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的生死观
国学:《庄子》的生死观
国学:《庄⼦》的⽣死观有关先秦诸⼦的著作除《庄⼦》以外鲜有直接谈⽣死⼤关的。
作为后世正统的儒家⼀脉由孔⼦的⼀句“未知⽣,焉知死?”堵住了后世儒学谈论⽣死的道路。
《庄⼦》作为先秦诸⼦中最特⽴独⾏的⼀个,不仅在⼤谈如何养⽣延命,⽽且《齐物论》和《⼤宗师》等篇章中更是对⽣死进⾏了直接的辩论与描述。
⼀、《庄⼦》的⽣死观1.《庄⼦》以为死亡是不可避免的,所谓“⽼聃死”就是证明。
⽼聃死,秦失吊之,三号⽽出。
弟⼦⽈:“⾮夫⼦之友邪?”⽈:“然。
”“然则吊焉若此可乎?”⽈:“然。
始也吾以为其⼈也,⽽今⾮也。
向吾⼊⽽吊焉,有⽼者哭之,如哭其⼦;少者哭之,如哭其母。
彼其所以会之,必有不蕲⾔⽽⾔之,不蕲哭⽽哭者。
是遁天倍情,忘其所受,古者谓之遁天之刑。
适来,夫⼦时也;适去,夫⼦顺也。
安时⽽处顺,哀乐不能⼊也,古者谓是帝之县解”。
(《养⽣主》)历史上有关⽼聃的记载,说他是西去出了函⾕关,⽽“莫知其所终”(《史记·⽼庄申韩列传》)。
此处偏⾔及其死,后世的道⼠神化⽼⼦之流不得不做还未《庄⼦》此段作⼀番说解:“此独云死者,欲明死⽣之理泯⼀,凡圣之道均齐,此盖庄⽣寓⾔⽿。
⽽⽼君为⼤道之祖,为天地万物之宗,岂有⽣死哉?故托此⾔圣⼈亦有死⽣,以明死⽣之理也”(《庄⼦疏》)。
圣⼈亦有终期,则《庄⼦》认为⽣命必有尽头是可以想见的了。
这样,养形养寿以求长⽣久视便是渺不可及的企望。
《庄⼦》既知⽣命不能永久,因⽽不以养形为根本究竟,那么,⾯对死亡,可以⾔说的便只是⼈的态度了。
死亡是⼈⽣的必然,对其⽤情过度,是“遁天倍情,忘其所受”:“天之所受,本⽆物也,犹以有情相感,则是忘其始者之所受,⽽遁逃其天理,背弃其情实”(林希逸《庄⼦⼝义》) 。
⼈的⽣死是⼀个⾃然⽽然发⽣的过程,“‘时’者值其时,‘顺’者顺其常”(锺泰《庄⼦发微》),“安时处顺”就是知道⽣命有其来临之时,也应顺其天理,坦然⾯对它的离去:“既知其来去之适然,则来亦不⾜为乐,去亦不⾜为哀”,“知其⾃然⽽然者,于死⽣⽆所动其⼼,⽽后可以养⽣也”(林希逸《庄⼦⼝义》)。
庄子的生死观
庄子的生死观摘要:庄子以“道”的本体论为基础,发展了老子“道”的理论,建立起全面系统的生死观。
庄子对生死的看法逐层深入:其基本态度是重生贵生,苦生乐死;在“道”的层次上认为生死自然,生死气化;而庄子希望达到的境界则是生死齐同,不生不死。
庄子生死观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对培养人形成积极地生死观具有很大的价值。
关键词:道生死观自然气化正文:莎士比亚有句名言:“生存还是死亡,这是一个问题。
”对于生死问题古今中外的哲学家们有过无数的探讨。
其中道家的生死哲学,以其丰富的理论内容,深刻的思想内涵而彰显于世,成为中国生死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中庄子作为道家的集大成者,吸收了老子有关道与生死的思想,建立起较为系统全面的生死观,其对生死独到而精辟的见解可谓影响深远,具有很大的研究价值。
一、庄子生死观的提出要了解庄子的生死观,首先要了解庄子的“道”。
“道”是老庄哲学体系的核心,作为形而上的存在,是宇宙的本源。
老子曾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就是指“道”先于天地而存在,万物都是由“道”派生的。
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关于“道”的理论,他认为“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亘,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
”同老子一样,庄子也把“道”作为宇宙的本源,它无形无象,先于天地生,万物由“道”生成又受其制约。
“道”在本质上便包含着将生命融入宇宙的意味,这是道家对生命进行形而上的思考得到的智慧结晶。
庄子的生死观,是建立在“道”的“有”、“无”理论之上的。
老子曾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在庄子看来,人和宇宙中的万物一样都是来源于“道”的,人由“道”产生,死后又回归于“道”,在“道”中化为无,而“无”又是“有”的开始,“无”再经过“道”又转化成了“有”,这一过程不断流转,人的生死实质上就是“道”的有无转化。
老庄之道,既有联系,也有区别。
老子站在宏观的高度讲“道”,把自然界的法则运用到人类社会,倡导人与自然共生。
庄子的生死观
庄子的生死观在讨论庄子的生死观时,得先理解他的核心思想。
庄子认为生死并不是一个绝对的对立。
比如他说:“生者死之根,死者生之门。
”这句话意思很简单,生和死其实是相互依存的。
他提倡一种顺其自然的态度,像水流一样,无拘无束。
首先,庄子对于生命的看法很独特。
他不把生命看得太重,认为生命只是一种存在。
他用“蝴蝶梦”的故事来说明这一点。
梦中他是蝴蝶,醒来后却不确定自己是蝴蝶还是庄子。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身份和现实都是相对的。
生活中,我们常常被世俗的标准束缚,但其实可以用更开放的眼光去看待。
很多时候,放下执念,才能找到真正的自我。
再来说说死亡。
庄子觉得,死亡并不可怕。
他提到“无生无死”的境界,表达了对生死循环的理解。
