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复与袁世凯关系释论

合集下载

严复与袁世凯关系释论

严复与袁世凯关系释论

5篇 文章 , 大胆 宣传西 方 民 主思 想 , 判 封建 专 批
制 制度 , 陈述 变法 图 强 之道 。文 章 发 表后 在 社
们 的合 作 和纷争 中不仅 可 以窥见 二人 的性格 品 行 , 且能 够折 射 出 当时 的政 治 走 向。本 文 主 而
要 以戊 戌 变法 、 亥革 命 、 辛 帝制 复辟三 个 阶段 为 时空 背 景 , 在对 严 袁 关 系进 行 简 略梳 理 的基 础
字 推算 , 他们 的初 识 应 该 是 1 8 8 5年 前 后 , 很 但
难 找到史 料来 佐证 。就 目前所 能看 到 的确切 史
料 , 复 在 文字 中明确 记 载 的与 袁 世凯 的交 往 严
法 的报纸不 断 涌 现 , 复 同杭辛 斋 、 严 王修 植 、 夏
曾佑也 商议 创办 一份北 方 的报纸 。于是 时常在 王修 植家 聚会 , 世凯 也经 常参加 。 严 复为杭 袁
会 上引起 强 烈 反 响 。其 时 , 世 凯 对维 新 变 法 袁
已经表 现 出相 当的兴趣 。袁 1 9 年 在北 京时 , 85 便 加入 了康 有 为 、 启 超 创 办 的强 学 会 , 梁 自愿 “ 捐款 五百 金 ” 。并 且 不 时 去探 访 康 有 为 、 启 梁 超 , 饮酒 商 谈 ” 大讲 练 兵变 法 , 得维 新 派赞 “ , 颇
总 第 1 7期 8
Sum NO. 87 1
严 复 与 袁 世 凯 关 系 释 论
李喜 所 , 贾菁 菁
( 开 大 学 历 史学 院 , 津 3 0 7 ) 南 天 0 0 1
摘 要 : 于 严 复 和 袁世 凯 的 关 系, 关 学界 关 注 很 少 。事 实上 , 复 和 袁 世 凯 交往 的 二 十 多年 , 历 了 戊 戌 严 经 变 法 、 亥 革 命 和 民初 政 坛 风 云 的 起 伏 , 袁 之 间的 友 谊 和 纷 争 , 刻 反 映 了 那 时社 会 文 化 的 变 迁 , 透 视 出 辛 严 深 也 严 复 的政 治 追 求及 其 对 袁 世 凯 的整 体 认 识 。严 复 倾 心 袁 世 凯 , 是 个人 好 恶 , 有 着 深 刻 的 社 会 政 治 背 景 。 既 更

历史趣谈袁世凯已经当终身制总统了为什么还要称帝?

历史趣谈袁世凯已经当终身制总统了为什么还要称帝?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袁世凯已经当终身制总统了为什么还要称帝?导语:袁世凯早年发迹于朝鲜,归国后在天津小站训练新军。

清末新政期间积极推动近代化改革。

辛亥革命期间逼清帝溥仪退位,以和平的方式推翻清朝,袁世凯早年发迹于朝鲜,归国后在天津小站训练新军。

清末新政期间积极推动近代化改革。

辛亥革命期间逼清帝溥仪退位,以和平的方式推翻清朝,成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1913年镇压二次革命,同年当选为首任中华民国大总统,1914年颁布《中华民国约法》,1915年12月宣布自称皇帝,改国号为中华帝国,建元洪宪,史称“洪宪帝制”。

此举遭到各方反对,引发护国运动,袁世凯不得不在做了83天皇帝之后宣布取消帝制。

1916年6月6日因尿毒症不治而亡,归葬于河南安阳。

观袁世凯一生,前面都非常辉煌,小站练兵遂成中国近代陆军之父,逼清帝退位和平建立中华民国,当然也有卖国的二十一条,但是最大的败笔就是称帝。

袁世凯麾下众将,如冯国璋徐世昌等人,副总统黎元洪都是反对袁世凯称帝的。

袁世凯一向精明,为何执意干到底。

史书、教科书上说是袁世凯想当皇帝想疯了,利令智昏。

这种断言只是臆测,不足为信。

既然袁世凯都已经成为终身制总统了,为什么还有称帝呢?小便认为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民国初年军阀势力强大,袁世凯称帝挽回中央权威美国学者欧内斯特.杨认为:“在袁世凯任总统的最初几年内,最困扰他的问题就是政党和议会的作用以及省和中央的关系。

”当时中国最为迫切的局势,是要将地方政权、军权、财权亟需收归中央,一个权力高度集中的中央政府亟需建立,而后才能大力整饬,发展国力。

在弱肉强食的世界格局中,落后就要挨打,弱肉强食,国生活常识分享。

对严复文化观的历史认知、历史解释与历史评价

对严复文化观的历史认知、历史解释与历史评价

对严复文化观的历史认知、历史解释与历史评价作者:陈光裕郑晓峰来源:《历史教学·中学版》2018年第07期关键词高考天津卷,文综,严复文化观,历史分析中图分类号 G6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0457-6241(2018)13-0042-05对中西文化的认知评价、特别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评价,在各类历史考试命题中,似乎并不是太新颖的主题。

但是,在具体的、变化的、有差异的对中西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比较、评判的历史情境中,考查考生调动学科素养、能力和意识,对史学界已有对中西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评价进行再认知、再评价,并运用正确的历史观、正确的历史评价标准与当今时代主流价值观相结合,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进行正确、合理的阐释与表达,就可能在彰显历史学科特点、凸显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以及学科能力考查方面不落俗套,使之在看似寻常无奇之中显现新意。

这就是2018年高考天津卷文科综合历史第13题的命题立意和考查目标所在。

试题如下: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今日中国不变法则必亡是已……然则救之之道当何如?曰:痛除八股而大讲西学……约而论之,西洋今日,业无论兵、农、工、商,治无论家、国、天下,蔑(无)一事焉不资于学……公等从事西学之后,平心察理,然后知中国从来政教之少是而多非。

即吾圣人之精意微言,亦必既通西学之后,以归求反观,而后有以窥其精微,而服其为不可易也。

——严复《救亡决论》(1895年)材料2:不佞垂老,亲见七年之民国与欧罗巴四年亘古未有之血战,觉彼族三百年之进化,只做到“利己杀人,寡廉鲜耻”八个字。

回观孔孟之道,真量同天地,泽被寰区。

——严复《与熊纯如书》(1918年)(1)根据材料1、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严复对于中西文化的前后不同态度及其原因。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2中对于传统文化的态度是否符合当时的思想潮流。

