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化的起点——洋务运动

合集下载

洋务运动与近代化的起步[整理文档]

洋务运动与近代化的起步[整理文档]

洋务运动与近代化的起步两次鸦片战争以后,外国资本主义势力凭借不平等条约,从沿海深入内地,大量商品涌人中国各地城乡。

中国传统农业和手工业遭到严重摧残。

时人在一篇名为《整顿丝茶策》的文章中指出:“中国与洋人通商,——从此反客为主,洋人得操丝市、茶市之权。

华商之业丝茶者,反仰洋人鼻息,厘毫不能主持。

”(求自强斋主人《皇朝经济文编》卷四九)由于中国的海关大权被洋人所控制,[2]所以中国丝、茶及其他商品的出口量不断增加,但价格却在下跌。

在某些地区,洋纱洋布排挤了土纱土布,使中国城乡出现生产凋敝、经济萧条的状况。

郑观应在《盛世危言》中就指出,外国商品大肆在中国倾销,一方面破坏了中国原有的封建经济结构,使原本正常的社会生活发生混乱;另一方面又为中国商品经济发展提供了有限空间。

某些地方形成商品市场,农作物商品化趋势加快,破产农民和手工业者成为劳动力市场的主要来源。

自然经济的解体促成近代商品市场,为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创造了一定条件。

这就是中国社会面临的“千古未有之变局”。

对如此深刻的经济危机和社会危机,清朝统治集团中的一部分官员极力主张兴办洋务。

当然,他们主要考虑的是维护清朝统治的问题。

恭亲王奕诉就认为:“治国之道,在乎自强,而审时度势,则自强以练兵为要,练兵又以制器为先。

”(《筹办夷务始末》(同治朝)卷二五)李鸿章(1823—1901年)也认为,中国欲自强,应当学习外国之利器,而学习外国利器,先要觅制器之器,即学习和仿行外国大机器生产方式。

于是,以建立近代军事工业为直接目的的洋务运动[3]便应运而生。

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有:聘请外国军官,购买洋枪洋炮,训练新式陆军,建立南北洋水师和将福建水师改造为近代海军,并创建一批军事工业。

如,江南造船厂(1865年创办)、金陵机器局(1865年创办)、福州船政局(1866年创办)、天津机器局(1867年创办)等共计24家军事工业企业都在此阶段创办。

这些军事企业由政府投资,朝廷委派地方大员总办。

3 洋务运动

3 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不成功的原因分析
——不能和不敢革自己命的封建性
这场持续了约35年的运动,是一种浮于表面的 近代化尝试;它只采纳了西方文明中那些具有直接 实用价值的东西,而另一些更为可取的方面—如政 治体制、经济制度、哲学、文学和艺术等—却完全 被忽略了。即使这个时期中较为进步的中国人也确 信,除了坚船利器之外,中国从西方没有多少东西 可学。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P6
洋务派创办了我国第一批新型学校。
上海操炮学堂、福州船政学堂、广州鱼雷学堂、天津北洋水 师学堂、威海水师学堂、南洋水师学堂、旅顺鱼雷学堂、江 南陆军学堂等一批军事学校 。培养出我国第一批造船、航海、 机器制造以及近代医学等方面的人才。据统计,至1896年为 止,各地洋务派开办的洋务学堂有34所。据一些资料估算,到 甲午战争前后,各洋务学堂毕业的学生约计已有一千多人。
十载攻书向学堂,果然富贵出文章。 鳌鱼涌出千层浪,丹桂开时万里香。 三级浪中龙见爪,九霄云外凤翱翔。 状元榜上标金字,直入皇都作栋梁。 ——黄暄桂《无题》
日后成为耶鲁大学名教授的菲尔斯是幼童的同学之一。 他在晚年出版的自传中特别谈到这批留美幼童,“在哈特福 德的乡下小学及中学里,我最好的朋友大部分都是中国孩子 。”但在某些场合,比如舞会上,幼童的风度引起了美国同 学隐秘的痛苦: 当他们参加任何社交场所,我们许多美国人即失去所有 的机会,他们对女孩子那么彬彬有礼的风度,是我们万万不 及的。女孩子老是喜欢与东方人跳舞,是否他们的风度与谈 吐具有真正的魅力,我不敢确定。不过任何舞会或招待会上 ,最美丽动人的女孩子,总是对东方人特别宠爱有加,这是 事实。当她们从我们面前经过,或者接受学生们注意的那种 温柔,以及使美国孩子感到痛苦的那种表情,使我永远不能 忘怀....... (《容闳传》,第十二章 龙子龙孙,p237—271)

西学东渐

西学东渐

重点突破:
1、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起点
(1)思想上:洋务运动提出了“中体西用”这一思想,表明了统治阶级已承认“中学”不足,也使中国人的价值观由“传统人”开始向“现代人”转变,开启了中国思想的近代化。

