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杜诗五首》

合集下载

李杜诗五首(课件)

李杜诗五首(课件)

古代思乡怀人一类的诗歌 中常用哪些意象表达怀念 故乡﹑思念亲友之情?
再见
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玉阶怨》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关山月》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荆门送别》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下独酌》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子夜吴歌》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赠孟浩然》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古代长安灞桥两岸,堤长十里, 古代长安灞桥两岸,堤长十里, 一步一柳, 一步一柳,由长安东去的人多到此 地惜别,折柳枝赠别亲人折柳赠别。 地惜别,折柳枝赠别亲人折柳赠别。 柳与留同音,因此人们用离别赠 柳与留同音 因此人们用离别赠 柳来表示难分难离、不忍相别、 柳来表示难分难离、不忍相别、恋 恋不舍的心意。 折柳赠别” 恋不舍的心意。 “折柳赠别”蕴 涵着“春常在”的祝愿。 涵着“春常在”的祝愿。古人进行 折柳相送, 折柳相送,也喻意亲人离别去乡正 如离枝的柳条,希望他到新的地方, 如离枝的柳条,希望他到新的地方, 能很快地生根发芽, 能很快地生根发芽,好像柳枝之随 处可活。它是一种对友人的美好祝 处可活。 人们不但见了杨柳会引起别愁, 愿。人们不但见了杨柳会引起别愁, 连听到《折杨柳》 连听到《折杨柳》曲,也会触动离 绪。
直伴随着行船向下游流去, 直伴随着行船向下游流去 直入岷江。 直入岷江。 夜发青溪向三峡, 夜发青溪向三峡,我正连夜从清溪驿出发进 入岷江,向三峡驶去。 入岷江,向三峡驶去。
思君不见下渝州。 今天要离开蜀地, 思君不见下渝州。 今天要离开蜀地,再也见
不到你了。一路上思念着你, 不到你了。一路上思念着你, 渝州就在眼前了啊。 渝州就在眼前了啊。
《峨眉山月歌》中的“君”指谁? 诗歌是怎样写尽对故乡故人的眷 恋的? 诗人借“ 山中月”和“江水 流”两个意象来传送眷念之 情,这样寓情于景,使情景 交融 。另外, 诗歌风格明 朗,语言浅近,音韵流畅, 写尽对故乡故人的眷恋。

李杜诗五首

李杜诗五首
有人说“月”是此诗的关键,你是否同意这种 说法?试加以说明。
同意。本文的诗眼是“思”。“月” 贯串整 个诗境,成为诗情的诱导物。由它引发的意蕴相 当丰富,月与人万里相随,夜夜可见,使“思君 不见”的感慨愈加深沉。明月可亲而不可近,可 望而不可及,又是思友之情的象征。凡咏月之处, 皆抒发江行思友之情。
本诗( 事事幽 )三字统领全篇。
江 村 杜 甫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
“江村”的环境有什么特点?
这是一幅恬静幽雅的田园景象图 。时值初夏,浣 花溪畔,江流曲折,水木清翠,梁间燕子,时来时去, 自由而自在;江上白鸥,忽远忽近,相亲相近。安定 详和,让人陶醉。
客 至 杜 甫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 请分析诗歌首联景物描写的作用。
是草堂外的景色描写:春天到了,春水遍地,溪面初开,鸥鸟飞来, 或翔于地面,或集于溪边。 “皆”字表现出 春江水势涨溢的情景,给人以江波浩渺、茫茫一片之感。 群鸥,在古人笔下常常作水边隐士的伴侣,它们“日日”到来, 足见环境清幽僻静,为诗人的生活增添了隐逸的色彩。
春景
情景兼备
情深意浓

迎客
“但见群鸥”起
“呼邻翁对饮”结
江 村 杜 甫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
这首诗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此前, 诗人经过四年的流离生活,来到了尚未遭到战乱骚 扰的成都郊外浣花溪畔。他依靠亲友故旧的资助而 辛苦经营的草堂已经建成;饱尝颠沛流离之苦的诗 人,终于获得了一个暂时的栖身之所。诗人因之借 《江村》诗题,放笔咏怀。

四川省射洪中学高三语文《李杜诗五首》课件(人教版)

