩人口的生产或工人的游离,比生产过程随着积累的增进本身而加速的技术变革,比与此相适应的资本可变部分比不变部分的相对减少,更为迅速。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积累的增进,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速度要快于社会总资本的增长速度,因此,失业问题也就成为资本主义社会的一种常态。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理论及其现实意义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理论及其现实意义摘要】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理论是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剩余价值理论又是马克思的生产理论和企业理论的主要内容。
马克思把对劳动力的提高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理论分析,同资本主义造成的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变化的历史过程结合进行了分析,这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相对剩余价值分工协作竞争机制生产力。
一、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概念。
在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中,他把工人的工作日分为两个部分。
工作日的第一段,工人只是生产自己劳动力价值的等价物,马克思把进行这种再生产的工作日部分称为必要劳动时间,把在这部分时间内耗费的劳动称为必要劳动。
工作日的第二段,是工人超出必要劳动时间的界限做工的时间,这段时间并不为工人形成任何价值。
马克思把工作日的这部分称为剩余劳动时间,把这段时间内耗费的劳动称为剩余劳动。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指的是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通过延长工人的劳动时间和提高工人的劳动强度来生产剩余价值的方法和途径。
绝对剩余价值就是通过延长工作日而产生的剩余价值。
然而,工作日的延长是有一定限度的,过度的延长工作日必然会遭到工人阶级的反抗。
另外,资本家对剩余价值的贪婪是无止境的,单靠延长工作日获得剩余价值的方法是不能满足他们欲望的。
此时资本家要提高剥削程度,就转而通过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途径。
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资本家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延长剩余劳动时间,来榨取剩余价值。
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地改变工作日的两个组成部分的量的比例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叫作相对剩余价值。
二、相对剩余价值的形成机制。
1.相对剩余价值是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生产的。
工作日中,扣除必要劳动时间后,就剩下剩余劳动时间。
必要劳动时间的大小,是由劳动力价值决定的,劳动力的价值又是由再生产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决定。
这样一来,资本家可以不按劳动力价值支付工人工资,把工资压低到劳动力价值以下,侵占必要劳动时间。
浅论马克思相对过剩人口理论与我国当前失业现状,2000字
浅论马克思相对过剩人口理论与我国当前失业现状,2000字
马克思相对过剩人口理论认为,随着资本主义和其他商品交易活动的发展,随着价格定价和经济波动,在就业市场上会出现过剩人口。
这些过剩人口将被迫寻求其他方式来了解经济生活,或者不得不接受低工资职位。
因此,可以说马克思的过剩人口理论是一种永久性的现象,即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出现过剩人口将会成为日常现实。
近年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但是失业问题依然存在。
与中国当前失业现状相关,马克思相对过剩人口理论仍然具有参考意义。
近年来,伴随着产业集约化和市场规模扩大,新型技术的应用,大量不符合要求的劳动力就业市场中被逐出,对比就业市场供应数量和就业申请数量,把握到“过剩人口”。
而且,当前的现状也是由于经济发展模式的变化所导致的。
经济的发展使大量劳动力流向了大城市,这些劳动力都是从农村流出的,而他们的技能中尚不足以适应大城市的发展速度,部分劳动力没有能力在大城市就业,形成了失业问题。
因此,从马克思相对过剩人口理论的角度看,中国当前的失业现状是一种长期、持久的现象,是由于经济发展的不断变化与经济发展不匹配所导致的,而这种不匹配也正是马克思相对过剩人口理论所指出的过剩人口所造成的。
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及其当代启示
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及其当代启示作者:徐曼来源:《现代交际》2020年第14期摘要: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是在资本主义背景下萌发并完善的,其中的“两种生产”理论、人口与社会生产方式理论、人口质量理论、相对剩余人口理论等,都从不同的方面在不同程度上揭示了人口规律,是科学的人口理论。
我国人口问题有着浓郁的“中国色彩”,这就要求我们党在制定人口政策时,要从我国人口国情出发,使人口政策与生产力水平、环境承载力相适应,最终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人口问题理论基础中图分类号:A811 C9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20)14-0216-03人口是一个社会存在与发展的重要因素,没有人口也就没有人类社会,更无法谈及社会的发展。
从古至今,关于人口的文字或口头作品数不胜数,人口自人类社会产生以来就在社会发展中重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马克思和恩格斯也十分关注人口问题,在其理论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科学的人口理论。
