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层精细地质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深度学习技术在地震储层预测中的应用及挑战

深度学习技术在地震储层预测中的应用及挑战

深度学习技术在地震储层预测中的应用及挑战骆迪;王宏斌;蔡峰;吴志强;孙运宝;李清【期刊名称】《石油地球物理勘探》【年(卷),期】2024(59)3【摘要】传统地震储层预测技术已无法满足储层精细评价的需求,深度学习具有强大的特征提取和高维数据处理能力,近年来广泛应用于地震储层预测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为此,本文深入讨论深度学习技术在地震储层预测中的应用、进展及它在实际工作中面临的挑战,并提出未来的发展方向。

主要认识有:(1)在烃类定性检测方面,深度学习技术有助于综合利用多属性地震数据去提高效率和预测结果的准确率;在定量预测方面,深度学习技术可以更精准地逼近地震数据与目标之间复杂的非线性关系,实现储层的精细定量评价。

(2)深度学习技术的应用面临的挑战主要是标签数据不足和样本不均衡等容易导致模型过拟合,泛化能力差;模型复杂,计算成本高;模型的“黑匣子”特征使预测结果缺乏物理可解释性;缺乏定性预测模型的评价标准和高精度的不确定性量化算法。

(3)未来的研究方向应致力于克服数据可用性的不足和深度学习的局限性等,构建地球物理知识图谱,实现多源数据与知识的有效融合、共享,将深度学习与反馈强化学习等其他机器学习算法相结合,为油气勘探和开发提供更可靠的技术支撑。

【总页数】12页(P640-651)【作者】骆迪;王宏斌;蔡峰;吴志强;孙运宝;李清【作者单位】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自然资源部天然气水合物重点实验室;崂山实验室海洋矿产资源评价与探测技术功能实验室【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31【相关文献】1.地震储层预测技术在港东油田二区六断块河流相储层中的应用2.叠后地震储层预测技术在缝洞型储层表征中的应用3.层序约束地震储层预测技术在岩性圈闭识别中的应用4.转换波地震勘探技术在四川盆地震旦系储层预测中的应用5.地震储层预测技术在X地区砂岩薄储层中的应用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火山岩储层地质研究进展

火山岩储层地质研究进展
研究 基 础 。
储层 的精 细 划分 与对 比是 火 山岩储 层 研究 中的重 点 和 难点 。曾广 策等 _] 论 了纯 西地 区古 近 系和 新 近 3讨 3 系火 山岩 划分 方 案 。张妮 等 对 江苏侏 罗 系一 白垩 系 火 山岩地 层对 比及划 分进 行 了探 讨 。前人 在研 究 中特
裂缝 不仅 是 火 山岩储 层重 要储 集 空 间 ,更 是 良好 的渗 流通 道 。邓 攀等 l 利 用 电导 率测 井 、 波测 井 、 3 8 声 放 射 性 测井 和地 层倾 角测 井 等方 法对 火 山岩 储 层 的构 造 裂缝 进行 了识 别 。章 凤奇 等 I] 过 系统 的等 温 剩磁 和 3通 9 热退 磁分 析火 山岩储 层 裂缝 的发 育方 向。 对 于火 山岩 储层 裂缝 的表征 , 应该 把 握 2个 要 素 :
a 垂 向高 角 缝 , S 7井 , 5 .9 3 5 .5 X1 36 98 ~ 00 m 6
b 石 英 炸 裂 缝 , S 2井 , 6 . X1 36 61 8m, ̄ 0 5 1
图 1 松 辽 盆 地 某 区 火 山岩 裂 缝 岩 心 及 镜 下 特 征
第 1 9卷 第 1期
( 图 1。 见 )
K w m t T m hs _] 运用 岩石 学 方法建 立 a a oo o o i a等 3在 5 非 均质 火 山岩储 层 地质 模 型研究 中 ,开 展 过火 山岩体 识 别 和追踪 的工作 。受 火 山 口分布 位置 和 火 山喷发 旋 回的共 同控 制 , 同一 火 山喷发 时期 。 成众 多 形态 各 在 形

构造 因素 、 山岩岩 性 特征 和火 山 喷发模 式 . 立大 尺 火 建
度 的火 山岩 等 时地 层格 架 ; 然后 , 据火 山 喷发 旋 回控 依 制 火 山岩体 空 间展 布 ,在 钻井 资料 约束 的 地震 剖 面和 火 山岩 体追 踪 识别 基础 上 ,进行 火 山岩 储层 地 层精 细

精细相控储层地质建模技术在老油田调整挖潜中的应用——以绥中36-1油田为例

精细相控储层地质建模技术在老油田调整挖潜中的应用——以绥中36-1油田为例
模型 。
水 产 状 , 识 油 藏 特 征 , 定 量 认 用 化 、 视 化 的形 式 精 细 构筑 油 田 可
的三 维 地 质 模 型 . 石 油地 质 领 是
域 的新 技术 2 -。近 年来 , 海油 田采 用 多种建 模 软 ] 渤 件, 先后 建立 了多 个在 建 和在 生 产油 气 田的地 质模
型, 明显 深化 了对 油藏 的认 识 , 高 了研 究 成 果 的 提
1 相 控 建 模 的研 究思 路 及 方 法
所谓 相 控建 模 是指 对 物性 参数 如 孔 隙度 、 渗透
质 量 , 善 了科 研 环 境 和工 作 效 率 , 得 了理 想 的 改 获
经 济效 益和 社会 效益 。
地质建模技术是以地震 、 地 质 、 井 、 藏 等 综 合 信 息 为基 测 油 础 , 据地 质规 律 . 依 以计 算 机为 手
段 , 析储 层 分 布规 律 及 油 、 、 分 气
出程 度 为 1 .2 8 %。含 水 上 升速 度 加 快及 产 量 递 减 5
加 快 是 I 生 产所 面临 的主要 问题 。分 析认 为注入 期 水 突进 明显 导 致各 油层 的动 用状 况 差异 显著 。 是造
精 细相 控储 层 地 质 建模 技 术在 老油 田 调整 挖 潜 中的应 用
— —
以绥 中 3 — 油 田为例 61
吕坐 彬 , 春 明 , 春 亮 , 赵 霍 薛艳 霞 , 张 岚
( 中海石油 ( 国) 限公 司天 津分公 司渤 海油 田勘探 开发研 究 院) 中 有
摘 要: 以绥 中 3 — 6 1油 田 I 为例 , 期 首先 , 用 以精 细地 质建模 为 目的 的地震 、 井和地 质一 体化 综合研 利 测