四川省射洪中学高三语文《李杜诗五首》课件(人教版)

李杜诗五首之四
旅夜书怀
旅夜书怀 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本诗作于永泰元年(765),时年 杜甫已53岁,本来他偕家人在成都草堂 生活安定,但给他提供帮助的成都尹严 武去世,使杜甫的生活失去了依托,不 得已杜甫只能离开成都。年事已高,再 加上身集重疫,杜甫心情十分沉重,不 知一生漂泊何时是了,这首诗集中反映 了他的这种心情。
解说
• 小诗优美流畅,写尽诗人对山月 (友人。山月是友谊的象征)的眷 恋之情。看——
• 在一个秋高气爽、月色明朗的夜里, 诗人乘着小船,从青溪驿顺流而下。 月影映在江水之中,像一个好朋友 一样,陪伴着诗人。但在从青溪到 渝州的途中,月亮总被两岸的高山 挡住,使诗人思念不已。
春夜洛城闻笛 李杜诗五首之二
李杜诗五首
李白:《峨眉山月歌》《春夜洛城闻笛》 杜甫:《客至》《旅夜书怀 》《登岳阳楼》
初唐 盛唐 中唐 晚唐
王勃 杨炯
卢照邻 骆宾高适

岑参
王昌龄
《琵琶行》 《长恨歌》
李商隐 杜牧
峨眉山月歌 李杜诗五首之一
峨眉山月歌
• 峨眉山月半轮秋, • 影入平羌江水流。 • 夜发青溪向三峡, • 思君不见下渝州。
背景
唐上元元年(760)春天,杜甫在友人帮助下,在成都西郊外 浣花溪畔营造了一所草堂,暂时定居下来,生活上也有人接济他, 一家人的日子趋于平稳,有了生活的情趣。第二年春天,诗人写了 此诗,抒发了这种情怀。
客 至
诗人久经离乱,草堂刚成,心中十分高兴,有客来访,更是情不自胜。 题下原有自注:“喜崔明府相过”。明府即县令。过,拜访。
峨眉山月歌 李白

《李杜诗五首》课件

《李杜诗五首》课件
4.评价作品思想内容包括概括主旨,简析作品的政治意义、思想意义、 人生意义,赏析作者的生活情趣、审美情趣和艺术风格,指出局限性。
1.诗歌解读三元素:
鉴赏诗的情感 形象 语言
返回
2. 表达技巧
①炼字炼句:炼字、活用、错位、省略、用典
②修辞方法:比喻、拟人、夸张、对偶、双 关、通感、互文、借代、设问、反问。 ③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 说明。 ④表现手法:情景交融(借景抒情)、 直 抒胸臆,托物言志、象征寓意,联想想象、 对比衬托,小中见大、借古讽今,烘托渲染 伏笔照应等。此外还有欲扬先抑、 虚实相生、
背景:
《客至》作于上元二年(761)。 因为友人的帮助,杜甫在成都西郊外浣 花溪畔营造了一所草堂,生活也较为安 定,时常与田夫野老往来。一次,一位 崔姓县令来访,杜甫十分高兴,不拘礼 数,殷勤待客,并写下了这首诗。
客至 杜甫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诗歌最后两句歌颂真挚友谊和抒写离别之情, “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请简要分析。
作者并没有直接细数情多深、意多长,也没有 陈述自己伫立江边以目相送的时间有多久;但我 们仿佛看到作者李白久久伫立楼前以目相送,船 越行越远,船上的白帆逐渐消逝在蓝天尽头遥远 的水天相接处,最后只能看见长江仿佛是流向天 边。这就委婉含蓄地写出了友谊之深长和心情之 惆怅。达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之境,耐人咀 嚼 ,让人回味无穷。真是“不着一字,尽得风
颔联“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在是诗歌的结构和内容上有何作用?