(2)经济上:洋务派创办近代企业,尤其是民用工业,引进西方先进生产方式,培养了近代科技人才,开启了近代工业文明的先河;为中国近代化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及管理经验。

(3)外交上:洋务运动使中国外交开始近代化转变,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外交机构——“总理衙门”,加强了中国与外国的联系。

(4)军事上:洋务运动创建了近代海军,开始了中国军事近代化的历程。

(5)教育上:洋务运动设立新式学堂,培养翻译、科技和军事人才,开启了中国教育近代化。

2、西学东渐(这是一个表述西方文化传入中国过程的一个非常形象的节略语)
在中国古代,早在唐朝、元朝时期,基督教文化就已经传入中国。

而西方文化与中国文化进行实质性接触并且对中国文化产生影响应是明清之际,以利玛窦为代表的西方传教士和以徐光启为代表的中国知识分子,对西方在中国的传播,对中西文化的整合进行了有益的尝试且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鸦片战争后,伴随着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西学再一次大规模地“东渐”,这次“西学东渐”与明清之际“西学东渐”有所不同:
(1)明清之际的“西学东渐”基本上是一个自然的过程;晚清“西学东渐”是伴随着列强的侵略而展开的;(2)明清之际的“西学东渐”是传教士为传教的需要,将西方文化作为神学的附属物传入中国的;明清“西学”传入中国的主体最初是传教士,后来被中国留学生所取代;(3)明清之际“西学”传入主要是西方自然科学知识,而晚清传入中国的西学则是全方位的西方文化,包括自然科学知识、思想、政治制度和社会习俗等。

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

洋务派出现的背景:
洋务派是在什么情况下提出要学 习西方军事技术?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的背景:
内忧外患,清朝统治面临严重危机。 内忧: 太平天国运动 ; 外患:两次鸦片战争 。
一、洋务派的出现
1、洋务派的产生原因
清政府:内忧外患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 朝内外交困。统治集团内 部一些较为开明的官员主 张利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 强兵富国,摆脱困境,维 护清朝统治。
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道路,洋务 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留下了哪些教训?
洋务运动的失败给我们留下的的深刻教训: ①封建制度是中国近代化的主要障
碍,只有推翻封建制度,才能给中国 近代化开辟道路。 ②实行体制创新,建立真正的近代 企业制度,才能提高企业效益,中国 的工业化才有保证。
教 学 过 程 背景 兴起
洋务派在材料中提出了什么主张?其 目的又是什么?
二、洋务运动的概况
1、洋务运动的时间和口号,指导思想 2、洋务运动的目的 3、洋务运动的内容 引进西方先进生 产技术,维护清朝 封建统治。
近代工业的创办:
洋务运动分为哪几个阶段? 各阶段发生的时间?各阶段的 目标和主要活动是什么?
洋务运动的内容
第一阶段(口号“自 强” ) 世纪60年代) (19
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 和发展,启动了中国近代化 进程,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 道路。 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外国经 济势力的扩张。
2、历史局限性
维护封建统治,没有使中国 富强起来
内容
创办军事工业 和民用工业 筹建海军 培养人才
洋务运动的历史进步性
引进西方先进技术 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 刺激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发展 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清军 的战斗力 培养了一批外交、军事和 科技人才

中国近代化的起点——洋务运动

中国近代化的起点——洋务运动

第!"卷第#期!$$#年%!月鞍山科技大学学报&’()*+,’-.*/0+*1*234)/256’-7824*84+*9:480*’,’;6<’,=!">’=#?48=,!!!!!!!!!!!!!!!!!!!!!!!!!!!!!!!!!!!!!!!!!!!!!!!!!!!!!!!!!!!!!!$$#中国近代化的起点———洋务运动王延涛(辽宁科技大学经济与法律学院,辽宁鞍山%%@$A%)摘要:阐述了洋务运动发生的历史背景,指出洋务运动尽管没有取得成功,但仍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包括:为中国的经济、军事近代化创造了条件;开创了近代化文化教育事业的先河,客观上促进了中国人现代民族意识的增长,等等。

关键词:中国近代化;洋务运动;民族资本主义;生产力中图分类号:B!A#C%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D!E@@%$(!$$#)$#E$#F#E$A洋务运动带来了现代生产力和大工业生产方式,从而刺激和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生。

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发生发展,中国社会进一步出现了各种体现民族主义的思想和主张。

洋务派创办的民用工业,在性质上与军事工业相比有很大的不同,它们不仅大量雇佣工人,而且以私人投资为主,所生产的产品计价出售,有明确的利润目的,进行的是商品生产。

企业中很明显地存在着现代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

洋务运动使中国迈出了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第一步,中国社会现代化的进程从此真正开始。

列宁说过:“在分析任何一个社会问题时,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绝对要求,就是把问题提到一定的历史范围之内……”[%]在评价洋务运动时,也应把它放到一定的历史范围内去考察。

