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鉴赏《十二怒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影视鉴赏--《十二怒汉》
这学期的影视鉴赏课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电影就是由米高梅公司制作的一部黑白电影,由希德尼·鲁迈特执导,瑞吉诺·罗斯编剧,亨利·方达主演的《十二怒汉》。
《十二怒汉》这部电影讲述的是一个纽约青年被指控杀死自己的父亲,法庭有确凿的证据及目击证人,毫无疑问地将被判处一级谋杀的死刑。
在十二位陪审团最后定夺该青年是否应被处以极刑时,有十一名陪审员判定有罪,只有一位觉得事情可能另有别的原因,他坚持提出异议,凭耐心与机制的思考和判断逐一说服其他陪审员改变原意,最终将这一宗几乎已成定局的判决推翻。
影片的主题说的是美国的陪审团这个“神圣组织”在司法判决中的作用。
美国陪审团的陪审员们是随机抽取的,他们各色皮肤,各种职业,各种文化程度,他们不受任何人操控,陪审员独立于政府之外,独立于司法系统之外,独立于任何政治势力之外。
就是这样的十二个人来最后裁决案件,这样似乎就给了我们一种困惑——相信法制还是人性。
电影开初给我们展现的是散乱嘈杂的会议室场景,上洗手间的、抽烟的、闲聊的、坐在桌上的、看报纸的、感冒擦鼻涕的、看着窗外风景的、羡慕对面富人大厦的;对此无比厌倦的、因第一次参加陪审而感到莫名其妙激动的。
这给人的印象就是法律裁判并不是一件严肃的事情。
当所有的证据都在指向青年有罪,目击证人的证词更是给予了人们一种毋庸置疑的坚决,只要陪审员们没有达成一致的意见,只要有一位陪审员提
出的异议,案件都不能了结。
陪审员们实在已受够这样拖沓的审判了;他们被锁在这间闷热的小屋里,汗流浃背,焦躁不安;有人还惦记着自己的生意或下午的球赛。
就是在这样一个闷热的气氛下,他们开始对号入座,举手表决:11票有罪对1票无罪,结果有一人异议,这意味着必须讨论下去、给出怀疑无罪的理由。
其他人当然不愿意,争论越来越激烈,人们越来越愤怒。
随着辩论的加剧和矛盾的不断上升,一系列的疑惑被抛出来,残疾老人的时间问题,声称亲眼看见男孩杀父的女人的眼镜问题,等等。
整个过程跌宕起伏,陪审员们一次又一次的投票,口头的、写纸条的,票数从开始的11票有罪对1票无罪,一直到后面的10比2、8比4、6比6、3比9,一直到最后的1:11,再到后来的唯一认为有罪的陪审员放弃坚持,整个辩论以集体通过“无罪”而告终。
这是至今我看过的最精彩的电影!因为陈旧感十足的黑白片,几乎没有配乐,年代所致没有华丽的镜头和音效,布景仅仅是在一处小型会议室里,在电扇坏掉窗子打开还要使足力气的闷热的夏天,十二个衣着西装领带的来自各行各业不同年龄不同身份的陪审员,在局限的屋子里满头大汗地针对一项谋杀案展开了激烈精彩的辩论,而且全片没在叙述方式上做手脚,如果看预告片会毫无兴致,好似在看装有会议室摄像头的讨论录像一样,毫无亮点。
但!就是这样一部构造平淡简单得跟白开水一样的电影,里面的每分每秒都那么精彩,导演对整片的节奏感的掌控堪称神级!编剧也让剧情合情合理毫无漏点的升温,角色设计个个丰富饱满,表演流畅自如,功力深厚!在对天气变
化、电扇由坏到好,大家衣装变化的细节处理上也是做足了气氛烘托。
在如今靠出奇的叙事方式、博人眼球的特效、各种怀旧小清新,翻着花样儿“出奇制胜”的年代里,看到这样一部拍摄于1957年的再简单不过的一部电影,仅仅靠陪审团成员对被告的裁决达成一致这一条主线,专心致至地讲好故事,不花哨不复杂,节奏一气呵成,让观影者思维紧跟影片步伐,每一处的“无罪”票数增加都会让影片进入高潮,随之也带来了不同人物的复杂心理变化,每一次的驳论成功都是有力的,甚至会瓦解某个人的价值观。
这看似是一个原以为会几分钟就搞定的会议裁决,在第一个站出来投“无罪”票的冷静先生的反对下,便拉开了关于平等、偏见、人权、良心、价值观等等一系列的讨论,只是他们架在了判决一个男孩生死命运的前提下……平凡的议题不平凡的会议,相信会改变那晚每位陪审员的观点,终会是难忘的一次裁决!