《2024年低渗透储层综合评价方法研究》范文

《2024年低渗透储层综合评价方法研究》范文

《低渗透储层综合评价方法研究》篇一一、引言在石油、天然气等资源开发领域,低渗透储层因具有特殊的地质特性和工程挑战,其开发和利用成为科研工作者和技术专家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由于低渗透储层的低产特性、地质结构的复杂性,对于该类储层的评价成为高效开发和可持续利用的重要环节。

因此,本篇论文的研究目标是系统地探讨低渗透储层的综合评价方法,为实际开发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二、低渗透储层概述低渗透储层是指渗透率较低的储层,其特点是孔隙度小、渗透率低、储层非均质性强等。

由于这些特性,低渗透储层的油气开采难度大,开发成本高。

然而,随着全球能源需求的增长和传统高渗透储层资源的逐渐减少,低渗透储层的开发利用显得尤为重要。

三、低渗透储层综合评价方法针对低渗透储层的特性,本文提出了一种综合评价方法,包括地质评价、工程评价和经济评价三个方面。

1. 地质评价地质评价是低渗透储层综合评价的基础。

首先,通过地质资料分析,了解储层的岩性、物性、含油气性等基本特征。

其次,利用地球物理测井、地震勘探等技术手段,对储层进行精细描述和预测。

此外,还需要进行储层物性参数的测定和计算,如孔隙度、渗透率等,以全面了解储层的性质和特征。

2. 工程评价工程评价是针对低渗透储层的开发工程进行的技术和经济评价。

在技术方面,需考虑钻井工程、采油工程、增产措施等技术的适用性和效果。

在经济方面,需对开发成本、经济效益等进行综合评估。

此外,还需考虑环境影响和安全风险等因素。

3. 经济评价经济评价是低渗透储层综合评价的重要部分。

通过对开发成本、销售收入、投资回报等经济指标的分析和预测,评估低渗透储层的经济价值和开发潜力。

同时,还需考虑市场需求、价格波动等市场因素对开发效益的影响。

四、综合评价方法的应用以某低渗透油田为例,应用上述综合评价方法进行实际分析。

首先进行地质评价,通过地质资料分析和地球物理测井等技术手段,了解储层的性质和特征。

其次进行工程评价,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钻井、采油等技术方案,并进行经济效益分析。

石油天然气地质学 第4章储层孔隙结构新进展

石油天然气地质学 第4章储层孔隙结构新进展
(二)饱和中值压力(Pc50) 它对应的孔喉半径称为中值孔喉半径(r50) (三)最小非饱和孔隙体积百分数 束缚水饱和度(Swi)
51
52
二、毛管压力曲线常规定量分析
(四)孔隙-喉道分选性
75% 总饱和度下的压力 PTS 25% 总饱和度下的压力
(五)储层级别(Reservoir grade)
18
二、次生孔隙(secondary porosity)
2、破裂孔隙-裂缝(fracture)
19
二、次生孔隙(secondary porosity)
2、破裂孔隙-裂缝(fracture)
20
二、次生孔隙 (secondary porosity)
3、晶间孔隙 ---重结晶作用晶间孔为主
21
二、次生孔隙(secondary porosity)
2 碳酸盐岩基块的喉道类型:管状喉道 孔隙缩颈喉道 片状喉道
五、碳酸盐岩储层的孔隙结构
1 孔隙空间由孔隙及相当孤立的近乎狭窄的连通喉道组成。 2 孔隙空间的缩小部分为连通喉道,喉道变宽即成孔隙。 3 孔隙由细粒孔隙性连通带所连通,镜下可见连通支脉。 4 孔隙系统在白云岩的主体或胶结物的颗粒之间发育,孔隙大 部分反映了颗粒外形。 5 孔隙主要由裂缝沟通。 6 由两种以上基本孔隙结构构成。
孔喉分选性则是指孔喉大小分 布的均一程度
50
第四节
压汞数据的孔隙结构参数研究进展
二、毛管压力曲线常规定量分析
(一)排驱压力(displacement pressure) Wardlaw和Taylor(1976) :取饱和度为20%时对应的压力为排驱压力。
Schowalter(1979):把汞饱和度在10%的压力定义为排驱压力。 在毛管压力曲线上, 沿着曲线的平坦部分作切线与纵轴相交的压力 值就是排驱压力(Pd)。

精细地质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精细地质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Ab t a t sr c :Att e l t rs a e o t rd i e x l i to h a e t g fwa e- r n e p o t in,s m epr b e sa p a e v a o o lm p e r d,o e i t e h g t r c n e t n s h i h wa e o tn i h i s r t ,a d t e o h ri a g e t e l fs r l so l e a n d i h ta a n t e ol ta a n h t e r a a u p u i d t i e t es r t .To e h n e r c v r a i ti s d o n n a c e o e y r t o,i s n c s a y t a e ab te n e s a d O h ir — e e o e et fr s r o r e e s r o h v e t ru d r t n n t em c o h t r g n i o e e v i.Asa me s r O r s l e t e ep o — y a u et e o v h s r b l ms h t d ffn e l g e sa o g v r l B s d o h e m e rc fa u e fr s r o r tu t r n e ,t e s u y o i e g o o y g t ln e y we 1 a e n t e g o ti e t r so e e v i ,s r c u e a精 细 地 质 研 究 现 状 及 发展 趋 势
吴诗 勇 ,李 自安
( .中 国科 学 院 广 州 地 球 化 学 研 究 所 ,广 东 广 州 5 0 4 ;2 1 1 6 0 .中 国科 学 院 研 究 生 院 ,北 京 1 0 3 ) 0 0 9

基于地震资料的薄互层储层精细地质建模

基于地震资料的薄互层储层精细地质建模

基于地震资料的薄互层储层精细地质建模石莉莉【摘要】某地区 C 油田钻井少、井距大,且具有储层砂体薄、横向连通差、砂体相变快的特点,仅依靠测井数据插值难以准确刻画砂体边界,建立的模型精度较低,直接影响到剩余油分布预测和油藏开发调整。