一、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产生的时代背景任何理论都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同样如此;其产生不仅得益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研究发现,也离不开当时政治经济的发展。
劳动力在资本主义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为了发展资本主义,资产阶级通过暴力手段掠夺农民土地,让他们为了生存转变为劳动力。
资本主义发展初期以工场手工业为主,对劳动力数量上的需求较大。
随着资本主义制度确立、资本主义经济迅猛发展,工场手工业已经不能与经济发展相适应,在生产上,逐步被机器大工业取代。
机器大生产使资本家对劳动者的熟练程度要求降低。
为了获取更多的剩余价值,他们开始雇佣童工、延长工人剩余劳动时间,“劳动者”的数量增多竞争加大。
劳动者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日益凸显。
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带来周期性的经济危机,经济危机爆发后,大批工厂倒闭,工人失业。
马克思、恩格斯立足于当时的社会背景,指出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这是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知识.doc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知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知识:相对人口过剩1. 为什么会产生相对人口过剩:一方面:资本有机构成在不断提高,表明可变资本所占比重在相对减小,从而使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相对减小,有时甚至是绝对减少。
另一方面,随着资本积累的进行,劳动力的供给却日益绝对地增加。
注意:1. 这种人口过剩是相对于资本家榨取剩余价值的需要来说已经过多过剩了,因而是相对过剩。
2. 相对人口过剩,完全是资本主义制度造成的,是资本主义特有的人口规律。
2.相对过剩人口的基本形式:一是流动的过剩人口:即在一定时期内时而被大工业吸收,时而又被解雇,经常处于流动状态的失业人口;二是潜在的过剩人口:是指农村中那些靠经营小块土地和做短工维持最低生活的人口;三是停滞的过剩人口:是指那些没有固定职业,依靠打零工来糊口的人。
3. 为什么说相对人口过剩是资本主义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第一,相对过剩人口的存在可以随时调节和满足不同时期资本对劳动的需要,起到蓄水池的作用。
第二,大量失业工人的存在,有利于资本家迫使工人接受更苛刻的剥削条件,加重对工人的剥削。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知识:资本的周转一、资本循环与资本周转:周而复始、不断重复的资本循环就叫资本周转。
而资本循环则是一次的资本周转。
二者研究的目的不同:资本的循环研究资本运动历经的阶段、采取的职能形式和连续循环的条件。
资本周转研究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因素及提高资本运动速度方法和意义。
二、资本的周转时间和周转次数资本周转一次所用的时间,或在一定时间内资本可以周转多少次数周转时间和周转次数是周转速度的两种表示方法。
一年时间(U)周转次数(n)=---------------------资本周转一次的时间(u)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主要因素:一是资本周转时间; 二是资本的构成,即流动资本和固定资本的比例。
固定资本:固定资本是指在物质形态上全部参与生产过程,其价值却在多次生产过程中逐渐转移到新产品中去的资本。
马克思的就业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马克思的就业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马克思经济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曾对计划经济条件下社会主义国家的就业理论及其实践产生过巨大的影响。
马克思就业理论通过相对过剩人口理论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失业问题。
马克思认为相对过剩人口是积累的必然产物。
资本家不断进行资本积累,扩大再生产,资本积累最初只表现为资本的量的扩大,但是我们看到,它是通过资本构成不断发生质的变化。
通过减少资本的可变部分来不断增加资本的不变部分而实现的。
在总资本中,不变资本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可变资本所占比重相对变小。
对劳动力的需求不是由总资本的大小决定的,而是由总资本可变组成部分的大小决定的,所以它随着总资本的增长而递减。
相对过剩人口的存在还会对在业工人造成巨大的压力,有利于加重对他们的剥削。
同时,马克思对社会主义条件下就业问题进行了推测。
马克思认为,一旦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实行以生产资料的公有制为基础,劳动者成为生产资料的主人,从而根本上改变了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的性质结合,实现了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的直接的社会结合。
社会生产按照社会需要有计划按比例的进行,实现对生产资源的计划配置和社会生产的协调发展,就可以克服劳动力供求的无政府状态,消除劳动力的过度分配和失业状况,因而所有的劳动者都可由国家安排就业。
马克思就业理论是指导我们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劳动就业体制和社会保障体系的理论基础。
近年来,每年都有很多大学生涌入社会工作,但当前大学学习氛围较以前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大学受市场经济的冲击,教育产业化的变革对大学生的学习观念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学习的功利现象很普遍。
学生在学校学习的过程中急功近利,总是把有用定位在眼前,而没有长远的眼光缺少正确的职业规划。
同时,大学生在学校学习了很多理论知识,但是这些理论知识能否运用到实践中去,这取决与大学生自身的素质与能力。
而当前许多大学生并不重视自己在动手能力方面的培养。
等工作之后发现自己动手能力不够,很多事只知道理论,却发现无从下手,还得向老员工学习询问。
相对过剩人口理论的借鉴意义
