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的生死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庄子的生死观
要谈庄子的生死观,首先夭谈一下庄子的主要思想。庄子最主要的思想就是‚道‛。人人都会经历生老病死,人从生到死,经历了一遍,便归于尘土,回归到自然,无论你生前是贫穷还是富有,什么都没有剩下,那么人来到这世上有什么用?只有‚道‛是永恒存在的。因此,庄子的生死观中处处体现出‚道‛意味。
生与死是人生的重大问题,也是探讨哲学所不能避开的话题,庄子也不例外。古今中外,名人不少,但真的能看开生死的人却并不多。亚瑟〃叔本华,德国哲学家。意志主义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之一。在人生观上,持悲观主义的观点,主张禁欲忘我。平生否定有死后的德国哲学家叔本华,在其受临终之苦的折磨时,呼叫着「啊!上帝呀!我的上帝。」「先生,在你的哲学中也有上帝吗?」向看护他的医生这样问。「亲受痛苦的境遇,即使哲学上没有上帝,也束手无策。我病如能痊愈,将从事完全不同的研究。」叔本华临死前曾吐露这样的心声。
尽管叔本华生前做过如此多的研究却仍然害怕死亡,对此庄子的态度却又显如此的洒脱。《列御寇》篇记庄子将死时的一段话说:‚庄子将死,弟子欲厚葬之。庄子曰:吾以天地为棺廓,以日月为连壁,星辰为珠玑,万物为济送,吾葬具岂不备耶,何以加此?‛弟子曰:‚吾恐鸟鸢之食夫子也。‛庄子曰:‚在上为鸟鸢食,在下为蝼蚁食,夺彼与此,何其偏也?‛反正是要死的,干嘛还要浪费东西,怎么都是腐烂,被谁吃又有什么分别?
有人说庄子太无情,确实,连他本人都这么说,如庄子《德充符》中他与惠子的对话惠子谓庄子曰:‚人故无情乎?‛庄子曰:‚然‛。惠子曰:‚人而无情,何以谓之人?‛庄子曰:‚道与之貌,天与之形,恶得不谓之人?‛但他是否真的无情呢?《庄子〃至乐》中庄子的妻子死了,开始庄子也‚独何能无慨‛,但后来庄子看开了生死,‚察其
始,而本无生;非徒无生也,而本无形;非徒无形也,而本无气。杂乎芒笏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今又变而之死,是相与为春、秋、冬、夏
四时行也。”庄子把生与死看成了春夏秋冬四时的变化时,便看开了生死。
那庄子的无情又从何而来,《德充符》的后面接着说道惠子曰:‚既谓之人,恶得无情?‛庄子曰:‚是非吾所谓情也。吾所谓无情者,言人之不以好恶内伤其身,常因自然而不益生也。‛惠子曰:‚不益生,何以有其身?‛庄子曰:‚道与之貌,天与之形,无以好恶内伤其身。今子外乎子之神,劳乎子之精,倚树而吟,据槁梧而瞑,天选子之形,子以坚白鸣‛惠子的‚情‛是建立在各种利害关系基础上的我们大众人所认同的世俗之情,而庄子的无情不是我们通常所认为的无情无义的无情,而是不因外物的好坏而影响自己的内心,而是要乐天知命,顺其自然。对世俗的那些丑恶的滥情的否认,对人的本性的向往。
在生死观上,庄子认为生未必乐,死未必苦。生与死只是一个过程,顺应自然,而不要强行去改变,如他在《至乐篇》里借髑髅之口说:“死,无君于上,无臣于下。亦无四时之事,从然以天地为春秋,虽南面王乐,不能过也。”庄子把死亡认为是快乐的事,不以生为至乐,不以死为最苦,不以富为荣,不以死为辱。
可问题是既然死有这么大的好处,那么庄子为什么不选择死亡呢?他没有选择死亡,是不是说明他对生死观的看法是错误的?或者说他的生死观的观点是矛盾的?庄子认为死亡有很多好处,但庄子却写了《养生主》,用大篇幅来说明如何养生,如庄子举了栎树的例子:栎社树之所以能长得其大蔽数千牛,全在于无用,否则,它早就被人们砍掉了。因此,人们皆知有用之用,却不知有用之物为人所用而不能自我保全;人莫知无用之用,无用之物因无用而可保全自身,这就是无用之大用庄子认为,为人全生保身,既不能表现得完全有用,也不能表现得完全无用,而应该处于材与不材之间。乍一看这一观点有点苟活于世的感觉,大丈夫又怎能因为保命而无所作为,那样活着又有什么意义呢?可在庄子看来死固然是好的,但生亦有它的作用,庄子并不是贪生怕死的无名小辈,庄子有他的抱负有他的思想,他所主张的养生是顺应自然,即是自然选择让你活着,你就好好的活着,自然选择让你死,你就高高兴兴的去赴死,当然,这里所说的自然不是大自然,在庄子看来,最高的是道。道的力量很大,道无处不在,无孔不入。
自从人类诞生始,人的生死便被看做是最神圣的事,人么都喜欢生,害怕死,认为死亡是不详的事,直到现在人们还惧怕谈到死亡,好像只要一提到就没有好事,在中国古代人们对待死亡的看法也各不相同,如儒家对待死亡的观点是《论语》载:‚季路问事鬼神。子日:‘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日:‘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当问及鬼神和死亡的问题时,孔子教育学生从现实出发,要重视人事
和人生的现实。其实是对死亡问题的回避。而墨家的死亡观集中在《墨子》中的《明鬼》和《节葬》篇中。在《明鬼》篇中,墨子表现出鲜明的敬鬼而致福、敬鬼神而致利的思想。只有庄子对待死亡的看法是顺其自然,并不把死亡看做是一件神秘的事并且恐惧它。非但不恐惧,还把它看做是一件很普通的事,并去研究它得出自己的观点。庄子的妻子死,这本是一件特别痛苦的事,但是庄子却从这痛苦中找到了该如何看待死亡的办法。亲人死去,没有人会不哀伤,但是在没有人前,无形无神,后来便出现了气,之后变成了形体,现在又回到了死亡,人从大自然来又回到了自然去,就像四季那样周而复始的变化,那么我们又何必伤心来损害自己的身体呢?所以应该顺乎自然,乐天安命,以达观的心态来看待生死。
生与死本来是矛盾的两个方面,很多人看不开,包括中国的孔子以及外国的哲学家们,但是在庄子这儿却奇异的结合到了一起,都奇特的看开了。主要原因是庄子能够把生与死与他的道家的自然观点相融合,庄子主张‚任自然‛。在庄子看来,生死不过是形态上的转化,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能够顺其自然。
庄子的生死观归结于一点就是‚顺其自然‛。这种观点即使在当今仍然十分适用。如今的我们生活在一个竞争十分激烈的社会,从很小的时候我们便学会了竞争,与同学争,大了进入社会便与同事争,因为这样,我们生活的很累,出现了各种疾病,生活的不开心甚至还有人得了抑郁症,更有甚者去自杀。那么自杀就是解脱吗?庄子的生死观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解决办法。‚不知死,焉知生‛,只有理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