李白杜甫诗集

李白杜甫诗集

李白杜甫诗集1、《绝句》杜甫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2、《山行》杜甫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3、《江畔独步寻花》杜甫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4、《登高》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衮衮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5、《望岳》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6、《春夜喜雨》杜甫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7、《野望》杜甫金华山北涪水西,仲冬风日始凄凄。

山连越巂蟠三蜀,水散巴渝下五溪。

独鹤不知何事舞,饥乌似欲向人啼。

射洪春酒寒仍绿,目极伤神谁为携。

8、《即事》杜甫百宝装腰带,真珠络臂鞲。

笑时花近眼,舞罢锦缠头。

9、《对雪》杜甫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

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

瓢弃尊无绿,炉存火似红。

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

10、《江南逢李龟年》杜甫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11、《早发白帝城》李白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尽,轻舟已过万重山。

12、《赠汪伦》李白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13、《望庐山瀑布》李白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14、《咏苎萝山》李白西施越溪女,出自苎萝山。

秀色掩今古,荷花羞玉颜。

浣纱弄碧水,自与清波闲。

皓齿信难开,沉吟碧云间。

勾践徵绝艳,扬蛾入吴关。

提携馆娃宫,杳渺讵可攀。

一破夫差国,千秋竟不还。

15、《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山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16、《夜宿山寺》李白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李杜诗五首

李杜诗五首

登岳阳楼 杜甫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这两首同为写岳阳楼洞庭湖的名诗,请简要分析它们 各自表达的感情有何不同。




旅夜书怀
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颔联“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中,哪两个字 用得最好?请简要分析。
参考:“垂”、“涌”这两个字用得最好。“垂”指低垂, “涌”指涌动。星空低垂、原野开阔,月光随着大江之水流 而涌动。“垂”字衬托出原野的广阔无边;而“涌”字突显 江水激荡奔流的气势。这一幅看上去雄浑壮阔的画面,其实 是乐景写哀情,反衬了诗人孤独、渺小、凄苦的心境。
〖背景〗

这首诗是年轻的李白初离蜀地时所写。为谋求政 治出路,实现政治理想,胸怀“四方之志”的李 白“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当他乘船夜行,仰 望峨眉山上皎洁的明月,俯视月映清江的迷人美 景时,感怀万千,写下了著名的《峨眉山月歌》。 诗中一方面流露出诗人出蜀的急切心情,另一方 面又寄托了诗人的依依乡情。所以,这首诗,看 似咏月,实则抒发怀乡、思友之情。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春夜洛城闻笛
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


送人归京师
陈与义
门外子规啼未休, 山村落日梦悠悠。 故园便是无兵马, 犹有归时一段愁。

李杜诗五首

李杜诗五首
唐肃宗上元元年春天,杜甫在友人的 帮助下,在成都西郊外浣花溪畔营造了 一所草堂,暂时定居下来,生活上也有 人接济他,从
“老妻画纸为棋局, 稚子敲针作钓钩”(《江村》)
可以看出他一家人的日子过得倒也平稳, 有了生活的情趣。这首诗是第二年春天 写的。
客至 杜甫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馀杯。
总体评价
从反映社会生活的广阔与深刻看,杜 甫赋予了中国诗歌的写实传统以全新 的内涵,把它的水准推向一个新的高 潮。他的创作标志着唐代诗歌创作倾 向的巨大转变。 从艺术上看,他上集盛唐诗歌,以至 唐前诗歌艺术成就之大成;而下开众 多的诗派,其影响之深远,在中国诗 歌史上也是罕见的。
首联通过描写哪些景物抒发个 人怎样的情感?
首联写了六种景物:草、风、岸、樯、 夜、舟,将这些景物描摹出神韵的定语是别 具匠心的,纤细的草,微风吹拂的江岸,高 高的桅杆和孤独的夜舟,渲染出一片凄凉的 景象,暗示了自己在乱世中的凄凉孤独,怎 一个“愁”字了得!
承首联的“夜”字写诗人所见景色如 何?采用什么样的抒情方式?
颈联的正常语序应该是?表达了作者 怎样的感情?
市远盘飧无兼味,家贫樽酒只旧醅 歉疚
颈联不写宾主之间的寒暄与叙旧,可见两人关系 的亲密。写自己餐桌上的接待物,实话实说,没 有虚文俗套,可见宾主之随和。我们很容易从
中感受到主人竭诚尽意的盛情和力不从心的 歉疚,也可以体会到主客之间真诚相待的深 厚情谊。字里行间充满了款曲相通的融洽气 氛。
3.颈联:一身病痛,只有孤舟相伴,何其 衰也!此联言登楼所引个人身世之感,跟 上两句,一景一情,一大一小,一阔一狭, 似极不相称,极不相干, 你认为呢? 因为境界空阔,在一定情况下,往 往能引起或加强人们的飘零孤独之 感。因上联之阔,托起了此联之狭, 如两镜相照,互辉互映。