%洋务运动发生的历史背景洋务运动发生在%"世纪#$年代决非偶然,是和当时世界近代化运动的蓬勃发展密切相关的。

其时,欧美各国都在进行近代化运动。

所谓近代化,在欧美各国就是资产阶级通过反对封建势力的斗争,使社会摆脱中世纪的封建形态而资本主义化。

中国近代化进程

中国近代化进程

中国近代化进程中国近代化是指经济的工业化、政治的民主化、社会的法制化及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等全方位变化的过程。

1840年至1919年,中国近代化历程经历了三个阶段,由学习西方的军事器物,到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再到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1919年后的30年,中国近代化程度虽有所深化,但发展缓慢,成效不显著;新中国成立后,通过第一个五年计划奠定了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并逐步向现代化迈进。

经济的近代化1、近代化的开始——洋务运动(1)背景:鸦片战争,清政府内外交困。

(2)派别:洋务派,即封建开明地主阶级代表。

(3)代表人物:奕(中央);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地方)等。

(4)主张:师夷长技以自强,即学习西方先进生产技术,以实现“自强”“求富”之路。

(5)主要目的:利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维护清朝统治。

即学习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对内镇压人民反抗,对外抵御列强侵略。

(6)主要活动:创办一系列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成立海军、创办新式学校、设立翻译馆等。

(7)历史作用:a.洋务运动是开明地主阶级发起的一场学习西方科技、维持封建统治的自救运动,它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随着甲午中日战争失败标志着洋务方案破灭。

b.它的主要作用:引进了西方科技,使中国出现了机器生产,为资本主义近代化开辟了道路,是中国近代化的起步,对外国经济扩张起了抵制作用等。

(如在人才培养、教育、思想影响等方面也是很深远的。

)(8)失败根源:只学习西方科技,反对政治变革,没有触动封建统治基础。

(如洋务派不是为了发展资本主义,而是以学习西方科技挽救封建统治危亡。

)2、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19C 60,70s,外商企业的刺激,洋务运动的诱导,以及明清时期中国自身孕育的资本主义萌芽,自然经济的解体。

一部分商人,地主,官僚投资于近代企业,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3、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19C末,甲午中日战争后(帝国主义侵略加剧;清政府为解决财政危机,扩大税源,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实业救国),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了初步发展,为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参与政治活动提供了条件,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领导了救亡图存的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

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
天津水师学堂 天津武备学堂 福州电气学塾 天津电报学堂 科技 军事
首批赴美幼童留学生
二、洋务运动的破产
(1)标志:清政府在甲午海战中惨败 (2)原因
一,封建性 在不触动腐朽的封建制度的前提 下,洋务派试图利用西方资本主义的 某些长处来维护封建专制统治,这种 手段和基础的矛盾,使洋务运动注定 是不可能成功的。同时,洋务运动处 处受到顽固派的阻挠和破坏,从而加 大了洋务运动开展的阻力。
京师同文馆(今东
城区东堂子胡同)
中国近代最早的 新式学校。1902 年后逐渐并入京 师大学堂(后者 于1912年更名为 北京大学)
19世纪60-90年代
洋务派创办的著名新学堂
创办时间 1862 1863
学堂名称 京师同文馆 上海广方言馆
类别 外语
1866
1880 1885 1876 1880
福州船政学堂
(2)过程
前期(19世纪60-70年代)
创办近代军事工业
洋务派认为,中国的典章制度远胜于西方资本主
义国家,唯独“火器”落后,所以他们谋求富强之道,
首先须从“练兵”、“制器”开始。 奕说:“治国之道,在乎自强,而审时度势, 则自强以练兵为要,练兵又以制器为先。” 李鸿章说:“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 与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
四、与明治维新的比较
相同点
背景相同。
目的相同。
内容相同。
方式相同。
结果方面的 部分相同
不同点
两者都发生在19世纪六七十年代,都是在19世纪 中期民族危机加剧的情况下开始向西方学习的。 随着工业革命的完成,西方列强把侵略扩张的矛 头指向了亚洲地区。经过1840、1856年两次鸦片 战争和1853年美国军舰闯入日本浦贺港事件后, 中日两国闭关锁国的大门相继被打开,两国都面 临日趋严重的民族危机。

中国近代化的起步洋务运动

中国近代化的起步洋务运动

中国近代化的起步洋务运动教学目的(一)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顽固派和洋务派;洋务运动的主要内容;洋务运动破产的原因;对洋务运动的评价。

(二)要求学生从思想上认识:1.要求学生认识洋务派和顽固派虽然在解决内忧外患的政策手段上有所不同,但他们在维护清王朝统治的根本立场上是一致的。

2.通过对洋务派企业正反两方面事例的介绍,使学生认识到自力更生的重要性。

3.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起步,通过本节的讲述,使学生进一步增强用近代化观点看待和评价中国近代史上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的意识。