其实,死亡就像一个轮回,仿佛一场季节的变换。
春夏秋冬,各有各的风景。
正如他所说:“人生天地间,若白驹过隙,忽然而已。
”他让我们明白,生命的短暂并不意味着无意义。
其次,庄子强调生活中的自由。
自由对他来说,是超越生死的关键。
他常常用“逍遥游”来形容这种状态。
在逍遥的境界里,心灵是无拘无束的,哪怕面对生死也不会有恐惧。
就像在大海中遨游,任凭潮起潮落。
人生的烦恼,往往源于对生死的恐惧和对现实的执念。
在庄子的世界里,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生命轨迹。
就像“北海之鲲,化为鹏”一样,每个人都有机会转变。
我们应该接受变化,拥抱每个阶段的自己。
生活中,哪怕遇到挫折,也能在痛苦中找到成长的契机。
最后,庄子的思想对现代人也有启示。
生活节奏快,压力大,很多人常常陷入焦虑中。
庄子的智慧提醒我们,别忘了停下来,观察生活的美好。
享受当下,别被未来的未知所困扰。
他提倡的“道法自然”,其实就是要我们顺应生活的变化,接受一切。
正如他所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所有的变化都是生命的一部分。
总结来说,庄子的生死观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生命的意义。
他的思想鼓励我们去探索内心,接受自然的法则。
在这个过程中,或许我们能找到生活的最终智慧,活得更加自在。
庄子的生死观
读《庄子》,我们往往对其超然的生死观感触颇深。
如果说他主观唯心主义和相对主义的有关理论是有失偏颇的话,那么他的关于生死的观点无疑却又在很大程度上是比较正确的。
在《庄子》中,很多篇幅都涉及到生死观问题。
综合来看,作者在这个问题上持如下观点:首先,庄子认为人的生死是一种自然现象。
在《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一文中,作者说“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
意思是说人的生死和白天黑夜一样,是自然现象,是不可避免的。
这种观点早已经被科学证明了是完全正确的。
人只不过是自然的产物,和一块石头,一棵草,以及太阳和宇宙一样,都有一个产生、发展、灭亡的过程,是人力所能改变的(“人之有所不得与,皆物之情也”)。
在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代,庄子就能够以锐利的眼光看穿生死的本质,的确是难能可贵。
其次,庄子认为活着是一种痛苦,死了是一种快乐。
作者杜撰了一个《髑髅之乐》的故事,假托自己和髑髅对话,然后髑髅表明了自己的观点:“死,无君于上,无臣于下,亦无四时之事,从然以天地为春秋,虽南面王乐,不能过也。
”,很明显这是庄子的观点,只不过是假借髑髅之口说出来罢了。
同样,在《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中,作者也说“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还是把生看成是一种痛苦,把死看成是一种休息。
再次,庄子认为既然生死是自然现象,生为苦,死为乐,那么对待死亡就无须乎悲痛,应该高兴才对。
在《安时处顺,视死如归》一文中,庄子假借秦失吊老聃“三号而出”,其弟子认为如此不合乎礼节的故事,让秦失说出了自己的观点“适来,夫子时也;适去,夫子顺也。
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人也。
”。
意思是说,该来的时候,老聃应时而生;该去的时候,老聃顺乎自然而死。
对待生死能持安于常分、顺其自然的态度,哀乐之情就不能侵入人的内心。
同样,在《方外之人的丧事》一文中,作者虚构了孔子让子贡帮忙料理子桑户丧事的故事,子贡到时,见子桑户的好友孟子反和子琴张正在编曲弹琴以歌。
论庄子生死观的四种境界
论庄子生死观的四种境界
庄子的生死观四种境界分别是:
第一种境界是"重生""全生","贵身""保身",这一境界体现了庄子对生命价值的觉醒,也体现了他对世俗观念的反思和批判。
第二种境界是以死为"真"以生为"假",以死为"乐"以生为"累",这种境界的生死观与其说是对世俗生死观的反动,毋宁说是对人生艰辛历程的揭示和对黑暗社会的批判。
第三种境界是"死生为徒,死生无变"。
在这种境界中,庄子既不重"生"贵"生",也不乐"死"厌"生",这是庄子从"齐物论"的立场对世俗生死观的进一步反思和批判。
第四种境界是"不知死不知生",或者叫"不死不生"。
只有达到这一境界,才是真正的"与道为一"的境界,也就是达到最高智慧的境界。
庄子生死观
庄子生死观管窥内容摘要:纵观庄子的生死观,其总体特征是力图透过生死的现象之异而揭示其本质之同,力图超越一般人乐生恶死的生死情怀。
在老子高扬生的价值之后,转而深究死的价值,并通过对死亡价值的挖掘而使人生死通达、生死释然,从而帮助人们度过生死大关。
关键词: 物化命定生死为徒悬解生和死是人生所必经过的阶段,也是一般人所重视的问题。
“生死之事自从有人类之日,这问题即行存在。
人类均皆为此一问题所困扰。
唯生死之事,颇为公允,无论贫贱富贵,上自帝王将相,下至贩夫走卒,无能脱离此一自然律者。
亦无不是赤裸裸而来,双手空空而去。
”①人人都乐生恶死,但谁也无法逃离此一自然规律。
任何一种哲学,都会讨论到生死问题;任何一种宗教,也都会为生死试作答案,庄子亦不能不为此问题作一交待。