相对过剩人口理论的借鉴意义作者:任聪颖张淑东来源:《现代交际》2012年第08期[摘要]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关于资本主义的特有规律是不能机械地照搬到社会主义社会中来的。
但是资本主义某些特有的规律,如果抛弃掉它的资本主义性质和目的,恰当地运用到社会主义社会中,会对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起到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相对过剩人口资本主义[中图分类号]A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8-0101-01一、马克思相对过剩人口理论经典论述(一)相对过剩人口是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随着资本积累,资本家的资本越来越多,而工人失业人口也越来越多,工人阶级越来越贫困。
关于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马克思指出:“社会的财富即执行职能的资本越大,它的增长的规模和能力越大,从而无产阶级的绝对数量和他们的劳动生产力越大,产业后备军也就越大……这就是资本主义积累的绝对的、一般规律。
”无产阶级的贫困是资本积累的必然结果,随着资本积累,无产阶级状况日趋恶化。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一切提高社会劳动力的方法都是靠牺牲工人来实现的。
(二)相对过剩人口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的基础相对过剩人口形成的产业后备军无条件地供资本支配,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周期变化提供了庞大的劳动力“蓄水池”。
相对过剩人口是资本积累的产物,又是资本积累调节的杠杆。
这是由于在资本积累的进程中,随着资本积累的增加,生产过程技术条件的变化等,会引起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扩张,从而需要立即吸收大批工人,这部分工人的需要就是由相对过剩人口提供而不是人口的自然增长提供。
这是指资本主义生产的繁荣阶段。
同样,在资本主义生产的萧条阶段,对劳动力人口要求的变化,也是靠相对过剩人口来调节的。
二、从相对过剩人口理论看我国当前劳动力剩余问题(一)劳动力剩余不是资本主义社会特有现象在高度发达的社会也会存在失业,不可能是完全充分就业。
而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本身还不够高,社会经济发展程度还不够高,各种社会经济制度正处于转型时期。
相对过剩人口形成的原因及对我国的启示
相对过剩人口形成的原因.1.劳动力商品理论是马克思失业理论的关键。
马克思认为, 在资本主义社会, 劳动力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劳动力成为商品要具备两个基本条件:其一, 劳动者有完全的人身自由, 是自己劳动力的所有者, 有权自由出卖自己的劳动力;其二, 劳动者除了自己的劳动力以外, 没有任何生产资料, 也没有其它生活资料来源, 只能靠出卖劳动力来换取生活资料。
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亦即资本增殖的根本条件。
正是因为劳动力商品的特殊性质, 使剩余价值生产从而使资本生产成为资本主义生产的本质, 也为资本主义相对过剩的人口规律创造了理论依据。
2.直接原因: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
资本积累最初以资本量的扩大为衡量标准,但是后来,是通过资本构成的不断发生变化,通过减少资本的可变部分增加资本的不变部分来实现资本的积累的过程的,也就是大机器的使用和技术的改进。
这样,在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同时必然会产生相对人口过剩,因为所需要人去完成的部分工序已经都可以由机器来完成,所以人就失去了人存在在这个岗位上的意义,资本家为了节省成本,就会进行裁员,这样就导致失业的不断扩大。
在农村中也是一样,将先进的机器投入到农业生产中去,必然会导致大批农民失业的现象,产生的过剩人口又会向城市涌入,这又会增加城市的就业压力,从而使工资下降,成全了资本家的剥削阴谋。
3.马克思认为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在促进资本积累的同时, 必然产生相对过剩人口。
他指出“劳动生产率的增长表现为劳动量比它所推动的生产资料的量相对减少, ”“资本构成的这一变化……又反映在资本的价值构成上, 即资本的不变组成部分靠减少它的可变组成部分而增加”这充分说明了伴随着资本积累必然会出现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而“劳动生产力的提高必然会产生永久性的显而易见的工人人口过剩。
4 .周期性失业的规律。
马克思说:“现代工业的整个运动形式来源于一部分工人人口不断地转化为失业的或半失业的人口……社会生产一经进入交替发生膨胀和收缩运动, 也会不断重复这种运动。
马克思相对过剩人口理论视角的我国当前失业问题探析
马克思相对过剩人口理论视角的我国当前失业问题探析第一篇:马克思相对过剩人口理论视角的我国当前失业问题探析最新【精品】范文参考文献专业论文马克思相对过剩人口理论视角的我国当前失业问题探析马克思相对过剩人口理论视角的我国当前失业问题探析摘要:马克思的相对过剩人口理论是伴随着资本主义社会资本积累和资本有机构成提高而产生的,对研究我国当前的失业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劳动力总供给大于总需求、产业结构调整、科学技术进步与广泛应用、劳动力素质与市场需求脱节等是我国当前失业问题产生的原因。
其解决对策主要有,保持经济稳定增长,增加社会财富;发挥人口优势,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加快科技创新,推进社会分工;实施扩大就业战略,努力实现充分就业;改革教育制度,提高劳动者就业能力等。
关键词:马克思相对过剩人口理论;相对过剩人口;失业问题中图分类号:F0-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 (2013)11-0001-03一、马克思相对过剩人口理论的基本内容相对过剩人口理论是马克思关于资本主义人口规律的经典论述。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中指出:“工人人口本身在生产出资本积累的同时,也以日益扩大的规模生产出使他们自身成为相对过剩人口的手段。
这就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特有的人口规律。