(三)要求培养学生的能力:1.通过对洋务运动背景的分析,进一步培养学生多角度、深层次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2.通过指导学生课后完成“从近代化的角度客观评价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的研究性课题,培养学生历史自主探究性学习的能力。

重点、难点一、本课重点:洋务运动的内容和破产原因;二、本课难点:1.洋务运动的背景分析;2.用近代化的观点客观评价洋运动。

教学设备多媒体电脑、多媒体投影仪、投影屏幕教学方法自主---指导法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师:美国学者布莱克曾说过:在人类历史中,有三次伟大的革命性转变,第一次革命性转变发生在一百万年前,原始生命经过亿万年的进化以后,出现了人类;第二次革命性转变是人类从原始状态进入文明社会;而第三次革命性转变则是近几个世纪正在经历中的事,全世界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民族和不同的国家从农业文明或游牧文明逐渐过渡到工业文明。

我们一般把人类历史的第三次革命性转变称为“近代化”。

近代化是一个非常漫长的、系统的、复杂的过程。

既然是一个过程,总是由开始、发展和最终形成等诸多环节构成的。

那么中国的近代化是什么时候起步的呢?生:(思考并回答)师:我们一般把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的洋务运动作为中国近代化的起步。

今天我们就来一起探讨一下中国近代化的起步----洋务运动。

(出示课题)二.学生自学。

1.何谓“洋务”?2.洋务运动兴起于19世纪60年代是偶然的吗?3.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的具体目的是什么?根本目的又是为了什么?4.洋务运动的时间跨度、推动机构、主力和口号等概况。

中国近代化的曲折发展阶段.

中国近代化的曲折发展阶段.

• 所谓的现代化(近代化),就是指工业化和 与工业化相随的麦蜘蛛、经济和文化等方 面的发展变化。 • 材料一:中国经济现代化必须抓住机遇, 我们在历史上曾经错失三次重大机 遇。……第一次是1793年错失第一次工业 革命扩散的机遇。……第二是1842~1860 年错失第二次工业革命起步的机遇。…… 第二次是1842—1860年错失第二次工业革 命起步的机遇。……第三次是1957—1976 年错失第三次产业革命技术转移的机遇。 • ——《中国经济现代化报告2005》 • (1)材料一认为中国经济现代化在历史上曾 错失三次重大机遇,请分别说明导致每次
1、主要表现
经济(工业化):
①甲午以后民资初步发展。
②20世纪初民资较快发展与清末新政。
③一战期间,民族工业出现短暂的春天。
政治(民主化):
①资维新派戊戌维新运动
②资中下: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传统文化向近代文化转型,向西方学习已 从经济领域深入到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
• 第一次:封建专制制度和闭关政策、中 国自然经济的抵制。 • 第二次:封建顽固势力的镇压、帝国主 义列强的阻挠。 • 第三次: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的包围和 封锁。当时中国“左”倾的政治运动和 经济政策。
• 材料二:有学者认为,近代史上中国曾 经有三次建立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机遇, 第一次是辛亥革命时期;第二次是国民 革命、北伐战争基本推翻北洋军阀统治 时期;第三次是抗战胜利后,但都与机 遇擦身而过。 • (2)阅读材料一,请分别说明近代中国三 次失去建立资产阶级民主政治机遇的原 因。
• 第一次,由于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妥协, 帝国主义支持北洋军阀窃取胜利果实, 实行封建专制独裁,辛亥革命的民主成 果荡然无存。 • 第二次,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右派在帝 国主义的支持下叛变革命,建立起代表 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国民政府,实行一 党专政,民主政治无从谈起。 • 第三次,蒋介石在美帝国主义支持下, 坚持独裁内战方针,撕毁政治协商决议, 发动全面内战,建立民主政治的希望彻 底破灭。

第四章 中国近代化的开端——洋务运动

第四章 中国近代化的开端——洋务运动

2、大变之中务实的文祥
文祥虽为亲贵,但他的品格是中国文化最优秀的
代表队。他为人十分廉洁,又尽孝。办事认真, 不怕别人批评。颇具“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 之乐而乐”之风。 他们奉命于元首逃难之际,承大任于京都失守之 时。初无外交经验,不免举棋不定,后来把形势 看清了,毅然决然承认外人的要求,订立《北京 条约》。 更难得的是,奕与文祥绝不转头回看,留恋那 已一去不复回的闭关时代。他们大着胆向前进, 到国际生活中去找新出路。我们痛心的是这种新 精神不出现于鸦片战争以后,而出现于二十年后 的咸同初,一寸光阴一寸金,个人如此,国家民 族更是如此。
(二)洋务运动的发端

洋务运动以1861年1月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成 立为起点。
这一机构总揽外交(对外交涉:如教案、 出使之类)以及同外国发生干系的财政、 军事、教育、制造、矿物、交通、海防、 边务等各方面的大权,亦称“译署”或 “总署”,成为一切洋务的包办者。