语文:5.17《李杜诗五首》课件(旧人教版第五册)

语文:5.17《李杜诗五首》课件(旧人教版第五册)

李白生平及创作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原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

出生地为中亚西域的碎叶城(在今吉尔吉斯斯坦境内)。

五岁时,其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继屈原之后,出现在我国诗坛的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一生分为五个时期:1.二十五岁以前――蜀中读书与任侠时期2.二十五岁到四十二岁――仗剑去国、追求功业时期“仗剑去国,辞亲远游。

”(《上安州裴长史书》)开元十八年(730)一入长安,隐居终南山。

迁家山东寓居任城(今山东济宁)。

3.四十二到四十四岁――三年长安供奉翰林时期 4.四十四到五十五岁――十载漫游时期 5.五十五到六十二岁――报国蒙冤时期《峨嵋山月歌》意境这是一首送别诗。

诗人初离乡土,感情非常复杂:一方面,离开故土深深依恋;另一方面,踌躇满志,冀望遍游四海以实现远大理想。

因此,外在的画面之优美与内在感情之深沉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关于古时“折杨柳”的习俗汉人有“折柳赠别”的习俗:灞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人送客至此,折柳赠别。

李白词云:“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古代长安灞桥两岸,堤长十里,一步一柳,由长安东去的人多到此惜别,折柳赠别亲人,因“柳”与“留”谐音,以表示挽留之意。

这种习俗最早起源于“《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用离别赠柳表示难分难离、不忍相别、恋恋不舍的心情。

杨柳是春天的标志,在春天摇曳的杨柳,总是给人以欣欣向荣之感。

“折柳赠别”就蕴含着“春常在”的祝愿。

古人送行折杨柳相送,也喻意亲人离别去乡正如离枝的柳条,希望他到新的地方,能很快生根发芽,好像柳枝之随处可活。

它是对友人的一种美好祝愿。

古人在诗词中大量提及折柳赠别之事,唐权德舆诗,“新知折柳赠”,宋姜夔诗“别路恐无青柳枝”明郭登诗“年年长自送行人,折尽边城路旁柳”。

人们不但见了杨柳会引起别愁,就连听到《折柳曲》也会触动离绪。

结构诗中情致理趣鉴赏 1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写的是草堂外的景象:春天到了,春水遍地,溪面初平,鸥鸟飞来,或翔于水面,或集于溪边。

李杜诗五首 PPT课件 7 人教版

李杜诗五首 PPT课件 7 人教版

峨嵋山月歌 半轮秋:半圆形的秋月。
注释:
平羌:即平羌(qiāng) 李白 江,又名青衣江,在峨 峨眉山月半轮秋,眉山东北。 影入平羌江水流。发:出发。 夜发清溪向三峡,清溪:指清溪驿,在今 思君不见下渝州。四川犍(qián)为县峨
眉山附近。
《峨嵋山月歌》散译
• 秋天夜晚的峨眉山,半轮明月高 高地挂在山头,月亮倒映在平羌江 中伴随着行船向下游流去。我正连 夜从清溪驿出发进入岷江,直向三 峡驶去,再也见不到你了。一路上 思念着你啊,渝州就要在眼前了。

“折柳赠别”就蕴含着“春常在”的 祝愿。古人送行折杨柳相送,也喻意亲 人离别去乡正如离枝的柳条,希望他到 新的地方,能很快生根发芽,好像柳枝 之随处可活。它是对友人的一种美好祝 愿。古人在诗词中大量提及折柳赠别之 事,唐权德舆诗,“新知折柳赠”,宋 姜夔诗“别路恐无青柳枝”明郭登诗 “年年长自送行人,折尽边城路旁柳”。 人们不但见了杨柳会引起别愁,就连听 到《折柳曲》也会触动离绪。