”[1]马克思所说的相对过剩人口是指资本主义社会制度下绝对存在的失业人口,这些过剩人口绝对隶属于资本,并形成一支可供支配的产业后备军,随时为资本主义扩张补充人力资源。
相对过剩人口相对于资本主义对工人的需求来说只是暂时的失业,并不是绝对的过剩,是资本主义条件下由于多种原因造成的劳动供给超过劳动需求的产物。
因此,相对过剩人口理论也被看做是马克思失业理论的主要内容。
(一)相对过剩人口产生的原因1.资本积累是相对过剩人口产生的根本原因。
“过剩的工人人口是积累或资本主义基础上财富发展的必然产物。
”[2]“资本主义积累不断地并且同他的能力和规模成比例地生产出相对的,即超过资本增值的平均需要的,因为是过剩的或追加的工人人口。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人口问题的观点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人口问题的观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指马克思主义的核心理论。
在探讨人口问题时,马克思主义以其独特而深刻的观点对人口问题进行了剖析和解读。
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的角度分析人口问题,并探讨其观点。
一、人口问题的社会根源马克思主义认为,人口问题的产生和发展是与社会经济发展密不可分的。
马克思主义将人口问题与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联系在一起。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生产力的发展和阶级矛盾的激化导致了人口问题的出现。
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追求利润最大化,对劳动力有着强烈需求。
为了获取更多的利润,资本家会通过压缩工人的工资和劳动条件来增加利润。
这导致了工人阶级生活条件的恶化和人口过多的问题。
二、人口问题的经济影响马克思主义认为,人口过剩对经济发展会产生一系列的负面影响。
首先,人口过剩会导致劳动力市场竞争激烈,造成劳动力价格的下降,进而降低工人阶级的生活水平。
这使得劳动者难以获得合理的工资和福利待遇,加剧了社会的阶级分化,使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
其次,人口过剩还会导致社会资源的不平衡分配。
随着人口增加,对劳动力、土地、能源和水源等资源的需求也会相应增加,这将不可避免地加剧资源的短缺问题,进而对经济发展产生制约。
最后,人口过多还会带来环境问题。
随着人口增加,排放物的增加和资源的大量消耗导致了环境污染和生态系统崩溃。
这对人类的生存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威胁。
三、解决人口问题的途径马克思主义提出了一些解决人口问题的思路和途径。
首先,通过改变社会生产关系,实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解决人口问题的根本途径。
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劳动力得到充分保障,社会资源分配更加平等,不再受到资本主义下人口过剩的困扰。
其次,马克思主义认为,必须提高劳动者的生产能力,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通过技术进步和科学教育的推动,提高劳动者的整体素质和技能水平,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劳动需求。
最后,马克思主义还强调要关注人口问题与环境问题的关系。
在解决人口问题的过程中,必须兼顾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避免人类活动对环境造成进一步的破坏。
浅论马克思相对过剩人口理论与我国当前失业现状
浅论马克思相对过剩人口理论与我国当前失业现状【摘要】马克思的相对过剩人口理论认为,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力的提高导致劳动力的过剩,从而产生失业问题。
而我国当前失业现状表现为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特别是农村劳动力转移和毕业生就业困难等问题突出。
本文分析了马克思相对过剩人口理论的核心观点,结合我国失业现状进行了深入解析,并探讨了马克思理论对我国失业问题的启示。
在政府层面,提出了一些建议,如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加强教育培训、推动农村发展等措施来解决失业问题。
通过对马克思理论与我国失业现状的关联进行总结,指出了需要进一步深化产业结构调整和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
【关键词】马克思,相对过剩人口理论,我国,失业现状,政府,建议,关联1. 引言1.1 马克思相对过剩人口理论简介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出了相对过剩人口理论,认为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工业化进程加速,资本主义制度下会出现大批相对过剩的劳动力。
这种劳动力与需求岗位间的不匹配导致失业率上升,使得劳动市场充斥着竞争激烈、工资低下的现象。
马克思认为,相对过剩人口的存在是资本主义制度祸端的体现,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矛盾的产物。
马克思的这一理论揭示了劳动力市场的困境,督促各国政府更加关注就业问题,通过改革政策来缓解失业压力,尽可能地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
在当今中国,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失业问题仍然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
各种产业的发展不均衡,技术进步的推进,都为失业率的上升埋下了隐患。
如何针对马克思的相对过剩人口理论进行深入思考,更好地分析我国当前的失业现状,将有助于我们找到解决劳动力市场矛盾的有效途径。
1.2 我国当前失业现状概述我国失业现状复杂严峻,随着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失业问题已经成为我国面临的一大挑战。
据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失业率整体呈现上升趋势,尤其是在经济下行时期,失业人数呈逐年增加的态势。
失业主要集中在农村劳动力转移、城市大学生就业、工业企业职工下岗等多个领域。
马克思主义的人口观和人口政策