总理衙门大臣:沈桂芬、童显、毛 昶熙
此四条为余数十年人世之得,汝兄弟记之行之,并传之于子子孙孙。则余曾家可长盛 不衰,代有人才。

E、中国近代现代化建设的开拓者 曾国藩是中国历史上真正“睁眼看世界”并积极实践的第 一人。在他的指导下,建造中国第一艘轮船,开启近代制 造业的先声;建立第一所兵工学堂,肇始中国近代高等教 育;第一次翻译印刷西方书籍,不仅奠定了近代中国科技 基础,而且极大地开阔了中国人的眼界;安排第一批赴美 留学生,为国家培养了大批栋梁之材,其中民国第一任总 理唐绍仪,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清末外交部尚书 (部长)梁敦彦、清华大学第一任校长唐国安等就是此中 佼佼者。

F、中国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山祖师 曾国藩自称:“鄙人乃训练之才,非战阵之才”,他教导 士兵“说法点顽石之头,苦口滴杜鹃之血”。他以儒家精 神练兵,使湘军成为一支有主义的队伍,他作《爱民歌》 传唱,使湘军声威大震,毛泽东作《三大纪律,八项注意》 即以此为蓝本,蒋介石黄埔建军时,也将他的《爱民歌》 印发学生演唱,收效甚大。他看到洪秀全崇拜天主教不合 中国国情,写一篇《讨粤匪檄》,使许多知识分子脱去长 衫,率瓴黑脚杆的相实农夫,投到湘军的旗帜之下,同太 平军作战并取得了最后胜利。

略述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演进轨迹与趋势

略述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演进轨迹与趋势

中国近代化的发展历程及阶段特征(一)起步阶段(1840-1895年),主要是地主阶级领导的洋务运动1、1840年发生鸦片战争以后,传统受到了现实的严峻挑战,中国人对近代化的探索开始了。

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的惨败,表明以洋务运动为代表的清政府的近代化探索失败。

(1)经济上)经济上地主阶级洋务派领导了洋务运动,其间经历了从重工业到轻工业,从官办、官督商办、官商合办、商办的过程。

官商合办、商办的过程。

民族资产阶级开始创办近代工业。

民族资产阶级开始创办近代工业。

(2)政治上)政治上洋务派坚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并未将政治体制的近代化提上议事日程。

总理衙门的设立,标志中国外交走向近代化。

门的设立,标志中国外交走向近代化。

(3)思想文化上)思想文化上开始了“西学东渐”,创办新式学堂,培养科技人才。

,创办新式学堂,培养科技人才。

2、阶段特征这一时期,这一时期,本阶段担负近代化任务的主角是地主阶级洋务派;本阶段担负近代化任务的主角是地主阶级洋务派;本阶段担负近代化任务的主角是地主阶级洋务派;领域主要在经济领域,领域主要在经济领域,领域主要在经济领域,学学习西方先进技术。

政治体制近代化尚未提上议事日程,以军事工业为主体的工业化有所进展,并经历了由重工业到轻工业、由军需到民用、由国营到民营的发展过程。

投资形式也由官办、官督商办到商办,官督商办到商办,经历了从一元到多元的转变。

经历了从一元到多元的转变。

经历了从一元到多元的转变。

同时,同时,由于洋务运动的需要,由于洋务运动的需要,近代化开始由近代化开始由经济领域逐渐向科技文化和人才教育领域渗透。

经济领域逐渐向科技文化和人才教育领域渗透。

(二)整体发展阶段(1895-1927年),也是最重要的阶段1、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现代化进程产生了巨变(1)经济(工业化))经济(工业化)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20世纪初民族资本主义的比较快速发展与清末新政、新政、(2)政治(民主化))政治(民主化)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反对北洋军阀统治的斗争等,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建立民国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反对北洋军阀统治的斗争等,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建立民国 (3)思想(理性化))思想(理性化)新文化运动的产生,民主、科学等思想广泛传播新文化运动的产生,民主、科学等思想广泛传播2、阶段特征:本阶段担负近代化任务的中坚力量是资产阶级;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文化与变革社会制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中国近代化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洋务运动与中国的近代化

洋务运动与中国的近代化

洋务运动与中国的近代化摘要:在我国近代化的进程当中,伴随着战争的失败,人们的民族意识开始真正觉醒,而中国近代化开始的标志,正是洋务运动。

1861年安庆内军械所的建立,标志着以“自强”、“求富”为口号的洋务运动的开始,掀起了以晚清洋务派为代表,以引进西方军事装备、机器生产和科学技术为主要活动,以挽救清朝统治为目的的自救运动。

这场自救运动真正实现了国内技术的改革进步,为中国资本主义的萌发奠定了基础,对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经济、政治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关键词:洋务运动;中国近代化;影响引文由于清朝的封建统治,中国被西方国家用坚船利炮轰开了国门,清朝的部分官僚开始意识到中国面临的灾难。