材料3:就世界观和基本的价值观而言,严复是一个西方文明的十足的崇拜者:这导致他对中国的传统进行无情的批判……笼统地把当时全部儒家学派都视为思想的废物而不屑一顾……医治中国的弊病只能利用西方的思想和价值观。

重思百年“国民性”论述(一)

重思百年“国民性”论述(一)

重思百年“国民性”论述(一)一二十世纪以降,对“国民性”、“民族劣根性”的反思和批判不绝于耳。

鲁迅及其小说杂文总是被自然地与对国民性的激烈批判相联系,赞者奉为圭臬,疑者不以为然。

对国民性话语在二十世纪初的起源和多元流变略加检讨,可见“国民性”是一个逐渐演化形成的话语,实包含对国民性中正反两方面的认识,与反对专制密切相关,包含对解决路径的探讨,也受着论述者的个性、心态和当时的客观形势之影响,断不可以“批判国民性”一概视之。

谈中国国民性问题,必须回溯到十九世纪末美国传教士亚瑟·亨·史密斯的著作《中国人的性格》,即鲁迅在逝世前不久发表的《立此存照(三)》中提到的希望有人翻译出来的“斯密斯的《支那人气质》”。

《中国人的性格》1890年在上海英文《北华捷报》连载,后由纽约一家公司结集出版,算是第一部系统地分析中国人性格和文化心理特征的著作。

书中列举的中国人特点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注重面子和善于做戏;过度节约;勤劳刻苦但漠视时间;漠视精确;思绪含混;坚韧,善于忍耐,却缺乏同情心;相互猜疑而缺乏诚信;极端迷信,谣言泛滥。

史密斯意识到生存条件是形成中国文化心理的一个重要原因:“成千上万命该贫困而又无知的人,他们的眼界狭窄,自然头脑含混。

”同时,作者指出:“在许多地区,他们的社会生活条件使得有相当比例的人总是生活在死亡线上。

”史密斯还认识到,中国人过度依赖自己的历史经验,导致因循守旧而在知识上有“致命的缺陷”——“广大的中国人没有见到过条件更为优越的国家,因为他们对其他国家一无所知”。

尽管作者怀有自己的宗教目的,但还是正确地指出了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极其虚伪的一面:“真相在中国是最难获得的”;“中国政客的生平和公文,就像卢梭的《忏悔录》,情感高尚,而行为卑鄙。

他砍下十万个头颅,却引用孟子的话论述生命的神圣。

他把修筑堤坝的钱塞进自己的腰包,导致河水淹没一个省,却为人民的背井离乡而哀叹。

”但作者的目的并非专为“批判”。

袁世凯资料

袁世凯资料

袁世凯资料公正评价袁世凯对政治人物,与其追究其道德,不如认真关注他在制度建设上的取向和作为,那才是影响深远的东西。

史学家们大都会同意,在大清帝国袁世凯是个颇为前卫的人物。

从1895年开始的变法维新运动中,他是强学会的支持者,严复的朋友;除了小站练兵成绩突出外,所上奏章,谈论国事也颇有见地。

进入20世纪,身为北洋大臣和直隶总督,推行新政成绩最为显著。

大清王朝最后10年推行新政的主要成就之一是废除科举,实行新的教育制度。

促使朝廷当机立断,在1905年开始永远废除科举的就是袁世凯和张之洞。

而兴办学堂最多的也是他所管辖的直隶(今河北省)。

他的精明之处还表现在吸取过往改革受制于原有官吏而失败的教训,非常重视“开官智”,把现有官吏的重新培训摆在突出地位。

在政治体制改革和建立新的社会管理体系方面,直隶也走在全国前列。

全国首次地方选举是1907年的天津市政选举。

这是他努力推行的地方自治运动的成果之一。

义和团事件后,规定中国不准在天津地区驻军,精明的袁世凯训练三千警察进驻这个地区,维护了主权和地方治安。

用警察取代衙役管理社会治安,应该说是一个进步。

在经济领域,发展工商企业也用力很勤,成绩显著;有的项目至今仍在继续发挥作用。

中国人今天仍热情传颂詹天佑修京张铁路的功绩,但往往不了解这条铁路的决策、资金筹措,包括决定用中国人和中国资金修建等等主要是袁世凯的功劳。

一位美籍华人史家说:“它(京张铁路)是由袁发起、提出和取得的惊人成就。

”以往史学家认为袁世凯是被政治错误埋葬的。

但即使在政治领域,也有许多事件是值得推敲的。

一是袁世凯的称帝问题。

他的称帝是君主立宪,是有别于封建的帝制的。

他是参考了当时比较强大的英日等国的国体。

二是签订21条。

随着日本等国一些档案的解密和观看袁世凯签订21条的手迹及签订21条前后他的言行,袁世凯在此事件中是没有大错的。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他唯一能作的,也就是用艰苦的谈判,来换取一些对自己国家有利的条件。