尤其“在庄学内,生死如不能予以合理处理,则人人乐生恶死,急急于养形体之生,则我障难破,物我难泯,复如何同于大一?”②具体说来,庄子的生死观有以下几个主要观点:一、生死物化庄子立足于宇宙看人生,将人的生命现象看作是宇宙自然中的一种物质现象,生命现象中的生死之变也被仅仅视做一种物质之变。
在他看来,生命形态从生到死或从死到生,都不过是物质形态的转化而已,这就像活人的形体有健全者、也有残疾者一样,生死之变与形体之变一样,在本质上都只是物质形态之变。
《天道》篇说:“其生也天行,其死也物化。
”《大宗师》说:“(道)特犯人之形而犹善之。
若人之形者,万化而未始有极也,其为乐可胜计邪?故圣人将游于物之所不能遁而皆存。
善妖善老,善始善终,人犹效之。
又况万物之所系,而一化之所待乎!”这是说,宇宙万物都是“道”的不同表现形态,人是其表现形态之一。
“道”特别铸造了人的形体,人们便喜欢它。
而人的形体千变万化,没有穷尽,这种快乐怎么能计算出来呢?圣人明白只是“道”的物化这一道理,所以只是固守着“道”。
短命也好,长寿也好,生也好,死也好,人们都必须随顺自然之化,又何况那与万物关系密切、为生死之所依的“道”呢?由于明白了这个道理,所以无论造化者将其铸造成什么模样,也无论造化者是让其生,还是让其死,他们都能坦然面对与接受。
读后感论文从《庄子》看庄子的生死观
读后感论⽂从《庄⼦》看庄⼦的⽣死观从《庄⼦》看庄⼦的⽣死观摘要:《庄⼦》⼜名《南华经》,是道家经⽂,是战国早期庄⼦及其后学所著,也是庄⼦哲学思想的集中体现。
在庄周梦蝶和⿎盆⽽歌等故事⾥,我们能看出庄⼦的⽣死观,⽽由⽣死观⼜可深⼊理解庄⼦的哲学思想。
本⽂将从庄⼦和《庄⼦》的概述介绍⼊⼿,逐步剖析庄⼦的思想精髓,进⽽了解中国的哲学发展。
关键词:庄⼦⽣死观哲学思想⼀、庄⼦与他的《庄⼦》庄⼦,姓庄,名周,字⼦休(亦说⼦沐),宋国蒙(今河南商丘)⼈。
他是东周战国中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学家。
创⽴了华夏重要的哲学学派庄学,是继⽼⼦之后,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物,是道家学派的主要代表⼈物之⼀。
庄⼦的学问渊博,游历过很多国家,对当时的各学派都有研究,进⾏过分析批判。
同时庄⼦为⼈⽣性洒脱随性。
有⼀则⼩故事:楚威王听说他的才学很⾼,派使者带着厚礼,请他去做相国。
庄⼦笑着对楚国的使者说:“千⾦,重利;卿相,尊位也。
可你就没有看见祭祀⽤的⽜吗?喂养它好⼏年,然后给它披上有花纹的锦绣,牵到祭祀祖先的太庙去充当祭品。
到了这个时候,它就想当个⼩猪,免受宰割,也办不到了。
你赶快给我⾛开,不要侮辱我。
我宁愿象乌龟⼀样在泥塘⾃寻快乐,也不受⼀国君的约束,我⼀辈⼦不做官,让我永远⾃由快乐。
”可见庄⼦并不像孔⼦、孟⼦⼀样希望⾃⼰的学说主张可以为政治所⽤。
庄⼦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便辞官隐居,⽽潜⼼研究道学。
他⼤⼤继承和发展了⽼聃的思想,与⽼⼦并称“道家之祖”。
他把“贵⽣”、“为我”引向“达⽣”、“忘我”,归结为天然的“道”、“我”合⼀。
《庄⼦》约成书于先秦时期。
《汉书·艺⽂志》著录五⼗⼆篇,今本三⼗三篇。
其中内篇七,外篇⼗五,杂篇⼗⼀。
全书以“寓⾔”、“重⾔”、“卮⾔”为主要表现形式,继承⽼⼦学说⽽倡导相对主义,蔑视礼法权贵⽽倡⾔逍遥⾃由,内篇的《齐物论》、《逍遥游》和《⼤宗师》集中反映了此种哲学思想。
⾏⽂汪洋恣肆,瑰丽诡谲,意出尘外,乃先秦诸⼦⽂章的典范之作。
庄子的生死观
庄子的生死观
庄子的生死观,是以自然的、变化的心态静观生与死。
他悟透了生死的本质,将人的生死看成是一个生命的自然和必然的过程,是一种境界进入另一种境界,由有形而化为无形的原始状态,故应持以“恬静寂寞,虚无无为”的平常心,自然随性,“生不足喜,死不足悲”。
生与死,不仅是一个古老的话题,也是百思千虑的现实。
曾听说有人请教季羡林先生:“主义和宗教,哪一个先在人群中消失?”季老回答:“假如人们一天解决不了对死亡的恐惧,怕是主义消失吧。
”
儒家的生死观,却又别于庄子,《论语·先进》记载了这样一件事,子路问孔子死是什么,孔子回答:“未知生,焉知死”。
孔子说:“活着做人的道理还没弄明白,怎么能说明了死的道理呢?”孔子强调的是“入世”思想,要好好做人,活好当下。
而人之死应该悲伤,应该哀悼,应该守孝。
但“死”的意义,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又是靠“生”的意义来体现和诠释的,故也有了儒家的“舍生取义,杀身成仁”一说。
庄子眼中的生与死
庄子眼中的生与死庄子眼中的生与死袁红12汉语言文学摘要庄子眼中的生死观是一种超脱物外的生死观,把生与死看作是两件相同的、相等的事情,庄子不悦生也不恶死。
【关键词】生与死不悦生不恶死自然绪论人和自然界其他事物一样,都有着由生至死的过程,庄子看来生与死的循环是一个自然的变化过程,犹如昼夜的交替,《大宗师》中说:“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
”生与死是一个无法改变的自然现象,所以也就没有必要悦生恶死,要把生与死齐同起来看待,安之若命,不悦生不恶死。
1 庄子看来何为生,何为死“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
”庄子把人的生死看得特别简单,就是气的聚散,气聚合就得生,气消散就得死。