从外因来讲,由于西方工业革命的进展,西方国家纷纷发动战争,两次鸦片战争对我国清政府的统治产生了严重的威胁;从内因来讲,太平天国运动的开展,让清政府意识到了百姓心中的不满以及农民阶级的不可忽视的力量,这让中国陷入了内忧外患的境地。

于是,洋务派应运而生,主张学习西方的文化和先进的技术,以实现国家综合实力的提高和百姓生活的富足。

一、洋务运动的历史背景我国近代面对的国际形势较为复杂,受国际以及国内各种历史事件带来的影响,洋务派的产生以及洋务运动的开展具有历史的必然性。

英国通过工业革命实现了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随后成为了第一资本主义强国,美国、法国以及德国、俄国和日本纷纷效仿英国,分别于19世纪初以及上半期陆续开展工业革命。

因此伴随着各国工业革命的进行,世界格局正在悄然发生变化,预示着世界近代化将成为发展趋势。

而国内仍在受封建制度统治,在西方列强的纷纷涌入、侵占的情况下,国人也渐渐认识到固步自封将会导致灭亡,于是也开始效仿西方国家进行改革,洋务派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魏源首当其冲,他认为“长技”指的是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而不仅仅局限于学习西方的先进机器、武器。

由此,中国也步入了近代化进程,与世界的发展趋势融合起来。

二、洋务运动推动中国近代化的体现(一)洋务运动思想的近代化洋务运动在结合国内实际情况的前提下,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作为指导思想。

小议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2

小议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2

小议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以新式学堂的开办为例关键词:洋务运动中国近代化新式学堂摘要:洋务运动文化教育是从学习外国语言文字开始,随着近代工业的产生对科学技术人才的需要而逐渐及于天文、算学等自然科学领域,可见洋务运动的教育,是随着洋务事业的开创和发展而发生的。

建立众多的新式学堂,使保守的清廷慢慢的接触了整个世界,新的思想如潮水般涌入这个保守的国度。

通过进入新式学堂学到了很多近代化的技术,促进了中国制造业、商业、通信、军事等方面的发展,打开了中国近代化的大门。

一、洋务运动文化教育的开端文化教育事业是由于在洋务实践活动中,意识到培养新型人才的迫切需要性而逐渐举办的,首先意识到紧迫需要的是翻译人才。

较早感到自己培养翻译人才迫切性的,是代清王朝与英法谈判并签订《北京条约》的奕 ,他一则说“与外国交涉事件,必先识其性情,今语言不通,文字不辨,一切隔膜,安望其能妥协!”再则曰:“欲悉各国情形,必先谙其语言文字,方不受人欺蒙。

”从仅仅为了消除“隔膜”,发展到“不受人欺蒙”,自然是一个进步。

洋务运动中翻译人才的培养和使用,不仅仅限于对外交涉的译员,随着洋务运动事业发展,他们被逐渐地更多地用于对西方科学技术乃至社会政治等方面的书籍的翻译。

为了适应形势需要设立了学习外国语言文字的学馆,如北京的京师同文馆、上海广东方言馆和广州方言馆。

现以京师同文馆为例。

京师同文馆是在原俄文馆的基础上扩建起来的。

京师同文馆设立不久,即有在学习外国语言文字的同时,兼学西洋格致之学的倡议,清廷亦有广求格致人才以充实同文馆的意见。

于是,总理衙门奕 等人在同文馆开馆三年之后,即想提高其效果和扩大学生知识领域:一方面派要员到国外去走马观花般的增长见识,另一方面,为作在同文馆内培养格致人才的准备,奕 与创办机器局急需科技人才的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郭嵩焘等反复函商,“佥谓制造巧法,必由算学入手。

”乃随即将培养格致人才付诸实践。

这显然是要培养具有先进科学技术知识的新型知识分子的干部队伍,以改变官吏的结构。

中外学者对洋务运动与中国近代化关系的几点看法

中外学者对洋务运动与中国近代化关系的几点看法

中外学者对洋务运动与中国近代化关系的几点看法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洋务运动是中国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进行的一场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的现代化改革运动。

这场运动的历史地位备受争议,中外学者对此也有着不同的看法。

本文将结合中外学者的观点,探讨洋务运动与中国近代化的关系。

一些中国学者认为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起点。

他们认为,洋务运动是中国开始接触西方文化和技术的标志,是中国尝试现代化的一次努力。

在他们看来,尽管洋务运动的成果并不明显,但它引领了中国社会向现代化的方向发展,为后来的改革开辟了道路。

他们认为,在洋务运动中建立的工业企业和军事工厂,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也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也有一些中国学者持不同看法。