马克思主义的人口观和人口政策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理论体系,它对人口问题的看法和政策制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口是社会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受社会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马克思主义的人口观和人口政策。
一、马克思主义的人口观马克思主义的人口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马克思主义认为人口是一种生产力。
人口的数量和素质对社会生产力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其次,马克思主义关注人口的劳动力特征。
劳动力是社会生产过程中最重要、最活跃的因素,对经济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
此外,马克思主义还强调人口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口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也逐渐凸显。
二、马克思主义的人口政策基于对人口问题的独特观点,马克思主义提出了一系列人口政策。
这些政策旨在解决人口问题,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1.人口控制政策马克思主义认为,人口增长必须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
过快的人口增长可能导致资源不足、就业压力增大等问题。
因此,人口控制政策是确保人口与资源平衡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
2.优化人口结构政策为了充分发挥人口的生产力作用,马克思主义倡导优化人口结构。
这包括提高人口素质、加强教育、培养高素质劳动力等措施,以提高整体经济竞争力。
3.公平分配政策马克思主义强调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公平分配原则,包括对人口资源的公平配置和福利的公平分配。
这有助于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4.社会保障政策为了保障每个人的基本生活权益,马克思主义提出实施社会保障政策。
这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制度,以确保人民群众的基本生活水平。
5.促进妇女权益政策马克思主义注重提升妇女地位和权益保护。
通过建立全面的妇女权益保障制度,促进妇女的平等发展和社会进步。
总之,马克思主义的人口观强调人口是社会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受制于社会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发展水平。
为了解决人口问题,马克思主义提出了一系列人口政策,包括人口控制、优化人口结构、公平分配、社会保障和促进妇女权益等。
马克思主文两种生产理论对现实人口问题的启示
马克思主文两种生产理论对现实人口问题的启示摘要:马克思两种生产理论为解决我国人口问题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实现人口的均衡协调发展必须保持劳动人口的数量和构成与生产资料的数量和规模相适应;有计划地调节人的生产必须要保证人口的增长和每年的平均消费量成比例的变化;劳动人口的素质要和生产技术水平相适应。
特定历史时代和特定地区内的人们,形成特定的社会关系,应对社会风险的能力和主体也有所不同。
关键词:两种生产理论;人口问题;人口均衡协调发展马克思主义两种生产理论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础,把物质资料生产和人类自身的生产联系起来考察,揭示了人口问题和人口规律的社会历史性质,对现阶段我国人口生产与可持续发展的对立与和谐有着十分深远的影响,是我国制定人口政策的理论基础。
一、两种生产理论是马恩借助摩尔根等人提供的早期人类社会的材料,对人类历史发展的动力问题做的新的阐释。
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第一版序言》中,恩格斯指出:“根据唯物主义观点,历史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结蒂是直接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
但是,生产本身又有两种。
一方面是生活资料即食物、衣服、住房以及为此所必需的工具的生产;另一方面是人类自身的生产,即种的蕃衍。
一定历史时代和一定地区内的人们生活于其下的社会制度,受着两种生产的制约。
”其中,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作为一个自然的存在物为了维持自身的生命活动所必需的,它的作用首先表现在解决人的基本需要上,然后才能成为工具供人使用,也就是说生产物质资料的目的是为了人的各种需要,包括基本需要,也包括解决生存问题以后的生活。
“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
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
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
物质资料的生产决定整个社会生活的面貌和发展,也决定着人自身的生产发展速度和数量,以及人口的质量。
“假如不扩大生活资料的基础,人类就不可能繁殖到那些不生产原有事物的外地去,更不可能能够最后繁殖遍于全球;归根到底,假如人类对事物的品种和数量不能绝对掌握,就不可能繁衍为许多人口稠密的民族。
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及其对我国人口发展的启示.pdf
前言并不存在的错误观点,并指出“《资本论》中有极为丰富的马克思主义人U理论,认为马克思主义的人U坪论是马克思丰义政治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提出人LJ问题实质上是经济问题16】。
刘永估则认为,人u思想虽然从形成的阶段及其最初形式看,是从属于政治经济学范畴的,但它在马克思丰义体系中有自己特定的对象和内容,可以说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独立组成部分之一171。