基于地震资料的精细地质建模,应用地震解释的断层和层位数据,建立储层精细构造格架;通过地震反演建立测井解释岩相与地震数据之间的联系,建立相模型时,利用协克里金方法,将地震反演的波阻抗作为第2变量约束井间砂体预测。

结果表明,井震结合研究断层更精确,地震解释面的约束使井间构造幅度保留了地震解释的相对趋势,更好地描述出井间微小构造;地震反演波阻抗的协同应用使模型在平面上融合了地震数据中观测到的大尺度结构和测井数据的地质特征,垂向上则在反演结果的基础上进一步趋于测井尺度,有效地降低了井间预测的不确定性,提高了岩相建模的精度。

【期刊名称】《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版)理工卷》【年(卷),期】2016(013)001【总页数】4页(P12-15)【关键词】井震结合;薄互层储层;精细地质建模;地震反演【作者】石莉莉【作者单位】中石化河南油田分公司采油一厂,河南桐柏 47478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31.44某地区C油田钻井少、井距大,整体上勘探程度较低,对研究区砂体空间展布规律认识不清;其储层为三角洲前缘沉积,单砂体厚度薄,砂泥叠置交互严重,为典型的薄互层储层,同时受储层非均质性强的影响,储层横向变化快,油气分布规律十分复杂[1,2];亟需建立精细的储层地质模型来揭示砂体空间展布特征。

为此。

笔者运用基于地震资料的薄互层储层精细地质建模方法[3,4]对C油田进行研究。

基于地震资料的建模方法主要包括2个方面:井震结合构造框架模型建立和井震结合岩相模型、属性模型建立。

精确的构造框架模型为后期插值运算提供了边界限制,构造模型不准确会造成地震数据重采样到模型中时出现较大误差,从而使地震约束失去意义。

现代油藏精细描述技术和方法探讨

现代油藏精细描述技术和方法探讨

现代油藏精细描述技术和方法探讨引言随着全球能源需求的不断增长以及传统油气储量的逐渐枯竭,对于新油气田的勘探和开发变得愈发迫切。

现代油藏精细描述技术和方法的研究,对于有效的勘探和开发新油气田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现代油藏精细描述技术和方法的相关内容,分析其在油气田勘探开发中的应用现状和发展前景。

一、现代油藏精细描述技术和方法概述现代油藏精细描述技术和方法是指利用先进的地质学、物理学和化学等知识,对油气储层进行细致的描述和分析的技术手段。

其主要目的是为了更加全面、准确地认识油气储层的地质特征和储层性质,以便指导油气田的勘探和开发工作。

现代油藏精细描述技术和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岩心分析技术:通过对岩心样品的详细分析,可以获得油气储层的孔隙结构、孔隙类型、孔隙度、渗透率、孔隙流体性质等重要信息。

2. 地震勘探技术:利用地震波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特性,可以获得地下岩石的构造、厚度、成岩相、孔隙度等信息。

3. 电阻率测井技术:通过电阻率测井仪器,可以测量地下岩石的电阻率信息,进而获得岩石的孔隙度、渗透率等特征。

4. 成像技术:利用现代成像技术,可以对地下油气储层进行三维成像,获得储层的空间结构、油气分布情况等信息。

二、现代油藏精细描述技术和方法在油气勘探中的应用现状现代油藏精细描述技术和方法在油气勘探中的应用已经取得了一系列的重要成果。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油气储层预测:利用岩心分析技术和地震勘探技术,可以对潜在的油气储层进行准确的预测。

这为油气勘探工作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2. 油气储层评价:利用电阻率测井技术和成像技术,可以对已经发现的油气储层进行详细的评价,为油气勘探的后续工作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

3. 油气储层开发:通过现代油藏精细描述技术和方法,可以对油气储层的开发潜力进行深入分析,指导油气田的合理开发。

三、现代油藏精细描述技术和方法的发展趋势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油气勘探技术的不断创新,现代油藏精细描述技术和方法也在不断发展和完善。

精细油藏描述研究进展

精细油藏描述研究进展
自然电位电阻率单层厚度槽流砾石体粗砾岩中砾岩含砾砂砾岩大漏斗形倒梯形高漏斗形倒梯形8m左右槽滩砂砾体中砾岩砂砾岩中大漏斗形倒梯形中高漏斗形倒梯形薄小于2m含砾砂岩粗砂岩小中漏斗形倒梯形低中漏斗形倒梯形薄一般小于3m漫洪内细粒粉砂岩泥质粉砂岩含砾泥岩低平直低平直薄小于2m外带片流砾石体中砾岩含中砾细砾岩含泥砂砾岩大以漏斗形倒梯形为主高以漏斗形倒梯形为主7m左右含砾砂岩中细砂岩小中漏斗形倒梯形低中漏斗形倒梯形薄一般小于3m漫洪外细粒粉砂岩泥质粉砂岩含砾泥岩低平直低平直薄小于2m辫流水道砂质砾岩含砾砂岩粗砂岩中砂岩7m左右辫流砂砾坝细砾岩砂质砾岩含砾砂岩中大漏斗形倒梯形中高漏斗形倒梯形7m左右漫流砂体含砾砂岩细砂岩薄小于2m漫流细粒含砾粉砂质含砾泥岩低平直低平直或微齿状5m左右径流水道细砂岩粉砂岩薄小于2m水道间细粒粉砂质泥岩泥岩低平直低平直或微齿状4m左右松辽盆地徐东地区营城组一段火山岩储层评价参数特征陈欢庆等2012tableparameterscharacteristicsvolcanicreservoirevaluatedyingchengformationxudongareasongliaobasinchenhuanqingetal
a 1 . , 2 0 1 0 ; T h o m a s e t a 1 . , 2 0 1 0; Q a z v i n i F i r o u z e t a 1 . ,
2 01 2;Ch e ka n i , 2 01 2; Gup t a e t a 1 ., 2 01 2;Ra h i m e t
起 足够 的 重 视 。 最 后 针 对 上 述 问 题 指 出 了该 项 研 究 8个 方 面 的发 展 趋 势 。
关键词 : 精细油藏描述 ; 高分辨率层系地层学 ; 构 型分 析 ; 储层分类评价 ; 流动单元 ; 地质建模