他们认为,洋务运动并没有真正推动中国近代化的发展。

他们指出,洋务运动的改革措施主要以模仿西方为主,缺乏创新和深度改革,因此效果有限。

而且,在洋务运动中存在着浪费资金、实施不彻底等问题,导致了运动的失败。

他们认为洋务运动并没有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有实质性的贡献。

对于洋务运动与中国近代化的关系,中外学者持有不同的看法。

一方面,有人认为洋务运动是中国现代化的起点,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开辟了道路;也有人认为洋务运动并没有为中国近代化做出重大贡献,其改革效果有限。

无论如何,对于洋务运动的评价应该客观理性,探讨其中的得失和启示,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提供有益的借鉴。

第二篇示例:洋务运动作为中国近代史上一个重要的历史事件,一直备受学者们的关注与研究。

在历史学领域中,中外学者都曾对洋务运动与中国近代化的关系进行过深入的探讨与研究,提出了各自的看法与观点。

中国近代史学者对洋务运动与中国近代化的关系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和分析。

他们普遍认为,洋务运动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第一步,是中国近代化的探索和尝试。

洋务运动在技术、教育、经济等方面引进了西方的现代化理念和技术,为中国的近代化进程奠定了基础。

洋务运动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传统观念和制度,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中国近代化开端

中国近代化开端

中国近代化开端
中国近代化开端是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又称自强运动。

是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晚清洋务派所进行的一场引进西方军事装备、机器生产和科学技术以挽救清朝统治的自救运动。

洋务运动的兴起与发展客观上又促进我国封建社会的自然经济逐渐解体,对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起到一定的抵制作用,同时为中国近代企业积累了生产经验,推动了中国近代企业的产生与发展,在客观上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近代化的起点
-洋务运动洋务运动,又称自救运动,该运动从1861年1894年按目标的不同,洋务运动可分为前期、后期两个阶段。

前期以“自强”为口号;后期以“求富”为口号。

洋务运动是近代中国第一次大规模的模仿、学习西方工业化的运动,是一场维护封建皇权前提下由上到下的改良运动。

洋务运动引进了大量西方18世纪以后的科学技术成果,引入译入了大量各类西方著作文献,培养了第一批留学童生,打开了西学之门;学习近现代公司体制兴建了一大批工业及化学企业,开启了日后中国的工业发展和现代化之路。

在甲午中日海战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洋务运动也随之破产。

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成为近代化的起点。

洋务运动的背景
从十三世纪开始,世界的大环境开始发生变化。

西方资本主义开始萌芽。

农民和手工业者经过长期劳动,积累经验,改进了生产工具,农业得到发展。

纺织、冶金等开始出现机器。

不仅提高了产量。

改变了人与人的关系,分化出各种不同的阶层。

在新航路的开辟,文艺复兴,宗教改革运动,资产阶级革命,产业革命的推动下,至洋务运动发生时,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已最终完成,人类进入了一个新时期,这
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这个新时期的主要特点就是整体化和近代化。

讲究统一的世界市场,分散、落后的国家不可避免地纳入整体中。

近代化就是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专制,这是历史的必然。

这也是洋务运动试图走近代化的道理,在世界整体化的趋势下,中国比较被动的卷入。

中国没有经过长期的积累,没有经历资产阶级革命。

但中国的洋务运动与世界大势是分不开的。

它始终为中国打开了近代化之门!
洋务运动的内容
1.经济-创办企业
19世纪60年代后期,清政府统治集团中一部分洋务派官僚为强化地主阶级统治,有限度地采用西方生产技术而创办的近代企业。

是中国人采用机器生产经营近代企业的开始。

洋务派的企业全部是官办企业。

清政府从1864年镇压了太平天国农民运动后,到1911年,40余年中,相继在上海、南京、福州、天津、兰州、济南、汉阳等地创建了26个制造局(亦称机器局),制造枪、炮、弹药、兵船和修配武器。

其中规模较大的有江南制造总局近代军用工业兴起后,急切需要相应的燃料工业、矿冶工业和交通运输业作为进一步发展的条件。

同时,军用企业的庞大支出,也非日见窘迫的清政府财政所能继续维持。

所以,到19世纪70年代,洋务派便积极转向经营航运、矿冶、纺织、电讯、铁路等民用企业,期望开辟新的财源。

洋务派企业从70年代到清末的40年间,洋务派通过官办、官督商办、官商
合办等组织形式,经营民用工矿企业大约50余处。

洋务派经营的民用企业,以商品生产为目的,吸收私人资本,追求利润,反映了早期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

这些企业的经营,也在不同程度上对外国资本主义经济侵略起了抵制作用。

所以,与官办军用企业相比较,洋务派民用企业的创办和经营,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带有积极意义的现象。

在中国出现的新的生产方式和先进的科学技术的应用,大都是与这一时期创办洋务派企业活动密切联系在一起的。

因此,从这一意义上说,洋务派企业的经营对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生和发展,在客观上是起了一定的历史作用的。

可以说,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经济近代化的大门。

2.文化-文化教育与科学技术
在思想上,它冲破了封建思想体系的牢笼,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洋务思想。