戊戌维新派为什么要求助袁世凯

戊戌维新派为什么要求助袁世凯

戊戌维新派为什么要求助袁世凯为什么维新派在做孤注一掷的最后一击的时候,不去求助别人,而去求助袁世凯?因为袁世凯也是力主变法维新和支持康、梁变法维新之人。

下面整理了戊戌维新派求助袁世凯的原因,欢迎大家的阅读!戊戌维新派求助袁世凯的原因一甲午战败,丧师割地赔款,举世震惊。

袁世凯描述自己当时的心情说:“大局至此,唯有痛哭而已。

”为此,他于光绪二十一年四月十三日(1895年5月7日),上书光绪帝师、军机大臣李鸿章,痛陈战后危局,力主变法自强。

甲午一败,丧师割地赔款,泱泱天朝上国,顿成举世公认弱国,不但日本处心积虑继续谋我,列国也虎视眈眈,阴欲瓜分。

处此危难之际,中国如何自保?袁世凯提出:“惟望以今此之款为喘息之计,仍即卧薪尝胆,厘庶政,修战备,决不可顷刻歇手,必须时刻存一恢复之志,务期蓄一恢复之力。

”“处今日之势,欲弭衅端,杜外侮,舍亟求富强之道,有他策?”在袁世凯看来,中国的出路,归根结底,还是要变法自强,除此之外,别无他法。

甲午战后,时人多有反思。

袁世凯把战败之因归结于军事将领无能,战争准备不足,虽然也是事实,毕竟稍嫌浮浅。

以此次战败为契机,朝野发愤,由弱转强,大多数维新党人和当国朝臣也都有此思想。

与众不同的,是年仅36岁的袁世凯,对甲午战败之后国家民族长远命运的忧虑。

这种深沉的忧虑,不仅在当时,即使现在读来,也是难得。

二1895年夏,康有为上光绪皇帝第四书遭遇尴尬,上书递送都察院、工部均遭拒绝。

这时袁世凯主动协助,将上书递送到督办政务处,请与自己关系亲密的督办军务大臣荣禄,转递送给光绪皇帝。

虽然荣禄拒绝,但袁世凯对上书的支持,使康有为将其引为变法维新的同道中人。

此一时期,袁世凯与康、梁交往甚多。

袁世凯不时前往探访康、梁,“饮酒商谈”,交流思想。

袁还曾与康“坐以齿序”,称康为大哥,大赞康有“悲天悯人之心,经天纬地之才”。

袁常常以在朝鲜经历,大倡变法、练兵以匡救时局。

康有为对袁世凯也很赞赏,同时通过谭嗣同向光绪帝递上密折,言袁编练新建陆军,手握新军,建议光绪帝“抚袁以备不测”。

试述孔教会与两次复辟活动的关系

试述孔教会与两次复辟活动的关系

试述孔教会与两次复辟活动的关系1912年建立的孔教会,是清朝的遗老、封建文人组建的尊孔复古组织。

孔教会所提倡的”昌名孔教”与共和制度是相抵触的,与帝制理论却是相依存的。

因此,孔教会与复辟活动有着必然的联系。

在袁世凯复辟中,袁世凯利用了孔教会反共和的这一政治目的特征,为他的复辟创造社会舆论;而在张勋复辟中,孔教会则在主观上支持清室复辟,积极参加复辟活动。

虽然孔教会的复辟活动最终失败了,但它留给后人一条启示:孔学的生存发展只能靠自身所蕴涵的现实价值,如果孔子思想企图借助封建势力或反动势力发扬光大,只能是妄想!标签:孔教会;康有为;陈焕章;《不忍》;《孔教会杂志》1912年10月7日为孔子诞辰纪念日,康有为、陈焕章为首的清朝遗老、封建文人在上海的山东会馆成立孔教会,以《孔教会杂志》和《不忍》等作为机关刊物。

孔教会是一个纯粹的复古尊孔社团,以“昌名孔教,救济社会”为宗旨。

孔教会所提倡的“昌名孔教”与共和制度是相抵触的,与帝制理论却是相依存的。

因此,孔教会与复辟活动有着必然的联系。

近些年关于孔教会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10][11][12],但研究的重点主要集中在孔教会成立的背景、孔教是否为宗教上。

孔教会与两次复辟的关系即使有所提及,也往往不符合实际。

因此,对于孔教会与两次复辟活动的关系确实有进一步探讨的必要。

在袁世凯复辟中,袁世凯利用了孔教会反共和的这一政治目的特征,为他的复辟制造社会舆论;而在张勋复辟中,孔教会则在主观上支持清室复辟,积极参加复辟活动。

本文就孔教会与两次复辟活动的关系作一分析,以探求孔教会复辟活动的实质。

一在袁世凯复辟帝制的过程中,袁世凯利用了孔教会的尊孔思想,民国初年老百姓的日子并不好过。

本来封建腐朽的清王朝已经被推翻,新兴的民国已经建立,国民貌似可以过上民主共和制度下的好生活。

但事实上,民国却被社会上的官僚、强盗、党人弄得安无宁日。

这种现实使康有为等人产生了一种错觉,认为共和政体不适合中国国情,很有必要发动一场运动来反对民主共和制度。

严复人物生平介绍

严复人物生平介绍

严复人物生平介绍清同治五年(1866年),以第一名考入福建船政局求是堂艺局(后改船政学堂)学习驾驶,五年期满毕业,先后到建威船和扬武舰实习。

光绪三年(1877年),为船政局派出第一批留英学生,先入抱士穆德大学肄业,后转格林威治海军学院。

在英期间,除学习海军专业外,留意观察英国的社会制度,研读西方社会科学书刊,比较中西学术政制的异同,深受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

光绪五年(1879年)归国,任福建船政局教习。

翌年,调任天津北洋水师学堂总教习,兼俄文馆总办。

任职期间,四度参加乡试均落第。

光绪十五年(1889年),捐得道员头衔,升为水师学堂会办;次年,升为总办,加叙海军副将。

中日甲午战争后,严复着手翻译外国社会科学著作,将《天演论》等书给国人。

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在天津《直报》上先后发表《论世变之亟》、《原强》、《救亡决论》、《辟韩》等政论文章,宣扬西方科学技术和自由、平等学说,介绍达尔文进化论和斯宾塞社会学原理,批判韩愈君权神授论,提倡鼓民力、开民智、新民德,变法图强。

翌年,协助张元济在北京办通艺学堂,提倡西学。

次年,与人在天津创办《国闻报》,发表《上皇帝书》,主张学西学与民主自由,鼓吹变法自强。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德宗在百日维新期间召见严复。

变法失败,虽仍任天津学堂总办,但《国闻报》被查封。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避居上海。

同年七月,维新派人士在上海组织中国国会,被推为副会长。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任京师大学堂编译局总纂。

光绪三十年(1904年),因煤矿讼案往英办交涉。

在伦敦晤见孙中山,坚持改进,不赞同推翻帝制。

翌年八月,在-助马相伯创办复旦公学,后任安庆师范学堂监督。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再度进京,任学部审定名词馆总纂。

自甲午战争直到光绪末年,严复致力于翻译工作,主要译著有:赫胥黎《天演论》(1896~1898年),亚当斯密《原富》(1901年),斯宾塞《群学肄官》,约翰穆勒《群已权界论》、《名学》,甄克思《社会通诠》(1903年),孟德斯鸠《法意》(1904~1909年),耶芳斯《名学浅说》(1909年)等。