散 译
舍南舍北都是春水围绕, 日日只见群鸥翩翩飞来。 花草覆盖小径,不曾因客 而打扫,简陋的门今天才 特意为你而打开。由于距 市镇远买不到好东西吃, 盘子里的菜很简单。由于 家境贫寒,杯中之有陈的 未过滤的酒。如果客人不 嫌弃愿意同邻居老翁相对 饮,待我隔着篱笆把老人 家叫过来喝干其余的酒。
舍南舍北皆春水, 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 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飧市远无兼味, 樽酒家贫只旧醅。 肯与邻翁相对饮, 隔篱呼取尽余杯。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故
《春洛城闻笛》赏析2
园”即故乡。诗人为施展才华,追求理想,离家 赴远,听到这怀乡之曲,不免情怀波动,与吹笛 人以及笛音产生共鸣。诗句妙在没只停在一己之 情怀波动上,而是由己及人,推想“满洛城”中 又有多少人是远离故园、客居他乡啊。这不期而 遇却送入耳中的《折杨柳》,真的是在“暗中” 波动了多少游子的心弦,使得他们再也无法安眠。 “何人不起”这是一个用否定的语气强化肯定的 心态的句子,是说只要是听了这春夜中的玉笛之 声,没一个离家的人不能不被它勾起对家的怀念。

《李杜诗五首》课件

《李杜诗五首》课件
《李杜诗五首》ppt课件

CONTENCT

• 李杜简介 • 《李杜诗五首》选读 • 李杜诗歌的艺术特色 • 李杜诗歌的主题思想 • 李杜诗歌的影响与评价
01
李杜简介
李白的生平与创作
生平经历
李白生于盛唐时期,一生游历广泛,历经唐玄宗的开元、天宝年 间。他才华横溢,诗才飞扬,被誉为“诗仙”。
创作特点
总结词
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详细描述
这首诗通过描绘夜晚的月光,表达了李白对家乡的深深思念,是李白最著名的 诗篇之一。
《月下独酌》
总结词
展现了作者孤寂的心境
详细描述
这首诗中,李白借酒抒发自己内心的孤寂和苦闷,通过与月对酌的场景,表达出 一种超脱尘世的情感。
《春望》
总结词
描绘了春天的景象
详细描述
李白的诗歌中也有一些描绘人文景观的作品,如游历古迹 、城市风光等,这些作品展现出他对历史和文化的关注。 杜甫的诗歌中则更多地描绘人文景观,如战争、人民疾苦 等,这些作品反映了他的社会责任感和对人民生活的关注 。
05
李杜诗歌的影响与评价
后世对李杜诗歌的传承与发扬
传承
李杜诗歌对后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许多诗 人视其为典范,继承和发扬了李杜诗歌的精髓。
03
李杜诗歌的艺术特色
李白的浪漫主义风格
豪放不羁
李白的诗歌常常表现出豪放不羁的风 格,他善于运用大胆的想象和生动的 比喻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给人 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自然天成
李白的诗歌语言自然流畅,不拘泥于 形式,常常通过自然景物的描绘来表 达情感,给人以清新自然的感觉。
杜甫的现实主义风格
杜甫诗歌的语言

李杜诗五首ppt13

李杜诗五首ppt13

赏析——空灵入妙的意境

诗从“峨眉山月”写起,点出了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 “秋”字因入韵关系倒置句末。秋高气爽,月色特明 (“秋月扬明辉”)。以“秋”字又形容月色之美,信手 拈来,自然入妙。月只“半轮”,使人联想到青山吐月的 优美意境。在峨眉山的东北有平羌江,即今青衣江,源出 于四川芦山县,流至乐山县入岷江。次句“影”指月影, “入”和“流”两个动词构成连动式谓语,意言月影映入 江水,又随江水流去。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定位观水中月 影,任凭江水怎样流,月影却是不动的。“月亮走,我也 走”,只有观者顺流而下,才会看到“影入江水流”的妙 景。所以此句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 行船之事。意境可谓空灵入妙。