洋务运动兴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培养洋务人才。

1862年,在北京设立的同文馆,是中国最早的新式学堂。

洋务运动也是中国思想近代化发展的量变阶段。

洋务运动更重要的贡献在于从此打破了中国传统的文化观念,使国人不再一味以追求仁人先贤之道为惟一理想,不再鄙视“奇技淫巧”的技术,奠定了“科学”的根基。

而且洋务运动让国人重新认识科学技术的重要性,也使一批爱国知识分子在国难当头的形势下积极投身科学研究,为祖国的独立与富强作贡献! 随着洋务运动的深入进行,那些达官显贵以办洋务为荣,再不以经商为耻,从根本上动摇了几千年的中国农业文明“重农轻商”的观
念。

这是由于时势的发展,洋务派领导人物体会到列强经济侵略的严重性,掀起了以富国富民为主的重商运动,为清朝自强带来新的活力,使中国的现代化商业萌生并渐渐成长。

这证明:洋务运动为中国思想的现代化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3.军事-军队
中国近代海军开始出现在洋务运动过程中,洋务派提出了“练兵、简器、造船、筹饷、用人、持久”等六条具体措施的“海防议”。

在1885年设立海军衙门,统理海军、海防事宜,推进了海军建设与国防的近代化。

其中北洋海军发展最快、实力最强,到1888年,北洋海军正式建军,装备精良,拥有七千吨级铁甲巨舰二艘、巡洋舰七艘、其它船舰14艘南洋舰队也拥有了二千吨级主力舰四艘,千吨级炮舰三艘;广东、福建舰队共有千吨级舰艇八艘。

四支舰队共八十多艘,这支庞大的海军,居当时世界第四位。

洋务运动使清军队战斗力有所加强,对外国的侵略有一定的抵抗力,加速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延缓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的历史进程。

4.外交-外交人才及外交政策
洋务运动中政府开始重视外交,致力于培养外交人才。

在洋务运动中,深感外交人才的极度缺乏,于是于1862年6月开办了“同文馆”,设英、法、俄文三个班,随后又增加了算学、天文、外国历史、地理、万国公法、医学、生理等课程。

不仅培养科学技术人才,还培
养了中国的第一批外语和外交人才,从同文馆毕业的学生中有二十八人后来做了驻外公使一级的外交官。

从此中国外交官员的素质有了明显的提高,使清政府的外交有了起色。

二、提出“以夷制夷”的外交政策,以夷制夷是清朝统治者对外国侵略者的态度从疑忌转向依赖的发展过程中的产物。

所谓“以夷制夷”就是这样一种政策:即利用国际关系上的矛盾,联合、利用或依附某国来对抗另外的国家,谋取实现本国的外交目的。

总结
100年前的洋务运动,是中国人拥抱西方物质文明的一次努力,洋务运动的倡导者和实践者们在洋务运动期间进行的各项改革,使中国向近代化迈出了可贵的第一步,是中国社会从未出现过的近代化实践活动,这种实践对中国的影响是不可抹杀的。

洋务运动是清王朝统治阶级为了谋求封建国家的“富强”而进行的改革运动,在客观上具有一定程度的资本主义倾向。

洋务派是这场运动的倡导者和组织者,其指导思想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洋务运动的目的是为了应付中国“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以消除“内忧外患”的严重危机。

其内容虽然十分广泛,但核心一直是创办军事工业和编练新式陆海军的军事活动。

洋务派对清朝军队进行武器和训练的革新,是一个巨大的进步,在中国军事史上也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甲午战争爆发后,北洋海军在黄海海战中重创日本海军,阻止了日本侵略军的长驱直入。

因此,洋务运动中
的近代军事工业,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国防力量,起到了“御侮”的作用。

洋务运动的主观目的,虽然不是旨在把中国引向资本主义,但它引进西方资本主义的生产力,创办军事工业、民用工业,客观上却冲破了中国封建主义的桎梏,推动了中国资本主义近代化的发展进程。

洋务运动不仅使中国开始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力,而且间接导致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

洋务派企业为中国资本主义积累了生产经验,培养了技术力量,并且孕育了新的阶级力量,这些都在客观上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了促进作用,为中国资本主义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西学的大量引进和新式学堂的建立,不仅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科学技术等方面的专业人才,而且也开拓了中国人的眼界,传统的思想观念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变。

洋务运动把西方近代文明成果呈现在对其茫然无知的中国人面前,使人们开始耳闻目睹和亲身体会这些成果的优越之处,从而逐步澄清了对“西学”的种种误解,由一味抵拒,渐至批判地吸取。

盲目自大的心态日见改变,越来越多的国人开始客观地面对现实,承认西方科技的进步,不再反对把“西学“引入中国。

总而言之,洋务运动处于中国近代社会新旧交替的特殊历史阶段,它对于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及中国的近代化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至此,我们不得不承认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起点!
2013级中文(2)班
付立强2013301022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