【历史史料】中学历史教科书没有写到的严复的那一面

【历史史料】中学历史教科书没有写到的严复的那一面

【历史史料】中学历史教科书没有写到的严复的那一面严复(1854-1921),字几道、福建侯官人。

他“学贯中西”,是我国清末民初最有学问的人。

梁启超称赞严复“于中学西学皆为我国第一流人物。

”中学历史教科书是把严复作为进步的思想家来介绍的。

严复自称是“天演宗哲学家。

”然而,纵观严复一生,他并不是一位随时代前进而前进的思想家。

如果说严复的前期是坚持进化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是中国共产党诞生前向西方寻求真理的重要代表人物,那么严复的后期则是鼓吹有神论的唯心主义思想家,是企图开历史倒车的跳梁小丑。

严复的一生,前后判若两人。

而这一切都是由他的政治立场决定的。

1894至1898年间,严复在北洋水师学堂总办任上。

这期间,他著书立说,提倡维新变法,成就了他一生最光辉的业绩。

戊戌变法失败后,严复在政治上由进步逐渐转向保守。

1900年夏,严复畏惧义和团运动,“仓惶由津赴沪”。

1903年严复翻译《群学肄言》。

后来,他回忆说:“《天演论》既出之后,即以《群学肄言》继之,意欲蜂起者稍为持重,不幸风会已成。

”看来,严复已明显转向保守。

1905年,严复去英国伦敦,见到孙中山。

交谈时,两人展开争论。

严复认为,中国人品劣智卑,甭说革命,就说改革,还需要先进行教育,而后方可。

孙中山回答:“俟河之清,人寿几何?君为思想家,鄙人乃实行家也。

”在中国民主革命风潮兴起时,严复仍然抱着改良主义不放手,反对革命,这已经落后于时代。

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建立中华民国。

民主共和制度取代了封建帝制,这是历史的一大进步。

可是,严复却说:“天下仍须定于专制。

”(《书札》补录一,第20期,1912年)这不仅否定了辛亥革命,而且否定了他自曾经鼓吹的维新变法,实行君主立宪,在开历史倒车。

这表明严复已经自觉地站到历史潮流的对立面。

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在袁世凯独裁统治时期,严复官运亨通。

1912年3月10日,袁世凯爬上临时大总统宝座。

5月3日,这位临时大总统将京师大学堂改名为北京大学,并任命严复为校长;8月又任命严复为海军编译处总纂。

试析严复晚年政治思想的转变及其原因

试析严复晚年政治思想的转变及其原因

试析严复晚年政治思想的转变及其原因
何飞
【期刊名称】《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0(000)002
【摘要】严复是中国近代著名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和维新思想家,最早引进了西方先进的自由平等思想,抨击君主专制制度,力图通过其努力,唤醒国人,拯救中国.但是,晚年的严复却从力主学习西方向提倡"复古"急剧转变,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戊戌变法的流产;二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三是社会因素;四是严复自身的原因.
【总页数】3页(P35-37)
【作者】何飞
【作者单位】兴义民族师范学院,贵州,兴义5624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827
【相关文献】
1.严复的第一次世界大战观——兼论严氏晚年的政治思想 [J], 陈友良
2.严复晚年政治思想再评价——以严复与袁世凯的关系为例 [J], 陈云鹏
3.试析严复晚年政治思想的转变及其原因 [J], 何飞
4.严复政治思想转变的原因探析 [J], 张平海;李爱峰
5.试论严复晚年的政治思想 [J], 陈孝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令人纠结的严复

令人纠结的严复

1877年到1879年,严复被公派到英国留学。

毕业回国后先后担任天津北洋水师学堂总办、京师大学堂译局总办、北京大学校长等职。

严复翻译了赫胥黎的《天演论》、亚当?斯密的《原富》、斯宾塞的《群学肄言》、孟德斯鸠的《法意》等,启蒙与教育了一代国人。

晚年的严复思想趋向于对传统文化的复归。

对严复由启蒙者到保守者的思想转变,历来歧说纷呈,褒贬不一。

“新文化”运动时,人们赞扬他的前期思想的启蒙意义、对新思想的引进,批判他晚年保守落后、支持袁世凯称帝。

当复兴、弘扬传统、解构、否定新文化成为主流话语时,人们又对他的晚年思想评价更高。

例如,现在,又有论者以自认的西方最流行的“后现代”理论为据,盛赞严氏的这种转变是因其“对于现代性的负面效应始终持警惕态度”,“一开始就对现代性有异乎寻常的认识”……但这种脱离本土的“前沿”论者,在让人们从此角度“理解严复”时,却有意对严复的思想转变与其拥袁称帝间的关系语焉不详。

晚清臣子的三份薪水作为大清朝臣子的严复曾经一次性领了学部、海军部、币制局三处的薪水。

他已经58岁了,位居海军部一等参谋官职位,与此同时,他的长子伯玉是清廷二品官员,二子严琥捐了个同州是三品衔。

一家人在仕途上还是挺光明的,如果不考虑大清朝离寿终正寝只剩下三个月了的话。

这些薪水有多少钱呢?有人替严复算过一笔账,学部的薪水是300两;海军部的薪水以前是500两,后来打了6折,变成也是300两;另有南洋干薪100两;同年5月,他还从商务印书馆的投资分红里一次性获得4154两。

没错,年近六旬的严复此时生活得挺不错的,或者应该说是非常不错。

1910年他在写给夫人朱明丽的信里告知,新屋已经找好了,在西城的太安侯胡同,是个三进的南向庭院,有七间房,有马厩也有书斋,很像前海大道的开平局房子,租金是每个月65两。

在这封信里,他还说,到9月时就可以把母子从上海接到北京来住了。

他特意叮嘱,在上海的黄包车该卖掉了,如果没人买,折点儿钱低价出手也没事,还有一辆皮蓬车可以想办法带到北京来,至于上海的两匹马,也应该卖出去,因为北京这边已经有了青黑二马。