李白的诗歌的题材多种多样。他的七 言古诗(《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 别》,《将进酒》,《梁甫吟》等 ), 五 言古诗(《古风》59首),有具汉魏六朝 乐府民歌风味的《长干行》、《子夜吴歌》 等,七言绝句(《望庐山瀑布》,《望天 门山》,《早发白帝城》等)都成为盛唐 的名篇。李白在唐代已经享有盛名。他的 诗作“集无定卷,家家有之”,为中华诗 坛第一人。
峨眉山月歌
峨眉山月半轮秋①,
② 影入平羌江水流 。
③ 夜发青溪向三峡 ,
思君不见下渝州④。
注释
①峨眉山:在今四川峨眉县西南。
②平羌(qiāng):江名,即今青衣江,
在峨眉山东。 ③发:出发。青溪:指青 溪驿,在四川犍(qiá n)为峨眉山附近。 三峡:指长江瞿塘峡、巫峡、西陵峡, 在今四川、湖北两省的交界处。一说指 四川乐山的黎头、背峨、平羌三峡,青 溪在黎头峡的上游。 ④君:指峨眉山月。 一说指作者的友人。下:顺流而下。渝 州:今重庆一带。
客至
舍南舍北皆春水, 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 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飧市远无兼味, 樽酒家贫只旧醅。 肯与邻翁相对饮, 隔篱呼取尽余杯。

李杜诗五首 PPT课件 14 人教版

李杜诗五首 PPT课件 14 人教版

翻译

微风轻轻的吹拂着岸边的细草,一 艘竖着高高桅杆的船孤独的在夜里停 泊着。原野辽阔,天边的星星犹如垂向 地面;而银光映着奔流汹涌的长江,不 停流逝。我的名气难道是因为文章而 显著?我年老衰弱,想必也该退休了。 如今,我的随处飘零像什么呢?活像是 天地间孤苦的沙鸥。
诗歌内容分析

1、开头四句写了怎样的景?如何来描写的诗人的旅夜处
境和感受? 写“旅夜”;岸上有细草微风,江上只有一叶孤舟,依 岸而宿,就舟而居,遥望原野,远处天与地似乎相接了, 天边的星宿也仿佛下垂得接近地面。大江之中,江水浩 浩荡荡东流,一轮明月映照在江水中,随着江水的流动 而浮荡着。岸上星垂,舟前月涌,用“星垂”来描写原 野的广阔,用“月涌”来形容大江的东流,形象而细致 地描绘了江上的夜景。唯有在广阔的原野上才可感到 “星垂”;唯其“星垂”,才能见出原野的广阔。而大 江中有“月涌”,才能反映出江水的流动;也只因江水 的流动,才能感到“月涌”。“星垂”、“月涌”是以 细腻称阔大的手法,首四句塑造了一个宏阔非凡宁静孤 寂的江边夜境。
旅夜书怀 杜甫 细草微风岸, 前一层 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 写孤舟夜泊河岸的图景 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 后一层 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 抒发自伤飘泊之情 天地一沙鸥。
背景分析 此子美罢官,栖泊舟中,月夜有怀而作。

“旅夜书怀”顾名思义就是旅途中夜里 写下的抒发自己情感的诗。唐代宗广德二年 (764年)春天,杜甫携家人再次回到成都, 给严武做节度参谋,生活暂时安定下来。但不 料第二年四月严武忽然死去,他不得不再次离 开成都草堂,乘舟东下,在岷江、长江一带飘 泊,这首诗是杜甫乘舟行经渝洲、忠州时写下 的。当时的杜甫已53岁,且常年有病,国家 时局不稳,自己生活没有着落,又行无定踪, 因此一路上他心情十分沉重,这首诗集中表现 了他的这种心情。