2 庄子不悦生、不悦死的原因庄子所处的时代是战国中期,当时社会正经历着剧烈的动荡,战争频发,百姓生灵涂炭,新兴的地主阶级人物大多数是野心勃勃、残忍横暴、阴险狡诈的,庄子认为生活在这样“卫君,其年壮,其行独,轻用其国,而不见其过。
轻用民死,死者以国量乎泽若蕉,民其无如矣!”的人世间,庄子借仲尼说:“昔者尧攻丛、枝、胥敖,禹攻有扈,国为虚厉,身为刑奴。
其用兵不止,其求实无已,是皆求名实者也,而独不闻乎?名实者,圣人之所不胜也,而况若乎?”庄子所处的时代和尧、禹攻打其他部落的时代不是差不多的么?不管是谁引发的征战对于老百姓来说都是灾难。
在那个时代就连圣人都无法去感化那些征战的人,更何况不是圣人的普通人呢,就更不想想去通过自己一个人的努力来为那个社会做些什么,让那个社会有所改变了。
想要去尽自己的力量感化那些征战杀戮的野心家,只能是那些胸怀大志的人想想而已,而对于生活在那个战乱时代的大多数的寻常百姓而言,就不会去想着怎么救国家、怎么救民族,因为他们连怎么救自己都不知道,他们自己还想方设法的去逃避战争保全自己的性命呢,所以在这样的环境下庄子就只会感觉到人活着并不是一件值得快乐的事,甚至可以说是一种苦事,“终身役役而不见其成功,然疲役而不知其所归,可不哀邪!人谓之不死,奚益?”人人皆处于险恶的战争世界,生即是苦,既然生活至苦,人生少乐那死也就没有什么可以恐怖的了。
庄子生死观
庄子生死观管窥内容摘要:纵观庄子的生死观,其总体特征是力图透过生死的现象之异而揭示其本质之同,力图超越一般人乐生恶死的生死情怀。
在老子高扬生的价值之后,转而深究死的价值,并通过对死亡价值的挖掘而使人生死通达、生死释然,从而帮助人们度过生死大关。
关键词: 物化命定生死为徒悬解生和死是人生所必经过的阶段,也是一般人所重视的问题。
“生死之事自从有人类之日,这问题即行存在。
人类均皆为此一问题所困扰。
唯生死之事,颇为公允,无论贫贱富贵,上自帝王将相,下至贩夫走卒,无能脱离此一自然律者。
亦无不是赤裸裸而来,双手空空而去。
”①人人都乐生恶死,但谁也无法逃离此一自然规律。
任何一种哲学,都会讨论到生死问题;任何一种宗教,也都会为生死试作答案,庄子亦不能不为此问题作一交待。
尤其“在庄学内,生死如不能予以合理处理,则人人乐生恶死,急急于养形体之生,则我障难破,物我难泯,复如何同于大一?”②具体说来,庄子的生死观有以下几个主要观点:一、生死物化庄子立足于宇宙看人生,将人的生命现象看作是宇宙自然中的一种物质现象,生命现象中的生死之变也被仅仅视做一种物质之变。
在他看来,生命形态从生到死或从死到生,都不过是物质形态的转化而已,这就像活人的形体有健全者、也有残疾者一样,生死之变与形体之变一样,在本质上都只是物质形态之变。
《天道》篇说:“其生也天行,其死也物化。
”《大宗师》说:“(道)特犯人之形而犹善之。
若人之形者,万化而未始有极也,其为乐可胜计邪?故圣人将游于物之所不能遁而皆存。
善妖善老,善始善终,人犹效之。
又况万物之所系,而一化之所待乎!”这是说,宇宙万物都是“道”的不同表现形态,人是其表现形态之一。
“道”特别铸造了人的形体,人们便喜欢它。
而人的形体千变万化,没有穷尽,这种快乐怎么能计算出来呢?圣人明白只是“道”的物化这一道理,所以只是固守着“道”。
短命也好,长寿也好,生也好,死也好,人们都必须随顺自然之化,又何况那与万物关系密切、为生死之所依的“道”呢?由于明白了这个道理,所以无论造化者将其铸造成什么模样,也无论造化者是让其生,还是让其死,他们都能坦然面对与接受。
庄子的生死观2
庄子的生死观读《庄子》,我们往往对其超然的生死观感触颇深。
如果说他主观唯心主义和相对主义的有关理论是有失偏颇的话,那么他的关于生死的观点无疑却又在很大程度上是比较正确的。
在《庄子》中,很多篇幅都涉及到生死观问题。
综合来看,作者在这个问题上持如下观点:首先,庄子认为人的生死是一种自然现象。
在《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一文中,作者说“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
意思是说人的生死和白天黑夜一样,是自然现象,是不可避免的。
这种观点早已经被科学证明了是完全正确的。
人只不过是自然的产物,和一块石头,一棵草,以及太阳和宇宙一样,都有一个产生、发展、灭亡的过程,是人力所能改变的(“人之有所不得与,皆物之情也”)。
在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代,庄子就能够以锐利的眼光看穿生死的本质,的确是难能可贵。
其次,庄子认为活着是一种痛苦,死了是一种快乐。
作者杜撰了一个《髑髅之乐》的故事,假托自己和髑髅对话,然后髑髅表明了自己的观点:“死,无君于上,无臣于下,亦无四时之事,从然以天地为春秋,虽南面王乐,不能过也。
”,很明显这是庄子的观点,只不过是假借髑髅之口说出来罢了。
同样,在《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中,作者也说“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还是把生看成是一种痛苦,把死看成是一种休息。
再次,庄子认为既然生死是自然现象,生为苦,死为乐,那么对待死亡就无须乎悲痛,应该高兴才对。
在《安时处顺,视死如归》一文中,庄子假借秦失吊老聃“三号而出”,其弟子认为如此不合乎礼节的故事,让秦失说出了自己的观点“适来,夫子时也;适去,夫子顺也。
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人也。
”。