三坊七巷名人故事三坊七巷故事

三坊七巷名人故事三坊七巷故事

三坊七巷名人故事三坊七巷故事宫巷的沈家大院1866年初秋,朝廷一品大员左宗棠来到宫巷11号大院的门口。

为了他一手设立的福州船政局,这已经是他第三次光顾这里。

在左宗棠心目中,只有住在这里的主人才有资格接替他担负起船政的大任。

其时,宫巷11号的主人就是清末重臣沈葆桢…… 1866…協康會海富家長資源中心培育子女成長,爸爸擔任非常重要的角色。

若子女有發展障礙,爸爸的育兒壓力便更沉重了。

「SMART爸爸俱樂部」,鼓勵父親們互相分享感想及交流育兒心得,發揮自強、助人助己的精神,而使命方面包括;Support (支持):爸爸在…我以为终有一天,我以为终有一天,我会彻底将爱情忘记,将你忘记,我会彻底将爱情忘记,将你忘记,可是,忽然有一天,可是,忽然有一天,我听到了一首旧歌,我的眼泪就下来了,我听到了一首旧歌,我的眼泪就下来了,因为这首歌,因为这首歌,我们一…宫巷的沈家大院1866年初秋,朝廷一品大员左宗棠来到宫巷11号大院的门口。

为了他一手设立的福州船政局,这已经是他第三次光顾这里。

在左宗棠心目中,只有住在这里的主人才有资格接替他担负起船政的大任。

其时,宫巷11号的主人就是清末重臣沈葆桢……1866年6月,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时任闽浙总督的左宗棠在福州设立了船政局。

9月25日,陕甘等地的回民起义突然形势告急,左宗棠接谕旨调任陕甘总督。

刚刚筹备不久的船政局面临无法继续的危险。

左宗棠想到了沈葆桢。

1865年,沈葆桢的母亲、也是林则徐的妹妹去世了。

按照惯例,官员因为父母丧事辞职回乡守孝,被称为“丁忧守制”,时间是27个月。

然而,当时的沈葆桢已是江西巡抚,身居要职,再加上当时的国情,朝廷只给了他100天的假期。

但沈葆桢坚决要求守满27个月。

沈葆桢是林则徐的外甥。

沈葆桢13岁时就读于林则徐家中,时任江苏巡抚的林则徐看中这个小外甥日后必成大器,因此亲自做主,定下了自己最钟爱的二女儿林普晴与沈葆桢的婚事。

沈葆桢实在不想丁忧期间出任公职,然而左宗棠的决心更大,他直接上疏朝廷力荐沈葆桢。

辛亥革命时期严复的思想演变及其抉择

辛亥革命时期严复的思想演变及其抉择

The Change and Choice of Yan Fu's Thought During the Period of the Revolution of 1911作者: 欧阳哲生
作者机构: 北京大学历史系,北京100871
出版物刊名: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页码: 101-110页
年卷期: 2011年 第5期
主题词: 辛亥革命;严复思想;新教育;立宪;中间力量
摘要:进入20世纪以后,严复开始走出原有的体制之外,在教育转型中获取新的权势,为立宪改革探寻理论依据,成为游移于革命与保皇之间的中间势力的典型代表。

在风云诡谲的辛亥变局中,他与袁世凯密切配合,为袁主控全局献谋献策,进而坐享了辛亥革命的成果。

严复的思想演变,为我们了解清末中间力量的抉择提供了一个值得解剖的标本。

清末民初桐城派士人的“倔强坚守”——以客居北京的桐城籍作家为中心

清末民初桐城派士人的“倔强坚守”——以客居北京的桐城籍作家为中心

清末民初桐城派士人的“倔强坚守”[摘要]清末民初,亲历辛亥鼎革、民国肇建、复辟帝制等历史事件的马其昶、陈澹然、姚永朴、姚永概等桐城士人面对巨变都作出了各自的思考和选择。

他们对帝制与共和、忠君与尊孔、纲常与读经救国、新学与平等自由这类时代的核心问题有共同的倾向性,又略有差异,或者有时间及境遇上的因势而变。

总体而言,这时期的桐城派士人坚持孔教,固守三纲五常为治国之本,即使赞同西学的科技,也强调了西学为用。

他们对平等自由、民主、共和这类观念十分抵制,但在实际的治学和求职中,并不受忠君之类观念影响,表现出一定的灵活性。

他们的“倔强坚守”体现出旧士人的骨气及社会进步的曲折。

[关键词]桐城;桐城派;三纲五常;辛亥革命[作者简介]张秀玉,安徽省社会科学院区域现代化研究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

[中图分类号]K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6198(2022)04-0199-09张秀玉【近现代史研究】——以客居北京的桐城籍作家为中心辛亥革命时期,桐城籍的桐城派重要作家大多谢世,亲见帝制终结、民国肇建以及复辟帝制种种历史时刻的桐城士人主要有:马其昶、姚永朴、姚永概、陈澹然、方守彝、方守敦、吴闿生、李德膏、方铸、马振仪、马振宪、方旭、叶玉麟、高念慈、潘田等20多人。

其中马其昶、陈澹然与二姚正在北京,处在中西、新旧思想对撞的前沿,尤其在是否应当忠君、尊孔,对待帝制和共和的问题上,在对救亡图强的方法认识上,对新社会的适应上都有着特殊的表现。

学界对于清末民初的思想史研究成果丰富,着重于探讨新思想的引入和传播、思想的新旧之争、思想的权势转移或对重要思想家的研究①,而对大多数持旧思想的士人的具体观照还比较少;对桐城派晚期的士人思想研究薄弱,且集中在他们对于新思想的积极意义方面〔1〕,这显然不是他们的主流面貌。

对桐城士人此阶段思想的深入研究有助于理解思想观念在社会变革时期的转化过程,也有助于理解思想①如罗志田:《权势转移:近代中国的思想与社会》,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罗志田:《国家与学术:清季民初关于“国学”的思想论争》,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美〕约瑟夫·勒文森:《梁启超与中国近代思想》,刘伟、刘丽、姜铁军译,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年;张灏:《梁启超与中国思想的过渡(1890—1907)》,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5年;萧公权:《康有为思想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年,等等。