李杜诗五首ppt3

李杜诗五首ppt3
本诗( 事事幽 )三字统领全篇。
江 村 杜 甫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
“江村”的环境有什么特点?
这是一幅恬静幽雅的田园景象图 。时值初夏,浣花 溪畔,江流曲折,水木清翠,梁间燕子,时来时去,自由 而自在;江上白鸥,忽远忽近,相亲相近。安定详和,让 人陶醉。
旅夜书怀 杜 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分析“垂”和“涌”二字选词的精当处。
唯有在广阔的原野上才可感到“星垂”;唯 其“星垂”,才能见出原野的广阔。而大江中有 “月涌”,才能反映出江水的流动 ;也只因江水 的流动,才能感到“月涌”。“垂”、“涌” 以 细腻表现阔大的手法,塑造了一个宏阔非凡、宁 静孤寂的江边夜境,反衬出诗人孤苦伶仃的形象 和颠连无告的凄凉心情。
旅夜书怀 杜 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诗眼就是一首诗或某联、某句中最能体现作者思想 观点、情感态度的,具有概括性、生动性、或情趣性的 “独”字是诗歌的诗眼,因为 能笼罩全篇、全联或全句的词语,它是读者窥探诗歌内 这首诗就是表达诗人孤寂之情的。 容的窗口。一般是动词或形容词。一般的说,五言诗诗 眼多在第三字,七言诗诗眼多在第五字。当然,并非所 诗中的夜舟、沙鸥都是诗人命运的 有的诗句都有诗眼,有的诗眼不在诗句中,而隐藏在标 写照。 题中。 找出本诗的诗眼并简析。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旅夜书怀 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标题:李杜诗五首
【学习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诵读、诗意。

2.思想教育目标:杜甫的思想。

3.能力培养目标:诗歌鉴赏。

【学习重难点】:诗意的理解。

【自主练习】
一,基础知识
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花径(jìng) 家贫(pín) 盘飧(sūn)
B、戎马(róng) 旧醅(pēi) 玉笛(dí)
C、危墙(qiáng) 蓬门(pén) 阏氏(yū)
D、平羌(qiāng) 坼裂(chè) 涕泗(sì)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地崩山催朝避猛虎乾坤戎马
B、高堂明镜烹羊宰牛鱼樵荆杞
C、牵衣顿足引经据点万壑翰墨
D、飞湍瀑流义愤填膺金樽藩篱
3、对本课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客至》:飧(熟食);兼味(多种口味)
B、《峨眉山月歌》:半轮秋(半圆形的月亮);发(出发)
C、《登岳阳楼》:凭轩(倚着);涕泗(此指眼泪和鼻涕)
D、《旅夜书怀》:危墙(高高的桅杆);应(认为是、是)
二、《峨眉山月歌》这首诗的前两句描写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三、阅读李白《春夜洛城闻笛》及《黄鹤楼闻笛》,完成1—2题。

1.前人在评论李白《春夜洛城闻笛》这首诗时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

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2.比较分析类:
《春夜洛城闻笛》与《黄鹤楼闻笛》比较,在内容上两诗都写,但前诗写的是一般的思乡之情,而后诗写的是。

在结构上,前诗先写所闻后写所感;而后者则是。

四、阅读《客至》,完成1—3题。

(6分)
1、首联写出了草堂怎样的环境?其中“但见”二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3分)答:
2、颈联表现了主人怎样的生活状况?(1分)
答:
3、全诗主要写“客至”,尾联又写邀请邻翁对饮,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答:
五、阅读《旅夜书怀》,回答后面问题。

(8分)
1、有人认为,诗中的“独”字是诗歌的诗眼,你同意此说吗,为什么?(2分)
2、诗歌的三、四两句是千古名句,请说说它们好在何处。

(2分)
3、诗歌的五、六两句采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什么内容?(4分)
六、阅读《登岳阳楼》,然后回答问题。

(6分)
1、作者登楼为什么会流泪?可看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2、颔联写的是在岳阳楼上看到的洞庭湖广阔无边、水势浩瀚的雄奇壮观阔大景象,而颈联写的却是作者身世的孤苦和处境的凄凉,两者对于表达中心思想分别有什么作用?(3分)
七、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问题。

(6分)
渡荆门送别旅夜书怀
李白杜甫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1、“意象”是古典诗歌中最为典型的表达方式,是指借助于某一事物表达某种寓意、情感的写法。

上面两首诗中,《渡荆门送别》的尾联和《旅夜书怀》的首联都描写了同一意象。

这一意象是_______,这种意象蕴含的情感是___________________。

(1分)
2、两首诗的第二联,意境相似,表达情感又有不同,请具体分析二句的异与同。

(2分)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诗歌“风格”的角度说一说两首诗的区别。

(3分)
八、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
咏怀古迹(其三) 杜甫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王昭君李白
汉家秦地月,流影照明妃。