意思是说,该来的时候,老聃应时而生;该去的时候,老聃顺乎自然而死。
对待生死能持安于常分、顺其自然的态度,哀乐之情就不能侵入人的内心。
同样,在《方外之人的丧事》一文中,作者虚构了孔子让子贡帮忙料理子桑户丧事的故事,子贡到时,见子桑户的好友孟子反和子琴张正在编曲弹琴以歌。
庄子的生死观
庄子的生死观作者:genchuzi《列御寇》篇记庄子将死时的一段话说:“庄子将死,弟子欲厚葬之。
庄子曰:吾以天地为棺廓,以日月为连壁,星辰为珠玑,万物为济送,吾葬具岂不备耶,何以加此?”弟子曰:“吾恐鸟鸢之食夫子也。
”庄子曰:“在上为鸟鸢食,在下为蝼蚁食,夺彼与此,何其偏也?”生死变迁在一般人看来是相当严重的,但庄子说来却淡似春梦,了然无痕。
对于自己的死生看得如此轻淡,所以对于妻子之死,他就“箕踞鼓盆而歌了”(庄子·至乐篇)。
究其何以臻此境地,《至乐篇》记庄子回答惠施关于生死见解时说:“察其而来无生,非徒无生也,而本无形,非徒无行也,而本无气。
杂乎芒笏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今又变而之死,是相与为春秋冬夏四时行也。
”借此可以知庄子视死生变迁,不过如春秋冬夏四时变迁而已,于自然的变化是不可抗拒无以逃避的,只有顺从依随,才是人间至道。
我们借此而说庄子是达生主义者。
他是无生无死与天地为一体的,他是上与天地主宰同游,下与看破生死不分始终的人为友的,他是视死生为一化的。
所以妻子死而歌,已死不哀。
循着这一基点追循庄子的生死观,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一曰:等生死,齐荣辱;二曰:物我同一;三曰:安天乐命;四曰:道遥自由。
现分述之。
首先庄子认为生未必乐,死未必苦,生与死只是物理的过程。
因此不乐生,不苦死,不以得而荣,不以失而辱。
他在《在乐篇》里借髑髅之口说:“死无君于上,无臣于下,就无事实之事,徒然以天地为春秋,虽南面之乐不能过也。
”可见庄子是于生无所恋,于死有所怀。
对于这段话的解释,魏晋时的郭象认为:“旧注云,庄子乐死恶生”,联系庄子所出的时代,可知庄子之意非此。
庄子生于战国,人人皆处于险恶的战争世界,水开火热,生即是苦,即是痛。
可谓:“终身役役,而不见其成功,恭然疲彼,而不知其所归。
可不哀耶?人谓之不死,奚益?”(齐物论)。
他认为晨死,内生之可乐也。
既然生活至苦,人生少乐,那死也就没什么可以恐怖的了。
庄子生死观的认识和理解
庄子生死观的认识和理解
庄子对生死看得很淡然、很自然、很豁达、很乐观,认为生与死只是生命形态的变化。
《庄子-大宗师》中有一段文字,集中反映了庄子的生死观。
把这段话翻译成白话文,庄子是这样说的:
古时候的“真人”,不知道喜欢生,不知道害怕死。
出生来到人世他不欣喜,死去离开人世他不拒绝。
他只觉得逍遥自在地去了,逍遥自在地来了而已。
他不会忘记自己从哪里来,也不会探究哪里是他死后的归宿。
他欣然接受一切,忘记生死,复归自然。
他还认为生死是命运的安排,有如昼夜交替,是永恒的、正常的自然现象。
再看看《庄子-至乐》中的一则故事
庄子妻死,惠施前去吊唁,却看到庄子坐守棺旁,鼓盆而歌,就是拍打着瓦盆唱着歌。
惠施看不过去,说:你不哭也就够了,还鼓盆而歌,不是太过分了吗!庄子说:不是你说的这样。
妻子死了,我开始怎么能不感到悲伤啊!紧接着他说到妻子这个生命个体从无到有、从生到死的过程:最初是无生、无形、无气;后来阴阳二气交合,变成魂气;再后来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今天生又变成了死。
他说:她的生死与春夏秋冬四时的运行多么相似啊。
现在她就要从我家的小屋去到天地巨室,坦然安卧,而我嗷嗷哭着送她,自感太不懂得生命的道理了,所以停止了悲伤,拍打着瓦盆唱起了歌。
我们看看,庄子对待生死的态度是何等的超然和达观!。
庄子的生死观范文
庄子的生死观范文关于生死的话题,历来深受文人雅士以及儒者圣人的争论探讨。
“生”与“死”这对看似生命的两极,寄存在这缥缈无定的凡尘世间,决定着个体生命存在的可能,所有人都必须正视与敬畏它的存在。
大多数人往往认为,这世间唯有生方为个体存在的价值意义,死亡多数虚无可怕,让人避之不及。
生是如此美妙的,所以死自然是令人害怕的;生是有具体时间刻度限制定,因而死又是时时迫近的。
从人类认识到生命有限性的那一刻起,生与死便是永恒的争议探索,遥望生之尽头必然的衰老、死亡,无力化解的忧伤恐惧、无常无寄的悲剧意识便深深植根于人的灵府。
春秋战国时期战乱频繁发生,是血与火热烈猛撞的时代,“今世殊死者相枕也,桁杨者相推也,刑戮者相望也”(《庄子·在宥》),死亡是当时人们不得不面临的残酷事实。
在这纷扰的年代里,如何求得自保,如何认清生死的存在也成了庄子无可避免的问题。
庄子在生的世界里体察追究死亡的存在,通过透彻的清醒意识参悟死亡的奥秘与真谛,提出一番自我非凡的独到认识,塑造自我理想的人生境界,揭示生死的本真内涵。
道,是老庄哲学的最高范畴,庄子的道便是在继承老子思想下的另一发展。
《大宗师》关于“道”有着这样的解释:“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
”庄子认为,道不仅是宇宙万物的本源,也是万物产生的依据。
“夫道,负载万物者也,洋洋乎大哉!”“行于万物者,道也。
”(《天地》)“道”大体上有两个基本含义,“一是指世界的本原,一是指最高的认识,前者是道的实体含义,后者是道的认识论意义。
”所以,从本体论的角度看,道,接近于自然客观规律;从认识论的角度看,它又是认识的最高境界,是体道,是人的感官所不能把握的。