杨度:对袁世凯称帝帮助最大的人

杨度:对袁世凯称帝帮助最大的人

杨度:对袁世凯称帝帮助最大的人袁世凯当了83天的皇帝,就仓皇下台。

在他当皇帝前,已经绕过国会废除了内阁,权力的大小已经与皇帝无异。

唯一有点区别,就是名号。

袁世凯有这个心,却没这个胆子,他清楚这样做的后果。

可有两种人使着劲把袁世凯往火坑里推。

袁世凯第一种是袁世凯手底下的一部分北洋军官,袁世凯的长子袁克定这这些人。

他们都指望着能趁着机会,赌一把大的。

所以他们为袁世凯献上来大量的伪书,各地将领的拥戴,其他国家政府的赞许。

让袁世凯误以为是大势所趋,所有人都认同他当皇帝。

袁克定还有一部分人是想为当时的中国寻找一条出路。

这些人大多是学者,比如严复。

他们希望在中国推行君主立宪的制度,也就是有皇帝,但皇帝要受到国会和宪法的约束。

这些人每天都在告诉袁世凯当皇帝的好处,君主立宪有多好,不试不知道。

说得袁世凯不心动都难。

其中对于袁世凯称帝帮助最大,是杨度。

杨度,人称湖南倔驴。

祖上往上翻,不是什么书香门第,抖到底都只有土渣子。

可杨度很聪明,17岁考上了秀才。

18岁当上了举人。

别看经常有嘲讽秀才的笑话,但当时的秀才地位不低,见官不用下跪,有固定的皇家俸禄。

很多人考了一辈子,也没混上秀才。

可杨度到了北京考会试时,马上就会发现学得不够用了。

当时采取的考试不再是以前的八股,而是要求学子们学贯中西。

窝在湖南,只接受过四书五经教育的杨度就懵逼了,两度会试落榜。

清代科举考试题手抄不过杨度却赶上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发起的公车上书。

杨度也敢为天下先的气概,也参加了上书。

当时蛮多人支持,杨度倒也获得了不错的名声。

不过开完会还是要回湖南老家,毕竟京城的房价也不是一个普通北漂支撑得住。

可一回到湖南,就被大儒王闿运收入主动收入门下。

一时间,也挺风光。

而且当时他的同学都很牛,有齐白石、夏寿田、八指头陀、杨锐、刘光第、刘揆一。

一个个都是后来的风云人物。

自从参加了公车上书,杨度决意留学日本,希望从日本的宪政中找到一个答案。

齐白石当一个问题,人们常年累月无法解决它时,它就成为那种偶尔被随口提起,随后又很快被遗忘的问题。

严复简介

严复简介

之所以选择写严复作为这次的现代人物史作业,是有缘由的。

严复与我都来自福建省福州市闽侯县,当时的闽侯还是叫侯官。

作为一个闽侯的后人,我为他自豪,为他骄傲。

故时有一个说法,叫“晚晴分流出侯官”,我们侯官在晚晴崛起的知名人物是数不胜数的,如林则徐,沈葆桢,林永生,方升洞,林旭,林觉民等等,这些历史认为在各个领域均取得出色成就。

下面就让我来介绍这位来自侯官的著名人物——严复。

严复于1854年1月8日(咸丰三年十二月初十)出生在福建侯官的一个儒医家庭,于1921年10月27日逝世。

严复曾有过别名严传初和宗光,乳名体干,字又陵;走入仕途后改名复,字几道; 晚年号尊疑尺庵,自称“愈壄老人”,别署天演宗哲学家。

严复共生有九个儿女,后人对他总体的评价是: 清末很有影响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翻译家和教育家,是中国近代史上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的“先进的中国人”之一,颇为贴切。

严复出生在一个医生家庭里,中医本身就构成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再加上他的父亲望子成龙,期望甚高,严复成熟较早。

受其家风的熏陶,严复自然传承者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

他七岁开始进私塾,1866年,严复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了家乡的马尾船政后学堂,主要学习驾驶专业,五年后以优等成绩毕业。

1877年到1879年,严复等被公派到英国留学,先入英国的普茨茅斯大学,然后进入皇家海军学院;在英国完成预定选修课程后,又被派往法国作修学之旅,后转到格林威治海军学院学习。

留学期间,严复对英国的社会政治发生兴趣,涉猎了大量资产阶级政治学术理论,并且尤为赞赏达尔文的进化论观点,并怀着极大的兴趣和热情,如饥似渴地学习西方的近代科学,且将之介绍给国人;他十分注重英语的学习,这为他回国后研读“西学”,编译《天演论》等西方学术名著,打下了扎实的语言基础。

1879年毕业回国,到福州船厂船政学任教习,次年调任天津北洋水师学堂总教习(相当于教务长)。

1889年后才捐得选用知府衔,并升为会办、总办(校长)。

“严家之饿隶”?——读严复书法_

“严家之饿隶”?——读严复书法_

文人喜欢把所感所思用于书画闲章。

严复有一方自用印,印文为“严家饿隶”,此语出自唐太宗在《晋书•王羲之传论》:献之虽有父风,殊非新巧。

观其字势,疏瘦如隆冬之枯树;览其笔踪,拘束若严家之饿隶。

这一评论显然并不客观甚至可以说南辕北辙,但是严家饿隶却成了一个成语。

此语虽并不完全贴合严氏书风,却非常能够揭示其生命状态和生活际遇。

一、从盗火者到灭火者我们在中国近代史课本中所了解的严复,大抵是翻译家、教育家、启蒙思想家,他所翻译的《天演论》《原富》,虽未读过,却也知道其时在中国知识界的大地震,与安徽师范学堂、复旦公学、北京大学的渊源,也略知一二。

然而,我认为,严复将西方思想译介到中国,是一个无心的盗火者(因为其行为并无勇气的成分,而且后来所译多为职务行为),所以不期而至的光芒,瞬然将其拔高,以致于他常常感到无措。

戊戌政变之后,他迅速从一个比较张扬的年轻人过渡到相对保守的文人以至于晚年保守且反动的文人。

很少有人有机会深入了解到,在那个翻天覆地的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中,一个知识分子所扮演的角色。

西方思想彻底冲击乃至粉碎了梦中沉睡的封建中国,每一个知识分子、每一个社会精英,在此危难关头都必须做出抉择,严复选择了什么?严复选择了在理性上的尊崇西方,以及在现实所诱、所惑、所迫之下的自以为务实却显得糊涂、“严家之饿隶”?——读严复书法严复自用印文/简直幼稚的立场。

那个时代粉墨登场的角色实在太多,一幕未谢,一幕又启,甚至连舞台都不止一个。

没有人能站得住脚,也没有人愿意多听你一句。

在革命者的阵营中,他是思想家却不是革命家甚至是个反革命;在新旧官场中,他鼓努为力却终因不谙官场逻辑以及首鼠两端,始终为权力阶层所利用而不能发挥实用;在学界,他虽然名望甚高,但由于知识界本身就不是独立的阶层且思想变迁过于剧烈而无法形成稳定的影响力;在商界,他更是一名“白痴”,竟然为虎作伥,替张翼这样的人出头而不惜得罪袁世凯。