一上玉关道,天涯去不归。

汉月还从东海出,明妃西嫁无来日。

燕支长寒雪作花,
蛾眉憔悴没胡沙。

生乏黄金枉图画,死留青冢使人嗟。

请从整体上简要说一说这两首同样以王昭君的不幸遭遇为题材的诗,在艺术风格与表达情感两方面,各有怎样的不同。

《李杜诗五首》练习
参考答案
1.答案:C 蓬门(pén g) 阏氏(yān)
2.答案:D A地崩山摧 B渔樵 C引经据典
3.答案:A兼味(多种美味佳肴)
4.答案:D①小路;即,就②高
1.峨眉山上半轮秋月高悬,月影倒映在平羌江水之中,随江水向前流去。

意境优美、空灵。

“折杨柳”是汉乐府古曲,抒写离别行旅之苦,有惜别怀远之意;“折柳”还是古人送别时常做的事,因“柳”和“留”谐音,可表达依依不舍之情。

本诗抒写思乡之情,而这种感情是从听到此曲引起的,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闻笛去国之情(迁谪之意)先写所感,后写所闻。

二、
1、写出了居住环境的清幽;表现诗人闲适而有些寂寞的心境。

2、生活贫困
3、烘托老友相逢时酒兴之高,情意之浓,言有尽而意无穷。

三、(6分)
1、这是作者的愤激之语,本意是名因文章著,官非老病休。

诗人的诗闻名于世,但这不是他所追求的人生目标。

他的本意是“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所以,不能为官的实现自己的抱负是他的最痛,用含蓄的方式吐出了胸中块垒(2分)
2、寓情于景。

首联写近景,借写一个月夜,小船孤零零地停在长满小草的岸过之景,表达作者像江岸细草那样渺小,像江中孤舟那般寂寞的境况和情怀。

颔联写远景,诗人写辽阔的平野、浩荡的大江、灿烂的星月,正是为了反衬出他孤苦伶仃的形象和颠连无告的凄怆心情,是以乐景写哀情。

尾联即景自况以抒悲怀即内心漂泊无依的感伤。

(4分)四、
1、船。

飘泊之感。

2、同:都描写了山河壮阔的景象;异,李诗情感喜悦开朗,杜诗情感凄苦孤独。

3、李诗想像奇特,形象奇伟,意境高远,情感开朗,富有朝气,体现出浪漫主义诗歌的豪放风格;杜诗借景抒情,将个人情感与国家政治结合起来,含蓄地表达了自己凄凉孤苦,飘泊无依的情感,体现出现实主义诗歌的厚重。

五、
1、“独”字是诗歌的诗眼,因为这首诗就是表达诗人孤寂之情的。

诗中的夜舟、沙鸥都是诗人命运的写照。

2、这两句好就好在写景雄浑阔大,更能反衬出诗人孤苦伶仃的形象和颠连无告的凄凉心情。

3、两句是反语,立意至为含蓄。

诗人素有远大的抱负,但长期被压抑而不能施展,因此身名竟因文章而著;诗人的休官主要不是因为老和病,而是由于被排挤。

这里表现出诗人心中的不平,同时揭示出政治上失意是他漂泊、孤寂的根本原因。

六、
1、因为作者在岳阳楼上凭栏远眺北方,想到长年不息的战火,想到饱经战乱之苦的百姓,所以才涕泪纵横,难以抑制;(2分)表现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1分)
2、颔联写洞庭湖的壮阔景象,衬托了作者心忧天下的博大胸襟,洞庭湖的阔大与作者胸襟的博大,可谓相得益彰;(1分)颈联写个人的不幸遭遇,但是在个人遭遇与国家命运之间,作者却置个人于度外,从而更加突出了作者“位卑未敢忘忧国”的思想感情。

(2分)
七、艺术风格:李诗飘逸,杜诗沉郁。

(2分)表达情感:李诗对王昭君的不幸遭遇充满了同情;杜诗不只停留在同情和惋惜这一步,还表达了沉郁、怨愤之情。

(4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