道具有一定的神秘性。
从本体论角度讲,道是万物产生和变化的依据;从认识论角度讲,道重在一种心灵体验,也是修身养性的最高境界。
“游”的境界,也就是体道的境界。
庄子的生死观
庄子的生死观生与死是人们最为关注地事情。
人之所以贪生怕死,是因为人的生命只有一次。
生是个可知可见地,而死是却是个未知。
我们所见到的有很多人的死是很突然地,更有病者的那种痛苦。
加上迷信、宗教的影响,再加上社会的不公平而造成生的艰难。
人们在有生之年都在积极地活,设计着自己的生活方式,争取活出自己的风采!实现所谓的“人生价值”老庄哲学最重视人的生、生命,这已经是人人皆知的常识了。
但是,他们的不同点也是显而易见地。
老子所关注的是“天长地久”,是人类的“天长地久”,是“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忘者寿”。
老子把人、人类放在地球这个层次上来解说的,怀有深刻地人文关怀;而庄子则是把人、人类文明和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放在了更高地“道”的层次上,放在了宇宙时空之中。
也就是说,人、人类文明和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在宇宙时空之中,在“道”的变化中,它只是一个适时而生的事物。
所以说,人、人类文明和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最终结果是一个“无”字。
一切都会化为“无”,都会回归到“无”的状态,回归到“道”的原始状态。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所以说,人、人类文明和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最终结果是一个“无”字。
但是,“无”又是“有”的开始,“有”又是“无”的终结。
庄子对“道”的理解,让《道德经》的“道”的理论更深入和精进了。
《道德经》的“道”,只是老子观察自然界的自然无为而类比推理运用到人类自身的生存法则上,效仿天地自然无为。
老子所关注地是“人类共生共存”,人的生存法则;而庄子则是在讨论人生的终极意义了。
庄子的“生死观”就是来源于“道”的“有”、“无”理论。
庄子认为,人和宇宙中的万物一样都是来源于宇宙中的某个物质(庄子认为是“气”,“杂乎芒芴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
《至乐》篇)。
人来源于自然,人死后又回归到自然中。
经过“道”的变化,又会变化为宇宙中的万物中的某一物了。
所以说,“天地与我共生,万物与我为一体”,在《大宗师》篇中:“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
苏格拉底与庄子生死观之比较
苏格拉底与庄子生死观之比较苏格拉底和庄子是两位著名的哲学家,他们对生死观有着不同的见解。
苏格拉底认为死亡是一种转移,而庄子认为生死都是虚无。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这两位哲学家对于生死观的看法,并且举出5个例子来证明他们的观点。
首先,让我们先来看看苏格拉底的生死观。
苏格拉底认为,生和死应该被视为一个整体,不应该分开看待。
他认为,生命并不是我们自己的东西,而是神圣的赠予。
生命是一种永恒的存在,而死亡只是一个过渡。
他相信,在我们的灵魂离开肉体之后,它将继续存在于另一个世界中。
这是苏格拉底的生死观的基本内容,下面我们来看看他的五个例子。
1. 他的死不是真正的死。
在苏格拉底的《卫报》中,他提到,死亡只是灵魂的一个过渡。
他认为,死亡本身并不算是真正的死亡,因为灵魂将继续存在于另一个世界中。
他的死只是他的灵魂从肉体中解放出来的证明。
2. 死亡是人类存在的自然过程。
苏格拉底相信,死亡是一个自然的过程。
他认为,作为人类,我们必须接受死亡只是我们存在的自然过程。
他写道:“如果我们不接受死亡,我们将无法真正活着。
”3. 盖因灵魂是不朽的,所以死亡是一种解放。
苏格拉底认为,灵魂是不朽的,因此死亡是一种解放。
当灵魂离开肉体之后,它将继续在另一个世界中存在。
他认为,这是一种极好的解放,因为灵魂将不再受到与肉体相关的疾病和不适之苦。
4. 真正的智慧来自于对死亡的理解。
苏格拉底认为,真正的智慧来自于对死亡的理解。
他写道:“正确的生活在于失去恐惧,而正确的失去恐惧在于正确的理解死亡。
”他的意思是说,当我们真正理解死亡的本质时,我们就不再害怕它,而这才是生活得正确的方式。
5. 死亡只是一个过程,不应该令人恐惧。
苏格拉底认为,死亡只是一个过程,因此不应该令人恐惧。
他写道:“害怕死亡对于一个人来说是一种不明智的行为。
”他认为,我们应该接受死亡,去像面对任何其他自然现象一样面对它。
接下来我们来看庄子的生死观。
庄子认为,生命和死亡是虚无的。
庄子《至乐》之生死观主题解读 PPT
▪
▪
今俗之所为与其所乐,吾又未知乐之果乐邪?果不乐邪?吾观夫俗之所乐,举群趣者,誙誙然如
将不得已,而皆曰乐者,吾未之乐也,亦未之不乐也。果有乐无有哉?吾以无为诚乐矣,又俗之所大
苦也。故曰:"至果未可定也。虽然,无为可以定是非。至乐活身,唯无为几存。请尝试言之:天无为
以之清,地无为以之宁。故两无为相合,万物皆化生。芒乎芴乎,而无从出乎!芴乎芒乎,而无有象
乎!万物职职,皆从无为殖。故曰:"天地无为也而无不为也。"人也孰能得无为哉!