严复始终未能在现实中找到最可靠的根据地,他太跨界、太灵活、太书生又太苟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6年第4期N o.4,2006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 urnal of T ianjin N or mal U niv ersity(So cial Science)总第187期Sum N o.187严复与袁世凯关系释论李喜所,贾菁菁(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天津300071)摘 要:关于严复和袁世凯的关系,学界关注很少。

事实上,严复和袁世凯交往的二十多年,经历了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和民初政坛风云的起伏,严袁之间的友谊和纷争,深刻反映了那时社会文化的变迁,也透视出严复的政治追求及其对袁世凯的整体认识。

严复倾心袁世凯,既是个人好恶,更有着深刻的社会政治背景。

关键词:严复;袁世凯;社会交往中图分类号:K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 1106(2006)04 0059 06严复与袁世凯有过二十多年的交往。

从袁世凯1895年天津小站练兵两人结识,一直到1916年袁世凯去世,严袁之间的来往从来没有间断。

总体上看,二人之间有友谊,也有分歧,可谓爱恨相间。

由于他们二人都是对中国近代历史变迁有过重大影响的赫赫名人,所以从他们的合作和纷争中不仅可以窥见二人的性格品行,而且能够折射出当时的政治走向。

本文主要以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帝制复辟三个阶段为时空背景,在对严袁关系进行简略梳理的基础上,考察严袁交往与社会变革的内在联系。

一严复在乙卯(1915)年日记中曾提及: 吾与袁公交,垂三十年。

[1](P1551)按 三十这个数字推算,他们的初识应该是1885年前后,但很难找到史料来佐证。

就目前所能看到的确切史料,严复在文字中明确记载的与袁世凯的交往是光绪丙申、丁酉(1896、1897)年间,这与维新运动的兴起有密切的关系。

1894年甲午战争之后,国势日危,严复爱国心切,自觉 胸中有物,格格欲吐[1](P514)。

于是接连在天津!直报∀上发表了!论世变之亟∀、!原强∀、!辟韩∀、!原强续篇∀和!救亡决论∀5篇文章,大胆宣传西方民主思想,批判封建专制制度,陈述变法图强之道。

文章发表后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

其时,袁世凯对维新变法已经表现出相当的兴趣。

袁1895年在北京时,便加入了康有为、梁启超创办的强学会,自愿 捐款五百金。

并且不时去探访康有为、梁启超, 饮酒商谈,大讲练兵变法,颇得维新派赞许,以至于 人皆喜聆其言论,目为一世之雄[2](P77)。

政治倾向上的相通,为严袁交好奠定了根基。

1896年严复在天津总办北洋水师学堂,并奉李鸿章之命创设了天津俄文馆。

而袁世凯这时也谋得在天津东南70里处主持小站练兵的重任。

此时天津的变法运动方兴未艾,宣扬新法的报纸不断涌现,严复同杭辛斋、王修植、夏曾佑也商议创办一份北方的报纸。

于是时常在王修植家聚会,袁世凯也经常参加。

严复为杭收稿日期:2006 03 03作者简介:李喜所(1946#),男,河北涉县人,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贾菁菁(1984#),女,云南昭通人,南开大学历史学院硕士研究生。

辛斋的!学易笔谈∀二集所写的序言里记载了当年的情状:辛斋老友别三十年矣。

在光绪丙申、丁酉间,创!国闻报∀于天津,实为华人独立新闻事业之初祖。

余与夏君穗卿主旬刊,而王菀生太史与君任日报。

顾余足迹未履馆门,相晤恒于菀生之寓庐。

时袁项城甫练兵于小站,值来复之先一日必至津,至必诣菀生为长夜谈。

斗室纵横,放言狂论,靡所羁约。

时君谓项城,他日必做皇帝,项城言: 我做皇帝必首杀你。

相与鼓掌笑乐。

不料易世而后预言之尽成实录也。

[1](P356)从这段文字看,袁世凯与严复因为要推进维新运动,常在一起聚会,而且不分彼此,谈笑甚欢,显示出青年朋友之间少有的信任和张狂。

戊戌变法的失败迅速终结了严袁的这段交谊,成为严袁关系的第一个转折点。

关于戊戌变法中袁世凯告密一事,随着新资料的发现,学界已逐渐抛弃过去一味口诛笔伐袁世凯的做法,进行了重新解读。

但袁世凯为了揽权,由支持变法到镇压维新派的恶劣行径,让严复极其反感。

于是戊戌之后,严袁之间就从志同道合演变为了道不同不相与谋。

严复如此评论袁世凯: 此公外沽有为之名,内怀顽固之实。

死权躁进,茫不自知,不出三年必败。

并认为袁世凯与奕: 虽有因循卤莽,麻木狂躁之殊,其实皆满清送葬人才也。

[3](P243)之后袁世凯被提升为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严复则北上开平矿务局就职。

此时,严复由于变法时期发表了许多政论文章,又翻译了!天演论∀,颇有名气,袁世凯便有意将严复延揽为幕僚,多次相邀。

严复则不念旧情,不为所动。

严复在给熊纯如的信中说: 自庚子以后十余年间,袁氏炙手可热之时,数四相邀,而仆则萧然自远者,可以见矣。

[1](P636)而袁世凯对于严复的拒绝也不无尴尬,称严复即使如圣人再生,也不敢再用。

因此,自戊戌政变之后十余年间,严袁之间不仅来往甚少,而且互相攻击。

体现最明显的便是开平矿案一事。

八国联军战争时期,英国以欺骗的手段夺取了开平煤矿。

时为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的袁世凯察知后,便以张翼擅卖矿权的罪名,上折弹劾。

而担任原开平矿务有限公司华部总办之职的严复,出于开平矿务局总办张翼的请求,也为了挽回利权,出面维护张翼,并远赴英国助讼,这实际上是卷入了清政府的内部斗争。

当时袁世凯与奕结为一党,不断扩展北洋集团势力,与之相对抗的是以醇亲王载沣为首的皇族以及以瞿鸿禨为代表的清流。

张翼从属于醇亲王一派,而周学熙、唐绍仪则与袁世凯关系密切,因此开平矿案实际上是两个集团之间的权力争斗。

袁世凯弹劾张翼一是为了打击醇亲王,二是为了扶植与自己有姻亲关系的周学熙以取代张翼,从而得以控制矿局。

严复在参与挽回矿权的过程中,逐渐看到事件背后袁世凯对唐、周的操纵,及其上层的权利斗争。

于是他在为张翼代拟的!遵旨回奏开平矿务情形折∀中,就指责袁世凯只将卖约上呈,隐匿副约,实在居心叵测,企图混淆是非。

此外,严复还公开发表了!论∃中外日报%论开平矿事书∀,对袁世凯旁敲侧击: 嗟嗟!自甲午东事以还,吾见有人身为败坏大局之戎首罪魁,但造作蜚语伪书,卸其责于素受卵翼之人,即因之而取尊官大权者矣!于唐、周公尚何尤乎?[3](P15-16)此话看起来是在指责唐绍仪、周学熙推卸责任,但实际是影射袁世凯在弹劾的奏折中制造流言蜚语,恶意伤人。