尽管《十二怒汉》在1957年奥斯卡奖角逐中惜败于《桂河大桥》,几十年过去的今天其口碑却越涨越高。
从电影的成就上来讲,它的表现手法独树一帜,在一个简单的房间背景下,单靠十二名角色和对话动作撑起整部电影,而节奏把握和台词撰写都拿捏得相当成功。
这部电影更是融法学、管理学、心理学、社会学等于一体,用艺术的阐释来探讨司法制度与人性和正义。
撇去“无罪”和“有罪”两种观点的冲撞,案件本身和陪审员的素质中也体现出不少社会矛盾。
案件的当事人,一对来自贫民窟的父子,生活在社会底层,其身份低微而造成命运悲惨;穷人面临着歧视,
以10号大嗓门为代表,尽管大多数人并不认同这种歧视,但它确确实实地存在着并保有其杀伤力;在司法制度体系中,律师因为捞不到任何好处而渎职,检察官为了起诉成功而忽略事实,使得被告的权益得不到保障,视公正如无物;还有扭曲的父子伦常,人性的脆弱等等……这些固有其时代背景,可即使到如今,都是尚未被解决的难题,甚至变本加厉。
故事尾声,建筑师为传呼公司老板披上外套,这让我想起一句话,“尽管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力。
”虽然用在这里不尽然恰当,但是可以想象,社会正是需要这样能够平和地看待以往的争端,宽容地伸出援手的人。
建筑师在门外与老头互通了姓名,雨过天晴,各奔东西。
没有好莱坞式英雄最终伸张了正义的气势磅礴,只有各自重归生活的平静,这样似乎刻意地淡化,何尝不是一种祈愿,希望这样的精神不再是英雄主义的,而是渗透于生活,如同家常便饭一般,深入于我们每个人的内心呢。
影片开始时,十二位陪审员坐在法庭上,十二张陌生的脸,连记住也很困难;而影片结束时,我们却看着越来越多的脸部特写,了解了他们每一个人的性格和想法。
我想这也许也是一种象征,象征着法律走下了集体主义的神坛,而来到每个人的面前,为个人而服务。
无罪推定的采用,正是出于这样一种人本主义的关怀。
而当我们从集体转向个体,去深入地看一些事物,也许很多事情都会变得很不一样。
明确了这一点,我们才能够去全面而理性地分析,才能够透过表象看到事实,才能够除却个人情绪平等接纳他人,才能够对得起自己的良
心。
“我们会来这里,不是来吵架的。
我们肩负着重责大任。
我一直觉得这就是民主社会的优点。
我们收到信,被通知要来这里,决定一个跟我们素昧平生的人到底有没有罪,不论做出什么样的判决,我们都拿不到好处,也没有损失,那就是我们的国家能这么强大的原因。
”虽然这部电影某种程度上来说确实颇有教育意味,美国陪审团制度是否合理还存有争议,但不可否认的是,它所推崇的“宁可放过一千,不可错杀一个”的精神,乃是仁德的体现。
这种对生命的尊重与关怀,是每个人都应有的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