▪
▪ 富贵寿善也” 不是真正的尊,因为不利于养生、活身。
▪
▪ “身安厚味美服好色音声也”不是真正的乐,提出自己观点与世俗的对立。
▪ ▪ 提出自己观点:“吾以无为诚乐矣”。为什么呢?
▪
▪
无为就是不妄为,就是顺其自然。有了无为的价值观,当天天“身
原文及解读第一部分:至乐即无
乐
▪ 天下有至乐无有哉?有可以活身者无有哉?今奚为奚据?奚避奚处?奚就奚去?奚乐奚恶?
▪
▪
夫天下之所尊者,富贵寿善也;所乐者,身安厚味美服好色音声也;所下者,贫贱夭恶也;所
苦者,身不得安逸,口不得厚味,形不得美服,目不得好色,耳不得音声。若不得者,则大忧以惧,
其为形也亦愚哉!
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第十二章:“五色令人目盲;
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政猎,令人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
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第十三章:“ 宠辱若惊,貴大患若身。
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謂貴大患
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有了这一观点,
浅析《庄子》的生死观
探索与争鸣
在这里,庄子借助单豹和张毅的故事来说明,在贵生 美化来减轻甚至于消除死亡所带来的恐惧与不安,也就
重生以力求保养自己生命的同时,应该注重于形神兼养, 是现在常说的“节哀顺变”。为了进一步消除这种恐惧
在保养生命的过程中忽视形体或者忽视精神,都无法在 与不安,庄子又讲了老子薪尽火传的故事,他在《养生主》
度恐惧。
度上是相通的,虽然从表面上看,生是死的开始,死是生
就人的生死流转过程而言,庄子认为,决定生死存亡 的结果,但从生命的本质上来说,生与死只不过是个体生
的必然法则是完全外在于人的存在,人们难以把握与理 命运动过程的不同阶段,二者在本质上是一样的,是可以
解生死的必然法则。人人都想只有生而没有死,只有存 相互转化的。庄子这种生死一齐的观点在当时的社会背
二、对庄子生死自然观点的考量
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古者谓是帝之县解。指穷于为
庄子提倡贵生重生,却并没有陷入贪生怕死的境地, 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7]
而是以乐观的态度坦然面对死亡的到来。从庄子对于死
在这里,庄子借用秦失之口,一方面批评吊唁老子的
亡问题的思考上来看,他在很大程度上肯定了“死亡” 人并未超脱生死的境界,不懂得生死自然的道理,另一方
然而,这种抛开世事的状态在现实生活中是很难做到的, 有张毅者,高门县薄,无不走也,行年四十而有内热之病
那么如何才能心平气和地去保养自己的生命呢?庄子又 以死。豹养其内而虎食其外,毅养其外而病攻其内,此二 通过痀偻者承蜩的故事来说明只有通达生命实情,不要 子者,皆不鞭其后者也。”[3]
013
2019 年 5 月下半月刊(总第 91 期)
化。道家的代表人物庄子对待生死问题却持豁达乐观的 的奥秘,将生死问题自然化。庄子通过这样的论述,将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庄子的生死观
要谈庄子的生死观,首先夭谈一下庄子的主要思想。
庄子最主要的思想就是‚道‛。
人人都会经历生老病死,人从生到死,经历了一遍,便归于尘土,回归到自然,无论你生前是贫穷还是富有,什么都没有剩下,那么人来到这世上有什么用?只有‚道‛是永恒存在的。
因此,庄子的生死观中处处体现出‚道‛意味。
生与死是人生的重大问题,也是探讨哲学所不能避开的话题,庄子也不例外。
古今中外,名人不少,但真的能看开生死的人却并不多。
亚瑟〃叔本华,德国哲学家。
意志主义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之一。
在人生观上,持悲观主义的观点,主张禁欲忘我。
平生否定有死后的德国哲学家叔本华,在其受临终之苦的折磨时,呼叫着「啊!上帝呀!我的上帝。
」「先生,在你的哲学中也有上帝吗?」向看护他的医生这样问。
「亲受痛苦的境遇,即使哲学上没有上帝,也束手无策。
我病如能痊愈,将从事完全不同的研究。
」叔本华临死前曾吐露这样的心声。
尽管叔本华生前做过如此多的研究却仍然害怕死亡,对此庄子的态度却又显如此的洒脱。
《列御寇》篇记庄子将死时的一段话说:‚庄子将死,弟子欲厚葬之。
庄子曰:吾以天地为棺廓,以日月为连壁,星辰为珠玑,万物为济送,吾葬具岂不备耶,何以加此?‛弟子曰:‚吾恐鸟鸢之食夫子也。
‛庄子曰:‚在上为鸟鸢食,在下为蝼蚁食,夺彼与此,何其偏也?‛反正是要死的,干嘛还要浪费东西,怎么都是腐烂,被谁吃又有什么分别?