石油工程系精细油藏描述与地质建模技术综述

石油工程系精细油藏描述与地质建模技术综述

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题目:精细油藏描述与地质建模技术综述学生: ****系别: ***专业班级: ****指导教师: ****0年月日摘要油气藏描述是油气田勘探、开发过程中一项利用获取的地下信息来研究和定量描述油气藏开发地质特征并进行评价的新技术。

本文在查阅大量国外资料的基础上,总结了不同阶段油气藏描述的主要任务、研究容及相应的技术方法。

作为油气藏描述的最终成果,储层地质建模是近年发展起来的对油气储层定量表征和刻画的技术。

本文从储层建模的基本理论入手,在简要介绍储层建模的类型的基础上,重点论述了国外已知的几种储层建模技术和方法及各种方法的适应性,同时详细列举了储层建模的步骤,并对储层地质建模应用围和效果进行了简要评述。

本文对于全面了解油气藏精细描述及储层地质建模的研究容、方法、理论基础及研究实施步骤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AbstractReservoir description is a new technology that is to study and quantitatively describe the 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reservoir development, and to evaluate them, through application of the obtained underground information, during oil/gas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process. Based on the consulting a large number of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data, the main task, research content, and respective technical methods of oil / gas reservoir description at various stages are summarized in this paper. At the same time as the final results of reservoir description, reservoir geological modeling is a technology that, developed in recent years, quantitatively describes and depicts oil/gas reservoirs. Proceeding from the basic theory of the reservoir modeling , on the basis of a brief introduction to the type of reservoir modeling, several known reservoir-modeling techniques and methods at home and abroad, and their adaptability of various methods are mainly discussed in the paper. Detailed steps of reservoir modeling were enumerated in the paper, and the field of application and effectiveness of reservoir modeling are briefly reviewed. This paper has important significance for a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of the content, methods, theoretical basis, and implementation steps of researches on the fine description of reservoirs andreservoir modeling.前言一般认为精细油藏描述是指油田进入高含水期和特高含水期后、对油田挖潜和提高采收率,以搞清剩余油分布特征、规律及其控制因素为目标所进行的油藏多学科综合研究[1]。

储层精细解释方法研究及应用实例分析的开题报告

储层精细解释方法研究及应用实例分析的开题报告

储层精细解释方法研究及应用实例分析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随着油气资源的逐渐枯竭,勘探重心正逐渐从“大油田”向“小油气藏”转移。

在这个背景下,储层精细解释就显得越来越重要。

储层精细解释是指通过分析地震、测井、岩心等资料,建立地质模型,并进行精细解释,从而获得更准确的储层描述信息。

储层精细解释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实现精细勘探和精细开发,提高油气勘探开发的成功率和经济效益。

储层精细解释方法的研究和应用在石油工业中具有广泛的意义,对油气勘探开发的成效起到了关键作用。

本项目将研究储层精细解释相关方法,并结合实例进行应用分析,旨在提高勘探开发效益,促进石油工业的发展。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本项目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储层精细解释方法、储层特征分析、地质模型建立等方面。

研究方法包括资料收集、图像处理、地质模型建立和模拟等。

(一)储层精细解释方法本项目将介绍常见的储层精细解释方法,包括地震解释、岩心分析、测井解释等。

通过分析不同储层精细解释方法之间的优缺点,确定最佳的解释方法,从而提高储层描述的准确度。

(二)储层特征分析本项目将通过分析储层的地质属性、岩性、孔隙度、压力等特征,建立储层特征分析模型。

通过对储层特征进行分析,可以提高储层描述的准确度,并为后续的地质建模和精细勘探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三)地质模型建立本项目将使用常见的地质建模软件,建立储层地质模型。

通过对储层属性的细致描述,建立更加准确的地质模型。

地质模型是油气勘探开发的基础,其精确度直接影响后续开发的成功率和经济效益。

(四)模型模拟本项目将使用储层模拟软件进行模型模拟。

通过对储层的流体运移规律进行模拟,预测储层的储量、质量等参数。

同时,可以预测各类开发方案的管网参数、工艺参数、生产参数等。

通过模拟,可以进一步提高油气勘探开发的效益。

三、应用实例分析本项目将选取一个实际的储层进行研究,分析其地质属性、模型建立和模型模拟等方面的问题。

通过应用实例分析,检验研究方法的可行性和实用性。

基于地震、测井和地质综合一体化的储层精细建模

基于地震、测井和地质综合一体化的储层精细建模

基 于 地 震 、 井 和 地 质 综 合 一 体 化 的储 层 精 细 建 模 测
霍 春 亮 古 莉 赵 春 明
( 中海 石 油 ( 国) 限 公 司 天 津 分 公 司 技 术 部 1 中 有 天津
闰伟 鹏 杨 庆 红
北 京 1 0 2 ; 0 0 7
3 0 5 ; 2 中海 石 油 ( 国) 限 公 司 北 京 研 究 中 心 042 中 有
2 CNOOC iig Ree rh C ne . Bej n sa c e tr,Bej n 0 0 7,Chn iig 1 0 2 ia; 3 .Per C iaExp o a ina d Deeo to h n lr to n v lpme t sa c n ttt Bej n 0 0 3,Chn ) n e rh I siue, iig 1 0 8 Re ia
3 .中 国 石 油 勘 探 开 发研 究 院 北 京 1 0 8 0 0 3)
摘 要 :以渤 海 某 油 田新 近 系 明化 镇 组 下 段 缓 坡 三 角 洲平 原 亚 相 分 流 河 道 储 层 为 例 , 用 以 精 细 地 质 建 模 为 目 的 的 地 震 、 井 和 地 利 测 质 一体 化 综合 研 究 方 法 , 理 划 分 模 拟单 元 并 定 量 描述 各 单 元 内沉 积 微 相 特 征 ; 合 相 概 率 函数 和 砂 体 连 通 概 率 等 定 量 约 束 条 件 , 合 结 建 立 了半 定 量 定 量 储 层 地 质 知 识 库 , 现 了等 时 建模 、 因控 制 相 建 模 、 定 性 条 件 约 束 随 机 建 模 三 者 的 有 效 结 合 ; 用 基 于 目 实 成 确 采 标 的 随 机模 拟 方 法 建 立 了储 层 地 质 模 型 。对 基 于 目标 的分 段 模 拟 方 法 和 河 道模 拟 方 法 的 沉 积 微 相 模 拟 结 果 进 行 的 对 比表 明 , 者 前 能 更好 地 实现 河道 主 流 线 、 概 率 函 数 、 问砂 体 连 通 概 率等 多个 条 件 的约 束 , 模 拟 结 果 与地 质 认 识 更 吻合 。 依 据 相 控 建 模 思 路 相 井 其 及 各 微 相 砂体 物 性 参 数 , 用 协 同模 拟 方 法 建 立 了物 性 参 数 模 型 。 实 际 井 资 料 表 明 , 地 质 模 型 为 基 础 的数 值 模 拟 结 果 与 生 产 动 采 以