钱俊牛简要阐述了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中的一些问题的辩证关系:人口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关系:人口共有规律和特殊规律的关系;物质生产与人口生产的关系;控制人[J的具体于段与宏观途径的关系,为我们以辩证法的思维方式看待整个马克思主义人u理论体系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思维空问【8】。
桂世勋总结了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在中国研究的八大进展:推倒强加在恩格斯“两种生产”论述上的不实之辞【。
】;纠正关于社会主义人U规律概括的片面性;社会丰义也有“相对过剩人[J”;承认国家的“适度人u”问题:探究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各种特有人u规律;论证人类社会共有规律;指出斯大林的欠缺;肃清“两个凡是”在研究毛泽东人u思想中的影响【Io】。
在中国,两种生产理论一直被视为马克思丰义人u理论的核心。
两种4i产理论于20世纪80年代初构建完成【111,关于这方面论述很全面。
廖田平、温应乾认为:“在人口生产和物质生产之间确实存在着紧密的联系,不承认是不行的”1121。
“曲种牛产”的观点是马克思丰义人口理论的重要基础,而人U牛产必须和物质生产相适应是一个客观经济规律,所以要“有计划地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U质量,逐步实现人【J过程现代化,是我N社会主义人[J发展的必然趋势”【13】。
沈一波认为,在马克思丰义人口研究对象里的各种关系,如人口过程、人口现象、人口问题、人口规律等关系中,唯有人u与物质牛产的关系也就是两种生产的关系才是最基本的关系,它与其他关系相比是源与流的关系,而且是占丰导地位和起决定作用的关系【14】。
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的基本观点及中国化发展
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的基本观点及中国化发展摘要: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是建立在辩证唯物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上的一种科学理论,它是反映客观现实的真理,同时它又是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一个有力的战斗武器。
本文介绍了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产生的背景及其发展中的主要内容,并将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在我国的应用做了简单的阐述。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中国特色1.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产生的社会背景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一个组成部分。
在十九纪五十年代,英国的工业革命已经完成,社会化的机器大工厂已在生产部门占统治地位,工厂手工业的痕迹已经被清除。
不仅如此,交通工具也跟着变革,蒸汽机车,轮船取代了马车,帆船。
在农业上,平整土地和其它农活也逐渐使用蒸汽动力代替畜力和人力为一个部门的生产方式的变革必定引起其他部门生产方式的变革。
工业交通的这种大变革,促使资本主义财富迅猛增加,半个世纪所产生的财富超过了过去几个世纪所积累的财富,但资本主义财富的增长是在对立矛盾中进行的,也就是说落在资产阶级手中的财富愈多,资本积累的规模愈大,积蓄的速度愈快,那被游离出来的相对过剩人的规模也就愈大,在劳动市场上现役军与后备军的竞争也就愈激烈,从而使工人阶级的生活愈趋于贫困化,甚至降到仅仅可以维持其生命再生产的水平[1]。
因为工业生产上劳动资料的大变平,必然带来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从而使商品的成本降低以提高商品在市场上的竞争能力。
另一方面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又必然促使资本的技术构成和有机构成向高度化发展,这就必然游离出一部分工人从现役军转变为后备军。
资本主义生产是以获取高额利润为目的,因资金的流动是完全受商品价值规律和市场供求规律决定的。
哪里的利润高,资金就流向哪里;在资本与资本激烈竞争的情况下,各部门的商品生产是完全处于无政府状态,因而经过一定时间造成生产过剩,产品积压,市场停滞的状态。
但这种过剩并不是社会不需要了,而是由于劳动人民的贫闲,他们有限的消费能力赶不上拼命发展的生产力[2]。
相对人口过剩
相对过剩人口相对过剩人口是指资本主义社会中超过资本价值增殖所需要的相对多余的劳动人口,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资本主义社会的失业人口。
在资本主义的发展过程中,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资本有机构成也在不断地提高。
资本有机构成的不断提高,表明在资本总额中不变资本部分日益增多,而可变资本部分则日益相对地减少。
假定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比例原来是1:1,现在依次提高为2:1、3:1、4:1,在这种情况下,资本总额中转化为生产资料的部分,便由二分之一依次递增为三分之二、四分之三、五分之四;而转化为劳动力的部分,则由二分之一依次递减为三分之一、四分之一、五分之一。
我们知道,资本对于劳动力的需要,不是取决于资本总额的大小,而是取决于可变资本的大小。
随着资本积累的增长和资本总额的增加,可变资本的绝对量虽然也会增加,但由于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可变资本的相对量即它在资本总额中所占的比重却日益下降。
因此,在每个工人的工资不变的情况下,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也将日益相对地减少。
譬如,假定以前在资本有机构成是1:1,而资本总额为5,000元的时候,可以有2,500元用于雇佣工人;现在如果资本有机构成已提高到4:1,资本总额增加到15,000元,如果工资水平不变,就有3,000元用于雇佣工人。
在上述情况下,资本总额虽然增加了2倍,但可变资本却只增加了20%。
就业工人的增长速度,远远落后于资本总额的增长速度,其结果必然造成相对的人口过剩。
随着资本积累的增长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资本对劳动力的需要不仅会相对地减少,而且在某些生产部门或企业中,有时还会绝对地减少。
这是由于在这些部门或企业中采用了新的机器设备,把原来的一部分工人排挤出去了的缘故。