有人说庄子太无情,确实,连他本人都这么说,如庄子《德充符》中他与惠子的对话惠子谓庄子曰:‚人故无情乎?‛庄子曰:‚然‛。
惠子曰:‚人而无情,何以谓之人?‛庄子曰:‚道与之貌,天与之形,恶得不谓之人?‛但他是否真的无情呢?《庄子〃至乐》中庄子的妻子死了,开始庄子也‚独何能无慨‛,但后来庄子看开了生死,‚察其
始,而本无生;非徒无生也,而本无形;非徒无形也,而本无气。
杂乎芒笏之间,变而有气,气变而有形,形变而有生,今又变而之死,是相与为春、秋、冬、夏
四时行也。
”庄子把生与死看成了春夏秋冬四时的变化时,便看开了生死。
那庄子的无情又从何而来,《德充符》的后面接着说道惠子曰:‚既谓之人,恶得无情?‛庄子曰:‚是非吾所谓情也。
吾所谓无情者,言人之不以好恶内伤其身,常因自然而不益生也。
‛惠子曰:‚不益生,何以有其身?‛庄子曰:‚道与之貌,天与之形,无以好恶内伤其身。
今子外乎子之神,劳乎子之精,倚树而吟,据槁梧而瞑,天选子之形,子以坚白鸣‛惠子的‚情‛是建立在各种利害关系基础上的我们大众人所认同的世俗之情,而庄子的无情不是我们通常所认为的无情无义的无情,而是不因外物的好坏而影响自己的内心,而是要乐天知命,顺其自然。
对世俗的那些丑恶的滥情的否认,对人的本性的向往。
在生死观上,庄子认为生未必乐,死未必苦。
生与死只是一个过程,顺应自然,而不要强行去改变,如他在《至乐篇》里借髑髅之口说:“死,无君于上,无臣于下。
亦无四时之事,从然以天地为春秋,虽南面王乐,不能过也。
”庄子把死亡认为是快乐的事,不以生为至乐,不以死为最苦,不以富为荣,不以死为辱。
可问题是既然死有这么大的好处,那么庄子为什么不选择死亡呢?他没有选择死亡,是不是说明他对生死观的看法是错误的?或者说他的生死观的观点是矛盾的?庄子认为死亡有很多好处,但庄子却写了《养生主》,用大篇幅来说明如何养生,如庄子举了栎树的例子:栎社树之所以能长得其大蔽数千牛,全在于无用,否则,它早就被人们砍掉了。
因此,人们皆知有用之用,却不知有用之物为人所用而不能自我保全;人莫知无用之用,无用之物因无用而可保全自身,这就是无用之大用庄子认为,为人全生保身,既不能表现得完全有用,也不能表现得完全无用,而应该处于材与不材之间。
乍一看这一观点有点苟活于世的感觉,大丈夫又怎能因为保命而无所作为,那样活着又有什么意义呢?可在庄子看来死固然是好的,但生亦有它的作用,庄子并不是贪生怕死的无名小辈,庄子有他的抱负有他的思想,他所主张的养生是顺应自然,即是自然选择让你活着,你就好好的活着,自然选择让你死,你就高高兴兴的去赴死,当然,这里所说的自然不是大自然,在庄子看来,最高的是道。
道的力量很大,道无处不在,无孔不入。
自从人类诞生始,人的生死便被看做是最神圣的事,人么都喜欢生,害怕死,认为死亡是不详的事,直到现在人们还惧怕谈到死亡,好像只要一提到就没有好事,在中国古代人们对待死亡的看法也各不相同,如儒家对待死亡的观点是《论语》载:‚季路问事鬼神。
子日:‘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日:‘敢问死。
’曰:‘未知生,焉知死?’‛当问及鬼神和死亡的问题时,孔子教育学生从现实出发,要重视人事
和人生的现实。
其实是对死亡问题的回避。
而墨家的死亡观集中在《墨子》中的《明鬼》和《节葬》篇中。
在《明鬼》篇中,墨子表现出鲜明的敬鬼而致福、敬鬼神而致利的思想。
只有庄子对待死亡的看法是顺其自然,并不把死亡看做是一件神秘的事并且恐惧它。
非但不恐惧,还把它看做是一件很普通的事,并去研究它得出自己的观点。
庄子的妻子死,这本是一件特别痛苦的事,但是庄子却从这痛苦中找到了该如何看待死亡的办法。
亲人死去,没有人会不哀伤,但是在没有人前,无形无神,后来便出现了气,之后变成了形体,现在又回到了死亡,人从大自然来又回到了自然去,就像四季那样周而复始的变化,那么我们又何必伤心来损害自己的身体呢?所以应该顺乎自然,乐天安命,以达观的心态来看待生死。
生与死本来是矛盾的两个方面,很多人看不开,包括中国的孔子以及外国的哲学家们,但是在庄子这儿却奇异的结合到了一起,都奇特的看开了。
主要原因是庄子能够把生与死与他的道家的自然观点相融合,庄子主张‚任自然‛。
在庄子看来,生死不过是形态上的转化,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能够顺其自然。
庄子的生死观归结于一点就是‚顺其自然‛。
这种观点即使在当今仍然十分适用。
如今的我们生活在一个竞争十分激烈的社会,从很小的时候我们便学会了竞争,与同学争,大了进入社会便与同事争,因为这样,我们生活的很累,出现了各种疾病,生活的不开心甚至还有人得了抑郁症,更有甚者去自杀。
那么自杀就是解脱吗?庄子的生死观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解决办法。
‚不知死,焉知生‛,只有理性的
面对我们人生所面临的各种境况,才能乐观的面对生活,寻找自己的人生价值;只有乐观的面对死亡,才能超越我们自身的局限,去追求人生的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