埕海油田不同沉积储层砂体精细预测研究——以埕海一区庄海8断块为例

埕海油田不同沉积储层砂体精细预测研究——以埕海一区庄海8断块为例

埕海油田不同沉积储层砂体精细预测研究——以埕海一区庄海8断块为例摘要:随着我国各项工业生产技术的不断提升,以及相关研究项目的不断拓展,我国国内工业生产总值连年攀升,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近年来,中国石油下属科研机构不仅独立完成了诸多科研项目,而且,很多技术及测算数据为实践提供了较大的帮助。

埕海一区庄海8断块是大港埕海油田天然气产能建设的重点区块,经新井钻探,该区块的天然气地质储量较高,且新增天然气储量也较其它区块略胜一筹。

本文就以埕海一区庄海8断块为例,探究埕海油田不同沉积储层砂体精细预测的相关问题,以期为实践提供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埕海油田沉积储层砂体精细预测研究前言:埕海油田的地质环境特点较为突出,不仅存在砂层薄、单砂层变化快等问题,而且不同沉积储层砂体精细预测难度较大,这就给油田开发带来了阻碍。

但在实际开采过程中,需要做足准备,针对砂层、泥岩的速度变化进行细致的分析和研究,明确油田不同沉积层砂体精细特征,才能顺利执行开采项目,建立不同晶族间的注采关系。

从埕海一区庄海8断块的开采情况来看,鉴于该区块的沉积类型较多、储层纵横向变化快、油藏类型复杂多样等特点,则需要采取多种技术来进行储层精细预测。

一、埕海油田不同沉积储层砂体精细预测所面临的阻碍在进行实际的油田开发过程中,由于地质环境的差异,不同项目的运作难度不尽相同。

从埕海油田的整体开采环境来看,不同区位的地质状况略有不同,因此,造成埕海油田不同沉积储层砂体精细预测的结果不同。

在实践中,要根据具体情况对油田开发项目进行探究,并采取有效手段解决实际问题。

1.埕海油田开发环境概述埕海油田地处埕北断坡区,被分成埕海一区、二区、三区,总井数达五十七口,年产值较高。

其中,埕海油田一区发育有三套开发层系,含四个相对独立的开发单元,庄海8断块属于埕海一区范围[1]。

总体来说,埕海油田所处的地质环境较为复杂,部分区域单砂层较薄,横向变化较大,项目投产难度相对较高。

储层流动单元研究进展

储层流动单元研究进展

Ad a c si h t d f s r o rF o Un t v n e t eS u yo n Re e v i l w i
CHEN Hua — i n q ng, U H Yon l YA N n, g—e, Li TO N G i M n
R s ac s tt o erlu x lrt na dDe e p e tP t C i , e ig1 0 8 e e rhI tue f t e m E po ai n v l m n, er hn B qn 0 0 3 ni P o o o o a
展 趋势 。
关键词:流 动单元 ;储层 ;参 数;聚类分 析;地 质建 模;动态 ;剩余 油 中图分类 号: El22 ; 2 ; 6 81 T 2 .3 0 9 P 2 . 文献标志 码: A 文 章编号 : 0 63 2 (0 00 —7 —0 10 —0 12 1 )68 5 1
储 层 流 动 单 元 研 究 进 展
陈 欢 庆 ,胡 永 乐,闰 林 ,童 敏
中国石油 勘探 开Leabharlann 研 究院,北 京 1 0 8 00 3
摘 要 :从 流 动单元 的概 念人 手 ,结合 自身实 践,详细 介绍 了 目前流 动单 元研 究 中所使 用 的沉积 学 和层序 地 层 、聚类分析 、地质 建模 、物理实 验 、测井或 地震等 地球物 理方法 以及其 它多种研 究方法 ,并 简要评述 了 这 些方法 的优缺点 。 同时 分析 了 目前 流动 单元研 究 中存 在 的各 种 问题 ,在此 基础上指 出 了流 动单元 研究 的发
流动单元 是 H a 等 (9 4提 出的概念 ,定义 为 er n 18 )

等 认识 方 面都 具有 十 分重 要 的作 用( 魏斌 等 , 0 3, 20 ) 对 预 测 油藏 开 发 生产 性 能具 有 十分 重要 的 意义 ( 吴 元 燕 等,2 0 ) 0 5,因此 从该 概 念 的提 出之 始 至今 ,一

储层精细刻画与预测技术研究

储层精细刻画与预测技术研究

储层精细刻画与预测技术研究作者:张凌达来源:《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3年第12期摘要:辽河油田是一个具有多种油品性质、多种储集类型、多套含油层系的复杂断块油田,是一个典型的“石油地质大观园”。

针对辽河地质结构复杂、破碎等特点,决定了对储层的研究技术也注定不会以一种技术包打天下,本文研究的储层精细刻画技术即以地质理论为指导,综合运用岩心、录测井、和三维地震等资料,从单砂体以及裂缝这两种储层类型出发,对其不同的表征参数进行精细刻画研究,成功指导了多个区块薄层水平井部署、岩性油气藏及兴古巨厚潜山油藏高效开发,在油田开发部署方面具有一定的借鉴及推广价值。

关键词:储层精细刻画储层预测开发部署0 引言辽河油田主体位于下辽河地区,地跨辽宁、内蒙古两省区。

辽河盆地属于华北陆台东北部的一个中、新生代盆地,按照不同构造级别可划分为35个二级构造带,83个三级构造单元,1000多个断块,油藏类型复杂多样、含油层系多、井段长,沉积体系类型多、储层岩性、储集类型多样,自上世纪六十年代投入开发,已经历了四十余年的勘探开发历程,油田开发主力区块均已进入快速递减阶段,剩余油分布零散,需要开展精细油藏描述工作,实现老油区长期稳产,储层精细刻画与预测技术的发展,将为油田开发持续注入新的活力。