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尽管资本对劳动力的需要日益相对地有时绝对地减少,但劳动力的供给却会随着资本的剥削和统治的不断加强而日益增多。
这主要是因为:(1)工人的微薄收入不足以养家糊口,因而不得不让自己的妻子儿女也去出卖劳动力;(2)破产的农民和手工业者愈来愈多,他们不断涌进劳动市场上来寻找工作;(3)一部分中小资本家破产之后,也只靠出卖劳动力来维持生活。
从相对过剩人口理论看我国就业问题
从相对过剩人口理论看我国就业问题作者:钱小波来源:《时代金融》2013年第30期【摘要】相对过剩人口理论是马克思分析资本积累趋势而得出的重要理论。
抛开制度方面的因素,从其形成的一般意义上来讲,同样适合于社会主义社会。
深刻理解和把握马克思的相对过剩人口理论,对我国当前就业问题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相对过剩人口理论就业问题一、马克思相对过剩人口理论(一)理论主要内容马克思的相对过剩人口理论集中在他的著作《资本论》中,从资本的有机构成及其提高的趋势出发,说明了相对过剩人口的产生、结果、本质和形式。
马克思的相对过剩人口理论揭示了相对过剩人口是资本主义所特有的人口规律,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产物。
相对过剩人口的形式主要有三种:流动的过剩人口,这是指在城市时而被解雇,时而被雇佣的那些过剩人口。
潜在的过剩人口,主要是指农村的失业人口。
停滞的过剩人口,主要是指那些职业极不稳定,从事家内劳务和打短工的劳动者。
(二)失业的主要分类基于马克思的相对过剩人口理论,结合西方经济学对失业问题的研究,失业类型主要有以下几种:结构性失业是指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不匹配造成的失业。
摩擦性失业,这种失业是指在生产过程中由于难以避免的摩擦而造成的短期、局部性失业。
周期性失业,是指经济周期中的衰退或萧条时,因需求下降而造成的失业,这种失业是由整个经济的支出和产出下降造成的。
自愿失业和非自愿失业,这是宏观经济学中关于失业的一种分类。
前者指工人不愿接受现行工资水平而形成的失业,后者指愿意接受现行工资但仍找不到工作的失业。
二、从相对过剩人口理论看我国的就业问题随着我国加入世贸以来,经济的不断发展,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在国民经济不断发展的当前,我国就业形势依然十分严峻。
分析其原因可以看出相对过剩人口规律是市场经济的共有规律。
结合我国的实际国情具体分析有以下几个方面:(一)资本积累和资本有机构成提高随着技术进步,尤其是高新技术的发展,科技已经广泛的应用于生产、管理、服务等各个行业,引起资本有机构成的不断提高。
马克思的就业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马克思的就业思想及其当代价值作者:苏潇来源:《新西部下半月》2019年第06期【摘要】本文分析了马克思就业思想的生成逻辑,阐释了马克思就业思想的主要内容,提出了马克思就业思想的当代价值:为科学地制定就业政策和制度提供了理论依据;有助于经济增长,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提高劳动力的就业质量,完善劳动力就业信息提供指导;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满足劳动力的最低需求。
【关键词】马克思;就业思想就业是民生之本,是社会和谐安定之源。
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以来,党和政府一直关注着劳动者就业,把就业作为民生的重要任务,开辟新时期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
一、马克思就业思想的生成逻辑1、理论逻辑:对古典哲学、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继承和发展黑格尔作为古典哲学的代表,通过辩证分析,深刻地阐述了资产阶级有关雇佣理性、劳动等方面的思想内涵。
马克思通过对黑格尔平等思想的思考,进一步认识到资本主义社会的雇佣关系以及剩余价值理论对人口的影响。
在继承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古典哲学思想的基础上,马克思进一步扬弃了费尔巴哈的哲学思想,深化了对就业本质的认识。
从古典政治经济学的角度来看,亚当·斯密作为西方古典经济体系的创始人,在《国富论》中对劳动者工资等问题进行了讨论,从而为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中提出的关于工资决定劳动者以及资产阶级之间斗争的阐述和论断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2、时代逻辑:工业革命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社会矛盾的激化18世纪60年代,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率先以蒸汽机为代表,实现了从工厂手工业生产向机器大工业生产的转变。
西方各个国家紧随其后开展了工业革命,推动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实现了跨越式的前进和发展,激化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内部矛盾,导致资本主义社会中周期性经济危机的爆发。
工业革命的深入发展带动了无产阶级登上了历史的舞台,阶级之间的关系日益简单化。
随着资本主义的主要矛盾不断激化和发展,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的剥削和压迫不断加深,从而从无产阶级中榨取更多的剩余价值,使无产阶级更加贫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的相对过剩人口理论及启示
就业问题是一国经济发展中的关键问题,充分就业常被认为是宏观经济政策的四大目标之一。
本文拟就对马克思的相对过剩人口进行分析,并结合我国的现状就当前的就业问题进行初步分析。
一、马克思的相对过剩人口理论
马克思很早就注重就业问题,他在《经济学手稿》和《资本论》中都有有关就业问题的相关论述,其中,相对过剩人口理论是其就业理论的核心。
1、相对过剩人口规律的基本内容。
马克思在《经济学手稿》中,从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中直接推导出过剩人口产生的必然性,他说:“剩余价值的第二种形式是相对剩余价值,它表现为工人生产力的发展,就工作日来说,表现为必要劳动时间的缩短,就人口来说,表现为必要劳动人口的减少”。
生产相同的剩余价值所需要的劳动力数量下降,从而减少必要劳动人口,这势必会使一部分人口变为过剩人口,成为产业后备军。