在严复的私人信函中,抨击袁世凯更加严厉,其称: 开平局事为不知者诟厉。

本初伺隙抵巇,内与善化相怨,以倾通州(指张翼)。

幸今事稍明白,无所谓不测者。

报纸所登,大率皆党袁者扇其焰耳,非事实也。

[3](P245) 本初,袁绍字本初,暗喻袁世凯; 善化,瞿鸿禨是湖南善化人,暗喻瞿鸿禨;通州则指张翼,张翼是直隶通州人。

通过暗喻,严复清楚地道明了矿局利权背后袁世凯与瞿鸿禨两党相争的实质。

而且,严复在以度支部财政处咨议官的身份向载泽上呈的!论收回开平煤矿说帖∀[3](P101)中,也指责了袁世凯只知一味弹劾张翼,而不知以正式诉讼的办法向英方交涉。

从开平一案中可以看出,严袁身处两营而互相敌对。

然而,随着辛亥革命时期政局的起伏和形势的突变,这样的对峙却慢慢缓和并出现新的转机。

二从1905年开始,随着立宪运动的展开,严复也十分活跃,他出版了大量论著,还经常发表演说,一时间声名极盛。

清政府也急欲拉拢严复以利用其拥护立宪的声名,于是委任他学部咨议官、宪政编查馆咨议官、审定名词馆总纂、度支部清理财政处咨议官等一系列颇有名望但无实权的官衔。

相较于严复此时的风光而言,袁世凯却不甚如意。

1908年光绪帝和慈禧太后相继死去之后,溥仪继位,其父载沣任监国摄政王。

载沣猜忌袁世凯位高权重,第二年即以袁世凯身患足疾为由,责令其开缺回籍养病。

严复闻知此事之后,不胜惋惜,哀叹 此人国之栋梁,奈何置之闲散[4](P115)。

严复的这种惋惜看起来有些突如其来,但仔细推敲,却是有其缘由的。

在清廷推行立宪之后,袁世凯立即响应,1905年就与张之洞、周馥联衔上奏,要求清廷于12年后实行立宪政体。

清廷采纳了他们的意见,随后派五大臣出洋考察宪政。

1906年8月25日五大臣归来,袁世凯26、27日两天觐见慈禧四次,力陈立宪之事。

随后9月1日清廷便发布了 预备立宪。

袁世凯由此成为预备立宪的重臣。

这自然使拥护立宪的严复对袁世凯另眼相看。

因此,当袁被开缺之时,严复力排众议,坦言 世凯之才,一时无两[5](P380)。

时袁世凯身处炎凉之境,对于严复的言语自然心存感激。

之后,在严复1909年的日记中有这样的记载: 四月十七日(6月4日):杨度、赞虞、庵来。

四月十八日(6月5日):袁芸台来。

[1](P1493)继袁世凯的幕僚杨度等人来访之后,第二日袁世凯的长子袁克定(芸台)又来访,虽然来访内容已不可查,但可以确定的是,严复和袁世凯的关系已经发生了变化。

真正把严复重新推向袁世凯的是随之而来的辛亥革命。

严复一贯对革命持排斥态度,自然和袁世凯在武昌起义后要窃夺辛亥革命果实的政治需求发生了共鸣。

1911年12月2日,袁世凯会见了严复。

12月末,严复日记空白处列有六条谋略:1. 车架无论何等,断断不可离京;2. 须有人为内阁料理报事,禁之不能,则排解辩白;3. 梁启超不可不罗致到京;4. 收拾人心之事,此时在皇室行之已晚,在内阁行之未迟;5. 除阉寺之制是一大事;6. 去跪拜;设法募用德法洋将。

[1](P1513)从内容推敲,应是严复苦心竭虑为袁世凯谋划的计策。

之后,由于陈宝琛的推荐以及严复与黎元洪特殊的师生关系,严复被任命为北方代表团代表,参加南北议和谈判。

据严复辛亥年日记的记载,这次和谈严复并未参与,这直接导致了严复对于局势的误解。

严复误认为袁世凯是真心拥护君主立宪的,甘于做内阁总理,更误以为唐绍仪在和议中主张共和,出卖了袁世凯。

直至袁死后,严复仍然持这样的看法,其在与熊纯如的信中说: 袁氏初旨本不如是,而亦半为唐氏所卖者也。

[1](P645)也正是这种认为袁要保留君主的误解,使严复更加坚定地站在了袁世凯一边。

1912年初,严复赋诗抒发自己的期望: 灯影回疏棂,风声过檐隙。

美人期不来,乌啼蜃窗白。

[1] (P380)据王宪明的考证,这里的 美人暗指袁世凯,表明了严复期望袁世凯早日上台的心情。

袁世凯对严复也颇为重视,在出任临时大总统之后,很快召见了严复,任命严复为京师大学堂总监督,之后又任命为总统府顾问官、海军部编译处总纂等职。

对于袁世凯的知遇之恩,严复颇为感激,称赞袁是 雄姿盖世、 一时之杰。

1912年11月,沙俄与外蒙古私定!俄蒙协约∀以及!商务专条∀,由于袁世凯外交不力,对中国主权多有干涉,引起国人对袁的强烈不满。

严复于是12月在!平报∀上发表了!论国民责望政府不宜过深∀的文章,为袁世凯开脱。

严复认为,国事与政事国民和政府都应该平分其功过。

道咸以来,凡与外国交绥,殆无往而不失败,国民深愤致疾,固亦其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