1 储层精细刻画技术思路储层精细刻画技术即以地质理论为指导,综合运用岩心、录测井、和三维地震等资料,从单砂体以及裂缝这两种储层类型出发,对其不同的表征参数进行精细刻画研究,单砂体的刻画内容包括空间展布、空间形态、内部构型、大孔道识别、三维模型以及动态变化;裂缝储层刻画内容主要包括岩性特征、裂缝特征、裂缝预测以及裂缝储层综合评价(见图1)。

2 储层精细刻画与预测技术研究2.1 单砂体精细刻画技术2.1.1 井震结合,等时对比由于大多数砂岩储层目的层比较薄,地震只能追踪砂层组的顶底,内部小层无法在地震上追踪。

因此应用Landmark一致性技术,可充分实现井震联合优势,利用地震层位控制井点以外趋势,进行小层延拓,从而合理而高效获得全区的小层构造,在研究中,还应充分考虑目标区域沉积特征,结合地层厚度,以沉积旋回为基础,砂体为单元,标志层作控制,以古生物资料确定时代,结合油水分布,在原来分层认识的基础上,综合岩性、电性特征由点到线再到面逐级对比划分,利用井震结合,开展相控等时对比,建立单砂体相控等时对比模式,研究各单砂层之间的接触关系,为井网层系适应性评价,生产动态分析及剩余油细化研究提供了基础。

碎屑岩储层研究进展

碎屑岩储层研究进展

中国石油碎屑岩储层研究进展杭州所科研项目分布图新疆塔里木长庆大庆吉林辽河大港华北吐哈玉门青海四川1、石油勘探家的根本任务过去:在有利相带中找圈闭现在:在有利相带的孔隙带(含裂缝与洞穴)中找圈闭,有利孔隙带的形成与成岩演化关系密切2、随着油气勘探开发的深入,储层研究在整个石油地质研究中的比重越来越大3、砂质沉积物(岩)的成岩作用砂质沉积物(岩)的形成演化包括五个阶段:风化—搬运—沉积—成岩—变质成岩作用在沉积物(岩)的形成演化旋回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沉积作用的基础上,成岩作用是决定储层性质的主要地质营力成岩作用关系到油气生成、运移、聚集成藏等一系列石油地质问题,也关系到不少金属矿床的形成,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发展迅速,国内外都十分重视。

碎屑岩储层研究进展主要内容Ⅰ、储层评价的重要意义一、生产中的问题二、储层评价是一项重大的系统工程三、高水平、高质量搞好储层评价Ⅱ、碎屑岩储层研究若干进展Ⅲ、近年来得到的几点认识:一、我国主要含油气盆地碎屑岩储层的孔隙类型总体上以原生粒间孔为主,次生孔隙居次要地位,溶蚀对象则以硅酸盐矿物为主。

二、渗流带若干典型标志的发现及其重要意义。

三、三类(低阻)油层的成因及其地质意义。

Ⅳ、结合实际情况,谈谈陆源及自生矿物的识别特征及地质意义Ⅴ、思考与讨论内容Ⅰ、储层评价的重要意义石油工作者的“岗位在地下,斗争对象是油层”,实际上就是储层问题。

石油勘探开发全过程,实质上就是寻找储层、认识储层、保护储层、改造储层的过程。

石油生产的主要活动就是采用一切办法,最大限度地发挥储层的产能。

储层的展布、性质变化,直接决定和影响石油的储量、采油方式,产量和生产时间等。

一、生产中的问题当前的主要问题是:1、储层的潜力有多大,有的40-50T/d,有的少于1T/d。

通过精细的研究,给以一个科学的结论是可以的,为正确评价每个新发现的油层,采取相应措施,发挥油层最大潜力。

2、有效储层埋藏界线问题,不同地质背景和不同储层性质是不一样的,如塔里木不同于大庆,石英砂岩不同于岩屑砂岩等等。

储层成岩作用研究进展

储层成岩作用研究进展

摘 要 :结 合 自身实践 ,将 目前储层成岩作用研究 总结为 成岩 阶段的划 分和成 岩作用 的分类 等研究 、成 岩作用 对 储层性 质的影响 、成岩作用模拟 、成岩相和成岩模 式分 析 、成岩 作用 与油气 成藏关 系研究 、沉积学 与成岩作用 关 系分 析 、成岩 作用 建模研究 、成岩作用与其他学 科交 叉研究 等 8方 面 ,认 为研究最 多 、最重要 的是 成岩作用 对储层 性质的影响 。同时将 目前成岩作用 中存在 的问题 总结为成 岩作用 对储 层物性 影响研究 内容 较单一 、成 岩
2 0 1 3年 4月
大庆 石油 地质 与开 发
P e t r o l e u m Ge o l o g y a n d Oi l i f e l d De v e l o p me n t i n Da q i n g
Ap r ., 2 01 3
第 3 2卷第 2期
作用研究 的方法 和手段有待丰富 、成岩相 的研究 薄弱 、成 岩作用 的定量 化研 究有待 加强 、成 岩作用 的综合分 析 不够 、成岩作用研究 精度不高等 6个方面 。指 出了今后储层成岩作用研究 的发展趋势。 关 键 词 :成岩作用 ;成岩 相 ;定 量表征 ;储层物性
中图分类号:T E 1 2 2 . 2
t h e f o l l o w i n g e i g h t a s p e c t s :( 1 )c l a s s i i f c a t i o n s o f t h e d i a g e n e t i c s t a g e s a n d d i a g e n e s e s ;( 2)i n l f u e n c e s o f t h e d i a — g e n e s e s o n t h e p h y s i c a l p r o p e r t i e s o f r e s e r v o i r s ;( 3 )d i a g e n e s i s s i mu l a t i o n ;( 4 )a n a l y s e s o f d i a g e n e s i s f a c i e s e s a n d t h e i r m o d e s ;( 5 )r e l a t i o n b e t w e e n t h e d i a g e n e s e s a n d h y d r o c a r b o n a c c u mu l a t i o n ;( 6)r e l a t i o n a n a l y s e s b e — t w e e n t h e s e d i me n t o l o g y a n d d i a g e n e s e s ;( 7 )d i a g e n e s e s m o d e l i n g ;【 8 ) d i a g e n e s e s a n d t h e c r o s s - s t u d y w i t h o t h e r