在马克思看来,相对过剩人口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伴随着资本积累过程以及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一种经济现象。
“对劳动的需求,同总资本量相比相对地减少,并且随着总资本量的增长以递增的速度减少。
”这进一步说明了对劳动力的需求不仅受制于资本积累的总体规模,还与资本结构的变化有关,而这一切都与资本的本质——追求利润最大化相关。
因此,马克思得出结论:“工人人口本身在生产出资本积累的同时,也以日益扩大的规律生产出使他们自身成为相对过剩人口的手段。
”资本集中是加剧资本积累的重要因素,资本集中同样产生着相对过剩人口。
“集中在这样加强和加速积累作用的同时,又扩大和加速资本技术构成的变革,即减少资本的可变部分来增加它的不变部分,从而减少对劳动的相对需求”。
不仅如此,马克思还指出了就业工人人数的减少比可变资本的减少还要快的事实。
“相对过剩人口的生产或工人的游离,比生产过程随着积累的增进本身而加速的技术变革,比与此相适应的资本可变部分比不变部分的相对减少,更为迅速。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积累的增进,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速度要快于社会总资本的增长速度,因此,失业问题也就成为资本主义社会的一种常态。
“在正常的积累进程中形成的追加资本主义是充当利用新发明和新发现的手段,……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旧资本总有一天也要从头到尾地更新,要脱皮,并且同样会以技术上更加完善的形成在生产出来,在这种形式下,用较少量的劳动就足以推动较多量的机器和原料。
”“可见,一方面,在积累进程中形成的追加资本,同它自己的量比较起来,会越来越少地吸引工人,另一方面,周期地按新的构成再
生产出来的旧资本,会越来越多的排斥它以前所雇佣的工人。
”
2、相对过剩人口的存在形式与补偿理论。
相对过剩人口的存在有三种形式:一是流动的过剩人口。
是指那些暂时找不到工作或暂时从生产过程中被分流出来的失业人口,他们有时被吸收到生产过程中去,有时又走进失业者队伍。
二是潜在的过剩人口。
是指那些在农村中多少还有一小块地,靠经营这一小块地和打短工维持生活的人口,主要指农业中的剩余劳动力。
他们表面上好象没有失业,实际上他们在农业生产上是多余的人。
三是停滞的过剩人口。
是指那些没有固定职业,依靠干些杂活维持生计的人口。
所谓“补偿理论”是指一些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断言,所有排挤工人的机器,总是同时地而且必然地游离出相应的资本,去如数雇佣这些被排挤的工人。
针对这一观点,马克思作了批驳:第一,如果减少雇佣工人的可变资本正好用于投资机器更新,则资本并没有游离出来,而只是可变资本转化为不变资本,即使这部分可变资本用于购买机器后还有剩余,也不能完全使被排挤的工人就业。
再假使生产新机器的工厂会增雇工人,同样,由于还需要购买原料,资本家要获利,这部分增加的资本也不能如数地雇佣被排挤的工人;第二,如果减少的可变资本并没有用于机器投资,而是真正游离到社会上,同样存在的问题是这部分资本能否完全雇佣所有被排挤的工人。
另外,从生活资料的角度考虑,马克思认为,减少了可变资本,会使对生活资料的需求下降,从而导致其价格下降,如果这种状况持续较长时间且范围较广,生产生活资料的雇佣工人会被解雇。
结果,“机器不仅在采用它的生产部门,而且还在没有采用它的生产部门把工人抛向街头。
”所以,只有迅速追加投资,才能雇佣一些被机器排挤的工人,而要想使所有的工人全部就业,则追加投资的数量就要达到相当大的规模。
3、分工与就业。
机器在应用它的部门必然会排挤工人,但是它能引起其他部门就业的增加,这要靠追加投资,而不是应用机器的部门游离出的资本。
随着机器生产在一个工业部门的扩大,给这个部门提供生产资料的部门的生产首先会增加,就业工人的数量也会增加。
而由机器生产的产品物美价廉,又会刺激以其为原料的工业部门的扩张,使得那些部门的劳动力需求上升。
也就是通过产业间的关联,机器生产的就业扩展效应得到发挥。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二卷中分析了生产资料部门与消费资料部门的增长变化,说明了产业间的联系,也暗示着就业随分工结构的变化而变化。
产业间的分工确实对就业增加有推动作用,而“机器生产同工场手工业相比使社会分工获得无比广阔的发展,因为它使它所占领的行业的生产力得到无比巨大的增加。
”
4、相对过剩人口的作用。
关于相对过剩人口的作用,马克思说道:“过剩的工人人口是积累或资本主义基础上的财富的必然产物,但是这种过剩人口反过来又成为资本主义积累的杠杆,甚至成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的一个条件。
”“过剩的工人人口形成了一支可供支配的产业后备军,它绝对地隶属于资本,……过剩的工人人口不受人口实际增长的限制,为不断变化的资本增殖而要创造出随时可供剥削的人身材料。
”
第一,生产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在某个时期,由于各种原因会导致某些部门
生产规模的突然扩张,需要吸收大批劳动力,而这些突然需要的大批量劳动力,就要由过剩人口提供出来。
如果没有过剩人口的存在,这些部门的生产要得到突然扩张是不可能的。
第二,生产的发展是周期性的,经济危机时,过剩人口增加,经济保持繁荣时,生产的扩大则需要吸收大量劳动力。
如果没有过剩人口存在,生产的扩大则是不可能的。
“这种周期性一经固定下来,那么,就连政治经济学也会把相对的即超过资本增殖的平均需要的过剩人口的生产,看作是现代工业的生活条件。
”
第三,相对过剩人口存在形成的巨大就业压力,有助于提高劳动者素质和劳动积极性,降低劳动成本。
在相对过剩人口存在的条件下,“决定工资的一般变动……是工人阶级分为现役军和后备军的比例的变动,是过剩人口相对量的增减。
”在有机构成不断提高的情况下,通过形成一支庞大的产业后备军来降低工资,使工资变动更加符合资本增殖的要求。
同时,相对过剩人口的存在是强化劳动纪律,提高劳动积极性和劳动者素质的重要手段。
二、我国当前的就业问题
1、劳动力总供给大于总需求。
我国有13亿人口,处于劳动年龄、具有劳动能力的有7亿多人。
1978~2004年中国劳动人口总量净增加3.61亿人,年均增加1490万人,城镇每年有800万新增劳动力进入劳动力市场,近5年中,全社会经济活动人口与实际就业人口之间差距年均在1600万人左右(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5》)。
2、在资本积累过程中,伴随着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使生产部门对劳动力的需求减少。
随着生产技术的进步和先进机器的采用,使得资本有机构成有不断提高的趋势,进而对劳动力的需求减少。
同时,伴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入,大量的隐性失业人口显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