页岩气储层孔隙系统表征方法研究进展

页岩气储层孔隙系统表征方法研究进展

页岩气储层孔隙系统表征方法研究进展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能源需求的日益增长和常规油气资源的逐渐枯竭,页岩气作为一种重要的清洁能源,已引起全球范围内的广泛关注。

页岩气储层的孔隙系统是决定其储气能力和渗流特性的关键,因此,对页岩气储层孔隙系统的深入研究和精确表征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旨在全面综述页岩气储层孔隙系统表征方法的研究进展,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科研工作者和工程师提供有益的参考。

文章首先介绍了页岩气储层的基本特征,包括其岩石学特性、孔隙类型和分布规律等。

随后,文章重点阐述了当前页岩气储层孔隙系统表征的主要方法和技术,包括基于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的微观结构观察、基于核磁共振(NMR)和射线计算机断层扫描(-CT)的孔隙结构和分布分析、以及基于压汞法和气体吸附法的孔隙大小和孔径分布测量等。

这些方法和技术在页岩气储层孔隙系统的表征中各有优缺点,本文对其适用性和局限性进行了详细分析。

文章还讨论了页岩气储层孔隙系统表征方法的发展趋势和未来研究方向。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新的表征方法和技术不断涌现,如基于纳米技术的孔隙结构表征、基于和大数据的孔隙系统建模和预测等。

这些新兴技术为页岩气储层孔隙系统的深入研究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本文旨在全面梳理和总结页岩气储层孔隙系统表征方法的研究进展,以期为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本文也期望能够激发更多科研工作者和工程师对该领域的关注和兴趣,共同推动页岩气储层孔隙系统表征技术的创新和发展。

二、页岩气储层孔隙系统基本特征页岩气储层孔隙系统具有复杂多变的特征,其储集空间主要包括基质孔隙、裂缝和微裂缝等。

这些孔隙系统不仅具有纳米级的微小尺寸,还呈现出显著的非均质性。

基质孔隙是页岩气的主要储集空间,它们主要分布在页岩基质的粒间和粒内,形态多样,如圆形、椭圆形、不规则状等。

裂缝和微裂缝则是页岩气的重要运移通道,它们能够连接基质孔隙,形成有效的渗流网络。

我国油藏开发地质研究进展

我国油藏开发地质研究进展
a n d t he s u p e io r it r y lo f w c ha nn e l o f r e s e vo r i r we r e de ve l o p e d. Th e f i ne d i g i t a l s i mul a t i o n mo de l wa s e s t a b l i s he d,a nd t h e 3 D f l u i d f i t t i ng c o nd i — t i o n s we r e p r e s e n t d . The e d e s c ipt r i o n of r e a i m ni n g oi l i s mor e a g r e e a b l e t o t h e d y na mi c s i t u a t i on o f o i l f i e l d. Ke y wo r d s:r e s e r v o i r d e ve l o pm e nt ge o l o gy;r e ma i ni ng o i l e nr i c hm e nt ;c o nt r ol l i ng f a c t or ;l o w— gr a de f a ul t ;f l u vi a l r e s e r v oi r;r e s e r vo i r de s c r i pt i on
Ab s t r a c t :M o s t o i l f i e l d s i n t h e e a s t e r n Ch i n a h a v e e n t e r e d t h e h i g h wa t e r — c u t s t a g e o f o i l f i e l d d e v e l o p me n t . Th e r e s e a r c h o f o i l f i e l d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8卷第2期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Vol .28No .22006年6月J ournal of Earth Scienc es an d Environ mentJun .2006[收稿日期] 2005-05-08[基金项目] 中国科学院边缘地质重点实验室基金项目(MSGL 04-3)[作者简介] 吴诗勇(1971-),男,安徽太湖人,博士研究生,从事油田开发地质学研究。

精细地质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吴诗勇1,2,李自安1(1.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广东广州510640;2.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0039)[摘要] 水驱采油后期,油层的含水率越来越高,然而大量的可动剩余油却滞留于地下。

要提高这部分油层的采收率,必须加强对储层微观非均质性的认识。

精细地质研究作为一种方法,在这种背景下,便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和应用。

旨在对其做一个阶段性的小结,从储集层砂体几何形态、内部结构以及孔、渗空间变化特征出发,概述了精细地质研究的内容为细化开发单元、成因单元砂体的连续性和连通性描述、砂体内部建筑结构单元的划分、流动单元的研究、表外储层研究、地质建模等。

并提出了今后研究发展的主要方向。

为油田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关键词] 精细地质;成因单元;结构单元;流动单元;表外储层;综述[中图分类号] TE 122.2;P 618.130.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6561(2006)02-0058-07Actuality and Dev elopment of Fine Ge ologyWU Shi -yo ng1,2,LI Z i -an1(1.Guangzho u Institute of G eochemistry ,Chinese Acade my of Scienc es ,Guangzhou 510640,Guangdo ng ,C hina ;2.S ch o ol Graduate ,C hine se A cademy of Science s ,Beij ing 100039,C hina )Ab s tra ct :At the later stage of w ater -driven ex ploitatio n ,so me proble ms appe ared ,o ne is the hig h w ater co ntent in the oil strata ,and the other is a gre at de al of surplus oil detained in the strata .To enhance rec overy ratio ,it is nec essary to have a better u nderstan d on the micro -hetero geneity of reserv oir .As a m easure to res olve these pro b -lem s ,the stu dy of fine geolo g y gets alo ng very well .B ased on the ge om etric fe atures of reserv oir ,structure an d the spatial variatio n of bore -se epage ,this paper carries o ut the followin g six aspects :①ac curate divisi on of ex -ploitation u nits ;②descripti on of continuity of genetic u nit ;③division of internal structure u nit of sand -b od y ;④investigatio n of flow unit of reservo ir ;⑤rese arch of outside -deli mited reserv oir ;⑥geolo gic m odelin g .At last ,thre e develo ping tren ds of fin ge olog y are put forward to afford so m e i de as for the future rese arches .S o it will of -fer so me effe ctive techn olo gies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 ment of oilfield .Ke y w ord s :f ine geolo gy ;genetic u nit ;structure unit ;flow unit ;o utside -delimited reserv oir ;review0 引言精细地质是储层表征的重要内容,其研究得力于石油生产的需要及相应的理论和技术的发展。

(1)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一些主要产油国的油气田相继进入高成熟开发阶段,由于勘探成本的大幅度上升,提高油气采收率便成为老油田获取最大经济效益的一条有效途径,因而要求储层地质研究向更精细、定量化方向发展。

(2)新理论和技术的诞生,特别是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储层精细描述提供了技术上的支持。

中国一些老油田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基本上都已进入了高含水、高采出的中后期阶段。

长期的注水开发,造成储层的岩性、物性、含油性、电性等特征均发生了较大的变化[1],导致部分可动剩余油长期滞留于地下。

为了提高采收率,各大油田及相关的科研院所均开展了以预测剩余油为核心的储层精细地质研究,取得了相当多的科研成果,部分成果甚至领先于国际水平。

笔者就储层精细地质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做了概括性介绍,目的是为了明确今后的攻关方向,为油田可持续发展提供新的技术支持。

1储层精细地质研究现状1.1细化开发单元细化开发单元是精细地质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油田开发从来都没停止过这方面的研究。

细化开发单元包括在平面上细分沉积微相和在垂向上细划成因单元2方面内容。

(1)油田开发中的储层研究,关键是必须逐级分析到微环境和微相[2]。

在油田开发后期,控制剩余油分布的往往是沉积微相的特征和展布规律,必须对储层沉积相进行精细地质研究。

美国在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了微环境的概念,而中国大庆油田在60~70年代就已将微相应用到储层地质开发中,进而提出了“旋回对比,分级控制,不同相态区别对待”[3]的指导思想。

当前阶段沉积微相的细分主要是建立在密井网测井资料及现代沉积学特征的基础上,应用层次分析法[4],将每个沉积体在平面上逐级精细对比到单一的沉积环境。

谢辉[5]通过对焉耆盆地宝浪油田研究,将该区域侏罗系三工河组划分出12种有成因意义的岩石相,并研究了各类沉积微相特征与油气产能之间的关系。

大庆油田在储层地质开发过程中,将泛滥分流平原亚相分为河道、河间和三角洲内、外前缘4种微相[6];将河道相细分为主河道和废弃河道微相[7],河间相细分为决口水道、决口扇、天然堤及河漫滩等微相[89],三角洲内、外前缘相细分为水下分流河道、砂坝微相及席状砂微相等[67,10]。

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尽管很多研究者强调微相和微环境,但很难真正做到这种程度。

(2)垂向上细分沉积单元是建立在微相研究的基础上,主要依据沉积单元或单砂层内测井曲线形态的微小差异、砂体旋回的沉积特征及隔夹层的分布等特点来进行详细划分。

例如在泛滥分流平原相的砂层组内,依据河流旋回特征及夹层发育状况,把互相叠置的厚层河道砂岩细分对比到井间可以体现的单一河流沉积单元;在侧向复合型河道砂体中,可根据复合砂体的分布模式、河间微相与废弃河道微相的分布位置以及砂体发育的层位、发育程度的差异,结合每条河道砂体的可能宽度、厚度、河曲形态演变趋势等资料来综合判断识别单一河道砂的分布特征[11]。

国外则更多的是依据C ross 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来对地层进行精细划分对比。

如Posamentier等[12]就曾对一条路边沟渠进行了极高分辨率的层序地层学研究,该体系最厚处也就是50cm,但却伴随着可容空间的变化形成了一系列沉积体系城。

从目前研究情况来看,细化单元的基本原则主要有[10,1314]:(1)以沉积学特别是现代河湖沉积学理论为指导。

(2)单砂层旋回特征明显,易于划分对比。

(3)细分单元间泥岩隔层应具有稳定分布。

(4)细分的单层应具有一定的地层厚度。

(5)细分单层的总层数与单井平均钻遇的自然砂层数应保持一定的比例。

(6)细分单元应与当前采油条件及工艺水平相适应。

1.2成因单元砂体的连续性及连通性研究成因单元砂体的连续性是指砂体在各向上的规模大小。

通常用砂体实际延伸的长度、宽度、砂体的宽厚比、砂体宽度与井距之比、钻遇率等来表示。

夏位荣等[15]按延伸的长度和宽度将砂体分为五级:一级为极好(砂体延伸大于2000m);二级为好(2000m大于砂体延伸大于1200m);三级为中等(1200m大于砂体延伸大于600m);四级为差(600m大于砂体延伸大于300m);五级为极差(砂体延伸小于300m)。

1.2.1成因单元砂体连续性研究成因单元连续性,常用的方法有:(1)岩相分析法。

相同成因的岩相单元具有相同或相近的几何形态和连续性。

裘怿楠[16](1987)通过对各类河道砂体的研究,揭示出高弯度曲流河的宽厚比为130~170,低弯度曲流河为30~60,短流程辫状河为40~80,长流程辫状河为100左右。

(2)井眼资料法。

吕晓光等[17]提出以细分微相95第2期吴诗勇,等:精细地质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为基础,充分利用密井网资料提供的信息,结合动态差异变化,来研究河流相储层的平面连续性。

(3)定量分析法。

Allen(1970)、Le ed er(1978)和S c hu m(1972)等提出了计算砂体分布规模和古水文、古地貌的经验公式[15]。

一些研究者如D a v ies D K 等[18]应用这些公式预测了单个点坝和低弯度辫状河砂体的规模。

Low ry Ph ili p(1993)等则利用数理统计方法对河控三角洲前缘砂体进行了研究,并找到了各种砂体的宽度、长度以及宽厚比的定量关系[15]。

1.2.2成因单元砂体连通性砂体的连通性指各成因单元砂体在垂向和侧向上相互接触连通的方式和程度,其连通方式通常有多边式、多层式和孤立式等[2]。

研究方法可分为3种:(1)静态分析法。

用钻井资料结合测井解释资料,统计砂体连通性参数,绘制储层连通图。

对于较简单的河道砂体,Allen[19]提出根据河道砂体的密度临界值来确定砂体的连通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